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的孩子需要什么

2024-09-28

汶川的孩子需要什么(精选4篇)

汶川的孩子需要什么 篇1

关于孩子的教育,可能一直是父母们头痛的问题。想想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变得平庸的,我们配做父母吗?

教育孩子, 父母和社会都有责任, 但当前教育的主要症结在于,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模式去发展,却从未想过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潜能。

在踏入社会生活前的短短十几年中,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大量的专家学者给了我们无数的答案。笔者曾与一位在大学做教授的专家就这一问题长谈许久,那次谈话的内容,至今还给笔者以极大的启发。

其实,孩子除了温饱外,最要紧的莫过于以下的教育需要。

1. 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的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学习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常的孩子,不到七八岁,就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了。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习一门外语,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外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地重要和迫切,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精通。还有,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游戏,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

2. 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环境的教育

孩子对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现象都会有好奇心。最初,孩子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就已足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便会增多: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才回来……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生活的城市,就开始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胞和原子。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感知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着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热的,最好远远躲开,如果把火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着汽车可以到公园,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

孩子对环境认识得越多,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而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片面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如果这时父母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3. 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的教育

为什么孩子整天玩玩具、打游戏机却不觉得寂寞,因为他觉得玩具和游戏人物是他的朋友,他们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父母讲故事,会很快融入故事情境之中,故事里的人就是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是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的。

为什么有些事情成年人会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多数成年人童年的幻想世界太过狭窄──他们的童年时代很少或没有读过、听过童话故事,束缚了他们想象力的发展,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缺乏创意。显而易见,多看科幻和童话故事,可以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创作和发明的能力。

4. 孩子需要学习做事做人,这是品德的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 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自己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为人处世,自己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自己,也不喜欢自己。其实, 不喜欢自己的人,说明他不能和自己相处。

当然,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人和人在一起,学习、游戏或者工作,都难免会有些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都是很难的选择。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但如果一旦牵涉到他人,就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这些都是做人做事较难的方面。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做人做事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地困扰着孩子,父母应及早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处世原则。

5. 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活的教育

“长大后我要做什么?”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显然,孩子们通常是从看电视卡通片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时开始有这种想法的。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们最早认同并着力模仿的对象,而这些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们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上学后,课本中的人物,科学家、将军、艺术家、企业家、政治家……都是他们想模仿的对象。当孩子们对向往的目标流露钦羡之情时,父母就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道路千百条,条条大路通罗马,每条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

6. 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聪明的教育

有的人累积了许多经验,却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的人读了许多书,却不能从中得到感悟;有的人可以及时获得各方的消息,却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有的人被浮华的世界所迷惑,却看不出其中的意义,这样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缺乏智慧的表现。

智慧,简单地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拥有智慧的人不但能更快地从现象、信息、知识及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些人的确比常人更富有创意而被认为拥有智慧。但是,大部分智慧还是靠后天训练得来的,和语言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要从小做起: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是训练他质疑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推翻他人和自己的做法,然后试着引导孩子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需要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要加以鼓励,成就感的获得是孩子努力向上的原动力。

7. 需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这是气质的教育

会说俏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自嘲的人,常常被看作是富有幽默感的人。虽然这些与幽默有些沾边,但还是不能全面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

其实,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崎岖的道路上行驶,震动才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着陆。幽默感不管对人对己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或热衷于某些事情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使你恢复往日的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他的智慧释放出的是清风,是清泉;他的智慧不会让你太过悲伤,也不会使你太过兴奋,甚至可以说,幽默感是人生的智慧境界。

做父母的人,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有孩子?是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继承自己的产业?还是为了自己开心的缘故,为了满足一己情绪上的需求?如果是这样,孩子就只能是父母的欲望或怯懦心理的投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声称爱孩子的父母往往错误地教导自己的子女,他们不但给孩子灌输妒忌、仇恨与野心,还会怂恿错误的人生观和对社会的对抗情绪,甚至以宗教或意识形态的名义把人放在你死我活的位置上。

事实上,在孩子幼小心灵上播下种子的往往是父母,看看眼下有些孩子慵懒和忧郁的面庞,再想想孩子的将来,反躬自省,就看你眼下播下的是哪一类种子了,是智慧是聪明是自私还是狭隘,说到底,这都是父母内心观念的投射。

或许我们应该扪心自问,用成年人的脚去为孩子丈量鞋子,合适吗?■

汶川的孩子需要什么 篇2

看现在的各种媒体,一方面喊着进行素质教育,减轻孩子负担;另一方却不惟余力地迎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制造各种信息,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似乎孩子只有进军国内外著名的高校才有美好的未来。其实君不见顶尖级的高等学府常会有学生顶不住压力而轻生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只注重了考试,忽视了人格健康,那么孩子不仅无法成为刘亦婷,就是成了,也难以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玉,等着师长们去雕琢。在学校,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在家庭,家长们“言传、身教、引导”,二者相辅相成。而作为父母,要想科学地教育好孩子,就应先对孩子的特点、性情了如指掌,了解孩子成长中需要什么,以便自己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一)孩子成长需要立志。

立志就是人生理想,人生奋斗的目标,催人奋发的永恒动因,人生路上的导航仪。家长应清醒地认识到:决定孩子命运的不是分数,而是理想。

不可否认,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的差异。所以立什么志,做什么样的人,成什么样的才,应因人而异,不可一个模式仿效,因为不排除特殊情况。

一般来讲,对于自制力较强,学习习惯和成绩均不错的孩子,立志,相对而言,宜早、宜远、宜大。宜早,当然不是指小孩子幼稚单纯的幻想,或跟随大人的话学,而是在孩子入学后,随着孩子年龄和知识同步增长,在孩子基本懂事的五年级左右,家长应及时帮助孩子树立一个较为远大的理想奋斗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错过这个阶段,到了中学就晚了,初一或初二立志考取一所不错的大学,还为时不晚,如果到了高一或高二则未免有些过晚。这也是现在有些家长常在孩子假期时,带孩子到一些好的大学去参观、去感受的原因。

立志宜远,是说确定的理想目标决不可鼠目寸光,如上初中只立志考上一个高中就可以了,应从长规划,小起点,大目标,让孩子循序渐进地逐步走向目标的实现。立志宜大,其实也可以和远结合起来,轻易而取的目标何为“立志”呢?只有“大”而“高”才有奔头,才有努力奋斗争取的劲头,如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当然,立志,切忌高不可攀,不切实际,应根据先天智力、综合素质及有关外界条件权衡而定。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家长与其给孩子物质方面的奖励,不如带孩子走出家门,亲身感受几所好的大学的氛围,这无声的`举动或许胜过有声的语言教育。

前面说了,立志高低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些孩子成绩不高,学习习惯也不好,但父母期望过高,给孩子的压力超过他的承受能力,那么结果要么是孩子失去欢笑,一味死学,要么消极对抗,产生极度厌学情绪。

汶川的孩子需要什么 篇3

快快抓紧妈妈的手。

你的年纪还小,

妈妈和爸爸真舍不得你走。

记得每次放学回家后,

你会牵着妈妈和爸爸的手,

看望爷爷奶奶还有我们的小黄狗。

自从倒塌的山脉把阳光夺走,

我们再也没能相聚,

看到你水汪汪的眸。

你是妈妈的身上的肉,

我知道,

你已告别我们,

提前踏上回天堂的路。

去天堂的路太黑,

妈妈怕你碰了头。

孩子,

快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孩子啊,

你慢慢走,

前面的路再不会有忧愁。

读不完的课本,

交不完的作业,

从此再也不会成为声讨你的理由。

请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

我们相约,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

去天堂的路太黑,

我抓不住您的手。

妈妈,

您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相伴还有很多同学和朋友。

大家说:

不哭,

所有的妈妈,

都是我们的妈妈;

所有孩子,

都是妈妈的孩子。

共同的境遇,

让我们一起搀扶着向天堂走。

妈妈,

您别哭,

泪水照亮不了我们的回归路。

您的疼爱,

给了我们力量,

我们会照顾好自己慢慢地向前走。

没有我的日子里,

您把爱分给留在世上的同学和朋友。

千万别忘了,

还要代我去看望爷爷奶奶,

还有我的伙伴——小黄狗。

亲爱的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还要一起走。

《孩子,快快抓紧妈妈的手》为我社社长、 总编辑李维福先生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翌日所作,此诗经全国传播,感动了无数同胞。后经深圳著名词作家田地、著名作曲家姚峰等谱曲创作为《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由深圳歌手朱晓玲和深圳小歌手李佳文演唱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孩子,快快抓紧妈妈的手》的版权已由作者捐献给深圳市文联。

张德芬: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篇4

我出去演讲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忧心忡忡的家长,看到我的书中描述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是如何地被制约、被压抑,而祸害一生,因此都会问:我们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不要从小遭受那么多的创伤?

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把你自己修好,孩子就没问题啦!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全心接纳,如此而已。可是,哪个父母不觉得对面的柱子长得比咱们家孩子高,跑得也快,隔壁的薇薇比咱们家女儿聪明,你看你班上的王大头,每次都考一百分,王叔叔的婶婶的表姨的小姑的女儿,拿了什么什么竞赛第一名。哪个父母不曾管教自己的孩子:你看你,手这么脏还抓东西吃,一点卫生观念都没有。你看你,一点小事就哭,哪像个男孩子。

从小,在这种“轰炸”之下,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这个「不够好」和「不配得」的情结,就是造成我们大半辈子无法真正快乐的主因。因为我下意识觉得不够好,所以容不得别人说我。因为我隐隐约约觉得自己不如所有人,因此我必须强出头,在各方面都要有所表现,来安慰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得,所以很多事情我不会去争取,或是不自觉地破坏快到手的成功或是快乐。

有一天早上,我难得跟孩子们一起用早餐(平时是练瑜伽啦,不是赖床--你看,怕你们觉得我不够好,所以要解释,呵呵!)。我注意到我和女儿开始吃了很久,我十二岁的儿子还是在楼上他的房间里东摸摸西搞搞。那天心情不佳,意识层次较低,负面情绪较多,怎么看他就是不顺眼。催了他好几次,总算姗姗来迟,我很不高兴地开始数落他。“你看看,你动作这么慢!早上起来在楼上摸那么久,我应该送你回台湾去当兵,把你训练得动作快一点!”孩子听了我的数落,感受到我对他的不满,开始很不高兴的反驳我,「哪有慢,今天要穿制服,还要打领带,很复杂耶!」我还是很不高兴地抱怨,一直唠唠叨叨不休。这时,我有了一些觉察,看到自己在试图让猫学狗叫,而且还振振有辞的为自己辩护。

其实,我儿子就是一个动作不利索的人,这是事实。不过,显然并没有误事,至少每天早上我虽然没有陪他们吃早餐,但是他们都准时赶上校车上学了。问题在那里?在那个看不惯别人动作慢的人,就是我,也是他的母亲。利用自己是母亲的身份掩护,尽量投射自己的负面东西在孩子的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借由“管教孩子”为名,把自己不喜欢或是看不惯的东西发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为“对他好”,但是,却伤害了孩子的心。那天早上,我就听到我儿子大声叱责他的`妹妹,让她赶快出门,语气充满了不耐烦和怒气。惹得我又不高兴,感觉很毛躁,也很想出言阻止他。但是,我立刻又察觉到:这是谁教他的?谁以身作则地教他对人不耐烦和愤怒时如何表达?谁让他一大早就怒气冲冲的出门?因此一念之转后,那一刻,我体会到的是一个惭悔的母亲的感受。

也许你会说,孩子总有做不对的时候,教总得教吧?当然。孩子绝对需要界限,否则他们会非常迷失的,而且感觉不被爱。但是,重点在于管教时的态度。如果,孩子的行为和言语没有触动你自己内在的旧伤或是情结的话,你管教他的态度和品质是截然不同的。不是吗?

我以前很重视孩子的睡眠。规定他们九点一定要上床睡觉,这是我的“规矩”。因为我觉得他们睡不够就会生病,生病就会找一堆麻烦,所以,每次看他们很晚还不睡的时候,我就会抓狂。有一次,我儿子晚上十点半跑到我房里来,说他睡不着。要是以前,我就会很生气的叱责他,要他赶快回房睡觉。但是,学了拜伦凯蒂一念之转之后,我看到了我的思想,然后我问:为什么生气?

答:因为睡不够就会生病。

问:真的吗?

答:嗯,不一定啦。

问: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妈妈?

上一篇:认知解析下一篇:民营家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