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最需要什么(通用7篇)
听课最需要什么 篇1
View察言
当当前前中中国国教教育育
教育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内在力量。
《布伦迪巴》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艺术家创作的儿童歌剧, 它的不平凡在于“二战”中一些被囚禁在捷克特莱津集中营的犹太儿童, 面对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坚持演出这个剧目, 期间不断有孩子被转运杀害, 但也陆续有新的孩子接上来演, 所以此剧一直在集中营演出了55场, 成为大家的精神依托。这是《像自由一样美丽》一书中告诉我们的事情, 该书揭示了纳粹的暴虐和残酷环境中的人性之美, 更无意间展现了犹太民族在儿童教育上的珍贵传统。
我们翻阅《世界文明史》就会发现, 历史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统治者剥夺、驱赶甚至屠杀犹太人的事件, 苦难中的犹太人都会默念着《圣经·旧约》, 因为那就是他们心中的祖国。“二战”对犹太人来说更是灭顶之灾, 先后有600多万人被纳粹屠杀。然而, 这个民族又是令世人所敬仰的, 无论外部世界多么严酷, 他们始终重视教育、传承文化, 千百年来人才辈出, 几乎涵盖每个领域。即便是在梦魇般的纳粹集中营, 在几乎不具备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情况下, 这种精神依然顽强地坚守和延续。特莱津是捷克的一个小镇, 纳粹将其改造成集中营, 囚禁了大批犹太大人及其儿童, 里面虽然环境恶劣, 却聚集了来自各方面知名的艺术家, 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女艺术家兼儿童教育家弗利德, 她和其他艺术家以特有方式组织孩子们学习音乐、绘画和诗歌, 用光明艺术来驱逐孩子们心中的黑暗, 让这些幼小的心灵尽量远离现实的伤害, 在艺术和知识的氛围中学会表达对善和美的坚持和追求。
弗利德的伟大之处在于她竭力用艺术教育、用可能的一切艺术手段, 使得孩子们保持正常儿童对美的敏锐感受, 她为自己的民族保存了一个个未来。
尽管这些孩子大都在十几岁被送到奥斯维辛杀害了, 但那些画作却历经风雨留存至今, 让人唏嘘不已。一边是天天食不果腹、时时处于生死边缘的牢狱生活, 一边却是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稚嫩图画和诗句, 这种强烈的反差引发了我们对当前中国教育的思考。90后学生钟道然在《我不原谅》书中总结:“中国教育有‘三宝’——背书做题天天考。”可以说是切中肯綮、形象深刻。表面上中国的孩子非常聪明、成绩很好, 可深入地想一下好像恰恰缺失了作为健康人应该具有的东西。弗利德能够在危难中用艺术唤起孩子们对善和美的追求, 而如今的太平盛世中国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们什么呢?愚认为:最急需、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两种东西——批判思维和人文精神。
批判思维既不同于标准答案式的思维, 也不是简单的怀疑主义, 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想法去创造。
批判思维就是要打破固有僵化的、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 敢于独立思考、挑战权威, 发出自己可能不全面、不成熟、不正统但却有个性、有锋芒、有新意的声音, 正如陈独秀所言“我愿说极正确的话, 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 但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钟道然认为中国教育就好比一条流水线, 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人型机器”, 一遇到问题就会条件反射似的用固定模式思考, 得出的不是灵光闪现的个体智慧, 而是预设好的标准答案。从本质上来讲, 这不是批判思维, 甚至算不上思维, 当然更谈不上“思考的乐趣”。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激发, 目的就是要点燃孩子心中的激情和火焰, 让他们自己主导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让孩子懂得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人的强大不是肉体而是思想, 思考决定了人生的高度。每个人生来就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就像每个人的DNA不同一样,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真正的思考就是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模式, 这是人之为人的题中应有之义。记得美国电影《Dead Poets Society (死亡诗社) 》中, 那位貌不惊人的基廷老师在上课时突然站在桌子上, 采取另类方式让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 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性, 被称为“我的船长”。有“美国将军摇篮”之称的西点军校校长戴维·亨通也认为, 21世纪军官成功的核心就是批判思维。
人文精神就是要学习文史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常识, 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善和美, 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
作为一个人, 既要学习实用技能作为谋生手段, 更要追求形而上的东西安身立命。学生搞好学习天经地义, 可只知做题考试惶顾其他固然可以带来出人头地和暂时的优越感, 但却培养不了正常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也安顿不了内心。如果一个中国人对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无所知, 他就是精神贫儿。中国古代认为只有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才称得上君子。现在国内也开始重视学生的人文修养, 但却往往还停留在一种简单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 表现为言古典就是《论语》, 言艺术就是考级, 言西方就是英语, 其结果就是舍本求末, 表面上有了技能, 却没有获得表象背后的神韵、艺术背后的浪漫和语言背后的文化, 最终也很难熏陶出那份宝贵的人文素养。常人吃饭要吃“五谷杂粮”, 教育也是如此, 倘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引导孩子们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无用之书”, 则能打开另一扇窗, 使他们有心情停下来欣赏平时无暇顾及和体验到的美好, 重新思索和回归到生活的本来意义上来, 这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不可或缺。
这, 正是中国教育当前最需要的东西。
听课最需要什么 篇2
林 美 红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确实说的有道理。最近我仔细阅读了《备课最需要什么》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书中分别从教师日常备课、有效备课、特色备课、备课后的反思最需要什么等方面出发,以备课中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密切结合详实、经典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最有价值、最有效的建议。这让我对备课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备课不是我们为了应付检查而准备的,而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备课是教师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教师搞好教研的基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内容不离书本,方法变换万千,用不同的方法把课本上的知识讲活,输入到孩子们的脑海里是备课的关键,孩子们把知识接受了,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从而说明我们的备课是有用的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
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一个老师有多种教学方法,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是为上好一节课服务的,我们能流畅的运用自己的备课达到教学目的,就有利于我们的教学了。
三、有利于学。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按照课改要求,师生在课前进行交流互动已是教学过程的开始,上课是备课的延伸,备课、上课的信息反馈,都有助于改进教学工作,为新一轮备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因此,备课,就不能是老师单方面的事,而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所以,备课的前提是备学生。做事情要考虑对象,知己知彼。分析对象,了解对象,是我们的事情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从简单的意义上讲,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果我们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我们就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如果我们想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我们在做教学的准备工作——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
四、1、备课还要吃透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带领学生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不要就教材“教”教材,而是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设计。
2、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教学探索。教师应采用特色化的教学处理教材,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尝试的机会,真正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3、准确、科学的教学切入点,能够将学习者迅速带入学习、探究的情景,这种情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共同学习、研究、探讨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应。
4、精心设计板书,恰当运用板书,对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才智、提升教学效果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理清层次,加深授课内容的印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5、集体备课时形成的统一教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教师必须对统一教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特点加以补充改造,使之达到最佳境界,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才能形成独具魅力的个性教学。集体备课时的“大家之言”,只有在教师结合自身的知识、个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内化后,才能彰显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相对教师的教学个性而言,“大家之言”只能是“陪衬的绿叶”,只有有了鲜艳的花朵,绿叶的陪衬才有价值和意义。
五、1、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还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2、备课反思会使人自觉的产生一种思考深刻一点的需求,而且为了让思考深入还要自觉地去参阅一些资料和书籍,这就促进了教师进一步的学习,并使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对理论认识的提高,找到了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促进自己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的知识状态进行教学。”书中对于备课种种细节,让我在读中细细咀嚼,认真品味,以往的教学实践得与失近在眼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书中的宝贵经验,并且不断地摸索有效的途径,把更好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以上只是自己的肤浅认识,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备课最需要什么》读书心得
平阳县少体校 林美红
读了学校下发的《备课最需要什么》一书,打开此书赫然看到封皮写着这样一段话: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是教师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备课最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和重思。备课是我们作为教师每天的常规工作,然而怎么才能备好课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地方,而然赵国忠老师却用短短的“用心、用情、用力、重思”八个字充分的概括出备好课的真谛,实乃令人折服。
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备课。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但因为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占据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实际上的备课就等同于写教案了。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的检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用于书写,平时在学校上课、批改、教育学生、与家长沟通„„已占去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的时间几乎所剩无几,然而这样写出教案等检查后便放进了抽屉,上课前还得重新备课。这样的备课便成了一种浪费,这样的备课便成了一种摆设,这样的备课便是徒劳的、无效的。
作为一名教龄不长的年轻教师,也向往高水平的备课,可理想与现实往往相去甚远,经验不足,方法不当,空有热情亦只会事倍功半,所以如何提高备课的质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打开此书,通过浏览及精读,发现作者果然深入老师,有许多来自第一线老师的备课案例,让我产生许多共鸣。学习了这本书后,对于备课的理念我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
正像书中所说教师备课只有用心,才能在备课中投入自己的影子,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融入对教材的理解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才能在讲课时说出自己的心声,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教师备课只有用情才能在备课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在备课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传递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传递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情感目标的达成。教师备课只有用力才能在备课中广泛查阅资料,实现教材上的深耕细读,知识上的融会贯通,讲解上的深入浅出,才能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师备课要重思,不仅要明白是什么,更要明白隐藏在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实现课堂精彩教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
一、备课的前提是备学生
做事情要考虑对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分析对象,了解对象是我们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果买完想取得教学成功,就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已有知识水平等情况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备课要吃透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解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这是教师素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要发挥教学参考书应有的作用
教学参考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权威性、实用性、知识性。在备课室充分发挥教学参考书的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并迅速地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备课时要设计好教学主线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理、环环相扣。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堂课的灵魂,因此,教学主线的清晰与否、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思路是否清晰、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五、备课要设计、编写好教案
军队打仗要制定战斗方案,工人盖楼要绘制图纸,同理,教师上课也必须有教案。教案之于教师,恰似剧本之于导演。导演如果想制作出一部优秀的电影,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同样,教师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备课的过程中设计、编写好教案。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条件应有不同的教案。教案要符合实际的需要,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有个性特色和创新表现。
六、集体备课智慧多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这句话强调的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便是这样一种教研活动,它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它不仅体现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责任感,更能看出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备课不仅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艾滋病人最需要什么 篇3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踏上婚姻的红色志毯
2003年8月1日,经历了1年多的爱情长跑,四川省姿中县公民镇37岁的曹学良和34岁的王代英终于迎来了新婚大喜的日子,他们俩均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也是全国第一对双方都是HIV阳性并举行盛大婚礼的感染者。
从1995年起,公民镇不少曾到河南等地以卖血为生的青壮年被陆续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现在为止,全镇共发现HIV阳性者67人,其中已有25人转为艾滋病病人并死亡。
曹学良和王代英的前夫何勇十多年前曾一道在河南卖血并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王代英则是被前夫传染的。何勇发病住院期间,曹学良一直在医院帮着照顾他。2002年9月28日,何勇因艾滋病离开人世,留下了同样被感染的妻子和11岁的女儿。一直独身的曹学良不知不觉中被贤惠善良的王代英吸引了。陪着悲痛欲绝的王代英办完丈夫后事后,曹学良就打定主意要娶王为妻,并表示婚后不再要小孩。王代英虽然对这个忠厚老实的男子也有好感。但顾虑两个人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来一旦发病谁来照顾谁?
面对曹学良的真情,王代英选择了逃避。办完丈夫的丧事之后,他独自一人去了重庆某地,一呆就是八个月。少年时期就父母双亡的曹学良受不了这个打击,天天喝酒,难以自拔。
2003年7月8日,王代英终于回到久别的家乡。进门不久,得知消息的曹学良就满头大汗冲了过来。面对这痴情汉子结结巴巴的真情表白,并在众人的“撮合”之下,她终于同意了。
为祝福这对新人,附近村民几乎“倾巢出动”,婚宴酒席摆了21桌都还不够,与十余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同桌聚餐的人数多达两百余人。
权威人士评价说,在我国社区内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此次婚礼将是一个最好的范例!
2002年11月22日,贵州艾滋女小琴(化名)与苦恋多年的健康男友小明(化名)终于在民政部门拿到了期待已久的结婚证书,并且携手在北京颐和园完成了结婚仪式。这是在相关规定出台以后,我国卫生部掌握的首例健康人与HIV感染者结婚的案例。一时间众说纷纭,“当爱情遭遇艾滋”的话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但主流舆论是支持者的喝彩之声,让人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正在变得理性与宽容。
HIV感染者真的可以结婚?!答案是肯定的。1999年卫生部公布了《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意见的通知》中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申请结婚,双方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实际上意味着HIV感染者可以结婚,不论结婚的一方是感染者还是双方均系感染者,(注:艾滋病病人(AIDS)应暂缓结婚)只不过夫妻共同生活的首要条件是:双方确知病情,并掌握对艾滋病病毒的防范措施。
这是为什么呢?北京性病艾滋病协会秘书长刘英告诉记者:因为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有区别的,感染者由于高危行为之后体内有了艾滋病的病毒,但是他还没有发病,如果很规律的用药,也许十几年甚至20年都不会发病,在不少艾滋病病人当中也有妻子或丈夫常年在一起生活、照顾对方,而对方却多年没感染的情况。美国NBA的篮球明星约翰逊,1991年32岁时就查出HIV阳性,但最近的检查证实他还不属于艾滋病病人,至今还照样打球。这得益于他的早期发现,早期用药,阻止了HIV在体内的繁殖复制,从而保持较好的免疫系统而不发病。这说明HIV感染者并非没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感染者又很年轻,如果剥夺其建立家庭的权利,他的生活质量则会大打折扣,这是不合适也不人道的。从理论上讲,如果双方能100%地按正确方法使用质量有保证的安全套,可以避免婚内的HIV感染。当然,男女双方均为HIV感染者那问题就比较简单。
人们不禁会问,HIV感染者既然可以结婚,是否能要孩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HIV阳性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母乳喂养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使婴儿感染。我国现阶段对夫妻一方或双方是HIV阳性的怀孕妇女,在劝其人工流产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干预措施进行母婴传播阻断,可降低感染率,但不能100%保险。
总之,结婚是每个人的权利,从法律上讲,这项权利对于健康人、法律允许结婚的病人和HIV感染者都是一样的。他们也有权繁衍后代,但这样的夫妇在决定生育之前,应在心理上和经济上做好充分准备,因为他们所生的孩子有可能造成HIV感染。
吸毒者有预防HIV感染的权利
“向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话题!当全国首批“针具市场营销”试点在广东启动,广东省率先向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的消息传出,立即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舆论认为这无异于支持吸毒。许多的家长持排斥心理,担心这种做法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是一种误导,而青少年由于种种原因,毒品滥用的问题日益严重。然而就像当初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和街头上的“套机”一样,曾经有过的批判和排斥心理已被目前的理性认同所取代。
统计表明,我国艾滋病感染的男女比例约为5.2:1;青壮年是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其中20至29岁占56.9%,30至39岁占24.1%;静脉注射毒品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占报告总数的72.1%。那么为什么吸毒者中感染艾滋病的人这么多呢?吸毒者中的构成以中青年、文化程度低、卫生观念淡薄者为多。由于海洛因的成瘾性,吸毒者通常走向静脉注射毒品方式吸毒的道路,在毒瘾发作时总是急不可待地由静脉推入海洛因溶液。由于卫生观念差和吸毒者往往成群接触,一个注射器常常反复使用或多人使用,只要一个是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病毒便可经此途径进入其他人体内。另一个原因是不少女性吸毒者为了购买毒品而“以淫养吸”。有人说艾滋病与吸毒是一对孪生子,真是形象地显示出两者间的亲密关系。
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吸毒者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灾难性的危害,但他们并未因此而丧失做人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防止感染疾病,尤其是防止感染艾滋病的权利。为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既是基于对吸毒者做人的这一权利的尊重做出的理性决策,也是针对艾滋病高危行动采取的预防干预措施,而绝不是对其吸毒行为的默许或鼓励。
艾滋病人最需要什么
“感染上艾滋病是不幸的,可更让我心寒的是,人们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冷漠”。在染上艾滋病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虚弱的阿靖(化名)无奈地转了三次院,尝尽人间冷暖。
2003年3月份,阿靖因肺炎复发住院,在使用多种抗菌素无效的情况下,医生感到他曾有输血史,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他被要求进行相关的检测,当接到诊断书时,阿靖只感到天旋地转,差点昏死过去,可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就听到主管医生在病房走廊里大声地向医务科电话报告:“我们科发现一个艾滋病人!检查结果已经证实!”随后,医院当即停药、拔针并要求他立即出院。
出院几星期后,肺炎加重了,阿靖不得不住进了另一家医院。在打吊针时,他向医生坦言自己HIV检测阳性的情况,可得到的竟是医生劈头盖脑的严厉批评:“为什么不早说?!”护士急忙拉上帘子把他隔离开来,同时要求他立即转院。
“如果我不说我染有HIV,我感到很不道德;可当我如实向医生反映后,却遭到如此不道德的回应。”他是被轮椅推出医院的。
阿靖的遭遇使他深切感受到了“白衣天使”的冷酷和歧视,这种人格上的打击比肉体的痛苦更加让他刻骨铭心……阿靖又一次转院了,某传染病院终于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这里的医务人员亲切地嘘寒问暖,为他医治,使他鼓起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年仅25岁的阿成曾经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前不久发现自己感染上了艾滋病病毒,她非常害怕别人知道这一事实,没有勇气向任何人透露。然而,阿成得了艾滋病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几乎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像避瘟疫一样躲着她,连远在美国的嫂子得知这一情况后,执意要取消婆婆去美的探亲计划,惟恐婆婆会把阿成的病菌给传染过去。以前姑嫂之间关系一直很好,但现在却大不一样了,连电话都不打来了,更谈不上什么安慰或关心。阿成经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在自杀前夕用心中的血泪写下遗言:我每天活在自己的煎熬中,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未来,也不知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了未来,我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来生,希望来生我的人生是彩色的,而不是黑白的……
随着艾滋病健康教育基础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各层面人群之间差距甚大,对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持不科学、不理解态度者仍大有人在。最近的一组调查显示,75%的被调查者表示当确认自己身边的人感染上艾滋病就会采取坚决疏远的态度;45%的人认为艾滋病是社会道德堕落,世风日下的结果;30%的人对该病恐惧;只有10%的人认为根据情况而定,如处于医源性感染则表示同情。这说明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还远远不够。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在南方某市当三陪小姐时染上了HIV。当她回到故里,知情的邻居搬走了,她去过的商店没人再去,她进过的厕所无人敢进,她去买肉,肉档老板不让她靠近,把切好的肉扔给她,连钱也不收,女孩最后在孤独与无助中死去。
艾滋病人最需要什么?答案就是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艾滋病病人与我们一样享有生存和受尊重的权利。他们也有家人,也有所爱,同样渴望倾诉但又对人们异样的眼光惶恐不安。内心对生命的渴求使他们无比悔恨自己所犯的错,有时天使与魔鬼仅一步之遥,但这样的错却永远无法弥补……
艾滋病就是一种病,得艾滋病并不意味着道德、灵魂有问题。但如何关爱他们,与他们共存共处却是一个仍未解决的问题,不少人还是把艾滋病人视为异己、敬而远之。因此,绝大多数的艾滋病人选择了隐瞒真相,甚至放弃治疗。对艾滋病患者而言,公开病情就意味着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而对于社会大众,隐瞒真相却意味着更大的危险。其实,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他们最希望能像对待其他人一样来对待他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听课最需要什么 篇4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教学与研究相得益彰。研究落实于教师的日常教学, 走向日常教学, 实现两者完美结合, 这是一种必然趋势。如何有效上好理论课, 我和同事通过远程培训, 从拓展材料的“欢乐课堂”部门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 上理论课不一定非在教室, 也可以到机房上。1) 游戏激发兴趣法。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小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游戏引入教学, 然后再适当的给以学生动手的时间。例如:上学期给同学们上的一堂课, 首先由一个小游戏“猜数字”引入教学, 理论没讲之前让所有学生打开电脑, 猜数字 (这当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材料下发到每台电脑) , 学生一下兴趣来了, 个个都积极参入, 再慢慢的一步一步给同学们分析程序设计的初步知识。其中我穿插了QQ空间小游戏, 这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 怎么进入, 又怎么退出空间, 学生带着好奇我讲解了这趟课的核心。一趟看似非常枯草乏味的理论课在老师精心安排的小游戏中完成了, 而且效果非常好。2) 建立学习小组法。采用学生组内竞赛的方式建立学习小组, 比如必修教材2.2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可以采用组内竞赛的方式使用搜索引擎, 还有必修教材第一章信息的基本特征, 可以采取分组活动集中探讨信息技术的各个特征。课前对学生进行一些问题的调查, 作为建立学习小组的参考依据, 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交流、辐射作用。3) 研究性学习法。由学生与外界环境交互中建构而成的, 因而, 亲自整合信息, 选用信息, 可以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利用教材和资源网中的案例, 引导学生找出主要问题。此类方法是信息技术理论课值得深刻研究的方法, 我和我的同事正在研究和探讨中。
二、反思:研究型教学必备的教学手段
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加工、深化, 这是反思的典型表现, 也是教师进行研究的一个核心特征。同时, 也正是这种反思, 让教师的行为有了不断修正和改进的可能。一个研究型教师, 首先要学会反思。
1) 教师平和、赞扬的语言可以化解很多的不和谐。教师在上每节课时, 都会有自己的感受, 在这不同的情绪中, 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上周, 我在给高二某个班上完信息课后, 感觉非常惬意和喜悦, 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 爱打游戏的几个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 没有打游戏, 也没讲话, 而是积极动手做练习。后来, 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 不禁豁然开朗:记得上上周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 这几个同学打游戏, 我没有采取命令式的口吻叫他们别打游戏, 而是采用幽默的激将法化解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尴尬和不和谐。课上这几个同学打游戏被我发现后我没有马上批评他们, 叫他们别打, 我采取温和的语气、赏识的心情说:你们知道我们班上最聪明的是那几位同学吗?会打游戏的同学一定非常聪明, 否则他们怎会利用这么好的时间打游戏呢, 他们的任务一定是完成了, 他们是会学会玩的学生, 然后我叫其中一个站起来演示操作给全班同学看, 没想他真的很好地完成了整个操作。同学们在我的带动下全鼓起了掌。课后我特意留下这几个学生, 然后又用关心的语气和他们谈谈心:我们这课虽然不参加高考, 但一定要通过不然会影响高考填志愿等等, 你们既然到我们学校来一定都不错, 很聪明的, 但有一点一定要在学会玩的同时学会学, 上机操作这种时间课下没办法完成, 打游戏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 你们觉得是不是要充分利用好上机时间, 这几个同学都点点头, 最后我说你们几个在高三毕业时一定会考一个好的大学, 老师敢保证。没想上节课这几个同学表现还真好, 在这基础上我适当的走到这几个学生面前指导指导, 并培培他们的肩膀说:不错。效果还真好。
2) 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我们老师上课特别是这些非高考科目, 上课时总会有一两个“调皮捣蛋”的学生, 记得有次上课几个同学在下面搞小动作吃东西, 并把板凳弄倒了, 这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发火, 而是走到同学中说:刚才的这位吃东西的同学肯定是知道老师上第四节课有点饿了, 不好意思直接给我吃而采取这种方式提醒我, 给我东西吃, 同学们觉得是不是, 没想所有的学生都鼓起了掌。从哪以后这位吃东西的同学再也没在课堂上吃过东西了。记得还有一次, 我说同学们下面我来演示操作给你们看, 没想下面一个“调皮”的男生说, 老师别演示了, 我还没做完呢, 而且声音特大, 忽然引起全班同学大笑。其实, 说实话, 这男生并没注意他的大声已经感染了其他同学, 说问题也没什么问题, 但如何让老师来化解这种尴尬呢:我忽然记得自己给自己的要求 (不要在课堂上发火, 因为发火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任何问题) , 站到这个同学旁边说, 同学们你们看这位同学确实没做完, 他平时是非常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 不管哪节课他都非常认真地学, 你们要向他学习, 我们等等他, 稍后我再演示, 好吗?就这样即化解了这位学生的尴尬, 也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从那节课后我感觉这位同学比原先乖多了, 上课操作不但认真, 而且还非常尊重老师。
三、课下要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教研的需要
读《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有感 篇5
《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豁然开朗之感。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结合自己的理解,我概括为三点:充分的课前准备,科学的课堂指导、深刻地教学反思。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老师的精心备课、学生所需的课前预习和资料的搜集以及候课时教师对自己与学生的情绪的整理与调动。课前准备,老师必须保证以饱满的热情,从容地引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并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感氛围促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科学的课堂指导
1、有效管理:课堂是灵动的,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教师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课堂中遇到问题,生硬的训斥是绝对不可取的,虽然那能获得暂时的课堂平稳,但从长期效果看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课堂上是无法避免有些学生出现一些不良行为的,但我们应该清楚,那大多不是预谋性地扰乱课堂的纪律,只是孩子们还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我们没必要打断课堂,可以以静治动或是旁敲侧击的方法进行提醒。比如用目光注视他,让他自己意识到犯了错误。或者走近他(她),在其他学生不注意的情况下轻敲他的桌子,轻拍他的肩膀,也可采用突然停顿、提高音量或是点他同桌和周围的同学回答问题。这些微妙的形式不仅能让他知道老师保留了他的面子,希望他自觉改正,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进程。谁都知道40分钟的课堂分分珍贵,要想让孩子们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创设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是必需的。课堂上,老师用发自内心的爱,化作清澈的殷殷目光撒向学生,用热情友善,宽容豁达的笑容去面对学生,防们才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才会有一种安全感。感觉安全了,孩子们就会抛弃心底的畏惧,大胆地说,积极地问,热烈地讨论,激烈地争辩。
2、智慧导学
关于‚理答‛,我在网上看到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作出这样的解释:‚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表现有四种形式:积极反应;消极反应;探问和转问;再组织‛。我认为‚理答‛这两个字涵盖了教法的灵活运用、评价的丰富有效、反思的及时到位以及课堂氛围调控的技巧。它是一门艺术,是不可预设的,它充满智慧和技巧,可以让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有条不紊,可以激发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索,把学生带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抛砖引玉,画龙点睛,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教师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中引导欣赏了《清明上河图》图片之后,请学生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一句,接着,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张择端的画中可能会有哪些行当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读书人……‛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是画上很鲜明的形象,有的是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的答案。学生的各种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进行相当顺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老师完全沉醉于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中。忽然,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仿佛看见,还有几个强盗在人群里大模大样地走来走
去。‛顿时,课堂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学生总是以这些异类名词的出现而哗然,而教师竟一时呆住了,转而微笑着肯定这位男生的答案,继续走着下一个教程。教学中教师也敏锐地感觉到这样的理答方法显然有失偏颇,却一时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答办法,因而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教学生成点。其实我们不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探问:‚怎么样的人才算是强盗?‛这一问就把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到正确的价值观上了。学生在了解了‚强盗‛的意思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强盗也能算是一种行当吗?‛这样不偏不倚的理答解决了学生新旧认识的矛盾,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到正确的体悟上来。
还记得在上学期的练习册里面有一道阅读题《记忆移植不是梦》。里面有这样一个题:‚如果记忆可以移植你最想移植什么?‛学生说得可多了,想移植科学家的记忆啊,挖掘还没发明出来的东西;想移植美好的记忆给失忆的人,让他们永远快乐美好;移植美好的记忆给失明的人,让他们也能通过记忆感受世界的美丽;学生踊跃积极,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最想移植的是比尔盖茨的银行账号和银行密码。一时间这个学生的回答就遭到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攻击,说他居心叵测,动机不良。我虽然也很惊异,但我还是平静地说:‚我相信你这样说一定有你的理由。‛他笑得很淡定,‚我在这里提出这个想法不是我想窃取别人的钱财,而是想借此提醒大家,难道仅我一人有这个想法吗?‛孩子的话没说完,同学们就纷纷议论开了:‚那移植记忆也太可怕了,咱们都没有秘密了‛‚是啊,肯定有很多坏人会借机犯案‛‚看来一项高科技的诞生能为人类带来方便,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弊端。‛‚不过我们相信,如果要将‘记忆移植’用于人类的话,咱们国家也一定会有一个相对公平相对合理的制度来规范它,让我们利用其优越性,限制其弊端带给我们的坏处……‛
在课堂教学中,‚讨论之球‛不应该‚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这样传递,而应该‚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这样进行。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讨论,第一位学生提出观点,接下去的学生都要接着前面学生的‚思维成果‛来进行,后面的学生既是前面学生思维成果的继承者,也是评价者和批评者。只有当学生的讨论陷入僵局或误入迷途时,教师才给予必要的引导和修正。这个教学片断里我仅以信任作为理答办法,让学生间的互相追问和评价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更多学生打开了思考的闸门,让他们在讨论和争辨中不仅完成了阅读范围内的知识练习,更发展了孩子们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型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智慧理答,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
3、学法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这句话又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咱们‚快乐课堂‛的推行更注重会学乐学。因此我认为,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中研讨、课后拓展都需要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实现‚有效‛这一目标。
如低年段怎样记忆生字词语,怎样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中年段怎样通过抓重点词语、句子来品味语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或者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那咱们的快乐课堂是学生主宰的课堂,尤其是高年段的学生,课堂学习的引领都交由他们自己,我们也要对孩子们导学的方法进行指导。比如质疑问难的方法,点拨,启发的方法,挑起争论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法等等。当学生逐渐‚会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深刻的教学反思
做理想情人最需要什么 篇6
1.开朗
笑容随时都可以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内心时时保持一颗开朗的心,凡事都别计较太多,也不要钻牛角尖、抱怨,当然更不要乱发火!就算是原本准备好出外郊游却突然遇上大雨,或是想去看一场电影却已经下片了,或是想去一家餐厅吃饭却客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理想情人都不会因这些小状况而改变原本美好的心情,更不可能做出马上拍桌子或掉头走人的那种不理智的行为。反而会想出另一个点子让约会继续下去,不会让对方觉得难堪或是抱歉,这才是一个好伴侣。
2.元气
这年头不是长得美才叫做帅哥、美人,要元气十足才行。一般来说女孩子只要清爽干净,是可以胜过一切所谓的天生丽质的。男生不要蓬头垢面、不要披头散发,衣着打扮要得体,什么场合就穿什么衣服,在每一次的见面中,都让人感到神采奕奕,当然情人就会有好心情啦。就算是两人相识已久也永远要以第一次赴约的心情,去打扮自己就对了。因为这世上谁不爱看美的东西呢?
3.温柔
人的温柔可以软化一切。平常说话尽量不要提高分贝,不是叫你装出一副娇滴滴很恶心的声音去取悦对方,而是细心地相处。例如对方说话的时候,要很有兴趣地专心聆听着,并不时用眼神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这样他就会很高兴。且不管是面对面或是接电话的时候,一句句悦耳轻柔的声音,哪个人不爱呢?
4.口才
不是每个人都像推销员或是政客一般拥有流利的口才,但是身为一个理想情人,可就得具备察言观色、适时说出动心、窝心的话来让对方觉得舒服的本事。不管是在对方失意的时候,抑或是开心的时候,你都得贴切地运用口才将自己心中的感受及想法说出来。尤其是在约会中不要一问三不知,问什么都没意见,要让她喜欢和你聊天,让他觉得和你一起说话是件比什么都来得有趣的事情,每天都想听,那就成功了!
5.信赖
不管别人说什么,要打从心底相信一个人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爱她,就要相信她,不要疑神疑鬼的,每天像审问一般的怀疑东、怀疑西地一直发出质问,还三不五时就打电话查勤,深怕她会跟别人私奔了似的!或是常常逼问她:“你爱我吗?会爱多久?”若真是这样就完了!建议你就算是小小的吵架,也不要马上说出“我要和你分手!”这种话,或是“你变了,你以前不是这样!”等等的语句,听了会让人认为:你到底把这段感情当什么?
6.尊重
什么时候最需要聆听学生的声音 篇7
质疑的时候
对于教师讲述的内容,学生质疑是常有的事。巧妙的避开会令学生有点失望,次数多了,学生会以为老师知识浅薄。置之不理会让学生觉得不受重视,如果学生很有主见,会觉得老师自以为是,不虚心接受其他观点。
学生的质疑是为了真理,不是为了使老师难堪,而作为老师,如果能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只会更尊重你的人格,绝不会因此而觉得你很肤浅。
恶作剧的时候
有时学生不合时宜的恶作剧确实很令人恼火,但,千万别发火!也许学生是故意惹你发火以看一场好戏,大发雷霆可能正中了他的下怀,而最遭的是这样只会引起恶作剧者甚至其他学生的敌对不满情绪,使事态加剧。那么,冷冷的不予理会吗?让学生自讨没趣。可是,刻意的忽视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消沉,恼怒等消极情绪,同时这种方式也会让学生觉得你好欺负,以后可能会变本加厉,其他学生也会仿效。
此时,最好的办法是——聆听。平静的让调皮者解释一下恶作剧的原因。即使是沉默,也耐心的聆听。当然,课堂上并不能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而课后绝对有必要小题大做一下,深入仔细地调查分析事件的原因,对症下药。
谈话的时候
一个看似表现良好的学生真的在很投入的学习吗?细心敏感的老师一般都能觉察到学生的心神不定,精神溜号等现象。找这样的学生谈话时要特别注意,简单的询问是无济于事的。应找机会与学生深入谈话,有些事情学生是不会轻易告知他人的,比如丧亲,发生恋情等等。
老师们只有多留心,深入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才能及早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燃。
课堂上自行其是的
时候
无论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处于对教师的不满,这种情况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行其是有时却希望老师能看见,视而不见会令其深感失落,进而使其或消极颓废,或扰乱课堂,教师的阻止反而会使他内心十分高兴。
有时自行其是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对课程不感兴趣,或对教师的教学无法适应。教师不能总是以众口难调来解脱放任。至少应该与学生沟通,争取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如果教师能够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做出适当调整,学生也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毕竟自行其是效率太低。
【听课最需要什么】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什么11-24
《教师教育科研最需要什么》读书笔记10-26
考研成绩公布后,我最需要做什么11-26
什么样的兴趣才是学生最需要的07-27
教师听课听什么07-23
校长听课后该做些什么08-03
微软需要什么05-18
教育需要什么11-11
考研需要了解什么07-04
课堂需要引领什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