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危险因素

2024-10-13

健康危险因素(精选12篇)

健康危险因素 篇1

青少年是各种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的人群,也是各种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青少年的行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一些不良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如吸烟、酗酒、过早的不安全性行为、不合理的膳食、缺乏体育锻炼以及各种导致意外伤害的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直接或潜在威胁着青少年现在及将来的健康。为了解鹿城区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2007年4月我们对区属中学开展了中学生行为危险因素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辖区内8所中学(5所初中,3所高中)的初一、初二、初三、高一4个年级的学生,每所学校抽取1~2个班,以选中班级的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区属中学随机抽取8所学校为调查单位,每所中学从初一到高一随机抽取1~2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浙江省中学生行为危险因素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体育活动、电脑上网、饮食习惯、交通安全、暴力行为、艾滋病以及性行为等。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在校医和班主任配合下,由经过培训的学生调查员讲解问卷的填写方法,要求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问卷。

1.3 数据录入和处理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用Epi Data3.02软件进行双录入,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本次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65份,其中,男生235人(50.54%),女生230人(49.46%);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5.40±11.28岁;初中337人(72.47%),高中128人(27.53%)。年级分布:初一年级学生55人(11.83%),初二年级184人(39.57%),初三年级98人(21.07%),高一年级128人(27.53%)。

2.1 身体健康状况认知情况

21.28%的男生及14.78%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好,33.98%认为较好,42.37%认为一般。15.70%的学生从未量过血压,40.21%最近半年内量过血压,8.39%最近1年内量过血压,1.08%的学生曾被医生告知患有高血压。

2.2 睡眠情况

睡眠时间在7~9小时的男生占76.17%,女生占82.17%;初中生占80.42%,高中生占75.48%;少于7小时的男生占8.09%,女生占8.26%;初中生占5.64%,高中生占14.84%;睡眠时间在9小时以上的男生占15.74%,女生占9.57%;初中生占13.95%,高中生占9.38%;性别间睡眠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4.032,P>0.05),不同年级学生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高中学生睡眠时间明显少于初中学生(χ2=11.400,P<0.01)。

2.3 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

60%的学生有时或经常骑自行车,其中,22.80%的学生曾经违章;16.34%的学生乘车时经常系安全带,34.19%的学生从不系安全带。近1月内3.23%的学生曾驾驶过机动车,其中驾驶摩托车的占53.33%,驾驶过轿车的占26.66%,驾驶过拖拉机、吉普车和大巴的各占6.67%;在驾驶机动车的学生中,20.00%的学生有过酒后驾车的经历。

2.4 与故意伤害有关的危险行为

在过去的1年中,13.76%的学生有过1次或以上打架行为,男生(22.98%)明显高于女生(4.35%),初中生(16.02%)高于高中生(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93,5.270,P均<0.05)。11.18%的学生至少1次在校园打过架,2.58%的学生因打架受伤去医院接受治疗。近1个月内1.52%的学生至少有1次因感到学校或上学途中不安全而未去上学,男生多于女生,但差异无显著性(χ2=1.238,P>0.05)。2.15%的学生至少有1次携带攻击他人的物品,1.51%的学生至少有1次携带攻击性物品去学校,0.86%的学生近1个月内受到他人至少1次攻击性物品的威胁或伤害,17.21%的学生近1年内至少有1次在学校被偷衣服、课本或物品被别人故意毁坏过。

在过去1年中,71.83%的学生曾感到过孤独,其中,8.39%的学生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55.05%的学生曾因担心某事而失眠,4.09%的学生经常或总是失眠。13.12%的学生曾感到非常悲伤和无望,并持续2周以上,男生为11.91%,女生为14.35%;高中生为16.41%,初中生为1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5,0.604,P>0.05)。22.15%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在班里优良,23..23%认为较差。3.01%的学生近1个月至少有1天以上的旷课,3.44%的学生在过去1年中曾离家出走,男生高于女生(χ2=25.599,P<0.01),初中生高于高中生(χ2=1.872,P<0.05)。

在过去1年中,14.41%的学生曾有过故意伤害自己身体或自杀的念头,3.01%的学生曾制定过自杀计划,4.30%的学生有过自杀行为,见表1。从性别分布上分析,女生在考虑自杀行为上略高于男生,但统计上尚未显示出差异(χ2=0.241,P>0.05),在制订自杀计划、尝试自杀方面,男女有统计学意义(χ2=7.589,5.452,P<0.05),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P<0.05。

2.5 吸烟情况

有关吸烟行为,见表2。

%

*:P<0.01;**:P<0.05。

19.35%的学生尝试过吸烟,4.52%的学生近1个月内吸过烟(调查前30天至少有1天吸过烟),3.66%的学生经常吸烟(调查前30天内每天至少吸1支烟)在吸烟行为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16.911、5.79、10.031,P<0.05)。在年级分布上初一近期吸烟和经常吸烟2项行为上较高,在尝试过吸烟1项上,则出现随年级上升而上升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5.96%的男生在8岁以前开始尝试吸第1口烟,大部分是在16岁之前,占95.24%;女生开始吸第1口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16岁,占37.04。有29.55%的学生在13岁之前就吸过1整支香烟,其中,男生占32.43%,女生占14.29%。近1个月内1.51%的学生至少有1天以上在校园吸烟。

26.81%的男生及11.74%的女生尝试过吸烟,第1次吸烟的原因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9,P<0.05)。男生出于好奇的占61.90%,受同学影响的占11.11%,解除烦恼调节心理的占17.46%;女生有85.19%则出于模仿、好奇尝试吸烟。

87.23%的男生和95.65%的女生认为吸烟对健康有中、重度危害,78.30%的男生和81.74%的女生认为被动吸烟对健康有中、重度危害。74.84%的学生身边有经常吸烟的男女烟民,这包括生活在一起的亲人;23.01%报告1周内至少有1天被动吸入烟雾超过15分种。在公共场所、家中、学校等场所下被动吸烟的学生分别占78.28%、39.14%和5.81%。在过去1年中,1.51%的学生曾尝试着戒烟,8.17%的没有尝试过戒烟。

2.6 饮酒情况

在10岁以前第1次开始饮酒者占26.66%,在近1个月内饮酒者占31.61%,过量饮酒者占20.00%。在曾经饮酒行为上,高中学生高于初中生(χ2=13.075,P<0.01),其余各项均无统计学意义。12.47%的学生曾喝醉1~2次,4.95%醉过3~9次,2.58%醉过10次以上,10.11%的学生在13岁之前第1次喝醉酒。3.66%的学生称自己付钱购买,10.54%从家里拿,15.05%称别人请客,见表3。

%

*:P<0.01。

2.7 体育活动

在过去7天中没有进行过20分钟以上高强度体育活动(指使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出汗的任何活动,如快跑、打篮球等)的占13.76%,没有进行过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如快步走、骑自行车、踢毽子等)的占15.27%,女生多于男生,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5,1.368,P>0.05)。进行过5天或5天以上激烈活动和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者分别占21.51%和36.77%,4.73%的学生每周在学校上体育课的次数在1次或少于1次。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1小时的占35.91%,其中,超过4小时的占6.24%。

2.8 上网情况

在过去的1年中,94.19%的学生有上网经历。过去7天中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的占60.69%,其中56.78%的学生上网时间在1~5小时,男生平均上网时间为2.84小时,女生为2.16小时。89.50%的学生在家里上网,在亲戚家上网的占4.11%,在网吧和朋友家上网的学生各占2.51%。上网的目的性别间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1.665,P<0.01)见表4,男生上网打游戏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寒假中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6小时的学生占71.79%,超过6小时的占20.64%。21.05%的学生感觉上网已占据了个人生活,27.69%的学生实际上网时间超过预期,17.39%的学生无法控制上网冲动。因网络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32.49%的学生会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其中,男生占37.10%,女生占27.78%;初中生占30.45%,高中生占37.60%。8.47%的学生将上网视为解脱痛苦的惟一方法,男生占9.50%,女生占7.41%,初中生占9.29%,高中生占6.40%。8.70%的学生对家人或朋友隐瞒迷恋网络的程度,2.06%的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面临失学或失去朋友的危险,75.48%的学生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疾病,80.21%的学生认为网络成瘾需要治疗。

%

2.9 饮食行为

过去1个月63.83%的男生和60.87%的女生每天吃早餐,8.09%的男生和4.35%的女生偶尔吃早餐。3.65%的学生未吃过水果,3.01%的学生未吃过蔬菜,每天食用水果和蔬菜1次以上的分别占75.49%、89.03%,4.73%的学生没喝过牛奶,每天饮用可乐、雪碧或芬达等汽水饮料2次以上的占20.87%。50.43%的学生吃过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其中每周吃3次以上的占6.89%,男生占7.69%,女生占6.09%。

2.1 0 体重问题

35.48%的学生认为自己体重合适,认为属轻度和明显肥胖者分别占30.54%和4.95%,且女生(45.22%)明显高于男生(25.96%),χ2=18.834,P<0.01。10.21%的男生认为自己体重很轻,46.24%的学生正在控制体重,其中女生服减肥药、腹泻药控制或降低体重,30.87%的女生为了减肥或控制体重而限进饮食,3.01%的学生为了减肥控制体重而至少24小时不吃食物。

2.1 1 卫生习惯

6.45%的学生每天刷牙少于1次,39.35%的学生吃食物前大多数时候洗手,13.99%不洗或偶尔洗手,31.18%经常洗。24.52%的学生在学校吃食物前洗手,33.12%不洗或偶尔洗,15.27%经常洗。84.95%的学生上厕所后总是洗手,9.03%的学生大多数时候洗手,86.67%的学生在学校上厕所后总是洗手,8.38%的学生大多数时候洗手。18.71%的学生洗手时总是用肥皂、香皂或洗手液,36.34%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用,20.65%的从不用或偶尔用。

2.1 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的中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4.93%,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超过85%以上,但对“共用牙刷或剃须刀是否会传播艾滋病”正确回答率仅为53.76%。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正确回答率较低,其中对“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回答率仅为38.71%,有21.72%的学生对“与艾滋病病人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是否会传播艾滋病”存在模糊认识。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男生知晓率为71.61%,女生知晓率为78.32%,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χ2=19.514,P<0.01)。但对基本知识的第1、第6、第7项问题的回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

*:P>0.01;**:P>0.05。

不同年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初中学生为72.45%,高中学生为81.47%,高中学生知晓率高于初中学生(χ2=28.171,P<0.01),且各年级学生对传播途径的认知显著高于非传播途径。初中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逐渐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认为老师讲过关于预防艾滋病课程的占66.02%,曾与父母或监护人谈论过艾滋病的占33.33%,曾与朋友伙伴谈论过艾滋病的占49.46%。

2.1 3 性行为

1.72%的学生有过性行为,在发生过性行为的人中,有62.50%的学生曾与1个人发生过性行为,12.50%的学生与2个人发生过;最近1次发生性行为没有使用安全套的占12.50%;曾经怀孕或使对方怀孕的占12.50%。

3 讨论

危险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通常包括易导致伤害的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本次调查显示,中学生存在着一些易致意外伤害的危险行为,如骑车违章、乘车不系安全带、酒后开车等行为。由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我国河南、成都、山东等地的调查表明,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其中,交通事故是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对中学生应加强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学生的主动和被动威胁或伤害也不容忽视,打架、随身携带攻击性物品去学校、受到他人攻击性物品的威胁或伤害等行为,反映出在中学生中存在发生伤害的危险。因此,应极早加强教育。另外,良好的校风和学校社会环境,对学生保持良好的认知也有重要作用。

自杀、情绪障碍等危险行为也造成了青少年的意外伤害,1年内有13.12%的学生有过两周或以上时间感觉悲伤,3.44%的学生曾离家出走,14.41%的学生考虑过自杀,4.30%的学生有过自杀行为。说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较严重,这可能与青少年情绪不稳定、学业不理想、家庭和社会压力较大等因素有关。青少年把自杀作为解除烦恼、困惑的方法,自杀通常是一系列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自卑、家庭冲突、学习压力、情绪失控等[3]。因此,应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加强挫折教育及情绪管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健康,以减少焦虑、抑郁等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不但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也与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吸烟和饮酒等行为在中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吸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国内有关报道相近[4],且青少年学生吸烟、饮酒等危险行为发生呈低龄化趋势。一些研究证明吸烟、饮酒的年龄越早,越有可能成为成瘾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可能性越大;吸烟、饮酒除了使青少年自身受到影响和损伤外,还容易沾染不良习气[5]。而性行为发生越早,出现非意愿怀孕、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危险也就越大。学校、家庭要尽早在青少年中开展性知识、生殖健康、艾滋病及控烟、戒酒的健康教育,以预防这类危险行为的低龄化,有助于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导致严重后果。

调查中发现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不足,部分学生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生中存在着不注意营养需求,喝饮料、爱吃西式快餐、不吃早餐等现象。部分学生为控制体重而采取节食、盲目服减肥药或腹泻药等有害健康的方式来控制体重。因此学校、家庭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开展营养知识的宣传,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增加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上网、看电视是中学生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在本次调查的学生中,该类休闲活动无论频度还是每次耗费的时间,均占不小的比例,有部分学生出现网络成瘾的表现,势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青少年加强教育,理智上网,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对压力的心理调适能力,避免采用网络游戏来放松自己。学校和家长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才能保证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红侠.北京市昌平城区部分初二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24-625.

[2]叶广俊.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29-536.

[3]星一,季成叶,籍红,等.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生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28-29.

[4]苏虹,程慧,张秀军,等.1902名高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299-301.

[5]曾丽萍,徐锦华,程杰,等.东莞市城区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5-17.

健康危险因素 篇2

2009-02-12 15:36:47| 分类: 危险源辨识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危险源辨识资料十六

根据工艺要求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介绍,本工程锅炉采用Q=65t/h燃煤蒸汽锅炉3台,本锅炉系统属于危险单元,锅炉发生事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 1.锅炉炉管爆漏、受热面腐蚀

锅炉水冷壁、过热器和省煤器管道爆漏约占全部锅炉设备事故的40%-60%,甚至70%,引起锅炉炉管爆漏的原因较多,其中腐蚀、过热、焊接质量差是主要原因。

锅炉受热面的腐蚀主要是管外的腐蚀和水品质不合格引起的管内化学腐蚀。当腐蚀严重时,可导致腐蚀爆管事故发生。

过热器是锅炉承压受热面中工质温度和金属最高的部件,而汽侧换热效果又相对较差,所以过热现象多出现在这个受热面中。受热面过热后,管材金属温度超过允许使用的极限温度,发生内部组织变化,降低了许用应力,管子在内压力下产生塑性变形,使用寿命明显减少,最后导致超温爆破。因此,超温意味着降低安全系数或减少使用寿命,应严格控制蒸汽温度的上限。

锅炉主体是由焊接组装起来的,每个受热面的每一根管子都有多个焊口,一台大型锅炉整个受热面焊口数量多的达几万个。而受热面又是承受高压的设备,焊接缺陷主要有裂纹、未焊透、未熔合、咬边、夹渣、气孔等,这些缺陷存在于受热面金属基体中,使基体被割裂,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在介质内压作用下微裂纹的尖端、末焊透、未熔合、咬边、夹渣、气孔等缺陷处的高应力逐渐使基体开裂并发展成宏观裂纹,最终贯穿受热面管壁导致爆漏事故。因此,焊接质量的好坏对锅炉安全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

2.锅炉灭火放炮

锅炉灭火放炮是指锅炉灭火后,炉膛中积存的可燃混合物瞬间爆燃,使炉内压力突然升高,超过了炉墙设计承受能力,而造成冷壁、刚性梁及炉顶、炉墙破坏的现象。锅炉灭火放炮严重影响安全经济运行,进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3.压力容器爆炸

锅炉系统中承压容器很多,如疏水器,连排、定排扩容器,换热器等。这些容器发生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4.锅炉运行中的超温、超压、满水、假水位。5.易燃物(如雷管等)危险物品入炉。6.锅炉严重缺水。

7.锅炉的安全附件不全或失灵。8.司炉人员的违章操作。

9.对锅炉本体进行改造、焊接。

10.炉水处理不好,使炉管内结垢,造成炉管受热不均,产生爆管。

综合上述,一旦锅炉系统出现故障或操作事故都将引起超温、超压、火灾爆炸,轻者可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设备损坏以及人员伤亡事故。锅炉系统预先危险性分析 经过对锅炉系统进行的危险因素分析得知,一旦锅炉系统出现系统故障或操作事故都将引起超温、超压、火灾爆炸,轻者可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发生爆炸事故,将造成设备损坏以及人员伤亡。因此,在这里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

锅炉系统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序号 主要危险源位置 事故、故 障类型 触发条件 事故 后果 危险性 等级 对策措施

1.1 承压部件 爆炸事故 锅炉内的饱和水与饱和蒸汽迅速膨胀;制造缺陷;压力过高控制失灵,安全附件、自控保护装置失灵或没有。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Ⅲ-Ⅳ

1、各类安全附

件保持完好、灵敏可靠。

2、操作人员持 证上岗。

3、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4、定期对锅炉进行检验,对主要承压部件进行探伤检查。

5、做好交接班记录、班中巡回检查记录

6、强制水循环采用备用电源

7、保证锅炉水质质量符合要求。

8、加强设备管理和维护、完善灭火保护装置、加强运行管理。

9、加强制度管理,在锅炉大修、小修和临修中,负责对受热面磨损、管外腐蚀、胀粗和撕裂等情况做定期、有计划的检查。

10、应建立化学监督体系保证减少或减缓管子内部腐蚀、结垢造成的爆漏。

11、应建立金属监督体系在材料、焊 口检验等方面开展防磨防爆工作。

12、采用与锅炉相匹配的煤种,是防止炉膛结焦的重要措施。

13、炉膛结焦情况,一旦发现结焦,应及时处理。

14、受热面及炉底等部位严重结渣,影响锅炉安全运行时,应立即停炉处理。1.2 受压部件、燃烧室 严重损

伤事故 锅炉缺水、水质不良、给水含氧超标,安全附件、自控保护装置失灵或没有。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Ⅱ-Ⅲ

1.3 承压部件 一般损

坏事故 轻微损伤 设备损坏 Ⅰ

1.4 承压部件 严重损

坏事故 外压或内压 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1.5 水冷壁 爆管

事故 短时过热爆管,主要是由于管内水循环发生故障,内部介质冷却条件恶化,管子壁温急剧上升,材料强度大幅度下降;长时过热爆管。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Ⅱ 1.6 汽包 锅炉满水、缺水事故 运行人员疏忽大意;水位表故障造成假水位;水位报警器或给水设备或给水管路故障,无法给水或水量不足;忘记关闭排污阀或排污阀泄漏。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Ⅱ-Ⅲ

1.7 汽包 汽水

共腾 没有严格监视水位,在进行负荷调整时,增加负荷过快。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Ⅱ

1.8 省煤器 省煤器 的损坏(1)水质不符合标准,含氧量较高,且补水量较大,产生氧腐蚀;(2)给水温度及流量变化频繁或运行操作不当;(3)给水温度偏低,且燃料中硫分较高,省煤器管外壁产生低温腐蚀;(4)材质问题 Ⅲ

1.9 过热器管 过热器

管爆破(1)水质不合格;(2)在点火、升压或长期低负荷运行时,过热器内蒸汽流量不够,造成管壁过热;(3)过热器上的安全阀截面积不够或排气压力偏高,使过热器长期超压运行;(4)过热器长期超温运行,管壁强度降低;(5)管壁腐蚀、减薄或管材质量不合格。人员伤害、设备损坏 Ⅲ

1.10 炉墙 炉墙损

坏事故 设计方面、运行方面、安装和检修方面。设备 损坏 Ⅲ

1.11 炉膛 结焦

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篇3

胰腺癌以男性多见,是女性的2~4倍。高发年龄在40岁左右,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胰腺癌与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吸烟、酗酒,高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人群胰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工作压力大,生活没规律,经常有应酬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也较高。

吸烟是胰腺癌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吸烟者胰腺癌的发生率比不吸烟者高2-3倍。

另一个导致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是饮食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纤维化饮食者易发生胰腺癌。进食脂肪过多导致脂肪代谢障碍,血液中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增高,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胆汁分泌增多,胆汁中的胆盐和脂肪酸在肠道内厌氧菌作用下可形成致癌物质,诱发胰腺癌。

酗酒是導致胰腺癌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酒精对胰腺细胞有毒性,易使局部细胞恶变。同时,酗酒影响肝脏排毒功能,也增加胰腺癌的危险。

某些基础疾病易诱发或直接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包括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胆结石、胃溃疡、胰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等。研究表明,60%-80%的胰腺癌患者有糖尿病。

预防胰腺癌,就要消除和远离这些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膳食要合理搭配,尽量少吃高脂、高油、多盐的食物,以谷类、豆类、甘薯等粗粮作为膳食的主体。每天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纤维类、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必要矿物质的摄入。多采用煮、熬、蒸、熘、氽等烹调方法,不要用油煎炸、爆炒等方法。不偏嗜,杜绝暴饮暴食,杜绝吸烟。参加适量的体力活动,避免超体重和肥胖,有助于降低胰腺癌的发病率。体力活动包括跑步、散步、游泳、打球、跳舞、爬楼梯、清洁房间等。

对一些易诱发或直接导致胰腺癌发病的基础疾病,要积极有效地控制。对危险的癌前病变,如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确诊后要及时予以手术切除。

健康危险因素 篇4

1.对象和方法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在全处25405人中, 对所有行政村进行编号, 随机抽取4个村 (三官殿村、安乐河村、狮子岩村、马湾村) , 每个村随机整组抽取600名常住居民, 采取入户询问方式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对象:年满15周岁的当地常住居民。调查人员与质控:从本院抽调有一定业务经验的医务人员, 并在调查前进行集中培训, 各被调查村卫生室人员予以协助。有专人对调查表格的填写进行核查复核。调查内容:此次调查所用《居民健康状况调查表》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慢性疾病情况、两周患病情况、个人行为习惯、医疗卫生服务评价及家庭基本情况等。

2.结果

此次共调查社区居民2400人, 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365份。在2365名被调查者中, 有722人 (人次) 患有慢性病, 抽样人群患病率为30.53%;按照发病率高低排位依次为:高血压12.85%、慢性胃炎4.31%、慢性支气管炎4.14%、糖尿病2.83%、冠心病2.62%、肿瘤1.81%、脑卒中1.27%、传染病0.07%。与本地高发慢性病有关的健康危险因素主要是:社区居民缺少体育锻炼、生活不规律、吸烟、过量饮酒、超重、口味偏咸、饮浓茶等。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支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本街道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提示我们在今后工作中, 将围绕这些重点疾病制定防治策略和干预计划。

3.1充分利用街道组织资源, 成立由政府主导, 卫生、教育、财政、宣传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形成政府部门支持、卫生部门协调、群众积极参与、院村联动的综合防治工作机制。

3.2以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工作为基础, 为社区居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建档率, 落实定期体检制度, 以便早期发现慢性病人, 做到一级预防为主, 二、三级预防并重。

3.3以推行乡村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为契机, 转变服务理念, 坚持走出去, 积极拓宽健康服务内涵, 开展主动式健康关怀和健康管理。

3.4以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 大力开展慢性病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为高血压、糖尿病和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年度体检, 进行健康状况和健康危险因素风险评估, 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健康干预措施, 定期随访。

3.5围绕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 积极开展健康指导与健康行为干预工作。对慢性病人体重、血压、摄盐情况、膳食情况、运动量、服药规律性、遵医依从性等各项指标进行动态监测、评价, 提供全程干预和指导服务, 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加油站危险因素分析 篇5

加油站的环境风险是指油品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物料在失控状态下发生的突发事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其定义为事故发生的概率与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的乘积。这类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小及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影响程度与物料的性质、物料的泄露量、工艺流程、管状况以及防范补救措施等多种因素有关,较难用数字准确表示。但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1.1 风险识别

1.1.1 物料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附录 A.1 中表 1 物质危险性标准中规定:液体—-闪点低于 2 1℃,沸点高于 20℃的物质为易燃物质。汽油闪点很低(- 50℃),为易燃物质;附录A.1 中表 3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规定:汽油生产场所临界量(吨)为 2 吨;贮存区临界量(吨)为 20 吨。根据对唐山市公路两侧加油站调查,加油站的级别一般为 3 ~2 级,加油站汽油日最大贮存量在 1 6 ~6 0 m3,因此加油站可构成重大危险源。

1.1.2 物料的危险特性

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按其主要危险特性分为 8 类。汽油属第 3 类“易燃液体”中的“低闪点液体”,其危险特性为:⑴本品蒸汽与空气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⑵与氧化剂会发生强烈反应,遇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⑶有毒或其蒸汽有毒。1.1.3 风险事故易发部位 ⑴加油岛

加油岛是为各种机动车辆加油的场所。由于汽车尾气带火星、加油过满溢出、加油机漏油、加油机防爆电气故障等原因,容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⑵储油罐及管道如地面水(雨水)进入地下油罐,使油品溢出;地下管沟未填实,使油气窜 入,遇明火爆炸;地下油罐注油过量溢出;卸油时油气外逸遇明火引爆;油罐、卸油接管等处接地不良,通气管遇雷击或静电闪火引燃引爆。⑶装卸油作业

加油车不熄火,送油品车静电没有消散,油罐车卸油连通软管导静电性能差;雷雨天往油罐卸油或往汽车车箱加油速度过快,加油操作失误;密闭卸油接口处漏油;对明火源管理不严等,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加油站风险分析及其应对 ⑷防雷装置

加油站规定安装的防雷装置,避免雷雨天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如果产生电火花,就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2 风险类型、成因、概率分析 1.2.1 风险类型

⑴加油站着火或爆炸:加油站属一级防火单位,油品的燃烧或爆炸引起的后果相当严重,不但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成品油的泄漏和燃烧,也将给大气、土壤、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综合污染,尤其是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影响将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被污染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各种生物及植物将全部死亡。被污染的水体和土壤得到完全净化,恢复其原有的功能,需要十几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⑵储油罐事故泄露:储油设施的事故泄露主要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成品油泄露对 环境的影响,如地震、洪水、滑坡等非人为因素。这种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污 染造成的后果较难估量,最坏的设想是所有的成品油全部进入环境,对河流、土壤、生物造成毁灭性的污染。这种污染一般是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后果较为严重,达 到自然环境的完全恢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1.2.2 风险成因

可引起加油站风险事故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两大类。⑴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震、土壤腐蚀、洪水、滑坡、雷电等。

⑵人为因素:包括工程设计缺陷,设备质量不过关,设备选型和安装不当,生产过程中发生误操作或机电设备出故障以及外力因素破坏。1.2.3 风险概率

石化储运系统存在较大潜在火灾爆炸事故风险,据“世界石油化工企业近3 0 年的 100 起特大事故”统计分析,属于罐区事故为16 次,占16%,属油船的为6 次,占6%。根据对同类石化企业调查,表明在最近十年内发生的各类污染事故中,以设备、管道泄漏为多,占事故总数的 5 2 % ;因 操 作 不 当 等 人 为 因 素 造 成 的 事 故 占2 1 % ;污染处理系统故障造成的事故占15%,其他占 12%。据储罐事故分析报道,储存系统发生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概率小于万分之一。2 风险防范措施

加油站存在的环境风险,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取防范措施。2.1 工程防范

在加油站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加油站设计和施工规范,需注意的问题有: ①在加油站选址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如尽可能远离河道,减少由于洪水可能产生的影响。②对地质结构进行勘察避免将加油站建在断裂带上给加油站的正常运行埋下隐患。

③项目设计和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设计规范,采取较大的抗震结构保险系数,提高油站基础结构的抗震强度,确保储油罐和输油管线在一般的自然灾害下不发生泄漏。④在加油站设计和建设施工时,储油罐区设有检查孔或检查通道,为及时发现地下油罐渗漏提供条件,防止燃料油泄漏造成大面积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2.2 设备防范

①对储油罐的内外表面、储油罐外周检查通道、储油区地面、输油管线外表面做防腐防渗处理。

②储油罐所用材料必须使用大于 4 m m铁板制作,且防腐处理须达到国家标准,而不能只刷防锈漆进行简单防腐。使用具有国家承认电焊工证书的工人进行焊接,并由有关部门做焊缝测试后方可使用,不得留下隐患。

③购置的设备必须选用国家注册的正式产品。2.3 环境安全防范

①燃料油在运输、储存及加油等过程中严格管理,杜绝油料的跑、冒、滴、漏。②因突发事故产生的燃料油的泄漏,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理受污染的土壤以减小渗透及扩散范围。

③燃料油是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规范将油气排放口、加油周围半径 4.2 5 m、离地平高 1.25m 的范围划为一级爆炸危险区域。按照消防法规规定, 切实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和制度,建立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和预警方案,确保油站不发生火险。④工程建成运营后要加强环境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环境风险。

⑤修建应急水池,一但出现火灾用应急水池来收集灭火产生的消防废水,以防止消防废水外排。

2.4 职工安全教育

①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风险的意识; ②设置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

③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实行定期的巡检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 ④严格执行防火、防爆、防雷击、防毒害等各项要求; ⑤建立健全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及高效的安全生产机构,一旦发生事故,要做到快速、高效、安全处置;

⑥加油站内的电气设备严格按照防爆区划分配置。3 事故应急预案

各种致癌因素的危险评分 篇6

吸烟9.5分 研究发现,在美国的女性肺癌患者中,有80%的人是因长期吸烟而罹患此病的。此外,吸烟还会增加人们罹患子宫癌、胰腺癌、肾癌和口腔癌的几率。

年龄8.9分 在确诊患有癌症的人群中,55岁以上的人约占77%。人体内细胞的衰老、长期存在的不良行为及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中都会增加人罹患癌症的几率。

日晒8.9分 研究发现,有65%的致命性黑素瘤患者是因日晒过度而发病的。

遗传因素7.8分 研究发现,有5%~10%的癌症具有遗传性。

性传播疾病7.4分 人们在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乙肝病毒等主要经性传播的病毒后,可能会诱发某些癌症。

肥胖症6.6分 肥胖症患者体内多种激素的水平都会显著增高,从而可为癌细胞的生长繁殖提供温床。

饮酒5.6分 研究发现,人们若每天喝1杯酒就会增加患乳腺癌的几率,而酗酒可能会使人患上多种癌症。

饮食5.3分 人们若常吃红肉和加工过的肉食会增加患结肠癌的几率。此外,人们若经常喝甜饮料会增加患肥胖症的几率,进而可增加患癌症的几率。

不运动5.0分 研究发现,很少运动的人患肠癌、乳腺癌、肺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均较高。因此,人们应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低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避孕药4.3分 研究发现,女性若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会增加患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几率。若停止服用此类避孕药,患癌的几率则会相应地下降。

辐射3.5分 人们在生活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辐射,而辐射较强的医学检查对人体的损害最为严重。

压力1.3分 人们若长期承受较大的压力,会损害机体的免疫力和进行DNA修复的功能,从而可增加罹患癌症的几率。

手机1.1分 研究发现,人们若经常近距离地接打手机会增加罹患癌症的几率,而在打电话时使用座机或手机的免提功能可减少手机对健康的损害。

双酚A1.0分 多项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双酚A可能会诱发癌症。因此,人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种物质。双酚A主要存在于各种塑料制品中。

甜味剂0分 目前没有确切的临床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会致癌。

咖啡因0分 在早餐时喝杯咖啡不但不会诱发癌症,而且可以降低人们罹患基底细胞癌的几率。

健康危险因素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3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学生。根据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别以杭州(经济发达地区)、金华(中等发达地区)和衢州(欠发达地区)3个城市作为城市样本,杭州市下辖的江干区(经济发达地区)、桐庐县(中等发达地区)以及淳安县(欠发达地区)3个郊区县作为农村样本。城市中学生样本要求每个城市随机抽取市区内全日制中学15所,包括重点初中、普通初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技术学院,至少3 000名学生;大学生样本要求每个城市抽取2所综合性大学,至少600名学生。郊区县每县选择2所初中和2所高中作为普通中学代表,选择1所职业中学作为职业学校代表,每所学校至少200名学生,每县至少1 000名学生。共调查学生12 508名,男生5 619名,女生6 889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分别为2 939,7 601和1 968名。其中城市初中生、高中生分别为1 617名和5 629名,农村初中生、高中生分别为1 322名和1 972名。

1.2 方法

采用卫生部中国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编制的问卷实施调查[4]。由经过培训、考核合格的调查员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匿名自填,对问卷当场进行复核,及时补缺或纠正,并当场统一收回。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饮食相关行为,运动锻炼相关行为,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吸烟和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电子游戏、网络成瘾、赌博等精神性成瘾行为以及易导致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性行为等。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46。

1.3 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经编码后用EpiData 3.02软件进行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饮食摄入相关行为

不同学段男生每天至少喝2次汽水饮料的比例均高于女生,女生每天吃新鲜瓜果和蔬菜的比例均高于男生(P值均<0.05);过去7d中,不同学段女生至少吃2次甜点的比例均高于男生,高中和大学的男生至少吃1次路边摊的比例高于女生,初中和大学的女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高于男生(P值均<0.01)。见表1。

2.2 运动锻炼相关行为

初中和高中的男生在过去7 d中每天活动60 min、体育锻炼30 min以及每天至少连续步行或者骑车30 min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在静态休闲活动方面,过去7 d中每天至少课外学习1 h的女生报告率高于男生(P<0.01)。见表2。

2.3 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

过去30 d骑自行车逆行行为以及过去1 a非安全场所游泳,不同学段男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在故意伤害行为方面,男生在被恶意取笑、打架斗殴行为中受到伤害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初中和高中女生在想过离家出走方面高于男生(P值均<0.01);另外,在受到意外伤害方面男生高于女生(P<0.01)。见表3。

2.4 物质与精神成瘾行为

不同学段男生的吸烟和饮酒比例均高于女生(P值均<0.01);此外,网络成瘾、赌博等精神成瘾行为比例男生也高于女生(P值均<0.05)。见表4。

2.5 易导致意外怀孕和性传播疾病的性行为

在学校接受过艾滋病或青春期教育的初中、高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P值均<0.01);曾经有过性行为、或者被迫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的比例高中、大学男生高于女生(P值均<0.01)。见表5。

3 讨论

调查发现,浙江省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在饮食摄入相关行为方面,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挑食、偏食现象,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青少年(尤其是女生)偏好摄入甜品、油炸食品、西式快餐等高能量、高脂肪的食品,而体育锻炼又相对不足。据研究,这些均为诱发成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5]。因此,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还有助于预防与饮食有关的肥胖、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健康问题[6,7]。

青少年存在运动锻炼不足的情况。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方面,都把重心放在成绩上,使得初、高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学习竞争激烈、课余时间少,不能很好地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另一方面可能与学生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关,从小未养成很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静态休闲方式取代运动,使得学生没有自主运动锻炼的意识。因此学校应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确保他们必要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锻炼机会;同时学校应与家长一起,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方式,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从而改变锻炼不足的现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8]。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伤害逐步取代疾病,成为中小学生的致伤、致残、致死首要原因;我国多数沿海城市的青少年车祸死亡率已接近肺癌等成年疾病,寿命损失则更沉重[9]。本次调查表明,青少年步行没有走人行道的比例不同学段均超过了30%,特别是大学男女生没走人行道的比例分别高达61.9%和51.8%。大学生骑车违规、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现象严重,显示出大学生的守法和防护意识不强,存在较高发生伤害的隐患。目前伤害的发生已经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值得有关部门引起充分重视。根据青少年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特点,全社会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安全教育,使青少年了解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类危险,开展生活技能教育,使他们掌握控制情绪、沟通交流的技巧,完善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概念[10,11]。同时,应增强执法力度,减少交通和游泳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将青少年伤害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本次调查还发现,男生吸烟、饮酒行为高于女生,并且随年级的升高,学生各种吸烟、饮酒、滥用药物行为也相应增加,尤以男生为甚。在对大学男生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有超过50.5%吸过烟,有86.5%喝过酒,使用成瘾性药物的达到了6.8%。因此,应尽早在学生中开展控烟、控酒、滥用药物等行为的健康教育,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帮助吸烟学生制定个体化的戒烟方案,教育尚未吸烟的学生不吸第一支烟,从而降低吸烟率及烟草复吸率。同时,应在计划行为形成理论和合理行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出更有效的干预措施[12,13]。青少年的药物使用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说明药物滥用方面的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和生活技能教育,舒缓学生在学习、就业、生活方面的心理压力,教给他们正确面对学习、就业及生活挑战的方法,提高心理社会能力,使他们能够迎接挑战、战胜困难[10]。

在性行为方面,浙江省在校大学生“曾经怀孕或者使她人怀孕”行为报告率高达4.6%。此外,中学生只有66.6%的男生和69.6%的女生接受过艾滋病教育。因此,在同伴教育、亲子交流及专业医疗机构参与的同时,有必要在校园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知识、观念,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14,15,16]。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青少年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为制定学生危险行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浙江省内63所学校(初中、高中、大学)的在校学生12 508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学段学生摄入油炸食品、吃路边摊的比例均在50%左右;每天活动1 h的比例均低于30%;过马路不走人行道的比例在30%~60%之间;过去30 d有过饮酒行为的比例在23%~62%之间。大学和高中男生性行为的发生比例均超过13%。男生在摄入饮料、体育锻炼、骑车违规、打架斗殴、网络成瘾、吸烟、饮酒以及曾经有过性行为的比例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摄入新鲜瓜果蔬菜、静态休闲活动、想过离家出走、接受过艾滋病或青春期教育的比例高于男生(P值均<0.05)。结论 浙江省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不容忽视,迫切需要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

健康危险因素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 “我院”) 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00例进行横断面调查 。 年龄26~64岁 ,平均 (45.7±11.2)岁 ;平均受教育时间 (11.6±3.4)年 ,小学及以下6例 ,初中28例 ,高职高中42例 ,大专及以上24例 ;平均第一次结婚年龄(25.5±3.3)岁,平均妊娠次数(2.15±0.65)次;第一次分娩平均年龄 (26.4±3.3)岁 ;已婚77例,未婚23例。 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100名婚妇女作为对照组, 年龄25~63岁,平均(45.3±11.4)岁;平均受教育时间(11.2±3.5)年,小学及以下5例(5.0%),初中27例(27.0%).高职高中40例,大专及以上28例;平均第一次结婚年龄(24.3±3.1)岁,平均妊娠次数(2.20±0.52)次;平均第一次分娩年龄(26.0±3.2)岁;已婚76例,未婚24例。 两组年龄、平均受教育时间、平均第一次结婚年龄、平均妊娠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WHO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联合制定的统一调查表格对所有研究对象施行一对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9项91个观察变量:1一般情况: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出生地、婚姻状况、结婚年龄及次数、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等一般性个人信息;2月经史:初潮年龄、月经周期、月经量、是否绝经;3性生活:初次性行为年龄、性交频次、性伴侣数、既往性病史、性生活卫生习惯;4孕产次:初次怀孕年龄、孕次、产次、流产史;5家庭其他成员疾病史,如父/母肿瘤病史;6饮食习惯;7既往妇科疾病史;8避孕措施;9妇科检查。 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

1.3 健康促进方法

本研究100例患者入住病房后,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 采取个体化的指导及教育,内容包括:1疾病知识的宣教。 提高宫颈癌患者和家属成员对宫颈癌的认识, 是康复宣教的首要方面。本研究针对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住院期间通过谈心、发放疾病相关健康手册、每周集体健康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康复治疗的意义。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并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经常性、不断强调的内容。 宫颈癌患者会出现忧郁、紧张、焦虑等负性心理,并影响社会活动。导致生命质量降低。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和食谱入手,少量多餐,软食为主,食物构成以蛋白质和糖类食品为主,并注意补充维生素。 入院后3~7 d内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通过问卷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的反馈性调查。

1.4 生活质量评价

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包含个体的生理领域 、心理领域 、独立性领域 、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宗教领域与生存质量有关的6个领域和24个方面(F1~F24),每个方面有4个问题条目。另外,再加上4个有关总体健康(F25)和总体生存质量的问题,共计100个问题。 各个领域和方面的得分均为正向得分,即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见表1、2。

1.5 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格内容录入计算机建立Fox Pro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均数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Fx 为第 x 小方面的得分;总体健康状况小方面未参加总量表计分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孕次、初次怀孕年龄、被动吸烟、进食腌制食品人群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5)。 见表3。

2.2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受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孕次、经常食用腌制食品、被动吸烟、冲洗阴道7个变量为宫颈癌危险因素(P < 0.01或P < 0.05)。 见表4。

2.3 生存质量评分

术后6个月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体健康和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术前(P < 0.05),宗教领域前后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5。

3 讨论

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居第一位,而且近年来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3]。 我国每年新增13万例以上宫颈癌患者,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4]。 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对宫颈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5]。 以往所采用的巴氏法灵敏度较低,往往导致阳性患者漏诊[6]。 现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在临床普遍运用,显著提高异常细胞的检出率,成为目前国内临床最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 近年来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DNA定量分析等新方法逐渐开始发展运用,但这些方法在临床运用中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眉山地区成立于1997年,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包括1区5县,共有131个乡镇、1188个村,人口总数约346.2万人。 随着全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眉山地区的宫颈癌患者不断增加。 我院作为眉山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中宫颈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现时多为较晚期。 眉山地区成立迄今还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宫颈癌流行病学调查, 因此开展大规模的宫颈癌筛查, 同时开展宫颈癌危险因素的宣传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获得流行病学资料,也可以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和全面提高眉山地区妇女的预防意识。 本研究通过分析眉山地区宫颈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探讨健康促进在改善生命质量的效果,实现眉山地区宫颈癌大规模的筛查及健康教育的宣传,达到宫颈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总结得出当前眉山地区宫颈癌的流行情况和流行因素, 通过宫颈癌危险因素的宣传教育、 以期提高全民的宫颈癌的筛查意识, 从而降低和控制眉山地区宫颈癌的发病率。 宫颈癌流行病学特点:1流行趋势: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趋势, 而发展中国家发病率仍较高,下降速度较慢,主要表现在宫颈癌年轻患者的发病率开始增加, 目前已证实与过早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有关[7,8,9]。 2地理分布特点:宫颈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地区性差异大, 与经济发展及对性行为的态度有关[10],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城市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农村[11-12]。 3人群分布特点:小于30岁少见,30岁后明显增加,55~65岁高发组,65岁呈下降趋势, 但近年来小于30岁的宫颈癌患者明显增多,呈趋年轻化趋势[13],究其原因,考虑有以下几方面:1年轻妇女中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增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上升,特别是高危型,如16和18型的感染[14]。 2性混乱 。 3孕次大于3次比例无显著下降。 4宫颈癌年轻化 ,预后差,生存率低。 宫颈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1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2宫颈病变。 3免疫功能与细胞因子。 4性因素:多性伴侣、性混乱与宫颈癌关系密切,最恒定的是性伴侣数,与之成正比[15]。 5宫颈癌者的配偶大多有各种性病史,如生殖器疣、淋病、生殖器疱疹,特别是与男性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16]。 6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4年以上),增加发病危险,特别对已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可能有促进作用[17]。 7农村明显高于城市,与卫生饮食有关。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这是慢性病本身特点所决定的[18]。高危预防策略对慢性病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基本可分为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两种。 针对吸烟、膳食和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实现。 健康教育是干预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在实施针对高危人群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时,须辅之相应措施以提高效果。 相关研究发现宫颈癌患者对疾病认知状况越好,生命质量越高[19,20]。 本研究对宫颈癌患者进行健康促进干预,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体健康和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术前(P < 0.05),提示健康促进在改善宫颈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显著。 多数常见慢性病患者出自数量庞大的低危人群,而不是少数的高危人群。 人群中存在常见病是因为很多人都暴露于某些根本的原因, 因此需要实施全人群策略,作为全面覆盖的慢性病防治方法。 全人群策略的目标是通过改变人群广泛的暴露状况,实现整个人群暴露(如血压)分布向着疾病低风险的方向平移 。 全人群策略可以使大多数人受益,即使每个人因预防而获得的收益微不足道,但它给整个人群带来的累积收益非常可观。 与此同时,整体分布的平移也将高危个体移出了危险带,这必然会使异常值的发生率(如高血压患病率)相应降低。 全人群策略是实现全人群健康的必经之路,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促进在改善宫颈癌患者生命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四川省眉山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00例(病例组),术前给予宫颈癌患者健康促进宣教,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观察病例组患者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及宗教6大领域评价的生活质量。另选我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100名已婚妇女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癌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孕次、初次怀孕年龄、被动吸烟、进食腌制食品人群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农村(OR=3.132,95%CI:1.985~5.300)、受教育程度低(OR=5.451,95%CI:2.333~10.670)、人均月收入低(OR=1.507,95%CI:1.104~2.435)、多孕次(OR=1.212,95%CI:1.012~1.452)、被动吸烟(OR=1.097,95%CI:0.895~1.482)、常吃腌制食品(OR=1.182,95%CI:1.078~1.296)是宫颈癌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术后6个月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关系领域、环境领域和总体健康和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宗教领域手术前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会经济地位、多孕次、常吃腌制食品、性生活卫生与罹患宫颈癌有关。健康促进可以提高宫颈癌患者生命质量。

健康危险因素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被调查人群。参照辽宁省各市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状况,选择中部(经济条件较好)、南部(经济条件中等)、北部(经济条件稍差)各1座城市,每座城市分别抽取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职业高中等9所高中学校为调查点,每所学校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220名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5 940份,收回有效问卷5 590份,有效应答率为94.11%,其中男生2 393名(42.8%),女生3 197名(57.2%);年龄14~23岁。中部、南部、北部3地参加调查的高中学生分别为1 800人(男662人,女1 138人,平均年龄17.38岁),1 958人(男845人,女987人,平均年龄17.32岁)和1 832人(男886人,女1 072人,平均年龄17.17岁)。

1.2 方法

使用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编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高中)》,按照统一要求,对相关学校班级的班主任及校医进行培训后,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采用集体自填表形式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共2类69项,采取匿名方式,自愿填写。

1.3 质量控制

由国家课题组负责对合作单位调查人员进行调查方法培训,统一方法、统一时间进行调查。若问卷中有9项以上空项则视为无效答卷。

1.4 数据录入及处理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人数据录入,并利用该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核对,最后用SPSS 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发生情况 按照健康危险行为的性质,将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分为一般行为、不良行为、不良心理、成瘾行为及青春期行为等5个类别,根据危险行为发生率高低分别进行排序(表1)。结果显示,在一般行为类别中,运动量不足、常吃甜点和不吃早餐的发生率排在前3位;在不良行为中,骑车违章的发生率位列第一,其次为吸烟、醉酒和打架;在精神心理活动类别中,离家出走(31.4%)、心情郁闷(27.5%)和自杀意念(21.3%)等发生率排在前3位。

2.2 不同性别、年级、家庭类别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比较男生与女生的危险行为共有32项,约2/3的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主要有骑车违章、打架、吸烟、饮酒以及接触赌博活动等。女生危险行为发生率高于男生的共有10个,主要集中在吃甜点、吃快餐等生活习惯与孤独感、心情郁闷等心理行为方面。危险行为在不同类别家庭之间的分布见表2,共有21项危险行为发生率在不同类型家庭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大部分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都是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高于核心家庭或大家庭。

2.3 不同地区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比较 地区间健康危险行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部地区以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上网等行为发生率较高,而北部地区健康危险行为则以骑车违章、打架、孤独、郁闷等为主。

2.4 高中学生伤害发生情况

2.4.1 伤害发生情况 被调查高中学生在近1 a内伤害发生率为25.5%。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26.0%,27.3%和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P=0.003)。伤害发生率以中、南部较低(22.9%, 23.1%),北部较高,达30.5%(χ2=36.23,P=0.000)。

2.4.2 伤害与各种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 以伤害为因变量(y),各种健康相关行为为自变量(x),进行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选择forward stepwise(conditional)法,进入概率0.05,剔除概率0.10,有16个自变量对方程具有显著贡献,按照相对危险性(OR值)从高至低的顺序排列,前4位分别是打架、被欺侮、伤心绝望、骑车违章等(表3),其中以打架行为对函数y(伤害)贡献较大,而运动频次与伤害呈负相关。

3 讨论

青少年人群因年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表现出独特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包括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与该人群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高中学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以骑车违章、吸烟、运动量不足和离家出走等为主。约44%的受调查学生在近30 d内有过双手离把、逆行、闯红灯等骑车违章的经历,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而吸烟、离家出走等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则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辽宁省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流行状况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学生危险行为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的现象更值得关注。

有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0%~50%[3]。危险行为与伤害的发生密切相关,及时发现青少年健康相关危害行为并予以纠正,防止伤害的发生,保护青少年健康,是全社会的责任。本研究发现辽宁省高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5.5%,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三年级学生,这可能与低年级学生对危险行为认识能力有限及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差有关。危险行为发生率的比较也证实了这一点,有25个危险行为发生率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年级学生危险行为主要有心情郁闷、运动量不足、饮酒等,而低年级学生则以打架、出走、长时间上网等发生率较高,而此类行为是与伤害关系最为密切的危险因素之一。提示在进行学生危险行为干预、预防伤害的教育活动时,应将重点放在低年级学生。

伤害在地区间的分布表现出了不平衡性,辽宁省以北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为最高,明显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这可能与该地区的学生危险行为分布特点有关。考虑到各地区调查人群男女生构成比例差异可能影响到行为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因此在地区间比较时进行了性别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地区学生骑车违章、被欺侮、打架、经常感到孤独、心情郁闷等危险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伤害因素分析表明上述危险行为与伤害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水平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分布以及与伤害发生率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联系,尚难断定,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陶芳标,高茗,卫国,等.合肥市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因素结构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571-573.

[2]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08-306.

健康危险因素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全体一年级本科生2 140名,再按5%比例整群抽取200名一年级研究生。共发放2 340份问卷,排除问卷中回答已诊断为颈椎器质性病变及有一项及以上很重表现,经休息或改变生活方式后仍不可恢复并遗留后遗症者。获有效问卷2 226份,有效回收率为95%。其中大一学生2 026名(男生540名,女生1 486名;文科生1 184名,理科生842名);研一学生200名(男生68名,女生132名;文科生117名,理科生83名)。

1.2 方法

根据文献[9,10]自行编制“大学生颈椎亚健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颈椎亚健康症状和日常生活方式两部分。其中颈椎亚健康症状包括9种颈椎病常见表现,每种症状分为“没有”、“很轻”、“较重”和“很重”4个等级。将出现1项及以上较重/很重表现,经休息或改变生活方式后可恢复者认定为颈椎亚健康人群。选取100名大一学生(文、理专业各半)进行预调查,KMO系数为0.730(P=0.000),Cronbach's α系数为0.799,表明问卷信、效度满足研究需要。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统计、 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比较

见表1,2。45.5%的大一学生存在颈椎亚健康现象,有较重“颈肩部易疲劳、颈部僵硬有弹响、肩臂放电样疼痛或麻木感”表现者均在10%以上,“很重”表现人数最多的是“颈部僵硬有弹响”。62.0%的研一学生存在颈椎亚健康现象,位列前3位的表现依次是“颈部僵硬有弹响”、“颈肩部易疲劳”、“肩臂有放电样疼痛或麻木感”。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颈椎亚健康比较

大一学生中42.8%的男生和46.5%的女生存在颈椎亚健康问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4,P=0.137);研一学生中92.5%的男生和51.0%的女生存在颈椎亚健康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5,P=0.035),男生“颈肩部疼痛、肩臂有放电样疼痛或麻木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

2.3 不同专业大学生颈椎亚健康比较

整体上,大一文科生颈椎亚健康问题发生比例高于理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2,P=0.045);文科生有“颈部僵硬有弹响、颈肩部疼痛、肩臂放电样疼痛或麻木感、颈肩部易疲劳和失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理科生(P值均<0.05)。研一文、理科学生颈椎亚健康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892)。

2.4 大一和研一学生颈椎亚健康比较

根据研究生专业和性别的构成比,从大一学生中随机选取200名学生,与200名研一学生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生与本科生颈椎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62.0%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4,P=0.016)。研究生“颈部僵硬有弹响声”的比例(30.5%)显著高于大一学生(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3,P=0.010)。

2.5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危险因素分析 见表3。

由表3可见,将大一学生颈椎亚健康状态设置为因变量(健康=0,亚健康=1),以每天持续看书时间(≤1 h=1,1~3 h=2,≥3 h=3),眼睛与书本距离(≤15 cm=1,15~25 cm=2,≥25 cm=3),每天用计算机时间(≤2 h=1,1~3 h=2,≥3 h=3),持续使用计算机时间(≤1 h=1,1~3 h=2,≥3 h=3),键盘位置(胸和肩之间=1,胸部水平=2,腹部水平=3),坐姿(头颈正直=1,头颈侧偏=2,头颈屈伸=3,头颈旋转=4),睡眠时间(≤4 h=1,4~6 h=2,6~8 h=3,≥8 h=4),睡眠质量(很好=1,好=2,一般=3,差=4),了解/实施缓解颈部疲劳的方法(不了解=1,了解但未实施=2,了解并实施=3),每周锻炼时间(≥10 h=1,5~10 h=2,3~5 h=3,≤3 h=4)为协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强迫引入法建立模型,变量剔除概率标准为0.100,模型检验显示,χ2=155.076,P=0.000,表明模型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7个影响因素进入模型,按照OR值大小颈椎亚健康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睡眠质量差、持续操作计算机时间长、不了解和未实施缓解颈部疲劳方法、坐姿不良和每日操作计算机时间长,看书时保持眼睛和书本的距离以及睡眠时间充足是颈椎亚健康的保护因素。

同上方法分析研一学生颈椎亚健康危险因素,模型检验显示,χ2=78.254,P=0.000,表明模型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有4个影响因素进入模型,按照OR值大小颈椎亚健康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坐姿不良、每周锻炼时间少和睡眠质量差,键盘位置适当是颈椎亚健康的保护因素。见表4。

3 讨论

颈椎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过程[11],但近年来颈椎病的发展却愈来愈年轻化[12]。研究发现,颈肩痛、头晕、头痛等颈椎病相关症状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亚健康表现之一[2,13]。本调查亦显示,有45.5%的大一学生和62%的研一学生存在颈椎亚健康问题,接近或略高于国内对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的调查结果[8,14]。更令人担忧的是,3.5%的大一学生和7.5%的研一学生有严重的颈椎弹响这一颈椎退变的重要特征[15],提示管理者应针对大学生健康状况的特征,将颈椎健康促进纳入高校健康教育活动。

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分层分析后发现,大一文科生颈椎亚健康状况差于理科生。国内调查也显示,文科生亚健康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高于理科[16]。可能由于近年来文科专业学习和就业压力大于理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特点及生活方式的不同[17]也可能导致文科生总体健康状况差于理科生。研一学生颈椎亚健康表现较大一学生更普遍、程度更严重,提示高校开展颈椎健康促进活动时,应更加关注研究生群体。同时,男研究生表现出颈椎亚健康发生多于女研究生的特点,与国内报道的“男研究生健康水平好于女生”有所不同[18,19]。虽然较多调查显示,男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女生[18,19,20],但可能男生运动倾向于强身健体的对抗项目,尚不足以预防颈椎亚健康的发生。因此,高校开展颈椎健康促进活动时,应将大一文科生和男性研究生作为一级目标人群,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浅析空分设备危险因素及对策 篇11

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应采取的安全设施和对策措施,提高制氧装置的安全管理。本文针对运行设备作单机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危险因素;安全措施;安全管理

1.空压机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对策

空压机为空分设备提供制冷和克服阻力的压缩空气、精馏的原料空气。一般小型空分设备配用活塞式;中、大型空分设备配用螺杆式或透平式;特大型空分设备采用轴流式。现代空分设备都配用无润滑压缩机。

1.1空压机的危险、危害因素主要表现

(1)用油润滑空压机的危险、危害因素

早期的空分设备选用活塞式空压机,气缸用机械油润滑。空压机气缸油在高温下很易产生结炭,使空气排出管道有效流通直径逐渐缩小,流速不断增大,当流速超过极限时,气流摩擦产生的激发能量点燃结炭,就会使管道燃烧爆炸。

空压机的气缸油或轻馏分随气流带人分子筛纯化器,会引起分子筛中毒,吸附效能降低,二氧化碳吸附不彻底,不仅堵塞板翅式换热器,影响运行周期,还会使液氧中二氧化碳增加,逐渐析出引成这些冰状固体与冷凝蒸发器内壁摩擦很易形成静电。

(2)对离心立,压缩机危:害较大的因素是轴位超标

正常运行情况下,离心式压缩机转子叶轮两侧的轴向力是互相抵消的,不平衡的部分由平衡盘来减小轴向推动,剩余部分由止推轴承来承当。当轴向力增加,或止推轴承磨损,遇突然事故熔化的,或平衡盘后通大气的小管堵塞,或突然断轴时,将会产生转子与固定件相碰的重大事故,造成轴位移严重偏离。

1.2空压机危险、危害因素对策措施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来看空气带油是严重危害空分设备运转的因素,现在空分设备制造厂新出的设备基本采用无油空压机,但对老设备尚有不少在运行。最理想的办法是更新设备,采用无油润滑的压缩机,暂时无法更新的,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1)严格控制气缸润滑油的质量,要有足够的粘度、稳定性,不得混有机械杂质、水分、灰分、要符合19#机械油的各项指标。(2)严格控制润滑油进油量,在保证气缸不拉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进油量,象5L-16/50型空压机可控制在250g/h。(3)加强空压机日常维护,发现排气温度升高应查明原因,及时排除故障。定期清除阀门、管道、冷却器的结炭、水垢,提高换热效率,降低排气温度,防止结炭。(4)定期地准确地吹除油水分离器,尽量减少油水带人纯化器中。(5)关于离心式空压机防喘振对策。首先设计中应有防喘振放散阀,一旦空压机出口压力接近喘振前,该阀自动打开,日常要加强保养,使其灵活好使;次之要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切换系统灵敏,运行正常;再是操作中注意空压机出口压力不得升得过高。一旦发生喘振应迅速开大防喘阀或空压机放空阀。

2.空分塔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对策

空分塔是将空气分离成氧、氮等的设备,空分塔最危险、危害因素是爆炸事故。爆炸的部位绝大多数发生在氧气设备与管道上,如冷凝蒸发器、上塔下部、氧热交换器等部位。

2.1空分塔的危险、危害因素

造成爆炸是在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有一定数的可燃物质,在一定引燃源能量下就会产生燃爆。可燃物是从空气中吸人的乙炔、甲烷、乙烷、丙烯、丁烯等烃类碳氢化合物,或者由空压机、膨胀机带人的油脂与油裂解的轻馏分,以及化工厂区附近的氮氧化物、臭氧等易燃易爆物质;引爆源主要来于静电引爆和冲击引爆。

2.2防止空分塔爆炸的对策措施

(1)在氧气站选划:时应该注意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应符合GB 16912—97《氧气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表1、表2中的规定。严格控制空压机吸入口空气中的有害杂质含量。(2)用分子筛纯化器代替碱洗一干燥流程或冻结法的流程,采用13X分子筛提高吸附能力。严格控制纯化器再生温度和切换时间,尽可能降低进纯化器前的空气温度,把乙炔等碳氢化合物尽可能清除在塔外。(3)加强管理,要有准确的安全操作规程。特别是对液空、液氧中的杂质,要定期分析,一旦发现超标,应加大液氧的排放量,必要时停车处理。(4)大型空分塔推广全浸式操作法,经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爆操作法,但液氧面不能太满,若液氧溢出也会在板式或蓄冷器底部汽化,引起乙炔等碳氢化合物的浓缩。(5)加强对冷凝器蒸发器液氧流动出现死角的研究。从上塔溢流下来的液氧到液氧泵的循环或抽取1%液氧,均要流通,避免产生死角。

3.氧压机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对策

3.1氧压机的危险、危害因素

氧压机最危险的因素是燃烧爆炸,造成氧压机燃爆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原因如下:

(1)与氧气接触的零件去油不彻底,高压氧(≥2.94MPa)碰到油脂能产生自燃、爆炸。(2)管道中有铁锈、焊渣及涂锌管的锌粉带入气缸,活塞与气缸摩擦产生火花而燃烧。(3)活塞环磨损,活塞体与气缸体发生干摩擦起火。(4)用水润滑的氧压机断气缸润滑水。此类氧压机依*蒸馏水带走压缩过程的热量,又起到润滑作用,一旦断水很易产生燃爆。

3.2氧压机危险、危害因素对策措施的建议

(1)凡是与氧气接触的所有零件、阀门、管道、工具,都必须严格彻底脱脂,操作者的手、服装应忌油。(2)在拆卸活塞杆时,应将油清洗干净,并用四氯化碳去油后再拉出密封器,防止油脂帶人上密封器。(3)氧气管道在安装时,内壁应彻底除锈,到露出金属本色为止;氧气管最好采用不锈管,若用碳钢管(低压状态)应采用氩弧焊打底,防止产生焊瘤焊渣;氧气管无论压力高低严禁采用镀锌钢管。(4)在氧压机进口管道上安装上铜基合金的粉末过滤器,防止铁锈等机械杂质进入氧压机;过滤器芯子应用铜制,每季度应拆开清洗一次。

以上是我对目前我国内现有的空分装置危险源的浅析。从事制氧工作有十余年了,经历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故,血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我们要充分了解生产装置的危险因素,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制氧工问答》《制氧技术》《制氧安全操作规程》.

健康危险因素 篇1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健康教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 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近年来, COP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本文采用病例对照法分析COPD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旨在为防治COPD 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56例COPD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20例, 年龄39~81岁, 平均年龄 (57.5±7.2) 岁。以1∶2比例匹配我院其他临床科室同性别、年龄相差小于2岁的非COPD住院患者112例作为对照。

1.2 肺功能测定及COPD诊断标准

用意大利COSMED Quark PFT4型肺功能仪测定肺通气功能, 支气管扩张试验FEV1/FVC<70% 诊断为COPD[1]。

1.3 调查方法

参照我国流行病调查表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调查表,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经济状况、居住情况、生存环境、烹饪取暖使用燃料、日吸烟量、烟龄、体重指数、儿童期咳嗽史、家族肺部疾病史等。由经过培训的专职护士对受试者进行询问体检和调查表的填写。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 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 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

2结果

2.1 COPD单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 COPD组的城镇生存环境、烹饪取暖使用燃料、日吸烟量大、烟龄长、室内通风差、暴露职业粉尘、有儿童期咳嗽史、有家族肺部疾病史的构成比明显大于非COPD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多因素分析

将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单因素变量给予赋值量化。运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 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危险因素是烹饪取暖使用燃料 (OR=2.27) 、日吸烟量 (OR=1.57) 、烟龄 (OR=1.78) 、职业粉尘暴露 (OR=3.13) 、儿童期咳嗽史 (OR=2.26) 、家族肺部疾病史 (OR=2.35) 。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 具有病程长、病因多、病情复杂等特点, 其死亡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相关文献报道, 证明男性和高年龄是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2]。而本文探讨其他危险因素对COPD发生的影响程度, 结果显示: COPD单因素分析, COPD组在城镇生存环境、烹饪取暖使用燃料、日吸烟量大、烟龄长、室内通风差、暴露职业粉尘、有儿童时期咳嗽史、有家族肺部疾病史的构成比明显大于非COPD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的危险因素是烹饪取暖使用燃料 (OR=2.27) 、日吸烟量 (OR=1.57) 、烟龄 (OR=1.78) 、职业粉尘暴露 (OR=3.13) 、儿童期咳嗽史 (OR=2.26) 、家族肺部疾病史 (OR=2.35) 。以上结果说明烹饪取暖使用燃料、吸烟、职业粉尘暴露 、有儿童期咳嗽史、有家族肺部疾病史是COPD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 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3,4]。

从以上结果可知导致 COPD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 因此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这不仅能预防本病的发生和复发, 而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因此应该教会患者有效按时排痰的好习惯, 掌握咳嗽的方法, 对患者进行氧疗指导, 使患者懂得氧疗的基本常识及注意事项, 进行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由于COPD的病程长, 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 嘱患者少量多餐, 多饮水, 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清淡, 易消化食物。对COPD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很重要, 可以增强患者的呼吸功能, 促进病情的康复。

总之, 导致COPD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可避免相关危险因素, 能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 了解和增强相关的健康知识, 从而降低本病的发生、复发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J) .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8.

[2]魏兴, 魏路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11年度综述 (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 21 (6) :397-400.

[3]苏晴, 葛艳, 张勇,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的1∶2病例对照 (J) .中国实用医刊, 2011, 38 (8) :76-78.

[4]徐昕, 夏书月, 刘献萍,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 16 (5) :471-473.

上一篇:廉洁理论下一篇:临床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