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危险因素

2024-06-09

感染危险因素(共12篇)

感染危险因素 篇1

根据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显示, 在医院外科感染中, 有大概50%的感染是由于切口感染造成的。因此, 积极的寻找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 对于减少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率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为探讨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现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6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进入到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切口感染患者, 选取同期60例无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对照,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12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70例, 女性患者50例, 年龄在29~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9岁。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在30~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8岁。对照组60例患者有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30例, 年龄在29~64之间, 平均年龄为40岁。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住院的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的情况, 在手术的时间上以及在住院期间是否使用了免疫抑制剂等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 进而得出临床结果[1]。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均是切口感染患者, 使用抗生素2种以下有2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5%, 未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39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5%, 手术时间2 h以内有24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0%, 手术时间2 h以外有36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0%, 使用免疫抑制剂有3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1.7%,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29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8.3%。对照组60例患者均不是切口感染患者, 使用抗生素2种以下有37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1.7%, 未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23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8.3%, 手术时间2 h以内有4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8.3%, 手术时间2 h以外有19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1.7%, 使用免疫抑制剂有19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1.7%,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4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8.3%。见表1。

3 讨论

在该的临床研究中, 发现随着手术时间延长, 切口感染相对危险度呈递增趋势。证明手术时间长是导致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2]。在该的临床研究中, 发现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加容易造成切口的感染, 这主要也与药物自身的耐药性有关[3]。

在该的临床研究中, 两组患者在抗生素使用的种类以及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这主要就是由于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使病人身上定植细菌产生耐药性。手术创伤渗出形成有利细菌生长的条件, 使耐药菌大量生长繁殖, 最终引起切口感染。另外, 在手术时间上, 发现手术时间越长, 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4,5,6,7,8]。

综上所述, 观察组60例患者均是切口感染患者, 对照组60例患者均不是切口感染患者, 在手术的时间上,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上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方面, 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由此该院可以得出临床结论, 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必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并减少术前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种类。

摘要: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进入到该院进行治疗的60例切口感染患者, 选取同期60例无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临床对照, 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60例患者均是切口感染患者, 使用抗生素2种以下有2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5%, 未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39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5%, 手术时间2 h以内有24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0%, 手术时间2 h以外有36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0%, 使用免疫抑制剂有31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51.7%,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29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48.3%。对照组60例患者均不是切口感染患者, 使用抗生素2种以下有37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1.7%, 未使用抗生素2种以上23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8.3%, 手术时间2 h以内有4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8.3%, 手术时间2 h以外有19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1.7%, 使用免疫抑制剂有19例,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31.7%, 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有41例患者, 占该组临床总人数的68.3%。结论 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必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并减少术前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种类。

关键词: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因素,分析,手术时间,抗生素,免疫抑制剂

参考文献

[1]王红梅, 张梅.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1, 12 (1) :120-121.

[2]郭志晨, 叶竹梅, 黄樟生, 等.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12 (7) :189-190.

[3]Xie Yang, Yang Zhen, James Wing Ho Wong, et al.Sterile surgical orthopedic effect of antibiotics to prevent infection[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0, 10 (7) :167-168.

[4]Wan Yingjie, Chenxian Chun.Ordinary surgical incision infection surveillance and risk factors analysis[J].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2012, 12 (23) :123-124.

[5]Zhao Shi, hair red.Diabetes and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11, 12 (4) :158-159.

[6]杨成, 周玉衡, 肖秀丽.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12 (2) :121-122.

[7]林木, 何辉.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探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12 (28) :123-124.

[8]周玉衡, 肖秀丽.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3 (2) :189-190.

感染危险因素 篇2

口腔门诊是一个集检查、诊断以及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不仅人流量大,而且摆放着多种复杂的仪器,有些仪器与患者的血液、口腔黏液以及病变部位有密切的接触,很容易导致口腔门诊内医源性的交叉感染[1]。

1、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医疗器械的污染

口腔门诊拥有众多不同种类、形状复杂、较难清洗的医疗器械,通常与患者的口腔黏液、牙齿、血液以及唾液等进行直接接触;同时这些医疗器械价格一般较为昂贵,不能一次性使用,一般都需要清洗和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但由于口腔门诊的医疗器械结构较为复杂,常常在交接、空腔等部位残存着不易清洗的组织碎片,这些未能清洗干净的残留物极易造成医疗器械的污染,进而造成患者交叉感染[2]。此外,口腔门诊还存在一些手动牙科器具、牙科旋转器具、牙科注射器具、根管器具等,都是传染疾病的常见传播媒介。

1.2诊治环境的污染

口腔门诊医院的诊治环境是极易被忽略的感染危险因素。口腔门诊是集中对口腔疾病患者进行接待、诊断、治疗的综合性场所,众多口腔疾病患者在此环境下进行呼吸、吐出唾液;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高速旋转的机器会将带有病原菌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血液甩出在空气中,极易造成治疗环境空气、地面以及物表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口腔门诊空气合格率低于70.0%,治疗期间飞出的唾液、组织碎片以及其他液体是造成口腔门诊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3,4]。

1.3一次性医用辅料的污染

棉签、棉球、垫布、纱布以及纸巾等都是口腔门诊常用的一次性医用辅料,一般用来清理患者血液、唾液、止血等,这些与病原菌密切接触过的一次性辅料如果不能合理回收处理,极易传染病原菌,造成感染。除此之外,口腔门诊常见的一次性杯子、医用手套、镊子以及注射器在给患者和医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4医务人员交叉感染

口腔门诊的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患者的口腔病患部位、唾液以及血液等进行接触,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无菌防护意识,未能及时对与病原菌接触部位进行清洗或者进行清洗时未按照规范进行,都会使医护人员成为交叉感染的传播源。

2、控制感染的管理对策

2.1加强感染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首先医院应该定期对全体医人员进行感染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教育,对于口腔门诊医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口腔医疗器械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培训;同时组织人员到上一级医院进行参观,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的意识。规范操作,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要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治疗完成后及时摘取口罩、帽子和手套,做好手卫生,处理好一次性辅料。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证自身未受疾病传染或本身不是传染源,将自身从交叉感染中摘除[3]。

2.2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

制定“口腔门诊专业操作规范”、“口腔门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口腔门诊一次性医用辅料回收管理制度”以及“口腔门诊防护感染相互监督管理制度”,要求口腔门诊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对医疗器械、一次性辅料等进行消毒处理[5]。①每次进行医疗器械消毒处理时都应保证至少2人在场进行操作,同时严格正确对过程进行记录。②对于结构复杂、接触病原菌的高危器械严格按照清洗-浸泡消毒-高压高温灭菌的流程进行。③在日常实践过程中,口腔门诊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探讨研究防护感染措施,不断改进现有操作规范。④建立健全相应的相互监督、赏罚分明的制度,做到大家相互监督、改进有赏、违反必惩。

2.3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消毒

口腔门诊环境的污染是造成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对诊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是排除这一危险因素的主要方法。①地面清洁。定期打扫口腔门诊的地面,重点清除治疗时飞溅出来的血液、组织碎片以及灰尘,然后将新洁尔液喷洒在地面,仔细清洁门诊室内的每一处。②全面消毒。在对整个门诊进行清洁打扫后,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才能达到排除诊治环境污染的目的;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地面、物表;用紫外灯消毒照射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min。③日常保持。对口腔门诊进行清洁和消毒的手段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医务人员在日常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及时处理血迹,定期清洗门诊内的牙床、手柄、头托等。

2.4妥善处理一次性医疗辅料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对一次性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与患者黏液、血液或者组织碎片等有密切接触的棉签、棉球、手套等一次性医疗辅料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理和回收;对于注射器、探针以及手术刀片等尖锐器械应放置在专用利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置。

2.5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医院不仅要制定相关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规范和制度,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常见病原菌的日常检测,定期对口腔门诊的空气、医护人员手、消毒灭菌医疗器械、物体表面等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以确保现行的消毒管理规范措施能够达到目标效果。此外,对于用于口腔门诊的消毒灭菌液应定期更新,以避免适应性耐受菌的出现;同时还应记录紫外灯以及空气消毒机的工作时间,做好日常监测。

3、总结

本文对我院口腔门诊感染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口腔门诊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多次使用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处理操作不完善,医疗废物处理不当,缺乏科学合理的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针对上述因素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①加强感染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意识;②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器械消毒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③注重日常环境维护,定期对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④加强日常细菌检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改进消毒灭菌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武迎宏,陈致诚.口腔诊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5(8):912-914.

[2]秦红梅,周丽,赵文捷.口腔专科医院器械集中消毒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070-2072.

[3]胡秀琴.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6(12):73-75.

[4]袁有兰.门诊口腔科的消毒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6(1):138-139.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83-02

剖宫产是产科创伤性操作之一,作为解决难产和抢救胎儿的重要手段,在产科临床工作中被广泛使用,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会诱发晚期产后出血,败血症等,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伤害。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此,探究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减少患者病痛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选取两组患者,对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造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以便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03月到我院行剖宫产术的1200例剖宫产患者,100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为观察组,1100例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者。孕妇年龄20-40岁,孕周37-42周。患者在年龄、妊娠史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症状统计见表1。

1.2 术后切口感染判断标准

切口处有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切口深处穿刺抽出脓液或引流出脓液;切口局部有压痛或自然裂开,打开切口后有脓性分泌物,患者发热≥38℃[2]。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产妇的基本资料,妊娠情况及分娩情况。对比两组孕产妇的合并其他疾病,腹部脂肪厚度,夏季手术,贫血,阴道试产时间长,手术时间,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瘢痕子宫,失血量,手术时机,手术季节,妊娠期糖尿病、预防应用抗生素,切口长度,营养状况,剖宫产史,护理干预等方面的差异[3]。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13.0系统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和x2检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效果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别是腹部脂肪厚度大,夏季手术,贫血,阴道试产时间长,手术时间长,发生胎膜早破,急诊手术,生殖道感染,瘢痕子宫,切口长,术中出血量大,护理不及时,孕产妇年龄大,手术后营养支持不足等。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其并发症之一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也在增加。术后感染对患者的伤害较大,患者不仅要经受手术的疼痛还要经受并发症对身心的二次伤害。有研究显示,造成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其特殊的产科因素密切相关,如腹部脂肪厚度,夏季手术,贫血,急诊手术等。此外产妇自身因素也是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如腹部脂肪厚度大,生殖道感染,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妊娠期糖尿病等。腹部脂肪厚度大与孕产妇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呈正比,由于肥胖者的腹部脂肪较大,因此手术缝线的时间较长,延长了手术切口暴露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且由于脂肪厚度大,在术后卧床时间较长,造成血流不畅,出现液化现象,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夏季手术因天气炎热湿润,给予了细菌及真菌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大了感染的机率。阴道试产时间长,过频的阴道检查也可能使病原菌直接进入阴道后通过宫颈口进入羊膜腔,造成术后感染,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产妇尝试自然分娩时试产时间过长,阴道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感染细菌的机率。手术时间长增加了创面的暴露时间,为细菌的繁殖增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增加了病原菌污染的机率。产妇本身贫血或术中出血量多导致贫血,会降低产妇抵抗力,减少产妇切口血液及营养供应,均可增加切口感染,故孕期注意纠正孕妇贫血,术中尽量减少出血。手术时间长及手术医生的操作,也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原因由于创面暴露时间长造成细菌增多,创面干燥,使局部抵抗力下降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切口易发生感染。孕妇胎膜早破、阴道炎等均可上行感染至宫腔,增加切口感染机率。

综上所述,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多种,术前做好产妇保健工作,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注意营养均衡,严格控制产妇体重,及时纠正贫血,积极治疗合并基础疾病,改善全身状态,加强机体免疫力,在手术时要严格按照术中操作,提高技术水平。做好各方面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保彦,赵青,顾雪静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5,(13)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294例,其中,男性167例,女性127例;年龄27~69岁,平均(41.8±2.6)岁;急诊手术54例,择期手术240例;手术时间≥2h者118例,<2h者176例;留置引流管211例,未留置83例;脑脊液漏者91例;伴发基础疾病:糖尿病34例,肝脏疾病17例,肾脏疾病22例,其他19例。

1.2 方法

统计本研究入选的294例开颅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比例,并以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脑脊液漏及伴发基础疾病将其分为两组,比较组间颅内感染发生情况,分析以上各项是否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294例开颅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18例,发生率为6.1%,其发生未受到患者的性别、年龄、伴发基础疾病的影响(P>0.05),受患者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脑脊液漏的影响(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全身各部位损伤中,颅脑损伤仅次于四肢损伤,居第二位,开颅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这是一种技术难度大、危险性高的外科手术,一般在患者颅脑损伤或摘除患者脑瘤等情况下进行。现代社会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开颅手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相关研究也成为临床热点[2~5]。开颅手术创伤大,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常见的并发症,明显影响了患者的预后[6,7]。笔者借助本研究探求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患者接受急诊手术、手术时间长、留置引流管以及发生脑脊液漏均增加了颅内感染发生几率,应当引起临床重视。急诊手术时间仓促、在无菌操作方面相对较差,并且急诊手术患者多病情危重、一般状况差,容易感染;手术时间长自然增加了感染几率,较容易理解;留置引流管增加逆行感染的可能,在对引流管护理不当或者无菌操作不严格时就会引发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增加了致病菌的入侵机会导致感染发生。参阅相关文献,李瑞龙等[8]曾回顾性分析其医院相关的病例资料,提示开颅手术患者的手术入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切口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均为感染的重要因素。陈艳龙[9]曾将634例开颅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生颅内感染28例,感染率方面手术时间较长者、留置引流管者、急诊手术者、脑脊液漏者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者高于手术时间较短者、未留置引流管者、择期手术者、无脑脊液漏者及无其他并发基础疾病者。本研究结果与以上报道大致相符,在伴发基础疾病的患者方面与陈艳龙[9]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考虑与患者个体差异、就医环境以及伴发疾病的种类有关。临床工作者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加强针对性防范措施,例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正确地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引流管宜用硅胶管高压消毒、并且注意引流通畅,防止切口脑脊液漏,术中创面使用双氧水冲洗等,以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10,11]。

综上所述,开颅术患者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脑脊液漏均为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者应该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分析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294例,统计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比例,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脑脊液漏及伴发基础疾病是否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94例开颅手术患者发生颅内感染18例,发生率为6.1%,其发生未受到患者的性别、年龄、伴发基础疾病的影响(P>0.05),受患者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脑脊液漏的影响(P<0.05)。结论:开颅术患者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留置引流管、脑脊液漏均为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者应该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颅内感染,开颅术,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宇,刘传杰,卢武,等.开颅术后颅内感染28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14~115

[2]付涛.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195~196

[3]吴勇.高龄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手术18例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4):396~397

[4]陈江宏,熊卫军.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药治疗重症颅内感染[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98~99,102

[5]任玲,周宏,茅一平,等.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2):120~123

[6]危华玲,黄桂芳.开颅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92~995

[7]陈峥,肖高华,季清皎.开颅术后颅内感染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20~22

[8]李瑞龙,郝解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6):510~513

[9]陈艳龙.开颅手术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9~100

[10] Korinek AM,Golmard JL,Elcheick A,et al.Risk factors for neurosurgical siteinfections after craniotomy:a critical reappraisal of antibiotic prophylaxis on 4578patients[J].Br J Neurosurg,2005;19(2):155

感染危险因素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结论 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

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

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多重耐药菌的高发科室。自2014年1~12月ICU共发生5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通过采取一系列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未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12月ICU共收治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2危险因素及防控措施

2.1危险因素 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因素、建筑布局因素及环境因素、医务人员因素。①ICU收治的患者病种广泛,急诊患者多,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伴随严重多功能脏器衰竭,介入性治疗多,使用呼吸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测压管、胃肠减压管、导尿管等;多数患者伴随严重的心肺疾病及糖尿病等;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等,均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易感人群。②医务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工作经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抗菌药物应用不规范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③建筑布局和设施不合理,病房通风不好,仅依靠中央空调系统进行通风,也易造成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2.2防控措施

2.2.1隔离 患者对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应实施接触隔离。主管医生接到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报告后要立即开出“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并在床头卡、病历牌封面、患者一览表上挂上“接触隔离”警示标识。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接触隔离”消毒隔离措施,患者相应部位的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接触隔离。隔离时首选单间隔离,特别要优先单间隔离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分泌物或排泄物的患者,因其更容易造成感染的传播。没有单间隔离条件时,对同种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可采用同室或同区域隔离。当同室/同区域隔离条件也不具备时,可将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与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相邻安置[1]。

清洁及消毒可能被耐药菌污染的环境及设备表面。包括靠近患者的物品(如床档、床头桌、各种仪器按钮)及被频繁触摸的物品(如门把手),且清洁及消毒频率要高于其他触摸机会小的物品的表面。患者的一般性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叩诊锤、手电筒等)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不能专人专用的设备、用品,应在每次使用后即刻擦拭消毒或采用屏障保护。患者转出、出院、死亡后床单位及其周边环境以及专用器具应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消除耐药菌被传给下一位患者的隐患。

2.2.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及手卫生规范 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做好手卫生对于防控耐药菌感染至关重要。必须配备实施手卫生的硬件设施及用品,如流动水、感应水龙头、干手纸、速干手消毒剂等。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接触含有多重耐药菌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应戴手套,操作完毕立即摘掉手套并洗手。

2.2.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主要方法 限制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改善抗菌药物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倡临床用药的多元化,使用选择压力较小的抗菌药物;加强病原学检查并根据药敏实验的结果调整用药,一旦检出多重耐药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增加药敏实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药敏实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患者提供更多的帮助[2]。

2.2.4加强教育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组织培训,将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护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相关知识制作成课件,对ICU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新到岗人员、轮转人员,提高ICU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的认识,达到防控目的。

3讨论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于普通病房,如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严格,极易造成感染暴发。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

感染危险因素 篇6

关键词:传染科 感染 护理 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34-02

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症状的危险度主要受人群中的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的影响,尤其传染科病房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更容易发生职业感染。为了探讨传染科护理行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和相应的处理对策,为临床提供预防措施,使该类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得到充分保证[1]。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院传染科发生护理感染的护理人员病例资料27例,通过针对性研究,对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预防及处理对策进行总结。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我院传染科发生护理感染的病例资料,本组共27例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2.5岁;护理年龄1~22年。

1.2 方法。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院传染科发生护理感染的护理人员病例资料27例,对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相应的预防及处理对策进行总结。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确诊后,并给予相应的临床治疗。

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护理对策 篇7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自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收集的700例不同医院的病患资料进行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并采取相关护理措施控制感染率。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 有50例患者出现妇产科感染现象, 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患者有23例, 消化道感染患者有15例, 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有8例, 其余因素感染患者有4例。我院收治患者年龄在21~45岁, 平均年龄为 (28.12±3.48) 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回顾法以及统计学等方法对妇产科院内感染患者进行统计, 并分析患者年龄、住院时长、手术类型、感染类型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分析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 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 如果P值<0.05, 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发生感染的50例患者中妇科感染人数为32例, 感染率为4.57% (与调查资料相比) , 产科感染人数为18例, 感染率为2.57% (与调查资料相比) 。妇科患者感染的患者年龄多集中于40岁左右, 而产科患者感染率则与年龄无关。

3 讨论

3.1 妇产科医院感染类型

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妇产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妇科在实施全麻手术的过程中, 会因气管插管的留置损伤呼吸道, 产科则会因空气不流通, 外界人员接触过多导致产房内空气混浊, 从而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1]。在妇科中, 女性尿道比较短, 且距离肛门与阴道较近, 因此容易在排泄时被粪便以及尿液所污染, 从而使尿道受到感染, 妇科手术中留置的尿管也会对患者尿道黏膜造成损伤, 因此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留置尿管的时长问题[2]。

3.2 妇产科医院感染因素

妊娠合并、留置导管、住院时长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应用呼吸机过程中卫生工作不到位、患者情绪低落等均是引发妇产科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主要感染因素[3]。

3.3 护理对策

(1) 提高护理人员防治感染的能力:a.提高意识。护理人员在进行防治护理的过程中, 必须提高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与责任, 通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范, 从而提高防治感染的认知。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进而对相关感染因素加以控制, 从而提高护理效果。b.护理计划的调整。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之前, 应该认真研究妇产科患者的相关资料, 并根据病例特点进行护理观察, 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保障患者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在调整护理计划的过程中提高护理应用效果[4]。 (2) 术前的护理措施:在手术之前,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改善, 并通过健康宣教等方式提高患者的防治意识。在手术准备阶段, 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洁, 防止污染切口以及其周围的皮肤。 (3) 手术进行中的护理措施:在手术过程中, 通过采用无菌操作, 对患者呼吸系统进行护理, 保护手术切口, 适当处理排泄物, 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4) 术后的护理措施:术后, 需要做好通风措施, 定时定点对患者术后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在更换切口敷料时, 需要对患者切口进行清洁消毒, 并按照无菌操作的规范对患者进行换药。

参考文献

[1]郭金凤, 杜慧, 侯向华, 等.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5 (6) :427-429.

[2]习改梅, 张平.妇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慢性病学杂志, 2010, 12 (1) :80-81.

[3]胡向阳.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9) :1148-1149.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2011年度6915例肿瘤患者的出院病历资料,其中男3725例,女3190例。

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依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立诊断[1]。

1.3 研究项目

对年龄、住院天数、肿瘤期别、感染部位、抗肿瘤治疗、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应用、白细胞水平、病原菌等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6915例肿瘤住院患者中有298例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31%。

2.2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在298例医院感染病例中,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肿瘤期别、抗肿瘤治疗和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而白细胞水平低下、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见表1。

*Ⅱ期与Ⅳ期比,P<0.001

2.3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本组资料中,呼吸道感染162例(54.36%),消化道感染67例(22.48%),菌血症28例(9.40%),泌尿系感染22例(7.38%),肛周感染14例(4.70%),部位不明5例(1.68%)。

2.4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共分离出病原菌276株,其中G-菌112株(40.58%),真菌106株(38.41%),G+菌58株(21.01%),G-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G+菌以金葡菌为主。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31%,与文献[2,3]报道相接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的防御机能与抵抗力明显下降,组织器官的退行性变化有关,放、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延长,白细胞下降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导致医院感染率高,提示应加强对年长患者的预防和抗感染措施。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率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而增高,因为住院时间延长,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接触增多,易引起医院感染。IV期肿瘤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明显高于Ⅱ、Ⅲ期,表明晚期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疾病本身及抗肿瘤治疗的影响,更加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本资料显示,抗肿瘤治疗组的医院感染率高于未抗肿瘤治疗组,这是由于抗肿瘤治疗时,患者机体已受肿瘤影响而发生了原发性免疫功能下降,对于采用化疗患者来说,治疗可引起骨髓抑制,常导致白细胞下降或缺乏,引起继发性免疫功能下降,这时内外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本组资料也显示,WBC<2.0×109/L的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WBC>2.0×109/L组,与医院感染率和白细胞数量呈负相关的报道相符[4,5]。本组的298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侵入性操作组发生医院感染率5.23%,较未行侵入性操作组高,这是由于患者自身屏障受肿瘤的影响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免疫防御能力降低,侵入性操作为细菌入侵创造了条件,增加了感染的几率,提示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不使用者,广谱抗生素的大剂量,长时间应用,破坏了宿主的自身正常菌群的微生态平衡及抗定植抵抗力,从而导致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的条件致病菌感染,在治疗过程中,为预防化疗时的并发症和药物过敏,常常配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本资料显示,使用免疫抑制剂组的感染率为5.93%,较未使用组高,提示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肿瘤患者并发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占54.36%,其次为消化道,真菌占38.41%,分析原因,因为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再加上化疗,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应用现象的存在,使得机体正常菌群发生紊乱,二重感染发生,抗生素能影响肠道合成B族维生素,使组织抵抗力减弱,为真菌吸附呼吸道黏膜并穿透组织,提供了局部条件,抗生素还可影响人体蛋白质代谢,有的甚至还可造成肝肾及骨髓等组织功能损害,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又为真菌躲避或干扰宿主的防御提供了可能,同时因放、化疗对呼吸道纤毛黏液系统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导致细菌清除发生一定障碍。

预防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对高龄、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应加强保护隔离、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在骨髓严重抑制期应用G-CSF及丙球等,必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1年住院的6915例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29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31%,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肿瘤期别、抗肿瘤治疗和侵入性治疗密切相关,白细胞水平低下、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36%。结论:肿瘤患者以手术、放射、化学药物治疗为主,机体抵抗力降低,大量抗菌药物使用,扰乱了机体正常菌群,甚至引起菌群失调而导致医院感染。因此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易感因素,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关键词:肿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2001:2.

[2]张锦林,倪美鑫,季屹红,等.肿瘤专科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34-1336.

[3]蒋景华,陈文光,章泽豹,等.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分析与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1):1372-1374.

[4]郑玉群.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1):1556-1557.

感染危险因素 篇9

关键词:真菌感染,危险因素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不合理应用、放疗和化疗的开展、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广泛使用, 使得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复杂, 院内感染不断出现, 尤其是真菌感染日益增多, 院内真菌感染已成为住院患者的重要死因之一。因此, 了解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院内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本院近4年来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 以便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警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经临床、细菌学检查被确诊为院内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41例院内真菌感染病例, 所有病例均有基础疾病, 其诊断标准按国家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2 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放、化疗史及抗生素使用史等, 并对其相关体液进行真菌培养, 具体方法如下: (1) 所有标本均在停用抗生素之后留取, 及时送检。 (2) 经直接涂片行革兰染色找真菌孢子或菌丝, 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将临床送检标本以常规方法接种于沙保诺培养基、血培养基, 于35℃恒温箱孵育, 24~72 h后观察真菌生长情况;阳性者转接科玛嘉培养基继续真菌培养, 同时做相应的生化反应[1]。 (3) 鉴定菌种。通过病例分析探究发生真菌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并发院内真菌感染者41例, 其中男22例, 女19例;年龄1个月~12岁3例 (占7.3%) , 13~65岁13例 (占31.7%) , 66~85岁25例 (占61.0%) , 平均年龄60岁;住院时间14~124 d, 平均住院时间55 d, >30 d有29例 (占70.7%) 。

2.2 院内真菌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

41例真菌感染病例中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有13例, 占全部院内真菌感染病例的31.7%;胃肠道肿瘤9例, 占22.0%;其他血液病6例, 占14.6%例;呼吸衰竭4例, 占9.8%;恶性实体瘤3例, 占7.3%;糖尿病和高血压各2例, 各占4.9%;慢性肾炎和重度烧伤各1例, 各占2.4%。

2.3 院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主要因素是长期、大量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41例患者在并发院内真菌感染之前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2~4种抗生素, 其中有32例用药时间达1周以上, 尤以三代头孢菌素最为普遍;联合使用抗生素者26例, 用药后并发真菌感染的最短时间为6 d, 最长时间为78 d, 平均时间为23 d。

基础疾病严重是引发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内在因素, 而各种侵入性操作是造成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外部因素。同时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放疗、化疗等治疗极易破坏机体微生态平衡, 引起医源性真菌感染。41例中有放疗、化疗史的有34例, 占82.9%;使用激素治疗的22例, 占53.7%;留置导尿管15例, 占36.6%;胃肠道置管9例, 占22.0%;超声雾化吸入2例, 占4.9%;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 占2.4%。

3 讨论

从以上结果显示院内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真菌感染的最主要因素, 也是发生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2]。长期频繁更换抗生素, 敏感菌群被杀灭, 而不敏感菌群则乘机繁殖, 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 导致二重感染。而且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 在不断地变异, 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 最终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继发真菌的感染。因此, 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是继发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医生存在着无使用抗生素指征情况下滥用抗生素、未进行必要的药物敏感试验而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作预防用药和滥用高档或广谱抗生素等现象, 应引起高度警惕。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培训及时掌握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原则和知识更新点, 把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作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病原学依据, 以达到预防院内真菌感染的目的。

(2) 基础疾病重、住院时间长、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及放化疗、侵入性操作是导致院内真菌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因发生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者, 多数患有致命性基础疾病, 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放疗、化疗等治疗, 以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另外激素还有促进感染扩散的作用, 长期进行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易发生内源性感染已是公认的事实。留置导尿管、内窥镜检查等无菌技术不严格, 导致院内交叉感染, 为真菌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以上因素导致机体天然防御机能破坏, 免疫力低下, 菌群失调, 使真菌移位、定植、感染, 与许多文献报道一致[3]。

(3) 老龄也是院内真菌感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真菌感染的发生,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65岁以上年龄组最多 (占61.0%) , 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机体免疫力普遍下降, 基础疾病重, 并发症多, 加大了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由于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实验室一般培养的阳性率也很低, 而临床医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无效时才考虑病原学检测, 导致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大大增加, 且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可达65.0%~88.1%[4]。

综上所述, 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不容忽视, 临床医生应认识到院内真菌感染的严峻性, 严格合理使用抗生素, 正确掌握放、化疗及各种诊疗技术, 保护患者的防御屏障, 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以降低医院真菌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应抚,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2.

[2]叶鸿, 陈华津.恶性肿瘤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2) :1019-1021.

[3]韦志萍, 桂希恩, 杨志成, 等.院内念珠菌深部感染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1) :28-29.

感染危险因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49例神经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561例, 女288例, 年龄14~79 (58.4.7±9.7) 岁。病因:颅脑损伤342例, 脑出血177例, 脑梗死93例, 颅内肿瘤157例, 其他80例。

1.2 诊断标准[1]

感染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政司编印的《医院感染监测指南》中所规定“各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诊断。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收治的849例神经外科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逐一查阅, 查阅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诊断、病程、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检验单、医嘱单等资料, 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

849例神经外科患者中有91例发生医院感染, 发生率为10.72%。

2.2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 共34例, 占37.36%;其次为泌尿道, 共21例, 占23.08%;第三位为胃肠道感染, 共15例, 占16.48%。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对91例医院感染患者标本进行培养, 共分离出病原菌127株,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3株, 占65.35%;革兰阳性球菌29株, 占22.83%;真菌15株, 占11.82%。见表2。

2.4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实施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使用呼吸机、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及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 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需对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控, 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实施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使用呼吸机、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及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神经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认为, 由于随着年龄的老化, 人体的解剖屏障和生理功能都处于下滑阶段, 并且老年人多伴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 因此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同时, 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机体抵抗力有所下降, 手术部位长时间暴露, 易导致外界的病原体侵入机体, 而造成感染, 并且随着使用抗菌药物时间的增加, 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 细菌耐药性增加[2], 这也是医院感染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医院感染是导致部分神经外科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本研究中探讨的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往往在临床工作无法避免, 如各种侵入性操作、导尿管的留置、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因此, 临床医师需对此类因素进行监测, 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临床医生在术前要做好全面评估报告, 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针对高龄手术患者, 应加强手术前管理, 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等[3]。

总之, 神经外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较高, 应加强对高龄、伴有基础疾病、实施侵入性操作、留置导尿管、使用呼吸机、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及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神经外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的监测, 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苏健, 徐小平, 张代惠, 等.神经内外科175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43-644.

[2]荣红辉, 刘运喜, 曹圣山, 等.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 13 (8) :463-466.

感染危险因素 篇11

关键词:肿瘤;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0-701-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0.003

我院于2007年3月~2010年2月对前来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3月~2010年2月来本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手术切口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来本院就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共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恶性肿瘤的诊断以术前或术后的病理诊断为准。其中男性患者为220例,女性140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60.8±4.6岁。

1.2 调查方法

由医院感控科专职人员和监控护理人员,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跟踪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等)、术前情况(术前合并症、术前住院天数、术前日手术室环境消毒、术前肠道准备情况、术前有无放疗、化疗)、术中情况(术中用药名称、剂量、次数、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及输血情况、术中是否进行肢端保暖等)、术后情况(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感染日期、病原学送检情况、术后抗生素使用情况、是否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等)。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不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腹部切口感染42例,感染率为11.7%。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见表1。由表可见,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年龄偏大、术前有并发症、术前放化疗、术前日病室无消毒、手术时间较长、围手术期未用药或未严格用药(P均<0.05)。

3讨论

手术是多种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已成为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第二位因素[1]。而肿瘤患者中以腹部肿瘤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临床医生一直关注的难题,本组切口感染率为11.7%,低于学者[3]所报道的感染率,这可能与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同等有关,但这些较高的感染率都说明术后切口感染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问题。恶性肿瘤常与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免疫功能低下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下降,因此,恶性肿瘤患者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肿瘤细胞自身可产生并释放一系列抑制性因子直接参与宿主的免疫抑制,是其影响机体免疫的重要因素,另外,除了肿瘤患者自身免疫因素影响外,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还有多种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年龄较大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更高,一方面这与老年患者外周血管对炎症细胞的反应性低,吞噬细胞活性下降有关,另一方面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且营养状况较差,大大增加了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性。为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应根据各种危险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地完善各项检查后再入院可缩短术前住院时间,积极改善基础疾病,术前口服抗生素可使结肠中病原菌显著减少,有利于防止术后感染,本研究也证实了围手术严格预防用药能大大降低切口感染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李广森,吴俊霞,叶尔强.恶性肿瘤患者术

后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04,14(5): 520-521.

[2]郭志晨,叶竹梅,黄樟生,等.外科腹部手术

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06,16(7): 761-762.

[3]王惠,苏义刚.恶性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

监测与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8,

妇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 篇12

1医院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妇科医院感染中, 年龄与之成正相关关系, 老年患者因各器官功能减退, 免疫力下降, 身体带菌状态增多, 患感染性疾病的概率增高。老年患者是妇科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产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年龄无显著关系[1]。

2医院感染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妇产科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与之成正相关关系, 住院时间越长, 越容易引起医院感染, 而且医疗费用也随之增加[2]。

3医院感染发生部位

3.1 呼吸道感染

妇科、产科发生率最高, 由于妇产科患者手术或分娩后, 机体免疫力下降, 体质虚弱, 此时如受外界病原菌的侵袭, 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妇科患者老龄化, 老年人组织器官老化, 黏膜纤毛清除功能降低, 细胞免疫力下降[3];再者, 妇科手术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 行全麻需气管插管, 属侵袭性操作, 破坏会厌部的正常屏障, 损伤呼吸道黏膜而诱发感染。产科由于传统的产后生活习惯, 需紧闭门窗, 忌通风, 加上产后亲戚朋友探视, 致使病房内空气混浊形成生物气溶胶, 以致呼吸道感染。

加强病房消毒管理制度, 改善病房环境, 可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病区坚持消毒隔离制度, 每天2次地面、桌面用1 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湿拖、湿擦, 定时开窗通风, 空气消毒, 保持房间清洁, 减少细菌数, 改善病区空气洁净度, 防止呼吸道感染。术前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动作熟练轻柔, 以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手术后, 由于麻醉、伤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 患者咳嗽受到限制或减弱, 易发生肺部感染, 应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咳嗽排痰, 协助翻身拍背, 必要时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为减少空气污染, 应加强陪护管理制度, 减少探视。

3.2 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患者住院期间获得性感染最多见的一种 (约占30%) 。泌尿系感染发生率在妇产科位于第2位。主要由于妇产科留置尿管时间1~7d, 插导尿管的时间一般都在手术当天, 导尿属侵入性操作, 手术后留置尿管极易造成尿道黏膜损伤;导尿管材料刺激尿道黏膜;插导尿管时无菌技术不严格;留置导尿后护理不当等;这些都是泌尿道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且留置尿管时间越长, 感染率越高[4]。

为预防泌尿道感染的发生, 简单手术尽量避免导尿或不留置尿管, 在不得不插管的情况下, 要以“慎独”精神对待患者,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施插管技术, 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尿道黏膜。在导尿管的选择上易选用粗细合适的硅胶尿管, 以减少对黏膜的刺激。在留置导尿时, 尽量减小分离及打开密闭式导尿系统, 无禁食、禁水者留置尿管期间, 嘱多饮水, 增加尿量以作生理性冲洗。保持尿液引流通畅, 防止尿液逆流。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 坚持做好会阴护理, 每天2次无痛碘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导尿管。每次大便后均应清洗会阴及擦洗尿道口, 以免粪便中的细菌侵入泌尿系统, 加强观察及护理, 尽量早拔管[5]。

4妇产科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

4.1 化疗患者是妇科肿瘤患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正常细胞同样有杀伤作用。因此, 化疗对机体的损害较大, 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广泛并长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感染的主要因素, 而感染途径多为皮肤和黏膜。

4.2 由于有合并症孕产妇在妊娠期及分娩期有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如妊高症患者低蛋白血症,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激素治疗等都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对于产科妊娠合并症的患者, 根据疾病特点, 做好各项有针对性的治疗, 如加强基础医疗服务, 祛除不良的传统习惯;加强口腔护理, 餐后及时漱口;住院期间每天2次会阴擦洗消毒, 并嘱便后及时清洁;出院后每天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等以预防感染。对于易感患者还应重视心理干预、健康教育, 通过保健指导、饮食、药物指导, 以使患者尽早康复, 预防并发症的进一步恶化, 缩短平均天数。同时通过人性化服务, 及时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 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机体抵抗力。

关键词:妇产科,医院感染,防范

参考文献

[1]刘荣, 武迎宏, 沈志江.产妇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4) :274.

[2]王兴华, 妇产科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分析[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 6 (1) :71-72.

[3]李梅花.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0) :928-929.

[4]刘兵, 王嘉, 李利华.导尿引起尿路感染的预防对策及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9, 9 (3) :88-89.

上一篇:教育不是风险投资下一篇: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