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

2024-09-22

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精选7篇)

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 篇1

一、“营改增”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一)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减少

“营改增”导致了短期内财政税收的减少,使地方财政税收承受着巨大压力。将营业税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由于营业税是地方税,并且是地方税中最大的一个税种。如果营业税被增值税全面代替,将大大缩减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的安全阀失灵。

(二)“营改增”后地税征管体系将受到冲击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地税系统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完备的省、市、县、所四级行政管理和征管系统,这是地税职能得以发挥的关键。近年来偏远地区的税收没有出现大的跑冒滴漏,跟这套完备的征管系统有很大的关系。然而随着“营改增”的深入,由于以票控税手段的缺失,对管户的有效控管力将受到影响,地税征管体系也势必受到冲击,进而制约地税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营改增”后地税机关行政能力将减弱

受国地税征管范围和部分税种收入分享比例调整的共同影响,地税机关提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例从1994年的73.85%逐步下降,但还是一直维持在50%以上,为地方政府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现行“营改增”政策,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地方政府所有,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大,但是对全市财政收入的构成造成了影响,这不利于地税工作的开展。

二、“营改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划分问题

“营改增”后,地方政府失去营业税这一主体税种,地方税收收入明显下降,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较之前缩水,这将不利于地方税收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地税机关对地方财政的有力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划分增值税收入以及中央和地方事权的划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营改增”相关规定的行业细则不明确

纳税人难辨认自己是否处于试点行业。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分,导致很多的服务类型由于“营改增”的规定和细则没有明确说明,纳税人比较难辨认是否处于“营改增”的试点行业。比如:从事健康咨询或金融保险咨询的咨询公司,是属于“营改增”鉴证咨询服务里的咨询服务交增值税,还是继续交营业税?

(三)给地方税收征管系统带来困难

从税务制度上就可以看出,两者在税制的定义上就有很大不同,在征收方式和征缴渠道上存在诸多不同,那么“营改增”如何有效的进行税种对接,采取有效做法?从当前情况来看,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营业税征管范围广泛,税目、税率设置较多,但不需要划分纳税人类别,而增值税还要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特别是营业税的免税范围、减免税项目和税收优惠政策极多,改为增值税后如何沿用,又怎样对接,亟待研究解决。

(四)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

以前的税务工作中,对于以营业税为主的企业,会计入账和核算工作都比较简易,便于操作。然而在“营改增”后,会计的处理开始变得复杂化,使得会计核算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企业财会,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和教育,适应新的税务核算工作的变化。

三、完善营改增对地方税收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地方税收分成比例,确保地方财政收入

在地方税收的征缴中,应提高增值税比例,有助于让地方政府保持对财务和税务的工作积极度,同时对当前的经济起到缓冲和维稳租用。中央政府需要注意,增值税调配给地区政府的比例问题,在“营改增”政策转入全国推行后,中央政府的财税收入肯定会有所提升,那么分配给地区政府的钱款也会增多,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中央和地区政府税收分配制度和关系,因而政府间的合作才能有效展开,让增值税改革工作能够有序的推广至全国范围。

(二)加大中央对地方大转移支付力度

“营改增”会让归于地方政府的财税种类变少,从而降低地方财政收入,而且在财政支出上,也会削弱其政策支持力度。对于中央政府而言,“营改增”会让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因此在改革的过渡时间段内,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转移支付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有力保障,稳定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合理高效的开展政务工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以地方财政公共支出刺激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

(三)增加地方其他税源,重构地方税收体系

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地方政府的财力缩减,单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或补贴,难以激发地方政府开展工作的主动性,所以,除了中央的拨付,地方应积极培育地方新税源。地方一方面要填补这一财政流失,另一方面不能给普通企业和老百姓增加新负担。推进其他税种的改革实施,例如:房产税、企业所得税。

参考文献

[1]李永海,孙群力.税收负担、政府管制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2).

[2]梁飞.地方财政收入预决算偏离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6).

[3]纪金莲.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视角[J].商业会计,2016(06).

[4]徐新菊.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分析与纳税筹划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

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 篇2

近年来,××中心城区房地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房地产业的崛起直接带来了地方税收的高速增长和地方财力的迅速壮大。首先,房地产业是地税增收的重要支撑。数据表明,尤其是2004年和2005年,××中心城区房地产业产生的税收,不仅总量大,占地方税收比重高,而且增长速度快,对地方税收

增收贡献大。2003年,房地产税收总量为1739万元,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15.5%;2004年,房地产税收总量为26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7%,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19.3%,对地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为37.9%,拉动地方税收增长7.9个百分点;2005年,房地产税收总量为44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7%,占地方税收的比重为27.4%,对地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为65.3%,拉动地方税收增长13.8个百分点。其次,房地产业是财力壮大的重要来源。近三年,××中心城区房地产业上缴地方税收8859万元,占中心城区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17.5%,税收年均增幅达60.9%,高于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34.1个百分点。最后,房地产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房地产业的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推动众多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刺激居民相关消费。一般估算,房地产业带动50多个产业部门、几百种产品和服务。市我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其它行业特别是建筑业地方税收的增收。

二、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影响到房地产业税收,还将影响到相关产业税收,进而影响到整个地方税收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心城区房地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中心城区房地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是经济发展带来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学家认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人们消费结构将发生升级,由重视衣、食消费转向谋求住、行条件改善。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当人均gdp在300美元至1000美元时,住宅的建设与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并持续到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30%以后,城市化进程将大大加快,直到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逐步稳定下来。2005年,我市人均gdp达到84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32.5%。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显示: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158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40%。由此看来,“十一五”时期,我市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时期,房地产业发展将面临一个持续快速发展期,房地产税收也将随之加速增长。

二是人气聚集带来住房需求剧增。到2010年,文秘杂烩网××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将达到30㎡,××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40万人。而2005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28.4万人,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6.98㎡,××中心城区2010年比2005年净增人口11.6万人,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3.02㎡,由此计算,到“十一五”时期,中心城区新增人口住房需求和原住人口改善居住条件两项住房需求量为433.8万㎡。若将城市改造中的拆迁安置需求和投机性的投资需求加以考虑,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量将更加可观。可见,××中心城区商品房市场需求量潜力巨大,蕴含着巨大的地方税源。

三是房价上升带来利润空间扩大。房价是否合理,我们通常可以使用“房价收入比”这一指标进行测算。房价收入比是指购买一套住宅所需支出的价费与当地一个家庭全体成员年收入之比,当房价收入比在6倍以上时,经济学家认为房价过高,存在“泡沫”。据了解,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为3-6倍,发展中国家要高些,一般为4-7倍。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30元,平均每户人口数为3.35人,每户城镇家庭的年收入为27570元。按“十一五”时期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98㎡计算,每户城镇居民的住房建筑面积约为120㎡,如商品房销售价格1252元/㎡,则一套面积120㎡住房的购房款约为15万元,是一个家庭年收入的5.4倍。可见,××中心城区房价还有一定上涨空间,房地产企业还有更多利润空间,由此也将促进房地产税收的增长。

(二)××中心城区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国家宏观调控,抑制房地产业发展。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加强,房地产开发必将趋缓,房地产业发展必将受到抑制。虽然目前还很难判断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否产生长期效应,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的即期效应已经显现。2005年××中心城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02672万元,同比增长10.5%,但房地产投资额仅为62452万元,同比下降8.9%,房地产投资的增幅相对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出现萎缩。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投资规模萎缩,××中心城区房地产业难以做大。

挑战之二:经济规律作用,扩散房地产业发展。房地产开发具有地域特性,其发展规律是先集中在中心城区,特别是交通便利、土地价格相对较低的地方,然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土地价格不断上涨,逐步向土地

价格较低的周边县市扩散。××房地产业也出现了由中心城区向周边县市扩散的趋势:近三年来,××中心城区房地产业税收逐年在下降,而周边县市房地产业税收在逐年上升(具体见附表)。由于房地产投资具有这种独特的扩散性,××中心城区房地产业不能像其它产业那样集中力量做大做强。

2003年——2005年××房地产税收分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市统计表

单位:万元

房地产税收合计 中心城区 周边县市

税额 比重(%)税额 比重(%)

2003年 4752 1739 36.6 3013 63.42004年 8724 2621 30.0 6103 70.0

2005年 15402 4499 29.2 10903 70.8

挑战之三:地理位置劣势,制约房地产业发展。××中心城区并不是××行政区划中心,行政管理没有优势。丰城、樟树、高安、靖安融入省城南昌消费圈,铜鼓、宜丰、奉新、上高因离××中心城区远也难以融入到同一个消费圈上,所以,××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对所属县市没有吸附力。仅仅靠××中心城区居民支撑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发育不完善的市场,××中心城区房地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做优。

房地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我市地方税收增长造成很大影响。一是税源不稳定。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心城区房地产业未来发展形势不确定,由此带来房地产税源不稳定。二是抗风险能力差。近三年来,地方税收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房地产业税收过快增长之上的增长,2005年××中心城区房地产对地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5.3%,房地产税收占地税总收入比例达到27.4%,加上高度关联的建筑安装业税收,比例高达65%以上。一旦房地产业出现较大的波动,地税收入乃至整个财政收入就可能会陷入困境。今年1-10月,××中心城区房地产税收仅增长10.8%,对地方税收增收的贡献率仅为16.1%,拉动地方税收增长2.8个百分点,大大低于前两年,致使××中心城区地方税收增速由2005年的21.2%放缓到今年的17.5%。三是征管难度加大。随着二手房交易的扩大,相关部门如果不严格控管,二手房交易的税收管理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房地产企业土地使用税征收难以到位等。

三、几点建议

为实现××中心城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税收持续、快速、稳定增长,我们要积极规避风险,做到培植税源、巩固税源、实现税源相结合。

建议一:扭牢经济发展“牛鼻子”,培植新的地方税源。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发展是地方税收增收的力量源泉。要不断加速扩张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培植稳定、可靠的地方税收税源,降低地方税收对房地产业税收的依赖程度,减少地方税收风险。首先,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税收快速增长。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推出优质项目、创造优良环境”来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伙伴;要改变过去“重项目、轻税源”的观念,把有没有税收贡献、贡献大小作为衡量招商引资成效的重要标准,力求招引项目税收贡献最大化。其次,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税收份额。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含量高,把第三产业当作地方税收的主体税源加以培植,能促进地方税收持续稳定增长。为此,要继续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饮食和住宿业等传统行业的发展;要重点扶持法律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要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培植休闲旅游产业,促进休闲服务健康发展。最后,要加速重点企业发展,做大做强支柱税源。推行扶优扶强策略,对市场份额大、销售形势好的企业,在信贷、贴息、土地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增强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投大靠强,推进开放式重组,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力。

建议二:把住土地供应“总闸门”,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只有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税收才能稳定增长,地方税源才能更加稳定可靠。一方面,要把好土地供应“总闸门”,促进房地产开发有序进行。土地供应是房地产开发的“总闸门”,对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资料显示,××中心城区尚有未开发的土地8000多亩,其中政府掌控的有6000多亩。由于土地供应的不尽合理,这些尚未开发的积压土地,不但没有形成财富,反而成为政府的包袱。为此,政府应立足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开发、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强力推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土地储备、开发、经营机制,规范土地交易有形市场,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管理;加大对土地供应的调控力度,实行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实现土地资源最大效益的优势配置;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严格土地转让管理,依法制止炒买炒卖土地行为;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制止囤积土地行为。另一方面,要做强住房消费“助推器”,开拓房地产业消费市场。要完善户籍和流通人口管理办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做旺××中心城区人气;适应××中心城“江南生态休闲城市”的定位要求,建设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的普通商品住宅,合理发展风格多样、功能完善的中高档商品房;适当开发高档楼盘,满足城区白领精英的住房需求,从而多方式、多层次、多渠道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拓宽房地产消费市场。

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 篇3

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建立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确定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基础上,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范围和权限,分设国、地两套税务机构确保中央与地方分别实现相应税收。分税制运行十七年来,四川省地方税收收入持续增长、规模由小变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特点

地方税收增幅随经济周期上下波动,增速快于地方经济

1994年四川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有2001.41亿元,2012年全省GDP达到23849.8亿元,年均增幅达14.76%(按现价计),同期按现价计算的四川地方税收年均增幅为20.25%。从历年情况看,地方税收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影响,与经济增长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见图1)。

对全省经济和地方税收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07,二者存在正相关,即经济增长将导致地方税收增长。

宏观税负稳步提升,对地方财政贡献突出

1994年税制改革后,四川地方税收宏观税负(地方税收与GDP比值)呈稳步上升态势,由最初的3.13%上升至2012年的7.2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与全国地税平均宏观税负一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有超过六成为地方税收。1995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地方税收占比56.17%,2010年后该占比突破60%,2012年全省地方公共预算收入为2421.3亿元,其中地方税收组织的税收为1473.25亿元,占比60.85%(见图2)。

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保持主体税种地位,契税异军突起

按分税制安排,营业税主要属于地方独享税种,其税收全部划归地方各级财政;企业所得税(2002年原按企业隶属关系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改为共享税)和个人所得税均按60:40的比例分入中央和地方国库。相对印花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等地方性税种而言,三大税种的税基宽、覆盖面广,因此其在税改后成为地方税收组织收入工作的主要目标,1994年其分别占地方税收的34.84%、16.36%和2.56%(合计53.76%),2012年则分别为41.95%、14.10%和10.59%(合计66.64%)。2012年三大税种对地方税收增长贡献率为59.05%(营业税42.93%、企业所得税15.29%、个人所得税0.83%),即地方税收增长中有近六成的贡献来自三大主体税种。

受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影响,契税出现异军突起,1995年契税收入仅0.58亿元,至2012年已经超过100亿元,规模仅次于三大主体税种,年均增幅达36.68%,高全省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由1995年的不足1%升至6.83%。

房地产、金融和建安行业是地税收入的三大支柱,工业对地税贡献偏低

分三次产业看,地方税收中第一产业提供的税收占比由2002年的11.85%降至2012年的0.52%,第二产业提供税收占比则不足第三产业一半,2012年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0.67%和68.81%。三产提供的税收中以房地产业为最,2012年其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达到43.83%,占全省比重超过三成达到30.16%;三产中第二大税源为金融业,其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14.61%,占全省比重为10.05%。另外,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对地方税收贡献突出,其占地方税收比重为15.39%,仅排名房地产业之后(见图4)。

虽然2003年以来四川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多个统计门类)较快发展,创造地方GDP年均增幅达23.6%,对地方GDP增长贡献率由38.13%升至2012年的46.38%。但是,由于营业税主要针对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征收,因此工业对地方税收支持十分有限,对地方税收的增长贡献率呈下降态势。2003年以来来自工业的地方税收年均增幅为23.79%,低建筑业5.28个百分点,低房地产业14.83个百分点,对地方税收增长贡献率由15.33%降至2012年的12.96%。

成都地区独占鳌头,“单核驱动”格局明显

分市州看,成都市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呈现“一枝独秀”的税收格局,且“马太效应”十分显著,占全省地方税收比重上升。1994年成都地方税收占全省比重为25.92%,2012年成都规模为767.50亿元,占比44.38%,对全省地方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43.17%;而其他市州2012年税收均未过100亿,占全省税收比重均不足5%。如果将成都和征管范围主要在成都六城区的省局直属分局的收入规模加在一起,占全省比重则高达50.20%。

影响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决定地方税收增长

从历年规律看,税收随经济周期波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决定地方税收增长快慢。1999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我国GDP增幅由1994年最高的36.41%迅速跌至6.25%(均按现价计),四川地方税收增幅也由30.37%降至历史最低的7.58%;经过四年起伏,全国经济增势企稳,自2003年起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四川地方税收增幅也连攀高峰,由13.26%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37.87%;2008年受房地产调控、全球金融危机和地震的多重影响四川地方税收增幅则锐降至16.42%,先于经济触底,2009年经济回暖、房地产反弹推动地方税收快速复苏,但随后的欧债危机和房地产再次调控使经济复苏进程变得复杂,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增长势头反复多变,全省地方税收增长也深受影响。

nlc202309022144

经济增长结构决定地方税收弹性

税制确定税基,目前第三产业,特别是房地产业是地方税收含税量最高的行业,2003年国务院第18号文件肯定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地方税收增长的重要分水岭。自2003年后GDP中地方税收含税量明显上升,地方税收弹性稳步提升,地方税收对GDP变化更加敏感。2003年以来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幅达到25.75%,商品房销售额年均增长31.99%,地方税收中房地产业占比则由12.06%升至30.16%,年均增长38.62%,远超其它第三产业。2003年后全国地方税收年均增幅由之前的18.72%升至23.11%,四川地方税收年均增幅则由15.49%快速上升至25.2%,平均税收弹性则由1.36升至1.42。

当前税制调整以取消地方税收税种、削减税基为主,对地方税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分税制改革以来,局部税政调整和改革在很大程度影响地方税收组织工作,突出表现为税收优惠减免和停征税种较多。一是先后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等多个税种,停征税种收入从1994年到停征共入库230.09亿元,占税收总量平均比重近16%,其中1995~1998年停征税种收入占税收总量比重均在20%以上。二是2002年调整企业所得税征收范围,将新增纳税户的企业所得税划归国税管理,使地方税收企业所得税税源大幅度向国税转移。地税系统企业所得税在2002年和2003年均为负增长,2004年企业所得税增幅才有所回升,2012年地税实现企业所得税243.84亿元,低国税112.82亿元。

启示建议

可以看出,地区经济是影响地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现行税制决定地税税源主要来自第三产业,房地产业成为近年地方税收增长的主引擎,同时由于全省发展不平衡,成都对全省税收增长起关键作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房地产业支柱作用被逐步淡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因此,应全面协调发展四川经济,夯实地方税收基础,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着力打造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有必要在构建地方财政独享税种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构地税系统征管的主体税种体系。在借鉴世界银行的建议和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划分可按税收性质进行,即按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三大类别进行划分,不人为割裂流转税系、所得税系等性质相同的各税种收入的划分和征管,将占比最大的流转税系作为国税征管范围,而具有区域调节功能的所得税系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由地税部门组织征管。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方税务局)

分税制改革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篇4

一、分税制改革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一) 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比例

实施分税制改革, 极大的促进了重要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随后近20年, 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基本持平。分税制改革极大提高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有助于中央政府应对经济危机,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 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 实施分税制以来, 地方税收规模的相对缩小, 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行使事权的能力, 虽然地方政府的税收总量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的年均比例不到35%, 而且呈现下降趋势。与其他实施分税制的国家相比, 我国的地方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6.2%, 而大部分实施分税制的国家这一比例在7%以上, 这说明我国的地方税收收入低于国际标准。另外, 我国财政对税收收入的依存度依然很高。另外,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却一直保持在财政总支出的70%左右, 这说明, 实施分税制改革,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地方收入降低, 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 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严重失衡, 影响到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给地方政府治理造成许多困难。

(二) 导致税种划分不规范, 地方税缺乏主体税种

由于分税制改革的不全面、不完善, 造成中央和地方在税收划分方面缺乏规范性, 出现交叉重复现象, 地方税缺乏主要税种, 不利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收入。在税收的划分原则上存在混乱, 既按照税种划分又按照企业级次划分, 既按照税收划分又按照行业划分, 既按照行业划分又按照企业级次划分。而且, 地方税种一般不作为共享税, 但是许多税种存在被强行拆分并实施共享, 比如作为地方税种的个人所得税, 其中属于个人所得税征税项目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却被划分到中央税种。城市建设维护税和营业税等税种属于地方税种, 但是, 许多保险公司、各个银行总行以及铁路部门等单位的营业税以及城市建设维护费则被划到中央税收收入当中。这种税种在中央和地方上划分的不规范, 增加了征税的难度, 增加了税收征收的成本。另外, 虽然分税制改革对中央和地方税种进行明确划分, 但是由于地方税收缺乏主体税种, 这不利于地方税收收入的增加, 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并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从征税的规模看, 所得税是十分重要的、所占比重很高的税种, 但是所得税税种在地方政府的管理当中缺乏稳定性。另外, 营业税税种也属于地方税种, 但是, 在营业税的征收过程中, 许多银行总部、保险公司、铁路部门等, 按照企业级别的划分, 将营业税的征税权集中到了中央政府。还有许多收入规模小的属于地方主体税种, 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很小。地方缺乏主体税种, 税种划分的不合理, 严重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理财聚财的积极性, 制约了地方政府经济调控的能力, 不利于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三) 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税收权限

实施分税制改革, 对中央和地方立法机构的税收立法权做出了明确划分, 这提高了税收法制化的建设水平, 也促进了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完善。但是, 实施分税制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限制了地方政府部分税收权限。我国政府的分税制改革虽然能够解决中央政府和省一级政府的税收权限和税收收入的划分问题, 但是, 对于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的划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地方对主要税种缺乏减免权、调整权、税收解释权和税收立法权, 影响了地方政府在聚财理财方面的积极性, 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

(四) 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结构, 部分地方收入规模偏低

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降低, 基层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将筹资目标转移到其他领域。分税制改革造成地方政府过去的部分财政收入收归中央所以, 制约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结构。许多地方政府出于自利因素的考虑, 将筹资的目标转移到其他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地方。例如在财政层级当中最低的乡镇财政系统, 为了解决巨大的财政支出压力, 弥补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不平衡现象, 采用一些非规范的征费手段, 造成费大于税的情况。但是, 随着我国农业税的改革,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出现了短缺, 基本乡镇单位只能过度依赖于上级单位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机关运作。另外, 由于分税制改革, 造成地方政府的财政陷入巨大困境, 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权利被限制, 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规模, 而且基层政府处于财政体系的末端, 其财政收入上期存在不稳定因素, 转移支付链条也很长, 这造成基层政府获得的转移支付收入存在被截留和贪污的情况, 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不利于乡镇经济发展, 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二、完善分税制改革, 增加地方政府税收的思考

(一) 优化税收结构, 构建地方税体系

地方税设置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提供本辖区内居民所需要的公共服务, 税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收入支撑。因此, 地方政府为了解决税收不足的问题, 需要通过完善税收结构, 构建科学、完善的地方税体系, 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更好地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税种、优化征税结构、加强税收征管等方式, 促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完善, 保证地方政府稳定的、安全的税收能力。首先, 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地方税种的数量, 减少与中央政府共享税的设置, 保证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收来源。地方政府开征地方税应该坚持高效、简便的原则, 在税收的征收过程中, 应该坚持缴税方便、简单易行的方针, 促进地方税征管效率的提升, 有效降低税收征收的成本和费用。其次, 应该明确地方税的主体税种。主体税种是保证地方政府稳定的税收收入来源, 因此, 应重点培养以所得税和营业税为重点的地方税税种, 从而稳定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主体税种的征收和确定, 能够有效促进对地方经济的宏观调控。再次, 对现行的地方税种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最后, 通过开征新税种, 完善地方税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可以开征诸如遗产税、赠与税、证券交易税、保险税等税种。另外, 有效的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征收一些特定的消费税种, 促进地方税收体系的完善。为了有效的改善地方环境治理, 提高地方环境质量, 可以征收生态税、资源税等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 进一步促进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 同时可以有效调控地方经济,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 积极推进“费改税”, 合理增加地方税收入规模

分税制改革造成地方政府的税收规模的缩小, 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因此, 应该积极的推行费改税, 增加地方税收规模, 合理调整和控制地方税收规模。首先, 建立科学完善的地方税征收体系, 规范地方税税制。其次, 合理调整税种划分, 对过去部分税种、税制不统一的、内外有别的现象进行改革。再次, 积极开征新税种, 促进地方税制的完善, 促进地方税对地方经济调节的范围和力度。完善地方税种结构, 能够有效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调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 促进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例的上升, 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最后, 积极推行费改税改革, 促进地方税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 促进地方政府税收收入规模的提高, 将收费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防止乱收费的现象发生。

(三) 明确中央地方政府事权,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实施分税制, 造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的不统一, 影响地方政府的良性发展。应改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事权的不明确, 通过清晰的事权划分, 明确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责任, 降低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存在的财政压力。进一步规范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协调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 促进地方政府的履行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因此, 必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科学化、透明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和控制,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类型和机构, 推动一般性转移支付、特殊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有效结合, 进一步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

税制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分税制改革的推行,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分税制改革也存在着不彻底和不完善的地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 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体制, 促进地方税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从而有效地发挥地方税的经济调节和杠杆作用, 促进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广.浅谈完善地方税收体系[J].北方经贸, 2013 (7)

[2]赵小菲.摆脱“土地依赖症”完善地方税收体系[J].北方经贸, 2012 (8)

[3]王德祥, 袁建国.地方分税制改革与地方税制的完善[J].财经科学, 2010 (6)

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 篇5

一、改善税收环境,服务好纳税人

(一)营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职责定位由管理执法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并把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办税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列为办税服务标准,着力构建规范的税收服务机制。

逐步建立起规范统一、协调一致、多元有序、优质高效的税收服务体系。改善服务手段,逐步将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税收服务中,大力推行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电子申报等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和“一窗式”办理涉税服务事项。改善服务方式,把优质服务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岗位,不断拓展税收服务的新领域。

(二)营造公开公平的办税环境。把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政策法规、工作规程、税务违章处罚标准、税务廉洁自律规定、责任追究办法、发票领购办法、服务承诺等全部予以公开,在办税服务厅设立政策公示牌,公开个体工商业户税负,设置滚动式政策咨询触摸屏,方便纳税人查询各类税收政策,使税务机关的执法依据和执法行为都置于广大群众和纳税人的监督之下。对税收征管中反映和发现的涉及有关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的问题,做到“四个不放过”,即对纳税人反映的问题不查实不放过,对查出的问题不分清是非不放过,对违纪人员不处理不放过,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过,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三)营造诚实守信的纳税环境。开展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评定A、B、C级纳税人。把纳税服务与纳税信用等级相结合,试行纳税人分类管理。根据纳税人的不同信用等级给予有针对性的激励(或限制)措施:鼓励和引导诚实守信行为。在执法上做到公开透明、平等对待。在服务上做到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积极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建立起征纳双方诚信互信机制,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优化发展环境,服务好企业发展

(一)重点企业挂点服务。选定重点企业为挂点服务对象,实行挂点服务,定期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加强管理、牵线搭桥、提供信息、提合理化建议。定期举办“企业发展与税收服务”座谈会,广泛征询在优化税收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给企业排忧解难,促进企业发展,为税收稳定增长提供可靠的源泉。

(二)招商引资企业跟踪服务。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对招商引资企业和重点引资项目实行全程服务,企业需要哪些服务,就服务到哪里,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好交通、质检、电力等诸多困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意识,加强对破坏投资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努力实现服务执法“零投诉”。

(三)彭励发展企业政策服务。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效用,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法定减免税审批制度,简化纳税人减免税审批手续,缩短法定减免审批时间,实行减免税事项集体审批制度,杜绝各种自行减、免税行为。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导检查,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用足用活税收政策,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三、营造和谐环境,服务好弱势群体

(一)开展致富帮扶。要积极参予开展农民致富奔小康帮扶活动,帮助调整农业结构、修路架桥、整修泵站、救济贫困户和失学儿童、兴建温馨家园、开通有限电视,实行扶贫和扶智相结合,提高驻点村人均纯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二)参加公益捐助。将扶贫帮困进行延伸和辐射,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为希望工程、为残疾人、为下岗职工、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积极捐款捐物,踊跃参加义务献血、“青年志愿者”和“扶贫助学”等活动,充分展示高尚的人格形象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落实税收优惠。运用税收职能,扶助弱势群体。对下岗、残疾人员免费办理税务登记,减免税手续,免收工本费,减免税收。对不够起征点的个体户减免税收。

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 篇6

2012年度, 南京市服务业地方税收402.56亿元, 比2011年度增长24.25%, 增幅较当年全部税收增幅 (19.84%) 高出4.4个百分点。2012年度服务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71.3%, 比2011年度比重 (68.73%) 提高了2.5个百分点。主要呈现出四方面特点:

(一) 六大主体税种贡献十分显著, 贡献率超九五

其中营业税50.3%, 占据半壁江山, 企业所得税14.3%, 个人所得税17.4%, 土地增值税7.2%, 城建税5.9%, 房产税2.3%。六大主体税种合计贡献率达到了97.4%。

(二) 税收行业集中度较高, 服务业税收主要集中于房地产、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012年, 以上五个行业贡献税收合计257.5亿元, 占服务业税收总量的82.8%。其中房地产业入库180.9亿元, 占比44.9%, 贡献税收最多;金融业入库48.3亿元, 占比1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入库44.7亿元, 占比11.1%;批发零售业入库31.5亿元, 占比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入库27.9亿元, 占比6.9%。

(三) 受经济产业结构不一、发展不同步的影响, 各区域服务业税收占比差异较大

我们对2012年度税收分区域分产业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 各区域服务业税收占比差异较大, 占比较高的区域主要是:秦淮90.7%、鼓楼90.8%、下关83.5%、建邺82%、玄武89.1%;占比较低的区域主要是:化工园56%、江宁58.8%、栖霞59%、高新56.4%、高淳59.7%。服务业税收占比差异主要是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各区域经济发展资源不一, 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一, 比如服务业税收占比相对较低的五个区, 主要是侧重于制造业的发展。

(四) 从发展速度看, 服务业税收发展速度较好区域, 正是对房地产税收贡献较大的区域

2010年至2012年, 服务业税收发展较快的区县主要是栖霞、江宁、浦口和建邺。这些区域正是对房地产税收贡献较大的区域。可见, 近期房地产业税收的快速发展主导了各区县服务业税收发展总体走势。

二、南京市服务业税收发展因素分析

(一) 服务业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是服务业税收增长的源动力

2012年, 南京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45亿元, 同比增长12.1%, 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3.4%;2012年, 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07亿元, 占全市投资比重达到47.5%;完成产业税收668.3亿元, 占全市产业税收比重达到46.9%;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260万人, 占全社会就业比重53.2%。服务业已经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 积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服务业税收较快增长

为鼓励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国家及省市历年来出台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 对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南京地税局也十分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鼓励和导向作用。据统计, 2012年度, 全市地税现代服务业相关企业直接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 涉及税款共计12.8亿元, 占总减免税款的60.4%。主要减免类型有:高新技术企业减免, 软件生产企业减免, 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减免等。上述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 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助推剂”。

(三) 征管水平不断提高, 税收服务不断优化, 促进服务业税收不断增长

2012年度南京地税部门强化各项征管工作。大力推进网上办税, 全市共有580余万人次的纳税人通过网上办税厅进行了申报;全年12366咨询总量为122.68万人次, 咨询接通率达94.7%;强化维权服务管理, 全年共处理12345政府热线转办电子工单941件, 综合办结率98.1%, 综合满意率95.3%。开展2010-2011年度A级纳税人评审工作, 共确定530户A级纳税人;对评定的A级纳税人实施动态跟踪。探索信用等级的社会化运用, 与银行合作将纳税人的信用情况纳入银行信贷评价,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三、当前服务业税收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结构中存在不合理因素, 影响了服务业税收的发展

1、传统服务业仍居主导地位, 新兴行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对服务业总量贡献率较低。

2012年, 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对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占到19.55%和9.2%。而作为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软件业、金融业等行业, 对服务业总量的贡献率仍较低, 对服务业税收的贡献也较弱。信息技术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对服务业税收总量占比2012年度仅为3.5%。再有金融业税收对服务业税收总量占比2012年度也仅有12.6%。

2、服务业及内部各行业外资比重偏低, 非公经济规模不大。

统计资料显示, 在全部住宿及餐饮业企业中, 虽然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资产规模、主营业收入等指标占同行业的比重介于10%到20%之间, 但外资企业数量占同行业全部企业数的比重不到3%。

3、南京市服务业及各行业中非公经济的规模不大, 不利于参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

南京服务业中, 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的人员规模和资产规模通常都只有外资企业的几分之一、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竞争的日益加剧, 将南京服务业企业、特别是非公经济做大做强刻不容缓。

4、郊区、县服务业发展偏缓, 总量偏低。

2008年度经济普查资料显示, 南京郊区和溧水、高淳两县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南京的67.8%和28.25%, 人口分别占全南京的44.24%和11%, 但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南京服务业增加值比重26.9%和4.9%;郊区和两县服务业税收比重也偏低。服务业税收占比偏低的区域也集中在郊区和两县。2012年度江宁占比仅为58.8%、沿江占比仅为55.96%、溧水64%, 高淳59.7%。

(二) 税收政策利用上不到位, 税制设计上的不合理, 影响了服务业税收的发展

虽然我市利用税收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政策的贯彻和利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1、行业龙头企业不多, 税收政策的示范效应未充分发挥。

我市现代服务业中小型企业居多, 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偏少, 难以通过典型示范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专注于生产经营, 主动利用政策的意识有待提高。

不少科研院所和企业只顾埋头科研或生产经营, 不主动去了解国家提供的税收等扶持政策, 更谈不上对税收政策进行研究, 致使企业或科研院所不是不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而是即使从事了符合国家政策的经营行为也没有主动申报享受政策;还有的科研人员因怕办理申报手续影响科研精力甚至放弃申报。

3、现行税收政策存在某些缺陷, 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

目前出台的优惠政策在实施中取得了较好的引导和激励效果, 但随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 一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缺位和滞后现象。主要有: (1) 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偏少。 (2) 对新办企业和非盈利企业激励不足。 (3) 金额的限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 (4) 税率设计没有突出鼓励和抑制发展的政策导向。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 促进地方税收又好又快增长

为了促进南京市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 为了实现服务业地方税收又好又快增长, 我们从经济和税收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 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非公经济规模, 努力发展郊县服务业, 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经济结构

1、优化服务业结构, 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在南京服务业中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推动南京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仅保持传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还远远不够, 必须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 积极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

2、积极推进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和港澳台的服务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的合作。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仓储运输、船舶维修等, 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以软件开发等为重点, 积极拓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

3、提升非公经济的规模水平, 向规模要效益。

建立民间资本准入机制, 消除一些行业的体制性、政策性、管理性障碍,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应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让非公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造名牌, 不断增强竞争力。

4、努力发展郊县服务业, 促进南京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各郊区和县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 应该按照比较优势原则, 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区和本县的服务业发展规划。政府应加强郊县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设施和邮政通讯设施的建设, 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二) 不断完善税收政策, 积极利用税收政策, 促进服务业税收又好又快增长

1、不断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国家在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税收政策过程中, 应通过政策引导, 大力鼓励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高端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地位, 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把服务业的资源优势转换成为竞争优势。

2、积极运用现行政策, 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利用好兼并破产、改组改制、资产重组、股权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二是利用好企业所得税汇总缴纳政策, 进一步降低企业集团的所得税税负。三是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 合理设置服务业门槛, 整合服务业资源, 培育龙头品牌企业。四是结合南京的实际,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软件及信息产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

3、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是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二是应利用好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政策, 鼓励现代服务企业加快技术改造, 大力使用现代技术设备, 提高机械化水平,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积极运用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合理利用“外脑”, 共同创新和技术研发。

4、打造主动型税政, 促进现代服务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税务部门要努力配合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 扩大国家级开发区范围, 取消开发区的限制, 制定扶持行业发展政策。二是帮助企业加强分支机构管理, 努力做到分支机构在总部统一领导下统一经营、统一核算, 实行统一规范管理, 从而享受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三是促进企业提高财务核算水平, 按收入性质分别核算, 加强费用支出凭证管理, 保证能够按实际取得的收入纳税, 合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四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给予资格认定。如对从事公路和内河运输的物流企业, 应积极认定其为自开票纳税人, 并积极推荐为试点物流企业, 扩大营业税项目扣除范围, 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务外包。

摘要: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城市面貌、提高人们居住水平的重要产业, 正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南京, 作为长三角和沿海重要省会城市, 近年来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结构和质量不断改善, 产业素质不断提高, 对经济和税收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本文拟从南京市服务业税收发展现状入手, 对南京市服务业税收发展特点、发展成因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从经济和税收的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服务业,税收发展,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南京日报.聚焦金融和服务业大会[N].2013-1-19.

[2]南京统计年鉴.2013.

对地方税收发展现状 篇7

房产税的开征将对地方税收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美国房产税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 从而加以借鉴。

一、美国房产税税制体系

美国的房产税 (即财产税) 是针对所有房地产所有者在保有环节的课税。从税收管辖权来看, 房产税96%归美国基层政府。目前美国的财产税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大约占30%。仅就基层政府的收入而言, 扣除联邦和州的转移支付收入, 房产税收入占一半以上。2001年财产税占基层政府税收收入的71%。

从征税对象来看, 房产税的主要来源是不动产, 包括土地、房屋、土地上 (下) 附属设施等。其他财产的税收基本仅占财产税税收的5%以下。从纳税人来看, 所有在美国拥有房地产的公民均需缴纳房产税。从税基及纳税评估来看, 美国的财产税实行从价税, 是将房地产的市场评估价值作为计税基础。如何评估房地产市场价值, 美国主要采用市场信息法, 是通过比较最近在市场被出售的类似财产的价格来估价的方法。财产评估由县一级的专门机构操作, 州设立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解决财产评估的纠纷。从税率来看, 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财产税税率不同, 平均为房地产评估价值1%~3%。

二、房产税对美国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

(一) 理论分析

1.房产税的征税依据促使美国公民自愿纳税, 从而房产税成为地方政府长期税收来源。由于政府为房地产所有者提供了对财产的安全保护, 包括国内治安、消防等保护和国防安全保护等, 从而保证了房地产产权顺利的实现, 并为其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或心理上的满足。作为受益者, 房地产所有者也愿意为这种财产保护支付一定的报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物业税税收代表了房地产持有者对于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利益 (即公共产品或服务) 的一种回报。地方政府, 特别为城市提供的各种公共设施, 使得房地产的价值得到实现或提高, 为房地产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 从利益对等的经济原则出发, 他们愿意负担相应地方公共支出方面的费用。

2.房产税成为美国地方政府稳定的主导税种, 并作为地方公共支出筹集资金。美国房产税具有典型的“非弹性税基”特征, 即房产税税基较为稳定, 房产税的财政收入功能也较为稳定。公共经济学者认为, 土地和房屋是两类主要私产, 而土地税和房屋税作为一种财产税具有税基稳定、税源广布的优点, 可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可靠来源。目前, 基于财政收入目的而开征房产税在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这种税收多作为一种地方性税种而存在, 并且其课税收入主要用途是用以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

3.美国房产税还能实现公民税负公平原则。土地和房屋建筑物组成的不动产是衡量一国国民负税能力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 私人拥有的土地财产或房产越多, 其负税能力也就越大。美国通过多种税收优惠, 对负税能力较弱人群给予税负减免。美国财产税的优惠规定主要是针对非商业用途以及对年长公民和残疾人的减免。一般对政府、宗教、教育、慈善等非营利组织免税;对家庭自用住宅设一定的宽免;对低收入家庭, 当纳税人缴纳的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比率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可享受一定的抵免额, 用来抵免个人所得税或直接退回现金;所得有限的老人和残疾人、靠近发达地区的农场主可享受税收递延。

(二) 数据分析

从表1中的2000-2009年美国地方 (包括州) 政府税收收入的构成情况看, 房产税已成为美国地方税收收入的稳定来源, 平均比重为30%。随着经济的发展, 房产税比重仍在不断增加中。值得注意的是, 在美国遭遇金融危机的2008、2009年度, 当其他种类税收收入减少, 房产税却成为税收增加的税种, 成为稳定增长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税收来源。

三、影响实证分析

(一) 数据选取

本数据来源于美国人口调查网, 选取1988—2009年度美国地方 (包括州) 的税收总收入和房产税收入情况。

(二)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法对单位根进行检验。log (to) 的二阶差分序列通过检验, 无单位根, 不存在自相关 (见表2) 。

同样的, log (pr) 的二阶差分序列通过检验, 无单位根, 不存在自相关 (见表3) 。

(三) 建立线性模型

由于log (to) 和log (pr) 的二阶差分序列均无单位根, 因此可以log (to) 与log (pr) 建立线性模型, eviews软件建模如下 (见表4) :

即log (to) = 2.126682 +0.922851* log (pr) , T值均大于2, 通过T检验;可决系数R2=0.98, 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 该模型成立。

(四) 结论

从模型看出, log (pr) 对log (to) 存在正向线性关系。当log (pr) 增加1个单位, log (to) 增加约0.92。即当房产税增加a单位, 税收收入总额增加0.92a单位。可以看出, 美国房产税增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方税收收入增减, 它对地方税收收入起着主导性作用。

四、结语

美国房产税体系之所以成功成为地方税收收入主要税种, 首先, 在于房产税制体系的健全。无论从纳税人、税率, 还是从征税对象及优惠方面, 都较好地实现了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其次, 在于房产税对美国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一是房产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长期来源, 由于美国房产税征收者本着“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原则, 将税收收入用于纳税人财产保护和增值, 使公民自愿纳税。二是房产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稳定来源, 由于房产税税基稳定、税源广泛, 即使在经济衰退时, 也能成为地方稳定收入来源。通过实证数据分析, 进一步验证, 美国房产税对地方税收收入起着主导性作用。

美国房产税的成功无疑对同样开征房产税的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房产税税制的优越性, 可以成为我国地方税收收入的稳定来源。另一方面, 我国土地国有区别与美国土地私有的区别, 使得我国房产税的开征必然有别于美国。因此, 要根据我国国情, 结合美国房产税经验, 构建我国特色的房产税税制体系。

摘要:通过介绍美国房产税税制体系, 对房产税影响地方税收收入进行理论与数据分析, 再基于美国地方税收收入和房产税数据, 进行计量实证分析, 建立两者线性模型, 总结美国房产税对地方税收收入影响, 以期对我国房产税开征提供借鉴。

关键词:房产税,地方税收收入,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谢伏瞻.中国不动产税收政策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5.

[2]陶继侃.当代西方财政[M].人民出版社, 1992.

上一篇: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一篇:二级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