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诊断治疗进展

2024-09-20

腹泻的诊断治疗进展(精选7篇)

腹泻的诊断治疗进展 篇1

猪流行性腹泻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PED) 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引起的以腹泻、呕吐、脱水和对哺乳仔猪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在过去的30年间, PEDV在亚洲猪场中的感染非常严重;在我国PEDV感染, 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PED严重的危害性, 国内、外学者研制了PEDV的灭活和弱毒疫苗, 并应用于现地PED的免疫预防。本文主要通过概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在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以及诊断与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希望为该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帮助。

1 流行病学

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通过病猪排泄的粪便散播病毒, 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 健康猪经口接种了含PEDV的粪便即可发生自然感染, 粪-口途径可能是传播的主要方式。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仔猪和育成猪的发病率通常为100%, 母猪为15%~90%。病毒传入猪群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运输病猪或者被污染的饲料、车辆, 以及被病毒污染的靴、鞋或其它携带病毒的污染物。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但也可发生于夏季。PED虽然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猪病, 但是其在亚洲与欧洲的发生情况有所差别, 在欧洲PED引起仔猪的死亡率较低而在亚洲PED引起仔猪的死亡率较高。在2005—2007年间, 陈建飞等 (2007) 对国内部分省、市猪场腹泻病例的RT-PCR检测结果显示, PED病例占46%、猪轮状病毒 (Po RV) 病例占8%、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病例占15%, 而PED、Po RV和TGE相互混合感染的病例占31%。这个调查结果说明, 在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中, PED的感染占主导地位。

2 临床症状

PED最明显的症状是水样腹泻, 在PED广泛流行和母猪群大多有免疫力的国家或地区的种猪场中, 新生仔猪很少暴发PED。易感种猪群暴发本病时, 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 在有的种猪场, 所有年龄的猪只均感染发病, 发病率高达100%, 此时该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极为相似, 只是传播速度较慢和哺乳仔猪病死率稍低。1周龄内仔猪常常腹泻3~4 d后因脱水而死, 病死率平均为50%, 但有时高达80%, 日龄较大的仔猪约1周后康复。暴发过急性腹泻的猪场, 在断奶后2~3周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 新引进的猪只也可能相继发病。

近几年来, 在日本和韩国均有新生仔猪急性PED的暴发并出现高的致死率。在欧洲一些猪场, 断奶猪和成年猪经常发生严重的腹泻, 而哺乳仔猪, 尤其是无母源抗体的哺乳仔猪不发生或仅发生轻微腹泻, 发病率很低, 对于这种现象至今仍未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多渠道来源的混养架子猪或育肥期间猪只暴发急性PED时, 临床表现几乎一样, 所有的猪只在1周内均表现腹泻, 食欲稍减退, 精神沉郁, 粪便呈现水样。在育肥后期, PEDV感染引起的腹泻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引起的腹泻猪只的腹泻要严重, 但大多数猪只在7~10 d后康复, 病死率仅为1%~3%, 且这种死亡常见于腹泻早期或发生腹泻之前, 剖检病死猪常见背部肌肉坏死。应激敏感的猪只发生PED时死亡率很高。一般来说, PEDV在架子猪和育肥猪的肠道内比在新生仔猪的肠道内更易增殖, 因此, 育肥猪对该病毒易感性更高, 一旦发病, 发病率常高达100%。

3 病理变化

PEDV在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的仔猪中均能引起肉眼可见的病变, 主要表现为:小肠膨胀, 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在接毒后24 h, 仔猪的小肠绒毛出现组织学变化, 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空泡化、脱落, 绒毛变短, 这个组织学变化恰恰与仔猪腹泻发生的时间相吻合。超微结构变化主要发生于小肠细胞细胞浆中, 可见细胞器减少, 出现电子半透明区, 接着微绒毛和末端网状结构消失, 部分胞浆突入肠腔内, 肠细胞变平, 紧密连接消失, 脱落进入肠腔, 可见肠细胞内的病毒是通过内质网膜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在结肠, 含病毒的肠细胞出现一些细胞病变, 但未见细胞脱落。

4 诊断

PED与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的临床症状极其相似, 所以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PED是非常困难的。最初在实验室中, 主要依靠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PEDV抗原和抗体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对PED作出准确的诊断, 但是操作复杂而且耗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PCR、ELISA被应用到PEDV诊断技术中, 具体如下。

4.1 PCR诊断技术

Kubota和Jung等以M基因和N基因为靶基因建立了RT-PCR方法来检测PEDV, 在粪便样品中能检测到PEDV的最低含量为100 TCID50;Song等建立了鉴别诊断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和猪轮状病毒 (Po RV) 的多重反转录PCR (Multi-RT PCR) 为鉴别3种病毒性腹泻病原的混合感染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又建立了检测PED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对仔猪体内PEDV的病毒载量进行了定量;Kim等建立了同时检测TGEV和PEDV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Multi-Real time PCR) , 为PEDV和TGEV病毒载量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手段。

4.2 ELISA诊断方法

为能高通量检测样本, Rodak等利用PEDV 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竞争阻断ELISA诊断方法, 适于PEDV流行病学调查;Hou等利用PEDV重组N蛋白抗原建立了检测PEDV血清的ELISA方法, 为PEDV血清学监测提供手段。

5 防治

暴发PED时, 无特别有效的措施, 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我国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主要依赖于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思奇等在“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分别完成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的研制并应用于现地猪场。冯力等TGEV和PEDV二联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我国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率, 为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保障。

由于多发于寒冷的冬季, 有明显的季节性, 可在每年的10月份对母猪进行两次腹泻二联弱毒苗或三联苗的防疫注射, 防疫间隔20 d, 治疗时无特效药物, 由于对5周龄以上的猪引起死亡率较低, 可对不同阶段病猪进行不同方法对症治疗, 如投用收敛止泻剂, 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等, 一般都可获得良好效果。发生腹泻的猪只应让其自由饮水, 以减少脱水的发生, 另外, 应停止喂料, 尤其对于育肥猪。将PEDV人为地扩散到妊娠母猪舍可激发母猪乳汁中迅速产生免疫力, 因而可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对于种猪场, 若发现暴发PED后连续数窝的断奶仔猪中均存在PEDV, 则可将仔猪断奶后立即移至别处至少饲养4周, 同时暂停从外引进新猪。

加强卫生管理, 可防止病毒侵入猪场内,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毒主要是通过猪和人的流动而侵入猪场的。晚秋至早春寒冷季节, 不要引进带毒猪, 注意消毒和饲养管理, 搞好舍饲卫生, 防止潮湿闷热,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增强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 可有效的预防此病流行。

有资料报道, 在疫病流行时用新城疫I系苗作紧急防治, 按50~100倍稀释作交巢穴 (后海穴) 或肌肉注射1~2次, 有良好效果, 防治有效率可达90%左右, 此防治原理是新城疫I系苗作为诱导剂, 可诱导猪机体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繁殖活性。

参考文献

[1]赵德明.猪病学 (第八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

[2]冯力, 时洪艳, 陈建飞.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预防.养猪, 2005, 28 (5) :35~37.

[3]廖延雄主编.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 201~102.

[4]孙东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及受体结合域的初步筛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8.

[5]孙东波, 冯力, 时洪艳, 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 2006a, 27 (10) :11~14.

[6]殷震, 刘景华主编.动物病毒学 (第二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儿童腹泻病的治疗进展 篇2

1 补液疗法

对于急性传染性腹泻且处于脱水危险的患儿, 需及时纠正脱水状况, 并继续喂养预防营养不良。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与联合国国际儿童救援基金会 (UNICEF) 的治疗方案中指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无论何种病因通过口服补液都能安全、有效地治疗儿童急性腹泻;WHO推荐使用口服标准补液盐 (ORS) 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成功率在95%以上, 明显降低危及患儿生命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口服补液能有效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尤其适用于基层家庭使用, 米汤加盐溶液是我国七省一市腹泻科研组研制出来的一种补液方法, 其是用米汤500 m L加细盐1.75 g配制而成, 口服能预防和治疗脱水, 且不会出现高钠血症[3]。

研究显示ORS的渗透性是其治疗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渗溶液对肠黏膜有损伤, 低渗ORS有利于肠道对水钠的再吸收, 在其他治疗相同的情况下, 使用低渗补液盐的腹泻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使用标准补液盐的患儿, 且大便形成时间明显缩短, 体现了低渗补液盐治疗腹泻患儿良好效果, 且口味较好、更容易被患儿所接受[4]。低渗ORS在不改变溶液其他成分的前提下通过降低Na Cl和葡萄糖浓度来降低渗透压, 从而在促进水分吸收的同时、减少或避免低钠血症的发生。在脱水情况不断进展且需要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时, 可考虑经静脉途径来进行补液治疗,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呕泻严重、腹胀及休克等情况的腹泻患儿。针对不同病情的患儿补液需要, 可将不同渗透压的液体按相应比例制成适合患儿需要的混合溶液进行静脉补液[5]。

2 饮食调整

儿童腹泻发生后由于营养丢失增多、摄入减少, 加上能量消耗过多, 因此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其也是腹泻最常见的合并症和对患儿的主要危害。有学者认为儿童腹泻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营养性疾病, 随着对儿童腹泻病认识的深入, 发现禁食是不科学的。儿童腹泻后本身会引起营养不良, 如再禁食, 会导致一些原本存在营养不良的患儿出现严重后果甚至死亡。腹泻患儿应继续食用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以促进营养和病情的恢复和改善, 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 避免进食一些含粗纤维的蔬菜或水果以及高糖食物。位于小肠绒毛表面的乳糖酶是轮状病毒的靶酶, 轮状病毒性腹泻常常可继发双糖酶活性降低或缺乏, 如直接补充乳糖类食品则会由于乳糖不能被乳糖酶消化而直接进入大肠发酵并产生气体, 导致肠液渗透压增高而加重腹泻, 因此应暂时给予低 (去) 乳糖为主[6]。对于婴幼儿来说, 母乳是最天然、最理想的食物, 其中的低聚糖是人母乳所特有, 能阻止细菌对肠黏膜的黏附, 并促进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生长;而且母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 对婴幼儿机体免疫功能产生重要应用, 因此对于母乳喂养的腹泻患者应继续给予母乳喂养, 可适当增加喂奶次数和时间, 研究也表明相比于人工喂养, 母乳喂养对于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更能提高总有效率和治愈率[7]。

3 药物治疗

3.1 抗病毒药物轮状病毒感染是儿童腹泻病最常见的致病原, 约95%的儿童在3 岁~5 岁之前有轮状病毒感染史, 在秋冬寒冷季节约80%儿童腹泻病是由病毒感染 (主要是轮状病毒) 所引起。以往的常规抗病毒药物为利巴韦林, 该药能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但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对病毒腺苷激酶依赖过强, 容易引起耐药性, 其临床疗效并不十分显著, 因此近年来临床应用也逐渐减少。其他的一些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三氮唑核苷等也因不良反应较多而使得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干扰素作为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在儿童腹泻病治疗上得到应用, 采用重组人干扰素 α1b肌内注射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巴韦林组, 且能显著改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8]。孙弋阳[9]采用 α2b干扰素直肠给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43 例, 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利巴韦林组, 效果显著, 且用药方便、安全。其他的一些抗病毒药物如炎琥宁[10]、喜炎平[11]、热毒宁[12]等被临床用于治疗儿童腹泻病, 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3.2 合理使用抗生素水样便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 (ETEC) 引起, 为非侵袭性细菌感染, 通常不用抗生素治疗, 而大多数细菌性腹泻为自限性疾病, 因此在WHO指南中也明确指出90%的腹泻病无需抗生素治疗[13]。滥用抗菌药物不仅无益于腹泻的治疗, 反而可能因杀灭机体正常菌群而引起菌群失调, 降低患儿机体抵抗力, 也可能会增加一些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但对于黏液或脓便血的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则需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来合理选用抗生素, 从目前国内细菌耐药性检测结果来看, 磺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 因此近年来多选用加酶的广谱青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

3.3 补充锌元素WHO建议急性腹泻患儿每天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利于缓解病情、缩短病程, 对于<6 个月患儿每天补充元素锌10 mg/d, 6 个月~5 岁患儿补充元素锌20 mg/d, 严重脱水伴有呕吐者在纠正脱水和呕吐后应立即补锌。林桃等[14]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依据WHO推荐方案应用葡萄糖酸锌片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后血锌水平明显回升, 与健康儿童无明显差异, 而与未使用葡萄糖酸锌片治疗的常规组比较, 补锌组患儿住院期间日均腹泻次数、稀便量明显较低, 而平均止泻时间明显缩短, 提示补充锌能促进轮状病毒肠炎的恢复。目前已经明确的是补锌治疗能明显改善腹泻病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 并减少腹泻的复发, 其原理可能是: (1) 锌能通过多种途径修复与维护肠道黏膜, 防止水电解质丢失。 (2) 减少一氧化氮 (NO) 生成, 降低NO对细胞的损伤。 (3) 加速肠道黏膜上皮修复, 提高上皮细胞刷状缘酶活性。 (4) 对抗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 减少细胞损伤[15]。

3.4 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为益生菌、益生原和合生原的统称, 以益生菌为主, 该类制剂近年来在儿科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儿童腹泻时肠道菌群严重紊乱, 益生菌主要通过拮抗肠道致病菌和改善结肠菌群的组成, 来达到防治腹泻的目的, 常用的有乳酸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及芽孢杆菌等。沈秋燕等[16]采用微生态制剂如贝飞达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妈咪爱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 、整肠生 (地衣芽孢杆菌) 等治疗急性腹泻患儿,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脱水纠正天数、腹泻减轻天数、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 进一步证实了微生态制剂在急性腹泻患儿中的治疗效果。联合使用微生态制剂能提高儿童腹泻的治疗效果, 肖智辉等[17]将5 岁以下病毒性腹泻患儿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布拉酵母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及联合用药 (布拉酵母菌+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进行治疗, 结果经治疗72 h后联合用药组临床疗效明显较高。其原理可能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直接补充人体正常菌群、抑制潜在危害细菌, 而布拉酵母菌在肠道内迅速繁殖并消耗氧和分解过氧化氢形成厌氧环境, 有助于双歧杆菌及乳酸菌的生长。最近国外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引起的微生态失调使得肠黏膜免疫功能缺乏, 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生态制剂可能是为了炎症性肠病的新治疗策略[18]。微生态制剂逐渐成为临床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常规用药, 除了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外, 还能有效预防肠黏膜保护剂引起的便秘, 因此临床上常配合肠黏膜保护剂来使用。

3.5 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是从天然蒙脱石中提取而来具有双八面体层纹结构的肠黏膜保护剂, 具有较强的吸附、吸水、保护黏膜及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且能在肠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 修复肠黏膜屏障, 并提高肠黏膜对各种致病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 对各种病因导致的儿童腹泻均有效果。蒙脱石散使用时需要稀释至一定量才能充分覆盖肠黏膜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婴幼儿由于用药依从性较差, 口服稀释后的蒙脱石散有一定难度,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而来经肠道给药的理念, 既提高了患儿依从性、减轻痛苦, 且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刘松霞[19]利用蒙脱石散灌肠佐治婴幼儿秋季腹泻, 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毛晓惠[20]采用同样的给药方式治疗秋季腹泻患儿, 结果总有效率达到93%, 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3.6 其他消旋卡多曲是一种选择性、可逆性脑啡肽酶抑制剂,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抗分泌作用, 能减少水、电解质的过度分泌, 并可延长内源性脑啡肽在胃肠道内的生理作用, 临床常用于分泌性腹泻或水样腹泻, 是目前治疗婴幼儿水样腹泻的一线辅助用药。临床实践表明使用消旋卡多曲治疗水样腹泻总有效率与蒙脱石散无明显差异, 但用药后24 h内改善率明显较高[21];而且消旋卡多曲能与水、母乳、食物等一起服用, 使用方便, 安全有效。国外研究表明轮状病毒疫苗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生率, 并明显降低腹泻患儿病死率[22]。国内代东伶等[23]通过研究发现轮状病毒疫苗对深圳地区儿童腹泻临床特征产生一定影响,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腹泻患儿轮转病毒肠炎感染率明显下降, 住院天数明显缩短, 住院成本明显降低, 表明轮状病毒疫苗能有效预防婴幼儿急性腹泻发生, 缩短病程, 减轻疾病对患儿的影响。

4 中医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儿童腹泻属“泄泻”、“伤食”范畴, 日久易导致气阴两伤、气液亏损, 可进展为阴竭阳脱的危重证, 多种经典方剂、自拟方剂及固定成方被用于本病的治疗, 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李强[24]运用运脾化湿方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40 例, 总有效率为95.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且在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方面改善程度更优, 提示该方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病程。李江等[25]联合使用清热解毒凉血方灌肠和口服思密达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在治疗第3 天时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无论是病毒性腹泻还是细菌性腹泻, 联合组腹泻止泻时间均显著缩短, 表明清热解毒凉血方灌肠能有效提高思密达治疗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疗效, 缩短止泻时间。刘昕[26]辨证运用自拟方剂治疗腹泻患儿60 例, 结果7 d后总有效率达98.3%, 疗效满意。

中医传统外治法如推拿、针灸、敷贴等对本病效果明显, 且安全可靠。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 将急性腹泻患儿分为推拿组与思密达组, 均连续治疗5 d, 结果推拿组综合疗效痊愈率和中医证候综合疗效临床痊愈率分别达75.6%和95.0%, 均明显高于思密达组的21.7%和58.3%, 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表明推拿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病疗效显著[27]。王红平等[28]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采用推拿联合中药敷脐进行治疗, 结果推拿联合中药敷脐能明显缓解腹泻患儿临床症状, 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疗效确切。

儿童腹泻的诊断治疗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腹泻患儿138例, 均符合诊断标准:年龄为6个月~5岁;治疗组男45例, 女31例, 平均发病2.5 d;对照组男3 7例, 女2 5例, 平均发病2.6d。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5次/d, 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带少量黏液, 伴或不伴发热、呕吐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示脂肪球少量或脂肪球 (+~++++) , 或少许白细胞。轮状病毒阳性;大便培养均为阴性。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限制乳糖饮食、抗病毒、预防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口服消旋卡多曲颗粒1.5mg/ (kg·次) , 3次/d, 联合思密达, 用法:<12个月龄, 每次1.0g, 1d3次;>12个月龄, 每次2.0g, 1d3次口服。对照组:口服思密达, 用法同治疗组。

1.4 疗效标准

治疗3d后进行疗效判断。按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1]显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 大便性状、次数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1) 2组用药后疗效情况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2) 2组止泻时间和总病程比较治疗组在止泻时间、总疗程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经统计学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

(3) 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出现皮疹, 停药后消失, 对照组3例出现便秘。

3 讨论

儿童腹泻引起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 发病时轮状病毒颗粒粘附于肠绒毛细胞, 并在其中复制破坏细胞使之脱落, 脱落的绒毛细胞被隐窝底部的细胞逐渐上移至绒毛顶部后所取代。正常情况下, 细胞从底部向顶部转移约需4d时间, 在转移途中细胞逐渐成熟, 其功能也从隐窝底部的分泌功能转变为绒毛顶部的吸收功能。在轮状病毒的侵袭下, 肠壁绒毛细胞损害导致隐窝底部细胞加速上移, 约1~2d转移至顶部, 其功能不成熟, 仍呈分泌状态, 结果导致分泌增多而回吸收减少, 刺激肠壁加快肠蠕动发生腹泻。同时肠道神经系统也参加了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机制, 在绒毛上皮细胞层下富含大量的神经组织, 容易接受各种刺激, 包括轮状病毒感染后的上皮组织传来的刺激[2], 导致腹泻。另外感染可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抑制。所有这一切提示本病的发生及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感染、肠绒毛上皮细胞成熟、肠蠕动加剧及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密切相关[3,4]。

消旋卡多曲是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通过降解脑啡肽酶, 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

免受降解, 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生理活性, 减少水和电解质过度分泌。口服消旋卡多曲作用于外周脑啡肽酶, 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啡肽酶活性及胃肠道蠕动和肠道基础分泌。思密达 (双八面体蒙脱石) 可减慢肠细胞转变速度, 促进肠细胞的吸收功能, 减少其分泌, 缓解幼儿由于双糖酶降低或缺乏造成糖脂消化不良而导致的渗透性腹泻。思密达可通过和肠黏液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增加黏液凝胶的内聚力、黏膜弹性和存在时间, 从而增强黏液屏障, 保护肠细胞顶端和细胞间桥免受损坏[5]。

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思密达对儿童腹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不仅能够缩短病程, 同时也改变了大便性状及次数, 临床应用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且剂型、包装适宜婴幼儿, 口味香甜价格便宜, 易于被患儿和家长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 (6) :384.

[2]周瑞, 陈兰举, 陈名武.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肠道内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 32 (6) :354~356.

[3]李建军, 刘作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体液免疫功能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3) :176~178.

[4]尹红, 殷思纯, 李成武.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6, 21 (5) :383.

肉鸡常见腹泻病的诊断和治疗 篇4

1 雏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其排泄物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同时也可通过鸡蛋垂直传播。

(1) 主要症状:以3周龄雏鸡易发, 病雏表现为精神萎靡, 缩头, 翅膀下垂, 闭眼呆立, 不食, 排便时发出“吱、吱”叫声。成年鸡多为隐性带菌, 只在严重时可见贫血和下痢。

(2) 腹泻特征:排白色浆糊状稀粪, 肛门常被粪便粘住。

(3)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肝脏肿大, 呈土黄色, 胆囊肿大, 脾肿大, 心肌、肝、肌胃、脾和肠道有白色坏死性结节。

(4) 治疗: (1) 饲料按300~400mg/kg (即3~4片) 加入痢特灵拌匀喂鸡, 连用5d, 停2d, 再喂5d。 (2) 饲料按 (或磺胺嘧啶) 15g/kg加入磺胺脒或磺胺二甲基嘧啶8g拌料喂鸡, 连用6d;也可用链霉素或氯霉素按0.2%~0.3%加入饮水中喂鸡, 连用5g。以上2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2 鸡球虫病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 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其病原为原虫中的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

(1) 主要症状:14~45日龄的青年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病鸡精神沉郁, 羽毛逆立, 头卷缩, 食欲减退, 嗉囊饱胀充满液体, 鸡冠和可视粘膜贫血、苍白, 逐渐消瘦。

(2) 腹泻症状:病鸡常排血便或红棕色稀便、糖浆色稀便带血。

(3) 病理变化:盲肠球虫:盲肠内有血液块及坏死渗出物, 盲肠上皮变厚, 有严重的糜烂。小肠球虫:小肠有出血、白色芝麻粒坏死, 内容物粘稠, 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

(4) 治疗: (1) 硝苯酰胺 (球痢灵) :混饲治疗浓度为300~350mg/kg, 连用3~5d。 (2) 氯苯胍:按30%~60%的浓度混入饲料内服, 连用1周。 (3) 氨丙啉:以0.006%~0.024%的溶液代替饮水, 连喂7d, 再以半量喂14d。

3 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 主要症状:病鸡羽毛蓬乱, 精神萎靡、不饮不食, 肛周羽毛被污染, 脱水严重时, 爪干燥无光, 走路不稳并见全身震颤, 最后衰竭死亡。

(2) 腹泻特征:病鸡排带泡沫的白色水样粪便。

(3) 病理变化:以法氏囊的变化最为明显。病鸡脱水, 皮下组织干燥, 法氏囊肿大、充血、出血和水肿, 后期萎缩, 肌肉出血、花斑肾,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

(4) 治疗: (1) 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高免血清, 每只0.4m L肌注, 注射一次即可。 (2) 中药:板蓝根、紫草、茜草、甘草各50g, 绿豆500g, 水煎, 取煎汁拌料喂服;或一煎拌饲料, 二煎作饮服用;对重症鸡灌服, 连用3d。以上2种方法共用, 效果明显。

4 新城疫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 主要症状:严重下痢、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病鸡出现甩头, 张口呼吸, 气管内水泡音, 结膜炎, 嗜睡, 嗉囔内积有液体和气体, 口腔内有粘液, 倒提病鸡可见从口中流出酸臭液体。

(2) 腹泻特征:排绿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

(3) 病理变化:剖检可见病鸡腺胃、肌胃角质膜下有出血斑点, 肠道有枣核样溃疡, 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 气管粘膜增生、肥厚或伴有出血。

(4) 治疗:如果发病率达到15%, 采取四系疫苗3~4倍量紧急接种免疫, 免疫24h后, 清瘟克毒或金感康泰饮水, 连用3~5d。如果超过40%发病, 饮水添加维生素K3, 阿司匹灵, 病毒灵。

5 小结

腹泻的诊断治疗进展 篇5

1发病原因

1.1传染源由大肠肝菌引起的仔猪腹泻。其血清型有150余种,有O抗原、K抗原及H抗原,通常以O抗原和K抗原进行分型,如08K88等。黄痢主要是母猪带菌传染给仔猪;白痢则是环境污染而传染给仔猪。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猪舍使用年限相关,陈旧猪舍的发病率较高。

1.2传播途径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污染水源、饲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当仔猪吃奶、舐舔或饮食时经消化道感染。污染严重猪舍,大肠杆菌吸附在尘埃上漂浮于空气中,以气溶胶的形式易被仔猪吸入,通过呼吸道感染,从而诱发仔猪痢疾。此类情况多发于猪舍湿度长期严重偏低、带猪消毒次数少、通风不良的猪场。

1.3致病机理病原微生物一旦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的消化道尚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低,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肠道粘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异常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便引发此病。由于炎性刺激和炎性渗出,仔猪出现剧烈腹泻。当机体严重脱水,引起体液酸碱平衡失调,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患猪死亡。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2.1临床症状病猪开始排黄色至灰色稀便,并含有大量的黏液和血液。精神沉郁,食欲降低,在出现下痢的同时体温稍有升高,且维持数天,病猪临死前体温降至常温以下。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精神沉郁、消瘦脱水,渴欲增加,粪便恶臭,血性黏液和坏死上皮组织碎片增多,严重的最后因脱水衰弱死亡。有的病猪症状轻微,病程长,呈进行性消瘦,生长迟滞。

2.2剖检变化病死猪的尸体背毛粗乱,颈部有水肿现象,胃里存在多量黄色的凝乳块,幽门区有出血现象。小肠内的残留物中有凝乳块,具有刺激性腥臭味。主要为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病变肠段肿胀,黏膜充血和出血,肠腔充满黏液和血液,覆有黄色或灰色伪膜。坏死常限于黏膜表面。肠内容物混有多量黏液和坏死组织碎片。结肠袢顶部的病变比其他部位显著。大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充血、其他脏器无明显病变。

3实验室检查

3.1涂片检查收集病死猪的新鲜带血粪便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阴性杆菌。

3.2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猪肠内容物,分别接种于普通肉汤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置37℃恒温箱培养18~24h,可见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有直径l~3mm、呈均匀红色的圆形菌落,肉汤浑浊与管底有粘性沉淀物,靠管壁处液面有菌环。

3.3生化试验把菌群培养物接种在各个生化试验管里,温度控制为37℃,l8~24h后观察。该菌能分解麦芽糖和乳糖,靛基质试验、MR试验和V-P试验均呈阳性,不能利用枸橼酸盐作为碳源,不产生硫化氢。

4综合防控

4.1做好预防消毒工作搞好圈舍卫生工作,尤其对仔猪排便地点进行及时清理,并做好消毒工作。在母猪进入产房前半个月,用烧碱、高锰酸钾与甲醛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毒。产后1周,用来苏儿消毒1次/d,以后每周2次消毒。

4.2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注意供给母猪全价配合饲料。在母猪哺乳期间,不能随意变换饲料配方。高能量饲料如玉米不能超过60%,粗蛋白质不能低于18%。要防止喂霉变饲料。母猪产前一周开始减料,产仔当天喂少量麸皮和盐水。产后逐渐加料。使母猪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可有利于仔猪的消化。保证母猪在哺乳期内基本健康无病。给母猪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冬季做好保暖工作,增强母猪体质。一定要注意通风,严防舍内湿度过大。

4.3做好接产工作产前对乳房和胸腹部进行清洁,并用新洁尔液消毒。分娩时要进行乳头固定工作。将体重较小的仔猪放在前部乳头,大的放在后部乳头上吃奶。

4.4提高仔猪机体抗病能力加强仔猪保温措施,能更好的预防仔猪因受凉腹泻。加强仔猪补料工作。从5日龄开始,对其采食进行训练。早补料,能促进仔猪的胃肠功能,促进器官发育,减少腹泻发生。

4.5治疗方法仔猪腹泻,如果早期进行治疗,治愈率较高。如果治疗不及时,仔猪会因脱水或并发感染而死亡。患病群仔猪全部肌注环丙沙星0.2ml/kg体重,同时口服新霉素按15mg/kg体重,2次/d,连服3d。重症猪配合服用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和燥湿止泻的中药则效果更好。最后对母猪进行中药预防治疗,目的是增强免疫力,抵抗疾病。

5小结

浅谈猪腹泻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6

1 病因辨别

1.1 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

症状描述:黄色水样便, 无粘液、脓血, 可见呕吐和发热, 其中腺病毒性腹泻呕吐者多, 发热者少, 其他, 反之。

1.2 细菌性腹泻

1.2.1 细菌性痢疾 (志贺菌)

病初为水样便, 后为脓血便, 继而排便不爽快, 可见呕吐和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毒血症临床可分为三型:一是休克型, 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进行性呼吸衰竭和意识障碍。二是脑型, 表现为喷射状呕吐、惊厥、抽搐和昏迷。三是混合型, 具有以上两型的表现且死亡率很高。

1.2.2 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食入被细菌污染的饲料后, 集体突然发病, 多为稀便、稀水样便、粘液便, 脓血样便也不少见, 可见呕吐和发热。

沙门菌属感染大便性质是水样便, 臭且量多, 脓血也多。中毒食物多为肉、禽、蛋。

副溶血弧菌感染大便性质是水样或血水样便。中毒食物多为海产品及盐渍食物。

大肠杆菌感染大便性质是水样便、粘液便或血样便, 有恶臭。中毒食物多为肉、饭菜及淀粉。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便性质是水样便, 量少有恶臭。中毒食物多为淀粉、肉类及乳制品。

1.2.3 霍乱和副霍乱 (霍乱弧菌、副霍乱弧菌)

起病急骤、剧烈呕泻、一般不发热。大便初为黄色稀便, 后为水样便, 呈米泔水样, 量大且无粪质。严重脱水, 可见腓肠肌和腹肌痉挛。

1.2.4 肠结核 (结核杆菌)

大便呈糊状或水样, 常有粘液, 严重可出现粘液脓血便, 量多, 恶臭。多在清晨排泄, 同时可见腹泻和便秘交替发生。

1.3 原虫性腹泻 (溶组织阿米巴)

起病一般缓慢, 大便稀薄, 可有脓血和粘液, 呈果酱样, 腥臭。多无发热。

1.4 寄生虫性腹泻 (血吸虫)

大便稀薄, 可带血和粘液。间歇式发热, 午后升高。四肢躯干可见荨麻疹。

1.5 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

应用抗生素 (林可霉素、氨苄青霉素) 治疗后4~10d内, 发生腹泻以及假膜性肠炎, 大便性质水样便为主, 假膜性肠炎可见血便, 部分可见排出斑块状或管状假膜。

1.6 消化吸收障碍性腹泻

大便稀溏, 量多, 恶臭, 浅黄或灰白色, 表面常漂浮油脂层。随着腹泻体重下降、消瘦、继发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 例如水肿、贫血、皮肤粗糙、舌炎、口角炎等等。

2 治疗方案

2.1 病毒性腹泻的治疗

2.1.1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口服补液盐补液, 注意一定按说明兑水, 否则达不到补液目的。

2.1.2 胃肠道粘膜保护剂的应用:口服蒙脱石散, 吸附毒素并能覆盖肠粘膜加强消化道屏障, 阻止微生物的攻击。

2.1.3 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 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 抑制病毒的繁殖。

2.1.4 对症治疗:

止吐药:甲氧氯普胺或多潘立酮;解痉药:山莨菪碱或阿托品;酸中毒:5%碳酸氢钠;降温镇静治疗:安痛定或安乃近或氯丙嗪。

2.2 细菌性腹泻的治疗

2.2.1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 对症治疗:同上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喹诺酮类药物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磺胺类药物 (复方磺胺甲唑)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和头孢菌素 (头孢哌酮) 都对志贺菌有抑制作用, 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2.2.2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 对症治疗:同上。

病原治疗:副溶血弧菌感染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唑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苄唑西林、头孢唑林或喹诺酮类。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

2.2.3 霍乱和副霍乱的治疗

补液疗法:按0.9%氯化钠550m L、1.4%碳酸氢钠300m L、10%氯化钾10m L和10%葡萄糖140m L的比例配制静脉补液, 适用于重度脱水及不能口服者;口服补液盐补液。

病原治疗:四环素类 (四环素、多西环素) 、磺胺类 (复方磺胺甲唑)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可抑制霍乱弧菌, 选择敏感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同上。

抗肠毒素治疗:应用氯丙嗪和黄连素可抑制肠毒素作用, 减少肠液分泌。

2.2.4 肠结核的治疗 对症治疗:同上。

病原治疗:链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联合用药, 以防耐药性的产生。

2.3 原虫性腹泻的治疗

对症治疗:同上。

病原治疗:甲硝唑、双碘喹啉等对肠内阿米巴有杀灭作用, 可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2.4 寄生虫性腹泻的治疗

对症治疗:同上。

病原治疗:口服吡喹酮, 对血吸虫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若有其他寄生虫感染, 选择相应驱虫药治疗。

2.5 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的治疗

一般治疗:立即停用有关抗生素, 同时加强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万古霉素、杆菌肽、甲硝唑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有抑制作用, 可联合应用。

2.6 消化吸收障碍腹泻的治疗

病因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纠正营养缺乏治疗:对于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缺乏者, 应予补充;贫血者给予补充铁剂、叶酸和VB12;脂肪泻者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和钙。

3 结束语

羊腹泻病综合鉴别诊断及治疗分析 篇7

1 大肠杆菌

1.1 流行病学

常见于数日至6周龄的羔羊,偶尔有3~8月的羊发病,具有地方性流行趋势,在分离细菌的基础上可确诊。

1.2 主要症状

患病羊只排除的粪便为黄色、灰白色的稀便,有气泡,偶尔伴随有血,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展为败血症,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死亡率高。

1.3 治疗措施

通过自由饮用的方式给予病羊电解多维补液,对于无法自由饮用的病羊,采用静脉补充方式,补充50ml葡萄糖生理盐水。在补液的基础上给予抗菌治疗,应用土霉素(30mg/kg)或新霉素(15mg/kg)进行治疗,每日服用2次。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注入2.5mg/kg蒽诺沙星或3mg/kg头孢噻呋。对于伴随有心脏衰弱的病羊,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注入0.5ml安钠咖。针对新生羔羊,需及时补充0.2g胃蛋白酶,待病情有所好转后,联合抗生素治疗,通过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对肠道功能进行调理。

2 沙门氏菌

2.1 流行病学

常见于新生羔羊或妊娠后期成年绵羊。

2.2 主要症状

羊羔以急性腹泻、下痢为主要症状,甚至出现急性毒血症,一般而言,母羊腹泻后会导致流产。在粪便培养基础上,联合病理学检查,可达到确诊的目的。

2.3 治疗措施

一旦发病,可通过链霉素进行治疗,以10mg/kg为标准,每日服用3次,或者通过头孢噻呋进行治疗,以3mg/kg为标准,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注入,每日1次。同时,待羔羊出生后,需及时补食初乳,强化保暖。

3 轮状病毒感染

3.1 流行病学

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5~15日龄的羔羊,经由病毒分离可确诊。

3.2 主要症状

一旦感染,病羊将呈现出急性水样腹泻症状,不会表现出毒血症,若不存在继发感染,病羊一般会自愈。

3.3 治疗措施

该病治疗重点在于对症治疗,即以病羊发病实际情况为依据,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4 羊肠毒血症

4.1 流行病学

常见于某一地区,具有区域性特征,常见于1~2岁和成年山羊,具有死亡率高的特点,寒冷、拥挤和卫生差等因素均可能诱发羊肠毒血症,进而导致羊腹泻。

4.2 主要症状

以腹痛、抽搐为主要症状,具有猝倒的特点,基于较短时间内即可死亡。山羊以急性和亚急性为表现形式,对于急性在36h内死亡,呈现出厌食、腹泻等症状。

4.3 治疗

羊三联四防干粉疫苗主要用于预防该病,针对急性病羊,该种治疗方式效果并不显著,针对慢性病羊,需对症治疗。对于胃肠鼓气病羊,穿刺排气或灌服植物油。对于胃肠积食病羊,则采用内服方式,服用硫酸镁,缓解腹泻症状,将有毒及有害的食物排出。对于伴有心脏衰弱的病羊,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注入0.5ml安钠咖,促使病羊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对于表现为严重脱水的病羊,静脉补充50ml葡萄糖生理盐水。

5 羔羊痢疾

5.1 流行病学

常见于新生羔羊,过度拥挤是导致羔羊痢疾的关键所在,经由细菌分离可进行确诊。

5.2 主要症状

以腹泻、下痢为主要症状,部分病羊伴有毒血症,甚至突然出现死亡,B型魏氏梭菌为常见病原菌。

5.3 治疗措施

该病发病病因涉及面较广,具有复杂性,需重视消毒隔离,保证哺乳合理性与科学性,及时接种疫苗,强化药物防治以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

6 小结

上一篇:复杂零件下一篇:法律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