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

2024-09-21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精选8篇)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 篇1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发生率2%~11%, 其中中线切口疝的发生率可达11%~20%, 而感染所致的中老年切口疝的发生率高达23%[1]。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 (或) 肌肉未能完全愈合, 在腹内压力作用下而形成的疝, 其疝囊可有完整或不完整的腹膜上皮, 在查体中可触及或影像学中可发现切口下的腹壁肌肉筋膜缺损, 缺损处伴有或不伴腹腔内脏器的突出。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55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55例, 男29例, 女26例;年龄26岁~78岁, 中位年龄56岁。中线切口疝39例, 其中脐上中线切口疝22例, 脐下中线切口疝17例;侧腹壁切口疝16例, 其中经腹直肌切口疝8例, 旁正中切口疝5例, 右侧肋缘下切口疝2例, 右侧下腹切口疝1例;疝环直径5 cm以下35例, 5 cm~10 cm 17例, 10 cm以上3例。病程6个月~9年, 平均3年;合并慢性气管炎、肺气肿8例, 糖尿病6例, 前列腺肥大3例, 重度肥胖1例。

1.2 材料

本组病例均应用聚丙烯单纤维网片 (美国艾瑞姆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1.3 手术方法

根据患者情况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经原切口梭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切除原手术瘢痕及多余皮肤, 分离疝囊至疝环边缘, 潜行分离疝环周围腹肌或腹直肌后鞘与腹膜之间的腹膜前间隙, 并保持腹膜完整, 巨大疝囊可切除多余囊壁, 缝合残端。将修剪后的聚丙烯网片平整放置于腹肌或腹直肌后鞘与腹膜之间, 边缘>5 cm, 网片边缘用单股尼龙线与腹肌或腹直肌后鞘行外圈间断缝合, 并与疝环行内圈缝合, 针距1 cm~1.5 cm, 网片前放置引流管, 另戳口引出, 并接负压吸引, 术后用腹带加压包扎。

术前半小时应用抗生素, 术后根据患者情况应用抗生素1 d~7 d预防感染。术后24 h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方式, 特别是巨大腹壁切口疝, 以防发生腹膜间隙综合征 (ASC) 。术后卧床休息2 d~3 d, 有慢性肺部疾病者, 给予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有糖尿病者, 将血糖控制于稳定水平;有前列腺肥大者, 给予留置尿管。切口负压引流管根据情况保留3 d~14 d, 每天引流量少于10 m L时拔管, 特殊情况可延长拔管时间。本组1例患者因特别肥胖、创面大、合并糖尿病发生脂肪液化, 20 d拔管。此外, 应注意加强营养支持, 预防便秘、腹胀等。

2 结果

本组5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54例切口甲级愈合, 其中1例因过于肥胖, 合并糖尿病, 发生切口脂肪液化, 经20余天切口下负压引流、加强局部换药, 控制血糖, 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病例,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手术时机选择及充分的术前准备, 对保证手术成功, 防止并发症及复发至关重要。腹壁切口疝的病因包括患者本身的因素及手术操作因素, 前者包括患者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慢性咳嗽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肥胖、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等, 后者包括手术切口缝合不当、切口脂肪液化、血肿、感染等。

3.1 手术时机的选择

首次手术后因周围组织仍处于充血、水肿阶段, 如果此时手术将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率, 愈合能力差, 复发率高。因此, 对于无感染的腹壁切口疝, 手术时机应选择在切口愈合后6个月, 对于因切口感染所致的腹壁切口疝应在切口愈合后1年以上。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手术技巧

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 根据补片在腹壁重建时放置的位置分为:腹肌前放置 (Onlay/Overlay法) 、腹壁缺损间放置 (Inly法) 、腹壁肌后 (腹膜前间隙) 放置 (Sublay/Underlay法) 、腹腔内紧贴腹膜放置 (Ipom法) 。本组患者全部采用腹壁肌后 (腹膜前间隙) 放置, 效果良好, 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正确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麻醉效果、腹肌松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合本组病例, 我们认为手术中采取下列措施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术中提倡精准操作, 包括避免使用大功率电刀、大块结扎组织导致切口脂肪液化;完善止血, 防止血肿形成;正确对合组织层次, 避免遗留死腔;必要时行减张缝合, 避免张力缝合, 组织撕裂;引流管另戳口引出, 禁忌从原切口引出。

3.3 围术期处理

3.3.1

术前要积极处理合并的全身性疾病, 包括控制血压、血糖, 术前2周禁烟, 常规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有肺部感染者术前要应用抗生素, 待感染控制后1周再行手术。对于巨大腹壁切口疝, 特别是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比值大于0.15的巨大腹壁切口疝, 为防止疝内容物还纳腹腔后发生呼吸衰竭及ACS, 术前应进行腹腔扩容及腹肌顺应性训练, 2周~3周后再进行手术[2]。本组中疝环直径超过10 cm的巨大腹壁切口疝, 我们术前均将疝内容物还纳后再用腹带加压包扎2周, 通过深呼吸进行胸廓及腹肌训练, 待患者适应后再进行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未出现ACS等相关并发症。

3.3.2 围术期抗生素的应用

补片作为异物置入体内增加了感染机会, 一旦感染, 则手术失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显著降低腹壁切口疝的切口感染率, 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巨大或多次复发的腹壁切口疝, 目前认为对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 术前必须使用抗生素[3]。本组患者均于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术后根据患者情况应用抗生素1 d~7 d, 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

3.3.3 术后处理

保证负压引流管通畅有效, 引流的目的是引流术后少量渗血和由于补片作为异物与组织接触引起的渗出液, 如果引流不畅, 势必引起创面的积血和血肿, 甚至造成感染。由于手术分离范围大, 又有异物置入, 引流量通常大于普通腹部手术, 因此、引流时间相对较长, 一般3 d~14 d后引出液少于每天10 m L时拔管, 特殊情况下可延长拔管时间。术后早期可在床上活动, 2 d~3 d后可下床活动, 术后3个月~6个月禁止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术后用腹带加压包扎3个月~6个月以上。

腹壁切口疝腹壁肌后无张力修补术并发症少, 操作相对简单, 不进入腹腔, 疗效可靠, 费用较低,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5例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效果满意, 随访6个月5年无复发病例, 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修补术是腹壁切口疝首选的治疗方法, 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并发症,复发率

参考文献

[1]贲大刚, 李仕青.腹直肌后腹膜前置入人工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J].解剖与临床, 2006, 11 (3) :180-181.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 (2012年版) [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 18 (3) :289.

[3]唐健雄.老年巨大腹壁切口疝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2) :122.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 篇2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后如未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其包块会逐渐增大,腹壁缺损会加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甚至会发生嵌顿及绞窄而危及生命,而手术治疗是腹壁切口疝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腹壁缺损的大小,可直接缝合腹壁缺损,或应用人工材料修复腹壁缺损。应用巴德复合补片(Bard Composix)进行修补为腹壁切口疝修补的方法之一,该补片是由聚丙烯和膨化聚四氟乙烯2种材料制成的双面复合补片,具有良好的抗张力及防粘连等优点,由于直接与腹膜缝合,降低了切口张力,同时补片外有肌肉及筋膜覆盖,肉芽组织易于长入网孔内,有利于切口的愈合[1]。自2008年以来应用Bard Composix修补腹壁切口疝11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1例患者,男3例,女8例;阑尾切除术5例(麦氏切口4例,右中下腹直肌切口1例),胆道手术2例(右上腹肋缘下切口1例,右上腹直肌切口1例),脐疝术后复发1例,剖腹探查术2例(左、右中腹直肌切口各1例),腹主动脉-髂股动脉旁路术(左侧腹直肌旁正中切口)1例;缺损最大直径5~12 cm。

1.2 手术方法

11例均为开放式手术,术中发现疝囊及腹腔内有不同程度的粘连,2例因粘连严重在分离过程中致小肠损伤,予修补后再用抗生素盐水冲洗。分离粘连直至显露正常的腹膜结构,取可裁式Bard Composix补片裁剪后用单股不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固定于腹膜上,于补片前放置引流管一根,术后保持负压吸引。

1.3 治疗结果

复发1例,复发原因经再次手术证实为补片固定不到位;补片上层切口裂开1例,经反复换药及Ⅱ期切口缝合仍未治愈; 1例术后腹壁有束缚感,考虑与补片缝合张力过大有关。其余痊愈,随访无复发。

2 讨论

2.1 充分正确的显露腹膜结构。Bard Composix补片必须固定于缺损边缘的壁腹膜上,并超过腹膜边缘3~5 cm,这样可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同时避免术后因补片挛缩而留下空隙。切口疝患者,由于疝囊壁为纤维组织及脱落的上皮细胞组成,非真正的腹膜结构,缺乏良好的抗张力作用,其与腹膜在直观下很相似,不仔细辨认则难以区别,如果将补片与之缝合,不能获得良好的抗张力效果,术后难免会复发。因此,术中必须充分解剖显露正常腹膜结构,勿将补片固定于前述之纤维膜上。

2.2 缝合固定补片时,缝针尽可能不要穿透膨化聚四氟乙烯层,因为该层有防止粘连的作用,而聚丙烯层则易与肠管粘连,如果缝合时穿透了膨化聚四氟乙烯层,则会使聚丙烯层暴露于腹腔内,从而导致肠粘连甚至肠瘘的发生;缝合前边缘应修整成斜面,避免过长的聚丙烯纤维暴露于腹腔内。补片大小裁剪应适当,因Bard Composix补片缺乏足够的弹性,因此缝合时应使补片自然展平在舒适无张力的条件下缝合,避免将补片绷得过紧,这样病人术后可能会有腹部受限、紧缩感等不适。本组有1例术后腹壁有束缚感。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更好,可减少术后异物反应及感染的机会。

2.3 补片固定结束后,应尽可能将裂开的肌肉或筋膜结构缝合,这样除恢复腹壁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张力外,更重要的是可消除皮下组织与补片间的间隙,使补片与肌肉组织接触,有利于肉芽组织长入网孔内,减少感染的机会,如缝合张力大,可于腹膜外加减张缝合避免裂开。本组有1例右侧腹直肌切口疝患者,术后因剧烈咳嗽而致前鞘及肌肉再次裂开,补片直接暴露于皮下,虽经长期换药,切口未愈合反而出现皮肤裂开,后经反复多次缝合,切口仍未完全愈合。

2.4 术后切口下积液而易致切口感染是众所周知的,而腹壁切口疝因使用了人工合成补片,一旦发生积液则感染机会增加,尽管Bard Composix补片的聚丙烯层有一定的抗感染能力,而膨化聚四氟乙烯覆膜层上亦有很多细小网孔以利引流,但这些网孔易被凝血块等阻塞,且术中由于分离广泛,创面渗出较多,积液难以避免,因此,术中放置引流管术后充分引流更显重要。我们的经验是术中于补片前放置引流管,另戳孔引出,术后用负压吸引。

2.5 腹壁切口疝患者,肠管与腹膜、疝囊间常有粘连,有些甚至很严重,术中因需显露足够的腹膜而须分离粘连的肠管,在分离過程中如发生肠管损伤,应尽量避免污染范围扩大,并及时修补破损肠管,减少肠内容物外溢,分离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及抗生素盐水充分冲洗术野。本组有2例曾发生此种情况,常规使用补片后未发生感染。亦有在污染情况下使用网片修补腹壁切口疝未发生感染的报道。

2.6 使用Bard Composix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符合腹壁的解剖结构,疗效肯定,但并发症亦存在,如复发、感染、肠粘连、肠瘘、腹腔间膜室综合征等。轻微感染通过充分引流、换药等可治愈,而严重的感染处理较棘手,最终可能须取出或部分取出补片而致手术失败。感染的发生与多重因素有关,因此预防是关键,术前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提高患者对感染的抵抗力,术中、术后处理好每个细节,包括严格无菌术、避免过多使用电凝止血、正确预防使用抗生素等。术前应作腹腔容积训练,避免术后腹腔间膜室综合征发生[2]。

参考文献:

[1] 王新波,朱维铭.腹壁切口疝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877-880.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以来, 在我院接受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的1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 男8例 (57.14%) , 女6例 (42.86%) , 年龄33~81 (55.5±2.5) 岁。本次研究中, 14例患者距上次实施补片修补术的时间间隔为4个月~2.5年, 平均9.5个月;其中有6例患者手术切口在侧腹部, 8例在腹正中。而之前接受修补术的补片类型主要是聚丙烯网片和Gore ̄Tex Dualmesh网片;补片的修补方法为:Onlay法 (4例) , Sublay法 (4例) , Inlay法 (3例) , IPOM法 (3例) 。另外, 有3例伴有糖尿病, 5例伴有高血压。

1.2 方法

14例患者均采用全麻, 在原切口处进行补片修补。在手术的过程中, 需认真检查补片是否存在皱缩补片, 同时认真记录好补片的大小。而在术中对腹腔内粘连需要进行相应的分级, 在分级的基础上实施处理:对于轻度粘连, 仅只需钝性分开即可;中度粘连需进行锐性分离但没有必要进行肠切除;重度粘连是比较严重的, 必要时是需要进行肠切除。在再次手术的过程中, 需要对网片、疝缺损的位置、大小仔细的检查记录;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补片和修补的方法来进行再次修补。而在补片的前方应该留置1~2根乳胶引流管。手术后需要对切口的愈合情况、修补区域并发症发生情况做好记录。

2 结果

14例患者都实施了再次补片来加以修补, 其中10例患者在除去旧补片的基础上置入了新补片来进行修补, 2例患者实施的是扩大范围后的新、原补片的重叠修补, 2例患者直接在原补片上进行新补片重叠性的修补, 14例患者所用的旧网片都有不同程度上的皱缩现象。14例患者中, 腹腔内粘连为轻、中度粘连为主, 仅有1例为重度粘连。复发疝的发生的位置均在补片的边缘, 其中发生在补片上方的有4例, 在补片侧方发生的有6例, 在补片上方出现的有4例;而腹壁缺损的面积在12~200cm2。复发疝再次手术补片的修补方法为:2例患者实施的是Onlay法, 3例是Sublay法, 1例是Inlay法, 8例是IPOM法。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接受住院观察、治疗、恢复的时间为8~17 (平均10.5) d。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其引流管拔除的时间在3~6 (平均4.5) d。14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 (平均10.5) 个月, 术后仅1例出现轻微腹壁异物感, 其余患者均无异常情况出现, 也没有修补区的慢性疼痛、疝复发等问题。

3讨论

伴随着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 在实施补片修补术后出现疝复发的问题逐渐成为了有关医学领域内的一个新的难题。有关人员也在尝试研发并采用各种新型的补片、修补方法来对切口疝进行修补, 其主要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将不同类型的缝线、固定方法应用到实际的临床领域, 把补片放置在不同位置上或放置在不同的层次上[2]。而实际上各种补片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已经取代了传统操作中对组织的缝合、修补, 有效的改善了切口疝修补的效果, 使切口疝修补术后出现复发情况大大减少。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我们也发现补片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 如术后补片感染、肠粘连等。对于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我们发现除了与患者本身的一些生物学因素有关以外, 补片置入的位置放置是否恰当、修补是否合适, 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是可以防止疝复发。外科医生对各种补片的特点、固定方法、放置的位置、修补原则都需要熟练的掌握, 还要了解一些切口疝补片修补的处理原则, 才有可能降低术后的复发率, 减少一些与补片相关的并发症的出现[3]。

在手术过程中, 我们采用一些轻质、大孔的网片材料可以缓解修补区域疼痛、肠粘连、肠皮瘘等问题。而固定网片缝线的选择和应用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使用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或者在有些部位采用吸收线来缝合网片, 同时注意对丝线缝合的处理是可以有效避免补片感染的[4]。

总之, 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性切口疝再次手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手术操作, 其重点是需要有关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对补片类型、复发疝的位置给予准确的把握, 灵活的、科学的实施修补术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摘要: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到我院接受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在除去旧补片后置入了新补片进行修补, 2例患者扩大范围后实施新、原补片重叠修补, 2例患者直接在原补片上进行新补片重叠性的修补。术后患者治疗情况良好, 2例发生补片上方积液, 但经穿刺加压治疗后得到治愈。在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性切口疝再次手术的时候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分析, 而在再次手术的过程中需选用合理的修补方法和合适的补片, 是取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基础。

关键词:切口疝,修补,复发,补片,手术

参考文献

[1]刘飞德, 王世斌, 朱瑛梅, 等.腹壁切口疝补片修补术后复发的再手术治疗[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 19 (3) :300-304.

[2]姚琪远, 陈浩, 丁锐, 等.腹腔镜下切口疝补片修补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1) :834-836.

[3]张伟.复合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J].临床外科杂志, 2005, 13 (2) :67-68.

腹壁切口疝经腹腔镜修补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女各9例, 年龄34~81岁, 平均55岁。均为初发切口疝, 疝环直径3~12cm, 平均7cm;其中上腹正中切口5例, 旁正中切口2例, 经腹直肌切口1例, 下腹正中切口6例, 肋缘下斜切口2例, 麦氏切口1例, 妇科切口1例;合并糖尿病2例, 慢性气管炎3例, 前列腺增生1例;合并2型糖尿病4例, 高血压6例, 冠心病1例, 慢性支气管炎3例, 结缔组织病1例, 另3例合并两种内科合并症, 其中2例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1例为高血压合并COPD。修补材料为巴德公司的Composix双面补片。

1.2 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采用仰卧位, 气管插管全麻, 根据术中需要灵活调整体位, 以增加暴露、便于手术操作。Trocar安置要点:安置点尽量远离疝环, 保证手术视野开阔及充足的操作空间;套管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距离, 防止置入器械之间的互相干扰。在远离原切口及疝环边缘4cm以上做3个切口, 1个为10mm, 另两个为5mm。腹腔气腹压力为12~14mm Hg, 先置入30°腔镜, 在直视下置入另2个Trocar。探查腹腔黏连情况, 分离与腹壁黏连的大网膜和肠管, 回纳疝内容物, 显露疝环, 无须刻意分离疝囊, 分离黏连尽量少用电热及超声设备, 防止肠道热损伤。黏连分离后须对整个腹壁情况作一探查, 以防遗漏隐匿疝。确认无出血及肠道损伤后, 测量疝环大小, 选择合适补术, 确保补片覆盖疝环周围3~5cm以上。于补片中央不吸收线缝合一针打结, 保留两端线头, 卷和补片置入腹腔, 于皮肤外疝中点以Toy-Smoot针垂直穿刺腹壁全层引出补片预留缝线, 至此, 整个补片悬吊在疝环正下方, 聚丙烯面向腹壁, 使用EMS将补片钉于腹壁, 间隔约10mm钉合一钛钉, 膨体四氟乙烯面补片边缘和聚丙烯面补片边缘各需钉合一圈。其余位置注意间距加固定合。检查无穿刺孔出血后, 解除气腹, 缝合切口。加压腹带包扎。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3天, 疼痛时给予止痛治疗。

2 结果

本组18例顺利完成手术, 1例术中因广泛致密黏连作小切口直视下分离黏连回纳疝内容物后缝合切口, 腹腔镜下完成后续操作。手术时间45~90min, 平均60min;术后4~48h患者下床活动, 1~2d排气, 术后疼痛轻, 3~6天后大部分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术后住院3~14d, 平均5d, 术后随访2~20个月, 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 1例 (5.6%) 持续腹壁轻度疼痛, 1例术后1个月出现补片感染, 局部换药3个月未愈并出现肠瘘, 后经开腹取出补片膨体聚四氟乙烯面, 保留组织化的聚丙烯面, 并一期修补肠瘘治愈, 随访5个月未见疝复发及明显不适。本组未发现有症状的血肿, 未发现肠管损伤并发症, 随访至今未出现慢性肠梗阻者。

3 讨论

3.1 修补技术

切口疝的单纯缝合修补因较高的复发率目前应用较少, 只适用于疝环直径<3cm的切口疝, 已基本被无张力修补方法取代, 复发率也随之降至12.5%~19%[4]。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方法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Sublay法复发率最低, 然而为了放置补片必然需要分离组织, 故伤口并发症以及术后疼痛感较重。腹腔镜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 在完全遵守无张力原则的同时, 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点。腹腔镜手术切口小, 原手术切口旁组织不需过多分离, 不进一步破坏原已薄弱的腹壁组织, 可最大限度保留原疝环的强度, 补片置入腹腔内可使腹内压力分散到整个补片, 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的复发率。手术过程的两个重要步骤: (1) 进腹后分离肠管与腹壁的黏连, 不强调分离疝囊, 保留疝囊于原位, 回纳疝内容物。需要注意的是分离黏连过程中少用电热设备, 多用剪刀冷分离技术, 以防肠管的热损伤, 造成术后肠穿孔, 术中肠壁浆膜层的损伤应予缝合。 (2) 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测量腹壁缺损大小选用补片至少应能覆盖疝环周边3~5cm以上, 本组病例补片匀覆盖疝环周围5cm以上。补片应该覆盖疝环周边4~5cm, 特别是在病态肥胖、复发疝或巨大疝患者, 周边覆盖5cm以上者复发率小于覆盖3cm者。在补片固定方式上有缝线和钛钉两种, 然而在选择上仍有争议。

3.2术后并发症

切口疝的腹腔镜修补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血清肿、肠梗阻、肠损伤、肠穿孔、补片感染、术后慢性疼痛。由于疝囊保留在原位, 不做引流, 血清肿的发病率达16%, 然而有临床症状的血清肿非常少见, 通常在4~6周自行吸收, 本组病例未发现有症状的血清肿。肠麻痹发生率为1%~10%, 小肠损伤是最严重并发症, 发生率为1%~6%。需要注意的是遇有广泛致密黏连者与其强行分离不如有限中转开腹分离来得安全。

在补片感染方面,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的伤口小。分离的疝囊和放置的补片不与外界直接相通, 伤口与补片污染机会少, 大大减少了伤口和补片的感染率。一般补片的感染率仅有2%左右[5]。一旦发生补片感染须取出补片。本组有1例术后1个月并发腹壁感染性窦道形成, 患者无全身性感染症状。考虑患者为多次手术史的结缔组织病患者, 聚丙烯补片腹壁组织一体化过程可能较缓慢, 故给予感染窦道每天引流换药处理, 但至术后3个月并发肠瘘, 予腹腔镜下分离肠管与补片黏连, 取出钛钉, 发现腹壁组织完全长入聚丙烯补片, 已完全补片组织一体化, 聚丙烯补片无裸露, 故保留聚丙烯面, 取出聚四氟乙烯面补片, 另作辅助切口行一期小肠切除吻合术, 术后5天再次发生肠穿孔, 开腹并纵行切开补片行肠穿孔修补腹腔冲洗引流术, 术后恢复良好, 出院随访5个月疝未复发, 无明显不适。

疼痛分为术后早期疼痛和术后慢性疼痛。本组患者术后1~2天疼痛多为中度疼痛, 3~6天轻度疼痛。术后慢性疼痛与贯穿腹壁全层的缝线和固定钛钉有关, 缝线结扎如果卡压或结扎神经可引发疼痛, 拆除缝线部分患者疼痛可缓解, 但如已形成神经瘤者即使拆除缝线也不能缓解疼痛。钛钉脚与伸展运动的腹壁肌肉之间的位移也可引发疼痛。此外, 补片组织一体化引起的纤维组织及补片收缩也可引起紧张等不适。术后慢性疼痛并非LIHR所特有, 但多数患者疼痛并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 但慢性疼痛与患者, 特别是医师的主观判断有很大关系。术后慢性疼痛尽管发生率较低, 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也在寻找一种更理想更舒适的修补材料和新的非侵入性的固定方式 (比如生物黏合胶) 。

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慢性肠梗阻症状和复发, 本组病例随访至今未见并发肠梗阻者和复发病例。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 (TIVH) 是一种发病急, 进展快, 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常合并有其他颅脑损伤的一种少见疾病, 临床处理较为复杂。以往采取保守治疗, 病死率几乎是100%。自2003年2月~2008年4月, 吉林省白城市医院脑外科对33例外伤性脑室内出血开展脑室外引流, 尿激酶脑室内灌注和腰穿及防治脑血管痉挛, 临床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患者均为白城市医院住院患者, 其中, 男性22例, 女性11例;年龄在13岁~60岁, 中位平均年龄为35.5岁。致伤原因中, 车祸21例, 坠落伤9例, 打击伤3例。受伤机制中, 减速伤15例, 加速伤12例, 其他6例。临床表现中, 伤后昏迷13例, 神志清10例;双侧瞳孔散大4例, 双侧瞳孔不等大6例。入院时GCS计分:3分~5分12例, 6分~8分16例, 9分~15分5例。

1.2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确诊。其中原发性脑出血20例、继发性脑出血13例 (其中, 一侧脑室铸型18例, 双侧脑室铸型9例, 第4脑室内出血3例, 全脑室出血3例) 。脑室内血总量<10mL者9例, 10mL~30mL者10例, >30mL者14例。有20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 其中脑内血肿11例, 脑挫裂伤9例, 硬膜外血肿5例, 硬膜下血肿2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 颅底骨折4例。1.3综合连贯性治疗方法

脑室外引流12例, 双侧脑室外引流21例, 引流时间6d~9d, 平均引流时间为8d;脑室外引流加脑室内灌注尿激酶12例引流时间6d~8d, 平均引流时间为7d。

应用尿激酶方法:每次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5000U~40000U, 闭管6h后开放引流6h, 每日注2次。如闭管后颅内压升高, 生命体征有变化则缩短闭管时间。而且第二次灌注时, 加大尿激酶剂量为3~4万U, 每日2次, 2天后复查头部CT[1], 至脑室内积血清除, 本组患者平均灌注5~6次。

术后24h~48h首次腰穿以后每日1次, 连续5~12次, 本组患者平均腰穿8次。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关键词:疝,切口,疝修补术,腹腔镜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Mudge M, Hughes LE.Incisional hernia:a10-year prospectivestudy of incidence and attitudes[J].Br J Surg, 1985, 17 (1) :71-72.

[2]Bucknall TE, Cox PJ, Ellis H.Burst abdomen and incisionalhernia:a prospective study of1129major laparotomies[J].BMJ, 1982, 284 (6320) :931-933.

[3]Muhammad SS, Syed A, Bokhari I, et al.Laparoscopic versus poen repair of incisional/ventral hernia:a meta-analysis[J].Am J Surg, 2009, 197 (1) :64-72.

[4]Lomanto D, Lyer SG.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ventral hernia mesh repair:a prospective study[J].Surg Endosc, 2006, 20 (7) :1030-1035.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30例, 男11例, 女19例;年龄38岁~79岁, 平均58.5岁;其中伴发于肠癌手术后14例, 伴发于胃癌手术后5例, 伴发于肝胆手术后4例, 伴发于妇产科手术后3例, 伴发于阑尾手术后4例;伴糖尿病5例, 肥胖3例;按照中华医学会的分类标准[5]: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 cm) 2例, 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 cm~5 cm) 14例, 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5 cm~10 cm) 11例, 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10 cm) 3例。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行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主要手术步骤: (1) 建立气腹, 放置器械。在远离切口疝的对侧腹壁肋缘下, 利用气腹针、可视Trocar穿刺腹腔, 防止意外穿刺损伤。 (2) 分离粘连, 显露疝环, 回纳疝内容物。减少器械对肠管的热损伤;分离疝环周围粘连, 至少充分游离疝环周围5 cm;回纳疝环内容物。 (3) 测量疝环内径, 选择合适的补片。腹腔镜下选用带有刻度标记的器械或丝带测量疝环的最长纵径和横径, 补片选用双面补片, 一面是聚丙烯, 另一面是膨体聚四氟乙烯的材料, 后者具有抗粘连的效果。 (4) 缩小疝环。用疝气针, 沿疝环长轴皮下带不可吸收线穿刺疝环两侧, 减小气腹压力至8 mm Hg (1 mm Hg=0.133 k Pa) ~9mm Hg, 皮下打结, 缩小疝环。 (5) 固定补片。适当裁剪补片, 将标记后的补片折叠成条状经最大穿刺孔置入腹腔, 铺平并根据标记摆正位置, 注意辨明将抗粘连的膨体聚四氟乙烯一面朝向肠管;用疝钉枪沿补片边缘5 mm间隔1.0 cm~1.5 cm固定补片边缘, 使补片与腹壁贴合。 (6) 检查补片平铺于腹壁, 固定确切, 结束手术。

1.3 结果

本组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 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92 min~195 min, 平均手术时间122min, 平均出血量15 m L。术后伤口加压包扎固定, 常规使用抗生素2 d~3 d, 术后随访3个月~12个月, 无病例复发。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病人准备

术前1 d深入病房访视, 向病人做自我介绍。询问病人病史、相关因素及治疗情况, 了解病人有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前列腺肥大、咳嗽、便秘等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给予针对性的个性护理[6], 敦促有高血压病史者按时服用降压药。由于病人均有过以往的手术经历, 对手术效果及术后切口愈合顾虑重重, 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多疑等心理。护理人员要尊重病人, 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详细讲解切口疝发生的原因、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手术方法、手术的优越性。适时请同类手术成功病人现身说法, 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 增强自信心, 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1.2 补片材料

30例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聚丙烯和膨体聚四氟乙烯防粘连双面复合型补片 (Bard Composix Mesh) 。

2.1.3 其他物品准备

腹腔镜数字成像系统、冷光源、二氧化碳CO2快速流量注气机、超声刀、高频电刀仪、腹腔镜手术专用器械、疝气针、2-0Prolen线、1号不可吸收缝线、补片等。

2.2 术中配合

2.2.1 巡回护士配合

(1) 调节适宜温度和湿度, 术前3 0 min开启手术室层流系统, 调节室内温度至2 2℃~24℃, 相对湿度50%~60%, 特别对老年病人要加强保暖措施, 防止因受凉咳嗽而影响术后伤口恢复。病人入室后“四位一体” (病人、腕带、病例、手术通知单) 核对病人身份, 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 消除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2) 安置舒适的体位, 建立静脉通路, 协助麻醉医师进行全麻插管。病人取仰卧位, 保护骶尾部、足跟等骨隆凸易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 (3) 正确放置仪器及连接各种管路。将各种仪器设备按系统功能和使用特点安置在合适的位置, 准确熟练连接数字成像系统、冷光源、气腹管等, 调试白平衡、超声刀处于工作状态, 根据手术需要注入CO2气体, 并维持气腹压力在12 mm Hg~14 mm Hg, 在缩小疝环和固定补片时, 降低气腹压力至8 mm Hg~9 mm Hg。 (4) 术中加强监护。密切监护病人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时刻关注CO2快速流量注气机的参数变化, 关注手术进展。

2.2.2 器械护士配合

(1) 器械护士提前20 min洗手上台, 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物品、器械数量, 并检查器械物品性能及完整性。 (2) 配合巡回护士无菌操作下连接摄像头、导光束、气腹管、超声刀皮线, 并根据医生习惯将各种管道妥善固定于方便医生操作的位置。 (3) 按使用顺序整齐有序地摆放腔镜器械, 常用器械放置于无菌大单两侧的腹腔镜专用器械收纳袋内, 以防术中相互碰撞损坏或滑落被污染而影响手术。 (4) 熟悉手术步骤, 熟练配合手术, 术中准确无误地传递器械, 传递时应将器械头端闭合, 协助医生将器械直接插入Trocar中, 便于手术者接过器械手柄即可操作。 (5) 在完成超声刀测试时, 应将刀头张开, 避免接触病人、手术者、布单、金属物品, 术中及时用湿纱布清除刀头上的焦痂, 或将其放入冷盐水中震荡, 以保证刀头切割效果的同时降低刀头温度。 (6) 关闭伤口前后与巡回护士再次清点核对纱布、缝针、刀片、器械等, 确保准确无误。

3 讨论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技术, 被国外许多学者推荐为腹壁切口疝的首选术式[7]。手术优点: (1) 集微创和补片双重优势, 相对开放补片修补术, 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8]。 (2) 在远离原切口疝的正常腹壁建立穿刺孔, 避免了损伤胃肠道, 减少植入材料部位感染的机会, 腹壁组织不需要广泛游离, 保存了腹壁的原有强度。 (3) 游离疝内容物更直观、清晰, 避免了损伤肠管。 (4) 在直视下分离腹壁粘连后, 气腹状态下更易于发现隐匿疝, 降低复发率[9]。 (5) 采用预制缝线结合螺旋钛钉双圈固定补片, 张力均匀、分散减低, 更加牢固可靠。 (6) 病人术后腹腔容积变化小, 减少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术前访视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 明确切口疝发生原因, 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和护理。尤其是老年病人多合并各种基础性疾病,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改善全身状况, 保证手术的安全[10]。 (2) 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密切配合, 严格无菌操作, 尽量用电凝止血, 减少线头等异物, 防止术后感染。 (3) 补片要足够大, 补片边缘要超过疝环边缘5 cm[11], 固定补片时确保补片粘连层面向腹壁, 切勿反置。 (4) 用螺旋钉固定补片时, 切勿钉在腹壁缺损处, 补片要保持一定的张力, 不能产生重叠或皱褶。 (5) 腹腔广泛粘连器械置入困难及无法分离粘连者应及时中转开腹。

综上所述, 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临床疗效好, 病人术后恢复快,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手术的护理方法及手术配合经验。[方法]对30例实施腹腔镜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病人的术中护理配合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本组30例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 术中无中转开腹及大出血, 术后无并发症, 手术效果良好。[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病人、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 术中完善的物品准备、娴熟的腹腔镜配合技巧, 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7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进行分组, 两组的例数均为35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8∶17, 年龄29~76岁, 平均年龄 (49.3±6.0) 岁, 中线切口疝23例, 侧腹壁切口疝12例;疝环直径<5 cm者12例, 5~10 cm者13例, >10 cm者10例;研究组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9∶16, 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 (47.0±4.7) 岁, 中线切口疝25例, 侧腹壁切口疝10例;疝环直径<5 cm者10例, 5~10 cm者16例, >10 cm9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及其他如体质量、学历、切口部位、合并疾病等一般临床治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的是传统开放修补手术, 研究组采取的是无张力修补术:建议全身麻醉, 以得到更好的腹壁松弛效果, 将原来的手术瘢痕予以切除, 逐层分离至腹直肌后筋膜前间隙, 将其向周围分离大约5~10 cm, 在分离出的间隙中置入固定聚丙烯单纤维补片, 注意补片的覆盖范围要足够大, 在疝环边使用1-0 Prolone线对补片于腹直肌前、后鞘进行缝合。对于造瘘口旁疝, 还需在补片当中剪一圆孔, 圆孔的直径大小与肠管相符。常规负压引流, 关闭切口。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引流, 当引流液减少到5 m L/d时, 拔除引流管。常规抗感染1~7 d, 术后24 h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变化, 尤其是对于巨大疝, 要预防出现腹膜间隙综合征 (ASC) 。对患者的合并症对症处理, 并加强营养支持。预防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尿潴留、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1.3观察标准:通过手术时间、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来对两种手术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视觉模拟评分 (VAS) [4]是评估疼痛的常用参考标准, 评分区间为0~10分, 表示疼痛从无到剧烈的强度递增。临床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 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白己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 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为其评出分数, 临床评定以0~2分为优, 3~5分为良, 6~8分为可, >8分为差。临床治疗前后使用同样的方法即可较为客观的做出评分, 并对疼痛治疗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此方法简单易行, 相对比较客观, 而且敏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半年以上的随访。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χ2) ;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知,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为 (53.58±10.66) 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69.05±12.37) min, 同时术后VAS评分也较对照组低, 表明研究组所采用的手术方法术后疼痛轻, 而在住院时间,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观察指标上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所谓的腹壁切口疝指的是剖腹手术后由手术切口突出的内脏器及组织而形成的一类疝, 是普外科术后比较常见的一大并发症, 据报道, 其中切口感染性疝的发生率达到了23%[5], 且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相对更高。切口疝不仅没有自愈的能力, 而且还可进一步扩大, 所以积极进行手术修补非常必要。以往由于人工材料的落后, 主要是通过开腹直接缝合术或是使用自身材料来实现切口疝的修补, 即张力修补术, 但据临床经验来看, 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 (19%~30%) 。而随着后来人工材料的先进, 无张力修补切口疝无疑显示出了其突出的优势, 效果更佳优良, 成为临床主要开展的术式。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出, 两种疝修补术的治疗效果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为 (53.58±10.66) 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69.05±12.37) min, 同时术后VAS评分也较对照组低, 表明研究组所采用的手术方法术后疼痛轻, 而在住院时间,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观察指标上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表明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实际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而对于张力修补术来说, 一旦准备不当, 可能会影响到患者, 尤其是合并心肺疾病的老年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 并且单纯缝合术形成的张力较高, 术后伤口容易撕裂;而且张力修补术手术波及面大, 伤口处理难度大, 术后并发症多。

在无张力修补术操作过程中, 需注意分离疝周组织的程度要适度, 能够满意放置补片就行。术中止血需首先进行纱垫压迫, 如无必要则不使用电刀止血, 而且即使必须进行电刀止血也最好控制在小功率, 避免大功率扩散从而损及到周围组织, 导致术后出现皮下脂肪液化等不良现象。在疝修补手术选择的时机上, 当出现切口疝后, 局部组织往往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再塑型, 为了减小术后复发的风险, 最宜在切口疝形成后半年进行修补, 这是因为首次手术后, 腹腔内容物的炎性粘连状况尚处于逐渐消退的过程中, 如果切口疝修补地太早, 则对肠管容易造成损伤。而修补术的原则是需先将原来的瘢痕切除后, 使疝环能够充分显露出来, 然后再解剖性处理腹壁的各层组织。在疝内容物得到回纳后, 再对补片以及腹壁组织进行无张力的缝合。聚丙烯单纤维补片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种修补腹壁缺损的材料, 优点多, 如能够促进维组织的增生;具备的网状结构有利于纤维组织穿过, 易于早期嵌入组织;抗张强度比较高。

综上所述, 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 疗效肯定, 优势突出,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疝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7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其中35例对照组采取的是传统开放修补手术, 另35例研究组采取的是无张力修补术,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为 (53.58±10.66) min,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69.05±12.37) min, 同时术后VAS评分也较对照组低, 而在住院时间,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观察指标上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 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 同时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制率, 治疗效果肯定, 具有突出的优势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孙英刚, 范西红, 张小桥, 等.Sublay法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 (附21例报告) [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0, 1 (10) :22-25.

[2]院存珍, 樊晨.部分可吸收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30例临床观察[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5, 2 (6) :15-16.

[3]史永光.中老年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28例治疗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7 (15) :2128-2129.

[4]王志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修补手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临床比较[J].当代医学, 2014, 6 (23) :71-72.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患者中男12例, 女7例。年龄38~86岁, 平均65岁。疝环直径5~11 cm, 平均直径9.3 cm。初次手术:胆囊切除术3例, 胆总管探查术2例, 小肠切除术2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 结肠癌根治术6例, 阑尾切除术1例, 前列腺增生症开放手术3例。均为初发腹壁切口疝。发病时间为术后6~20个月。合并高血压病3例, 糖尿病3例, 肝硬化2例, 慢性支气管炎3例, 支气管哮喘1例。修补材料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聚丙烯和聚四氟乙烯防粘连双面复合型补片 (Bard Composix Mesh) 。

1.2 方法

本组19例患者均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本组均在腹腔镜下使用复合补片完成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2 结果

术后2例出现血清肿, 1例较大血清肿经3~5次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后消失, 1例较小血清肿经加压包扎后消失。1例术后腹壁修补区域疼痛, 4周后明显缓解,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5~7 d。随访3~28个月, 无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①护理评估:术前详细了解患者切口疝发生原因, 根据不同的切口疝形成原因、患者身体状况、患者的年龄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协助医师测量患者疝环的大小, 以确定应用补片的大小。②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详细地解释切口疝的发病因素和诱发因素, 向患者细致地解释手术是治疗切口疝的唯一有效方法[2], 因此手术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告知患者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微创手术, 其优点有创伤小, 复发率低, 并发症少[3]。主刀医师有非常丰富的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的手术经验。而且我们的团队在治疗和护理腹壁切口疝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可以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焦虑。③呼吸功能的检测及准备:术前常规查胸部X线片, 肺功能, 动脉血气分析及D-二聚体。术前鼓励患者练习深呼吸和咳嗽动作, 以增加肺通气量, 同时也利于术后患者排痰, 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戒烟2周, 有肺部感染者应在控制感染后1周再手术。对于有哮喘的患者适当采用解痉、平喘、止咳治疗。④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低蛋白血症患者术前应纠正低蛋白血症, 白蛋白应在30 g/L以上再手术。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 围手术期应改为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建议用胰岛素泵调节血糖, 安全、方便[4]。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 术前清晨嘱患者继续服用降压药。⑤肠道准备: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术中在分离粘连时可能会造成肠管破裂, 进而污染腹腔。因此术前3 d我们常规进行肠道准备, 包括灌肠及口服抗生素。⑥预防应用抗生素:术前0.5~1 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率, 特别是对于高龄、糖尿病及巨大切口疝患者。⑦腹腔扩容准备:手术中气腹及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可能会造成腹腔内压力急剧增高而加重心肺的负担, 甚至可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及腹腔室间隙综合征的发生[5]。

3.2 术后护理

①一般护理:术后常规用腹带束扎腹部。患者清醒后取半卧位以减少腹壁的张力, 避免膈肌抬高。疼痛时予以止痛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尤其是对呼吸情况的观察。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检测血糖。高血压患者要继续降压治疗。②防止腹腔内压力增高:尽管术前进行了腹腔扩容准备, 但术后患者仍会出现腹腔内压力增高。因此术后应保持大便通畅, 若患者无其他禁忌证可以予以通便治疗。术后予以雾化吸入以助患者咳痰。③其他并发症观察:腹腔镜下腹壁切口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发生率较高, 平均4%~5%。对于较小的血清肿应加压包扎, 对于较大的血清肿应报告医师进行穿刺抽液及加压包扎。本组出现的2例血清肿经上述处理后均消失。术后修补区的疼痛一般4周以后是可以自行缓解的。本组有1例疼痛即4周后缓解。术后患者出现腹痛, 腹胀, 发热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 以警惕延迟性肠管破裂, 肠梗阻等的发生。④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减肥, 束扎腹带>3个月, 术后6个月禁止剧烈活动, 保持大便通畅, 进食粗纤维食物, 咳嗽时及时止咳治疗, 对于有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应及时治疗, 出现手术区域包块, 疼痛等情况时及时就诊。

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疗效是比较肯定的, 详细的术前评估, 周密的术前准备, 严密的术后观察, 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对于手术成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Cheng H, Rupprecht F, Jackson D, et al.Decision analysis model of incisional hernia after open abdominal surgery[J].Hernia, 2007, 11 (2) :129-137.

[2]陈浩, 姚琪远.腹壁切口疝的微创修补术[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1) :13-15.

[3]田文, 李捷.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病修补要点[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 13 (6) :520-521.

[4]徐皓, 周军.糖尿病患者腹部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胰岛素泵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4) :42.

腹壁切口疝病因分析 篇8

关键词:切口疝,腹壁,疝修补术,人工合成材料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发病率高达2%~11%。手术是腹壁切口疝唯一治疗方法, 因此须对切口疝的外科治疗予以充分重视。该院自2008年2月-2012年1月采用人工合成材料行Sublay技术无张力修补老年人腹壁切口疝共83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老年人患者中, 男性49例, 女性34例, 年龄62~79岁, 平均68.2岁;所有患者均有腹部手术史, 其中原切口为上腹部正中切口20例, 下腹部正中切口26例, 经腹直肌切口21例, 旁正中切口16例;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的切口疝分类:中切口疝28例, 大切口疝32例, 巨大切口疝23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完善围手术期处理, 消除疝诱发因素, 83例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采用聚丙烯网片行Sublay法无张力修补 (肌后修补法) 术, 手术方法:麻醉后患者平卧位, 术区消毒、铺巾, 取梭形切口切除原手术瘢痕及多余的皮肤、皮下组织, 分层切开直达腹直肌前鞘或腹外斜肌筋膜, 切开疝囊颈部, 向疝环周边游离腹直肌与后鞘之间或腹直肌与腹膜之间的间隙, 切除多余疝囊后关闭腹膜及腹横筋膜, 将补片置于腹直肌后鞘或腹膜前间隙中覆盖缺损, 用2-0Prolene线将补片边缘与腹直肌后鞘缝合, 使补片与腹壁双重固定。彻底止血, 皮下与补片间放置负压引流管, 缝合皮下、皮肤。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随访8~57个月, 平均32.6个月, 未出现伤口积液、积血、肠梗阻等情况。见表1。

3 讨论

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部手术后多种原因导致手术切口愈合不良, 腹腔脏器在腹内压力作用下经手术切口突出体表所形成的疝, 切口疝一旦发生无自愈可能, 手术是目前唯一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生理性腹腔, 维持腹壁外形完整及恢复腹壁的呼吸运动, 目前用于疝修补的人工合成材料有如下几种:聚丙烯补片, 聚四氟乙烯补片, 聚丙烯与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 聚酯补片及金属网补片。由于聚丙烯类补片可进行剪裁,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抗感染能力, 更早封闭创面并形成强韧纤维板, 明显降低切口疝术后复发率,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2]。

开放式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主要有4种方法:Inlay法 (疝环内修补法) 、Onlay法 (肌前修补法) 、Sublay法 (肌后修补法) 和IPOM法 (腹腔内补片修补法) [3], Inlay法术后复发率过高, 高达50%~80%, 现已弃用;Onlay法是将补片置于腹壁脂肪与肌鞘, 但复发率仍约有13%~30%, 但术后有腹壁异物感;IOPM法是将补片置入腹腔内修补, 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 复发率约2%~3%, 但对内脏干扰大且补片价格昂贵。Sublay法是在腹直肌与后鞘之间或腹直肌与腹膜之间对缺损进行修补, 使补片紧贴腹直肌深面, 形成挡板效应, 且血供丰富, 不易缺血和感染, 有效防止复发, 复发率<10%[4], 该方法对腹腔内脏器影响小, 为最牢固的修补方法之一。本组患者均采用Sublay法, 随访期间仅1例复发病例, 作者总结Sublay术式有以下优点: (1) 补片紧贴腹肌后, 便于血运丰富的腹肌及结缔组织长入, 形成补片-瘢痕复合体; (2) 补片置于后鞘前或腹膜前间隙, 腹内压对补片可产生并置缝合效应, 可有效地防止疝复发。

总之, Sublay技术无张力修补老年人腹壁切口疝具有对腹腔脏器影响小, 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治疗老年人腹壁切口疝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斌, 陈双.腹壁巨大切口疝的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09, 3 (6) :484-486.

[2]孙英刚, 范西红, 张小桥, 等.Sublay法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 (附21例报告) [J/CD].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0, 4 (1) :22-25.

[3]李传智, 王海波, 骆诤, 等.肌后筋膜前补片植入手术切口疝28例临床分析治疗腹壁[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13 (1) :47-49.

上一篇:税收发展下一篇:肝脏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