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猫慢性腹泻

2024-10-17

中药治疗猫慢性腹泻(精选9篇)

中药治疗猫慢性腹泻 篇1

近年来, 笔者用中草药煎汤内服, 治疗犊牛慢性迁延性腹泻25例, 获满意疗效。

1 主要症状

患犊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全身无力, 喜卧, 背弓腹吊, 被毛粗乱, 皮肤弹力减弱, 肛门松弛, 后肢及尾部常被粪便污染, 形体消瘦, 病程漫长。症见:肢体不温, 脉细数无力, 口色淡白, 粪稀并混有未消化的饲料, 呈泡沫状, 偶见水样或粘液样便。

2 方药

(1) 方剂:炒白术30g、炒扁豆30g、炒神曲30g、炒麦芽30g、炒砂仁20g、茯苓20g、炒莲肉20g、煨豆蔻15g、使君子10g、陈皮20g、煎汤灌服。 (2) 方义:玉米、扁豆、麦芽、砂仁、豆蔻、健脾益胃, 消食和中, 除胀止泻, 且炒后入煎, 更能增强醒脾燥湿功能;神曲、茯苓、陈皮利湿开胃健脾;莲肉固精气, 通心肾而补虚;使君子又可杀虫消积。故本方对顽固不化的慢性腹泻有良效。

3 病例

(1) 病历:2007年隆德县邮电局退休职工王某喂养的一头近3月龄黑白花奶牛犊, 稀便月余, 给痢菌净、SD、食母生等药多次, 仍便泻不止, 近日精神、食欲不振, 消瘦, 喜卧。5月4日来院求诊。 (2) 症状:患牛精神沉郁, 卧地不起, 强迫运动四肢无力, 肢体不温, 皮肤弹性减低, 体温38.8℃, 脉细数, 肛门周围有少量粪便污染, 粪稀带水, 无臭味, 混有未消化料渣, 口色淡白, 诊为慢性迁延性腹泻。 (3) 治疗:瞩畜主自购上方中草药2剂, 煎汤内服, 第5天追访, 精神良好, 粪便恢复正常。

单味车前子治疗慢性腹泻2例 篇2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49岁。2005年8月16日初诊。自诉慢性肠炎近3年,多次因餐后、受凉或心情抑郁,致大便稀溏,无明显腹痛或里急后重,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此次因起夜受凉,出现大便溏薄,2~4次/日,无里急后重,无恶寒发热,饮食如常。自己服诺氟沙星(0.8g/日),2天后停药,又见大便稀溏,来我处就诊,检查血常规无异常,大便常规见色黄,黏液、白细胞、脓细胞均阴性。舌质红,舌苔薄白,脉略滑。将车前子15g,布包,置200ml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饮服水液,3次/日泡服。服药2天后大便成形,2次/日,继续服用1周,大便成形,1次/日。后偶见大便稀溏,自购车前子,按前法服用。2年后复诊,已无大便稀溏之疾。

例2:患者,男,18岁,学生。2007年5月2日初诊。近2个月,每次考试前1~2天,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稀薄,或伴有纳差、腹胀,无腹痛里急、恶寒发热。考试结束3天后大便渐正常。应该患者家长要求,给中药治疗,考虑患者服药依从性,见大便异常,当日给予中药车前子一味30g纱布包,煎水600ml,分3次口服。至大便正常2天后停药。经3次治疗,以后未见复发。

讨论

王好古曰:“车前子,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景岳全书·泄泻》曰:“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腹泻主要是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是一种常见胃肠疾病。腹泻易反复发病,与个人体质有关。故内服利水渗湿之车前子,以利小便实大便。

肠三针治疗慢性腹泻临床运用 篇3

关键词:慢性腹泻,肠三针,辨证论治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1], 可见于肠道感染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小肠吸收不良和运动型腹泻等, 归属于祖国医学“久泻”范畴。主要症见排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甚至泻出如水样便为主的症状, 长期腹泻可致患者营养不良, 出现身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疲惫,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估计, 全世界每年发生腹泻病例达30亿~50亿例次[2], 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其中以幼儿和老年人居多。笔者有幸师从袁青教授门诊3年,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肠三针治疗慢性泄泻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腹泻主要病位在肠, 受累脏腑主要在脾胃, 《景岳全书·腹泻》曰:“腹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且提出了:“肾为胃之关, 开窍于二阴, 所以二便之开闭, 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之阳气不足, 则命门火衰, 而阴寒极盛之时, 则令人洞泄不止也”, 指出脾肾阳虚可致腹泻不止。宋·陈无泽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喜则散, 怒则激, 忧则聚, 惊则动, 脏气隔绝, 精神夺散, 以致溏泻”, 首次指出了情志失调也可以引起泄泻。临床上慢性腹泻多由长期外邪侵袭、饮食内伤、情志失调的急性腹泻引起, 最终转为常见的脾胃虚弱、肝郁乘脾、脾肾阳虚本虚标实之证。

2 肠三针临床运用

2.1 肠三针组穴特色

肠三针是由靳瑞教授根据大量临床经验总结而来, 由天枢、关元、上巨虚三个穴位组成[2]。天枢穴为阳明经胃经上穴位, 是大肠腑的募穴,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枢之上, 天气主之;天枢之下, 地气主之。”天枢穴位于人体中焦, 常为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通路, 故可调节脾胃功能, 作为临床上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关元穴为小肠经募穴, 是三焦元气所发, 联系命门真阳之处, 多用艾条温和灸以达到温肾壮阳利尿之功效, “利小便以实大便”, 水液渗泌膀胱, 使浊水糟粕各走其道, 则泄泻自止;上巨虚穴是大肠经下合穴, 与天枢组合, 是针灸常见的合募配穴, 共治大肠腑病。

2.2 针刺方法

取仰卧位, 嘱患者放轻松, 充分暴露小腹, 取一铺巾隔住患者退下裤腰, 保护患者隐私, 取1.5寸 (幼儿选择1寸) 毫针针刺肠三针 (天枢、关元、上巨虚) , 根据患者神情及医者针下紧滞感判断是否得气, 以得气为度, 气至则有效。得气后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配穴, 因该病多为本虚, 《灵枢》曰:“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在五腧穴上行补泻手法亦是袁青教授临床上一大特色, 补泻得当患者会有特殊的感觉, 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所云:“为虚为实, 若得若失, 言补者必若有所得, 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其补泻操作方法来源于《灵枢》, 实则泻之, 轻插重提, 连续操作六次为泻;虚则补之, 重插轻提, 连续操作九次为补 (古人认为阳数奇而属天为补, 阴数偶而属地为泻, 故九数为阳为补, 六数为阴为泻) , 虚实不明显时, 则为徐入徐出之导法。配合艾条温灸天枢、关元穴以温补脾肾, 疏经通络共达止泻之效。诸穴留针45min, 留针时每隔15min需行针1次, 配穴按照病证需要行补泻手法。

3 辨证论治

3.1 脾胃虚弱型

素体虚弱, 或久病卧床, 脾胃气虚, 脾虚则运化不及, 胃虚则不能腐熟受纳, 水谷滞于中焦, 不能化生水谷精微, 不足以上输心肺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血和津液, 上焦失养, 则无清气上养清窍, 故以腹泻症状为主可伴有食欲不振, 腹部胀痛, 腹中鸣鸣作响, 倦怠乏力头晕, 形体瘦弱。《景岳全书·腹泻》曰:“脾弱者, 因虚所以易泻, 因泻所以愈虚, 盖关门不固, 则气随泻去, 气去则阳衰, 阳衰则寒从中生, 固不必外受风寒而谓之寒也。”指出久泻可致耗气, 且虚寒内生, 故临床上脾胃虚弱的患者多见畏寒、气短, 甚至脏器下垂。治疗当以健脾止泻、温中补虚为法, 根据经络、脏腑配穴原则, 配穴选用脾俞、章门、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其中足三里、上巨虚行针刺补法以健脾止泻, 艾灸天枢、关元以培补中焦胃肠止泻, 艾灸百会穴提升阳气, 使清阳升而泻自止。

3.2 肝郁脾虚型

脾胃运化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的功能, 《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 《血证论》进一步强调二者的关系“木之性主疏泄, 食气入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 而水谷乃化”。若因脾胃虚弱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肝血不能涵养肝气, 或因情志不畅都可导致肝郁不舒。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可出现腹中雷鸣, 嗳气食少, 肝木乘脾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 运化无力, 出现腹痛泄泻, 矢气频作, 泻必腹痛, 泻后痛缓。《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 必先怒时挟食, 致伤脾胃, 故但有所犯, 随即触而及发, 此肝脾二脏之病也。”故治疗当疏肝理气、健脾止泻, 配穴选取太冲、期门、足三里、公孙。其中足三里、上巨虚行补法健脾胃, 公孙、太冲用导气法以疏肝解郁。

3.3 脾肾阳虚型

肾为先天之本, 是人体阴阳之宅, 主藏精, 为封藏之本, 统司前后二窍, 《医宗必读·泄泻》曰:“肾主二便, 封藏之本, 况虽属水, 真阳寓焉, 少火生气, 火为土母, 此火以衰, 何以运三焦, 熟腐五谷乎?”若因先天禀赋不足, 或寒凉伤脾, 脾胃阳虚, 久泻伤正, 不能滋养先天, 可致肾精亏虚, 命门火虚。脾阳根于肾阳, 阳虚则不能温化脾土, 阴寒内盛, 于黎明时阳气始生, 生化无力, 不能熟腐水谷, 出现泄泻即五更溏泻、脘腹作痛即泻, 泻后则安, 大便不成形。肾阳亏虚, 不能温煦, 脾主四肢, 故畏寒肢冷, 腰膝酸软, 喜热饮, 舌淡苔白, 脉沉细。治当以温肾暖脾, 固肠止泻, 配穴选取肾俞、命门、腰阳关、足三里。其中艾灸命门、腰阳关、肾俞, 足三里行针刺补法, 健脾温肾, 固本止泻。

参考文献

[1]张丽萍, 鲁英.泄泻的中医诊疗及护理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9) :1981-1983.

[2]聂青和.感染性腹泻病[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 8 (7) :745.

中药治疗猫慢性腹泻 篇4

摘 要 目的:观察思密达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6月~2006年9月的门诊50例小儿慢性腹泻患者,采用思密达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2~3周。结果:显效32例(64%),有效12例(24%),无效6例(12%),总有效率88%,所有病例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思密达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显著,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思密达 参苓白术散 小儿慢性腹泻 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1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50病例为我院儿科2000年6月~2006年9月的门诊就诊患儿,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0.5~2 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腹泻诊治方案”的诊断标准:有腹胀,反复腹泻,哭闹不安等症状,大便性状为稀水样或黏液便,次数3~5次/日,病程>2个月。

观察方法:每日门诊随访和电话询问家长腹胀、腹泻次数,大便性状,患儿精神状态及食欲情况。

治疗方法:思密达,1岁以下每次0.18g,每日3次;1岁以上每次0.25g,每日3次。参苓白术散每次3~5g,每日2次,开水或枣汤送服。疗程2~3周。

实验室检查:用药前均查大便常规,大便镜检无红白细胞。脂肪球(+~++),白细胞1~8个/HP及红细胞偶见者12例,所有病历尿常规及肝肾功正常。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正常。②有效: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正常。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排便次数和性状改善不明显。

结 果

显效32例(64%),有效12例(24%),无效6例(12%),总有效率88%,所有病例无不良反应发生。

讨 论

婴幼儿腹泻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多见于2岁以下的小儿,仍为当前儿科多发病之一,少数婴幼儿患急性感染性腹泻后大便不易恢复正常,病程连续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腹泻,与营养状态较差和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有关,多见于人工喂养儿。营养不良对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消化功能障碍,肠道下部细菌易于上移和繁殖分解食物,产生发酵和腐败过程以致腹泻迁延不愈。另外,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亦可发生慢性腹泻。

肠胃健方治疗慢性腹泻114例 篇5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08~2010-12在瑞安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门诊就诊的慢性腹泻病人, 共208例。分为治疗组114例,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58例;平均在龄41.27岁;平均病程 (5.09±2.83) 年;原发病为肠道菌群失调23例, 肠易激综合征31例, 溃疡性结肠炎15例, 克隆恩病18例, 慢性菌痢9例, 肠结核3例, 放射性肠炎3例, 过敏性肠炎4例, 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5例。对照组94例, 其中男44例, 女性50例;平均年龄42.31岁;平均病程 (5.27±3.05) 年;原发病为肠道菌群失调18例, 肠易激综合征29例, 溃疡性结肠炎11例, 克隆恩病15例, 慢性菌痢8例, 肠结核4例, 放射性肠炎3例, 过敏性肠炎3例, 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3例。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1]中关于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2]中慢性腹泻之病程分类标准。

1.3 排除标准

全部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 并进行B超、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 除外肝、肾、胰等脏腑及全身病变所致腹泻者, 且排除占位性病变。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肠胃健煎剂 (组成:柴胡6g、白芍12g、炒枳壳12g、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2g、炮干姜5g、黄连3g、炒粉葛10g、煨诃子5g、炒神曲10g、木香10g、甘草5g) , 每日1剂, 水煎取汁, 分上下午2次温服。加减:黏冻便明显者加马齿苋、凤尾草;水样便明显者加车前子、石榴皮;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滑泄不止者加石榴皮、罂粟壳等涩肠止泻;五更泄泻伴四肢冷者加附片炭、肉桂、补骨脂;纳食不振者加焦鸡内金8g、乌梅5g;神疲肢倦, 少气懒言, 食欲不振者加太子参、山药等。对照组予培菲康胶囊 (上海信谊制药有限公司) 420mg, 每日3次口服。治疗2周为1疗程, 休息1周后继续服用1疗程。服药期间, 嘱患者情志平和, 心情愉悦 , 饮食清淡, 避免油腻辛辣。服药结束3个月后门诊或电话随访, 评定疗效。

2.2 证侯积分方法

参照文献[2]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for window11.5版的统计软件包作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均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泄泻症状消失, 大便成形, 每日1~2次;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消失, 舌苔脉象基本恢复正常, 与泄泻相关的疾病其相应的客观指标证实确有显著改善。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 近似成形, 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 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改善程度在2级以上 (+++~+) , 与泄泻相关的疾病其相应的客观指标已接近正常。有效:大便次数和质, 中医证候的主症、次症均有好转, 与泄泻相关的疾病其相应的客观指标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有加重, 与泄泻相关的疾病其相应的客观指标均无改善。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P<0.05, △△P<0.01;与治疗5周后相比#P<0.05

4体会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属中医“泄泻”、“腹痛”等范畴。其病机以肝脾不调多见, 传变每及于肾。肝之疏泄既可助脾胃之运化, 又能调节肠腑之传导。泄泻日久, 脾土必虚, 脾虚则肝易郁, 肝郁则脾土受其伐, 土木两脏之病理相互影响。因肾属下焦, 职司开合, 且为胃关, 又“五脏之伤, 穷必及肾”, 如命火式微, 火不暖土, 症见五更泄泻等。肠胃健方强调调肝健脾, 升降互配, 气血相伍, 阴阳相须, 攻补兼施, 融于一方, 选药平淡, 但疗效显著, 是我院治疗慢性腹泻之有效验方。该方乃“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炮干姜、黄连、木香、炒神曲、煨诃子而成[3]。“四逆散”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主治肝脾不和之证;“四君子汤”功善益气健脾, 主疗脾胃气虚证;加木香辛行苦泄, 既能行气健脾, 又能疏理肝胆, 配“四逆散”加强其疏理肝气, 配“四君子汤”使补而不滞;炮干姜温中止泻, 黄连苦寒以泄热消痞, 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炒葛根升发清阳, 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煨诃子酸涩, 能涩肠止泻;炒神曲消食健胃、和中止泻。全方共奏疏肝、健脾、止泻之功。如泄泻日久, 命火式微, 火不暖土, 常在方中加入少量益火培土之品, 振奋肾阳, 可起“少火生气”之用也。

培菲康是微生态制剂, 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3种益生菌, 可以在肠黏膜表面形成具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学屏障, 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和侵入, 并且可以降低肠道pH值和电位, 降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 从而有利于抑制病菌的生长及定植[4]。

本文结果可见, 经肠胃健方或培菲康胶囊治疗后, 两组症状均有所好转, 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减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随访3个月后, 证候积分较治疗5周后有所回升,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停用培菲康胶囊后, 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腹泻复发或症状重新加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无论在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在慢性腹泻的治疗上, 肠胃健方的治疗效果优于培菲康胶囊, 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为倡导从肝脾着手治疗慢性腹泻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126, 128.

[3]潘光强, 叶剑.陈颖异.治疗慢性腹泻经验.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7) :1030.

吴茱萸汤治疗耕牛的慢性腹泻 篇6

1 病因

该病多发于春、秋两季, 多因饲养管理不当, 采食冰冷、霜冻的饲草;或因圈舍寒冷潮湿, 久卧湿地、外感风寒, 伤及脾胃, 使脾胃升降失职, 清浊不分, 下注大肠而泄泻, 或年老体弱之畜, 命门火衰, 脾胃不能蒸化水谷, 日久而发病;或因前胃弛缓, 瘤胃阻塞, 百叶干等前胃疾病治疗不当, 服用大剂量的寒凉之药, 直接刺激胃肠粘膜, 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2 症状

初期病牛精神沉郁, 头低耳耷, 被毛粗乱, 耳鼻、四肢末梢稍凉, 口色淡白或青白, 鼻镜滑腻, 有时清涎, 肠鸣如雷, 有时伴有阵发性腹痛, 食饮减少或废绝, 呼吸增数, 喜饮水, 体温升高, 排粪次数增加, 排溏粪或水样稀粪, 中后期若下泻时间过长, 体温下降, 结膜潮红或发绀, 肛门松弛肠音高亢, 带有金属音, 患牛神情不安, 排出多量水样稀粪, 整个后躯或尾部被稀粪污染, 粪中混有未被消化的草渣、粘液或粘膜组织, 后期多因自体中毒、心力衰竭而死亡。

3 治疗

3.1 中药

以祛寒利湿, 补气健脾为治则。方用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30g, 党参25g, 炒山药20g, 益智仁20g, 肉豆蔻20g, 生姜18g, 大枣20g。水煎服, 1日1剂, 4剂后复诊, 症状大减, 大便日3~4次, 效不更方, 原方继服6剂, 大便成形, 日1~2次, 原方加焦三仙各40g, 助健脾和胃消食之功, 随访未再复发。

3.2 西药

强心补液, 防止酸中毒, 增加机体抗病力。10%葡萄糖液500ml, VC针30ml, VB6针0.5g, 辅酶A针0.6g, 5%碳酸氢钠250ml, 0.1%肾上腺素2mg, 1日1次, 连用3d。

4 典型病例

本县吉强镇袁河村张某家的一头5岁耕牛有病前来就诊。主诉:1月前该牛腹泻, 拉水样稀粪, 饮喝冷水后见腹痛伴呕吐, 当地兽医以急性胃肠炎输液治疗而愈。此后则大便干稀不调, 又按结肠炎, 服用抗生素补脾益肠丸、参苓白术散等, 症状缓解, 但反复发作, 随来就诊。症见:大便稀溏, 混有未消化的草料, 倦怠乏力, 精神不振, 毛焦肷吊, 皮温不均, 病牛腹痛喜按, 舌淡边有齿痕, 苔白腻, 脉沉弦无力。诊为肝寒克脾, 脾虚及肾, 治宜暖肝健脾, 温肾止泻。处方:10%葡萄糖液500ml, VC针30ml, VB6针0.5g, 5%碳酸氢钠250ml, 0.1%肾上腺素2mg, 1日1剂, 连用3d;吴茱萸24g, 党参18g, 炒山药15g, 益智仁15g, 肉豆蔻12g, 生姜12g, 大枣9g。水煎服, 1日1剂, 4剂后复诊, 腹泻症状略减, 腹痛减轻, 效不更方, 原方另加焦三仙各15g, 继服6剂, 随访未复发。

5 体会

(1) 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 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 具有暖肝温中, 除逆止呕之, 笔者辨证运用于内科杂病, 收效颇佳。

(2) 本病例患畜慢性腹泻较久, 久治不愈, 寒性凝滞, 投茱萸汤暖肝温肾健脾, 肝得暖则气血条达, 阴阳和调, 使脾和胃健, 运化正常, 肾健固摄有权, 药病机, 故腹泻, 腹痛消。

(3) 《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证有三:一为阳明“食谷欲吐”。二为少阴“吐利, 手足逆, 烦躁欲死”。三为厥阴“干呕、吐涎沫、头痛”。吴茱萸味苦、辛, 性大热, 入肝肾脾胃经, 下暖肝肾, 中温脾胃, 散寒降浊, 止呕止痛, 为本方主药;人参温中补虚为辅药;生姜辛温, 助吴茱萸温中散寒, 降逆止呕;大枣甘温助人参而补虚, 且能调和诸药。4药配伍, 共奏暖肝温胃, 降逆止呕之功, 实为治疗肝胃虚寒之良方。

中药治疗猫慢性腹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58例均为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治疗的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 男33例, 女25例, 年龄2~24个月。其中迁延性腹泻55例, 慢性腹泻3例。大便性状呈黄稀水便、黄绿色稀便和黏液便, 每天少于5次22例, 每天5~10次21例, 每天多于10次15例。伴随症状:小规则发热18例, 腹胀15例, 脱水13例, 呕吐12例。

1.2 治疗方法

①饮食改善:如果患儿不耐受乳糖, 这个时候就需要将乳类喂养停止下来, 饮食方面要去乳糖化, 如果在进行了持续5天的治疗以后, 仍然没有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水解蛋白配方或其它饮食方案。②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条件为:化验大便、脓血便发现白细胞已经超过5个, 而且能够分离出特异病原以及呼吸道等感染的情况。③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疗法进行治疗:每天3次, 凉开水冲服用药, 每次服用50~70mg/kg的丽珠肠乐, 0.6的乳酶生, 1/2~1包的思密达每天也要口服2~3次。 (4) 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连服两天维生素A, 每天服用5万单位;如下药物每日口服3次, 连续服用5~7天:10mL/次的维丁胶性钙, 5mL/次的复合维生素B液, 5mg/次的叶酸, 0.1片/次的硫酸亚铁片 (要在餐间服用) , 1mg/kg·d的葡萄糖酸锌, 如果患儿镁含量较低, 需要用25%硫酸镁0.2~0.4mg/kg, 进行肌肉深部的注射, 连续进行5天。 (5) 辅助治疗方法:肠道外营养、输注免疫球蛋白等等。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经治疗后, 大便次数1d内不超过2次, 性状正常;好转:经治疗后, 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 大便性状渐趋正常;无效:经治疗1个疗程, 大便次数和性状无变化者[1]。

2结果

58例患儿中, 大便细菌培养阳性17例 (29.31%) , 肠道感染19例 (32.76%) 。其它病因包括锌缺乏41例 (70.69%) ;乳糖不耐受33例 (56.90%) ;肝损害31例 (53.45%) , 免疫功能低下18例 (31.03%) 。并发感染:轮状病毒 (RV) 感染10例 (17.24%) 、呼吸道感染18例 (31.03%) 。所有患儿给予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后, 治愈52例 (89.66%) , 好转4例 (6.90%) , 无效2例 (3.45%) , 总有效率为96.55% (56/58) 。

3讨论

多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发生慢性、迁延性腹泻, 这个问题, 也让诸多的临床儿科医生感到非常头痛。本次研究中, 经过对大便进行细菌培养, 有17例呈阳性, 占所有研究病例中的29.31%。当前, 在临床治疗方面, 抗生素的使用非常普遍,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控制乳糖酶和碳水化合物的转运, 这样就会造成抗生素导致的相关腹泻, 对此难以根除。按照本次的研究资料, 可以发现, 共有28例是因为发生了并发感染, 而患上了腹泻。具体患病情况为: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有18例, 占比31.03%;轮状病毒感染10例, 占比17.24%。RV感染, 会使得继发性乳糖酶缺少, 造成迁延性腹泻。有医学资料显示[2], 并存肠道外感染也会增大患儿出现慢性迁延性的几率。按照专家的研究发现, 这些情形与患儿发生肠道外感染, 而肠道功能受到影响, 使用了抗生素进行相关治疗等紧密联系。按照本次研究, 相关条件下, 对于枸橼酸杆菌以及肠球菌的检出率较高, 这就是说对于抗生素的使用, 要科学正确, 避免发生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 产生迁延性腹泻。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中, 如下几点都需要引起注意: (1) 如果没有准确地掌握小儿腹泻的原因, 禁止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使用微生态制剂[3]; (2) 使用抗生素, 能够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特异病原分离出来, 这个时候要选取药物敏感试验进行相关的确定; (3) 如果感染的发生是因为败血症、肺炎等原因,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使用抗生素, 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中叶, 微生态制剂必须要引进使用, 从而避免因为肠道菌群失调而产生腹泻, 这一较难根治的疾病。

在患上慢性、迁延性腹泻之后, 小儿患者体内的微量元素就会缺乏, 这样腹泻就会加重。按照本次研究资料, 可以发现41例患者体内的锌元素含量都缺少, 占比达70.69%, 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排泄的过多、摄入过少的缘故。如果人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过少, 免疫力就会降低, 这样整个肠道的免疫系统就会受到破坏、刷状缘酶的活性液会受到影响, 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加[4]。有专家曾经指出, 对于显著治疗小儿短时间内的迁延性腹泻, 补锌效果显著, 即使不能彻底根治, 也可以明显地减轻病情, 所以锌元素对于治疗小儿的迁延性腹泻非常重要。

对于腹泻患儿, 如果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肠黏膜上皮细胞受到了损伤, 位于刷状缘上的乳糖酶的活性被降低, 这样就阻止了对乳糖的吸收, 造成了对乳糖的继发性不耐受。本次研究中, 有33例反映有乳糖吸收异常现象, 占据了所有研究案例中的56.90%。通过使用去乳糖奶粉对患儿进行喂养, 可以发现效果非常显著, 大部分患儿在食用了5天的无乳糖奶粉喂养后, 大便就恢复到了正常情况。肠黏膜受损情况下, 在经过5天的无乳糖奶粉喂养后, 没有取得显著效果的患儿, 可以使用炒面、纯米粉进行喂食, 在这样的情况下, 约有53.45%的患儿, 也就是31例的肝酶有升高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丙肝、乙肝、梅毒等感染, 这个时候就尤其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

总而言之, 引发婴幼儿慢性、迁延性的腹泻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的治疗过程中, 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 分析具体的病因, 给出有针对性的治疗,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 对患儿进行治疗, 帮助其病情的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治疗的58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给予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后, 治愈52例 (89.66%) , 好转4例 (6.90%) , 无效2例 (3.45%) , 总有效率为96.55% (56/58) 。结论: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发生婴幼儿慢性迁延性腹泻,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 应该多观察病人的实际情况, 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 分析病因,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措施, 多方面入手, 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治疗, 加快患儿康复。

关键词: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发病原因,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 (8) :634-636.

[2]方鹤松.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难治性腹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1 (19) :1281-1283.

[3]LUKACIK M, THOMAS RL, ARANDA JV.A meta-analysis ofthe efects oforal zin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persistent diarrhea[J].Pediattics, 2008, 121 (2) :326-336.

中药治疗猫慢性腹泻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慢性腹泻病患儿共102例, 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的诊断标准[1], 其中男67例, 女35例;年龄1个月~2岁。

1.2 治疗方法

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用微生态制剂及肠黏膜保护剂进行相应饮食调整, 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对症治疗, 纠正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肠内外营养等支持治疗。

2结果

102例CDD患儿中腹泻主要病因包括感染29例 (28.4%) 、营养不良15例 (14.7%) 、食物过敏41例 (40.2%) 、乳糖不耐受13例 (12.7%) 、免疫功能低下4例 (3.9%) 等。经不同病因的个体化治疗, 及时评估并纠正腹泻脱水患儿体内的水电解质发生紊乱, 治愈94例 (92.9%) , 好转7例 (6.9%) , 无效1例 (1.0%) 。住院天数为3~16 (8.3±6.4) d。

3讨论

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称为慢性腹泻。慢性腹泻病因较为复杂,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3.1 肠道感染性腹泻

肠道内感染虽仍是CDD的主要原因, 此组患者中有29例, 占28.4%。有研究结果表明CDD粪厌氧菌 (双歧杆菌) 明显减少, 而需氧菌 (肠球菌) 明显增多。如明确病原体, 尽量使用小剂量、窄谱抗生素, 非联合用药, 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目前抗生素在治疗CDD中的使用越来越谨慎, 当条件致病菌感染时, 如认为与CDD有关而其他治疗无效时, 可用抗生素进行试验性治疗。

3.2 营养不良性腹泻

CDD常因腹泻迁延不愈引起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继而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低蛋白血症、生长发育障碍, 这是CDD死亡的重要原因, 临床又称难治性腹泻病[2]。长时间腹泻患儿多伴有营养不良, 不同程度的离子紊乱、微量元素缺乏、肠道菌群失调等, 部分患儿合并其他脏器受累 (如心肌、肝脏等) 。CDD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是保证营养供给, 禁食是有害的。要改变患儿的饮食结构, 尽量保持母乳喂养, 因母乳成分适合患儿且富含免疫抗体, 补充微量营养素, 2002年WHO推荐补锌 (无论急、慢性腹泻) , 因锌参与肠道水电解质的转运、小肠渗透压、肠细胞酶的功能, 增强肠道组织的修复, 增强局部免疫以控制细菌过度生长和早期病原菌清除等有关, 缺锌可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可使用硒锌宝颗粒、葡萄糖酸锌等治疗;要减少果汁量, 提升脂肪摄入量到每天总热卡的40%[3]。

3.3 过敏性腹泻

过敏性腹泻, 是IgG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 多在摄入食物24~120h后发病。临床表现为多种食物诱发、起病隐匿、表现多样及易复发等。杨海军等[4]报告食物过敏是CDD的重要病因 (85.3%) 。消化系统受累的发生率最多为44%, 胃肠道是主要的受累脏器。一般来讲, 避免过敏饮食48~72h症状就会消失。对查出食物过敏的患儿进行饮食调整, 如过敏的食物种类少, 则直接禁食;如较多, 对1种阳性食物建议每周进食1次, 多种食物交替食用, 2~3种阳性食物建议禁食2个月以上, 或给予氨基酸为基础的要素饮食。因此, 对反复腹泻婴幼儿, 特别是有饮食改变史及相应过敏病史者, 应考虑食物过敏的可能, 及时诊断及治疗。常见的可致敏食物有卷心菜、胡萝卜、芹菜、巧克力、胡椒、甘草、蚕豆、大豆、蘑菇、茶、土豆、菠菜等。如怀疑腹泻是因对某种食物不耐受引起的, 需在患儿的食谱中去除该种食物。过敏原检测对儿童未知病因的CDD的诊治具有一定意义。

3.4 乳糖不耐受性腹泻

大多数腹泻患者迁延不愈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受损, 导致其刷状缘上的乳糖酶活性下降, 乳糖吸收障碍, 形成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本组13例, 发生率为12.7%。

3.5 免疫缺陷性腹泻

有学者认为, 位于小肠绒毛最表面的乳糖酶是轮状病毒的靶酶。一般婴儿乳糖酶的浓度高于成人, 这可能是婴儿易感染的原因。

4小结

总之, 对于CDD泻要积极查找、去除病因, CDD的患儿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 病情较为复杂, 首先要纠正患儿水电解质失衡。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保护和促进胃肠黏膜修复及调节胃肠功能药;微生态疗法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 抵御病原菌定植侵袭, 有利于控制腹泻。因此, 采用不同途径联合治疗, 针对病因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吴梓梁.小儿内科学[M].郑州:郑州人民出版社, 2003:18541858.

[2]Sherman PM, Mitchell DJ, Cutz E.Neonatal enteropathies:defining the causes of protracted diarrhea of infancy[J].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4, 38 (1) :16-26.

[3]沈怡.小儿慢性腹泻的再认识[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8) :715.

中药治疗猫慢性腹泻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均为门诊病人, 13~55岁, 病程4个月~5年。就诊前均行钡灌肠或纤维结肠镜及大便常规或大便培养检查, 其中慢性肠炎18例,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9例, 慢性菌痢5例, 肠激惹综合征3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阵发性腹痛, 大便或溏或稀, 日行2~5次不等, 时有完谷不化, 或夹有粘冻脓血, 稍有受寒或进食油腻之品则便次增多, 纳少腹胀, 面色不华, 神疲体倦, 舌质淡, 苔薄白微腻, 脉细缓或濡细。

2 治疗方法

选用金·李杲之《脾胃论》中“升阳益胃汤”加减。李杲所创升阳益胃汤用以治疗脾胃虚弱兼肺病, 见“体重节痛, 口苦口干, 食无味, 大便不调, 小便频数, 不嗜食, 食不消;沥淅恶寒, 惨惨不乐, 面色恶而不和”, 此乃阳气不升故也。而今之慢性腹泻患者, 由于久泻不解, 水谷精微之气 (阳气) 亦不能上升也, 因此可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腹泻。以升阳益胃汤 (黄芪25g、太子参12g、半夏6g、陈皮6g、白芍10g、甘草6g、茯苓8g、泽泻8g、白术10g、黄连3g、柴胡5g、羌活3g、独活3g、防风5g) 为基础方加减:若见面白肢冷、喜温喜按, 舌淡苔白、脉细缓之脾胃虚寒则加干姜、附子;若每因情绪变化而腹泻加重, 且伴胁肋作痛, 舌淡苔白、脉细弦之肝气犯脾应加香附、郁金、青皮;若每于黎明前腹痛, 肠鸣即泻, 泻后痛减, 形寒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之脾肾阳虚, 应酌加附子、肉桂、补骨脂、肉豆蔻。以1个月为1疗程, 1疗程不愈者行下一疗程, 共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腹痛、腹泻已止, 纳谷馨, 停药1月不复发, 面色红润, 精神转佳者17例占53.1%, 其中, 1个疗程治愈者9例, 2个疗程治愈者6例, 3个疗程治愈者4例;好转:腹痛、腹泻已止, 每于诱因而复发, 纳食、精神较前明显好转者10例, 占31.3%;无效:在3个疗程结束后, 腹痛、腹泻仍未止, 甚至在治疗中亦反复发作, 食欲、面色、精神无明显好转者5例, 占15.6%。总有效率为84.4%。

4 典型病例

王某某, 女, 43岁, 农民, 患者于2008年9月进食荤菜, 复加劳作饮冷后, 始有腹痛腹泻、泻下赤白粘冻, 自行服用“氧氟沙星、痢特灵”后, 腹痛腹泻消失。半月后因受凉致腹痛腹泻又作, 泻下稀便, 日行2~3次不等, 再服上药无效, 伴腹胀纳少、口淡乏味。曾行钡灌肠检查, 诊为“慢性结肠炎”, 行中医治疗, 医师考虑其乃湿热中阻, 服用西药后, 损伤脾胃, 拟健脾和胃、化湿止泻之法, 方选六君子汤合车前子、泽泻、黄连等药, 可取效于一时, 停药3~5d后症情再次发作。2009年5月初诊, 症见:腹泻时作, 日行2~3次不等, 无赤白粘冻, 腹胀纳呆, 面色不华, 神疲体倦, 舌质淡胖, 苔薄白, 脉细。辨为饮食不节, 复加西药戕伐, 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清浊不分, 乃脾虚挟湿之候, 治拟健脾化湿、益气升阳法, 方选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25g、太子参12g、半夏6g、陈皮6g、白芍10g、甘草6g、茯苓8g、泽泻8g、白术10g、黄连3g、柴胡5g、羌活3g、独活3g、防风5g、石榴皮10g。7剂, 水煎服, 1剂/d。二诊, 腹泻已止, 大便日行1次, 便溏, 饮食较前增加, 精神好转, 舌淡苔白, 脉细。上方去石榴皮、泽泻, 再进21剂。三诊, 腹泻已止, 大便已日行1次, 质偏软, 胃纳大增, 精神转佳。经上调治后, 诸症悉平, 考虑其为湿邪虽化、阳气渐复, 但脾气不够充足, 仍以六君子丸调善其后。其后1月未曾复发, 半年后随访, 病情仍未复发。

5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 加之当今社会工作压力的增大, 易使脾胃功能失调, 腹泻之病时有发生, 现代抗菌药的应用, 使得肠道菌群失调或因失治, 因此, 临床上慢性腹泻患者较为常见。祖国医学认为, 腹泻多因饮食所伤、情志不畅或久病及肾、脾胃运化失常、湿滞内停所致, 而慢性腹痛腹泻患者, 迭经治疗, 湿邪已有所解, 然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的功能仍未恢复, 受纳与运化功能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 湿滞内停、清浊不分、水谷混杂, 并走大肠而发为慢性腹泻。由此可知, 慢性腹泻的病变主要在脾胃、大小肠, 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所以治疗此病当健脾祛湿、益气升阳。

李杲所拟升阳益胃汤中, 黄芪、太子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半夏、陈皮、黄连燥湿健脾, 茯苓、泽泻利湿健脾, 上述诸药均能健脾, 以使脾气健旺, 运化水湿的功能恢复;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可祛风胜湿、升阳益胃, 使脾胃清气得升, 浊气得降, 达到止泻的目的;白芍、甘草既可缓急止痛, 又可酸甘化阴, 防燥湿、利湿及祛风药之损伤阴液;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祛湿、升阳止泻之功。

应用升阳益胃汤治疗慢性腹泻, 笔者认为与普通方法的区别在于应用了升阳药, 而这也是李东垣治疗内伤脾胃病的特色之一, 选用祛风药之所以能够治疗慢性腹泻, 原理如下:《内经》云“湿盛则濡泻”, 慢性腹泻之病乃湿邪为患, “无湿不成泻”, 而“风能胜湿”, 应用祛风药, 湿邪得化, 上之腹胀、纳少, 应用风药可升举下陷之阳气, 恢复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升阳药一方面可以使清气得升, 则湿热毒邪下降, 气机调畅, 积滞得化, 另一方面可以升清举阳, 防止久泻之滑脱危证的出现。慢性腹泻之人, 久病不解、情绪不畅、肝气郁结, 亦可克犯脾胃, 使肝脾同病, 且相因为患, 然升阳药不但可以恢复脾胃之升降功能, 还可以升发肝气, 使肝郁得疏, 以助脾胃升清降浊而止泻。现代医学认为, 慢性腹泻乃肠胃的功能性失调, 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也有部分患者乃免疫功能不健所致, 而祛风药多数可以对神经系统有镇静及调节免疫的功能。因而在治疗慢性腹泻之症时, 应选用一些祛风升阳药。祛风升阳药不仅有柴胡、防风、羌活、独活, 还可以根据病情选用升麻、葛根、蒿本、蔓荆子等药。

在临床实践中, 对于久泻不止之症, 应避免久泻耗伤津液出现滑脱危证, 应适当选用酸涩药以止泻, 多选用诃子、乌梅、石榴皮、金樱子等药, 一方面可缓解症状, 防止正气进一步虚衰, 具有截断作用, 另一方面上述止泻药富含鞣质, 对肠道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健脾化湿、益气升阳法, 虽然对于慢性腹泻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临床实践时, 亦需明确其适应证及禁忌证, 它主要适用于湿热之邪基本清除, 以脾虚为主、夹有少许湿邪的患者, 对于湿热阻滞肠道的证型不可使用。若冒然使用, 将有“助纣为虐”之嫌, 可致病程缠绵、湿热炽盛、耗气伤阴之危急重证变生。在笔者治疗的32例患者中, 无效者均为慢性菌痢患者, 疗效欠佳的原因恐与其湿热之邪伏留肠胃有关。

摘要: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 质地稀薄或夹有粘冻脓血之证。慢性腹泻是指腹泻经久不愈 (至少3个月) 或反复发作。升阳益胃汤见于金·李杲之《脾胃论》,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兼肺病。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32例慢性腹泻患者,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妇科腹部手术病患护理下一篇:软件人才流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