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外包业发展

2024-10-07

地方外包业发展(精选7篇)

地方外包业发展 篇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卫·李嘉图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从理论上肯定了外包的经济学意义:企业通过把非核心业务分包给专业的公司来做, 降低成本, 同时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业务, 达到最优效率, 是双方获益。其中服务外包, 较之制造外包, 由于转移成本更便宜, 信息传递更快速便捷, 已在外包业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据商务部统计, 2010年左右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12000亿美元。服务外包在全球市场内规模大, 增速高, 已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拉动力之一。近年来, 服务外包业更呈现出交易规模越来越大, 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离岸外包越来越普遍, 政府扶持越来越多的特点。

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正大步迈进黄金期, 但相较与印度等国际主要接包国, 中国服务外包业起步晚, 总体规模小, 市场份额低。虽然如此, 我国在人力资源、制造业水平和基础设施等重要方面均具有优势, 服务外包业的前景和潜力仍然巨大。加上近年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014年11月2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将服务外包作为产业提高到重要的战略高度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 为服务外包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政策环境。

2009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 批准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武汉、大连、南京、成都、济南、西安、哈尔滨、杭州、合肥、长沙、南昌、苏州、大庆、无锡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国家在这20个示范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 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和金融支持等。

本文将着力研究政府的刺激政策, 如建立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对当地的服务外包业的影响, 以及不同发展程度的城市对这种影响的承接效果。

二.主题概念内涵

1.内涵界定。“外包”概念来源于《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的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指“企业在保留特定产出生产供应基本定位的前提下, 对生产活动涉及的某些环节区段的活动或工作, 通过合同方式转移给外部厂商来承担”。服务外包和制造外包都隶属于外包。

服务外包的定义在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认识。管理学权威工具书《商务大词典》将服务外包定义为“通常依据双方订的标准、成本和条件的合约把原先由内部人员提供的服务转移给外包组织承担”。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等编写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认为“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工厂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 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综合各权威定义可大体总结, 服务外包不同于制造外包, 服务外包是指将公司非核心的业务或业务流程发包转包给外部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

2.主要分类。一般地, 依据外包内容, 服务外包可分为信息技术外包 (ITO, 即将其IT系统全部或部分外包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 如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业务流程外包 (BPO, 即将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 如供应链管理) 和知识流程外包 (KPO, 即将要求领域专业技能的知识密集型业务流程外包, 如研究分析数据) 。服务外包也可以根据承包商和发包商的地理位置关系划分为境内外包、近岸外包和离岸外包;按动因划分为策略性外包, 战略性外包和改造性外包等。

三.建立评价体系:城市竞争力指数

为了研究示范城市的建立这一政策对当地城市外包业发展的影响, 考虑到不同城市本身发展间的差异, 对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构建城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指数。

1.指标选择和权重分配。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 (A.T.Kearney) 发布的2014年全球离岸服务目的地指数中, 将评价指标分为财务吸引力、人员和技术可用性、商业环境三大类别, 各占比40%、30%和30%。由于科尼尔指数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为了最大化研究城市间差异, 文章选择、剔除了其中部分指标 (如:科尼尔FDI信心指数) 。再参考Graf和Mudambi (2005) 提出的服务外包地方吸引力指标, 对上述指数进行有效补充和合理修正, 得到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指数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分配 (见表1) 。

2.城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指数Iit。考虑到实际数据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可得性, 文章所有的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和各地统计年鉴, 部分数据用所属省级数据平行替代。由于量纲的不同, 以上原始数据在不同指标间的数值差异较大, 故将每个指标的最大值作为百分制下的满分, 其他数值等比例缩放, 得到不同城市不同年份的七个指标在百分制下的得分。使用以上权重加权后即得到城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指数Iit (保留一位小数后如表2) 。

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地方外包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地方外包业发展影响回归模型

其中:

Yit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i在t年的服务外包出口收入

Iit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i在t年的服务外包竞争力指数

D2009为关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确立时间 (2009年1月) 的虚拟变量,

具体表现为

所取数据均属研究时间范围2006年至2011年六整年间, 期间厦门市于2010年2月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为保证面板数据严格有效, 在回归模型中暂不考虑。佛山市因广佛同城与广州市进行区域一体化建设, 享广州市同等待遇, 故在数值上加总并为一市处理。

2.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得到的随机效应下的统计量如表3。

结果分析可知, β1和β2估计量为正且显著, 验证了模型及假设的合理性, 说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一政策的出台对当地城市的服务外包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但是城市本身的综合实力, 即城市服务外包业竞争力水平, 也同样显著影响着当地的服务外包出口量。

城市外包竞争力指数的回归系数显著, 说明了当享有同样的国家优惠政策时, 城市本身的不同发展力水平会成为城市间服务外包收入差异的来源。一个城市的服务外包竞争力指数高, 意味着该城市在财务、劳动力、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能力强, 这样的城市既可以在短期吸引资金和劳动力流入本市, 促进行业建设, 也会因为目前的领先优势在中长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家政策的影响是通过控制同一城市的发展水平, 比较在有无政策的不同年度服务外包业情况。两个影响因素一个直接, 一个间接, 一个横向地域, 一个纵向时间, 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3.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地方外包业发展的影响渠道。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建立会为当地带来譬如技术、人才等一系列优势, 从而推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文章下面将深入探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影响地方外包业发展的渠道。徐志成等 (2010) 通过实证分析推断国际服务外包具有技术溢出效应;此外, 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相关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税收优惠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外包企业和外包人才的流入, 带来总量上的增加。据此, 本文将从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人数、服务外包企业个数、服务外包业平均工资和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质量 (如表4) 四个方面假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地方外包业发展的影响渠道并加以验证。

(1) 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人数Empolyit作为可能影响渠道的探究

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得出随机效应下的回归结果:

结果分析可知, 估计量为正且显著, 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 说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城市的服务外包就业人数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即说明示范城市会通过增加外包行业的劳动者数量来拉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其中, 的显著值较高, 表明相较于建立示范城市这一政策而言, 城市本身的竞争力水平更容易吸引更多的职工进入当地的服务外包行业。此结果与许多行业的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相吻合, 劳动力往往会自发地流入相关产业更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常具有劳动力需求旺盛, 劳动报酬高的特征。而国家级的宏观政策, 直接着眼点一般是地区和企业, 对职工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

(2) 服务外包企业个数Firmit作为可能影响渠道的探究

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得出随机效应下的回归结果:

结果分析可知, 估计量为正且显著, 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 说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个数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即说明示范城市会通过增加外包行业的企业个数来拉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其中, 的显著值均较高, 表明了当地本身的发达程度和政府政策的导向对于当地外包行业的企业数量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此结果, 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和劳动力一样, 会自发地选择报酬高, 发展前景好的地区作为基点。然而企业的流动性远不如个体劳动力, 且定址迁址都意味着很高的成本, 所以企业对于地区的选择实则更加谨慎严苛, 扩大了城市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影响, 但企业总数较小, 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这种影响。另一方面, 国家的刺激政策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税收 (1) 调控, 税收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 而政策的本意通常也是借企业的行为带动整个行业的良性运作。所以政策的实施对劳动力数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但对入驻当地的公司的数量会有显著影响, 特别对于像服务外包业的新兴行业, 尚未形成战略格局, 在可塑性与流动性上极具潜力。

(3) 服务外包业平均工资Salaryit作为可能影响渠道的探究。

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得出随机效应下的回归结果:

结果分析可知, 估计量为正且显著, 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 说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城市的服务外包业平均工资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即说明示范城市会通过提高服务外包行业的薪资水平来拉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其中, 的显著值较高, 说明了外包行业的员工报酬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挂钩。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强, 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 几乎所有行业的薪资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当地发达程度的正向影响。国家政策对于服务外包的薪资 (2) 也有保护, 但着重保护的是小部分高技术的人员工资, , 加上中国企业公会的议价能力普遍较弱, 职工薪资自然不会随政策出台有明显增加。

(4) 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质量Qualityit作为可能影响渠道的探究

建立以下回归方程:

得出随机效应下的回归结果:

结果分析可知, 估计量为正且显著, 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 说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地城市的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质量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即说明示范城市会通过提高服务外包员工质量来拉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其中, 的显著值较高, 表明了较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水平更高, 因为较发达地区本身的教育水平较高同时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潜力又源源不断地吸引高质量的人才涌入。这项指标使用的是服务外包行业本科以上职工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而由于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 故在我们研究的时间区间内变化不明显, 服务外包城市的政策优惠会增加当地对人才的吸引力, 但高质量的技术的人才往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和骨干力量, 所以他们的就业岗位和公司相对稳定。

每个行业由企业组成, 企业的运作又要靠职工实现。所以, 文章验证了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人数、服务外包业平均工资、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质量 (职工维度) 和服务外包企业个数 (企业维度) 均是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对地方外包业发展的有效影响渠道。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地区服务外包业竞争力水平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的影响, 再将影响传递给外包行业。其中地区服务业外包竞争力水平常常体现在地区间有显著差异的指标影响上, 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的影响一般是随时间且影响较间接。

五.基于中国服务外包现状的建议与展望

1.中国服务外包业现状。当前, 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速度快但起步较晚。中国近几年开始逐渐积极发展外包业, 从新增服务外包企业个数、新增从业人员、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额等都可看出每年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是我国的外包业刚开始兴盛却要面对着激烈的市场份额竞争, 软件外包承接大国印度于2008年, 即我国外包示范城市建立前的一年, 就承接了全球65%的软件外包业务和46%的其他服务外包业务, 以及几乎所有的美国外包业务, 而欧洲市场的份额又多被爱尔兰垄断, 在国际外包上, 中国虽然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想要分一杯羹却并不容易。

此外, 中国的外包业还存在着潜在的发展态势畸形的风险。服务外包业在发展的地域分布上差距过大, 20个示范城市自成立以来的各项统计指标已占全国总量上的75%以上。在承包对象上, 对日外包占据了半壁江山, 欧美外包市场开拓缓慢, 国内市场也一直受忽视。同时, 中国外包业的细分市场也不均衡, 其中仅信息技术外包占比就高达68%, 业务流程外包占比29%, 而知识流程外包仅占比2%。

2.启示与建议。

(1) 在国家层面上,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意义是超越这个行业本身的, 它会成为推动整个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从而优化国家的就业结构。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 建立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是一项显著有效的措施, 对产业初期资源的有效分配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是高速的成长期背后, 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 所以国家在刺激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监管与风险控制。除了增加部分城市的竞争力外, 国家政府要努力提高整个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和吸引力, 譬如全面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同时, 国家可以组织示范城市和非示范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定向帮助, 缩短地方间发展差距;也可以邀请国外优秀的承包国来我国进行行业间的互访学习。

(2) 在地方政府层面上, 对于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而言, 要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 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特点, 将优惠政策的效益最大化。对于广大非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要意识到自身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城市本身的竞争力同样是推动外包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在吸引劳动力方面比政策扶持起到了更明显的作用, 所以着力发展好自己, 既能提高自己的产业竞争力, 也为下一轮争取国家政策优惠加大可能性。譬如, 地方政府可以学习类似资源禀赋的示范城市, 模仿他们的发展模式, 同时做好产业承接准备;也可以出台一些在地方层面上的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此外, 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百年大计”教育的投资培养对每个城市都至关重要。

(3) 在外包企业层面上, 不同的企业应努力找准自身发展的落脚点。由于我国外包业务范围狭窄, 对于新生代企业, 可以规避热门成熟的行业分支, 考虑在更细分市场上的发展, 走差异化导向性路线, 培养核心竞争力;虽然中国外包目前仍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 对于技术性的企业, 可以慢慢从低层次向高科技含量的尖端业务进军, 走在转型的前列抢获先机;目前外包企业普遍规模小, 对于资金雄厚的“现金牛”企业, 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 取得规模经济效应。

3.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承接国际主要服务外包国。世界主要的服务外包承接国家包括印度、菲律宾和爱尔兰。印度作为“世界办公室”, 其外包产业以软件业为主导, 离岸外包为主, 行业分布银行、金融服务、通信和媒体等多个方面。中国正在学习印度建设类似的服务外包园区, 同时我国也要着力发展高科技人才, 特别是语言人才, 只有完备的人力资源环境才是外包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印度有力的政府扶持、完善的法律监管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都可以为我国借鉴。菲律宾由于其低廉的成本和位于亚洲中心的地理优势, 在呼叫中心服务等发面取得了亚洲外包发展增速第一的成绩。菲律宾的呼叫承接反映了菲国成熟的电信基础设施, 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石作用。特别地是, 菲律宾发展研究所等活跃的学术界研究与实业界、政府相辅相成, 使得产业的发展更高效, 更符合科学理论, 我国也应当鼓励广大学术人士研究相关论题, 帮助实物界获得经济原理的支撑。“欧洲软件之都”爱尔兰是欧洲市场最主要的承接国, 其业务主攻高端服务, 爱尔兰的很多服务外包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也应考虑逐渐进入高技术市场, 抢占拥有更高利润, 更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细分。

(2) 在线服务外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统外包业中的很多局限性都可以通过在线外包解决, 例如进一步降低成本和跨地域即时传递。在线服务外包是“承包第三方供应商 (通常是海外) 提供产品或交付并通过互联网有偿服务的业务流程” (井然哲, 2012) 。在线外包不仅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利用历史信息进一步优化成本, 还可以使用众包, 聚集闲散智力, 更大程度满足客户。当前, 中国的互联网交易量世界领先, 中国可以利用互联网产业的优势, 带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实现发展模式更效率更经济的转变。

摘要:为了研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策实施的产业影响和影响途径, 文章对20个服务外包示范市构造城市竞争力指数, 再对示范城市设立这一政策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城市的政策优势对城市外包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且对本身越发达的城市促进效果越明显。并且可以验证, 影响的有效途径包括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人数、服务外包企业个数、服务外包业平均工资和服务外包业就业职工质量等。

关键词:地方外包业发展,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城市竞争力指数,影响途径

参考文献

[1]埃森哲.2009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研究报告, 2009.

[2]安体富, 刘翔.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国际比较与借鉴[J].学习与实践, 2011, 2:5-11.

[3]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4]Graf M, Mudambi S M.The outsourcing of IT-enabled business processes:A conceptual model of the location decis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5, 11 (2) :253-268.

[5]Prahalad C 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Boston (Ma) , 1990, 1990:235-256.

[6]许立帆.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承接水平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 2013 (2) :92-94.

[7]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趋势评析 篇2

1 市场规模急剧扩大, 但地区分布不均

外包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得到迅速发展, 1998年到20 0 0年间增长了一倍。20 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 占全球商务活动总金额的14%。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为5.1万亿美元。2000年至2007年世界服务外包出口金额 (如表1) , 目前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

(单元: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服务外包网

通过对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在《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采用的衡量各国利用外资业绩指标进行优化调整, 我们采用这个指标来分析主要国家利用服务外包的业绩状况。

将业绩指数定义为一段时期内该地区的服务外包流入量占全球服务外包流入量的比例再除以该地区GDP占全球GDP总量的比例。公式表达为:

Oi是指i国或地区承接服务外包数量

Ow是指全球服务外包数量

采用业绩指数的计量方式, 可以消除经济规模不同给利用服务外包数量带来的影响, 更具客观性。如果指数等于1, 说明该地区占全球的服务外包数量的比例与其占全球GDP的比例相等;如指数值大于1, 表明该地区吸收了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更多的服务外包;指数小于1, 表明FDI流入量低于相对于其GDP规模而言应有的服务外包数量。

国际服务外包的项目分布主要在印度、爱尔兰、以色列以及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国家虽然所占比例较小, 但份额也在逐年提高, 国际服务外包的供应竞争相当激烈。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起步晚, 规模也不大。2007年, 我国的服务贸易仅为2000多亿美元, 约占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10%, 远低于世界19%的平均比例。由此可见, 在服务外包出口上, 我国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 承接外包的形式日益多元化, 业务种类迅速增加并呈现高端化趋势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和竞争战略, 很早就被一些大型跨国公司采用, 传统的做法是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或者生产环节外包给国内以及领先国家的公司。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 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使得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 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被跨国公司纳入了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20世纪90年代初, 服务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IT服务和软件领域, 至今服务外包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软件领域, 外包业务涉及各行各业和生产运营各方面。除了IT外包和软件外包, 业务流程外包也很受企业欢迎, 包括金融、保险、医疗、人力资源等各个领域。现在, 印度已经是业务流程外包的最大承接国。

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种类呈现高端化趋势:服务外包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 从IT外包、软件外包, 发展到现在分为商业流程外包 (BPO) 、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知识流程外包 (KPO) 三大类, 业务涉及金融、人力资源、保险、医疗等各行各业。从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服务外包会从基础的技术层面的外包转为高层次的商业流程外包, 所涉及的业务具有高度复杂的特点, 要求外部服务提供商对某个特定的领域或行业有丰富的经验、精准深度的认识, 才可以胜任知识流程外包的工作, 从而对服务提供方的专业素养、知识积累、从业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发包企业与承包企业合作更深入, 合作与控制方式多元化

出现了从单个项目投资向产业链投资方式转变的新趋势, 并且主要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主导着这一新的趋势。这些跨国公司不仅提供了巨额的投资, 而且其技术、管理、经营理念、全球营销网络等都随之进入外包承接的企业, 增强了这些企业的经济实力;不仅向单独的企业进行投资, 而且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进行横向产业链式的投资, 甚至是对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性的产业链整合。这种转变无疑扩大了投资的规模, 整合了原有的合资企业, 从而使投资规模化、系统化程度逐步加强。

外包需求方、服务供应方走向联合外包。由于外包市场不断扩大, 外包的种类不断增多, 外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在逐渐增加。为了能够降低服务外包的风险, 一些有共同需求的服务外包需求方, 甚至是竞争对手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采取联合外包的形式。通过联合外包还可以利用巨大的需求以及各个企业分工的不同, 以最优惠的条件、最低廉的价格获取自己所需的服务。同样, 在服务供应方方面, 通过联合向需求方提供服务的形式, 与联合方优势互补、协调合作, 一方面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可以扩大业务范围, 从而争取更多的业务和利润。

此外, 外包业务的上下游之间、发包企业对承包企业的控制更加深入, 要求更高。过去主要采取日本式的软件外包方式, 即一般由某企业承包, 然后经过分解之后, 将其中技术含量较低、人工需求量较高的加工型业务提供给外包服务供应商, 人员规模和项目复杂度相对比较小, 对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规模要求不高。现在更趋向于采取类似于美国软件外包的整体外包的方式, 即外包方提出需求后, 要求供应商分析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 完成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分解模块、系统集成、现场安装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 从而要求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人员规模大, 项目开发周期也比较长, 需要供应商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开发大型项目的经验, 对承包商的控制也会更严格, 更深入。

4 结语

国际数据公司 (IDC) 《中国业务流程外包 (BPO) 市场2008~2012年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 2007年中国BPO市场以23.5%的年增长率稳健攀升, 市场规模达到10.6亿美元。2009年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增速较金融危机前的预测下调6%至22.9%, 增长率同比下降4.5%。中国国内服务市场在政府经济政策的刺激和服务商整体交付能力不断提升的支撑下, 将加速释放市场潜力, 2009年将保持近20%的增速。为此, 依托十一个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六大软件出口基地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西安、成都) , 通过相关产业政策和配套扶持措施制定, 必将有利于促使中国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和服务外包层次的不断提升, 有利于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新的产业分工链条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华.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解决机制研究[J].物流管理, 2008, 5:34~36.

[2]曲建忠, 张战梅.跨国外包与加工贸易及FDI的区别与选择[J].生产力研究, 2007, 22:68~70.

[3]甄炳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服务外包[J].求是杂志, 2005, 9:61~62.

地方外包业发展 篇3

1.1 湖北发展服务外包的多重历史机遇将产生叠加效应

服务外包业是服务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占用资源少、污染排放小、吸纳就业多、价值增值高的产业特点, 在我国方兴未艾。

1.2 湖北独特的制造业优势提供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

湖北制造业门类齐全, 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化学原料制造、烟草、纺织、建材、农产品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

1.3 湖北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能够转化成外包服务竞争力

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通过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 特别是拓展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服务外包工作依据靠人脑加电脑, 具有促进研发、吸纳就业, 特别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1.4 湖北商务运行成本有利于提高国际服务外包业接单率

在服务同质的前提下, 显著的工资成本差异既是服务发包方选择承接方的诱因, 又是承接方争取发包项目的动因。湖北省商务运行成本明显低于沿海和发达地区, 具有承接国际或沿海企业服务外包项目对湖北的转移的优势。

2 湖北差异化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制约因素

湖北服务外包业处在起步阶段, 其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主要表现如下:

2.1 服务外包业高度集中, 地区发展不平衡

湖北省服务外包业收入主要集中在武汉, 其次为宜昌、襄樊等地区, 其他地区则较少。据湖北商务厅资料, 截止到2009年底, 武汉市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13家, 占全省比重为60.11%、新增从业人员的占比为60.09%、接包合同金额4.7335亿美元, 占比为56.7%, 接包合同执行金额1.7609亿美元, 占比54.05。其次为宜昌市 (占比26.27%) 、荆州市 (占比10.05%) 、襄樊市 (占比3.19%) , 其他城市基本为0。

2.2 服务业比重偏低, 抑制了服务外包业发展能力

服务业是服务外包业发展的基础, 虽然湖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 但比重偏低, 2007年为42.1%,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回落到40.5%, 2009年为39%。2008年湖北省服务业比重既低于先进省份北京 (73.2%) 、上海 (53.7%) 、广东 (42.9%) 和浙江 (41.0%) , 又低于重庆 (41.0%) 和贵州 (41.3%) , 略高于湖南 (37.8%) 。

湖北服务业比重偏低既抑制了服务进口需求, 也削弱了服务出口能力, 无疑对服务外包业发展能力起着制约作用。

2.3 外商投资服务业比重不大, 市场开放度有限

从长期均衡来看,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对服务业产值比重有正的影响, 而湖北外商投资新兴服务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如2009年外商投资投资金融业实际金额仅为1000万元, 占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0.27 %, 投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际金额仅为561万元, 占比0.15 %;投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仅为541万元, 占比0.14 %。2009年, 全省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6.4469亿美元, 占外商投资总额的31%, 仅为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 (60%) 的一半, 比上年下降27%。此外, 湖北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近年来下降, 2008年规模总量达3222.95亿元, 比上年增长20.5%, 但与2006、2007年相比, 分别下降为9.3%和5.3.%, 制约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2.4 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相比, 武汉排名靠后

武汉市是全国较早涉及服务外包领域的城市之一, 1991年武汉安珞、武汉珞珈等软件企业便开始发展欧美和日本市场, 后逐步从软件研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领域, 现有EDS、IBM、博彦、开目等一批国内外大型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武汉。2006年12月25日, 武汉被国家三部委联合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 2009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但在全国20个示范城市中, 武汉排名落后。据武汉市信息中心2008年的一项研究分析, 以政府支持、人力资源、硬件设施、基础条件、市场资源、开放程度和专业服务等指标综合排名, 武汉仅排第12位, 落后于沿海城市, 也落后于西部城市的成都和西安。

3 湖北差异化发展服务外包业的思路及对策

与过去的非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相比, 湖北差异化发展战略的目标是避免与沿海地区的同质化竞争, 防范发展服务外包业可能出现的低级化和趋同化后果, 体现自身特色。

3.1 确定差异化发展思路, 在三大层面形成湖北发展服务外包业的战略共识

湖北发展服务外包业可以发挥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 构建区域间产业合作转移机制的核心枢纽要地。应在吸引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与沿海或中西部其它城市有效合作, 实现优势和效应互补为目标, 并体现在三大层面。

在政府层面, 应以武汉服务外包示范区、软件园区为线索, 研究确定湖北服务外包业差异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支持, 包括服务外包政策环境、法律体系和平台建设, 以及与城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有机联系。

在产业层面, 应重点研究湖北发展软件开发、网络与数字增值、电信运营、人力资源和金融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外包领域, 产业、人才、教育、技术、政策、环境等综合优势如何转化为差异化的产业集群、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竞争风险控制机制。

在企业层面, 承接服务外的包模式和阶段性设计, 服务外包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能级, 避免同质化竞争条件与方式。

3.2 打造差异化发展特色, 走内外包协调发展之路

据有关数字显示, 2008年我国离岸服务业务与国内服务比例约为2:8, 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规模的85.1%是国内需求, 近年国内需求约占90%, 服务外包的国外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市场的支撑迅速实现产业集聚, 对内需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而服务外包的内需市场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为外需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1) 积极扩大外需, 大力引进外资企业, 快速拓展离岸服务外包市场。

湖北要积极吸引外包企业尤其是有离岸外包接单能力的企业来汉集聚, 做大离岸服务外包交付中心的产业规模。重点支持已落户武汉市的EDS、IBM、博彦、群硕等国际外包企业在武汉快速发展;促进法国电信、NEC、IIHT等项目尽快建成投入运营;争取微软、东软、联想、中兴等国际知名企业或国内软件产业20强落户武汉。

(2) 发展企业联盟, 做大本土企业, 提高服务外包企业接单能力。

重点支持武汉开目、天喻、江通动画、数字媒体、地大信息等一批离岸外包已初具规模的企业。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挥整合本地产业链的龙头作用, 提升本土企业外包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一批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实施调整、联合、并购、重组, 推动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联盟, 提高武汉市离岸外包的接单能力和交付能力。

(3) 利用政策优势, 鼓励国内企业转型, 扩大生产性服务外包项目。

2010年以来, 我国政府部门涉及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数据处理等不涉及秘密的项目开始分包给专业企业, 财政部也在积极促进大型中央和地方企业加大服务外包采购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制定相关措施推动国内金融业的服务外包采购力度。这将促进湖北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有机会参与外包业务。政府部门可以重点支持武钢、东风等本地企业, 分离信息化机构和软件业务, 推动湖北软件企业顺应软件服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促进湖北制造业、物流业、金融业的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的专业部门, 实行向服务外包的战略转变。

3.3 确定湖北差异化发展目标, 在三大领域体现服务外包效应

差异化发展目标可以为湖北壮大延伸服务经济产业链, 推动“两型社会”改革试点, 具体功能与效应必须体现在以下三大领域:

(1) 在制造业领域体现湖北生产性服务项目的规模效应。

湖北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科技与知识支撑工业化和低碳工业化的道路, 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则可以成为湖北增长方式转变和价值链的提升的重要途径。服务外包模式可以使产业发展从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 向上游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延伸, 提高效率。湖北目前已形成以钢铁、汽车与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现代制造业中权重较大, 有利于湖北生产性服务项目形成规模。特别在应对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已发挥积极作用。湖北差异化发展服务外包业须进一步发挥武汉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效应, 扩大以ITO (信息技术外包) 、BPO (业务流程外包) 、KPO (知识流程外包) 等模式为主的生产性服务外包项目, 使湖北制造业发展的效应与服务外包的效应有机结合, 体现规模效应目标。

(2) 在外商投资领域形成外资来源多元化和结构优化效应。

湖北国际投资呈现FDI的规模扩张迅速和结构不合理的特点。2009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下降3.6%, 而湖北实际利用外资46.88亿美元, 增速为13.9%。其中FDI 36.58亿美元, 同比增长12.7%, 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60%、31%。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第三产业较低。外资来源非常集中, 仅香港地区就占比52%, 美、日、法三国占比不到10%。因此, 湖北差异化承接服务外包, 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向内地转移, 不仅扩大了新的投资领域, 优化了外商投资结构, 也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湖北应推动投资主体向服务业大项目集中,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实现湖北国际投资区域配置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 促进湖北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更上一层楼。

(3) 在对外贸易领域体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平衡效应。

近年来, 虽然湖北省服务贸易总额增长很快, 但与湖北的货物贸易相比, 发展水平较低, 且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按湖北省外汇管理局BOP数据统计, 2009年全省服务贸易总额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3.3%, 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占全国服务贸易的比重极低, 仅为 0.8%, 在构建中部地区新的增长级增强发展能量上任务艰巨。在现代经济中, 一国或地区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湖北差异化发展服务外包业不仅有利于突破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平衡的局面, 还是走自主创新道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在政府层面, 要为服务外包环境建设、法律体系、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服务外包业与城市化、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之间的有机联系及相互促进机制。企业层面则要通过差异化发展, 壮大具有国际资质、自主品牌和市场占有率高的服务外包企业, 促使湖北货物与服务贸易在服务外包业发展过程中取得良性发展的平衡效应。

摘要:服务外包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举措, 在选择服务外包模式和发展途径上, 湖北要突破瓶颈, 实施差异化战略, 打造湖北品牌和特色, 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差异化

参考文献

[1]袁永友.服务外包与示范城市差异化发展[J].国际贸易, 2009, (9) .

地方外包业发展 篇4

一、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业的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从业企业和人数逐渐增多,业务领域向多元化延伸,市场分布逐渐扩展,服务层级有所提升。服务外包业在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产业规模。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业一直增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2009年依然逆势上扬,保持了上涨势头。服务外包的产业规模可以用其合同额、企业数、认证数量和就业人数等指标来反映,金融危机前后我国服务外包业的产业规模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2009.12

另据工信部和商务部资料,我国服务外包业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5%,截至2010年底,我国在岸服务外包收入为2381.2亿元人民币(折合3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6.1%;离岸服务外包收入144.5亿美元,同比增长43%,从离岸业务承接量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目的地国家。

2、业务领域。

服务外包可以分为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ITO)和知识管理外包(KPO),其中KPO又可以视为BPO的高级形式。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业以ITO为主,同时BPO的增速也较快,KPO也颇具发展潜力,三者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0.2%、23.4%和16.4%。

ITO在我国起步较早,最初由硬件产品支持服务发展起来,后逐渐延伸至软件开发和IT运营服务。目前我国的ITO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中软件服务外包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北京、上海、深圳、天津、西安、成都等)为中心,我国的软件出口集群已初具规模,业务利润率持续增加,服务层级逐渐提升。ITO的发包行业主要来自于信息业、金融业、电信业以及相关的制造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后来自于金融业的ITO比重有所下降,而来自于电信业的业务比重则上升较快,同时政府及公共事业的外包业务也开始成为新的增长点。

BPO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数服务商仅能提供较为低端的流程服务。BPO涉及客户交互服务、金融财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后台事务处理、知识服务等多种形式。目前我国的BPO主要是客户交互服务,其次是金融财会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其它业务形式所占的比重较小。由于人力成本在BPO总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一般为七成以上,因此发展BPO可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低的优势,既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3、市场分布。

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主要来自于内需市场,虽然近年来离岸需求增长很快,但离岸业务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从内需市场来看,发包区域主要来自于华东、华南和华北,而来自于中部和西部的发包量则很少。2010年在我国本土市场发包量的区域构成中,华东、华南、华北分别占31.2%、26.1%和17.8%,三地区加起来占到总发包量的七成以上,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发包区域。从离岸市场来看,我国的外包业务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其次是美国和欧洲,通过港澳台转包的国际业务也较多。金融危机之后,来自于欧美市场的业务量增速有所下降,而来自于港台两地的业务量则相对增长。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习俗的接近性,我国承接日韩外包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来自于这两个国家的外包能够保持稳定的份额比重。而对于欧美地区,我国则不具备这种先天优势。欧盟为维护其本位利益,通常选择其内部成员国作为接包方,相关的法律限制条款较多,外包管理也较为严格;美国较之于欧盟,虽然各类限制较少、市场需求量也大,但是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接包公司资质以及英语应用水平的要求较高。因此,目前我国拓展欧美外包市场存在障碍性因素,短期内较难有大的突破。

二、我国服务外包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外包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位于国际产业链的相对低端,与先进外包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和不足。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业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

1、对服务外包缺乏认识。

一是对产业规律缺乏深入的理解。服务外包源自于国际分工的演变,因此我们理解服务外包也应立足于此。目前国内对于服务外包内涵的理解及其产业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将其单一地界定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或加工贸易方式,一种经营方式或管理模式,理解和认识的片面容易导致行为的盲从和短视。二是对服务外包的经营风险缺乏充分的认识。利益总是与风险相伴,在服务外包的运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因素,影响着供求双方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接包方与发包方之间是一种利益互动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包方的经营风险也就是接包方的经营风险。

2、企业规模较小。

发包方在选择接包方时比较注重企业的规模,一定的规模表明企业具备相当的交付能力和品质保证,可以增强发包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印度最大的外包企业之一Infosys年营业收入已超过30亿美元,全球员工达10万人;而我国最大的外包企业东软集团,2008年收入为5亿美元,企业员工1万多人。目前,印度有10个10亿美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人均年创收约为5万美元;而我国5%的企业超1亿元,年人均收益仅为1-2万美元。通过中印之间的比较可见,我国外包企业的规模还比较小,缺乏实力强大的重量级企业。

3、业务能力较弱。

当前国际服务外包呈现出系统化、高端化和复合化的发展趋势;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外包企业的总体成熟度不高,系统服务能力较弱。目前我国承接的多为基础性、模式化的低端外包,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相对较低,缺乏系统整合能力和多元交付能力。目前我国获得CMM较高等级认证的企业为数较少,而印度外包企业中则相对较多,说明我国外包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成熟度不足,企业的资质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4、人才供求存在缺口。

尽管我国外包人才的总量较大,但是人才的供求之间仍然存在缺口,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缺乏实践经验。从业经验对于服务外包非常重要,虽然每年我国都会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但是由于实习机会较少,缺乏实际操作技能,往往不能直接上岗胜任。同时,外包业在我国尚属年轻行业,从业年份超过十年的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实践经验的缺乏降低了人才的有效供给。(2)结构性人才短缺。人才层次不齐备、结构不完善造成了特定领域人才的短缺。(3)缺少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单纯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较多,但是兼具外语交流能力、熟悉行业发展规律和国际市场动态的复合型人才较少,那些掌握关键技术、市场渠道和管理经验的高端领军人才就更为稀缺。

5、开拓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我国服务外包业增长快速,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主要是通过示范城市加优惠政策的模式发展起来;而印度外包业则不同,走的主要是一种自发形成、自我成长的发展道路。在不同的模式下,印度外包企业的适应性很强,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勇于开拓创新;而我国外包企业的市场开拓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常常是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缺乏海外市场的“野战能力”。国内外包企业的经营理念仍然偏重于数量的扩张,对于质量的稳定性、服务的持续性以及品牌建设的重视度不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技术领先和创新制胜的理念未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营销手段比较单一,多习惯使用传统的“价格牌”参与竞争;对海外市场的特点不够熟悉,不善于进行市场细分和差别定位。

三、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水平的策略思路

1、加深理解认识,循序渐进发展。

制定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划。发展服务外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逐步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质的转变。急功近利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折腾和浪费,而循序渐进才可保证我国服务外包业良性持续地发展。因此不论是管理层还是业务层都应加强培训和学习,使相关人员了解服务外包的发展动态、充分认识其中存在的经营风险,克服认知的肤浅与偏颇,避免行为的盲从和短视。现阶段,我们应从基础的ITO做起,逐渐发展BPO和KPO,逐步提高业务的系统性、高端性和复合性;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和服务的提升,逐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树立中国服务外包的品牌形象,铸造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综合实力。

2、改善行业管理,优化市场环境。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行业管理、优化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包括两个层面,硬环境与软环境。在硬环境方面,各类外包园区是我国服务外包业的主要载体,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规划园区的布局和功能,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提供便捷、高效的商务条件以及齐备的生活配套设施,创建宜商宜居的园区环境。在软环境方面,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公信力与亲和力;企业需要注重诚实守信,并将其贯彻到服务外包的各个环节,用实际行动增强发包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3、落实资金支持,增强企业实力。

对于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外包业来说,政府的鼓励和扶持是必要的。近年来,尽管各部委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政策的支持力度、落实情况以及系统配套还不是很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诸多的政策措施中,资金支持是外包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最为切实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落实:(1)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增加扶持的范围和额度。(2)改革信贷体制,疏通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审和授信制度,结合政府担保、适当进行贷款政策倾斜;放宽准入条件,引导民间信贷规范发展;灵活运用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鼓励外资以多种方式注入我国外包企业,并加强对外资流向和实际使用情况的监控,同时变招商引资为择优选资,并将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注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4、构建培养体系,提高人才素质。

人才在服务外包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缓解我国外包人才的供求缺口,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扩大我国外包人才的储备数量,丰富人才层次,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为此,要把长期教育规划与短期实践培训相结合,高等院校主要教授专业知识、培养基本素质,培训机构主要侧重提高人才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海外锻炼更好地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市场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人才的业务能力、全球视野、团队精神和交流技巧。着重培养、引进理论实践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善交流、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熟悉客户资源和市场渠道的关键人才。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外包人才评价体系和认证标准,以便于人才的考核和聘用;采取弹性工时等灵活的用工方式,给予相关人才以宽松的工作氛围和优厚的薪酬待遇,解决其生活的后顾之忧,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外包人才的潜能。

5、注重自主创新,灵活拓展市场。

为增强我国外包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需要逐渐由政府主导模式转变为自我成长模式,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首先,要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完善用人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整合业内技术资源,全面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图在关键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变被动跟随为主动创新。其次,要革新营销理念,丰富营销手段。由偏重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服务以及品牌推广,改变主打价格牌的惯用模式,不做一锤子买卖,用稳定可靠的质量和周到持久的服务逐步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致力于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期业务关系。再次,在稳固国内市场份额、保持日韩市场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进军欧美市场,逐渐打破跨国公司对国际外包市场的垄断和渠道控制,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营销网络,提高拓展海外市场的独立性和谈判议价的主动性。为避开国别壁垒、降低市场拓展成本、尽快适应国外环境,可以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外包基地、聘用当地员工、或者直接收购兼并外方企业,通过灵活多样的本土化策略拓展海外市场。最后,在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格外重要,只有依据不同客户的特点和不同业务的性质,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方案,才能以特色优势在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胡昭玲.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0,(2).

[2]李超.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国际贸易,2009,(9).

[3]王燕妮.印度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3).

地方外包业发展 篇5

2008年来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正像一场瘟疫一样吞噬着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曾经被视为“印度骄傲”的软件服务外包更是受到严重挫伤, 软件外包增长速度快速刹车, 增长前景开始转黯, 直接影响着印度经济的总体增长速度。近年来软件外包在我国同样也成为炙手可热的产业, 2007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为5834亿元, 增长21.5%, 其中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102.4亿美元, 增长速度达到69%, 迄今为止, 全国软件外包企业一下子膨胀到了3000多家, 其中已经有41家企业获得了CMM5 (含CMMI5) 级别评估[1]。虽然如此, 刚刚经历了蓬勃发展的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 在严峻的世界经济危机面前恐怕也难以独善其身。本文试图探讨当前环境下我国软件外包业正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 有针对性地提出金融危机下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思路, 希望能够对软件企业以及政府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提供支持帮助。

2 金融危机下我国软件外包业面临的“危”

2.1 汇率变动

随着金融危机和汇率的不断变化, 软件外包企业的利润正面临严峻考验。目前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收入有61%来自日本, 22%来自美国, 他们与日本和美国客户签的都是长期合同, 在收益上大部分是以美元和日元为单位进行结算的。1美元从最初的兑换8.3元人民币一路狂跌, 金融危机环境下已经跌破7元大关;日元虽然相对坚挺一些, 但是从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 日元相对人民币也贬值了将近14%。有数字表明, 人民币每升值1%, 软件出口的利润将降低0.7个百分点, 直接让软件外包行业站在了迎接汇率寒冬的最前线。

2.2 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

国内软件外包企业的收益按照外币结算的同时, 各种成本支出却是按不断升值的人民币来结算。众所周知, 软件服务外包的成本支出中约70%源自于人力资源成本, 受国内《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和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 上涨的影响, 劳动力成本还在持续不断地上升之中。美元的贬值与人民币的升值, 加大汇率差值, 让软件外包企业的利润无形中蒸发了, 所有以出口外包为主要业务的中小软件企业都已经举步维艰。

2.3 海外总体IT需求市场面临萎缩

经济低迷正在迫使企业用户削减软件及设备购买的IT开支, 这将对国内的软件企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 Research最近针对950名欧美IT经理进行了调查, 发现有43%企业已经削减了今年的IT预算, 另有24%则冻结了IT支出, 其中以金融服务公司削减幅度最大。超过40%的制造、零售、公共事业和通信行业公司也表示将削减IT开支。IT消费欲望的降低和市场的疲软必然对全球软件产业发展造成影响。据2008年底各地软件外包企业续签业务合同的情况来看, 2009年对日软件外包发展前景迷离;而美国当选新总统奥巴马也将借助就业税收抵免政策来创造本国就业, 遏制离岸外包, 可见某些对美的软件外包也难言乐观。

2.4 印度软件同行的竞争

印度拥有全球40%以上的软件外包市场份额, 而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尚不足5%。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估计, 由于印度IT产业40%的年盈利来自于全球金融服务商, 其外包产品的61%是销往美国, 30%的市场在欧洲国家[2]。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印度IT外包业务成为重灾区, 造成损失无法避免、产能严重过剩, 他们已经选择通过降价来提升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 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国软件外包行业迅猛发展和庞大的内需市场令印度同行垂涎三尺, 印度软件外包巨头TATA和Wipro等公司纷纷绕开壁垒大举进入中国本土市场, 收购兼并很多国内的中小型外包企业, 尽快完成在中国的战略布局, 分散其经营风险。可见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将进一步加剧中印之间的“龙象之争”, 未来几年这场竞争不仅冲击着我国软件外包企业现有的国际市场份额, 而且还将直接在中国本土打响。

2.5 软件企业融资困难

金融危机的爆发, 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 银行信贷资本萎缩严重, 股市持续低迷, 全球各国创业板自由落体, 估值中枢的大幅下挫, 严重打击了许多软件外包企业的IPO模式的融资积极性, 延缓我国软件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同时中小型软件企业由于技术和盈利能力不成熟, 很难通过风险资本以外的其他渠道如银行贷款获得资金, 风险资本几乎是IT软件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 当VC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融资困难时, 那些靠融资支撑, 试图通过期权、上市来维系员工信心的中小型软件企业也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资金压力, 极大地压缩了软件企业的生存空间。

3 金融危机下我国软件外包业面临的“机”

虽然金融危机在给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 “危险”中还往往潜藏着一些新的“机遇”。

3.1 国内IT外包市场需求潜力突显

在金融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下, 欣欣向荣的国内信息化需求市场将给予中国软件外包业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据统计, 2008年前11个月我国软件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累计完成业务收入6977.3亿元, 同比增长30.8%, 软件出口125亿美元, 同比增长50.3%, 其中, 软件外包服务出口11.3亿美元, 同比增长48.1%, 在整体经济下滑的趋势下软件业表现出较强抗周期性的特征。同时, 行业结构不断调整, 软件服务化趋势明显, 2008年前11个月累计完成收入1239.7亿元, 同比增长38.6%。国内企业对业务流程外包 (BPO) 的需求日益增长, 计划外包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展, 刺激中国BPO内需市场需求持续释放。随着政府4万亿元拉动内需资金的逐步到位, 将推动机关事业单位IT开支主动性的增长;同时电信运营商的3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了全面开工状态, 必然导致大规模的软件与IT服务投入;而公路、铁路、电网投资大幅增加也将带来相关行业IT投资持续增长。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潜力, 有望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业领先的国家。

3.2 中国将成为海外发包商未来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 具备较强经济抗压能力的中国, 将成为海外发包商未来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环节。金融危机的爆发后, 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逐步成为跨国企业的“避风港”和收入“引擎”, 将促使海外客户给予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商以更多的发展空间, 从而实现更加长期的战略合作, 这对于中国软件服务商而言, 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 经历了10年的经验积累, 我国离岸外包服务商在技术、流程、管理、资金等方面日臻成熟, 与海外客户已经形成了紧密的联盟伙伴关系[3]。况且经济衰退下许多跨国公司出于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考虑, 正在向我国转移相关服务产业, 如美国中小企业开始裁撤IT部门, 将相关业务外包出去, 而外包主要对象就是中国。

3.3 金融危机为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提供契机

严酷的经济环境将加速产业的优胜劣汰, 国内竞争力偏低的小企业将被迫退出市场或寻求整合, 同时又将萌生一批规模大、管理规范、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软件龙头企业, 为中国软件产业实现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如微软、SAP、IBM、TATA、Infosys和Wipro等公司近期大幅裁员, 也给中国软件企业吸纳海外高端人才回流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大大优化了员工结构, 提升管理效率。同时, 危机的不断深化将继续打压各类资产的成本, 为国内企业海外收购创造契机, 逢低吸纳将增强中国软件企业对国际市场的渗透能力, 并有利于向价值链高端过渡。新闻集团全球副总裁高群耀认为:“金融风暴这样百年不遇的事件的出现, 正是中国软件业抄底的好机会, 企业选择战略投资海外的软件企业不仅仅可以弥补中国软件业核心技术上的不足, 而且可以带来投资上的回报, 还可以促进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

3.4 服务外包新政更为我国软件外包业发展注入活力

服务外包由于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量大、附加值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等优势[4], 成为今年政府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保稳定、重民生、促就业”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2009年2月2日, 国务院宣布了实施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来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政: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比例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同时, 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 每新录用1名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 中央财政给予企业不超过每人4500元的培训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培训的从事服务外包业务人才 (大专以上学历) , 通过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 并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 中央财政给予培训机构每人不超过500元的培训支持。与此同时, 中央财政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设备购置及运营费用和服务外包企业创建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参加境内外各类相关展览、国际推介会、取得国际资质认证等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服务外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 可按规定享受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此外, 鼓励政府和企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 将数据处理等不涉及秘密的业务外包给专业企业;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与服务外包产业特点相适应的通关监管模式, 提供相应的通关便利。另外, 制订符合服务外包企业特点和需要的信贷产品和保险险种;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境内外上市, 拓宽服务外包企业融资渠道, 扩大融资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离岸外包业务给予账户开立、资金汇兑等方面的政策便利。诸多“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继续快速发展。

4 金融危机下我国软件外包业的发展思路

4.1 抓紧时间操练内功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危机中, 软件外包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 改变做事的方式, 抓紧时间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练内功”, 把高速扩张规模时期想做但没做的事情做好, 克服自身规模小、业务层次低、竞争力薄弱的发展劣势[5]。首先, 规范软件开发质量管理、储备高级软件人才、保证合理的现金流, 实现自身的资源优化配置, 尽快形成一支兼具技术能力、商务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开发能力的高端服务外包团队, 这是服务外包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次, 密切关注经济低迷背景环境下客户需求的潜在变化, 调整自己的服务营销模式, 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降低经营成本;第三, 坚持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 不断提升自身在软件产业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核心技术, 赢得未来竞争的主导权;第四, 通过并购或联盟协作等多种途径, 获取国际客户资源、充分利用强强联合的互补优势, 增强服务外包专业技能, 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外包”自主品牌形象。历史上的几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 每次恢复之后都是“井喷式”的增长, 软件企业要趁目前状况打造相对的软硬竞争实力, 当经济恢复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获取市场制高点。

4.2 依靠成熟的服务经验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命系欧美外包, 而我国软件产业“90%的市场在国内”, 今天巨大的国内市场依然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 因此, 中国软件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拉动内需和信息化推进的发展机遇,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对于离岸外包软件服务商, 在继续强化欧美日韩外包市场的同时, 依靠其在离岸业务中积累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成熟的服务外包经验, 积极培育和开拓国内IT外包和行业增值市场, 做细以数据处理事务外包为主低端服务, 逐步增强处理复杂业务或高端服务的能力, 构建更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而对于服务于中国本土市场的软件商而言, 充分借助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研发技术优势, 稳定现有的客户资源, 同时有效地引进国际化管理经验和服务流程, 提升核心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 逐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4.3 有能力的软件企业创造机会条件拓宽海外市场

随着人民币升值逐步减缓, 中国的经济实力、人力成本和政策优势的不断突现, 未来3至5年是中国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黄金期”。有能力的企业要在危机中把握国际软件企业裁员、外包市场良好、国内政策环境有利的发展机遇, 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 积极拓宽日韩欧美外包市场, 促使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在不断国际化的环境中加速走向成熟。比如东软公司正积极寻求收购机会, 或者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建立合资企业, 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建设与投资, 扩大公司在欧美市场的开拓力度, 并自信地预计公司2009年利润至少增长20%[6];同时, 用友软件、神州数码也在积极捕获良好的并购发展机遇, 提升自己在全球软件业中竞争地位。可见, 只有那些在危机中积极进取, 变“危”为“机”的企业, 才能在新一轮市场行情中脱颖而出。

5 结论与展望

2009年既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也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难并存的一年。在这“危”“机”并存的国内外市场中,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既要挺起脊梁积极应对挑战和困难, 增强忧患意识, 更要把握一些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实施“勤练内功”、“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 才能从危机和风险中脱颖而出。尽管前方荆棘满途, 但无论如何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曙光已经显现。

参考文献

[1]中国软件协会.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2008 (6) :27-45.

[2]姜凌.软件外包与软件产业的发展—基于中印的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6) :64-66.

[3]张玉莹.中国软件外包业的国际化思考[J].理论观察, 2007 (3) :82-83.

[4]朱晓明.服务外包——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机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11) .

[5]赛迪网—中国电子报.软件外包企业:抓人才练内功转型突围[EB].http://cio.ccidnet.com/art/12129/20090105/1651179_1.htm l.

地方外包业发展 篇6

一、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是从2006年才开始起步,如今已逐步形成了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共建机制。目前,全省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30多家,从业人员15000多人,其中27家企业通过CMM/CMMI认证,11家企业通过ISO27000系列认证。省内拥有一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哈尔滨),一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大庆)。全省软件及服务外包业务收入2006年为40亿元人民币,2007年为52亿元,2008年为80亿元,2009年超过100亿元,业务涉及石油石化、金融保险、呼叫中心等多个领域。随着哈尔滨软件园等12个园区的相继落成和完善,省内的服务外包业务和领域正在逐渐扩大,省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专项资金并整合相关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服务外包的最大特点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开展业务。从这一角度讲,黑龙江省与上海、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没有明显差异,同样面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机遇。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黑龙江占据2个城市:哈尔滨和大庆。据省招商局调研和分析显示,发展服务外包最主要的是依靠人才优势,从这一点看,黑龙江省拥有先天优势:一是产业基础雄厚;二是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三是拥有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专业人才。人力资源优势,使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 人员流失严重,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高素质服务外包专业人才所占有的信息与市场资源,正是发展服务外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市场要素。黑龙江省接受新技术的时间较晚,企业发展大都背着沉重包袱,再加上南北差异的存在,黑龙江省的就业环境相对较差,很多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发达城市的高薪待遇和相关的安家、户口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前往,留在省内的只有10%左右。在国内传统的学历教育和社会许多IT培训机构培养出的软件人才与企业所期望的人才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为学生普遍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构上不合理等。

2. 产业分散,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实现

目前黑龙江省有软件外包企业近百家,但是无论从营业收入水平,还是从业人员数量等诸多方面规模均偏小。据了解,哈尔滨市的服务外包企业中只有为数极少的企业员工超过100人。同时,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较低、地域分散,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使黑龙江省在树立对外形象、开拓市场以及增强接单能力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 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足,外部环境不够完善

与南方较发达的城市相比较,黑龙江省仍缺乏培育和支持发展服务外包的良好政策环境。目前,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法规尚待完善,在数据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优惠与激励以及劳动法等方面,与其他各省相比还有差距。另外,黑龙江省的金融体系不够健全,金融监管水平低,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法制建设不够完善,而且市场意识、信息以及与国外交往的频率等都落后于国内发达省市和地区。最为重要的是,黑龙江省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许多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不够规范,政府在知识产权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三、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培育与发展对策

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人才培养创新

对于一些急需的、掌握世界前沿科技、与海外市场联系广泛的高级人才,要在薪酬、住房、户口或签证等方面给予特别优惠和保障,给予充足的科学研究和提高学习的设备与资金支持,搭建相关领域的人才梯队,形成良好的管理和学术氛围。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缩短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差距,鼓励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训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政府对高校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要对民办技能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

2. 发挥产业园区集群效应,促进资源利用

黑龙江省12个产业园区的建设完成为产业集聚、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群效应提供了更为便利的空间,各级政府与企业要携手共赢,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为企业进驻产业园区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配套的金融、运输、保险等体系,吸引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来园区落户,使产业园区逐步成为人才聚集、资本融通、技术共享、信息汇聚,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的专业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同时,要完善园区技术转化和应用体制,加强与高校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以充分利用园区的资源。

3. 优先扶植重点产业,发挥品牌效应

尽管黑龙江政府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开展了宣传活动,但未能有效消除国际客户对黑龙江省服务外包公司的顾虑,黑龙江省服务离岸外包行业缺乏一个有影响力、能够真正代表本地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业组织。无法与政府共同制定品牌策略并在国际上针对黑龙江省的独特优势定位开展品牌建设活动。因此,应该加大服务外包的宣传力度,改变国内对外包模式的传统观念,让服务外包得到各级政府和大中型企业认可的同时,还要花大力气充实企业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重点加强行业自律,维护黑龙江品牌的总体形象。扶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强做大,尽早形成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

4. 加大政府和政策法规的扶植力度

积极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各级政府要抓住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把促进政府和企业发包作为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本着合理配置,节约资源的原则,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作用;制定相关的发包规范和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的技术标准,积极引导和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加大外包力度,让服务外包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内企业外包业务;研究建立服务外包企业服务评价制度机制,选择具有一定承接能力的信息技术服务等服务外包企业,优先承接政府服务外包业务;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积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的品牌宣传和推介,打造服务外包品牌;政府或企业在开展服务外包业务时要遵守国家法律,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加强保密管理。同时增强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发包、接包、分包、转包等环节的法律风险意识,促进服务外包行业的规范运作。

摘要: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业发展中存在着人员流失严重,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产业分散,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实现;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足,外部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培育与发展的对策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人才培养创新;发挥产业园区集群效应,促进资源利用;优先扶植重点产业,发挥品牌效应;加大政府和政策法规的扶植力度。

关键词:服务外包,培育和发展对策,黑龙江省,东北老工业基地

参考文献

[1]李鹏飞,王缉慈.服务外包的空间格局: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11):50-57

[2]于航.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3):4-7

[3]孙彦军.浅析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经济,2009(9):14-15

[4]宋岩,周雷.浅析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和意义[J].北方经贸,2008

[5]董慧珠,杨阳.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8-9

地方外包业发展 篇7

一、制造业外包机理分析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制造业外包的动因和机理分析主要是从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两个方面进行。产品内分工把不同的生产工序散布到不同国家, 表现为国际分工的生产方式, (见图1) , 最终制成品是由不同的工序组合而成, 根据各个国家在各种工序上的生产优势进行生产, 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整个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 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前提下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一国将特定产品生产中相对无效率的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 利用另一国高效率、低成本, 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达到整个产品平均生产率的提高。胡昭玲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中描绘出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图, 如图2。

两个国家, 资本 (K) 丰裕的发达国家A和劳动 (L) 丰裕的发展中国家B, AA1与BB1分别表示A、B两国两条等值的等成本线, 通过AA1和BB1交点的射线OS表示国际分工临界线。XO、YO分别表示X、Y两种最终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OX、OY分别是表示X与Y生产扩张线, 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的两侧。在不存在产品内分工的情况下, 按照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A、B两国分别专业生产化生产并出口X、Y。在产品内分工的条件下, 假定X的生产可以分割为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1阶段和资本投入比较密集的X2阶段, 两个阶段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别由生产扩张线OX1和OX2表示。X的总要素密集度为X1、X2两个生产阶段要素密集度的加权平均, 生产扩张线OX上单位价值X的实际生产点, 可以利用对X1、X2两个生产阶段矢量加总的原理来确定。图2中OX1与OX2分别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OS两侧, 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A国应将X生产中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1阶段转移到发展中国家B国进行, 这种分工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

“新贸易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来解释产品内贸易。如果产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对应的有效规模不同, 在生产过程为一个整体不能分离的情况下, 生产企业只能将根据某个阶段的有效规模来调整生产的规模, 其他生产阶段就无法达到最佳规模。如图3

假定特定产品的生产分为两个阶段, AC1与AC2分别为两个阶段的平均成本曲线, 两个阶段的最佳规模分别为Q1、Q2。在不存在产品内分工的情况下, 如果按照阶段1的最佳规模来安排生产, 阶段2就无法充分获取规模经济利益。同样, 如果按照阶段2的最佳规模来安排生产, 阶段1就偏离了最佳生产规模。通过产品内分工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将两个生产阶段分割开来, 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 每一阶段都可以实现最佳规模从而有利于成本最小化。

二、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服务业外包作为制造业外包的延伸, 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也是产品内分工原理对服务业生产方式以及其他行业服务型投入流程进行重组和变革的产物。全球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 (IT) 产业的软件服务, 在90年代由于“计算机千年虫问题”得到加速发展。有数据显示, 全球服务外包服务总值1990年是90亿美元, 而到1994年已经达到280亿美元, 2007年为1.2万亿美元, 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而在世界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 目前还有大约70%的企业尚未向低成本国家外包任何商务流程, 这意味着未来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前景还将十分广阔。

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探索的阶段;二是新世纪最初几年侧重发展软件产业和鼓励软件出口的阶段;三是最近几年决策层和较多企业对服务外包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共识的阶段。伴随着认识的深化, 中国服务外包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8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 到2007年, 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52亿美元, 其中ITO市场规模约为9014亿美元, BPO市场规模约为6116亿美元。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离岸市场 (仅指直接从海外获得的外包市场) 规模达到2218亿美元, 约占产业总体市场规模的15%;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在岸市场规模约为12912亿。中国服务外包的异军突起并不是偶然的,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 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 象OECD国家服务业占的比重现在已经超过了70%, 而且还在不断上升, 美国甚至到了80%, 香港地区到了90%, 这是一个普通的规律, 经济越发达, 服务业也发达。中国在近些年服务业也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 第三产业1978年为872.5亿元, 1990年为5888.4亿元, 是1978年的6.8倍;2000年38714亿元, 是1978年的44倍, 到了2007年为100053.5亿元, 是1978年的114倍, 见表1。制造业必将转向服务业, 那么制造业外包必将转向服务业外包, 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 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了服务外包的兴起

2008年, 中国有132129万人口, 其中劳动力人口78645万人, 从事第三产业就有24917万人, 人力资本相当丰富。近些年由于教育培训的发展, 专业技术好、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逐年增多, 然而中国普遍工资水平和欧美、日本发达国家相比较低, 这形成了承接离岸外包的竞争优势, 从而使得中国在国际分工大潮中分得一杯羹。同时, 中国具备的承接外包的实力及优质低廉的劳动力诱使了欧美、日本等国家积极把服务业外包到中国, 从中获取高额的利润。两方的共赢进一步促进中国服务外包的兴盛。

(三) 政府政策的扶持保障了服务外包的前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就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扶持服务外包的发展, 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中, 自2009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对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关于做好2009年度支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中, 鼓励提供各类适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人才的培训机构, 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通行的资质认证等, 这些措施鼓励了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蓬勃发展。

三、印度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

印度外包产业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 现已形成年销售收入300亿美元、出口230亿美元的服务外包产业。它承接全球65%的软件外包市场业务和46%的服务外包市场业务, 成为全球最大的提供服务外包的国家。人们把欧美称作“世界董事会”, 中国称作“世界工厂”, 而把印度则称作“世界办公室”。印度外包成功迅速地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 与西方文化的相似性

1757—1849年英国政府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战争。1849年英国侵占印度全境,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长达190年, 西方的文化、宗教、语言对印度人民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2是美国与中国文化差距的计算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印度与美国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相似性。

资料来源:蒋璐, 王虹.中国与印度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吸引外资生产的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 2008 (11) .

从表2可以看到美国与中国整体的文化价值观差距是0.82, 几乎是美国同印度整体的文化价值观差距0.44的两倍, 美国与中国整体的文化现实差距是0.69, 相当于美国与印度整体的文化现实差距0.09的8倍。相对于中国, 美国与印度在文化价值观方面要更相似。对于文化而言, 如果文化现实差距低, 文化价值观差距低, 意味着这两种文化的人们能够非常容易地理解对方并与对方合作。所以印度和美国员工彼此进行合作时能够很好地理解对方, 面对具体问题产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很好地消除误会、解决矛盾,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美国的跨国公司服务外包都倾向于选择印度。

(二) 强化人才培训

印度对国民教育非常重视, 实行12年一贯制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 3年学士, 2年硕士, 3年博士课程。高等教育机构有大学和专门学院, 专业设置非常广泛, 从诗歌到计算机工程甚至太空研究, 应有尽有。全国有254所综合性大学, 著名的有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

印度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为服务外包业培养了大量通晓英语、熟悉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2006年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直接就业人数为129.3万人 (见表3) , 其中IT服务为39.8万人, ITES—BPO为41.5万人, 工程服务、R&D、软件产品产业为11.5万人, 分别占全部就业比重的30.8%、32.1%和8.9%。国内市场服务外包的就业人数为36.5万人, 比重为28.2%。

数据来源:NASSCOM数据

(三) 提升了外包产业知名度

在印度政府支持下, 印度行业协会、国家软件协会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负责信息统计与发布, 鼓励行业内企业的互动与交流, 引导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 还通过会展、论坛等多种形式提升行业形象。印度、信息技术系统公司 (Infosys) 、威普瑞公司 (Wipro) 、塔塔咨询服务公司 (TCS) 等一批世界级的服务外包企业, 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些使得印度服务外包在全球的发展获得了竞争力。

四、借鉴印度经验创新中国服务外包对策

中国企业近几年承接的外包增势迅猛, 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 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 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等国家。在服务外包的热潮中虽然存在诸多优势, 但也存在不少约束。因此, 中国需要从文化、教育、品牌知名度方面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

(一) 要与异国文化和谐相融

我们首先要了解自身、竞争对手以及跨国公司的文化, 求同存异, 和谐发展。我们对印度持有一大误区是印度人英语水平高, 但从以上分析发现:语言的一致性远远不能代表文化的一致性, 所以中国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文化, 使中国政府、企业、员工在价值观、绩效差距、未来去向、性别差异、决断性等各方面尽量做到与欧美文化相融, 增进理解、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区, 从而更加畅通地吸引外资, 促进外包发展。

(二) 加强培养和吸引人才机制

首先, 高校要结合实际外包人才的需要, 加强外语、专业技能、行业知识、心里素质、项目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 设计和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建立全国性服务外包人才认证体系。其次, 鼓励公私合作, 政府提供教育资金并确定政策导向, 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 成立第三方服务外包培训机构, 为外包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第三, 对海外人才实行优惠政策, 利用待遇、职位、权利等各种方法吸引高素质人才。

(三) 强化产品质量, 提高美誉度

外包企业要与领先的跨国企业合作, 更多获取国际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城市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重点吸引欧、美、日等国家先进的服务外包商, 带动企业服务外包的层次;制定外包的总体品牌战略, 针对外包客户和服务提供商进行宣传, 出台各种政策提升中国在服务外包方面的优势;举办形式多样的服务外包招商会、研讨会, 建立服务外包的权威性论坛, 形成执行品牌的重要平台, 实现与全球外包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定期交流, 树立服务外包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胡昭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3) .

[2]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 2006 (5) .

[3]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J].经济评论, 2007 (2) .

[4]陈昀.中国与印度教育之比较:以比较历史法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 2005 (1) .

[5]朱胜勇.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现状及中国的比较与借鉴[J].国际经贸探索, 2008 (6) .

[6]白孝忠.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的优劣势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25) .

[7]龚小玮.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及其发展情况[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8 (2) .

[8]廖万红.国际服务外包: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特区经济, 2008 (7) .

上一篇:安全施工技术下一篇:工作流管理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