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粉刺临床经验

2024-08-24

中药治疗粉刺临床经验(精选7篇)

中药治疗粉刺临床经验 篇1

踝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骨折之一, 患者的受伤机制和X线检查结果是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现对我院57例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5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 女15例, 年龄17~64 (43.63±5.71) 岁, 病程为7~14d (3.13±1.61) d。所有患者均经临床X线检查确诊骨折严重程度, 并进行朗氏分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本组57例患者均给予常规骨折部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根据患者X线检查结果, 分别或同时实施外踝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内踝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和后踝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内踝骨折切开复位术中患者骨折块大且较为完整时可以采用空心钉或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 而较小的骨折块或粉碎骨折可辅以克氏针张力带加压固定;外踝骨折切开复位患者一般也采用螺钉固定, 但出现腓骨骨折面高于下胫腓联合以或骨折面斜行的情况需要使用钢板进行固定;后踝骨折块累及关节面>25%时应予以固定, 采取后外侧入路松质骨螺钉由后向前固定, 开放复位螺丝钉内固定法进行固定。双踝骨折先固定外踝再固定内踝;三踝骨折先固定后踝再固定外踝, 最后固定内踝。下胫腓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也有重要意义[1], 若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应予固定, 于踝关节轻度背屈位, 在踝关节上约2.5 cm处下胫腓联合的上方采用1~2枚直径3.5~4.5mm的皮质骨螺钉平行于胫距关节面且从后向前倾斜25~35°, 固定三层皮质 (腓骨双侧, 胫骨外侧皮质) , 所有患者复位后均进行常规C臂X线机检查, 效果满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闭合切口。术后患者踝关节使用石膏固定, 必要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感染预防, 减轻水肿,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术后即开始行足趾、膝关节主动活动, 4周去除石膏行踝关节伸屈活动, 6~8周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后开始不负重下地活动, 8~12周后扶拐逐渐负重行走, 下地负重前拆除下胫腓联合内固定螺钉。

1.3 评定标准

参照Bavwetl和Chamley评定标准,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结果进行评定 (评价结果包括优、良、一般、差) [2]。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 术后随访时间为6~12 (平均8) 个月, 随访结果显示本组57例患者踝关节骨折均一期愈合, 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14.78w, 未发生切口感染或骨不连等并发症状, 优良率为91.23%。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踝关节骨折多为外界高能量损伤所致, 受冲击、旋转和挤压等不同外界因素和踝关节解剖学特点的影响, 踝关节骨折症状较为复杂。因此, 术前明确骨折原因, 结合X线检查, 充分了解患者踝关节骨折严重程度后正确选择手术方案和内固定方式才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重点, 把握治疗时机是保证手术质量和患者术后关节恢复质量的关键[3]。

临床研究表明, 对踝关节骨折各组成结构的修复过程中, 外踝复位最为重要, 其次是内踝复位, 最后才是下胫腓韧带和后踝。关节面解剖复位, 恢复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坚强固定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中心环节, 因此, 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临床上还是主张采取手术治疗[4], 通过关节解剖复位和强力内固定能够保证关节正确愈合, 同时对患者早期恢复性训练限制较少。术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关节恢复活动, 避免了肌肉萎缩的发生, 扩大了关节活动范围, 对关节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根据踝关节骨折情况选择手术内固定方法, 通过正确和强力的内固定, 患者骨折愈合后未出现畸形愈合病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适应症较多, 踝关节开放性骨折患者、手法复位失败患者、三踝骨折患者、II度以上骨折患者等均宜采用手术治疗。复位的质量与疗效相关, 判断骨折类型和选择固定方法对于提高复位质量, 改善远期疗效十分重要。

摘要:对我院57例实施踝关节切开复位手术患者的手术方法进行分析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 术后随访时间为612 (平均8) 个月, 随访结果显示本组57例患者踝关节骨折均一期愈合, 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14.78w, 未发生切口感染或骨不连等并发症状, 优良率为91.23%;踝关节切开复位手术临床疗效显著, 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姜保国, 傅中国, 张殿英, 等.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3, 19 (7) :398—400.

[2]刘新民.踝关节骨折72例诊治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 24 (25) :51—52.

[3]崔兆伟, 张吉新, 毕宝林, 等.踝关节骨折急诊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 2010, 11 (3) :176-177.

[4]张铁良.踝关节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1) :58—62.

中药治疗粉刺临床经验 篇2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药,沈其霖

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临床常以阵发性呼吸困难, 喉间痰鸣有声, 咳嗽、咳痰,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1]。

《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夙根, 遇风寒即发, 或遇劳即发者, 亦名哮喘。”《病因脉治·哮病》指出:“哮病之因, 痰饮留伏, 结成窠臼, 潜伏于内, 遇七情之犯, 饮食之伤,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 则哮喘之症作矣。”该书同时还论述了哮喘“夙根”论的实质, 其认为是脏腑阴阳失调, 素体或偏盛偏虚, 对津液的运化传输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输化水谷精微, 肾不能蒸化水液, 从而凝聚成痰, 并指出痰伏藏于肺是哮喘的主要潜在病理因素。《证治汇补·哮喘》言:“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有壅塞之气, 外有非时之感, 膈有胶固之痰, 三者相合, 闭拒气道, 搏击有声, 发为哮病。”《临证指南医案·哮》:“夫有哮证, 亦由初感外邪, 失于表散, 邪伏于里, 留于肺俞。”指出外感风寒或风热, 蕴于肺胃, 壅阻肺气, 肺气不能布散津液则聚而成痰为饮而致哮。《医碥·哮病》认为饮食与哮病关系密切, 其有“哮者, ……得之食味酸咸太过, 渗透气管, 痰入结聚, 遇风寒, 气郁痰壅即发”之言。

1 经验介绍

导师沈其霖师从李孔定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老先生, 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主要是肺脾肾三脏亏虚, 抵抗力低下, 不能耐受各种致敏因素的刺激所致。认为素体因素是致病的根本因素, 素体不强, 肺气不足, 阳虚阴盛, 气不化津, 痰饮内生, 或阴虚阳盛, 热蒸精液, 聚而化热, 痰热胶固, 则可致哮, 素体不强者多以肺脾肾为主。并认为肺失宣降, 痰饮内停, 血行瘀滞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理。

沈师[2]认为治疗支气管哮喘应遵循《丹溪心法》“未发以扶正为主, 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原则, 但又不可拘泥于单纯驱邪或补正, 对于日久反复者, 应当兼顾。沈其霖教授常以攻补兼施,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治病基本原则, 并根据哮喘的病因病理和病变特点, 采取发作期急当抗过敏, 调气涤痰, 宣肺活血;缓解期常以补肺脾肾, 增强机体抵抗力。抗过敏常选用紫草、地肤子、蝉蜕、地龙、大枣等具有解痉平喘作用的药物;宣肺活血常用桔梗、丹参、三七、红花、桃仁等宣肺、活血化瘀药;调气涤痰常选用柴胡、枳壳、紫菀、百部、鱼腥草、胆南星、苦杏仁等药物。缓解期因实邪虽去而虚邪尚存, 故治疗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 增强机体抵抗力。然沈师认为支气管哮喘治疗时间长, 患者多忧思郁结、情志不舒, 常情绪无常, 多虑善思, 则病情迁延难治, 故理气解郁、疏肝和胃是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组方中常可见四逆散, 痰热甚加黄芩、鱼腥草;湿重加茵陈, 藿香;痛甚加丹参、郁金;逆气加半夏、生姜;反酸加威灵仙、瓦楞子;眠差加酸枣仁、合欢皮、淡豆豉、栀子。

2 病案举隅

李某, 男, 39岁, 2014年3月13日初诊, 反复咳喘5年, 加重1月。5年前于绵阳某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一直服用抗生素、激素等药控制哮喘发作, 现患者服药哮喘症状控制不佳, 遂于沈师处就诊。患者喘息、气促、呼吸困难, 动则尤甚, 兼见咳嗽, 夜间为甚, 咳白色泡沫痰, 胸闷, 鼻塞, 流清涕, 面色晦滞, 舌质暗淡, 舌下脉络瘀阻, 舌苔薄白, 脉浮微数。双肺闻及哮鸣音, 证属风邪犯肺, 兼夹血瘀, 治以宣肺平喘, 行气活血。药用麻黄6g、桂枝10g、大枣30g、蝉蜕10g、桔梗12g、厚朴15g、川赤芍30g、紫草30g、地肤子30g、苍耳子15g、五味子10g、薄荷10g、杏仁15g、甘草6g, 水煎服, 2日1剂, 日服3次, 每次150mL。服上方2剂后, 3月17日就诊, 胸闷, 咳嗽, 咳痰, 鼻塞, 流清涕等症状明显缓解。喘息、气促缓解不明显, 于上方基础上去厚朴、苍耳子、薄荷、桂枝, 加射干15g、地龙15g、木蝴蝶10、紫苏子30g。服药2剂后, 患者于3月20日就诊, 刻诊:喘息, 气促明显缓解, 双肺哮鸣音基本消失, 伴夜间少量咳嗽, 舌质暗淡, 舌下脉络瘀阻, 舌苔薄白, 脉沉缓。予党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黄芪30g、山药30g、丹参15g、川赤芍30g、紫苏子30g、木蝴蝶10g、胆南星15g调补, 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导师沈其霖教授认为支气管哮喘在发作期主要是外邪引触伏存于体内的痰饮等病邪, 导致肺系功能失常。因此, 在发作期采取抗过敏治疗, 以消除致病之因, 并兼顾宣肺活血、调气涤痰以恢复肺脏主气, 司呼吸, 宣发肃降之功。缓解期主要以补益肺脾肾三脏为本, 兼顾祛邪为标。在治疗本病时常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孔定自拟方“脱敏煎”加味。方中紫草甘寒, 清血分之热;苍术、黄柏苦辛, 燥血分之湿;甘草、大枣补中益气, 鼓邪外出, 且现代药理研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蝉蜕祛风, 导邪外出;地肤子利水湿, 引邪从小溲而出。咳喘者常加麻黄、黄芩、柴胡等。在治疗肺系疾病时还提倡“肺病多瘀, 治肺需活血”的理论。因肺主气, 具有调节全身气机, 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肺是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说:“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李老曰:“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和, 则血脉利;肺气病, 则血脉瘀;血脉瘀, 则肺病益甚。”因此沈师在治疗肺系疾病时, 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 加入活血化瘀之品。李老认为桃仁活血化瘀, 兼宣肺止咳之功, 用治咳嗽血瘀者最为合适;丹参性味平和, 化瘀而不伤正, 虚实皆可遣用;赤芍既可活血, 又可缓解气管痉挛。所以沈其霖教授在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每多应验。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79-80.

赵玉庸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经验 篇3

1 病因病机

赵老师认为DN的诸多症状均以气虚肾络瘀阻为基本病机。长期饮食不节是DN的主要病因。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超过脾胃的运化能力,可导致食物阻滞,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腐熟功能。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受损,失于健运,水谷精微化生减少,故气血亏虚。“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有“脾主身之肌肉”之说,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导致肌肉瘦削,形体消瘦。脾主升清以营养四肢,脾失健运,清阳不升,布散无力,则四肢失于濡养,故乏力。DN往往病程很长,耗伤正气,进一步加重气虚。气虚,虚火上炎,耗液伤津,则口干、咽干,引水自救则多饮。气虚失于固摄津液,则多尿。多饮、多食、多尿,即为消渴。气虚日久,导致气血阴阳渐衰,脏腑失养而虚损,终成虚劳。“久病必瘀”,大部分DN患者具有肾络瘀阻[3]的临床特征,如病程较长,迁延难愈;面色黧黑;疼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弦细。气为血之帅,血液的循行,离不开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滞而成瘀。血行脉内,依靠气的固摄作用,气虚固摄无权,血溢脉外留而成瘀,虚火灼伤脉络,血溢脉外亦可致瘀。“气主煦之”,气虚,血失温煦,血得寒则凝,也可成瘀。瘀血内停,不通则痛,气血虚,不荣则痛,故出现疼痛,痛有定处。脾主运化水液,脾虚,运化水湿不力,水液停聚不行,泛溢肌肤,故水肿,即“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意。瘀血形成之后,阻碍气机运行,使三焦不利、水道不通,即导致水肿或加重病情,成为致病因素。由此可见,DN的病因以饮食不节为主,脾胃受损,进一步导致气虚肾络瘀阻为主要病机。

2 辨证施治

赵老师作为现代中医医家,主张对DN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为患者健康谋取最大利益,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用西药控制血糖,用益气活血通络中药,以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赵老师依据益气活血通络基本治则,拟定中药基本处方:龟板15g,地龙12g,蝉蜕10g,乌梢蛇15g,僵蚕10g,黄芪15g,元参15g,土茯苓20g,金雀根30g,灯盏花15g,积雪草30g,鬼箭羽15g。方中黄芪补中益气为君药。黄芪甘微温,擅长补中益气,既可益气又可鼓气,不仅可助积雪草、倒扣草利湿消肿,又可助丹参、鬼箭羽等行血消瘀,补气利尿,尚能消肿。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4],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降压、调节血糖等作用[5]。当归活血补血止痛,具有化瘀不伤正的优势,与黄芪配伍,补气生血,防止因黄芪壅滞而致中满。鬼箭羽具有破血、通经功效,对DN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功能,即能治疗,又可预防。配伍丹参、当归,能提高活血化瘀之功。丹参,活血化瘀之要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祛瘀则生新,活血即补血,故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6]丹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切中DN肾络瘀阻病机。地龙,通经活络利尿,与黄芪、当归合用,补气活血通络,取补阳还五汤之意,补气行滞通络。地龙有利水道之功,可佐助黄芪利尿消肿。地龙、蝉蜕、僵蚕、乌梢蛇,皆为虫类通络之品,有研究认为虫类能搜剃通络,对DN久病入络尤其适用。湿邪内阻,郁久可化热,加性寒、味苦辛之积雪草、倒扣草,以清热利湿,药理研究表明积雪草有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从而保护肾功能。青风藤属藤蔓之属,可通经入络,与虫类药配伍,加强通络之力。全方组方精妙,标本兼治,扶正不留邪,驱邪不伤正,以有效改善DN患者的临床症状。

3 对兼证的治疗

DN病史长,病程缠绵,病情错综复杂,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多端,赵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随证治疗,常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赵老师临证时,注重对兼证的辨证施治:如腰部痠痛、遇劳加重,属肾虚,加寄生、川续断、怀牛膝、杜仲以补肾强腰;腰部刺痛,活动受限,属血瘀,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腰部胀痛,活动后减轻,属湿盛,加薏苡仁、白术、苍术健脾化湿;胃脘痛,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属气滞血瘀者,加元胡;属寒邪入侵者加白芷散寒止痛;属阳气虚寒者加补骨脂、肉豆蔻温胃止痛;咳嗽属寒者加款冬花、紫苑温肺止咳,属热者,加鱼腥草、冬瓜子、黄芩清热止咳;痰黏难咯,加海浮石、浙贝母软坚化痰;风邪外袭致咽痒咳嗽,加荆芥、前胡、杏仁、炙枇杷叶疏风止咳,并避免与收涩类药物同用;多尿突出,加山药、益智仁,取“缩泉丸”之意,健脾补肾、固涩;夜尿多,加芡实、覆盆子、金樱子收敛固涩;平素易上呼吸道感染者,多数属气虚邪易侵,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加炒白术、防风益气固表,配伍黄芪即为“玉屏风散”。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治疗,赵玉庸

参考文献

[1]高彦彬.络病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15(3):17-20.

[2]李黎莉,王凤丽,李林林,等.陈志强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1743-1744.

[3]仝小林,赵昱,毕桂芝,等.试论中医“治未病”及“络病”理论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7,48(6):485-486.

[4]程晖,贾汝汉,刘红燕.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0):1349-1351.

[5]徐郁杰,张庆怡,陆敏,等.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表达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8,14(5):312-314.

中药治疗粉刺临床经验 篇4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症状并可排除可解释该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具有慢性上腹痛、餐后饱胀不适、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和呕吐等上腹部症状。其为功能性胃肠病中的一种, 同时亦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罗马Ⅲ标准。FD包括以下两个亚型:餐后不适综合征 (PDS) 和上腹痛综合征 (EPS) 。前者主要以上腹部饱胀不适或早饱感为主症;后者则侧重于中上腹疼痛或烧灼感。PDS和EPS上可单独存在, 也可兼而有之。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胃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性、社会心理学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过度胃酸分泌、环境、饮食及生活方式均有关, 且脑肠肽、自主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1]。

1 肝胃不和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讨论并修改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 将其分为:脾虚气滞证, 脾胃湿热证,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寒证以及寒热错杂证[2]。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 多由肝郁气滞致脾胃功能失调。其症状表现为:胃部胀痛和两胁胀满。次症表现有: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心烦易怒;善叹息;痞塞不舒;苔薄白;舌淡红, 脉弦。

本病病位在脾胃, 脾气以升为健, 胃气以降为和, 脾升胃降, 中土才不壅滞, 饮食水谷才能正常运化, 精微才能布散周身, 然若脾胃不和, 则气机着滞, 或痞闷哕呕, 或生痰留饮, 肝为风木喜调达恶抑郁, 肝主疏泄, 帮助脾胃消化饮食水谷, 然情志抑郁致肝气失于正常疏泄, 则出现肝气横逆, 木郁土壅, 脾气当升不升, 失于运化, 故腹胀、纳呆、早饱等, 胃气当降不降, 故有呃逆、呕吐等。肝气犯胃, “不通则痛”, 故出现在胃脘痛。

2 中药治疗

2.1 肝胃不和证辨证治疗

由于肝胃不合证是由肝郁气滞致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因而其治疗原则为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中药主方为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 加减, 中药剂方组成为柴胡、枳壳、川芎、制香附、苏梗、白芍、陈皮、法半夏、生甘草。

2.2 疗效评定

(1) 症状疗效评价标准[3]:主要症状指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烧灼感。①痊愈:原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②显效:原有症状消失, 症状积分减少>70%且<95%;③有效:原有症状改善, 症状积分减少>30%且<70%;④进步:原有症状改善1级者;⑤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症状积分减少<30%。

(2)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化不良的疗效评定标准制定了本次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②有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③无效:经过治疗, 患者的病情无变化或加重[3]。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见表1。

3 治疗案例

3.1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贾爱南[3]将58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 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和多潘立酮片治疗, 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总体疗效。结果发现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75.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疗效。

3.2 自拟验方治疗

随着对中医药的不断研究与深入, 近些年许多医学工作者通过大量实验证实, 一些自拟验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胃不和证) 有明显疗效。李文菊等[4]将117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合中药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 治疗组使用自拟疏肝健脾汤 (柴胡、炒黄芩、炒白术、扁豆炒白芍、炙甘草、苏梗、制香附、醋元胡、焦神曲) 进行治疗, 观察和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发现, 2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组疗效优于西医组。齐春红[5]将6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给予自拟疏肝和胃散汤 (陈皮、柴胡、川芎香附、党参、白术、茯苓、姜半夏、郁金炒麦芽、枳壳、芍药、炙甘草) , 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 对比和分析治疗效果分析,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显著 (P<0.05) , 证明自拟疏肝和胃散治疗FD疗效明显。

3.3 中成药治疗

近年来, 很多临床医师通过大量临床试验验证, 复配和生产了各种中成药, 在临床上也有显著疗效。徐振华等[6]将11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2例, 给予香砂六君丸, 对照组55例, 口服多潘立酮, 疗效分析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 (P<0.05) 。证实了香砂六君丸双向调节胃肠道的作用, 抑酸解痉的同时能改善胃肠动力。

3.4 中药与其它治疗形式配合

柴胡疏肝散与其它中药类配伍使用, 比如配合香砂六君子汤、配合西药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莫沙比利、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片等) 、配合中医外治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腹部按摩推拿、针灸、耳压等) 等手段进行治疗, 都能够有效改善FD症状。

4 结语

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深入研究和治疗, 临床发展和总结了多种中药治疗方案, 且较西医治疗不良反应小, 治疗效果显著。然而, 多数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 因而需要更多的基础试验来证明中医药的治疗机制, 鉴于基础实验的科学性, 临床试验对象样本基数和随机对照组样本数越大, 其结果对证明中医药治疗FD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结果越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仝甲钊, 曲波, 王蓓蓓,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9) :785-790.

[2]陈盛盈.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8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6) :1028-1029.

[3]贾爱南.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6) :66.

[4]李文菊, 严兴海.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 (4) :31-32.

[5]齐春红.自拟疏肝和胃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26 (10) :36-37.

中药治疗粉刺临床经验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通良春中医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月经不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4~40岁, 平均年龄 (32.50±1.25) 岁;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出血量异常37例、腹痛13例;中医辨证分型:虚证28例、实证22例。纳入标准: (1) 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月经前/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少/过多、经期延长者; (2) 临床依从性好者; (3) 治疗前3个月未服用性激素药物者。排除标准: (1) 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 (2) 合并心肺肝肾功能损伤或衰竭者; (3) 过敏体质者。

1.2 方法

采取辨证施治原则,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 实证者多采用活血化瘀、破瘀逐血之药物予以治疗, 常用药物成分为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川芎、炙土元, 在使用之后如果效果不明显则可加入生卷柏、鬼箭羽[1]。 (2) 虚证者则多以益肾调气活血、清化下焦湿浊予以治疗, 方药成分包括炙蜂房、金狗脊、全当归、炒白术芍、台乌药、橘荔核、炒延胡索、鬼箭羽、地鳖虫、败酱草、红藤、虎杖、生熟军、蛤粉炒阿胶、黄柏[2]。

1.3 观察指标

此次研究中观察指标为辨证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 包括雌二醇 (Estradiol, E2) 、促卵泡生成素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 、黄体生成激素 (luteotropic hormone, LH) 、催乳素 (Prolactin, PRL) 、孕酮 (progesterone, P) , 采用全自动荷尔蒙检测仪予以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月经不调患者经辨证用药治疗后E2、FSH、LH、PRL、P各项指标数值与治疗前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s)

3 讨论

步入到现代社会后, 女性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 长期的精神压抑、精神紧张或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心理创伤, 导致月经不调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态势, 尤以白领女性为最。鉴于月经不调可导致女性罹患不孕不育, 因而该病证的治疗工作刻不容缓。既往临床针对本病证常采取西药治疗, 在西医理论中月经不调的发生多与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的药物主要是调节内分泌系统, 虽然可以取得短期理想的疗效, 但是在停止用药后往往容易复发。加之西药属于化学制剂, 长期服用必将会对患者肝肾功能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 造成的影响较为深远。

中医理论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乃是由于肾气不足、精血不旺所致, 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血虚弱型、肝郁气滞型、血寒型、湿热型等类型, 而针对上述病证类型的治则则是以补足肾气为主[3]。作为我国中医界知名学者, 缪正来主任医师将月经不调归纳为实证与虚证两种类型, 在辨证分型基础上结合现代化诊疗手段, 利用多项现代化检查仪器充分分析患者的具体体质、内分泌状况、月经症状、致病原因等资料后, 另辟蹊径, 从滋阴养血着手, 通过对不同病证类型患者实施活血化瘀、破瘀逐血和益肾调气活血、清化下焦湿浊针对性治疗。在实证治疗中采用的生卷柏味辛而无毒, 主要用于五脏邪气的疏导, 加入该药物之后能够实现强阴益精的功效, 同时在与当归、白术、丹皮、白芍、川芎、蛤粉炒阿胶等中草药配伍使用, 可以实现快速止血的目的[4]。利用该药方, 实证患者在服用之后较短的时间内即可收益破瘀行血、活络通经的疗效, 促使机体内的瘀血顺利排出体外, 而新血则得以再生, 血海满溢。虚证者采用的益肾调气活血、清化下焦湿浊治法则是通过疏通经络促使血液能够顺利流转且滋补肝气来实现振作少阳, 利用生发之性能来逐渐调理患者机体, 实现病证治愈的目的[5]。在经过辨证分型及对症用药后患者E2、FSH、LH、PRL、P各项激素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且逐渐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 为月经不调患者重回正常生活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 缪正来主任着重强调上述辨证治疗方案仅仅为常用方法, 在实际临床治疗工作中不应拘泥于既有药方, 而是应随患者不同体质、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应用发散性思维, 不断挖掘中医理论所具有的潜力, 继而结合临床治疗工作经验创新治疗方案及手段, 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的同时, 弘扬我国传统中医, 为与世界接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 灵活的辨证思想结合现代化诊疗方法为缪正来治疗月经不调的重要手段, 符合当前乃至今后中医发展的主流趋势, 对于中医前行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宝梅.经验调经汤加减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10 (2) :123-124.

[2]刘春香.中医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的临床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25 (29) :23-24.

[3]谭淑玲, 杨京慧, 于华.月经不调中医治疗经验[J].光明中医, 2014, 49 (6) :1277-1278.

[4]孙伟, 冯晓军, 冯雪花.中医药治疗女性月经不调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 2012, 14 (12) :722-725.

运用调肝法治疗高血压临床经验 篇6

1疏肝解郁法

肝为厥阴风木之脏,功司疏泄、畅情志、调气机,而性喜条达,故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与肝密切相关。肝气条达,疏泄正常,则经气畅通,若七情郁结,肝失条达, 可致气机郁阻,气郁血逆则血压上升。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急躁易怒,两胁胀痛,嗳气频频,善太息,头痛, 脉弦急等。治法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肝活血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或多以柴胡、香附、佛手为主药,余为佐使。

验案: 患者,男,35岁,高血压发现1年,服用依那普利,血压控制不稳,因生气后头痛2 d来门诊就诊, 现头痛,心慌,四肢无力,偶有恶心呕吐,平时工作压力大,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脉弦缓。查体: 血压160 /100 mm Hg。治以疏肝理气,活血解郁。药用: 柴胡12 g,青皮、陈皮各12 g,香附15 g,黄芩12 g,栀子12 g,天麻20 g,白芷10 g,细辛3 g,野菊花15 g,牡丹皮15 g,当归15 g,川芎12 g,夜交藤15 g,水煎服, 日1剂,1周后复诊诸证减轻,联合西药降压,上方继服半月,血压控制稳定。

2清肝泄热法

火为阳邪,具有炎上特性,既可因外感温热之邪所致,又可由脏腑阴阳失衡而化生。往往燔灼肝经,肝火上炎多因肝郁化火,上冲头目,或因暴怒伤肝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表现出实火炽盛的症状,如朱丹溪所说: “气有余便是火”。临床上除了血压升高外,可见头眩、头痛如裂、面红目赤、 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耳暴鸣或暴聋、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表现。治以清肝泄热为基本治法,佐以潜阳熄风,方选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多梦易惊者可加枣仁、夜交藤,手足发胀者可加泽泻,便秘者可加大黄,急躁易怒者可加黄连、龙胆草。

验案: 患者,女,44岁,高血压发现2年,平素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 拜新同) ,血压控制可,近2个月血压控制欠佳,现头痛,头晕,太阳穴处胀感,目干,耳鸣, 乏力,易疲劳,纳可,多眠睡,多梦,大便稀,小便可,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查体: 血压170 /100 mm Hg。治以清肝泻火,药用: 黄芩15 g,栀子15 g,野菊花15 g, 决明子15 g,天麻20 g,钩藤15 g,牡丹皮12 g,夜交藤1 5 g ,炒杜仲3 0 g水煎服,日1剂。1周后复诊诸症减轻。

3平肝潜阳法

肝肾亏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上亢,脉弦紧,血压升高,临床表现心烦少寐,面红潮热,头晕耳鸣,口干,腰膝酸软,健忘,舌红少津,脉弦细,心烦少寐,舌红少津是辨证的关键。阳亢偏重,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若阴虚阳亢俱重,选镇肝熄风汤化裁,并择取石决明、生牡蛎、 生龙骨、灵磁石、代赭石等介石类药物加强重镇潜阳之功,心烦失眠较重者,宜加用炒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养肝安神。

验案: 患者,男,50岁,高血压发现10年,平素未系统监测用药,平素时有头晕头胀不适,1 d前因生气, 出现头痛,头晕症状加重,现面红目赤,耳鸣,腰膝酸软,面部麻木,近日失眠多梦,舌质红,苔白,脉弦数。 查体: 血压180 /100 mm Hg。治疗当以育阴潜阳,平肝息风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 天麻20 g,钩藤20 g,石决明20 g,桑寄生9 g,夜交藤9 g,栀子10 g,黄芩12 g,牛膝15 g,杜仲20 g,益母草20g。水煎服,日1剂。1周后复诊诸证减轻。

4养肝益气法

久病体虚,气血亏虚,气虚清阳不展,清窍失养,血虚不能上荣头面,脑络失濡。肝血虚,不能上荣头面, 脑络失养,故眩晕、耳鸣,面、唇、甲淡白无华; 目失所养,故视物昏花或视力减退。肝主筋,血虚筋脉失养, 络气虚滞,则肢体麻木; 妇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冲任之脉,故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质淡,脉弦细或细,为血虚常见之征。此类高血压患者常头痛不甚,隐痛缠绵不休,时发时止,动则加剧,遇劳则发,兼见神疲懒言,乏力自汗,肢体麻木、面、唇、甲淡白无华,心悸少寐,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质淡嫩或淡黯, 苔薄白,脉多细弱。治以健脾益气,补养肝血为主,兼活血通络,方以人参归脾汤加减。

验案: 患者,男,70岁,高血压发现30年,平素口服安博诺治疗,平素时有眩晕、耳鸣、视物昏花、神疲懒言,乏力自汗,唇、甲淡白无华,进1周时有头部隐痛不适,来门诊就诊,观其舌质淡,脉弦细。查体: 血压160 /80 mm Hg。治疗当以健脾益气,补养肝血为主,兼活血通络,方以人参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 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神15 g,当归20 g,赤芍15 g, 夏枯草20 g,丹参20 g,木香6 g,酸枣仁20 g,钩藤15 g。水煎服,日1剂。1周后复诊诸证减轻。

5滋补肝肾法

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肾主藏精,为阴阳之本,肝肾同源,为子母之脏,年老体衰,真阴耗损,肝肾阴虚, 则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心悸失眠、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阴虚难调,此期患者多病情迁延,血压波动,常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感受外邪而引动肝阳、肝风,变生他证。治法以滋养肝肾为主,可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味。常用的药物有龟甲、生地黄、麦冬、白芍、旱莲草、女贞子、知母、枸杞子、天麻、钩藤、菊花、牡丹皮等。

验案: 患者,女,75岁,高血压发现20年,平素口服拜新同治疗,平素时有头晕、口干涩、手足心热、腰酸痛,来门诊就诊,视其舌红,脉细数。查体: 血压160 / 90 mm Hg。治当滋养肝肾。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药物组成: 枸杞20 g,菊花15 g,熟地黄20 g,桑寄生15 g,龟板15 g,牛膝15 g,茯苓15 g,山药20 g,山茱萸15 g,丹皮12 g,石决明20 g。水煎服,日1剂。1周后复诊诸证减轻,继续服用上方,血压控制良好。

6讨论

高血压中医辨证涉及多个脏腑,涉及虚实夹杂,中医治疗上十分复杂,但其病机无论怎样变化,要认清高血压病中肝的病机变化规律,抓住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和病理变化。肝的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中焦脾胃,脾失健运, 聚湿化痰; 肝郁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日久气血亏虚; 若肝郁日久则可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肝藏血,肝火旺盛,日久耗血动血,灼血伤络,则血瘀血热; 火盛亦灼伤肝阴,阴不涵阳,肝体和肝用不协调则肝阳上亢; 又因“肝肾同源”,肝阴虚累及肾阴虚,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肾阴虚,阴虚则阳亢,肝阳亢而无制则化火动风; 阴阳互根,日久阴损及阳,而形成阴阳两虚。 因此,高血压病虚证的阴精亏损,气血亏虚或阴阳两虚; 实证的风、火、痰、瘀都和肝密切相关。

中药治疗粉刺临床经验 篇7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中医疗法,名老中医经验,高社光

高社光教授是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咨询和评审专家,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承于著名中医大家路志正、薛伯寿和颜正华等人。笔者有幸跟随高老师临证抄方,观师辨治干燥综合征方正法严、药专效宏,审因辨治,每以常法收效,侍诊之余,受益匪浅,兹将高老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总结于下。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体尤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与其他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重叠,临床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系统治疗。近年来,生物制剂中针对B细胞的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抗CD22单克隆抗体也开始应用于治疗本病[1,2],但其远期疗效和引起的不良反应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而实践证明中医药疗法能有效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3]。

1高社光教授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中医并无“干燥综合征”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中医“燥证”“燥毒”等范畴,20世纪80年代初,路志正教授首创“燥痹”病名,将干燥综合征归属其内,指导临床实践[4]。《素问·气交变大论》记载“燥痹”是因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而致,患者多表现为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等症。

高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干燥综合征有以下特点:(1)病因分内外,皆可致病。即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或因时行戾气,或因感六淫之邪;或因先天禀赋不裕,或因七情饮食而致肝肾阴虚,亦或因痰湿瘀毒阻络,耗灼津液,皆可形成燥痹。(2)病机复杂,虚实夹杂。干燥综合征虽以津液亏虚、清窍失濡为主要表现,但痰湿内阻、湿与热结,或瘀血阻络、毒浊内蕴,皆可影响人体津液的疏布,久而闭阻经络血脉关节,形成燥痹。(3)起病隐匿,病情缠绵,遽袭脏腑。干燥综合征初起,患者仅觉口干、眼干,多不会引起重视,随着病损时间延长,机体多出现脏腑的损害,如出现肾损害、肺功能异常、胰腺炎等,尤其是肝损害,说明燥痹其性凶猛,非同一般,可“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则皮肤皴揭,有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津液则荣卫气衰,肉烁则皮肉著于骨,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4)治疗不单滋阴,应兼八法。干燥综合征之燥或因亡液为燥,或因风热胜湿为燥,或因痰湿瘀阻,津凝不布为燥,故不可单以润治燥,不求病情,不适病所,“犹未免涉于粗疏耳”。因此,高老师治疗干燥综合征强调审因、辨证、施治三过程,以审因为主,辨证为纲,施治为要。

2高社光教授辨治干燥综合征思路

高老师治疗干燥综合征时强调以审因为法,辨证论治,临证尤为重视因和证的关系。《医门法律》云“知病所由生者而直取之,乃为善之”,即治病必求于本,而不应困惑于疾病本身的表现。如阳虚而不能化气之干燥综合征,虽表现口干、眼干等症,但其脉沉,或细或不细,高老师常用附子,附子虽辛热,却每收良效。《至真要大论篇》论述治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因和证候应属包含关系,有是因,而相合于机体本身体质,环境变化而表现为不同的证候,故因是起源,证为支流。辨证不忘审因,方能捷效。

2.1辨病因

干燥综合征病因多端,但大体可归纳为虚、邪、瘀三统。若先天禀赋不足,或肝肾虚损,亦或后天脾胃不常,精不足以化,阴不足以生,则脾散精无力,筋脉关节九窍失于濡养,气血运行受阻,不荣而病。则应以补虚为要,如地黄饮子等;气运太过,或寒邪闭阻气机,或风邪胜湿,亦或秋燥蒸灼等,闭阻气机,蒸灼津液而为燥,不通为病,治宜驱邪为主,可用杏苏散、桑杏汤之类;顽病日久,瘀血内阻,经络不通,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不能随气蒸发升腾,故见皮肤皲揭或肌肤甲错,舌质紫黯、紫绛,或有瘀斑,治宜活血祛瘀为主,酌选血府逐瘀汤为妙。

2.2辨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人体阴阳统治一身气血精津液,如阴虚则内热,阴凝则生燥,阳盛则阴病,阳馁则生湿而灼津,故应根据患者阴阳盈亏的不同,损有余而补不足,阳病不能化气,则可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病无从化形,则可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3辨寒热

燥痹有寒热之殊,热者多表现为身热,汗出,喜热饮,心烦,尿黄短,舌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象细数等,如热为高热而烦渴引饮,则治宜清热泻火,可用白虎汤加减:生石膏、知母、炒栀子、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等,如低热而五心烦热,则治宜滋阴清热,可用一贯煎加减: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石斛、知母等;寒者多以虚寒为主,表现为无汗、四肢逆冷、口不甚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干,脉象弦涩等,治宜温阳化气,可用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附子、五指毛桃、白术等。

2.4辨病位及病势

五脏皆可令人燥,如肝血之燥,则肝气急;心液之燥,则小便道涩如淋;脾气之燥,则有肠结之苦;肺逆生燥,则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润;肾精之燥,则妇泄泻,两尺无神。故病邪致病部位及病情发展程度不同,所需治法不同。另外,燥痹初期,可以滋阴药物为主,如:生地黄、石斛、玄参、麦冬之属,若燥病日久,则需配合益气活血之药方能捷效,如黄芪、赤芍、当归、香附之类。

2.5辨兼证

干燥综合征以津亏为主,亦常兼痰湿瘀毒等。痰湿阻滞气机,不能布散津液,头身困重,痰多食少,多寐,舌胖大有齿痕,治宜化痰祛湿,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之类;瘀毒阻络,气血凝滞,戕噬气血,偏身麻木、肌肤不仁、语言不利,舌黯有瘀斑,脉细涩,治宜通络解毒,活血祛瘀,可选解毒活血汤、活血通络汤一类。

3高社光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特色

3.1燥邪遽烈,治宜缓缓图之

干燥综合征属于病及人体多系统的一种免疫性慢性疾病,病程缠绵,迁延日久,故治疗当根据病者阴阳虚实程度,使正气复而邪气退。如病之初起,元气尚充,无论轻重,当以重剂,急去其病;病之中途,元气渐衰,正邪宜兼筹并顾,当以平和相济之药,缓急得宜,方能收效;病至末路,元气已亏,惟宜养正为先,正气充足,邪气自除,此时用药万不要峻猛,须缓缓图之而不可急功,方能每收指臂之效。

3.2不可专事滋阴,必以阳中求阴

干燥综合征患者,津液亏虚日久,故非单以滋阴之药可获全效,应宗“阳化气,阴成形”之理,在大堆滋阴药物中稍稍配伍小剂量的黑顺片,宜涵阳为度,以求“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高老师指出,阳化气之法适用于脉沉细之阴虚伴阳虚的患者,但以阴虚为主,而阳不能育阴之时,如单纯的阴虚轻证与阳盛诸证均应慎用之,以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3.3适当加用开郁散结之品

高老师在辨治干燥综合征时,常加用浙贝一药,其意有三:(1)燥为阳邪,故燥病多灼津,使炼液为痰,浙贝苦寒,可化痰散结,又当今人们过食肥甘,痰浊由生,浙贝开郁化痰,故用之。(2)干燥综合征病程较长,久病多郁,《本草正言》言浙贝一药善开郁结,故用之有合拍之妙。(3)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浙贝具有很好的扩血管和抗炎作用,即从病理的角度改善了干燥综合征的发生。

3.4以脾胃为主,运化四傍

《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故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其具体含义有三:(1)脾胃为后天之本,即“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2)脾胃之精可以濡养一身表里,助养正气,如《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3)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

4典型病案

患者,女,42岁,2015年7月13日初诊。患者口眼干燥1年余,加重3个月,前来就诊。1年前于河北省某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并用小剂量甲泼尼松龙和白芍总苷维持治疗,效果不理想,现求中医诊治。症见:口干,咽干,手掌干燥,关节疼,怕冷,小便清长,舌红少苔,脉弦细。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67.50 U/m L,红细胞沉降率:38 mm/h,尿常规:潜血(+),抗核杭体谱ANA(+),抗SSA(+)、抗SSB(-)。证属:阴阳两虚,津液不承。拟取助阳化气,滋养清窍之意,疏方:黑顺片先煎10 g、黄芪30 g、五指毛桃20 g、桂枝10 g、白术15 g、赤芍15 g、天花粉25 g、防风10 g、生石膏30g、生地黄25 g、徐长卿15 g、防己15 g、茯苓15 g、炒谷麦芽各15 g、乌梢蛇12 g、炙甘草15g,14剂。

二诊:患者诉口干、咽干、关节疼、怕冷等均明显好转,予上方加太子参15 g、焦三仙各15 g,21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自觉症状较前好转,口中已有少量津液,在上方基础上去黑顺片,加百合20 g,继服21剂。

四诊:患者诉一般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示类风湿因子21 U/m L,红细胞沉降率:20 mm/h。遂在原方基础上继续加减调服1个月后停药,并嘱饮食应清淡,勿过食辛辣,随防半年病情稳定。

参考文献

[1]Pijpe J,Imhoff G W,Spijkervet F K,et al.Rituximab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an open-label phase II E study[J].Ar-thritis Rheum,2005,52(9):2740-2750.

[2]Pratuzumab Steinfeld S D,Tant L,Burmester G R,et al.Humanised anti-CD22 antibody in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an openlabel-phase I/II study[J].Arthritis Res Ther,2006,8(4):129.

[3]谭玲,钱先.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论治九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3):12-13.

上一篇:独特个性下一篇:调节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