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浴治疗

2024-09-19

中药药浴治疗(精选8篇)

中药药浴治疗 篇1

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由多种原因引起, 常反复发作, 易成慢性, 尤其是手足部湿疹, 患部角质层较厚, 常表现为皲裂、疼痛、肥厚,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1]。西医主要用激素、抗过敏药物及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来治疗, 疗效不理想。笔者根据湿疹中医主要发病机理, 拟清热利湿、止痒活血化瘀方药浴治疗手足部慢性湿疹, 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2011 - 06 ~ 2012 - 09 本院门诊病人, 共60 例, 女27 例, 男33 例; 年龄最大56 岁, 最小30岁; 病程30 天~4 年; 患者手足部皮肤肥厚粗糙, 色暗红或紫褐, 皮肤皲裂, 皮纹显著, 皮损表面附鳞屑, 自觉瘙痒或疼痛。将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0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慢性湿疹诊断标准[2]; ②接受本治疗前2 周未用药物; ③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并配合观察及随访。

1. 3 排除标准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的皮肤病; 合并严重肝、肾等系统性疾病; 急性、亚急性湿疹。

2 治疗方法

2. 1 治疗组给予中药药浴治疗。处方如下: 土槿皮30g、蛇床子20g、黄柏30g、苦参30g、桃仁30g、红花15g。水煎, 煮沸30 分钟后, 待降温至40℃连渣浸泡患部, 早晚各1 次, 每次30 分钟。2 周为1 疗程, 1 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 2 对照组给予0. 1%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 ( 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10g/支) 外搽, 每日2 次。2 周为1 疗程, 1 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 3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鱼腥等刺激之品; 忌牛奶、羊奶、鸡、鱼等各种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不宜用香皂或肥皂等刺激品; 忌用手抓挠患处, 以防感染。

2. 4症状评分方法[3 -5]参考EASI评分法, 对瘙痒 ( 疼痛) 、肥厚粗糙、鳞屑、皲裂、苔藓样变、色素变化、皮损面积等累计治疗前和治疗后积分。自觉症状 ( 痒、痛) : 无=0 分, 轻度=1 分, 明显=2 分, 剧烈=3 分; 皮损面积: 无=0 分, 面积不足手或足的1/ 3 =1 分, 面积为手或足的1/3 ~2/3 =2 分, 面积大于手或足的2/3 = 3 分; 角化皲裂度: 无= 0 分, 轻度角化=1 分, 角化肥厚粗糙伴轻度皲裂=2 分, 角化皲裂或抓痕、或血痂、或苔藓样变=3 分; 颜色变化: 无=0 分, 暗红=1分, 紫褐=2 分, 色素沉着= 3 分。减分率= [ ( 疗前总积分- 疗效总积分) / 疗前总积分]× 100% 。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治愈: 皮损全部消退, 瘙痒症状消失, 积分值减少≥90%; 显效: 皮损明显消退或大部分消退, 瘙痒明显减轻, 积分值减少≥70% 而< 90%; 有效: 皮损部分消退, 瘙痒症状有所改善, 积分值减少≥30%而<60% 以上; 无效: 皮损消退不明显, 瘙痒未见减轻或临床症状恶化, 积分值减少< 30% 。

3. 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χ2检验; 与对照组比较△P <0. 05

3. 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t 检验;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 * P < 0. 05, **P < 0. 01; 组间治疗后比较 △P < 0. 05, △△P <0. 01

3. 4 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 对照组过敏1 例; 治疗1 个月后, 治疗组1 例复发, 对照组8 例复发。

4 讨论中医认为由于禀赋不耐, 饮食失节, 或过食辛辣刺激油腻之品, 脾胃受损, 湿热内生, 又兼外受风邪, 内外两邪相搏, 风湿热邪浸淫肌肤而发湿疹。慢性多为久病耗伤阴血, 血虚风燥, 瘀血阻滞, 乃致肌肤甲错[1]。故本方选用苦参、黄柏清热利湿;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止痛; 土槿皮、蛇床子止痒; 选用桃仁、红花亦有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痒自止之意, 全方共凑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止痒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 苦参[6]具有抗炎、抗免疫、中枢镇静作用, 氧化苦参碱肌注与氢化考的松相似, 能对抗巴豆油、角叉菜胶 ( 大鼠) 和冰醋酸 ( 小鼠) 诱发的渗出性炎症。陈学荣[7]等建立了实验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 可观察到红斑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 这说明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接触性皮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黄柏[8]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免疫抑制作用。贾红慧[9]等比较由两种不同植物来源黄柏组方的二妙胶囊的抗急性炎症作用, 结果发现由关黄柏组方的二妙胶囊有抑制组胺所致大鼠皮肤通透性增加、二甲苯所致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趾肿胀等作用。黄柏可抑制二硝基氟苯 ( DNFB) 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 ( DTH) 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IFN - γ、IL - 1、TNF - α、IL - 2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 从而抑制免疫反应。桃仁[10]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凝血、改善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红花[11]具有抗炎、镇痛、抗凝、耐缺氧的作用。土槿皮具有杀菌、止痒、抑制细胞增殖作用。蛇床子[12]具有镇静、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止痒等作用。

手足部慢性湿疹较一般慢性湿疹难治, 因手足部长期暴露、摩擦、易接受过敏物质的刺激, 且手足部皮肤角质层较厚, 药物渗透性低, 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治疗较难。在循证医学指导下, 我们根据中医学和西医学湿疹发病机理, 选用在传统药理学和现代药理学上均具有理论依据的中药组方, 药浴治疗手足部慢性湿疹, 临床观察证明此方治疗手足部慢性湿疹疗效显著, 药浴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直达病所, 增加了局部药物浓度, 使药物成分发挥最大效能而产生疗效, 同时避免了过量使用激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和停药后可能出现的反跳现象, 减少了复发, 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81.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72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263.

[4]Hanifin JM, Thurston M, Omoto M, et al.The 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 :asessment of reliability in atopic dermatitis.EASI Evaluator Group.Exp Dermatol, 2001, 10:11.

[5]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评分法.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 (1) :3.

[6]孙宏博, 于婧.苦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黑龙江医药, 2009, 22 (1) :83.

[7]陈学荣, 彭庆双, 徐敏丽等.苦参素对实验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0, 22 (5) :54.

[8]吴嘉瑞, 张冰, 张光敏等.黄柏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 (11) :160.

[9]贾红慧, 王曙, 袁洁, 等.比较两种黄柏组方二妙胶囊的抗炎作用.华西医院杂志, 2007, 22 (6) :619.

[10]赵强, 李莹, 孔令升, 等.桃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8 (2) :56.

[11]徐如英, 童树洪.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药业, 2010, 19 (20) :86.

[12]袁娟丽, 谢金鲜.中药蛇床子药理研究进展.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7 (1) :73.

可治疗阴囊湿疹的六种药浴方 篇2

[方一]原料:苦参、蛇床子、皂碱各20克。

制用法:将苦参和蛇床子用500毫升清水煎煮后取汁。将此药汁与适量的热水(45摄氏度以上)和皂碱一起放入脸盆中,待皂碱充分溶化后即可用此水坐浴。可每日坐浴两次,每次坐浴3分钟,每次坐浴的水要一次一换。

功效:此方具有清热止痒的功效。

[方二]原料:苦参、蛇床子、威灵仙各30克,川椒、白矾、香附子、白芷、狗脊、细辛、桂心各10克。

制用法:将上述药物加500毫升清水煎煮后取汁。将此药汁与适量的热水(45摄氏度以上)一起倒入脸盆中,趁热坐浴。可每日坐浴一次,每次坐浴5分钟。

功效:此方具有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的功效。

[方三]原料:当归、大黄、苦参、蛇床子、威灵仙各15克,砂仁壳10克,葱头9根。

制用法:将上述药物加500毫升清水煎煮后取汁。将此药汁与适量的热水(45摄氏度以上)一起倒入脸盆中,趁热坐浴。可每日坐浴一次,每次坐浴5分钟。

功效:此方具有活血、祛风、止痒的功效。

[方四]原料:千里光、石菖蒲各30克。

制用法:将上述药物加清水2~4升煎煮后取汁,然后待此药汁温度适中时用其坐浴。可每日坐浴一次,每次坐浴5分钟。

功效:此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方五]原料:威灵仙100克。

制用法:将威灵仙加1000毫升清水煎后取汁,然后趁此药汁微温时用其清洗患处。可每日清洗两次。

功效:此方具有祛风止痒的功效,

[方六]原料:吴茱萸25克,蛇床子20克,苦参10克,雄黄、枯矾各5克。

制用法:将吴茱萸、蛇床子和苦参加500毫升清水煎煮后取汁,然后加入雄黄和枯矾混匀,待此药汁温度适中时用其清洗患处。可每日清洗2~3次。

中药药浴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湿疹病例均为该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全部病例均符合2009年12月赵辨主编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1版中湿疹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6O例, 男28例, 女32例;对照组60例, 男29例, 女31例。见表1。

1.2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年龄18~60岁之间, 性别不限;自愿参加本实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上述湿疹诊断标准者;观察前1周内未用与本病治疗有关的中西药物或外治疗法;入选时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总积分≥11分 (评分标准见后) 。排除标准:孕妇、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内脏疾病及其它危重疾病者;体弱、晕针或对受试药物过敏者、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入选的其它情况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5 mg (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 , 1次/晚;局部外涂维生素E霜, 2次/d;瘙痒剧烈者用炉甘石洗剂, 约3~4 h搽患处1次;中药药浴, 隔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刺络拔罐, 隔日1次。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时进行评估分析。

1.3.1 药浴方药及方法

苦参30 g, 大黄10 g, 黄柏10 g, 威灵仙20 g, 苍术20 g, 地肤子30 g, 苍耳子20 g等 (该院自制协定方, 在该院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应用经验) 放入水600 m L浸泡40 min, 用中药煎药机煎制。将冰片0.5 g用适量乙醇溶解, 待上述煎药液降温至50℃时慢慢加入, 同时迅速搅拌药液, 使其溶解, 即得0.5 g生药/m L, 200 m L, 再将其倒入木桶中, 并加入适量 (以患部能浸泡水中为宜) 的温水搅匀稀释, 水温因人调节, 一般冬季40~45℃, 夏季30~35℃, 浸泡15~25 min/次。药浴前嘱咐全身浴者勿空腹或过饱, 年老体弱可适当减短治疗时间。在药浴过程中, 如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脉速等情况, 立即停止当次治疗, 并酌情适当缩短再次药浴时间或终止治疗, 治疗结束后, 要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感冒。

1.3.2 刺络拔罐

交替取曲池、血海、三阴交、膈腧、风池、合谷、足三里、委中等穴位中的3~4对, 取相应体位, 经常规消毒后用三菱针以围刺法, 在穴位周围5 mm点刺2~3下, 以少量出血为宜, 然后在上面拔火罐, 留罐5 min。

1.3.3 护理指导

告知患者:①避免搔抓、机械刺激、热水烫洗、碱性肥皂及各种洗洁液刺激、不适当外用药和化妆品及环境温湿度影响等;②坚持正确用药至完成疗程;③饮食上[1]应注意多食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 如蔬菜、瓜果类, 忌食牛羊肉、鱼、虾、蟹、牛奶等动物蛋白食物;对辛辣、咖啡、浓茶、酒类等刺激性食物亦应限制其食入。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当天、治疗1疗程及2疗程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病情, 观察指标包括:瘙痒皮损面积、红斑、丘疹、浸润肥厚或苔藓样变及不良反应。对病情进行评分、评估。再进行统计学分析。

1.4.2 疗效判定标准

症状及体征按4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判。皮损面积:初诊时定为4分, 每下降25%为下降1分;瘙痒程度、红斑、丘疹、浸润肥厚或苔薛样变等按重度为3分, 中度为2分, 轻度为1分, 无为0分。疗效指数= (治疗前总积分值一治疗后总积分值) /治疗前总积分值×100%。治愈:皮损完全消退, 痒感消失, 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明显消退, 痒感明显减轻, 疗效指数61%~95%;好转:皮损有所消退, 痒感有所减轻, 疗效指数20%~60%;无效:皮损消退少或无变化, 痒感同治疗前或加剧, 疗效指数<20%。治愈及显效病例所占百分比合计为有效率[2]。

1.5 统计方法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总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总积分比较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7, P<0.01。

3 讨论

由于湿疹原因比较复杂, 临床形态和部位又各有其特点, 故大多为对症治疗[3], 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应从整体考虑, 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4]。因此中西医药结合治疗湿疹就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该研究将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抗过过敏、外涂维生素E霜保护皮损、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同时选用了具有祛风止痒、清热燥湿、抗过敏等功效的中药方药浴;治疗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再配合刺络法及联合拔罐法治疗。经临床观察,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组总有效率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提示加用刺络拔罐法能使之更好地发挥通经活络、开窍泄热、逐寒祛湿、消肿止痛, 并调和气血、调节免疫、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治愈疾病的目的,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在药浴过程中发现有少部分患者感头晕、口渴, 通过及时饮水, 多能缓解, 只有1例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脉速等情况, 立即停止治疗后好转;刺络拔罐过程中部分患者虽有局部轻微刺痛感, 但能耐受。有少数患者拔不上或掉罐, 通过洗净相关穴位的皮肤, 防止外用药膏等因素影响拔罐;将燃烧的绵球、拔罐瓶和穴位摆放最佳位子, 加快拔罐速度, 保证足够负压;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错开拔, 防止肌肉牵扯、紧张而掉罐。保证了拔罐顺利完成。该方法具有疗效好、简单易行、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 病人依从性好, 可作为湿疹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药浴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 外用中药药浴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刺络拔罐。两组均以10 d为疗程。结果 经过2疗程治疗结束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加中药药浴再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湿疹疗效明显, 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湿疹,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中药药浴,刺络,拔罐

参考文献

[1]刘桂珍.皮肤湿疹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07, 36 (5) :394.

[2]黄岚, 曾宪玉, 段逸群, 等.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 33 (6) :377.

[3]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731.

中药药浴治疗 篇4

中药由于具有无残留及无毒副作用,在奶牛乳房炎治疗方面的应用日渐增多。临床上,对于奶牛乳房炎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采取乳头消毒,而当前市场上主流的产品为聚维酮碘及含氯类杀菌剂,长期应用不仅对奶牛存在一定应激性,损害乳品质,同时也存在残留的问题,对食品安全也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通过比较中药乳头药浴液与聚维酮碘溶液对常见乳房炎致病菌杀菌浓度、最快杀菌时间、杀菌率,以及在临床上对奶牛乳房炎、隐性乳房炎、乳品质的影响,旨在寻求一种具有良好效果的中药乳头药浴剂。

1 材料与方法

1. 1 菌株及主要试剂

大肠杆菌( 菌株编号为CVCC2059) 、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株编号为CVCC2086) 、链球菌( 菌株编号为CVCC556) 、无乳链球菌( 菌株编号为CVCC586 ) 、停乳链球菌( 菌株编号为CVCC588) ,购自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香连消毒剂及中和剂,由爱迪森( 北京)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聚维酮碘溶液,由北京普尔路威达兽药有限公司提供; 普通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购自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马丁肉汤培养基,购自北京中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脱纤维羊血,购自友康基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 03 mol/L磷酸盐缓冲液( PBS,p H值为7. 2) ,购自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 2 试验动物

泌乳荷斯坦奶牛,由辽宁辉山乳业集团某奶牛场提供,存栏量为329 头。

1. 3 定性消毒试验

在室温条件下,取10 支试管,每管加纯化水2. 5 m L,第1 管加香连消毒剂2. 5 m L,依次稀释至第8 管,第8 管弃去液体2. 5 m L。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等菌株进行活菌计数,然后用0. 03 mol/L PBS稀释至含菌量为5 × 105~ 5 × 106cfu / m L,作为供试菌液。第1 ~ 8,10 管以每30 s处理1 管的速度加供试菌液2. 5 m L;第9 管不加香连消毒剂和供试菌液,作为阴性对照;第10 管不加香连消毒剂但加供试菌液,作为阳性对照。加入供试菌液后5,10,15,30,60 分钟每管取液体0. 5 m L,加入4. 5 m L香连消毒剂及中和剂,中和10 min; 再取液体0. 5 m L,加入4. 5 m L营养肉汤培养基。同时以聚维酮碘和1% 硫代硫酸钠代替香连消毒剂及中和剂,按照上述方法处理,作为阳性对照。37 ℃ 培养7 d,每天观察,记录营养肉汤培养基是否变浑浊。

1. 4 定量消毒试验

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菌液进行活菌计数,然后用0. 03 mol / L PBS稀释至含菌量为5 × 105~ 5 ×106cfu / m L,作为供试菌液。分别取0. 5 m L供试菌液,加入4. 5 m L 20% 、10% 、5% 、1% 香连消毒剂和20% 、10% 、5% 、1% 聚维酮碘,20 ℃ 水浴5 min; 取菌药混合液0. 5 m L,加入4. 5 m L中和剂。 以0. 03 mol / L PBS代替消毒液,按照上述方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中和10 min,进行活菌计数。

1. 5 临床应用效果试验

从329 头泌乳牛中选取150 头健康泌乳牛,将150 头健康泌乳牛随机分成5 组,分别为香连消毒剂高、中、低剂量药浴组( 即将香连消毒剂按照1∶2,1∶4,1∶8 比例稀释) ,聚维酮碘溶液药浴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试验牛挤奶后分别用香连消毒剂、聚维酮碘溶液和纯化水药浴乳头,连续使用8 周。试验后分别记录乳房炎的发病率,使用CMT - test试剂对全部试验牛进行分乳区隐性乳房炎检测,通过DHI法测定试验前后牛群体细胞数、乳品质和泌乳量的变化[2]。

1. 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法对各组试验数据进行多重比较,试验数据用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 1 定性消毒试验( 结果见表1 ~ 5)

注: + 表示液体混浊,有细菌生长; - 表示液体未变浑浊,无细菌生长。

由表1 可知: 香连消毒剂对大肠杆菌作用5 ~60 min的最低杀菌有效浓度( MBC) 为1 ∶2; 聚维酮碘对大肠杆菌作用5 ~ 60 min的MBC为1∶8。1∶2 香连消毒剂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10 min;1∶2、1∶4、1∶8 聚维酮碘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5 min。

注: + 表示液体混浊,有细菌生长; - 表示液体未变浑浊,无细菌生长。

由表2 可知: 香连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5 ~ 60 min的MBC为1 ∶2; 聚维酮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5 ~ 60 min的MBC为1∶8。1∶2 香连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10 min; 1∶2、1∶4、1∶8 聚维酮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5 min。

注: + 表示液体混浊,有细菌生长; - 表示液体未变浑浊,无细菌生长。

由表3 可知: 香连消毒剂对链球菌作用5 ~60 min的MBC为1 ∶ 8; 聚维酮碘对链球菌作用5 ~60 min的MBC为1∶8。1 ∶2、1 ∶4、1 ∶8 香连消毒剂对链球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15 min; 1∶2、1∶4、1∶8 聚维酮碘对链球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5 min。

注: + 表示液体混浊,有细菌生长; - 表示液体未变浑浊,无细菌生长。

由表4 可知: 香连消毒剂对无乳链球菌作用5 ~60 min的MBC为1 ∶ 8; 聚维酮碘对无乳链球菌作用5 ~ 60 min的MBC为1 ∶8。1 ∶2、1 ∶ 4、1 ∶ 8 香连消毒剂对无乳链球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15 min; 1∶2、1∶4、1∶8 聚维酮碘对无乳链球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5 min。

注: + 表示液体混浊,有细菌生长; - 表示液体未变浑浊,无细菌生长。

由表5 可知: 香连消毒剂对停乳链球菌作用5 ~60 min的MBC为1 ∶ 8; 聚维酮碘对停乳链球菌作用5 ~ 60 min的MBC为1 ∶8。1 ∶2、1 ∶ 4、1 ∶ 8 香连消毒剂对停乳链球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15 min; 1∶2、1∶4、1∶8 聚维酮碘对停乳链球菌的杀菌最快有效时间为5 min。

2. 2 定量消毒试验( 结果见表6)

由表6 可知: 对于大肠杆菌,香连消毒剂在10% ~ 20% 浓度范围内杀菌效果要优于聚维酮碘; 但在5% 浓度时,杀菌效果略逊于聚维酮碘; 当浓度为1% 时,杀菌率与聚维酮碘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香连消毒剂在5% ~ 20%浓度范围内杀菌效果与聚维酮碘无明显差异; 但在1% 浓度时,杀菌效果优于聚维酮碘。

对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停乳链球菌,香连消毒剂在10% ~ 20% 浓度范围内杀菌效果优于或与聚维酮碘相当; 但在1% ~ 5% 浓度范围内,杀菌效果逊于聚维酮碘。

2. 3 临床应用效果试验

2. 3. 1 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结果见表7。

由表7 可知,香连消毒剂高、中剂量药浴组和聚维酮碘溶液药浴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分别为0、3. 23% 和3. 23% ,香连消毒剂低剂量药浴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6. 45% ,而空白对照组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9. 68% 。说明用高、中剂量的香连消毒剂对奶牛进行药浴可减少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

2. 3. 2 隐性乳房炎检出率结果见表8。

由表8 可知,香连消毒剂各剂量药浴组与聚维酮碘溶液药浴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下降,空白对照组不对乳头进行药浴,隐性乳房炎的检出率在第8 周达到100% ,说明对奶牛乳头进行药浴后,可有效降低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香连消毒剂的高、中剂量药浴组和聚维酮碘溶液药浴组的效果相当,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3.3乳样测定结果见表9~10。

注: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相同字母或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9 可知,泌乳奶牛不进行药浴会导致乳样中体细胞数上升,乳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乳品质下降。试验前后香连消毒剂高、中剂量药浴组和聚维酮碘溶液药浴组乳样中体细胞数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香连消毒剂低剂量药浴组乳样中体细胞数有所上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也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试验后第8 周香连消毒剂高剂量药浴组和聚维酮碘溶液药浴组比较乳样中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 P > 0. 05) ,这两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香连消毒剂低剂量药浴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 0. 05) 。

%

注: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 < 0. 01)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相同字母或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10 可知: 试验后香连消毒剂高、中剂量药浴组乳样中脂肪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各组乳样中乳糖含量变化不明显,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3. 4 泌乳量的测定结果见表11。

kg

注: 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11 可知,药浴前后,香连消毒剂各药浴组和聚维酮碘溶液药浴组试验牛产奶量差异不显著( P >0. 05)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也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3 讨论

奶牛乳房炎的诱因主要是由于多种致病菌种的感染[3]。在挤奶前后进行药浴可有效预防临床型乳房炎及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常见的药物有聚维酮碘、新洁尔灭、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此类消毒液对奶牛机体具有较大的刺激性,而且作用维持时间较短。香连消毒剂是由黄连、苦参、徐长卿等药材提取制备而成,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苦参碱、丹皮酚、麝香草酚等物质,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在体外均具有很好的抑菌效果[4 - 7]。本试验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及停乳链球菌等致病菌进行了定性及定量消毒效力试验考察,结果显示,香连消毒剂对上述致病菌均有较好的杀灭效果。

对于奶牛乳房炎,预防的性价比明显高于治疗的性价比,可明显降低由于治疗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奶牛应激、患病所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以及奶牛因用药导致弃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体细胞数作为评判乳房炎的重要指标,其数值高低直接反映乳腺健康情况[3]。本试验结果显示,香连消毒剂药浴组与聚维酮碘溶液药浴组相比,对体细胞数下降程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其作为聚维酮碘溶液的替代物质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4 结论

中药药浴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行康复治疗3个月、诊断资料齐全的脑性瘫痪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2006年全国脑瘫专题研讨会制定的痉挛型脑瘫的标准[3]。男28例,女12例,其中2~4岁30例,>4~6岁10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儿均接受运动疗法训练,每次30min,每天2次,时间13周。A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中药药浴治疗。治疗方法:将含有伸筋草、防风、赤芍、牛膝、红花等10余种中草药制成中药药浴液,据年龄、病情严重度,加入3000~6000ml药浴液于水疗池中,水温36~38℃,让患儿带救生圈,将患儿缓缓放入水中,可让患儿在水中仰卧抬头、抬腿、交替踢蹬踩水,同时指导家长在旁予以患儿肢体被动活动并按摩,治疗时间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连续进行3个月。注意事项:(1)治疗前1h不应进食,防止呕吐、窒息,要排净大小便;(2)局部皮肤破损,高热的患儿暂不能进行药浴;(3)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出汗情况,防止虚脱发生;(4)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护理,防止溺水。

1.3 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4]进行评定。GMFM共88项,分为5个功能区:(1)卧位和翻身;(2)坐位;(3)爬和跪;(4)站立;(5)走、跑、跳。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为:完成不能为0分,完成<10%这1分,完成10%~90%为2分,全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的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1×100,坐位项目总分/60×100,爬、跪,项目总分/42×100,站立项目总分/39×100,走、跳、跑项目总分/72×100。2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以GMFM差值做为观察康复疗效的量化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中药药浴是对脑瘫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治疗的一种手段。它利用中药的活血化瘀、透皮作用及水的温热效应,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引起骨骼肌松弛,缓解全身痉挛;尤其对痉挛型脑瘫的患儿来说,经过药液对肢体的浸泡,可降低小腿三头肌的张力,增强肌力,改善尖足,扩大关节活动度,促进大运动坐、爬、站走的功能恢复。利用水的浮力,可使患儿在水中能完成平进不易完成的动作,可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及姿势协调能力。利用水的机械压力作用,可增加对胸廓的挤压,扩大胸廓的运动力度,并可使胸廓放松,有助于呼吸功能的改善。利用患儿的亲水性可增加训练的兴趣,改善情绪,并帮助患儿树立信心,同时可还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利用中药药液及水对皮肤的刺激,可提高患儿的感触觉能力,促进患儿神经传导系统的发育。

总之,中药药浴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对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有明显疗效,且越早开始药浴、治疗时间越长的患儿其疗效越明显,故此疗法值得在康复治疗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药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给予中药药浴治疗配合运动疗法,B组20例给予普通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对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粗大动力功能的康复疗效具有影响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药浴,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评分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2007,29(5):309.

[2]周雪娟.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3]林庆.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与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雨季绵羊疥癣的药浴治疗方法 篇6

1 药浴的时间把握

药浴一般在气温较高的夏季进行, 在剪毛后1~2周为佳, 这样不但可以起到驱虫的作用, 而且还起到降温的效果, 如果秋季再进行1次, 效果会更好。当年发生了疥癣等寄生虫病时可随时药浴。

2 药液的配制

配制药液, 可用磷胆乳油, 其用量为2.5~3:10000 (即用含量为20%的磷胆乳油1.25kg加水1000kg配成) 。另外, 也可用敌百虫, 配制成含量为0.5%的药液。药浴应避免阴雨天气, 选择在晴天进行。

3 药浴的方法

3.1 盆浴

将药液盛在1个小型的容器中, 如大锅、水缸、或特制大盆, 药浴时一只一只进行洗浴。其水面以羊站立后与羊脊背水平为最佳。头胸等部位可用手泼洒等方式淋湿, 且不可把羊头部按入水中, 这种方法适用于羊只数量较少的地方, 相对其他方法比较安全。

3.2 池浴

在地平面以下修建:宽1~2m, 长3~5m的水泥面水槽, (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宽加长) 。水面以羊站立后高出脊背3~3cm为宜。药浴时将羊只赶到池中, 从药浴池的一头游至另一头即可。在池浴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药浴时工作人员要站在池的两边, 用压扶杆控制羊群, 使其全身各部位都能彻底着药。 (2) 饲养人员要控制好羊群, 避免出现压死羊只现象, 如发现有被药水呛着的羊只时, 要用扶杆把羊只头部扶出水面, 引羊上岸。 (3) 在配制药液时, 一定要严格用药量, 规模羊场可以先以小群做实验, 以避免中毒事发生。

3.3 淋浴

中药药浴治疗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取2004 年5 月至2014 年11 月于我科室接受治疗的急性鼓膜炎患者58 例, 其中单纯性急性鼓膜炎46 例, 大疱性鼓膜炎12 例。所有病例均伴有耳内剧痛、头痛、耳部闷胀不适、自觉听力减退,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 畏寒、发热、倦怠、纳差等症状。患者均使用不同的抗生素治疗, 用药疗程不规范, 经过传统方法治疗3 ~ 5 d后, 未见好转, 仍有不同程度的耳痛、头痛、耳部闷胀不适感。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全身治疗单纯性急性鼓膜炎首先去除病因, 积极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外耳道异物等, 避免刺激性药液刺激鼓膜, 气压急剧变化及不良挖耳等。控制感染, 避免鼓膜穿孔的发生。仅有鼓膜病变者给予有效抗生素治疗, 如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等药物, 对感染进行有效控制, 及时进行早期的抗生素有效治疗, 可减少鼓膜穿孔的发生概率。大疱性鼓膜炎由于流感或上感后, 患者机体抵抗力差, 可给予抗病毒和抗生素治疗, 以防止继发感染。耳内疼痛剧烈者给予镇痛剂, 全身治疗一般3 ~ 5 d即可。

1. 2. 2 局部治疗

1.2.2.1单纯性急性鼓膜炎仅鼓膜病变者, 早期表现为锤骨柄、鼓膜周边部位的血管扩张, 全鼓膜充血肿胀。近年我科采用药浴法 (氯霉素滴眼液10 m L+地塞米松注射液3~5 mg) 进行治疗, 用药时患者侧卧, 患耳朝上, 将药液滴满患耳后按压耳屏处数次, 使药液与耳道、鼓膜充分接触, 保持20~30 min, 3次/d, 5 d为一个疗程。并发于异物或药液刺激者首先清除诱因, 然后视耳道及鼓膜表面情况进行处理, 如鼓膜表面糜烂, 可用氯霉素地塞米松等抗菌消炎粉剂喷入, 待恢复正常后进行药浴疗法治疗。继发于弥漫性外耳道炎症, 外耳道和鼓膜表面红肿伴少量粘稠渗液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剂、止痛剂。早期可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局部尚未化脓者用1%~3%的酚甘油或10%的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置于纱条外敷于患处, 更换纱条2次/d。继发于急性中耳炎者, 耳痛、头痛、发烧等全身症状明显, 早期鼓膜轻度充血, 继而全鼓膜鲜红肿胀, 此时应全身给予有效抗生素, 镇痛剂, 耳道内滴入氯霉素滴眼液10 m L+地塞米松注射液3~5 mg, 用法同上。鼓膜一旦穿孔, 不再进行药浴疗法, 以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法进行治疗。

1.2.2.2大疱性鼓膜炎大疱性鼓膜炎, 多突发耳内部剧烈疼痛, 伴有耳闷胀感, 可有轻度听力障碍, 检查可见鼓膜及邻近外耳道皮肤充血, 常于鼓膜后上方出现一个或多个红色或紫色血疱, 有时几个血疱可融合成一大疱。血疱位于鼓膜表层内, 内含血液和血浆。血疱破裂时可流出少许血性渗出液。局部治疗用75%酒精清洁外耳道皮肤, 减少污染。外耳道内滴2%~3%的酚甘油, 2~3滴/次, 3~4次/d。有分泌物流出时用3%~4%的硼酸酒精擦涂外耳道。可采用耳部热敷或透热疗法, 促进吸收加速血疱消退[2]。加用药浴疗法进行治疗。血疱不大者可待其自行吸收或自行破溃, 若疱大且耳痛剧烈难于忍受, 可用鼓膜切开刀或消毒针头等将大疱切开, 使疱液流出, 常可缓解疼痛。切开大疱时应注意勿切透鼓膜, 以免引起中耳鼓室感染。如果疱破溃后出现浅溃疡面, 可滴用氯霉素滴眼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 方法同上, 或可喷地塞米松氯霉素粉剂, 以防止继发感染及促进上皮愈合。

1. 3 评价指标痊愈: 耳症状消除, 鼓膜恢复正常, 听力恢复正常。好转: 耳症状不能完全消除, 仍存在耳闷胀感、鼓膜有可能恢复正常, 听力提高> 10 d B。无效: 耳症状仍然存在, 鼓膜为病理状态, 甚至伴发并发症状, 听力没有提高或提高不明显。

2 结果

经过1 个疗程治疗后, 46 例单纯性急性鼓膜炎患者中45 例痊愈, 1 例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12 例大疱性鼓膜炎患者均痊愈。58 例急性鼓膜炎患者治愈率可达到98. 3 % ( 57 /58) 。

3 讨论

急性鼓膜炎是鼓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大疱性鼓膜炎亦称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 是鼓膜及其相连续外耳道皮肤的急性炎症。常发生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急性感染的流行期, 亦可散发。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 无性别差异, 多为单侧, 双侧者可同时或先后发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为病毒感染所致, 如流感病毒, 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等。少数病例与肺炎支原体感染, 药物或物理刺激以及变态反应有关[3]。

本文所有患者均使用药浴法 ( 氯霉素滴眼液10 m L+ 地塞米松注射液3 ~ 5 mg) 进行治疗, 治疗5 d为1 个疗程。经过1 个疗程治疗后, 57 例患者痊愈, 治愈率达到98. 3 % 。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急性鼓膜炎患者加用药浴疗法治疗后, 配合全身抗感染和病因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药浴疗法治疗急性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5月至2014年11月接受治疗的急性鼓膜炎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药浴法 (氯霉素滴眼液10 m L+地塞米松注射液35 mg) 进行治疗, 治疗5 d为1个疗程, 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 57例患者痊愈, 治愈率达到98.3%;其中1例普通急性鼓膜炎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结论:配合药浴疗法治疗急性鼓膜炎临床疗效较好, 疗程短,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鼓膜炎,药浴疗法,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顺旺.大疱性鼓膜炎愈后蓝鼓膜的临床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18) :2449-2450.

[2]赵芯铭.高频微波治疗急性鼓膜炎475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11) :27.

中药药浴治疗 篇8

关键词:小儿外感发热,柴葛洗剂,健康教育,疗效评价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 位于儿科疾病首位[1]。采用西药治疗, 能控制其病情, 但易反复, 吃药打针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 也给患儿家属带来极大的忧虑[2]。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其方法简单、副作用小、疗效可靠, 且较口服煎剂及静脉给药更容易接受, 已得到医生和患儿家属的重视。我院药剂科、中医科的专家针对这种情况, 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 对经验处方随症加减, 并改变给药途径, 经过长期实践, 研制出的纯中药外用洗剂, 结合有临床药师参与的健康教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根据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外感发热患儿, 自愿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儿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治疗组, 选取50例作为对照1组, 选取50例作为对照2组。其中患儿中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5.7岁, 体重15~37Kg, 平均体重27Kg。

1.2 治疗与宣教方法

对照1组口服柴葛清感汤, 每日2次, 柴葛清感汤由葛根、柴胡、黄芩、生石膏、炒栀子、生大黄、莪术、炙甘草等组成;对照2组以传统的酒精搽浴退热, 静脉滴注头孢拉定、病毒唑等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柴葛洗剂洗浴退热, 一日一剂, 一剂洗2次, 同时, 结合药师参与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包括对病人给予常规卫生知识宣教, 例如, 对患者及家属发放宣教手册, 播放健康教育录像, 口头解说。同时, 我院临床药师也参与, 全面细致对患儿家长进行药学方面的宣教, 进行全面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对患儿入院前的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史调查, 对患儿的用药、饮食、生活、运动进行干预, 提高依从性,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1.3 疗效观察标准与方法

1.3.1 观察方法

将随机选取的患儿分组治疗, 记录用药情况, 病情的变化 (包括体温、主观感受等) , 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情况, 治疗时间。观察健康教育后用药依从性及对不良反应的认知。

1.3.2 疗效标准

参考《深圳市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 以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呼吸平稳, 喘息消失, 精神及食欲明显改善, 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 观察72小时不再回升作为治愈标准。以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精神及食欲明显改善, 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观察72小时不再回升, 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作为显效标准。患儿的疾病及体征, 包括食欲精神等没有改善作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治疗结果见下表1。

柴葛洗剂结合有临床药师参与的健康教育的治疗组有效率为96%, 而对照组1有效率为80%, 对照组2有效率为78%, 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所以,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 且易造成上呼吸道感染, 如处理不及时, 甚至可危及小儿生命[3]。而药浴疗法是我国中医中常见的疗法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 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优点, 且解决了小儿吃药怕苦、打针怕痛的难题[4]。

我院中医科专家将柴葛清感汤处方随症加减, 经过研究确定最佳处方, 并改变给药途径, 将口服制剂改为纯中药的柴葛洗剂, 并应用于儿科临床。由于患儿怕打针、吃药, 而家长缺乏相关医学知识, 尤其是药学知识, 在用药依从性、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问题时会存在误区和疑惑,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我院在本项目的研究中, 临床药学室的临床药师参与其中, 在患者入院起, 发放医疗宣传手册, 由护士对患儿进行全面、客观的护理评估, 收集与健康有关的所有资料, 根据收集的资料, 制定针对个人的健康问题列表, 明确健康教育方向, 并由临床药师参与对患儿家长进行宣教, 制定到每个患儿具体的用药计划。

本研究结果显示, 柴葛洗剂结合有临床药师参与的健康教育的治疗组有效率为96%, 而对照组1有效率为80%, 对照组2有效率为78%, 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所以,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同时本法采用中药外用疗法, 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 患儿易于接受。此外, 传统的健康教育由护士来完成, 护士缺乏药学知识, 在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处理缺乏知识与经验。而本研究组改变给药途径, 并完善健康教育的方法, 亮点在于有临床药师全程参与, 这样, 提高了患儿用药依从性, 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因此, 本研究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明显、易于被患者接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好, 在临床上推广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瑞杰, 刘元辉, 杨谦.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小儿风热夹滞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08, 19 (24) :1902-1903.

[2]付丽珍, 邓小红, 李双平.中药外擦为主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9, 9 (1) :78-79.

[3]熊忠太.中药外洗在小儿外感急诊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0) :89-90.

上一篇:海洋科学专业论文下一篇:作文创新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