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纪念馆

2024-06-07

汶川地震纪念馆(共10篇)

汶川地震纪念馆 篇1

本刊讯5月12日,中央在映秀举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及国内外友人出席,活动实况由中央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独立完成此次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任务,获各方好评。

中国电信被指定作为纪念活动现场通信保障的唯一电信运营商,在压力大、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为确保现场通信保障工作万无一失,在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刘红建总经理的指示下,成立了由靳华勇、冯杰副总经理任组长的保障机构。冯杰连夜组织制定了包括有线、无线和卫星的三重通信保障方案,并带队赴映秀实施保障。受汶川地区雨后山体滑波、工程施工等原因影响,阿坝、成都有线传输线路多次阻断、无线基站多次瘫痪。

为确保5月12日当天通信正常,四川公司安排人员负责关键区域基站以及主要传输线路的实时监控以及现场值守,出现阻断意外时迅速抢通。相关同志在板房内驻守了7天7夜。经过共同努力,四川电信出色完成了纪念活动的通信保障,获得省委省政府、中央电视台的高度评价,再一次彰显了电信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风貌,以及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中流砥柱作用。

汶川地震纪念馆 篇2

时间过得飞快,一年就要过去了。还记得2008年5.12日吗?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走了多少人民的生命。还记得那痛苦的哀号吗?是的多少人民为此彻夜难眠。有多少的人在背后默默的关注着汶川,默默的帮助他们,却从来没有要求得到回报……一年过去了,可是那段时间的场景却一张一张地从我的脑海里闪过,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一张张坚强的脸,那一张张微笑的脸,那一张张那个充满希望的脸……

汶川5.12地震废墟上,很多被夺去生命孩子的僵硬的手中,紧握着一支笔,救援人员无法抽出

孩子?孩子!快拉住叔叔的手!

你为什么,为什么,久久不再答应?!

巨石压住了你幼小的身体,楼板砸破了你思考的头颈!

一支短短的圆珠笔,还紧紧的,紧紧的攥在手中

是不是还惦记那没有完成的作业?

是不是还没有算完那道难解的方程?

轰隆隆!轰隆隆!

永远的,永远的下课了。教室里永远的黑了灯!

此时此刻你可知道?

你的妈妈正在门外泪眼婆娑,焦急的等。。

儿啊,妈来了!你醒醒,醒醒!

妈妈的泪如雨在流,妈妈的心如刀割般的痛!

灰尘蒙闭了你明亮的眼

鲜血染红了你稚嫩的胸

宝贝,当时你是不是很怕、很疼?

你总是说自己大了,好久没有让妈妈抱

这回听话,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中...

妈妈保证,再也不唠叨你的捣乱和好动。

撒手吧宝贝,放下笔,拉住妈妈的手。

紧握的小拳头啊为何久久不愿松动?

是不是昨天问我的题又把你难住?

是不是又在走神,透过窗户凝望回家的路?

此时此刻,你可知道?

你的爸爸,在天堂的路口把你等?

孩子,你来了,别怕,爸陪你走,陪你走...

放心的走上天堂的路。。

撕裂的大地让你惊慌无助

无边的黑暗让你害怕和苦痛

在这里,爸再也不会说你的作业马虎

也不会因为你的成绩扔你的书

放好这支笔,用它写封信吧

把对叔叔的敬意,妈妈的祝福

写进作文里头,写进彼此的心中....

柴静“看见”汶川地震 篇3

道具让报道背离了真实

到了绵阳,最初我被分去做直播记者。我拿着在医院帐篷找到的几样东西——一个满是土和裂缝的头盔,一只又湿又沉的靴子和一块手表,讲了3个故事:男人骑了两千里路的摩托车回来看妻子;士兵为了救人,耽误疗伤,肠子流了出来;一个女人在废墟守了7天,终于等到丈夫获救。

我说的时候,史努比就站在直播车边上看着,看完没说话,走了。我问怎么了,他说:“你太流畅了,准备得太精心。我当时看到你的编导给你递着这些东西,我就觉得不舒服,这么大的事儿发生了,不该有这些形式和设计。其实那些东西放在地上,也没有关系,或者你停一下,说,我去拿一下,更真实。”

第二天,在绵阳,我们赶上了6级余震,跳下车,往九洲体育馆跑。那是灾民临时安置点,馆里空空荡荡,八九千人已经安全撤离,只有一个人坐在里头。

我蹲下去问他:“你怎么不出去呢?”他抬起头,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黧黑的脸,两只胳膊搭在膝盖上:“我老婆孩子都不在了,我还跑什么呢?”我蹲在那儿说不出话。他安慰我:“你出去吧,这儿不安全。”晚上的直播,我讲了这个细节。又有批评的声音,认为调子太灰色。

那天晚上,罗陈、陈威、老金和我,几个“新闻调查”的同事商量了一下,一起退出了直播。我们要做一期有足够时间的节目,不管能不能播。

第二天在九洲体育馆,几千人从灾民临时安置点回家,我们看着乌泱泱的人,商量“拍谁呢”,想法也一样:“谁都行。”

一对夫妻,男人穿旧的深绿呢子军服,40岁左右,绵羊一样的眼睛,有点张皇。女人挽一桶食用油,拿网兜拎着脸盆。就他们吧,我迎上去。

跟叶哥叶嫂坐车回家,他们家在北川县城边的杨柳坪村一树梨花底下,深山冷,花还开着。房子从后面看是完整的青砖墙,一绕过来,前头全塌没了,地基、堡坎都震坏了,这是叶哥叶嫂在震后第一次见到自己房子,站着,呆看着,手里挽的东西不知觉地落在地上。镜头也那样呆着,谁都不说话,三四分钟。山里非常安静,只有些微的鸟叫,雨落在椿树的叶子上,细密地簌簌作响。

贴身陪伴是最棒的采访

叶哥走进废墟,翻出一样东西,用手抹上面的土灰,抹了又抹,站在那儿不动。我走过去看,是儿子在遇难前一天跟他下的象棋。房梁上挂着一串纸鹤,绿色方格作业本的纸,叠得很笨拙,像大元宝,是两个月前,三八节那天,儿子送给叶嫂的。

地震那天,他家附近四面山摇晃不停,地里干活的女人以为山神发怒,跪下来转圈向四面祈祷。叶哥一个大跳出屋,跃到土豆地里,片刻恍惚后,大叫一声,撒腿往山底下跑。山底下就是县城小学,儿子在上课。路已经断了,房子一样高的石头在路上堵着叶哥从崖上往下连跑带跳,“像疯了一样”,20多分钟到了县城旧城边上。

县城被王家岩和景家岩两座山夹着,最窄的地方只有一公里,路已被埋,巨石下露出压成片的出租车前盖,人们正接力把伤者传出来。他可以回头再找别的路去学校,但犹豫了一下,伸手接住了递过来的一个伤者……

叶哥搬了两块石头,找了只铁锅,把蓄水池前两天残留的一点雨水烧开,泡了碗方便面。他们俩坐在一杆木头上吃,一边跟我说话。叶嫂差不多40岁了,她说:“将来还要生一个我那样的儿子,我一定好好地养育他。”叶哥补了一句:“就像对第一个一样。” 我听见背后有呜咽声,回头看是编导罗陈,他跟他俩差不多大,也有一个儿子。

我们在山上住了下来,陈威搭了帐篷,没自来水没电,也没有手机信号。每天走一段山路,用小碗从一口快干涸的山泉眼舀点水,倒在桶里拎回去,顺便找个有信号的地方给台里打电话。

草姐姐负责片子的后期,“那你们要拍什么主题啊?”她问。我说:“不知道。”以前做节目前,没有一个策划案、一个主题方向,我就本能地不安,可这次我觉得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还挺奇怪地想起一件无关的事——铁凝30多岁的时候,见过一次冰心,冰心问她:“姑娘,成家了没有?”“没有。”“嗯,不要找,要等。”后来,我们谁也没找,就等在原地。

我知道,对叶哥叶嫂,没什么采访可言,问什么呢?我也不想试图劝谁别难过,他们允许我们在旁边陪伴就够了。烧火做饭时,我帮着填点柴。有时候机器开着,很长时间也没人说话,只是柴火噼啪的声音。叶哥叶嫂要是想说话了,我们就听着,有时候两口子商量以后怎么盖房子生活下去,挺有雄心的样子,有时候又沉默着,干什么都没有心思,这就是生活吧,不可能靠喊口号就度过去。

猫狗身上都淌出了人味儿

过两天他们帮邻居打蒜薹,邻家的女人遇难了,只剩父子俩,孩子12岁,叫文超。杨柳坪村88户人家,遇难22人,山村里住的人少而分散,路远,主要靠家族和血亲的纽带,能来的都来了,十几个人。

文超不爱说话,我问他怎么不去山下学校过儿童节,他说不想去。我说:“舍不得你爸吗?”他哭了,拿袖子掩着眼。

打完蒜薹,女人们张罗着吃饭,叶哥从废墟里头几块水泥底下扒拉腊肉,很满意的样子。大伙用石头垒了个灶,找点柴火,拿石片把腊肉外面的灰刮掉,放在锅里煮。水热了,再捞出来,用刷子吃力地擦着肉外头熏的黑焦色,擦完成了蜡黄。我负责切肉,一刀下去,热气直往上蹿,大厚肉片子,透明的油“滋”一声。

叶嫂扭头喊:“你去地里找找有没有土豆。”男人挖了十几颗回来,滚刀切大块,煮,炒。居然还从哪家塌了的梁底下找出一塑料壶玉米酒来,大伙有了一点兴致。

把废墟清一清,露天摆了3张矮桌子,天已经擦黑,村里人舍不得点火,借着麻蓝的天上一点晶明的星光挤着坐,狗在膝盖底下蹭来蹭去,叶哥一边扔点肉皮给狗一边笑:“它好久没见着人了。”

文超的小叔志全是个年轻人,举起了小酒盅:“地震之后第一次这么多人见面,算个团圆酒,来。”这一杯下去,我的胃里像着了火一样。

我们跟他一块去挑水,路上遇到一个不认识的村里人,那人偏过头对我说:“是他把我儿子从土里拽出来的。”志全听了却脸色一黯,不说话,走着走着,拿树枝抽了一下路边的石头。

晚上火堆边上我们才谈这事,他说:“我爱人就是怪我这事,我原来是军人,她知道如果我路上没耽误,去了一定能救出我女儿。”

志全说:“她那天早上说,爸爸,给我买一个冰淇淋,我没给买。我就是后悔,两块钱一个的冰淇淋,我为什么没给她买?”

文超趴在他膝盖上哭得抬不起头,志全摸着侄子的头发:“你爷爷12岁讨饭到这里,才有这个家,你身上流着他的血,不要哭。”

片子里有只小猫,地震后幸存的,刚出生,找不着妈了。我们送他的牛奶,他倒在矿泉水瓶盖里,用食指蘸着,一点一点让小猫舔。吃饭的时候,他右手拿筷子夹菜,左手掌心里托一块大窝笋,给它练牙。“村里人都认为它活不了,你也这么想吗?”我问他。“是。”“那你为什么还养它?”“它也是一条命。”他低头抚摸它。

有些感动是等出来的

我们记录的都是生活里的片断,遇上了就拍,遇不上就待着,在叶哥家门口坐着。有一天在叶哥家坐,听到坡上有人叫喊,“怎么吵架啊?”我们就上去了。

有个老爷子一头乱发,围着快晒成白色的蓝围裙正爬在梯子上,往半塌的房顶铺瓦。底下站着他儿子,正冲他嚷。原来老爷子死活不去儿子家住,非得修自己的房子,还拒绝别人动手。

我问:“您多大岁数了?”他正在气头上,两眼圆睁,手一甩:“没得好大。”村长在旁边做工作,一边乐:“他83。”:

聊了会儿,村长说:“他唱山歌唱得最好。”我哄他:“唱一个吧。”老爷子犟得很:“不唱。”谁说也不行。

后来几天,他还住在半塌的房子里,天光从残瓦上漏一满地。白天也点一堆柴火,跟几只大肥猫围在火边,头发乱蓬蓬,手抄在蓝布裙里,脸映得微红。他耳朵背,也不懂普通话,我每次经过他家门口,就大喊一声“爷爷”,这个词他听得懂,每次都一乐,满嘴没牙。

临走前一天傍晚,村里人都聚过来,在叶哥家坐一堆闲聊。爷爷忽然从坡上下来,人前一站,直接开口唱了一段,唱完了,拔腿就走。弄得我们手忙脚乱,幸好还录上了几句。

几年后说起这期节目,草姐姐才说:“你们当时在四川,第一天拍完传回来的片子,领导看了有点担心,说这样的片子会不会太灰色,干脆让他们回来吧。” 但她没有转告我们,也不干预,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最终从片子里流淌出来,审片的时候,“台长都哭了”。

第二年,还去不去杨柳坪做回访?罗陈做完前期回来有些犹豫:“村子里没发生什么事。”我说,“就拍没事吧。”

汶川地震纪念馆 篇4

直播电视新闻, 亦即现场直播, 这是一种与事件发生、发展、结束同步直播出的新闻传播形式。 (1) 它是利用有ENG设备的转播车, 在新闻现场摄入图像和声音, 在转播车上由新闻导播切选画面, 然后通过转播车上的微波设备或卫星发射系统, 把画面与声音信号传回电视台发射出去;或者将现场声像讯号直接传送到电视台播控中心, 由直播导演选择切换画面, 观众的收视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电视新闻直播主要分为仪式类和事件类。仪式类直播主要是指经过事先策划、准备的;事件类直播则是对没有经过前期策划, 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直播。

电视新闻画面是指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镜头, 即电视工作者按下摄像机上的录制按钮之后, 到停止录制的画面片段。一个镜头可以几秒, 几十分钟, 甚至几分钟, 长短不一, 也可以在后期编辑中控制在数帧范围内。画面不同于照片, 它是活动的, 既来自于镜头内部被摄主体的运动, 也源自镜头由运动拍摄带来的活动。只要录制按钮开着, 画面就能以流动的形态向观众充分展现外部世界, 具有十分强的时空再现能力。

今年5月12日14时20分, 在四川地震灾区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震后一周年纪念活动进行了直播, 即《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以下简称《一周年》) , 其画面拍摄就很有特色。

二、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的画面拍摄特点

1、平缓的画面节奏, 渲染凝重的悼念氛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 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罕见的自然灾难。汶川特大地震夺去了近10万同胞的生命, 泪洒大地, 举世悲痛。时值地震一周年之际, 我们在四川映秀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沉痛悼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现场庄严肃穆, 不管是参加此次纪念活动的人员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心情都十分沉重。现场沉重的氛围以及庄重的悼念仪式决定了直播中画面节奏的平缓。

画面是电视语言的基本单位, 但是, 它本身又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 一方面它准确地再现摄录像工具所提供的客观现象, 另一方面它又是经过摄影者的选择、安排和组合的形象, 它就必然载负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一周年》直播开始, 以青山为背景, “隆重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十五个黑色黑体加粗字幕置于电视屏幕中间, 此固定画面持续了近两分钟, 这种近似于零节奏的画面把观众引向一年前地震的种种回忆, 为接下来的悼念活动氛围埋下了伏笔。在向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敬献花篮的仪式中, 仪仗队护送花篮缓缓地走向地震遗址, 并伴随着悲伤的交响乐, 这时直播中的每个画面, 拍摄的时间比一般长, 并在不同的景别之间切换, 从宏观和微观上再现了现场活动, 渲染了凝重的悼念氛围。

2、综合运动拍摄, 富有视觉冲击力

综合运动拍摄是指把多种形式的运动摄像方式 (推、拉、摇、移、跟) 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拍摄的方式,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叫综合镜头, 相比其他的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而言, 综合镜头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 (3) 此次直播属于仪式类直播, 是事先经过策划、准备的, 现场设置了10余个摄像机位, 有些摄像机还是架在摇臂上的。通过综合运动拍摄, 如先拉后摇, 边移边摇, 甚至拉、移、摇和升降拍摄混合运用, 形成了多景别、多角度、多视点的动态构图方式。综合镜头中, 景别、角度等在不断地变化, 但画面所展现的时空自始自终都是完整的, 这种拍摄突破了画面框架的限制, 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这样, 即使在场地面积不大的悼念现场, 画面信息不仅不单调, 反而丰富和充满变化。

《一周年》直播节目中, 综合运动拍摄运用得比较多, 取得了非常好效果。例如胡锦涛发表讲话时的一个空镜头:先是由近景别的绿色植物缓慢摇摄至地震遗址, 画面中象征生机的绿色和残垣断壁的遗址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镜头从遗址的一角拉回残存建筑整体, 地震对建筑造成惨烈破坏清晰可见, 同时边拉摄边向右方向摇摄, 震后尚未完全破坏的墙壁上的红色条幅标语赫然显现, 象征着灾区百姓重建的信心和力量。

3、以侧面拍摄为主, 彰显良好的职业道德

纵观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 固定摄像机位和游动摄像均分布在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前的三个方向, 即遗址左边、右边和前方, 并且拍摄方向大部分以侧面为主, 唯独没有在地震遗址上架设摄像机位。

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人, 跟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然后才是他所从事的职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 以平等的姿态出现, 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此次地震遇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的悼念活动, 新闻工作者固然担负着摄像、采访、编辑等方面的任务, 但他们也需要尊重死难者。也就是说, 我们在讲求职业精神的同时, 不能漠视对受灾者的尊重。 (4) 摄像记者站在地震遗址上拍摄, 确实能增加画面的视角, 更全面地反映悼念活动, 更为宏大的场景, 然而这样却是不能容忍的。遗址下面埋藏着地震遇难同胞, 若摄像记者站在遗址上拍摄, 就是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就逾越了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况且, 《一周年》直播时中央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在遗址前献花表达的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 如果有人站在敬献鲜花者的前面拍摄, 就有点不恭敬之嫌。

三、做好直播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启示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 中国能对他的来访进行全程直播是令他最想不到的事。虽然克林顿访华已过去10余年, 而且我国在重大新闻事件电视直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足以说明直播电视新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1、电视新闻画面摄取是对电视记者画面思维的考验

画面, 作为构成电视语言的基础因素, 直播电视新闻的优劣成败,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有其独具魅力的画面, 而这画面的获得往往又取决于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能力。画面思维是指记者的画面意识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5) 。电视新闻一般由画面、解说、同期声三部分组成, 三者相辅相成, 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 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电视新闻画面是在文字采访的思维而非画面思维方式下指导拍摄的, 是为了印证文字稿而去找寻画面, 画面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减弱了, 仿佛成了文字解说的附属品。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电视记者往往忽略新闻现场的生动细节, 漫不经心地使用推拉摇移拍摄出来的画面仅仅是填充文字稿的时间空白而已。但是一篇优秀的电视新闻, 尤其是直播电视新闻, 缺乏画面思维是不行的。

直播电视新闻《一周年》在更大程度上考验着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 因为悼念活动自身的特殊性, 本次直播没有出镜记者, 没有解说词, 而且同期声也只有胡锦涛发表讲话和悲伤低沉的小号乐调。在长达四十五分钟左右的直播中, 要求电视记者具备拥有良好的画面思维能力, 通过直播传递给千万观众丰富多彩而又具体生动的画面。

2、电视新闻画面的摄取是导播综合素质的体现

导播作为从事电视节目的组织、协调、直接参与节目生产和播出的专职人员, 是在动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摄像机进行电视节目制作或播出的时候不可或缺的工种。在信号切出的瞬间清晰地表达视像, 还原现场, 把握节奏并恰当地表现应有的气氛和环境, 是导播工作的特别要求。导播必须具备非常强的电视编辑意识, 这种意识必须先于摄制集体通过电子设备的操作呈现最终结果之前就形成;与此同时, 导播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是在导播和摄像之间取得默契配合的保证。每次成功的直播电视新闻, 导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 是对地震死难同胞和抗震救灾烈士的深切缅怀, 这就要求导播注重画面节奏的把握, 控制每个镜头的长短、内容和运动, 恰当地表现凝重的悼念氛围。

3、电视新闻画面要对观众产生情感体验

电视新闻画面是对新闻事实的客观记录, 传递信息, 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同时提供的是以社会美、自然美为内容的信息审美需求。 (6) 观众在收看直播节目时, 总是会将看到的画面场景移入自身的主观世界中进行比照联想。此次《一周年》直播通过一系列的新闻现场的具体画面, 如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定格在14点28分的大理石时钟, 成片的黄色菊花等, 观众缅怀逝者的情感油然而生。遗址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14时28分”, 这个让中华民族伤痛的时刻, 还有代表对死难同胞尊敬的菊花……这样的画面在直播中渐次展开。当观众打开电视的时候, 就不是在被动地收看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的直播, 而是在电视画面的引导下进入到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体验。此时电视机前的观众, 不管是来自地震灾区的, 还是没有受到地震伤害的, 都深深怀念地震中的死难同胞, 为他们祝福和祈祷。

摘要:本文以直播电视新闻《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为例, 从三个方面指出了此次直播的画面拍摄特点, 即平缓的画面节奏、综合运动拍摄和以侧面为主的拍摄方向。文章提出了做好直播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三点启示, 从而提高直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希冀给业界一个参考。

关键词:直播电视新闻,电视新闻画面,综合运动拍摄,画面思维

注释

1 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2版, 第231页

2 朱羽君:《电视画面研究》, 1989年9月第1版,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70页

3 周毅主编:《电视摄像艺术新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第69页

4 王再承:《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记者职业道德》, 载于《新闻与写作》, 2004年第09期

5 黄匡宇:《浅论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 载于《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年07期

纪念汶川地震领导致辞 篇5

今天是20xx 年5 月12 日,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5 ·12 ”这个不能忘却的日子。

2008 年5 月12 日 14 时28 分,在中国,在四川,在汶川,一场8.0 级强烈地震毁灭了我们的家园,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生活,给历史留下了无法忘却的一页。 这是自1976 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遭受的伤亡最重的自然灾害,举世为之震惊,无数国人为死难同胞落泪。

转眼三年过去了。当又一个5 月12 日到来的时候,它所勾起的,必然是我们心中那份深切的哀思。5 月12 日,这是一个定然会掀起情感波澜的日子——为遇难者哀悼,为幸存者祈福。

三年过去了。在过去的三年里,因为这场灾难,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大爱精神被充分激发出来,一种坚毅、团结与果敢的精神气质传递开来,铸成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也铸成了伟大的灾后重建精神。

三年过去了。在过去的三年里,来自海内外的援助源源不断地向灾区输送;在过去的三年里,新的学校、医院、民居在灾区土地上重新建造;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灾区民众逐渐抹去了泪水,坚强地迎接着新的生活。在废墟之中,汶川,以及所有像汶川一样的灾区,站了起来。经过地震的踉跄,四川站了起来,以一种更顽强更美丽的姿势,破茧成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们纪念“5 ·12 ”,不仅仅是为了纪念而纪念,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感恩。

我们应该感恩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他们与我们灾区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他们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英明指挥,鼓舞斗志,领导全党全军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是他们指挥13 亿中国人用生命挽救生命,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是他们领导13 亿中华儿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3 亿中国人顷刻间汇聚起巨大的爱的暖流,给受灾的我们以莫大的慰籍。在这一刻,13 亿中华儿女为战胜巨大的灾难而握紧拳头,凝聚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全体动员。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们悲痛着、牵挂着,同时我们又感动着、振奋着、自豪着。

我们还要感恩广元市委、市人民政府,是他们的英明决策,才有了我们树人中学的灾后异地重建,才有了我们现在四万余平方米的一期工程高中部和即将在本月动工兴建的二期工程初中部。

我们还要感恩四川省红十字协会、香港邵逸夫基金会、北京东方家园集团、美国万向集团等单位的无私援助。是他们的无私援助,为我们新校区的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让我们的新校区建设有了资金的保障。

我们还要感恩为我们新校区建设付出了许多辛勤、汗水和智慧的建设者。

是啊,我们应该感恩,感恩灾难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团结。我们应该感恩,感恩在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我们应该感恩,感恩祖国如此强大,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有一个强大的支柱。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感恩,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对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要用心去铭记,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因为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惠泽的人。

汶川地震与GDP 篇6

从理论上讲,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显然, 按照GDP的定义, 我们不难看出这应该是一个流量指标, 是每一天、每一秒新生产出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体现。依照这个定义的表层来分析, 显然汶川地震无论损失如何, 都不会改变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到2008年5月12日为止的汶川、四川乃至全国的这一时间段内的GDP水平。因为作为流量指标, 只要产品被生产出来就可以计入GDP, 而不必追究其用途、流向。所以, 地震发生后形成的各类损失影响的都是5月12日以后GDP的创造。

国务院2008年9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451亿元人民币。该如何认识、判断汶川地震造成的8451亿元的损失以及其对GDP的影响呢?笔者认为, 汶川地震对GDP造成的真正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短期内由于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基础设施、厂房、机器设备等倒塌、损毁, 会造成一定时期内的停工停产, 直接影响汶川、四川乃至全国GDP的产生;二是从长期看, 这次地震直接造成汶川、四川资本存量的巨大损失, 从而将在更大程度上造成未来较长时期内GDP增长缓慢。

1.从短期看, 汶川地震直接导致当地居民购买性消费短期为零、企业短期投资创造的GDP为零, 但由于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所需的各类物资, 会拉动全国其他地区GDP略有增长。以遭受损失较大的东方汽轮机厂为例, 根据该企业总经理张志英的介绍:由于汶川大地震, 企业员工死亡约700人, 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0亿, 并且灾后半个月依然处于挖掘、抢修被损毁的机器设备等工作, 根本没有进行生产。而该企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为120亿元, 利润9.62亿元。这就是说, 由于地震, 至少使东汽每天少创造0.3亿元的产值!张志英总经理表示:争取半年恢复80%的生产水平。这也意味着, 即使到了2008年年末, 东汽每天能够实现的产值也要比大地震发生前减少0.1亿元。并且, 由于东汽承担着超过300亿元的国家重点项目和三分之一的装机容量制造任务, 负责最上游的发电设备的制造, 可以说东汽损失1个亿, 国家就将损失50个亿。由此可见, 汶川地震直接会大幅度降低当地、四川乃至全国2008年的GDP水平。当然, 由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 需要其他省市的大力支持, 所以, 无疑会刺激其他省市诸如工程机械、建材等商品的生产投资, 从而促进其他地区GDP的增长。据中国新闻网上的文章分析, 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省GDP增速将下降5个百分点, 全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而由于灾后重建, 拉动投资需求, 使全国GDP增长0.5个百分点, 这个增幅将抵消一部分由于汶川大地震对全国GDP的影响, 总计将使全国GDP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

2.从长期看, 汶川地震在未来几年会造成汶川、四川GDP增速明显放缓。如果说汶川大地震对GDP短期的影响是比较容易统计和测算的, 那么, 地震对未来长期GDP影响的分析则复杂得多。前面已经提及, 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451亿元, 相当于2007年全国GDP的3.4% (国家统计局2008年4月10日公布了2007年GDP数据初步核实的结果: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元) 。其中, 四川省损失最大, 其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1.3%, 大约7715.76亿元, 这个数字相当于四川省2007年全年GDP (10505.3亿元) 的73%!这些损失中, 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 另外还有基础设施, 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 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两类损失大约占到总损失的42%以上。遇难及失踪人数超过87000人。这些无疑都属于资本存量, 存量总是大于流量的, 它们是GDP赖以产生的基本支撑。按照西方新古典增长理论, Y=Af (N, K) , 式中:Y为国民收入或者更直接的视为GDP, N为劳动投入量, K为资本投入量, A为技术水平。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GDP作为劳动和资本的增函数, 必然会由于劳动和资本存量的减少而减少。所以, 虽然灾后重建拉动了其他地区GDP的增长, 但无疑导致汶川乃至四川经济回落到较低的起点或者说平台上。由于平台低, 即使保持以前的增速, 其GDP绝对值也要比地震前的年度下滑;何况地震直接造成短期内四川省GDP增速减缓5个百分点, 那么, 假设未来几年没有外界经济的不良干扰, 则对四川省而言, 无论是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其绝对值, 都将处于比较缓慢的爬升状态。对全国来说, 由于四川省GDP只占全国GDP的4%左右, 所以对全国GDP未来的增长状况影响并不大;仅就全国GDP的发展而言, 国家更应该注重的不是地震带来的冲击, 而是国际国内正在波动并有趋于衰退苗头的大的经济环境。

二、有效拉动GDP的灾后重建规划建议

灾难已经发生, 损失已经形成, 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品性使得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使我们的灾后重建工作迅速而顺利的展开。国务院6月初已经开始研讨《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从快速提升GDP发展速度、使灾区人民尽快恢复并超越原有经济水平的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目前的灾后重建工作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余震的持续影响, 全面、周密设计企业重建地址。

从5月12日以来, 国家地震台网测到的大小余震数万次;并且2008年5月24日, 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主题报告会上, 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指出:当今全球大地震活动相对集中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及其边缘地带, 同时2002—2008年间我国大陆6级以上地震频频发生。既然强地震进入活跃阶段, 那么处于地震活跃区域的汶川及其周边地市、省份在进行灾后重建的选址工作时, 首先必须考虑余震的持续影响。根据专家的建议, 既要尽量避开地震易发生地带、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带、交通不够顺畅的地带等, 同时无论是住宅还是厂房建设中也都要考虑抗震性、人口密度、灾难发生时的疏散能力等诸多因素。采用高屋建瓴的思路来做长期的统筹建设规划, 尽量减少短期的片面的行为, 有效避免或减少资源的浪费。

2.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建设新的家园。

既然汶川大地震几乎把汶川夷为平地, 那么灾后重建相当于在一页空白的纸上绘制一幅全新的画卷。在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 灾后重建必然有条件定位于较高的起点。不必总与汶川震前的经济状态、社会环境等对比, 要与周边地区、东部省市比较, 借鉴其经济、技术等优势, 直接把灾后重建的目标拉升起来。这一点的可行性是很强的。国务院早已确定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对口援建灾区, 对此, 除了救灾所需的临时安置援助, 更重要的是送给他们新知识、新技术, 帮助他们建设新企业、输送技术、技术人才, 帮助他们进行各类高级人才的培养、培训。例如, 出台税收优惠等措施, 鼓励经济发达省份的企业到灾区建立分公司、子公司或鼓励他们短期内吸收灾区百姓到东部企业就业, 完成技术培训等工作;大力倡导民间慈善机构到灾区捐建学校、培训师资等等。

3.拓宽思路, 多渠道筹措重建资金。

地震造成的资产损失是极其巨大的, 地震发生后, 国内国外居民个人、单位、政府等都给予了无私的援助, 不过虽然社会各界捐款近1000亿, 可是距离地震造成的8451亿元的直接损失还是缺口巨大。对于灾后重建所需的巨额资金, 应该考虑建立一种畅通、长效的筹资体系。一方面还是应该继续鼓励社会各界在各方面继续支援灾区;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是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律, 从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例如, 央行给予灾区商业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从而鼓励商业银行以较低的利率为灾区企业提供长期贷款支持;降低准入门槛, 激励民间资本在灾区建立投融资机构, 活跃灾区资本市场, 拉动当地企业投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 从而快速高效的吸收就业、提高就业率;对于到灾区设厂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或加大贷款利率下浮比率, 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从而吸引国内外企业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黄蕾.大地震重建的经济效应[J].中国科技财富, 2008, (7) .

[2]张艳花.震后金融:现状、重建与反思[J].中国金融, 2008, (14) .

央视汶川地震报道解析 篇7

一、央视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突破

1、追求最快的时效性,灵活调整节目设置

全世界判断媒体的一个尺度是:当重大事件发生时,第一个声音是由谁最快发出来的。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快速反应,及时调整了原先的节目设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获得中国地震局的权威消息后,在新闻频道的15:00《整点新闻》中以头条形式播出了地震的消息,在地震发生后32分钟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24小时不停机。央视新闻频道从5月12日15:20~5月13日20:00,节目跨度超过26小时,以“同一主题不间断播出”,对白天和午夜时段实施了直播全覆盖。其中,自5月12日22:00起,综合频道还与新闻频道实行并机播出。直播节目首播新闻200余条次,成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源。中央电视台分批派出220余名记者,深入四川、陕西、甘肃等灾区采访报道,多数集中在都江堰、汶川、北川、青川、绵阳、德阳等重灾区进行直播报道,并及时进行权威发布,对于地震的流言及时辟谣,稳定了人心。(1)前线式的接触令受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最前沿的观点,使观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遭受强烈地震后灾区的断壁残垣,感受到重创之下灾区人民的悲痛和救援人员实施援救的感人场面,及时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作为和即将采取的相关措施等。中央电视台对此次特大地震灾害的直播报道以及将有关专家请进直播间分析、评论,在求快的同时体现节目权威性的作法,使央视与其他媒体的报道相比占了绝对优势。报道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事件的进展及其影响等均作出全面深入的报道,全天24小时的直播,形成联动整合效应,拓展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2、调动各种报道手段,体现电视传播优势

传播手段的丰富是电视媒体的又一大传播优势。在这次报道中,中央电视台注意调动多种手段以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比如,在节目进程中,用滚动字幕的方式随时报道最新消息,既争得了新闻时效,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电视在多渠道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大量的与前线记者的连线对话,电视画面经常开出两个窗口,使观众可以通过对事件的现场直播以及记者的现场采访,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通过地震震源、辐射的范围及救援的进展路线示意图的动画等特技,观众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一目了然;而在片头或节目中时而出现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音乐,产生出的或紧张或肃穆或悲壮的效果极易唤起观众心理和感情上的共鸣;特别是在报道中大量使用现场同期声,胡锦涛总书记鼓舞救灾部队时全场响彻云霄的口号声,温家宝总理慰问受灾群众时沙哑的声音所透出的无限的关切和挚爱,以及现场记者、死难者家属等人的声音,其真实感、感染力是无可比拟的,而且,这样的信息来源更为直接和权威。当人们听到温总理饱含热泪、声音哽咽地说:“别哭,别哭,这是一场灾难,你们幸存活下来,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的学习,要好好活下去”(2)时,谁能不动容呢?央视带给观众的是有血有肉的信息。

3、个性化的视角体现出别具一格的亲和力

央视在整个现场实况直播的过程贯穿着“人文关怀”的脉脉温情,向人们展现了生命的奇迹。179小时,31岁小伙挑战生命极限;60岁老太被困196小时获救;一矿工被埋170小时后获救……在这些营救的镜头画面中,人们不仅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顽强,更体会到了医务人员争分夺秒进行着生死接力、解放军指战员的英勇无畏、亲人之间不离不弃的执着等。在直播过程中随时插播受灾群众的安全状况、受伤人数等最新消息,同时发布寻亲启事及与亲人的联系方式等。在与前线记者连线时,每每通过电话了解现场情况,即将挂线之际,主播们总不忘叮嘱他们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从这些点点滴滴的关心、叮咛中,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央视融入的满腔爱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凸显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坚强信念。央视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视角,让观众了解了地震、感受到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更让人们为此次地震受灾同胞的坚强感到骄傲和欣慰。

4、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方式使节目更具个性色彩

地震发生后的15时20分,央视一套与新闻频道正式启动并机直播四川汶川地震。在直播过程中,康辉、白岩松、敬一丹等近十位主播轮番上阵,他们敬业的精神,同样感动了亿万观众。做为直播中的主持人,当他们看到灾区现场情形时,同样难以控制自己的情感,流泪、哽咽、甚至泣不成声的场面观众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难以控制不是失误,相反,这种真实情感的流露更令人们感动、理解和尊重。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说到这里,主持人赵普禁不住哽咽了,不得不低头调整情绪,在停顿了两三秒钟之后,赵普继续说,“因为我们爱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说到这里,赵普再次无法控制情绪,低头平复激动情绪,忍住眼眶中激动的泪水。主播张羽在与为救同伴而受重伤的12岁男孩陈浩的母亲连线时,潸然落泪,现场的女记者更是泣不成声;女主播文静播报一位母亲用生命保护自己的婴儿并留下了一条写着“我深深地爱你”的手机短信时不禁哽咽抽泣;主播康辉在全国哀悼日的直播中面色凝重、几近哽咽地播报新闻;当解说被困废墟中的一位幸存者终于获救的画面时,女主播海霞感动而泣。(3)

二、央视抗震救灾报道取得突破的原因

1、重大事件对传统的报道思想、报道模式的冲击

地震灾难本身的巨大新闻性,促使传媒不得不从更大的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报道思想和报道模式。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重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是媒体最佳的报道对象,对这种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速度决定了媒体报道的竞争性,争抢“第一时间”,与突发事件同步或力争时效最快,这种时效竞争,犹如激烈的体育比赛,谁都想拿第一、夺金牌。

2、积累经验,快速反应

国内媒体尤其是央视、新华社这类国家级大媒体,在经历多次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后自然变得经验更丰富,也更加成熟、大气。从98抗洪、2003年的抗非典到今年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国媒体特别是央视都采取非常规措施予以报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央视对汶川地震快速反应、沉着应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政策保障,从容应对

今年5月1日,我国新出台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这从政策面、思想面上可能进一步解放了新闻媒体的思想,促进媒体能更公开、全面、及时地运作新闻报道。《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是央视的一颗定心丸,因此,在应对此次重大地震灾害时,他们能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从容、迅速、全面、多层次地制订、实施相关报道计划。

三、结语

5.12汶川地震大型直播报道可以说是央视有史以来对突发事件相当成功的一次报道,也是央视对以往类似报道的重大突破。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国老百姓不再听“二手消息”,央视带给中国观众的是更加公平、更大范围的第一选择。央视此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媒体对重大灾难事件报道应急能力的提高、报道透明度的增强,充分反映出我国新闻报道改革的进步与成熟,为今后媒体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注释

1[1]《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报道四川汶川地震抗灾情况》,[OD/BL].中华新闻传媒网,2008-05-14

2[2]《孤儿政府会管你们的》,《新晚报》2008-05-15

汶川地震纪念馆 篇8

地震的最大威胁有两个, 一是不可预测性, 特别是临震预测的精度很低;二是巨大的破坏力。在地震预报技术还不过关的今天, 地震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监测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要降低地震的灾损性, 还要做好其他防震减灾的工作, 主要应包括规划、建筑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的技术手段。

1 防灾规划

从规划角度来看, 要更加深入研究和落实城市抗震规划编制工作。6度地震区内的重要城市与重点抗震城市和位于7度以上 (含7度) 的城市, 都必须考虑城市抗震问题, 并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并在编制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以下内容:

1.1 合理的人口容量

高速的城市化增加着灾害风险。激增的人口使人地之争越来越严重, 导致可能使用易发生自然灾害的不利地区;基础设施跟不上来;建筑质量差;快速集中在城市的工矿企业使城市事故风险加大, 易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我国城乡建设部门曾提出城市人口控制指标, 百万人以上特大城市不超过1.2万人/㎞2;省会和地区中心城市不超过1万人/㎞2;县镇不超过9000人/㎞2。我认为生态型的市区人口密度不宜超过1万人/㎞2。

1.2 城市用地评估

我们的用地评估更多的考虑了现状基础、地形和用地性质, 而对工程地质的调查不够深入。城市规划必须做好地质研究的前期工作, 包括地震烈度区划、地震影响小区划, 特别是重点抗震城市, 应严格做好地震影响小区划。城市的选址必须依据地震烈度区划图, 避开地震多发地带。发展建设用地的选择, 必须依据地震影响小区划, 尽量避开断裂带、窑洞、液化土等地质不良地带, 以及会扩大地震影响的孤高地形, 宜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城市用地。对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的工业厂区和仓储区, 应远离人口密集区, 并有合理的防护绿带。

1.3 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规划

生命线系统是发生重大灾害时维系生命的保障系统, 主要包含交通系统、通信系统、能源系统、供水系统。这些系统同时又是灾害发生时的易损性系统, 一旦发生破坏, 其后果不可预料。由于经济原因, 它的建设在我国一直比较落后。但是我们可以抓住要点, 重点建设。

(1) 交通。

防灾疏散通道是防灾救灾的命脉。它可分为内部防灾交通运输系统和对外防灾交通运输系统。对外防灾交通运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并与公路干线衔接, 保证能快速联系到安全地区;内部防灾交通运输系统主要由城市主干道构成, 要形成环路, 建议不包含高架和隧道部分。

(2) 通讯。

通讯是防灾救灾的中枢。要有多种通信手段, 包括电报、电话、移动通信等。要求有较高的抗震防灾能力, 主要指挥和保障系统的通讯线路必须可靠, 有多电源供应和快速抢修能力。

(3) 供电。

在生命线防灾中, 必须把维护供电系统的安全放在能源供应的首位。因为大部分救援设备需要电力供应。城市的电源应尽量有两个以上的主供电源, 主电网应形成环路。重要安全部位如通信、供水部门应自备发电系统, 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柴油发电设备。电力设施要合理布置, 其选址和建设均要满足防灾建设的标准, 应有相应的防灾规划和措施。输电线路要安全可靠, 有条件建设管沟, 与其他管线要满足安全敷设要求。

总体来说, 包含供水设施等生命线工程, 它的选址和建设必须符合抗震设防标准;工程设施都应有相应的多重安全保障和快速维护措施。

1.4 防灾疏散场地的规划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防灾疏散场地的规划标准, 但是防灾疏散绿地的建设已刻不容缓。1995年1月日本阪神大地震后, 提出了从安全角度必须构建“防灾生活圈”的设想。1996年我国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 也提出防灾绿地系统的建设。2004年《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开始实施, 开始规划、建设和维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1) 防灾疏散场地首先应“平灾结合”、统筹规划。

充分利用城市所有空旷的地带, 包括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等都可以有意的选作避难场所。所有的场地不是只具备唯一功能, 而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或其他正常功能, 灾害发生时作为震时临时疏散场地。

(2) 防灾疏散场地必须划分一定等级和规模, 场地的大小应该和周边人口相适应。

按距离可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 各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就地疏散是临时疏散至居所或工作地点附近的250米左右的公园、操场或其他场地;中程疏散指1~2km半径内的空旷地带;远程疏散指城市居民使用各种交通工具转移至外地的安全场地。

(3) 防灾疏散场地应设置相应的防灾救援设施, 设置标准必须和规模相适应。

如2003年北京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39个疏散区, 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①应急避难指挥中心;②应急避难疏散区;③应急供水装置;④应急供电网;⑤应急简易厕所;⑥应急物资储备用房;⑦应急直升机坪;⑧应急消防设施;⑨应急监控;⑩应急广播功能。

2 建筑防震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明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简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很多人把这理解为抗震就是依靠建筑质量、依靠高强度的抗震结构和高科技的建筑材料, 事实上, 最坚固的建筑也有强度和耐久性的极限。在这里, 我们应更强调这样几点:

(1) 建筑场地的选择。

选择开阔平坦, 密实中硬地质, 避开软弱液化等不良地质带。尽量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和地基, 并针对不同场地与地基选择经济合理的抗震结构。实践证明, 在高烈度地震区仍可找到低烈度地点 (即“安全岛”) 作为城市用地。

(2) 合理的造型设计。

建筑物平立面抗震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简洁。形状规则对称的建筑物, 如矩形、圆形、Y形等, 在地震时结构各部分的振动易于协调一致, 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因而有利于抗震。反之, VLTHU形建筑、阶梯型收缩、局部突出、多种附属结构等形式都是要尽量避免的。

(3) 科学的抗震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把建筑分为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和丁类建筑。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建筑抗震工程要求, 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 都有其抗震性和经济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般用于10层以下的建筑;对于10层以上、20层以下可采用框架——剪力墙体系;20层以上的建筑, 可根据使用情况选用剪力墙或筒体结构。而合理设计的平层砖结构, 也可能抵御9级地震。

(4) 合理的建筑间距。

为保证建筑物震时倒塌不致影响别的建筑或阻塞人员疏散通道, 必须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 保留必要的空间与间距 (不小于1∶1) 。

3 综合防灾的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在国外被认为是公共政策的一种。在这里, 我们说的是一种非工程的政策性措施。它包含例如这样一些措施:地震监测的基础性研究、防震减灾的法规体系建设、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救灾演习、紧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等。但我认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防灾政策就是灾害应急决策系统的建立, 它应包括风险评估系统和应急预案。

3.1 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评估系统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是确定城市可能面临的灾害种类和概率, 以此建立灾害信息库。风险评估是判断灾害的灾损性和风险值, 可以采用国际风险管理标准 (AS/NZS:4360-1999) 作为指导。根据风险评估系统制定城市建设的常态和非常态发展战略, 并制定非常态时的各种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

3.2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不仅要包括救灾应急预案, 还应包括灾前预案和灾后预案。灾前预案主要包括防灾疏散系统规划、生命线工程建设、防灾教育和立法等。应急预案包括建立紧急协调指挥部、紧急疏散系统、快速救援系统、快速抢修系统和次生灾害防御系统。灾后预案应包括平息恐慌、恢复重建和金融保障 (包括保险) 。各地震设防地区都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库。

3.3 风险决策

按照风险管理的技术, 我们可以把风险决策分为等可能性决策、保守决策、冒险决策、乐观决策和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五种决策技术。

(1) 等可能性法:

也称拉普拉斯决策准则。假定任何一种程度的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选择平均灾损性概率的防御方案。

(2) 保守法:

也称瓦尔德决策准则, 小中取大的准则。当不知道灾害发生的概率, 决策目标是避免最坏的结果, 选取概率最小、灾损最大的防御方案。

(3) 冒险法:

也称赫威斯决策准则, 大中取大的准则。当不知道灾害发生的概率, 决策目标是选发生概率最大, 灾损性最大的方案。

(4) 乐观法:

也称折衷决策法, 决策者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ε (0.5, 1) , 运用乐观系数计算出各方案的乐观期望值, 并选择期望值最大的方案。

(5)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也称萨凡奇决策准则, 在所有最大损失的方案中, 选出一个最小损失的方案。

要制定多元化的应急预案, 鼓励采用减少风险的战略。根据城市的发展和风险状态的评估, 管理者能够在应急预案库中科学的选取应对方案, 从容的行走在发展和特殊风险的防御之间。

4 结语

现在, 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在纪念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同时, 各类防灾教育都在进行。我希望每年我们的建筑规划学者都能够对城市的安全问题进行反思, 以上就是我研究了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 认为目前我们最紧急应注重的问题。

摘要:回顾了汶川地震的主要灾难教训, 认为城市不可避免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灾害。面对灾害, 必须制定综合防灾策略, 并认为地震综合防灾策略应该包含规划、建筑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的结合, 并分别从防灾规划, 建筑抗震和公共政策的三方面, 阐述了目前我国城市在综合防灾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防灾规划,建筑防震,应急决策

参考文献

[1]万艳华.城市防灾学[J].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崔秋文, 陈长林, 陈英方.世界一些大城市防灾减损的比较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 2001, (3) :13-17.

[3]伍国春.日本社区防灾减灾体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模式[J].城市与减灾, 2010, (2) :16-20.

[4]韩冰, 葛红, 程树岐.汶川震后看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J].城市与减灾, 2008, (5) :21-23.

汶川地震纪念馆 篇9

关键词:地震云,FY—2D,MODIS,高斯马尔可夫场,高斯混合模型

地震是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近年来,破坏性巨大的地震频繁发生,如汶川地震和海地地震以及最近发生的日本大地震。20世纪80年代,俄国科学家通过卫星观察发现在中亚地区地震前(1984年5月25日)震区上空出现了一些异常的线性轨迹云[1]。研究人员认为从地表溢出的水汽上升到空中,然后形成了这些线性的轨迹云[2,3]。目前为止,大气科学的理论还不能解释即使周围存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为什么地震云可以停留在一个位置基本保持静止不动。我们知道,空气是从西向东流动的,但是它却不能带动地震云一起运动。这意味着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摩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溢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当遇到合适的冷凝条件时就形成地震云[4,5]。多数情况下,地震云只存在短短数小时,且在一般的天气系统中,它和正常的气象云混合在一起。近年来,利用地震云来预测地震很少被提及过,这可能与其比较难以量化准确地预测天数和震级大小有关。到目前为止,利用卫星云图图像来检测地震云只是停留在肉眼观察阶段,这样做的效率非常低且准确率不高,因此利用模式识别方法来检测地震云对地震预测具有深远的意义。

1汶川地震云分析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北纬31°,东经103°)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破坏力巨大。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汶川上空的地震云。如下图1显示了FY—2D卫星(5 km分辨率)红外一通道在2008年5月5日汶川地区上空的云图图像序列。从图中可以看出,凌晨5:30左右,一条线性的轨迹云突然出现在汶川地区上空,到7:30左右该云变得明显,在12:30左右消失。这条异常云在该区域存在了7h,并且没有随着风而运动。7d之后,即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发生。

大多数情况下,地震云存在的时间较短,一般为几个小时或几天不等,且在天气系统中它们一般混合在正常的气象云中。这意味着要想准确地检测出地震云,必须使用具有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这里,我们使用Terra卫星的MODIS红外通道数据,它具有1 km分辨率。

图2显示的是2008年5月5日中午12时01分汶川区域上空Terra卫星MODIS数据红外通道(31通道)的卫星云图图像。从图2中可以看到汶川上空有一些与周围有明显区别的线性云,它们属于中云,平均温度约为245 K。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这些云的形状与图1中的不太一样,这是由于分辨率不同所造成的视觉上的差距,由于MODIS数据的分辨率为1 km高于FY—2D,因此它的图像看起来更加清晰,细节部分也可以看清楚。事实上,它们所反映的是同一块云。

2 地震云检测算法

地震云属于异常云,它们具有自己的特征,如线状、辐射状和条纹状[3,6]等。文献[7]指出,对于一幅自然图像,它的纹理统计特性描述可以近似服从高斯分布。由于图2中地震云属于异常存在,那么它的统计特性不能符合高斯分布。

首先,对云图进行纹理分割,将云图分割成具有n个纹理区域。本文利用高斯马尔可夫场模型(GMF)[8]和K均值算法[9]实现云图纹理分割。

一幅大小为M×M纹理图像,在s处的灰度值y(s)为[8]:

其中,αr表示权重因子,r表示当前位置与s处的距离,Ωs由图3所示的马尔可夫模型的阶数所确定,e(s)为高斯噪声。

接着,计算出各个纹理的统计特性值,包括均值mr和方差Cr,它们的定义如下:

这里,Xr表示纹理区域r(r=1,2,…,n), x(i,j)表示纹理r中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 Nr表示纹理r中像素点的个数。

然后,利用高斯混合模型(GMM)进行地震云的检测[10]。对于纹理r (r=1,2,…,n)中的每个像素点,都可以计算出它与其所在纹理的马氏距离dr(i,j),其定义为:

dr(i,j)=1Cr[x(i,j)-mr]2

假设对于每个纹理中的灰度值可以用高斯分布来进行描述,那么在所有的纹理区域中的那些不能服从高斯分布的像素点即为异常点。

最后,选择一个合适的阈值来分割图像和检测地震云[11],它的定义如下:

Δ(i,j)={1,dr(i,j)>τ0,

这里,τ为阈值。

地震云检测的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图5显示的是对于图2进行地震云检测的结果图。这里,选择了二阶高斯马尔可夫场模型,进行纹理分割时的类别数范围可以设定为3到7类。图5(a)显示的是类别数为4时的检测结果,图5(b)显示的是类别数为6时的检测结果,其中检测结果中白色的部分为异常的像素点。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图2中的大部分地震云可以被识别出来且准确率较高。识别结果中包含了几条线性的云,而不是单独的一条。具体的原因在前面已经提过,这是由于Terra卫星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因此结果看起来和FY—2D中地震云的形状不太一样,实际上它们是一样的。

4 结束语

本文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前的FY—2D卫星云图进行分析,发现了2008年5月5日,在汶川上空出现了线性的地震云,该云存在了约8小时之后消失。为实现地震云的自动检测,我们选取了同一时间分辨率更高的MODIS数据云图进行处理,分别利用高斯马尔可夫场和高斯混合模型来完成云图的纹理分割和地震云异常检测,检测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利用自动检测技术来完成对地震云的检测是本文的工作中心,实验中我们选取的地震区域周边的云图进行分析,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通过不用选定特定区域实现地震云的检测,这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Morozova L I.Dynamics of cloudy anomalies above fracture regionsdur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lly caused seismic activities.FizikaZemli,1997;9:94—96

[2] Park L.Unlocking the mystery of'Earthquake Clouds′-how they form&why Are they accurate in prediction.http://www.terraresearch.net/articles/earthquakeclouds_article1,2004

[3] Shou Z H.Earthquake clouds,a reliable precursor.Science and Uto-pya,1999;64:53—57

[4]徐保华,徐秀登.地震云预测地震续探.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22):1705—1709

[5]吕大炯,高建国,孙士鋐,等.地震云及其成因的探讨.自然杂志,1978;1(5):279—280

[6]王斌,王丽丽.利用卫星云图预测地震.遥感信息,2006;5:52—55

[7] Pratt W.Digital image processing.NewYork:Wiley,1991:519—537

[8] Chellappa R,Chatterjee S.Classification of texture using GaussianMarkov random fields.IEEE Transactions on Acoustics,Speech,andSignal Processing,1985;33(4):959—963

[9]孙即祥.现代目标识别.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31—36

[10] Stein D,Beaven S,Hoff L,et al.Anomaly detection from hyper-spectral imagery.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2002;19(1):58—69

四川汶川地震伤情统计与分析 篇10

关键词:地震,伤情特点,创伤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一次强烈地震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摧毁大批建筑物。深入研究地震所致伤员的伤情特点,对合理使用、调配医疗资源,更好地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数万人死亡,30余万人受伤。我院作为前线医院,在地震发生后短期集中收治了大量地震伤员,现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我院设计的《绵阳市中心医院地震伤情统计表》对震后送入我院的伤员进行详细登记并记录其诊治过程,剔除登记不全、诊断不准确病例后,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5月29日共获得有效登记病例1182 例,多为此次地震灾情严重的北川县、平武县、安县及江油市伤员。本组患者1182 例,其中男性637 例(53.89%),女性545 例(46.11%);年龄1.4~96 岁,平均42.17 岁。

1.2 伤情统计分类方法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1]对统计表中的损伤外部原因、疾病种类进行分类,并计算分析其构成比,对高发损伤分析其内部构成比。

2 结 果

2.1 损伤的外部原因

本组患者主要损伤外部原因为被物体击中(落石及建筑物倒塌)及被物体挤压(建筑物倒塌掩埋等),其中被物体击中565 例(47.8%),被物体挤压321 例(27.2%),跌倒/高处坠落187 例(15.8%),其他外部原因109 例(9.2%)。

2.2 损伤疾病构成情况

本组1182名患者损伤疾病构成前几位为:胫腓骨骨折158 例(13.37%),其中开放骨折67 例(5.67%),闭合骨折91 例(7.70%);骨盆骨折122 例(10.32%);脊柱骨折120 例(10.15%),其中无神经症状患者79 例(6.68%),不全瘫患者29 例(2.45%),全瘫患者12 例(1.02%);股骨骨折109 例(9.22%),其中开放骨折13 例(1.10%),闭合骨折96 例(8.12%);前臂骨折/脱位106 例(8.97%),软组织损伤221 例(18.70%)。需说明复合损伤(同时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损伤)按损伤类型分别计入上述损伤类别中,复合损伤患者332 例(28.09%)。所有骨折损伤945 例中,开放骨折218 例(23.07%),闭合骨折727 例(76.93%)(见表1)。

3 讨 论

在本组患者中,年龄分布特点为:18 岁以下患者(儿童及中小学生等)及60 岁以上患者居多(769 例,65.06%),说明地震发生时,死伤多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老年人面对突发情况躲避反应欠灵敏,也说明四川地区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死伤多为留守的青少年及老年人[2]。

根据疾病构成顺序说明在地震灾害伤员中,骨科疾患占很大比重。提示在现场急救的救援物资、人员配备中,需针对此种情况有所准备。比如现场救援时,需多准备夹板、支具等临时固定材料,以对骨折患者伤肢进行临时固定,以免在转运至医院过程中造成二次损伤。脊柱损伤患者占很大比重,在现场救援时对可疑脊柱损伤伤员均使用硬板或硬担架转运[3,4]。开放损伤患者较多,所有骨折损伤945 例中,开放骨折218 例(23.07%),且据我院收治患者的情况,几乎所有开放伤口均污染严重。所以现场救援时应携带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等药品,可以现场初步清洗伤口,并携带大量绷带、纱布、止血带等器具予以止血,以防转运途中失血过多或伤口污染时间较长而致严重后果。

四川强烈地震造成巨大伤亡,在遭遇如此重大灾害时,当地医疗资源往往是杯水车薪,需要调集各地外援医疗力量,包括医务人员、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等。根据本组病例分析,骨科疾患占很大比重,在救治过程中需要大量骨科医务人员、骨科器械(如内固定器械、外固定架、临时牵引器械等)和针对骨科疾病特点的治疗药物、医疗设备等[5]。在外援医务人员、医疗器械、药品、设备的调配中必须以此为原则。

总之,地震是突发性及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深入研究地震所致伤员的伤情特点,对合理使用、调配医疗资源、避免医疗资源浪费、更好地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青,杨造成,彭碧波,等.巴拉考特地震灾区发病状况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1):28-30.

[2]徐佩卿.地震伤亡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1994,10(5):311.

[3]唐甫斌,浦金辉,张璧,等.地震伤员的处理原则[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10.

[4]高伟兴,李晓强,马琳,等.唐山地震脊髓损伤并发尿路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4):253-256.

上一篇:正余弦编码器下一篇:纸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