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切口愈合(精选10篇)
术后切口愈合 篇1
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脊柱手术常见的并发症[1],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延长了住院时间,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手术效果, 也是困扰脊柱外科医生的难题[2], 因此探讨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特点、因素及治疗措施是脊柱外科医生关注的课题。为此, 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3月-2015年3月治疗的820例脊柱手术患者, 将发生的16例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5年3月收治脊柱手术患者820例, 发生切开愈合不良16例, 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1.95%, 16例患者中有1例行后入路+前侧路手术, 15例行后入路手术。其中男9例, 女8例, 年龄34~76岁, 平均48.9岁。疾病类型:脊柱肿瘤 (Spinal tumor) 1例, 胸腰椎骨折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2例, 颈椎管狭窄症 (Cervical stenosis) 1例, 胸腰椎管狭窄症 (Thoracic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isease) 7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1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disease) 4例。临床表现:切口裂开1例, 切口感染8例, 脂肪液化7例。细菌性检查:细菌培养阴性4例;细菌培养阳性12例, 其中阴沟肠杆菌 (Sewer enterobacter) 1例,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1例, 草绿色链球菌 (Streptococcus viridans) 1例, β-溶血链球菌 (Beta hemolytic streptococcus) 1例,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Onion burkholderia bacteria) 1例, 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1例,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6例。
治疗方法: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采用局部换药引流, 用稀释碘伏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或微波理疗。渗出物较多则给予抗生素治疗, 若效果不明显则切开引流, 并给予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溶液 (8万U/3 000 m L) 持续高压冲洗, 然后采取负压封闭引流, 7 d后去除引流管, 同时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切口裂开的患者, 彻底清创, 保证创面新鲜和少许渗血, 以利于愈合。
结果
16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 8例治疗均治愈, 切口清创冲洗治疗8例均一期愈合, 拍片未发现骨质破坏及内固定松动, 腰背部活动基本正常。
讨论
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脊柱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手术效果, 导致伤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不正确使用电刀, 或者由于手术过程中的过度牵拉导致的血运障碍, 使切口四周皮下积液, 影响伤口愈合;导致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是缝合不良;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高龄、肥胖、合并糖尿病等, 另外也由于患者的不良嗜好, 如吸烟等, 也是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3]。
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本研究16例患者皆为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按首发症状可分为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脂肪液化主要是由于引流不畅或脑脊液漏造成切口周围的水分增加或皮下积液[4], 清除局部水分, 充分引流, 切口可自然愈合[5]。
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分析:治疗切口脂肪液化应根据渗液多少来定。渗液少, 切口部分愈合不良, 在无菌操作下将多余的渗液挤出, 通过局部换药引流或微波理疗等保守治疗就可使切口顺利愈合;若渗液多或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应立即予以二次手术彻底清创。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本组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采用局部换药引流, 用稀释碘伏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或微波理疗。渗出物较多则给予抗生素治疗, 若效果不明显则切开引流, 并给予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溶液 (8万U/3 000 m L) 持续高压冲洗, 然后采取负压封闭引流, 7 d后去除引流管, 同时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切口裂开的患者, 彻底清创, 保证创面新鲜和少许渗血, 以利于愈合。16例患者中, 经过保守治疗8例均治愈, 切口清创冲洗治疗8例均一期愈合, 拍片未发现骨质破坏及内固定松动, 腰背部活动基本正常。由此可见, 术后持续高压冲洗和负压封闭引流是治疗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脊柱手术患者820例, 发生切开愈合不良16例, 对其给予相应的处置。结果:16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8例均治愈, 切口清创冲洗治疗8例均一期愈合, 拍片未发现骨质破坏及内固定松动。结论:术后持续高压冲洗和负压封闭引流是治疗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持续高压冲洗,负压封闭引流
参考文献
[1]Waitzberg DL, Saito H, Plank LD, et al.Postsurgical infections are reduced with specialized nutrition support[J].World J Surg, 2006, 30 (8) :1592-1604.
[2]赵印震.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11 (2) :45-46.
[3]Lim MR, Lee JY, Vaccaro AR.Surgical infections in the traumatized spine[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6, 444 (1) :14-19.
[4]金鸿宾.关注骨感染的预防诊治及并发症的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0 (5) :378.
[5]Boulier V, Gomis P, Lautner C.Minimum local analgesic concentrations of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 with sufentanil for epiduralanalgesia in labour[J].Int Obstet Anesth, 2009, 18 (3) :226-230.
术后切口愈合 篇2
关键词 剖宫产 切口愈合不良 预防
资料及结果
2000~2005年剖宫产2210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4例,发病率0.6%,年龄20~34岁,手术方式均采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切口为横切口。14例主要剖宫产指征为:胎位异常2例,胎儿宫内窘迫4例,产程停滞2例,巨大儿2例,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小时)2例,前置胎盘2例。
讨 论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避免筋膜撕裂和增加组织抗张力的强度:切记术毕缝合腹壁切口时必须避免缝线撕裂腹膜和筋膜,特别在缝合筋膜时要足够吃针。急诊手术,如缝合有困难,一定要在较好的麻醉配合下,待腹肌松弛后迅速结扎事先已縫合好的缝线,以避免术后发生急性切口裂开。此外,术后早期必须采取各种预防引起腹压增高因素发生的措施,如必要的胃肠减压、镇痛、止咳、止吐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增加组织扩张力的强度,可采用较多的筋膜组织缝合来达到。对有明显影响切口愈合因素存在的病人,亦可采取切口减张缝合来预防切口裂开的发生。
预防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尤其筋膜感染坏死,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防止其发生,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保护好手术切口。做到切口止血彻底,防止局部血肿形成。手术者操作应轻柔,避免粗暴分离和大块组织结扎所造成日后的组织缺血坏死和过多仔细小心操作,减少切口污染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
围手术期的处理:在手术前后对存在影响切口愈合的不利因素的治疗又是其另一个防止切口愈合不良的重要环节。如纠正营养不良、贫血,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预防黄疸情况。不要仅满足于电解质和葡萄糖的补充,如无禁忌及早恢复进食是提高产妇免疫功能的最有效方法,术后保证一个充足的血容量、保暖、止痛、吸氧都可改善伤口血运,防止缺氧,有利于伤口愈合。有研究证实,蛋白热卡量和切口强度有相关影响,术后适当补充蛋白制剂是有必要的。
切口的选择:有文献报道横切口(缝合进出针距切缘0.5cm)的强度比正中切口的强度增加33%,当缝合距切缘1cm时,横切口的抗张力强度是正中切口的2倍。故对有术后切口裂开因素存在的腹部手术病人,可适当地选用腹部横切口。
加强围生期保健:杜绝院外分娩,治疗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掌握手术指征,避免过早干扰,不正规操作,对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者酌情应用抗生素,并予以输血等支持治疗。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①非手术治疗:术后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甲硝唑,对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予以输血、白蛋白纠正,对存在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予以止咳,祛痰,对症治疗,一旦术后3天左右发现腹壁切口出现红肿、硬结、渗液者,及时行红外线照灯2次/日,30分钟/次;对渗液较多者或切口裂开者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以进一步指导用药。同时对裂开的切口进行清创、引流。可用双氧水冲洗裂开伤口,亦有报道用50%GS液浸润冲洗创面,加速切口愈合,对坏死较多造成组织缺损的部位行局部注射500g/GS注射液或食用白糖填塞,以利于肉芽组织增生。紫草油纱布引流,红外线照灯。根据渗液情况,每天冲洗换药1~2次,连用3~5天,切口肉芽呈新鲜红色,渗液少或无渗液后再进一步处理。②手术治疗:对伤口>3cm,甚至完成全裂开者,用大角针引10号丝线在离切缘2.5cm处进针,全层间断缝合皮下组织,针距2.5~3cm,7天后拆线,100%愈合。
术后切口愈合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我科实行下腹部手术3 750例患者, 其中约100例出现脂肪液化。年龄在25~68岁,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8例, 对照组32例。两组的年龄、营养状况、原发病、手术季节及手术人员无显著差异。病人刀口表现为术后2~8d出现渗出液, 渗出液为水样, 非脓性, 有油滴, 挤压刀口能挤出液体, 局部有硬结感。病人可有低热、贫血。
1.2 方法
治疗组:用芒硝500g、大黄100g, 研成细末过筛后混匀, 分成两份盛在细长布袋中, 布袋的大小按照刀口的长度而定。常规消毒切口后在切口上覆盖三层无菌纱布, 然后在上面放上药袋, 待药袋湿透后更换另一药袋。湿药袋晾干后再如此交替更换, 直至无渗出液为止。对照组:予以刀口扩创、换药、引流、蝶型胶布固定、频谱治疗仪照射, 待肉芽增生或重新缝合。3d为一个疗程。
2 效果标准及结果
刀口硬结消失, 渗出消失, 无疼痛, 无红肿, 刀口愈合良好为痊愈。100例病人全部治疗痊愈。治疗组:一个疗程治愈30例 (44%) , 两个疗程治愈26例 (38%) , 三个疗程治愈12例 (18%) ;刀口如期拆线46例, 延迟1~2d拆线22例。对照组:一个疗程治愈6例 (18%) , 两个疗程治愈14例 (43%) , 三个疗程治愈12例 (38%) ;刀口如期拆线4例, 延迟1~2d拆线25例, 延迟3d拆线3例。
3 讨论
术后切口愈合 篇4
【关键词】 会阴侧切切口;愈合情况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144-02
会阴切开作为分娩时保护会阴、防止裂伤,同时也是为了会缩短胎儿在阴道中的压迫和缺氧时间的一种常规措施,是产科最常用的手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围产医学的发展,人们的优生优育意识不断提高,为了减少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口索质,初产妇的会阴切开率大幅度上升,随之伴发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也明显增加。比如会阴切口位于会阴部,产后极易受到阴道、尿道及肛门分泌物的污染,若护理欠佳,就会发生感染,影响伤口愈合,影响产妇身体的康复。我科于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100例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侧切术产妇进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经阴道分娩的行会阴侧切术产妇100例,其中91例术后切口愈合。100例中,72例因胎儿窘迫,18例因宫缩乏力,2例为第1胎臀位,3例为巨大儿,2例难产上产钳,3例外阴发育不良。年龄19-31岁,平均年龄26岁,孕周37-42周,均为初产妇。91例产妇都直接受过产科知识培训,对侧切术能以平常心情对待。而切口愈合不良的9例产妇则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抑郁,表现为不敢下床小便怕创口敞开,担心创口愈合不好,影响夫妻正常性生活等。同时分娩方式与会阴侧切术切口愈合有密切关系。没有愈合的产妇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红外线照射切口,硫酸镁粉剂湿敷侧切口,创口愈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会阴侧切是一种为尽快结束分娩而采取的创伤性手术,一般产妇思想负担较重,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护理产妇态度要和蔼,针对产妇医学知识缺乏,心理准备不充分,存在恐惧紧张心理。这就需要助产士耐心做好宣教工作为产妇提供帮助,消除产妇焦虑和抑郁情绪,取得产妇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其更好的了解孕育知识,配合好治疗,激发其对孩子的爱,增加产妇对创口愈合的信心。
2.2 创口护理 对于侧切术后的产妇,要勤观察创口情况,如有无红肿、渗液及血肿等,如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医生,以做相应处理。术后产妇创口位置较低,注意阴道、尿道、肛门是否感染,因此应2次/天用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会阴,必要时可用200ml替硝唑溶液冲洗。
2.3 饮食护理 加强孕产妇孕期及产后饮食指导,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可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蛋类、鱼、牛奶及新鲜蔬菜,水果食物。同时控制其体重指数尽量达到合理范围内。注意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嘱产妇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饮食,补充铁剂及抗感染等治疗,必要时输血及输白蛋白。保持产房干净清洁,应每日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每月定期空气细菌培养,夏季注意病室温、湿度调节。
2.4 严格执行会阴侧切操作规范,外阴消毒采用清水清洁后用0.1%碘伏溶液冲洗外阴,冲洗前用消毒干纱布置于阴道口,防止冲洗液流人阴道,在行会阴侧切和缝合前均应用0.3%碘伏棉球再次消毒术口。严格掌握会阴切开术的时机。切开过早,伤口出血太多,且增加感染机会,切开过迟则失去手术的作用。自然分娩者,如待阴道粘膜、会阴部肌肉、表皮已撕裂出血,再切开为时过晚。适宜的时机是当会阴体变薄、皮肤发白时切开。估计2-3阵宫缩后儿头即可娩。切开后用纱布加压止血。如果切口角度大,大量的肌肉被切开,张力越大,增加愈合的时间。如果切口过小,则容易伤口延伸,发生严重的裂伤。缝合术口采用2.0可吸收性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阴部肌层,皮下组织常规丝线缝合会阴皮肤(或皮内缝合)。缝合时不留死腔,松紧适宜,保持术口清洁,平整和干燥,缝合完毕行常规肛查后即用0.5%碘伏纱块,持续湿敷术口2h。
2.5 术后护理 术后正确护理会阴侧切后,应让产妇健侧卧位,减少术口受压及不适,做好会阴护理,勤换衣裤及卫生护垫,并鼓励产妇早排尿,以免膀胱过度充盈,造成排尿困难而影响切口愈合。如产妇主诉切口疼痛,并伴红、肿、热症状,应加强抗感染治疗,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如切口挤压时有脓液流出,应立即拆线引流,并进行消毒、消炎处理。
2.6 健康教育 平时睡眠或卧床时,最好侧卧于无会阴伤口的一侧,以减少恶露流入会阴伤口的机会,并且避免由于压迫造成的血液循环不良影响伤口的愈合。保持大小便通畅,便后要冲洗外阴和肛门。勤换卫生纸,不要使用不透气的卫生巾,勤换内衣。有的产妇在产后10天左右,多数产妇此时已回到家中,发现阴道掉出带结的线头,对此不必惊慌,那是从阴道口脱落的肠线。如恶露还没有干净,仍应坚持每天用温开水洗外阴两次。
3 讨 论
术后切口愈合 篇5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护理对策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是否如期愈合良好是产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一旦出现腹壁切口愈合障碍, 不仅给产妇带来痛苦, 也会影响我们的日常工作。为此, 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本院剖宫产术与妇科腹部手术出现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进一步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诱发因素, 旨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病例2000例, 其中剖宫产术病例和妇科腹部手术各1000例。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通过病例分组对照法, 将研究病例分成剖宫产手术病例组和妇科腹部手术病例组进行统计, 分析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数;通过查阅资料法, 分析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
1.3 切口愈合不良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规定, 切口愈合等级如下: (1) 甲级愈合:愈合优良, 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 乙级愈合:愈合欠佳, 愈合处有炎症反应, 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3) 丙级愈合:切口化脓, 需切开引流。根据切口愈合分级标准, 乙、丙级视为切口愈合不良。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excel2007进行数据录入,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选用率、构成比等相对数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 采取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
1000例剖宫产病例中发生切口愈合不良18例, 发生率为1.8%;1000例妇科腹部手术病例中发生切口愈合不良8例, 发生率为0.8%。经χ2检验比较,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与妇科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切口愈合不良原因
对2000例手术病例中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26例病例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进行分析, 得出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五种, 其中24例伴有合并症或并发症, 15例伴有过度肥胖, 11例伴有贫血, 6例伴有术后咳嗽, 1例伴有细菌感染;剖宫产术与妇科腹部手术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诱发因素基本相同。详见表2。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高
从研究结果分析得出, 在妇产科腹部手术中剖宫产手术较妇科腹部手术更易发生切口愈合不良, 原因可能是孕妇更容易出现导致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诱发因素, 如过度肥胖、贫血、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细菌感染、术后咳嗽等。
3.2 切口愈合不良的诱发因素
在18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剖宫产病例中只有1例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其余均为非感染因素, 提示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切口愈合障碍在术后更值得注意。有研究表明, 非感染性切口裂开, 原因可以是切口张力性因素、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及切口缝合技术的欠缺[1]。如本研究中的肥胖、术后咳嗽导致腹部切口张力大;贫血、伴有糖尿病等合并症或者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时导致自身愈合能力下降等, 正是引起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诱发因素。此外, 大量资料还表明, 手术止血不良、血肿形成、缝线过密、异物 (缝线) 、破膜时间延长 (>24h) 、产程延长 (>12h) 、羊膜腔感染、手术时间过长 (>1h) 、急诊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感染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手术者[2]。针对诱发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 除了关注术前、术中医疗技术的正确实施以外, 术后护理也尤为重要, 可以通过加强术后针对性护理降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3.3 术后护理对策
为降低临床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应在剖宫产术后加强以下护理措施:
3.3.1 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很多产妇术后因为过于关注和照顾新生儿而忽略了自身的术后康复, 因此在术后护理时应给予产妇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如安抚产妇不安情绪、鼓励多进食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防止因为术中出血继发进一步的贫血, 造成低蛋白血症而影响蛋白和胶原的形成, 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指导正确哺乳、注意外阴清洁等, 防止发生细菌感染导致切口愈合不良。
3.3.2 保持病房通风无菌环境
产妇的病房容易因为进食、哺乳、恶露等导致环境污浊、气味难闻, 应加强通风、空气对流, 定时进行病房紫外线消毒, 保证病房的卫生、无菌。
3.3.3 密切观察病情
剖宫产术后产妇容易发生腹胀、便秘、咳嗽等影响切口张力的因素, 尤其是伴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患者更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在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得到积极处理。
3.3.4 外阴清洁护理
部分产妇术前可能因为产程延长或者破膜时间长而容易导致细菌上行感染, 所以术后应加强对外阴的清洁、消毒, 避免发生感染性因素诱发切口愈合不良。
3.3.5腹部切口红外线照射
针对特别肥胖的患者, 术后可以常规进行腹部切口红外线照射, 促进切口愈合, 减少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岳天孚, 刘晓敏.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及裂开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9, 15 (11) :709.
术后切口愈合 篇6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不良愈合
切口愈合不良是阑尾炎手术后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 其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小切口手术的推广, 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 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仍常见[1]。本文探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后影响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 01 3年1月至2 01 4年12月在我院行小切口手术治疗的20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手术、治疗、护理等措施基本相同。其中男108例, 女96例;年龄22~73岁, 平均 (43.4±8.3) 岁;单纯性阑尾炎81例 (39.7%) , 化脓性阑尾炎53例 (26.0%) , 坏疽性阑尾炎25例 (12.3%) , 阑尾穿孔45例 (22.1%) ;发生术后切口愈合不良23例 (11.3%) , 其中切口有压痛22例, 红肿18例, 渗液12例, 切口化脓感染9例, 切口破裂7例。
1.2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资料, 分析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 (BMI) 、糖尿病、高血压病、手术时机、术中止血情况、阑尾穿孔、切口感染、咳嗽等10项相关因素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关系。
1.3 切口愈合评定标准
一期愈合:切口无分泌物、压痛、红肿或发热, 愈合良好;愈合不良:切口有渗液、红肿、压痛、皮肤坏死, 切口破裂、切口化脓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 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 然后将10项相关因素进行赋值, 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行多因素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愈合不良的单因素分析
年龄在6 0岁及以上、BMI在28kg/m2及以上、糖尿病、阑尾穿孔及切口感染共5项因素与切口愈合不良呈正相关。见表1。
2.2 多因素Log istic回归分析
B MI在2 8k g/m2及以上、糖尿病、阑尾穿孔及切口感染是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本文的单因素分析中, 年龄在60岁及以上、BMI在28kg/m2及以上、糖尿病、阑尾穿孔及切口感染共5项因素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 BMI在28kg/m2及以上、糖尿病、阑尾穿孔及切口感染是引起切口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1) 根据BMI定义标准, 当BMI在28kg/m2及以上即为肥胖。肥胖患者手术部位较厚的脂肪层会增加缝合难度, 难以完全消灭切口缝合无效腔, 造成切口血肿、脂肪液化, 导致愈合不良发生[2]。 (2) 文献报道[3], 糖尿病与切口愈合不良有高度相关性。糖尿病患者局部高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蓄积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 诱导其凋亡, 还会抑制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能力, 导致肉芽组织生成减少, 从而影响创面愈合的过程。另外, 糖尿病患者长期代谢紊乱, 且常伴有周围小血管改变, 组织血流减少, 利于厌氧菌的繁殖;加上患者的机体耐受能力与免疫功能低下, 一旦发生感染则较难控制, 故切口愈合较缓慢[4]。 (3) 阑尾穿孔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阑尾炎患者, 这可能是由于穿孔性阑尾炎患者阑尾组织水肿渗出、坏死粘连较严重, 导致手术操作困难, 术后切口组织肿胀明显、局部微循环障碍、渗出增多, 使切口难以愈合[5]。 (4) 阑尾手术切口多为Ⅱ类或Ⅲ类, 术后切口易出现感染。感染使切口局部的细胞和组织出现坏死, 导致上皮组织与肉芽组织生长缓慢, 延长切口愈合时间, 进而引起愈合不良[6]。 (5) 虽然年龄在60岁及以上在多因素分析时为非独立影响因素, 但一般认为患者年龄过大及患有基础疾病时, 组织修复能力与抗感染能力均有所下降, 易引起切口愈合不良[7]。
总之, 影响阑尾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需在术前、术中、术后等各个环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才能降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卢明挺.影响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的因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 (9) :14.
[2]林晓玲, 林金孝, 戴燕.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9 (6) :90.
[3]孙晓磊, 施森, 何延政.糖尿病创面难愈机制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 2008, 10 (5) :92.
[4]杨素素.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腹部大手术后切口愈合问题对比[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7 (10) :78.
[5]李黎, 盖雪松.阑尾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J].中外医疗, 2011, 30 (10) :27.
[6]王松涛, 贺晶晶, 王红, 等.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J].武警医学, 2006, 17 (2) :130.
术后切口愈合 篇7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大约占剖宫产分娩产妇的2%~8%。其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营养不良、手术时止备不彻底、血肿形成、缝合太密或有异物、贫血、手术时间长及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等。绝大多数腹部切口感染者于术后第4天出现发热, 体温可持续升高, 产妇出现伤口疼痛, 局部组织出现红肿、压痛, 严惩者可出现切口裂开。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0月的3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规定, 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乙级: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丙级:切口化脓。
2 结果
妊娠合并症、产程延长、破膜时间长、急诊手术、手术及住院时间长、孕妇肥胖、贫血、营养不良、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几率。
3 讨论
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 无论是会阴切E1或剖腹切口, 都会给产妇的健康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由于手术切口范围较大, 表皮的切口在手术后5~7d即可拆线或去除皮肤夹, 但是, 完全恢复的时间大约需要4~6个星期。近期对健康的影响包括剖宫产术后并发症要比阴道分娩多, 如生殖道感染、切口感染、产后出血、其他组织器官被损伤, 或导致静脉栓塞或肺栓塞等危险并发症。而且, 在分娩时要比阴道分娩的产妇出血多, 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对于产妇的远期健康影响主要表现为, 剖宫产术后很多产妇患盆腔炎、月经不调、腰痛、宫外孕, 再次妊娠时胎盘附着于子宫切口, 或形成前置胎盘引起大出血等现象有发生率较高。近年来, 手术缝线多采用拉力强、组织反应轻、可吸收的化学缝线, 有利于切口愈合。缝合技术对切口愈合有不容视的影响, 创在对合不齐、缝合过疏过密、线结多必将妨碍切口新生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联结, 影响切口营养物质供应甚至继发感染等。子宫下段横切口较纵切口愈合佳, 横切口沿肌妊维走行方向切开, 组织损伤轻, 子宫下段高位切口切缘厚度一致, 对合佳, 愈合好。组织学检查, 切口部位病理变化轻微[1]。
各类切口的选择均应以能满意地暴露子宫下段为主要目的, 尽可能保持腹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还应根据病情的缓急、产妇的耐受能力、术者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是否同时附加其他手术等因素, 综合考虑后做出决策[2]。对下腹部原有手术疤痕者, 尽量切除原旧疤痕并由此处人腹。避免另作与原疤痕平行的下腹部切口。欲施古典式剖宫产术, 宜选用正中旁纵切口, 且切口位置应适当提高, 以充分暴露子宫体部。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多发生于术后2~3周, 伴元痛性、反复阴道出血, 量多, 色鲜红, 有时一次大量阴道出血就造成休克。追问病史可有剖宫产术中切口撕裂、血肿、产后出血、术后切口感染等病史存在。体检可见有低热, 子宫复旧正常, 子宫切口部位无压痛。辅助检查时, 血红蛋白60~80g/L, 自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增高, 尿h CG阴性, B型超声宫腔内无组织或血块反射波形。子宫碘油造影可见子宫下段切口有窦道形成。髂内动脉造影时, 可见造影剂外溢。切忌在无准备情况下擦刮子宫腔。有必要探刮时, 做好开腹探查准备。备好血后方可施术。同时应用宫缩剂及抗生素[3]。对剖腹产术后子宫切口出血者保守治疗多不易奏效, 出血活跃时, 应果断抓紧时机开腹探查, 局部止血不成功者, 须行子宫切除术。子宫下段高位切口行剖宫产时, 无论在产程发作前或后, 在高位子宫切口处的胎头部位, 100%是胎儿耳朵, 颈、下颏或枕后头发, 胎头最大直径已位于子宫切口下缘的足方。当术者把手指伸入胎头与子宫切口下缘之间的潜在空隙时, 胎头往往开始上仰及旋转至枕前位置 (胎头深定者例外) , 自动将子宫切口上缘向宫底方向推压, 因而可扩大子宫切口周径至相当胎头的圆周径大小, 使其通过切口进入子宫与腹壁之间的空间。故高位切口轻易地解决了传统低位下段切口剖宫产术中所常见的娩头困难, 能迅速安全地娩出胎头, 避免了胎儿缺氧, 也保护了子宫切口不致扩大延裂[4]。
本组资料显示, 加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护理, 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征象, 尽早处理, 扩开切口, 拆除缝线, 局部彻底清创, 每天坚持换药, 二期缝合切口, 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可有效预防并使切口早期愈合。
参考文献
[1] 司月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106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4) :120-121.
[2] 杨春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治疗措施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5) :145-146.
[3] 张新平.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567-568.
术后切口愈合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3例 (2.
2%, 93/4320) 。患者年龄21~72岁。剖宫产术后63例;妇科手术后30例, 其中子宫切除术后23例, 广泛子宫全切+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残端感染6例, 盆腔脓肿术后1例。切口感染52例, 脂肪液化41例。93例患者中, 肥胖32例 (脂肪厚度>3cm) , 合并上呼吸道感染12例, 合并贫血10例, 合并试产失败10例, 合并胎膜早破8例, 高血压病5例, 糖尿病7例, 梅毒2例。切口愈合不良发生在6、7月“梅雨季节”28例 (30.1%) 。1.2临床表现切口感染者:术后前3天体温>38.3℃, 切口红肿、疼痛明显, 挤压后可流出黄色脓性分泌物, 细菌培养阳性。切口脂肪液化者:术后发热<38℃, 白细胞<15×109/L, 切口红肿, 稍疼痛, 切口皮下有较多淡黄色或淡红色渗液, 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分泌物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及结果93例中, 87例 (93.
5%) 切口一期愈合, 切口换药时间3~21d;6例 (6.5%) 二期缝合, 愈合时间7~14d。1例 (1.1%) 盆腔脓肿线结排斥反应, 反复切口渗液, 换药时间最长达半年, 最后予二期缝合, 剔除包括前鞘所有线结, 全层减张缝合, 术后7d拆线愈合良好。
2 讨论
导致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较多, 包括: (1) 患者自身因素, 如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贫血、高血压病等; (2) 医源性因素:术者缝合技术及所用材料, 如电刀应用; (3) 还应考虑季节性因素, 本组资料中6、7月“梅雨季节”发生所占比例较高, 可能与当时气候潮湿, 影响手术室空气、器械消毒及病房环境有关。
术后切口液化、继发感染及术中缝合技术不当等都是引起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本研究发现:大部分切口脂肪液化发生于皮下脂肪层肥厚者, 皮下脂肪超过3cm以上的患者, 往往脂肪层底部缝合不到位, 止血不彻底, 形成积液、积血, 影响切口愈合。缝合技术不当, 导致缝合过紧过密时, 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组织坏死, 形成腔隙, 或缝合时血管没术后切口继发感染多因术中不注意切口保护导致。
切口愈合不良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常因此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 术前详细了解病史, 仔细全面体格检查和测定重要脏器功能, 对于合并症予以相应治疗, 术前血糖控制在5.6~1 1.1 m m o l/L[2]。 (2) 加强围术期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术前血红蛋白>80g/L[3];鼓励患者适当摄入高蛋白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便秘。 (3) 围术期抗菌药物在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方面起重要作用。术前如有胎膜早破、滞产、宫内感染等, 术前应予足量抗菌药物静脉滴注, 术中应用聚维酮碘 (碘附) 消毒宫腔及切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在术前2h内, 最好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给药, 对于手术时间>3h、所用抗菌药为短效、术中出血多者, 术中可追加使用抗菌药物[3]。 (4) 医院严格遵循感染控制方案要求, 术者认真遵循洗手程序, 严密监测医院环境清洁效果, 加强医院空调系统管理与维护[3]。 (5) 术者操作应轻巧、准确, 缩短手术时间, 尽量减少组织挫伤的机会, 手术过程中止血应彻底, 擦干切口内的血和渗出液, 缝合切口不可过松或过紧, 避免留死腔。熟练掌握缝合技能, 对于脂肪厚者, 缝合皮下脂肪层时, 缝针可稍带前鞘层;过度肥胖者, 皮下脂肪层可考虑行“8”字缝合, 对于张力大者可行减张缝合。 (6) 术后注意切口的管理。注意体温及切口变化, 据渗出情况可增加换药次数。渗出多者应增加局部换药并严密观察, 对轻度早期浅表炎症者, 局部换药时以碘附纱布覆盖;术后4d后仍低热, 切口局部有油脂分泌物可疑脂肪液化者, 应尽早局部敞开、剔除线结、引流。当可疑切口感染时, 应尽早扩创, 取样做涂片及培养, 以指导抗菌药物应用;切口应用碘附或生理盐水冲洗, 直至切口新生肉芽形成、渗出明显减少, 及时胶布拉拢切口两侧以促愈合。对于创面超过腱鞘者及时行二期减张缝合。
参考文献
[1]常淑芳, 郭娟, 孙江川, 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38 (6) :641-642.[1]常淑芳, 郭娟, 孙江川, 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38 (6) :641-642.
[2]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23.[2]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2-23.
术后切口愈合 篇9
【关键词】 肱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病因分析;护理
肱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管状骨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临床治疗方法较多,技术比较成熟,预后较好。但由于个体素质存在差异、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的不合理,护理不当等多方面因素使骨折不愈合时有发生,我们就我院自2007年1月——2012年5月间38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病例进行了原因分析总结,并总结相关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7岁-82岁,平均52.3岁;骨折原因:其中车祸伤20例,摔伤15例,暴力直接打击伤3例;伴有糖尿病者3例,支气管哮喘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者2例,高血压者5例,脑血管病后遗症者3例。骨折类型:粉碎性骨折23例,长螺旋形骨折8例,多段骨折2例、斜行骨折3例,横断骨折2例。手术方法:首次手术行切开钢板内固定25例,闭合穿针加石膏外固定4例、螺钉内固定4例,单纯石膏外固定5例。
1.2 研究方法
1.2.1 骨折不愈合的诊断 病人手术后6个月,表现为疼痛、畸形、活动障碍,假关节。X线平片检查示骨折断对位对线不良,骨折线增宽、断端骨质缺损、硬化或者骨质吸收变细,髓腔封闭,部分形成假关节等为骨不愈合之表现。
1.2.2 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心理安慰,详细讲解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告知其要充分配合医生的治疗,减轻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对预后抱消极态度的患者,应向其讲解本病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让其做到心中有数,可向其讲解此病治愈、功能恢复好的典型病例来增强其对此病预后的自信心。
1.2.2.2 饮食调护 骨伤能否愈合与机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若机体营养状况不佳,容易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因骨折后,骨骼生长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充足的钙剂和微量元素,所以应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及骨伤修复过程的特点给予合理的饮食调理,才能达到加速骨伤愈合。术后一周内,因伤肢肿痛,情志不畅,胃肠道功能降低,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这时饮食当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淡为主,宜进食低脂、高维生素、高铁、易消化、富含胶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水果等。术后半月后,伤肢肿胀减轻,纤维骨痂开始形成,胃肠功能恢复。此期應选用高钙、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鸡蛋、排骨汤、瘦肉及海产品等。术后一月以上,骨折端已有骨痂连接,但仍不够牢固,肢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期应以补气养血、调养肝肾为原则。如骨头汤、鸡汤、动物肝肾等[1]。
1.2.2.3 密切观察病人活动,保证手术的有效性 肱骨骨折的手术疗法包括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应密切观察肢体末端的活动度及血供情况,用外固定的病人要观察夹板或石膏的松紧度,适时调整。患肢应保持与前臂呈90°,术后一月内严禁前臂做旋内或旋外动作,患肢更不可负重,待两个月以上,拍片复查,见有骨痂形成时,才可小幅度,不持重下慢慢活动,随着时间的增长,活动度慢慢加强。
1.2.2.4 功能锻炼 适时、合理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加快骨折的塑形,但不合理的功能锻炼则可能造成骨折的再次断裂或固定物的断裂。因此,对病人功能锻炼进行合理的指导非常重要。术后病人应尽早下床活动,活动不便的病人要有家属或者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被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骨折的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2]。防止静脉血栓、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功能锻炼从耸肩,握拳及活动腕关节开始,握拳时要用力紧握,令上臂肌肉紧张收缩,达到锻炼局部肌肉张力,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两月后,应适当增加肩关节及肘关节的活动幅度,可两手置于胸前,十指相扣,屈肘45度,做伸拉动作。三个月后要在此前的基础上加大练习强度和范围。当然这些锻炼要在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骨折确实正在愈合过程中才行,否则,可能起到反作用。总而言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复杂,病人个体差异也不尽相同,因此,临床中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和康复指导,严密观察,精心护理,以确保病人顺利康复为目的。
2 结 果
骨折不愈合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不正确的手术操作、内置物的选择不当、营养因素、不正确的功能锻炼以及临床不正确的护理指导。38例病人通过正确的治疗及合理的护理指导,骨折均痊愈。
3 讨 论
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既有患者自身原因,又有医源性因素。由于上臂活动度大,骨折产生的剪切力、旋转应力使骨折断端承受过大的外力,影响愈合。从解剖因素分析,进入肱骨干的滋养动脉大多只有一支,肱骨干骨折易损伤该动脉,致骨折部位血供障碍,影响愈合。张力等认为骨折后局部血供障碍和不利的力学环境是导致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主要原因[3]。骨科医生常用的钢板内固定为偏心性内固定,承受的弯曲应力较大,并非理想内固定物;而带锁髓内钉虽可弥补钢板内固定的不足,但限于条件,目前尚不能完全替代钢板。很多病人术后的不正确锻炼也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之一。
4 结 论
肱骨骨折术后不愈合通过精心的护理指导,正确的选择内置物及手术方式,加强营养、控制基础疾病及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绝大部分患者出院后骨折断断愈合良好,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1] Volgas DA,Stannard JP,Alonso JE.Nonunions of the humerus[J].Clin Orthop,2004,(419):46-50.
[2] Flinkkila T,Ristiniemi J,Hamalainen M.Nonunion after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J Trauma,2001,50(3):540-544.
术后切口愈合 篇10
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住院的45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 初产妇为280例, 经产妇为170例, 其中纵切口产妇为250例, 横切口产妇为200例。经过检查, 其中66例产妇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年龄最小的产妇20岁, 最大的产妇42岁, 平均年龄 (30.00±10.21) 岁。择期手术的产妇为急诊手术56例, 择期手术10例。
2 结果
产妇在接受剖宫产术之后, 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产妇有66例, 腹部切口全部移开的产妇有55例, 局部愈合不良的产妇有11例, 产妇切口未愈部位没有发现存在止血不良的现象, 也不存在血肿形成。
2.1 危险因素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贫血, 也就是Hb超过88 g/L, 占83.33%;第二种是肥胖, 就是皮下脂肪超过5 cm, 占21.21%;第三种是胎膜早破, 占15.15%;第四种是合并上呼吸道感染, 占7.57%, 详见表1。
2.2 诊断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情况
按照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相关条例得到, 愈合不良的产妇为乙级和丙级两级, 除此之外, 产妇的切口部位完全裂开或者是不完全裂开也属于切口愈合不良。乙级指的是产妇的切口部位出现红肿、渗液、硬结以及血肿现象, 丙级指的是产妇的切口化脓。
2.3 培养切口细菌
经过培养切口细菌得到, 大肠埃希菌产妇8例, 比例为12.12%。无细菌生长的产妇58例, 比例为87.88%。
3 讨论
3.1 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
产妇在接受剖宫产术之后, 腹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总结相关资料得知, 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剖宫产产妇在接受手术之后, 其腹部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左右[3,4,5]。在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间, 笔者所在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有450例, 其中切口愈合不良者产妇有66例, 切口感染产妇有8例, 非感染因素造成切口感染的产妇有58例。根据统计, 手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范围为2%~8%, 笔者所在医院的手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为1.77%, 明显低于报道的数据[6,7,8]。
3.2 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术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贫血、肥胖、上呼吸道感染、胎膜早破、糖尿病、羊膜腔感染、产程延长、营养不良、急诊手术等[9]。按照本次研究选取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产妇66例的分析结果表示, 贫血、肥胖、上呼吸道感染、胎膜早破等因素是影响产妇切口愈合的高危因素, 值得重点关注。
3.3 导致切口愈合的主要不良因素为感染
剖宫产是一种Ⅱ类手术, 因为产妇的阴道自身就是有菌的腔道, 在这个有菌的腔道内潜在多种致病菌以及非致病菌, 这些病菌很有可能在手术过程中引发胎膜早破, 在产妇阴道以及宫颈部位的细菌很容易进入产妇的宫腔, 这样就加大了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在产前以及产时, 要进行的检查为产妇的阴道、肛、导尿等, 这项检查对胎方位的正确判断以及产妇的顺利分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过于频繁的检查会增加宫腔细菌进入量, 导致切口感染。所以, 按照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目前我国医院内优势菌排列在前面的有三种, 一种是大肠埃希菌, 一种是铜绿假单胞菌, 另外一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0]。这三种优势菌对以下抗生素有着很强的耐药性:庆大霉素、头孢唑林钠和氨苄青霉素等。所以, 需要选择那些不良作用少的而抗菌作用优秀的抗生素。如果条件允许则需要做好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工作。除此之外, 还要重视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时机,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手术进行之前的0.5~1 h或者是麻醉的时候使用一次抗生素, 有利于预防感染。在手术进行之前进行短程用药是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经过相关调查显示, 这个方法可以提升治疗效果, 有效的降低质量的费用, 同时还可以减少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11]。
3.4 切口细菌培养结果
切口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产妇8例 (12.12%) 。无细菌生长的产妇58例 (87.88%) , 这就表示也要重视非感染因素的作用。非感染性的切口裂开最主要的原因是切口张力性因素影响、自生愈合能力不强以及切口缝合技术落后。所以, 在手术完成之后, 需要给产妇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帮助产妇保持一个自信的心态, 与此同时还要正确的指导产妇的日常饮食, 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搭配, 防止产妇手术之后出现便秘、腹胀、咳嗽等现象, 同时也可以避免产妇的腹压增高, 切口不稳定, 保证切口愈合情况良好。除此之外在进行手术的时候要重点注意解剖的结构, 要彻底止血, 规范的进行缝合, 最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 防止因为缝合技术不先进造成切口裂开[12]。
3.5 预防以及处理切口愈合不良
剖宫产切口感染最重要的就是做好预防工作, 在手术进行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对患者的病情要进行全面分析, 对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患者要进重点治疗, 而对那些妊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进行血糖的控制。如果患者是重度贫血想要纠正贫血则需要在手术进行之前多次的、少量的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并且进行凝血化验工作,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如果之后存在凝血障碍, 在手术时就选择横向切口,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在牵拉患者的皮下脂肪以及腹直肌腱的过程中, 要重点注意的是不要牵拉过度, 牵拉过度会造成血肿现象[13]。在手术进行中要时刻注意保持精细操作, 在腹壁切开的时候, 不要将各层组织过分分离, 避免出现积血和渗血现象, 导致感染。如果手术中出现皮下出血, 就需要使用可吸收线进行止血结扎, 要注意的是, 结扎的组织不能过多, 避免出现异物感染。
3.6 强化患者的围生期保健
需要确保孕妇在孕期能够得到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科学的、规范的指导。防止出现肥胖, 因为皮下脂肪如果过厚会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操作, 造成手术时间延长。与此同时, 皮下脂肪如果过厚会导致缝合容易出现死腔, 进而造成切口愈合不良[14]。想要减少和控制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现象的产生就需要积极的治疗妊娠合并症以及相应的并发症, 正确指导产妇分娩, 提倡自然分娩, 同时还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问题。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并且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措施, 以降低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50例, 其中66例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产妇, 分析这66例产妇的资料。结果:经过分析得到, 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中, 最主要是贫血, 占83.33% (55/66) , 第二是肥胖, 占21.21% (14/66) , 其次是胎膜早破, 占15.15% (10/66) , 最后是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感, 占7.58% (5/66) 。结论:研究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情况, 加深对其的认识程度, 正确的指导孕期保健工作的实施, 控制相应的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 值得进一步研究。
【术后切口愈合】推荐阅读:
脊柱术后切口愈合不良08-02
腹部术后切口07-18
术后切口裂开09-07
术后切口感染率08-31
剖宫产术后切口妊娠07-18
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09-20
剖宫产术后的切口护理08-12
切口愈合05-25
切口愈合不良07-10
子宫切口愈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