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发展

2024-09-21

税收发展(共12篇)

税收发展 篇1

一、扬长避短力促税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 中央为调整产业结构, 已经表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 其所带来的经济镇痛必然会持续一段时间。那么如何发挥好税收竞争的积极效应, 是地区经济平稳度过“十字路口”即化解诸多矛盾碰头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呢?当然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但站在税收竞争角度, 明确统筹协调经济区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税制无疑可以看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以下就是笔者对于这三点的具体阐释:

(一) 明确统筹协调经济区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打扫干净院子”, 把区域内的问题理顺, 这其中就涉及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原理“木桶效应”, 即要想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得到整体提升, 关键是城乡的协调发展, 城乡的协调发展关键是农村地区的发展。站在税收角度, 就是落实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对于农业以及乡镇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 最大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减少农村地区发展上的障碍。

(二)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农村资源流向城市, 本身是一个经济上正常的“马太效应”,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 我们过去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在农村, 这使得大量税收资源分配给了城市, 人为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但如今城市已然发展壮大, 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将城市征来的税收以适当方式转移给农村地区, 以发展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地区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再有对于城市的大企业到农村地区设厂投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和照顾也是必要的。

(三) 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税制, 让土地真正给农民带来可靠收入

在当前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趋紧的情况下, 农村集体土地“城镇化”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再有, 农村土地的城镇化无疑会提高土地本身的商业价值, 吸引各路资金再投资, 长远来看也是有益于税收的增加的。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如何才能有效地破解小农生产与集约化、产业化的矛盾。这里问题是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在农村与县城之间, 农村与农村之间存在大量重叠复杂的“区域性结构空间”, 这就加剧了税收监管的难度以及税收再分配的矛盾。这里笔者建议, 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 将各个小区域逐步统一成大区域, 税收责任部门职能也要进一步统一和明确, 对于涉及社会财政投资、城市规划等一系列与税收相关的问题时更要着眼大局, 不要被某一局部利益所绑架。

二、抑制税收竞争消极效应的进一步建议

(一) 规范地方分权秩序

中国的分税制应考虑分利分税、分租的“三权分立”。将国有经济成分产生的收入纳入财权管理, 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上削弱因“收入主要归中央”即大量区域内税收转移支付给中央所造成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这样的方式, 我们力图对冲掉税收竞争的负面影响, 进而最大程度上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当前的现状是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夺利、分利冲突日益凸显, 一些地方主政官员为表业, 打着税收的旗号变相收费, 加剧企业负担, 同时对于一些外来投资也是尽其所能发掘“财政来源”, 比如对于外来投资的子公司向外地母公司上缴利润时进行“税收阻挠”等, 这些无疑阻碍了区域的“流动性”发展。消除税收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 合理筹划各种税费征收与管理, 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与流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为此应以省级政府牵头, 深化地方政府合作基础, 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合作以及良性竞争, 深化区域合作管理职能。同时, 我们还要建立规范统一的市场秩序, 开展有序的税收行为, 特别需要提防披着“税收外衣”实际却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新型恶性竞争手段的蔓延。这就要求我们地方主政干部从全局着眼, 改变传统的政绩观, 深入了解税收本质, 积极促成区域共同进步发展。

(三) 转变政府职能

要准确定位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强化服务职能, 回归到最基本的角色上来, 让“无形的手”发挥主导作用。对于税收, 规范政府收入行为, 将一些经常性非税收入转为税收, 进一步清理乱收费现象。我们知道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主要来自税收, 因此作为纳税人, 我们有权利要求政府实施严格的收费预算管理。通过精简政府职能, 弱化政府对于税收的不当影响, 缓解政府间、区域间的恶性税收竞争。努力提倡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法治化, 提高财政政策的透明度, 严格打压地方政府利用非税收入变相收费, 增加企业负担, 进而恶化区域投资营商环境。

(四) 力促区域内税收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税收结构, 对于边远落后地区要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优惠和减免, 对于高精尖技术产业要给予更大的税收政策支持, 使其健康平稳地度过成长初期阶段, 相反, 对于一些落后产能要适当加大税收力度, 倒逼企业改进技术, 整合资源, 进而达到产业升级的目标。与此同时, 税收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求我们在税收各个环节, 税收的各个对象, 税收的各个主体的协调发展, 以达到整体组合的最优。比如税收协调机制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不仅可以抑制税收恶性竞争, 还可以打破区域限制, 协调相关主体进行及时有效沟通。总之, 为适应区域经济整体架构的趋利避害,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 本着鼓励新型产业发展, 促进夕阳产业升级换代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税法的价值取向, 在现行税制的框架下, 努力实现税收公平。对于区域内部来说, 优化组合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 形成对高精尖产业的投研等经济行为的税收支持, 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最终建立起协调规范的税收运行机制。

三、结语

决定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无论是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升级换代, 亦或投资营商环境的改善, 城乡的协调发展, 还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在这方方面面的背后都有税收的背影, 可以说税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线索。因此理顺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让税收真正能做到“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调节贫富差距,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刘笑萍.国内税收竞争的经济效应分析[J].税务研究, 2005 (02) .

[2]李敏.新一轮税制改革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分析[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1) .

税收发展 篇2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税收促发展 民生靠税收》。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里,我们迎来了我国第十九个税收宣传月。众所周知,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改善民生,必须以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为前提,没有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空谈。

我镇是个农业大镇,有着4万多亩农田,1万多户农户。农业税和特产税,曾经是我镇的主要税收来源。近年来,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免除了农业税等与农业相关的税收。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开拓税源,我镇的国地税收入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随着税收的增加,政府的执政能力增强,我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落实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为着群众办实事。

农民们不再担心看不起病,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后顾之忧;农民们不再担心子女上不起学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使“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句空话;农民们不再需要缴交农业税、特产税,拿着补贴在种粮;农民们不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补贴买机械,红红火火地开展机械化耕作;农民们不再只凭旧有经验在种田,专家下乡开班指导科学种粮。农田水利建设越来越完善,农村生活环境越来越卫生,乡间的硬底化的道路越来越

多,农村的新房子越盖越漂亮,农民们的笑容越来越灿烂了。这些都是在税收增长中,群众得到的确确实实的实惠啊!

发展税收事业,促进税收改善民生,我镇将继续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原则,迎着改革与发展的机遇,积极行动起来,支持税收,培植税源,以丰厚的税收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

从税收入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资源税制的设计缺乏合理性

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使用,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利用“三废”的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产品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对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措施等。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未形成系统的促进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体系,政策的效果还未充分体现出来。

面中国现行的资源税并不是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只是针对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矿产品和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收,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目的是调节从事资源开发企业由于资源本身的优劣和地理位置差异而形成的级差人,属于矿产资源占用税的性质。由于资源税收人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又因为是对自然资源使用的收益征税,开采的资源越多,税收收入就越多,结果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且,资源税单位税额偏低,资源使用成本低,使得企业和居民难以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致使浪费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在设计单位税额时,对不同矿产、矿区的单位税额缺乏客观的实证分析,没有考虑同一矿区在不同时期矿产开采成本的变化,造成不同地区的资源税单位税额不合理。 此外,一些重要的非矿产资源,如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没有纳入征税范围,使得这些资源的使用成本偏低,变相刺激了这些非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部分行业税负有所加重

中国企业所得税规定,“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材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免征所得税5年。”其实,目前企业生产产品之外的废弃物,远不止上述几项。另外,对利用废弃物生产终端产品的范围做出严格规定,同样不可取。利用废弃物生产的产品,为什么一定要限定为“生产建材产品”呢?如果将上述利用的废弃物及其生产的终端产品的范围适当扩大,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综合利用生产产品之外的废弃物的积极性。

1994年实行税制改革前,轮胎翻新企业只上交3%~5%的产品税,再生橡胶、硫化橡胶粉上交5%的产品税。税改后,废旧轮胎加工企业享受不到回收企业免交增值税的优惠政策。由于废旧轮胎从民间收购,小规模纳税人没有增值税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实际上造成了重复征税,使加工企业税负增加了一倍,使本来微利的行业变成亏损,生存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有些企业勉强维持,有些企业濒临破产。

中国已加入WTO,有必要建立与国外接轨的政策法规。国外对废旧轮胎实行无偿利用,实行免税政策,还有补贴。在中国不仅无补贴,而且废旧轮胎要高价买,这种政策上的不平等不利于人世后中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要发挥税收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对采用循环经济模式的行业、企业、产品,制定更为优惠的税收措施,必要的时候,政府可以采取税收补贴的方式,以降低这些行业的税收成本,鼓励循环经济方式的推广和运用。

另一方面,要通过征收资源税,环保税、调整增值税、消费税制度等形式,加大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使用资源的税收成本,促使它们树立节约资源和环保的观念,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只有通过既“堵”又“疏”的方式,引导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使循环经济方式大行其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在现行税制系统中,没有设置专门的针对循环经济的税种。应完善现行税制,研究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形成从资源开采环节一资源消耗环节一废弃物产生环节一资源再利用环节一社会消费环节等各环节、多层次的税收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和调节作用,切实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服务。

比如,资源开采环节上,可以扩大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如淡水、森林、土地,海洋、草原、滩涂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同时,完善资源开采收益的课税制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提取折耗准备金,专项用于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另一方面,对石油资源开采实现的收益,提高所得税率或另征附加税。

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凡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的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返等政策等。

为鼓励全社会投资环境产业,还可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投资优惠政策,扶持环境产业的发展。例如,选择绿色外贸导向型产品(如环境标志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对国内目前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环境监测仪器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等进口产品,减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对已实行环境标志制度而未获环境标志的产品征收产品污染税;试点建立中国绿色银行,绿色银行可办成股份制银行,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个人均可拥有一定的股份,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等。

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制

经国务院批准,从4月1日起,对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如为了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开征消费税;为控制能源消耗和调控消费结构,扩大了石油制品的消费税征收范围。这次消费税政策调整,也是对理论界和社会公众长期呼吁的一次较全面的应答,将对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合理引导消费和间接调节收入分配,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的工作,就是要如何采取有力措施,确保这些政策得到切实的贯彻。

为调动各级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须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利益分配体制。可以考虑将资源税划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将环境税划为地方政府收入,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在环境保护税收人分成方面,地方可掌握75%左右,其余25%上交中央财政,由中央在各地区之间调剂使用,以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业协调一致发展,同时可以抑制地方政府开发和消耗资源的欲望。

税收优惠与经济发展 篇4

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为了大规模地吸引外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适时、分阶段提出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经历了鼓励特定地区投资--鼓励向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向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的过程,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外资企业在我国从无到有,且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支主要力量。近5年来,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金额最多、增长速度最快、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受资国。(2)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我国在电子计算机、通信、家电、汽车、电梯、农药等行业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刺激了一些工业迅速更新换代;(3)外企的成长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现代业提供了良好示范;(4)催化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5)增加了财政收入。

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主要方面:

1 调节需求总量

社会需求总量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税收是消费和投资的一个变量因素,对个收入和支出增税将影响个人的消费支出;对企业收入和支出征税,将影响企业的投资支出。税收对需求总量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制订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来实现经济稳定。在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经济膨胀时,选择增税的紧缩性税收政策,以控制需求总量;在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经济萎缩时,选择减税和实行税税收优惠的扩张性税收政策,以刺激需求总量。

税收政策是需求管理的重要工具。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的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运用税收政策调节需求,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税收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国内国际需求不足,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减缓。1962年肯尼迪政府时期开始全面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进行减税,个人所得税减少了20%,最高税率从91%降到65%,公司所得税率从52%降到47%,这些税收政策对经济起到了有力的刺激作用。70年代后,美国的税收政策又开始微观化,即对不同的部门与地区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制订不同的税率,个别地区调整征税范围,以求得经济的平衡发展。

2 调节供给结构

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关系中,如果出现总供给过大或过小的经济失衡,既可以通过控制需求来取得经济平衡,也可以通过控制供给来实现经济平衡。因总供给不足引起的经济失衡,通常是由于供给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某些部门,如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通讯等部门发展滞后;而其它一些部门,如纺织、机械、建材、钢铁等出现了供给过过大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就要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来调节供给,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我国在改革开发的进程中大力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都向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倾斜。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国家对交通、能源、重点建设项目免征投资税,并且制订了《国家鼓励产品目录》,引导资金投向滞后于经济的“瓶颈”部门,起到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增加投入,扩大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 鼓励投资

3.1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和投资三个基本要素。土地要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但不会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已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实践所证明。劳动要素由于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无限供给和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也不会构成经济增长的首要约束条件。因此,投资形成的快慢,将构成经济增长的首要约束条件。

3.2 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的影响。

税收对投资活动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因为税收和利润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两个极端,税收直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的净利润,企业的净利润扣除股利后,都不得要用来投资。税收会直接减少企业的投资量。

企业所得税作为直接影响企业成本和利润率的一个税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其一,它对资本的边际收入征税,使得投资的报酬率下降,有可能抑制企业的投资行为。其二,企业所得税允许对折旧,利息等成本项目在税前予以扣除,降低了实际的资本成本,从而鼓励了企业的投资行为。

因而,以减轻企业税负为目的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使得企业的投资报酬率提高或企业资本成本下降,促使企业的产生投资行为,大大刺激了企业的投资意愿。

税收优惠政策对吸引外资的作用尤为明显,1985年,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对10个国家74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行了调查研究,其中有50个项目(67%)的投资者认为,他们对投资国的选择完全取决于该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这些国家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他们极有可能投资于其他国家或出口供应当地市场。以德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公司所得税率最高达到50%,近3年德国所获外国投资100亿美元,而税率较低的英国,西班牙,荷兰分获830亿美元,330亿美元和220亿美元,同时,德国公司纷纷将资金投向国外,2005年,德国在外投资高达500亿马克,近两倍于外国资本在德国的投资额。另一份对欠发达国家295个公司的研究(2006)表明,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是决定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的第二位重要因素,排在汇款限制之后,60%的公司把东道国的税收优惠视为关键因素,只有1%的公司认为税收优惠是可以忽略的。

税收优惠政策虽然能够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和实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处理好税收优惠与投资环境的关系。

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定义,优惠是指政府提供给特定企业的任何可衡量的经济方面的利益,由此可以提高特定享受优惠政策企业的收益率,或降低其成本或风险。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区分优惠与投资环境要素之间的差异,优惠并不包括诸如基础设施、完善的税收法律制度、企业经营制度、利润的汇回或国民待遇等因素。毫无疑问,这些政策或者基础设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区位决策,但从实质上说都不是对直接投资的优惠,而是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环境问题。只有在外资企业或国内投资企业的其他生产经营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各种优惠政策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竞相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来引进外资,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样十分重要。

(2)重视税收优惠政策与其他政策的搭配。

应当看到,税收优惠在影响投资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决策中作用的有限性,其他政策如政府部门管理和收费的合理性,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以及对外国或外国控股企业的非歧视性等政策因素同样重要。税收优惠措施的效果取决于许多条件,同时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政策的协调。只有税收优惠而缺乏其他相应的政策,投资者从税收优惠中得到的利益往往会被其他负面因素所抵消。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鼓励投资的政策中,注意税收优惠与其他政策变量与非政策变量的配合。

(3)充分考虑税收优惠的效率与代价。

税收优惠有效率是指税收优惠能显著地增加经济的产出,对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利益大于由于税收优惠而导致的利益损失或机会损失。通常,直接投资给一个地区带来的利益有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技术转移与扩散以及拓展新市场等。同时,也可能由于损害环境、耗费原材料、割裂地区经济等而导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地区的较大损失。只有当投资利益大于损失时,税收优惠政策才是有效率的。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投资的数量而牺牲本国本地区的利益,在制定优惠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该项政策的实施对本国的环境、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只有这样,税收优惠政策才能真正达到有效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

摘要:税收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 国家越来越广泛地利用税收政策来调节供给、需求、投资, 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本文特别指出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促进作用, 有必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制订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税收优惠,经济增长,投资环境,政策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怡建.税收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2]卜祥来.经济发展中的税收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3]张燕.税收与经济增长[J].改革与发展, 1998 (4) :P77-80.

[4]康宁, 秀成.税收优惠扶持信息产业发展.中华财会网, 2001, 08.

[5]罗美娟, 龙超.税收优惠证策在吸引外资中的作用及启示.中华财会网, 2001 (08) .

[6]天津市国际税收研究会《税收优惠》课题组.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税务研究》[J].1999 (2) :P20-23.

[7]Robert S.Pindyck Daniel L.Rubinfeld[J].1996, Microeconomics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8]Zhang zhiyong.China's Taxation System[J].China's Foreign Trade, 1998, October:P44-45.

税收发展民生 篇5

文史学院09文秘郑玉

税收、发展、民生

众所周知,税收历来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对于税收我们该如何界定?

理论上来说,在一个民主化程度较高的国家里,税收可以解释为人们享受政府提供公共事业服务而付出的代价,是商品交换法则引入公共经济活动的的结果,把税收看作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种利益交换关系,强调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税收的多寡势必对企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我们以一个笑话来向大家解说:

非洲草原上生活着狮子、猎狗、老鹰等诸多动物,相信看过动物世界的鞋童们都有所回忆。狮子是这片净土的主宰,一天早晨一只麋鹿不慎落入狮子大王手中。此鹿泪流满面、苦苦哀求狮子放了她,(鹿:请狮子大王放了我吧,我的一家老小还指望着我呢;我那可爱的“小公主”,“小王子”们还在等着我呢„„)狮子大王眉头一皱来了一句:想的到美,我也一大家子好不。麋鹿无奈的摇了一下头,顿感心灰意冷,追悔莫及(跑这么远觅食——太不划算了),他放弃了挣扎,任凭狮子摆弄——血一滴一滴流下,他有点冷,身体开始僵硬,隐约感觉身体里被扎进了什么„„突然她仰天一声大吼,而后径直倒下去,他的生命在这一刻画上了句号。

狮子大王美美地享用了这顿大餐后拍着肚皮离开了,草原风情妖娆美丽„„

大王的这次餐浪费很严重,鹿首及其肠胃等内脏器官被遗弃在某个角落,他不会再去关注那些东西了,因为狮子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归他支配,他完全没必要去节约,他相信明天精彩继续。

午后,猎狗闻讯赶来收拾残羹冷炙,蔚蓝的天空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看了猎狗们,这可是一顿免费的午餐,于是乎像箭一样的冲了过来,可谓群英荟萃,大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势。在这场较量中,雄鹰机动灵活专拣好肉,猎狗们设法驱赶未果„„夕阳西下,只留下白骨一片在荒原!说到这里,大家也许明白了什么,不便多说这是自然界生物琏上的一个小故事,但从侧面反应了这个世界存在的一些利益格局的分配问题。

一个社会中,其财富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国家、企业、居民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三大主体。社会财富这块大蛋糕切的好不好事关其和谐程度的高低。也就是说,国家在参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中应充分考虑其他主体的合理需求,以保证各方生存发展之必需也。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即财政收入(主要以税收获得)的增长要适应GDP的增长,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事关社会的长治久安。

税收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6

高培勇:1994年以后,中国税收呈现一条“魔方”式持续高速增长轨迹。世界税收史上,收入跳跃式增长往往是税制变革的结果,而中国持续12年的税收高速增长是在税制基本未作任何大调整的背景下发生的。我认为,当前税收高速增长是整体经济增长、物价上涨、税源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强税收征管和进出口不平衡等六个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真正有点特殊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是在加强税收征管、拓展增收空间上。中国现行税制诞生之时,中国政府在1993年亟待解决的矛盾主要有二:一要应对严峻的通货膨胀,二要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滑势头,因此“增收”成了税制设计时的一个重要着眼点。考虑到当时税收实际征收率只有50%,在“宽打窄用”的理念下自然预留了很大的拓展空间。2003年实际征收率已提升至70%以上,10年间提升了20个百分点,税收收入肯定也要呈现相当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一个原因,关于中国税收的故事才特别耐人寻味。

贾康:中国财政收入90%以上是税收收入,税收增长离不开经济基本面形势,要看整个经济的成长和效益能否支持这样一个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前十多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下滑的,最低点在1995年,然后比重一路上升,现在已经上升到调整后GDP的20%左右。从经济基本面来说,改革开放要经历痛苦的调整就必然有一个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过程。改革十多年后,90年代中期的中国经济运行规范性提高了,机制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点发育,加上市场经济各种因素相互间的激荡,开始进入了效益收获期。这几年,所得税的增长非常强劲,内外资企业都是快速增长,以前税源主要靠沿海,现在西部地区税收增长已经超过沿海。改革开放20多年,前期的很多因素对现在税收增长肯定有贡献,正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多种因素集合在一起支撑了税收全面增长,这样一个大的趋势,总体而言是正常的。

彭龙运:税收这么快的增长,能不能持续,能持续多长时间?许多人认为是不可持续。但是事实上一分析会发现这个速度的确可以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从经济风险因素可以看到,经济基本面是支持这种高速增长的,估计十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不会有改变。从经济结构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特征是资本投资的高速增长和非农产业的比重快速提升,而中国税制安排恰好是对这些非农产业采取高税率,经济结构变化也是有利于税收增长的。综合判断,如果这些因素同时起作用的话,只要经济基本面不改变,预计税收增长再持续十年是没有问题的。

袁钢明:税收是资金集聚,或者是一种分配方式,财政资金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资源集中速度过快,经济理论上从来没说税收快速增长一定是件好事。政府的考虑与企业微观的考虑,或者国家与居民个人的考虑,角度都是不同的,政府拿走的资源过多,可能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到底是激发个体的生产积极性重要,还是集中资金公共支出更有效,这时候需要找出一个平衡。现在世界上税收和财政大致占GDP三分之一,绝不可占到三分之二。我们国家掌握的公共资源部分已经上升到世界高位了,按照税收计算大致是占GDP 20%,加入社保等因素后按比较宽广的定义大概占GDP 30%以上。现在税收又以比GDP更快的速度增长,那么很快就进入世界上高税收国家了。现在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收入年增20%,居民收入增长只有6%,财政收入增长背后是居民的负担和压力在成长,而国内消费难以启动。经济能不能持续应该与人民收入和消费能不能承受有关系,如果财政增长过快,影响到消费需求,经济必然受影响,这就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要及时调整税收的增长。如果居民收入能同步甚至比财政更快地增长,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追求税收过快增长不利经济结构转型

贾康: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长好的情况下,应该更加关注怎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是最长远、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各地经济增长更多依靠粗放型的扩张,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不能满足当前这种方式下的收入增长,现在的满足会隐含一种危险:如果只看到财政情况好而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今后一旦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变成非常现实的因素,整体收入就可能要掉下来。那时候就会发现,前期做的很多工作要让全社会去付出代价了。

袁钢明:财政增长快了,是不是经济就真的活跃了?现在政府的产业安排,各种各样的目标设置,各种具体工作的执行,都以税收收入增长为最终评价目标。很多地方的经济就是以财政增长为主导,选择产业第一个问题要看是否有利于地方财政增长。结果发展成为只有税收增长了当地经济才能增长,只有实现了税收才会把钱投到那里去,社会大量资金集中配置到税收高的产业,比如各地的房地产业。现在税收增长高的地方获得的外部资金比实现的税还多,这种税收背后有很多人为的安排。于是,欠发达地区跟发达地区完全是两个世界,发达地区拿着大量资源去获得一定的税收,欠发达地区既没有税收又拿不到资源,财政金融体系不愿意改造投入多产少出的地区,更愿意把钱投到北京、上海、广州,甚至投到香港去。因此,我们是在用税收资金甚至税收以外的资源在培植现在的税收。这些年高投资、低消费、低物价、低收入、低福利的结构是一种低效益扩张,一种让老百姓受损的歪曲。现在继续追求财政收入增长,用扩大生产的形式拿走税收,再把大量贷款投入到低效投资中去,这种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

减税是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

高培勇:福布斯杂志公布的所谓税收痛苦指数,把中国排在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中国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之所以会引起广泛的关注,是因为它事关GDP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分配格局,牵涉中国宏观税负的判断,故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由税收持续高增长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归结为现行税制能否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我们面对的所有的经济制度中,税收制度应该是与时俱进最强的那一类。换言之,税收收入持续十几年的高速增长,给我们一再传递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就是要加快全面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所有问题都应在现行税制的与时俱进中得到验证,得以解决。

张曙光:持续这些年的税收高增长,而且增长幅度那么大,确实是个问题,现在有必要研究一下减税的实施办法,以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减税办法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个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一个是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这两项改革涉及到每家企业,既可以有效降低税负,激发企业的活力,又利于塑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平衡国内外需求。现在应当在财政比较宽裕的条件下尽快推出。

经济结构转型强调扩大内需。内需和外需是紧密相关的,如果外需那么强劲,拉动增长的作用那么明显,内需启动就会很困难。现在出口增长那么快,引资那么多,同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密切相关。现行税收政策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外资企业所得税率15%,内资企业是33%。这样的结果是外资进来了,出口增加了,外需在许多地方支撑着当地经济增长,内需提升还有空间吗?如果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到比如25%的标准,对国内企业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对外资企业也是一种公平合理的国民待遇。现在中国宏观经济循环潜藏着非常大的风险,出口大量贸易商品换回美元纸币,然后投资美国的债权,美国拿这个钱到中国来买中国企业的股权。债权的收益是3%,股权的收益是10%,这样一个循环,对中国相当不利,我们能够从中间得到的贸易利益很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部分原因是我们不恰当的免税优惠政策造成的,对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了,今年政府财政收入已经3万多亿,把减税政策推开是时候了。

安体富:现在的税制结构本身就会带来税收高增长。原来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因此名义税率设计得比较高,税收中比重最大的增值税基本税率17%,折合成消费型税率一般是23%,西方国家多数低于20%,而且我国的生产型增值税是生产投资重复计税,当然增长比较快。企业所得税,我国是33%,欧洲国家多为29%左右,德国、澳大利亚经过这几年的改革都低于30%。国外税负扣除很多,有折旧、工资扣除等等,这个比税率还重要,而我国所得税中劳动工资、资本故障、风险故障、研发费用都不是足额扣除,这样我们实际税负比很多国家都重,经济增量当中被税收拿走比较多。以每年税收增量对比GDP的增量,1994年这个比例低于10%,1999年就提高了,相当于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被税收拿走了。现在创新型国家、增长方式转变实行起来非常困难,也是因为企业没有这个财力,没有这个条件。要支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赶快实现增值税转型,用合理的税制去鼓励创新和转轨。财税收入快速增长时,应当留出一定的空间去支持税制的改革。

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研究 篇7

近年来, 江苏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 增速总体平稳。2014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8.7%, 占全国GDP的11%, 在全国范围内排第二名, 人均GDP为81980.87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3634.3亿元, 比上年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1057.5亿元, 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30396.5亿元, 增长9.3%,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38元, 增长9.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8元, 增长11.1%, 可见江苏省不仅是绝对值而且从相对值来看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 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税收负担, 简称“税负”, 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各项税收收入总量与经济产业总量之间的比值, 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税收能力的体现, 用公式表示为:

。2014年, 江苏省国税收入达到5699.7亿元, 同比增收557.3亿元, 增长10.8%;省地税收入共计7846.55亿元, 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税收收入517.28亿元, 增长10.3%;社会保险费收入2266.65亿元, 增长11%, 江苏省的税收负担具有总体增长速度快, 但各县市间税收负担不均衡的特点, 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占全省税收总量的56.1%。

税收负担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敏感问题, 一方面影响着国家集中财力的多少与宏观调控能力, 另一方面影响着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水平。学术界普遍认为税负的高低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承受税负的能力越强, 税负的上限水平越高;反之经济越落后的地区, 其承受税负的能力越弱, 税负的下限水平越低。2014年我国的税收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达到了103768亿元, 现阶段我国税负高低与否的问题, 是否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2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1 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衡量税收负担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如果税收负担过高则会制约经济增长。本文以2005年~2014年的时间数据为样本, 以《中国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准, 对江苏省的税收收入和税收负担水平进行了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中, 我们可以发现, 江苏地区的GDP从2005年的18272.12亿元上升到2014年66814.16亿元, 江苏省的税收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 由2005年的2754.53亿元飙升到2014年的13554.7亿元, 税收负担逐年增加, 由此可见, 江苏目前的税负水平并没有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产业结构现状决定了税收负担结构的复杂性, 数据调查显示, 江苏省的第一产业生产效率较低, 税收收入较少, 税负与总税负水平的差距逐年增大, 第二产业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最大, 对总的税收收入贡献率较大, 税负水平与总税负水平之间的趋势逐年拉近;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增长最为快速, 逐渐成为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 与总体税负有逐年拉大的趋势, 呈不断上涨状态。

2.2 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以巴罗的模型为基础, 采用税收收入、税收负担、物价指数和政府支出四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 其中经济增长率用Iny表示, tax表示税收负担水平, Intax为税收收入的对数, Inp为价格指数, zc表示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 μ代表随机误差, 构建如下模型:

利用《江苏统计年鉴》中所得到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 详细结果如下:

对模型进行整理可得到如下结果: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 江苏省税收负担水平对经济增长有着反向的影响作用, 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当税收负担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率则下降0.239个百分点。

3 结论

通过对江苏省税收负担和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江苏省税收负担水平相较于全国和发达省份是偏高的, 经济是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江苏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 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保持和提升外贸大省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2014年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万亿元、6万亿元, 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 因而经济的运行质量较好,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可以提供更多的税源。 (2) 江苏省各地区税收负担水平和经济增长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江苏自南向北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经济片区, 这三个经济片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 其中苏南地区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优势, 发展最为迅速, 苏中次之, 苏北居末, 苏南超省平均水平, 苏中超全国但低于省平均水平, 苏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税收负担水平的不平衡。 (3) 江苏省税收负担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基本协调, 江苏省GDP增长率与税收负担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且互为因果关系。江苏省科学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 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

4 促进江苏省经济与税收协调增长的对策建议

4.1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提升经济总量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税收收入, 江苏省要把握经济发展与税收负担的关系, 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 积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黄金效应”, 大力发展旅游、物流及金融等现代第三产业, 大力培育消费热点, 完善消费政策, 改善消费环境,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结合江苏省自然资源, 推出近郊游、乡村游等多元化的假日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高铁旅游、城铁旅游、自驾游、湖泊游等新业态, 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积极扩大有效投入, 优化投资结构, 促进投资与扩大消费、改善民生相结合,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一批成效明显的重大民生工程, 以航空物流、港口物流和铁路物流为方向,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专业市场, 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走健康、绿色、优质、高速的发展新路。

4.2 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税收主体

加强地区平衡,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协调苏南经济发达市、县与苏北经济薄弱县实行对口挂钩协作, 加速苏北工业化进程;利用新一轮沿江开发的契机, 建设苏中以长江为轴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鼓励苏南主动参与长江三角区域分工合作, 主动与上海及国际经济接轨, 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形成长江南北联动开发, 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竞相开发的新格局。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探索有利于创新的新政策、新机制、新模式, 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努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加强苏中、苏北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调整产业结构, 化解产能过剩, 培育新兴产业, 寻求优质项目投资作支撑, 以高新产业增长为驱动力, 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高端引领, 主攻高端技术, 发展高端产品, 突破高端环节, 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海洋工程等十大新兴产业发展,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3 推进和完善相关税收制度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 我国现行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存在着突出问题, 为此要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纳税服务工作, 充分发挥国税、地税各自优势, 推动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 着力解决现行征管体制中一些突出的和深层次的问题, 不断推进税收征管体制和征管能力现代化, 降低征纳成本, 提高征管效率, 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 进一步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 让纳税人充分享受改革红利。

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个人所得税的首要功能。研究发现江苏省2005年个人所得税征收税额为3500元, 到2014年个人所得税税额为4500元, 江苏省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 降低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负担, 特别是要降低3%~20%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幅度, 实现精准减税, 降低工薪阶层税收负担。

摘要:税收负担作为涉及国计民生的敏感问题,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两年来, 受外部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 税收收入呈现超常增长, 有关税收负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再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为切入点, 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分析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关系。

关键词:税收负担,经济发展,江苏省

参考文献

[1]刘海庆, 徐颖科.我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0个省级单位的Panel VAR模型[J].兰州学刊, 2011 (2) .

[2]吴卫红, 姜松, 李畅.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与宏观税负——基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2 (2) .

[3]邸欣然.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税收负担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18) .

非营利组织:税收与发展 篇8

一、非营利组织内涵的界定

非营利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或“第三部门”。尽管各国对非营利组织称谓不一, 但其内涵却是大体相同, 通常是指介于政府与营利性企业之间, 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独立组织。在我国, 非营利组织主要分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三类。目前, 我国非营利组织分类参考表1。

非营利组织在性质方面, 它给公众提供公益服务产品;在职能方面, 弥补政府失灵和职能不足, 以非营利为宗旨, 为社会提供需要的特殊形式公共产品, 主要活跃在文化、教育、科学和卫生领域的活动中;在机构性质方面, 与政府、企业不同, 前者从事公共管理工作, 后者依赖营利活动赚取利润生存, 而非营利组织是第三部门。

总而言之, 非营利组织的最大特点在于:组织不以追求利润回报为目的, 从事公众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它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权益保护、社区服务、扶贫发展及慈善救济等领域为社会公益提供服务。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 我国非营利组织快速地发展起来。而随着民政部门简政放权, 社会组织申请直接登记的数量明显增加。根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的数据, 截至2013年底, 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4.7万个, 比上年增长9.6%;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36.6万人, 比上年增加3.8%;接收各类社会捐赠458.8亿元。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8.9万个, 比上年增长6.6%。其中:工商服务业类31031个, 科技研究类17399个, 教育类11753个, 卫生类9953个, 社会服务类41777个, 文化类27115个, 体育类17869个, 生态环境类6636个, 法律类3264个, 宗教类4801个, 农业及农村发展类58825个, 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9743个, 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481个, 其他38379个。全国共有基金会3549个, 比上年增加520个, 增长17.2%, 其中:公募基金会1378个, 非公募基金会2137个, 涉外基金会8个, 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26个。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216个。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302.9亿元。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5.5万个, 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科技服务类13729个, 生态环境类377个, 教育类145210个, 卫生类21234个, 社会服务类36698个, 文化类11694个, 体育类10353个, 商务服务类5625个, 宗教类94个, 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4个, 其他9652个。社会组织发展速度非常快, 每年的递增速度基本都是在10%以上。

2006-2013年我国社会组织的数量情况见表2。

为了更明确直观了解我国近十年民政部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的发展情况, 见图1。

三、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而税收对非营利组织的规范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直至今天,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法规定都是凌乱地分散于各个税种之中, 主要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税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非营利组织本身可以得到的优惠政策;第二种是鼓励企业支持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种情况是针对个人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政策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 税收体系不完善, 不利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完善的税收立法能有效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快速地发展。但是现有的税收立法层次性偏低, 暂时没有为非营利组织制定一部完善的税收立法, 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没有详细、具体的统一规定, 而是杂乱分布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种中。如《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一条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界定, 但仅适用于企业所得税。在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其他税种中, 无法找到明确以“非营利组织”为调整对象的税收规定, 其优惠对象 (如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托儿所、医院等) 都以列举的方式加以规定。列举的优惠对象远不能包括非营利组织涵盖的范围, 大量非官办的非营利组织无法享受税收优惠。不完善的税收体系, 没有专门统一的立法, 阻碍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2. 非营利组织的减免税政策被滥用

国际上一直主张给予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 出台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等规定的原因在它的非营利性, 它带给公众的公益性产品。但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一些非营利组织不仅在从事着非营利活动, 也有从事投资、营利活动。

我国税法上没有明确对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作出具体划分, 相应地非营利活动与营利活动的范围也没有在原则上划定。现实中, 营利与非营利活动界限模糊不清, 不少非营利组织如医疗机构、民办教育利用“非营利”的幌子从事营利活动, 得到营利回报却没有履行纳税的义务。我国税法规定营利性收入应该纳税, 这种将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收入纳入税收范围的规定, 也是遵行税收公平性原则的体现。继续任由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活动享受免税政策发展, 滥用税收优惠政策, 会误导公众对非营利组织初衷的认识,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损害税收调节资源分配功能。

3. 税收政策对捐赠行为的激励力度不足

根据民政部统计, 2007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是309亿元, 时隔一年, 因为汶川地震, 2008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迅速突破千亿元;2010年的玉树地震也使慈善捐赠总额达到千亿元;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发生了“郭美美事件”, 受该事件的影响, 国内公立慈善组织在普通民众中的公信度明显下降, 2011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下降到845亿, 相比2010年下降了17.16%, 而与2008年 (汶川地震) 以及2010年 (玉树地震) 的超过千亿元相比下降了三成多;2012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在700亿元人民币左右;2013年雅安发生地震又使我国慈善捐赠总额达到1100亿元, 创历史新高 (见图2) 。

从2007-2013年的数据看, 我国的慈善捐赠数额的起伏似乎与大灾难的发生紧密相关, 岂不知其中的缘由与我国目前不尽合理的捐赠税收政策的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目前关于捐赠行为的税收政策主要是税收减免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 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并且规定, 超出扣除比例的部分不得在税前减免, 也不得结转到下一年度。而在国外, 一般情况下纳税人的超额捐赠是可以结转到下一纳税期间进行抵扣的。如美国的《国内收入法典》规定:“纳税人向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捐赠,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为10%, 如果捐赠部分超过可扣除比例, 可以再其后5个纳税年度予以扣除”。我国税法却没有对超额捐赠结转的规定,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慈善捐赠的数额, 无法鼓励公司进行高额捐赠, 因为捐赠超出比例的部分仍需缴税, 而且捐的越多, 缴税越多。如一个企业本年度的利润总额为1000万元, 按照捐赠支出可减免比例12%, 则本年度捐赠支出可减免额为:1000万×12%=120万。如果该企业捐款200万元, 只有120万元的捐款额度可以享受免税政策, 其余80万仍然需要按照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来纳税 (假定该企业所得税征收为查账征收) , 那么企业的这笔捐赠总共需要支出:200万+80万×25%=220万。也就是说, 企业捐出200万后, 还要多交20万的税。这显然对于企业的捐赠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4. 非货币形式捐赠的税前扣除额缺乏准确认定

目前, 企业公益救济性的捐赠有相当一部分是非货币形式, 包括实物捐赠、服务捐赠、技术捐赠等。《2012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数据显示, 2007-2012年物资捐赠占捐赠总量的比例平均在19.89%, 近五分之一 (见图3) 。

报告显示, 2012年全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约817亿元, 人均捐款60.4元, 款物捐赠总额中, 货币及有价证券捐赠620.16亿元, 物资捐赠折价197.18亿元。2007-2012年物资捐赠占捐赠总量的比例平均在19.89%, 不到五分之一, 这与我国税法实物捐赠的规定有关。我国税法目前对于实物捐赠税前扣除额尚无准确认定, 这一方面是由于税务机关一般的操作办法是以受赠的非营利组织所出具的凭证为准, 而具有开具捐赠发票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是由于非营利组织对物资价值无法进行公允性估价。非货币形式捐赠的税前扣除政策的不完善, 必然影响到实物捐赠的积极性, 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四、完善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关于非营利性活动的税收制度主要体现在税法对各类非营利性组织的特殊规定上, 带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税制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以新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为背景, 以新一轮税制改革为依托,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鼓励非营利组织多元化筹集资金, 开展公益活动, 同时加强税收监督。

1. 完善税收立法, 明确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

利用税收立法来规范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是很多国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一条成功经验。我国现有非营利组织尚未形成统一的税收体系, 全部规定都零散分布在各个规章制度中, 税收立法层次过低。在我国, 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地位最高, 因此在非营利组织改革中建议人大进行制定、修改税收立法, 能大大提高税收立法的地位。

另外注重改善不同相关税收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 做到不冲突、不矛盾, 相互协调配合。我国现有的税种繁多, 规定也杂乱。非营利组织具有“公益性”的特征, 在税收立法过程除了应注重免税资格的认定、税收优惠政策等规定外, 还应避免与其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局面。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专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形成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

2. 严格区分营利性活动和非营利性活动, 防止税收优惠政策被滥用

一般情况下, 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以非营利活动为主, 但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改革, 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为了筹集资金和扩大知名度, 逐渐地使用了市场运作, 介入了一定比例的商业投资活动, 并取得相应收入。但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资格的前提是它的公共和非营利性, 是非营利收入。如果介入了营利活动, 那么税法中就有必要明确界定非营利活动和营利活动的范围, 在纳税政策上对二者实行差别对待。

为了维护市场秩序, 体现我国税法的公平性。我国现行税法应对非营利组织营利的商业活动作出区分标准, 严格界定营利性活动和非营利性活动的范围, 对非营利性商业活动所得实行税收优惠, 非营利性商业活动则和其他企业纳税主体同等对待, 需要进行缴纳税款。至于免税标准可以看慈善组织所得商业收入是否用于“以慈善为唯一目的”, 如果是则享受全面免税。

国际上关于这一问题的做法, 归纳起来, 大概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 对非营利组织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生成的利润实行全面征税制;第二类, 对商业活动的所得全面免税, 而不需考虑产生收入的活动是否与非营利目的相关。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 那就是所有收入必须全部用于非营利目的;第三类, 只对与非营利目的无关的商业收入征税, 也就是将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分为与免税目的相关而免税的收入以及与免税目的无关而征税的收入;第四类, 非营利组织参与营利性活动的收入有权享受低于企业所得税率的税收优惠。

第一类做法, 虽然确保了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 防止了国家税收的流失, 但它使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性和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抑制了组织规模的壮大。而第二类做法, 与全面征税制相比,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但是对非营利组织所得全部免税很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 使大量资金流向营利领域, 造成不公平竞争并助长逃税漏税的不良风气。后面两类做法,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非营利组织因免税待遇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及国家税收的流失, 但是另一方面, 它们也使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 导致其在营利领域的创收很少。鉴于我国目前非营利组织尚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 全面的征税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类做法, 显然不利于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而与之对应的全面免税制, 却有可能误导组织的投资选择, 有可能致使组织的公益性宗旨的偏离。所以, 就目前情况来看, 能够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税收规制方法, 应该是一种折衷的方法, 应注意区别与非营利事业相关的商业活动和与非营利事业无关的商业活动, 实行差别对待。比如, 对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或特定群体提供服务的活动, 给予免税待遇;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之间虽然存在金钱或其他利益的给付现象, 但收益人的给付与获得的利益无等价关系的活动, 也可给予减免税;对非营利组织与收益人存在服务, 买卖关系的活动, 与组织公益性宗旨无关, 视同普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进行征税。

3. 优化捐赠制度, 大力支持捐赠行为

慈善机构的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捐赠, 但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捐赠由于税收法律的缺位和不规范还处于初级阶段, 激励作用不明显。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捐赠激励作用不大的原因包括, 个人捐赠税前扣除比例较低, 起不到鼓励作用, 非营利组织的捐赠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 透明度有待提高, 如非营利组织中的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 嫣然爱心基金会7000万捐款不明事件都是组织的信息公开不透明导致的。

对于个人捐赠, 一方面, 非营利组织税收法律应该提高税前扣除比例, 给予捐赠者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 我国税法规定的有资格接受税收优惠的非营利组织团体数量过少, 很多捐赠往往失去减免税的机会。因此税法应扩大捐赠税收优惠范围, 凡是向具备税收优惠的非营利资格的捐赠者都可以获得减免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待遇。

4. 提高对非营利组织税收征收管理水平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税收认证资格, 我国实行的是“默认原则”, 即一个非营利组织成立后, 默认为拥有免税资格。某一非营利组织发生了需要纳税的盈利性活动而没有进行税务登记的话, 便可能发生偷税漏税行为。所以我国应改革现有的非营利组织的税收申报制度, 制定新的税收申报制度, 规定非营利组织一经成立, 其他企业一样, 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税收申报登记手续。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不够严格, 应有税务部门通过审查测试后才能确认, 便于监管。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透明度。税务部门应强制非营利组织公开财务信息, 让公众参与监督, 如定期在官网上公开月报表、季报表及年度报表。既利于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税收情况, 又利于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

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促进征管效率。我国目前各地税务机关的人员良莠不齐, 专业技术匮乏,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税收的流失。因此, 要通过税法知识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同时还要提高进入税务机关的门槛, 积极引进具有财税专业知识的人员, 也可以与高校联合, 定向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税务人才。同时, 税务机关内部也要进行积极管理, 明确岗位责任, 从而促进征管效率, 加大力度打击非营利组织税收的违法行为。

五、对非营利组织利用税收政策促进自身发展的建议

发展非营利组织, 除了税收部门应给予必要的税收政策倾斜之外, 非营利组织自身也应主动了解相关税收政策, 正确理解其政策精神并加以运用。

1. 非营利组织相关人员应该加强非营利组织税收知识的学习

根据非营利组织的评估情况看, 各非营利组织所涉及到的税种并不多, 主要是营业税、营业税金及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而问题较多的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所以应重视税收法规的学习和更新, 注意学习和运用最新的税收法律政策规定。

例如个人所得税。非营利组织问题较多的是个人所得税, 对于成员的工资薪金, 劳务报酬会计有义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有关工资薪金、劳务报酬项目计算代扣代缴其应该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所以作为会计应该明确个人所得税劳务报酬项目的计算和缴纳。

再如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的相关法律规范有很多, 如《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先后联合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60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财税[2010]45号) , 对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建议非营利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充分利用现有优惠政策促进组织的发展。

2. 非营利组织应积极申请免税资格

非营利组织获得免税资格后, 可以为组织节省税收成本, 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议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积极申请免税资格。其实非营利组织积极申请免税资格认定并不困难, 每年都可以申报, 需报送的材料有:申请报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章程或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复印件;申请前年度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签证的申请前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年度的年度检查结论;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其中申请报告包括机构基本介绍、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现金、银行账户) 、资金来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活动明细。而非营利组织资金使用情况、开展活动明细两项最为重要。建议非营利组织积极准备资料申请免税资格。免税资格一旦认定, 就可以享受5年的免所得税的优惠, 如果5年后复审通过还可以继续享受优惠。建议从章程的制定, 具体的申请时间以及相关材料的报送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六、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转型, 非营利组织对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重要。但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存在的问题和税法上的陈旧、落后规定却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因此, 探讨非营利组织的税收问题, 改革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任重道远。积极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法律体系, 对我国今后非营利组织的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克清.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的缺陷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10 (3) .

[2]沈国琴, 魏朝晖.非营利组织税收监管问题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 (2) .

[3]张怡, 李瑞缘.完善非营利组织税收激励机制的法律思考[J].税务与经济, 2013 (11) .

[4]蔡红英.中国非营利组织税收问题研究[J].涉外税务, 2004 (8) .

[5]曲顺兰.非营利组织税收问题研究[J].山东财经, 2005 (3) .

[6]陈小安.激励与规制:非政府组织的税制构建[J].税务研究, 2007 (6) .

电子商务发展及税收问题探析 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商业贸易,税收管理

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并且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互联网电子商务在1997年的交易额达到了100多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后,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每年都以成倍的交易额增加。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互联网贸易也开始兴起,以阿里、京东等为首的网络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在十几年的探索发展中,我国的电子商务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电子商务迅速地发展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比较迅速,无论是从商家数量,还是从交易额来说, 发展都是特别快的, 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报告显示 ,2000年我国电 子商务的 交易额为770多亿元人 民币 。 在2001年 ,我国的电商数量为1 500多家 , 近10年我国的电商数量和交易额都呈现直线式上升的趋势。 通过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易模式,人们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交易,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交易成本,从而达到双赢甚至多赢。 网络电商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促进作用,但也使得网络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传统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改进,在对网络电商的管理方面,对电商的征税问题是整个管理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地管理电子商务税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电子商务与税收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使传统的贸易减少,另一方面增加了电子商务的贸易,国家的税收来源主要是一些企业,在传统的贸易中,国家根据相关税收法律制度,对于企业进行税收管理, 但是网络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贸易减少,形成征税盲区, 进而使得大量的税收流失。 据统计,我国在2004年流失的税收为100多亿元人民币。 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从总体上来讲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它对税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 对于电商征税这方面的管理还有待加强。 电子商务纳税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1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一国税收的大量流失, 因而需要对其征税;2认为电子商务现在还是一个新事物,对其征税的话必然会损害其发展。 但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本文认为有必要对电子商务进行税收管理。

3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分析

3.1 对电子商务征税的依据

3.1.1 税收法律的保障

我国法律规定,凡是在我国境内发生的任何交易,无论何种形式,都应该纳税。 无论是从事实体销售的公司和企业,还是从事网络营销的商家,只要是产生了交易,就应该征收一定的税, 我国的 《税收法》 以及各地区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的法律法规,都为电子商务的征税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因此对于电商企业而言,也应该遵守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缴纳一定的赋税。

3.1.2 电子商务导致了税收的减少

现阶段,由于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我国在电子商务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并不是很完善,造成大量的电商企业偷税、漏税,甚至逃税,从而使税收的流失风险加大。 2005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不平凡的一年,电子商务季度增长率维持在12%以上, 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高达7 400亿元 ,户数量达到2 200万户,比上年增加600万户。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挤占了传统贸易的市场, 另一方面又使国家的税收面临着大量流失的风险,网络上的征税盲区,已经成为了不少商人投机的地方, 因此从这方面来说,电子商务减少了税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消费者市场巨大,电子商务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并且我国的网络用户每年都迅速增加,使得网购成为了一种潮流和趋势。 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对电子商务征税,以增加国家收入。

3.1.3 破坏了税收的公平性

目前,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热衷于在实体店试穿试用,然后根据商品货号到网店“淘宝”,实体店沦为了网店的“试衣间”。 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在方方面面,对税收的征管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现行的税收制度是以有形贸易为基础制定的,对电子商务的纳税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给电子商务的税收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这主要体现在对于传统的有形贸易征收一定的税,而对于电子商务基本不征或很少征税, 从而使不同的地区和市场出现了税收不公平。 另外,对于电子商务和实体经营的企业按照不同的税率进行征税, 从而形成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税率。 就其不公平的原因而言,还是由于两种商业模式根本上的差异。 电子商务方便快捷,节约了成本,而传统的交易则有较高的成本和风险,税收的公平性原则,强调了对于不同的纳税主体,都应依法纳税。 电子商务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该平衡,给税收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3.1.4 第三方支付的支持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在最近两年非常迅速, 在第三方支付未出现之前,人们对于电子商务的成交额是无法做到准确估计的, 因而税收的征管也就无法进行。 但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改变了这一格局, 网络上的大量商家和消费者基本上都是通过网银、支付宝等平台进行转账和支付结算等业务,第三方平台对于相关的交易有一定的记录,因此近年来崛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也就有可能为相关的税收征管部门提供相关的数据资料, 从而为税收的征管提供依据。

3.1.5 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推动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猛,据统计,我国在2012年网购的人数达到了1.94亿,每年新增的用户多达几千万,特别是 “双十一 ”期间 ,一天的成交额就达到了几百亿元人民币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国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和税收收入,而税收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商业务的发展, 使得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关注到这一趋势, 加大了对电子商务的监管, 认识到对于电子商务的征税将在未来我国税收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3.2 电子商务税收面临的困境

3.2.1 征收管理不到位 ,税 收流失严重

由于电子商务的兴起,大量的企业将交易转移到了网络上, 传统的实体交易受到了一定影响, 在电子商务中由于税务机关来不及研究相应的征税对策, 更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网上贸易行为,因此出现了税收征管的真空和缺位,使本应征收的税款白白流失,减少了相应的税收收入。

3.2.2 征收监管难度大

在电子商务税收的管理过程中, 由于征税需要对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审核, 而网络上的交易基本上都是通过相关平台进行交易,并没有相应的实体资料和凭证,从而大大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同时纳税单位如果不主动申报税收,税收工作的运作也会陷入困境, 所以在对电子商务的征税管理水平和力度还有待加强和提升。

3.2.3 纳税人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逃税

互联网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也给一些纳税人提供了偷税、漏税的可能性。 一些电子商务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采用一些不法手段逃避义务,他们通过利用一些网络技术,修改相关的资料和数据、隐藏相关信息、伪造资料等方式,逃避税收责任。

3.2.4 国际税收纠纷频发

国际税收的管理,一般会涉及到税收的管辖权问题。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应用, 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问题也愈来愈突出。 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运用是前提,网络的应用使得税收的管辖权变得模糊,没有较好的衡量标准。 跨国贸易更加模糊了这种界限,在国际贸易中,对于税收的管理问题,各国各执一词,国际税收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3.3 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的建议

3.3.1 制订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电子商务的管理,还得从法律方面出发,为相关税收的征收提供依据。 针对互联网电子商务不同于实体交易的特点,制订专门的法律法规,改革相关的税收管理制度,确保建立公平的税收法制环境,保证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有法可依。

3.2.2建立税收征收管理体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信息技术与商业的结合, 它是一种虚拟的网络交易活动, 其中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数据储存在相应的文件当中。 电子商务具有无纸化的特点,因此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着大量的漏洞,要提高现有征管效率,关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要通过建立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与义务,促进电子商务的有序发展。

3.2.3设置相应的优惠税率 ,鼓励电商发展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事物,具有较强的活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与发达国家相比, 规模还比较小、技术不健全、发展还比较落后,因此通过设定优惠税率,可以进一步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

3.2.4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 任何国家如果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相关的税收问题不仅仅是一国的问题,它涉及到各国的利益,它的开放性、无国界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税务当局很难全面掌握跨国交易的情况, 所以应该加大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电子商务有关的税收问题。

区域税收分配与区域经济发展 篇10

关键词:区域税收,分配,区域经济

一、区域税收分配失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2008年实施新所得税法之前, 外资企业的优惠税率是按照地区设置的, 这种税率设置方式增加了东部地区的税源, 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 税收优惠政策较少, 吸引外资相对较少, 再加上原本在中部或西部地区的企业向东部地区迁移与发展, 税源也就流向了东部地区, 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也会因此而减少。这种发展趋势在长期中必然会拉大区域税收收入的差距, 造成东西部区域税收分配的失衡和引起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汇总纳税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通常跨区经营的企业都把总部、产业价值链高端的研发和销售集聚迁移到东部沿海或其他经济较发达地区, 而把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加工生产基地设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我国现行所得税的制度安排下, 总公司可以将分公司的利润汇总后, 在其所在地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税源生产地的地方政府为其提供了公共产品和服务, 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 而总公司所在地政府在没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 却可以汇总其生产基地地区所创造的收入在当地缴纳税款, 这违反了税收中的收入与成本配比的原则, 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使得一些地区除了提高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以吸引资金外, 还加强了政府干预, 使用不规范的税收手段, 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和地方政府间无序的税收竞争。

3、境内企业关联交易与区域经济发展。

境内企业利用关联交易实现利润与税收在区域间的转移。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就是关联交易, 关联企业就是指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被同一利益集团所拥有或控制的有关企业, 如总机构与分支机构之间、同一总机构的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同一母公司的不同子公司之间以及总机构与其分支机构的子公司之间等。人们通常只关注外资企业运用跨国关联交易转移利润进行国际避税, 却很少关注境内企业内部的关联交易。而在税收实践上很多企业利用关联交易增进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在我国的税收制度安排下, 税率是按照梯度设计的, 企业会利用总部所在地与其子公司所在地的税率、优惠政策的差异, 以转移价格方式实现税收由高税率地区向低税率地区的转移, 这也同样会造成税收从西部到东部的转移, 进而造成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危害

1、区域税收分配失衡造成有害的税收竞争。

区域税收分配失衡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 违反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制度外的有害税收竞争。这是因为由行政决策决定的税收竞争行为由于缺乏税法的约束而失去了效率。这不仅损害了税法的权威性、严肃性与统一性, 也破坏了国家宏观经济计划的整体性, 影响了统一的宏观产业政策及地区均衡发展政策的贯彻, 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区域税收分配失衡造成税负不公。

相对于税率较低区域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来说, 在税率较高区域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承担着更高的税负, 根据全国人大预算工委法案室的2006年的调查显示, 全国内资企业实际平均税负约为23%, 外资企业实际税负约为11%, 内资企业税负高于外资企业近12个百分点, 从各省的情况看:黑龙江省企业实际税负为26.3%;河南省企业实际税负为21%;广东省企业的实际税负仅为16%左右。这造成了实际上的税负不公, 破坏了量能纳税的税收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纳税人的决策, 引致高税负地区更加倾向于偷逃避税以降低税收负担。减少了财政收入, 造成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使税收征管难度加大, 增加了反逃避税的难度, 加大了征税成本。我国自1995-2000年, 每年税收流失的绝对额均在4000亿元以上。

3、区域税收分配失衡影响了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

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使得一些地区除了提高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以吸引资金外, 还加强了政府干预, 使用不规范的税收手段, 造成地方政府间的无序税收竞争。根据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 政府与市场是有各自的边界的。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 政府干预的增强会削弱市场的力量, 降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 影响资本和要素的流动。政府的强大干预往往是与产权不清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市场的分配是根据土地、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量与其边际生产力来进行的, 政府获得收入则凭借行政权力, 因此, 政府干预的背后是利益的获取。通过立法, 政府运用税收这一金融手段完成了财富的转移, 除去生产公民必要的公共产品的支出以外, 剩余的税收便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官僚的收入。在公共生产的效率低于私人生产的效率的前提下, 政府占有的资源越多, 经济增长越慢, 社会福利越少。

三、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1、对区域税收分配失衡作限制性的规定。

多数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对区域税收分配做出了有关规定。欧盟就在不违反统一规范的前提下, 给予个别地区优惠政策, 区域税收分配失衡以法律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意大利也在法律中规定, 企业集团内所有受控非居民公司都实行世界范围统一报缴纳税, 本国集团母公司与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居民公司, 可以选择实行统一报缴, 选定后三年内不得变更 (特殊情况除外) , 且统一报缴前发生的亏损由公司自行处理;德国法律规定, 合并纳税仅适用于控股实体 (母公司) 与其子公司或分支公司之间, 且对母公司及其子公司都有十分严格的条件限制。

2、约束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行为。

美国英国运用公共财政的财政体制约束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行为。公共财政即民主财政制度, 它是面向公众的、体现公众利益的财政体制。在公共财政的财政体制下, 辖区的居民根据政府的事权确定其支出权、根据支出权确定收入权, 以支出定收入,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是公开透明的, 纳税人可以随时查询、监督并质疑。

3、赋予地方政府适当权利。

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收立法权和发债权。中央和全国性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同时适当让利放权, 将一些小税种的立法权下放, 或由中央确定一些地方主要税种的税基和税率幅度。并允许地方政府借公债筹资, 以平衡区域税收分配。如德国的市镇可以自行确定地方营业税和土地税的加征税率。

4、实行“因素法”分税制。

依靠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 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如德国通过共享税分配使财政弱州达到各州平均财力的92%;通过税款转移使穷州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国人均的95%;把财政支出的20%用于补贴低于各州平均水平的穷州。美国联邦政府通常把财政支出的10%左右用于补助州和地方政府, 其中大部分拨给落后地区。

5、对落后地区实行优惠政策。

意大利政府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规定对到南方投资办厂者除实行贷款和利率优惠外, 还实行税收照顾和经济资助, 包括免征所得税10年, 厂房建设经费由政府补贴25%, 机器设备购置由政府补贴10%;国家参与制企业须将其工业投资总额的40%和新建企业投资的60%投向南方。巴西政府为鼓励到落后地区投资, 曾在北部亚马逊地区的玛瑙斯建立起自由贸易区, 规定在特区内设厂的私人企业10年内免缴所得税,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进口商品免交进口税, 从国内其他地区购入的消费品和材料免交商品流通税。美国利用私人融资手段, 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 鼓励私人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

6、普遍采用合并纳税的管理办法, 但有严格限定与约束。

在总、分支机构, 特别是对跨国公司的公司所得税征管中, 汇总纳税办法适用范围较广, 但有比较严格的条件限制。如意大利规定, 企业集团内所有受控非居民公司都实行世界范围统一报缴纳税;本国集团母公司与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居民公司, 可以选择实行统一报缴, 一旦选定, 3年内不得变更 (特殊情况除外) , 且统一报缴前发生的亏损由公司自行处理。德国的限制条件更为严格:合并纳税只适用于控股实体 (母公司) 与其子公司或分支公司之间, 并对母公司及其子公司有严格的条件限制。

四、完善区域税收分配制度平衡的政策建议

1、以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替代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 建立以产业调整为主导的税收优惠政策,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 逐渐以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替代区域税收优惠政策。这样可以消除由于地区税收优惠政策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为地方政府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使他们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努力和优势吸引投资, 创造税源, 扩大税基, 增加税收。同时, 由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 税收收入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可以考虑给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以促进经济发展并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 从而缩小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税收收入差距, 改善目前的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状况。

2、改变地区间税收收入的分配办法。

按照提供公共服务的多少与对取得税收的贡献程度对跨区经营企业的税收在相关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具体做法是:在遵循税收属地征管的基础上, 由税源产生地的税务机关征收后, 再按照税收贡献大小, 在各个地区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协调区域之间的利益纠纷与矛盾。

3、改革政府官员的考核任用制度。

改革目前的政府官员考核任用制度, 将经济增长水平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制度改为以量化的当地公众的满意度、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地方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程度的指标为标准, 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地方官员就不仅要努力增加当地税收收入, 而且更注重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以满足公众的偏好与需求, 这样就会大大改善目前的投资环境, 也为招商引资创造了很好条件, 为增加税源和税收收入打下了基础, 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局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4、改革现行支付制度。

我国目前转移支付制度侧重于纵向转移支付, 即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涉及横向转移支付的非常少。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税收收入的获取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应改革目前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改革为横向转移支付与纵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支付制度, 这样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状况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参考文献

[1]马宁: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财会研究, 2008 (4) .

[2]马宁、朱姝:美国区域税收分配[J].财会研究, 2008 (4) .

[3]薛钢、曾翔、董红锋:对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认识与规范[J].涉外税务, 2000 (8) .

[4]盛景:借鉴国际经验规范我国区域税收竞争行为[J].大理学院学报, 2006 (11) .

改革税收政策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税收 政策

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中小企业在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广泛分布于许多领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企业群体。截止2004年,我国工业企业登记注册数1375263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占99.84%。2004年,中小型工业企业资产总额、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67%以上,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7.6%。2000年至2004年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的比重指标如下图所示:

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6%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当前,我国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和塑料制品、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在扩大出口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近几年来,在我国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上述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占据半壁江山,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中小企业成为安置就业的主体。中小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容易吸收较多的劳动力,能够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吸纳就业。2004年,中小型工业企业年平均从业人员7926万人,占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数的85.19%;商业零售业占90%,建筑施工业占65%以上。另外,中小企业在吸纳安置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因此,中小企业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中小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我国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基础,构成了县级经济重要支柱和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中小企业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各级地方财政收入的80%来源于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4.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上的优势,使得改革成本较低,操作较便利,影响范围较小,新机制进退较容易。这些特点使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试验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成为市场经济改革中重点、难点的突破口。同时,中小企业改革,能为创造出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提供宝贵的经验,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现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比,它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中所得到的重視程度是远远不能相比的。税收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体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行的税收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还有待改善,具体表现在:

1.政策目标不明确,支持力度不够。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侧重于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忽视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政策的制定既没有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也没有考虑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正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应该是政策扶持的重点。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这方面的扶持力度显然不够。

2.税收优惠量过大,难以规范和系统化。税收优惠的管理权限虽集中在中央,但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各级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企业、发展本地经济,仍以种种形式和手段,越权减免税,使税收优惠规模难以控制。优惠内容多、补充规定散,而且政策调整过于频繁。这不仅导致了税收的大量流失,提高了税收的征收成本,而且也影响了中小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

3.税收优惠偏重于直接形式,以减免形式为主,很少运用加速折旧、加计扣除、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形式。优惠对象也仅限于取得收益的企业,而且一些税收优惠是以所有制性质和企业属地来界定优惠对象的,没有真正体现公平税负、平等竞争的原则。间接优惠方式运用较少,不利于鼓励中小企业对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交通能源建设、农业开发等项目的投资。不利于提高税收优惠的效益。

4.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不合理。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由于设计不合理,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起到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例如,企业所得税实行的18%和27%的优惠税率,由于采用了全额累进税率的设计,使得两档税率的临界点近税负增长过快,税负不合理,抵消了低税率的作用,使中小企业的税后收益降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增加投资、扩大规模,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5.税收优惠的范围不科学。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小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较多,拉大了沿海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6.现行优惠政策导向不明,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要体现鼓励、允许和限制精神,引导中小企业的资金、资源流向国家亟需发展的产业,而现行的优惠政策未体现导向性原则。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设计

1.建立和规范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法律、法规。对目前正在执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和完善,并逐步建立起统一明确的以中小企业为受惠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要体现企业公平、税赋平等、税负从轻、便于征管、促进发展的原则。以增强政策的规范性、稳定性和透明度,使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有效的法律保证。

2.实施遵循适度原则和经济效益原则的税收优惠政策。一要尽量大幅度减少优惠总量,对需要保留的优惠政策,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突出优惠重点;二要调整税收优惠方向,由以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三要转变优惠形式,尽量减少定期减免税,多采用间接方式,如加速折旧、加计扣除、税收抵免等多种形式,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提供政策咨询,加强税收服务。当前税务部门应适时纠正服务上“重大轻小”的倾向,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及时为中小企业办理涉税事宜,积极推行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代理制度,充分发挥税务代理机构的作用,尽量减少纳税人因为不了解纳税细则而造成的纳税申报中的失误。同时税务机关应加强对税务代理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税务代理水平,减轻中小企业涉税负担,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4.坚决清理不合理收费。(1)要给中小企业经营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必须进行政府部门的改革。目前中小企业负担的各种收费太多,关键是要端正政府的行为,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都必须坚决打击,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予以监督。(2) 要加快“费改税”的步伐,明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费用都应主要由税收来承担,不应再向使用单位或受益者收取额外费用。取消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而由政府一次性征收,杜绝各部门、各方面向中小企业乱摊派的行为,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3)要降低小企业的进入门槛,简化新成立小企业的审批手续,降低登记费,对最低注册资金的要求应降低,同时,对小企业的各种报表在时间和内容上要予以简化和规范化,以利于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提高中小企业的税后收益率。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吸引外部投资的能力和进行股权融资的机会,融资渠道受到限制,所以内部融资对中小企业来讲意义重大。恰当的税收政策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税后收益率,增强其内部融资能力。

6.支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又一大难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培训员工的意愿较低。在提高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员工培训成本,增强培训员工的意愿等方面税收政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海涛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财会月刊,2005年 08期

[2]魏晓冉:认清中小企业战略地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市场论坛,2005年03期

[3]高婷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甘肃农业,2004年第5期

改革税收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篇12

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税收政策作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

1. 现行增值税制度提高了中小企业的增值税负

(1) 增值税纳税人的资格认定, 增加了中小企业的增值税税负。目前, 我国的增值税制度根据企业规模和会计核算的健全程度, 将纳税人分成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前者可以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实行进项税额抵扣制度, 而后者则只能使用普通发票, 无法进行进项税抵扣。现行增值税规定: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 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的纳税人, 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 在50万元以下的, 除此之外的纳税人, 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都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这项规定提高了中小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5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平均税负为2.76%, 其中工业为4.04%、商业为1.17%。而工业企业的征收率为6%, 商业企业则为4%, 中小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高于一般纳税人。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 使得两者之间的市场交易受到阻碍。由于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因此当一般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而不能取得专用发票时, 就无法抵扣进项税款。因许多一般纳税人与中小企业进行交易, 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降低了两者之间的交易意愿, 一般纳税人不愿购买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 从而割断了中小企业与一般纳税人的经营链条。所以说, 现行增值税纳税人资格认定制度不公平, 使得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2) 增值税转型不彻底。增值税转型虽然已经实施, 但它只是将固定设备所含进项税款准予抵扣, 并不彻底, 中小企业使用的不动产中所含进项税还是无法抵扣。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 用于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所含进项税款, 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其中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的不动产, 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这项规定加大了中小企业的增值税负。

2.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限制了中小企业发展

虽然两税合并后企业所得税制度得到了很大改进, 但是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仍具有一些限制作用。

(1) 现行制度对中小企业的优惠过少。现行制度虽然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税率, 但是仍然较高, 而适用优惠税率的中小企业标准则定得较低, 使得许多应给予扶持的中小企业无法得到实际优惠。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往往超负荷运转, 磨损较快, 但现有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列支控制过严, 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中小企业的广告投入、业务宣传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较高, 而现行制度规定此类费用扣除不得超过销售收入的15%, 这势必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

(2) 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重复征收。现行制度规定, 对个人股东所获得利润再投入转增公司注册资本的部分, 应该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中小企业的股东在将所得分配利润转为实收资本时, 应就其转增资本额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这事实上构成了重复征税, 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税负, 影响了企业再投资的积极性。

(3) 税收征管加大了企业的税负。现行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如果出现了纳税人不设置账簿、账簿残缺不全或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等六种情形, 税务机关有权采用“推定课税”的办法, 核定其应纳税额。但有些税务机关为了追求税收征管成本最小化, 往往对中小企业盲目采用“推定课税”办法, 甚至有时不管中小企业是否产生利润, 一律按核定征收率征收所得税, 这就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税赋负担, 阻碍了企业发展。

3.对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的税收优惠“缺位”

商业银行在实现利润最大化过程中, 要综合衡量信贷收益和信贷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较高的经营风险会提高信贷风险, 因此针对金融机构就其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税收优惠, 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税后收益, 降低信贷风险, 间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开展。然而, 现行税收制度还未对此类业务给予专门优惠, 使得金融机构缺乏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动力。

税收政策改革措施

为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革。

1.完善增值税制度

(1) 修改现行纳税人资格认定标准, 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征收范围, 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应税销售额标准, 以企业的财务制度是否健全为主要判定标准。可作如下规定:对于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生产资料的中小企业, 如果其拥有固定生产场所、可有效控制其产销环节、会计核算体系较为健全, 都应给予其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 准予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于从事商业经营的中小企业, 可适当降低一般纳税人年销售额认定标准, 对虽未达到销售额标准, 但会计核算健全且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 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 允许按17%或13%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开具发票并进行抵扣。

(2) 扩大增值税的抵扣范围。对中小企业建设不动产时所外购的原材料所含的进项税款准予抵扣, 应规定企业购入的专利、特许使用权等无形资产, 允许企业按合同价的一定比例计入当期的进项税额。

2. 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

(1) 降低中小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在当前外源性融资难度较大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主要依赖于内部积累等内源性融资以提高再投资能力, 因此应降低现行的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 可实行10%的优惠税率、实行再投资退税, 即根据中小企业的内部收益留存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退还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

(2) 对中小企业实施更宽松的产业优惠。对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 (如新兴战略性产业) 的中小企业, 实行从开始获利年度免征企业所得税三年、减半征收五年的政策。

(3) 缩短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延长亏损结转年限。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更新固定资产设备, 应允许企业实行加速折旧, 加大折旧费用扣除比例, 并增加亏损结转年限8~10年。

(4) 增加中小企业新品研发、广告投入、业务宣传等费用的税前列支, 提高此类费用的扣除比例, 实行50%~150%加计扣除。

(5) 避免重复征税, 赋予中小企业税种选择权。应允许个人独资和合伙制的中小企业, 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所之间进行选择, 只缴纳一种税, 避免重复征税。

3. 完善其他辅助性制度

在制度设计中, 不仅应直接针对中小企业设计有关制度, 而且应采取一些辅助性优惠措施, 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1) 制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税收优惠政策。应制定特别优惠政策, 以鼓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对商业银行来源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设置5~10年的营业税免税期, 并根据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规模占整个信贷规模的比重, 相应减免企业所得税, 如规定如果该比例超过某一比例,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成本扣除相应提高一个百分点。另外, 为了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 应从应纳税所得额中减除一定的风险金。

上一篇: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下一篇: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