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方案

2024-10-13

临床治疗方案(共12篇)

临床治疗方案 篇1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管理是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和对科学伦理学的深入研究,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目的和目标并不互相排斥, 但两者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把两者混同起来, 必然会造成治疗性的误解, 从而损害了临床试验的伦理学基础和基本道德要求[1]。要准确地理解药物临床试验内涵, 并能按规范去实施, 研究者必须准确地把握好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区别。

1临床试验的科学范畴[2]

临床试验是一项在人体进行的、以回答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工作, 包括新药、新的医疗器械、新的治疗与诊断技术应用的安全与有效性的评价, 新的临床治疗方法的探索与验证等。虽然临床前相关研究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试验药物的安全有效性;但药物的基本属性, 决定了这些研究结果不能替代临床试验结果, 药物的临床试验, 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 从动物试验到临床应用的不可逾越的桥梁, 通过这一过程, 研究与评价者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和样本中, 获取更多的安全有效性信息, 且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人们寄予这一过程更多的期待。

临床试验是以临床医学 (包括治疗、诊断、伦理等) 为基础, 并丰富以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生物统计、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学等内容的一门复杂的新型学科, 它集相关科学技术与社会学于一体, 服务于将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改善人类健康的崇高事业。由于学科本身的复杂性, 相关领域人员只有通力协作, 才能较好地完成每一个试验工作, 而从事这门学科研究工作的群体, 自然承载着更加神圣的社会责任。

2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比较[3]

2.1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主要区别

2.2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区别分析

2.2.1 目的

临床治疗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个体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促进患者健康。而临床试验是以受试者群体为核心, 以未来患者受益为目的的生物医学研究,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体试验, 探索和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新的药品对特定适应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获得可普遍性的知识。

2.2.2 基本方法

临床治疗是针对个体的综合征状, 施用常规治疗方法和伴随药物, 并根据个体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法加以调整改变。而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 减少人为的偏倚, 临床试验通常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等方法, 并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实施, 一般不能根据受试者的病情变化而改变, 其更侧重的是研究目的, 而非受试者本人的健康利益。

2.2.3 风险与受益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潜在风险是难以避免的, 患者或受试者均需接受各种化验检查以及服用药物、注射、手术等医学干预措施。不同之处在于:临床治疗中患者承担的风险可以为“治疗为患者自身带来的受益”所抵消[1], 患者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患者获得健康的受益要大于所承担的治疗上的风险。而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利益可以不是第一位[4], 其受益分为:①受试者直接受益;②他人受益 (如社会大众和未来的患者) ;其面临的风险是双重的, 既有常规治疗本身的不良反应、副作用等治疗风险, 也有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而使用的设计方法、检测手段造成的试验风险, 如随机入组安慰剂组的受试者, 可能面临无法按照个体的特殊性使用最适合的治疗。因此入组病例时应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2.2.4 遵循的原则

单纯的临床治疗只是针对某一患者个体进行的治疗行为, 不需要进行统一的设计, 它所遵循的是相关的治疗学原则。而临床试验需经过科学、严谨的设计, 并严格遵循《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贝尔蒙报告》、《涉及人类受试者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等伦理道德准则;遵循对照、随机、盲法、可重复的科学性原则;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 (试行) 》、《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

2.2.5 患者的选择

临床治疗是针对同一病种中所有患者进行治疗, 而临床试验则是对同一病种的所有患者按照严格的特定要求筛选患者, 患者只有同时满足符合试验方案中入选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情况下, 才能入组试验。实际上, 同一病种的所有患者也只有少数患者能成为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

2.2.6 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疗程

在临床治疗中, 只要有利于治疗的药物均可选用, 药物的选择范围广, 其合并用药、个体化用药、综合治疗的情况非常多见。治疗用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可根据临床需要来确定, 同一种药物在治疗的不同阶段, 可选用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等不同的剂型。治疗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联合用药情况、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进行调整, 疗程不一。

而临床试验中, 试验用药品不能改变, 并严格限制使用合并用药。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合并用药时要符合方案的要求, 特别是要避免使用已知有效的药物, 以免干扰对试验药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试验药的剂型、给药途径是确定的, 在每一疗程中, 试验用药和每天用药次数、剂量、疗程等在试验方案中也有明确规定, 其剂量的调整要以受试者的实验室检查或体格检查 (如血压) 数据为依据, 并严格按试验方案规定的时间窗或特定的疗程进行。

2.2.7 知情同意

临床治疗的知情同意就是要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其做决定所必需的足够信息, 包括治疗方法、目的、优缺点、并发症、副作用等, 让患者在权衡利弊后, 对医务人员所拟定的诊治方案作出同意或否定的决定, 其所侧重的是医生的医疗告知义务。临床试验更为注重尊重人的自主性原则, 受试者享有自愿参加与随时退出试验的权利, 受到损害时获得治疗和赔偿的权利。临床试验中知情同意过程应符合完全告知、充分理解、自主选择的原则, 医生需要将试验的详细信息完整地告知患者, 患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愿同意参加临床试验, 医患的关系转换为“研究者”和“受试者”的关系;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退出试验, 其医疗权益不受歧视;在试验前的知情同意过程以及试验过程中知情同意书的任何修改都必须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实施, 受试者必须再次签署修改后的知情同意书。

2.2.8 病例脱落

临床治疗中, 并无所谓病例脱落的说法, 患者可凭本人意愿、喜好选择就诊医生或医院, 应诊医生通常是不需要收集该患者转科、转院治疗的后续相关资料。而临床试验则不同, 当患者成为受试者时, 虽然知情同意书承诺患者可随时退出临床试验, 但同时也会要求受试者尽量完成全部的试验, 以保证试验的连续性、数据的完整性和试验的质量。临床试验脱落的病例严格控制在试验总病例数的20%以内, 对于脱落病例, 研究者除需详细说明脱落原因外, 还需尽可能完成最后一次随访和相关的检查, 并将结果及时填写在研究病历、病例报告表中。

2.2.9 资料和数据

对于一个患者群体, 临床治疗是根据治疗的需要来收集资料和数据, 并不要求资料的完整和数据的精确。而临床试验需按试验方案的规定在不同疗程的特定时间窗内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 收集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填写在病例报告表、研究病历中, 关键数据不得缺失。在整个试验中, 数据的缺失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过多的缺失则直接导致试验的失败。临床试验资料中填写的数据必须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可靠、可溯源。

2.2.10 质量保证

在临床治疗中, 质量的保证体现在对患者的正确诊断、治疗, 并取得相对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临床试验必须严格执行GCP, 并按照试验方案、各种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展工作。GCP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4个环节:质量控制、监查、稽查和检查, 临床试验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者。其中质量控制应由主要研究者 (PI) 全面负责, 由各个研究者或其他参与人员具体实施和执行。监查任务主要由监查员 (申办者和研究者之间的主要联系人) 来完成, 包括试验前、进行中及结束后对临床试验的各承担机构进行访视, 随时了解试验进行情况、核实试验数据、方案依从性、试验药物管理、受试者的保护, 以及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的纠正, 并将每次访视情况报告申办者。稽查是药监部门或申办者委托不直接涉及试验的人员对临床试验进行的系统而独立的检查。检查包括机构办的内部检查和SFDA组织的定期检查、有因检查、飞行检查或通知检查以及资格认定现场检查、复核检查等。

2.2.11 记录性文件

临床治疗中记录性文件主要是原始病历, 病历的记录包括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病情变化过程分析、护理等, 书写繁简不一、差异较大。而临床试验除做好原始病历记录外, 还有病例报告表 (CRF) 、研究病历及药物的分发、使用、保存、回收等等记录。CRF中不能出现受试者姓名、身份的信息, 它对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试验过程、观察指标、疗效判断、不良反应等等都是以统一的表格形式来记录的。各种记录既是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依据, 也是临床试验是否按照GCP、试验方案和SOP进行的主要证据, “没有书面记录就不承认有关行为发生过”, 所以准确、真实而完整的记录是保证临床试验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的基础。

2.3 其他方面

临床治疗与临床试验的区别还体现在如临床观察指标、疗效判断、不良反应观察等方面。临床治疗中, 一般所需观察的指标是与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临床检验指标, 以及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一些特定指标等, 对疗效的判断多以某一个体疾病治愈与否来判断, 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观察仅要求报告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和罕见不良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 对一般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特殊检查等有明确的要求, 对主要观察指标、次要观察指标判断标准也有详细的规定;对出现的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 则要求观察认真仔细、判断客观, 记录所有的不良事件, 并及时上报严重不良事件。临床试验对疗效的判断不是针对某一个体治疗结果的判断, 而是通过有限的试验例数,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所有受试者临床试验过程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以期对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新的药品特定适应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出客观的、恰当的评价。

以上是笔者在专家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从事临床试验工作的体会, 希望能对加深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认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林英.论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性误解及对策.医学与哲学, 2006, 2, 27 (2) :58-60.

[2]邵颖.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发展史与期望.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 3, 24 (2) :180-186.

[3]高晨燕.试谈临床治疗与临床试验的区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http://www.cde.org.cn/search.do method=searchList&id=4.

[4]汪秀琴, 熊宁宁, 王思成.中医药临床研究与伦理审查.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 8, 23 (4) :82-83.

临床治疗方案 篇2

2. 选择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又称受试对象)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研究者认为自己的选题有创新性且目的明确,可根据如下几项原则选择参与试验的对象:

①制定纳入标准:纳入标准应有明确的诊断定义,诊断标准是公认的;研究对象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能够说明研究目的所要解答的问题。

②敏感群体:研究对象对干预措施是敏感的,才能突出干预措施的效果。一般而言,临床试验选择中青年、病程和病情适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较为理想。

③制定排除标准:估计某些患者对干预措施会引发副作用,或病情较重,或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则不宜选为研究对象,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④研究对象的依从性:依从性是研究对象对干预措施的执行、服从的态度,包括服药、接受检查、回答问题等。依从性好,所取结果让人信服且客观,这是防止测量偏倚的重要环节。依从性差者,要及时寻找原因,予以纠正。同时还须注意试验执行者(研究者)的依从性,例如主动性和责任心及相互间的工作协调性等。

⑤确定样本含量:在对干预措施有效性检验的同时还应注意其不良反应(副作用)的安全性检验。参与试验的例数多少又是由α、β和δ=μ1-μ2所决定的,而这些参数定量标准完全是由研究者凭经验、查阅文献或者预试验摸索出来的,还要考虑试验中途退出的受试者数量。

3. 设置对照组 临床试验设置对照组的意义是为了充分显示出干预措施的效应。在设计时须注意几点:

①一般不设置无处理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以常规方法或当今最有效方法作为对照组。

②高病死率作为对照:临床经验说明某类疾病很难根治,且有高病死率,若能在短期内治愈就有说服力。如某些恶性肿瘤、艾滋病等。

③注意时间差的影响:临床试验中,同时对研究对象随机分组的方式只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进行。大多数情况下是试验中途陆续加入的病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之间的一致性难以保证。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时间差对效应的影响。

4. 确定适合的设计类型 根据研究目的、处理因素的多少、结合专业要求选择适合的设计方案。如评价单个因素的效应,且受试对象较易选择时,可采用完全随机平行对照或分层随机对照设计。若观察时间短、异体配对难以实现,且两组前后差值均数较大时,可选用同源配对设计。若要研究两个及以上因素且存在交互作用时,则可选用析因设计方法。交叉设计和序贯设计也是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

5. 拟定效应指标 为了说明干预措施作用的大小,就必须有反映处理因素的效应指标,如治愈率、病死率、复发率等。如何选择效应指标须注意如下几点:

①尽可能选择敏感度高、客观性强、特异度高的指标。

注意观察处理与效应之间的时序关系,受试对象在接受处理因素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会产生相应的效果,结合专业选择最佳时间测量效应指标,时间过短过长都会产生偏倚,特别是时间过长其效应也许已经消失。

锁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 锁骨骨折;手术

锁骨骨折是全身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锁骨位于皮下,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6%左右。其中锁骨中1/3骨折占76%~82%,锁骨远1/3骨折占12%~21%,锁骨近1/3骨折占3%~6%。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青壮年及儿童。新生儿锁骨骨折也是一种常见的产伤,有报道其发生率为0.84%。本文研究了2011年3月-11月,我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11月,我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22例,临床均行手术治疗,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皮下淤血、压痛或有畸形,畸形处可触到移位的骨折断端,如骨折移位并有重叠,肩峰与胸骨柄间距离变短。伤侧肢体功能受限,肩部下垂,上臂贴胸 不敢活动,并用 健手托扶患肘,以缓解 因胸锁乳突肌 牵拉引起的疼痛。触诊时 骨折部位压痛,可触及 骨擦音及锁骨的 异常活动。幼儿青枝 骨折畸形多不明显,且常不能自诉 疼痛部位,但其头 多向患侧偏斜 、颌部转向健侧,此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有时直接暴力引起的骨折,可刺破胸膜发生气胸,或损伤锁骨下血管和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1]。

1.2方法 术者仰卧位,伤侧肩部垫高。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以骨折处为中心,沿锁骨横行切口,长短根据病情及手术方式而定。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辨认横过锁骨前上方的锁骨上神经,加以保护,暴露锁骨骨折块。锁骨骨折固定方法:(1)髓内针固定 新鲜骨折可首选髓内针固定。可采用直径3.2 mm,一半长度带螺纹的Steinnmnn针或粗克氏针固定,采用克氏针固定时针尾必须折弯,以免克氏针移位。术后以三角巾或吊带保护6周,8~10周骨折初步愈合后,可拔除内固定。(2)钢板螺钉固定 对于粉碎性的锁骨中段骨折,也可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可用小型动力加压钢板或小型重建钢板,钢板至少应有6孔,以保证固定效果,钢板最好置于锁骨上方[2]。也有使用小型Hoffman外固定架治疗锁骨骨折的报道,可用于新鲜锁骨骨折和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1.3统计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有临床采集数据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数据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22例患者治疗后疗效观察,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胸锁乳突肌牵拉疼痛、局部肿胀的评估,评估分50分满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低于25分表示正常,手术治疗前患者胸锁乳突肌牵拉疼痛评估分为38.85-3.75,手术治疗后患者胸锁乳突肌牵拉疼痛的评估分为22.25-2.75,手术治疗后患者胸锁乳突肌牵拉疼痛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p<0.05,手术治疗前患者局部肿胀评估分为36.85-3.75,手术治疗后患者局部肿胀的评估分为22.25-2.75,手术治疗后患者局部肿胀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上肢外展位倒地时肩部着地是造成锁骨骨折的常见受伤机制。高能量直接暴力(如车祸伤)是成人锁骨骨折的第二大原因。间接暴力如跌倒时,手掌、肘部或肩部着地,传导暴力冲击锁骨发生骨折,多为横断形或短斜形骨折。直接暴力可从前方或上方作用于锁骨,发生横断形或粉碎形骨折。粉碎形骨折的骨折片如向下移位,有压迫或刺伤锁骨下神经和血管的可能;如骨折片向上移位,有穿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的可能。幼儿多为横断或青枝骨折。

临床锁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锁骨中1/3骨折手术指征 ①开放骨折;②损害覆盖的皮肤;③两处肩悬吊复合体(SSSC)损伤;④骨折移位>12 cm;⑤多发骨折:同侧上肢损伤需早期活动;下肢损伤需拄腋杖行走;病人有神经肌肉疾病不能支配自己的活动,也不能忍受石膏;⑥有移位的锁骨远1/3骨折。锁骨内l/3骨折 很少需要手术治疗,除非有严重移位或神经血管损伤[3]。

本文主要研究的22例锁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均采用手术治疗达到骨愈合的目的,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22例患者治疗后疗效观察,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胸锁乳突肌牵拉疼痛、局部肿胀的评估,手术治疗后患者胸锁乳突肌牵拉疼痛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p<0.05,手术治疗后患者局部肿胀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手术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综上结果说明临床手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弥补了非手术治疗难以达到解剖复位的效果,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 .45例锁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8: 73-75.

[2] 李武.76例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 医学信息 .2014,37: 437-437.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案例分析 篇4

关键词:临床药师,合理用药,案例分析

临床药学随着现代药剂学、临床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新理论、新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医药结合型的综合性药学分支学科。以合理用药为核心进行研究, 通过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 探讨药物的应用规律, 保证临床患者合理用药, 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达到药物使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从2009年7月至今, 我院施行药师下临床制度, 今笔者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分析。

1 哮喘患者治疗方案调整

患者1, 女性, 55岁, 以“间断喘息发作8年, 再发40min”入院。自用沙丁胺醇吸入剂无效, 急来医院。查体:呼吸急促困难, 三凹征阳性, 说话困难, 心率 (P) 110次/min, 呼吸 (R) 24次/min, 血压 (BP) 158/92mmHg (1mmHg=0.133kPa) , 肋间隙增宽, 桶状胸, 主动呼气, 双侧呼吸音降低, 呼吸未闻高调哮鸣音。动脉血气pH7.42,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42mmHg, 氧分压 (PO2) 88mmHg, HCO 3~23mEq/L, 血氧饱和度90%, 呼气峰流速175L/min。胸片未见急性病变, 未见致密影。诊断为:哮喘急性发作。用药史:沙丁胺醇定量吸入剂, 2喷, 1~2次/d;烟酸, 口服, 1500mg, 2次/d;洛伐他汀, 口服, 20mg睡前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口服, 60mg, 1次/d;赖诺普利, 口服, 10mg, 1次/d。过敏史:否认有药物、食物过敏史。

分析: (1) 沙丁胺醇剂量应为:1~2喷 pm, 一日不超过12喷; (2) 本例患者应属于哮喘的维持治疗, 所以可以不用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治疗, 而应加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氟替卡松或布地奈德等进行维持治疗; (3) 患者采用赖诺普利治疗高血压也有不妥, 因为赖诺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类药物, 它的不良反应可以引起干咳, 同时会使体内缓激肽水平升高, 均为哮喘的诱因。故该患者在临床药师的建议下, 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苯磺酸氨氯地平5mg, 1次/d, 晨间服用; (4) 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也有不妥, 因阿司匹林为诱发哮喘的药物因素; (5) 洛伐他汀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其副作用可以引起骨骼肌溶解, 当与烟酸合用时, 可以使这一作用增强, 患者可以出现肌肉酸痛无力的症状, 故建议停用烟酸。

入院后6h, 患者恢复正常呼吸节律。按照临床药师推荐的治疗方案, 患者的呼气峰流速上升, >70%, 可以持续24h以上, 只有轻微的喘鸣音且呼吸困难减少。患者自述“感觉好多了”。随着治疗的继续, 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而出院。患者住院期间, 列出需告知患者的信息, 如吸入技术、快速缓解药物和长期控制病情药物的不同, 需要避免哮喘发作的诱因。

2 肺部感染药物治疗方案调整

患者2, 男性, 62岁, 因“左基底脑出血并脑疝术后1个月”入院治疗, 又肺部感染10d, 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转入诊断: (1) 肺部感染; (2) 左基底核脑出血并脑疝术后。转入后体温波动在38.5~39.2℃, 第一次痰培养结果为:产碱假单胞菌,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敏, 对氟喹诺酮类耐药。临床医师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1次/8h, 联合阿米卡星0.4g, 1次/d, 静脉滴注, 3d后仍发热。第二次痰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 对亚胺培南耐药, 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中敏。临床药师建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继续用, 调整用量为1次/6h, 停用阿米卡星, 连用阿奇霉素注射液0.25g, 1次/d静脉滴注。主管医师采纳了药师的建议, 患者于用药48h后体温下降, 4d后体温正常, 肺部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分析:临床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近年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首选药[1], 与阿米卡星联合有协同作用, 但对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考虑与用药剂量及细菌产生被膜的耐药机制有关。中敏药物选用较高剂量, 调整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用量为4.5g/6h。患者因肺部感染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有深静脉制管、气管插管等生物医学材料侵入性的操作, 这些都是形成生物被膜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物被膜是指细菌吸附于惰性物体或机体黏膜表面, 通过分泌物将细菌相互黏附而形成的膜状物。BF可以保护细菌, 导致感染迁延不愈。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被膜。而阿奇霉素对BF具有较强的穿透作用[2], 抑制BF中主要成分多糖蛋白复合物的合成酶, 妨碍多糖蛋白复合物形成, 破换生物被膜结构, 有利于其他抗菌药物渗透[3]。本病例中, 可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易于渗透入细菌体内, 杀灭形成BF的致病菌, 使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3 心力衰竭患者的用药调整

患者3, 男性, 70岁, 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住院期间检查发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200IU/L, 明显升高。原医嘱为甘草酸二胺注射液, 临床药师建议改用硫普罗宁0.2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1次/d。

分析:甘草酸二胺注射液虽然保肝降酶作用也很好, 但是因其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可引起水钠潴留, 对心力衰竭患者是禁忌。

4 药师处理涉药纠纷

患者4, 女性, 64岁, 胃出血入院, 诊断为胃溃疡, 医嘱为泮托拉唑粉针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 护士在输液时错将另一患者的奥美拉唑针40mg加于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给他输注, 患者家属发现后立即要求护理人员停止输液, 并将未输完的半袋药品保留, 要将医院告上法院。医护人员马上对其致歉, 并解释都是消化科用药, 不会出现异常情况, 但并未取得家属的信任, 家属随后多方咨询律师如何处置。笔者向其说明此两种药物作用基本相同, 都是抑制胃酸分泌的, 并拿出两药的说明书指导给他看, 同时还翻出《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中质子泵抑制剂一章, 详细解释两种药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在40mg的情况下二药作用区别不大, 都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出血最佳药品, 不良反应类似。在耐心的解释下, 患者家属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然后护理人员和医生再次致歉, 患者这瓶输液的费用由科室承担。

分析:在发生涉药纠纷时, 患者或其家属一般都比较担心药物会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不管这种影响当时发没发生, 其担心都是存在的, 这时医生或护士对其解释时, 难免会有解脱自己的责任、有意隐瞒药物的危害之嫌, 由此产生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所以再做什么工作也无济于事, 甚至适得其反。如果临床药师适时介入, 运用自己对药物的熟悉情况, 利用药物资料详细分析药物作用的预后情况, 患者及家属这时比较容易接受, 因为药师不是直接的当事人, 对其的抵触情绪会比较小。

5 讨论

药师下临床指明了药学服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成熟的工作模式需要长期实践摸索才能不断地完善。通过对就医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合理用药教育, 使患者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用药信息, 正确的服用和保管药物, 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同时通过实施药师下临床制度, 推动合理用药工作向着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晓珊, 陈新梅.住院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5) :364.

[2]徐莉莉, 张杰, 杜小玲, 等.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8) :187.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篇5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甘肃省卫计委《甘肃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埋实施万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埋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E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组织体系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使所有参与人员在统一的领导下紧密协作,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蔡剑雄

副组长:张建功

成员:陈宇宏

贾筱君

白志玲

吴鹏华

李群玲

张晓丽

罗军玲

封润

医务科负责组织临床科室修订临床医师路径,护理部负责组织护士修订护埋路径。各科成立临床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必需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2、工作职责

(1)管理领导小组: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异组织实施。②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③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④组织人员培训。(2)临床医生职责:①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②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在医嘱中注明。③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④进行病人的康复进度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⑤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3)护士的职责: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③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⑤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⑤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朋结果。⑥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⑦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⑧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埋。⑨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4)药剂科的职责:①监测合理用药。②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用药成本。③协助处理与药物有关的变异。(5)临床辅助科室(检验科、放射科、B超)职责,①执行临床路径表上本科室执行的项目。②协助处理与本科室有关的变异。

四、临床路径实施

各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病种,编制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我院决定目前以内科、脑出血、癫痫为试点学科,2016年2月将对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医、护、药、技及其他各科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并采取院刊、板报、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培训临床路径管理知识。

六、临床路径管理的工作要求

(一)各有关科室务必认真学习有关规定,按照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和方法实施确定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由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日常督查,以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严格考核、落实责任。临床路径考评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同劳务分配直接挂钩,严格奖惩兑现。

临床治疗方案 篇6

关键词:普外科;急性阑尾炎;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75-02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年龄段比较分散,具有起病急、病情恶化快的特点。容易引起阑尾炎穿孔和腹膜炎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休克和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急性阑尾炎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和人身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当前临床上治疗急性阑尾炎一般采取的是手术治疗的方法,而术后护理是手术治疗的重点,治疗周期较长,对于相关技术设备较为落后的乡镇医院,主要采取的是保守治疗 [1]。本研究以我卫生院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对象,探讨了急性阑尾炎临床治疗的一般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我卫生院普外科就诊的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患者年龄为21-65岁,平均年龄(41±4.5)岁。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便秘、食欲不振等等,所有症状均符合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采取药物治疗,经检查确诊,单纯性阑尾炎16例,化脓性阑尾炎9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7例。

1.2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抗感染、补液、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让患者的身体状况保持稳定。询问患者症状表现,记录患者的病历,要求做到细致入微;让患者出示之前的诊断结果(如未进行相关检查则重新进行檢查),对诊断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用手触摸患者腹部,判定患者的疼痛部位以及疼痛程度,运用现有医疗器械对患者进行综合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针对患者的情况,运用抗生素与止痛药综合治疗;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采用青霉素联合治疗,对于症状较重且耐药性患者,则给予新型抗生素头孢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甲硝唑联合治疗等。同时,对患者进行止吐处理,指导患者进食,食物选择上,以流食与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对于腹痛严重、胃胀患者必要时作镇痛和消胀处理。此外,对患者进行急性阑尾炎的相关知识普及,让患者了解这一疾病的基本特征,增加患者的知情权,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2.结果

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有单纯性阑尾炎16例,化脓性阑尾炎9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7例,经保守药物治疗后,初步治愈率为90.6%,通过对3例病情严重患者进行针对性止痛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最终治愈率达到了100%。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年龄段比较分散,具有起病急、病情恶化快的特点,容易引起阑尾炎穿孔和腹膜炎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休克和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2]。根据临床经验,急性阑尾炎患者在诊断过程中主要注意一些几点:一是观察患者临床体征变化,看患者是否出现下腹疼痛或反复腹痛的情况;二是参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从患者的B超、X射线等资料中观察是否出现肿块等;三是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血常规和体温检查,看患者是否出现白细胞数量增加与核左移情况,是否出现发热的情况[3]。当以上症状出现时,可以判定患者为急性阑尾炎。

社会的进步和医学卫生水平的提高,使得对急性阑尾炎的治疗变得较为简单,通常采用的是切除术,即切除阑尾。从目前来说,阑尾切除的技术已足够成熟,其危险性也不大,但是这仍然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要在阑尾切除之后进行抗感染处理,防治切口出现感染产生病变威胁患者健康。急性阑尾炎通常又可以分为化脓性阑尾炎、单纯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和坏疽性阑尾炎等等。

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治疗方式,通常有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只是针对患者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适宜进行手术而言的;同时,对于一些条件达不到手术标准的乡镇医院来说,保守的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它能够起到迅速止痛的作用[4]。本研究以我卫生院近年来收治的32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为对象,探讨了急性阑尾炎的保守治疗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抗生素和止痛药联合治疗。对于疼痛程度大的患者先给予止痛药缓解,而后根据患者的炎症程度和耐药性给予不同的抗生素治疗,总体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阑尾炎的治疗,采取传统的药物治疗能够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且不宜感染,患者的医疗负担小,尤其是对一些技术较为落后的乡镇医院而言,有着良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舒增平.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150例诊治体会[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9):270-271.

[2] 刘兴元,施永平.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72例手术治疗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6):84-85.

[3] 刘才贵.126例老年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11):129-130.

临床治疗方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 男119例, 女79例, 年龄分布为44~79岁, 平均年龄为 (61.25±3.4) 岁, 其中99例患者为左半结肠癌, 均伴随有肠梗阻症状, 99例患者为右半结肠癌。对患者进行病理诊断, 结果显示共计有109例为类腺癌, 89例黏液癌。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常规检查, 并进行术前准备, 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急性肠梗阻患者应禁食, 对胃肠进行减压, 改善患者体液平衡。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切除吻合术, 术前行全身麻醉, 对阑尾进行切除, 并由阑尾残端插入导尿管后将其缝合, 在近端肠管靠近肿瘤的部位将其切开, 将肠内容物排清后, 对肠道进行灌洗, 将导尿管作为盲肠造瘘管, 术后2周将其拔除。

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切除, 充分游离拟切除肠管, 把末端回肠牵拉至切口外, 在回肠与盲肠最接近的位置将其切开, 然后将肠内容物排清, 然后将盲部15cm位置的横结肠切断, 并将其送检。

在手术过程中, 将胃肠灌洗干净后, 灌入200ml的0.5%甲硝唑并置入7d腹腔引流管, 术后扩肛, 并给予患者输血等常规术后处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腹泻、腹痛、便血及便秘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 (CEA) 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 部分消失。无效: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任何明显改善或有加重趋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本文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 对组间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病理变化

术中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其中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 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见表1。由表1中数据可知,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明显改善, 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2.2 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

见表2。由表2中数据可知, 患者的腹泻、腹痛、便血及便秘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 常见于乙状结肠、升结肠、盲肠和横结肠等部位。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对于肠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治疗肠癌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切除, 由于结肠的黏膜血液较少, 因此癌细胞最深只侵袭到下层黏膜, 具有较小的淋巴转移危险[2]。

本文中对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期Ⅰ期手术切除,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左半结肠癌患者出现4例吻合口瘘, 主要是由于左半结肠的肠壁较薄, 其血运和胶原代谢情况差于右半结肠, 同时由于左半结肠内存在有较黏稠的肠腔粪便, 因此极易对创口造成感染。

部分研究中, 对肠癌患者实施Ⅱ期闭瘘, 以降低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可能性。本文中, 通过术中严格掌握患者的手术适应证, 即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 及时进行Ⅰ期切除, 避免癌细胞扩散, 以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同时, Ⅰ期切除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 在肠癌手术过程中, 要对肠腔进行充分灌洗, 避免发生感染,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3]。

综上所述, 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外科手术疗法治疗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癌患者198例, 对99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实施Ⅰ期切除吻合术, 对9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内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对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同时对其主要症状进行记录分析, 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癌胚抗原 (CEA) 水平和CA199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无1例死亡。术后4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发现吻合口漏, 经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患者的腹泻、腹痛等症状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 其CA199和CEA水平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同时给予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 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肠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彭淑牖, 何小伟, 刘颖斌, 等.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安全保证——彻底快速而无污染的肠减压术[J].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5, 4 (1) :8-11

[2]彭龙祥, 黄林峰, 李磊, 等.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8, 18 (15) :1419-1420.

老年肺炎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3 年5 月‐2014 年7 月期间收治的66 例老年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33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老年肺炎疾病的诊断标准, 并对对于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对照组患者33 例, 男20 例, 女13 例;年龄64~76 岁, 平均 (70.38±2.12) 岁, 体重59~68 kg, 平均 (65.33±1.37) kg, 发热患者17 例, 胸痛患者16 例, 咳嗽患者14 例。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单侧肺或双肺感染24 例, 呈支气管肺炎改变11 例, 间质性肺炎5 例, 合并胸腔积液4 例。

实验组患者33 例, 男19 例, 女14 例;年龄63~77 岁, 平均 (69.87±2.14) 岁, 体重60~69 kg, 平均 (65.38±1.48) kg, 发热患者18 例, 胸痛患者15 例, 咳嗽患者15 例。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 单侧肺或双肺感染22 例, 呈支气管肺炎改变12 例, 间质性肺炎6 例, 合并胸腔积液4 例。

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老年人的抗生素使用均结合本院多年临床用药经验, 以及参考药敏结果选用, 主要以左氧氟沙星为主。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盐酸溴己新注射液进行治疗, 详细治疗方法如下:

对照组患者:给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0.4 g/ 次, 采用滴注的治疗方法, 加入100 ml浓度为10% 的葡萄糖溶液, 1 次/d, 根据病情连续治疗7~14 d。

实验组患者:给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0.4 g/ 次, 采用滴注的治疗方法, 加入100 ml浓度为10% 的葡萄糖溶液, 1 次/d;静脉注射盐酸溴己新注射液4~8 ml加5% 葡萄糖溶液100 ml, 1 次/d。根据病情连续治疗7~14 d[3]。

对于出现发热、胸痛等表现的患者, 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止痛等对症治疗;对于出现脱水的患者, 根据临床病情补液治疗;对于本身有基础病的患者, 维持其原来的基础病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 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 类, 其中显效指患者肺炎症状消失, 有效指患者肺炎症状好转, 无效指患者肺炎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 ×100%。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从研究结果可得,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显效率为90.91%, 治疗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显效率为54.55%, 治疗总有效率78.79%, 两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1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3 讨论

老年肺炎是影响现代老年人群的一种严重疾病, 随着我国老年人的数量逐渐增多, 老年肺炎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老年肺炎疾病需要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注意, 该疾病的病死率较高。通过对老年社区住院治疗的肺炎患者统计调查发现, 60%~90% 的患者患有1 种或1 种以上的基础代谢疾病, 这使得老年患者的免疫防御机制受到严重损害, 使研究者和临床医生难以区分基础疾病和年龄因素在肺炎发生和进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年龄较高和基础疾病的存在, 又使得老年肺炎患者多具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部分患者没有表现为发热、咳嗽等常见症状, 或是以上症状轻微, 物理检查结果不明确或是容易变化, 临床表现与肺炎严重程度不一致。老年肺炎患者常不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寒颤及胸痛等典型肺炎症状, 患者常表现为意识下降、嗜睡、食欲差、腹痛、恶心、腹泻、虚弱等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不正常症状, 这是老年肺炎的一个重要特点。呼吸急促、心动过快是老年肺炎患者常表现出的心肺功能异常的表现。实验室检查时, 多数老年肺炎患者白细胞未见升高, 但其低氧血症和菌血症较年青肺炎患者更多[4]。由于老年肺炎临床表现较为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 常导致临床出现误诊、诊断困难和治疗时机的延误。所以老年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原有的基础疾病出现未知原因恶化时, 可考虑肺炎的可能性。

本实验同时分析了盐酸溴己新的临床治疗效果, 盐酸溴已新是一种新型的黏液溶解液, 在体内经代谢产生氨溴索和溴凡克新, 前者可有效减小肺泡表面的张力, 后者可有效改善肺组织的通气能力, 稳定肺泡并增加黏膜的防御能力[5]。盐酸溴已新一方面能够抑制痰液中黏多糖的合成并断开其中的黏多糖纤维, 稀化痰液, 降低痰液黏度;另一方面通过刺激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产生恶心, 促进痰液咳出, 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6]。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得, 使用盐酸溴已新进行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 (P <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综上所述, 采用盐酸溴已新对老年肺炎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较少, 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老年肺炎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及盐酸溴己新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66例老年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33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常规疗法+盐酸溴己新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实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显效率、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盐酸溴已新对老年肺炎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老年肺炎,临床特点,不良反应,盐酸溴已新

参考文献

[1]郭丽.186例老年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2, 17 (2) :258-259.

[2]薛菲, 周超.135例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12) :2214-2216.

[3]郑文琦.老年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2, 11 (2) :91-92.

[4]罗金平.老年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 2015, 29 (5) :79-80.

[5]史为玲.老年人肺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4) :495-496.

痛风的临床治疗 篇9

1 痛风的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可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5类[3]: (1) 抑制粒细胞浸润药, 如秋水仙碱; (2) 抑制尿酸生成药, 如别嘌呤醇; (3) 促进尿酸排泄药, 如丙磺舒; (4) 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吲哚美辛; (5) 糖皮质激素, 如强的松。

1.1 抑制粒细胞浸润药

秋水仙碱是从秋水仙的球茎和种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 其作用机制为秋水仙碱与粒细胞的微管蛋白结合, 从而妨碍粒细胞活动, 抑制粒细胞浸润, 干扰白细胞在趋化运动中造成的炎症反应。口服秋水仙碱使多数患者在用药18h后疼痛有所缓解, 因而曾作为治疗痛风的首选药物, 一般首次口服1mg, 以后每2~3h口服0.5mg, 直至疼痛缓解。但由于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 50%~80%的患者在出现疗效前已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另外, 因发现该药具有骨髓抑制、肝肾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部分敏感体质的个体在服用本品并光照后可出现皮肤的严重过敏反应, 故在美国已很少将秋水仙碱作为控制急性痛风的首选药物, 而更多地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在24h内明显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 因此可作为一线药物使用。

1.2 抑制尿酸生成药

抑制尿酸生成药目前只有别嘌呤醇, 用于治疗慢性痛风, 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 对排尿酸药物过敏或无效, 以及不适宜排尿酸药的患者, 尤其对痛风性肾病或尿酸性肾结石具有良效。其作用机制:本品结构类似次黄嘌呤, 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而阻断黄嘌呤向尿酸的代谢转化, 使尿酸生成减少, 从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 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 抑制痛风石和肾结石的形成, 并促使痛风石溶解。每次剂量0.1g, 每天最大剂量≤0.6g, 其不良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胃肠不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等, 多见于肾功能不全者。因此, 患者如有肾功能不全, 别嘌呤醇剂量应减半, 且用药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

1.3 促进尿酸排泄药

促进尿酸排泄药适用于痛风发作的间歇期和慢性期, 以及与痛风有关的高尿酸血症。为防止尿酸在肾脏大量排出时引起肾脏损害和肾结石, 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 直到血尿酸降低到理想水平[4]。常用的药物有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马隆等。丙磺舒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 从小剂量开始, 初用剂量为0.25g, 每天2次, 2周内可增至0.5g, 每天3次, 最大日剂量≤2g。另外, 在使用此类药物时, 不宜与水杨酸、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利尿酸等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同用。在治疗过程中需每天口服碳酸氢钠3~6g, 以碱化尿液, 保持每天尿量≥2000ml, 以利尿酸排出。

1.4 非甾体抗炎药

前列腺素 (PG) 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其前体为花生四烯酸 (AA) , AA经脂化作用主要结合于细胞膜的磷脂, 在磷脂酶A2的作用下, 从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AA再经细胞微粒体内的PG合成酶 (环氧酶) 的催化作用生成各种PG, 如前列腺素E2 (PGE2) 等, 并参与炎症反应、发热、疼痛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抑制PG合成酶, 减少PGE2等合成, 从而发挥抗炎、解热、镇痛作用。此类药物可用于痛风的急性发作, 与秋水仙碱不同的是此类药物还可用于一般性疼痛, 应注意此类药物在开始治疗时应足量, 而在症状缓解时逐渐减量。如吲哚美辛标准剂量为每次25~50mg, 每天3次, 每天最大剂量应<150mg, 待症状缓解后, 可减量至每天25mg, 每天3~4次, 连续2~3d, 然后逐渐减少剂量。

1.5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只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无效或有禁忌时使用, 可迅速缓解急性发作, 但停药后易出现“反跳”现象, 加用秋水仙碱可防止“反跳”, 此类药不宜长期使用。

1.6 其他药物治疗

1.6.1 青霉素:

余存[5]应用青霉素治疗急性痛风患者30例, 每天640万U连续静脉滴注5d, 总有效率为76.7%, 其中对初发病者有效率达85.7%, 取得较好疗效。而青霉素治疗前、后血尿酸无明显变化, 可见青霉素对于治疗痛风发作间歇和预防复发无效, 并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白细胞参与痛风性关节炎形成过程中的某一环节。

1.6.2 帕歌斯:

帕歌斯片主要成分为烃糖苷类 (如哈帕苷等) 、β-谷固醇类、多碳不饱和酸类, 具有消炎、镇痛、抗风湿、镇静、利尿、免疫调节等作用。帕歌斯可激活或提高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清除体内氧自由基,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刺激体内的解毒和防御功能, 哈帕苷及其体内代谢产物可抑制由乙酰胆碱、缓激肽、烟碱、5-羟色胺或PGE2引起的刺激反应, 同时还有减少三酰甘油、胆固醇、尿酸的作用。另外, β-谷固醇可能具有增强的内源皮质激素的作用, 故有较明显的抗炎作用。

2 膳食和营养辅助治疗痛风

痛风的膳食与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减少外源性嘌呤的摄入, 减少尿酸的来源和促进尿酸的排泄, 有利于减轻和缓解痛风的发作。治疗方法是限制嘌呤饮食的摄入, 以进食低能量、低脂肪、适量碳水化合物和优质蛋白质饮食为宜。

有研究表明, 治疗组采用低嘌呤的膳食食谱, 每天严格限制嘌呤在10~150mg, 以牛奶及其制品、蛋类、蔬菜、水果、面粉为主。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天饮水量2000~3000ml, 增加排尿量, 保持尿量≥2000ml, 可有利于尿酸排出, 防止尿酸盐的形成和沉积。注重营养平衡, 强调清淡的饮食, 新鲜蔬菜、水果、加用苏打制的面食或点心等碱性食物, 可以增加体内碱储量, 使体液pH值升高。关节液中pH>6时尿酸多呈游离状态, 很少形成尿酸盐结晶。尿液pH值升高, 可防止尿酸结晶形成, 并促使其溶解, 增加尿酸的排出量, 防止形成结石或使已形成的结石溶解[6]。经临床观察, 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膳食和营养辅助治疗4d后, 急性关节炎症状得到缓解, 关节红、肿、热、痛减轻, 活动基本恢复正常。2周后血尿酸降至正常水平。对照组治疗7d后, 急性关节炎症状逐渐控制, 3周后血尿酸也下降至正常。

3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适用于痛风的慢性期。为减轻慢性症状, 改善关节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可采用透热疗法、离子导入疗法、磁疗、矿泉浴、泥疗及按摩等。应用WS-模拟人全频谱治疗仪治疗慢性痛风有一定疗效, 可激发体内基本粒子谐振, 在病变处产生“内生热效应”和生化反应, 调节人体生物电场, 改善微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对尿酸盐的溶解和吸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近年来, 关于治疗痛风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使痛风的症状得到较好的控制。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痛风的发病年龄逐渐出现低龄化。药物治疗的不及时或不合理, 可导致急性痛风的慢性化或产生耐受性痛风。因此, 治疗痛风合理用药十分重要。痛风的药物治疗应分期进行, 急性期首选秋水仙碱常可收到迅速、有效、彻底地终止发作的疗效, 但不宜使用降尿酸药物, 以免延长发作或引起转移性痛风。间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疗目的是维持血尿酸于正常范围, 初发者饮食控制无效时, 应进行降尿酸治疗。根据高尿酸血症产生机制, 尿酸排泄减少或生成过多的患者个体化地选择降尿酸药物, 力争减少痛风急性发作。

参考文献

[1]毕黎琦, 李萍.痛风的概念及发病机制[J].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7 (7) :12.

[2]龄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602.

[3]周广宇.抗痛风药的作用机制与分类[J].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7 (7) :23.

[4]刘波.痛风的病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02, 17 (7) :14.

[5]余存.青霉素治疗痛风30例临床分析[J].综合临床医学, 1996, 12 (2) :108.

临床治疗方案 篇10

1 利用所学专业, 科学指导用药,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病例1:患者女, 51岁;糖尿病病史20年, 冠心病病史6个月, 尿频、尿急36 d, 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 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Ⅱ级;给予调血糖、抗感染等治疗;治疗尿路感染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0 d、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6 d, 效果不佳, 症状及化验指标无改善, 尿细菌培养, 大肠埃希菌,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敏感, 其他耐药。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出现心悸、头晕的不良反应, 提请临床药师会诊。药师根据该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 结合微生物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考虑该患者感染菌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 的大肠埃希菌, 对青霉素类、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喹诺酮类药物不敏感, 根据抗菌药物治疗学中头霉素的特点, 对大肠埃希菌产生的超广谱内酰胺酶极其稳定[1], 推荐头霉素类药物头孢米诺2.0 g, 1次/d, 静脉滴注, 医师给予采纳。使用3 d后, 尿频、尿急症状减轻, 复查2次尿常规检查, 白细胞逐渐下降, 于7 d后痊愈出院。

病例2:患者女, 79岁。患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 肺内感染。在本院住院治疗, 患者经治疗, 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肺部感染仍然存在, 听诊肺部啰音, 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百分比较高, 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6 d, 效果不明显, 痰培养为大肠埃希菌, 药敏试验为非耐药菌, 对大多药物敏感, 但临床治疗无效, 请临床药师会诊。临床药师针对该患者提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在本院应用时间较久, 细菌可能对该药产生耐药性, 虽然体外实验敏感, 体内却可能无效, 提出更换抗菌药为氨曲南及加用祛痰药盐酸氨溴索静脉滴注, 医师采纳。经治疗, 4 d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 并于更换药物第7天出院。

病例3:患者, 急诊脑出血入院, 因出血量较多, 行脑室外引流术, 术后给予止血、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措施, 术后第6天出现发热、颈强、嗜睡, 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脑脊液检出淡黄色浑浊液体, 潘氏反应阳性、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 考虑颅内感染, 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g, b.i.d., 静脉滴注, 治疗6 d, 症状无缓解, 升级抗生素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 b.i.d., 静脉滴注, 治疗3 d, 临床症状及化验指标无明显改善, 微生物检查无细菌生长, 请临床药师会诊。临床药师根据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和患者病情, 提出颅脑术后感染病原菌多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科杆菌[2], 该患者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亚胺培南使用9 d, 感染未明显改善, 考虑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可能性大, 提出联用万古霉素, 待症状缓解再降阶梯用药, 医师给予采纳。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7 d后血常规恢复。

病例4:患者, 女, 61岁, 患有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2级高血压, 因反复尿路感染来本院住院, 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7 d效果不佳, 尿培养显示大肠埃希菌, 为多重耐药, 对二代和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耐药, 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 但对亚胺培南有过敏史, 曾使用复方新诺、呋喃妥因等药物治疗效果也不明显, 患者肾功能不全, 氨基糖苷类也不宜应用, 临床选药困难, 请临床药师会诊。临床药师根据该患者用药史及疾病特点, 选择了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作用原理不同且无交叉耐药性的磷霉素静脉滴注, 医师给予采纳, 使用3 d后,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化验指标明显改善, 7 d后尿路感染痊愈出院, 以低廉的花费, 解决了困扰较长时间的难题。

2 认真进行药学监护, 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保证用药安全

临床药师在日常工作中, 需要认真负责, 要重视患者的用药史, 对查房中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 汇总并上报, 在本院发现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中, 有80%是临床药师发现上报的, 患者对临床安全用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病例5:患者男, 50岁, 患痛风病史6个月。有饮酒史30年, 戒酒40 d, 因四肢瘫痪、胡言乱语入院。临床以乏力、反应迟钝为主症。自服秋水仙碱片:2片/次, 3次/d, 口服。果味钾:2袋/次, 1次/d, 口服半月余, 出现腹泻, 改用口服痛风舒, 于2014年2月出现尿潴留, 于本院行导尿管治疗, 2 d后可自行排尿, 复查尿酸仍高于正常, 血钾低于正常, 间断口服痛风舒及氯化钾缓释片口服后未见明显好转。近7 d出现反应迟钝, 胡言乱语, 四肢乏力, 尿潴留, 来本院诊治。目前该患者表情淡漠、四肢张力高, 查体不合作。临床诊断为低钾血症、酒精肝、痛风、脱水慢性酒精中毒等, 给予对症治疗, 因患者状态不好, 长期诊断低钾血症, 提请院级会诊。临床药师认为:患者长期低血钾, 考虑与该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有关, 该患者因痛风, 服用痛风舒, 该药物处方有大黄、车前子、泽泻、牛膝、防己组成, 大黄有很强的泻下作用, 内含蒽醌类化合物长期使用就会引起低钾血症, 车前子、泽泻有很强的利尿作用, 也易引起低血钾, 另外, 牛膝、防己对消化道有一定的作用, 易引起食欲不振, 引起钾的摄入不足。该患者较长时间服用痛风舒, 是造成低血钾症的主要原因, 而长期低血钾, 就会引起周期性麻痹, 与该患者临床表现相符;另外该患者酒精肝、长期饮酒, 戒酒时间短, 可能发生酒精戒断症状, 还要警惕肝硬化的可能;通过完善检查, 排除了肝性脑病、肝硬化等疾病, 通过补钾等支持治疗, 患者症状逐渐恢复。

3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的体会

目前, 临床药师工作开展以来, 深感压力, 本院临床药师人员少, 工作量大, 不但要进行查房、会诊、病例讨论, 还要进行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 如抗菌药物管理、处方点评及医嘱点评, 很难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临床上;另外, 临床药师查房、会诊是会涉及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 在短时间内不能充分掌握, 需要大量时间去补充学习, 并且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 需要临床药师不断的去补充知识, 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医院, 对临床药学工作了解不足, 不能为临床药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机会。另外, 临床药师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 如各种疾病的治疗指南、临床药物使用指南、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作用特点, 这些都需要临床药师们多多努力啊。

关键词:临床药师,病例报告,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孙淑娟, 袭燕.抗菌药物治疗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63.

推拿治疗痛经的临床观察 篇11

资料与方法

观察病例均来自我院针灸推拿门诊患者,共42例,年龄18~29岁,平均23.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

诊断标准: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版《实用妇科学》诊断标准。经期出现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痉挛痛和胀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大腿内侧和肛门周围,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甚而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剧痛时可发生虚脱,妇科检查无盆腔器质性病变。

治疗方法:①患者仰卧位,取关元、气海、曲骨、子宫穴,用中指揉法,每穴3~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佳。②患者俯卧位,取肾俞、气海俞、次髎穴,用中指揉法,每穴3~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佳。③在腰骶部涂以介质,用小鱼际擦法横擦腰骶部,以患者感到热力渗透为佳。④捏脊5~7次。每日1次,以经期3天开始至月经期末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 果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88年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症诊断治疗标准”中有关痛经的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诊未有复发)23例,显效(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需巩固疗效)10例,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可继续治疗)6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观)3例,总有效率92.9%。

讨 论

临床治疗方案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对象来源于该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接收的87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其中轻度者25例,重度者62例,孕周为23~34周,平均孕周为(30.19±2.8)周,患者平均年龄(29.7±5.1)岁,全部患者经常规检查已排除伴内外科疾病患者,且均符合子痫诊断标准,所选对象均是单胎妊娠。基于治疗方案的不同,将87例患者分为病例数各为29例的3组,即A组、B组以及C组,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3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即实施利尿、降压以及镇静等治疗,收缩压≥140 mmHg且舒张压≥90 mmHg,采取口服的方式服用降压药,可选药物有硝苯地平或者拉贝洛尔;若收缩压≥160 mmHg且舒张压≥100 mmHg,静脉使用降压药,如硝普钠、拉贝洛尔、硝酸甘油或者酚妥拉明,可单用或者联合应用。肌注或者口服地西泮,所用利尿剂主要为呋塞米,可口服或者静脉应用,若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则实施输白蛋白治疗,在孕周28周以后常规应用地塞米松促进胎儿肺成熟。若并发严重并发症可结合患者情况终止妊娠。A组仅用硫酸镁治疗,即把40 mL 25%硫酸镁加入至250 mL 5%葡萄糖液中进行静脉滴注,2 g/h,总剂量不可超过30 g/d。B组联合硫酸镁和丹参治疗,硫酸镁用法和A组一致,丹参采取静注,1次/d。C组联合硫酸镁、丹参、低分子肝素治疗,其中丹参与硫酸镁同B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实施常规检查,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新生儿存活率以及患者孕周天数。

1.4统计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该实验数据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比较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组患者24 h PRO、孕周延长天数以及APTT对比情况如表1,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和B组、C组相比,A组患者24 h PRO明显要高;与B组、A组比较,C组患者APTT明显要高,同时该组患者孕周延长天数也明显比其他两组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C组和A组在24 h PRO方面对比所获χ2值分别6.46、9.57;A组、B组和C组在APTT方面对比所获χ2值分别8.71、3.92,A组、B组和C组在孕周延长天数方面对比所获卡方值分别为5.82、2.34,即P<0.05。A组新生儿存活率为82.7%(24/29),B组新生儿存活率为89.7%(26/29),C组新生儿存活率为100.0%(29/29),C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和C组χ2值分别为5.47、3.16,即P<0.05。

3讨论

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越早则患者全身血管痉挛也就越严重,其附近血管阻力也会相应的增大,此时血压就会显著上升,使母婴生命受到威胁[4]。曾有学者研究发现,胎龄为30~34周早产儿随着胎龄不断增长,认知障碍以及脑瘫发生率显著降低,对此,延长孕周促使胎儿成熟,可使围生儿结局得到明显改善[5,6]。鉴于此,为寻求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最佳方案,该研究选取了87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了病例数各为29例的A组(硫酸镁)、B组(联合丹参和硫酸镁)和C组(联合丹参、硫酸镁、低分子肝素),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祛瘀且养阴血,改善微循环血液流动速度,不仅可降压、利尿、镇定以及安眠,同时还可增加机体冠状动脉血流量,使心肌缺氧情况得到显著改善,继而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曾有研究报道指出丹参注射液可抑制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血管内皮细管受损,便于其肾功能的改善;同时还有学者证实低分子肝素对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肾脏功能具备保护功效,增加患者尿量,缓解其临床症状,延长孕周[7,8]。此外,丹参还可改善微循环血液流速,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低分子肝素广泛存在于各脏器中,如心、肠、肝以及肺等,于体内外均有抗凝血功效,可使血液粘稠度和血管阻力下降,增加机体胎盘血供。该研究结果显示,和A组、B组比较,C组患者孕周延长天数可达(10.41±5.14)d,新生儿存活率可达1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综上所述,在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仅用硫酸镁治治疗而言,联合应用硫酸镁、丹参以及低分子肝素,所获疗效更为显著且良好,不仅可保护患者肾功能,使其高凝状态得以改善,同时还可延长孕周促使胎儿成熟,避免和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早发型子痫前期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以寻求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所选对象来源于该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接收的87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基于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即A组、B组以及C组,3组病例数均为29例,A组仅用硫酸镁治疗,B组联合硫酸镁和丹参治疗,C组联合硫酸镁、丹参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A组和B组、C组比较,24 h PRO(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要高;C组和A组、B组比较,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C组和A组、B新生儿存活率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同时C组患者孕周延长天数明显比A组、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 经该研究结果 分析可知,在早发型子痫前期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硫酸镁、丹参以及低分子肝素予以治疗,安全有效,获得满意的效果,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关键词:早发型,硫酸镁,子痫前期,低分子肝素,丹参

参考文献

[1]谭剑平,郭仲杰,万波,等.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的临床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0,31(5):652-656.

[2]叶柳青,汪丽萍,黄启涛,等.低分子量肝素联合硫酸镁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9):864-866.

[3]钱晓君.硫酸镁与山莨菪碱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9):1395-1396.

[4]翟敬丽,于红,燕筠,等.低分子肝素治疗早发型子痫前期及预防再发的系统评价[J].西部医学,2014,26(9):1 149-1154,

[5]童重新,邢小芬,乔书花,等.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4):482-485.

[6]林丽琼,李冬红.抗凝药物在早发型子痫前期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8):1279-1280.

[7]董蕾.期待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34-35.

上一篇:健康危险因素下一篇:导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