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2024-10-13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精选12篇)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快乐,自由,人文,高效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并不能让孩子很好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快乐的课堂

学习是人生的重要部分,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有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就是成功。语文,是最富诗意的一门学科。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诗意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规范、严谨,更要求要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玑。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诗意的老师必然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去追寻诗意的世界。走进语文课堂,我们便走进了一个别样的天地。徜徉于桂林山水,我们惊叹祖国山川的秀丽多姿;踏入岳阳楼,我们一起品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语文老师应当精心备好每一节语文课,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你带给他们的惊喜,或者情感上的感染,精彩纷呈的语文课会让我们成为学生最好的朋友,也能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幸福。

二、自由的课堂

开放思维角度,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个性飞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够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飞扬。通过“抽查式的合作学习”,“探究式的合作学习”,“检测式的合作学习”,实现了“生生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小组长发挥监督作用,基础知识当堂掌握,使学生学习更加实效、高效。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激励,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给孩子一个自由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生生互动”和“师生交流”。

三、生态的课堂

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谐相处。就以读书为例,让学生学会评价是好的,是否可以这样问:“你觉得他哪里读得最好,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他还有哪里可以完善?生态的课堂应该是个体与整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知相生,和谐相处。在生态的课堂中,应告别歧视,崇尚平等,个个向上,人人体现出生命的朝气。学生彼此相互接纳;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应享有地位、尊重、基本的权利义务,无论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得到彼此的关切。人文的课堂是纯洁的、幸福的状态,是人间最美好的诗歌。美国学者里德利指出:在课堂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不同的思想、相悖的观点,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胡言乱语”不会受到歧视;“异想天开”不会遭遇嘲笑。这种生态的课堂,哪个学生会不喜欢?

四、高效的课堂

高效课堂的开展,其归根到底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真正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对文本的所感所悟,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来代替老师的传授,进而达到学生会的老师不再进行赘述。另外,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展示达到锻炼口语表达的目的。而高效课堂的开展并不是要一味地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中的优势,过去的课堂之所以能够延续,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我们决不能因为开展高效课堂而全面抛弃原本的优势。总之,我认为高校课堂是一定要开展的,但是模式却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心中真正有学生,课堂上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一定是高效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效课堂的理念是非常好的,我们的课堂一定要真正还给学生,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我认为并不是每节课的模式都是固定的,如果那样的话,孩子们也会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结。因此,心中有学生,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展示的舞台,课堂才能真正高效起来。

其实,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努力的。只有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心中,我们才能守住教学永恒的宗旨:在“教”与“学”中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篇2

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中学陈向红

笔者曾听过一堂语文公开课,课上老师的“传道授业”可谓少矣,而学生的活动可谓多矣,个体探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勿用举手可起来质疑,气氛热闹、非凡„„甚至有一学生问及一问题令老师“张目结舌”。课毕,一听课者愤然道:“这叫什么课堂纪律?乱糟糟的,成何体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注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活动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插话,有的同学会在课上窃窃私语,甚至会在课堂讨论时争论不休,让教者难以把握。因而,课堂吵闹问题一直缠绕在我们诸多教师的胸际,成为烙在头脑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选择课堂吵闹问题进行研究,是因为这个问题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具有一定典型性。因为新课程实施以后,由于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因而“课堂吵闹”问题会尤为突出。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对类似问题进行研究,为推进新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必要的前提与手段。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冈德雄把课堂上积极的气氛称为“支持型气氛”,把消极的气氛称为“防卫型气氛”。经研究他认为:

“支持型气氛”的特征是:(1)自信与信赖:学生和教师都充满自信,教师与学生双方相互信赖;(2)宽容与主动:教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学生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自发型与多样化: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无需担心集体压力与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气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防卫型气氛”的特征是:(1)恐惧与不信任:学生对教师抱有恐惧心理,教师对学生采取不信任态度;(2)控制与服从:教师对学生履行控制,学生对教师被动服从;(3)策略与操作:学生有自己应对教师的策略,而教师则对学生实行操作性管理。在这种气氛中,班集体成员处于不安状态,担心遭到攻击,倾向于采取较为安全的常规型活动。

不难看出“支持型气氛”体现教师崭新的新理念,便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防卫型气氛”再现了教师陈腐的旧观念,遏制学生成长和个性的发挥。

课堂出现吵闹原因剖析如下:

积极方面:a课堂气氛的民主与宽松;

b学生思维的活跃(即有声语言);

c多向交流的汇集;

d积极的参与意识(发表意见);

e个体张扬需求的呼声(个体的“小声”汇合为集体的吵闹); 消极方面:a课堂纪律问题;

b教师的课堂管理问题;

c课程安排不当;

d捣乱行为;

e个别学生为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注意;

对于课堂吵闹,笔者的态度是: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我们切不可害怕课堂吵闹而因噎废食。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专心听讲及时记录;或者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如林,然后一个一个起来回答,坐着的认真听,如是这般并非为好的课堂纪律,而凡是影响干扰破坏“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造成吵闹局面的学生则不应遭到批评、警告、呵 口七 和惩罚。否则课堂气氛将是死水一潭,学生的思维将不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长此以往课堂仍然是教师唱独角戏舞台:学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发言要先举手且得 教师的“恩准”。教师站在讲台前,可支使学生做这做那,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的活动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展示得更多的还是教师的“教”――“教师中心说”。谁都知道这些行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教育思想。在这种教育思想下,自然要求构建一个确保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纪律,教师调控课堂纪律的目的是保证教师教学过程的畅通无阻,而不管死活地完成教案上的准备内容或纯教本上知识。

马克思曾经说过:“你们尊重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宝贵,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是一种存在的形式呢?”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和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表现为吵闹)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唇枪舌战讨论争辩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份情感。

针对课堂吵闹,笔者的做法是:(1)“不过分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可适度地保持稍稍的喧闹。彻底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2)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

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新课程下的教学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自由地畅快地发出内心的呼声。(3)放得开,收得拢。只要能保证教师作为组织者的有效声音的存在,宁愿做导演、策划者,合作者,不苛求课堂气氛的绝对安静,同时也不怕别人为此批评我们课堂纪律。教师与学生不应该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在课堂上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力求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

为了使新课程得以全面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的学习课堂上有些吵闹,又有何妨?

中学需要什么样的地理课堂 篇3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被“行政化的教育”牢牢地捆绑,形如饭馆里“蒸包子”和工厂里批量生产零部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特征,而恰恰通过这种方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学校成了“加工厂”,课堂成了“脱模车间”,然而这些产品在价值取向多元发展的社会中,还未出炉就面临淘汰,造成有些岗位常年空缺,人才难求,某些行业竞争激烈挤破头,所谓“人才”空有名校头衔却能力不足,就业环境形势每况愈下,如何避免如此种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堂改革势在必得。创新教育呼之欲出,每一位学生就是一个创新的个体和一块毛胚,需在中学教学课堂评价标准改变的前提下,改变教师的认知和教学行为,从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

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是未来地理课堂的主旋律。地理课堂应该“接地气”,讲授学生喜欢的地理知识、传授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其核心内容就是任课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课堂授课模式,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通过问题设置的梯度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意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作业设置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地理课堂这个平台,不仅让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学生学习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是地理课堂的主要目标。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师生的相互信任和参与程度决定课堂学习效率高低。开放的地理课堂,是未来地理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仅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心理的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观察事物能力——通过课本载体学会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并能瞬间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带着思考学习”,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角度,学会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梯度,学会二次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给学生表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阐述其对原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动手实践能力——安排学生制作简易教学用具、演示相关知识的形成原理,指导学生参与学科实验活动、推理相关自然现象的形成,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撰写活动调查报告以及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社会、社区实践活动;合作探究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的知识日益更新,学习活动的真谛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了解知识的形成原理、总结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演绎事物形成的过程等。在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单靠个人力量不能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时,任务的分配、学生的个人特点及优势技能、组员间的相互协调和优势互补等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篇4

谈到农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这个话题, 源于一次外出听课, 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送教下乡”的教研活动, 北小的何义田副校长作了《感受情智教育》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提到了这一话题。确实对于我们开发区的学生来说, 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 电子白板也装配到位, 虽然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学生还是从前的学生, 还是刚脱离了乡村的学生, 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适合他们呢?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一赏识学生, 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 课堂则是走出人才的地方。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能走出什么样的人才, 一直是每一个教师所特别关注与期待的。然而, 这里的语文课堂里的学生却缺少应有的自信: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 引导、等待, 学生却两眼直盯着等老师“口吐”答案, 让其答题, 他会不好意思地站着。学生缺乏表达的自信, 缺乏对已掌握知识的正确性的自信, 缺乏争辩的自信等。学生自信缺失原因固然是多种的,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因此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手段, 让赏识学生走进教师的心灵, 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二关注学生, 发挥学生潜能

教过农村学生的老师通常都有这样的体会:农村的学生纪律性差, 缺少训练, 而且活泼好动, 他们的活动方式也很多样。因此关注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在发现中学会赏识自己, 从而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让自主选择成为学生的权力。要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 把学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是主体自主活动的体现。教师的作用是为提供机会和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让自主说话成为学生的需要。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 还要给予足够的机会, 让其自由表达见解。我们的语文课堂, 学生“说话”大多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问题, 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 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解之外, 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说话”时, 我们教师的责任是“倾听”, 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说话, 如学完六年级上册《把我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后, 一位学生说:“埃斯内尔在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里面会有些什么内容呢?”这是对教材的挑战啊!当学生处于自信状态,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时, 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 多读、多思、多说、多听, 而教师则隐退至“后台”, 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三设计氛围, 实现零距离对话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接收器”, 谈不上和谁“对话”。作为教师, 要设计一定的氛围, 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实现“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亲密的零距离对话。在我的课堂中, 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这个人, 你会怎样说, 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 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以文会友”, 充当其中的角色, 去体验、去感受, 实现文本对话。在课堂上, 教师应做孩子的朋友,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 不再像从前那样高高在上, 不容“侵犯”。要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四开放思想, 开放课堂

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 千万别让你的“告诉”包办了学生的一切。要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应开放课堂, 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然后让他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

五放飞思绪, 感悟课堂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如同杠杆上的“支点”, 对人的发展来说, 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 又是一种感情经历, 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要在学习中把课文中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 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杜甫的爱国情怀, 全诗通过一个“喜”来反应。如何让农村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诗中的图来体会, 接着让他们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这样, 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自己也深深受到感动。

打造高效课堂力需要抓住什么要素 篇5

要素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和对老师的认可,那么在课堂上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作为教师建构高效课堂的前提。然而目前,部分老师与学生之间还存在一些隔阂。我们需要设法努力打破隔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素二: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要备好一节课,其实不难。但要精心准备好一节高效的课,其实很难。这不仅需要教师本身的努力,还需要发挥整个备课组的力量。因此应该做到:

1、在集体备课前:教师先钻研教材进行自备,写出简案,这就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因为熟悉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此外还应做一定量的练习题,从中选取最切合考点的,这都为集体备课做好准备。

2、在集体备课时:

(1)首先要备好教材。

(2)其次备好课堂练习,这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堂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当堂训练中的练习题一定要精华中的精华。这也需集合整个备课组老师的智慧,把集体备课前所选取的练习题,再一次进行筛选。务求所选的题体现重点,体现难点,体现考点,这也是达到高效的关键。

(3)集体备课应做到了六统一:①统一划分课时;②统一确定学习目标;③统一自学指导;④统一每节课的学和教;⑤统一课堂作业;⑥统一日日清、周周清作业。

3、在集体备课后:由各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情况对自己的备课进

行复备 。

要素三: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1、探讨课堂模式——这是寻求高效课堂的重要方面。

我们倡导的基本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即问题导学→探究讨论→教师精讲→拓展评价)”。

“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思维模式,是在把握课堂教学5环节(课前准备、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课堂教学5行为(讲授、对话、指导、展示、探究)、课堂管理5方式(分组合作、个别教学、激励、调控、约束)、课堂教学4类型(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实验课)、课堂教学3策略(任务驱动、问题中心、思维开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让教师、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与成功。四环递进指的是“问题导学→探究讨论→教师精讲→拓展评价”,体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教学过程;

科学的教学过程是师生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桥梁。优化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师生活动方式的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最佳组合。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完善了如下图所示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指向明确,并将其转化为兴趣。

我们的课堂需要什么 篇6

一、需要放手

现在,课堂上“满堂灌”的老师少了,但仍然有许多教师一步一步地领着学生走,不敢放开让学生自己走。李炳亭先生谈论高效课堂的时候有一段经典名言:高效课堂以前的课堂是教师领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下学生让学生自己跑。怎样让学生自己跑?导学案就是路线图,让学生按着导学案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跑。有的老师也印发了导学案,但仍然是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处理,全班“齐步走”。这样的课堂,优等生吃不饱怎么办?差等生吃不了怎么办?根本没有办法。教师只有一把钥匙,不可能同时打开56把锁。教师应该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全都动起来,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策略,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钥匙”,让每一个学困生都有 “老师”手把手地教,让优等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采用“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采用“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则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教师让学生“兵教兵”,正是对学习金字塔理论的恰当运用。

二、需要“点火”

老师的“讲”和“领”,时间长了肯定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往往使学生变得懒惰,开始的时候可能不愿意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张志勇先生说过,高效课堂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刻度。“点火”的功夫,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不具备这种功夫,你的课堂就没有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就不会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就不会产生思维的火花,更不用说思维的深刻度了。

关于“点火”,李炳亭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八路军在战斗之前先进行动员,讲“李大爷的故事”,点燃战士的激情,然后战士们便嗷嗷地冲向阵地,所以八路军虽然装备落后却往往取得战斗的胜利。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

当然,“点火”之前,教师的思想转变是基础。教师一定做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努力创建安全课堂。

三、需要“规范”

这种规范,当然包括对教师的规范和对学生的规范。对教师的规范,以前我们做得太多了,太精细了,“微格教学”就是这种规范的代表。但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对学生的规范。如何自学?如何对学?如何展示?如何质疑?都是需要我们规范的主要内容。展示的时候声音、书写、仪态及精神状态等,都是需要我们规范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展示质量就会越来越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基本能力也必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点杜朗口中学做得非常好。就课堂展示来说,他们自编了“杜郎口中学课堂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后来,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类似的规范,以致形成了一种“课堂文化”。而这方面的文化,正是我们的课堂所需要的。

四、需要关注学困生

当前的许多课堂,自学“生龙活虎”,展示“精彩纷呈”,但仔细一看,却只有部分优等生真正参与,展示成了优等生的舞台,学困生仍然是“被遗忘的角落”。

高效课堂提出了“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三查”查什么?就是查每一个环节中学困生学会了没有,如何帮助他们学会。如果这些学生都学会了,才算真正的“当堂达标”,才能实现课下“零作业”,也才算是真正的高效。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前提及甚少,即便某些专家提过,也没有真正得到教学一线教师的重视,因为那时候的课堂主要看的是“教师”。新课改之后,课堂上“关注学生”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也渐渐得到了老师们的重视,但十年时间人们关注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学生整体上,对个体仍然缺少研究和实践。近来,许多专家和教师开始把目光聚焦到学生个体上,而“学困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反观我们的课堂,对学困生的关注仍然不够,这应该是老师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堂 篇7

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是因为觉得:政治课很大很空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比较枯燥, 且韵味不足。我们的课堂还必须具有时代气息,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政治课的价值。

1.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 重视教科书等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意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敢于质疑教材, 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 做到融会贯通, 做到“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2.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身边所具有的丰富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师生身边的资源、事例,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和情感体验、问题、兴趣和个性特点;打造生活化课堂需要教师多积累, 多作有效的准备, 留心观察社会热点问题、注意积累国家的时政大事。

实例:创设情境、回归生活的课堂

◆以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陈树新老师“价格变动及其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同学们好, 大家刚才看到老师进来的时候是不是很惊奇呀? (是) 现在有荔枝卖了吗? (没有)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东莞是荔枝之乡。)

◆以山东省文登市新一中张玉志老师“价格变动的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同学们好, 大家利用上周末做了一份关于价格上涨对居民家庭生活影响的调查。综合同学们的调查结果, 我把两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第一份报告:调查对象———超市工作人员;调查方式———访问、亲身体验;调查结果:1肉类销量有所减少;2鸡蛋、海产品销量有所增加;3米、面、蔬菜销量没有太大变化;4特大活动期间, 销量增加。

第二份报告:调查对象———街头行人;调查方式———随机访问、笔录;调查结果:1加不起油, 吃不起肉;2每月花费增多, 但食品类商品不得不买, 一些贵重商品消费减少;3使用私家车次数减少;4用海产品、鸡蛋代替猪肉, 尽量使用电器做饭;5减少对价格上涨商品的购买;6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总之, 政治课堂必须远离说教, 回归学生生活,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选取鲜活典型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组织教学, 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二.智慧的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应想学生所想, 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 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真实地感应到政治课充满智慧。我们要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展现其聪明才智, 在每次的成功中分享喜悦,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追求。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智慧的展现中去达到学习目标。

实例: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课堂

◆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蒋老师“股票、债券和保险”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播放歌曲《最近比较烦》同学们好, 老师最近烦什么?辛苦累积10万元不知道怎么花, 请你帮我钱生钱, 即10万元应如何投资理财?

探究形式:小组对抗赛;分为:股票推介组、债券推介组、商业保险推介组、股票代理组、债券代理组、商业保险代理组。合作探究: (1) 推介组负责向代理组推销, 尽量说服购买其产品; (2) 代理组向推介组了解相关知识, 熟悉其产品; (3) 各小组讨论后, 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和第二发言人, 进行接洽, 其他小组可质疑与补充。

◆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刘颖老师“股票、债券和保险”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猜猜看dama是什么意思? (中国大妈) , 黑板上张贴中国大妈的照片及相关信息图表。

疑难探究: (1) 请你帮中国大妈来普及股票的相关知识。 (2) 债券和股票是否是同一回事? (3) 对于中国大妈的两个担心, 你怎么帮她解决? (担心一:年龄增大, 疾病增多, 再有个变故;担心二:人老眼花, 操作家里电器不当, 再引发火灾……) ; (4) 如果是农村贫苦大妈你的投资又该如何设计?

总之, 智慧的课堂, 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可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自身的知识架构要清晰, 培养学生对于重点、次重点的把握, 提高课堂效率。注重语言的艺术, 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三.开放的课堂

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场所。所谓一千个人的心里,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判断是非的能力, 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做的是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 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采用适当调试和差异教学的策略,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实例:开放的、富有特色的课堂

◆以江苏省泰州市“星光大舞台”某参赛老师“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课堂现场让学生拨打政府的服务热线电话, 亲身体验政府的职能。

◆以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张莹老师“市场配置资源”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视频展示《邳州大蒜之乡》, 介绍“蒜你狠”的背景。 (吃大蒜可预防甲流, 导致大蒜供不应求。)

探究形式:请学生推销邳州大蒜。合作探究: (1) 面对“蒜你狠”的市场, 如果你是黎明公司的总经理, 你准备如何投资? (2)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你该如何提高黎明食品在大蒜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 从政府和蒜农的角度, 谈谈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在观看学生情景剧表演:“豆你玩”;商场内两家粉笔店竞争;119救火;超幸福鞋垫等违反市场秩序的现象后。)

总之, 开放的课堂要求:1、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2、“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真诚, 平等交流。给足学生思考、合作和展示时间, 专心倾听, 适时准确评价。3、自主的课堂, 学生知识获得是在老师引导启发下通过自己思考、体验、探究建构的。4、教师要少讲、精讲。

四.有趣的课堂

教师, 一定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充满激情。

1.要创设好导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 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课, 能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 像磁石一样, 一开始就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把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导课应灵活设计, 堂堂出新, 教出趣味, 这样, 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避免产生厌倦情绪而分散注意力。

2.要依托活动教学,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 以活动作为载体, 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创意思维。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追求本土化的激情、兴趣、活动、有效课堂。

3.要设计好小结, 升华主题, 不仅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从整体上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 把握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和知识深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4.要有适当的板书, 板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了文字,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绘画、列表, 以辅助知识信息的传输。应注意板书书写规范, 讲求笔法、章法, 注意布局, 结构合理, 色彩和谐, 力争板书图文并茂, 井然有序, 简洁明快, 赏心悦目, 使人一目了然等。

实例:环环相扣、充满趣味的课堂

◆以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颖颖老师“面对经济全球化”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一名英国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一起严重的撞车事故, 肇事车辆是由荷兰工程师设计的德国轿车, 司机是比利时人, 事故原因在于喝了苏格兰出产的威士忌, 整起车祸经过被意大利的自由摄影师骑着一辆日本摩托车使用澳大利亚生产的摄影机跟踪拍下, 另外, 据可靠小道透露, 伤亡者经一个美国医生进行了急救, 使用的是巴西生产的药物。中国记者粥稀稀现场报道。”

◆以我的“价格变动及其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热烈祝贺我们班猪猪集团成立!集团简介:猪猪集团成立于2015年, 拥有生猪养殖基地、猪肉产品加工基地等。在以班主任为总裁、全班同学为智囊团的共同努力下, 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1) 紧急情况:2015年国庆小长假过后猪肉消费出现短期的疲软期, 10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又出现下滑。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困境? (智囊团回应) ; (2) 2015年第四季度生猪价格走势预测:每年第四季度, 猪肉的季节性消费特征较为明显, 生猪价格预计将呈现上涨趋势。我们如何应对? (智囊团回应) ; (3) 未雨绸缪:抢占2016年春节年货市场, 我们猪猪集团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才能在竞争者中获胜? (智囊团回应) 。 (4) 课堂作业:近几年来, 猪肉价格跌宕起伏, 几起几落, 养殖户怎样做才能摆脱困境?

总之, 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如果学生学习有了兴趣这种内部动力, 那么, 在“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中就会体会到乐趣。

五.本真的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倡导教学民主, 自主学习。于是, 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成了许多老师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 造成课堂活动过多、视频过多、提问过多的现象。特别是公开课, 这种现象更突出, 课堂上热热闹闹, 课下学生的收获却冷冷清清。我们要从花哨、臃肿的时尚中走出来, 把课堂教学推向更高的境界:简约、扎实、灵动、高效, 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

实例:力求节俭、去伪存真的课堂

◆以我校一位老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将学校学生消费的情况制成课件, 富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学生感觉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探究形式: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盲目从众不可取;虚荣攀比活受罪;过分标新吓死人;理智乐融融。明确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应该践行: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等正确的消费原则。

布置作业:总结前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消费情况 (一周或一个月) , 然后分析哪些消费行为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 理智的制定下一步的消费计划。

总之, “课堂是情感交融的平台、课堂是回归生活的园地、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启发智慧的平台、课堂是快乐学习的旅程、课堂是放飞理想的天空。”当我们把课堂当作生命、艺术与知识完美结合的殿堂, 当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活力, 展现探究的魅力。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 生本的课堂, 生活的课堂, 生态的课堂, 我们的学生便能在课堂里主动发展, 获得成功, 享受愉悦。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 他无限激发着学生的探究欲, 引起学生无穷的遐思, 引发学生的无比激情, 积极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

摘要:“政治老师一回头, 布什改行卖豆油。政治老师一回头, 全班学生都梦游。”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偏激, 但是, 听政治课无趣, 讲政治课更难, 这似乎已成为师生之间的共识。为什么政治课会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堂?政治课的生命力在哪里?相信是所有政治教师不断追问的问题。笔者认为, 我们所需要追求的是生活的、智慧的、开放的、有趣的和本真的课堂。

关键词:政治课堂,生活的,智慧的,开放的,本真的,有趣的

参考文献

[1].周增为: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的几点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0年08期

[2] .孙有为, 菅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谈关于政治课的导入[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篇8

一日上午, 物理组内举行公开课, 课题是《平抛运动》习题课, 由组内一青年骨干教师执教。看得出这堂课老师作了充分准备,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设计, 例题的选取, 还是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 老师都下了功夫。课堂上老师不紧不慢, 节奏掌握得很好, 问题问得到位, 学生积极讨论, 老师善于点拔, 课堂气氛很热烈, 教学效果好。评课时组内老师都肯定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课。特别是对其中一道例题的选取及问题的设计十分赞赏。这道例题是这样的:有一位猎人外出打猎, 看到一棵树上有一只小松鼠, 猎人水平瞄准, 问小松鼠在下列哪种情形中会被打中?第一, 小松鼠作自由落体运动;第二, 小松鼠向前跳跃;第三, 小松鼠向后跳跃;第四, 小松鼠向上跳跃。课堂上学生异常热烈地争论在四种情形中哪一种小松鼠被打中, 哪一种会逃离?就这几个物理问题的设计来看, 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 老师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小松鼠是鲜活的生命。

我想起了清华大学曾经发生的“刘海洋事件”, 想到了现实中很多漠视生命, 残害生命的事来, 作为教育者, 作为教师, 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啊!在教学过程中别忘了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啊!我们万万不能疏忽了最最重要的东西, 有些东西会影响学生将来甚至一辈子。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 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 热爱生命。让学生有颗善良的心。但愿小松鼠别再被打中, 更不要看到三次“惨死”在猎人的枪下。

有一次, 我外出听观摩课, 听了一堂物理课。老师演示实验非常成功, 实验数据非常理想, 学生回答没有不正确的,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老师最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了, 学生回答没有了, 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这时铃声就响了。

我总觉得这堂课不真实, 因为实验太成功了, 学生回答太正确了, 时间又太恰到好处了。但愿这位老师没有弄虚作假。

其实, 现在的一些课如评优课、课堂实录评比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作假现象。这些课让学生反复演练, 学生什么时候回答, 什么时候做什么, 由谁回答, 谁来做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实验数据不理想, 老师不惜凑数掺假, 最后给听课者上出一堂完美的课。

我在想, 这种现象不能让其继续下去, 因为它危害不小。老师作假, 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潜渐移默化, 时间长了, 试想, 我们的教育会培养出一批什么样的学生来?这些学生将来说不定会干出什么荒唐的事来, 作起假来“青出于蓝胜于蓝”, 那后果就大了。我们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教会学生几个物理原理, 物理规律及物理公式, 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 如何尊重科学和规律, 那么,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才是有用之才, 栋梁之才!

一天, 科研部主任安排我去听一堂督导课 (学校的课堂督导是不打招呼的) , 被督导听课的是一位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我和教研组的一位老教师一起踏进了教室的门。

青年教师有些紧张, 脸开始发红。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讲评讲义, 请同学们把《电磁感应》综合练习拿出来。于是, 这位青年教师便开始讲起来, 从选择题开始讲到实验题, 最后讲到计算题, 按照题号一题不漏地讲。我轻轻问坐在旁边的学生:“老师有没有把讲义收起来?”学生说:“没有。”难怪试卷上我看不到老师批阅的痕迹。因此, 哪题学生错得多, 哪题学生还有什么解法, 老师无法知道。青年教师只好一道一道往下讲, 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请学生来回答问题, 甚至还出现两处科学性错误。该教师总算把课上完了, 脸红了一节课, 可能有点慌张或许还有些愧疚。

下课后, 我就在办公室和这位青年教师进行了交流。我问:“学生的试卷有没有收上来批阅?”他说:“没来得及。”我又问:“没有批你心里没数, 课怎么能上下去, 这堂课你上得感觉如何?”他说:“上得不好, 我不知道你们要来督导, 如果知道我肯定会作好准备。”我说:“课不是上给学校领导看的, 而是给学生上课, 不管是否有人听课, 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把每堂课上好, 要对学生负责, 学校把这个班学生交给你, 就是希望你担当起责任来, 对得起学生, 对得起事业,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这样的课, 给学生留下了什么, 学生会怎样对你评价?我们要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名有责任受欢迎的好教师。”最后, 我告诉他如何上好讲评课, 如何进行师生的互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表示一定要好好上课, 上好每节课。

我在想,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教师, 肯定会误人子弟。一个没有好的工作态度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因此, 我们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 更要提升教师思想品质和敬业精神。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篇9

关键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优课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提出并展开了讨论, 到了本世纪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也再次掀起了改革的浪潮, 曾经的“百花齐放”已不足以表现其丰富、灵活的多样性, 只可谓“争奇斗艳”了。那么, 在这股洪流中, 语文优课论的内涵是否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了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优课论最初的定位是什么吧:

“优课应该是高效率的课。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全体学生在课堂中能始终自主、积极、生动地活动:耳听、眼看、口读、手写、脑想。‘全频道’运作, ‘多功能’协调, ‘立体式’推进, 这无疑应该是优课的最显著的标志。……优课同时也是最富教学艺术的课, 优质的课就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 师生共同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语文优课既具有课堂教学的一般共性, 又有学科教学的鲜明个性。它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课。” (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1998年版)

而源自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的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其第三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建议有: (一)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三)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五)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

上述两者对比中, 我们不难看出, 新课程改革所改的是原有僵化的不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 而它倡导的核心主旨与已经提出并认可的优课论并无矛盾。既然如此, 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认识应该是清晰的, 可为什么近几年来, 总听到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感叹:“改革, 改革, 越改越不知道这课究竟该怎么上了!”究其原因, 并非是对改革本身的不适应, 而是与各地各校刮起的改革风暴有关, 与一线教师自身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吸收能力有关, 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水平有关。有的教师不深入理解课改的实质, 一味地照搬模式, 合作学习泛滥, 课堂教学肤浅化, 使语文流失了语文味。有的教师赶新潮, 追风跑, 殊不知中国教育的风暴从来都是八面来风, 如果自身缺乏思辨能力, 就会东倒西歪, 晕头转向。那么, 被时代推行在风口浪尖上的我们, 为避免随波逐流, 又该如何呢?

首先, 要多读教育理论书籍, 读名家教育专著, 无论古今中外, 从中汲取营养, 提升认知水平。名家的教育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实践都是可让我们思辨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正所谓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得高, 看得远, 还可以少走弯路, 这样的美事, 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 要多读教研杂志, 广泛涉猎前沿教学论坛中的各种发现、争议性问题, 使自己的学识也在不断更新、不断提高, 迎合时代的要求, 做一名与时俱进, 终身学习, 终生进步的学者型教师。

第三, 要多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反思教训。在广泛学习中, 去伪存真, 博采众长。要从理论和操作上整理出相对稳定的模型和范式, 否则, 不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况会持续更长时间, 课堂教学也易陷入“跟着感觉走”的尴尬和混乱。

例如,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这种思想当前正深刻影响着众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活”起来了, 想说也爱说, 课堂因此显得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 面对这一个个“活”起来的课堂, 一些教师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与顾虑:时间还给了学生, 学生爱发表意见了, 教学进度完不成怎么办?面对学生各种意见和问题, 教师怎么办?对此,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 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她认为:只有通过教师对学生“活”起来的“动”的重组, 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使课堂教学实现师生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项互动。事实上,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案这些既定的内容上, 而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在变动不已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 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 就必然能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 拓展思维的空间, 彰显生命的力量, 促进高质量的课堂的动态生成。简而言之, 要想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教师自身必须要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

第四, 教师应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应该百花齐放, 同时要防止模式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模式, 相反, 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它能使人消除改革道路中的迷茫, 让老师们走一条有章可循的道路。虽然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标准答案, 但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 从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程序上入手。这样, 不同课型, 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又出现了差别, 可能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方式, 但最终都是殊途同归, 异曲同工。

新课程背景下, 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是立体互动的, 主要有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 具体的操作要因时制宜, 灵活选用。教师应“弹性”设计教学方案, 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所以,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注意教学目标的弹性设计, 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于认知的层面上, 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但也不能绝对化, 重要的是水到渠成式的巧妙引导。教师既需要在课前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加以猜想推测, 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 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 见机而作, 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 形成新的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 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 使师生积极互动, 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篇10

就化学课堂而言, 教师感觉非常忙碌, 设计导学案、发放导学案、收集导学案、批阅导学案, 课堂把时间留给学生交流、探讨, 往往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搞得教师“心急”。学生课堂上非常热闹, 课后简单问题不会解决。“展示”“演示”往往成为极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 学生在实验中依赖性强, 完成一个简单实验也需要他人帮助。有的学生三年没有独立完成过一个实验, 在学业水平实验测试中尽出“洋相”。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 “讲记背练”和“重复演练”的现象依然严重, 学生被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 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考试成绩上不去, 搞得学生和家长“心焦”。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到底需要改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 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 认为化学课堂教学不论怎么改, 不论采取什么形式, 都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化学学科素养, 简单地说, 就是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其重点在于对化学学科的态度、从化学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及具有对化学观点的批判精神。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极其丰富, 五彩缤纷的物质均由多种元素组成。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直接构成物质 (如金刚石、金刚砂等) , 或形成离子, 由离子构成物质 (如氯化钠、氟化钙等) , 或原子之间结合成分子, 由分子构成物质 (如干冰、蔗糖等) 。这些物质间有些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反应, 产生了新的物质 (如溶洞景观的千姿百态就是物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 。热爱大自然, 是人之天性, 热爱自然, 就必然热爱化学;热爱化学, 就要学说“化学话” (化学用语) , 以化学知识、原理为基础, 用“化学话”解释自然界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现象, 用化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必须重视实验,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只有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自觉遵守化学实验规则, 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才能保证化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瑞典马飞龙教授创立的“变异理论”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 教师研究、设计教学活动的关键依然是“研究教学内容”。一切可成为科学的理论, 都是由基本概念与基本逻辑分析规则及其结果组成的知识体系, 是人类创造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所以抓住“教学内容”, 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科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上, 十分必要。只有准确把握相关的化学概念, 学生才会说“化学话”, 才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 用化学的分析方法, 认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才能进一步实现学习主题的社会性发展。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体系, 有条不紊地掌握化学知识。

三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优化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之一。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我们要相信, 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 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 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围绕问题, 眼、耳、口、手并用, 去观察、去听讲、去交流、去讨论、去展示表达、去实验探究, 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到位不越位,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环境,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譬如,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根据化学学科定义便知, 不外乎其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及应用。中学重点掌握其性质, 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外乎其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学习过程中应有侧重, 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如氯气的物理性质, 应知道是黄绿色气体, 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有毒, 易液化 (黄色的油状液氯) , 密度大于空气 (71>29) , 通常情况下, 1体积的水中可溶解2体积的氯气。至于密度是多少, 熔沸点是多少不必死记, 需要时可查阅。这样, 通过一两种物质的学习, 其他物质便可自主学习了。

再如, 电化学部分不外乎就是将氧化还原反应分解为两个半反应。必修一中,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就是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培养自觉的自控、自励能力, 习得切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方法, 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未来社会的文盲, 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四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教育的需要, 也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塑造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人才, 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尊重每个学生的这种需要, 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教育观, 他指出实施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 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 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嘴, 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 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 不逼迫他们赶考, 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观察是创造的窗口, 思考是创造的源泉。要弱化约束学生思维的定式, 善于开展想象, 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创新的内驱动力, 创造宽松的环境, 鼓励他们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利用化学学科优势, 通过探究实验, 大胆实践。

五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精神, 是以对人自身的关注为内在规定, 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 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总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 我们要创新教学理念, 落实人文教育。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人文精神。如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利用化学发展简史, 弘扬人文传统。亲近学生, 关爱学生, 建立和谐关系, 体现人文关怀。

总之, 我们应不拘形式, 立足于教学目标, 深入分析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去具体地研究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杨斌编.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哈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篇11

那么,哈佛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按照她的理解,是有头脑和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具备领导力且要与众不同。

她有许多傲人的成绩和能力,其中我记忆犹新的是,她用物理学和数学知识,推导出一个美国北部降雪城市需要的计算撒盐量的公式,简单又实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意识,入围西屋奖(相当于现在的英特奖),这显然是一块重要的敲门砖。

我渐渐掌握了打开“黑箱”的密匙。

首先,很多人觉得一旦进入哈佛,就会光宗耀祖。而招生办公室考虑的是,这个学生会不会为哈佛增光,为哈佛带来重大的捐款和影响力。

哈佛招生办公室的一位女士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哈佛的第一优先条件,就是已经取得突出成就的学生。所谓的突出成就,就是类似于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世界级赛事中拿冠军。不过,这里说的成就绝不仅仅指体育,也包括学术、商业、政治等各个方面。你可能会想,这种人太少了吧?其实也不是特别少。我儿子就曾找到过一种罕见牙科疾病的致病基因,像这样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

之后,是一些虽然还没有那么高的成就,但已经崭露头角或展示了巨大潜力的学生。这里包括那些商业巨头和政府高官的孩子。有人说美国走后门是公开的,这话不假。

进入哈佛这类世界名校的第二个重要原则是多样性。哈佛需要有领导能力、能言善辩、组织社会活动乃至政治改革的人才,培养未来的总统和国家领导人,但不需要每個学生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如果所有的人都一样,那哈佛在生物学、化学、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学术优势又由谁来传承呢?

所以,哈佛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有好出风头的领导者,有体育和音乐明星,有在学术方面已经有建树的学者苗子,有全面发展的通才,但也要没有那么多突出成就,只是功课好、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

同理,哈佛如果只要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那么将蜕变为老式的贵族学校。相反,每年哈佛这类名校都会有意识地招收一些家庭出身特别低微、但本人能在逆境中有所建树的学生。我认识的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他的父母都是越南人,在餐馆打工,英语还说不好,但这位同学平时的成绩保持得相当不错,SAT考试的成绩也不错,而且组织了一些帮助穷困家庭的活动。他凭这些进入了美国名校。这背后的逻辑是,他具有成为未来杰出人才的潜力。现在的总统奥巴马不也有类似的经历吗?

其实SAT是一种能力测试,顶尖名校主要是用它过滤掉那些学术上可能有问题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AP考试的数量和质量也许更重要一些。可以说,许多华人家长片面地认为,哈佛只要某种类型的学生,而且常常把成绩以外的东西片面地归于文体活动,而没有考虑科学研究、政治活动等等。

这些年的亲身体验及所见所闻,让我感受到哈佛这样的名校真正需要的是多元化的人才。而对于每个孩子来讲,能够真正做自己、展示出自己的独特性,才是哈佛需要的品质。

(摘自《社会纪实》 )(责编 微子)

学生也需要安静的语文课堂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除了需要语文课堂形式新颖, 富有趣味外, 我认为, 还需寻求一片安静, 让孩子在课堂上静静地品读, 静静地感悟, 静静地思考, 静静地倾听, 静静地作业。让课堂节奏有张有弛, 气氛有动有静, 使学生的学习 (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 进入学生的生命, 进入学生的精神, 进入学生的心理。

一、让学生静静地阅读,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语文教学中的“静思默读”与“高声朗读”可谓是“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朗读, 既读准了字音, 又疏通了文意, 更是读出了气氛;而对文章的品味赏析和感悟, 默读则是较为奏效的阅读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通过默读沉浸于文本中, 在宁静中迸发情与意的交融, 言与思的汇合, 所以要给足时间,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才能自由放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几乎成为课文朗读的统一要求。朗读应该以默读为基础, 通过默读真切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感悟文章的情感, 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才能情由心生感, 以声传情。试想, 学习《二泉映月》, 如果学生不通过一遍一遍地默读, 怎能体会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 敢于同命运抗争, 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又怎能读出文字中的深沉与质朴, 感伤与苍劲, 刚柔并济, 动人心魄?只有在默读静思后, 学生的情感才会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继而才能满含感情地去朗读!

二、让学生静静地倾听, 聆听花开的声音

让学生学会倾听, 使课堂上不仅有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场面, 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情形。它使课堂教学更生动, 更精彩, 它也是学生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新课改以来, 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新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 个性更突出了, 表现欲更强了。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一些现象:

现象一:老师的问题刚说完, 许多学生立刻举起手, 而且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来、我来……”, 老师让一个学生回答, 其他没叫到的学生都在叹气。至于回答的同学说什么, 不知道, 更不要说考虑别人说得对不对!

现象二:一个同学正在发言, 还没说完, 其他同学都争着说:“错了, 错了, 不是这样的, 老师我来……”或者不停地说:“还有、我还有, 老师我还有……”

现象三:一个同学说了, 后边同学站起来, 跟前面同学说一样的, 重复着说……

这些看似热闹的背后则是学生思维的肤浅和课堂的低效。倾听是一种习惯, 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素质。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老师首先得做个认真的倾听者, 用心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欣赏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认真倾听的听众,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也会学习教师认真倾听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学会倾听, 需要有良好的指导。如:提出“听”的要求, 明确“听”的任务, 建立“听“的评价等。同时, 要想学生能够静静的倾听, 还需要优化课堂形式、教学手段、教师的语言等等。

三、让学生静静地思考,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阅读需要静心思考、潜心感悟, 课堂教学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体会文本的内容, 感受人物的情感, 酝酿自己的思想。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 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可能不同, 一提问就期望学生马上能给你个惊喜, 或者一有问题就立刻让学生小组讨论, 难免是浮躁的。只有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 才有可能产生独特的思想;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 小组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想的碰撞, 激发智慧的火花。语文课堂不应该缺少学生静静的思考、缺少学生自我内心的独立反省, 不应该缺少学生对问题的冷静思考与顿悟。

四、让学生静静地写话, 感受指尖上的精彩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 却很少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动笔。老师都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课文的字、词、句, 分析课文重难点上。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成了两张皮。事实上, 在阅读教学中, 应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整体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要挤出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写。宁静中学生思维火花才能绽放, 才思才能涌动、真情才能流露。

上一篇:安全认证机制下一篇: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