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治疗

2024-10-25

中药方剂治疗(精选11篇)

中药方剂治疗 篇1

在眼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近视, 其同时也处于致盲眼病的首位, 多发于青少年发育时期。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会受到影响, 处于较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且长期保持不良生活习惯, 就会多发迟发性近视疾病[1]。对成年迟发性近视疾病进行预防以及治疗, 能够使患者的工作生活负担得到有效减轻, 这也是现代医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现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成年迟发性近视患者临床资料, 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成年迟发性近视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 所有患者均为双眼近视患者, 患者的裸眼远视力为4.1~4.9, 裸眼近视力均超过5.0;经过屈光度验光, 球镜为-0.75D~-4.50 D, 其中包括51例男性患者, 35例女性患者, 患者最小年龄为19岁, 最大年龄为43岁, 平均年龄为 (34.35±8.64) 岁, 病程为1~9年, 平均病程 (4.69±1.31) 年,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以及年龄等资料, 差异不显著,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 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0.25%) 进行治疗, 在患者每天睡觉前实施滴眼, 1滴/次, 在滴眼完成后, 需要持续3 min对泪囊压迫, 持续1个月的治疗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用眼卫生加以注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分别在早晚时间段进行服用, 15克/次, 中药组方为:400 g熟地黄、200 g肉苁蓉、200 g当归、100 g决明子、200 g枸杞子、200 g白芍、100 g青葙子、200 g白菊花、200 g车前子、200 g菟丝子, 将药材炼制成末后, 炼蜜成丸, 持续服用1个月时间。

1.3 观察指标: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 需要借助标准对数视力表将裸眼视力详细记录下来。同时借助电脑验光仪对患者的屈光度进行确认, 每只眼睛需测量3次, 最终以平均值为准。

1.4 诊断标准:对患者近视程度的诊断中, 将《中华眼科学》作为依据, 同时借助成年人迟发性近视的发病年龄进行分类, 当患者处于20~40岁时, 对病情进行诊断时需要借助裂隙灯显微镜以及检眼镜进行查看, 将其他类型的眼病排除, 患者双眼矫正视力超过5.0。同时将两眼屈光度差异超过-1.00以及散光度超过-0.75 D或者属于高度近视眼家族遗传的患者排除[2]。

1.5 统计学分析:实验中数据均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百分率 (%) 、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且分别借助卡方以及t进行检验, 当P<0.05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屈光度以及视力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5.12%,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37%,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 见表1、2。

3 讨论

发病时间延迟、眼度数不高等是成年人迟发近视疾病的主要特点。而近些年来, 国外研究证实遗传意识以及教育水平较高、近距离用眼也是成年迟发性近视高发的主要原因, 因此, 在对成年迟发性近视疾病进行治疗以及预防时, 需要重点注意患者的工作患者等外界因素[3]。

中医理论指出, 成年迟发性近视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就是先天禀赋缺失, 加之后天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以及血气, 大脑受到影响, 致使视力受到一定影响, 会有视物模糊的状态出现。在治疗时就应该重点注意填精补髓、养血明目, 从而彻底治愈近视疾病[4]。在本组药方中包括肉苁蓉、枸杞子以及熟地黄、菟丝子、车前子药物, 具有较好的补肾填精功效, 对脑髓能够有效充养。而中药组方中还包括白菊花、决明子以及青葙子, 此类药物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对肝肾类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5]。其中包含的白芍以及当归类药物, 具有较强的柔肝养血功效, 能够将眼底血络之滞祛除, 疏通双目营养输送之路。对于成年迟发性近视疾病需要经过长期的治疗才能够显效, 因此需要将药物制作成蜜丸状方便携带以及服用, 而蜂蜜对药性具有调节效果, 使药性得以增加[6]。本组实验研究显示,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屈光度以及视力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5.12%,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37%,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由此证明, 对成年迟发性近视患者应用十味中药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患者的视力水平均有一定提升, 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方剂治疗成年迟发性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成年迟发性近视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 (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 和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 每组43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屈光度、视力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屈光度以及视力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5.12%,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37%,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0.05) 。结论 对成年迟发性近视患者应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患者的视力水平均有一定提升, 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成年迟发性近视,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琼仙, 杨仁华, 王利梅, 等.对益气明目丸院内制剂物价制定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 :145-146.

[2]洪剑威.针灸治疗成年人迟发性近视眼50例[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5) :696.

[3]黄小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及防治[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7) :2641-2642.

[4]刘彩娟, 梁皓, 谭少健, 等.Artisan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偏心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3, 31 (8) :1025-1028.

[5]梁彩凤, 隋丽新.AC/A、NR A、PR A、集合等眼动参数在迟发性近视中作用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4) :148-149.

[6]刘万军, 田学敏, 李培军, 等.高度近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 33 (4) :300-302.

中药方剂治疗 篇2

1.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的药物。

2.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3.重要书籍:

A:《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B:《本草纲目》:成书于清,作者李时珍,明朝蕲春人。该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老师没怎么说,自己对书看看)4.四气:又称“四性”,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另外还有平性。

5.五味:是指药物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药味。另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A:辛: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

B: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C: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6.七情: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简称“七情”。它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7.解表药:

注意事项:1>不宜过量持续服用,以免“亡阳”、“伤阴”

2>体虚多汗、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入汤剂不宜就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药效。

代表药物:

A:麻黄(发散风寒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B:桑叶(发散风热药):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C:菊花(发散风热药):

功效:疏风散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D:柴胡(发散风热药):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清热药 代表药物:

A:石膏(清热泻火药)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

是清泄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 B:知母(清热泻火药):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善入肺、胃二经以清气分实热

石膏和知母的鉴别:

相同点:都清热泻火,都归肺、胃经,散肺胃气分之热

不同点;1>石膏辛、甘、大寒。知母苦、甘、寒。

2>石膏可除烦止渴,敛疮生肌,收湿;知母滋阴润燥

3>石膏可外用

C:黄芩(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D:黄连(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E:黄柏(清热燥湿药)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三黄辨别:三者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但1>黄芩具有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的功效;黄柏有退热除蒸的功效。

2>黄芩善清上焦湿热,归肺、胃、胆、大肠经;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归心、肝、胃、大肠经;黄柏长于清泻下焦湿热,归肾、膀胱、大肠经。

F:金银花(清热解毒药)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G:连翘(清热解毒)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有“疮家圣药”之称。H: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血热出血。I:青蒿(清虚热药)

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

用于阴虚内热。9.泻下药

大黄(攻下药)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10.祛风湿药

A:独活(祛风湿散寒药)

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之痹症为宜。

与羌活区别:1>独活主治腰肾以下痹症;而羌活主治腰肾以上痹症。

2>独活用于风寒表证,兼有湿邪者;羌活用于风寒表证,风寒头痛。

11.化湿药

A:藿香

功效:化湿,解暑,止呕,和中

12.利水渗湿药:

A:茯苓(利水消肿药)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B:车前子(利水通淋药)

功效: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C:茵陈(利湿退黄药)

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是治疗黄疸要药。

13.温里药

附子:是温里散寒的代表药。

14.理气药:凡能疏理气机,以治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A:陈皮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归脾、肺经,用于脾胃气滞证。B:香附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是“气病之总师,女科之总帅。”

15.消食药:

A:山楂:用于肉食积滞证,味酸甘,是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16.驱虫药

使君子,用于蛔虫症 16.止血药

A:小蓟(凉血止血药)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可利尿通淋,是治疗尿血的要药。B:三七(化瘀止血药)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是伤科要药 17.活血化瘀药

A:川芎(活血止痛药)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本品辛散温通,是“血中气药”,亦是治头痛之要药。

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旁通脉络。” B:益母草(活血调经药)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性偏寒

C:牛膝(活血调经药)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

川牛膝

怀牛膝 18.化痰止咳平喘药 A:半夏(化痰药)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吐,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B:苦杏仁(止咳平喘)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19.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症的药物,称为安神药。A:朱砂(重镇安神药)

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本品可作丸剂的外衣

用法用量: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1-0.5g

内服不可过量或长期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

B:酸枣仁(养心安神药)

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20.平肝息风药

石决明(平肝潜阳药)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21.开窍药 A:麝香

功效: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22.补虚药:补虚药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和补阴药四类。A:人参(补气药)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B:鹿茸(补阳药)

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C:当归(补血药)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D:熟地黄(补血药)

功效:补血养阴,填精益髓 当归与熟地黄对比:

相同点:都可以补血,都可用于血虚诸症,都是补虚养血之要药

不同点:1>当归可活血、调经、止痛,是妇科调经之要药;熟地黄养阴,填经,益髓,补肝肾之阴

2>当归还可润肠通便

E:北沙参(补阴药)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F:南沙参(补阴药)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益气,化痰→南、北沙参的区别 23.收涩药 A:五味子

功效:敛肺滋阴,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24.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证运用的一门学科。重要书籍:

1>《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著作。

2>《伤寒杂病论》东汉,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被后世医家奉为制方之圭皋,誉为“方书之祖”。

25.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26.组方原则:一般方剂的结构多由“君、臣、佐、使”组成。君药:是指针对主症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症或主病的药物; ②针对主要兼症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①佐助药;②佐制药;③反佐药 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组成变化:①药味增减变化;②药量增减变化;③剂型更换变化。27.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

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注意事项:①宜于轻煎,不可过煮;②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增加衣被:③应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代表方剂: A:桂枝汤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芍药用量1:1)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28.泻下剂

大承气汤:

主治:阳明腑实证

29.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表里双解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和解剂。属“八法”中的“和法”

A: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 B: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本方为疏肝健脾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

30.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属“八法”中的“清法”。

A:白虎汤:

主治:气分热盛证。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基础方。以身大热、汗大

出、口大渴、脉洪大,即“四大证”为辨证要点。

B:清营汤

主治:热入营分证。30.温里剂

理中丸:主治:脾胃虚寒证。31.补益剂: A: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9克

主治:脾胃气虚证。

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药方,也是补气的基础方。B:四物汤

组成:熟地黄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主治:营血虚滞证。本方是补血调经的基础方。

C: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g,山茱萸、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

三补

三泻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

主治:肾阴虚证

32.固涩汤

注意事项:①应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 ②外邪未尽者不宜过早使用固涩剂,以免“关门留寇”; ③有实邪者禁用。

四神丸:主治肾泄,五更泄泻。

33.安神剂 A:朱砂安神丸

主治:心血偏亢,阴血不足证。B:天王补心丹

主治:阴虚血少

34.开窍剂:开窍剂通常相应地分为凉开(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和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主治寒闭证。

本方是温开剂的代表方。

35.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

半夏厚朴汤:主治梅核气 36.理血剂

A: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气滞血瘀)B:补阳还五汤: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气虚血瘀)37.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主治外感风邪头痛。38.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和中。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

39.祛痰剂: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二陈汤:主治湿痰咳嗽。

是治痰之通剂。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证。40.消食剂:

保和丸:主治食积。

中药方剂治疗 篇3

【关键词】中药免疫组学;中药方剂;免疫调节;评估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43-02

在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中,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一直是一项研究热点,中药对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中有着较好的辅助作用,这是因为中药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中药与西药在免疫调节作用方面相比,中药显著优于西药,因此在对中药的免疫效应进行研究时,可以将其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突破口[1]。传统的中药多是以复方为主,一剂药方是由多种不同的单味中药所组成的,因此多种单味中药组成了数量较多的中药方剂。此次研究提出中药免疫组学,通过对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推测任意中药方剂对机体免疫学实验指标有可能会产生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影响[2]。此次研究通过查找参考文献信息学的原理,对与中药免疫方面进行过研究的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结合中药学提出判断方程,从而判断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此次研究在以此为基础的方法上,从而研究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单味中药免疫作用的技术判定

根据中药免疫效应评估数学模型[3]计算中药的免疫效应的概率,数学模型为:P单+(eA+B+C-4.087)÷(1+eA+B+C-4.087)。式中:A=0.235×果实+0.626×地下部分-1.134×其他部分(其他部分是指除根、种子、果实外的部分入药)。B=1.001×性平+2.079×味淡+1.374×味酸-0.793×味辛+1.172×心经+0.811×肾经+0.731×脾经;C=3.706×补益-17.532×化湿+0.774×安神+2.251×活血祛瘀+1.790×化痰+2.096×解表-17.949×理气+1.694×清热-17.592×驱虫+0.065×利水渗湿+1.540×祛风湿+0.678×祛寒-1.241×收敛+2.516×外用-17.631×消食+1.708×泻下+2.266×止咳平喘+0.082×其他。

中药的特性应根据2005版的《中国药典》的记载为准,当某药具有某种特性后,以1代入方程,若无特性则应以0代入方法。使用P单作为判断概率,使用0.5概率作为判断点,当>0.5时可将其判断为该种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2 中药复发免疫调节作用的计算判定

根据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对此次研究中数学模型中所计算出的中药复方中不同的中药,进行有免疫效应的概率的评估,判定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概率为P75。概率的判断点为0.5,当概率>0.5时,可认为该种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3 中药复方免疫效应的验证

调出1980~2013年之间CNKI文献数据库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通过原始实验指标证实的免疫调节作用才可选取,将方剂所使用的单味药物使用表格列出。选取同一药方有两篇报道及两个研究单位独立完成研究后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一致的中药复方可作为较为可靠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中药方剂学》中随机抽取125个方剂,将其作为随机方剂组。使用方差分析及文献报道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方剂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统计,P<0.05时具有显著性水准。

2 结果

此次研究共查及94篇文献(共68个方剂)与此次研究要求符合,68个方剂中有60个中药方剂经过计算判别后,其结果显示具有免疫效应,符合率为88.24%;统一方剂研究结果一致,由≥2个研究单位做独立完成的文献有34篇(8个方剂),8个方剂中包括黄芪建中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60篇文献为仅有1篇文献报道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2篇文献组免疫效应判别率与1篇文献组及随机方剂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中藥方剂免疫效应判别率

组别平均值标准差2篇文献0.900.041篇文献0.730.18随机方剂0.610.303 讨论

水煎剂口服是传统中药的主要使用方法,传统中药的基本单位应以单味中药水煎剂口服用药的药理效应作为基本单位[4]。此次研究以文献信息学及早期的实验研究作为基础,然后通过建立起数学模型对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进行检测,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成方剂的单味中药推定其所组成的方剂是否具有免疫效应。多糖在传统中药中是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多糖的化学反应性质较为稳定,因此在此次研究中可以认为对于大部分的中药组合,其拮抗作用以及协同作用所占的部分较少[5]。因此,可能假设单味中药的免疫作用能够使所使用的方剂起到独立地发挥作用,所以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根据统计学原理,数据较为稳定的是P25-75,然后再考虑中药方剂中的“无免疫调节作用”对有限的适应免疫指标较难反应出来,因此,此次研究使用P75作为免疫效应的判别概率[5]。

某种中药方剂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很难通过1次试验确诊,因为中药的特点及免疫学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但是由于关于中药免疫的原始研究文献较多,通过较多的学者及专家对其进行认定,部分中药方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研究机构进行多次的研究及实验,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能够作为判断中药方剂是否能够作为免疫效应的基础。所以,此次研究通过CNKI文献数据库选取符合此次研究的文献,从文献数据库中共选取符合此次研究要求的文献94篇(68个方剂),68个方剂中,60个方剂经过计算判别后,其结果显示具有免疫效应,其符合率为88.24%;研究中所查找的94篇文献中,有两篇及两篇以上结果一致的中药复方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判别概率为0.90,其平均概率与1篇文献报道组及随机中药组的平均概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此次研究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认证。此次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中药免疫组学对中药方剂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效果,从而对中药的任意组方进行免疫效应的评估,从而为中药免疫组学的研究提供途径及思路。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中提出的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方法对中药方剂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嵩(综述),郤庆(综述),沈朝斌(审校)等.中药对小鼠哮喘模型T细胞免疫调节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11):1578-1583.

[2]王丽佳,杨志云,王宪波等.中药单体成分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策略及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7):358-363.

[3]苑伟,杨慧,傅颖珺等.中药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4,36(5):1041-1044.

[4]王甜甜,韩倩倩,吴芳等.中药对肿瘤患者的免疫调节[J].光明中医,2014,29(3):648-650.

[5]张建良,卢芳国.清热解毒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2):87-88.

中药方剂治疗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药物:中药方剂由金银花、穿心莲、板蓝根等组成, 购自安国药材市场。

对照西药:利巴韦林, 由山东鲁北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动物:非免疫1日龄海兰褐雏鸡180只, 购自定州种鸡场, 自由采食及饮水, 常规饲养至35日龄应用。试验期间未做任何疫苗免疫。

SPF鸡胚, 购自北京梅里亚维通公司, 9~11日龄, 10℃保存。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V) 种毒 (B87株) , 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

1.2 试验方法

1.2.1 IBDV种毒传代和EID50测定

IBDV种毒按1︰10稀释, 经尿囊膜接种于10日龄SPF鸡胚, 0.2毫升/胚, 于37℃培养36~48小时, 无菌收集鸡胚尿囊液和尿囊膜, 使用同种方法盲传4代。将经过病毒传代的尿囊膜置于组织研磨器中, 逐渐加入尿囊液 (逐渐加入Hank′s液) , 冰水浴中充分研磨, -20℃反复冻融4次后, 使病毒粒子从细胞中充分释放出来, 加入5000IU/毫升青、链霉素, 以4500转/分钟的速度离心30分钟, 取上清液, -20℃保存, 作为种毒备用。 (收集的尿囊液应清朗, 细菌学检查阴性, 混浊则表示有细菌污染) 。实验用毒种是IBDV第4代病毒。收获的胚毒做EID50测定, 结果IBDV的EID50是10~6.68/0.1毫升。

1.2.2 试验分组

将180只雏鸡随机分为6组, 每组30只, 分别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0.01%的利巴韦林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 (0.6%组) 、中剂量组 (0.4%组) 和低剂量组 (0.2%组) 。于35日龄进行攻毒。在出现临床症状后开始用药。观察用药前、后观察鸡只的临床症状, 给药后每天记录鸡只的死亡数, 攻毒后2天之内死亡者不计, 统计死亡率以及药物对雏鸡的有效率和治愈率。

2 实验结果

2.1 病理模型复制结果

雏鸡攻毒60小时后, 开始出现羽毛松乱、无光泽、排白色水样粪便, 精神沉郁, 进食减少或不食, 扎堆, 颈部躯干振颤等症状, 部分雏鸡死亡。对病死鸡只进行剖检, 发现胸肌、腿肌有点状或条状出血, 腺胃出血;法氏囊肿胀, 内膜出血;肾脏出血肿胀。将病死鸡法氏囊组织乳剂与IBDV标准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沉淀试验, 结果全部为阳性, 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中人工攻毒复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成功。

2.2 疗效试验结果

试验中, 在给药48小时后, 第1、2、3、4组鸡采食量增加, 用药3天后停止死亡, 精神、食欲明显改善, 症状明显好转;第5天症状基本消失, 食欲、精神、粪便均恢复正常。治疗试验结果表明, 以0.6%、0.4%、0.2%浓度的中药和0.01%的利巴韦林饮水, 能大大提高雏鸡感染法氏囊病毒后的存活率, 其死亡率远远低于阳性对照组, 而且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感染鸡的相对增重率。经统计分析, 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 (P>0.05) ;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疗效与西药对照组相比, 差异显著 (P<0.05) ,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 差异极显著 (P<0.01) (试验结果见表2) 。

3 小结

通过对35日龄SPF鸡EID50测定, 结果显示IBDV株法氏囊病料悬液的EID50是10~6.68/0.1毫升。由于IBDV变异株和地方强毒株的存在, 弱毒苗不能达到抗野毒的效果。任何一种IBD疫苗都很难提供完全的保护作用。

特效药方各类疾病中药方剂汇总 篇5

一、产后服中药二剂、不得疾病

当归15克、桃仁

5、川芎

15、坤草30、炙甘草

12、丹参

15、炮姜

5、阿胶12。

处方是河南中医学院王仙图教授方,1998.11.2号录

附【1】、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阴道痉挛

白芍100克、甘草5。肝气郁结加柴胡、制香附、僵蚕。肾阴虚加生地、女贞子、枸杞子。湿热下注加龙胆草、土茯苓、泽泻、黄柏。其病例服药14剂而性交顺利。转国医论坛、1990年二期16页。

二、治疗胆结石方

金钱草40克、茵陈30、香附子

15、莱菔子20、鸡内金20、木香

6、郁金20、厚朴

15、柴胡

15、白芍

12、大黄12后下、海金沙30,枳壳15-20.。

注:吃一剂药同时吃猪蹄一只。

三、清胆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光明中医1995年3期31页

柴胡12克、黄芩

12、金银花30、连翘

15、蒲公英30-60、半夏12-

15、丹参

15、元明粉

10、大黄10后下、枳实10-

15、郁金

15、鸡内金15

一日一剂,病重日二剂。呃逆加旋复花10-

12、代赭石15-30。痛身甚加元胡10-

15、川楝子炒10-

12、。腹痛加焦三仙各20-30、陈皮

15、厚朴

15、炙甘草

10、苍术

15、红枣二枚、生姜二片。有结石加金钱草30、海金沙30。气滞加木香

12、香附子15。血瘀加桃仁

10、穿山甲

10、制乳香

10、制没药10。热甚加栀子

12、龙胆草

12、黄连12。伴有黄疸加茵陈30、猪苓

15、泽泻

15、白术

15、云苓

15、虎杖

15、板蓝根15-30。脾虚加党参

15、白术

15、炙甘草10。

四、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闭经

龙胆草15克、栀子

15、黄芩

15、生地30、当归尾20、柴胡根

15、车前子

15、泽泻

15、木通6【当使用量15】、甘草

10、赤芍30、小胡麻20。水煎服。

1994年10月7日治疗西华县田口乡后王村,张XX、女、40岁,左脉弦滑有力,右脉沉实,舌苔黄。月经七个月没来。10月22号夫妻二人给我说:吃了头煎、当夜便有感觉,两剂中药吃完,月经来潮,病已痊愈。

五、治疗冠心病、脉代

羌活12克、五灵脂

15、当归20、红花

15、赤芍

25、葛根30、络石藤30、郁金20、白薇

15、山楂30、草决明子30、川牛膝15。

水煎服、早晚各服一半。

1994年11月6日治疗西华县某车队党委书记贾XX,男、40岁。诊其左脉,二次一停,很有规律。患冠心病多年,面色黧黑,舌下青筋暴涨,舌体色紫。因病情严重,取中药二季剂。嘱咐其爱人:病情有变化,赶紧上医院。

九号复诊,脉已不代多次询问,未尝吃其它药物。

六、巴腊丸

治疗早期肝硬化

黄腊10分、血竭1分

制法:黄腊放铁锅内滚开,将巴豆仁放入锅内,待巴豆仁变黄色的时候再将血竭放入,血竭化开后把锅从火上拿掉。转瞬【锅稍凉】将巴豆仁一个一个分开,取出。

服法:日服二次,空心吃。用量:开始每次吃三粒,可增至七粒。注意:一定囫囵吃。巴豆仁没有布满黄腊的不能吃。

此方在河南民间已经流传数百年,有关杂志有报道。河南中医学院王仙图教授也传授过我此处方。

七、治疗老鼠疮方

猫爪草10克,煎好后加红糖适量。早晚各服10克。

另用黄腾,密陀僧各等分为末,酒或醋和敷患处。

轻者6-10天效,重者一个月左右见奇效【痊愈】

1995年7月21号淮阳县三刘村刘德党传授与我。

注:老鼠疮是对淋巴结咳的通俗叫法,古代医籍归属于“累疬”、“石疽”、“痰核和恶核”等范畴。此方是一位地方名中医传授给刘德党的。我治疗一位南阳患者,是把处方告知他,后来听其亲戚说,治愈了。因他的外地人,没再联系过。

此方可供参考。

八、校正胎位方

苏梗20、当归

15、陈皮

15、杜仲

15、白芍

15、白术

15、砂仁

10、大腹皮10。一日一剂,一剂分二次服,三剂治愈。

近二十年来我治愈横胎、倒胎大概数百位孕妇,有的怀孕八个多月,均吃三剂中药治愈。有些大月份孕妇,自己能感觉到胎儿在腹中慢慢转动。很少孕妇胎儿转顺后,又反转原位,无妨,再吃三剂中药便痊愈了。

九、治疗不孕不育、怀子方

当归、生地、熟地、地骨皮、青蒿、大云、丹参、桑寄生、焦山楂,丹皮、黄芩、秦艽,香附子,川穹、白芍、柴胡、陈皮,元胡

10、怀牛膝

15、吴芋

6、官桂5。

气虚加黄芪,胃热加山药、麦冬、生麦芽,或党参白术等。

附【1】、治疗崩漏下血不止:百合、党参各4克。1995年10月14日扶沟县紫沟河小李庄老赵告知其妻崩如尿,服上方数日而痊愈。水煎服,吃药喝汤。

【2】、十、复方逍遥散合补中益气汤治疗不孕不育症

当归15克、柴胡

15、白芍

10、赤芍

25、白术20、薄荷

12、丹皮

15、云苓20、焦栀子

15、炙甘草

10、黄芪30、陈皮20、升麻

12、党参20、鸡血藤20、夜交藤30、枳壳20、香附子15。大枣4枚、生姜3片。

十、【1】、十一、治疗鹅掌风

生地30克、丹皮

15、枸杞子

15、板南根30、当归

15、白芍

15、文锦大黄

12、枳壳20、连翘

15、黄芩

15、白芷

12、茵陈20、陈皮

15、栀子

15、金银花30、甘、草10。

我治疗数历,均获痊愈。

十二、阳痿早泄

1995年3月14日治疗黄泛区八分场患者李XX、20岁,梦遗滑精,阳强易动。言白天见女性便有滑泄之感。手淫史。同房不能坚持一分钟,女友讲不治愈病不结婚。吃中药数易其方20剂,阳痿滑泄均大见轻,改用丸药【石室秘录方】以巩固疗效。

熟地20克、芡实

24、白术20、淮山药

24、山萸肉

15、炒枣仁

12、北五味子

10、麦冬

10、云苓

10、车前子

10、远志30。

共为细末,和蜜为丸。

十三、生地大黄汤活用

光名中医1995年4期15页

生地大黄汤【千金方】,又名“神圣不传方”。功效:凉血止血,泻火通便。主治:吐血,便血.【1】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生地60克、大黄粉【冲】

5、六月雪30、赤芍

10、丹皮

10、坤草30。

此病似属祖国医学“温毒”、“癃闭”。据现代药理报导,生大黄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利尿作用。......【2】、脑溢血。不能言语,口眼歪斜,偏瘫......神志欠佳,高热不退,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证属肝阳暴涨,风动阳亢,脉络受损。功效:平肝熄风,泻火通便。

生地大黄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生地30克、大黄粉7【冲服】、天麻

10、夏枯草

15、双钩

10、石决明15【先下】、黄芩

10、羚羊角3【冲服】。

不能口服者、鼻饲,一日三次。生地大黄汤具有清热凉血,泻火通便之效,配以羚羊钩藤汤则肝风得平,痰火得降而热自去。

【3】、过敏性鼻炎:生地30克、大黄15【后下】、丹皮

10、白鲜皮

10、地肤子30、赤芍

10、炙甘草10

十四、瞿文楼经验简介【录同十三】每逢交夏病作,立秋即渐愈

【1】、咳喘

小青龙汤加减:细辛2克、桂枝

6、厚朴

6、瓜蒌

15、生石膏30、甜葶苈子

6、干姜

3、姜半夏

10、莱菔子

6、麻黄

3、杏仁

9、双叶

12、茯苓

12、五味子

2、焦三仙各12。

【2】、爆发性火眼【传染性结膜炎】眼睛红肿,痛痛难忍,怕光,流泪。功效:泻火、散风、化瘀。

防风、赤芍、蝉蜕、僵蚕、菊花、大黄、羊角粉等。

十五、天王补心丹补心丹加减,治疗心动过速。患者心跳每分钟100-130次。

柏子仁10-30克、炒枣仁10-30、麦冬10-

15、天冬10-

15、生地20-30、当归10-

15、元参20-30、丹参2030、黄连6-

12、石菖蒲10-

15、川穹10-

15、黄芪15-30、远志9-

12、炙甘草10-

15、苦参10-20。

中医杂志1995年八、九期,苦参治疗心律失常:【1】窦性心律过速,【2】、室上性早搏,【3】、防止阵发室上性过速,【4】、室性早搏,【5】、心房纤颤,【6】、心房扑动。以室性早搏效果最佳。

苦参苦寒,若便溏可加苍术、白术、肉豆蔻等健脾问中药。

苦参对房性、室性心率失常均有作用。对抗心率失常的效果与中医分型无明显关系,不论寒热虚实,只要配伍得当,均可以用。

天王补心丹歌诀:养阴天王补心丹,云苓五味党丹玄,远志桔梗归二冬,柏枣生地心神安。

我治疗数例女性患者,心律每份分钟120次上下,均能数剂中药心律恢复正常。

附【1】又治疗室性早搏,外阴部及阴道瘙痒用清热利湿兼益气法

苦参20克、生地20、车前子

15、黄芪20。水煎服。

又用苦参30、白芷

15、大黄

15、蛇床子20、白鲜皮

15、蒲公英30、紫花地丁30。煎水熏洗,一日二次治疗外阴部及阴道炎疗效很好。

十六、加减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膝重痛-肝肾两虚,伤后瘀血阻滞以及风湿性腰膝重痛,腿足无力,畏寒喜热,苔白脉迟者。

独活12克、秦艽

15、细辛

6、防风

12、桂枝

10、木通6-

15、红花

15、杜仲

26、川膝

15、炙穿山甲

12、熟地

18、白芍30、川穹

10、人参

10、当归

15、茯苓

5种乳腺癌的症型及治疗方剂 篇6

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郁气滞,脾运失调,内生痰湿,无形的气滞与有形的痰浊相互交凝,结滞于乳房中而生出有形之“核”。肝肾不足,气虚血弱,冲任二脉空虚,气血运行失常,导致冲任失调,气滞血凝,久则聚痰酿毒,相互抟结于乳中而成癌瘤。

傅青主化岩汤主治此症,见《青囊秘诀》的乳痈论。化岩汤方剂为:茜草根10克、白芥子10克、人参50克,忍冬藤50克、黄芪50克、当归50克、白术100克、茯苓(土炒)15克。此方用于乳腺癌早期效果较好,中晚期攻坚能力较弱。

中晚期可在该方基础上加上八月札10克、乳香5克、枳壳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三七15克、鳖甲10克、甲珠10克,还可随症加减清热解毒化痰之品。

也有将乳腺癌分为以下五种症型,分别施治。

1、肝气郁结型

乳房肿块胀痛,或疼或不疼,两肋满闷,急躁易怒,或容易叹息,或月经不调,或经期腹痛。舌苔薄黄或薄白,舌红有瘀点,脉弦有力。

【方剂】柴胡10克、黄芩5克、制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紫苏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香附10克。

2、气滞血瘀型

乳房结块疼痛,质地较硬,推之不移,或有长期情志抑郁,月经不调,经血颜色较暗,或有血块,或伴随痛经,或平日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方剂】酒大黄5克、土鳖虫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生地黄15克、黄苓10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柴胡10克、制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5克、香附15克、延胡索15克、莪术10克、当归10克。

3、热毒蕴结型

肿块迅速增大,伴有疼痛,间或红肿,甚至溃烂翻花,污水恶臭,身热不退,口干舌燥,口干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或暗红,苔黄白或黄,脉弦数或滑数。

【方剂】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连翘20克、蒲套英30克、粳米15克、金银花20克、野菊花20克、紫花地丁20克、天葵子15克、生甘草10克、半枝莲20克、白花蛇舌草50克、人工牛黄2克(冲服)。

乳中结块,坚硬不平,腋下痰核累累,咳嗽有痰,头晕食少,面色萎黄,四肢沉重无力,大便偏稀,不成形,舌淡白,苔白厚腻,脉弦滑。

【方剂】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佛手1 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20克、紫苏1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海藻20克、昆布20克、夏枯草20克。

4、脾虚痰结型

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少气懒动,乳房结块溃烂,色紫暗,时流污水,臭气难闻,久之形体消瘦,肌肤甲错,舌淡红,苔白或干,脉细数或细而无力。

【方剂】山药30克、黄芪20克、党参2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炙甘草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熟地黄15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神曲10克。

以上各方为了增强攻坚活血能力均可加入以下药物,但药性较猛,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身体状况使用。

黄芪50克、党参35克、山药30克、当归15克、防风15克、甲珠10克、鳖甲10克、守宫1克/天(冲服)、蟾蜍皮1克/天(冲服)、三棱10克、莪术10克、八月札10克、三七20克。

如果各个方剂中已有以上药物,则增加至上述药量即可。

中药方剂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0~83岁,平均(75.2±6.6)岁;初治46例,复治22例,复治患者全部停止化疗超过4周;本组所有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均为食管鳞癌。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70分,预计生存期≥4个月。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以及血常规等方面的基本功能保持正常水平,不存在化疗禁忌证,且对化疗的方案知情同意。将本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初治与复治患者数、KPS得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即进行常规分割照射,每天可以照射1次,每周照射5次,每次剂量为(2.0±0.1)Gy,且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顺铂(DDP),第1~3天静脉滴注40 mg/m2。观察组:联合自拟中药方剂,组方包括白花蛇舌草20 g、白英10 g、半枝莲10 g、仙鹤草10 g、太子参10 g、水蛭6 g、全虫3 g、红花6 g、鸡血藤15 g、茯苓15 g、黄芪30 g、石见穿10 g、川芎6 g、生薏苡仁15 g、菝葜10 g、当归20 g、血竭6 g、生甘草6 g,水煎服,每天1剂。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随访48个月,本研究中具体的观察指标包括如下几点内容:(1)近期疗效:对放化疗结束之后的1个月之后复查CT以及食道点片加以评价。具体的评价标准为[3]:完全缓解(CR):食道点片未见肿瘤征象;部分缓解(PR):食道点片提示可见肿瘤的最大单径缩小的百分比≥30%,而且不出现新的病灶;疾病进展(PD):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最大单径增大的百分比≥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稳定(SD):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均可以归为疾病稳定。总有效为CR+PR。(2)副作用: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之中,对患者的KPS得分、血常规及早期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周记录。(3)生存质量评估,标准参考文献[4],共144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CR+PR)率为31.7%(19/60),明显低于观察组[58.3%(35/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SD:疾病稳定;PD:疾病进展;CR+PR:总有效

2.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后的生存质量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评分为(102±7)分,观察组为(131±8)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两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比较

两年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比较结果显示:(1)PFS:对照组为(9.66±0.83)个月,观察组为(13.21±0.5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6,P<0.05),见图1;(2)OS:对照组为(18.00±0.99)个月,观察组为(20.18±0.8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2.4 两组副作用比较

两组出现的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胃肠道反应及放射性肺炎,两组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疾病进展时间与中位生存期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TTP)与中位生存期(MST)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死亡38例,观察组死亡36例,观察组TTP与MST均比对照组早,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TTP:疾病进展时间;MST:中位生存期

3 讨论

目前,探索高效、安全的晚期食道癌的理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5]。而在祖国医学方面,对于食管癌的研究更早。其属于中医“噎膈”范畴,乃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所致[6,7,8]。瘀血是导致本症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癌症患者的全血黏度较高[9,10,11,12,13]。本方中白花蛇舌草及白英共为君药,具有散结活血、清热解毒之效;仙鹤草及半枝莲共为臣药,可祛瘀活血、清热解毒;水蛭消破血;太子参生津益气、温阳补气;红花、鸡血藤止痛消肿、化瘀活血;全虫止痛通络、散结攻毒;血竭散结消肿、生肌去腐、化瘀活血;黄芪固脱敛汗、固表益气;茯苓和胃健脾、渗湿利水;川芎消肿散结、活血行气;石见穿利湿清热、化瘀活血;菝葜消痈解毒、利湿祛风;生薏苡仁去湿健脾、消肿利水;当归活血补血;生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破瘀散结、益气养血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拟方剂联合放化疗治疗老年食管癌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耐受,与文献报道一致[14,15,16]。国内学者张如楠等[17]用血府逐淤汤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报道,RR率达57%,CR率为17.9%,中位生存期为9.7个月。王彦等[18]的研究结果RR率为37.5%,中位TTP为4.2个月,MST为6.5个月,紫杉醇(PTX)联合顺铂(DDP)的PT化疗联合放疗方案治疗食管癌后肝转移的疗效较好,有延长患者生存的趋势,较好地达到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的目的。但是,对于PTX和DDP,是否和未联合治疗用药前一样等问题,还是需要继续讨论的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生存质量评估标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得分要低于观察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出现的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两组副作用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随访8~48个月,对照组死亡38例,观察组死亡36例,观察组TTP与MST均要比对照组早,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药方剂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肠梗阻患者136例, 一般发病1~3d入院, 临床均有腹胀、腹痛、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等症状。有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听诊肠鸣音亢进, 叩诊鼓音, 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个肠袢气液平面。治疗组68例, 男性53例, 女性15例;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54岁, 51例有腹腔手术史。对照组68例, 男性41例, 女性27例;年龄24~76岁, 平均年龄53岁, 49例有腹腔手术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68例采用西医治疗, 具体方法为: (1) 入院后立即嘱患者禁食水, 并给予持续胃肠减压, 注意胃肠减压是否通畅, 清洁灌肠,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及时清掉引流瓶中的胃液, 7d更换胃肠减压管及清洗鼻腔, 插入另一侧鼻腔, 拔管时需观察有无腹胀等, 方可拔管。 (2) 全身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和中毒, 通常采用广谱抗生素加抗厌氧菌药物二联使用, 适当应用镇痛解痉剂。放置较粗内径胃管, 持续吸出胃内容物、积气、积液。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根据血清钠、钾、氯化物以及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血pH值的测定。 (3) 及时纠正水电解紊乱及酸碱失衡,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补充维生素。对肠梗阻时间较久, 静脉输注平衡液、等渗盐水补充营养和水分。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 静脉给予高营养, 给予肠外营养, 采用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留置针, 依靠重力或输液泵控制输入, 高营养的成分为电解质 (脂肪乳) 糖和微量元素[2]。

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以通里攻下为主, 佐以活血化瘀、理气开郁、清热解毒, 使气机畅通。自拟通肠排气汤:生大黄15g、芒硝12g、莱菔子15g、莪术15g、桃仁20g、赤芍15g、乌药10g、红花10g、厚朴15g、木香10g。加水400mL, 煎成200mL药液, 药液温度以43~45℃为宜, 有利于增加肠道吸收。其中150m L保留灌肠, 50m L经胃管注入并夹闭胃管1~2h后开放, 2次/d。采用经胃和经直肠两种给药途径, 前者适用于高位梗阻患者, 后者高低位梗阻均适用。经胃给药法:一般由胃管注入, 必须先抽尽胃内容物和空气, 再注入药液200m L, 夹管2h后开放, 2次/d。经直肠给药法:先嘱患者取侧卧位, 垫高臀部, 选择较细的肛管, 润滑前端, 缓慢插入直肠, 深20~30cm, 灌注药液200m L, 保留30min, 以利肠管吸收。治疗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完全通气拔除胃管后针对原发病给中药汤剂口服治疗。

1.3 疗效标准[3]

(1) 治愈:治疗3d, 症状、体征完全缓解, 即腹痛、腹胀消失, 恢复排气、排便, 腹部X线示肠腔内无积液; (2) 好转:治疗3d, 梗阻情况好转, 症状缓解, 腹痛、腹胀减轻, 肛门有排气、排便, 但进食后腹胀症状加重, 休息后可缓解, 立位X线透视无气液平面, 仅有或轻度肠管胀气扩张或无肠腔胀气。 (3) 无效:治疗3d, 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腹部X线检查有明显气液平面及肠管扩张。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68例, 治愈60例, 治愈率88.24%, 好转4例, 无效转手术治疗4例, 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68例, 治愈35例, 治愈率51.47%, 好转18例, 无效转手术治疗15例, 总有效率为77.94%。两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两组肠梗阻缓解时间比较

经过数据统计分析, 治疗组68例, 梗阻时间在8h内的有36例, 8~24h内的有22例, 24~36h内的有5例, 未缓解2例。对照组梗阻时间在8h内的有17例, 8~24h内的有8例, 24~36h内的有19例, 未缓解11例。治疗组24h梗阻缓解率为85.29%, 对照组为36.76%,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急腹症, 是各种原因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临床综合征, 发病急剧, 并发症多, 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或胆管疾病而居第二、三位。其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 一般在10×109/L左右, 绞窄性肠梗阻常可达15×109/L以上, 中性粒细胞也相应增高[4]。放射学检查腹部平片见多个阶梯状液气平面, 并伴有U形扩张肠影。目前, 西医治疗肠梗阻以手术为主, 然而手术治疗并不能彻底消除粘连, 形成新的粘连概率较大, 随着手术次数越多, 腹腔粘连的机会就越多, 粘连的范围越广泛, 所以手术本身就是肠梗阻的常见病因之一。此外, 手术治疗费用较高, 患者痛苦大, 术后恢复较慢, 并发症多[2]。近年来, 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中药方剂内服结合胃管灌注治疗。

祖国医学称肠梗阻为“关格”, 大小肠为“传化之腑”, 其功能是“泄而不藏”, 以通为用, 以“泄塞上逆”为病。本自拟中医方剂中大黄泻实热, 破积滞, 行瘀血;桃仁、赤芍, 活血行瘀消肿, 桃仁还有润燥滑肠之功;莱菔子温中下气, 行滞消食;芒硝有润燥软便之效。故以上药随证加减, 灵活运用, 可通腑泄热, 软坚散结, 活血化瘀, 润燥滑肠, 以达治疗目的。对肠梗阻患者单纯采用西医保守治疗疗效欠理想,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有很好的互补性, 西医治疗能弥补中医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而中医治疗则能弥补西医治疗在防止毒素吸收、改善肠微循环方面的缺陷[5]。本次实践证明,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治愈率可达88.24%, 总有效率可达94.12%。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 P<0.05。且治疗组24h肠梗阻缓解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这充分说明, 中药方剂内服结合胃管灌注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较好, 具有无创伤、痛苦小等优点, 值得推广。

值得注意的是, 肠梗阻患者治疗前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详细地询问病史, 结合X线放射学检查, 尽可能明确判断出梗阻类型程度及原因, 排除完全性机械性梗阻。由于绞窄性肠梗阻较严重, 检查时要特别明确有无绞窄性肠梗阻存在, 一旦发现必须及早行手术治疗。此外,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情演变, 进行每24h的重复腹部X线检查, 一旦经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 出现肠绞窄腹膜炎现象, 需及时剖腹探查[6]。治愈后的患者要注意饮食有节, 规律饮食, 不吃生冷不洁食物, 少食辛辣及厚味之品, 饱餐后避免剧烈运动或是重体力劳动, 以防诱发小肠扭转, 有肠道蛔虫者积极治疗。平时保持大便通畅, 腹部术后早下床活动防止粘连, 有粘连史者禁食胀气类食物, 在出院后半年复查1次。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方剂内服结合胃管灌注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方法 将温泉医院收治的136例肠梗阻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68例只采用抗感染、胃肠减压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内服中药方剂、胃管灌注等中医治疗。结果 治疗组68例, 治愈60例, 好转4例, 治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68例, 治愈35例, 好转18例, 总有效率为77.94%, 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且治疗组24h肠梗阻缓解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中药方剂内服结合胃管灌注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较好, 具有无创伤、痛苦小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梗阻,中药方剂,胃管灌注,治疗

参考文献

[1]陈贵廷, 杨恩澎.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1268-1272.

[2]李宁.重视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9) :689-690.

[3]吴龙德, 吴肇汉, 郑村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75-483.

[4]王本堂.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122例体会[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 2009, 13 (4) :155.

[5]王玉美, 陈凤芹, 向丽娟.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护理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 30 (6) :77-78.

中药方剂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到我院诊治的1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的年龄介于25~45岁, 平均 (33.6±4.7) 岁;病程介于2~9年, 平均 (4.8±0.9) 岁;患者均合并痛经, 16例存在性交痛, 31例非经期下腹痛, 15例经期肛门坠胀;28例合并子宫后穹窿触痛性结节, 25例合并巧克力囊肿, 24例合并继发或者原发性不孕症。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 其平均年龄和病程、合并症构成、治疗前盆腔包块直径平均数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其症状、年龄和并发症情况合理确定治疗方法。病情较轻且有生育要求者, 经期口服布洛芬, 1片/次, 3次/天;严重痛经且暂无生育要求的育龄患者, 口服米非司酮, 10 mg/d, 连续服用3个月;40岁以上患者, 每次口服2.5 mg妇康片, 2次/天, 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根据其中医辨证情况, 以软坚散结、消ā、益气活血化瘀为治则。应用自拟方剂进行治疗。方药组成:黄芪, 丹参, 三棱, 当归, 续断, 牛膝, 香附, 九香虫, 水蛭, 甘草。辨证加减:痛经严重者, 加用延胡索;经期较多经量者, 去当归;瘀血明显者, 加三七、牛膝;气虚者, 加艾叶炭、党参和阿胶;血热者, 加益母草、丹皮和地榆炭;胃寒肢冷者, 加桂枝。上述诸药以水煎服, 在经前7~10 d服用, 1剂/天, 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第三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委员会会议上修订的中西医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疗效分为4个等级:①痊愈, 瘀血证等各项症状均完全消失, B超显示患者的盆腔包块等相关局部体征完全消失;②显效, 血瘀证候等各项症状基本消失, B超显示盆腔包块较治疗前显著缩小, 存在局部体征。③有效, 各项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减轻, 且停药3个月内未发生症状加重, 盆腔包块略有缩小或者无增加;④无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者有所加重, 患者的局部病变不变或存在加重的趋势。

1.4 观察项目

治疗结束后按1.3项下标准判定疗效, 治疗前后应用B超检查盆腔包块直径, 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治疗前后和治疗后盆腔包块直径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疗程结束后, 按1.3项下标准判定的疗效结果见表1。秩和检验表明, 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卡方检验表明, 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直径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直径 (cm) 的B超检测值见表2。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治疗前盆腔包块直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小于对照组。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组中, 2例患者出现经量偏少, 不良反应率为3.33%;对照组中, 8例患者面部痤疮, 6例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 4例月经量偏少, 不良反应率为30.00%,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尿和血常规异常等不良反应, 无明显不良反应。假设检验表明,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 痛经、盆腔结节以及包块等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2]。目前,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尚不完全明确, 主要认为免疫机制在其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可能与经期性交以及人流手术等因素有关系。机体处于免疫异常状态时, 直接或间接作用异位内膜组织的种植、黏附以及增生等[3]。目前西药治疗多是以性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症状, 促进其生育功能, 但长期用药容易导致患者发生男性化, 且停药以后复发率较高, 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者, 常需要手术切除卵巢或子宫,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性生活和生育能力, 给患者造成身心创伤[1,2,3]。

中医药在免疫调节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尤其是活血化瘀和补益类中药, 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系统, 并可化瘀散结、消癥、益气等, 尤其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相对西药和手术治疗而言, 中医药几乎无损伤且不良反应很少, 远期疗效较好, 临床广泛关注并得到应用[1,2,3,4,5]。

子宫内膜异位症无中医学病名, 根据其性交痛、经行腹痛、不孕、月经不调和盆腔肿块等证候, 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中的“崩漏”、“痛经”、“不孕”、“瘢瘕”等范畴。在女性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 子宫内膜可出现局部异位病灶发生出血或者坏死, 子宫内膜碎屑逐渐脱落, 被中医学称为“离经之血”[2,3]。中医学认为, 离经之血于下焦淤积可致病, 而手术、气虚、邪热、寒凝、气滞等均可导致瘀血发生, 致使脏腑的功能失调、血液离经、气血不和, 导致血液淤阻、经脉不通, 从而引起经期小腹疼痛, 即为痛经;瘀血久滞可形成瘢瘕;此外, 瘀滞内停以及冲任失调导致子宫无法摄精成孕, 可致不孕;瘀血内阻还可导致新血无法归经, 加之冲任失调, 可致月经失调。

根据中医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方法, 采用自拟方剂辨证加减进行治疗。方中当归、丹参、三棱、牛膝、水蛭等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微循环, 促进溶解纤维蛋白, 达到促进瘀血和吸收粘连的目的;桂枝等具有行气的功效, 继而促进血行, 可使离经之血能够归经;黄芪、艾叶炭、党参和阿胶具有益气扶正之功效, 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延胡索、益母草等具有疏肝、止痛等功效, 香附具有理气解郁以及调经止痛等功效, 九香虫具有理气止痛等功效, 有效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2,3,4,5]。诸药合用共奏软坚散结、消癥、益气活血化瘀之功效, 可发挥通络止痛、活血化淤、促进粘连吸收等作用。

本文资料表明, 采用自拟方剂辨证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直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两组治疗后盆腔包块直径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所以, 应用自拟中药方剂辨证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较为确切, 可显著降低盆腔包块直径, 不良反应少,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焕敏, 方诺, 苏健, 等.益气补肾活血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雌二醇、孕酮水平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10, 32 (7) :989-990.

[2]黄虹, 周晶冰.中医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 29 (6) :44-45.

[3]吴瑕, 刘勤.补肾活血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J].中医研究, 2008, 21 (10) :20-22.

[4]郑泳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诊治思路[J].光明中医, 2011, 26 (2) :194-195.

中药方剂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9月至我院门诊就诊的湿热淤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70例, 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 (33.18±8.35) 岁, 病程1个月~3年, 平均病程 (23.49±10.83) 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经比较,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西医妇产科学》 (第6版) 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 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年) 以及《中医诊断学》 (第6版) 中相关诊断标准进行, 且患者中医辨证属于湿热淤结型。

1.3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 (1)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辨证患者; (2) 患者年龄20~50岁, 已婚或者未婚有性生活史; (3)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处于妊娠期或者准备妊娠的妇女以及处于哺乳期的妇女; (2) 合并有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 (3) 属于过敏体质或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 (4) 不能按照规定服药的患者以及无法判断疗效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妇科千金片口服治疗 (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43020027) , 6片/次, 3次/d, 以18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给予我院自拟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组成为:蒲公英25g、丹皮20g、连翘20g、桃仁15g、薏苡仁15g、香附15g、车前子15g、当归10g、内金10g、延胡索10g、川芎10g、甘草6g。以18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主症: (1) 下腹疼痛:持续存在 (6分) 、频繁发作 (4分) 、时作时止 (2分) 、无疼痛 (0分) ; (2) 腰骶胀痛:腰骶胀痛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6分) 、腰骶胀痛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4分) 、劳累后出现腰骶胀痛不适 (2分) 、无胀痛 (0分) ; (3) 带下量多:较平时增加1倍以上 (6分) 、较平时增加1/2~1倍 (4分) 、较平时增加1/2以内 (2分) 、与平时无异常 (0分) 。次症: (1) 神疲乏力:有 (2分) 、无 (0分) ; (2) 月经不调:有 (2分) 、无 (0分) ; (3) 低热起伏:有 (2分) 、无 (0分) ; (4) 行经腹痛加重:有 (2分) 、无 (0分) ; (5) 大便干结:有 (2分) 、无 (0分) ; (6) 小便黄:有 (2分) 、无 (0分) 。

1.6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腹痛以及腰骶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且妇科检查均正常,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0%以上;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且妇科检查明显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70%~89%之间;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且妇科检查有所改善,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30%~69%之间;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 妇科检查无改善或者加重, 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在30%以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表示, 结果采取t检验以及χ2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在我国传统中医学当中, 盆腔炎属于“月经不调”、“带下”、“痛经”、“产后发热”、“热入血室”、“产后腹痛”、“不孕症”、“妇人腹痛”、“癥瘕”等范畴方中[1]。纵观历代医家对于慢性盆腔炎的论述, 并结合当代医学对于盆腔炎的认识, 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湿热邪毒侵入机体胞宫, 导致机体气血的运行功能不畅, 胞络淤阻不通, 同时湿热与淤血互结, 日久而形成结节、粘连、包块等, 因此湿邪以及淤血为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 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活血化淤”为主要的治疗原则[3,4]。在本方中, 选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疖,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行淤, 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桃仁活血祛淤、润肠通便, 薏苡仁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 当归活血补血、调经止痛, 川芎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 延胡索活血散淤、理气止痛。以上诸药合用, 以清热利湿化淤为主, 并兼以行气止痛之功效。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我院自拟中药方剂治疗慢性盆腔炎其疗效显著,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梁彩英, 陈南官, 廖颖文, 等.中医综合治疗与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2, 18 (3) :102-103.

[2]宋淑英, 张丽洁.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0, 12 (3) :408-409.

[3]王妍, 郑光, 郭洪涛, 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用药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9) :286-289.

中药排石方剂相关问题探讨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国医院知识仓库 (CHKD) 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文献检索方法

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全部文献, 下载其中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全文, 剔除治疗胆结石或非泌尿系结石的文献。

1.3 统计分析方法

(1) 方剂命名方法比重分析:对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全部文献, 逐一记录各排石汤的全名, 重名方只计1方列入方剂命名方法比重分析。 (2) 重名方和方剂中中药出现频数分析:阅读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48篇全文, 列表列出文中排石方剂基本方名称和组成, 统计重名方及各组方中药出现的频数。

2 结 果

2.1 排石方剂命名方法比重

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论文共828篇, 其中方剂全称不同者197方, 按近期文献[1,2,3]有关中药方剂命名方法进行归类, 排石汤方剂命名方法比重见表1。

注:*功用命名是依据方剂的功用来命名, 如通淋排石汤等;成分命名是根据组成方剂的药物名称来命名, 如金甲排石汤等;成分功用命名是上述两法混合而成, 如金鸡化瘀排石汤等;数目命名是依据组成方剂的药物数目来命名, 如十味排石汤等;姓氏命名是以方剂创建者的姓氏来命名, 如吴氏排石汤等;代号命名是将同类方剂编号排序来命名, 如排石汤1号、排石汤2号等;民族命名是因方剂以民族药物为主而冠以民族来命名, 如苗药排石汤。

2.2 重名方情况

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48篇全文中, 48个排石方剂重名方31方占64.6%。见表2。

2.3 中药出现频数

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48篇全文中, 48个排石方剂基本方中有90味中药参与, 其中频数出现10次以上的中药见表3。

3 讨 论

3.1 关于中药排石方剂的命名

迄今, 中药方剂的命名尚无统一标准, 由于古近代医家乃至现代中医创制的方剂多为个人所撰, 因此中药方剂的名称极具个性而呈多样化。尽管历代中医药大家、名家对古籍方剂也进行整理、考证, 但仍受限于个人文化素养、师承关系、学术派别等方面的影响, 导致中药方剂的命名难规范统一。近年来, 有学者[1,2,3]对中药方剂名称进行了研究, 试图找出历代医家对方剂的命名规律, 虽然发现了部分命名规律, 但由于历代方剂数十万计, 这此规律也难以囊括。又由于无统一规范的中药方剂命名法, 中药方剂的命名乱象自然持继存在。笔者统计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论文共828篇, 归纳中药排石方的命名法就有8种, 而其中2008年48个排石方剂重名方 (同名异方) 占64.6%。数据表明, 排石方剂的命名同样存在随意、无序现象。这种现象持续存在, 一方面暗示或误导中医们简单重复地创制更多类似排石方剂, 使排石方剂越来越混乱复杂, 不利于中药方剂的整理、归类和研究;另一方面大量重名方、同类方出现也让国际医师难以理解和接受, 使排石方剂或中药方剂的可信度、国际地位和学术地位均降低。因此, 中药排石方剂的统一规范命名已经刻不容缓。

3.2 关于中药排石方剂的数量

笔者仅检索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就有828个排石方剂, 即使不计重名方, 也有197方。创制方剂数量增加, 从正面意义上反映中医们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并由此而获得的丰硕成果。这些丰硕成果理应大大提高中医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疗效和地位, 然而在泌尿系结石的治疗中, 中药治疗地位似乎越来越低, 与具有确实消炎消肿作用的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和舒张输尿管的坦索罗辛等相比, 疗效屈居其次[4,5]。很显然, 这涉及到成果也即所创制方剂质量问题, 换言之, 方剂的疗效并未随创制方剂数量增加而增加, 中医们的创新可能多是“换汤不换药”的低水平重复而已。从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含“排石汤”题名的48篇全文的资料看, 主要表现在: (1) 大多为自拟方, 不仅方剂名有重名, 且君药 (主药) 大多相同; (2) 创制方剂的疗效未设置对照组比较, 尤其是未跟古方或文献已有方比较以表明疗效更优; (3) 研究多为简单的临床观察, 未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实验方法, 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更难让世界接受。因此, 创制高效优质的中药排石方剂, 已成为中药方剂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也是逆转中医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弱化地位、提高中医中药的国际认可度的需要。

3.3 关于中药排石方剂的组方

在诊治“石淋” (泌尿系结石) 的实践中, 各医家遵循“君臣佐使”配伍原则, 根据自己的经验, 辨证施治, 创制了各种中药排石方剂。不可否认, 这些排石方剂都符合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 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发挥过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满足于简单创制方剂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无法在组方上找到突破, 创制出疗效相当甚至超越西药的排石方剂, 中医药治疗结石肯定会被抛于世界之后。笔者分析了2008年发表于各种国内期刊的48个排石方剂, 从组成上看, 90味中药参与构成这48首方剂, 除了1首广西壮族民间方为2味药组成外, 其余47首方剂最少含7味、最多含18味中药, 这些排石方剂主要的组成部分重复颇多。另外, 临床实践中单独使用金钱草单味中药治疗结石也有相似疗效, 而大多数排石方剂动辄10余味中药组成, 这多少让人产生疑问。值得庆幸的是, 有关中药方剂成分简化和标准化的研究和探讨已经进行[6,7], 期望不久的将来, 中医药会以全新的姿态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世发.方剂命名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6 (1) :8-11.

[2]张养生, 张卫华.方剂命名目的性与原则性的探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12 (9) :652-654.

[3]钟舟海.中药方剂命名规律浅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6 (2) :16-18.

[4]曹正国, 孙友文, 诸禹平, 等.坦索罗辛联合双氯芬酸钠在输尿管下段结石辅助排石中的作用[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8, 13 (6) :435-437.

[5]熊玮, 王坤杰, 王莉, 等.坦索罗辛用于输尿管结石排石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7, 7 (7) :506-515.

[6]郭世民, 马克坚.中药药性与中药方剂的标准化是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基础[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5, 26 (6) :11-12.

上一篇:铜业公司下一篇: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