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形切口(精选7篇)
T形切口 篇1
食管癌在消化道肿瘤中仍然是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手术治疗依然是其首选治疗措施,尤其是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手术器械及手术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手术切除率较前明显提高,而且手术死亡率及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也在逐年下降。如何进一步改进手术方式,减少并发症,让患者快速康复,仍然是胸外科医师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尚缺乏统一的选择标准,左侧开胸仍是胸外科医师最常采用的手术方式[1]。我们对85例食管中下段癌左开胸患者采用膈肌T形切口(45 例)及传统纵行切口(40 例),对两种术式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经胃镜确诊和病理证实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c TNM分期为T1-3N0-1M0,病变范围不超过5 cm,病灶上缘位置距门齿距离超过25 cm;排除标准:虽经胃镜和病理证实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T分期>T3或病变范围广泛估计切除困难或不能根治性切除者。2013年12月—2015年8月将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中下段癌85例患者随机分为:T形切口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在42岁~76岁,平均(58±3.2)岁;纵行切口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39岁~78岁,平均(60±2.3)岁。两组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患者行全身麻醉后取右侧卧位,经左胸第六肋间切口,入胸后打开纵隔胸膜,游离食管,探查肿瘤和周围组织粘连不严重,可以行手术切除,充分游离食管下段及食管膈肌胸膜返折达食管裂孔处。(2)在膈肌中心腱部位打开膈肌,取平行于膈神经方向的切口,沿右后向左前方向切开长约8~10 cm的切口,再在中心腱偏左侧,取垂直于此切口向食管裂孔方向的切口3~4 cm,远端到达膈肌脚附近的肌性部分即可,使得整个切口形状似T字形状,做垂直切口时注意保护膈神经的分支和膈肌动静脉。(3)探查腹腔,无特殊情况后,行食管和膈肌周围组织的充分游离,保留完整的食管裂孔结构,以食管裂孔内伸入2指为宜,在膈肌上方约3 cm处切断食管,断端消毒后,上、下端分别给予双7# 丝线结扎,自裂孔将食管下端送入腹腔。(4)用7# 丝线将膈肌开口悬吊于胸壁切口处,用超声刀依次游离大弯侧及胃短和胃后血管、小弯侧及肝胃韧带、清扫胃大小弯侧及贲门区各组淋巴结,将胃游离至幽门下,注意保护好胃右及胃网膜右血管,最后游离胃左及清扫7 组淋巴结。(5)胃充分游离后,从膈肌切口提至胸部切口外,用切割闭合器将胃制成直径5 cm左右的管形状胃,残端给予间断浆肌层缝合。(6)自胸腔内游离食管至颈部,清扫食管旁、隆突下及下肺静脉处淋巴结,将胃自保留的食管裂孔处上提,上提前查看裂孔大小和上提的胃大小要适宜,不宜过大或过小。(7)颈部切口取左侧胸锁乳突肌前缘,逐层打开,解剖出颈段食管,钝性分离胸廓入口处食管周围组织,将食管从颈部切口牵出,切除标本。将胃体送至颈部,在胃底处行食管胃端侧吻合,置入胃管和营养管后,用残端闭合器将胃底切口闭合并行浆肌层包埋,并行胃底与两侧带状肌间断固定两针,关闭颈部切口。(8)将胸胃和膈肌裂孔用4# 丝线间断全周固定[2],使得胸腔管状胃尽量保持无张力状态,最后行膈肌中心腱间断缝合,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关胸。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胸液量、术后吸氧时间、肺不张、肺部感染及胸胃排空障碍等情况。手术时间为开始切皮至关腹结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为出院时间减手术时间之差;术后停氧指征为患者在静息不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术后1周内胸片改变)和肺部感染(术后1周内痰培养病原学阳性;咳出黄脓痰;胸片提示有片状阴影;排除其它因素的白细胞升高或发热);胸胃排空障碍为术后2周左右行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胸腔胃扩张并有气液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效果,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形切口组术后住院时间、胸液量、术后吸氧时间、肺不张、肺部感染及胸胃排空障碍等显著低于纵行切口组(P<0.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最大限度根治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或者减少对各个脏器功能的影响和破坏。膈肌对于行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对呼吸功能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证实。膈肌的运动功能是由膈神经支配,术中对膈神经及其分支破坏越少,对膈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就越小。本组所采用的膈肌T形切口方式,即在膈肌中心腱部位打开膈肌,取平行于膈神经方向的切口,长约8~10 cm的切口,再在中心腱偏左侧,取垂直于此切口方向的切口3~4 cm,使得整个切口形状似T字形状。此术式的优点:首先,选择T形切口几乎对膈神经及其分支没有损伤,减少对膈肌功能的影响和破坏,且术中暴露满意,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延长,清扫胃周淋巴结的范围及数目与常规手术(即纵行切开膈肌,不保留膈肌裂孔)的清扫没有区别。其次,此术式切口位置多在膈肌的腱性部分,对膈肌的肌性部分不做过多切开,不改变膈肌的位置,缝合后对膈肌的收缩力量影响较小,从而使左侧肺组织早期膨胀,减小对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明显缩短了术后吸氧时间,有利于患者尽快安全地渡过围手术期。第三,膈肌创面小,多为腱性部分,微小血管分布少,术中切开创面几乎不出血,术后胸液量较传统术式明显减少,胸管留置时间短,术后能早期下床活动,不但减少了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明显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第四,完整的保留了膈肌裂孔,较好的保留了膈肌脚的牵夹功能[3]和“弹簧夹”作用[4],避免了人工食管裂孔的重建,无需行过多的胃体和膈肌间的缝合固定,避免了对胃组织的过多牵拉和损伤,使胃蠕动的顺应性更好,明显减少了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虽然本组实验数据在此方面没有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估计与样本量偏少有关,但从发生率方面已看出趋势。不足之处在于,如果食管肿瘤位置偏下,距离膈肌较近,有可能侵犯到膈肌脚者,不适合采用此种术式,以免影响手术的彻底性;另外,经此切口的术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手术视野会受到一定限制,加之膈肌裂孔的解剖结构较特殊,诸多操作要靠术者的临床经验进行,对术者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本次研究样本数量少,由于受到随访时间的限制,对于远期生活质量及生存期的影响未做进一步研究,但对于食管癌开放手术在围手术期预防并发症方面提供了参考。
摘要:目的 研究采用膈肌T形切口在食管中下段癌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同期随机分组,对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45例食管中下段癌患者采用膈肌T形切口手术后与40例同病种患者采用传统膈肌纵形切口手术治疗后(2013年12月—2015年8月)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胸液量、术后吸氧时间、肺不张、肺部感染及胸胃排空障碍等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T形切口组(185±19.38)min,纵行切口组(179±17.15)min;清扫淋巴结数目:T形切口组(11.8±2.2)个,纵行切口组(14.1±2.3)个;术后住院时间:T形切口组(15±3.1)d,纵行切口组(16±2.6)d;胸液量:T形切口组(452±36.8)ml,纵行切口组(706±41.5)ml;术后吸氧时间:T形切口组(26±2.38)h,纵行切口组(49±4.38)h;肺部并发症:T形切口组4.4%,纵行切口组22.5%;胸胃排空障碍:T形切口组2.2%,纵行切口组10.0%。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及胸胃排空障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形切口组术后住院时间、胸液量、术后吸氧时间及肺部并发症等显著低于纵行切口组(P<0.05)。结论 膈肌T形切口术式保留了完整的食管裂孔结构,避免切断膈神经及其主要分支,几乎保留了膈肌的完整性,降低了手术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
关键词:食管癌,膈肌,T形切口,手术
参考文献
[1]邵令方,王其彰.新编食管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孙玉鄂.胸心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3]徐恩多.局部解剖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李国仁,戴建华,邵仲凡.左侧剖胸经膈肌裂孔食管癌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0(5):68.
T形切口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1月~2011年1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96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知晓本次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协议,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心、肝、肾严重疾病患者及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患者年龄最小14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2.6±10.1)岁,其中单侧骨折患者为36例,双侧骨折患者为12例,因高处坠落受伤的26例,因交通事故受伤的22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51.6±10.1)岁,其中单侧骨折患者为35例,双侧骨折患者为13例,因高处坠落受伤者23例,因交通事故受伤者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L形切口治疗
患者采取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上,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手术。切口纵行部分起自外踝尖水平,位于外踝与跟腱外侧缘中线,横行部分在足背皮肤与足底皮肤的交接处,远端到达跟股关节。将皮肤切开后依次切开皮下组织,将皮瓣剥离,将跟骨外侧壁充分暴露,直视下复位跟距关节面,选用合适的接骨板进行内固定,然后逐层缝合伤口。术后常规给予患者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1.2.2 观察组患者采用直形切口进行治疗
患者采取侧卧位,患侧在上,采用跟骨外侧直形切口,注意伤口皮缘的保护,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将整块皮瓣向上切开剥离,避免使用电刀分离,3枚克氏针阻挡皮瓣显露切口,注意克氏针避免长期压迫同一部位,可以转动克氏针,恢复跟距关节面以及跟骨结节关节角和跟骨的高度,酌情植骨,跟骨异型钛板固定,彻底止血,无张力缝合伤口,弹力绷带适度加压包扎,避免石膏外固定。术后常规消炎抗肿,抬高患肢,避免压迫伤口[3]。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皮缘坏死情况、住院时间、手术时间、费用等情况,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术后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4]的后足评分系统对其功能进行评价,若患者术后评分在90~100分则为优;若患者术后评分在89~79分则为良;若患者评分<79分则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皮缘坏死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皮缘坏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费用也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骨折,目前跟骨骨折手术切口多采用的是传统L形手术切口,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采用传统L形切口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出现皮缘坏死机率比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
跟骨具有上下、内外、前后6个骨面,是由跟距骨、跟骰、距跟舟关节组成的不规则骨骼,又为海绵质骨,通常骨折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行X线检查可发现有微小角度的改变,可导致跟骨的外形、高度和宽度随之改变,很难准确的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碎骨片数量、大小和移位情况,在采用CT扫描后,可以使骨折线显示的非常清楚。临床上所采用的骨折分型是根据CT扫描冠状位和水平面轴位做Sanders分型,常分为四型[5]:Ⅰ型为所有无移位的骨折;Ⅱ型为劈裂后距下关节的两部分骨折;Ⅲ型为较复杂的骨折,有2条骨折线将跟骨分为3块;Ⅳ型骨折为严重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块通常为四块以上。传统跟骨骨折通常采用的是外侧L形切口手术,手术中一般是将跟骨外侧面所有软组织整块向上翻起,其优点是允许充分的暴露跟骨整个外侧壁和距下关节的后关节面,术中视野较为清楚,但是其术后皮缘坏死、深部伤口感染的机率比较高。张殿英等[6]报道了经手术治疗的190例跟骨骨折的早期并发症,其中有47例患者出现了伤口问题。本次研究发现:采用传统L形切口治疗的患者其皮缘坏死情况为22.9%,明显高于采用直形切口治疗的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与其研究具有一致性。而采用直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其术后伤口很少发生皮缘坏死皮肤感染的情况,减少了早期伤口不愈合的情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跟骨骨折的理想选择。
综上所述,与传统L形切口相比,直形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更佳,术后皮缘坏死率低,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郝东升,陈晨,王东,等.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并发症非手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18(1):30-35.
[2]曹立海,彭义,闫荣亮,等.累及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21):169-172.
[3]于涛,杨云峰,俞光荣.微创技术在治疗跟骨骨折中的应用进展.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3,2(23):236-239.
[4]邹剑,章暐,张长青,等.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8(7):647-649.
[5]唐三元,杨辉,付海鹰,等.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24(15):1869-1872.
钢异形柱T形截面几何参数计算 篇3
在钢结构住宅设计中, 结构体系主要是用热轧H型钢建造多层 (4层~6层) 或小高层 (7层~18层) 的框架结构, H型钢柱截面尺寸一般在200mm×200mm至400mm×400mm, 再加上保护层和饰面, 柱子在室内凸出, 影响建筑美观, 使用不方便。由此设想, 在钢结构住宅建筑中若能使用钢异形柱, 就能解决钢结构住宅建筑室内柱角凸出问题。常见钢异形柱截面如图1所示, 其中T形截面用于边柱, 十字形截面用于中柱, L形截面用于角柱[1]。异形截面柱作为一种新型构件, 在当前国家重点推介的轻钢结构住宅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异形截面柱具有独特的优点, 能有效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 且平面布置灵活。但异形截面柱的稳定计算与截面的几何参数有关, 目前, 还没有相应的计算公式, 不便于异形截面柱的推广使用。为此, 本文应用开口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理论, 选取其中的T形截面对其进行主扇性静矩、主扇性惯性矩等截面几何参数的分析, 导出各参数的计算公式。
1 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理论
1.1 约束扭转变形的基本假定[2]
开口薄壁构件在扭转时由于翘曲受到约束, 因此构件还将产生截面上下两翼缘相反方向的弯曲变形。因扭矩形成扭转变形, 并产生翘曲扭矩、翘曲正应力和翘曲剪应力, 需导出它们与扭转变形之间的关系式。
钢异形柱属于开口截面薄壁杆件, 它也可以看成是一种长柱壳。柱壳的中面与其横截面的交线称作截面的外形轮廓线。在扭转荷载作用下, 按照传统的薄壳理论来计算, 是十分复杂的。符拉索夫参照自由扭转时开口截面薄壁杆件的变形特点, 对约束扭转时的变形作了以下两个基本假定:
1) 在小变形条件下, 杆件截面外形轮廓线在其自身平面内保持刚性, 即不变形;在出平面方向 (杆轴方向) 可以翘曲。
2) 杆件中面上的剪应变为零。即认为相交于某点的母线与外形轮廓线变形后仍保持为直角。
1.2 截面主扇性特征
截面主扇性特征主要指的是主扇性面积, 主扇性静矩和主扇性惯性矩。对于如图2所示开口截面薄壁构件截面, 其剪心的坐标为 (x0, y0) , 剪心到截面上任意点P处切线的垂直距离, 即极距为ρs, 翘曲惯性矩 (也称为主扇性惯性矩) 的一般计算公式[3]是
Iω=∫Aω
式中ωn称为主扇性坐标, 相当于在图2中任意开口截面薄壁构件截面上任意点P的扇性坐标ωs减去全截面的平均扇性坐标
在计算过程中, 选择了截面上s=0的A点, 此点称为扇性零点。扇性零点是可以任意选定的。通常从某一扇性零点开始, 以逆时针得到的扇性坐标ωs为正值, 顺时针得到的为负值, 故ωs的计算值是带有正负号的。如果选择的A点正好使∫AωsdA=0, 那么可得ωs=ωs, ωs本身就成了主扇性坐标。对于双轴对称截面, 就有ωs=ωs。对于由诸多矩形板段组成的开口薄壁截面, 其中任一板段截面的厚度为ti, 长度为li, 板段两端的主扇性坐标分别为ωni和ωni+1, 则整个截面的翘曲惯性矩[3]为
任意截面的翘曲应力的计算公式是式 (4) 、式 (5) 。
式 (5) 中Sω称为翘曲静矩, 又称为扇性静矩, 它是与截面的曲线坐标s对应的一种几何性质。
1.3 求解主扇性几何特征步骤
直接求截面的主扇性坐标比较困难, 往往我们会通过截面一个辅助点来求其主扇性坐标, 再通过扇性极点与扇性零点变化公式进行求解主扇性坐标。若A (xA, yA) 为所求的主扇性极点, B (xB, yB) 点为辅助极点, 扇性极点与扇性零点改变时扇性面积ω的变化公式[4]:
ωA=ωB+ayx-axy+C (6)
式 (6) 中:
求截面主扇性几何特征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3]:
1) 在截面上任选项两个点B、M0作为参考扇性极点与零点, 作出参考扇性面积图。
2) 求截面关于参考扇性面积与坐标主轴的惯性积IωBx, IωBy和关于坐标主轴的惯性矩Ix, Iy, 并求出
3) 按照式 (6) 求主扇性极点的位置与参考零点处的主扇性坐标C, 并以C为参考点作主扇性坐标图。
4) 由主扇性坐标图求主扇性静面矩图和主扇性惯性矩。
2 T形截面的几何特性计算
T形截面钢异形柱由一个T型钢 (截面参数为b1, t1, h1, tw1) 和一个工字型钢 (截面参数为b2, t2, h2, tw2) 组合, T型钢柱称为1柱, 工字型钢称为2柱, 由于薄壁杆件的板段壁厚远小于其他尺寸, 壁厚在扇性特征计算中忽略其对截面的影响, 如图3所示。
2.1 剪心的计算
T形钢异形柱截面以y轴为对称轴, 即剪心必在y轴上。即
I1y, h1, Iy均为正, 即ay值为正, S剪心位于B点之上。
2.2 主扇性坐标
以剪心S点为扇性极点, 做钢异形柱截面主扇性坐标值图, 如图6。
2.3 主扇性惯性矩和主扇性静矩
根据主扇性坐标图, 将每段矩形的主扇性坐标代入式 (3) 得
整理得
式 (8) 就是T形钢异形柱截面翘曲惯性矩计算公式, 式中, I1y为1柱对其本身的对称轴y的惯性矩;I2x、I2y为2柱对其本身两个主轴的惯性矩。
根据主扇性坐标图, 将主扇性坐标图ωn值与1值图图乘, 得到主扇性静矩值图, 对截面每个节点编号, 如图7, 节点1, 3, 6, 7, 9, 10点为开口点, 由于s=0。即有
由于T形为对称截面, 所以只算截面的一半, 根据对称可得另一半的主扇性静矩坐标。从计算来看, 截面每个板段都是二次线性变化。其截面最大静矩点就在4号点 (即B点) 。
3 小结
本文推导出了T形钢异形柱主扇性惯性矩公式 (7) 和主扇性静矩的计算公式 (8) , 和参考文献[3]P260中的截面6作对比, 剪心的位置是都是位于T型钢的腹板上, 计算公式是一样的。不同的是, T形钢异形柱的主扇性惯性矩比其截面的多了一项2号柱 (T形钢异形柱中工字型钢) 翼缘对本身的x’主轴的惯性矩与其到剪心的距离的平方的积, 这也充分说明2号柱的翼缘对整个截面的约束扭转是有利的, 从而也说明了钢异形柱要比其他型钢具有更高的抵抗扭转的能力。从计算公式上, 我们可以看得出, 钢异形柱的主扇性几何参数非常复杂, 对于工程应用非常不方便, 为此, 可以将此公式与相对应的型钢参数结合做成数据表, 以便于在钢异形柱构件设计计算中使用。
摘要:以弹性开口薄壁杆件约束扭转理论为基础, 对钢异形柱的截面几何特性进行分析。计算出钢异形柱中T形截面的主扇性坐标、主扇性静矩、主扇性惯性矩等几何参数, 为钢异形柱构件的工程应用提供计算参数。
关键词:钢异形柱,主扇性坐标,主扇性静矩,主扇性惯性矩
参考文献
[1]王明贵, 张莉若, 谭世友.钢异形柱弯扭相关屈曲研究.钢结构, 2006;21 (4) :35—37
[2]包世华, 周坚.薄壁杆件结构力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3]陈骥.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 (第四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对马王堆“T”形帛画的思考 篇4
首先, 它美在内容。
我很惊叹作者的构思。如果说马王堆“T”形帛画的主题是“引魂升天”, 那么整个画面的内容便是当时人们内心情感的写照。英国的科林伍德曾提出“当情感还没有被表现时, 它所能感到的就是那种没有希望的和沉重的压迫感;而当情感得到表现时, 它感到在这种方式中沉重的压迫感消失了。它的心灵多少变得轻松舒坦多了。” (1) 这便是恰当的描绘出艺术与创作和创作与主题的精神世界之间的密切关系。马王堆“T”形帛画正是当时人们内心情感的反映——反映当时人们对生死观的理解。此画体现了西汉时期塑造形象和肖像画水平。它通过具有装饰意味的龙及动物把画面分成天、地、人的三部分, 各部分间有着有机的联系, 显得和谐而有变化, 以墓主人为中心的写实部分居中, 四周描绘衬托幻想的境界。有装饰的效果, 又有写实的表现。画面中的仙人、侍者、游龙、飞兽等的刻画无不细致生动, 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其中最突出的的也是作者着力描绘的是女魔主人的形象。她肥硕而高大的身躯、华丽的服饰及拄杖的神态, 表现出她的身份和精神特征。此画在表现技法用线均匀有力, 龙腾飞跃, 设色以石色为主, 厚重沉稳绚丽鲜明而又有协调。从整个画面来看, 全画分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分表示天有日月, 日内有金乌, 月中有蟾蜍玉兔, 还有桑树和升龙飞绕, 切画中游一女子奔月。中部为画面的主要部分, 女墓主执杖缓刑, 前有两仆人跪迎, 后有三侍女相随, 表现的正是在升天过程中的墓主人。其下一厅, 设有鼎、湖及重叠的耳杯之类的酒食具, 此时, 墓主人以离体升天。这一场景便可能是佳人上岸祈祷的景象。下部分表现的是底下的情景, 绘有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奇异的形象。这幅作品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是和它所处的年代有关, 和其历史背景有关。
第一, 从整个社会来说, 帛画是西汉前期的杰作, 当时封建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加强。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 并达到了全面高度繁荣强盛的局面, 这就推动了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极大兴趣。当人们在观察着, 品尝着周围东西的时候, 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外在的世界, 投向了现实的物质生活, 表现的中心由内向外的转移是这一时期所有的艺术的共同倾向。席慕容说:“艺术要从生活里出发。” (2) 由此看来, 马王堆帛画更注重的是表现外在世界, 它的内容本身就是以人们对整个宇宙的理解而作。第二, 汉初董仲舒融合儒、墨、道、法个家学说而形成的“天人感应”哲学思想体系, 对帛画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西汉初期天与人的关系就像是父与子, 在这种高压的对比是很明显的。在互相的感应与互动的关系下, 天是人间威严的主宰, 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它以道德法则统治整个宇宙。从整个画面来看, 画面中表现的是整个宇宙, 一个有天上、人间、阴间所共同组成的宇宙空间而天上则是人们死后的向往。第三, 西汉皇帝的绝对权威地位也决定了西汉文学艺术的精神追求取决于皇帝个人乃至贵族阶级的审美趣味。而马王堆帛画正是贵族生活的展现。第四, 帛画的内容表现出向神的超越精神。杨雄曰:“故言, 心声也‘书, 心画也’声画形, 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 君子小人之动情乎。”马王堆帛画的魅力还在于它与人的心灵直接沟通, 是来自心灵的表达。因而整个画面的内容显得生动, 亦显得栩栩如生。然而马王堆帛画的内容意义还在于西汉人自觉审美意识的增强, 这也是为什么此作品有形象美得原因了, 而这种想象美也为后人作画有深刻的影响。
其次, 它美在形式。
虽然在当时不叫形式, 但由后人看来它却巧妙地运用了形式差的法则。
第一, 变化与统一的法则。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阳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这表达了万物统一于一的和谐观念。这幅帛画的统一美在于作者将天上、地下巧妙而和谐的组织在一起, 通过穿壁的蛟龙将画面三个部分连成一体, 在从昂扬的龙首和迎候在天门司阍构成一种天生的气氛, 从而有机的将画面的三个部分惯连贯穿起来, 这就是它的统一。科学家布鲁诺说:“这个物质世界如果是有完全相象的部分构成的就不可能是美了。因为美表现于各种不同部分的结合之中, 美就是在于整体的多样性。” (3) 马王堆“T”形帛画就美在其中画面层次的多样性, 帛画分三层——天上、人间和地狱, 而每一部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 但是部分与部分之间又以曲线的造型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相互关联, 体现了画面的构成动与静止、变化与统一的美。
第二, 对称与均衡。普列汗诺夫说:“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给我们的。” (4) 众多对称美的例子有很多。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的立柱前廊与坡面层顶构成对称结构;中国古典诗歌在语言结构上讲究对称格局:“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流”等。马王堆帛画在其形式上也不列外, 它的构图以中轴线形式向上延升, 然后作左右对称的描绘, 这种对称是近似对称, 主要体现在日月、神怪、人物、动物等造型及色彩的异同。反映了对称中求变化, 变化中求均衡, 整个画面分三个层次, 又给人一种均衡感, 完全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这对于后人的研究形式美打下基础。但是形式美的表达也离不开色的运用。
再次它美在色彩。
马王堆帛画的色彩的运用也很精彩, 这种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情绪的宣泄。马卡斯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5) 美国学者阿斯海姆认为色彩的表情性胜过形状。“说道表情作用, 色彩却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辉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 (6) 这幅帛画的画面以红、赭为主要色调, 画面运用了少量的蓝色加强了色彩的冷暖对比, 使画面色彩更艳丽更明快, 少量黑白色的运用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加强了画面的节奏感。画中图形采用了色彩过渡手法, 是画面的韵律感更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色彩和谐统一, 既有节奏韵律之美, 又有装饰之美。具大庭三郎色彩情感价值表上显示, 在心理上, 红色给人以热情、激怒、危险、恐怖等黑色给人以罪恶、恐怖、高尚、寂静等。这种色彩的运用这是对当时贵族心理的反映, 他们信鬼神, 希望自己死后步入天堂, 在想人间时的荣华富贵。所以这几种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也符合现在的配色原则。
综上, 马王堆“T”形帛画以写实与装饰结合的表现手法, 不仅仅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而且带有装饰意味儿的夸张与变形使画面产生了一种飘渺的虚幻感, 令“引魂升天”之主题表达得更为鲜明。除此之外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美的思考与理解——对它的内容、对它所遵循的美的法则。
参考文献
①[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第1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②席慕容《与美同行》第119页, 文汇出版社.2000年2月版.
③布鲁诺《拉丁文著作集》第二卷, 第27页.
④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
⑤《马克思恩格斯》第13卷第145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版.
“对称T形交叉口”的信号配时 篇5
关键词:T形交叉口分类,比例差值,对称T形交叉口,弹性交通流,二分法,Webster法
0 引 言
城市道路封闭施工已屡见不鲜,有些工程由于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的需要往往只能采取路段全封闭的施工方案。此种施工方案使得原来2个十字形交叉口变成现在的T形交叉口C1和C2,造成需要通过路段R的交通流只能在交叉口C1或交叉口C2绕行(见图1)。由于这对T形交叉口在同1条直线上(在同1条路线上),尽管棋盘型路网布局在城市路网布局中是常见形式,但是出现这种T形交叉口并不多见。此种特殊的交叉口以弹性交通流与左转刚性交通流争抢路权现象的明显程度为依据可分为:“对称T形交叉口”和“不对称T形交叉口”(具体的判定方法见2“对称T形交叉口”的判定)。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交叉口拥堵问题,在道路封闭施工期间尤甚。对于T形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国内外交通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城市主干道与多支路T形交叉区域的交通组织方式[1],特殊T形交叉口信号设置[2],T形交叉口交通流数学模型描述[3],计算机仿真法研究优先控制T形交叉口通行能力[4]等。但是对于“对称T形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当前的相关研究方法基本无法适用。这主要是由于该交叉口到城市的某些区域的最优路径因驾驶员在该交叉口进口道所遇左转相位灯色不同而不同。在驾驶员追逐最优路径时,使得该交叉口右转交通流随着左转相位灯色的变化而出现“潮汐”现象,从而造成使用常用方法统计的某几个流向的流量数据出现失真。
因此,本文从“对称T形交叉口”进口道P(见图1)的绕行交通流着手,并针对绕行交通流中的部分交通流根据所遇左转相位的灯色进行路径选择的现象,引入了弹性交通流的概念。采用比例差值法[5]调查统计出了弹性交通量,基于弹性交通流与左转刚性交通流争抢路权现象的明显程度,提出了“对称T形交叉口”的判定条件。最后将二分法与Webster法[6]结合,提出了“对称T形交叉口”信号配时的方法。
1 弹性交通流的定义与弹性交通量的统计
1.1 弹性交通流的定义
对于交叉口C1来说,道路施工封闭产生的路网中存在着1个特殊的区域D,见图1。
在T形交叉口C1的P进口道的交通流可以按其目的地是D区域还是非D区域分为交通流F1和交通流F2,交通流F1从交叉口C1前往D区域,有2条路径可以选择,分别是路径r1和路径r2。当交通流F1中有驾驶员接受L1=L2(即认为路径r1和路径r2的空间长度相等)时,则交通流F1肯定存在一部分交通流F12,其驾驶员会表现出如图2的交通特性。
由此可见交通流F12对左转的路权需求是弹性的,称其为弹性交通流,相应的交通量称为弹性交通量。由交叉口C1和C2的对称性,交叉口C2也存在着1个特殊的区域D;若交叉口C1存在弹性交通流,则交叉口C2也存在着弹性交通流。
1.2 弹性交通量的统计
假设:T形交叉口C1已经有信号配置。
如果某交通流中不含有弹性交通流,则称其为刚性交通流,相应的交通量称之为刚性交通量Q刚。交叉口C1的1个信号周期不同信号阶段P进口道各流向的流量构成见表1。
其中,当交叉口C1不存在弹性交通流时Q弹=0,当交叉口C1存在弹性交通时Q弹>0。
如果采用常用的流量流向调查法,会掩盖了1个周期内各个信号阶段右转交通量构成的差异性,就无法利用这种差异性统计弹性交通量。故要统计弹性交通量Q弹,则必须在高峰小时对交叉口进口道P进行分周期分信号阶段的流量流向调查,其调查表见表2。
那么高峰小时右转刚性交通量和高峰小时左转交通量分别为
利用比例差值法可求得高峰小时弹性交通量,进而可得高峰小时刚性左转交通量,其分别为
式中:δ大, δ中分别为大车、中车相对于小车的换算系数。
交叉口C2的弹性交通量也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查统计。
2 “对称T形交叉口”的判定
在城市道路网中,完全严格意义上的L1=L2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由于机动车的高速性,在两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驾驶员是无法感知的,即使感知到了,两者相等也是可以被他们接受的。随着两者的差值的增大,绕行交通流中接受L1=L2的驾驶员的比例下降,则Q弹减少,K=(Q左-Q弹)/Q左增大,故可以用K值(弹性交通流与左转刚性交通流争抢路权的现象的明显程度)来判定T形交叉口的类型。具体的判定流程图见图3。
图3中,λ的值没有严格的界定标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完完全全的“不对称T形交叉口”(不存在弹性交通量)的情况下,采用“对称T形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也可以搜寻出最佳信号周期,但计算量却会大大增加。鉴于此,λ的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取值,但不得低于95%[7]。
3 “对称T形交叉口”的信号配置
对于道路施工产生的2个“对称T形交叉口”,由于其中1个“对称T形交叉口”的Q弹中选择左转的交通量Q弹左受其信号周期与进口道P(见图1)左转相位绿灯时长的比值的影响,进而又影响到另1个“对称T形交叉口”的进口道E(见图1)的左转交通量。因此,本文按如下步骤进行信号配置,见图4。
步骤1。交叉口C1的信号初配。
假设:交通流F12是连续均匀流。
由于Q弹中选择左转的交通量Q弹左和信号周期T0与交叉口C1的进口道P左转相位的绿灯时长t
由于Q弹左与Q弹右是α的函数,不可直接对该交叉口进行信号配置,故需采用赋值法先进行信号初配,再采用二分法进行信号精配。令α=α0,初步可得在α=α0的条件下P进口道的左转和右转交通量:
此时仍用Webster法求最佳信号周期:
式中:L为周期总损失时间;Y0为关键相位流量比之和。
式中:Y
信号周期初步确定以后,需要把各信号相位的绿灯时间按各相位临界车道的交通流量比进行比例分配,则初步得出进口道P的左转相位绿灯时间为:
步骤2。交叉口C2的信号初配。
设交叉口C2的进口道E(见图1)高峰小时统计的左转交通量为QE左,进口道S(见图1)高峰小时统计的右转交通量为QS右,则当交叉口C1采用信号周期T0时,QE左和QS右就得修正为:Q0S右=QS右刚+QC1弹×(1-α1),Q0E左=QE左-QC1弹×α1 (9)
采用步骤1可以求得交叉口C2的初配信号周期。
步骤3。交叉口C1和C2的信号精配。
为了方便区分α1、Q左刚等符号是来自于交叉口C1还是交叉口C2,我们将这些符号的上标分别标上C1或C2,如α
信号周期确定以后,需要把各信号相位的绿灯时间按各相位临界车道的交通流量比进行比例分配,由此可得第相信号相位的绿灯时间为
4 结束语
本文所述的方法,是通过对弹性交通流与左转交通流的争抢路权现象的明显程度来判定交叉口的类型,此种方法简单容易实施,只需适当地更改常用的交通流量流向调查表进行交通流量流向调查,按照比例差值法即可统计出弹性交通量的大小,通过二分法可以搜索到信号配时最优周期的高精度近似值。由于“非对称T形交叉口”的信号配置已经成熟,“对称T形交叉口”的信号配置方法的提出使得T形交叉口信号配置方法更加完整。虽然本文方法是基于道路施工,路段封闭产生的“对称T形交叉口”,但是对于某些城市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的此类交叉口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由于本文在交通流量流向调查时,假设T形交叉口C1已有信号配时,对于新建设的没有信号配时的“对称T形交叉口”,如何进行弹性交通量的统计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昊,王炜,陈峻.城市主干道多支路各个T形交叉口区域的交通组织方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6(1):1-6.
[2]孟娟,韩印.特殊T形交叉口信号灯控制优化研究[J].道路交通安全,2010(8):4-10.
[3]张莉,马岩.T形交叉口交通流数学模型的描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1):104-108.
[4]邹智军.计算机仿真法研究优先控制T形交叉口通行能力[J].中国公路学报,2000(3):101-105.
[5]王金延,许铭真,谭长华.基于MOSFET比例差值特性的器件表征方法[J].半导体学报,2001(3):17-21.
[6]杨佩昆,吴兵.交通管理与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65-69.
T形支撑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篇6
关键词:T形支撑接骨板,桡骨远端骨折,疗效
桡骨远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上肢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 而且桡骨远端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 好发生于中老年女性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多属于关节内不稳定骨折, 常常累及关节面, 过去常采用手法复位, 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但是大量临床实践表明, 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较差, 骨折复位效果通常让人不满意, 患者常存在骨折畸形愈合和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预后较差, 患者腕关节功能受到很大限制[1]。本实验研究T形支撑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5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9例。其中, 对照组男12例, 女17例, 年龄22~65岁, 平均 (45.8±8.6) 岁, 左侧骨折13例, 右侧骨折16例;实验组, 男11例, 女18例, 年龄23~70岁, 平均 (46.8±11.2) 岁, 左侧骨折15例, 右侧骨折14例。58例均得到随访, 随访6~12个月, 平均7.2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法复位, 夹板外固定, 实验组患者采用T形支撑接骨板治疗, 具体措施为:患者采用臂丛麻醉方法及止血带止血, 消毒铺巾, 选择腕掌侧切口路径入路, 桡侧腕屈肌的桡侧行纵行切口, 将该肌腱拉向尺侧, 桡动脉拉向桡侧。达旋前方肌, 在桡侧起点处切断旋前方肌, 复位时重点观察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和桡骨茎突高度, 并恢复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应该保证前倾角和内倾角的恢复, 修整关节面, 然后用T形支撑接骨板掌侧固定, 术后第1天开始帮助患者活动掌指关节, 减少粘连[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成功率及术后腕关节僵硬的并发情况。患者术后腕关节前后左右活动自如即为成功, 反之即为失败。根据Gartland&Werley对患者骨折进行评估。分为优、良、一般。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成功率及术后腕关节僵硬并发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成功率为96.55%, 术后腕关节僵硬发生率为3.45%,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2.07%和37.93%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Gartland&Werley评估情况
实验组患者优良率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72% (P<0.05) 。见表2。
3 讨论
根据人体正常的解剖结构, 桡尺骨茎突不在同一平面上, 通常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低一些, 范围在3.6~16.0 mm, 平均为7.8 mm, 大部分患者桡骨茎突低于尺骨茎突少于10 mm。桡骨远端骨折多发生于干骺端, 部分患者骨折发生于关节面, 明显影响腕关节活动功能。桡骨远端骨折对复位要求和腕关节功能恢复要求较高, 传统的手法复位仅能达到功能恢复, 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受到限制, 部分患者发生畸形愈合, 特别是对C2、3类型骨折, 手法复位治疗效果更差。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功能复位将明显影响患者骨折预后, 因此对于该类骨折的治疗应该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腕关节或者桡尺骨关节仅是小小的移位就有可能造成创伤性关节炎[3]。
桡关节面移位正常解剖结构位置超过2 mm, 局部应力将会增加27%~50%, 而且应力也会同时转移至尺骨, 使得腕关节的位置和运动发生变化, 造成创伤性关节炎, 影响腕关节功能。桡骨远端周围软组织较少, 主要是肌腱和韧带, 但是掌侧软组织较桡骨远端其他部位稍厚, 桡骨远端掌侧缘向背侧凹陷, 骨床较平坦, 因此掌侧入路就有很好的优势。桡骨远端背侧软组织较少, 而且骨表面不平整, 在手术时需要切开皮肤, 涉及肌腱和腱鞘, 使得这些组织受到损伤。因为桡骨远端背侧Lister结节的存在使得钢板无法顺利进行固定, 需要将该结构去除部分, 但是该种做法影响了伸拇长肌腱。T形支撑接骨板固定于桡骨远端背侧, 术后伸拇长肌腱放置在T形支撑接骨板之上, 容易造成伸拇长肌腱炎或者伸拇长肌腱断裂。另外, 因为背侧软组织较少, 而且薄弱, 背侧入路需要将软组织切开, 因此术后容易并发软组织肿胀, 影响患肢术后功能锻炼效果, 造成术后腕关节僵硬发生率明显增高。所以掌侧入路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对患者进行T形支撑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背侧骨块无法复位或者复位后钢板固定不牢靠, 可采用背侧小切口, 用克氏针进行简单的内固定, 然后术后3~4周拔除。如果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关节面塌陷或者患者伴有骨质疏松, 骨折时多为压缩性骨折, 严重影响着患者腕关节功能, 对于这类骨折患者的治疗常需要进行植骨, 然后术后采用石膏外固定6~8周, 可有效防止关节骨面塌陷[4]。
T形支撑接骨板的优点是T形支撑接骨板内固定除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外, 还可以利用滑动孔改善对位和稳定性提供了骨折愈合的良好环境, 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患者均在术后第1天开始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肿胀消退, 减小肌肉萎缩,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成功率为96.55%, 术后腕关节僵硬的发生率为3.45%, 对照组患者术后成功率为62.07%, 术后腕关节僵硬的发生率为37.93%, 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3.10%, 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51.72%,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T形支撑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确切, 对腕关节功能影响小, 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 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如果骨折累及干骺端、腕桡关节骨面的话, 传统的手法复位治疗效果较差, 术后患者腕关节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且常造成畸形愈合。因此需要采用经掌侧入路T形支撑接骨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可以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腕关节功能影响小,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峰, 范素苹, 王冰一, 等.T形支撑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河北医药, 2012, 34 (5) :747-748.
[2]任飞, 贾红伟, 吕松峰, 等.T形接骨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中医正骨, 2007, 19 (11) :31-32.
[3]Andrade Luís Eduardo Lima de.Open 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a supporting plate for treatment of unstable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 with volar displacement.Acta Brasileira, 2002, 10 (4) :105.
T形切口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26 例 ( 28 足) , 男20 例, 女6 例; 年龄1 9 ~ 56 岁, 平均37 . 3 岁。其中左足14 例, 右足10 例, 双足2 例。闭合性骨折24 例, 开放性骨折2 例 ( 2 例均为GustiloⅠ型开放性骨折, 1 例创口位于足跟内侧, 1 例位于足跟外侧) 。致伤原因: 高处坠落伤20 例, 车祸伤6 例。其中2 例伴有胸腰段脊柱骨折, 1 例伴有多发性肋骨骨折。
术前均摄X线 ( 侧位和轴位) 和行CT扫描三位重建, 在侧位片上测量并记录Bhler角和Gissane's角。骨折按照CT冠状位扫描Sander分型, Ⅱ型9 足, Ⅲ型12 足, Ⅳ型7 足。24 例26 足在伤后2 周后手术, 2 例伴有多发伤的患者在伤后4 周手术。
1. 2手术方法
24 例单侧跟骨骨折的患者术中采用侧卧位, 2 例双侧跟骨骨折采用平卧位。手术在止血带下进行。切口采用足跟外侧“L”形切口, 切口垂直部分起于腓骨远端的后方、跟腱的前方, 切口水平部分正好在跟骨外侧动脉供血的淤青皮肤的远侧, 止于第5 跖骨基底部。两部在足跟部相连, 形成一个略程弧形的直角。自跟骨外侧部用皮刀自骨膜下剥离全层皮瓣, 皮瓣内包括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跟腓韧带, 切口远端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肌肌腱。分别在距骨、外踝、骰状骨钻入2. 5 mm的克氏针以牵开皮瓣, 显露距下关节面、跗骨窦和跟骰关节。注意皮瓣张力不可过大。用骨凿掀开跟骨外侧皮质, 探查塌陷嵌压在松质骨里面的距下关节面骨块。先以载距突为依据, 恢复跟骨前突的解剖形态, 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用1 枚斯氏钉钻入跟骨结节, 牵拉外翻斯氏钉来纠正跟骨结节的内翻畸形, 并恢复跟骨的高度和长度, 然后再撬起塌陷的距骨下关节面骨块,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于距骨上。再复位跟骨外侧骨皮质, 并用打击器小心地均匀地锤击跟骨外侧壁, 以恢复跟骨的宽度。然后置上塑形良好的跟骨外侧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拧入螺钉固定。
所有病例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管。手术切口逐层关闭, 深部组织从四周向中心进行间断缝合, 皮肤缝合有14 足采用Allgower-Donati法间断缝合法, 13 足采用皮钉钉合皮肤。
1. 3术后处理
术后均给予弹力绷带包扎, 并保证通畅的负压引流。常规给予甘露醇等加强退肿处理, 有12例患者术后第2天始给予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口服拜阿司匹林以活血祛瘀。术后第2天开始功能锻炼, 包括踝关节、距下关节、跗横关节和足趾的主动活动, 并逐渐加强。术后3个月患肢开始部分负重锻炼。
1. 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 0软件对术后在院期间及术后1年的跟骨Bhler和Gissane's角进行t检验,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随访10 ~ 30 个月, 平均随访16 个月。1 足伤口皮肤边缘轻度坏死, 经换药4 周后愈合拆线, 余切口均一期愈合, 满2 周拆线。所有跟骨外形正常, 术后3 个月在侧位X线片测量Bhler角较术前平均增加了17. 8°, Gissane's角较术前平均增加了23. 4°。采用Maryland Foot Score评分标准评估术后功能, 结果显示优11 例, 良11 例, 中3 例 ( 均为Sander Ⅳ病例) , 差1 例 ( 为Sander Ⅳ病例) , 优良率84. 6% 。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3。
3 讨论
3. 1锁定接骨板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优势
传统的接骨板依赖骨和接骨板间的摩擦力来提供稳定性, 而跟骨为松质骨, 而且其骨折多为粉碎, 传统的接骨板螺钉把持力度差, 故无法行有效的固定[1]。而且, 传统的接骨板随着轴向负荷的不断增加, 螺钉会逐渐松动, 易发生骨折块复位的丢失, 甚至出现内固定的失败。而新型的锁定接骨板采用外固定支架原理, 其螺钉能通过钉尾的螺纹锁定在接骨板上, 不依赖于接骨板和骨之间的摩擦力, 即使是在骨质异常疏松的情况下, 也能提供足够坚强的成角稳定性[2], 特别适合于跟骨粉碎性骨折。本组病例均采用锁定接骨板, 固定牢靠, 即使在Sander Ⅳ型的骨折中也未出现内固定松动、骨折块复位丢失的情况。
3. 2外侧广泛外侧“L”形切口
跟骨外侧皮肤血供缺乏, 所以术后皮瓣的坏死常见[3]。术中切口的选择和皮瓣的正确处理对于减少皮瓣的坏死率至关重要。我们选择广泛外侧“L”形切口进入, 切口垂直部分起于腓骨远端后方、跟腱的前方, 切口水平部分正好在跟骨外侧动脉供血的淤青皮肤的远侧, 止于第5 跖骨基底部。该切口可以广泛的暴露跟骨的外侧面、前突和中关节面。我们建议用皮刀垂直切入至骨膜, 自骨膜下剥离全层皮瓣, 皮瓣内包括腓肠神经、腓骨长短肌腱以及跟腓韧带。注意皮瓣不应有分层, 皮瓣分层容易导致坏死。在剥离皮瓣的时候建议采用皮刀或者骨膜剥离器, 不建议采用电刀行广泛的剥离, 因为电刀的广泛烧灼可进一步干扰皮瓣的血供。术中皮瓣可以通过钻在外踝、距骨、骰状骨的克氏针来牵开。注意牵开皮瓣时要轻柔, 宁愿切口延长一点, 也不应使皮瓣张力过大。过大的皮瓣张力可导致皮瓣的缺血, 增加坏死概率。另外, 术后切口的通畅引流至关重要, 如引流不畅出现皮瓣下积血, 则应及时抽出, 否则可导致皮瓣的坏死。所以我们建议采用通畅的负压引流, 而不是不通畅的皮片引流。本组病例均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切口和皮瓣, 未出现皮瓣坏死的并发症。
3. 3良好的复位是满意疗效的前提, 跟骨骨折的复位技巧
在跟骨骨折的复位中, 我们遵循AO推荐的复位顺序[4]:先复位前突和跟骰关节, 将前突复位后临时固定在内侧载距突骨块上。然后再复位跟骨结节, 纠正跟骨结节的内翻畸形, 并且恢复跟骨的高度和长度。然后再复位塌陷的距下关节面, 并将外侧骨壁恢复到原位。我们在临床中发现, 如果上述复位顺序颠倒, 往往会导致骨折复位的失败。
由于内侧载距突和距骨之间有坚韧的韧带连接, 所以即使是复杂的骨折, 载距突的位置往往相对固定, 这可以作为术中骨折复位的参照[5]。特别是在复位跟骨前突的时候, 可参照载距突复位跟骨前突, 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上面。在骨折时, 跟骨结节往往内翻、上移, 术中需要纠正这些畸形。我们的方法是用斯氏针横穿跟骨结节骨质, 通过外翻斯氏钉来纠正跟骨结节的内翻畸形, 通过下拉来恢复跟骨的高度和长度。也可以通过一把复位钳夹持跟骨结节跟腱止点部位, 通过外翻和下拉来复位跟骨结节。跟骨结节复位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于距骨或者骰状骨上。
只有有效复位了跟骨结节后, 才能良好的复位塌陷的外侧距下关节面骨折块。我们的经验是, 外侧距下关节面骨折块往往是嵌压在跟骨的松质骨内, 此时需要凿开外侧的骨皮质, 才能探查到嵌入在松质骨内的关节面骨折块。
3. 4植骨是否为必须
术中关节面复位后, 其下方常残留较大的骨缺损。对于是否需要植骨来填充骨缺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6,7]建议采用自体髂骨, 剪成多枚小块充填, 以支撑塌陷的距下关节面骨折块, 特别是在传统的非锁定接骨板的固定情况下。因为传统的接骨板依赖骨和接骨板间的摩擦力来提供稳定性, 如果骨质有缺损, 螺钉把持力不够, 易造成内固定松动、关节面骨折块复位丢失。
但是我们应在研究中发现, 跟骨骨折植骨并非必须。首先, 我们在术中复位跟骨外侧皮质后, 采用锤击器锤击跟骨, 这样不但能有效的恢复跟骨的宽度, 同时可压紧松质骨, 有效地减小了骨缺损。其次, 我们采用锁定接骨板, 起到内固定支架作用, 成角稳定性强, 即使存在少量骨质缺损, 依然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骨折块不易移位。本组病例中, 我们采用上述方法, 无一例采用植骨, 未发现有关节面复位丢失的情况。
3. 5切口的缝合
Allgower-Donati法还是皮钉缝合法? 手术切口的缝合对于皮瓣的愈合非常重要。切口需确保在无张力的环境下缝合, 深部组织应从周围向中心间断逐层缝合。对于采用何种缝合方法, 很多学者推荐采用AllgowerDonati法间断缝合。此方法缝合张力较少, 对皮瓣垂直血流的破坏较少[8], 存在操作复杂繁琐、缝合缓慢的缺点。皮钉缝合法不但具有操作简单迅速, 而且其对皮瓣边缘的血供破坏少, 皮缘张力小。本组病例中15 足采用Allgower-Donati法间断缝合, 有14 足采用皮钉缝合法, 比较两者切口愈合情况, 未有显著性差异。所以, 我们认为Allgower-Donati法间断缝合和皮钉缝合法对切口的愈合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但是皮钉缝合法简单快速, 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Zeman P, Zeman J, Matejka J, 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calcanealfracture treatment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using a calcane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from an extended lateral approach[J].Acta Chir Orthop Traumatol Cech, 2008, 75 (6) :457-464.
[2]诸葛福煜, 武玉福.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11, 14 (3) :312-313.
[3]高堂成, 张春才, 张庆宏, 等.跟骨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41-45.
[4]Rüedi T, Buckley RE, Moran CG.AO Principles of Fracture Management[M].AO Publishing, 2007:139-154.
[5]王志杰, 邹云雯, 钟世镇, 等.载距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2) :129-132.
[6]屠重琪, 饶书城, 宋跃明, 等.跟骨严重压缩型骨折的外科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6, 11 (3) :156-158.
[7]王冰, 马军, 朱裕成, 等.跟骨爆裂性骨折手术植骨固定近期疗效临床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 2011, 17 (3) :27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