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大救援(精选4篇)
汶川地震大救援 篇1
汶川5.12地震之后, 第三军医大学医疗救援队赴重灾区之一的德阳实施救援, 并依托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展开工作。本文对医院救治伤员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地震灾区伤情变化规律, 为今后地震救援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情况
2008年5月12日, 四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 其中德阳为受灾最重的地区之一, 德阳市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 辖三市二县一区, 面积5 954平方公里, 是四川重要的经济和教育中心, 有近400万城市人口。绵竹、什邡、汉旺等地受灾最重, 当地医疗救治机构相对不足, 死亡人数1万多。
1.2 救援概况
三医大医疗救援队于5月13日进驻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该院为二级甲等医院, 编制床位 400 张。救援队中医护人员全部来自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其中医生27名, 包括麻醉、骨科、脑外、胸外、普外及消化、心血管和儿科、检验等多学科多专业, 护士4名, 医疗辅助人员4名。携带各类药品, 常用耗材, 展开外科、内科、儿科等多学科治疗, 并开展了心理创伤救治、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消毒防疫。截止到5月24日共救治各类伤病员882人。
1.3 统计项目
收集医院每日诊治的伤病员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基本信息, 按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地震灾区疾病分类统计表, 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划分的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外伤及其他疾病4大类进行分类。
1.4 统计学处理
计算性别、年龄段、各类伤病所占百分比。对外伤患者所占的比例的时间分布趋势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 果
2.1 救治伤病员的性别分布
救治的伤病员中男性388人, 占伤病员总数44%;女性494人, 占伤病员总数56%。
2.2 救治伤病员的年龄分布 (由于没有用当地各年龄段的人口自然分布的基数进行对比, 年龄分布显示的受伤比例仅供参考)
2.2.1
救治的伤病员年龄最大的为94岁, 年龄最小的为出生3h新生儿。0~19岁人群192人, 占21.77%;20~39岁人群164人, 占18.59%;40~59岁人群328人, 占37.19%;60岁以上人群198人, 占22.44%。
2.2.2 儿童年龄分布
0~3岁27人, 占儿童14.06%, 占总数3.06%;4~9岁90人, 占儿童46.88%, 占总数10.2%;10~19岁6人, 占儿童39.06%, 占总数8.5%。
2.3 救治伤病员的时间分布 第
1天接收伤员467人, 占52.95%;第2天259人, 占29.36%;第3天86人, 占9.75%;其余70名伤员陆续收入。
2.4 伤情分布
头外伤289人, 占32.06%;手外伤106人, 占12.01%;下肢外伤245人, 占28.34%;胸腹躯干外伤181人, 占20.52%;上呼吸道感染78人, 占8.84%;腹泻26人, 占2.94%。
2.5 院外、院内及院后救治
2.5.1 院外急救
本医疗队未参加现场搜救, 但有相当数量的伤员由较近的绵竹、汉旺等地救出后, 未实施检伤分类和现场急救, 直接送达医院。
2.5.2 院内治疗
医疗队展开工作后, 按照生命第一、快速准确、减少伤残的原则, 首先建立快速分检伤员制度[1], 将伤员分为立即治疗、延迟治疗、简单治疗及观察治疗四大类, 并以伤标区别[2]。立即治疗类均为危重伤员, 需马上手术或给予急救处理, 如严重颅脑外伤、开放性气胸、实质脏器破裂大出血、重度休克等;普通伤员需延迟治疗, 2~6h内暂无生命危险, 如开放性长骨骨折、皮肤及肌肉严重损伤经简单处理无大出血且生命体征稳定等, 这类患者可等外科医生处理完急诊患者后再处理;简单治疗类为一般闭合性骨折、皮肤及肌肉轻度开放性损伤、单纯关节脱位等, 只需一般石膏托外固定或清创处理;观察治疗类为一般轻度皮肤及肌肉轻度损伤且未发现骨折、内出血及休克等表现的伤员, 无需特别治疗。按伤情分类将患者分区安置, 便于观察和管理。同时建立临时病案, 监测伤员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国外普遍应用量化的创伤评分 (Trauma Score) 来判断伤势轻重, 对分类工作很有帮助。国内也有应用, 但在大批伤员分类中应用尚待研究。
外伤患者伤口主要分布在头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伤口多数为皮肤溃疡, 少数深达肌肉和骨骼, 由于地震后伤员普遍营养欠佳, 大部分伤员的创面属于生长不良状态, 创面感染, 分泌物多。清创和换药术是最常见的工作。
2.5.3 医疗后送
本次医疗后送全部由后方医院完成, 危重患者途中需再次抢救可能性较大时增派1名护士随同。后送时监测生命体征、更换液体等, 并向接收医院提供1份病历。先后转运406名伤员。大多为陆路汽车转运, 约50名伤员经航空转运至广州。
2.6 传染性疾病检测
所有伤员未检出痢疾甚至霍乱、鼠疫等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列为内科疾病的第1位,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共计96例, 占全部内科疾病的87%, 均为普通的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另据三医大驻德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队报道外伤患者伤口分泌物涂片检出产气荚膜杆菌3例。
3 讨 论
3.1 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受伤比例较高
通过伤病员性别分布及年龄分布可以看出, 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伤病比例较高, 可能与其体力较弱、骨骼相对较细、钙质的含量较低等多种因素相关。儿童和中壮年受伤较多, 分析原因可能为地震发生的时间正好为下午上班及上课时间, 人群相对集中在室内有关。
3.2 4~9岁学龄儿童受伤比例较高
0~3岁儿童受伤比例最低, 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大多受成人保护, 且未到幼托年龄, 多为散居有关。4~9岁儿童绝大多数集中在幼托机构或学校教室, 且体力较青少年弱, 逃生能力相对较差, 故受伤比例高于10~19岁组。
3.3 主要疾病的变化趋势
3.3.1 地震后3d, 外伤减少
地震发生之后3d, 外伤是救治的核心。抢救伤员时机紧迫, 被困人员的“生命窗”很窄, 根据地区、气候、季节的不同, 会有很大区别, 一般72h以后寻获幸存者的概率大大减少。大量伤员当场死于严重的颅脑外伤、内脏破裂大出血, 部分伤员许多在运送的过程中或等待手术的过程中死去。震后1周, 外伤人员所占的比例即停止上升, 内科病例逐渐上升。说明灾区余震及房屋清理中倒塌并没有造成新的外伤, 同时提示6级以下的余震造成的伤害并不大, 也反映地震灾后医疗救援工作的有效性。
3.3.2 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
灾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增加, 与灾区山地昼夜温差大, 雨后气温骤降相关, 灾民缺衣少食, 没有御寒帐篷成为疾病增加的重要原因。如当地5月12日至13日, 大范围的降雨和夜间气温受冷空气侵袭降至10℃, 降温以后呼吸系统感染的患者明显增加。
3.3.3 传染病发生率低
尽管当地天气湿热, 灾后生活设施受到破坏, 但仅检出偶有散发的感染性腹泻, 并没有造成暴发流行。尽管呼吸系统感染病例占内科疾病第1位, 但均为普通的感染, 没有传染迹象。大量外伤患者集中于狭窄的帐篷和病房, 没有发生严重细菌感染暴发。说明灾区食品与饮用水安全性较好, 防疫消毒工作足够重视, 灾区居民卫生状况破坏不太严重, 这为灾区的重建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3.4 经验与启示
3.4.1 缺乏危机防范意识
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是成功减灾的重要因素, 而这需要系统而有效的学习。掌握地震知识和具有危机防范意识的人寥寥无几, 当地也从未举行过防震演习, 大多数居民缺乏应对经验。尽管地震发生在白天, 而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十秒, 但很多人还是未能幸免。同时, 部分建筑缺乏抗震设计和不符合抗震标准也是造成巨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4.2 严重外伤需要更高级的医疗
严重外伤除24h内获得急救的外, 72h后基本都已死亡。但从我们在医院开展的手术治疗分析, 严重多发性多器官损伤和严重挤压伤[3]的病例, 受医院条件及手术器材限制均无法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得不到高级治疗, 这类伤员可能死亡或需要截肢及引起截瘫。由于无内固定手术所需要的无菌手术间及层流手术间, 复杂的手术难以开展, 同时地震之后3d内, 医院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会因大量伤员的进入而大大减少, 在本地卫生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必须由国家、省级卫生管理部门协调及时后送以提供高级的医疗服务, 开展复杂手术治疗, 努力减少严重外伤引起的死亡和伤残。
关键词:紧急医院救援,地震灾区,伤员情况分析
参考文献
[1]尹宗江.军队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133-135.
[2]Antony Nocera, Alan Garner.An Australlian mass casual-ty incident triage systemfor the future based upon triage mistakes of the past:the homebush triage standard[J].Aust N Z Surg, 1999, 68:603-608.
[3]Ersoy A, Yavuz M, Usta M, et al.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 mortality in injured patients requiring dialysis due to acute renal failure during the marmara earthquake:survivors vs non-survivors[J].Clin Nephrol, 2003, 59:334-340.
汶川地震大救援 篇2
方案
一、主办单位
阿坝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汶川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二、发布主题
四川省成都崇州特大地震灾害阿坝州汶川县抢险救援新闻发布会(背景幕布蓝底白字,“新闻发布会”)
三、发布时间、地点
(1)新闻发布会时间:2012年5月12日上午9时
(2)发布地点:汶川县人民政府
四、参加人员
州政府新闻办、汶川县新闻办、汶川县政府新闻发言人以及应急、民政、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州、县相关媒体记者
五、组织工作
由汶川县委宣传部负责来宾签到、贵宾接待、材料分布、会场布置等。
六、准备工作
1、主持人新闻讲话稿拟定
2、新闻通稿撰写准备,各类资料的准备
3、主持人文稿、活动执行计划推进进程
4、邀请落实到位领导、嘉宾、媒体记者
5、按照国家、省新闻发布会的标准,规范布置新闻发布会场,包括背景幕布、会场布置等
6、制作主持人与新闻发言人座次牌
7、其他事宜
七、议程安排:
上午9时,主持人宣传新闻发布会开始。
(1)主持人就此次地震灾害情况和抢险救援工作进行发布。
(2)相关负责代表介绍具体信息。
(3)答记者问。
八、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1)电源故障
(2)音箱故障
(3)天气状况
(4)人员故障
(5)其他
九、活动预算
(1)会标背景及场地布置费10000元;
(2)鲜花租用、饮用水费等合计5000元;
(3)制作新闻发布电视片段2000元;
(4)媒体补助费,每人300元,预计30人,共9000元;
(5)媒体就餐费,加工作人员预计3桌,每桌500元,共
1500元;
(6)媒体住宿费,预计20个标间,每间120元,共2400
元;
(7)来回接送交通费:共3000元;
(8)资料打印装订费:共500元。
以上五项合计33440元
附件:
一、主持词
主持人(阿坝州外宣办主任陈顺清):女士们、先生们,感谢大家前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北京时间2012年5月11日13时50分,在成都崇州市街子镇发生8级特大地震,毗邻震中的汶川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截止目前,地震已造成XX人死亡,大量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涵洞损毁,通讯中断。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抗震救灾措施。阿坝州委、州政府,汶川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紧急调动应急救援队伍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全县各方面力量不等不靠,震后第一时间进行伤员救治、现场搜索、事故调查、相关群众安置和善后处置。为了给媒体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请来了汶川县应急办副主任刘克剑、汶川县卫生局局长岳洪春、汶川县民政局局长陈劲斌(新闻发言人)向大家介绍此次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现在先请刘克剑先生介绍地震情况。
汶川县应急办副主任:刘克剑
我来介绍一下抢险救援的工作进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发生地震后,国家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包括中国地震局在内也启动了Ⅰ级地震应急响应,我们及时派出了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接州委、州政府命令茂县、理县等地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也立即赶赴汶川灾区开展抢险救援行动。
截至上午9时:地震共造成XXX人遇难,XXX人失踪,XXX人受伤,其中重伤员XXX人,正在医疗点接受治疗的伤员XXX多人,这次震灾造成XXX户民房倒塌,1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
二、答记者问
主持人:下面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
1、记者提问:根据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大概有1万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目前来看,灾区最缺的是什么?民政局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困难?
(汶川县民政局局长陈劲斌)回答:从安置灾区群众生活的角度来看,目前灾区主要是缺乏帐篷,缺乏可以即食的方便食品和饮用水。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安置工作指挥组,下设现场安置组、物资发放组、后勤保障组、联络组,为顺利推进群众安置工作做好保障。
并第一时间从州、县救灾物资储备库调运帐篷、简易床物资,这些物资到达以后会极大缓解当地困难。截止目前,民政局已向灾区调运救灾帐帐篷20顶,行军床20床,棉被100床,手电筒100支,发电机1台,蜡烛若干;矿泉水,面包,方便面,饼干等。确保了受灾群众的临时生活需求。对于其他生活用品,我们昨天下午已经请求省上支援,我想这些物资的到位会极大的缓解当前灾区群众生活方面所面临的紧迫困难。
2、记者提问:这次救援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汶川县应急办副主任刘克剑)回答:这次灾区的搜救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灾区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受灾地点是沿山谷地带展布,交通畅通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救援人员也遇到了交通上的困难。另外,都江堰到汶川的路途中断,从马尔康到汶川,有两百多公里,乘车要近4个小时,所以远程施救对我们的救援工作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当地后勤保障条件非常有限,由于灾区受灾很重,各支专业救援队伍必须做好自我保障,所以对各支救援队伍的要求、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记者提问:现在有XXX个人已经出事,这个数量会不会增加?比如一个星期以后。第二个问题,关于转移安置的问题,是怎么安排的?
(主持人)回答:关于人员伤亡的情况,我在新闻发布会刚刚开始的时候已经通报了最新的数据,我想数据会有一些变化,因为现在除了已经确认遇难的之外,还有失踪人员,可能有一部分已经遇难了,所以这个数据应该会有变化,这个变化我们会随时跟媒体和社会公开。
(汶川民政局局长陈劲斌)这次转移安置是1万人,现在的转移安置是两条原则,一是要就近,二是要安全。就近就是就近地区,投亲靠友也好,集中安置也好,妥善安排他的生活,然后等震情稳定以后,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就要清理废墟,开始重建,所以不可能远距离安置。第二是安全,在安置地一定要防止余震和其他次生灾害给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
信息时代的汶川大救援 篇3
哪里地震了?多少级?小赵很好奇,和朋友在MSN上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在四川,有的说是陕西,但谁都不知道地震到底发生在哪里,有多严重。直到MSN上又有人发来一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网页,他才知道,的确是地震了,震中在距离成都80公里的四川东部区域,7.9级。
震中仍然不明确,小赵试图找到国内的权威消息,但是国家地震局官方网站却陷入瘫痪,后来他登陆新浪,终于看到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社发布的消息:“国家地震局测定: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北京通州发生3.9级地震。”很想知道地震状况的他打开自己常去的一家视频网站,头条就是一个四川学生上传的视频:教学楼在剧烈晃动,学生和老师都被疏散到校园的空地上。
在下午六点下班之前,在没有接触到任何报纸和电视的情况下,小赵已经基本掌握了地震的消息,回家再打开电视才看到电视新闻对地震的跟进报道。
这一切与1976年的唐山地震形成了鲜明对比。“记得76年的时候,四川、唐山先后闹地震,虽然地处陕西,我们却都生活在地震的恐慌中,从西安迁到北京,又从北京跑回西安,在塬上的地震棚里住了小半年。”天涯社区执行总编辑宋铮感叹道,“今天的地震虽然在最初阶段一切都处在极度恐慌状态,但只过了两个小时,一切就恢复平静。至少四川之外的人们,可以平静地吃一顿晚餐。”
新媒体时代
从地震发生的14点28分到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社正式发布地震消息的14点46分,这中间的20多分钟是一个权威信息缺失的盲区,而四川的对外通讯又陷入中断,这个时候互联网就成为信息披露和传递的唯一渠道,第一时间传播和汇集了各地信息。
宋铮就是从由同事组成的QQ群里得知地震的消息的。14点45分,他将一个发帖时间为14点29分(也就是距离地震发生时间仅一分钟)的帖子推到天涯的头条。因为当时还无法确认是否真的发生地震,所以用的标题是:你那里“震”了吗?
“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简陋的天涯头条,”宋铮告诉记者,“原帖只有一句话——‘非常紧急!!!!哪里发生了大地震???’。后来我们在里面加了一句安抚网友的话和一个地震时该做什么的资料帖链接,又加了一个调查,以收集各地网友反馈的信息。”然而,在没有任何权威消息发布的情况下,这个“简陋”的帖子成为惊慌失措的人们传递震感和了解情况的窗口,两小时内就有20万次点击和两千多个回复,上万人参与调查。
“从1999年的大使馆被炸,到2001年的9·11事件,再到这次地震,网络尤其是网络论坛都发挥了信息第一传播渠道的作用。在这种突发性事件到来之际,需要层层审批的传统媒体,显然无法做到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网络论坛的这种即时响应。”宋峥说。
Web2.0又一次彰显了“自媒体”的力量。灾难面前,人人都是记者。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一周里,天涯上网友发表的关于地震的帖子已经超过20万条,回复将近500万条,以至于宋铮都很难找出特别有代表性的帖子。无数网友在地震到来的时候,是先把帖子发出,才离开电脑逃生,或者在地震之后去自己常去的论坛里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自己遭遇。“5月12日,我陪朋友去(四川)彭州白鹿书院教堂拍摄外景婚纱,下午两点开始拍摄,刚刚拍摄了几张甜蜜的照片之后,劫难降临。”一位网友在爱卡社区发贴写道,“大量的石块从教堂上面飞落,大地开始摇晃,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是地震发生了!因为已经无路可逃,所有人抱头扑倒在空地上。” 伴随着这段文字的几张图片清晰地记录了顷刻间教堂灰飞烟灭、人们满身白灰无助而惶恐地站立在废墟面前的情景。
如果说Web2.0社区网站只是完成了零星的、草根性、体验性的信息传递,那么门户网站在得到国家地震局发布的权威消息之后的迅速跟进,则带来了更为专业和海量的地震报道。据统计,截止5月19日晚上10点,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含图片、文字、音视频)123000条,搜狐、新浪、网易、腾讯整合发布新闻133000条,上述八家网站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跟帖量达1063万条。“这样的新闻发布数量和浏览量,都令传统媒体无法比肩,也超过此前任何一次网上重大报道活动。”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副司长彭波说。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视频网站扮演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5月12日14点30分,地震发生两分钟之后,第一条关于地震的视频就上传到优酷网,这条短短51秒的名为《实拍朝阳门地震现场》的视频,记录了北京朝阳门地区高层建筑的明显晃动以及有序疏散的人群。14点55分46秒,土豆网上出现的一条由19岁的四川大学学生赵紫东拍摄的现场视频《成都地震》,则是网络上的第一段来自四川灾区的地震视频,上传后就被网友以每秒超过100次的速度点击。
据优酷网CEO古永锵介绍,地震发生后10分钟,在优酷网上就已经出现了十多条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震实录;而赵紫东拍摄的这段地震场面,1天内播放近150万次;目前,在优酷网上拍客直击地震现场视频超过1200条,播放超过1360万次。5月20日,优酷的网友自发组织了一个特别拍客小组赶往灾区,他们在前线呆了10天,亲历了余震中临时小学的搭建,穿越了“生死补给线”,带回了100多段珍贵的视频资料。
“在文字不能描述出现场的状况、情绪感染穿透力缺乏的情况下,各地网友通过视频获取到震灾地区的信息,了解真相,同时缓解了恐慌情绪。在电话、手机信号中断的时候,正是这些视频拉近了离家在外的人与家乡亲友的距离。”古永锵认为,视频的另一个价值在于互动性,在每一条关于地震实录的视频下的讨论区里,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在积极提供着有价值的信息,汇报自己所在地的情况,报告天气、通信等各方面的信息,互相鼓励。
但是网络上也有很多没有证实的消息在传播。宋铮的说法是,“任何可能引起恐慌的信息,我们都尽可能核实出处,通过官方媒体的报道加以证实后再推荐给网友。只要保证信息发布自由,通过对各种渠道的对比判断,网友就可以有充分的机会证伪。”
宋铮说:“通过互联网,身处不同地方的人可以第一时间交流信息,并且及时作出判断,虽然地震还无法预测,但科技已经带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好处。”
彭波更是如是断言:“如果我们把1999年5月9日作为网络媒体正式登上中国媒体舞台的标志性日子,那么今年的拉萨3·14事件和汶川5·12地震则标志着中国网络媒体已经成熟。”
网聚的力量
在地震面前,中国互联网一改往日的娱乐化的表情,成为网聚人心的平台。
从5月19日起,所有网站都暂停了娱乐、游戏等频道,取而代之的是灰黑色调的抗震救灾专题页面和国务院公告,进入哀悼状态。很多论坛里都有帖子手把手地教个人网站的站长们如何将网页变成黑色。据古永锵介绍,在优酷网“深切悼念5.12大地震遇难同胞”视频专题中,3天时间,来自全国一百多个城市的记录悼念场面、表达哀悼情绪的各类视频已超过一千多条。天涯则在5月18日下午14点28分,为地震死难者发布“头七悼词”。
在5月19日下午的全国默哀之后,天安门广场的人们,都在挥拳呐喊着同一个声音:“中国,加油!”这个声音也首先出自互联网,起源于5月12日晚搜狐上线的一个题为“加油,中国”的专题。“这句话不是妙手偶得,”搜狐网总编辑于威回忆道,“在开选题会的时候,在场的所有编辑几乎异口同声的说到了这个主题。我们不是在做一个专题,而是集结和释放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呼声。”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这首匿名创作的网络诗歌,更是通过网友们的口口相传迅速流行开来。
此时此刻,互联网一方面能传递哀思,但更大作用在于“化悲痛为力量”,成为组织救援的平台。5月14日,天涯社区将原有的“天涯互助”栏目改名为“汶川地震”专版,汇集关于地震的各类信息,该版平均每日发帖量超过8000条。
5月13日晚11点37分,新浪论坛里一则《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引发网友高度关注。发帖者自称是军人,称妻子“有7个月的身孕,没有食物和水”,正在江油市区希望得到救援。很快百万网友自发组织起来,通过QQ群和转载、留言、发短消息、置顶等方式,迅速把帖子转发到60多个网站论坛,当天点击率就突破120多万次。江油警方获知信息后,终于在5月15日找到了这位军嫂。
5月14日上午,网上各个论坛广泛流传起一篇题为《希望大家顶起来》的帖子。该网友称,距离汶川县城往成都方向仅7公里的七盘沟村山顶特别适合空降。5月15日,四川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中心电话联系了发帖人,核实情况后采用了这一建议,成为汶川的第一个空降点。
为帮助政府尽快了解灾情状况,谷歌在全球范围内紧急调动各项资源,让位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将相关卫星的轨道重新修正,使它能飞跃四川上空拍摄图像;谷歌则免费向中国国家地震局和测绘局提供数据支持,并将自己获得的5月14日和15日连续两日拍摄的最新灾区卫星图片,第一时间提供给抗震指挥部门做赈灾部署决策参考。这最早的两幅卫星图片展现了很多城镇几乎被夷为平地的痛心景象,还捕捉到了地震后救援人员进入并修补北川上游围堰的情况。
除此之外,无数网民通过网络集合起来,亲赴灾区,直接向灾区伸出援手。
“河北:急招30名大学生志愿者赴灾” 、“紧急招募:灾区免费心理援助热线”……在中国志愿者网的首页上,这样的招募信息随处可见。而点击“注册成为志愿者”,填写一份简单的个人资料,就能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统计,从5月21日网上报名开始截止到6月9日,有358568人浏览了该网站,而志愿者的有效报名总数达到3640人。
“我们是上海来的志愿者,现正在成都准备赶往茂县上关村救灾,那里有600多人住宿困难,急需解决!我们准备了一些物资准备送去,但现在还缺一辆车!请问有朋友愿意帮忙吗???紧急!紧急!紧急!” 6月1日,张先生在“中国志愿者网”上发贴急问,并留下手机号,记者与其取得联系,他表示自己当天就接到很多热心人的电话,并在第二天敲定了由某驾校免费提供的一辆车。而这已经是张先生第二次通过网上发贴找车了,两天前他在成都志愿者网上发贴找车,很快就有一对年轻的教师夫妇加入车队。
通过网络结集起来的志愿者在赈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搜狐社区中一大批无线电爱好者在得知灾区的通信仍然无法通畅时,便携带设备,相约驱车赶到灾区第一线,利用无线电将灾区的具体信息向外传递,灾民们也通过这些无线电设备向外界寻找亲人、通报平安。搜狐的卫星通讯车和海事卫星电话,也跟随刚刚结束奥运圣火上珠峰的报道团队一起进入灾区,以解灾区通信之急。
宁波东方热线论坛的14名网友通过发帖,自发形成了一个由医生、退伍军人、企业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宁波百川爱心志愿团”,于5月23日自费前往成都郊区的“新都爱心食堂”工作。志愿者们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工作到凌晨,往返于新都爱心食堂和绵竹清平乡、汉旺镇、什邡市等地,每天坐4个多小时的车,来回两趟为各地安置点的灾民运送米饭、蔬菜等。回宁波后的第一天,志愿团再次组织了6箱物资(包括学习用品、儿童玩具、药品等),及时空运发往绵竹灾区。
“我们既是志愿者,也是监督者。昨天看到绵阳片口乡书记被免职,这里面也有我们的呼吁。”一位网名为“雨迟”的52岁河南籍老人告诉记者。她是通过河南志愿者的QQ群参与到志愿行动中的,从报名组队到奔赴四川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到绵阳之后,片口乡的一个老师找到我们志愿者,说空投到的救灾物资乡政府官员不给群众发放,群众没有药物治疗,我们就去了绵阳市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反映,督促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她说,“我认为一个志愿者的行为是个体行为,全国的志愿者都参与进来就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力量。”
爱心的传递
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互助信息交流之外,还是一个募捐平台。
传统捐赠方式这次在风起云涌的热情面前,开始显得不足。一些用户不知道去哪里捐款,在街头看到捐款箱又不敢确定是否是慈善机构组织的;去银行汇款又面临着排长队的风险,还干扰了正常的银行业务;还有一些用户好不容易下班了才去汇款,却发现银行、邮局都已经关门了。
地震发生当晚19点整,壹基金联手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天涯、搜狐、网易、雅虎等网站,开展“早一点到达、多一份希望”大型网络救助活动,号召网友通过网络向灾区快速捐款。13日凌晨2点,淘宝开设了使用支付宝的募捐快速通道。短短一分钟内就有1900位网友捐款,10000元善款即时到账,最高峰时,一分钟就募得捐款过10万。而在这个时间,银行、邮局尚未开门营业,企事业单位尚未发起捐赠,街头也还没有出现捐款箱。
14日上午10点,淘宝网商家的义卖页面上线。在这里报名义卖的商品,50%的收入将直接捐给灾区。到14日晚12点,淘宝网官方统计数字显示:已经有7000个卖家报名参加了义卖,将近7万件商品进入了这个义卖专题;有超过1万个买家参与活动,献出自己的爱心,目前相关商品共成交170万元,按照最低50%成交额打入壹基金账户统计,至少有85万捐款。15日下午,记者在义卖专题页面看到,大部分义卖商品,都是100%捐出,也就是说,卖家已经得不到一分钱货款。
不光是支付宝,腾讯财付通、易宝支付等在线支付工具也分别为李连杰壹基金、北京红十字会开通个人网上捐款平台。短短3天时间,3个捐款平台收到捐赠都突破1000万元。
互联网的存在,让捐款第一次变得如此便捷。如果是通过募捐箱或者汇款的形式,大量的捐赠需要一笔笔去统计、清点和提取,但是网络捐赠完全省略了这些:每一笔捐赠都有数据记录,不用担心会漏掉;集中提现也省却了一笔笔清点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即时到帐的渠道,网民的每一笔捐款都能快速、直接并且安全地送到慈善机构的手中,完全不用担心有人从中截留。对于所有人而言,看到自己的爱心被原封不动地送到灾民的手中,那才是令人最欣慰的事情。
“救助受灾的同胞,快速是最为关键的,及时的救援能极大降低损失。运用最快捷的网上捐助方式,迅速筹集救灾款,早一点将救灾物资送达灾区,灾区的同胞就多一份希望。”支付宝方面在灾难发生后就对媒体表示。事实上,众多慈善机构也表示,网络捐赠的快速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向灾区组织援助。
互联网平台在这次地震的捐助中,也发挥了监督的作用。门户网站同中国红十字总会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合作,推出捐款查询系统。通过该系统,捐款者可以查询到通过银行转账、邮局汇款、网上支付、手机短信以及现场捐赠等方式向地震灾区捐款,并且已经完成核对的到账情况。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和个人的捐款都可以实现网上的实时查询,此举将大大推动救灾捐助工作的透明与公开化,强化社会各界对于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此次抗震救灾筹集善款的监督。
赈灾总动员
本刊记者 史宇
在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时,每个人、每个组织、每家公司都会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表达同情和关爱之情。尽管方式不尽相同,但所有人所传达出的情绪却又不约而同。
“萨哈娜”再担重任
5月28日下午,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16天。在四川省成都市,很久没在公开场合露面的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和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一起宣布,有着绕口名称的“萨哈娜(Sahana)”赈灾管理系统正式在成都全面部署。
“Sahana”是斯里兰卡语中“减灾”的意思,这套主要致力于救援和援助信息交互的管理系统扬名于2005年发生在斯里兰卡的海啸灾难。在那场海啸灾难中,“Sahana”系统曾帮助26000个家庭检索到了宝贵的信息,协调了100多个非政府组织和国外的援助组织参加救灾工作,并协调同时进行的超过1000个救灾行动。后来这套系统还曾在2005年的巴基斯坦地震、2006年的菲律宾南莱特岛泥石流、2006年印度尼西亚Yogjarkata地震以及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重大灾害中表现出色,有效提高了救灾和援助的效率。
其实早在5月19日,IBM就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了救灾的难题和重点,和民政部共同研究了部署“Sahana”系统的可行性,并表达了无偿捐助系统相关设备,提供全部部署、实施、技术支持的愿望。国家减灾中心、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当时就表示接受IBM这套“Sahana”减灾系统设备及其相关开发和服务的捐助。
时间再向前追溯一周。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天,IBM立刻就启动了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很快成立了危机应急行动小组。应急行动小组在灾情发生的第一天就提出,要找到并贡献IBM最好的技术、专家和服务支援救灾。此目标马上获得了IBM全球总部的高度支持。
考虑到本次地震灾情重、规模大的特点,IBM很快就在其全球资产中找到了“Sahana”减灾解决方案。除了能在保障救灾援助活动更有效、更协调、更科学地进行,为受灾群众提供有效援助之外,“Sahana”尤其能有效解决大型灾害救援中遇到的关键难题:比如有效查找和管理失踪人口;协调和平衡援助组织和志愿者的分工合作;登记、调配并跟踪援助请求和实施;不同救援点和临时营救帐篷登记和跟踪管理,协同管理救援物资,提供灾难态势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决策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IBM大中华区执行总裁钱大群亲自督战,火速调动IBM全球资源为“Sahana”系统组建了项目小组,该小组成员主要由国内外的IBM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行业和产品服务团队的精英力量构成。在短短的72小时内,几十位IBM专家和技术人员就几乎不眠不休的完成了整套系统的引进和汉化工作。
自5月20日IBM和成都市救灾应急指挥中心达成“Sahana”赈灾管理系统建设意向后,来自IBM国际和国内的研发人员、技术专家、咨询顾问所组成的萨哈娜项目组立即投入试点工作。5月23日,IBM萨哈娜项目组与成都市公安局、民政局、信息产业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确定了灾民人口管理的具体需求。5月25日晚上,萨哈娜赈灾管理系统的灾民人口登记模块的定制修改和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并通过测试,具备了上线条件。近期IBM公司将在成都市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与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协作,调试系统并开始采集相关信息和数据。该系统模块上线后,成都市及其覆盖的20个区(市、县)的50多万灾民将成为首批受益者。
对IBM而言,捐助全球领先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开发和服务还仅仅只是开始。根据计划,IBM还将根据灾区的实际需要,及时扩展“Sahana”系统效力的深度和广度。根据“Sahana”所需要的专业技能,IBM很快就规划了一个超过百人的预备团队,他们大多是来自IBM研究院和开发中心的软件开发人员,以及从事系统集成、技术支持、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的专家和ERP顾问。
科技也是力量
在IBM公司历史上,倡导“科技赈灾”一直是其坚持的传统。但就像所有在华的跨国公司一样,每一名普通的IBM员工,也都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向灾区人民表达关爱之情。
截至5月19日,1万多名在中国工作的IBM员工共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款323万多元人民币。而身处抗震救灾第一线的IBM员工们,更是积极参与到了当地的救灾支持工作当中。IBM大中华区西南区总经理杨旭向记者介绍,自灾情发生之后,IBM西南团队一直与当地的移动/电信、电力、交通管控和地震局等核心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协同工作,维护和支持受灾地区关键基础设施的信息系统正常运行。IBM的服务团队也始终坚持24×7地为当地客户提供现场和远程服务支持。
除了这些之外,IBM在5月20日之前投入的主要捐助项目还包括:5月14日,IBM向民政部中民慈善信息中心捐赠了企业级服务器、业务流程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及服务支持。该系统在当天就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抗灾第一线使用;5月15日,在为灾区献血的高峰时期,IBM又向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捐献了服务器,以及相关的软件和服务,希望能由此提高信息系统生产力、备血统筹和采血工作的效率。该系统在次日中午投入运行;5月20日,在陕西省地震预警的非常时期,IBM向陕西地震局信息中心捐献服务器,保障应急指挥中心的门户网站在剧增的访问需求下高效工作。
对许多普通老百姓而言,诸如IBM这样的跨国IT巨头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似乎总是冷冰冰的机器、或是日常生活很难接触到的复杂软件,而在此次重大的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人们却正在看到越来越多温情的影子。
来自微软的慷慨支持,可以说是这些温情的典型代表之一。5月30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将向地震灾区追加1000万元人民币的捐款,用于帮助灾区学校重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210万元人民币将用于为四川和甘肃灾区购建80间“抗震希望教室”,帮助灾区学生迅速重返课堂。这也意味着,自地震灾难发生到5月底,微软公司及其员工的累计捐款已超过2100万元人民币。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扎扎实实为灾区教育重建和发展尽一份力。”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真情流露的说。而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刘凤鸣的话,则对微软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的表现做出了总结:“自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严重地震灾情以来,微软公司和员工迅速采取行动,包括筹集善款和物资,提供紧急IT援助、利用MSN网络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援灾区。我们还会继续调动资源,通过各种形式为灾区的教育和培训做一些实事。”
对于像微软这样的标杆型软件公司而言,其技术优势和实力也在大救灾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力量。5月16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慈善网站捐款平台相继在巨大的流量压力下瘫痪,大量捐款人无法访问网站。得知这一情况,微软迅速组织技术工程师,连夜制定完整的流量解决方案,在与F5、英特尔、浪潮、曙光等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对慈善网站的数据库进行了程序优化,使该网站的捐款平台很快就恢复运行,并将其响应时间缩短至半秒以内。
而这些天来一直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工作的一个微软项目组,自灾情发生后就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在阿坝州政府指导和配合下,用了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全力以赴开发出一个寻亲网站——512阿坝地震寻人网(http://512.abaren.com),为受灾群众和搜救人员提供寻人线索和帮助。
汶川地震大救援 篇4
1 突发地震灾难迫切需要迅速有效的医疗卫生紧急救援
从汶川地震灾难我们看到, 地震是破坏力、杀伤力极强的自然灾害, 大地震造成了山崩地裂、河流改道, 房屋、设施倒塌, 对人的生命构成极大伤害。大量人员瞬间死亡, 受伤的人员中约有1/2是多部位复合性损伤, 骨折病人中约有1/4为脊柱骨折, 其中有近一半并发截瘫[1]。其它如挤压伤和挤压综合症、休克、感染、完全性饥饿、心理和精神伤害等, 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灾区迫切需要迅速有效的紧急医疗救援。
从汶川地震灾难我们看到, 在大地震中, 灾区的医疗救治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医务人员伤亡严重;医院房屋倒塌、设备损毁, 医疗卫生机构受到重创;医疗卫生救援力量遭受重大削弱, 灾区迫切需要外部医疗力量的大力支援。
从汶川地震灾难我们看到, 地震带来了诸多公共卫生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供电、供水、道路和通讯中断;粪便、垃圾、污水处理排放系统遭受破坏;尸体腐败、空气污浊, 人员密集易发感染;水源、食品污染;蚊蝇、老鼠密度增加;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气性坏疽等疾病极易发生和流行, 给卫生防疫工作造成很大压力, 灾区迫切需要措施有力的卫生防疫力量支援。
从汶川地震灾难我们还看到, 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 医疗卫生紧急救援与日常急救医疗工作有很大不同。一是伤病员数量多, 分布广, 医疗工作需要夜以继日地进行;二是由于主要是房屋坍塌砸伤, 伤员伤情严重, 情况复杂, 如不及时救治, 死亡率、致残率极高;三是灾区医疗机构减员严重, 房屋及仪器设备受损, 大量伤员经现场紧急处理后, 需要转到轻灾区医院治疗, 有的还要转赴非灾区继续治疗, 需要大量的救护转运车辆和人员;四是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条件差, 且无法改善, 如在废墟下截肢、在帐篷内手术、在露天场地上治疗等。此外, 山区道路塌方堵塞, 需要翻山越岭长距离绕行才能到达;医疗物资、消杀药品等必须身背肩扛, 体力消耗严重;五是医疗卫生救援人员生活环境和条件艰苦, 在不断发生余震、大雨、塌方、滚石和泥石流的险恶情况下, 吃不到热饭, 喝不到热水, 洗不上澡, 睡不上一次安稳觉;救援人员需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迎难而上和坚韧不拔、连续作战的精神, 通过科学有序地实施救援, 直至取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
2 努力夯实应对突发灾难事故医疗卫生紧急救援的基础
汶川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实践证明,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必须努力夯实。
从淮安市的卫生工作实践看, 多年来,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全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医疗中心、急救中心、采供血中心、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成果显著, 具备了较强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 从应对突发破坏性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需要出发, 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规划, 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原有等级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五大中心”实现基本现代化, 不断增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能力。
二是要重视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的医疗卫生用房要确保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对现有房屋要落实加固措施。大型医疗机构的供水、供电不但要有双回路保障, 而且还要有自备发电和供水系统。
三是要建立健全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 全面负责灾害发生前的应急准备和灾后应急救援的指挥协调, 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各项预案和具体实施方案。
四是要建立若干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家库, 确保应急救援的科学高效。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 经常开展业务培训, 组织模拟演练, 不断提高应急救援的实战能力和水平。
五是要加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 根据有关规定完善应急装备, 包括通用保障物资和专业工作必须品。建立应急物资的储备机制, 设置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 确保应急所需的物资供应。
六是要大力普及群众自救互救知识,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红十字组织, 要结合实际开展特殊行业和工种的教育培训, 建立急救志愿者队伍, 使广大居民掌握基本的避险方法、自救措施、互救技能以及求生常识。
3 科学有序地组织开展重特大灾难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
重特大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灾难性, 汶川大地震给各地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敲响了警钟。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一旦灾难发生, 立即组织迅速有效、科学有序、措施有力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
首先, 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当地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部署, 立即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指挥机构, 在全系统进行紧急动员, 迅速启动各级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和现场急救、伤员转运、后续治疗体系并开展工作。同时, 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灾区运送急救、防疫药品及设备器材, 并根据情况争取上级的技术、资金和物资援助。
其次, 破坏性灾难发生后, 第一时间即是“抢救生命、减轻伤残”的关键时刻, 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应立即动员医疗救护力量, 科学组织医务人员、医疗设备和急救车辆, 开赴现场进行医疗急救, 按照指定位置分片负责, 营救伤员。对救出的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和紧急救治, 尽全力挽救生命, 对需要入院治疗的立即转运到医院。
第三, 在迅速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同时, 应迅速查明灾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设备、房屋的损失情况, 立即组织防范余震、暴雨、洪水、中毒等次生灾害。在组织尚存的医疗卫生救援力量开展救援的同时, 根据实际情况, 决定是否向上级请求医疗卫生救援力量的支援[2]。
第四, 在现场紧急医疗救援进行的同时, 要立即对后方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动员, 对经现场紧急救治的伤员需要后续治疗的, 应迅速转运到后方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第五, 在实施紧急医疗救援中, 要始终把药品、设备、器材、医用材料和必要的特殊医疗用品、疫苗的供应, 作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以保证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 在开展现场和灾后应急医疗救援的过程中, 要高度重视受灾群众、伤病员及参与救援人员的精神卫生, 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和恐惧,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因性精神障碍的出现。
第七, 在紧急医疗救援之后, 要立即着手灾区的环境整治和卫生防疫。
①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管。选择临时性供水水源并严格加以保护, 加强临时性供水水质的卫生监督, 强化饮用水的净化消毒措施。
②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对临时饮食供应点、外援食品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家庭制作的各类食品加强卫生管理, 严防发生食物中毒。
③加强环境卫生监管。为灾民提供基本的居住场所, 对临时居住地、简易帐篷、过渡房屋、厕所和垃圾场进行严格的消、杀、灭, 清除病媒滋生地。
④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尽快重建灾区疾病监测、诊断、报告系统, 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 严格传染病人的隔离、治疗以及疫点消毒。开展应急预防接种。妥善处理遇难人员遗体。
⑤加强健康知识宣教。编印卫生知识科普宣传材料, 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提高灾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摘要:文章通过对汶川抗震救灾的回顾和分析, 总结了重特大自然灾害 (难) 的救灾特点, 结合本地工作实际, 系统归纳了应急医疗卫生救援的内容、方法和重点。
关键词:灾难事故,医疗卫生,紧急救援
参考文献
[1]易晓阳, 刘学科.浅谈地震救援卫勤保障中应把握的几个重点[J].西南军医杂志, 2006, 8 (4)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