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

2024-05-30

512汶川特大地震(共6篇)

512汶川特大地震 篇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 东经103.4度, 阿坝州境内东南部的岷江两岸。北京、甘肃、陕西、贵州、云南、西藏、台湾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据统计, 截至15日20时, 该区已发生1 000多次余震, 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巨大人员伤亡, 据估计最终死亡人数将超过5万人, 倒塌房屋50余万间, 受灾人数达1 000多万。截至18日8时, 共发生4级以上余震149次, 其中5级以上24次, 最大6.1级。17日20时至18日8时, 4级以上余震共发生3次, 其中, 最大余震为18日1时8分6.0级地震。到目前为止, 最大余震为5月13日15时7分6.1级地震。

汶川这块大地

板块在相互挤压的过程中会产生应力, 应力的不断积累和集中会使岩层形成裂隙, 并逐渐发展成断层。当断层突然断裂时, 地壳中与这条断层邻近的两个断块会突然发生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的错动, 从地层深处发生断裂的那个点上会有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 这种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辐射开来。一种叫做纵波 (P波) 的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 会拉伸或者压缩岩石, 另一种叫横波 (S波) , 则使岩石发生横向摆动。地质学家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震监测站对这两种地震波进行记录分析, 就能够确定震源的位置以及处于震源正上方的震中位置。地震发生时, P波和S波在地球表面上形成表面波, 引起地面的上下震颤和左右摆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震时先上下颠簸再水平晃动。沿着断层传播时能量大多是最强烈的。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检测和评价认定, 四川省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 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 持续时间较长。经各方面专家“会诊”后,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 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 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 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 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 在挤压应力作用下, 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 由南西向北东迁移, 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 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 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 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 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 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 因此破坏性巨大。

从大的方面来说, 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 属于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 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 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 自西向东分别为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及龙门山主边界断裂。后山断裂为一逆冲断裂, 此次地震受灾的汶川、茂县即分布在其上, 同时它还是1657年6.5级汶川大震1933年7.5级茂县大地震发生的区域。此次受灾的北川落在主中央断裂上, 它属于水平运动 (走滑断裂) 。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主边界断裂上, 属于逆冲断裂。

断裂的活动性造成了汶川本身就是地震多发的地带, 整个川西地区是南北向山脉的集中区, 能够划分出7个地震活跃带, 1976年四川松潘7.2级地震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能量如此巨大

从地震学的角度来讲, 一次大地震发生后, 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期, 这是因为促使地震发生必须积累巨大的能量, 地震发生时, 积累的能量被释放了。这些能量的产生源自孕震过程中岩石应力的不断积累, 需要再次积累到一定的能量值才能释放压力, 即地震。能量的积累时间往往是很长的。这次地震的发生就是沉寂期中能量积累后的大释放。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时向东运动, 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 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 但它北边的松潘曾经发生过强震。因此, 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 但是可能其地块的岩层也是处于应力的蓄积过程中, 蓄积到了一定程度, 地壳就会破裂, 从而发生地震。而自2001年发生昆仑山8.1级大地震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已经连续发生两次8级左右的强震, 这意味着西部地震带有活跃的迹象。

如果地震发生的震源较浅, 破坏力度一般较大。此次汶川地震震源较浅, 约有19km。一般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 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 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 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 对人类危害最大。

在地震学中, 一般发生的震级越高, 其破坏力度越大。这次汶川地震8级, 其震中地区的破坏力度在11度左右, 因而造成了房倒屋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灾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 因此汶川周边地区余震不断。

大多数地震并不可怕

地球上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 可以说, 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地震。不过, 绝大多数的地震震级很低, 人类没有感觉。据统计, 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约500万次, 其中人们能够感觉到的为5万次左右;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震约1 000次;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7级和7级以上) 约20次。

512汶川特大地震 篇2

我在电视上看到512的人们还在坚强的生活下去,但到了清明节,他们悲伤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看着他们伤心的流泪,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他们正在伤心,我看了,想送给他们一首歌,叫做【隐形的翅膀】。希望他们真的长出一对美丽的翅膀,带着他们飞呀飞,一直飞到一个遥远的地方,那个地方没有悲伤,没有痛苦,那里的人都有一颗快乐和感恩的心,我在幻想着,如果灾区人民在那儿,一定非常快乐。

512汶川特大地震 篇3

经历大地震后,对地震医疗救治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从中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启发,为今后灾害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确保在人民需要我们的关键时刻不辱使命,使受灾伤员得到全力救治。

1 一般资料

绵阳中心医院是川西北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重灾区最大的门户医院,医院有固定床位1000余张,年门诊量82.3余万人次,年出院患者3.17万余人次,是川西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中心;目前,医院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0人,其中高级职称200余人,中级职称400余人。

2 方法

2.1医疗救治快速反应

2.1.1第一阶段(震后10min~72h)

安全转移病员

强烈的大地震使医院房屋受损,医疗器械和设备受损,通讯中断,确保在院患者的安全是对全院医护人员最大的考验。地震发生后医院立即启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各部门医护人员快速反应,在短短15min内,将急诊、门诊、住院所有患者安全疏散,未发生1例踩踏和遗弃患者的事件发生。转运住院患者工作难度最大,各病区科主任、护士长迅速组织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克服困难,有序地将轻、重住院患者安全转移到门诊楼前开阔地带,同时搬运出必须的医疗器械、快速搭建简易手术棚,在余震中继续进行必须的诊疗工作,进行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急诊手术,没有发生1例住院患者因地震灾害影响诊断和治疗的事件。

组建急诊急救医疗救治组

短时间大批的地震伤员蜂拥而至,时间紧迫,情况紧急。医院面临的首要医疗工作是大量的接诊、预检分诊、急救、急诊手术。其中颅脑损伤、肢体离断、骨折、软组织损伤、挤压综合证等伤员居多,需要大量骨科、脑外科、胸科专科医师。作为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专科医师人员有限,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医院充分利用全院人力资源,打破科室建制,成立4个组,以专科医师为核心,其余专业医师参与组建成数十个医疗救护小组立即投入紧急救治工作。

门诊接诊检诊组:由骨科、脑外科、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任组长,联合其他专业医师组成几个小组,对来院伤员在门诊大厅外立即进行预检分诊,根据伤情由重到轻,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卡进行标识,将伤员分类别送至临时门诊治疗区。

门诊急救观察组:红区一接诊重伤员,由骨科主任、脑外科主任、胸外科主任负责,其他手术科室医师参与,对重伤员组织抢救和急诊手术,内科医师协助完成病历记录等文字工作。黄区—接诊较重伤员,由骨科、脑外科、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负责,其他手术科室医师、内科医师协助伤员的治疗、管理。蓝区一接诊轻伤员,由外科医师负责,内科医师协助完成病历记录等文字工作。

门诊清创组:由其他外科科室医师负责,对一般的伤员进行清创缝合。

综合治疗组:由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医师组成,负责对所有留观的受灾伤员筛查,及时实施本专业的诊治,以免遗漏和耽误治疗。

2.1.2第二阶段(震后72h至震后15d)

这一阶段基本由急救转入常规治疗工作,我院门诊楼、棚区、住院部病房3个区域分别住着留观、术前、术后的受灾伤员,医疗任务重点由急救转为常规治疗。医疗组组成作相应调整,除外科系医师外大量非手术科室医师充实其中,组成人员配备完善的医疗组,加强医疗质量的管理、积极控制院感、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等工作。

病区手术组:由本专业外科医师担任主刀医师,其他手术科室的医师1~2名为助手,完成伤员的择期手术治疗。

各区域治疗组:本专业外科医师和其他手术科室医师以及内科系医师组成。本专业医师任临时组长,负责组织查房、会诊工作,其他手术科室的医师重点完成换药等工作,内科系医师重点完成病历、心理疏导等工作。

护理密切配合:根据地震伤员救护的护理特点,打破专业界限,整体部署全院护理救治任务,合理使用和调配院内护理人员。由骨科专业护士担任护理组长,组织并指导原病房护理小组成员,与医疗组密切配合,开展伤员护理工作,保证伤员常规护理顺利进行,保证高效、有序地开展护理工作。

3 讨论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位于重灾区的我们—绵阳市中心医院,瞬间聚焦了全国人民的目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院视察抗震救灾应急救治工作。在短时间内医院克服自身重重困难,迅速救治大量伤员,并且在数天后配合来自国内、国际十余支医疗队二百余医务人员参与救治,随后组织护送八百多伤员千里大转移,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医院总结了许多的经验,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和人力资源调配方面,有成功的经验。

猝不及防的灾难发生后我们医院干部职工一直坚守在救护的岗位上,有的职工在外轮休,有的远在国外考察,有的亲人已经遇难,有的亲人生死未卜,但灾情就象一道命令,全体医务人员不顾一切地聚集了在一起,众志成城地展开了一场空前规模、夜以继日的救治大会战。在这次大救治中,无数伤员的生命和鲜血成为敦促我们“乱”中求秩序、“险”中求安全的重要动力,创造了一系列抗震救治的措施和解决方案。这些措施和解决方案是全体干部职工在5.12汶川大地震应急救治中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更是为生命坚持、奋斗的写照。正是这种顽强的坚持、不屈的奋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奇迹;正是团结奋战、众志成城,才创造了一个绵阳市中心医院抗震救治的应急模式。

作为灾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如何医疗组成员的合理配置,医疗队成员构成和选择应根据不同阶段救助对象的特点及救援服务需求确定,以充分调配人力资源,保证医疗救治工作的高效、有序地开展。医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第一和第二阶段医疗救援工作侧重点不同,对医疗队成员进行了相应的人员调整。

总之,很据灾后不同阶段的工作特点,履行院长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全院实施人力资源重组,各级职责明确、各施其责,克服了大灾造成的医疗场地、医用物资破坏和专业医师匮乏的困难,使医院全体员工在抗震救灾中有组织、有信心、有序、高效地发挥了应尽的职责。

摘要:回顾总结门户医院在“5.12”特大地震中的医疗救治工作,为指导今后灾害医疗救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强调根据不同阶段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需要,科学合理调配全院人力资源,是保证医疗救治工作高效运行的关键。

512汶川地震演讲稿 篇4

13亿中华儿女在这一刻为战胜巨大的灾难而握紧拳头,凝聚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全体动员。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们悲痛着、牵挂着、同时我们又感动着、振奋着、自豪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他们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英明指挥,鼓舞斗志,领导全党全军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那些忘我救援的人们,激励着经历灾难的人。他们用生命挽救生命,用顽强回报顽强,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大灾有大爱的呐喊激荡着每个人的心胸。同胞有难,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志愿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3亿中国人顷刻间汇聚起巨大爱的暖流,给受灾的亲人们以莫大的慰籍。

我们杰克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也以最快的速度在震灾的第二天就向灾区伸出了援手,总裁阮积祥首先带头捐款,全体员工积极响应踊跃捐款。并对受灾严重的四川籍员工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家看望受灾家人。

这就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我们心底的真爱。 说到爱,下面的这个故事,可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大爱的图像。

5月13号,救援人员在一片废墟瓦砾中发现了一名遇难者,当救援人员确认她已经停止心跳以后,余震又开始了,救援人员不得不迅速撤离了救援现场,就在这个时候,救援队的队长以特有的职业敏感又回到了那片废墟中。因为他看到:一名妇女双膝跪地,上身呈匍匐状,他确认这样的姿势一定有特殊的含义,于是又一次仔细的观察,这时候才发现这名妇女的.身下,紧紧地护着一个才三、四个月大的婴儿。经过努力,婴儿得救了。因为母亲的呵护,这个婴儿毫发未损,在给孩子检查的时候,发现在他的襁褓当中,有一个手机,上面有一封没有发出的短信。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的话,你要记住:妈妈爱你。 今天我想告诉我们所有的人,也让我们给这位母亲发一封短信,如果天堂能够收到的话,我想告诉她: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像她一样,爱她的孩子。

我想听了这个故事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但是我也想到了许多网友的留言:不哭、不哭、祖**亲不哭,灾区人民不哭,就让我们一同努力,让这个因为爱而幸存的生命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成长。

死者已如此之坚强,生者更要好好活下去。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佳明,因为家乡受灾,从海外回到了国内,但母亲却不让他回家,他的妈妈说:不准回来,你要回来的话,你吃的那顿饭,喝的那瓶水,也许就可以救另外一个人。他的母亲现在每天都在家里一笼一笼的蒸馒头,送给有需要的人。李佳明的回答是:妈,我不回来,我留在台里,继续报道。同时他也借央视的赈灾晚会告诉全国人民:四川人不服输,四川人懂感恩。

是啊,我们应该感恩,感恩于在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震灾;我们应该感恩,感恩于祖国如此强大,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有一个强大的支柱;我们应该感恩,感恩于我们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能活着,还有什么痛苦挫折不能承受。

在大灾大难面前尚且需要感恩,感恩灾难让我们变得更加的坚强和团结。就是日常生活

中、工作中、学习中,对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铭记,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今天,我们工作、生活在杰克这样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大家庭里,更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工作,对待领导,对待同事,只有杰克的不断发展才能成就我们个人的发展。我们感恩,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因为我们经历了灾难,倍感生命的可贵;只因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同呼吸共患难,我们是同事,是朋友,更是血脉相连的同胞。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面向世界吧!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待我们的生活吧!只要我们对生活充满感恩之心,充满希望与热情,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些指责与推诿,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就会少一些争吵与冷漠,多一些和谐与温暖,就会少一些欺瞒与涣散,多一些真诚与团结,我们的精神家园将永远年轻.

512汶川特大地震 篇5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36岁,因头胸部复合伤伴言语不清8 d送入我院。病人于5月12日地震时,由三楼摔落地面,头及右侧肢体着地,当即外耳道流出血性液体,呼之不应,意识不清。当地医院CT检查显示:左额颞出血,双肺挫伤。次日,于当地医院行左额颞血肿开颅清除术,1周后,病人意识清醒,言语不清。病人转入我院时,意识欠清,未出现外耳道流血,存在感觉性失语。诊断:左侧顶叶及右侧额叶脑挫裂伤;左侧额顶部硬膜下少许积血、积液;左侧乳突积血;左侧额、顶、颞、颧骨多发性骨折;左侧额、顶、颞部头皮血肿;左侧胸腔积液并左侧肺膨胀不全,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双肺创伤性湿肺;左侧3、5、6、7、9肋骨骨折;左侧锁骨骨折。

突发而强烈的地震给病人的心灵留下了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病人在不经意中表现出不安、沮丧和淡漠等情绪,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了心理护理, 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2 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作出相关的护理诊断

2.1 焦虑[1]

与环境和人际关系陌生、担心感觉性失语症状的预后、害怕致残有关。

2.2 迁移压力[1]

担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思念家乡,与离开亲人、转院治疗有关。

2.3 创伤后反应[2]

经常出现腿被重物压住的感觉、做噩梦,与地震带来的伤害有关。

3 护理目标

护理目标:①描述自己的焦虑和应对模式;②说出对沟通的失望感已经减轻;③在新环境中安心接受治疗;④报告感觉中再次经历受伤经过的症状正在减轻;⑤能面对地震事件并开始谈及地震的经历及表达感受。

4 护理措施

4.1 营造爱心病房

病人入院后, 对医院病房环境、医疗设备、治疗过程缺乏了解,对地震带来的伤害仍然心有余悸。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爱心病房,让病人有家的感觉。在病房里贴上支持鼓励病人的标语,利用千纸鹤、鲜花等表达大家对他的关心。热情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制度、主管医生、护士等情况,用我们的真诚营造温馨和谐气氛, 使病人适应新环境, 逐渐缓解其紧张情绪。

4.2 实施真诚和关爱护理

主动向病人介绍自己,坚持利用一切治疗、护理机会与病人及家属交谈, 对病人表现尊重与关爱。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要与病人保持真挚、尊重和同感心,尽量满足其各种要求,慎重地对待每一次护理技术操作,用行动说明我们对其疾病、身心的关注与重视。通过周到的护理服务, 病人与我们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3 减轻病人的焦虑

向病人强调所有人都会有感到焦虑的时候,与病人待在一起,通过默默不语、任其哭泣等传递理解情感。鼓励病人感到焦虑时可以写日记、听音乐等。向家属介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相关的护理知识,使家属了解疾病,了解病人的现状,取得治疗和护理的配合。与病人沟通时,从简短、明了的词句开始,语速慢,配合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力求使病人理解[2],使病人及其家属明白康复过程需要有耐心。

4.4 减轻病人的迁移压力

像对待家人一样亲切地对待病人,使病人感受到我们的热情;了解并尊重病人以前的生活习惯,了解病人的饮食喜好,尽量为病人提供家乡口味的饮食;为病人提供与外界、与家人的联系工具,允许病人家人24 h陪护;向病人介绍同一病区的同家乡病人,鼓励彼此交往。

4.5 减轻病人的创伤后反应

向病人表达我们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遗憾,以及我们很高兴他还活着,告诉他在我们这里很安全。使病人明白并确信,他所出现的感觉上再次经历的症状是和他一样的伤员所经常经历到的。帮助病人说出地震时的情况,通过谈及经历及表达出恐惧等感受来开始努力摆脱创伤。

4.6 鼓励病人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病人每一个精神和机体功能方面的微小进步都给予称赞、鼓励,使其感到温暖,从而增强信心,配合治疗。在病人病情康复期,让病人收看关于社会对地震灾区关怀的新闻报道,使其了解家乡的重建情况,为病人提供与外界、与家人的联系工具,让病人感受到来自社会、来自家人的支持。鼓励病人只有安心养病、积极治疗,才能早日回家,重建家园、与家人团聚;鼓励病人勇敢地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激发他们的求生欲望,重燃对生活的信心,积极对待人生。

5 评价

护理计划实施1周, 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对医院提供的条件表示很满意,并致以感谢。2周后,病人焦虑时能够采取听音乐等方式应对。能够积极地与医务人员沟通。3周后,报告噩梦的次数有所减少,愿意谈起地震时的情况。病人与家属对得到的心理支持表示非常满意,并致以感谢。

参考文献

[1]Lynda Juall Carpenito.护理诊断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45-147.

512汶川特大地震 篇6

直播电视新闻, 亦即现场直播, 这是一种与事件发生、发展、结束同步直播出的新闻传播形式。 (1) 它是利用有ENG设备的转播车, 在新闻现场摄入图像和声音, 在转播车上由新闻导播切选画面, 然后通过转播车上的微波设备或卫星发射系统, 把画面与声音信号传回电视台发射出去;或者将现场声像讯号直接传送到电视台播控中心, 由直播导演选择切换画面, 观众的收视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电视新闻直播主要分为仪式类和事件类。仪式类直播主要是指经过事先策划、准备的;事件类直播则是对没有经过前期策划, 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直播。

电视新闻画面是指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镜头, 即电视工作者按下摄像机上的录制按钮之后, 到停止录制的画面片段。一个镜头可以几秒, 几十分钟, 甚至几分钟, 长短不一, 也可以在后期编辑中控制在数帧范围内。画面不同于照片, 它是活动的, 既来自于镜头内部被摄主体的运动, 也源自镜头由运动拍摄带来的活动。只要录制按钮开着, 画面就能以流动的形态向观众充分展现外部世界, 具有十分强的时空再现能力。

今年5月12日14时20分, 在四川地震灾区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震后一周年纪念活动进行了直播, 即《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以下简称《一周年》) , 其画面拍摄就很有特色。

二、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的画面拍摄特点

1、平缓的画面节奏, 渲染凝重的悼念氛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 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罕见的自然灾难。汶川特大地震夺去了近10万同胞的生命, 泪洒大地, 举世悲痛。时值地震一周年之际, 我们在四川映秀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沉痛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现场庄严肃穆, 不管是参加此次纪念活动的人员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心情都十分沉重。现场沉重的氛围以及庄重的悼念仪式决定了直播中画面节奏的平缓。

画面是电视语言的基本单位, 但是, 它本身又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 一方面它准确地再现摄录像工具所提供的客观现象, 另一方面它又是经过摄影者的选择、安排和组合的形象, 它就必然载负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一周年》直播开始, 以青山为背景, “隆重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十五个黑色黑体加粗字幕置于电视屏幕中间, 此固定画面持续了近两分钟, 这种近似于零节奏的画面把观众引向一年前地震的种种回忆, 为接下来的悼念活动氛围埋下了伏笔。在向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敬献花篮的仪式中, 仪仗队护送花篮缓缓地走向地震遗址, 并伴随着悲伤的交响乐, 这时直播中的每个画面, 拍摄的时间比一般长, 并在不同的景别之间切换, 从宏观和微观上再现了现场活动, 渲染了凝重的悼念氛围。

2、综合运动拍摄, 富有视觉冲击力

综合运动拍摄是指把多种形式的运动摄像方式 (推、拉、摇、移、跟) 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拍摄的方式,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叫综合镜头, 相比其他的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而言, 综合镜头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 (3) 此次直播属于仪式类直播, 是事先经过策划、准备的, 现场设置了10余个摄像机位, 有些摄像机还是架在摇臂上的。通过综合运动拍摄, 如先拉后摇, 边移边摇, 甚至拉、移、摇和升降拍摄混合运用, 形成了多景别、多角度、多视点的动态构图方式。综合镜头中, 景别、角度等在不断地变化, 但画面所展现的时空自始自终都是完整的, 这种拍摄突破了画面框架的限制, 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这样, 即使在场地面积不大的悼念现场, 画面信息不仅不单调, 反而丰富和充满变化。

《一周年》直播节目中, 综合运动拍摄运用得比较多, 取得了非常好效果。例如胡锦涛发表讲话时的一个空镜头:先是由近景别的绿色植物缓慢摇摄至地震遗址, 画面中象征生机的绿色和残垣断壁的遗址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镜头从遗址的一角拉回残存建筑整体, 地震对建筑造成惨烈破坏清晰可见, 同时边拉摄边向右方向摇摄, 震后尚未完全破坏的墙壁上的红色条幅标语赫然显现, 象征着灾区百姓重建的信心和力量。

3、以侧面拍摄为主, 彰显良好的职业道德

纵观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 固定摄像机位和游动摄像均分布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的三个方向, 即遗址左边、右边和前方, 并且拍摄方向大部分以侧面为主, 唯独没有在地震遗址上架设摄像机位。

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人, 跟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然后才是他所从事的职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 以平等的姿态出现, 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此次地震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的悼念活动, 新闻工作者固然担负着摄像、采访、编辑等方面的任务, 但他们也需要尊重死难者。也就是说, 我们在讲求职业精神的同时, 不能漠视对受灾者的尊重。 (4) 摄像记者站在地震遗址上拍摄, 确实能增加画面的视角, 更全面地反映悼念活动, 更为宏大的场景, 然而这样却是不能容忍的。遗址下面埋藏着地震遇难同胞, 若摄像记者站在遗址上拍摄, 就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就逾越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况且, 《一周年》直播时中央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在遗址前献花表达的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 如果有人站在敬献鲜花者的前面拍摄, 就有点不恭敬之嫌。

三、做好直播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启示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 中国能对他的来访进行全程直播是令他最想不到的事。虽然克林顿访华已过去10余年, 而且我国在重大新闻事件电视直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足以说明直播电视新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1、电视新闻画面摄取是对电视记者画面思维的考验

画面, 作为构成电视语言的基础因素, 直播电视新闻的优劣成败,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有其独具魅力的画面, 而这画面的获得往往又取决于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能力。画面思维是指记者的画面意识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5) 。电视新闻一般由画面、解说、同期声三部分组成, 三者相辅相成, 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 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电视新闻画面是在文字采访的思维而非画面思维方式下指导拍摄的, 是为了印证文字稿而去找寻画面, 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减弱了, 仿佛成了文字解说的附属品。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电视记者往往忽略新闻现场的生动细节, 漫不经心地使用推拉摇移拍摄出来的画面仅仅是填充文字稿的时间空白而已。但是一篇优秀的电视新闻, 尤其是直播电视新闻, 缺乏画面思维是不行的。

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在更大程度上考验着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 因为悼念活动自身的特殊性, 本次直播没有出镜记者, 没有解说词, 而且同期声也只有胡锦涛发表讲话和悲伤低沉的小号乐调。在长达四十五分钟左右的直播中, 要求电视记者具备拥有良好的画面思维能力, 通过直播传递给千万观众丰富多彩而又具体生动的画面。

2、电视新闻画面的摄取是导播综合素质的体现

导播作为从事电视节目的组织、协调、直接参与节目生产和播出的专职人员, 是在动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摄像机进行电视节目制作或播出的时候不可或缺的工种。在信号切出的瞬间清晰地表达视像, 还原现场, 把握节奏并恰当地表现应有的气氛和环境, 是导播工作的特别要求。导播必须具备非常强的电视编辑意识, 这种意识必须先于摄制集体通过电子设备的操作呈现最终结果之前就形成;与此同时, 导播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在导播和摄像之间取得默契配合的保证。每次成功的直播电视新闻, 导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 是对地震死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的深切缅怀, 这就要求导播注重画面节奏的把握, 控制每个镜头的长短、内容和运动, 恰当地表现凝重的悼念氛围。

3、电视新闻画面要对观众产生情感体验

电视新闻画面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记录, 传递信息, 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同时提供的是以社会美、自然美为内容的信息审美需求。 (6) 观众在收看直播节目时, 总是会将看到的画面场景移入自身的主观世界中进行比照联想。此次《一周年》直播通过一系列的新闻现场的具体画面, 如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定格在14点28分的大理石时钟, 成片的黄色菊花等, 观众缅怀逝者的情感油然而生。遗址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14时28分”, 这个让中华民族伤痛的时刻, 还有代表对死难同胞尊敬的菊花……这样的画面在直播中渐次展开。当观众打开电视的时候, 就不是在被动地收看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的直播, 而是在电视画面的引导下进入到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体验。此时电视机前的观众, 不管是来自地震灾区的, 还是没有受到地震伤害的, 都深深怀念地震中的死难同胞, 为他们祝福和祈祷。

摘要:本文以直播电视新闻《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为例, 从三个方面指出了此次直播的画面拍摄特点, 即平缓的画面节奏、综合运动拍摄和以侧面为主的拍摄方向。文章提出了做好直播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三点启示, 从而提高直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希冀给业界一个参考。

关键词:直播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画面,综合运动拍摄,画面思维

注释

1 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2版, 第231页

2 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 1989年9月第1版,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70页

3 周毅主编:《电视摄像艺术新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第69页

4 王再承:《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记者职业道德》, 载于《新闻与写作》, 2004年第09期

5 黄匡宇:《浅论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 载于《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年07期

上一篇:辨识与优化论文下一篇:为爱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