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2024-10-13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共12篇)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1

1 项目背景

广西横县是著名的“中国茉莉之乡”, 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花茶加工基地。茉莉花常年种植面积10万亩, 年产鲜花8万吨, 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 占世界产量的60%;年销售收入达7亿元;全县种植茉莉花的农户6.8万户, 花农33万人;有花茶加工企业150家 (含茶叶精制厂) , 年加工花茶6万吨, 产值20亿元。茉莉花产业是横县覆盖最广、带动农户最多、经济效益最好的农业优势特色支柱产业。茉莉花产业在横县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茉莉花种植品种单一、老化、退化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标准化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普及;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而随着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升级转型, 横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严重制约了横县茉莉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 横县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本地唯一的一所培养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技能人才的学校, 肩负着茉莉花产业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的使命。

2 项目的主要目标

校企共同实施一系列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提高育人质量, 培养茉莉花产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茉莉花产业从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联合企业研发茉莉花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继承和传播茉莉花文化, 形成为横县地方茉莉花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技攻关—文化传播”一条龙服务体系, 为横县茉莉花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3 项目的保障机制

3.1 组织保障

与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成立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面负责专业建设与规划工作, 以确保建设的顺利实施。

3.2 制度保障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针对专业建设建立了健全的制度, 包括《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教研活动管理制度》《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 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 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3 资金保障

学校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政府扶持、行业企业投入、学校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保障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经费投入, 并加强预算管理, 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 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 保证项目的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4 项目的实践过程

4.1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依托校内实训环境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围绕茶叶、茉莉花生产季节, 创建集校内实训课堂与校外产学课堂于一体的“按季分项、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从本地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资源、市场需求实际出发, 参照茶业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人才要求, 开发《茶树种植与管理》、《茶叶加工》等优质核心课程, 编写《茉莉花种植技术》和《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特色教材;构建“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实施“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根据企业规范标准, 建设融教学、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一支“双师”素质比例为86%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培养适应横县花茶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以适应横县茉莉花产业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4.2 发挥示范基地优势, 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专业建立了“上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横联”县花茶局、科技局、茉莉花研究所、“茉莉花专家大院”等单位, “下引”各行政村、各企业、行业的立体培训网络系统, 采用到校培训和送教上门相结合, 借助校内设备齐全、管理有序的茶叶实训室, 发挥技术优势, 积极开展面向茉莉花产业农民、企业职工、下岗工人、家庭妇女等人群的茶叶 (或茉莉花) 种植与加工、茶艺技能、茉莉花产品开发、茶叶销售等专业技术培训, 整体提升茉莉花产业从业者素质, 为做强做大横县茉莉花品牌夯实基础。

4.3 教学科研与生产技术对接, 开展科技攻关

专业教师主持《适应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茉莉花种植技术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研究》等四个与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相关的区级项目 (课题) , 通过项目 (课题) 研究, 从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和茉莉花工艺制品技艺改进等方面入手, 进行深度研究, 积极探索茉莉花茶生产与加工标准流程。

通过校企合作, 与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广西顺来茶业有限公司、广西白毛茶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围绕茉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技术难题, 助推茉莉花产业的发展。

4.4 教学活动与“一会一节”对接, 传播茉莉花文化

横县作为全国茉莉花茶交易会、中国国际茉莉花文化节 (简称“一会一节”) 的永久举办地, 至今已经举办了九届。学校是横县“一会一节”的重点协助单位, 专业承担着文化节茶艺表演、茉莉花茶评比、茶艺培训、礼仪接待等工作, 服务横县一年一度的“一会一节”。

5 项目成效

5.1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推动茉莉花产业人才专业化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两年来专业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学生素质明显提高。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共获28个奖项。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得到了社会与企业的普遍认可。两年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现了招生规模连年递增的目标。2015年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总人数与2013年在校生相比, 增长了12%, 为茉莉花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推动了地方茉莉花产业的发展。

5.2 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推动茉莉花产业品牌化

充分利用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品牌效应, 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岗位培训;为农村创业者提供培训服务;给企业员工提供岗前培训。两年来, 完成茶艺师和礼仪培训3661人次, 培训技术人员5256人次, 推广茉莉花产业的新技术8项, 进一步提升了花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水平, 并为地方精准扶贫贡献力量的同时, 还为茉莉花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

5.3 科研技术广泛应用, 推动茉莉花产业标准化

专业教师联合校企合作企业, 围绕茉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开展技术研究和攻关, 参与企业开发科技项目, 获得了系列成果。编写并出版了国内唯一的茉莉花种植与茉莉花茶加工特色教科书《茉莉花种植技术》和《茉莉花茶加工技术》, 填补了茉莉花种植与加工的教材空白;与企业共同研制的茉莉白茶窨制技术开发、有机茉莉花绿茶加工方法、浅度发酵的红砖茶的生产方法三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发明。科技研发解决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了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推动了横县茉莉花产业向标准化迈进。

5.4 茉莉花文化有效推广, 推动茉莉花产业国际化

两年来, 专业共为横县“一会一节”开展培训5场次共851人, 直接参与礼仪服务、茉莉花文化节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师生达1850人次, 专业礼仪队成为“一会一节”一张靓丽的服务名片, 吸引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等30多个国家的海外客商汇聚横县, 在传承和推广茉莉花茶文化的同时, 不断提高横县茉莉花的知名度、美誉度, 进而推动了茉莉花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6 体会与思考

6.1 有效服务“三农”是农类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是农类专业, 只有立足农村, 服务企业, 服务农业、农民, 振兴农村经济, 才能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而在提升服务“三农”能力的过程中, 办出专业特色, 方可持续发展。

6.2 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是社会的要求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横县茉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 这既是企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专业发展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服务,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办学时间较短, 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专业建设要继续走好校企结合、产学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 依托企业、贴近需求,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 从而助推当地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广西横县是著名的“中国茉莉之乡”, 是中国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花茶加工基地。横县职业教育中心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肩负着为横县茉莉花产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的使命, 要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本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基地优势、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教学科研与生产技术对接、开展科技攻关教学活动与“一会一节”对接, 以更好地传播茉莉花文化。取得的成效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推动茉莉花产业人才专业化;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推动茉莉花产业品牌化;科研技术广泛应用, 推动茉莉花产业标准化;茉莉花文化有效推广, 推动茉莉花产业国际化。研究表明, 有效服务“三农”是农类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而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志明, 张翠婷, 赵宁, 等.专业提升与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教育, 2016 (03) .

[2]张丽.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宁波大学, 2015.

[3]陈秀娟, 吴细芳, 丁薇, 等.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研究[J].社会调研, 2014 (04) .

[4]戴国芳.构建地方特色和区域服务的高职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8) .

[5]孟庆霞.服务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知识经济, 2013 (12) .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2

( 四) 注重信息化创业

网络经济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商机,也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有利契机。大学生可以开展的网络创业活动有很多,比如,创建网站、开网店以及网络自由创业等。网络创业与传统的创业形式相比,具有很多的优势,网络创业的门槛不高、创业前景比较开阔、知识含量很高。大学生网络创业最为普遍的形式就是开设网店,网络创业缓解大学生创业资金困难的问题,大学生可以不用花费太多的周折寻找创业项目。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网络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可以开设与网络创业有关的专业课程,比如,现代物流管理、网络营销以及电子商务等,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成效,使网络经营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 五) 校企合作

1. 建立健全奖励体制,设立专项的创业基金。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美术;地方美化资源;调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地方文化资源对于中职美术教育来说,具有重大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这是因为地方文化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与爱国主义情操, 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同时降低学习成本, 从而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中职美术教育的文化教育内涵与目的。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开发与应用地方文化资源显得必要且重要, 并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其更是趋向于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一、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相关概述

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而艺术教育中是离不开文化内涵的, 实际上来说, 艺术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及其社会行为的教育活动。那么, 艺术文化教育是一个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复合性整体。那么, 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则是与地方相关的精神方面的财富体现。因此, 我们说, 地方文化资源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 这是符合现代化美术教育特征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中,更应该重视对于那些原生态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那么, 这些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到底有哪些构成呢具体来说, 它们往往可以分为两个品种, 即公共文化传播媒介品类和民间传统文化品类。前者主要是指那些美术馆、博物馆、青少年宫与文化宫等各种公共设施以及一些非教育机构等, 它们拥有大量的美术文献资料等, 还经常举办各种美术类活动, 从而为中职美术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后者则是指民间艺术中有不少富有精神内涵、社会功能以及人文关怀的艺术资源, 它们已经对民众产生了较大的心理互动感应, 也让民众有一种强烈的感情方面的寄托。这些民间艺术、地方风俗、娱乐等一切外化了的艺术形式,都成为了中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资源。

二、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途径

中职美术教育就是把人类文化更好的传授给学生, 而地方文化则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地方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中应该适度且审慎的选择并开发利用具有较大潜质的地方文化资源, 把它转化为有用的美术课程内容, 从而弥补当前中职美术课程中过于单一化的问题, 把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更好的满足中职美术学生的学习需求,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知识多样性,提高学生对于民族美术文化的认同感。那么, 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途径到底有哪些呢?

(一)学校方面

中职美术教育中要想更好的开发并应用地方文化资源, 就应该从学校及各个教育主管部门人手, 加强他们对于地方文化资源中美术课程资源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建立并健全提高美术教师校本教研动力的长效激励机制, 重视学校层面的地方文化资源课程建设工作, 可以把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主题教学活动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并提供客观制度与条件方面的切实保障。

(二)教师方面

中职美术教师应该尽快摒弃掉那种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 采取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 尤其是要强化他们的校本课程开發能力,让教师充分发挥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性作用, 并让教师成为美术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 要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观、教师观、教材观和课程观, 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 通过多元、宽容、多视点的方式来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探索与研究, 从而让教师担任好中职美术课的开发与利用角色。。

(三)教学方式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应该把地方文化资源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主要文化素材, 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课程教学方式,让中职美术教育能够回归到民族文化的本真, 也能够更好的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 中职美术教育中, 应该努力保持好与地方之间的深人互动, 国建一个彰显生活性、现场性、感染性的美术教育氛围,让美术教育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延续、扩展并深化美术文化能力的有效环境,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教师的教学空间。

(四)具体操作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 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实现地方文化资源向美术课程资源进行转换。具体来说, 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找寻当地的器物与艺术品,分析其与当地人生存方式的关系和价值观, 根据适用年龄以及条件等来进行教育资源的转化沦等, 从而提出更为科学、合理且可行的地方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建议。

总之, 中职美术教育中应该很好的开发并应用地方文化资源, 让美术课程教学更具系统性与深入性。但是, 我们也应该在拓展过程中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即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 强调适度性与现实性, 从而真正创建出一个本土化的美术教育体系, 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 又能够更好的培养出高层次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钦, 伍维根, 彭健伯,李尚志, 何永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

[2]秦华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捻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4

对于如何看待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根据调查, 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 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第二, 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第三, 包含前两种观点, 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目标, 同时还可以认为是一种成人教育的观点。笔者认为, 就中职教师个体发展来说, 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

(一) 专业理念的发展

专业理念是指在对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中职教育的理念, 既要有着统帅思想的作用, 也要有指导教育与教学以及引领和促进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因此, 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 有助于科学认识中职教育。例如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应如何发展、发展怎样的职业教育等这些问题。

(二) 专业情怀的发展

专业情怀主要是指中职教师对自己的个性心理在从事教师职业方面的趋向性的概括, 不仅是中职教师在情趣、情感和情操中顺利完成教师使命所必需的双向互动, 也是推动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提高专业情怀的发展的要求是:第一, 要学会关爱自己与接纳自己;第二, 要学会关心学生与接受学生的热情;第三, 要学会热爱工作及享受工作中的乐趣;第四, 要学会关爱学校与接受校方的爱护;第五, 要学会团结同事并被同事欣赏;第六, 要学会关爱家长与被家长敬仰。

(三) 专业技能的发展

专业技能就是指在从事中职教师职业中应该具备的学识与才能的总称。这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主要是回答“会不会”的问题, 主要包括课程教学的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实施能力;学生管理能力与鉴定能力;职业道德的教育能力等。

(四) 专业规范的发展

专业规范是指中职教师专业水平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与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各种各样公约的总和。这是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基本守则。

二、中职教师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中职教育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方针,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构建标准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职学校教师队伍, 教育部制定了《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并进一步健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规定, 为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标准与制度保障。

第一, 在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上, 更加突出立德树人, 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观。认同中职学校教师的独特性和专业性, 重视学生自身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 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道德相结合,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强不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充满爱心和责任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并具备坚定的信念;坚持面向实践导向, 做中教, 做中学;善于自我调节, 保持平和的心态;乐观向上, 细致耐心, 有亲和力。

第二, 在专业知识方面, 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和岗位知识, 在专业技能发展和教学技术能力发展上, 要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 多利用学校的培训机会积极参加进修。中职学校教师应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和将要走出校门时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 并掌握相关的教育方法;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理解教学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掌握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的参与;了解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标准、岗位需求等;熟悉专业课程和专业人员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地位;把握课程讲授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课程标准;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技术技能的形成和学生专业学习的认知过程。

第三,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专业教学和职业指导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多采取基于任务的学习和基于情景的学习, 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组织学生进行内部和外部培训的实践方法, 安排培训计划, 确保实际训练效果;提供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采取多元评价的方法, 结合技能的训练规则, 多角度评价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将理论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建立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 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三、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 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存在的, 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影响中职学校教师专业的发展因素, 宏观上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个人的发展意向、个人素质以及教师的个人性格特征和专业知识。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因素。

(一) 内部因素

1. 教师自身意识和个人发展意向因素

发展意向体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中职教师的自主意识发展分为三部分, 一是认识自己过去专业的发展过程, 二是认识目前自己的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 三是规划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

2.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性格因素

主要包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个人情感及行为等。性格对于人理解现实事物, 表明态度和看法以及采取行动措施等有决定性作用, 而且不同的人由于性格不同对相同的事物反应不同。

3.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一方面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的来源, 另一方面是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特征。专业知识在中职教师自主发展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专业知识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显性知识, 直观且规范性强。第二部分是隐性知识, 抽象且无规律。这两部分对教师成长速度也有一定影响。

(二) 外部因素

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学校因素, 主要指学校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二是社会因素, 主要是指社会对于优秀的中职学校教师的需求和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1. 学校因素

学校作为中职教师的主要工作地点, 能够给教师们提供各种发展条件和帮助, 因此对中职教师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对中职教师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学校文化氛围两方面。学校重视中职教师的发展成长, 就会经常举办一些讲座、培训等活动, 并采取激励措施来促进中职教师的发展, 教师身处其中, 在受重视的情况下能够很好的调动积极性, 从而使自身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学校文化氛围主要是指教师们长期相处所形成的一价值观和行为等, 良性的文化氛围体现在教师之间相处和谐、融洽, 老教师能够给予新教师有益的帮助, 帮助其成长, 新老教师经常交流以达到共同成长, 共同发展的目标。

2. 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中的人, 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存在。中职教师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认可度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包括:社会声望、财富、权威三部分。对于中职教师来说, 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提升教师教学的动力以及从事教育的信念, 使其愿意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较低的社会地位会使得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动力以及降低其对于从事教育的信念。目前, 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偏低, 这无疑将会影响中职教师的教育信念与热情, 对中职教师的自我发展也有抑制作用, 因此, 提升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迫在眉睫。

四、地方特色化的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一) 基于学校特色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特色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主要表现在教师成长机制、教师文化、校内教师成长活动和教师分工等方面。学校特色是中职学校长远发展的依靠, 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基于学校的特色, 才能更加完善教师的成长机制。

1. 完善教师成长机制, 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的成长阶段分为新手、高级新手、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五个阶段。根据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 当个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 个体趋向于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这一理论同样也可适用于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这五个阶段中, 教师的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过程。在教师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的过程中, 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对教师成长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奖励机制从侧面反映学校对教师成长的重视, 体现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完善的教师成长机制离不开多元化的教师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2. 营造和谐教师文化氛围, 促进教师成长良好环境形成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未来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互助的关系。这就需要学校了解本校教师文化特色, 通过适当地引导和监督, 营造教师合作文化氛围, 构建教师良好成长环境, 学校要加强教师团队互助互评互学机制建设, 营造互帮互助的校园文化。在教师团体中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风气。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比如开展校内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教师技能大赛等, 为中职教师提供展现自己成长进步的舞台。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观摩课、公开课, 为教师间互助交流提供平台。教师通过听同仁讲课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通过评课大家可以及时修正自己的不足, 明确教育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达到了“头脑风暴”的效果。另外, 学校要进一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让新教师跟着“师傅”不仅学到显性的知识, 还能学到隐性知识, 能够加速教师的成长历程, 有助于缩短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的时间。

3. 名师引领, 发挥榜样的力量

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观察是人类学习认知的主要途径, 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笔者认为, 如果学校能够定期地组织地方上的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坊”为一线教师讲述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和鲜活的教学故事, 并能深入课堂, 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或实训指导给予及时的评价, 必将加快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还可以利用Web2.0时代的社交软件进行互动, 通过网络视频、微课或微博为名师和一线教师交流提供平台。甚至可以让名师和学校结对子, 定期作公开示范课, 带领学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等。

(二) 创设多元的“双师型”教师发展途径

中职教师必须具备理论教学的基本素质, 也要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1. 学校采取有效方法推动“双师型”职业能力的提高

首先, 学校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 为了教师培训更有实效而非流于形式, 需要创建“多方合作、多管齐下、互助发展”的培训模式, 重组现有的培训模式。

2. 深入到企业, 优化校本培训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 学校不但要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差异性, 而且给予可供教师选择的多样化培训组织方式, 满足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体可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两条基本途径来实现。“走出去”是指学校在关照教师自己意愿的同时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到其它名校进行学习等相关培训活动;“引进来”是指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企业精英、高校专家以及“双师”名师, 通过教学研讨、专题讲座、案例讲学、现场指导等方式, 为教师提供更实在的校本学习资源与机会。

3. 深化院校的联动培训

院校联动培训模式主要指一些高等院校对中职“双师型”教师实行培训的一种培训模式, 比如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职院校等。院校联动模式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资源、教育科研资源、高校的课程教学资源及优秀师资资源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双师型”教师的中高职的贯通培养, 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重要作用。

(三) 以社会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拉力

教师成长的小环境是学校, 大环境是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中, 社会地位、保障和培训等因素很大程度影响了中职教师的自我发展,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推动中职教师, 乃至中职学校的发展, 因此社会应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拉力。

1. 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及职业认同感

目前, 职业教育发展缓慢, 社会对中职教师的重视也不够, 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于其他教师及其他行业人员, 这导致中职教师教学热情低落, 职业认同感差, 不利于中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的发展。目前社会中人们相对更注重传统的知识而忽视了技能性知识的重要性, 这需要社会更多的鼓励发展专业性的知识, 并与当地特色相结合, 从而形成多元文化, 以提升专业技能的认可度, 进一步提升中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2. 加强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目前,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并引起了社会关注。中职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校的支持, 更多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以及观念舆论上的理解。社会给予更多的支持可以减少中职教师的压力。所以, 社会应该健全保障机制, 从制度和观念等领域入手, 确保中职教师的自我发展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霞.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3) .

[2]罗晓妮.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寻[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3]任梅.项目驱动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09.

[4]李旭.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王晓蕾.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6]郑丽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

[7]陈锐.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师管理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5

一、引言

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还担负着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引领责任。成人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经济有了好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就必然会有更强的经济支撑和更宽厚的生源基础;同样,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了,又可以有效地发挥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从而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那么,成人高校怎样配合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怎样通过双方的良性互动来达到实现合作双赢?这不仅仅是校企双方、地方政府与学校之间必须协调一致的事情,更是理论研究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成人高等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者

在社会发展的诸事业中,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而高等教育又处于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目前,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处于一个转型期,进入了提高全民素质、增强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的全新阶段。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足够的技术和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主动权和核心竞争力。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地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一般都是紧贴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需要而变化,基本上都是社会需要什么类型人才,成人高校就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教育与社会经济相互依赖也越来越强,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打造地方发展软环境、带动消费需求的重要力量。

地方成人高校主动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科学研究项目库,全力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龙头行业、企业的支撑作用,通过抓重点、攻难点、突破热点,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市场,积极有效服务地方经济,有力支撑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高等学校研究出的优秀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强劲的指导性、针对性、推动性,尤其是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结合方面,或主动服务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或直接牵头负责,或积极参与,提供热情服务,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承担了大量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可以说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基本上担当着社会先进理念、先进文明、先进文化的学术领导者,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火车头和科技加速器、高新企业科技孵化器的支持和支撑的关键作用。

(二)成人高等教育是地方增强软实力,良好形象的提升者

地方形象,是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软实力通常是指一个地区或城市基于文化的创新力、传播力、生命力而形成的精神、道德和思想力量。软实力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目前,地方软实力在综合竞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地方形象对一个地区安全和发展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提升软实力,塑造良好形象,对于提高地方民众综合素质,维护地方经济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地方成人高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地方形象意识,抓住机遇、扎实工作,乘势而上、有所作为,把树立、展示、传播、培育、维护地方良好形象,贯穿到成人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了许许多多的科技、管理人才,有力推动了地方科技事业的发展。

伴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与时俱进的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净化了地方的民俗民风,提升了居民的基本素质,持续培育了地方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内涵,在维护、树立、展示地区形象意识的能力方面,得到了大力提高,有效拓宽了实现途径和传播渠道,人才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拓宽科学规划研究的国际视野,促进了地方城市的学术氛围的形成,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提高了地方在国际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为地方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许多成人高校都逐步成为地方高层次决策咨询、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先进文化孕育、传承的基地,地方城市特色名片,并代替地方政府主动笼络和延揽高层次人才,从而使地方的国际竞争力、亲和力、影响力、感召力日益增强。让全体民众都能为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成人高等教育是精英人才荟萃的高地,人口素质提高的加速器

大学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大学聚集了一大批高端英才、各种各类名师大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地区级水准,有与之匹配的精品成果。他们耐得寂寞,静下心来做学问。恪守学术道德,善于逆向思维,敢于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不沽名钓誉,敢于争鸣,努力推陈出新。做到了对事业负责、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历史负责。他们以个人带群体,形成人才队伍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他们所开展的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他们的生源基本都是来自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他们知道地方真正需要什么人才,生产中存在什么问题,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成人高等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肩负着的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成人高校能够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的需要,贴近生产一线的实际,持续不断地着力培养生产实践需要的人才。帮助地方单位寻找最优秀、最聪慧的人才,深度挖掘生产需要的人才,注意识别、精心呵护优秀人才,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帮助一线职工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能力。有了这样一支规模可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有了坚强的人才保证。事实也正是如此,历经多年的积累,成人高校的周边地区,在企事业单位,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科技人员;也无论是地方社会还是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集聚了一大批由地方成人高校输送培养的学生。同时,高校聚集了文化名流、知识精英,为培养出地方需要的人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没有优良人才载体的高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大批人才从何而来?可以说地方成人高校培养、聚集大批人才,是地方人口素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办学规模上片面追求“大而全”

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地方成人高校大多存在追求所谓规模效应的“大而全”,盲目扩大招生,扩大规模;与许多普通高校一样,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农、工、经、管、文、理专业应有尽有。岂不知,随着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生源逐年萎缩。有许多普通高校都因生源的年年下降,而招不满,吃不足。事实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不同地区、经济基础不同、所发展的产业侧重点会有所区别,不同地方需要的人才,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作为社会对岗位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追加教育的重点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成人高校没有看到学校的差异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没有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办出各自特色,无法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不能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生源萎缩,学生质量下降

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必然带来成人高校生源的减少,同时,现在报考高中起点的专科、本科不需要带高中毕业证书进行验证,许多初中甚至初中都还没有毕业的社会青年,都成了成人高校招生的主力。生源本身文化素质的降低,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了相当多的消极效应,造成生源质量严重降低,使得成人教育的难度加大,教学质量再怎么狠抓,都上不去,没有办法提出较高要求。再加上社会风气的浮躁,名目繁多的办学形式,不上课、免考试,只要交钱保证拿到毕业证书的冲击,教育质量每况愈下。教学质量的降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自然不高,他们所持有的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不被社会认同,不被企业认可,职业技能当然没有竞争力,更谈不上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抗衡。这在根本上,也造成了学校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三)课程体系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普通高校所承担的成人高等教育,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手段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课程设置普教化,上课形式理论化,知识体系全面化,从理论到理论,没有实验,没有实践,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应试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受教科书的限制,很快将一本书讲完,就画重点,准备考试。修业时间不能延长和变更,弹性学制没有推开。说是让学生自学,实际上,大部分学员都来自企业一线,正常上班满负荷,下班再加班,根本没有时间学习,即使偶然有点闲暇,也希望休息一下,不可能再去翻书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新意。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教材,基本没有具有成人特点的教材。没有办法,成教单位只好选择普教教材或选择高职教材。而这些教材多数是一年前编写的,甚至是几年前出版的,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科技发展、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四)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造成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很多独特之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成人性、能力应用性、内容的高等性、学习形式的业余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等本质特征告诉我们,成人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即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满足成年人提高自身素质或适应职业要求的需要。但成教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际办学状况来看,其办学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度很大。成人高等教育没有因材施教,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既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又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更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千人一面”,缺乏特色,没有应有的监督,无法调动成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体现不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终身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策略选择

(一)在办学模式上走特色创新之路

成人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往往求全求大,希望像普教一样,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岂不知一味地追求在籍生数、专业门类、综合性,已经很难有更好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教相比,其自身实力决定了并不能拼规模。成人高校什么专业都搞,到头来可能什么专业质量都保证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内容,也决定了其不能发展成大规模的综合性学校。成人高校发展成大规模综合性学校,至少目前的时机还不成熟。因此,成人高校在办学规模上应适度,要突出特色,用特色来吸引学生。特色、创新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根本出路。生源是生命线,质量更是生命线,成人高校应依靠特色创新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脉络,探究经济发展的专业方向和结构特点,了解地方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的专业人才,找准了市场定位,突出培养、输送地方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要扬长避短,避免与普通高校发生面对面的竞争,不为同一专业争夺社会上数量有限的生源,选择社会有需求但普通高校还未关注或者较少关注的专业,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布局寻找到新的生源增长点。要在课程专业、师资、办学方式等方面走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地跟在普通高等教育后面走,一味地模仿,人家开什么专业,成教就开什么专业。这样很难赶上,更不会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前景将是很不乐观。当然,规模优势并不是不可取,它对成人高校这个整体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就一个具体的成人高校,不一定需要很大规模,也许某个专业只招几十个学生,就业可能非常好。因此,成人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当更突出实用性、应用性。坚持走培养职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只要能满足社会需要,就有生存价值。

(二)创新专业方向,扩宽招生思路

成人高校招生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日常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各界评价和认可成人教育办学信誉、办学效应、办学质量的集中反映;是成人教育市场优胜劣汰、市场竞争的焦点,也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结构的完善,学校招生必然市场化。高校招生原来是卖方市场,现在早已是买方市场。学校每年都要花很大力气去吸引学生来就读,学生们选择哪个学校就读,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成人高校不能观望,要主动适应市场、融入市场,主动出击。应该要提前准备、提前思考、提前安排;将招生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将自己学校办学条件、学习环境、专业设置、毕业就业等的优势推销给学员。要寻求校校联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思路的创新,拓宽办学渠道,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无缝连接的路线。将成人教育办到工厂,办到企业,办到社区,办到高职校、中职校,甚至办到乡镇。将这些地方拥有职业技能提升希望和强烈的就业愿望,化为成人高校潜在的生源。对于已经入学的学员,抓住想进一步深造的心理,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文化复习,将他们推上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创出声誉,扩大生源。

(三)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人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要对学员职业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学校开设的课程教给学生知识,知识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成教要善于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人才观,应与行业企业合作,让行业企业参与,从课堂开始,结合真实工作过程,逆向单一课程设计,从单元设计到整体方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能够体现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练,引进新的科技成果,使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全面进行课程内容重组。

以真实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为依据序化、整合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确保所开课程对学员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起到明显促进或主要支撑作用,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优化教育方式,突出方法的探索性、学生的参与性,体现教与学的合作互动性、合作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导向、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考试方法上,要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以卷面分数为基础的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操作能力为导向、以应用创新为目标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这样,把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综合匹配协调研究,都在教学模式中体现和实施,如此,教学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

(四)成人高等教育目标定位要切合实际、科学合理

在素质上能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成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融成人学员的能力、知识、综合素质为一体,把学员培养成善于生存、学会认知、勇于创新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针对目前成人教育中原有专业课程彼此相互独立、内容陈旧、对实践指导性不强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科课程要以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为基点,不断拓宽口径,构建专业能力与通用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走创新发展之路 塑地方教育品牌 篇6

一、以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县为契机,打造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品牌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管理的职责,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幼儿园建设纳入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以争创省学前教育改革示范县为契机,通过组团办园、名园托管等方式,逐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2013年计划投入3000万元,征地30亩,新建城北幼儿园;全县所有幼儿园均建成省合格幼儿园,其中省优质幼儿园的比例达70%;建成1所0-3岁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有特色的学前教育服务。

二、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主线,打造高位均衡的义务教育品牌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为主线,以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为抓手,着力打造高位均衡的义务教育板块,提升义务教育公平度和满意度。按照《教育督导条例》和《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评估验收标准》,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结合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在财政拨款、师资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和改造力度,逐步消除农村薄弱学校。拓展城区教育资源,今年内投入8500万元,征地110亩,建成城北初级中学;投入6000万元,征地85亩,新建城北小学;投入3500万元,征地60亩,异地新建英疃小学。

三、以创建省四星级高中为抓手,打造优质多元的高中教育品牌

坚持“乡镇高中城区集中,星级高中层次提升”的发展思路,在已有2所四星级高中的基础上,我县今年内将投入4000万元,启动石榴高级中学省四星级高中创建工作;投入3000万元,启动东海县第二中学省四星级高中创建工作。坚持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发展之路,推行“1+X”学校发展模式,实行城区高中与农村高中结对帮扶,捆绑发展。坚持特色发展,鼓励普通高中根据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生源状况与学校条件,通过课程开发与实施,传承与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推进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鼓励相对薄弱的乡镇普通高中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互通融合,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在向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输送人才的同时,也向社会输送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

四、以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省社区教育中心为动力,打造特色多元的职社教育品牌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引导职业学校走特色办学、多元办学之路。以创建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为动力,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化职业学校需要,加强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建设,着力打造“水晶雕刻”亮点,进一步扩大东海水晶工艺在国内外的影响,逐步形成一批支撑东海新兴产业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品牌专业。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开展“一乡一品”特色创建活动,鼓励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资源优势创树特色品牌。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和内容,把农民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抓实抓好。实施横向联合办学,力争在劳动力转移、中高等学历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所突破。在今年内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2个、省学习型乡镇示范点1个。

五、以“品质教育、活力校园、幸福师生”为目标,打造“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名气”的东海教育品牌

深入开展“精致管理促进年”主题活动,围绕“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人人有特长”的目标,引导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全国少儿版画创作基地”“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培训基地”“全国中小学生跆拳道培训基地”“江苏省少儿无线电测向训练基地”等特色品牌项目,擦亮东海特色教育名片。大力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生态校园、文化校园创建活动,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健全教师流动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年度感动东海十大教育人物”评选活动;加强“中国教育学会东海教师发展基地”建设,创建省级“教师发展中心”,推进“晶都名师工程”,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建立和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指导体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和以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使学校成为学生最向往、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沐浴着十八大的春风,东海教育正着力建设“特色课程”,构建“生本课堂”,创建“特色学校”,努力实现办学条件从“捉襟见肘”到“基本均衡”、教育水平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质量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跨越。“品质教育、活力校园、幸福师生”的教育美好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7

1 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1. 1 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高等教育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凸显了科技人才的作用。高素质人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地方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差别较大,沿海城市、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也相对落后,高科技企业也随之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其次,高等教育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多高校已经在探索如何将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科研产业的排名比较靠前,体现了教育对于经济的技术支撑。随着高校的发展,很多高校的不同专业已经能够为我国企业提供一定的科研支持,并且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体现了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最后,高等教育的费用消耗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高校扩招的同时,也必然要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在无形中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之相关的行业的发展。在高校发展和扩建过程中,总是能够带动其周围经济的发展。学生的消费能力较强,尤其是90 后的学生,其各个方面的消费相对较多,这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1. 2 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方经济决定高等教育的模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资金支持,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事业也发展较快,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经济的发展才能解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经济发展中要将高校教育列入其中,教育要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目的,才能确保其在经济发展中社会地位。

其次,经济发展影响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速度的影响体现在物质保障提供和资金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的教育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国经济尚不发达地区要开放重点项目,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且注重教育与经济的切合点寻找,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教育结构改革要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改革和重组是一种必然现象。而这一现象影响了高校的教学策略,要求高校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人才的培养和资金的投入要始终围绕经济的发展。

2 经济与教育共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要求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但在目前的形式下,二者的结合还不完善。我们要正确高等教育发展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高校在适应经济的改革过程中,体制改革不彻底。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体制改革受到限制。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政府在资金上给予高校支持,但同时在科研及管理上的干涉较多,不利于高等院系的制度创新。相关法律并未对高校教育结构优化做出规定,这也使得一些高校在发展和制度改革过程中找不到方向。在运行机制上,传统教育体制分割了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虽已经得到改善,依然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受限于经济等因素,无法积极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影响其人才培养。市场经济机制无法发挥积极的作用。教育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弊端。经济与教育之间息息相关,这就造成了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无法提高,又无法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使经济与教育的结合不紧密。我们将二者作为当地发展的两个子系统,会发现无论是在管理体制上、地方政府作用发挥上,以及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支持上,均存在不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服务与合作关系并未完全建立,缺乏良性互动机制,高校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企业,尤其是科研企业。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造成教育发展无法满足经济需求,为此应提出市场的解决策略。

3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提高的共赢

3. 1 发挥政府对教育机构及经济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经济和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其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都决定了教育的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优化。政府应重视经济的发展,了解人才和科研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同时,要制定积极的法律法规,规划企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结构优化,使其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针对高校体制不合理的现状,应从根本上强调其体制改革,加大政策对于高校体制改革的引导作用和统筹作用。

3. 2 注意地方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差距。发达经济下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校扩招明显。但这会造成两个结果。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高校无法承受扩招的压力,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缓慢,人才缺乏。因此,应强调综合发展,平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形势,适当增加对西北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提高当地教师的待遇,防止人才过剩和人才缺乏过于明显。从高校的发展来说,督促其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3. 3 进行教育改革,使其适应经济的发展

基于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应从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入手,培养能够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其中课程改革是重点,基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行课程设置,以社会岗位需求来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对高校中不合理的专业进行及时调整。增加市场需求大的专业,相关资料报道了未来几十年内,我国高校诸多专业的毕业生将很难找到工作,国家相应地提出取消一些教育教学专业。这显示了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性。高校还应根据经济发展形势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尽量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基于现代社会的需求重点培养科技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高校教育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综合型人才支持。

3. 4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探索

高等院校掌握着巨大人才优势,高校应积极走出去,发挥其人才优势。从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入手,及时了解企业需求,针对企业需求建立经济科技群。扩大教育的发展规模,为企业生产和研发提供人才支持,培养懂技术、懂科研和懂管理的人才,逐步完成产业调整,使其对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学研发展策略是地方经济发展必要措施,要求高校建立相应的对策与运营管理制度。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少是其主要特点,应注重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将经济发展中科技这一要素作为核心来提出发展策略。

4 结论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增多。人才的缺乏在一个过程中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高等教育机构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这就体现出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证明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的支持与高校自身的策略调整,才能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与教育的和谐共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及高校都应认识到地方经济与教育相结合过程中需要的条件,以及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徐文俊,刘志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3).

[2]刘广河.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依据探析[J].科协论坛,2011(7).

看当今中职教育谈中职教育发展 篇8

一、让学校动起来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基地需要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学校专业要分清楚, 要培养技术人才, 要符合企业的要求, 必须明确“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区别。“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 服务于学生的专业, 还要明确“文化课”为辅, “专业课”为主。

学校作为中职教育的领导者, 要求学校专业老师多上实训课, 多讲操作技巧, 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定期举行一些技能比赛, 在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学校还要寻找一些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对象, 为学生提高技能提供方便的场所和就业的机会。

二、让老师动起来

老师作为中职教育的实施者, 要明确了解现代中职教育的改变。同时要注重教师的角色转变, 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师傅”的角色, 也就是由传授知识转为传授技术。而作为文化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任务要求也不同。

作为文化课教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明确一切要为专业课服务为目标, 在讲授文化课的同时多讲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知识。而专业课的教师在中职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不仅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 重点要放在培训技能方面。在课下, 专业教师也要举办一些兴趣小组或兴趣班,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三、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作为中职教育的消费者, 要明确自己参加中职学习的目的———就业 (找工作) 。只有了解了自己来此的目的, 才能更好地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实施。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由于初中阶段学习不太认真, 而造成文化水平比较低, 对于一些课程已失去兴趣。这样就只能在专业课方面来吸引他。

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动手的, 所以要多参加学校和老师组织的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技能。上课的时候特别是专业课上要注意力集中, 努力掌握课堂上的知识, 要做到多看、多学、多练, 争取在就业的时候掌握一项技能在手中, 这样才能有机会得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占据优势。

四、让家长和企业动起来

家长和企业也是中职教育的消费者, 只不过不同的是家长是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更好的企业。同时, 企业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扩大自己的实力。

对于中职学生的家长来说, 让孩子参加中职教育, 就是为了就业, 以便于孩子以后独立生活。所以,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家长要担当监督者的角色, 督促学生学习, 掌握专业技能。而同时家长也担当着中介的职能, 时刻注意就业机会, 为孩子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企业作为中职教育成果的接收者, 同时也是考核者。学生毕业以后来到企业, 由于刚接触企业生活, 无论哪个方面来说都是“菜鸟”, 需要企业的帮助, 来解决学生刚入厂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留住人, 同时也能更好地体现这个企业的文化,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我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分子, 愿意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 力求在以后的中职发展道路上, 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共同努力, 创造更好的明天。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职教育已处在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每个工厂和企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工人, 而中职教育正是工人的主要提供者, 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 要求中职学校大力培养技术人才, 用于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技术

参考文献

地方师院旅游本科教育发展浅析 篇9

1 发展的概况

我国现有的这些地方师院的旅游本科的教育起步较晚。最早产生于1995年, 比我国第一个旅游本科教育的诞生整整滞后了15年。从1995年到2001年是地方师院旅游本科教育发展的萌芽期, 七年内只有五所地方师院开设了旅游本科专业, 平均一年不到一所。2002年到2005年是地方师院开设旅游本科的高峰期, 这段时间内最少一年有四家地方师院新增旅游本科专业, 最多一年有八家, 平均每年五所多。2006年到2008年每年新开设旅游本科的地方师院的数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三年内共有四家师范学院开设本专业, 2009年新开设旅游本科的地方师院的数量又出现了增长的态势。截止到2009年我国共有37所师范学院开设了旅游本科专业, 超过了全国地方师院总数的一半。

从地域的分布上来看, 这些开设旅游本科的师范学院分布得比较分散。除北京、上海、天津、西藏、青海、宁夏、内蒙、甘肃、湖北、海南而外, 我国其他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在分布数量上, 这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只有不到1/4的省份其分布超过了两所, 其中分布最多的是河南和吉林两省, 各有4所, 其次是江西江苏, 各有3所, 绝大部份省份都只分布有一两所, 而以分布一所的省份为最多, 占到了总数的52%。

2 发展的特点

纵观这些地方师院的旅游本科教育, 其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 发展基础。

地方师院的旅游本科教育发展伊始, 都是以相关各系为依靠, 借助它们的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其依靠的系别有历史系、地理系、经济管理系、资源环境系、城市学院、商学院等, 尤其以历史系和经济管理系为最多。师范学院的旅游本科专业就设置在学校的这些教学单位之内, 其专业的建设、人才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 师资力量、课程结构、教学框架等都带有浓厚的所依托的原有学科的色彩。

2.2 发展过程。

地方师院的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 基本上经历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专科教育起步而逐渐发展成本科教育, 由单一类型的本科教育逐渐发展成多种类型的本科教育, 如旅游管理本科刚开始只有普通本科教育, 后来出现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由综合的本科教育发展成细化的本科教育, 如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分出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资源管理、景点规划开发几个专业方向等。专业的地位逐步提高, 专业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从刚开始的依附于其他相关各系之下的从属地位发展成独立的旅游系到最后出现规模较大的旅游学院。

2.3 发展走向。

地方师院的旅游本科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 为了和旅游职业教育相区别, 开设了大量的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 忽略了对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后来, 旅游本科教育又开始偏重于对学生旅游从业技能的培养, 使得本科生在技能方面得心应手, 但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 使得学生发展的后劲不足, 甚至与职业学校毕业生不相上下。如今, 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又在逐步向理论教育靠拢, 重理论与重技能两种教育体系正日益融合到一起。

2.4 发展策略。

一方面, 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对内鼓励教师完成学历进修, 输送年轻教师到办学经验丰富、专家学者集中的院校进行继续深造, 对外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 以提高自己的办学实力, 另一方面, 以本科教学为核心, 鼓励学生获取各类职业技能证书, 以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此外, 在教学管理模式上不断进行调整革新, 使教学计划安排弹性化, 教学环节完善化, 学习过程灵活化, 以保障教育的适用性。

3 发展的不足

虽然地方师院旅游本科教育的队伍在不断增大, 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张, 但从单体来看, 其发展势头不容乐观, 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旅游本科教育萎缩、招生数量逐年下降的情况,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办学观念落后, 专业设置雷同。

地方师院开展的旅游本科教育, 由于没有相应的办学经验, 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受传统的师范专业的办学方式的影响, 不了解社会需求, 关起门来办学, 造成教育与实际的脱节。现有的地方师院所设置的旅游本科专业只有两种:旅游管理以及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其中90%都是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都规定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 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同样的专业设置, 同样的培养目标, 造成旅游教育对旅游人才供给的结构失衡,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千校一律, 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自己的竞争优势, 导致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1]。

3.2 课程开设杂乱, 教学内容重复。

目前地方师院旅游本科专业的课程杂、虚、浅、重、乱的现象比较严重。课程设置上既涉及到有关个人经历和体验的心理学, 也涉及有关社会互动、文化碰撞、多元影响的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经济学、生态学, 有关地理现象的地理学, 还涉及到有关企业行为和综合行业的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 不顾及课程体系的内在系统性、联系性和逻辑关系而进行简单的拼装, 看上去面面俱到, 其实没有形成一种专门化的知识体系, 结果学生什么都学了, 又什么都没学透。而且很多课程存在大量知识重复现象, 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这些课程几乎都有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这一类的内容, 形成教学内容的重复, 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3.3 办学条件较差, 办学实力较弱。

和国内先进的旅游院校相比, 地方师院旅游本科教育的办学条件较差, 软硬件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学校是白手起家, 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投入不够, 既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 如没有专业实验室和实验设备, 或者有却配备不齐全, 也缺少强大的师资力量, 虽然师范学校目前也正在有意识地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 但出于条件限制, 规模小、质量不高、结构单一的情况仍然很普遍。缺乏学科带头人, 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缺乏高职称的专业教师的现象, 使得很多学校的旅游学术发展难以有效突破, 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裹足不前。

4 发展的建议

针对上述这些不足,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4.1 办学观念开放化。

开放式办学, 是当今高等教育的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 可以借助他人的有利资源来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 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办学优势。地方师院的旅游本科教育, 也要以开放的姿态走出校门, 加强横向联系, 与校外先进的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广泛地交流和合作。如开展校际间合作, 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户籍等前提下, 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引知名专家、教授来本校讲授前沿专业知识, 以充实师资队伍, 改善师资结构;如开展校企合作, 把旅游企业发展成为自己固定的实训基地, 聘任一些在旅游部门、旅游相关行业担任过职务的管理者授课, 把行业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教学过程中, 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开展国际合作, 与国外知名旅游院校联合办学, 共同培养, 以塑造国际化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2]。

4.2 专业建设特色化。

打造专业特色可以使自己与其他学校的旅游教育形成差异, 提升自己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而创造自身的办学品牌。专业的特色, 一方面可以从旅游行业中寻找, 开拓新专业。针对迅猛发展的旅游业所急需的各种人才如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等来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找到自己的专业定位。另一方面, 也可以从自身优势资源里挖掘。以学校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为依托, 把这些学科与旅游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形成自己的特色, 如文史方面有优势的, 可以把旅游文化作为自己的专业特色, 外语方面有优势的, 可以把旅游外语作为自己的专业特色, 地理方面有优势的, 可以把旅游资源规划作为自己的专业特色, 地方师院和其他类型的学校相比, 在教育学方面应该占有较大的优势, 因此不妨把旅游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特色。

4.3 发展模式创新化。

高等教育的职能有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社会服务, 培养人才是中心, 发展科学是重要职能, 社会服务是其应尽的职责,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3]。对于因旅游业发展的形势推动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地方师院的旅游本科教育来说, 在发展过程中理应把三个方面进行结合, 采取创新化的发展模式, 即直接参与到经济建设中, 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如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沟通, 建立校地互动的平台与机制, 建立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机构;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实施具体的项目研究计划, 为政府决策献计献策。为企业提供研究成果。以服务社会来带动学术发展, 以学术发展来加强人才培养, 从而促进自身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摘要:地方师院旅游本科教育的队伍不断增大, 整体规模不断扩张,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专业设置雷同、课程开设杂乱、办学条件较差等不足, 为此应当从办学观念开放化、专业建设特色化、发展模式创新化这几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关键词:地方师院,旅游本科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高等旅游教育走过30年五措施推进旅游人才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08.

[2]于洪雁.浅谈中国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 2008 (6) .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10

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体现, 是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 为经济发展吸收更多的知识技能型的劳动人才, 提供活跃的生产性因素, 尤其是技术型人才, 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决定职业教育的模式, 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制定具体的教育措施, 因此可以说, 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职业教育的需求。首先是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的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等领域, 亟需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担任协调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从而提升和发展地方的经济。其次是调整地方经济结构, 譬如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等, 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在开发人才和创新人才方面, 布局并不科学合理, 而职业教育能够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 为经济结构调整培养出各种种类和层次的人才, 为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助上一臂之力。最后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不间断补充劳动力, 鉴于劳动力资源流动性的频繁和岗位的不断添加, 职业教育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 然后增加相对应的专业教育, 而对于逐渐脱离市场需求的专业, 要予以适当删减, 这样才能针对性地为地方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

二、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的原因

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是满足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需求, 但由于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政府管理因素、职业教育机构本身管理因素等的问题, 导致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脱节的现象。

(一) 社会存在传统教育观念的诟病

相比于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这是社会传统教育观念的诟病。很多家长希望子女进入社会之后, 能够以高学历的优势获得高新职位, 而对于技能型人才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再加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 片面地追求高学历, 使得那些真正有技术能力的人才无法得到重视, 接受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市场发展中的地位被动, 很多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儿女接受中等教育, 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阻碍。

(二) 政府的教育政策不完善和投入不足

任何教育事业的开展, 离不开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足够经费的投入。但目前很多地区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一方面是劳动准入制度不完善, 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未能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另一方面是政府没有有效监督就业市场和用人企业, 某些特殊的企业岗位聘用了没有培训和持证的人员, 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就业打击。在教育经费方面, 某些地方政府未能给予职业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财政投入, 而偏向于普通教育, 但实际上, 职业教育相比于普通教育, 前者需要建设更多的教育教学设施, 否则难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 协助发展地方经济更是无从谈起。

(三) 职业教育机构本身的原因

职业教育机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人才输出的主要基地, 存在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首先是办学思想不明确, 在普通高中生源竞争环境下, 某些职业教育机构设置了“综合高中班”, 丧失了职业教育应有的人才教育意义, 甚至导致职业教育机构的畸形发展。其次是教育机构的办学体制不灵活, 墨守成规地按照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三种模式, 意味着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机构就读之后, 只能选择三年制的教育模式, 而未能提供继续深造的途径。最后是专业设置不科学, 没有强调专业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关系, 在缺乏市场人才需求准确预测的情况下, 仅仅根据国内专业的热门程度盲目地开设, 最终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 当地劳动力市场没有办法提供与专业相匹配的岗位工作。

三、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鉴于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 以及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脱节现象, 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社会、政府和教育机构三者的角度, 针对性地思考如何利用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 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社会“高学历”、“高薪”等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消除这些不科学传统教育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是用人单位改变“高学历”的用人门槛, 而将招聘的重视偏向于实际的技能水平, 为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量身定制更多岗位;其次是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在招聘的过程中, 对于持有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教育学生, 给予招聘优惠政策, 某些特殊的岗位人员, 必须严格规定持有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 否则不予上岗, 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促使社会开始重视职业教育岗位资格培训;再次是给予职业教育的提供更高的待遇和福利, 打破“职业教育”与“高薪”不挂钩的神话, 在此基础上, 企业就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技术型劳动力资源。

(二) 完善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作为教育事业的主导者, 其相关教育政策的完善与否和相关教育投入的充足与否, 直接影响教育机构的有效办学。由此, 地方政府应该职业教育放在战略性的位置, 为职业教育机构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正确定位职业教育, 针对目前地方经济人才层次不合理的状况, 政府应该将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支持重心, 放在职业教育方面。其次是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 对职业教育进行统一的组织和规范, 统筹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 消除社会对“高学历”、“高文凭”等的偏见, 为职业教育创造有利的办学舆论环境。再次是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完善, 一方面是对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 提高财政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的增长率, 合理分担职业教育的成本, 对于贫困的家庭, 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减少贫困家庭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拓展职业教育经费筹集的渠道, 鼓励更多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 同时以严格的经费投入监督机制, 确保所有经费都能够有效投入到职业教育办学当中, 以及建立严格的财政审计制度, 提高经费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最后是建立职业教育的监督制度和责任制度, 作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 引导提高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 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职业教育机构本身的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机构是为地方经济输出技术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其自身结构的改革发展, 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一是多元化办学模式的推进,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调动更多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到职业教育事业当中, 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合作制或者股份制, 提高学校自主管理的力度, 以及增加生源拓展的渠道。二是采用长期学制和短期学制相结合的模式, 鉴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 职业教育机构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人才学习, 确定具体的学制时间, 譬如改变之前“三年制”的固定模式, 而分为“一年制”、“二年制”、“三年制”的模式。“一年制”主要针对初级人才的培养, 满足地方经济急需的技术型人才, 属于“速成式”。“二年制”为地方经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人才。“三年制”是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创造型高级技术人才。三是师资队伍的建设, 确保教师来源的稳定性, 积极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专职或者兼职职业教育的教师, 同时为现任教师提供转岗培训的条件, 尤其是文化课程的教师。另外需要提高职业教育机构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当中。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决定职业教育的模式, 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制定具体的教育措施, 因此可以说, 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职业教育的需求, 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政府管理因素、职业教育机构本身管理因素等的问题, 导致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社会、政府、教育机构三者的角度, 针对性地思考如何利用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摘要: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教育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结构的优化完善, 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脱节现象, 由此我们应该深思如何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事业。本文将以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作为切入口, 分析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利用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发展,脱节

参考文献

[1]姜晓静.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J].职教通讯, 2012 (35) :1-5.

[2]王天成.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2 (11) :145.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发展;协调性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服务,是整个教育事业中跟地方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优化,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认真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对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有着很大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也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教育的普及程度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扩大教育的普及范围,整体范围内提高了劳动者自身的职业素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也提供了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分工创造了条件,也为经济与科技的融合提供了桥梁。

2.中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技术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技术理论水平以及较高的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在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专门的技术。中等职业教育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其配置水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收入均等化,有利于促进社会

公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充分发挥人们在各个方面的潜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收入开始跟个人的能力联系在一起。所以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收入均等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4.中等职业教育可为地方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培训基地

在湖南省長沙市的人力资源市场改革和促使失业人员就业过程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挥失业人员就业培训服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让失业人员回归到劳动力市场当中去,从而保证这个

市场的合理运作。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作为基本的导向,很好地把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提供培训基地,让失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策略

1.地方政府要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

像西方国家那样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因为人口负担问题和经济实力问题都是摆在教育面前的尖锐矛盾。如果大家都拥挤着去上高校,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社会用人的不平衡性,人才层次也不合理,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把中等职业教育定位在经济发展培养直接参与劳动人员的目标上。

2.中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培养高素质人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中等职业院校培养一批新型劳动者。这种新型劳动人员需要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新型劳动者应具备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要能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只有适应地方市场需求为企业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中等职业院校才能发展壮大。在新时期不断利用中等职业教育开展专业实习的机会与企业合作,充分围绕新时期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来培养新型劳动力。

3.地方企业要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企业要针对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使得用工过程更加合理化,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持有相应岗位职业资格证的求职者,用人单位要给予一定的招聘优惠政策。对于那些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的求职人员,用人单位要给予相应的说服教育,督促他们去中等职业学校参加相应的资格培训,这是对我国法律和政策的遵守,也是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专业素质人才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要认清中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找出中等职业教育跟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让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陈少峰.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7).

(作者单位 中国水电八局高级技校)

地方经济发展中职教育 篇12

一、郑州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

( 一) 办学层次偏低, 整体实力不够强, 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同步, 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中, 高职高专院校是主体,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试点中, 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由低到高的体系化, 无法真正满足区域经济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层次需要。郑州地方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 ( 职) 升格而成, 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 内涵建设不足, 人才培养的层次偏低, 对郑州、河南省区域经济建设的支持和贡献相对不足, 由于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偏弱, 郑州地方高职教育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

( 二) 专业结构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 需要进一步调整。当前, 郑州地方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 其结构无法有效满足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开设与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 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却是寥寥无几。可以说当前多数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缺乏规划, 没有适时匹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急需调整优化。

( 三) 办学功能交叉重叠, 办学水平偏低, 人才培养质量不能真正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需要进一步提升。当前, 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 造成本身就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市场营销与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 据调查竟然有60% 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 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校与校之间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75% 的雷同。还有的郑州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开设内容陈旧, 没有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而及时作出调整, 造成人才培养规格单一、质量不高。这种重复建设、办学水平整体偏低不仅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和水平的提升, 而且因导致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而无法及时向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 四)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区域经济建设主体与高职院校缺乏互动, 需要进一步深化。当前, 郑州地方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层次浅, 且属于松散式合作方式。由于缺乏有效保障, 出现了高职院校“热”、而行业企业“冷”的两极现象, 双方仅仅停留在企业援助、师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在校短期培训等方面, 校企合作还没有真正成为双方发展的必然应然选择。由于缺乏行业企业的有效介入, 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些脱离区域内经济发展实际,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无法达到预期, 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缺乏有效性等, 自然而然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从而造成郑州地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社会经济服务能力偏弱。

二、郑州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 一) “适度超前, 稳步发展”原则。“度”是指地方高职教育是以区域经济水平为基础。“前”是指地方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 而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水平。“适度超前”是指地方高职院校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提前布局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内涵; “稳步发展”是指地方高职教育发展既要寻求整体规模扩张、办学层次的提升、专业设置数量的增多, 还要以内涵建设为重心, 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 二) “内涵发展, 质量优先”原则。对于目前的郑州地方高职教育, 应把内涵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上。还要在内涵发展的所有阶段、所有方面都以“质量优先”为要则。高品质的高职教育必然将助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 三) “地方政府主导, 整合发展”原则。“地方政府主导”是地方政府要主导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整合发展”一是地方政府要对影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诸多要素的整合; 二是整合地方高职教育系统, 形成职业教育体系, 提高地方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以上三原则体现了一定的逻辑关系, 即“适度超前, 稳步发展”原则是发展郑州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内涵发展, 质量优先”原则是发展郑州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地方政府主导, 整合发展”原则是发展郑州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

三、促进郑州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 一) 进一步优化地方高职教育的结构, 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可持续地对接。郑州地方高职教育要在层次结构上、专业结构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以更好地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层次结构上, 对现有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减少区域内高职教育资源重复设置、体制不畅等“内耗”现象, 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特色,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大量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为满足郑州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以及人才需求层次高端化的整体趋势, 应积极稳妥地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的高职教育, 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要; 统筹协调各种职业教育资源, 要搭建中职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互相沟通、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促使高职教育里既有专科层次、还要有本科层次、乃至硕士和博士层次。在专业结构上, 要根据郑州市、河南省的需要, 开展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突显特色和优势的核心专业 ( 群) 建设, 还要结合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 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 二) 进一步整合资源,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以协同的方式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郑州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应然选择, 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郑州地方高职教育现阶段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 完善布局, 要以集团化办学为主要思路, 采用集团化、集约化两种模式, 统筹考虑职教集团、职教园区、职教联盟的发展。一是集团式办学模式, 郑州市政府可以责成区域内骨干 ( 示范) 高职院校为龙头, 由该高职院校牵头, 郑州地方其他同类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参与, 组建职教集团, 比如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可以组建旅游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东西两个职教集团。或者是郑州市知名行业企业牵头, 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企业参加, 组建行业性校企合作联盟。二是集群式发展模式, 以产业园区为基础, 地方政府统筹, 推动同一区域内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有计划、有目标地共同建设和发展。比如郑州可以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为基础进行这种集群式模式试点。郑州地方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 政府相关部门应予以主导,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体制机制, 推行协同创新模式, 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 三) 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好规划、指导和服务。地方政府在地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是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替代的, 一是地方政府要对地方高职教育进行顶层设计, 宏观调整郑州地方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制度环境、法律环境, 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提升地方高职教育在教育体系的地位, 保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协同进行高职教育, 比如搭建“校地企”三方合作平台, 建立健全校政企业合作机制, 深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容。二是政府要以协调者的身份, 努力为地方高职教育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为地方高职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可以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市领导和市直部门联系高校制度、联谊会制度, 调研并帮助地方高职院校解决教育、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难题, 协调地方高职院校校与校之间的关系以及校与社会间各主体的关系。三是政府要以监察者的身份, 建立健全高职教育督导制度、第三方评价制度等, 对高职院校建设目标进行督导、评估, 保证高职教育建设如期完成、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地方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相互和动态的发展过程。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必须以区域经济为前提, 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区域经济为郑州市地方高职教育提供财力、物力方面支持, 两者通过螺旋式互动, 相互促进、相互适应, 以达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楠.安徽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科技广场, 2011, 2

[2]覃海逢.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高教论坛, 2011, 11

[3]张剑, 王威.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3, 3

[4]王一群.临沂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5]张仁全.区域经济发展与湖南高职教育[J].职业时空, 2008, 9

[6]丁晓昌.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1:50

上一篇: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下一篇:造血干细胞移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