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自然灾害

2024-05-11

特大自然灾害(共7篇)

特大自然灾害 篇1

在当今高风险社会时代, 传媒对于社会矛盾的表达与解决、社会危机的防范与处理都有重大影响, 传媒已然触及到社会各个领域阶层中, 传媒所带给人类社会的影响由传统的单方面接收到现如今的互动, 海量广泛的信息每天萦绕在人们周围。面对日益频发的突发事件, 传媒应在其教育、娱乐等功能之外, 更加注重其预警功能。

本文中的传媒预警指的是, “是由传媒机构发现, 采集, 传播可能会发生的危机或潜在的危机信息, 并及时地向公众和相关部门预警, 将危机带来的灾害化解或降低到最小程度的行为。”其中包含两个层面:其一, 传媒机构在危机事件中的预测、判断, 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其二, 传媒机构在危机事件中所积累的相关信息及经验, 有效的积极应对与预测类似危机 (1) 。

传媒预警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但是纵观我国传媒预警现状, 情况却不乐观。本文将以“7·21”特大自然灾害为例, 审视媒体在此事件中预警功能是否充分发挥、反思我国传媒预警缺失的原因, 以此强化传媒的预警功能。

一、灾难报道中的媒体报道模式

1.“7·21”事件媒体报道分析

7月20日中央电视台晚间天气预报播报北京21日将会有雷阵雨, 21-30摄氏度, 但次日这场雷阵雨带来了灾难, 一天内, 北京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 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色, 据官方报道, 这次暴雨造成北京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77人死亡, 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媒体有怎样的行动, 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本文选取7月22日到8月7日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 分析这三家报纸在这20多天内对此事件的相关报道。

“7·21”特大暴雨事件发生后, 《人民日报》针对此事发了4篇通讯、评论。7月23日《人民日报》首次出现“7·21”暴雨新闻, 因其报纸的党报性质和版面限制, 报道多以评论为主, 围绕敏感话题展开, 如伤亡人数公开、暴雨事件的问责等, 在距离“7·21”半月后, 又开始关注经历这一事件的特殊群体———北京的异乡人, 关怀他们的灾后生活。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青团中央机关报, 是一份综合性日报, 自特大暴雨发生后的第二天就对事件进行了报道, 但是仅是简单的消息报道。《中青报》共发表了24篇报道, 包括消息、评论、通讯和图片新闻。《中青报》虽然对“7·21”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并不算高强度, 但是报道涉及面非常广, 如暴雨中市民的温情、救援问题, 出租车的问题、车险赔偿问题等, 且报纸不仅仅拘泥于事件简单的报道, 而是以评论的形式探讨事件透露的问题, 成为《中青报》的亮点。

《京华时报》是一份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 更贴近市民的生活, 自7月22日到8月4日, 《京华时报》对“7·21”特大暴雨事件进行了不间断、大篇幅的报道, 包括消息、评论、通讯和图片新闻等约179篇报道。总的来说, 《京华时报》对“7·21”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符合其都市类报纸的定位, 做了很多有关灾难中的个体人物通讯、关注市民最关注的东西。《京华时报》在此事件中做到了大力度、高强度报道, 有焦点、有看点, 但是其深度还是不够, 表现为评论数量少、评论深度不够。

2. 媒体对“7·21”事件的报道模式

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对“7·21”特大自然灾害的报道, 可以看到, 基于报纸的不同定位, 报道内容、体裁、力度都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遵照着一个相同的报道模式。

首先, “7·21”暴雨发生, 造成巨大的灾难性形象, 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第二天消息见报, 此时报道大多为简单地报道灾情。然后, 报纸上会出现市民或者学者针对此事的评论, 从各个方面去审视灾难发生的原因、问题及我们该怎样去完善, 如《谈7.21暴雨:不讲面子敢担当》《中国最缺“下水道市长”》《北京暴雨引发人身财产安全思考》《如何回应公众的救灾热情》《建立让城市更坚强的预警系统》。最后, 报道灾后受灾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的自助, 然后此事件不再是热点话题, 而被奥运等新的热点话题所代替。

“7·21”后, 媒体分别从政府责任、下水道建设、出租车管理、车险条例、人身财产安全、防灾系统和预警系统等方面进行反思, 思索为什么首都的一场大雨会给我们造成如此惨烈的灾难。这些反思是值得且必要的, 可是媒体也该反思一下自身, 为什么这么多问题我们在事发前没有拿出来讨论呢?为什么过去我们没有质疑过下水道排水系统, 为什么过去我们没有关注首都的防灾预警系统, 为什么我们没有促进政府将其责任落到实处?

二、媒体预警功能的缺失及原因

天气预报虽然能较为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 但并没有预警未来的天气变化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危害与灾害, 而传媒的预警功能则要求传媒机构发现、采集传播危机可能发现的信息, 并及时向公众与有关部门预警, 以期化解危机或使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2) 媒体预警虽然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但是媒体的预警功能还是没有充分落到实处。

我国媒体预警功能缺失主要表现为:第一, “马后炮”灾难事件发生后进行大量的反思和问责, 但是事前媒体总是风平浪静, 很少发现问题;第二, 传播机制复杂, 且不透明;第三, 媒体责任不够, 很多媒体就算发现问题也不敢将问题曝出, 恐怕承担责任;第四, 媒体的预警意识低, 没有时刻将危险遏制在事前的意识。

传媒预警功能缺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 是来自市场的压力。日益激烈的竞争使绝大多数传媒机构面临着市场的压力, 集中人、财、物力用于以争夺受众注意力为目的的日常报道, 成为传媒的首选, 因而以社会预警为直接目的的信息采集工作, 目前在绝大多数传媒机构中, 无论是思想意识、组织结构、人员配置, 还是对信息的处理水平, 都与现实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3) 其次是媒体顾虑多, 求稳不求先。灾难发生前各种不稳定因素处在萌芽状态, 其特性与危害性不十分明显, 往往给人们的判断带来一定困难, 同时相关部门出于种种考虑在此阶段也常常不配合。再次是媒体科学专业知识不够, 对于手头的很多信息没办法分析发现其危机因素。最后, 国家保密制度不完善, 对不宜公开报道的预警信息, 传媒机构不知该怎样处理, 没有一个专设通道和特别渠道报送国家有关部门。

三、如何强化传媒预警功能

1. 建立社会预警信息采集系统

社会危机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其初期的影响范围通常局限于一个较小的区域, 所以必须注重发挥地方各级传媒机构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组建相对独立的社会预警采编人员队伍, 负责采集、接收和处理社会预警信息, 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同时, 对地方各级传媒机构报送的社会预警信息, 国家应设立专门机构及时接收、处理, 使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传媒机构共同努力, 形成一个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社会预警信息采集系统, 以降低危机防范成本、减少社会震荡、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危机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不同于需要保密的国家安全信息, 它涉及每个人最切身的利益, 公众享有对危机信息的知情权, 这就要求大众传媒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 及时、公开、透明、客观地向公众公布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 充分发挥媒体监视环境的功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为新闻传媒提供了更加权威、可信的信息来源, 也让新闻媒体的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完善。在发布危机信息的过程中, 政府不仅应该充分发挥官方媒体和传统主流媒体的主渠道宣传作用, 同时也要接受媒体的监督 (4) 。

3. 与时俱进抓住并拓展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媒体对灾难性报道的不足与滞后的状况, 让普通人成为信息的第一发布者, 比如2011年的动车事故中, 消息的第一发布者是当时现场的乘客在微博中发出的, 玉树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 也是网友通过网络将消息发布出来的。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 兼具平民化、交互性和碎片化的特征, 正以极强的传播力与传统媒体竞争, “郭美美事件”、“微笑局长”等重大事件也都是从网络而起, 这也是对政府的一种监督。媒体要做好传媒预警, 必须要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块。

4. 找准传媒定位, 履行监督职能, 引导社会舆论

在人们的一般思维中, 监督往往是一种事后行为, 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监督贯穿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在危机处于萌芽状态时, 预警信息所起到的作用其实也是一种监督, 相对于灾害后果而言, 这种监督为事前监督。作为事前监督的预警新闻, 将可能发生的危机提前公之于众, 这样政府部门如何应对危机也就置于公众眼中。由于危机事件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 这种监督会更为透彻和锐利。另一方面, 预警新闻能起到引导舆论、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5. 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 寻求制度保障

社会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和谐, 是不断产生矛盾而又能化解矛盾的和谐。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 利益、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不可避免地会在各阶层、各社会组织乃至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任何社会矛盾都有一个形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政府部门应与媒体形成良性的互动和沟通, 记者在掌握充分资料并有充分事实依据的基础上, 依靠专业人士的分析判断采写报道预警新闻。与此同时, 政府应充分重视媒体的预警报道, 利用媒体的优势整合各方面的预警信息, 在科学验证和判断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汇总并通过权威机构发布, 做好充分的应急措施, 两者共同合作, 把握好报道时机, 力争避免预警不足或过度, 可以使预警新闻真正发挥服务民众、减少损失的作用, 并在双方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传媒预警的制度保障体系 (5) 。

除了上述几条外, 强化传媒预警功能离不开从事预警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 包括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传媒工作者在履行传媒预警职责、报道灾难新闻的时候, 要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找准角度, 选好切人点, 确保最快、最妥、最优发布预警信息。■

参考文献

[1]喻发胜宋会平.“传媒预警”与“预警新闻”[J].青年记者.2008 (21)

[2]喻发胜.《社会预警中的传媒预警》

[3]杨瑞萍.传媒预警预则立[J].中国广播.2010 (8) :49-51

[4]罗晓华黄幼民.传媒预警: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剂[J].新闻前哨.2005 (11)

[5]童兵.《突发事件报道》序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特大自然灾害 篇2

作者:安全文化… 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 点击数:1467 更新时间:2006-1-18

为提高救灾工作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救灾工作,根据《 省自然灾害救济工作规定》和《 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和适用范围

(一)工作原则: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分级负责、综合协调、快速高效。

(二)适用范围:台风、强热带风暴、暴雨、洪涝、地震及地质等因素引发的特大自然灾害。

二、特大自然灾害的确定

自然灾害等级划分标准按《xx市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执行,其中一次性灾害造成的后果符合下列10项中的6项可列为特大自然灾害:

(一)受灾人-口占县属常住人口50%以上,并有10%以上受灾人口需要紧急转移安置;

(二)因灾死亡100人以上(地震灾害死亡1000人以上);

(三)倒塌房屋占县属房屋3%以上;

(四)损坏房屋占县属房屋30%以上;

(五)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

(六)损失粮食占县属上一年粮食总产量30%以上;

(七)全县交通瘫痪、通讯中断,停电2天或设施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八)7.0和7.0级以上严重破坏性地震;

(九)直接经济损失占县属上一年国民经济总收入30%以上;(十)造成国内较大影响。

三、组织领导及有关部门职责

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县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当地政府救灾,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县委宣传部:负责做好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

县发展计划局:负责重大救灾基建项目的审批上报,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做好救灾粮储备、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

县经济贸易局:协调邮电、通信、电力、商业、物资、医药等部门的抢险救灾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组织指挥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负责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

县民政局:组织、协调救灾工作;核定和报告全县灾情;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负责困难灾民吃、穿、住、医等生活救助; 申请、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检查使用情况,确保救灾款物专款专用,及时、足额发放;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储备救助物资。

县财政局:负责县级财政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界定地质灾害治理责任,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群测群防的监测体系,协助抢险救灾,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协调、指导和监督。

县建设局:负责城镇规划和工程建设的管理,制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工程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标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工程设计施工等管理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受灾中断的省道、县道及内河航道的修复工作。

县电信局:负责保障相关无线电通信业务频率的正常使用,对出现的有害无线电干扰予以查处。

县水务局:承担县“三防”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县“三防”及水利工程抢险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间对水库实施联合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储备抢险物资。承担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地震现场强余震监测,分析地震发展趋势,提出强余震防范对策,协调震区与邻县的监测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地震现场地震灾害调查,确定地震烈度,灾害损失评估,提出救灾意见,参与制定震区恢复重建计划。

县农业局:负责指导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做好灾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疫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防疫工作,监督和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

县广播电视局:负责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县物价局:负责灾区物价监控,根据情况依法采取有关价格干预等措施,维护市场物价秩序;并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等调控手段,维护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

县气象局:负责发布天气预报、警报,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服务。组织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鉴定工作。县供电局:负责对损坏电力设施的恢复及电力调度工作,以确保灾区电力供应。

县武装部:负责组织协调驻紫金部队和民兵预备役的抢险救灾工作。

县武警中队: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协助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等工作。

四、应急反应行动

(一)灾害预警。气象、水利、国土资源、地震等灾害预报部门及时发出预警,预测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

(二)应急决策基本程序

1、有关部门接到灾情报告后,及时召集关人员初步研究判断灾害等级。属特大灾害的,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县“三防”总指挥部及分管县领导报告,并通报县武装部作战值班室,特大灾害救灾工作开始启动。

2、县政府召开县“三防”总指挥部或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工作和应急措施,经确定后由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实施,确保救灾款物迅速、及时到位。

3、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县政府组成联合工作组或委托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

4、工作组及时向县政府汇报地方救灾工作情况,县政府视灾情及救灾进展情况研究部署救灾复产和灾民救助工作。

5、视灾情需要,以县政府名义向市政府报告灾情,申请给予救灾资金和物资支持。(三)紧急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队伍主要由受灾地区的干部和群众组成。重大灾害由县武装部根据地方政府提出的支援需求,动用部队及民兵预备役兵力装备投入抢险救灾。必要时请求上级政府,争取兵力援助。县卫生局和红十字会组织医疗队参加抢救伤病员。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抢修道路桥梁、电力设施和通信线路。

(四)转移安置行动

灾害对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胁时,必须组织转移安置,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紧急转移安置不受条件、范围及程序限制,直接由当地政府组织力量从速实施;边远地区或来不及报告政府的情况下,村委会或村委会干部应积极组织群众转移,并想方设法尽快报告当地政府。转移安置以就近、安全为原则,集

中安置与分散安置,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确保灾民吃、穿、住、医等必要生活条件得到妥善安排。

(五)有关事务处理

l、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保持正常社会秩序。

2、调查核实灾民受灾情况,按损失大小、困难程度、救助情况分门别类、登记造册,逐级上报。

3、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4、维护灾区市场秩序,保持物价平稳,保障生活、生产物资供给。

5、宣传救灾工作成效和典型事迹,促进互助互济,弘扬社会良好风尚。

五、预案的宣传教育和训练演习

特大自然灾害 篇3

本刊讯9月19日,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遭遇特大洪水, 攀枝花移动断站严重, 导致多地通讯中断。

中移铁通攀枝花分公司调集15名装维骨干, 组成4支抢险队伍, 备齐抢险物资, 出动抢险车4台, 全力参与移动通信抢险。15名抢险队员克服大雨能见度不足、山区路况复杂等困难, 在险象环生中完成倒塌杆路光缆回收、警示牌悬挂等任务, 并冒雨在重灾区啊喇村布放48芯光缆720米, 成功恢复啊喇、小官房, 啊喇官房3处基站通信业务;在宝灵小区接续8芯光缆4根, 清理光交箱4个, 保障了153户小区宽带业务的正常使用。

其间, 4名抢险队员遭遇突发泥石流, 他们奋战1.5小时, 完成路面清理后沿途进行隐患排查, 为及时恢复灾区的移动通信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观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有感 篇4

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害发生后,各地响应党中央的指示,纷纷行动起来。一支支人民解放军,一队队医疗组,都全力赶赴舟曲。8月8日17时25分,第一支医疗小分队赶赴灾区并进行医疗工作。8月8日凌晨2时30分,兰州军区发动3000名人民解放军开始救援。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灾害中必然有一些感人肺腑的事迹,真是这些无数的真情将无情的灾害一次次的化解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在泥石流来临之际,担心孩子的安危,在只有上半身显露出来的时候,拼命的举起了她的孩子,一刻不停地举了8个小时。当救援人员到来时,她才松了一口气,然后晕了过去;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危难的时候,毅然决然地背起了自己的弟弟。之后,她又当起了自愿者。当人们觉得她小的时候,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为人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忽然,我听见汽笛声、警笛声化成一种声音,那就是哀乐。似乎空气凝结了,没有了昨日的欢声笑语,多了今日的庄严肃穆。我想“虽然多灾多难,但中国却永永远远都不被打垮。因为人间有爱。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能战胜困难。灾难永远摇不动人民的意志,打不断民族的脊梁。

舟曲加油!中国加油!我们永远在一起!

特大自然灾害 篇5

我国一直以来想建立全国统一的灾害数据库,以遥感、遥测数值记录、自动传输为基础,建立空、地、人的立体监测网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以专门应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2,3,4,5,6,7]。笔者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区灾情信息并确定灾害信息提取内容;运用地学相关分析方法,结合影像的色调、形状、纹理等特征,确立研究区典型灾害信息(受损房屋建筑物、道路、桥梁)的遥感解译;根据处理的多源遥感影像分辨率、光谱信息等特点,结合灾后应急灾害评估等实际需要,采用目视解译、面向对象的变化检测等多种信息挖掘方法提取灾害信息,初步形成了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灾害信息识别与提取的技术流程,以期为科学评估灾情、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及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武都县,北接宕昌县,西南与迭部县、文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全县总面积3 010km2,辖20个乡、2个镇、210个行政村,总人口13.47万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陇上桃花源"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县城东北方向的三眼峪和罗家峪。三眼峪的堆积物长约2 km、宽达100多m、平均厚度3~4 m,泥石流土方高达130万m3;罗家峪的泥石流规模较小,堆积物长约2km,宽50~80 m,厚度也比前者稍薄,泥石流土方为30万m3。这2处泥石流土方总计达180万m3之多[8]。

1.2 资料来源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通过国际“Charter”机制和国内遥感数据获取机制,先后获得了5个国家提供的舟曲县城及周边地区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数据。截至2010年8月22日18时,共获取5种卫星资源和航空遥感、无人机等数据449景(表1)。

根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与甘肃省民政厅灾区实地调查、核查数据,共获取180个样点数据;由甘肃省舟曲县人民政府提供灾害损失评估报告和“灾害损失统计表”;资料还包括国土资源部二调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以及总参测绘局监测产品。

1.3 研究方法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遥感监测评估工作以距8月8日灾情发生时时相最近的灾害前后遥感影像为基础,将地理实体的遥感监测与灾区现场的实地核查验证相结合,以地方上报灾害损失和国土资源、统计、测绘等部门的资料为参考,开展灾害范围和实物量损失评估(图1)。

1.3.1 地面调查

以总参测绘局提供的2010年8月8日舟曲县航空遥感影像为底图,划分舟曲县城空间格网区,将舟曲县城划分为2级。其中,1级区包括泥石流严重摧毁区、严重受淹区、轻度影响区3类,共59个格网;2级区以房屋为单元,并分别进行编号,共计2 457个房屋编码。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灾区现场信息,利用PDA采集工具获取灾区房屋损毁情况、楼层数、房屋结构、户数、地理实体空间位置等信息,以统计表格和照片形式供遥感解译结果的修正和灾害评估使用(图2)。

1.3.2 遥感监测评估方法

(1)舟曲灾害风险预警分析。2010年上半年我国西南地区大旱,位于甘肃南部的舟曲亦发生干旱。在高精度的传感器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基础上,基于HJ-1A、1B数据对舟曲的背景特征参数信息进行快速提取,基础参数包含原始遥感数据(DN值)VI及由DN值反演得到的地表基础参数,如反射率、反照率、温度、植被指数等。这些参数是干旱特征参数体系的基础,也会影响最终干旱信息提取的精度。结合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对舟曲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进行分析。

(2)灾害范围监测。将国家测绘局提供的8月8日0.2 m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和总参测绘局提供的8月8日1 m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和镶嵌匀色处理,得到灾害评估本底影像图。以此为基础,将灾害损失涉及到的城关乡、大串乡、江盘乡等乡村作为灾害范围,将灾区划分为冲毁区和水淹/淤积区2类。通过与2010年3月5日Worldview卫星0.5m分辨率全色影像、2008年1 m分辨率航空影像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泥石流、洪水等在高分影像上的色调、形态和纹理特征,建立解译标识,提取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域范围。其中,冲毁区为泥石流冲毁区域,面积为123.47万m3;水淹区为洪水和淤泥淹没淤积区域,面积为22.43万m3。

(3)房屋监测评估。将灾害范围内的房屋根据用途行业规范划分为住宅、商用、办公、学校、寺庙和在建房屋6大类。其中,住宅部分再划分为楼房住宅、商住楼房中的住宅和平房住宅3部分,商住楼房中的住宅建筑面积按照商住楼房总建筑面积的2/3计算;商用部分再划分为商业楼房、商住楼房中的商业部分和商业平房,商住楼房中的商业建筑面积按照商住楼房总建筑面积的1/3计算。

针对以上6类房屋,在冲毁区将受灾等级划分为倒塌、严重受损、一般受损、基本完好等4类住房;在水淹区房屋不区分受损等级。根据遥感解译和地面实地核查,确定每栋住房受损情况、楼层数、受损房屋占地面积和总单体建筑数。其中,占地面积等同为房屋屋顶面积。

通过灾区实地调查走访,将以下原则作为计算受灾房屋总建筑面积、间数和户数的依据:农村住房以2层为主,城镇住房以楼房为主;农村住房按15 m2/间估算房屋间数,城镇住房及非住宅用房按12 m2/间估算房屋间数;农村住房按照每套住房住1户来估算户数,城镇住房按照100 m2/户标准估算户数;建筑面积为占地面积与建筑层数的乘积。依据以上原则计算住宅和非住宅房屋的单体建筑数、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间数和户数。

(4)道路、桥梁监测评估。利用8月8日1 m分辨率航空遥感数据和无人机遥感数据,对道路、桥梁损失情况进行评估。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将道路划分为省道、城区道路和乡村道路。将道路的受灾等级划分为水淹和冲毁2种,以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为主要手段,计算水淹和冲毁道路长度。将灾区桥梁的受灾登记划分为水淹和冲毁2种,以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为主要手段,计算水淹和冲毁桥梁数量和长度。

(5)土地资源、水利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及宾馆、饭店、厂矿企业监测评估。根据灾区实际调查结果,将灾区土地资源划分为耕地、林地、采矿用地和滩涂4类。结合国土资源二调数据,通过遥感目视解译和空间量测计算各类土地受损面积和占受损面积总量的百分比。将灾区水利设施划分为防洪堤、防护坝和挡土墙3类,通过监测量测手段分别计算各类水利设施长度。从高分遥感影像上提取树木、路灯和街亭的空间分布位置以及城市绿地面积。以地面调查和网络电子地图为参考,在灾后评估遥感影像底图上判识宾馆、饭店、厂矿企业的空间分布位置和受损情况。

(6)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评估。面向对象影像处理方法是通过对影像的多尺度分割,进而获取同质像元构成的对象。通过获取不同对象的基本光谱、形状测量等基本物理测度信息,结合不同对象间的空间上下文关系信息与对象的基本物理特征信息,对空间特征进行分类,可有效改进基于像元层次分类的不足[9]。通过多尺度分割、对象层次网络构建、特征组合与信息提取、人工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舟曲帐篷安置点和白龙江水面面积,对帐篷安置点和白龙江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评估。

2 结果与分析

2.1 灾害隐患风险预警

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区山高川深,岩体风化严重,非常容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基于HJ-1A、1B数据对舟曲的背景特征参数信息进行快速提取,发现舟曲县在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之前干旱特征明显,使得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之间、山体之间的缝隙,使原本已经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加松散。在综合分析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舟曲县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叠加国家测绘局舟曲地理数据,得到舟曲县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图3)。

由图3可见,舟曲县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其中城关乡有特大型地质灾害4处,城关乡和江盘乡大型地质灾害9处。8月8日瞬时暴雨和持续的强降雨,对原本松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

2.2 灾害范围评估

采用实地调查和遥感监测数据,对灾害范围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损毁情况对受灾程度进行分级。由图4可知,舟曲县冲毁区面积为108.73万m2,水淹/淤积面积为22.42万m2,影响区面积为14.74万m2。

2.3 实物量评估

以灾害范围评估结果为基础,综合利用地方统计上报、实地调查和遥感解译等多种数据,对受灾范围内房屋、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居民财产、土地资源等毁损实物数量进行评估。

2.3.1 房屋倒损评估

舟曲县上报全部倒损房屋面积为126.0万m2,其中城镇住宅面积53.9万m2,非住宅31.0万m2;农村住宅41.1万m2。通过现场和遥感核查统计(图5),倒损房屋总占地面积24.4万m2,总建筑面积89.1万m2。其中,水淹/淤积区倒损住宅房屋占地面积8.4万m2,建筑面积4.2万m2,倒损住宅34 809间、3 293户,单体建筑数352栋;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倒损住宅房屋占地面积21.2万m2,建筑面积79.4万m2,倒损住宅63 502间、6 025户,单体建筑数1 056栋(表2和3);冲毁和水淹/淤积区倒损非住宅房屋占地面积3.3万m2,建筑面积9.7万m2,倒损非住宅7 889间,单体建筑数94栋(表3和4)。

2.3.2 道路、桥梁损失评估

舟曲县上报损毁国道、省道公路3条,长30km;损毁县乡级公路32条,长297.1km;损毁农村公路65条,长236 km;上报损毁桥梁14座,长244 m。通过遥感判读(图6),损毁省道公路2条,长2 km;损毁城区道路25条,长7.5km;损毁乡村道路5条,长4.8 km;损毁桥梁3座,长242 m。

2.3.3 土地资源、水利设施、市政基础设施评估

舟曲县上报耕地损失96.0万m2,通过遥感量测面积为43.0万m2。上报防洪设施损毁61.9 km,遥感解译量测损失总长度为8 km。其中,挡土墙、防洪堤、防护坝损失长度分别为2 122、5 594、287 km,分别占损失总长度的27%、69%、4%。对于市政基础设施,监测到损失树木226棵,路灯26个,街亭5个。

2.4 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评估

2.4.1 帐篷安置点变化监测

利用8月8日和15日1 m分辨率无人机遥感数据和0.7 m分辨率EROS-B数据,通过面向对象的变化监测和目视解译,8月8日,舟曲县第一中学有救灾帐篷13顶,第三中学有救灾帐篷36顶;8月15日,第一中学有救灾帐篷55顶,第三中学有救灾帐篷98顶(图7)。

2.4.2 水面面积变化监测

利用无人机、Worldview、EROS-B遥感数据,对舟曲县白龙江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由图8可知,3月5日甘肃舟曲白龙江水面面积12.4万m2;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之后,8月10日,白龙江水面面积20.3万m2;8月15日,水面面积22.6万m2。

3 结论

遥感技术以摄影测量技术为基础,利用飞机、卫星等遥感平台搭载的传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具有获取地表大范围数据的能力[10]。遥感技术是公认的用于救灾快速获取灾情信息进行灾情评估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多源遥感影像在灾情监测和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12,13,14]。遥感技术已成为开展灾害风险预警、动态监测和灾情实时调查与评估等方面不可缺少的手段。国际“Charter”机制和国内遥感数据获取机制可获取来源丰富、类型多样的遥感影像,如何有效地处理影像数据及提取灾害信息,使其在灾后应急及灾情评估与灾后重建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突发性巨大灾难对遥感技术应用提出的挑战。

特大自然灾害 篇6

近日,记者采访了由直升飞机从灾区送出来的6名病人和前往灾区一线的相关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从他们口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深切关怀,也看到了州、市卫生系统医护人员众志成城、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据了解,11月2日中午,西舍路灾情传来后,楚雄市卫生局积极响应市委、政府号召,立即召集15名医疗卫生人员,在副市长许洋、卫生局长李洪坚的带领下奔赴西舍路灾区。由于山体滑坡造成道路中断,他们只好从中山普掌村委会冒雨徒步前行。当时大雨倾盆、路况险恶,头顶是高不见顶的残损山体,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山箐,随时有再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工作组一行顾不上休息连夜赶路,途中李局长的脚扭伤了,但他仍然咬紧牙关撑着树枝徒步前行。

经过近十几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工作组才到达了西舍路达诺村委会。该地115个村民有6人遇难,只剩下107人。许洋副市长立即召集当地村民开了一个稳定人心的大会,并立即部署抗灾各项工作。当晚,工作组在山顶上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赶路,工作组在西舍路乡政府建立临时一线指挥部后,就开始不分昼夜地奔忙。从11月7日起,市卫生局局长李洪坚和基妇科长许彦才就每天一大早跑到麦田里接机。连日疲劳和寝食不安,使那些货物压在肩膀上仿佛有千斤重,就连年轻力壮的许科长都吃不消,但李局长还忍着脚上的剧痛跟村民一起搬运货物。

由楚雄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柴斌带队的22名医疗救援人员,从景东县绕道赶往灾区。由于山体滑坡造成道路中断,救援人员跋山涉水步行近10个小时才到达大光山临时安置点。一到灾区,他们来不及休息片刻,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医疗救援工作中。灾区环境十分艰苦,随时有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的危险,风雨交加,在没有帐篷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们根本没地方休息,连续3天晚上蹲在火塘边度过。救灾帐篷到达后,他们先把帐篷让给灾民,几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栖身。下雨的时候,帐篷也不足以遮风避雨,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勉强睡着一会儿,醒来的时候衣服都湿透了。尽管有许多的艰难困苦,但医疗卫生人员们没有退缩,反而还争相报名,踊跃参加。楚雄市人民医院50多岁的副院长杜国才在灾情传来后主动请缨,第一批奔赴灾区。市中医医院的孙建平副院长有糖尿病,还安装有人工心脏起搏器,灾情传来后他不顾众人劝说,坚持奔赴灾区参加抗灾医疗工作。在他们的感染下,市卫生系统内其他医护人员也纷纷报名要求参加抗灾医疗工作。

由市卫生局副局长徐俊带队的州级医疗综合队,从双柏鄂嘉奔赴灾区。由于连续降雨和山体滑坡,山路布满泥泞,一脚踩下去就淹没了大腿。长时间的艰苦跋涉,使每个人的脚底都起了血泡,徐副局长的小腿被石子划伤,导致小腿到膝盖多处伤口,他穿着装满泥浆和汗水的雨鞋走了几十个小时,膝盖肿的老高,多处伤口发炎化脓。但为了尽快赶到灾区,他忍着剧痛撑着树枝继续前行。

1 1 月2日晚12点,东瓜镇卫生院院长李进友接到镇上通知,要求派1名医务人员跟镇上奔赴灾区。李院长当即说:“我年轻力壮,就我去吧!”来不及收拾东西,李院长就带上一千多元的药品,跟随物资转运队出发了。在徐家坝转运点,李院长和其他几个同志连续四天晚上车里度过,一旦有救灾物资运进来就马上爬起来搬东西,短短几天时间,他们25人共转运了60吨救灾物资。

1 1 月2日西舍路乡突然发生山体滑坡,导致多间房屋倒塌,许多村民被压在废墟下面,或多或少都受了伤。新华村委会大竹林78岁的老党员徐家高也被埋了半个身子,由于年老体弱,房屋梁柱、沙土等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次房屋倒塌造成他全身多处软组织受伤,右小腿皮肤缺损,病情相对较重。徐家高42岁的女儿徐成林也被倒塌下来的砖头和瓦片砸伤,造成左下肢不完全性骨折。徐成林毕竟年轻力壮,受伤后她不仅自己支撑着爬了出来,还把老父亲也从废墟中救了出来。第一批奔赴灾区的关爱医院外科主治医师杜雄彪立即对他进行了伤口清创、包扎处理,并给予输液治疗。为了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11月6日下午,当地医护人员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把他送上了开往楚雄的直升飞机。徐家高被送到了关爱医院外科后,考虑到他家园被毁,亲人遇难,身心备受打击,外科主任杨正聪给他安排了医院里最好的病房,并立即做了相关检查及治疗。针对他当时没有家属陪同的情况,杨主任又找了专人24小时护理,一日三餐也由医院外的饭店送到病房给他。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外科全体医护人员正对他进行积极治疗,并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做植皮手术。他的女儿徐成林被送到州中医医院骨科住院治疗。

徐家高是一名具有55年党龄的老党员,原双柏县鄂嘉镇茶叶村的党支部书记。十年前因为山体滑坡搬迁到西舍路新华大竹林村居住,两次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说起这次受伤后的经历,他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各级党委、政府对我的关心,我和女儿这次能够死里逃生,全靠了各级领导尽心尽力地救我。老汉我这辈子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这么高档的病房,医生护士们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还有这么多领导来到病房看望我,这份恩情让我一辈子感激不尽!”

1 1 月7日上午,当大家正在抗灾前线艰苦奋战时,西舍路乡新华村委会大平掌村里一名叫王美秀的妇女突然剧烈腹痛,家属急得团团转。下午,王美秀被家属背出来后,驻扎在当地的市级救灾医疗队伍的医生立即对她进行了紧急处理。第二天一大早,当诊断清楚王美秀的病情为宫外孕大出血后,医生护士们立即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用临时制作的木担架把她从大平掌村抬到了大光山乘直升飞机。由于山体滑坡严重,这段路充满泥泞,他们只好抬着病人爬上陡峭的山路,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把病人安全送到直升飞机上。

1 1 月8日下午14点40分,当26岁的王美秀送到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时,腹腔里充满了淤血,已经处于休克状态,病情十分危急。妇产科医护人员立即对她进行紧急手术治疗,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目前,该患者病情稳定,正在康复治疗中。当记者采访时,说起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站在一旁的家属解释说,她们全家十分感谢党委、政府和医生护士们的关心,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这份感激之情。

在州医院眼科,记者见到了在这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年龄最小的伤员王菲。11月2日深夜两点多钟,西舍路乡新华村委会大竹林外岭岗村突然发生严重的山体滑坡,村民马天琼立即抱起还未满一岁的女儿小王菲往外跑,他们全家逃到住在大路边村的叔叔家躲避灾难。可没想到凌晨6点半,大路边村也发生了山体滑坡,叔叔家的房屋倒塌了。马天琼被坍塌下来的天花板、瓦片埋了半个身子,小王菲也被埋在废墟下面,情况十分危急。她的爷爷哭喊着用双手把她从废墟中刨出来时,小王菲已经奄奄一息。小王菲的眼睛被沙石击中,造成左眼球结膜下出血。驻扎在大光山临时医疗点的医生们立即对小王菲进行紧急抢救,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11月6日下午,小王菲被直升飞机送到楚雄州医院眼科住院治疗。见襁褓中的小王菲缺衣少食,州医院“120”的一名主管护师立即给她送来婴儿用品和衣物,附近的亲戚朋友和不知名的好心人都纷纷解囊,给小王菲送来了奶粉、尿布等婴儿用品。

在这次灾难中,36岁的王开秀全身多处软组织擦伤。在所有的伤员中,她的伤势不是最严重的,但心灵的创伤却让她几乎崩溃。11月2日凌晨山体滑坡后,王开秀的两个孩子都被埋在废墟下面当场死亡。她和同村的徐桂琼被埋在废墟底下近四个小时,才被附近的村民救出来。村民们冒着雨走夜路,背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当地的村医家,但“巧妇难为无米之之炊”,村医家的房屋倒塌后,所有的药品都被埋在废墟下,他也爱莫能助。11月4日一早,从市人民医院赶来的医生护士们立即给王开秀和徐桂琼输液治疗,并于11月6日下午由直升飞机送到楚雄州医院及州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由于王开秀痛失两个孩子,身心备受打击,自从住进州中医院骨科后,一直以泪洗面,不吃不睡,情绪十分低落。骨科的医生护士们给她送来鲜花,随时来开导安慰她,才使她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30岁的徐桂琼因右下肢骨折住进了州医院骨科。对她来说,身体的疼痛还可以忍受,但她5岁的孩子也被埋在废墟底下,让她的身心备受打击。事情发生后,她天天号啕大哭,吃不下睡不着。州医院骨科全体医护人员不仅为她精心治疗,还随时给她心理安慰,使她渐渐从痛失亲人的悲痛中走了出来,能够安心养病。

灾区人民群众的安危,深深牵动着市委、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心。除在灾区前线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外,他们心里也时时牵挂着这6名伤病员。病人送到医院安顿后不久,刚刚从灾区前线赶回来的市长袁鹏和市委副书记罗文慧顾不上休息,就马上赶往各医院看望了这6名病人,并安慰大家说:“困难只是暂时的,有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大家一定能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李丽君受党委政府的委托,携带慰问品分别去看望了他们,并给每家发放了500元慰问金。州、市卫生系统的领导也纷纷去看望这几名伤病员,并一致表示先不计费用,尽一切能力救治病人。之后几天,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罗文慧代表市委、政府每天都关注他们的病情。一直负责后方指挥、协调的市卫生局党委书记杨冬梅,除了加班加点做好后方支援工作外,还每天抽时间去探望6名病人,及时解决他们生活方面的困难。

特大自然灾害 篇7

一、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应对重大灾害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政府应对重大灾害的职能不够科学

多次的重大灾害中, 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职能还没有实现转变, 应对能力明显不足。一是轻视危机意识的培养。重大灾害虽然来得突然, 但其实不同种类的灾害还是有其固有特点的。面对重大灾害, 就怕毫无防备仓促而行。2008年的南方雪灾, 由于多地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雪灾, 普遍准备不足, 缺少足够应对的财力、物力与人力, 信息传递渠道也不畅通, 导致灾害损失超出想象。二是轻视预警体系建设。重大灾害预警, 基本脱胎于2003年非典事件后建立的应急体系, 而一些地方政府由于人员、经费的不到位, 加之较少有演练机会, 导致重大灾害面前协调配合严重失衡, 效果十分不理想。三是应对重大灾害的物资设施设备维护不到位。近年来, 各地都加大了应急设备的储备, 但一些地方和部门, 不重视设施设备的维护, 导致真正使用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极大阻碍了政府的统一行动。

2、政府应对重大灾害的信息管理不到位

从当前来看, 由于管理不到位, 使信息管理屡次成为让人诟病的地方。一是信息搜集不及时。在重大灾害面前, 任何可能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的信息都不应该被遗漏, 实时的、准确的信息资源在灾害应对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们的政府体系中, 受到层层审批、逐级上报要求的约束, 信息的时效性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信息上报人为影响因素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在出现重大灾害前, 对于一些苗头性的事件总是瞻前想后, 导致重大灾情的缓报甚至是瞒报, 白白错失应对重大灾害的有利时机, 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三是信息公开不规范。一些地方政府担心信息的扩散引起社会恐慌而增加管理难度, 在信息公开上遮遮掩掩, 或者用有意截取的信息进行公开, 反而使群众猜疑增多, 不利于重大灾害面前的众志诚成。

3、政府应对重大灾害的救济体系不完善

面对已经发生的重大灾害, 受灾群众最需要的就是吃穿住, 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准备不足, 引起灾民的不满。特别是一些环节的监管不严密, 使物资发放出现舞弊现象, 极大地伤害了受灾群众的感悟。二是灾后损失补偿不到位, 打击了群众抵御重大灾害的积极性。一些考虑大局, 牺牲小我的群众如果其财产损失不能及时得到补偿, 会严重伤害群众积极性, 并损害政府的威信。三是灾后评估不科学。灾后的评估, 不仅是补偿与重建的重要依据, 更是有益经验积累的重要步骤, 一些地方政府对评估工作不重视, 在应急管理的灾害损失评估中掺水分, 或受制于技术条件, 无法正确给出评估结果, 给下一次的工作埋下了隐患。

4、政府应对重大灾害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从现在来看, 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政府集中全社会力量的重要障碍。一是表现在相关法律滞后, 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如何在重大灾害面前正确划分职能, 各司其职, 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高效运转, 还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 对于重大灾害中各项制度也有待健全。二是表现在问责机制上。重大灾害一旦应对不力, 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有效的问责制度, 正是重大灾害面前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在问责主体、问责程序上都存在较大问题, 导致个别政府人员的玩忽职守, 成为千里大堤的蚁穴, 教训十分惨重。三是表现在监督主体的单一上。公民、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监督机制, 肯定要强于政府上级监管下级的单一制要好得多。而事实上, 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意让其它成员参与到重大灾害应对的监督中来。

二、泸州市7.23特大洪灾政府的做法

1、明确的政府职能

近年来, 在“非典”之后建立政府应急机制的基础上, 泸州市政府根据往年汛期洪灾情况, 持续对政府应急处理机制进行完善, 重点是明确政府职能。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重大灾害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下设联络办公室以及各职能处室, 明确规定了各职能处室的职责, 特别强调了一旦出现重大灾害险情, 所有小组成员都必须脱离原单位, 进入应急处置工作, 保证了重大灾害应急处置的需要。在此次洪灾来临前, 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泸州市长、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长刘强和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李晓宇都早早进入领导岗位, 领导组织全市人民奋勇抗灾。正是政府职能的明确, 使全市领导干部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怎么干, 才有了这50年不遇的洪水面前泸州市零伤亡的重大胜利。

2、及时透明的信息管理

泸州市政府并没有畏民情如虎, 而是采取主动的措施, 及时将此次洪峰的有关情况传递给全市人民, 不仅取得了全市群众的支持, 而且也减轻了社会上对此次特大洪水可能带来损失的巨大担忧, 为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营造了紧张有序, 忙而不乱的社会氛围。从得到长江流域今年将有高水位洪峰经过泸州这一信息开始, 广大干部经过几月的动员、劝导、拆除洪道障碍物, 再到从洪峰来临的前一天下午开始, 泸州市防汛办就通过手机平台每隔一小时向全体市民发送一次最新的汛情, 方便群众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当地电视台也从当天晚上开始, 五个频道全部转换为抗洪抢险专题, 滚动播出汛情的最新画面。这种主动的、开放的信息管理, 消除了社会谣言产生的空间, 并在群众撤离等工作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完善的救济体系

泸州市7.23特大洪水, 给泸州市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全市人民都积极投入了抗洪抢险中去。从大堤加固到群众安全撤离, 都做到了有备无患, 有条不紊, 政府肯投入, 群众肯付出的生动场面背后, 是政府完善的救济体系。一方面, 面对特大洪水, 泸州市政府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仅在14个临时安置点提前准备了转移群众所需的水、面等生活必需品, 调来众多机械帮助群众撤离, 而且对那些因撤离而遭受损失的群众及时登记, 做好补偿。另一方面, 由于信息发布的及时, 群众对政府救济有充分的了解, 更加放心大胆的支持政府决策。

4、有效的监督机制

泸州市为了夺取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 调动各方面社会力量, 制定了完善的监督机制。一方面, 开通手机平台, 任何市民都可以及时举报抗洪抢险中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 对于抗洪抢险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另一方面, 对造谣等破坏抗洪大好局面的人员进行严肃查处, 保障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从重大灾害看政府服务职能转变与创新

1、以提高应急能力为目标, 创新重大灾害应急管理职能

政府应对重大灾害的职能表现在方方面面, 包括灾前危机意识的培养, 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设, 应急机构的运转, 灾后的总结, 应急设施设备的维护等。从泸州市的做法中可以看到, 如果没有创新的重大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很难做到在特大洪灾应对中的胸有成竹。正是有赖于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市民的共同参与, 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的明确职能分工, 泸州市才能从洪峰到来前就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制定各项预案, 实现零伤亡、全市有条不紊的抗洪奇迹。创新应急管理职能, 核心是优化业务流程。一是要完善重大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为重大灾害的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要从建立监测预警网络、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和强化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等方面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二是要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按照不同的类型的重大灾害, 启动不同的响应内容。此次泸州特大洪水来临前, 泸州市政府已提前将沙石、沙袋、水、食品、帐蓬等救灾物资到位, 保障了抗洪需要。三是完善善后机制, 洪峰过境, 危险解除后, 泸州市迅速转入了灾后重建, 卫生清理、转移人员返回等工作展开, 仅仅半天, 全市生活恢复正常, 显示了良好善后机制的威力。

2、以满足公众知情权为目标, 创新重大灾害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管理的到位与否, 是重大灾害应对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 及时准确的信息, 不仅可以为政府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更可以发挥稳定人心, 为夺取抗击重大灾害胜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泸州市的经验来看, 满足公众知情权, 不仅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反而更容易得到群众的支持。要转变一直以来信息公开的遮掩态度, 以满足公众知情权为目标, 创新重大灾害信息公开制度。一是要明确应急信息的科学构成, 即将重大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影响、涉及人员等信息进行格式化设计, 方便信息发布和群众阅读理解。二是要明确应急信息的及时发布, 借助发达的现代传媒体系, 及时将正确、全面的重大灾害信息传递给群众, 稳定群众情绪。三是要明确应急信息的共享, 在整合应急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群众的沟通, 及时互通信息, 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支持的良好氛围。

3、以确保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 创新重大灾害救济制度

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才能迅速从灾害中走出来, 重建家园。这样也有利于重大灾害中群众对政府决策的理解与支持。重大灾害之所以让我们如此重视, 是因为难以抗拒的自然力量, 总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面对重大灾害, 要通过完善的救济体系, 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 抚平其伤痛, 并使经济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正常。从2008年的南方雪灾中我们看到, 很多地方政府应对重大灾害的救济体系不完善, 使受灾群众受到二次伤害。一是救灾物资准备不足, 调配不及时, 甚至出现监管不力的情况。救灾物资的足额到位和及时发放, 对于降低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显然, 正是泸州市政府各项救济制度的完善, 才使这场涉及数十万人的大撤离能够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成。

4、以推动应急管理制度落实为目标, 创新重大灾害问责制度

在重大灾害面前, 政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共同抵御灾害, 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此才能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一要明确问责主体, 将领导干部与公务都纳入到问责对象中来, 做到权责对等、问责公平。二要拓宽问责渠道, 积极引入多元化的问责体系。三要完善问责程序, 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问责, 公开问责信息, 保证其公正性, 真正做到问责一个, 教育一片, 为重大灾害的应急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维平.关于完善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体系的构想[J].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2]陈立梅谈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的完善措施[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3]王泽强.自然灾害频发的应对及反思——基于经济社会的分析视角[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31 (3)

[4]罗忠桓, 卿定文.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职能结构分析[J].行政论坛2007 (2)

[5]李宝元, 王泽强.灾害危机管理与长期稳定发展——基于近年来中国抗击灾害实践的理论探索及宏观分析[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2008 (11)

上一篇:高职教育教师下一篇:曲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