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策略(精选12篇)
临床治疗策略 篇1
髓内钉固定是股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手术方法[1],其主要优点为微创损伤较小,且能即刻恢复股骨干的力学稳定[2]。髓内钉骨折的并发症发病率较低,仅为5%[3],但并发症的发生后果较为严重,例如脂肪栓塞等[4]。国内还尚无髓内钉固定术前术后大样本病例分析相关研究报道。因此,本文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力求为该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骨折部位位于股骨小转子下5 cm,内收肌结节附近8 cm)患者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高空坠落伤15例,车祸85例,其他原因损伤20例。
1.2 方法
记录患者的年龄、骨折相关数据、髓内钉固定相关数据、并发症、闭合性或开放性骨折技术、AO分型、患者手术体位、髓腔扩大器类别及宽度、髓内钉直径、长度及固定手术时间、愈合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年龄分布
患者平均年龄为42.3岁(14~87岁),是典型的双峰分布曲线,第一个峰值出现在20~29岁,第二个出现在80岁以上。见图1。
2.2 AO分型及损伤评分
骨折AO分型中,A型最多,C型最少(图2),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B=0.001;PA-C=0;PB-C=0.002);闭合性性骨折比例占89%,而开放性骨折仅占11%。许多患者是多发性损伤(40.8%),其损伤评分为(23.5±4.5)分,有27.2%的患者为损伤评分≥16分,其中有10.2%患者有严重的胸椎损伤。
2.3 手术方式、时间及愈合时间
有82.5%患者手术体位采用仰卧位,17.5%采用侧卧位。有83.6%的患者为闭合性复位,只有16.4%患者为开放性骨折复位。大部分的手术采用顺行植入技术(84.5%),使用非扩髓内钉占56.5%,平均扩髓宽度为11.7 mm,非扩髓内钉直径为10.4 mm;插入的扩髓内钉直径为11.1 mm;多发性损伤和严重的胸椎损伤常使用非扩张型髓内钉(61.9%和72.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0.05)。有69.8%患者使用静止交锁髓内钉或髋关节螺钉;大部分术者选取两个髓内钉远侧交(86.5%)。使用远端动态交锁髓内钉的患者最少(8.9%);大部分患者均使用了牵引床牵引(57.1%),损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4.4 d,多发性损伤的时间为5.6 d,严重的胸椎创伤损伤到手术时间为6.4 d,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05)。33.8%的多发性损伤和38.0%的严重胸椎创伤的股骨干骨折后第1天即进行手术治疗。14%的严重胸椎损伤的患者用损伤第1天都手术用非扩张性技术进行固定,单纯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平均手术时间为1.35 h,多发性损伤平均手术时间为2.94 h,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A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5.34±2.01)周,B型为(17.22±2.34)周,C型为(19.32±1.24)周,三者间进行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
2.4 术后感染及并发症
由于一般手术并发症导致的再次手术率为4.8%,5例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患者中有4例是用非扩髓髓内钉固定。手术轴向偏斜的发生率为9%,有2%的患者复位不充分。有14%发生术中股骨颈骨折,6例患者使用牵引床,其中5例是由于使用非扩张性髓内钉引起。术中股骨颈骨折常合并感染。
3 讨论
股骨干骨折为下肢常见的创伤疾患,Clatworthy等[5]发现,顺行和逆行性髓内钉固定对于患者的再手术率和治愈率无影响,而逆行性髓内钉固定后膝关节疾患的并发症会增加[6]。Pape等[6]报道,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会增加骨折的异位愈合,逆行螺钉固定增加愈合时间,特别是非扩张逆行螺钉,这也是笔者本次主要对于顺行髓内钉技术进行研究的原因。
有学者认为对于股骨干骨折复合其他多发性损伤治疗采用仰卧手术体位有利于手术的开展;但也有报道认为,侧卧位有利于单纯股骨干骨折手术操作。本次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的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仰卧位即可手术操作,也许是由于侧卧位手术准备时间较长,笔者更倾向于侧卧位手术的原因。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扩张型和非扩张型髓内钉固定基本相当。扩张型髓内通道能够用较大直径的髓内钉,较高的钉道直径比例可以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和生物力学稳定性。本次研究也发现,扩张型髓内钉的直径大于非扩张型髓内钉的直径(P<0.01),Pape等[6]建议临床使用至少为12 mm的髓内钉固定,以避免固定失败;相反,Clatworthy等[5]指出无论任何类型的股骨干骨折均使用10 mm髓内钉均可,手术股骨干不融合率低于1%。
损伤到手术固定的平均时间是影响手术准备和术后治疗的重要因素,许多临床研究证明,即时手术治疗,手术效果会更好,但对于多发性损伤的患者,如果手术处理过早,术后脂肪栓塞发病率会增高。本研究中,患者从创伤到髓内钉固定的平均时间为4.4 d。
本次研究中,由于手术并发症所致的再次手术率较低,Sonderegger等[1]报道有4.7%的髓内钉固定患者术后并发感染,与本次研究相近。
但是本次的研究只是针对我院的股骨干骨折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由于我院就诊患者特点(股骨干骨折类型特点等)和医疗特点(医生诊疗特点),所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够反映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一般规律,所以有必要对一个地区或国内主要医院的大样本的调查分析,以便为今后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
综上所述,大部分股骨干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采用仰卧位顺行植入髓内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于多发性创伤的患者,需要在创伤后1 d内及时进行髓内钉固定术。
参考文献
[1]Sonderegger J,Grob KR,Kuster MS.Dynamic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fracture stabilization:how to do it[J].Orthop Rev,2010,2(1):e4-e5.
[2]Metikala S,Mohammed R.Closed retrograde retrieval of the distal bro-ken segment of femoral cannulated intramedullary nail using a ball-tipped guide wire[J].Indian J Orthop,2011,45(4):347-350.
[3]Wang C,Sun TS,Zhang JZ.Reconstruction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ipsilateral fractures of shaft of femur and hip[J].Zhongguo Gu Shang,2011,24(5):426-428.
[4]Tornetta P,Tiburzi D.Antegrade or retrograde reamed femoral nailing.A prospective,randomised trial[J].J Bone Joint Surg Br,2000,82:652-654.
[5]Clatworthy MG,Clark DI,Gray DH,et al.Reamed versus unreamed femoral nails.A randomised,prospective trial[J].J Bone Joint Surg Br,1998,80:485-489.
[6]Pape HC,Rixen D,Morley J,et al.Impact of the method of initial stabi-lization for femoral shaft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at risk for complications(borderline patients)[J].Ann Surg.2007,246:491-499.
临床治疗策略 篇2
耿维凤,李明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目的:交流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治疗、提供药学服务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总结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案例。结果:临床药师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协助临床医师做好临床治疗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论: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治疗,是新形势下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的重大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临床药师 临床治疗 药学服务
The clinical pharmacist participates in the clinical care the importance and the experience Geng Wei-feng, Li Ming(Hospital of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Guiyang 550001)[Abstract] Objective: exchange of clinical pharmacist clinical in-depth clinical treatment, provision of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pharmaceutical care.Methods: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involved in clinical cases.Results: The clinical pharmacist 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o participate in case discussion and to help clinicians to do clinical work, played a certain role.Conclusion: The clinical pharmacist clinical in-depth clinical treatment, is hospital pharmacy servi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 major shift mode, it is very important.[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services, clinical pharmacists
2011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临床药师是以系统药学专业知识为基础,并具有一定医学和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直接参与临床用药,促进药物合理应用和保护患者用药安全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临床药师的职责是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与医师共同对药物治疗负责。
我院临床药学室按照卫生部的规定,安排临床药师深入临床不同科室参与临床治疗工作,现将在肛肠外科的临床药师工作总结如下:
1协助临床医师做好危重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
1.1病历摘要 某患者,男性,20岁,因“髂骨骨折11天,停止排气排便4天,肠瘘1天” 于2011年2月8号入院。11天前患者因外伤致右髂骨粉碎性骨折,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治疗期间腹部逐渐隆起,4天前停止排气、排便,予胃肠减压、禁食等对症支持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发现右髂部皮下感染,予切开引流处理,1天前发现切开引流处见大便及黑色坏死组织排除,当地医院考虑为肠瘘,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门诊以肠瘘收入我院。入院诊断:1.肠瘘,2.肠梗阻,3.右髂骨粉碎性骨折,4.多器官功能衰竭?入院相关检
查:T: T:38.5℃,P:110次/分,R:23次/分,BP:130/70mmHg,一般情况差,皮肤、巩膜黄染,水肿明显。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1.2.22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回肠造瘘术,腹壁清创术”。术后予以抗炎、抑酸、止血、化痰、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患者病情好转并已进食。2011,3,9查看患者,家属诉昨日下午18点患者出现喷射状呕吐现象,夜间开始出现神志障碍,反应迟钝,听力减退。查体:神志恍惚,表情淡漠,检查不合作,;可见明显水平眼震。3天前查生化示电解质紊乱,血钠低、转氨酶高。予纠正电解质紊乱、监测血糖;保肝治疗,检查上腹部CT了解肝脏情况,加用醒脑静、胞磷胆碱钠对症治疗;2011,3,11查看患者,仍有神志障碍,反应迟钝,阵发痉挛性抽搐,中枢抑制、昏睡,仍有呕吐,量多,为无色液体,查体:神志恍惚,表情淡漠,检查不能配合,T:39℃。
1.2临床用药分析及临床药师建议:肛肠外科急请全院相关科室会诊,临床药师经向家属仔细询问,家属反映3天前患者曾进食在病房里放置了几天的甘蔗。临床药师马上意识到患者可能是霉变甘蔗中毒。经查询资料,甘蔗中毒毒理是甘蔗由于长期贮存,越冬受冻后化冻,在适宜的温度下真菌在甘蔗中繁殖所致,节菱孢霉菌是霉变甘蔗中毒的病原菌,该菌所分泌的耐热性水溶性成分3-硝基丙酸是引起中毒的主要亲神经毒性物质。毒物的主要靶器官为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及血尿。中枢神经为弥漫性损害,病理变化主要为脑水肿并可损害锥外系统。甘蔗中毒的临床表现:发病后症状一般分为三级:①轻度中毒:首先为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中毒症状,并同时或随后出现头昏,视物不清或黑朦、复视等一般神经中毒症状,可较快恢复;②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症状基础上,胃肠道症状加重,恶心、呕吐频繁,并可出现中枢抑制、昏睡;③重度中毒:在出现轻度中毒症状后,很快出现阵发痉挛性抽搐,每次发作1~2分钟,发作时两眼球偏向一侧,头向后仰,牙关紧闭,四肢曲屈强直,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呈癫痫持续状态,抽搐发作后常陷入昏迷,瞳孔散大,眼球向上凝视。昏迷后有的出现狂躁,有的出现眼球震颤,也有的呈强迫体位或瘫痪,还有的出现肺水肿,血尿及柏油样便毒高度一致。
临床药师会诊意见为:该患者为霉变甘蔗中毒,建议予以安宫牛黄丸1丸胃管注入解毒治疗。临床医师采纳了临床药师的会诊意见,将病人转入ICU按照霉变甘蔗中毒的救治方法抢救患者。
2协助临床医师进行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及时机的正确选择
2.1.病历摘要 某患者,男性,53岁,因“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天,加重1天入院”,入院诊断:结肠肝曲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行区域性缓释性化疗。因患者头孢曲松钠皮试阳性,术前30分钟,盐酸克林霉素葡萄糖注射液0.9g×200mlivgtt作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2.2.临床用药分析及临床药师建议: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选用氨曲南或克林霉素+氨曲南联合作为预防用药。1.因为克林霉素适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及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而肛肠外科的结、直肠手术,最可能的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肝菌,厌氧菌;氨曲南适用于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腹腔内感染、妇科感染、术后伤口及烧伤、溃疡等皮肤软组织感染
[2]
。体温早期正常,3~5日后可升高。甘蔗中毒的临床诊断依据:有进食霉变甘蔗史。临床药师认为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霉变甘蔗中
等;氨曲南对大多数需氧革兰阴性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属的肺炎杆菌和奥克西托菌产气杆菌、阴沟杆菌等,其对铜绿假单胞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某些除铜绿假单胞菌以外的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抗菌作用较差,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需氧革兰阳性菌以及厌氧菌无抗菌活性。所以单独使用克林霉素作预防用抗菌药物是不合理的。
2.3.病历摘要 某患者,女性,64岁,因“腹痛、腹胀1个月,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0天,入院”,入院诊断:直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直肠癌并腹腔、盆腔广泛种植转移。行“剖腹探查术+直肠癌切除术+远端封闭+近端造瘘术”,手术时间3小时50分,术前10分钟预防性用头孢唑肟钠2.0givgtt,术中未追加使用。
2.4.临床用药分析及临床药师建议: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是在术前(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应在手术中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3.协助临床上对药品溶媒进行正确、合理选择
3.1病历摘要 某患者,男性,67岁,6月前患者因便血在我院诊断为直肠癌,排除手术禁忌后在麻醉下行直肠癌根治术(Dixon术),术后恢复可,排除化疗禁忌后按FOLFOX方案(亚叶酸钙300mg、5-FU0.75、奥沙利铂200mg)化疗二次,为行第三次化疗,再次入住我院,仍按上述化疗方案进行第三次化疗。
3.2临床用药分析及临床药师建议:临床药师观察发现,该科化疗病人的用药习惯是:输液顺序:①阿扎司琼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②注射用奥沙利铂+5%葡萄糖注射液③注射用亚叶酸钙+0.9%氯化钠注射液④5—FU+0.9%氯化钠注射,因为奥沙利铂与氯化钠和碱性溶液(特别是5—氟尿嘧啶)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1],故本品不能与上述制剂混合或通过同一条静脉同时给药。临床药师经查阅资料证实阿扎司琼注射液、注射用亚叶酸钙均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故建议化疗输液改为:①阿扎司琼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②注射用奥沙利铂+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③注射用亚叶酸钙+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④5—FU+0.9%氯化钠注射液。对糖尿病人,及时监测血糖,加用胰岛素。对住院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
4.1病历摘要 某患者,男性,70岁,因“升结肠癌术后6+月,右上腹疼痛半月”入院。既往史: 患“高血压病”10年,患“糖尿病”10年,入院相关检查:T:36.0℃,P:72次/分,R:19次/分,BP:170/70mmHg。请肝胆外科会诊后考虑为升结肠癌术后肝转移,建议予以继续化疗,以FOLFOX方案(亚叶酸钙300mg,5-FU0.75,奥沙利铂200mg)化疗。
4.4临床用药分析及临床药师建议: 临床药师经几天查房发现,该患者近几天血压均在170/70mmHg,经询问患者得知,患者认为化疗期间副作用大,身体不适,降压药可暂停几日,待化疗结束后再服用。临床药师告知患者擅自停用降压药的危害,劝说患者继续按医嘱服用降压药。讨论
①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临床治疗、提供药学服务,要做好临床医师的助手,要与病人或家属多沟通、交流,全方位了解病人的情况,为临床医师诊断、抢救患者提供依据;
②临床药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熟悉临床疾病的药物治疗,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指导外科手术正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③临床药师要关注临床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临床医师避免药物拮抗作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④临床药师要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愈率。
临床药师直接面向病人提供全程化药学技术服务是时代的呼唤、病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临床药师要做到深入临床,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和良好的执业道德,要有处理好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彼此的信赖和协作关系的能力,从而达到药师与医生、护士的密切合作,药师和患者的相互信任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4:416-417.[2]陈亦江。急性中毒诊疗规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68-269.[3]杨红宾。药师职能转变和职业素质要求(j)。中国药房,2003,17(7):434—435。
作者简介:
幼儿临床心理护理策略 篇3
关键词幼儿;临床;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139-01
1 儿童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住院心理压力分析
许多研究表明儿童将生病住院与惩罚、罪恶、自责联想在一起。根据皮亚杰(Jean?Piager)的发展理论,儿童到了7岁左右,对抽象事物才能慢慢地了解。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认为,2~7岁的幼儿认为生病是外来的、与自己无关的具体现象。他们无法从现象中找出原因,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况,而不能说出过去及未来如何。
1.1 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和创伤先天性患儿毕竟占少数,很多患儿都是因为意外造成的创伤,比如烫伤、烧伤类的患儿,他们要承受比其他患者更多的身体上的伤痛。
1.2住院限制了自由住院治疗限制了患儿的很多自由,比如:抽血前不能进食,因输液而不能下地自由活动,身体遭受创伤不能乱动等,这些问题使患儿丧失了住院前的自由。再加上各种治疗(如抽血、打针、吸痰等)对患儿的威胁,使患儿产生恐惧。幼儿天性好动,限制了他们活动的自由,他们会对住院产生莫名的恐惧,有些患儿出院后,死也不肯再进医院,就是一个证明。
1.3 对疾病的认识有限而产生情绪反应儿童因本身认识能力不足,或因身体不适而产生情绪反应,有可能将疾病与惩罚联想在一起而导致焦虑、恐惧。甚至因不当的幻想而失眠、作恶梦,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
1.4 身体形象改变所造成的情绪影响随着疾病及治疗的进展,接履而来的是身体外观的变化,如插入体内的各种管道。药物副作用所造成的脱发、满月脸、水牛背等,甚至身体某系统功能丧失或某部位丧失知觉,均使患儿产生害怕及焦虑的情绪。
1.5 陌生环境及对其缺乏安全感离开亲人及接触陌生人住院需要与亲人、朋友分开,原有的舒适及稳定被不安全感及害怕所取代。奇怪的病床、推车及各式各样取代了家中熟悉的环境。各种器械声、吵杂声、消毒水的异味等使患儿缺乏安全感。在经历分离性焦虑(详见本节有关内容)和不安的同时,还需承受陌生医护人员所施予的各种强迫性检查及治疗。如此急剧的环境改变,患儿必须经过努力才能适应。
2 掌握患儿心理,正确应对
做好患儿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和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
幼儿期患儿仍然依赖感觉和动作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但会逐渐以情绪体验为主。只注意事物的一个方面,只从自己的观点看问题。患儿对事物非常好奇,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不稳定,护士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患儿在医院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就需要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特殊生活方式。
护理时,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对人院患儿进行心理安慰,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接近患儿。对年龄小的患儿应以逗引为主,使其产生亲切感,多与患儿在一起交谈、做游戏,以取得其依赖与配合。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巧、熟练、敏捷。不良的情绪可直接影响疾病的恢复。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帮助患儿解除烦躁不安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幼儿期患儿突出特点是年龄小,病情变化快,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病情,所以要求护士有高度的责任感,机智灵敏,掌握患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善于从观察到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果断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3 调和家属心理,争取互动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多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而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长对护士的不满意可以转化为患者儿对护士的愤怒;父母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几乎是相同的,例如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为了能够使患儿能够早日康复,我们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家属心理,调和他们的恐惧、悲哀心理,与他们争取互动,在与家属的配合中,更好地做好幼儿患者的护理工作。家属心理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进而表现为对护理工作者的怀疑、不信任。所以,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我们总是耐心地向他们进行患者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对因病情变化引起的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临床治疗策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9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0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16~78岁, 平均 (36.21±11.24) 岁。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 每组20例。其中A组男11例, 女9例, 年龄16~74岁, 平均 (32.11±10.23) 岁。B组男12例, 女8例, 年龄16~78岁, 平均 (35.32±10.13) 岁。C组男15例, 女5例, 年龄18~78岁, 平均 (38.24±9.84) 岁。60例患者中车祸致伤12例、摔倒致伤14例、坠落损伤22例、粉碎性骨折12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不同手术治疗后在3 d内均使用普通抗生素治疗, 接受手术12 h将引流条拔出, 术后2 d内下地适当行走, 逐渐开始进行关节功能训练, 2周后适当屈膝关节。
1.2.1 A组
给予A组20例髌骨骨折患者使用髌骨爪内固定治疗。对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 将止血带固定后, 把患者皮瓣由内向外翻转, 将整个髌骨显露出来, 手术过程中保护好患者髌韧带扩张部分, 严禁从骨头两面进行分离。将患者关节腔部位的淤血清理后把患者骨折解剖后复位, 使用复位钳进行临时固定, 根据患者髌骨实际大小, 选择合适的记忆合金髌骨爪, 使用手术刀在患者髌骨上下部分和髌骨韧带的交界处做穿刺口, 保证髌骨爪和上下爪部分相互对应。把使用冰水浸泡后的髌骨爪撑开之后, 把髌骨爪放入到相应位置, 随后使用生理盐水加热, 保证髌骨和髌骨爪的连接。手术固定后将屈膝关节适当屈伸, 对患者检查固定位置的牢靠性, 对切口冲洗后, 将引流管放入后对伤口进行缝合[2]。
1.2.2 B组
给予B组20例髌骨骨折患者使用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对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 将止血带固定后, 把患者皮瓣由内向外翻转, 将整个髌骨显露出来, 手术过程中保护好患者髌韧带扩张部分, 严禁从骨头两面进行分离。使用2.5钻头对髌骨钻孔, 钻孔时保证不要偏低、偏高, 保证钻头不将髌骨关节面穿透。术后使用3.5 mm的空隙螺钉进行固定, 在钉孔处使用钢丝进行固定[3]。
1.2.3 C组
给予C组20例髌骨骨折患者使用克氏针张力带法进行治疗。对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 将止血带固定后, 对患者膝前纵形切口, 在患者髌骨前建腱膜分离, 把皮瓣由内向外翻转, 将整个髌骨显示出, 对患者髌韧带扩张部分要注意保护, 不能从患者骨头两面进行分离。对患者关节腔内淤血清洗后, 把骨折解剖复位, 使用复位钳进行临时固定, 使患者屈膝45°~64°, 使用2枚或2枚以上的克氏针在患者垂直骨折面平行穿行到患者髌骨上下级处, 使用张力带钢丝将在外面显露出的髌骨进行“8”字固定[4]。随后使用可以吸收线缝合患者固定损伤的股四头肌腱。确定将缝合线对齐后使用C型X线进行透视, 对患者其他软组织损伤处进行修补。
1.3 观察指标
对60例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 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情况, 3个月时患者膝关节屈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膝关节的活动情况根据髌骨骨折疗效标准进行观察, 分为<20°、21°~34°、35°~89°、≥90°。6个月时膝关节恢复情况, 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级别, 痊愈是指患者经过6个月恢复后病症消失, 髌骨恢复正常水平, 可正常行走;显效是指患者经过6个月恢复后病症大部分消失, 病灶处经运动后有轻微疼痛, 可行走;有效是指患者经过6个月恢复后病症部分消失, 行走、运动后可感受到疼痛;无效是指患者经过6个月恢复后病症没有消失, 行走仍需借助外物[5]。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A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髌骨爪滑落, 使用石膏固定30 d后愈合;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没有出现感染情况, 有5例患者愈合不佳, 1例患者关节处疼痛严重, 经检查后髌骨关节炎, 经治疗痊愈;C组患者在手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感染, 经治疗后痊愈, 20例患者没有畸形愈合现象。三组治疗费用、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三组患者膝关节的活动情况比较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个月后, A组患者膝关节活动情况明显优于B、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2.3 三组患者6个月膝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6个月后, 使用髌骨爪内固定治疗的A组髌骨骨折患者总体情况优于B组和C组, 但是使用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B组和使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的C组差异较小,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髌骨是连接人体髌韧带和四头肌的桥梁, 主要生理作用是伸膝功能, 髌骨不仅增强四头肌力量, 还为保护股骨踝部起重要作用, 另外还可以维护人体膝关节的稳定性, 所以髌骨骨折主要治疗目标是将人体膝关节的连续性重建, 将髌骨关节处平整性恢复, 对膝关节进行康复训练[6]。如果髌骨骨折后没有及时治疗, 导致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时间, 然后使患者出现疼痛、感染以及伤残等后果, 因此髌骨骨折后要及时治疗。
目前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方式有多种, 主要包括髌骨爪内固定治疗、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及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等方式。使用空隙螺钉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方式手术悠久, 可以使患者骨折地方向中心逐渐固定聚合, 可以在各项手术中使用, 其与生物力学相互符合, 有比较强的内固定力量[7]。但是使用此方法容易损伤患者的髌骨软组织, 导致钢丝断裂、引发并发症或者感染, 对粉碎性骨折患者和骨质疏松患者治疗效果更差。经本研究对普通骨折患者使用此种治疗方式有效率为90%, 因此在费用较低的情况下可选择此种方式进行治疗。
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患者治疗费用较低, 主要治疗方式是根据人体髌骨运动特征进行设计的, 和生物学要求相符合, 可以治疗大块粉碎性骨折和横断髌骨骨折, 有比较好的抗屈膝张力。该种手术方式容易发生克氏针松动, 可以穿针的骨头有限, 无法在人体近关节处的部位产生一定压应力, 对聚合骨块生长有一定不利, 使临床治疗效果稍低[8]。但治疗效果和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基本持平, 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在常规骨折治疗中可以优先选择此种手术治疗方式。
髌骨爪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固定材料, 其髌骨爪骨折固定的面积较大, 有比较好的相容性, 主要作用是张力侧固定, 向骨折中间逐渐的将压力聚合, 使髌骨可以在解剖位置出聚合直至愈合[9]。本研究发现, 使用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有良好效果, 并发症、3个月内活动范围等都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但是使用髌骨爪治疗也有比较高的手术治疗费用, 所以一般髌骨骨折不适用这种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 治疗中针对骨折较轻的患者使用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 节省治疗开支;髌骨爪内固定治疗虽然治疗效果较好, 但治疗费用偏高, 所以针对骨折较严重的粉碎性骨折患者可使用此种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不同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9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60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计算机软件把6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 每组20例。给予A组髌骨爪内固定治疗, B组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 C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分析各种治疗方式的适应症。结果:A组治疗费用偏高, 12例膝关节活动范围≥90°,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B组治疗费用适中, 9例膝关节活动范围≥90°, 治疗总有效率为90%;C组治疗费用最低, 10例膝关节活动范围≥90°, 治疗总有效率为95%。结论:本研究中的三种治疗效果均存在一定差异, 经过研究普通骨折可使用空心螺钉钢丝张力带法固定治疗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 粉碎性骨折适合使用髌骨爪内固定治疗。
关键词:髌骨骨折,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宝平, 王涛, 张鹤令, 等.髌骨骨折分型及治疗策略改进的疗效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3) :176-179.
[2]古志刚.用不同方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9) :21-22.
[3]杨博宇, 马一功.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 2008, 21 (1) :114-116.
[4]仝利伟, 魏莉芳.钢丝环扎、AO张力带和改良AO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 2010, 31 (2) :158-159.
[5]陈鸿, 吴昭润, 吴永芳, 等.用克氏针加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3, 11 (9) :87-88.
[6]陈凌云, 胡勇斌, 卢伟民, 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52) :9083-9088.
[7]马宝忠.分型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3) :3049-3050.
[8]陈诗强, 熊文华.分体式髌骨爪与髌骨环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 2014, 8 (21) :10-12.
针灸辩证治疗腰痛的临床体会 篇5
【摘 要】目的:探讨针灸辨证治疗腰痛的方法。方法:采用毫 针刺法予以辨证治疗腰痛60例。结论:针灸辩证治疗腰痛有效率为100%,疗效肯定。
【关键词】针灸治疗;腰痛;辨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40-01
腰痛,是不同原因造成的腰部骨骼和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常见临床症状,以腰部出现一侧或双侧、或脊中部位疼痛,伴下肢麻木、活动受限为主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现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至康复科门诊,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2岁,病程最长达15年,最短1天。
1.2 临床表现 患者以腰部疼痛,伴有下肢麻木,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瘀血腰痛: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病人有外伤史。
肾虚腰痛:起病缓慢,隐痛,以?i软为主,喜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面色?s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
治则:通经止痛。取局部穴位及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
主穴 肾俞 阿是穴 委中 阳陵泉 腰痛穴 昆仑
配穴 寒湿腰痛配腰阳关、大椎;瘀血腰痛配腰夹脊、膈俞;肾阳虚者配大钟、气海、关元;肾阴虚配太溪、照海;病在督脉配后溪;在足太阳经配申脉;腰椎病变配腰夹脊。
操作:常规毫针刺法,寒湿腰痛、瘀血腰痛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腰部穴位可用灸法或针后拔罐;肾虚腰痛用补法,阴虚者不灸,腰部均可拔罐;急性痛症,痛势较剧烈者,取阿是穴、委中穴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有效:疼痛症状缓解。无效:症状无改变。治疗结果
60例患者,经针灸治疗后46例疼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14例疼痛症状缓解,有效率100%。典型病例
例1:王某,男,41岁,从事采煤工作14年,主诉:反复腰痛2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活血止痛胶囊等止痛药能缓解腰痛。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经针灸治疗1周腰痛症状消失,随访2月未复发,天气变化无不适。
例2:张某,男,18岁,高中学生,主诉:打篮球扭伤腰部2小时,疼痛难忍,活动受限,经针灸治疗1次,疼痛明显减轻,治疗2次后疼痛症状消失,活动自如。
例3:孙某,男,70岁,农民,主诉:腰痛数年,CT提示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腰痛反复发作,自服止痛药能缓解,近2月来,腰痛症状加重,下肢麻木,手足心潮热,口干不欲饮,口服止痛药后胃疼、胃胀,腰痛无明显缓解,经我科针灸治疗3次,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2周疼痛症状消失。讨论
腰痛是指背以下、骶以上部位的疼痛。腰痛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包括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风湿、腰椎病变和部分内脏病变。与肾、膀胱经、督脉的关系密切。病机是腰部经络不通,气血痹阻、肾精亏虚,腰部失于濡养、温煦。腰为肾之府,位于膀胱经,肾俞为肾的背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阳陵泉为筋之会;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并与督脉相通;阿是穴属近部取穴法;腰痛穴为经验穴。诸穴合用,以达通经止痛之效。腰阳关是督脉之穴位,可壮阳祛寒湿;膈俞为血之会,与腰部夹脊共奏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大钟、气海、关元、太溪、照海相配,以达滋补肾精,通络止痛的功效。
针灸治疗腰痛,能起到立竿见影之功效,是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内脏疾病引起的腰痛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245~247。
[2] 杨甲三《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76~94。
[3] 高树中《针灸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33。
鼻出血治疗临床体会 篇6
关键词 鼻出血 射频治疗 发病特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24
鼻腔黏膜血管丰富,由于各种刺激和疾病等原因均可导致鼻出血,这是鼻科常见病[1],可以由鼻病引起,也可以由全身疾病所致,可见于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任何季节,出血量多少不一。为总结鼻出血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本文收集2010年5月~2011年5月治疗的133例鼻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33例均来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治疗的鼻出血患者,其中男73例,女60例,年龄3~89岁,平均33.6岁。其中10岁以下55例,10~19岁23例,20~29岁11例,30~39岁13例,40~49岁13例,50~59岁6例,60岁以上12例。其中外伤33例,其他病因100例(发生在春季15例,夏季25例,秋季40例,冬季20例),发生部位:利特尔区出血30例,中隔中后段出血33例,下鼻道出血20例,中下鼻甲出血17例。
治疗方法:①额镜前鼻镜下射频治疗。麻醉: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2]。予2%丁卡因加0.1%肾上腺素棉片,作出血鼻腔利特尔区黏膜表面麻醉。为减轻疼痛,对侧相应部位也予棉片麻醉,5~10分钟后在额镜照明,前鼻镜下取出棉片。用射频治疗仪对准出血侧利特尔区出血点或黏膜破溃区照射,至黏膜发白为止,对明显的出血点可予四周点状照射,最后对准出血点照射[3]。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可予棉球或棉片填压一会儿,待无再出血后照射。对仍有出血的可边吸引边止血,或先在出血点外放薄层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在棉片外予照射,无出血后取棉片,再加以完善。这样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可减轻疼痛,避免照射过深而造成鼻中隔穿孔。止血后可予照射处涂少许金霉素眼膏,治疗后一般无需特殊用药。②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麻醉,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予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作出血侧鼻腔表面麻醉,5分钟后在0度鼻内镜下显示器下取出棉片,可从嗅裂开始或下鼻道逐一检查出血点,查明出血点后再予丁卡因肾上腺素棉片局部麻醉[4],稍后取出予射频治疗,方法同上。对出血点位置隐蔽,如嗅裂内,不易照射的,可予明胶海绵填压,必要时加凡士林纱条填压,对出血量大、全身情况差的,予以住院观察,并予对症处理。
结 果
133例患者经过治疗和6个月的随访,1次治愈95例,治愈率为95.0%,有1例患者因上感而复发,2例患者银外伤后而复发,2例因高血压于1个月后复发,所有患者术后无鼻腔粘连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
讨 论
鼻出血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小儿更为多见,由于感染或挖鼻引起,且大多数患者出血部位发生在利特尔区[5],出血量不大,压迫后即可止血,但是出血比较反复,我们对133例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外伤因素33例,其他病因100例(发生在春季15例,夏季25例,秋季40例,冬季20例),与季节干燥有较大的关系[6]。发生部位:利特尔区出血30例,中隔中后段出血33例,下鼻道出血20例,中下鼻甲出血17例。在年龄方面,发病率多在30岁以下,特别是10岁以下就有55例,多數是由于患者感染或挖鼻引起,因此,对于小儿要正确引导他们不要用力或用尖锐的东西挖鼻孔,由于小儿鼻黏膜更加脆弱,毛细血管十分丰富,稍不注意,很容易导致出血;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要坚持对症治疗,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出血量往往较大,因此要更加慎重[7];对于感染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感染,消除致病因素,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组资料显示:133例患者经过治疗和6个月的随访,1次治愈95例,治愈率为95.0%,有1例患者因上感而复发,2例患者因外伤后而复发,2例因高血压于1个月后复发,所有患者术后无鼻腔粘连及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由此说明,鼻出血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首要是止血。对所有与发病季节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射频治疗治疗鼻出血具有痛苦小、疗效确切,安全有效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Hila A,Castell JA,Castell DO.Pharyngeal and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manometry in the evaluation of dysphatia.J Clin Gastroenterol,2001,33:355-361.
2 翟伟刚,杨艳.鼻腔填塞和鼻孔填塞术的改进[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5):305.
3 丁海峰.鼻内镜下探明鼻出血部位及临床应用价值(附226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9):409-410.
4 Fonarow GC,Yancy CW,Hywood JT.Adherence to heart failure quality-of-care indicator in US hospitals:analysis of the ADHERE Registry.Arch Intem Med,2005,65:1469-1477.
5 陶义祖,陈沛,刘联合,等.鼻内镜下下鼻甲骨部分切除术治疗下鼻道出血[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17):783-784.
6 钟庭彬,黄明燕,徐浩文.鼻内镜下电凝止血结合填塞数字纱布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2):91-92.
7 洪育明,梁振源,林泼水,等.Rhino凝胶止血材料用于鼻腔填塞的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18):847-848.
临床治疗策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56例, 男91例, 女65例。年龄5个月~7岁。患者中轻症95例, 重症倾向57例, 重症4例。
1.2 临床诊断。
重症患者诊断应有以下表现之一: (1) 高热持续且不退; (2) 出现抽搐、肌无力等症状, 意识不清; (3) 面色苍白、血压异常等; (4) 出现呼吸困难症状, 肺部啰音增多; (5) 白细胞数目出现较大变化等。
1.3 临床表现:
患者就诊前1~2 d有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流涎流涕、头痛等症状。所有患者均出现疱疹, 其主要特征: (1) 为圆形或椭圆形疱疹, 疱壁厚, 不易破裂, 无疼痛和痒感。 (2) 手部皮疹多分布在手心以及手指屈侧;足部皮疹多在足底、小腿伸侧。 (3) 一般2 d内出齐, 2~6 d后消失。病变主要分布在齿龈、舌面、硬腭, 初起为小水疱, 1~2 d后发展成溃疡。
1.4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检查, 大部分血白细胞数量正常或略高;行血生化检查, 碱性磷酸酶有不同程度升高;行心肌酶谱检查, 出现CK-MB升高等症状;行心电图、胸片检查, 窦性心动过速的14例;行头颅磁共振检查, 部分患者出现脑干有异常信号以及颞极区蛛网膜囊肿。
1.5 治疗与护理:
所有患者均进行相应治疗措施, 对发热者给予布洛芬药物并辅以物理降温措施, 进行退热治疗;静脉滴注利巴韦林, 同时给予清开灵等药物, 进行清热解毒治疗;补充维生素C;对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的患者清洗口腔。重症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还应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和免疫球蛋白, 注意观察患者的疱疹以及体征变化,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随时准备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抢救。
1.6 评价标准:
根据手足口病相关标准, 将其治疗效果分为三级。第一级:治愈, 即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体温恢复正常;第二级: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正常, 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所缓解;第三级:无效, 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本研究发现, 156例患儿经治疗后, 治愈患者89例, 治愈率57.05%;治疗有效患者67例, 有效率42.95%, 未出现治疗无效患者,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共8例, 其中3例为并发脑膜炎, 3例为并发心肌炎, 2例为并发肺水肿。患者治疗病程为4~24 d, 平均7.8 d。
3 讨论
手足口病又名水疱性发疹性口腔炎, 主要通过肠道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饮食等[2]。其传染性强, 5岁以下低龄儿童免疫力低, 所以主要发病人群, 一般流行于夏秋季[3]。对手足口病的治疗, 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 进而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主要是进行抗感染、抗病毒及支持治疗, 特别是对重症患儿的治疗更应仔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另外, 还应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工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隔离治疗:因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因此收治患儿之后, 应及时隔离患者。对患儿使用以及接触的物品及时消毒[4];患儿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应消毒之后处理掉;对病房进行定期消毒, 采用紫外线灯进行30 min照射;患儿的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消毒和预防感染。 (2) 发热症状护理:手足口病多以发热起病, 患者除服用相应退热药物外, 还应采取物理降温, 如用酒精为患儿擦身等方法。对持续发热不退的患者, 应随时注意过程其体征变化,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5]。 (3) 疱疹护理:手足口病最明显的临床症状为患儿手足或臀部出现疱疹, 且有刺痒感, 易导致疱疹破裂发展成溃疡。因此, 应保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尽量控制患儿对疱疹的破坏[6]。对于破裂的疱疹, 应用软膏对破裂处涂抹, 避免感染。 (4) 口腔护理:口腔内出现疱疹, 会影响患儿的进食和食欲, 因此, 需对患儿口腔进行清洗, 可用棉棒蘸取适量生理盐水为患儿清洁口腔;当口腔内疱疹破裂时, 可用金霉素药物涂抹伤口[7], 缓解疼痛。 (5)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干预对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尤其是儿童患者。儿童发生手足口病后会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延误了病情。应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8], 尽快建立起良好医患关系, 让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另外, 应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宣传教育, 联合家长做好患儿的护理治疗工作。
本研究发现, 156例患儿经治疗后, 治愈患者89例, 治愈率57.05%;治疗有效患者67例, 有效率42.95%, 未出现治疗无效患者, 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共8例, 其中3例为并发脑膜炎, 3例为并发心肌炎, 2例为并发肺水肿。
综上所述, 对于手足口病, 应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诊断治疗, 提高疾病治愈率。另外, 宣传健康知识,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家长应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使儿童远离病毒感染, 同时加强儿童身体锻炼, 增强免疫力, 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症状, 总结该病的临床治疗对策, 为临床下一步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 对15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中轻症95例, 重症倾向57例, 重症4例。对轻症患者进行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对重症倾向患者在轻症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降颅压、静脉滴注等方法治疗;对重症患者置PICU, 在重症倾向患者治疗基础上给予气管插管等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疱疹以及体征情况及时采取对策治疗。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志刚, 范联, 陈国华.重症手足口病神经系统症状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4 (19) :184-185.
[2]张敏, 赵艳雪, 王刚.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在重症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1, 33 (10) :1526-1527.
[3]纪青.早期应用甘露醇治疗重症小儿手足口病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4) :159.
[4]逯建立.干扰素雾化吸入辅治手足口病口腔疱疹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5) :101.
[5]乔喜娟, 郭晋祥.喜炎平注射液联合匹多莫德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7 (1) :19-20.
[6]汪风芹, 孙迎东, 邢树礼, 等.复方连芩双层缓释药膜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药学研究, 2013, 32 (1) :53-54.
[7]黄云, 黄路圣, 王洋.联合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血糖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临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22 (6) :542-543.
临床治疗策略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2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慢性盆腔炎1 2 4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 2例。观察组6 2例中, 年龄22~52岁, 平均年龄 (35.16±2.27) 岁, 病程7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51±0.86) 年, 对照组62例中, 年龄22~51岁, 平均年龄 (35.31±2.18) 岁, 病程5个月~6年, 平均病程 (3.23±0.71) 年。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硝唑 (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51980780) 治疗, 甲硝唑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1次/d, 1周为1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制中药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治疗。中药方剂为红藤、败酱草、地丁、蒲公英、大黄。患者取侧卧位, 处理并有效连接肛管, 排气, 连接注射器, 将冷却后的药液缓慢推送。拔出肛管, 保持膝胸卧位15min后取仰卧位, 臀部抬高15min。1次/d, 治疗15d。
对照组以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1) 心理护理。慢性盆腔炎病程长, 迁延不愈, 加之患者多以育龄期妇女为主, 工作、家庭等压力大, 常有焦虑、烦躁、担心等负面情绪, 进而又会影响治疗效果, 甚至使病情加重。护理应主动与患者交流, 为患者讲解慢性盆腔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 让患者了解治疗的意义并增强信心。 (2) 灌肠护理。灌肠前详细为患者讲解中药灌肠全过程, 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术前准备好器械, 患者胃肠道排空, 抬高臀部, 臀部下放置气垫;保持药液温度适宜, 用石蜡油润滑灌肠管前端, 将灌肠管慢慢插入肛门, 注意动作轻柔;灌肠中若患者出现便意, 嘱深呼吸运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若出现腹痛剧烈、心率加快、面色变化等, 应立即停止灌肠;记录灌肠后患者临床表现。同时, 将药液混合蜂蜜, 用保鲜膜, 外敷于患者下腹部, 用纱布固定后, 放置热水袋, 使药液经皮肤吸收。 (3) 灌肠后护理。术毕, 嘱患者卧床休息, 尽可能将中药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4], 嘱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术后不宜立即排便, 嘱患者多进行适度锻炼, 加强营养, 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1.3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B超检查盆腔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 B超检查盆腔情况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5]。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 P<0.05) (见表1) 。
2.2 两组并发症、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62例未发生不良反应, 对照组62例中, 发生不良反应9例 (14.52%) 。其中恶心呕吐5例, 头痛、皮疹各2例, 对照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6, P<0.05) 。观察组满意率为96.77% (60例) , 对照组为83.87% (52例) ,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0, P<0.05) 。
3 讨论
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一般是采用抗生素, 由于抗生素耐药等易复发等不良反应[6];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腹痛、痛经[7]等, 由气滞血瘀等病机引起,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原则。我院治疗用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治疗, 方剂中红藤、蒲公英、大黄等均具有活血祛瘀、清热解毒[8]等功效;现代药理学认为上述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杀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灌肠药液经肠道直接吸收, 有效成分迅速进入血液, 可改善盆腔微循环, 扩张血管, 促进血流速度, 使盆腔内的药物浓度增加, 直接作用于病灶, 促进病灶吸收。且避免了口服对胃肠的刺激, 或减轻了肝脏解毒负担[9]。本研究在中药灌肠手术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其中心理护理可减缓患者的不良情绪, 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灌肠前护理可为灌肠的顺利进行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护理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灌肠后护理可巩固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经过中药灌肠护理, 其有效率、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与资料报道相似[9,10]。提示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配合以综合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较快炎症吸收, 促进术后恢复, 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中药灌肠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124例患者进行研究, 随机分为照组和治疗组, 各6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甲硝唑药物进行治疗, 观察组应用甲硝唑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用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治疗。结果:经治疗, 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 观察组为98.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满意率 (96.77%) 高于对照组 (83.8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0.00%) 低于对照组 (14.5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复方红藤灌肠液灌肠进行治疗可有效治疗疾病, 促进治疗疗效。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药灌肠,疗效
参考文献
[1]李琼, 刘春丽.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 2012, 26 (12) :1517-1519.
[2]寇晓红, 张会辉.慢性盆腔炎采用中药灌肠治疗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3) :157.
[3]邱红海, 郭燕, 王小琴.责任护士负责制下院外延续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9) :149-150.
[4]康秀花.团体教育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存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8 (13) :31-33.
[5]肖道梅.中医情志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焦虑情绪的疗效[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7) :1571-1573.
[6]吕霞.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 2012, 30 (6) :89-90.
[7]王红梅, 滕秀香, 李洁, 等.中医综合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的分析[J].中国医刊, 2013, 48 (8) :100-101.
[8]赵淑赛, 朱春磊.中医辨证论治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护理措施[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 (11) :2365-2366.
[9]张智慧.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盆腔炎患者的效果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13) :108-110.
临床治疗策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临床表现、体征、病理、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随访结果等。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经手术组织病理明确诊断。全部病例按2010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第7版TNM分期进行重新分期。并以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 OS) 指从确诊至任何原因死亡的时间, 或以末次随访日期作为截尾日期。末次随访时间2016年4月。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 临床资料的描述采用百分比或中位数, 患者生存情况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 用Log-rank检验进行治疗相关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共20例肺外小细胞癌患者, 男15例, 女5例, 年龄25~73岁, 平均年龄61.1岁, 65岁以上患者占40%。吸烟4例, 不吸烟16例;TNM分期:I期2例, II期4例;III期10例;IV期4例;原发灶部位:食管12例, 纵膈2例, 胃食管交界处、闭孔、输尿管、子宫、卵巢各1例, 1例以全身多发骨转移就诊, 原发病灶不明。见表1。
2.2 实验室检查
20例患者共有19例治疗前查血CEA, 仅有1例升高。治疗前有14例血D-二聚体升高。
2.3 病理特征
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肺外小细胞癌苏木素-伊红 (HE) 染色可见肿瘤细胞体积小, 胞质少, 细胞核浓染, 多呈异型性和分离像, 癌细胞排列成巢片状, 呈侵袭性生长。大多数病例表现CD56、CK (pan) 和synap tophysin阳性。大部分病例Ki-67高表达。
2.4 不同治疗模式对EPSCC患者生存的影响
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治疗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全组病例中采用化疗或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均为6个月, 均无2年以上生存的病例, 采用综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15.2个月, 1年生存率50%, 2年生存率12.5%年以上, 而未经化疗、放疗、手术, 仅行对症支持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2.1个月。详见表2。不同治疗模式生存曲线 (见图1) , 从生存曲线可以看出采用综合治疗的OS、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比单一治疗或最佳支持治疗长。
注:S-手术, C-化疗, M-综合治疗, BSC-支持治疗。
3 讨论
EPSCC是十分罕见的一类恶性肿瘤, 占所有恶性肿瘤0.4%[4], 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生物学行为与SCLC相似, 一般表现为恶性程度高, 早期出现转移, 对放化疗敏感, 但长期生存率很低, 预后极差, 且预后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EPSCC在病理诊断基础上首先要明确原发部位, 排除SCLC, 一旦确诊为EPSCC, 需尽快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 包括靶器官排查, 准确的临床分期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EPSCC原发疾病的部位有食管、胃肠道、纵膈、泌尿生殖系、头颈部、妇科、乳腺等[5]。该组20例患者首诊的科室有胸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妇科、骨科、肿瘤内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 均经病理确诊EPSCC。该组20例EPSCC患者中, 食管12例, 纵膈2例, 胃食管交界处、闭孔、输尿管、子宫、卵巢各1例, 1例以全身多发骨转移就诊, 原发病灶不明。因肺外小细胞癌发生率较低, 且缺少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前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 大多数临床医生借鉴SCLC治疗策略, 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 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但因其快速广泛的转移, 在诊断时大部分患者已有远处转移, 转移脏器以肝、肺和脑多见, 以致中位生存期仅为10个月左右。该组患者中未经抗肿瘤治疗的中位生存期2.1个月, 采用化疗或手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均为6个月, 均无2年以上生存的病例, 采用综合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15.2个月, 1年生存率50%, 2年生存率12.5%年以上, 其中生存最长的患者是食管小细胞癌, OS 24.2个月, 确诊时分期c T3N1M0Ⅲ期, 先行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及巩固化疗, 疗效达CR, 最后死于脑转移。得出结论, 采用综合治疗模式优于单一治疗方式。这与国外文献[6]报道一致。最近的一篇文献[7]建议对于头颈部和前列腺小细胞癌, 在原发灶控制良好情况下进行预防性全脑照射 (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PCI) , 该组20例EPSCC患者均未行预防性全脑照射。
由于EPSCC最佳全程管理模式的证据较缺乏, 常采用综合治疗方式, 局控方面一般采用手术和/或放射治疗, 而含铂类化疗方案常用来预防和治疗远处转移[8], 但一线治疗失败后常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用于控制其快速进展, 因此寻找肺外小细胞癌新的治疗方法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该研究系回顾性研究, 病例数少, 部分病例没有采用综合治疗, 后续可开展多中心研究, 探讨EPSCC最佳全程管理模式。
摘要:目的 分析肺外小细胞癌 (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EPSCC)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5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20例肺外小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预后分析。结果 共20例EPSCC, 男15例, 女5例, 平均年龄61.1岁。I期2例, II期4例;III期10例;IV期4例;原发灶位置:食管12例, 纵膈2例, 胃食管交界处、闭孔、输尿管、子宫、卵巢各1例, 原发病灶不明1例。采用化疗或手术的患者中位OS均为6个月, 均无2年以上生存的病例, 采用综合治疗的患者中位OS 15.2个月, 1年生存率50%, 2年生存率12.5%年以上, 对症支持治疗的患者中位OS 2.1个月。结论 肺外小细胞癌发病率低, 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治疗模式优于单一治疗方式。
关键词:肺外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昊, 王旭东.食管胃连接部小细胞癌13例临床病理分析[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13, 5 (4) :220-224.
[2]Dores GM, Osama Qubaiah, Ankur Mody, et al.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incidence and patient survival of small cell carcinoma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2-2010[J].BMC Cancer, 2015, 15:185.
[3]Wong YN, Jack RH, Mak V, et al.The epidemiology and survival of 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in South East England, 1970-2004[J].BMC Cancer, 2009 (9) :209.
[4]Martin Früh, Bela Kacsir, Silvia Ess, et al.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an Indication for 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J].Strahlenther Onkol, 2011, 187 (9) :561-567.
[5]Jonathan Edward Brammer, Premal Lulla, Garrett Rushing Lynch, et al.Retrospective review of 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and prognostic factors[J].Int J Clin Oncol, 2014, 19 (5) :822–828.
[6]Yasumatsu R, Nakashima T, Yamauchi M, et al.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 in head and neck[J].J Laryngol Otol, 2015, 5 (Suppl 2) :S83-S85.
[7]Yazici O, Ozdemir NY, Sendur MA, et al.Current approaches for 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 in extrapulmonary small cell carcinoma[J].Curr Med Res Opin, 2014, 30 (7) :1327-1336.
临床治疗策略 篇10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气道平台压,血气分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 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1]。ARDS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之一, 目前机械通气仍是ARDS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近年对ARDS病理生理学的新认识及ARDS机械通气治疗临床研究的进展,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有效地避免气压伤的发生, 在ARDS的治疗中已得到广泛认可, 提出以小潮气量、限制气道平台压和适当呼气末正压 (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 PEEP) 为主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2]。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分别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常规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4 年1 月-2015 年10 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需要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共60 例。ARDS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欧洲危重症协会制定的ARDS柏林诊断标准: (1) 起病1 周以内具有明确的危险因素, 或在1 周以内出现新的/ 突然加重的呼吸系统症状; (2) 呼吸衰竭不能完全用心力衰竭或液体过负荷解释, 如果没有危险因素, 需要客观指标 ( 如超声心动图) 排除高静水压型肺水肿; (3) 双肺浸润影, 不能完全由渗出、肺塌陷或结节来解释; (4) 在CPAP/PEEP>5 cm H2O时氧合指数<300 mm Hg[3]。使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 例, 治疗组男16 例, 女14 例;年龄 (45±14) 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 Ⅱ) 评分 (30.6±0.6) 分;氧合指数 (120.0±23.5) mm Hg。对照组30 例, 男18 例, 女12 例;年龄 (47±13) 岁;APACHE Ⅱ评分为 (29.5±0.8) 分; 氧合指数 (116.0±31.7) mm H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APACHE Ⅱ评分及氧合指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针对导致患者ARDS的原发病积极治疗, 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 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补充营养, 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所有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或早期气管切开开放气道, 应用PB-840 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通气模式为SIMV+PEEP+PS模式, 治疗组患者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1], 潮气量5~8 ml/kg, PEEP为静态P-V曲线低位转折点压力之上2 cm H2O, 气道平台压不超过30~35 cm H2O;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 由研究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设置潮气量8~15 ml/kg, PEEP为4~8 cm H2O, 气道平台压不超过35~40 cm H2O, 两组患者其他机械通气条件、气道管理基本相同, 以Ramsay评分3~4 分作为镇静目标。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和机械通气后1 d及3 d的血气分析p H、PO2、PCO2、氧合指数Pa O2/Fi O2, 并进行比较,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入本研究的60 例患者均完成试验, 无退出、失访。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氧合指数Pa O2/Fi O2以及p H、PO2、P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氧合指数及PO2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治疗组机械通气第1 天与第3 天氧合指数及PO2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机械通气第1 天与第3 天氧合指数及PO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均未出现高碳酸血症。经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后对照组死亡8 例, 病死率为26.66%, 治疗组死亡5 例, 病死率为1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极其重要的手段, 可以及时、迅速、有效的纠正严重的低氧血症, 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和提供呼吸支持, 患者一旦诊断为ARDS, 应尽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由于ARDS肺病变具有“不均一性”和“小肺”的特点, 当采用较大潮气量通气时, 气体容易进入顺应性较好、位于非重力依赖区的肺泡, 使这些肺泡过度扩张, 造成肺泡上皮和血管内皮损伤, 加重肺损伤;而萎陷的肺泡在通气过程中仍维持于萎陷状态, 在局部扩张肺泡和萎陷肺泡之间产生剪切力, 也可引起严重肺损伤。因此ARDS机械通气的关键在于:复张萎陷的肺泡并使其维持在开放状态, 以增加肺容积和改善氧合, 同时避免肺泡随呼吸周期反复开闭所造成的损伤。目前, ARDS的机械通气推荐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主要措施包括给予适当高水平的呼气末正压和小潮气量[4,5]。但这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为了防止气压伤而不得已的做法, 这种限制压力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所给予的驱动压往往不能使更多的肺泡开放。长时间的小潮气量通气也会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因此, 为保证患者氧合, 须将萎陷的肺泡再度开放, 并维持其开放状态, 于是近年提出肺复张策略作为肺保护通气策略的一部分[6]。2012 年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也推荐对脓毒症引起的ARDS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潮气量为6 ml/kg;对中度或重度ARDS患者使用高水平PEEP而非低水平PEEP;有严重难治性低氧血症的脓毒症患者建议使用肺复张手法[7]。
基于上述理论, 本研究制定了潮气量5~8 ml/kg, PEEP为静态P-V曲线低位转折点压力之上2 cm H2O, 气道平台压不超过30~35 cm H2O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结果表明肺保护性通气组改善患者氧合指标, 氧合指数、PO2均优于常规机械通气组, 并且最终病死率较常规机械通气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结果更进一步支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但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大样本量研究, 进一步探讨对不同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患者应采取何种具体通气策略, 设置更为合理的潮气量、PEEP及气道平台压, 并对有严重难治性低氧血症的患者考虑进行肺复张手法以取得最佳疗效。
在临床实践工作中, 应注意对ARDS患者采取小潮气量、限制气道平台压和适当PEEP为主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通气治疗方案, 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机械通气效果及预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1) :1-6.
[2]郭珊, 王洪武, 王中.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 29 (11) :1129-1131.
[3]Ranieri V M, Rubenfeld G D, Thompson B T, et al.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The Berlin Definition[J].JAMA, 2012, 307 (23) :2526-2533.
[4]梁伟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 2014, 27 (5) :535-536.
[5]葛均波, 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33-136.
[6]李茂琴, 李家琼, 许继元.反复肺复张联合肺保护性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损伤的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1, 5 (15) :4377-4380.
临床治疗策略 篇11
【关键词】 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肱骨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15-01
肱骨骨折主要包括颈部及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该病症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通常,肱骨骨折的情况容易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发生该病症的概率约为50%[1]。目前,对于肱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尚存在较多争议,那么,到底是采用手术治疗好还是采用保守治疗好,为了了解这一问题,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对收治过的80例肱骨骨折的患者进行一次研究性探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过的肱骨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诊断,后被确认为肱骨骨折。所有患者致伤原因经总结,如下:31例为交通事故所致,19例为高处坠落所致,16例为打击伤所致,14例为摔伤所致。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手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每组各40例患者,手术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其平均年龄为(48.1 2.2)岁;保守治疗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其平均年龄为(44.8 3.2)岁,两组患者在致伤因素、性别、年龄,以及其他临床资料间的差异,经统计学方法的分析,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患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保守治疗 对保守组患者采用杉木夹板加手法复位进行治疗,使患者保持仰卧状,根据患者不同的受伤机制,选择相应的复位手法,并在复位前对患者进行常规牵引,后用杉木夹板固定。内收型肱骨骨折与外展型肱骨骨折治疗原则相同,但两者固定形式与手法相反。
1.2.2 手术治疗 对手术治疗组患者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并钢板进行内固定,使患者保持仰卧状,将伤部垫高,以常规步骤[2]进行手术。
1.3 疗效判定 本次疗效评分参考Neer疗效评分标准:评分在90至100分的,疗效为优秀;评分在80至89分的,疗效为良好;评分在70至79的,疗效为一般;评分在70分以下的,疗效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的比较用t进行检验,实验数据均采用平均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手术治疗组优良率为87.5%,保守治疗组优良率为72.5%,两组患者间的差异经统计学方法的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一般情况下,肱骨骨折常常出现于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上。作为一个日常活动较大的部分,肩部关节对于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在对于此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既要保证各部分组织的稳固,也要加快時间让患者尽早进入恢复训练,简短治愈所用的时间,尽可能于受伤前恢复到相同的状态,大大减少病症所产生的不便,减少病症给病患带来的影响[3]。
从前,在治疗肱骨骨折这一病情时,医师们大多会选择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什么叫保守治疗,一般来说包括外力固定复位,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和展架固定。保守治疗不会有伤口,整个过程也比手术治疗短,很适合那些对于手术有抗拒或者某些方面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人群[4]。保守治疗相对来说价钱也较低,所以很多生活条件不太高的患者也比较热衷于这种疗法。实践表明此疗法对于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较好。不过此种疗法对于医生的要求较高,需要有充分的经验,在手法的运用上也要恰到好处,过分的暴力或导致复位不成功,使得病情加重。还有一些不确定的骨折比如粉碎性骨折等,只运用保守治疗很难将受伤部位复位如初,导致影响患者以后的正常生活。
医学技术的不算发展,内固定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手术治疗也变得多样化,例如钢丝固定法、针钉从内部稳固法以及人工肩关节转换术等等。对于不同的患者,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恰当的方法进行治疗。我们要保证患处血液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来对骨折部位进行内部固定,对我们前期的恢复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解剖锁定钢板此种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很好的避免了对于患处四周组织的影响和干扰,对于患处的血液循环有着促进作用,也从某种程度上杜绝了肱骨缺血性坏死的出现。还有钢板内固定方法,此种方法使得肩关节稳固性大大提高,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肱骨骨折有着很好的促进恢复作用,位置的准确和稳固是患处愈合和术后恢复情况的重要条件,钢板内固定法就很好的保证了这一点。不过在对于大龄患者的肱骨骨折治疗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异议的,由于老龄患者通常都会出现骨质疏松现象,在固定的过程中不能确保稳固,并且治疗后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炎症。
参考文献
[1] 叶晶华.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A2、A3、B1型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06(04):323-325.
[2] 郭锐.肱骨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3,07(20):115-116.
[3] 王海立.解剖钢板和加压螺栓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2012,08(06):217-218.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区别探析 篇12
1临床试验的科学范畴[2]
临床试验是一项在人体进行的、以回答与健康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工作, 包括新药、新的医疗器械、新的治疗与诊断技术应用的安全与有效性的评价, 新的临床治疗方法的探索与验证等。虽然临床前相关研究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试验药物的安全有效性;但药物的基本属性, 决定了这些研究结果不能替代临床试验结果, 药物的临床试验, 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 从动物试验到临床应用的不可逾越的桥梁, 通过这一过程, 研究与评价者力图在有限的时间和样本中, 获取更多的安全有效性信息, 且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 人们寄予这一过程更多的期待。
临床试验是以临床医学 (包括治疗、诊断、伦理等) 为基础, 并丰富以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生物统计、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学等内容的一门复杂的新型学科, 它集相关科学技术与社会学于一体, 服务于将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改善人类健康的崇高事业。由于学科本身的复杂性, 相关领域人员只有通力协作, 才能较好地完成每一个试验工作, 而从事这门学科研究工作的群体, 自然承载着更加神圣的社会责任。
2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比较[3]
2.1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主要区别
2.2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区别分析
2.2.1 目的
临床治疗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个体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促进患者健康。而临床试验是以受试者群体为核心, 以未来患者受益为目的的生物医学研究,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体试验, 探索和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新的药品对特定适应证的疗效和安全性, 获得可普遍性的知识。
2.2.2 基本方法
临床治疗是针对个体的综合征状, 施用常规治疗方法和伴随药物, 并根据个体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法加以调整改变。而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 减少人为的偏倚, 临床试验通常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等方法, 并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实施, 一般不能根据受试者的病情变化而改变, 其更侧重的是研究目的, 而非受试者本人的健康利益。
2.2.3 风险与受益
临床试验与临床治疗的潜在风险是难以避免的, 患者或受试者均需接受各种化验检查以及服用药物、注射、手术等医学干预措施。不同之处在于:临床治疗中患者承担的风险可以为“治疗为患者自身带来的受益”所抵消[1], 患者的利益是第一位的, 患者获得健康的受益要大于所承担的治疗上的风险。而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利益可以不是第一位[4], 其受益分为:①受试者直接受益;②他人受益 (如社会大众和未来的患者) ;其面临的风险是双重的, 既有常规治疗本身的不良反应、副作用等治疗风险, 也有为了保证研究科学性而使用的设计方法、检测手段造成的试验风险, 如随机入组安慰剂组的受试者, 可能面临无法按照个体的特殊性使用最适合的治疗。因此入组病例时应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2.2.4 遵循的原则
单纯的临床治疗只是针对某一患者个体进行的治疗行为, 不需要进行统一的设计, 它所遵循的是相关的治疗学原则。而临床试验需经过科学、严谨的设计, 并严格遵循《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贝尔蒙报告》、《涉及人类受试者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等伦理道德准则;遵循对照、随机、盲法、可重复的科学性原则;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 (试行) 》、《药品注册现场核查管理规定》、《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等现行法律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
2.2.5 患者的选择
临床治疗是针对同一病种中所有患者进行治疗, 而临床试验则是对同一病种的所有患者按照严格的特定要求筛选患者, 患者只有同时满足符合试验方案中入选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情况下, 才能入组试验。实际上, 同一病种的所有患者也只有少数患者能成为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
2.2.6 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疗程
在临床治疗中, 只要有利于治疗的药物均可选用, 药物的选择范围广, 其合并用药、个体化用药、综合治疗的情况非常多见。治疗用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可根据临床需要来确定, 同一种药物在治疗的不同阶段, 可选用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等不同的剂型。治疗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联合用药情况、个体对药物的反应等进行调整, 疗程不一。
而临床试验中, 试验用药品不能改变, 并严格限制使用合并用药。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合并用药时要符合方案的要求, 特别是要避免使用已知有效的药物, 以免干扰对试验药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试验药的剂型、给药途径是确定的, 在每一疗程中, 试验用药和每天用药次数、剂量、疗程等在试验方案中也有明确规定, 其剂量的调整要以受试者的实验室检查或体格检查 (如血压) 数据为依据, 并严格按试验方案规定的时间窗或特定的疗程进行。
2.2.7 知情同意
临床治疗的知情同意就是要求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其做决定所必需的足够信息, 包括治疗方法、目的、优缺点、并发症、副作用等, 让患者在权衡利弊后, 对医务人员所拟定的诊治方案作出同意或否定的决定, 其所侧重的是医生的医疗告知义务。临床试验更为注重尊重人的自主性原则, 受试者享有自愿参加与随时退出试验的权利, 受到损害时获得治疗和赔偿的权利。临床试验中知情同意过程应符合完全告知、充分理解、自主选择的原则, 医生需要将试验的详细信息完整地告知患者, 患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愿同意参加临床试验, 医患的关系转换为“研究者”和“受试者”的关系;受试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退出试验, 其医疗权益不受歧视;在试验前的知情同意过程以及试验过程中知情同意书的任何修改都必须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实施, 受试者必须再次签署修改后的知情同意书。
2.2.8 病例脱落
临床治疗中, 并无所谓病例脱落的说法, 患者可凭本人意愿、喜好选择就诊医生或医院, 应诊医生通常是不需要收集该患者转科、转院治疗的后续相关资料。而临床试验则不同, 当患者成为受试者时, 虽然知情同意书承诺患者可随时退出临床试验, 但同时也会要求受试者尽量完成全部的试验, 以保证试验的连续性、数据的完整性和试验的质量。临床试验脱落的病例严格控制在试验总病例数的20%以内, 对于脱落病例, 研究者除需详细说明脱落原因外, 还需尽可能完成最后一次随访和相关的检查, 并将结果及时填写在研究病历、病例报告表中。
2.2.9 资料和数据
对于一个患者群体, 临床治疗是根据治疗的需要来收集资料和数据, 并不要求资料的完整和数据的精确。而临床试验需按试验方案的规定在不同疗程的特定时间窗内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 收集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填写在病例报告表、研究病历中, 关键数据不得缺失。在整个试验中, 数据的缺失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过多的缺失则直接导致试验的失败。临床试验资料中填写的数据必须保证完整、准确、真实、可靠、可溯源。
2.2.10 质量保证
在临床治疗中, 质量的保证体现在对患者的正确诊断、治疗, 并取得相对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临床试验必须严格执行GCP, 并按照试验方案、各种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开展工作。GCP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4个环节:质量控制、监查、稽查和检查, 临床试验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是研究者。其中质量控制应由主要研究者 (PI) 全面负责, 由各个研究者或其他参与人员具体实施和执行。监查任务主要由监查员 (申办者和研究者之间的主要联系人) 来完成, 包括试验前、进行中及结束后对临床试验的各承担机构进行访视, 随时了解试验进行情况、核实试验数据、方案依从性、试验药物管理、受试者的保护, 以及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的纠正, 并将每次访视情况报告申办者。稽查是药监部门或申办者委托不直接涉及试验的人员对临床试验进行的系统而独立的检查。检查包括机构办的内部检查和SFDA组织的定期检查、有因检查、飞行检查或通知检查以及资格认定现场检查、复核检查等。
2.2.11 记录性文件
临床治疗中记录性文件主要是原始病历, 病历的记录包括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病情变化过程分析、护理等, 书写繁简不一、差异较大。而临床试验除做好原始病历记录外, 还有病例报告表 (CRF) 、研究病历及药物的分发、使用、保存、回收等等记录。CRF中不能出现受试者姓名、身份的信息, 它对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试验过程、观察指标、疗效判断、不良反应等等都是以统一的表格形式来记录的。各种记录既是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的依据, 也是临床试验是否按照GCP、试验方案和SOP进行的主要证据, “没有书面记录就不承认有关行为发生过”, 所以准确、真实而完整的记录是保证临床试验质量和数据可靠性的基础。
2.3 其他方面
临床治疗与临床试验的区别还体现在如临床观察指标、疗效判断、不良反应观察等方面。临床治疗中, 一般所需观察的指标是与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临床检验指标, 以及与治疗药物相关的一些特定指标等, 对疗效的判断多以某一个体疾病治愈与否来判断, 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观察仅要求报告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和罕见不良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 对一般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特殊检查等有明确的要求, 对主要观察指标、次要观察指标判断标准也有详细的规定;对出现的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 则要求观察认真仔细、判断客观, 记录所有的不良事件, 并及时上报严重不良事件。临床试验对疗效的判断不是针对某一个体治疗结果的判断, 而是通过有限的试验例数, 运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所有受试者临床试验过程的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以期对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新的药品特定适应证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出客观的、恰当的评价。
以上是笔者在专家总结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从事临床试验工作的体会, 希望能对加深药物临床试验工作的认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林英.论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性误解及对策.医学与哲学, 2006, 2, 27 (2) :58-60.
[2]邵颖.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发展史与期望.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 3, 24 (2) :180-186.
[3]高晨燕.试谈临床治疗与临床试验的区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http://www.cde.org.cn/search.do method=searchList&i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