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需要引领什么

2024-05-24

课堂需要引领什么(精选9篇)

课堂需要引领什么 篇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课堂教学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 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而这精彩的生成, 有的在我们的预设之中, 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下面主要展示《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片段。在《林黛玉进贾府》前两课时结束后, 学生已经透过黛玉的眼睛, 跟着黛玉的行踪了解了贾府的气派和贾家主要人物的关系。第三课, 师生将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主要人物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因此, 在准备分析人物形象的点上, 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人物的出场方式, 品味文本, 分析宝黛的人物性格。这一环节, 我按照预设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了交流, 学生们对宝黛的性格分析大都与我不谋而合, 在我满足于还算成功的预设后, 第二环节王熙凤人物形象的分析开始了。

师:宝黛的性格我们已经有了了解, 却冷落了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凤姐。 (生笑) 指定一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王熙凤出场的描写。

师:读得不错, 读出了凤姐的味道。这段外貌描写, 仅有三十六个字, 就集中体现了她的个性, 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生:老师, 我觉得她还没有读出凤姐的味道, 我来试试。 (生读) (师生笑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凤姐是个大人物, 各方面都很辣, 要读出她辣的一面。

师:就是, 对于凤姐的辣, 同学们想说什么吗?

生:穿着真气派, 比老祖宗还要有气势。

生:她身边跟着一群奴仆, 而她却又是那样年轻, 衣着华丽无人能比。穿着真辣呀。 (生笑)

师:老舍曾说过, 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 不乱穿衣服。凤姐的穿着俗不可耐呀!

生:出场方式先闻其声, 后见其人, 声音是相当的辣呀。 (生笑)

生: (抢答) 突出她的不一般, 显出王熙凤的特殊地位和她的性格。

生:老师, 凤姐的长相太辣了, 丹凤眼、吊梢眉等, 一看就不一般。 (生笑)

师:再向下读读她的语言。

生:携着黛玉的手, 上下细细打量, 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等恭维话;“伤心”姑妈去世, 用帕拭泪, 贾母一句“快再休提前话”忙转悲为喜等表现出她是一个善于逢迎讨好、随机应变、察言观色的人, 而这一切都是表演给老祖母看的。她的心思也是相当的毒辣呀。

师:总之, 这是一个厉害角色, 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自己眼中的凤姐呢?

生:她是个声音辣、长相辣、穿着辣、心思极辣、俗不可耐的人。

师:不错, 把老师要说的都说了。

生:王熙凤出场前,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 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接着从黛玉眼中见到了她的外貌衣着, 通过容貌描写, 让人感到她美丽的背后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头饰、裙饰和服饰极力铺陈的描写, 又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与珠光宝气, 也暗示了她的贪婪和俗气。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则写出了她的随风使舵, 忽笑忽哭, 忽悲忽喜, 处处逢迎讨好, 博取贾母欢心, 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 显示出她非同一般的内心世界。

师:概括得很全面, 我眼中的凤姐和同学们说的一样, 辣极了! (生笑)

话音刚落, 发现前排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手举起来又放下, 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她具有非凡的管理才能, 办事利落, 泼辣大胆, 这使她在众多女眷中脱颖而出。 (掌声) (学生中有人开始议论)

生:就是, 老师, 我觉得王熙凤有她独到的一面。她有胆有识, 敢作敢为, 胆识和魄力在当今女流中也不多见, 完全拥有一个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分析一个人要全面。

……

课堂在热烈的争论中结束了。王熙凤的形象被学生们全方位地解读, 教师若盲目地在预设中下定义, 会给学生带来思想桎梏。课堂是动态的, 生成是必然的, 我能在预设的范围内走多远?生成的课堂需要智慧的引领, 而作为老师的我智慧在哪里?该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们?对于课堂预设外的分支, 我们该怎么办?这堂课和这个孩子留给我太多的思考。

教学启示:第一, 生成的课堂,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 更要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这灵动的思想, 主要包括, 一是对知识的疑问, 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第二, 生成的课堂, 教师要善于反思自我思想的主导。教师应在生成的课堂中, 及时反思自我的主导方向, 及时调整, 随机应变, 努力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 与学生同行。不这样, 哪有全面的凤姐形象可言?给学生自由思考和展示的空间, 给自己反思批评的机会, 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第三, 生成的课堂, 教师要给予学生平等的说话机会。我没有忽略那举起又放下的手, 面对学生生成性的问题, 没有责怪, 而是及时调整自我, 以倾听、微笑的方式接受学生的思想, 让学生心存一份美好的感觉。课堂教学中, 实际生成游离于我们预设的目标时, 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思维, 给予学生平等的说话机会。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要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新信息、新问题, 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 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摘要: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课堂预设之外的教学意外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引领和应对。

关键词:课堂,预设与生成,智慧引领

课堂需要引领什么 篇2

要素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和对老师的认可,那么在课堂上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作为教师建构高效课堂的前提。然而目前,部分老师与学生之间还存在一些隔阂。我们需要设法努力打破隔阂,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素二:课前充分的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要备好一节课,其实不难。但要精心准备好一节高效的课,其实很难。这不仅需要教师本身的努力,还需要发挥整个备课组的力量。因此应该做到:

1、在集体备课前:教师先钻研教材进行自备,写出简案,这就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因为熟悉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此外还应做一定量的练习题,从中选取最切合考点的,这都为集体备课做好准备。

2、在集体备课时:

(1)首先要备好教材。

(2)其次备好课堂练习,这是集体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堂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当堂训练中的练习题一定要精华中的精华。这也需集合整个备课组老师的智慧,把集体备课前所选取的练习题,再一次进行筛选。务求所选的题体现重点,体现难点,体现考点,这也是达到高效的关键。

(3)集体备课应做到了六统一:①统一划分课时;②统一确定学习目标;③统一自学指导;④统一每节课的学和教;⑤统一课堂作业;⑥统一日日清、周周清作业。

3、在集体备课后:由各教师根据集体备课情况对自己的备课进

行复备 。

要素三: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1、探讨课堂模式——这是寻求高效课堂的重要方面。

我们倡导的基本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即问题导学→探究讨论→教师精讲→拓展评价)”。

“先学后教—问题导练—四环递进”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思维模式,是在把握课堂教学5环节(课前准备、导入、主题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拓展)、课堂教学5行为(讲授、对话、指导、展示、探究)、课堂管理5方式(分组合作、个别教学、激励、调控、约束)、课堂教学4类型(新授课、综合课、复习课、实验课)、课堂教学3策略(任务驱动、问题中心、思维开放)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让教师、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与成功。四环递进指的是“问题导学→探究讨论→教师精讲→拓展评价”,体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多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的教学过程;

科学的教学过程是师生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桥梁。优化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师生活动方式的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最佳组合。在实践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完善了如下图所示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指向明确,并将其转化为兴趣。

当前数学课堂需要关注什么 篇3

前不久我有幸参与了“圆的认识”一节校级教研课的全过程,比较前后教案的设计,以及几次试教的过程,我厘清了当前数学课堂应关注的内容,下面将用这节课来说明我的思考。

一、数学课堂应关注教学目标,合理生成

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是影响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素,目标的定位要符合教材安排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目标预设:

1.使学生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会画圆,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在试教后进行了重新定位:

1.感受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掌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仅仅是本节课需要去努力达到的,而是每节课中都应该有的。

这样重新界定后,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对于课堂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 数学课堂应关注教材,创造性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学的中介,它为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材料。我们需要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从教材出发,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组、改造,才能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

圆这一单元教材中安排了大自然中的一些圆形物体让学生欣赏,为了充分挖掘这一材料的作用的,在教学中我把赏圆这个环节提到前面来,同时对圆的图片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呈现顺序:平面的圆形物体——立体图形中的圆——抽象(运动)中的圆)。

三、数学课堂应关注活动,有效运用

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中通过组织多次活动,如:师生赏圆,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初步认识圆;引导学生经历三次不同层次的画圆过程,逐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圆,建立圆的几何概念;和学生一起探索圆的特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现知识和规律。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最终趋于完善的过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

四、数学课堂应关注细节,成就完美

华应龙老师说过,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精神……

本节课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画圆时,注意到了一些学生由于手抖动把圆画得不圆滑,感觉有好多小缺口,于是抓住这个细节,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这样,从而很自然地总结了画圆的注意点,为学生今后画圆明确了方法。

师(出示学生画的圆):觉得怎么样?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残缺呢?

生1:画圆时可能针尖动了。

生2:还可能圆规两脚间距离变化了。

师:总结一下,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3:针尖要固定在一个点上。

生4:圆规两脚间的长度不能变化。

……

五、课堂应关注学生,突出主体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中心,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关注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并且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教材中例1至例3教学圆的特征,每道例题都以画圆为学习活动,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不过,三次画圆的认知任务不同,它能逐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圆,建立圆的几何概念。

当然关注学生,更应重视对学生的习惯养成、品德教育的真切关注,重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一丝不苟的精神等。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能力、情感、品德的温床,学生会不会倾听别人发言,发现自己错了怎样改正,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小组学习中,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综上所述,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基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灵活机智地根据动态生成的资源积极调整、补充、完善教案,并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把自己的新颖见解,他人的独到见解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堂需要引领什么 篇4

一、运用哲学智慧处理教学问题

1. 利用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挖掘知识内在的线索联系。

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我们应通过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内在联系来挖掘知识间的线索联系。

(1) 挖掘概念的线索联系。概念的范围和限定词, 往往起到串连整课、整个单元甚至整本书的线索作用。政治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都是有内在的联系的, 对这些内在的联系进行挖掘, 能有效地认识知识之间的本质, 概括其内在的联系。如《经济生活》里讲到“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依法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等形式;“依法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取得”表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 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因此公民应该依法纳税。这样, 我们可以看出“税收”一个概念串起了一整课的重要指示点。

(2) 挖掘政治知识点彼此之间的联系, 对书本前后相似相通的知识点进行归类整合。如《生活与哲学》唯物论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论中的“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际上与“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相通的。这样挖掘相联系的知识点可以解决心中似是而非的疑惑, 使知识具有立体感和灵动性, 在解题时能找准找全答题要点。

另外, 还有政治知识点与社会热点、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的线索联系。挖掘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并将其串连, 可使之成为教材扩展知识的一部分。

2. 利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挖掘同类知识的共性和个性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许多政治知识点之间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挖掘这些联系, 把具体知识看成是共性在具体领域的表现形式, 可以对知识点进行整合, 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比如, 有关“价值”的问题, 经济学里提到“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哲学中也有“价值”, 学生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混乱。从内容上来看,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由此可见, 哲学的价值是共性, 体现着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经济学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里面包含一个观点:人类劳动能否成为商品关键在于能否交换成功, 而交换能否成功取决于该商品能否能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其实, 经济学的价值也符合哲学价值的含义, 只不过这里的“事物”变成了“人类劳动”, “主体的需要”变成了“市场消费者的需要”。所以, 哲学上的价值与经济学上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哲学上的“价值”在共性上统帅了经济学上的“价值”、人生观中的“人的价值”。除此之外, 哲学与具体科学、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组概念也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联结, 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也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联结。

二、运用哲学智慧引领学生的学习生活

1.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告诉我们, 物质是第一的, 意识是第二的, 意识对物质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精神状态合理的亢奋能催人奋进, 而萎靡的精神状态则让人感觉悲观消沉, 进而丧失斗志。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高昂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未来充满自信, 虽然最终未必人人都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但他们一定会因此而格外努力”, 这是我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积极的事情, 眼睛尽可能多地看到积极的东西, 如果一味寻找不对劲的地方, 人就会变得消极, 有挫折感。在学生的心目中, 多次正面和积极的评价才能抵消一次负面和消极的评价。因此, 教师应多用赞赏的、鼓励的话语满怀期待地对待学生, 或者从一些小小的成功入手, 并且利用这些成功来逐步消除自己对学生的一些消极期望, 这样学生就会真正发挥自身的潜力。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能违背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可用它来指导学生按学习规律来组织学习活动, 按照大脑兴奋与抑制循环的活动规律来安排学习时间,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安排知识点的记忆,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 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教师应依据这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特别是在学习成绩出现反复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使他们充满信心去迎接困难和挑战, 相信“走过去, 前面是个天”。

数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总结 篇5

【案例】“圆的周长”课堂总结教学片断

课堂总结一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知道了求圆的周长的公式:C=πd。

生2:求圆的周长也可以用公式“C=2πr”来计算。

生3:知道圆的周长,反过来也可以求圆的直径,公式是:d=C÷π。

……

课堂总结二

师: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很快就要过去了。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是怎样度过的?

师: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

生1:我们先复习了求一般图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长方形的周长。

生2:通过复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图形的周长,就要看这个图形的周长是由哪些边决定的。

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圆的周长跟它的直径有关系,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大家不知道。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提出一个猜想: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是不是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

……

【评析】

首先,从小的亦即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知道,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往往是模糊、零散的,且不易被学生直接感受到,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需要将学习过程中学到的这些模糊、零散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或演示,或语言表达,将之外显出来。在第二个教学片断里,教师在课末引导学生回忆过程,谈思路、谈方法,无疑正是促使学生做这样的经验抑或挫折的外显工作,让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反思,提升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认识,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其次,从大的亦即“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的角度看,数学原本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经验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知识的过程,数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对客观世界的时间、空间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回忆知识的产生过程,回顾问题的提出及解决的过程,是在扎扎实实地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让学生牢记数学知识点,那只是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结构中增加了几个“节点”而已;唯有让学生思考真正的数学问题,并从方法论的角度让学生去全面把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总结过程中想到的思路、遇到的困难、克服的方法,将思想、策略、方法显性化,这才能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反思】

1.要在“序”化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课堂总结就是其中一种高效率的方法,通过课堂总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诸多引语就是一种教师辅助性的梳理,例如:“好,谁来说说,我们先做了什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等等,这有利于我们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要在“说”中提炼思想、承前启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的学习作铺垫。因此,每节课结束前用一点时间适当地进行总结,让学生充分地“说”,在“说”中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总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总结二,孩子们不仅说着,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还不停地思索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总结中,你说、我说、他说,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这实际上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3.要在“评”中提升和固化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考虑到数学活动经验内隐性的特征,我们应该看到,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经验往往是粗浅的,不易被学生把握,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予以提炼,使其外显。因此,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强化以及课堂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等心理特点,在课堂总结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反思、评价、提炼和总结,激发出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条理化,进而固化为自身的经验。

数学课堂总结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方法的再现,而应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活动引向新的目标。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课堂总结形式,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罗艳)

课堂需要引领什么 篇6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但如何引领, 才能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怎么才能达到有效引领的目的?一次“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研究给了我诸多的感受.

1 疑惑——多余与重复?

这是一节旨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思想的数学课, 我首先给出了一个引例:

例1 如果实数x, y满足等式 (x-2) 2+y2=3, 那么yx的最大值是什么?

学生:设yx=t, 则y=tx.将y=tx代入 (x-2) 2+y2=3, 得 (1+t2) x2-4x+1=0.由Δ≥0, 得tmax=3.

教师:这是熟悉的代数解法, 观察式子的特点,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学生:既然问题解决了, 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呢?

出题意图 将yx与 (x, y) , (0, 0) 两点的斜率联系起来, 达到数形结合, 将yx的最大值转化为斜率的最大值, 再通过图像观察得到最大值.

教师:设点A (x, y) 在圆 (x-2) 2+y2=3上, 圆心为C (2, 0) , 半径等于3, 如图1, 则yx是点A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OA与⊙C相切, 且切点A落在第一象限时, kOA有最大值, 即yx有最大值.因为CA=3ΟC=2, 所以ΟA=22-32=1, 所以 (yx) max=tanAΟC=3.

跟进练习 点P (x, y) 在方程y=3- (x-2) 2所表示的曲线上, 则yx的最大值是什么?

学生:设yx=t, 则y=tx.将y=tx代入y=3- (x-2) 2, 两边平方得 (1+t2) x2-4x+1=0.由Δ≥0, 得tmax=3.

教师:点P (x, y) 在方程y=-3- (x-2) 2所表示的曲线上, 则yx的最大值是什么?

学生继续练习, 马上露出狐疑的神态, 这样的题目怎么一直要练, 老师到底是什么意思?犹豫着报出他们的计算结果, 结果仍旧没有改变.

教师:难道这是同一个题目吗?有没有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

学生:不一样, y 的取值范围不同.

教师:题目中范围的不同难道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吗?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存在什么问题吗?最后正确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学生从小心翼翼开始热烈地讨论, 代数方法计算过程中范围的加强使学生从根的情况开始讨论, 教师介绍的数形结合的方法也有学生进行尝试, 由于学生习惯思维在作崇, 学生对教师介绍的数形结合方法没有深刻理会, 对跟进练习中数形结合的方法感觉茫然, 毫无头绪.

本片断中, 对引例1, 在代数解后要求其他解法, 不少学生先有多余 (多此一举) 的感觉, 导致对教师从“形”的角度示范意义的不理解;在跟进练习中, 学生感觉两题重复, 同时因为缺乏对“形”的意义理解, 仍然不能体会教师数形结合的用意.

为什么学生对引例和跟进练习有“多余”和“重复”的感觉呢?我们检视了引例, 发现引例过于简单, 学生可以用简单的代数方式就可以很快解决, 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学生对“图形”方法解决问题的需求愿望, 即引例没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形结合”方法的需求, 显然, 在缺少学生需要的情形下的教师示范, 是一种低效的示范.在示范无效的情况下, 当学生进行跟进练习仍然使用代数方法解决类似问题时, 感觉到“重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看来, 引导需要激发学生的需求, 而引例要为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做好恰当的铺垫, 而上述引例因过于简单而缺乏需要“数形结合”的显著结构特征.

2 引例——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修改例1, 使式子的结构特征更明显:

例1 如果实数x, y满足等式 (x-2) 2+y2=3, 那么y-2x-1的最大值是什么?

学生:设点A (x, y) 在圆 (x-2) 2+y2=3上, 圆心为C (2, 0) , 半径等于3, 如图2, 则y-2x-1是点AB (1, 2) 连线的斜率.当AB与⊙C相切时, kAB有最值, 即y-2x-1有最大值.

教师:有些代数式经变形后具备特定的几何意义, 此时可考虑运用数形结合求解.如:求形如y1-y2x1-x2的最值问题可考虑两点 (x1, y1) , (x2, y2) 的斜率.

例2 求函数y=3-sinx2-cosx的值域.

学生:看到该函数的形式, 我们可联想到直线中已知两点求直线斜率的公式k=y2-y1x2-x1, 将原函数

视为定点 (2, 3) 到动点 (cos x, sin x) 的斜率, 又知动点 (cos x, sin x) 满足单位圆的方程, 从而问题就转化为求点 (2, 3) 到单位圆连线的斜率问题, 作出图形 (见图3) 观察易得:最值在直线和圆上点的连线和圆相切时取得, 从而解得y[6-2336+232].

例3 求函数y=1- (x-2) 2+31+x的值域.

学生:与斜率联系起来.

教师:怎么联系?

……

学生在这里又遇到了困难.

反思 学生记住了求形如y1-y2x1-x2最值的方法——与直线斜率相联系.但这种联系只停留在表面形式, 并不理解这种解法的本质内涵.所以有些问题知道可以与直线斜率联系求解, 但又不知道如何利用斜率求解.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生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没有经过反思所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 只有不断地反思, 才能使自己建构的知识接近数学知识的本质, 最终达到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由此看来, 引导中的铺垫, 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支点.

3 引例——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点

扫除学生应用数形结合解决圆锥曲线最值问题中的障碍, 需要选用结构特征明显的引例, 在此基础上, 以学生的经验为支点, 设计通过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 让学生经历完整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 自我揭示数形结合在最值问题应用中的本质内涵.

在修改后的引例中, 从这类问题的结构出发, 强调了比值的最值利用直线斜率求解, 通过数形结合达到求解问题.但强调的是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这类问题可以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求解, 没有揭示这种解法的本质内涵, 所以学生遇到复杂的问题, 还是束手无策.第3次的改进, 设计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 教师提供有效的“数形结合支架”, 让学生经历完整知识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切身揭示数形结合在最值问题应用中的本质内涵.

例1 如果实数x, y满足等式 (x-2) 2+y2=3, 那么y-2x-1的最大值是什么?

学生:y-2x-1是点A (x, y) 与B (1, 2) 连线的斜率, 点A (x, y) 在圆 (x-2) 2+y2=3上, 把问题转化为kAB的最值.

教师:x, y满足方程 (x-2) 2+y2=3, 即点 (x, y) 在圆心为 (2, 0) , 半径等于3的圆, 把y-2x-1看成是动点 (x, y) 和定点 (1, 2) 的斜率.即把最值问题转化为圆的切线斜率.

例2 求函数y=3-sinx2-cosx的值域.

教师:如何求这个函数的值域?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把函数y=3-sinx2-cosx看作点 (2, 3) 与 (cos x, sin x) 直线的斜率, 而动点 (cos x, sin x) 在曲线x2+y2=1上变化.观察图像 (如图3) 得y[6-2336+233].

教师归纳:找出动点和定点的坐标, 把原问题转化为两点直线的斜率, 找出动点所在的曲线, 画出曲线图像, 数形结合, 观察动点在曲线上变化时, 直线斜率的变化情况.

例3 求函数y=1- (x-2) 2+31+x的值域.

学生1:看成是一个动点和一个定点的斜率.

教师:哪个动点?哪个定点?

学生1:动点 (x1- (x-2) 2) , 定点 (-1, -3) .

教师:动点所在曲线是什么?

学生2:设v=1- (x-2) 2u=x, 则动点所在曲线为 (u-2) 2+v2=1 (v≥0) 即以 (2, 0) 为圆心, 半径为1的半圆上.问题转化为半圆上的动点与定点 (-1, -3) 连线斜率的范围, 如图4所示, ymin=34ymax=9+178.

例4 已知x+2y=3, 求 (x-2) 2+y2的最小值.

学生:把 (x-2) 2+y2看作点 (x, y) 与 (2, 0) 的距离, 而动点 (x, y) 在直线x+2y=3上变化.即求直线上的动点与定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最小值为 (2, 0) 到直线x+2y=3的距离.d=|2-3|1+4=55, 所以 (x-2) 2+y2的最小值为15.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 找到了问题所在, 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为巩固成果我因势利导:“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当老师, 把条件适当改动一下, 使得题目有意义并能够求解.请同学们在课后自己改编题目, 小组间进行交流和尝试.”对于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感到新鲜, 不少人跃跃欲试,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例在几次的尝试和改进中, 尽量展示数学问题思维的全过程, 倡导主动学习, 鼓励学生具有质疑精神, 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教学中注重挖掘他们的潜能, 引导他们善于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 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自觉地把数形结合等思想运用到解题中.在课例1中, 只有典型例题的选取, 忽略了应用结构的特征, 使学生数形结合的应用并不顺畅;改进2中引例的选取注重了应用形式的典型特征, 但没有本质内涵的挖掘;改进3中引例的选取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的挖掘, 教师的引导和归纳更注重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本质的研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把握数形结合思想的本质内涵, 并灵活应用数形结合解决圆锥曲线最值问题.本节课教师引领作用并不改变, 但教学效果的改进依赖于教学过程中“恰当铺垫”, 数形结合思想在教师的恰当引领下使学生拾级而上, 以“结构特征显著的引例”引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以学生经验为基础的引例提供学生思维的支点, 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本质.教学研究, 只要教师用心、用功、用情, 终将会引领学生自由遨游在浩瀚的数学海洋中!

课堂需要引领什么 篇7

一、教学目标引领课程设计

这一课题教学的重点不在于鸦片战争的过程, 而在于思考战后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从古代社会跨入近代社会的分水岭, 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中国迅速败北, 迫使中国在沉沦中觉醒, 在失败中探索, 在痛苦中挣扎。虽然近代化的道路艰难而漫长, 但战后的中国依然发生着新的变革与进步。教师就是要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教育事业、外交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分析这些变化在中国的积极作用及发展缓慢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取, 为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考的动力和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中, 精选整合历史资料, 创设新的历史情境, 设置科学、开放的问题, 依据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提升历史认识。

二、教学过程引领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角度, 决定着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课题: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核心观念:战争与变革

关键内容: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重要人物、社会变革

基本概括:

(1) 战争起因于英国对广阔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迫切需要。

(2) 中国综合国力落后、市场广阔和原料丰富很可能遭受侵略。

(3) 战争迫使中国社会各阶层积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 中国的失败归因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观念等的全面落后。

基本问题:

(1) 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因素有哪些?战争是否可以避免?

(2) 重商主义和重农抑商政策如何影响中英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3) 中国为什么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中英两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距?

(4)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观念、文化等方面有何影响?

(5) 社会、政治或经济制度的僵化如何影响制度的运行和发展?

(6)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哪些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活动建议:

(1) 按照鸦片战争的过程和主要事件建立一个年表。

(2) 分析《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 研究和讲述鸦片战争中一个重要人物的自传概要 (如道光帝、林则徐) 。

加强任务:

(1) 对林则徐、李鸿章、郑观应在鸦片战争后的反应与行动进行比较分析。

(2) 分析《海国图志》在中国与日本的不同命运及其影响。

(3) 撰写一篇条理清楚、富有见解的论文:可以围绕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来论述;也可以围绕鸦片战争时期的国际背景, 阐释中国在战败的情况下是否有迎接挑战并走向崛起的可能?如果有, 请设计合理的应对策略。

三、有效拓展和历史反思引领智慧生成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整理, 对问题的合理设计, 是引领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率的重要保障。笔者以下面的局部教学环节来分析引领与拓展的方式和意义。

提出问题:

(1) 根据材料, 概括中英两国的相互认识有何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 鲁迅先生为何说“中国太难改变了”?“打在中国背上的鞭子”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之后中国在哪些方面有了改变?哪些方面依然没有变?

(3) 李鸿章为何会发出感叹?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李鸿章是怎么做的?效果怎样?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你对李鸿章的认识。

提供材料:

材料一:中国看英国:“学生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 食之不易消化, 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 以此为通畅对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 亦唯茶叶是急, 英吉利较近, 皆不能离此。”

———琦善 (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材料二:英国看中国:“大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 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 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 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 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马戛尔尼 (乾隆时期出使中国)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研讨等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教学过程引领和思维拓展, 学生更能深深感受当时中国的愚昧落后和盲目自大的劣性和不思进取的耻辱, 也能够看到李鸿章等先进人士感叹之余的变革与进取。让学生从更加立体的社会层面和历史人物的选择与思考方面理解历史, 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能力。历史价值就在这种反思中得到体现。

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学习过程中, 除了指导学生思考并建构知识体系, 解决历史问题, 还应从以下视角进行拓展思考:丧权辱国与落后挨打观念辨析;殖民扩张与闭关锁国观念较量;通商口岸与中国近代化的邂逅;国家命运与社会精英的新选择。

让学生的历史思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充满智慧, 对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形成正确的思考。常言道, 成败乃兵家常事, 关键是成功与失败后的反思与觉醒。纵观我们的历史教学, 是否常以成功为评判标准?这种评价标准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无负面影响?妥协与斗争策略是否具有现实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成功的结果谁更重要?何为成功?这些问题的积极建构, 才是帮助学生增长智慧的有效做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堂 篇8

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是因为觉得:政治课很大很空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比较枯燥, 且韵味不足。我们的课堂还必须具有时代气息,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政治课的价值。

1.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 重视教科书等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意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敢于质疑教材, 注意学科之间的交叉, 做到融会贯通, 做到“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2.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身边所具有的丰富信息资源的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师生身边的资源、事例,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和情感体验、问题、兴趣和个性特点;打造生活化课堂需要教师多积累, 多作有效的准备, 留心观察社会热点问题、注意积累国家的时政大事。

实例:创设情境、回归生活的课堂

◆以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陈树新老师“价格变动及其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同学们好, 大家刚才看到老师进来的时候是不是很惊奇呀? (是) 现在有荔枝卖了吗? (没有)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东莞是荔枝之乡。)

◆以山东省文登市新一中张玉志老师“价格变动的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同学们好, 大家利用上周末做了一份关于价格上涨对居民家庭生活影响的调查。综合同学们的调查结果, 我把两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第一份报告:调查对象———超市工作人员;调查方式———访问、亲身体验;调查结果:1肉类销量有所减少;2鸡蛋、海产品销量有所增加;3米、面、蔬菜销量没有太大变化;4特大活动期间, 销量增加。

第二份报告:调查对象———街头行人;调查方式———随机访问、笔录;调查结果:1加不起油, 吃不起肉;2每月花费增多, 但食品类商品不得不买, 一些贵重商品消费减少;3使用私家车次数减少;4用海产品、鸡蛋代替猪肉, 尽量使用电器做饭;5减少对价格上涨商品的购买;6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

总之, 政治课堂必须远离说教, 回归学生生活,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选取鲜活典型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组织教学, 创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二.智慧的课堂

老师在课堂上应想学生所想, 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 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 从而让我们的孩子真实地感应到政治课充满智慧。我们要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展现其聪明才智, 在每次的成功中分享喜悦,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追求。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智慧的展现中去达到学习目标。

实例: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课堂

◆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蒋老师“股票、债券和保险”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播放歌曲《最近比较烦》同学们好, 老师最近烦什么?辛苦累积10万元不知道怎么花, 请你帮我钱生钱, 即10万元应如何投资理财?

探究形式:小组对抗赛;分为:股票推介组、债券推介组、商业保险推介组、股票代理组、债券代理组、商业保险代理组。合作探究: (1) 推介组负责向代理组推销, 尽量说服购买其产品; (2) 代理组向推介组了解相关知识, 熟悉其产品; (3) 各小组讨论后, 每组推荐一名中心发言人和第二发言人, 进行接洽, 其他小组可质疑与补充。

◆以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刘颖老师“股票、债券和保险”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猜猜看dama是什么意思? (中国大妈) , 黑板上张贴中国大妈的照片及相关信息图表。

疑难探究: (1) 请你帮中国大妈来普及股票的相关知识。 (2) 债券和股票是否是同一回事? (3) 对于中国大妈的两个担心, 你怎么帮她解决? (担心一:年龄增大, 疾病增多, 再有个变故;担心二:人老眼花, 操作家里电器不当, 再引发火灾……) ; (4) 如果是农村贫苦大妈你的投资又该如何设计?

总之, 智慧的课堂, 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可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 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教师自身的知识架构要清晰, 培养学生对于重点、次重点的把握, 提高课堂效率。注重语言的艺术, 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动机, 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三.开放的课堂

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场所。所谓一千个人的心里,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判断是非的能力, 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做的是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 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采用适当调试和差异教学的策略,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实例:开放的、富有特色的课堂

◆以江苏省泰州市“星光大舞台”某参赛老师“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课堂现场让学生拨打政府的服务热线电话, 亲身体验政府的职能。

◆以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张莹老师“市场配置资源”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视频展示《邳州大蒜之乡》, 介绍“蒜你狠”的背景。 (吃大蒜可预防甲流, 导致大蒜供不应求。)

探究形式:请学生推销邳州大蒜。合作探究: (1) 面对“蒜你狠”的市场, 如果你是黎明公司的总经理, 你准备如何投资? (2)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你该如何提高黎明食品在大蒜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 从政府和蒜农的角度, 谈谈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在观看学生情景剧表演:“豆你玩”;商场内两家粉笔店竞争;119救火;超幸福鞋垫等违反市场秩序的现象后。)

总之, 开放的课堂要求:1、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2、“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尊重、真诚, 平等交流。给足学生思考、合作和展示时间, 专心倾听, 适时准确评价。3、自主的课堂, 学生知识获得是在老师引导启发下通过自己思考、体验、探究建构的。4、教师要少讲、精讲。

四.有趣的课堂

教师, 一定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充满激情。

1.要创设好导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 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课, 能先声夺人, 引人入胜, 像磁石一样, 一开始就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把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 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导课应灵活设计, 堂堂出新, 教出趣味, 这样, 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避免产生厌倦情绪而分散注意力。

2.要依托活动教学,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 以活动作为载体, 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创意思维。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追求本土化的激情、兴趣、活动、有效课堂。

3.要设计好小结, 升华主题, 不仅是让学生对本节内容从整体上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 把握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和知识深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可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4.要有适当的板书, 板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了文字, 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绘画、列表, 以辅助知识信息的传输。应注意板书书写规范, 讲求笔法、章法, 注意布局, 结构合理, 色彩和谐, 力争板书图文并茂, 井然有序, 简洁明快, 赏心悦目, 使人一目了然等。

实例:环环相扣、充满趣味的课堂

◆以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江颖颖老师“面对经济全球化”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一名英国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在法国的隧道里发生一起严重的撞车事故, 肇事车辆是由荷兰工程师设计的德国轿车, 司机是比利时人, 事故原因在于喝了苏格兰出产的威士忌, 整起车祸经过被意大利的自由摄影师骑着一辆日本摩托车使用澳大利亚生产的摄影机跟踪拍下, 另外, 据可靠小道透露, 伤亡者经一个美国医生进行了急救, 使用的是巴西生产的药物。中国记者粥稀稀现场报道。”

◆以我的“价格变动及其影响”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热烈祝贺我们班猪猪集团成立!集团简介:猪猪集团成立于2015年, 拥有生猪养殖基地、猪肉产品加工基地等。在以班主任为总裁、全班同学为智囊团的共同努力下, 必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1) 紧急情况:2015年国庆小长假过后猪肉消费出现短期的疲软期, 10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又出现下滑。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困境? (智囊团回应) ; (2) 2015年第四季度生猪价格走势预测:每年第四季度, 猪肉的季节性消费特征较为明显, 生猪价格预计将呈现上涨趋势。我们如何应对? (智囊团回应) ; (3) 未雨绸缪:抢占2016年春节年货市场, 我们猪猪集团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才能在竞争者中获胜? (智囊团回应) 。 (4) 课堂作业:近几年来, 猪肉价格跌宕起伏, 几起几落, 养殖户怎样做才能摆脱困境?

总之, 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主线。如果学生学习有了兴趣这种内部动力, 那么, 在“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中就会体会到乐趣。

五.本真的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倡导教学民主, 自主学习。于是, 课堂气氛是否热烈成了许多老师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 造成课堂活动过多、视频过多、提问过多的现象。特别是公开课, 这种现象更突出, 课堂上热热闹闹, 课下学生的收获却冷冷清清。我们要从花哨、臃肿的时尚中走出来, 把课堂教学推向更高的境界:简约、扎实、灵动、高效, 体现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

实例:力求节俭、去伪存真的课堂

◆以我校一位老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课例为例,

◆情境创设:将学校学生消费的情况制成课件, 富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学生感觉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探究形式:引导学生深刻感悟盲目从众不可取;虚荣攀比活受罪;过分标新吓死人;理智乐融融。明确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应该践行:量入为出, 适度消费;避免盲从, 理性消费;保护环境, 绿色消费;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等正确的消费原则。

布置作业:总结前一段时间内自己的消费情况 (一周或一个月) , 然后分析哪些消费行为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在此基础上, 理智的制定下一步的消费计划。

总之, “课堂是情感交融的平台、课堂是回归生活的园地、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启发智慧的平台、课堂是快乐学习的旅程、课堂是放飞理想的天空。”当我们把课堂当作生命、艺术与知识完美结合的殿堂, 当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活力, 展现探究的魅力。让课堂真正成为生命的课堂, 生本的课堂, 生活的课堂, 生态的课堂, 我们的学生便能在课堂里主动发展, 获得成功, 享受愉悦。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 他无限激发着学生的探究欲, 引起学生无穷的遐思, 引发学生的无比激情, 积极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

摘要:“政治老师一回头, 布什改行卖豆油。政治老师一回头, 全班学生都梦游。”这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偏激, 但是, 听政治课无趣, 讲政治课更难, 这似乎已成为师生之间的共识。为什么政治课会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堂?政治课的生命力在哪里?相信是所有政治教师不断追问的问题。笔者认为, 我们所需要追求的是生活的、智慧的、开放的、有趣的和本真的课堂。

关键词:政治课堂,生活的,智慧的,开放的,本真的,有趣的

参考文献

[1].周增为: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创新的几点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0年08期

[2] .孙有为, 菅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谈关于政治课的导入[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农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篇9

谈到农村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这个话题, 源于一次外出听课, 是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送教下乡”的教研活动, 北小的何义田副校长作了《感受情智教育》的专题讲座, 讲座中提到了这一话题。确实对于我们开发区的学生来说, 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 电子白板也装配到位, 虽然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学生还是从前的学生, 还是刚脱离了乡村的学生, 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适合他们呢?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

一赏识学生, 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 课堂则是走出人才的地方。我们农村小学语文课堂能走出什么样的人才, 一直是每一个教师所特别关注与期待的。然而, 这里的语文课堂里的学生却缺少应有的自信: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 引导、等待, 学生却两眼直盯着等老师“口吐”答案, 让其答题, 他会不好意思地站着。学生缺乏表达的自信, 缺乏对已掌握知识的正确性的自信, 缺乏争辩的自信等。学生自信缺失原因固然是多种的,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因此只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手段, 让赏识学生走进教师的心灵, 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二关注学生, 发挥学生潜能

教过农村学生的老师通常都有这样的体会:农村的学生纪律性差, 缺少训练, 而且活泼好动, 他们的活动方式也很多样。因此关注学生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在发现中学会赏识自己, 从而逐步树立学习的信心, 让自主选择成为学生的权力。要赋予学生自主的机会, 把学生应有的权力还给学生。首先是“选择权”, 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是主体自主活动的体现。教师的作用是为提供机会和可供选择的学习材料。让自主说话成为学生的需要。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力, 还要给予足够的机会, 让其自由表达见解。我们的语文课堂, 学生“说话”大多是为了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零散问题, 很少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其实学生说话, 除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解之外, 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当学生“说话”时, 我们教师的责任是“倾听”, 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说话, 如学完六年级上册《把我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后, 一位学生说:“埃斯内尔在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里面会有些什么内容呢?”这是对教材的挑战啊!当学生处于自信状态, 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时, 学生才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 多读、多思、多说、多听, 而教师则隐退至“后台”, 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三设计氛围, 实现零距离对话

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接收器”, 谈不上和谁“对话”。作为教师, 要设计一定的氛围, 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实现“文本”、“师生”和“生生”之间亲密的零距离对话。在我的课堂中, 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课文中的这个人, 你会怎样说, 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 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以文会友”, 充当其中的角色, 去体验、去感受, 实现文本对话。在课堂上, 教师应做孩子的朋友, 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 不再像从前那样高高在上, 不容“侵犯”。要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零距离的接触!

四开放思想, 开放课堂

我们不能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 千万别让你的“告诉”包办了学生的一切。要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应开放课堂, 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然后让他们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

五放飞思绪, 感悟课堂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如同杠杆上的“支点”, 对人的发展来说, 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 又是一种感情经历, 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要在学习中把课文中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 我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杜甫的爱国情怀, 全诗通过一个“喜”来反应。如何让农村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诗中的图来体会, 接着让他们读中体会, 读中感悟。这样, 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自己也深深受到感动。

上一篇:商洛核桃下一篇:房屋竣工测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