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2024-10-03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共8篇)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篇1

摘要: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 从相关因素着手去预防。方法:回顾2007-2009年我院发生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患者62例, 找出相关因素。结果:产妇术前病理状态, 术中医生技术, 术后护理等均存在影响。结论:诸多因素影响腹壁切口愈合, 应注意手术技术, 围手术期细节, 降低并发症, 促进切口愈合。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和一些社会因素影响, 剖宫产逐年增加, 它是解决难产孕妇和某些孕期合并症及婴儿安全的手段, 但并发症也同时增多。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便是其中之一。一旦出现切口愈口不良, 它不仅增加患者病痛,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费用, 同时也使临床医生受到困扰, 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如何减少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是医务人员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观察我院2007-2009年6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 对其发生原因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2009年剖宫产病例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共62例。剖宫产病例, 年龄为22~33岁。均采用腹壁横切口。切口愈合不良发生在术后3~7d, 表现为局部红肿、硬结、渗液、积脓、裂开等, 其中积脓4例, 裂开7例, 其他表现为渗液、红肿。

1.2 方法

分析原因, 其中体重超过90kg 28例, 占45.16%;术前上呼吸道感染未控制, 术后咳嗽较剧4例, 占6.45%;未使用镇痛泵, 痛觉敏感, 术后早期疼痛致多次呕吐11例, 占17.74%;胎膜早破伴潜伏期延长产前多次行阴道检查7例, 占11.29%;胎儿宫内窘迫急诊手术5例, 占8.06%;术前存在中度贫血 (Hp78g/L, 74g/L, 69g/L) 3例;糖尿病患者4例, 占6.45%。术后发现切口红肿有渗液, 局部挤压使渗液排出纱条引流, 反复换药。发现切口积脓时须及时拆除缝线, 彻底清创。待脓液清除后, 将创口开放, 双氧水冲洗, 纱布引流定时换药, 并予高渗葡萄糖湿敷。根据渗出多少决定换药时间, 3例行二次缝合。愈合时间在11~24d, 平均14~15d。

2 结果

产前病理状态, 产时医生技术, 术后护理均影响腹壁切口愈合,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后积极换药或清创均获得良好结果。

3 讨论

3.1 切口愈合好坏受多种因素影响

(1) 孕妇本身。在孕期由于饮食及生活习惯体内储存大量脂肪, 致腹壁脂肪堆积, 缝合时难以消除脂肪层死腔, 脂肪组织血供少, 易发生液化, 渗液积于较深处不易流出并发感染; (2) 术前病理状态未纠正, 如合并贫血及糖尿病等, 免疫力下降, 易发生切口愈合不良; (3) 缝合技术欠佳, 皮下残留线结, 打结过紧使组织缺血坏死, 过松止血不彻底也使并发症增加; (4) 产前阴道检查次数增加, 尤其胎膜早破患者存在潜在感染, 下生殖道细菌进入宫腔, 剖宫产时带入腹壁切口成为条件致病菌使切口愈合不良; (5) 急诊手术, 麻醉不满意, 腹肌未松弛, 缝合时张力过大, 引起术后切口裂开; (6) 术后早期疼痛、呕吐、咳嗽牵拉局部切口, 引起愈合不良。

3.2 诊断与处理

本组资料显示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有多种因素, 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术后一定要严密观察切口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复查血象。尽早发现问题, 尽早处理。

3.3 预防

(1)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尤其应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率。 (2) 手术医生要提高手术质量, 术中仔细止血, 尤其分离肌层时应轻柔, 防止损伤血管, 注重缝合打结技巧。 (3) 注重围术期的细节处理, 积极纠正合并症, 术前准备要充分。 (4) 术后加强护理, 积极镇痛止咳防止呕吐。

参考文献

[1]钱晓勤.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因素 (J) .现代医院, 2004, 3:35.

[2]常淑芳, 郭娟, 孙江州.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相关因素 (J) .重庆医学, 2009, 6:641.

[3]康贵贤.我院近十年剖宫产相关因素 (J) .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218-219.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调查报告 篇2

初步调查

感染管理科将此情况及时报告院领导,立即召集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了解情况后,展开调查。对手术室、外科及妇产科换药室、病房空气,灭菌手术包及外科医生的手分别进行采样。医生的手合格、供应室生物监测合格,余均不达标。其中病历夹采样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措 施

将采样结果反馈至相关科室,提出具体要求。

6月15日前后对手术室、临床科室等所有空调进行彻底清洗。

6月27日召开病房卫生员会议,告知病房通风、患者床单位清洁、消毒的方法及重要性,护理人员参与,护士长加强监管。

结 果

6月6日~7月6日外科无术后切口感染,妇产科剖宫产术后仍继续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切口内可见吸收线线头;外科仅1例膀胱手术用可吸收线,延期愈合;骨科5月28日~7月6日未用可吸收线,无切口愈合不良,提示近期切口愈合不良与可吸收线吸收不良有关。7月7日停用可吸收线,7月7~14日妇产科11例剖宫产,无切口愈合不良征象。

7月初落实事改措施后监测结果:供应室高压锅压力表校对合格、手术包灭菌合格、供应室无菌区、手术室、产房、外科换药室空气等均达标。

继续进一步调查

7月14~21日15例剖宫产,1例表浅切口裂开,3例渗液,切口愈合不良的真正原因没有消除。

感染专职人员7月18日剖宫产手术观摩发现问题:空调出风口正对手术器械台面,当即纠正;术中用旧干纱布垫止血,有可见飞扬棉尘,7月19日更换新纱布垫。

请上级医院妇产科主任协助查找原因:认为是一次性手术包所致,该医院曾出现类似情况,换用布类手术包后得到控制。立即向耗材科主任了解购进的一次性手术包,得知于2008年6月初新进一次性手术包(之前用的批号20071224),手术室于6月10日从库房领取后使用,与停可吸收线平稳1周,再度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时段相吻合。7月25日停用一次性手术包,并将其送微生物室做细菌培养,继续观察监测。采样结果回报,无细菌生长。

7月14日医务科、感染管理科、药剂科调查各科抗生素应用情况。妇产科产科不合理应用较多,9个剖宫产术后用到二联,其中一例从入院至检查当日应用6种抗生素,担心切口愈合不良,恐慌而致滥用。

整改后请外科、骨科主任协同妇产科查房,查看切口愈合情况。

控制效果

7月31日查房:7月22~23日2例剖宫产手术,术后7~9天愈合拆线;7月28日2例术后3天换药无异常;8月1日查房:7月24日~25日手术2例愈合拆线;7月29日手术3例换药无异常。

7月25日~8月8日做31例手术无新增切口愈合不良发生。

经验教训总结

医院感染暴发调查需要面对临床纷繁复杂的问题,需要短时间内理清思路,发现的感染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同时针对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这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1~3]

本次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事件,近2个月时间发生7例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无明显红肿热痛、无脓液、分泌物细菌培养绝大部分无细菌生长,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主要相关因素为患者自身因素(肥胖、贫血)、一次性手术包、可吸收线吸收不良。

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各司其职,感染管理科密切观察近期切口愈合状况,相关科室(外科、骨科)通力协作,通过取消可吸收线及一次性手术包使用,规范操作环节,合理围手术期用药,环境清洁消毒等综合治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得到控制。

需要改进的防控措施

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若无禁忌,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术前即刻进行,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剖宫产手术于脐带结扎后给药。

术前皮肤消毒最好由聚维酮碘改为2%氯己定,其皮肤渗透作用强,持续抑菌达1周。

术中手术野冲洗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接触切口及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参考文献

1 崔扬文,胡必杰,高晓东,等.2009年上海市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67-1669.

2 余秋萍,戴频.爱尔碘Ⅱ型皮肤黏膜消毒液性能试验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3):1891-1892.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篇3

关键词:湿性愈合理论,湿性敷料,切口,愈合不良

切口愈合不良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延长康复时间, 还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为了减轻换药疼痛, 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外科门诊在治疗切口愈合不良患者时, 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换药, 并进行疗效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 在外科门诊换药的患者,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了77例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入选标准:属常见的手术类型;肿瘤患者首次手术未做过化疗者;能自述疼痛感受, 并自愿参加者。排除标准:糖尿病患者, 营养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1.2 换药方法

1.2.1实验组:用碘附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 伤口有坏死组织和结痂, 行机械性清创, 去除腐肉及脓性分泌物, 彻底清创后, 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创面;对深窄或有潜行的伤口, 使用20ml注射器抽取0.9% 氯化钠溶液连接9号头皮针 (去掉针头) 冲洗, 无菌干纱布蘸干创面。根据伤口深度、坏死程度、渗液多少选择敷料。若坏死组织多, 结痂不易去除, 在创面涂抹水凝胶, 进行自溶性清创;伤口深、有潜行, 选用藻酸盐敷料, 剪取适当尺寸, 轻轻填充伤口,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另外、起到止血、引流、支撑的作用;感染伤口应用银离子敷料;外层固定选用泡沫类敷料, 增加渗液吸收, 当渗液减少后可选用水胶体敷料, 促进上皮组织生长。根据敷料渗出情况, 2~6天换药一次。

注:两组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2对照组: 采用常规换药方法, 碘附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 清创剪除坏死组织, 生理盐水清洗创面, 较深伤口和潜行, 填塞生理盐水湿纱条, 渗液多者, 应用藻酸盐敷料, 感染伤口使用银离子敷料, 外层用无纺布敷料固定, 2~3天换药一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换药次数、疼痛程度、伤口愈合时间。

(1) 伤口愈合为创面完全闭合, 上皮覆盖。

(2) 伤口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Analogue Scale, VAS) [1], 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换药次数与痊愈时间比较 ( 见表 2) 。

2.2 两组患者换药时伤口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 3) 。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6, P<0.05)

3 讨论

3.1 传统换药方法的弊端

伤口愈合是局部组织通过再生、修复、重建, 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2]。传统换药方法, 伤口容易干燥, 即使应用藻酸盐敷料, 由于无纺布外层敷料透气性好, 导致伤口分泌物干结。在揭除敷料时, 敷料与伤口粘连, 引起疼痛。伤口结痂会明显阻碍伤口的上皮化形成[3]。另外, 盐水纱条虽然起到了从湿到干的清创引流作用, 但其取出时容易损伤肉芽组织, 导致疼痛。外层的普通敷料吸收渗液的能力有限, 导致换药次数频繁。频繁更换敷料, 使创面局部温度下降, 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4];

3.2 湿性愈合机制

实验组选用的泡沫和水胶体敷料, 为伤口创造了一个密闭、缺氧的环境。研究发现, 在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 新血管的增生随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5]。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后形成凝胶覆盖伤口, 保持创面湿润, 移除敷料时不黏伤口。藻酸盐敷料能溶解坏死组织, 促进自溶性清创, 可无创性取出[6], 湿性环境, 肉芽组织形成加速[3], 另外, 伤口的渗出液含有丰富的营养以及各种免疫细胞, 炎性渗出液为等渗液, 保护了创面的神经末梢, 从而减轻伤口的剧烈疼痛[7]。

清洁无结痂的湿润伤口其上皮细胞移行、增生速度比结痂伤口要快得多, 因为上皮细胞无法移行于干燥结痂的细胞层, 需花费时间向痂皮下的湿润床移行[3]。湿性敷料避免了伤口结痂。

湿性环境是在闭合性敷料下建立起来的。密闭的环境, 可抑制细菌生长, 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 刺激毛细血管形成及内源性胶原酶释放, 使创面坏死组织溶解, 从而达到清创的目的[8]。在保持伤口湿润的同时, 敷料有较强的渗液吸收能力, 减少了换药次数。

Alexander等[9]对湿性敷料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 显示采用湿性愈合的方法和传统换药的医疗费用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

切口愈合不良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也直接影响到手术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利用湿性疗法, 有效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减少了换药次数, 减轻了换药疼痛, 同时也减轻了医务人员工作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17.

[2]李春兰.湿性愈合理论与闭合性敷料的应用[J].新护理, 2010, 9 (3) :106-107.

[3]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37-45.

[4]周素荷.湿性愈合在难免性压疮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2) :1483-1485.

[5]Sharman D.Moist wound healing:A review of evidence, application and outcome[J].Diabetic Foot, 2003, 6 (3) :112-120.

[6]施婕, 罗可比, 刘琳.41例肠造口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3) :243-244.

[7]程如虹.湿性愈合在8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6) :1345-1347.

[8]吴仙蓉, 冯晓薇, 商昌珍.湿性愈合敷料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12, 6 (2) :62-64.

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及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施行会阴切开缝合术1 707例, 年龄19岁~43岁;其中初产妇1 699例, 经产妇8例;头位顺产1 572例, 产钳助产132例, 胎头吸引1例, 臀牵引2例。

2 结果

切开愈合情况:1 707例产妇中, 1 691例甲级愈合, 占99.06%;16例会阴切口愈合不良, 占0.94%, 其中切口裂开3例, 占18.75%, 切口感染13例, 占81.25%。

3 原因

3.1 全身因素

3例会阴切口全层裂开, 局部无异常, 1例产妇合并重度贫血, 1例产妇为重度子痫前期, 另1例产妇合并糖尿病。

3.2 局部因素

5例产妇原有阴道炎, 是会阴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 包括细菌性和真菌性阴道炎, 炎症使局部组织红肿, 抵抗力低下。

3.3 其他因素

2例因胎膜早破和原发性宫缩乏力使产程延长, 1例巨大儿, 3例产钳助产, 会阴切口长度不够致切口向纵深延裂, 延长缝合时间, 1例肠线吸收不良影响愈合。

3.4 医护因素

4例助产士无菌观念不强, 消毒不严格, 缝合时留有无效腔, 血管结扎不彻底, 局部组织渗血。产程中多次阴道检查导致感染, 切口缝合错位, 对合不良, 也可影响愈合。

4 护理

4.1 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宣教

对有合并症的产妇要加强产前监护, 给予饮食、营养方面的指导, 有阴道炎、外阴炎的产妇要及时诊治。我院切口感染率为0.76%, 低于报道的1.2%[1], 与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有很大的关系。产前已存感染、羊水Ⅲ°污染、胎膜早破大于12 h、产程长、产后出血、阴道手术助产者, 产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2 提高助产及缝合技术

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大多是由3年以下的助产士接产, 因此要加强低年资助产士的操作技术培训[2]。助产前后严格无菌操作, 根据会阴条件及胎儿大小做适当的会阴切口, 避免严重裂伤, 缝合前用0.5%碘伏重新消毒外阴, 铺无菌巾, 注意缝线不要触及肛门及周围。缝合时阴道黏膜第一针超过顶点0.5 cm, 注意将切口对齐, 不留死腔, 恢复原来的解剖结构, 为减少线结反应, 针距不宜过疏或过密, 打结松紧适宜, 对一些向纵深延长的裂伤, 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缝合。

4.3 加强产后护理

产后嘱产妇尽可能取健侧卧位, 向后擦拭大便, 要保持会阴清洁干燥。住院期间, 使用透气性好的卫生纸, 并及时更换, 保持大便通畅, 便秘时避免用力排便, 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取得帮助。

4.4 已经发生切口裂开的产妇

要稳定产妇及家属的情绪, 分析裂开的原因, 做出相应的治疗和护理。3例完全裂开的伤口, 立即送回产房, 给予心理安慰的同时, 在严格无菌操作下, 消毒后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再次清创缝合, 术后5 d拆线, 伤口甲级愈合出院[3,4]。

4.5 感染切口清创产妇

13例感染切口清创后的产妇, 在医院经抗感染和局部用0.5%碘伏消毒换药后, 配合红外线理疗, 度过急性炎症期后出院。会阴部有较强的抗感染和愈合能力, 出院后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每晚睡前1次, 并及时反馈伤口愈合情况, 既消除了产妇及家属的不安情绪, 保持了产妇的饮食和睡眠, 又节省了住院经费。产后8 d~15 d伤口完全愈合, 无一例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汪淑香.会阴切开感染原因分析及相应预防措施[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9) :1237.

[2]周岗, 预防会阴切口感染的操作和护理[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 4 (3) :370.

[3]朱雯惠, 万荣, 熊梅.会阴切口采用一个半结缝合方法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6A) :1446-1447.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篇5

为了避免分娩造成会阴严重裂伤, 减轻分娩时的阻力[1], 会阴切口缝合技术作为阴道分娩的辅助手段, 己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重视。产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是指经阴道分娩的产妇, 切口在4~5d内仍未完全愈合者, 其感染率为10%, 可引起产妇产后疼痛、活动受限、远期并发症等问题, 为探讨其发生原因与护理措施, 本文将近年我科产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施行会阴侧、斜切开术后顺产的产妇为2950例, 年龄20~38岁, 孕 (39.1±2.7) 周;初产妇2713例 (92.0%) , 经产妇237例 (8.0%) ;头位顺产2875例, 臀位产18例, 胎头吸引产32例, 产钳助产25例。其中会阴切口甲级愈合2913例 (98.7%) ;会阴侧、斜切口愈合不良37例 (包括切口感染29例, 切口裂开8例) , 占1.3%。

1.2 处理措施与结果

发现切口愈合异常后, 根据切口感染情况尽快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对29例切口感染者即行扩创, 同时留取标本送细菌学培养加药敏试验, 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后局部以1∶9碘伏消毒, 用优锁溶液纱条换药, 每天2次, 同时予抗生素治疗, 经过3~6d后渗出物明显减少, 急性炎症消退;8例行2次缝合术。5例创面新鲜者直接行2次缝合, 清除原缝合线, 切除局部组织2~4mm, 露出新鲜切面及皮缘, 以0/2肠线逐层对口缝合。13例2期缝合者术后均加强抗感染, 加强营养, 保持创面干燥, 均于术后6d拆线, 甲级愈合, 愈合率为100%。创面较小者经局部换药, 血象、体温正常, 创面无脓性分泌物, 肉芽新鲜时给予换药, 每2天1次, 10d后基本愈合, 术后42d随访时瘢痕软, 无压痛。

2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

2.1 切口感染

29例切口感染的患者中原有阴道炎症 (包括细菌性阴道病和真菌性阴道炎) 16例, 占55.2%;胎膜早破8例, 占27.6%;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 占6.9%;产后出血3例, 占10.3%。

2.2 会阴切口裂开原因

本组8例切口裂开患者中3例切口渗血的产妇在产后4d拆线时切口全层裂开, 切口上有暗红色小血块;2例行皮内缝合的产妇在产后12h蹲位清洗会阴时发生缝线断裂至切口全层裂开;3例在产后72h拆线后因便秘用力至切口全层裂开。

3讨论

3.1 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宣教

本组资料显示, 原有阴道炎症是引起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产前患有阴道炎、外阴炎者要及时诊治;讲解分娩知识, 第2产程指导患者正确运用腹压及如何与助产人员配合, 避免会阴严重裂伤, 教会患者产后观察伤口和自我护理的方法[2]。

3.2 提高缝合及助产技术

助产前后严格无菌操作, 缝合前更换手套, 重新消毒外阴, 重新铺无菌巾, 以甲硝唑冲洗切口, 注意缝线不要接触到肛门。缝合时注意将切口对齐, 不留死腔;阴道黏膜第1针要超过顶点1cm, 为减少线结反应, 针距不宜过密或过疏, 打结不能过松或过紧, 过密或过紧致血运障碍, 过疏或过松达不到止血效果可致血肿, 影响愈合;缝合的关键部位是处女膜及舟状窝处, 实施新式处女膜缝合法及加缝舟状窝将达到解剖复位及避免未对齐致愈合不良;根据会阴条件及胎儿大小做适合大小的会阴切口, 避免会阴严重裂伤, 对一些侧切或正中切加撕裂伤的切口, 要请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指导。

3.3 预防护理

产房应每天开窗通风, 紫外线消毒, 每月定期空气细菌培养。会阴切开缝合系2类手术切口, 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至关重要。会阴切口缝合前用甲硝唑100ml彻底冲洗阴道壁及会阴切口, 缝合后用0.5%碘伏纱布湿敷切口2h, 嘱产妇取健侧卧位, 以免恶露污染切口, 保持外阴清洁。24h后每天用0.5%碘伏球擦洗外阴, 每天2次, 红外线照射30min, 每天1次。帮助产妇早接触、早吸吮, 促进子宫收缩, 鼓励产妇早期离床活动, 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从而使切口的血液循环增加, 促进伤口愈合[3]。由于产后会阴切口感染及疼痛, 使产妇产生心理障碍, 影响哺乳和母乳喂养, 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可消除产妇的紧张心理和恐惧感, 从而提高产妇的应激能力和机体抗病能力, 促进会阴切口快速愈合。

参考文献

[1]夏海欧.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86-288.

[2]肖佩霞, 魏建和.会阴侧-斜切口愈合不良原因的分析及护理[J].河北医药, 2007, 29 (8) :889.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患者9例作为观察组, 选取同期切口愈合良好患者9例作为对照组。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3岁~41岁, 平均年龄 (27.3±2.4) 岁;孕周35周~42周, 平均孕周为 (37.2±0.8) 周;经产妇3例, 初产妇6例。9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岁~43岁, 平均年龄 (28.7±1.9) 岁;孕周35周~41周, 平均孕周为 (36.7±0.6) 周;经产妇4例, 初产妇5例。

1.2 方法

对2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归纳, 寻找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切口不良原因分别为:

切口感染5例, 占55.6%;切口脂肪液化3例, 占33.3%;切口裂开1例, 占11.1%。

2.2

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指数、伴有基础性的疾病例数、阴检肛查的次数、胎膜早破例数、急症手术例数、多胎妊娠的例数、纵切口例数、手术时间、非主刀缝合例数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的例数低于对照组。见表1、表2。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需要三个阶段:渗出, 细胞增殖, 组织再成形[2]。随着麻醉水平与手术技能的提高, 多数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也有部分切口出现裂开、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等。从本组研究结果可看出, 影响切口愈合因素有:体重指数;伴有基础性疾病;阴检肛查次数;胎膜早破;急症手术;多胎妊娠;纵切口;手术时间;术前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主刀缝合等。

体重指数较高的患者, 其腹壁脂肪较厚, 缝合时若缝扎过紧可使组织出现坏死或缺血等症状;若缝扎过松, 易出现因止血不彻底而渗出物过多的情况。另外, 因腹壁脂肪过厚, 还会影响术者的操作以及术野暴露的程度。

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防御能力与免疫功能, 患者的康复速度缓慢。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多次的阴道检查与肛查, 会引起肠道、外生殖道的细菌扩散, 提高了感染的概率[3], 特别在产妇极度疲劳时更易引发感染。

胎膜早破, 下生殖道内的细菌较容易进入至羊膜腔与宫腔内;胎儿取出时, 将细菌带至腹部的切口, 影响切口愈合。

术前给予患者应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 术中其血液与组织中含有足够的抗生素浓度, 可以杀灭细菌, 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急症剖宫产, 患者由于在术前可能伴有基础疾病或宫腔感染等症状, 并没有得到纠正治疗, 术后会影响切口的愈合。

纵切口因其切口部位的皮下脂肪相对较厚, 血供较少, 并且纵切口的张力大, 缝线的密度较大[4], 均会影响切口愈合。

多胎妊娠切口感染率较高, 可能同患者手术时间相对延长, 术中失血较多等因素有关。

非主刀医生给予切口进行缝合, 会造成皮下组织的残留线结较多, 打结过紧, 皮肤对合不良等缺陷, 而影响切口愈合。

手术时间延长, 使创面细菌的数量增加, 由于长时间暴露, 牵拉损伤的组织与创面上的缝线, 致使出血增加, 使局部抵抗力下降。此外, 手术时间延长, 因挤压、钳夹等因素, 致使脂肪层发生氧化分解[5], 影响切口愈合。

参考文献

[1]朱洁.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5 (1) :137-138.

[2]张京淑.剖宫产切口感染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24 (22) :38.

[3]李萍清.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1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7 (11) :1104-1105.

[4]陈红, 张延珍.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77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0, 9 (1) :17-19.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80例, 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胆结石手术治疗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其中男性43例, 女性37例;年龄38岁~68岁, 平均年龄 (53.8±6.2) 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术后5~10 d, 时间最长的患者在20d时腹部切口渗出淡黄色油状物质, 从表面上看切口处没有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的是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的表现是切口处出现红肿硬结, 并且有带有臭味的不洁净液体流出;皮下渗血的临床表现是切口周围疼痛并伴有血性渗出物。受条件和设备等限制, 未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1.3 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

1.3.1影响因素:影响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患者体质量指数偏高、岁数偏大、急诊手术、患者本身患基础疾病、在夏天实施手术、从备皮到正式手术经历的时间过长、进行侵入性的手术操作、手术切口长、切口缝合手术由非主 刀医师执行、整个手术历时长等。

1.3.2治疗方法: (1) 用呋喃西林皮片来处理出现脂肪液化的切口, 或者用纱条进行引流直至不再出现渗液,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微波治疗来处理切口。对于出现较多渗出物的需要对切口进行拆线并彻底清洗, 用庆大霉素上药后进行二次缝合。 (2) 对于切口感染的患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彻底切除坏死组织, 然后进行清洗消毒, 清除患处死腔, 畅通引流, 处理好切口后再次缝合。 (3) 在处理切口裂开问题时, 先拆除皮内的缝合线以及皮下缝线, 接着进行加压包扎。同时以滴注的方式对静脉进行抗生素注射, 用以上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切口均在预计期限内愈合, 并且无瘘道现象。

2 结果

80例愈合不良的患者中, 36例脂肪液化、32例切口感染、12例裂开。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很多, 患者体质量指数偏高、岁数偏大、急诊手术、手术切口长、切口缝合手术由非主刀医师执行、整个手术历时长等。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 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 术后随访3个月, 切口愈合良好。

3 讨论

医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问题的发生率超过百分之十, 临床研究已经将其列为主要研究课题之一[2]。对于胆结石手术而言, 切口愈合不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术后切口感染, 二是切口脂肪液化, 三是切口皮下渗血。若患者在术后切口周围出现硬结并流出带有臭味的不洁净液体即是发生了切口感染;切口脂肪硬化指的是脂肪细胞由于受到损伤而破裂、坏死、液化的过程, 周围组织受到脂肪崩解时产生的脂肪酸刺激而产生炎症反应, 导致切口流出淡黄色油状液体;切口皮下渗血的主要表现是腹部切口处有淡红色或者黑色的血液流出, 指的是在实施胆结石手术后出现切口渗血、伤口处的积血形成血块, 成因是由于腹膜后器官以及血管损伤出血后使得血液在腹膜后间隙扩散。

目前针对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的预防措施:避免使用电刀对体质量指数偏高的患者实施手术, 操作时避免大块钳夹, 术后用生理盐水仔细清洗腹膜缝合切口, 操作者一定要规范操作, 切忌在缝合时留死腔;夏季实施的手术应当强化无菌操作;对于病情并不危急的患者, 最好不要在高温时期进行手术, 医院还应严格监控病房的温湿度, 并保持良好的通风。针对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有以下措施:手术后出现切口血肿, 应该查看有没有液化、感染或者深部组织裂开, 若有, 应当及时切开进行引流, 切开时一定要彻底, 一直到腹膜外清血和浮线, 对失活的组织进行修剪。引流的后期, 仔细检查创面, 如果发现创面干燥没有纤维素没有流脓及其它不洁净物质且肉芽组织呈现出细颗粒状, 则可以实施二期缝合手术。在进行二期缝合时, 一定要彻底清洁创口, 如果创口新鲜, 不管切口有多深, 都要经皮进行间断缝合, 视伤口的深度情况在必要时实施张力缝合, 根据伤口长度以及渗出量来确定是用半橡胶引流还是橡胶引流。

本组资料显示, 80例愈合不良的患者中, 36例脂肪液化、32例切口感染、12例裂开。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 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 术后随访3个月, 切口愈合良好。总而言之, 切口愈合不良现象在胆结石手术中有较高的发生几率, 导致愈合不良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因此在进行手术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切口感染, 术后若是发生切口愈合不良问题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 防止发生更加严重的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胆结石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胆结石手术治疗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结果:36例脂肪液化、32例切口感染、12例裂开。影响胆结石手术切口愈合的因素有:体质量指数高、年龄大、急诊手术、切口长、非主刀医师缝合、手术时间长等。通过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 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 术后随访3个月, 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切口愈合不良现象在胆结石手术中有较高的发生几率, 导致愈合不良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因此在进行手术时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切口感染, 术后若是发生切口愈合不良问题一定要及时采取治疗, 防止发生更加严重的并发症。

关键词:胆结石手术,切口,愈合不良

参考文献

[1]常芳.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调查与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12) :1674-1676.

腹壁切口愈合不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年龄:

18~48岁, 平均28±5岁。切口及缝合方法:纵切口10例, 均有≥1次手术史;横切口36例, 其中≥1次手术史者16例;所有病例均缝合皮下脂肪后用3-0可吸收线进行皮内缝合皮肤, 个别病例因局部渗血而需于皮外加缝数针止血。手术类别:妇科非癌类手术6例, 剖宫产术40例。切口愈合不良分类:感染1例, 经细菌培养证实;单纯脂肪液化15例, 渗出液呈淡黄色;血性脂肪液化25例, 渗出液呈暗红或淡红色。术后发热情况:手术后T≥38.5℃者8例, 但每例发热次数≤3次、持续时间≤2d。发现切口愈合不良的时间:术后3~10d。

1.2 治疗方法

1.2.1 对切口小部分 (长度≤4cm) 愈合不良者, 采用"简单清创+换药+蝶形胶布牵拉固定术"。

具体方法为:先用碘伏液 (别名络合碘, 含碘4.5~5.5g/L) 消毒局部切口及其周围皮区, 拆除局部缝线, 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创面, 清除局部坏死组织、表面假膜, 压迫止血, 而后以适量食用白糖 (以袋装色白、质纯、颗粒大小在2mm左右为佳) 填入伤口内, 无菌纱布覆盖。以后换药时, 一般不再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等处理, 仅用无菌干纱布轻轻、多次揩拭伤口内渗出液, 然料, 一般换药1~2次/d, 极个别的达3~5次/d, 但用白糖≤2次/d。伤口内肉芽生长良好后, 填入适量白糖并用蝶形胶布牵拉固定, 促其愈合。

1.2.2 对切口大部分 (长度>4cm) 愈合不良者, 采用"简单清创换药+二次缝合+换药术"。

简单清创换药方法如前所述, 经不超过48h的处理后, 局部水肿减轻、渗出减少, 而后在局麻、无菌操作下行"二次缝合术", 要求: (1) 进一步清除伤口处坏死组织、表面假膜, 尽可能暴露出新鲜组织, 无菌纱布边压迫止血边缝合。 (2) 缝合要求:用大号皮针、7号丝线, 全层, 兜底, 间断, 不留死腔;缝合间距2~2.5cm, 进出针部位距切口创缘2.5~3.0cm;全部缝合结束后再行打结。 (3) 打结要求:自切口一侧开始, 依次进行, 每次打结时均要再次揩拭干净伤口局部积血, 并迅速拉紧缝线、将两侧组织解剖对位后再实施打结, 至少打三个结, 严防滑结发生。术后加强对切口的观察、换药, 如发现个别处仍有渗出时, 可于两缝线间用无齿镊撑开、单层无菌小纱布条轻轻拭去分泌物、放入适量白糖, 继续观察, 一般1~2次后不再发生渗出, 伤口逐渐愈合。

1.2.3 治愈标准切口皮缘对合良好, 局部无红肿、渗出、疼痛, 无裂口及皮下积血、积液, 患者体温及血象正常。

2 结果

切口小部分愈合不良者5例, 切口愈合时间为3~10d。切口大部分愈合不良者, 除1例感染病例, 因需"培养+药敏", 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治愈时间达15d外;其余40例, 横切口30例治愈时间为8~10d, 纵切口治愈时间为10~12d。

3 讨论

3.1 食用白糖治疗机理探讨

3.1.1 杀菌作用研究表明[1], 白糖具有干燥、脱水作用。

白糖颗粒吸收人体组织间液形成高渗环境, 同时也吸收菌体原生质膜内水份, 破坏菌体的原生质膜, 夺取细菌的水份, 使菌体蛋白发生变性和代谢障碍, 导致细菌死亡。因此, 使用白糖时, 用一般洁净的食用白糖即可, 无需专门消毒[2]。

3.1.2 收敛伤口作用[3]当伤口创面组织填塞白糖后, 白糖利用其微弱

吸湿性吸收伤口处组织间液, 并很快形成高渗溶胶液, 有利于减轻局部组织水肿而收敛伤口。过多的白糖高渗溶胶液, 则溢出伤口外, 被覆盖于伤口表面的无菌干纱布吸收。

3.1.3 黏附、融合创面组织作用[3]所有动物细胞膜中均存在糖脂, 糖

基暴露在细胞表面, 这些酯类糖基和从细胞内被分泌到细胞外表面的糖蛋白、蛋白聚糖, 均与糖类有亲和力, 有利于切口创面组织细胞黏附、融合和组织修复。

3.1.4 高营养价值:

白糖中含有丰富的庶糖, 营养价值高, 能促进肉芽组织迅速生长, 加速切口愈合[4]。

3.2 食用白糖成功治愈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关键。

3.2.1 对切口小部分愈合不良者, 待伤口内肉芽生长良好后, 适时填入适量白糖并用蝶形胶布牵拉固定, 促其愈合。

之后, 横切口的患者, 最好半卧位;纵切口的患者, 最好侧卧位并外加腹带, 以减少切口处张力, 有利于局部切口愈合。

3.2.2 对切口大部分愈合不良者处理, 必须严格按本文1.

2.2的"要求"进行, 采用"二次缝合术"后, 即使缝线间渗出较多, 也不要惊慌, 切记不要轻易拆除缝线。处理的关键是: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同时, 可于两缝线间用无齿镊撑开、单层无菌小纱布条轻轻拭去分泌物、放入适量白糖, 一般1~2次后不再发生渗出, 伤口逐渐愈合。该法可反复应用, 且屡屡见效, 个别病例至多用过5次, 而最终被治愈。

参考文献

[1]张乾玉, 蒋泽清, 谢仁芳, 等.食用白糖治疗妇产科伤口感染50例[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87, 3 (2) :105.

[2]余涯燕, 李小静.食用白糖在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3) :98.

[3]周青松, 张淳, 汪海燕, 等.白砂糖促进产科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的作用机制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0, 6 (5) :361.

上一篇:功率平滑控制策略下一篇:不合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