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感染因素

2024-10-22

切口感染因素(精选12篇)

切口感染因素 篇1

根据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显示, 在医院外科感染中, 有大概50%的感染是由于切口感染造成的。因此, 积极的寻找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对于减少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为探讨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现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6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进入到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切口感染患者, 选取同期60例无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对照,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2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70例, 女性患者50例, 年龄在29~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在30~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岁。对照组6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30例, 年龄在29~64之间, 平均年龄为40岁。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住院的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的情况, 在手术的时间上以及在住院期间是否使用了免疫抑制剂等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进而得出临床结果[1]。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均是切口感染患者, 使用抗生素2种以下有2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5%, 未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39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5%, 手术时间2 h以内有24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0%, 手术时间2 h以外有36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0%, 使用免疫抑制剂有3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1.7%,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29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8.3%。对照组60例患者均不是切口感染患者, 使用抗生素2种以下有37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1.7%, 未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23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8.3%, 手术时间2 h以内有4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8.3%, 手术时间2 h以外有19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1.7%, 使用免疫抑制剂有19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1.7%,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4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8.3%。见表1。

3 讨论

在该的临床研究中, 发现随着手术时间延长, 切口感染相对危险度呈递增趋势。证明手术时间长是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2]。在该的临床研究中, 发现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加容易造成切口的感染, 这主要也与药物自身的耐药性有关[3]。

在该的临床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抗生素使用的种类以及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这主要就是由于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使病人身上定植细菌产生耐药性。手术创伤渗出形成有利细菌生长的条件, 使耐药菌大量生长繁殖, 最终引起切口感染。另外, 在手术时间上, 发现手术时间越长, 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4,5,6,7,8]。

综上所述, 观察组60例患者均是切口感染患者, 对照组60例患者均不是切口感染患者, 在手术的时间上,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上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方面, 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由此该院可以得出临床结论, 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必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并减少术前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种类。

摘要: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进入到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切口感染患者, 选取同期60例无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对照,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均是切口感染患者, 使用抗生素2种以下有2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5%, 未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39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5%, 手术时间2 h以内有24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0%, 手术时间2 h以外有36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0%, 使用免疫抑制剂有3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1.7%,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29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8.3%。对照组60例患者均不是切口感染患者, 使用抗生素2种以下有37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1.7%, 未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23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8.3%, 手术时间2 h以内有4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8.3%, 手术时间2 h以外有19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1.7%, 使用免疫抑制剂有19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1.7%,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4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8.3%。结论 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必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并减少术前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种类。

关键词: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分析,手术时间,抗生素,免疫抑制剂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张梅.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1, 12 (1) :120-121.

[2]郭志晨, 叶竹梅, 黄樟生, 等.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2 (7) :189-190.

[3]Xie Yang, Yang Zhen, James Wing Ho Wong, et al.Sterile surgical orthopedic effect of antibiotics to prevent infection[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0, 10 (7) :167-168.

[4]Wan Yingjie, Chenxian Chun.Ordinary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surveillance and risk factors analysis[J].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2012, 12 (23) :123-124.

[5]Zhao Shi, hair red.Diabetes and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1, 12 (4) :158-159.

[6]杨成, 周玉衡, 肖秀丽.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12 (2) :121-122.

[7]林木, 何辉.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探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2 (28) :123-124.

[8]周玉衡, 肖秀丽.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3 (2) :189-190.

切口感染因素 篇2

l

在1882年,当问到在手术中什么是创新时,恩斯特·贝格曼说:“现在我们在手术前洗手”。直到20世纪的早期,外科医生戴手套才成为常规。

l

自从霍尔斯特德将乳胶手套引入手术小组,特别是自从19世纪80年代约瑟夫·李斯特抗菌法的发现,外科手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斯特用苯酚冲洗开放的伤口并且用此溶液浸泡手和手术器械的方法使与手术操作后伤口感染相关的死亡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虽然有他的努力和其他许多医生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发现,感染仍然会发生,其中许多是在清洁手术操作后发生的。这说明我们对切口化脓的认识还不全面。

l

本次课程将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微生物学和危险因素以及预防进行综述。

l

流行病学

l

在美国,外科医生每月要进行大约200万次的操作,而且几乎其中是在门诊完成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估计2.7%的手术操作会并发感染,美国每年至少有486000次医院内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占所有医院内感染的15%,使其成为排在第三位的医院内感染。大约经历过手术的所有患者的2%~5%和经历过结直肠手术患者的10%~20%发生了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延长住院时间约1~3天,每个伤口感染的花费在3089美元之间。

l

仅在美国,1992年手术部位感染一年的全部费用约达到几亿到几十亿美元,出院后治疗的费用和患者在处方上的花费、收入的损失和生活质量的降低很少计算在内。l

定义

l

在1992年,由美国感染控制与流行病学专业协会(APIC)、美国医院流行病学学会(SHEA)和外科感染协会组成的联合小组修正了这一定义。并且选择“手术部位感染”这一术语来描述可能包括在感染过程中的不同组织层的感染。根据这一定义,手术部位感染被分为①切口感染和②器官/腔隙感染。切口手术部位感染被进一步分为表面切口感染(包括皮肤和皮下感染)或深部切口感染(包括深部软组织)。在手术过程中,2/3手术部位感染被限制在切口,1/3包含有达到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l

表面感染的定义要求在手术操作30天内至少发生下列情况之一: l

1、来自于表面切口的脓性渗出物;

l

2、从表面切口的液体或组织无菌培养中分离出微生物;

l

3、至少下列感染体征或症状之一:(a)疼痛或触痛,(b)局部的红、肿或发热,(c)外科医生有意地打开表面切口,除非培养是阴性的;

l

4、外科医生或随访医生诊断的表面切口部位感染。

l 在放入植入物的手术操作一年内发生的感染也被认为是手术部位感染。深部切口和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被进行了相似的定义。l

病因学 l

手术伤口污染物可源于不同的来源:

l

1、内源性原因,根据进行的操作类型不同,来源于患者周围的皮肤或粘膜(胃肠道、口咽或泌尿生殖器粘膜)或空腔脏器。多数手术部位感染来源于内源性原因,由患者自身菌群构成大多数手术部位污染物。l

2、外源性原因来源于与患者接触的环境、手术室人员、手术室空气和手术器械等。l

3、血源性原因

l

由于外科医生的职业性质,他们不可避免地损伤缩主的第一道防线;皮肤或粘膜屏障。一旦这些屏障被破坏,微生物进入手术部位的人口就毫无阻挡,而且在伤口开放的操作过程中微生物也会进入。然后一个复杂的防御机制体系被激活杀伤这些微生物。当伤口内一个或更多的微生物表达的毒因子压倒了宿主自身的免疫系统时,感染就发生了。

l

手术内的污染水平也依赖于操作的类型。在几年中,传统的伤口分类根据手术内污染的水平进行分类(见表1)。

l

表1

传统的伤口分类

l

分类(感染%)

标准

l

清洁(<2%)

l

选择性的(不是急症或意外);主要是闭和性的;无急性炎症或胃肠道、口咽、泌尿生殖器、胆道或支气管道的横断;没有操作的中断 l

清洁沾染(<10%)l

急症或意外的不同于“清洁”的病例;选择性的,胃肠道、口咽、胆道或支气管道的控制性打开;细少的溢出和/或小的操作中断;在7天内通过清洁的切口再次手术;皮肤完整,检测阴性 l

沾染(20%)l

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无化脓);全要的操作中断或从空腔脏器大量的溢出;小于4小时的穿透性创伤;被移植或覆盖的慢性开放性伤口 l

感染(30%-40%)l

化脓或脓肿;术前胃肠道、口咽、胆道或支气管道穿孔;大于4小时的穿透性创伤

l

外源性原因

l

在清洁的手术操作中,由于外科医生没有切开粘膜或空腔脏器,外源性污染源是重要的。因此,手术室环境和手术小组成为污染的重要媒介物。

l

血源性和淋巴性来源

l

内源和外源的污染来源都是在手术时获得的。在手术操作24小时内,大多数手术伤口被充分地缝合以使它们可以抵抗术后护理或后来操作所致的接种。然而,在操作后的数天、数周或数月血源性和淋巴源性途径能接种在手术部位。来自远隔感染灶的手术部位的接种能成为手术部位感染的另一个来源,但不是一个常见的致病机制。l

微生物学

l

细菌会导致大多数的手术部位感染,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两种从感染手术伤口分离出来的最常见的微生物,并且分别占感染伤口的14% 和 20%,这些细菌可能是正常皮肤菌群的一部分,因此当伤口开放时可以造成污染。在心脏手术中,葡萄球菌占导致胸骨感染的细茵的94%。

l

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微生物类型反映出手术的部位和外科医生是否进入粘膜或空腔脏器。例如,由于每克粪便中存在大约1010~1011细菌,结肠直肠操作可能将伤口暴露于大最的需氧和厌氧细菌之中。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需要进入口咽或阴道的手术操作中,这些部位存在需氧和厌氧细菌在内的大量细菌,可以污染手术部位。l

厌氧菌本身几乎从不引发感染,但是经常与任意的肠革兰阴性菌一起,仅作为混合菌群一部分引发感染。l

少见的微生物能引发手术部位感染,而且它们伤口培养中的重新获得指出了操作中断或无菌原则或手术小组成员中的携带者。

l

危险因素

l

像危险因素一样,预防措施也可被分为三类 : l

1、手术前措施(且的在于减少宿主危险因素);l

2、手术中措施(目的在于减少手术危险因素);l

3、手术后措施。

l

极少的流行可以追溯到污染的粘性敷料、胶带和污染的自来水。罕见病原体引发的流行导致了正式的流行病学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手术后护理引发流行的原因。由于这些感染极少见,所以将不对本后措施做进一步讨论。

l

表2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建议

l

IA类建议a l

①在择期手术前确定和治疗所有远隔部位的感染,并且对远隔部位感染的患者推迟择期手术直到感染被消除。

l

②除非毛发在切口或其周围,可能影响手术操作,否则手术前不必剔除毛发。l

③如果要剔除毛发,应在手术前迅速剔除,最好使用电推剪。

l

④只有在有指征时才结予预防性抗菌剂,而且根据特异手术中对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大多数病原体的有效性和已发表的建议选择抗菌剂。

l

⑤通过静脉结予起始剂量的抗菌剂,并计时从而保证手术时在血清和组织中达到药物的炎菌浓度。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抗菌剂的治疗水平,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一直维持到手术中关闭切口后数小时。

l

⑥在结肠手术前,除了静脉抗菌剂的预防外,还需通过使用灌肠剂和泻药物理准备结肠。在手术前一天结予均分剂量的非吸收性口服抗菌剂 l

⑦对高危剖腹产手术,在脐带被钳夹后迅速给予预防抗菌剂。

l

IB类建议b l

①所有糖尿病患者中充分控制血糖水平,并特别避免于术前高糖血症。

l

②鼓励戒烟。指导患者至少在择期手术前30天中停止香烟、雪茄或烟斗及其他形式的烟草消费品(例如,咀嚼品、浸泡品)。l

③不要将停止手术患者必要的血制品作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l

④至少在手术前一天晚上要求患者用消毒剂淋浴或洗澡。在进行消毒皮肤准备前,彻底冲洗和清洁切口及其周围部位以去除污染。

l

⑤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皮肤准备。l

对手术小组成员:

l

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至少2~5分钟的术前消毒。洗刷手和前臂直到肘部。

l

手术洗刷后,保持手上举远离身体从而使水自指尖流向肘部,用无菌毛巾擦干手,并穿上手术衣,戴手套。

l

一台手术将要开始或已在进行中时进人手术室或无菌器械暴露时,应该减口罩,将口鼻完全盖住。l

当进入手术室时,戴帽子或防护罩,将头面部毛发完全罩住。l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不可穿鞋套。l

II类建议c l

进行术前消毒皮肤准备,要从中心向外周做圆周形消毒。如果必要的话,准备区域必须大到可以扩展切口或建立新的切口或引流管的部位。

l

在保证患者能做充分的术前准备的情况下,使术前住院时间尽可能短。

l

对手术小组成员:

l

在当天进行第一次刷手前,清洁每个指甲的下面。不在手或臂上戴珠宝等饰品。l

新观念

l

1、氧作为一种抗生素

l 动物模型中显示与正常氧含量相比,较高的组织氧含量导致较低的感染率,而且降低氧含量可导致更高的感染率和更严重的感染发生。此外,就像抗菌素预防的效应一样,这一效应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和术后短暂的时间内是最大的。

l

2、使患者温暖

l 轻度的低体温导致血管收缩,从而降低氧运输到伤口间隙并伴有随后的中性粒细胞的损害。在人类实验研究中显示用电能的绷带控制的切口局部加热可以提高组织的氧合作用。l

现在,在手术室中对患者积极加温已很常见。l

3、围手术期输液

l 研究显示围手术期输入含白细胞的同种异体血液成分是手术后细菌感染的显著危险因素。

l

3/5研究由于癌症而接受择期结肠切除术患者的随机临床实验显示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在接受输血的患者中至少增加一倍。

l

4、手术技术

l

由于没有开放性伤口,理论上,像微创手术等新的手术技术应该与减低于术部位感染率相关。但是,由于任何新技术涉及一个学习曲线,这些数字可能会发生变化。外科医生特有的手术数量和手术部位感染或死亡之间的关系被描述如下:进行更多手术操作的外科医生会获得经验并有更低的手术感染率。

l

切口感染因素 篇3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种危险性因素以及临床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000例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无一例患者为死亡病例。结果本组2000例患者中有127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现象,感染率为6.35%。患者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等均为导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医护人员应该注意易导致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普通外科;切口感染;感染因素;预防措施Abstract:Objective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general surgical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 and clinical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011 February to 2013 February were general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200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clinical data, no patients were death.Results There are 127 cases of infection of incision of the group of 2000 patient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6.35%. The age of patients, operation incision type, type of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high risk factors causing the operation incision infection.Conclusion s Medical personne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asily lead to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for patients with operation, to 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atients with incision infection.

Key words:General surgery;Srugical site infection; Infection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7-02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切口的感染因素有很多,和医院手术室管理有关,也和患者自身的病情有关。一旦发生切口感染,病程则会延长,甚至要进行二次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1]。本文对我院普通外科在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127例普通外科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我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000例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无一例患者为死亡病例。其中男性患者1244例,女性患者756例,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年龄为87岁,平均年龄为(51.43±8.75)岁。切口感染有器官感染、深部切口感染以及表浅切口感染。

1.2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制定本次手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⑴ 患者的切口处出现脓性分泌物或者表现为痛、热、肿、红等;⑵ 患者深部切口处穿刺抽出或者引流出脓液;⑶ 由医师打开或者自然裂开的切口,有局部压痛感,伴有发热≥38℃或者有脓性分泌物;⑷ 组织病理学、手术探查发现其他感染证据;⑸ 手术切口分类标准: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污染切口;Ⅲ类为感染切口。

1.3方法

本组127例普通外科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现象的患者资料中患者年龄、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术后抗生素应用情况以及患者住院的时间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对其感染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1)

表1患者年龄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年龄(岁)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1012875.4711-2032651.5321-309733.0931-4035571.9741-5019063.1651-60538183.3561-702073717.87>701594427.67总计20001276.352.2手术切口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2)

表2手术切口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手术切口类型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Ⅰ类32741.22Ⅱ类965586.01Ⅲ类708659.18合计20001276.352.3手术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3)

表3手术类型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手术类型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腺体手术628518.12胆囊(道)手术469398.32肿瘤根治术454183.96阑尾切除术449194.23总计20001276.352.4患者术后抗生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4)

表4患者术后抗生素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抗生素联用患者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单独用药1074191.77二联用药580488.28三联用药3466017.34总计20001276.352.5患者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的关系(表5)

表5患者住院时间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住院时间(d)患者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874670.948-14545173.1215-212872910.1022-282513815.1429-35931516.1336-42742027.03>424125.00总计20001276.353讨论

3.1患者的年龄段和切口感染的关系

在普外科患者中,儿童和中老年人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儿童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儿童的自身免疫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而中老年患者易发生感染是因为年龄的关系使自身的抵抗力衰退降低有关,如表1所示。所以对于高危人群,在临床的操作者,应严格的按照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尽量避免病菌的侵袭操作,避免因为操作问题而造成患者的切口感染[3]。

3.2手术类型和切口感染的关系

通过表2可以了解,在临床的手术中Ⅱ类、Ⅲ类手术的感染率较高,所以这两类手术是切口感染预防的主要对象,对这类高危因素,医院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实行患者的监测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Ⅱ类、Ⅲ类手术切口的感染发生率。

阑尾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实施阑尾切除术980例, 年龄8~68岁, 平均43.2±6.7岁;男520例, 女460例;急性阑尾炎720例,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260例;单纯性阑尾炎640例, 化脓性阑尾炎260例, 坏疽穿孔性阑尾炎80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史、病程记录和微生物学检验报告等资料, 综合判断是否为切口感染 (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为感染组, 无切口感染为非感染组, 比较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等) 、体质指数 (BMI) 、手术季节、住院病房条件、切口长度、逆行切除、手术时间、主刀职别和病理 (化脓、坏疽穿孔) 等方面上的差异。2组患者在手术室环境、术野准备、器械消毒、麻醉方式和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980例患者中切口感染60例, 感染率6.25% (60/980) 。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合并基础疾病、体质指数高、夏季、非单人间病房、逆行切除、手术时间长、非主刀缝合和病理呈化脓坏疽穿孔变化 (P<0.05) , 与年龄、性别和切口长度无关 (P<0.05) 。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的愈合过程需经过渗出、细胞增殖以及组织再成型3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随着手术技能和麻醉水平的提高, 以及医院感染在监控、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切口大多愈合良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有部分发生切口感染, 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未穿孔者并发症发生率在10%以下, 穿孔者可达20%以上, 本文发生率为6.25%, 在排除手术室环境、术野准备、器械消毒、麻醉方式和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外, 发现多因素与切口愈合有关。

基础疾病的存在使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低下, 切口感染率有所增加, 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使组织血供减少, 组织氧浓度降低, 局部组织对感染的反应受损, 降低白细胞的杀菌作用[2], 导致感染。术前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全身情况, 控制血糖, 重度营养不良和贫血者, 间断输全血、血浆、血清蛋白及静脉补充氨基酸及能量等。

体质指数高者腹壁脂肪厚, 血运较差, 术野的暴露和操作困难, 缝合时如缝扎过紧使组织缺血、坏死和液化, 如缝扎过松, 则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过多, 缝合时如留有死腔则可扩大切口炎性反应、发生感染, 尤其是肥胖病人切口感染的因素增多。因此, 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 保持切口锐性整齐, 避免潜行分离和电刀反复长时间烧灼, 缝合皮下脂肪层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将已脱落坏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3], 缝合时不留死腔, 若皮下组织过厚, 可分双层缝合或酌情给予切口皮下层橡皮片引流, 术后24小时拔除, 可减少皮下层积血、脂肪液化感染。

逆行法切除阑尾不能及时取出, 暴露的两残端也不能及时包埋, 增加了切口污染的机会。因此, 应尽量避免逆行法切除阑尾, 在迫不得已时可将阑尾根部用2把止血钳钳夹, 于其中间用电刀切断, 同时用苯酚烧两残端阑尾黏膜, 荷包包埋阑尾残近端, 然后取出阑尾, 阑尾尽量不要撞击伤口, 减少阑尾切口感染机会。“8”阑尾残端的处理, 手术时间延长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多, 长时间的暴露、干燥和牵拉损伤组织, 创面上的缝线、凝出血点增多, 手术时间过长, 术中钳夹、挤压等机械因素, 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 出血、麻醉时间延长, 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上述原因使切口感染, 手术每增加1 h, 切口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51倍[4]。因此, 对诊断疑诊者行剖腹探查术切口应稍大, 提高手术熟练程度及操作技术精度, 参与手术的人员明确分工, 与手术者密切配合, 使手术有序进行,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非主刀医生 (尤其低年资医生或实习医生) 在切口缝合过程中, 手术操作不熟练, 重复动作, 无用动作多, 存在残留死腔、同一部位反复进出针、皮下组织内残留线结过多、皮肤对合不良和打结过紧等缺陷, 对局部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创伤, 致组织缺血、缺氧, 切口感染发生率增加明显, 应提高手术医生专业技术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

阑尾的不同病理改变在切口感染方面的差异比较明显, 本文结果显示, 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时切口感染发生率高, 病理变化严重时, 阑尾腔内大量厌氧菌、需氧菌繁殖, 一旦发展到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 其阑尾浆膜受到破坏, 腹腔遭受严重污染, 切口感染率上升;阑尾炎的病理改变程度往往与病程呈正比, 因此, 单纯性阑尾炎经短期治疗腹痛不减轻, 体温上升, 血象明显增高, 必须果断手术, 以防阑尾化脓穿孔, 增加切口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黄洁夫.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张斌, 鲁平.围术期血糖高波动状态对急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原医刊, 2007, 34 (17) :17.

[3]刘建民.阑尾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20) :1729-1730.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篇5

张慧

摘要: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应从各环节积极预防及处理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做为剖宫产的一个并发症也随之上升,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随着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腹壁切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肥胖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可达13.5%[1]。因皮下脂肪过厚影响手术术野的暴露和操作,难以避免缝合缺陷,容易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和渗血等,使切口愈合延迟导致感染。因此,对肥胖患者多选择下腹沿脂肪横褶行横切口,此处脂肪层较腹壁其它处薄,有利于愈合;缝合脂肪层时避免多次操作,钳夹脂肪破坏脂肪细胞,造成脂肪液化。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术前应控制好血糖。

1.1.2营养不良

围手术期所需较大量的蛋白质;此外,贫血也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如果是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中重度贫血,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输红细胞悬液和白蛋白。

1.1.3 绒毛膜羊膜炎

宫腔内感染也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产程过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阴道检查次数多相应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1.2 医源性因素

1.2.1 消毒

手术间应减少人员进入、流动,加强手术室空气管理。手术人员严格进行外科消毒。术前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消毒要达到消毒范围,用碘复合剂,消毒三遍。

1.2.2 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

纵切口感染多于横切口,缝合方法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缝合过紧影响血运,过松会造成死腔。Chelmow等[2]对剖宫产皮下缝合与切口愈后进行系统评估,887例皮下脂肪>2cm的患者,切口裂开及切口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此外,切口异物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如缝线,坏死组织,缝合材料。剖宫产手术中由于羊水,胎脂等异物接触腹壁切口,需特别注意保护及彻底清洗切口。手术时间过长也可能影响到切口的愈合故手术人员应有顺进行,缩短手术时间。

1.2.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正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切口感染,Constantine等[3]对预防性抗生素的给药时机进行分析发现,与断脐后使用抗生素相比,手术开始前使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产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包括子宫内膜炎及切口感染。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2.1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

切口出现感染时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术后体温一般高于38度,切口处扪及硬块,触痛,可有波动感。2.2 切口感染的处理

2.2.1 早期感染

剖宫产术后第二天检查切口情况,如有红肿现象,可用95%的酒精冰敷,每天敷2~3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可以减轻局部炎症。若发现脓性分泌物则表示已有感染,应及时拆除缝线,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2.2.2 已形成脓肿的处理

及早拆除缝线,扩大创口,充分引流,同时注意有无窦道,可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冲洗切口,注意清除切口周围的腐烂组织,换药后切口填塞碘伏纱条,防止切口表面愈合。此外,特别注意清除扩创内的所有异物,包括线头,可吸收线。如果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后,必要时可行二期缝合。

参 考 文 献

切口感染因素 篇6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94-01

骨科手术作为临床常见手术,主要用于修复、重建患者肌肉、骨骼、神经缺损等,以恢复患者正常肢体功能为主要目的,确保手术效果。骨科手术多数耗时长且操作复杂,还需要植入各类固定器械,一旦出现操作失误或者感染很容易影响手术效果,导致患者康复效果欠佳。手术切口感染作为骨科手术典型的并发症,探究潜在影响感染因素与预防举措对于最大限度的保障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为探究骨科手术感染影响因素与有效预防对策,以本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报道整理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以本院2013年7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纳入患者均签署研究同意书,1000例患者中男性583例女性417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0.4±4.9)岁,手术耗时27min-5h,平均(1.5±0.7)h,其中Ⅰ类切口419例,Ⅱ类切口303例,Ⅲ类切口278例。

1.2方法

统计所有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对患者个人基本信息、手术治疗资料等进行整理汇总,并分析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抗生素使用情况等多种因素对于切口感染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举措。

1.3统计学

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0例患者中感染患者45例,感染率4.5%,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程度有所差异,实施针对性治疗后均好转。

通过分析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手术切口、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均为潜在影响因素,对于手术切口感染有一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影响因素分析见表1。

3.讨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诱发因素较多,比如患者伴有糖尿病、手术期间有外來参观人员、手术中消毒不到位等,都会导致病菌感染或者交叉感染,致使手术切口康复欠佳,发生感染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临床对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手术风险管理的应用,临床中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已经有所下降,这对于保证患者康复质量、降低感染率有积极意义。

本次研究中,根据100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资料来看,年龄、抗生素应用情况、手术切口、手术类型、有无糖尿病、有无参观人员、手术时间均为潜在影响因素,针对这些潜在影响因素设计预防举措是临床工作重点。手术术前准备中,要积极治疗患者原发病症,尤其是对年龄较大、免疫力较差与耐受欠佳的老年患者要予以重点管理,尤其要注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在血糖水平不理想的情况下慎重考虑手术治疗方案,若患者术前就伴有感染征象,要提前进行感染控制,还要注意减少手术参观人员,降低感染可能性,对于手术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各类设备与器械等均提前进行消毒,需要备皮患者则在术前短时间内进行备皮,以降低提前过早备皮导致切口感染。

手术中要注意医务人员、手术器械、内固定物等均提前进行严格消毒,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与器械污染,对手术方案术前要进行全面论证,合理设计手术流程,术中操作谨慎、仔细,以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为宜,以免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感染可能性越大。在缝合伤口时要注意避免破损深层组织,尽量减少切口深度,避免手术中探头、内固定物等碰触过多拥有潜在感染源的地方。术前应用抗生素对于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有一定价值,尤其是静脉滴注抗生素效果优越,因此为降低切口感染风险,常规手术者要在术前规范科学用药,提升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减少并延缓细菌耐药性,控制抗菌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临床中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对细菌性感染者进行治疗,及早明确感染源,并根据药敏试验确定抗菌药物,比如Ⅰ类切口时间较短者可尽量不用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首选,尽量避免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注意药物首次用药时机与药物浓度。患者术后切口要做好感染护理,定期消毒换药,及时清除渗液,在换药时要坚持无菌操作,要对患者血常规结果进行分析,一旦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指标发生异常时,要考虑感染风险,及时实施针对性治疗,减少感染危害。手术前后骨科患者要注意及时补充营养,做好皮肤清洁,提升患者手术耐受、减少体表细菌影响,从而促使创口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导致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潜在影响因素众多,要做好围手术期患者管理,预防各类影响因素,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欧阳远武.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临床分析及外科治疗策略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43-45.

[2]盛放.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13-4514.

[3]徐月仙,任豫黔.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与预防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1116-1117.

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3年2月收治阑尾炎手术患者302例, 男211例, 女91例, 年龄 (41.30±3.79) 岁。以2001年卫生部医政司拟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切口感染, 在302例患者中, 45例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作观察组;其余257例作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相同的临床手术环境、手术麻醉及手术切口。

分析方法:回顾性的分析302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特征, 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MI) 、是否患有基础疾病、阑尾炎病理分型以及手术时间、切口引流管位置等指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 (x±s) 描述, t检验分析;率间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一般因素分析:在302例患者中切口感染45例, 切口感染率14.9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及疾病特征分布情况。观察组年龄、BMI及基础疾病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阑尾炎的病理分型分布与对照组有差异, 化脓及炭疽穿孔者88.89%, 高于对照组69.65% (P<0.05) , 见表1。

患者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手术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分布情况。观察组手术时间>1 h、切口无保护以及引流出口设置为原开口者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阑尾炎手术是腹腔外科中的基础术, 仅是外科医生的入门术[3], 在临床中并未得到医生的足够重视, 随便更改手术的操作流程或者不重视手术细节, 导致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达10%。

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手术常见的并发症, 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4], 包括患者自身以及手术相关因素。研究结果发现, 年龄大、BMI较高、患有基础疾病、病理分型为化脓及炭疽穿孔型、手术时间>1 h、切口无保护及原开口引流者出现切口感染机会较大, 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一致[5]。这提示我们, 在进行临床手术操作时, 应依据其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注患者身体状况, 注意手术操作时间及细节, 严密保护患者切口, 加强管理, 提高临床疗效, 进而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何新明.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重庆医学, 2011, 40 (22) :2262-2263.

[2]王介营, 李芹, 王洪辉, 等.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6) :1340-1342.

[3]张伟耀, 周霞.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并发症大样本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3) :322-324.

[4]谢鸿静, 刘娜, 张扬, 等.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J].河北医学, 2014, (10) :1728-1729.

切口感染因素 篇8

关键词:胃肠外科,切口感染,影响因素

手术切口感染为医院感染监测的重要对象, 也是外科治疗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相关统计显示[1],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约为10%, 其中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占普外科首位, 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日常生活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 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于本院的54例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有54例出现切口感染, 男31例, 女23例, 年龄42.3±7.3岁, 全部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中的诊断标准, 手术类型:胃大部切除术11例, 结直肠肿瘤根治术10例, 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2例, 阑尾切除术16例 (其中阑尾穿孔10例) , 粘连性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和 (或) 部分肠切除5例, 54例患者在术后24h全部予以早期肠内营养, 均经鼻置胃管置入肠内营养管。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做回顾性分析, 包括性别、年龄、疾病性质及手术情况等方面, 比较不同因素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全部进行细菌感染检测, 对感染部位进行采样, 送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 菌种鉴定使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器及相关配套试剂盒, 细菌培养阳性的标准为G+菌菌落数不低于104CFU/ml, G-菌菌落数不低于105CFU/ml。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4例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分离培养出合格菌株共40株, 阳性率为74.1%, 其中G+菌27株, G-菌13株, 分别占67.5%和32.5%, 见表1。除性别与病变性质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外 (P>0.05) , 年龄、手术时间及有无输注输血的手术切口感染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中外科手术占有重要位置, 人体消化道内有较多的致病菌, 特别是肛肠部位, 由于其独特生理解剖学特点, 均导致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报道显示[3], 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占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5.5%左右, 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 54例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4.1%, 其中G+菌和G-菌分别占67.5%和32.5%, 其中又以大肠杆菌与肠球菌为主。与相关报道结果相符[4]。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多为机会性感染[5], 在手术过程中应积极采取预防管理措施, 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如在术前经充分的备皮及对周围正常组织进行良好的防护等。一旦出现手术切口感染, 则应早期予以具有较强杀菌力、不易耐药、不良反应少及对G-杆菌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本文结果显示, 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中, 不同性别和病变性质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P<0.05) , 但手术时间超过2h、年龄超过60岁、肿瘤、术中有输血及存在腹腔感染者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较高 (P<0.05) , 分析认为其与高龄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减退, 对病原微生物防御力下降及伤口愈合速度慢等具有相关性, 此外, 高龄患者通常合并多个部位的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与肺部疾病等, 其均导致患者局部抵抗力减弱, 增加感染几率。此外, 腹腔感染为胃肠外科手术后较为多见的并发症, 其与患者病情危重, 疾病控制不良, 抗生素使用不恰当等因素均密切相关, 因此, 需对其进行早期评估以利于采取积极治疗方案, 减少切口感染。综上所述, 胃肠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是否肿瘤、有无腹腔污染及术中有无输血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性, 应及时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参考文献

[1]李宁.论“损伤控制性外科”理念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14 (1) :12-15.

[2]卢门永, 黄秀容, 叶燕婷, 等.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19 (15) :89-90.

[3]Brown, James A.Ventral midline celiotomy incision infections in the horse[J].Equ Veter Edu, 2012, 24 (3) :116-118.

[4]Owens SM, Brozanski BS, Meyn LA, et al.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for cesarean delivery before skin incision[J].Obst Gyn, 2009, 114 (3) :573-579.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 篇9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通过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抗生素冲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胎儿娩出后更换手套等措施的应用,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尚不能完全杜绝,仍应做进一步的努力[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一组剖宫产手术病例,寻找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早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对手术后切口感染可能性较大的病例提前作出相对准确的处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期间我院接诊剖宫产病例共1 624例,产妇分娩后至出院前,如果出现发热并伴有切口局部症状和体征,包括切口裂开、脓性分泌物渗出或局部红肿热痛,诊断为切口感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78例 (4.8%) ,部分病例做过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全部病例手术前预防性接受过头孢类抗生素注射。

1.2 危险因素

纳入分析的危险因素包括:产妇的年龄,有无肥胖[体重指数 (kg/m2) ≥30诊断为肥胖][2],滞产、胎膜早破、过度肥胖、贫血、妊娠合并糖尿病以及急症剖宫产、手术时间过长、麻醉效果不满意、缝合止血不当、术中出血过多、是否接受过不孕症治疗、有无剖宫产史、胎次。

2 结果

切口感染排除环境因素及部分外源性因素 (如室内环境、消毒液、医务人员洗手方式、术野准备、手术器械消毒) ,与下列因素关系密切,见表1。

3 讨论

3.1 滞产及胎膜早破

如果产程超过12 h或胎膜早破超过6 h以上,剖宫产患者就有感染危险。从我院情况分析,因滞产、胎膜早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占较高比率,产科切口中异位繁殖的细菌基本上是由下生殖道所致,滞产产妇消耗体力较大,抵抗力下降,下生殖道细菌通过剖宫产娩出胎儿而带入腹部切口成为条件致病菌,致切口感染。

3.2 营养状况改变

如肥胖、妊娠合并糖尿病、贫血等也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因皮下脂肪层厚,影响术野使手术时间延长,其次相对手术切口张力大、缝合过密、异物 (如缝线) 过多,容易造成脂肪液化合并感染。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不易愈合是因为高血糖使血管内皮增生,局部供血供氧能力降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含量下降,携氧能力差,使组织缺血缺氧切口不能按期愈合。

3.3 麻醉和术中处理

麻醉效果不满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缝合止血不良造成切口感染是医务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麻醉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操作。手术时间每增加1 h感染的危险将增加一倍,另外缝合止血不当,术中出血过多,皮下血运丰富,断裂血管如不及时结扎,出现皮下血肿、局部瘀血,影响切口愈合。

3.4 发生术后感染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资料分析,笔者认为要降低产科切口感染发生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强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妇合并症,并在孕期及时治疗,如贫血、低蛋白血症应尽可能在临产前予以纠正;尽可能正确估计胎儿大小,严密观察产程,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积极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对急诊手术者建议加强人员投入,以使准备工作充分;围术期抗生素预防感染工作须做到位,术前0.5~1.0 h给予1个剂量的敏感抗生素。加强手术室空气质量管理,及时做好手术室地面清洁,物体表面清洗及空气消毒[3]。对于进入第二产程选择剖宫产的产妇,术前插尿管前可予外阴阴道充分消毒,麻醉成功后进行手术前消毒更需充分,必须注意外阴及大腿内侧,取出新生儿后术者立即更换手套再接着进行手术,胎盘取出清理宫腔前先予2%聚维酮碘消毒切口及子宫下断,清理宫腔、缝合子宫前再加强消毒一次,缝合腹膜后亦用2%聚维酮碘清洗消毒腹壁各层,通过上述处理明显减少了切口感染。术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切口、体温、恶露情况,及时发现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Koroukian SM.Relative risk of postpartum complications in the ohio medicaid population:vaginal versus cesarean delivery[J].Med Care ResRev, 2005, 61 (2) :203-224.

[2]Bernardo LM, PA Crane.Body mass index basics for critical carenurses[J].Dimens Crit Care Nurs, 2006, 25 (4) :157-160.

切口感染因素 篇10

关键词:骨折,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干预措施

骨科手术治疗作为骨科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修复或重建骨骼、肌肉、神经的连续性或完整性,以便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1]。与其他手术相比,骨科手术相对更复杂,手术时间比较长,往往还需要一些器械、异体骨的植入。因此,骨科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更大,并且感染一旦发生常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从而影响骨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如果能够对感染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对于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2]。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自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326例骨科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206例,女性120例,合并有糖尿病患者83例。患者年龄11~72岁,平均(52±19.6)岁。其中,四肢骨折172例,骨盆骨折73例,脊柱骨折59例,其他骨折22例。闭合性骨折169例,开放性骨折157例。在手术切口方面,Ⅰ类切口97例,Ⅱ类切口179例,Ⅲ类切口50例。手术时间0.5~5 h,平均(2.3±1.2)h。

2 方法

通过对3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时机、首次抗生素使用时间、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骨折类型、植入物[3])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可能导致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积极的预防措施。

3 结果

对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危险因素中,合并糖尿病、Ⅲ类手术切口、开放性骨折及术前未使用抗生素等危险因素与同组另一相对应危险因素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时机、手术部位、植入物等危险因素与同组另一危险因素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元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切口类型、骨折类型等是骨科切口感染的最大危险因素。

注:相同危险因素进行比较,aP<0.05,bP<0.01。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以及社会交通工具的增多,外伤性骨折的发生率一直呈逐年增高趋势。而目前临床上对于外伤性骨折的治疗仍然以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骨科手术相对较复杂,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另外往往需要植入异体骨或器械[4]。所以,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也就比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时机、首次抗生素使用时间、手术切口类型、手术部位、骨折类型、植入物等都是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又以合并糖尿病、Ⅲ类手术切口、开放性骨折及术前未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等因素关系最为密切。分析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糖尿病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功能较低,Ⅲ类手术切口、开放性骨折术前已有细菌的侵入等。

在明确骨折切口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之后,就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进行预防。近年来,我院骨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预防措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1)术前。术前应严格限定手术适应证,对于体弱多病、机体免疫力低下的老年患者一定要慎重手术治疗[4];对于开放性骨折或Ⅲ类手术切口等术前易感染切口,一定要及早给予抗生素进行预防,在不能急诊手术治疗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感染后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尽量使其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8.0 mmol/L以下,血糖不稳定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要延期手术、慎重手术[5]。(2)术中。术中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植入物一定要达到无菌标准。术前设定好手术方案,以减少手术时间,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越长感染的几率就越大。另外,尽量减少切口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缝合时一定要逐层缝合以避免死腔的发生,对于可能发生积血的切口引流一定要充分。(3)术后。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抗生素使用的时间可依据切口的种类。切口换药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一旦发现切口有感染迹象时,立即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强有力的抗生素,并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3]。另外,对于感染的切口可以采用理疗。

总之,明确骨折切口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并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对于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丽,余雅云.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16(3):471-472.

[2]梁玉红.骨科伤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J].甘肃科技,2016(5):106-107,117.

[3]何可秀,龙秋瑚,金贞,等.骨折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对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14):3238-3240.

[4]尹丽.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预防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0:202-203.

切口感染因素 篇11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41-01

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后,切口处的浅表层、深层等部位在1个月内出现的感染是目前临床感染最主要的部分,处于所有感染中的前几位。有相关报道已证实,我国存在13%至18%的外科切口感染率,而切口的感染直接影响患者切口的愈合情况,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不仅如此,出现感染后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相应干预措施用于预防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我社区观察室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96例进行普外科手术并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引发感染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96例进行普外科手术并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中,38例为女性,58例为男性,年龄范围15~80岁,平均年龄为(56±11.5)岁;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时间为术后2天至10天,平均发生时间为(5.8±2.3)天。术后体温至少有2次高于38℃,且伴随着切口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挤压切口处会出现脓液。96例患者中有34例患者切口部分开裂,14例全部开裂,达到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1.2方法:本文将96例切口感染的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并挑选同期同样人数无切口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长、白蛋白水平、切口大小等方面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表1引起普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相应因素比较

3讨论

手术伤口的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主要感染之一,大约有2%~5%的接受腹外清洁手术患者和20%接受腹内手术的患者都会出现伤口的感染。有关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大约有50万例患者出现手术部位的感染,且与没有出现感染的患者比较,出现感染的患者不管在死亡危险、住院时间、花费上有所影响,还存在再次住院的可能,并且感染的几率随着病情的严重而增加,因为较大的手术会增加手术的时间和病菌的入侵,患者的皮肤和粘膜在术中被切开,此时机体没有抵抗病菌的防护,就增加了感染的几率,其中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便是普外科手术切口处的感染,这关系到患者和手术过程中各个环节。

3.1导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引发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有:(1)年龄:年龄越大出现感染的几率越高,其中观察组出现38.5%大于60岁的感染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8%,主要是因为年龄的增加导致生理功能的衰减,抵抗能力下降以及一些合并疾病等;(2)体质量指数高:该类患者的切口脂肪层较厚,坏死的组织清除困难,增加了伤口缝合的难度。其次,切口处脂肪组织血运不良,易出现组织的无菌性坏死,导致出现大量积液。最后,术中机械的使用,刺激到脂肪组织,导致组织出现氧化分解形成积液,增加了感染的风险;(3)白蛋白水平低:由于白蛋白水平较低导致组织再生能力较低,对伤口的愈合造成直接的影响,并且在术中以及术后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快,机体又需要足够的营养,因此进一步加速体内白蛋白的下降,增加伤口感染的几率。本文对照组有16.7%的患者白蛋白水平小于35.0g/L,明显低于观察组的36.5%(P<0.05);(4)电刀的使用增加了伤口感染的风险:本文观察组有89.6%的患者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明显大于对照组的67.7%(P<0.05)。高频电刀产生局部的高温,导致切口处的组织出现严重的损伤,继而易出现粘连、脂肪液化等现象;(5)手术时间:切口感染率随着手术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而手术时间的长短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其中有准备不充分、肥胖患者、脂肪层厚的患者、手术医生没有足够的操作经验等,这些都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并且伤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病菌入侵的几率;(6)观察室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多人房间内住有多个患者,互相之间有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多人房间内陪护、探视人员也多,病房内空气受到污染的机会也高,可通过空气污染等途径增加切口感染机会。

3.2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策略

普外科手术的切口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并且引发的原因多而复杂,因此要在这个围手术时间内实施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确保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降低因切口感染带来的影响。(1)年龄大的患者,首先要进行整体身体情况的评估,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积极治疗合并症;(2)高体质量指数的患者,切开皮下组织一处一刀切开,脂肪层避免用力揉擦,要彻底止血,缝合要不留死腔,并且缝合之前进行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对脂肪层厚的患者,可采取分层缝合,特殊时还可进行减张缝合。(3)营养支持要到位,必要是可输送白蛋白等,以此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4)强化相关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水平,加强团队配合,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5)科学、有效的使用电刀进行切、凝的操作,预防电刀输出频率的过大增加,涉及脂肪、筋膜组织手术时施加一定的拉力将组织分开,尽可能地降低电刀与组织的热能接触,进而降低组织失活、液化的概率。(6)设置单独的病房,分离伤口感染者与无菌手术患者,强化病房环境的管理,对探视人员进行把控,并且分别安排家属探视时间与集中换药时间。

综上所述,加强普外科医疗工作者对切口感染的预防意识,及时处理和避免易感染因素,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袁小莲,章卫根.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04)

[2]项晓皑.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2(02)

[3]吴强,段慧玲,苏小盼.神经内科医院内感染调查分析及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12(04)

[4]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2)

[5]张丽华.患者术后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2)

切口感染因素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于2013年1月-2015年6月到本院进行开腹手术的8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 未出现缺损的状况;意识清醒且之前无精神病史;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器官、系统以及组织等疾病;由于病情加重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其在试验过程中中途退出;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867例患者中男481例, 女386例;年龄14~63岁, 平均 (43.64±5.27) 岁;麻醉方式:全身麻醉523例, 硬膜外麻醉344例;手术类型:胆道手术239例, 阑尾手术123例, 妇科手术108例, 胃部手术183例, 肠道手术21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 (3.21±0.18) h。

1.2 研究方法

1.2.1 术后感染情况调查

在研究开始后, 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实施开腹手术, 整个手术过程均进行无菌操作, 并在手术前后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感染检测步骤如下:在早上7点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 离心后使用试剂盒法进行检测, 与此同时, 采集患者切口分泌物制成涂片进行检验, 检测结果显示为血浆降钙素原不小于0.1 ng/L, 并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定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4]。

1.2.2 调查资料

在研究开始前制作调查问卷, 在实验开始后发放给所有患者进行填写, 调查包括手术时间、手术过程中的参观人数、手术环境、术中无菌原则、切口类型、体重、合并疾病、原发疾病、手术性质等一般情况, 填写完成后统一全部收回[5]。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使用字2检验。多因素分析釆用Logistic回归模型, 应用基于偏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筛选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867例患者中, 手术结束后共有4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现象, 所占比例为5.19%。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恶性肿瘤等四种情况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例数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手术性质为急诊、切口类型为Ⅱ和Ⅲ类、手术时有参观人员进入、手术时间超过2 h、放置引流管这几种因素所占的比例与其他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说明这几种情况均为影响到患者在开腹手术之后产生感染的相关因素, 见表1。

2.2 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手术性质为急诊、切口类型为Ⅱ和Ⅲ类、手术时有参观人员进入、手术时间超过2 h、放置引流管以上这几个因素的P值均<0.05, 且其OR值也都处于95%可信区间内, 说明这几种情况都是影响到患者在开腹手术后产生切口感染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感染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 尤其是开腹手术将患者的脏器暴露于空气中, 更加容易引起感染, 大量研究显示, 如果患者在出现切口感染情况之后未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就会威胁到其生命安全, 因此, 对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产生切口感染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能够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从而从根本上降低其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6,7,8]。

本次研究显示, 出现切口感染现象的患者所占比例为5.19%, 以往有研究结果显示为4.89%, 结果比较相差不大, 所以本次研究结果具有可信度。另外,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手术类型为急诊是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主要原因, 因此, 对于急诊室患者进行重点护理, 并尽量将手术地点选在层流室有助于减少切口感染现象的发生。表2中还显示, 手术时有参考人员、手术时间超过2 h以及环境没有得到严格的消毒这几种情况也均是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主要原因, 针对这几种因素,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护理建议: (1) 术前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 需要做的准备就是手术室环境、操作器械以及操作者双手的严格消毒工作, 具体时间放在手术开始前30 min, 另外, 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患者全身上下进行清洁, 尤其是细小毛发的管理、皮肤消毒、手术部位的清洁等[9,10]。 (2) 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由于手术时间每延长1小时就会导致患者术后感染概率增加一倍, 所以尽量控制其手术时间在2 h内;参观人员越多, 所携带进手术室的病菌就越多, 所以尽量减少参观人员的数目, 或者禁止参观人员进入[11,12];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手术室的卫生, 尽量不选择非层流手术室, 如果必须使用的话就需要频繁对其进行消毒, 3次/d, 另外在每台手术结束后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上一篇:功率放大器模块下一篇: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