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治疗技术

2024-07-02

诊断治疗技术(共12篇)

诊断治疗技术 篇1

摘要:文章介绍了泗阳县两例仔猪副伤寒的发病情况, 分析了其发病原因、主要症状、病理变化, 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为仔猪副伤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症状,病因,诊治

仔猪副伤寒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严重为害仔猪生长的传染病[1]。该病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猪, 特别是1~4月龄仔猪多发。病程一般在2~23 d, 有的长达1个月以上。仔猪副伤寒致死率达20%, 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现将对某猪场发生仔猪副伤寒病的诊治与预防综述如下, 以为同行提供参考。

1 调查

2013年5月初, 卢集镇养殖户曹某从外县调进一批50头刚断奶仔猪, 集中在观察区饲养 (当时该场有自繁100头已注射仔猪副伤寒疫苗, 没有发病) , 仔猪调进第三天后有5头发病。病猪下痢, 体温升高, 部分猪耳尖出现发紫。

2013年11月, 我镇又一养殖户梁某从省外购回45头4月龄仔猪, 混养于该场2栋猪舍内。当时2栋猪舍有2~3月龄仔猪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5 d后开始发病, 到第八天有60头仔猪发病, 第十天2栏仔猪都有不同程度感染发病拉痢, 体温升高。

通过调查, 这2个猪场都进行了猪瘟疫苗、五号苗、链球菌苗注射。

2 主要症状

最初是几头体弱猪发生下痢, 不吃, 体温升高至41.8℃左右, 耳尖发绀, 一般在24~48 h死亡。而后在3~6 d内波及全群。表现顽固性下痢, 开始粪便带有黄绿色黏液, 继后变成水样, 粪便呈黄绿色、灰褐色、酱油样并混有血液, 腥臭, 附在肛门周围。部分病猪初期发生呕吐, 食欲减少或废绝, 饮水增加, 喜欢堆叠在一起。体温41.5~41.8℃, 眼睑肿大, 眼黏膜充血 (呈花斑状) , 有的发生溃疡, 有分泌物, 有3头失明。尿黄色混浊, 有白色沉淀。呼吸困难, 有的咳嗽。迅速消瘦, 皮肤苍白, 被毛粗乱。后期出现败血变化, 在耳、四肢内侧、臀部、腹下、唇部皮肤出现紫 (暗) 红斑块 (先耳尖—四肢—腹下) 。走路摇摆, 拱背, 或卧地不起, 发抖, 叫声嘶哑, 最后衰竭而死。

3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耳、四肢、腹下等处皮肤有紫红色出血斑块。肝肿大有灰白色针尖 (米粒) 样大小的坏死点, 胆囊肿大, 胆汁浓缩, 呈黑褐色。脾肿大, 发硬, 暗蓝色, 有出血和坏死门淋巴结肿大, 中心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索状肿大, 边缘充血, 切面多汁, 肠系膜发亮。部分心耳有出血点。肺肿大, 气管内有纤维素物。病程长的肺有出血。肠充血、出血、坏死;十二指肠空虚、变小、充血、内充有气体;肠黏膜易脱落;回盲口黏膜上附有糠状物, 剥离后出现溃疡, 边缘堤状。根据诊断本病流行特点、临诊特征、病理变化、药物治疗综合判断, 初诊为仔猪副伤寒。

4 发病原因

一是2个猪场的仔猪都是从外县乡下散养农户收集而来, 群众防疫意识差;二是多年来全县各地只是坚持对生猪实行春秋普防制度, 主要是针对猪瘟、猪肺疫、猪丹毒和口蹄疫等疫病, 而对仔猪副伤寒的预防力度还不够大[2];三是仔猪副伤寒发生后, 注重的是治疗, 而未能从预防措施上研究探索;四是仔猪圈舍环境卫生差, 消毒不定期、不彻底, 农户对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松懈;五是仔猪副伤寒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不统一, 农户无预防意识, 不注重免疫方法;六是基层兽医无诊断化验设备, 加之仔猪副伤寒往往并发其他疾病, 导致诊断不及时。

5 预防

5.1 统一免疫。

仔猪在7日龄左右实施首次免疫, 由兽医人员用冷开水将疫苗稀释成每头毫升量均匀地拌入少量颗粒饲料中, 让仔猪自行采食, 确保每头仔猪都达到免疫[3]。对个别体质瘦弱、不能采食足量饲料的仔猪, 采用20%氢氧化铝胶液将副伤寒疫苗稀释成2~5倍肌肉注射。

5.2

在母猪分娩前1周内, 对圈舍及周围环境采取复合酚进行预防消毒, 5 d进行1次[4]。

5.3 加强饲养管理, 消除发病诱因。

确保仔猪饲料、饮水及圈舍环境清洁卫生。把病死猪进行深埋处理, 病猪须隔离饲养, 对圈舍进行彻底消毒。

5.4 药剂治疗。

一是对病猪选用痢菌净针剂, 1 kg体重3 mg, 2次/d, 连用5d。二是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钠2.5 g/次, 3次/d[5]。三是内服磺胺二甲嘧啶片, 每天1 kg体重100 mg, 连用10 d, 并配合助消化和健胃剂。四是严重病例, 1 kg体重青霉素20 mg、VC 2 m L/头、樟脑磺酸钠2 m L/头、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m L/头, 混合1次静注, 连用3 d。

参考文献

[1]黄锡华.浅析农村仔猪副伤寒的防治.广西畜牧兽医, 2008 (06) :350-351.

[2]黄建海.仔猪腹泻发生原因及防制措施.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5) :340-343.

[3]耿凤林.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河南农业科学学报, 2003 (12) :26.

[4]李卫红, 杨学武, 龚云登.仔猪副伤寒的诊断、治疗与防控.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04) :123-124.

[5]张雨林.仔猪副伤寒的诊断要点及综合防治措施.中国畜禽种业, 2009 (05) :105.

[6]徐新明.猪瘟与仔猪副伤寒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制.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 (01) :20.

诊断治疗技术 篇2

COPD=老年人(吸烟史)+咳痰喘+桶状胸+肺功能检查,一秒率FEV1/FVC%小于70% 诊断依据:老年男性,慢性病程。间断咳嗽咳痰数年,后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加重期出现脓性痰。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进一步检查:

胸部X线,痰涂片,ECG,UCG,病情缓解后性肺功能检查

治疗: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联合应用抗生素,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考虑机械通气。2支气管哮喘=阵发性或周期性喘息+听诊哮鸣音+过敏史

诊断依据: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以咳嗽喘息为主,对刺激性气体或冷空气过敏,体检双肺可闻及哮鸣音,有过敏史

鉴别诊断:急性支气管炎,COPD,心力衰竭,过敏性肺炎 进一步检查:肺功能,血气分析,ECG,IgE,过敏原皮试

治疗原则:支气管舒张剂,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祛痰、止咳,病情监测和健康教育

3支气管扩张=童年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气管肺炎迁延不愈病史+咳嗽+脓痰+咯血

诊断依据:青年男性,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咳嗽,咳大量脓性痰伴咯血,肺部固定湿罗音,幼年时期可有麻疹肺炎病史,有杵状指 鉴别诊断:

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 进一步检查:

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高分辨胸CT 治疗原则: 休息及对症治疗 抗感染治疗 4肺炎

大叶性肺炎=成人+受凉+高热+咳铁锈色痰 诊断依据

1.发病急,寒战、高热、咳嗽、白粘痰

2.左上肺叩浊,语颤增强,可闻及湿性罗音

3.化验血WBC数增高,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鉴别诊断

1.其他类型肺炎:干酪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肺炎,葡萄球菌肺炎等

2.急性肺脓肿

3.肺癌 进一步检查

1.X线胸片

2.痰培养+药敏试验 治疗原则

1.抗感染:抗生素

2.对症治疗

(2)克雷伯杆菌肺炎=咳砖红色痰+X线片空洞

(3)支原体肺炎=儿童+刺激性干咳+关节疼+抗生素无效

(4)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发热+呼吸困难症状(鼻翼扇动、三凹征阳性)

(5)金色葡萄球菌肺炎=高热+胸痛+脓血痰+X线片状影

5肺结核=青壮年+咯血+午后低热+夜间盗汗+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 诊断依据

1.5年结核病史,治疗不彻底,近2个月来加重伴咯血,血沉快

2.查体,有低热,两肺上部有异常体征

3.有糖尿病史,现在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尿糖(++)鉴别诊断

1.支气管扩张

2.肺脓肿

3.肺癌 进一步检查

1.X线胸片

2.痰找结核菌,必要时经纤维支气管镜取分泌物找结核菌,支气管内膜活检,血清结核抗体检测

3.检查胰岛功能:胰岛素释放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治疗原则

1.正规抗结核治疗,坚持规则、适量、足疗程治疗,联合用药,注意肝功能

2.积极治疗糖尿病:最好加用胰岛素

6肺癌=中、老年人+痰中带血+刺激性咳嗽+消瘦+X线毛刺

诊断依据:老年男性,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长期大量吸烟史。X线可见肺部团块状阴影 鉴别诊断:

结核瘤,肺部良性肿物,肺囊肿继发感染。

进一步检查:胸部CT,支气管镜,肿瘤标志物检查,痰找瘤细胞,明确肺癌后需要行骨扫描,腹部B超,头CT等 治疗原则:

根据病理明确诊疗方案 手术或者化疗 可联合其他治疗方式

7呼吸衰竭=慢性肺部疾病病史+发绀+血气分析指标 诊断依据:根据血气分析就可以直接诊断

鉴别诊断:根据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做鉴别诊断 进一步检查: 痰培养+药敏 血培养+药敏 病原血清学检查 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 必要时做胸CT和支气管镜 治疗原则:

休息,吸氧,退热治疗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 机械通气治疗 8血胸气胸

张力性气胸=胸外伤史+广泛皮下气肿(握雪感)+气管偏移+叩诊鼓音+呼吸音消失 诊断依据

1.外伤性休克(胸外病史,BP80/50mmHg)

2.2.多根肋骨骨折(左胸肋有骨擦音,局限性压痛明显)

3.张力性气胸(外伤性肋骨骨折,休克,呼吸困难,青紫,主要是广泛性皮下气肿,气管右移,左胸叩鼓,呼吸音消失)鉴别诊断

1.闭合性气胸(多半无紫绀,休克等)

2.心包堵塞(无颈静脉努张,无舒张压上升,脉压差缩小等

3.血胸(无胸腔积液体征,如伤侧胸部叩浊等)

4.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无浮动胸壁,无反常呼吸等)进一步检查

1.立即胸穿,闭式引流

2.胸片正侧位

3.EKG、Bp持续监测,血气分析等 治疗原则

1.纠正休克,输血输液,保证呼吸道通畅,吸O2

2.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必要时开胸探查

3.抗生素防治感染,对症治疗:镇痛、固定胸廓(2)血胸=胸外伤史+气管偏移+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X线肋膈角消失,弧形高密度影 9肋骨骨折=胸外伤史+骨擦音

诊断依据:患者有明确外伤史,胸部呼吸音减低,胸片或CT可见胸廓内线畸形。

鉴别诊断:有明确外伤史的,基本可能确定诊断,无需鉴别 进一步检查:测中心静脉压,明确是否有出血性休克 检查出凝血机制

治疗原则:镇静止痛,补液,纠正血容量。纠正胸廓畸形,活性胸腔闭式引流,根据引流量决定是否手术探查 1心衰

左心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端坐呼吸、活动后)

右心衰=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水肿+肝大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肺栓塞,慢性肝病,心绞痛,心包积液

进一步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胸部X线,腹部B超 治疗原则:

坐位,双腿下垂,限盐,控制入量,吸氧。肌注吗啡,快速利尿,扩张血管,必要时用洋地黄 2心律失常:

(1)房颤=心律绝对不等+脉短绌+心电图f波+第一心音强弱不等(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慌+突发突止+ECG(无P波,心率160-250次/分)

(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突发性心慌+既往发作史+ECG连续3次以上的快速宽大畸形的QRS波+心室夺获/室性融合波苗圃出品V2手打 3冠心病=胸骨后压窄性疼痛

(1)心绞痛=胸骨后压窄性疼痛<30分钟,3-5分钟/次,+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能缓解+ECG:ST段水平下移

(2)心梗=胸骨后压窄性疼痛>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大汗淋漓+濒死感+ECG:ST段弓背向上抬高 V1-6广泛前壁心梗 V1-3前间壁心梗 V3-5局限前壁心梗 V5-6前侧壁心梗

Ⅱ、Ⅲ、aVF下壁心梗 I、aVL高侧壁心梗

心功能Killip分级: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I级:无肺部啰音和第三心音

II级:肺部有啰音,但啰音的范围小于1/2肺野

III级:肺部啰音的范围大于1/2肺野(肺水肿)

IV级:心源性休克

冠心病

诊断依据

1.冠心病:典型心绞痛发作,既往无心绞痛史,在一个月内新出现的由体力活动所诱发的心绞痛,休息和用药后能缓解 查体:心界不大,心律齐,无心力衰竭表现

2.高血压病Ⅲ期(3级,极高危险组)血压达到3级,高血压标准(收缩压≥180 mmHg)而未发现其他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有心绞痛 鉴别诊断

1.急性心肌梗死

2.反流性食管炎

3.心肌炎、心包炎

4.夹层动脉瘤 进一步检查

1.心绞痛时描记心电图或作Holter

2.病情稳定后,病程大于1个月可作核素运动心肌显像

3.化验血脂、血糖、肾功能、心肌酶谱

4.眼底检查,超声心动图,必要时冠状动脉造影 治疗原则

1.休息,心电监护

2.药物治疗:硝酸甘油、消心痛、抗血小板聚集药

3.疼痛仍犯时行抗凝治疗,必要时PTCA治疗

心梗

诊断依据

1.典型心绞痛而持续2小时不缓解,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无效,有吸烟史(危险因素)

2.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

3.查体心叩不大,有期前收缩,心尖部有S4 鉴别诊断

1.夹层动脉瘤

2.心绞痛

3.急性心包炎 进一步检查

1.继续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动态变化

2.化验心肌酶谱

3.凝血功能检查,以备溶栓抗凝治疗

4.化验血脂、血糖、肾功

5.恢复期作运动核素心肌显像、心血池、Holter、超声心动图检查,找出高危因素,作冠状动脉造影与介入性治疗 治疗原则

1.绝对卧床休息3-5天,持续心电监护,低脂半流食,保持大便通畅

2.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无出凝血障碍及溶栓禁忌证,可用尿激酶、链激酶或t-PA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溶栓后用肝素静滴,口服阿期匹林

3.吸氧,解除疼痛:哌替啶或吗啡,静滴硝酸甘油;消除心律失常:利多卡因

4.有条件和必要时行介入治疗 4高血压

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正常140/90)1级 140-159或90-99 低于160/100 2级 160-179或100-109 低于180/110 3级 ≥180或≥110

危险程度分层 低危:1级。改善生活方式。

中危:1级+2个因素; 2级不伴或低于2个因素。药物治疗。

高危:1-2级+至少3个因素,靶器官损害。规则药物治疗。

极高危:3级; 1-2级+靶器官损害、有并发症。尽快强化治疗。诊断依据

1.高血压性性心脏病: 高血压病史长,未治疗;左心功能不全(夜间憋醒,不能

平卧);右心功能不全(颈静脉充盈,肝大和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双下肢水肿);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律不整,心率>脉率

2.高血压病Ⅲ期(2级,极高危险组)二十余年血压高(170/100mmHg);现在Bp160/100mmHg;心功能IV级

3.肺部感染:咳嗽,发烧,一侧肺有细小湿罗音 鉴别诊断

1.冠心病

2.扩张性心肌病

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 进一步检查

1.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X线胸片,必要时胸部CT

3.腹部B超 1分

4.血A/G,血K+,Na+,Cl-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合理应用降血压药

2.心衰治疗:吸氧、利尿、扩血管、强心药

3.对症治疗:控制感染等

5心脏瓣膜病

(1)二尖瓣狭窄=呼吸困难(劳力性、阵发性、夜间、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急性大量咯血、粉红色泡沫痰+梨形心+隆隆样杂音

(2)二尖瓣关闭不全=急性左心衰/慢性晚期出现左衰或全衰+心尖部粗糙的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向腋下或左肩胛下角传导苗圃出品V2手打(3)主动脉瓣狭窄=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喷射性杂音并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悸+心绞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AustinFliht杂音+周围血管征(水冲脉、Mussctz征、颈动脉波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动脉枪击音及Durozicz征)

主要瓣膜 杂音出现时期 开关瓣 杂音性质 二尖瓣狭窄 舒张期 开 隆隆样 二尖瓣关闭不全 收缩期 关 吹风样

主动脉瓣狭窄 收缩期 开 喷射样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舒张期 关 叹气样

6结核性心包炎=结核+心包积液体征(心前区痛+呼吸困难+上腹部闷胀+下肢浮肿)

鉴别诊断:肿瘤性心包炎,急性特异性心包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进一步检查:血常规,血沉,血生化,结核菌素试验。心电图。心包穿刺积液检查。尿常规记肾功能检查,磁共振显像除外肿瘤,必要时心包活检

治疗原则:非药物治疗,卧床休息,控制入量,吸氧 心包穿刺 为了缓解症状

病因治疗 尽早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

1胃食管反流病=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红色条样糜烂带(烧心、反酸、返食)

鉴别诊断:冠心病,食管肿瘤,消化性溃疡

进一步检查:胃镜,血脂,血糖,心肌酶谱,肿瘤标记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冠状动脉造影。食管pH监测和食管压力测定,消化道吞钡检查

治疗原则:一般治疗,适当控制饮食没做有氧运动 抑酸药物治疗 促进胃肠动力剂 治疗并发症 高血压治疗

2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中晚期)+胸骨后烧灼样疼痛(早期)+进食哽咽感(早期)

鉴别诊断: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良性肿瘤,贲门失驰缓症。

进一步检查:胸部CT,骨扫描,头CT 治疗方案:除晚期丧失机会的病例外,均应首选手术治疗。晚期病人给予营养支持,放射治疗或对症治疗,缓解痛苦。

3胃炎=饮食不洁或刺激物+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鉴别诊断: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进一步检查:胃镜检查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应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应用解痉止痛药物。对出血明显的应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4消化性溃疡

胃溃疡=慢性规律性上腹痛(饱餐后痛)+呕血黑便 诊断依据

1.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

2.呕血、黑便,大便隐血阳性

3.查体上腹中压痛,四肢湿冷,脉压变小

4.Hb82g/L(<120g/L)鉴别诊断

1.胃癌

2.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出血性胃炎

进一步检查

1.急诊胃镜

2.X线钡餐检查(出血停止后)

3.肝肾功能 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2.抗溃疡病药物治疗 3.内镜止血、手术治疗

十二指肠溃疡=饥饿时痛(餐后4小时以上)或夜间痛+呕血黑便 消化性溃疡穿孔=突发剧烈腹痛(腹膜炎体征)+X线膈下有游离气体 5消化道穿孔=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痛+腹膜刺激征+膈下游离气体 诊断依据

1.突然上腹部剧痛,伴腹膜刺激征

2.十二指肠溃疡病史 鉴别诊断

1.胆囊炎,胆囊结石急性发作

2.急性胰腺炎

3.急性胃肠炎

4.急性阑尾炎 进一步检查

1.立位腹部平片

2.B 超检查

3.重复血尿淀粉酶测定 治疗原则

1.禁食,胃肠减压,作好术前准备

2.开腹手术:穿孔修补术 6胃癌=老年人+黑便+龛影+慢性溃疡疼痛规律改变+上腹痛+腹部包块+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诊断依据

1.腹痛、食欲下降、乏力、消瘦

2.结膜苍白、剑突下深压痛

3.上消化道造影所见

4.便潜血2次(+)鉴别诊断

1.胃溃疡

2.胃炎 进一步检查

1.胃镜检查,加活体组织病理

2.CT:了解肝、腹腔淋巴结情况

3.胸片 治疗原则

1.开腹探查,胃癌根治术

2.辅助化疗

7肝硬化=肝炎病史+门脉高压(脾大+腹水+蜘蛛痣)+超声(肝脏缩小)

鉴别诊断:与引起肝脏肿大的疾病鉴别,与引起腹水和腹部膨隆的疾病鉴别,与其他疾病鉴别

进一步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及其相关功能检查,肝炎病毒学检查,腹水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上消化道X线检查,内镜检查,肝穿刺活检,腹腔镜检查

治疗: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药物治疗,腹水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8肝癌:肝炎病史+肝区疼痛+AFP升高+肝大质硬+腹水黄疸+B超占位

诊断依据

1.右上腹痛逐月加重,伴纳差,体重下降

2.乙型肝炎病史

3.巩膜轻度黄染,TBIL上升,GGT上升,A-FP上升

4.B 超所见

鉴别诊断

1.转移性肝癌 2.肝内其它占位病变:血管瘤,腺瘤等 进一步检查

1.上消化道造影,钡灌肠检查

2.CT

3.必要时行肝穿刺活检

治疗原则

1.手术

2.介入治疗

3.肝移植

9胆石症=阵发性右上腹绞痛+莫非征阳性+B超强回声光团、声影 胆囊炎=阵发性右上腹绞痛+莫非征阳性+恶心呕吐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下柯三联征(腹痛+寒颤高热+黄疸)+休克表现+精神症状(如神情淡漠、昏迷)五联征 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右上腹绞痛,近期出现Charcot三联征+血压下降+精神症状

2.DBIL(直胆)及WBC升高

3.有胆囊结石二次手术史 鉴别诊断

1.胆道损伤导致的狭窄、梗阻

2.胆道下端肿瘤 进一步检查

1.B超、CT

2.发作期避免应用ERCP或PTC 治疗原则

1.抗感染措施

2.急诊开腹探查,总胆管探查,引流 10急性胰腺炎

(水肿型)=暴饮暴食/慢性胆道病史+持续上腹疼痛+弯腰疼痛减轻+淀粉酶检测

(出血坏死型)=水肿型症状+腰腹部或脐周紫斑+腹穿洗肉水样液体+血糖高+血钙低

出血坏死型:血尿淀粉酶值不一定高,有时反而会下降。确诊时选CT 一周内测血淀粉酶,超过一周测脂肪酶 诊断依据

1.急性上腹痛,向后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发烧

2.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有可疑腹水征

3.WBC 升高,血钙下降

4.影像学检查所见:B超、腹平片 鉴别诊断

1.消化道穿孔

2.急性胆囊炎

3.急性肠梗阻 进一步检查

1.血尿淀粉酶

2.腹腔穿刺,腹水常规及淀粉酶测定

3.腹部CT 治疗原则

1.禁食,胃肠减压

2.适当应用抗生素及生长抑素类制剂

3.密切观察病情,有感染征象时,可手术探查

11溃疡性结肠炎=左下腹痛+粘液脓血便+(便意、便后缓解)+抗生素无效

治疗:柳氮磺吡啶(SASP)

鉴别诊断:慢性细菌性痢疾,血吸虫肠病,克罗恩病,大肠癌。

进一步检查:结肠镜及活检,查血ESR,CRP,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等生化检查

治疗:休息,流质饮食,纠正水电质平衡紊乱,柳氮磺吡啶,控制不住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12肠梗阻:腹痛+吐+胀+闭+X线(香蕉/液平)

病因:机械性和动力性

血运:单纯性和绞窄性

程度: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部位:高位和低位 诊断依据

1.急性阵发性腹痛,伴肠鸣音亢进

2.腹胀,呕吐;停止排便与排气

3.有腹部手术史 4.腹透有多个液平面 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有腹痛,呕吐,腹胀,但无腹泻

2.输尿管结石: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尿(-)等

3.其他外科急腹症:消化道穿孔、胆囊炎等 进一步检查

1.尿常规及沉渣镜检

2.B 超 1分

3.血酸碱度及电解质 治疗原则

1.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

2.输液,纠正脱水及酸中毒

3.手术治疗

13结肠癌:老年人+消瘦+排便习惯改变+CEA+腹部肿块 直肠癌=直肠刺激症状+指诊带血+脓血便+消瘦+大便变形 诊断依据

1.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加

2.暗红色血便,便潜血(+)

3.右下腹肿块

4.伴消瘦、乏力 鉴别诊断

1.炎症性肠病

2.回盲部结核

3.阿米巴痢疾 进一步检查

1.钡剂灌肠造影

2.结肠镜检

3.腹部B超 治疗原则

1.病理证实后行根治性手术

2.辅助化疗

14肠结核=结核+腹部症状(腹痛、腹泻、右下腹部肿块)鉴别诊断:克罗恩病,阿米巴病或血吸虫性肉芽肿,右侧结肠癌

进一步检查:复查肠镜,必要时行抗结核治疗,如果有效,可明确诊断,可行开腹探查 治疗原则:

休息与营养,抗结核治疗,对症治疗,必要时手术。

15结核性腹膜炎=结核+腹部炎症(腹痛、腹泻、腹壁柔韧感)鉴别诊断:腹腔恶性肿瘤,肝硬化腹水

进一步检查:抗结核治疗,有效可直接诊断。腹腔镜检查并做活检,必要时开腹探查。

治疗原则:休息和营养,抗结核治疗,可酌情放腹水

16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胀痛、闷痛)+WBC升高 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

2.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

3.发热,白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菌痢

2.尿路结石感染

3.急性盆腔炎 进一步检查

1.复查大便常规,血常规 2.B 超:回盲区,阑尾形态 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2.开腹探查、阑尾切除术 17肛门、直肠良性病变

(1)内痔=无痛性血便+便带鲜血+静脉样团块(2)外痔=肛门疼痛+便鲜血+肛门口触痛肿物(3)肛裂=便时便后肛门剧痛+肛门裂口

没啥太多说道,就互相之间做鉴别吧,治疗基本都以手术治疗为主 18腹外疝=老年男性+腹压增加+右下腹肿物+进入阴囊 鉴别诊断:脂肪瘤,鞘膜积液,绞窄性疝。进一步检查:立位X线,术前常规检查 治疗原则:手术治疗 19腹部闭合性损伤

肾损伤=腰部损伤+血尿

肝破裂=右腹部外伤+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 脾破裂=左腹部外伤+全腹痛+腹腔内出血

肠破裂=腹中部外伤+腹膜刺激征+穿刺淡黄色液体

鉴别诊断:是闭合性还是开放性损伤,是实质性脏器还是空腔脏器,具体哪个脏器损伤,有无其他合并症

进一步检查:影象学相关检查,X线,B超,CT。诊断性穿刺

治疗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抗休克,预防感染,做好术前准备 手术治疗

1急性肾小球肾炎:眼睑/颜面部水肿+青少年+链球菌感染史+C3下降+血尿蛋白尿高血压 诊断依据

1.在部感染后2周发生少尿,浮肿(眼睑、下肢),尿色红,血压高(160/96mmHg)

2.化验尿蛋白(++),有镜下血尿(RBC20-30/高倍),化验血有氮质血质,C3低

3.链球菌感染史和ASO高 鉴别诊断

1.其他病原体感染后急性肾炎,如病毒性肾炎

2.膜增殖肾小球肾炎 3.IgA 肾病

4.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5.全身系统性疾病肾脏受累,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进一步检查

1.腹部B超双肾大小

2.ANA 谱

3.必要时肾活检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低盐饮食等 2.抗感染治疗、对症治疗:利尿消肿,降压等

3.中医药治疗;若进展发生急性肾衰时可透析治疗 2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史1年以上 3尿路感染

(1)肾盂肾炎=女性+腰痛+发热+脓尿、白细胞管型

(2)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尿路损伤史+膀胱刺激征反复发作+腰痛+发热+肾区叩击痛+WBC升高 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的尿路刺激症状,伴腰痛、发热,病程迁延。本次发病急剧,有下尿路引流不畅因素

2.下腹部轻压痛,双肾区叩痛(+)

3.血WBC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尿蛋白(+),尿WBC多数,可见脓球和WBC管型 鉴别诊断

1.下尿路感染

2.肾、尿路结核

3.尿道综合征

4.慢性肾小球肾炎 进一步检查

1.血培养、尿培养、尿细菌菌落计数+药敏试验 2.肾功能(BUN,Scr,尿浓缩试验,尿渗透压,血尿?2-MG)

3.泌尿系影像学检查(IVP),B 超 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合理有效抗生素

2.去除诱因,防止复发(3)下尿路感染=已婚女性+发热+膀胱刺激征 4尿路结石

肾结石=活动后出现血尿+腰部绞痛+B超或X线 输尿管结石=活动后出现血尿+腰部绞痛+X线检查 诊断依据

1.右侧腰痛,活动后血尿

2.右肾区压、叩痛,右输尿管走行区有深压痛

3.B超及IVP所见:右肾积水,右输尿管充盈缺损,上段输尿管扩张

4.血尿酸及尿尿酸均增高,尿pH5.0。鉴别诊断

1.输尿管肿瘤

2.阑尾炎

3.尿路感染 进一步检查

1.CT检查

2.输尿管镜检查 治疗原则 1.碎石治疗或输尿管切开取石 2.术后积极采取预防结石复发的措施

5前列腺增生=老年人+尿频+进行性排尿困难

鉴别诊断:膀胱颈挛缩,前列腺癌,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进一步检查:B超,膀胱镜检查,尿流率检查,PSA,放射想核素肾图。治疗原则:观察等待,药物治疗(α1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手术治疗

6慢性肾衰=多年肾炎病史+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血肌酐(代偿期133、失代偿期442、衰竭期707、尿毒症期)升高苗圃出品V2手打 鉴别诊断:急性肾衰

进一步检查:血糖、抗核抗体、病毒性肝炎治疗,血常规,生化检查 治疗原则:营养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清楚体内毒性代谢产物,可应用促红素,同时补铁治疗。

1异位妊娠=停经史+剧烈腹痛+腹部包块+阴dao出血+宫颈举痛 诊断依据

1.有突发下腹痛,伴有急性失血和休克表现

2.有停经史和阴dao不规则出血史

3.宫颈举痛,子宫左后可触及包块

4.B超可见囊性包块,后陷凹有液性暗区 鉴别诊断

1.卵巢滤泡或黄体囊肿破裂

2.外科急腹症:急性阑尾炎、穿孔

3.内科腹痛:急性肠炎、菌痢 进一步检查

1.后穹窿穿刺

2.尿、粪常规

3.必要时内镜超声协助 治疗原则

1.输液,必要时输血,抗休克

2.开腹探查,清洗腹腔,左输卵管切除

备注:手术所见:腹腔内积血700±ml,子宫稍大,软,左输卵管增粗,直径约1±cm,壶腹部膨胀充血,可见1cm大小破口,周围有血块。探查腹腔,取出血块约500ml,其中有绒毛样组织,约3×3cm(如孕50天的胎囊),右附件(-),行左侧输卵管切除。输血400ml,术后平稳。术后病理:输卵管壶腹妊娠破裂。

2急性盆腔炎=下腹剧痛(宫颈举痛)+发热+阴dao分泌物增多 鉴别诊断: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 进一步检查:B超,宫颈管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查血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 治疗方案:

卧床休息,静脉滴注抗生素

3宫颈癌=接触性出血或不规则阴dao流血+菜花样赘生物(Ib期局限于宫颈,Ib1期经线<=4cm)鉴别诊断:活检后无需鉴别诊断

进一步检查: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阴dao镜下取活组织检查,术前常规化验检查。

治疗方案: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4子宫肌瘤=育龄女性+经量过多+子宫增大+贫血貌 鉴别诊断: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恶变或子宫肉瘤 进一步检查:B超,分段刮宫,完善相关术前检查 治疗方案:剖腹探查,切除子宫,术后对症治疗。5卵巢肿瘤=老年女性+腹胀+腹部肿块+消瘦

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核性腹膜炎,转移性卵巢肿瘤,生殖道以外肿瘤。

进一步检查:B超,腹部X线,CT,MRI,肿瘤标志物检查,腹腔镜检查,细胞学检查

治疗原则:手术治疗

6卵巢肿瘤蒂扭转=急性下腹痛+肿物+无休克无贫血,HCG(-),无停经及阴dao流血史

鉴别诊断: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破裂,急性盆腔炎 进一步检查:B超,血清CA125,术前常规检查 治疗方案: 急诊开腹手术

1缺铁性贫血=血清铁下降+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女性月经过多或消化系统肿瘤 诊断依据

1.贫血症状:心慌、乏力;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大便隐血(+);有关铁的化验支持诊断

2.病因考虑消化道肿瘤:依据:中年以上男性,有时胃部不适,但无胃病史;逐渐发生贫血,体重略有减轻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病

2.慢性病性贫血

3.海洋性贫血

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进一步检查

1.骨髓检查和铁染色

2.胃镜及全消化道造影、钡灌肠或纤维肠镜

3.血清癌胚抗原CEA)

4.腹部B超或CT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若为消化道肿瘤应尽快手术

2.补充铁剂

3.若手术前贫血仍重,可输浓缩红细胞 2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貌+出血倾向+三系减少 诊断依据

1.病史:半年多贫血症状和出血表现

2.体征:贫血貌,双下肢出血点,肝脾不大

3.血象:三系减少,网织红细胞减低,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1分

4.NAP阳性率和积分均高于正常,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尿Rous试验阴性 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1分

3.急性白血病

4.巨幼细胞性贫血 进一步检查

1.骨髓穿刺或活检

2.骨髓干细胞培养

3.糖水试验和Ham试验以除外PNH 1分

4.肝肾功能以利于治疗(肝功异常不能用雄性激素)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如成分输血,造血生长因子

2.针对发病机理给药:①针对干细胞:雄性激素,输脐带血,有条件可考虑骨髓移植;②改善微循环:654-2,一叶秋碱,硝酸士的宁(选一种);③抑制免疫:强的松,左旋咪唑 1.5分

3.中医中药:辩证施治 3白血病=发热+出血倾向+胸骨压痛+全血细胞减少 诊断依据

1.急性白血病:急性发病,有发热和出血表现;查体:皮肤出血点,胸骨压痛(+);化验:Hb和plt减少,外周血片见到20%的原幼细胞

2.肺感染:咳嗽,发热38℃;查体发现右下肺湿罗音 鉴别诊断

1.白血病类型鉴别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进一步检查

1.骨髓穿刺检查及组化染色,必要时骨髓活检

2.进行MIC分型检查

3.胸片、痰细菌学检查

4.腹部B超、肝肾功能 治疗原则

1.化疗:根据细胞类型选择适当的化疗方案

2.支持对症治疗:包括抗生素控制感染

3.有条件者完全缓解后进行骨髓移植 4淋巴瘤=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劲淋巴结结核 进一步检查:

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他检查

治疗原则:根据淋巴瘤的类型和分期选择化疗方案,必要时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女性+出血倾向+血小板降低(小于100-109),红白细胞计数正常

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进一步检查:骨髓检查,血小板相关抗体,其他,包括B超及血清ANA 治疗原则:立即血小板成分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脾切除。免疫抑制剂或其他治疗

1甲亢=心悸+眼突(眼胀)+情绪激动+多汗+甲状腺肿大 检查:T3/T4/TSH 131I 甲状腺核素 诊断依据

1.有怕热多汗,性情急躁

2.食欲增加,体重下降

3.甲状腺肿大,突眼

4.脉率加快,脉压增大 鉴别诊断

1.单纯性甲状腺肿

2.神经官能症

3.结核,恶性肿瘤 进一步检查

1.颈部B 超,同位素扫描

2.T3、T4、TSH测定

3.131 碘摄取率 治疗原则

1.内科药物治疗

2.必要时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腺肿

鉴别诊断: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进一步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等甲状腺核素扫描,化验甲状腺球蛋白,血降钙素水平,TSH,TSAb等。治疗原则:病因治疗,一般不手术治疗。

3糖尿病=三多一少,血糖测定:空腹7.0,餐后11.1,OGTT(1)1型糖尿病=三多一少+发病急+青少年+烂苹果味(2)2型糖尿病=中老年+发病慢+不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区别:血糖指标以33.3为界限 检查:果糖胺、胰岛素释放实验、C肽释放实验、糖化血红蛋白 一般治疗:生活指导、注意饮食、体育运动、病情监测、预防并发症 药物治疗:苗圃出品V2手打

促泌剂,磺脲类-2型非肥胖,饮食运动控制不理想 双胍类-肥胖者 胰岛素-1型和2型并发症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餐后血糖高

1脑出血=老年患者+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意识障碍+定位体征 鉴别诊断:脑梗死,引起意识障碍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肝性昏迷,尿毒症,急性酒精中毒,低血糖,药物中毒,CO中毒

进一步检查:CT/MRI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周围血液成分检查 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

治疗原则:尽可能就近治疗,保持气道通畅,高血压处理,降颅压治疗,合并症处理,高血压颅内血肿手术治疗

2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偏瘫+CT未见病灶 鉴别诊断:脑出血 脑栓塞

进一步检查:CT/MRI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 周围血液成分的检查 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查 血管炎的抗体检查 治疗原则:

超早期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动脉溶栓疗法 抗凝治疗 降纤治疗 血液稀释法

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外科治疗 一般处理

3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脑膜刺激征+CT 鉴别诊断:脑出血,脑栓塞

进一步检查:腰椎穿刺,脑MRI,CT,脑血管造影 治疗原则: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

4急性硬膜外血肿=脑外伤+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昏迷)+CT梭形血肿

诊断依据

1.有明确的外伤史 2.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3.头部受力点处有线形骨折

4.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并脑疝 鉴别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同有外伤史;血肿多出现于对冲部位;意识障碍持续加重;明确诊断靠CT 进一步检查 头颅CT平扫

治疗原则 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四肢长管状骨折

骨折专有体征:反常活动/骨擦感/畸形 肱骨外科颈骨折=肩部受伤+上肢活动障碍 肱骨干骨折=外伤史+上臂活动障碍+垂腕

肱骨髁上骨折=小儿+手掌着地+肘后三角关系正常+肘关节痛 诊断依据

1.好发年龄(10岁以下)2.典型受伤机制 3.局部压痛及轴向挤压痛,并触及骨折近端

4.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鉴别诊断 肘关节后脱位

进一步检查 右肘侧位X线片。明确诊断,了解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移位情况

治疗原则 手法复位,屈肘位后侧石膏托固定4-5周股骨颈骨折=髋部外伤+患肢外旋畸形+股骨大转子上移+Pauwels角 大关节脱位

桡骨头半脱位=小儿+强力牵拉上肢

髋关节后脱位=二郎腿+髋部剧痛+一侧下肢缩短+患肢内收内旋畸形 诊断依据

1.典型的受伤机制 2.大粗隆上移 3.典型的右下肢畸形表现 4.右下肢其它关节功能正常,感觉正常,说明未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鉴别诊断

1.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骨折机制走路滑倒时,身体扭转倒地所致患肢短缩,患髋呈屈曲内收外旋畸形)进一步检查

右髋正侧位X线片可证实脱位,并了解脱位情况及有无合并骨折 治疗原则

1.无骨折或只有小片骨折的单纯性后脱位,应手法复位,皮索引固定

2.如髋臼后缘有大块骨折或粉碎骨折或股骨头骨折,属复杂性后脱位,目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切开腹位与内固定肩关节前脱位=手掌着地受伤+健侧手扶托患侧肘部+杜加征阳性

1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蝶性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关节炎+ANA阳性 诊断依据

1.病史有贫血症状,尿色深黄;体检巩膜可疑黄染,脾大;化验Hb降低,网织红细胞增高,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Coombs试验阳性

2.SLE的依据①年轻女性,低热,关节痛,有时口腔溃疡;②查体:低热,口腔粘膜溃疡,脾肿大;③有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④肾脏病变 鉴别诊断

1.原发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药物性及其他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急性黄疸性肝炎 进一步检查

1.骨髓穿刺检查 2.血清结合珠蛋白等其他有关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3.ANA 谱及其他免疫抗体检查

4.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 检查

5.肝肾功能、腹部 B超 治疗原则

1.首选糖皮质激素

2.其他免疫抑制剂

3.对症治疗 2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老年女性+对称性小关节+RF阳性

鉴别诊断:骨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银屑病关节炎 痛风 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病造成的关节炎 感染性关节炎

进一步检查:抗CCP抗体 抗核抗体 抗ENA抗体 血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 关节X线检查

治疗原则:改善症状, 控制病情进展,保护关节功能。积极使用改变病情药物,规律用药,注意用药不良反应。1肺炎

支原体肺炎=儿童+刺激性干咳+关节疼+抗生素无效

支气管肺炎=婴幼儿+发热+呼吸困难症状(鼻翼扇动、三凹征阳性)诊断依据

1.先有上感表现咳嗽等,以喘憋、烦燥、呼吸急促、发热为主要表现

2.查体:口周发绀,鼻扇征(+),三凹征(+),两肺可闻及喘鸣音及湿罗音,有心衰体征:呼吸增快>60次/分,心率明显增快(>180次/分),心音低钝,肝大,双下肢水肿

3.化验血WBC数及中性分叶粒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肺炎

2.葡萄球菌肺炎 3.支原体肺炎 进一步检查

1.查病原体(细菌培养和血清抗体)

2.血气分析、X线胸片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4.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抗生素

2.心衰治疗:强心、利尿、扩血管剂

3.对症治疗:吸氧、祛痰、解痉平喘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主要是平喘解痉

2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感染)=季节(秋冬季)+大便稀水样蛋花汤样+发热

脱水分度(1)轻度:

(2)中度:泪少尿少四肢凉

(3)重度:无尿肢冷血压降 脱水性质:血清钠水平130-150 诊断:1.轮转病毒肠炎(重型/轻型)

2.重度(中度/轻度)高渗(等渗/低渗)脱水 3.其他,如代谢性酸中毒等 诊断依据

1.急性起病,发热,呕吐,大便10余次/日,稀水便、蛋花汤样,镜检偶见WBC,为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

2.有明显脱水表现:少尿至无尿,皮肤弹性差,前囟和眼窝明显凹陷,哭无泪,肢端凉,皮肤略发花

3.中-重度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深,急促,口唇樱桃红

4.佝偻病:方颅,1岁的前囱1×1cm,肋串珠(+),病史中有夜惊和牛奶喂养史 鉴别诊断

1.生理性腹泻

2.细菌性痢疾

3.坏死性肠炎

4.肠套叠 进一步检查

1.血电解质和CO2-CP

2.大便找病原体(必要时)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2.液体疗法:累积损失补充,继续及维持补充 3.佝偻病的治疗:给维生素D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性情烦躁+喂养不当+骨骼改变(肋膈沟、蛙腹、O型腿)+血清钙+血磷低

鉴别诊断:病因不同的其他佝偻病,如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肾性佝偻病,肝性佝偻病等。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进一步检查 血生化检查 骨骼X线片 相关鉴别诊断所需检查如血气分析 血电解质 肝肾功能

治疗方案 控制活动期 加强营养及时添加辅食,坚持户外运动,适当补钙

4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

(1)麻疹=发热+上感+全身丘疹+麻疹黏膜斑(2)风疹=低热+上感+红色丘疹+耳后淋巴结肿大触痛(3)急诊=突起高热+热退后出疹

(4)风疹=低热+瘙痒性水疱疹+向心性分布

(5)猩红热=发热+咽痛+草莓舌+皮疹在皮肤褶皱易受摩擦部位更密集 1病毒性肝炎

甲肝=发热+黄疸+HAV(+)+粪口传播 乙肝=发热+黄疸+HBV(+)+体液传播 丙肝=发热+黄疸+HCV(+)+血液传播 诊断依据

1.发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等黄疸前期表现,1周后出现黄疸

2.查体发现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

3.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阳性 1分 鉴别诊断

1.鉴别黄疸型肝炎的类型

2.溶血性黄疸

3.肝外阻塞性黄疸 进一步检查

1.肝功能(包括血胆红素)

2.肝炎病毒学指标

3.腹部B超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休息、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等 2.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拉咪夫定等

3.护肝药物

4.中医药

2细菌性痢疾=疫源接触+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样大便 诊断依据

1.起病急,高热,起病20小时才出现腹泻、脓血便

2.惊厥一次,抽搐后一直昏睡,神志不清,深浅反射未引出,双巴氏征(+),肢端凉,发绀,心率快,血压低(休克型表现)

3.大便常规WBC30-40/HP,血WBC增高伴核左移 鉴别诊断

1.急性坏死性肠炎

2.其他腹泻:小儿肠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

3.高热惊厥 进一步检查

1.血生化:电解质、CO2-CP、Ca2+

2.大便培养+药敏试验 治疗原则

1.病原治疗:抗生素

2.抗休克治疗:液疗,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

3.降颅压治疗,甘露醇

4.糖皮质激素应用 5.对症治疗:降温,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 2分

2.结核性脑膜炎 1分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1分

4.Mollaret脑膜炎 1分 进一步检查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 1分

2.血培养、PPD、血生化 1分

3.X线胸片 1分

4.脑CT注意硬膜下积脓 1分 治疗原则

1.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 1分2.糖皮质激素 1分3.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高热等

4艾滋病=接触史+发热+消瘦+HIV(+)1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红肿热痛

痈=中老年+发热畏寒+皮肤硬肿结+破溃后蜂窝状疮口

皮下急性蜂窝织炎=外伤+红肿热痛+皮温高+红肿波动感、边界不清+出脓

丹毒=下肢或面部+皮肤片状红斑+边界清楚隆起+易复发苗圃出品V2手打

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皮下红色线条+局部淋巴结肿大触痛 2急性乳腺炎=妊娠妇女+乳房胀痛+发热+WBC升高 急性乳腺炎+浮动感=脓肿形成

鉴别诊断:乳房内积乳囊肿 乳房皮肤丹毒 进一步检查:血常规 乳汁细菌检查 B超检查

治疗原则:脓肿形成前抗生素治疗 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 3乳腺癌=肿瘤高危因素+无痛质硬不光滑肿块+腋窝淋巴结肿大 鉴别诊断:纤维腺瘤 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腺导管扩张症 进一步检查:B超 钼靶X线检查 核心针穿刺活检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靶向生物治疗,中药治疗 4一氧化碳中毒=煤火炉+樱桃红+COHB增高 诊断依据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突然昏迷,查体,见口唇樱桃红色,无肝、肾和糖尿病病史及服用安眠药等情况,房间内有一煤火炉,有一氧化碳中毒来源,无其他中毒证据

2.高血压病I期(1级,中危组)血压高于正常,而未发现引起血压增高的其他原因,未见脏器损害的客观证据 鉴别诊断

1.脑血管病

2.其他急性中毒:安眠药等中毒

3.全身性疾病致昏迷:肝昏迷,尿毒症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进一步检查

1.碳氧血红蛋白定性和定量试验

2.血气分析

3.脑CT 治疗原则

1.吸氧,有条件高压氧治疗

2.防治脑水肿、改善脑组织代谢 2.对症治疗:保证气道通畅,防止误吸,预防感染 4.防治并发症和预防迟发性神经病变

5有机磷中毒=农药接触史+瞳孔针尖样改变+大蒜味+肺部听诊湿啰音+胆碱酯酶活力降低 诊断依据

1.呕吐物有大蒜味是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点,临床表现腹痛、恶心、呕吐、大汗等,并迅速神志不清

2.查体发现肌颤,瞳孔呈针尖样,流涎,两肺哮鸣音和湿罗音,心率慢等毒蕈碱样表现和烟碱样表现

3.无其他引起昏迷的疾病史 鉴别诊断

1.全身性疾病致昏迷:肝昏迷,尿毒症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

2.其他急性中毒:安眠药等中毒 3.脑血管病 进一步检查

1.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

2.血气分析

3.肝肾功能、血糖、血电解质 治疗原则

1.迅速清除体内毒物:洗胃、导泻

2.特效解毒剂 胆碱酯酶复活剂:解磷定应用等;抗胆碱药:阿托品的应用

诊断和治疗 篇3

……

A: Open your mouth and say “Ah”. 张开嘴说“啊”。

B: Ah… 啊……

A: 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 像这样多久了?

B: Ever since last night. 从昨天晚上开始。

A: Oh, I see. You’ve got/caught/had a cold. 噢,知道了。你得的是感冒。

B: Is it/that (so/very/rather) serious? 严重吗?

A: No. I don’t think it is too serious. But you really need a good rest and take this medicine. 不,不太严重。但是你的确需要好好地休息,还要吃这个药。

B: How often do/need/must I take this medicine/it? 多久吃一次?

A: Three times a day. 一天三次。

医生在给病人诊断时通常会说Open your mouth and say “Ah”. 张开嘴说“啊”。根据不同的病情还要作不同的诊断。例如:

1. Let me feel your pulse. 让我给你诊脉。

2. I’ll take your temperature. 我给你量一下体温。

3. Now breathe in, a deep breath. 现在吸气,深深地吸。

4. Do you have any pain here? 你这儿痛吗?

5. You’re to have a blood test. 你要验一下血。

6. You’ll have an immediate operation. 你要立即动手术。

7. Does it hurt when I touch it/press here? 我触摸(按)这儿你觉得痛吗?

8. I should say you’ve caught a cold. 我看你是感冒了。

9. I don’t think it’s serious. 我看这并不严重。

然后,医生就要下医嘱并告诉病人怎样服药了。常见的有:

1. Take this medicine once/twice/three times a/each/per day. 这种药每天服一/二/三次。

2. Drink plenty of water and have/take a good rest. 多喝些水,好好休息。

3. Keep to your bed and take the medicine on time. 躺在床上并按时服药。

4. Be sure to keep warm and rest. 务必注意保暖和休息。

5. Be careful of your diet. 注意你的饮食。

6. Take more exercise. 多进行锻炼。

7. Drink more hot water. 多喝热水。

8. You’ll be all right/well soon. 你不久就会康复的。

9. Come back and see me in a week if you’re not feeling better.

诊断治疗技术 篇4

1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10月到第2年的2月) , 似有一定的周期性, 每2~3年流行一次。但现在由于防疫等一系列的配套工作落后有些地方这种周期性不明显, 常年发生。2004年浙江平湖的全塘镇就出现了大面积的流行, 也给广大的爱犬养殖户造成了比较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而且凡是养犬的地方都有本病的发生, 特别常见于城市或犬类较集中的地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犬都可感染, 但2月龄以内的仔犬由于母源抗体的保护, 80%不受感染;3~12月龄的幼犬易感性最高;2岁以上的犬发病率逐渐降低。不同类型的犬瘟热死亡率再30%~80%之间。在所治疗的患犬中, 小型博美犬的治愈率最低。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 症状、病理变化

犬瘟热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5天。若野毒株来源于异种动物, 由于需要一段适应时间, 潜伏期可拉长到30~90天。患犬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顿, 体温呈双相热型 (即病初体温升高达40℃左右, 持续1~2天后降至正常, 经2~3天后, 体温再次升高) ;第二次体温升高时 (少数病例此时死亡) 。尿赤黄, 双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精神变差, 厌食, 但仍有食欲。接着如果是侵害呼吸系统为主, 病犬表现为体温升高, 鼻端干燥, 鼻眼流浆液性至脓性鼻汁, 咳嗽 (似东西卡住样) , 呼吸加快, 肺部听诊有啰音等肺炎症状。所以发病初期, 甚至中期, 易被误诊为感冒或肺炎。出现呼吸道症状, 病犬眼睑肿胀, 化脓性结膜炎, 后期常可发生角膜溃疡;下腹部和股内侧皮肤上有米粒大红点、水肿和化脓性丘疹;常发呕吐;初便秘, 不久下痢, 粪便恶臭, 有时混有血液和气泡。鼻和脚底表皮角质层增生而呈角化病。

个别的患犬病毒侵害消化系统而表现程度不同的呕吐、腹泻现象。后期 (感染后3~4周) 病毒进入神经系统, 约有10~30%的病犬开始出现神经症状, 即不自主地吠叫、四肢抽搐、头部震颤以及癫痫症状, 大小便失禁, 终因麻痹衰竭而死亡。这种神经症状是不可逆的, 即使病愈, 也会留下后遗症。

研究证明, 在犬瘟热的临诊表现中, 继发性细菌感染也起有很重要的作用。当与犬传染性肝炎等病混合感染时, 致死率更高。由于本病常与犬传染性肝炎等病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细菌, 使症状复杂化。妊娠母犬感染本病可发生流产、死胎和仔犬成活率下降等症状。

犬瘟热是一种泛嗜性感染, 病变分布广。上呼吸道、眼结膜呈卡他性或化浓性炎。肺呈现卡他性或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或肺泡中充满渗出液。在消化道中可见胃黏膜潮红。卡他性或出血性肠炎, 大肠常有过量黏液, 直肠黏膜皱襞出血。脾肿大。胸腺常有明显缩小, 且多呈胶冻状。肾上腺皮质变性。

2.2 诊断

临床诊断:典型症状为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 体温呈双相热型。病情恶化后, 眼睑肿胀, 呕吐, 下痢, 精神萎靡;神经型有神经症状, 癫痫样发作;肺炎型咳嗽声嘶哑, 呼吸困难, 有大量黏液性、浓性鼻漏, 听诊肺部有显著湿性啰音 (似东西卡住样) 。瘫痪型后肢麻痹瘫痪, 鼻翼、足垫角质化。由于本病的临诊表现复杂化。因此, 只可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可取病毒分离法、血清学检查法 (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法、琼脂扩散试验、酶标抗体法等) 包涵体检查法、分子诊断技术 (RT-PCR和核酸探针技术) 等, 但这些方法都比较费时、费力。普通基层兽医很难作出快速诊断。因此可选用最新实验室诊断方法, 即采取病料 (眼泪水和鼻水) 在进口犬瘟热试剂平板上化验, 大约10~15分钟可得出结论。且其准确度可在99%以上。

3 治疗

3.1 支持疗法

由于病毒病并没有直接可以杀死病毒的药物可以使用, 此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一切还是靠犬本身的免疫控制产生作用, 因此当犬发病之后, 出现丧失食欲、发烧、脱水等症状时, 如何维持犬身体功能, 延续生存条件使犬的免疫系统得以作用, 便是首要工作, 而这就是支持疗法的最终目的。可选用药:用氨基比林降体温;补液。

3.2 对症疗法

当犬瘟热病毒在犬体内肆虐的同时, 会有所谓的二次感染, 意思是说除了犬瘟热病毒以外, 犬的身体会因遭受病毒的破坏, 而容易被细菌感染, 微生物等其他病原侵入, 造成细菌性或微生物性疾病症状, 此时便要针对出现的症状加以治疗, 以防止二次性感染造成更大的伤害。可选用药:用青霉素 (40~80万单位) 、链霉素 (50~100万单位) 或先锋霉素 (0.5~1克) 等防止继发感染, 控制炎症;用安定、氰丙嗪抗惊风, 起到镇静作用;用地塞米松改善代谢机能, 氨基比林降体温, 并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C, 对症进行强心、补液、利尿、化痰、止咳等的治疗;加强饲料管理, 给予一定营养的、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3.3 免疫疗法

目前已知的治疗方法中, 已有免疫制剂的使用, 例如:自制血清、干扰素、血清制剂、免疫球蛋白等, 其目的都在于利用免疫反应 (即抗原抗体反应) , 来达到消灭和帮助消灭病毒的目的。如条件允许自制血清比较廉价。平时可选用药:用犬瘟热单克隆抗体, 消灭病毒;用干扰素, 干扰病毒的复制。

4 典型病例

皮皮 (8月龄雄的金毛猎犬)

体温:40.2℃;四肢抽搐, 大小便失禁, 生病已有半个月左右, 食欲减少, 脚垫变硬, 明显的足枕角质层增生。流黄浓鼻涕;经化验CDV呈强阳性 (+++) 前五天将对该犬进行抢救治疗。

第一天用药: (1) 5%葡萄糖250ml;双黄连20ml×2 (静脉输液) ; (2) 5%葡萄糖100ml;碳酸氢钠10m (静脉输液) ; (3) 5%葡萄糖100ml;利巴韦林1ml;罗氏芬1g (静脉输液) ; (4) 犬瘟热单克隆抗体5ml×10 (加倍剂量) ; (5) β-干扰素1ml。

配药:黄金粉、钙片、消毒威、营养膏。

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 (38.6℃) , 仍然发抖, 但是发抖的频率已有所减少。因此继续抢救治疗, 用药情况同第一天。连续用药至第七天, 再次作CDV化验, 化验结果呈阴性 (-) 。第八天开始逐渐降低犬瘟热单克隆抗体的使用剂量, 同时加强补充患犬的营养, 选用脂肪乳 (Interlipid) 静脉输液。其他用药和第一天一样。连续用药至第十天, 该犬已基本恢复正常, 偶尔仍有发抖现象。

5 小结与讨论

血清对已经发犬瘟热的病犬没有任何效果。血清对未发病而接触过病犬的犬可能有一些暂时的保护作用。但是没有质量保证或来源不清的血清, 往往会传染本病。因此, 选用血清对环境可用3%福尔马林、3%氢氧化钠、20%石灰水、5%石炭酸溶液或0.3%次氯酸钠进行消毒。消毒一定要彻底、全面, 不能留有死角。犬瘟热进行治疗已不可取。离病埋或3%福、5

通过采用进口犬瘟热测试板对患病初期的犬进行确诊, 能大大的提高检测的效率以及准确度。从而抓住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为抢救犬争取了时间。从防疫角度讲也减少了疫情的扩散。同时, 犬瘟热单克隆抗体以及干扰素的使用, 明显的提高了犬瘟热的治愈率。

防止此病发生的最好措施就是按规定程序进行预防免疫接种。引进种犬或从外地新买进的犬, 要先隔离观察, 然后补注疫苗。一旦发生病情, 要及时隔离病犬, 对因本病而死亡的犬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可用3%福尔马林、3%氢氧化钠、20%石灰水、5%石炭酸溶液或0.3%次氯酸钠进行消毒。消毒一定要彻底、全面, 不能留有死角。

个人体质的诊断和治疗 篇5

个人体质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具体表现为:1.油脂分泌过于旺盛,一张脸就像油田,油光满面。

2、容易出汗,汗黏糊糊的,让人粘腻不爽

3、偏爱肥甘厚味的东西

4、老是觉得浑身困重,懒得动,爱睡懒觉。

5、常觉得胸口闷,不舒服,有时甚至恶心、想吐

6、明明没感冒,可老觉得嗓子眼有痰,咳不出来。

患者自身疾病:高血压、脂肪肝

对于患者体质的诊断:痰湿质(或腻滞质、湿腻质)。

痰湿体质的主要体征表现:身体肥胖,或嗜食肥甘,嗜睡懒动,口中甜腻,食量较大,多汗,既畏热,又怕冷,适应能力差。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恶

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

或头身困重,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苔多腻,常见灰黑,或舌面罩一层粘液,脉濡或滑。

痰湿体质易导致的疾病:“百病皆由痰作祟” “顽痰生怪病”

例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

尿病,痤疮,胃病,月经不调

常用祛痰湿的中成药:二陈汤,金匮肾气丸,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陈夏

六君丸,排毒养颜胶囊,平胃散

饮食建议:宜于清淡、含纤维多的食物,如冬瓜、黄瓜、韭菜大头菜、香椿、辣椒、大蒜、葱、姜、蚕豆、木瓜、白萝卜、荸荠、紫菜、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红小豆、蚕豆、包菜、山药、薏米、冬瓜仁、牛肉、羊肉、狗肉、鸡肉、鲢鱼、鳟鱼、带鱼、泥鳅、黄鳝、河虾、海参、鲍鱼、杏子、荔枝、柠檬、樱桃、杨梅、石榴、槟榔、佛手、栗子等。应限制食盐的摄入,不宜多吃肥甘油腻、酸涩食品,如饴糖、石榴、大枣、柚子、枇杷、砂糖等。此外,杏仁霜、莲藕粉、茯苓饼对

该体质者是不错的食补选择。

养生建议: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

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多痰、浮肿、睡时鼾声如雷等,在养生方

法上应多注意在平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加强运动。起居调

摄痰湿体质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

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

间,多进行户外活动,享受日光浴;洗澡应洗热水澡,程度以全身皮肤微微发

红、通身汗出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

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 篇6

医生通常将室早分为良性室早和恶性室早。良性室早大部分是功能性的,很多健康人也可以出现,饮酒、浓茶和咖啡,精神受刺激、精神紧张、吸烟等,是引起良性室早的常见原因。恶性室早则大部分是病理性室早,各种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低氧血症,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洋地黄中毒,以及药物影响等,均可诱发室早。值得提出的是,许多抗心律失常药也可引起室早。近年来发现,脊椎和脊神经病变,特别是脊柱骨胸1~5的错位,常会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因此,正确判断室早的性质和原因,对于病人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判断室早的性质一般根据两个方面:心电图的表现形态、心脏的基础病变以及病人的临床症状。但不可根据一份心电图来判断室早的性质,需要反复观察多份较长时间的心电图。因此,仔细做好临床检查很重要。一般来说,健康人的室早可以完全无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也有一部分人可以出现心悸或失重感。而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扩大、心衰、心绞痛,以及发生在老年人或儿童,和运动后、服用洋地黄后出现的室早,则多为病理性的,需要积极治疗。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不可把无证据的老年人室早,都归之于冠心病;也不可把无充分证据的青年人室早,都归之于心肌炎或心肌炎后遗症。实际上,大多数心脏正常人发生的室早,不论频发或偶发,也不论其复杂程度如何,多是属于良性,预后良好。

至于室早需不需要治疗,在大医院可以根据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处理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

1.对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的偶发室早,一般可不必治疗,予以定期观察。

2.对有明确原因者(如心衰、电解质紊乱、缺氧、心肌缺血、心肌炎、药物中毒等),应以治疗病因为主,不宜盲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3.对于虽为良性室早,但因病人敏感性较高,有明显不适症状者,可首先选用β-阻滞剂治疗;也可选用美西律、心律平,不应选用器官毒性较大的胺碘酮,也不应选用价格昂贵的索他洛尔。

4.对于无心衰、无传导阻滞且心率快者,宜选用β-阻滞剂、美心律、心律平;心率较慢者,宜选用阿托品等提高心率药,如无效再加用心律平等药。

5.对于伴有心衰或由折返机理引起的室早,应积极治疗心衰,可同时选用胺碘酮治疗。

6.对于冠心病伴室早,应首选β-阻滞剂。

7.对于发生在病窦综合征的室早,应首选人工起搏治疗。

8.对于洋地黄中毒时发生的室早,应首选苯妥英钠治疗。

9.对于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患者,可选用β-阻滞剂或异丙基肾上腺素治疗。

诊断治疗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3年4月本院常规内镜疑诊消化道早癌患者263例为研究对象, 内镜黏膜切除、剥离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确诊为消化道早癌60例, 年龄19~85 (65.9±9.4) 岁;男女比例为1.077∶1。其中腹胀41例、胃胀23例、嗳气13例、反酸19例。

1.2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白光检查, 有可疑病变时取活检并配合内镜技术进行组织病理确诊, 如窄带成像内镜和色素内镜, 观察并记录各种内窥镜模式下病变的形态、胃小凹分型及毛细血管的形式, 并安排一位高年资病理医师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静脉麻醉或清醒镇静下, 内镜诊断确定病变范围, 并对之进行染色处理, 在距离病灶周围外2mm标记界限, 并采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加少量靛胭脂每点2~3ml注射至黏膜下层, 圈套电凝法或透明帽法将隆起病变1次或分次切除[3]。

1.3 评定指标

影像质量打分标准:1分为模糊;2分表示暗淡;3分比较清晰;4分清晰;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手术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质量、毛细血管影像质量评分

内镜窄带成像 (NBI) 内镜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3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NBI在毛细血管和放大色素内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常规内窥镜比较, *P<0.05;与放大色素内镜比较, #P<0.05

2.2 手术时间与费用

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时间和经济费用情况如下, 消化道早癌患者采取不同手术类型黏膜切除术 (A组) 和外科手术 (B组) 费用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济花费3方面均小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

2.3 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并发症

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外科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多指浸润深度未能超过黏膜或仅局限在黏膜层的消化道癌症, 常见的消化道早癌有胃癌早期、食管癌早期和结直肠癌早期, 胃肠道肿瘤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水平, 具有较高的并发率和病死率, 及时发现并采取治疗极为关键[4]。故早期诊断消化道癌症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随着近年内镜技术进步和发展, 使得识别消化道早癌敏感度和特异性大大提升。

传统内镜多采用白光内镜对患者病症进行诊断, 该种诊断准确性不高, 而伴随NBI、超声内镜 (EUS) 等新技术的出现, 消化道早癌检测率大大提升, 内镜新技术受到广大医院和医师的青睐。窄带成像是新的内镜技术, 可有效增强未染色黏膜的对比, 通过特殊的“窄带过滤器”, 留下光谱为诊断消化道早癌标准[5]。放大色素内镜可实现对肿瘤微小结构变化的呈现, 进而捕捉胃黏膜上微小变化。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放大窄带成像 (NBI) 影像质量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 (P<0.05) , 且色素内镜在形态和胃小凹分型方面优于常规内窥镜 (P<0.05) 。窄带成像具备放大功能, 可有效显示增强的黏膜形态和黏膜的微血管结构, 而血管新生是判断消化道早癌形成重要特点, 因此, 对血管性态的观察十分重要。

研究中内镜黏膜切除手术时间为 (42.35±5.12) min, 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模式手术时间 (P<0.05) , 前者患者创口小、无明显组织脏器的损伤, 而后者组织脏器的损伤较大, 存在一定的手术风险。患者术中常出现并发症有出血和穿孔。Chung研究中1000例消化道癌症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手术时, 出血量为15.6%, 穿孔率为1.2%, 且穿孔发生率和肿瘤大小及位置有很大的关联。本研究中A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0.05) , A组治疗具有绝对优势。内镜黏膜切除术是依托息肉电切术发展起来的内镜新技术, 和传统内镜治疗相比, 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均优于传统内镜治疗。

综上所述, 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可选择微创治疗方法, 通过本研究开展笔者认为EMR和ESD在诊治消化道早癌方面效果好、安全、创伤小, 且经济成本低,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然本研究亦存在局限性, 未对EMR和ESD进行对比, 且未专门对某一特定消化道癌症进行设置对照, 使研究结果需进一步验证, 日后应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鉴别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 以提升消化道早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疑似消化道早癌患者263例为研究对象, 内镜黏膜切除、剥离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确诊为消化道早癌60例, 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 患者35例 (A组) 、外科剖腹手术25例 (B组) , 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窥镜、超声内镜、NBI内镜, 根据内镜影像评分对诊断进行评价;比较2组不同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内镜窄带成像 (NBI) 内镜在形态、胃小凹分型、毛细血管形态3方面均优于常规内窥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经济花费3方面均较B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外科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NBI对消化道早癌诊断准确性要优于常规内窥镜和超声内镜,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黏膜下切除术对治疗消化道早癌具有良好临床效果, 创口小、安全、有效, 在大力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窄带成像内镜,消化道早癌

参考文献

[1] 李兆申.中国消化内镜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0, 25 (1) :5-7.

[2] 孙曦, 卢忠生, 王向东, 等.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 (3) :207-209.

[3] 隋娟娟, 张刚锋.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3, (6) :477-480.

[4] 刘红, 吴静, 林香春, 等.窄带成像内镜下结直肠腺瘤特征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10) :1121-1124.

诊断治疗技术 篇8

关键词:胃肠外科,急腹症,诊断,治疗,腹腔镜技术

急腹症是指发生于腹腔和盆腔内及腹膜后脏器和组织的急性病理变化。胃肠外科急腹症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类型之一,其发病急骤,临床进展相对较快且病因繁多复杂,是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难点[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其在急腹症的诊疗中起到显著的成效。本文为探讨在胃肠外科急腹症患者诊断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诊疗价值,现从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1日-2015年12月1日收治入院的78例胃肠外科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为随机选取,均具有临床代表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21~65岁,平均(46.48±5.58)岁,其中包括急性阑尾炎9例,急性肠梗阻11例,上消化道穿孔14例及肠扭转5例。对照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23~64岁,平均(45.74±5.23)岁,其中包括急性阑尾炎10例,急性肠梗阻12例,上消化道穿孔11例及肠扭转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胃肠外科急腹症类型、病程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入选患者均经临床探查手术明确诊断;(2)排除存在肝肾等严重脏器功能紊乱的患者;(3)排除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4)排除存在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患者;(5)排除孕期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6)入选患者均不存在腹腔高压现象;(7)排除已出现各项基础生命体征紊乱的患者;(8)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2,3]。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准备工作。术前进行各项常规化验,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治疗的身体条件。给予患者补液,预防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常规进行胃肠减压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部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术前进行胃管插管及尿管插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麻醉处理后,经脐孔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行腹腔镜探查,分别检查腹腔全面及局部情况、实质脏器和空腔脏器情况及积液情况等。根据腹腔情况选择腹腔镜操作孔进行腹腔镜手术处理。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行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行梗阻松解手术,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行穿孔修补术,肠扭转患者行复位手术。

1.4 观察指标

(1)腹腔镜疾病诊断情况及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腹腔镜疾病诊断情况及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探查诊断,3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诊断正确率为100%(39/39)。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术中、术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疼痛及肠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对于急腹症的处理常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在各类疾病中均得以广泛的应用[4]。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仅需在患者腹部打孔,应用内窥镜进行治疗[5]。其在常规解决疾病问题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中手术创伤大、耗费时间长及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等各方面的问题。腹腔镜手术的应用避免了因疾病难以确诊治疗造成的病情延误现象,以其各项诊断及治疗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成为疾病治疗的首选手段[6]。相关研究显示,在2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探查治疗,其中26例患者顺利完成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其成功率高达92.9%(26/28),另外两例患者因严重广泛黏连及疝内肠管坏死而中转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行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无复发现象的发生[7]。另有相关研究报道,对44例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及治疗,与另65例开腹探查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腹腔镜探查患者中95.5%(42/44)得到明确诊断。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8]。腹腔镜手术应用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本文通过分析可知,经腹腔镜探查,患者的各型急腹症均得到明确的诊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也显著缩短。观察组行手术治疗的手术切口长度较短,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相对较快。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疼痛及肠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患者腹胀发生相对较多的原因可能是在行腹腔镜探查时需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气腹,如术后气腹气体排出不彻底常可增加腹胀的发生。另外手术时间长短及术前准备情况均可影响术后腹胀的发生。总体上本次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胃肠外科急腹症患者诊断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手术可明确诊断患者疾病,提升患者疾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且临床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应加以推广以造福更多患者。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术后腹胀情况的发生相对比较常见,在疾病治疗中应注意手术后尽量排出气腹气体,术前严格消除致腹胀原因,以减少腹胀的发生,促进手术的恢复进程,进一步提升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李留柱,钱燕,陶国全,等.腹腔镜探查在急腹症诊治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3):52-53.

[2]章桂喜,黄勇平,樊敬文,等.腹腔镜用于诊疗阑尾炎及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6):134-136.

[3]梁承友,罗毅,刘顺顺,等.复杂阑尾炎的腹腔镜手术及术后处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3):281-282.

[4]黄建朋,韩明福,董荣坤,等.腹腔镜手术在胃肠道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12):923-925.

[5]李铎,刘金洪,康春博,等.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急腹症探查术100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2):127-130.

[6]汪勇,张军.腹腔镜探查术与剖腹探查术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对比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0):1174-1176.

[7]景化忠,刘宏斌,李洪涛,等.腹腔镜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7):518.

诊断治疗技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5例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患者进行探讨,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或肠镜检查未确定出血病变部位, 且保守治疗后未能有效止血或发生反复性出血。25例患者中女性患者7例, 男性患者18例, 年龄范围为12~80岁, 平均年龄为 (56.4±1.7) 岁, 病程时长为1~14 d, 平均病程时长为 (5.3±1.2) d。临床表现均包括反复性便血 (暗红色或黑便) 和/或反复性呕血, 伴随着一定程度贫血。所有患者在支持治疗下采取急诊DSA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seldinger术进行治疗, 选取5FRH导管, 通过股动脉进行插管, 分别对肝总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以及胃和十二指肠动脉进行造影, 对于疑似出血患者可采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普通弹簧圈予以栓塞治疗, 若出血的血管分支较细或痉挛则选取3F微导管超选择性置入出血血管末端, 选用4号线进行栓塞,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3F微导管置入直动脉末端, 同时使用4号线予以栓塞。对于DSA诊断为阴性患者采取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以及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 连续治疗4~8 h。

1.3 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3]

栓塞治疗后立即复查出血动脉闭塞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对比剂外溢。患者活动性出血停止, 且生命体征平稳, 血红蛋白升高, 3 d内出血停止则表示介入栓塞治疗成功。

2 结果

DSA检查阳性率为44.0% (11/25) , 阳性患者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成功9例, 成功率为81.8%, 剩余2患者在栓塞治疗期间发生大出血而死亡, 5例DSA诊断为阴性患者采取预防性栓塞治疗, 术后未见胃肠道梗死, 见表1。

3 讨论

数字减影血液造影技术 (DSA) 是一种操作方便、简单、使用安全的临床诊断技术[4]。主要是通过选取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进行造影检查, 该技术可显示出>0.5 ml/min的动脉分支上的出血位置, 诊断阳性率在50%以上[5]。本文选取的25例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患者经DSA技术造影检查阳性者11例, 诊断阳性率为44.0%, 阳性率低于文献报道, 分析其可能为以下几点: (1) 患者在行造影前均服用了血管性收缩药物, 对造影效果产生影响; (2) 动脉血管出血量少, <0.5 ml/min; (3) 因为憩室、息肉和炎症等因素导致动脉血管DSA造影未见显著改变[6]。为了降低由于血管收缩药物和动脉血管改变对造影诊断效果的影响, 可酌情应用654-2类药物对胃肠道蠕动进行抑制, 同时多利用DSA技术中的局部放大和减影功能, 尽量应用微导管以及超选择性插管, 从而增加出血病灶的阳性诊断率[7]。

介入栓塞疗法是临床上治疗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以及止血效果明显等优点, 对保守治疗未见明显效果且出现反复性出血患者来说需及时采取血管造影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应勇等[8]研究发现, 对胃肠道动脉进行栓塞治疗, 其完全止血率可达到60%, 临床止血成功率为100%。因此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因为上消化的血液供应较为丰富, 动脉侧枝循环较多, 同时胃壁内的循环环吻合程度较高, 所以不会发生管壁坏死。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也可采取介入栓塞治疗, 治疗过程中强调DSA和微导管的使用是近几年来消化内科临床医生研究的重点内容。临床研究报道[9], 微导管的应用可使达到靶血管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对在肠系膜的弓状动脉内采取近端栓塞治疗成为可能。据相关文献报道, 精确定位一定区域内的直动脉和末级弓状动脉并予以栓塞治疗将不会导致肠道坏死[10]。目前临床上认为导致肠道缺血性损伤的原因与直动脉被栓塞无关, 而是与栓塞部位过近有关。较大分支血管栓塞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的肠段发生缺血, 引起侧枝循环无法达到缺血区域。虽然直动脉间未有吻合, 然而进入肠壁后再发生的分支则会互相吻合进而形成壁内血管网。本文中3例DSA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阳性者均予以介入栓塞术, 手术过程中将3F微导管送达到破裂血管的末端, 并置入丝线进行栓塞, 全部患者均未发生肠梗死。

总之, 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继保守治疗、急诊外科手术治疗之后又一个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对于高危且手术难以探查的患者, 选取介入诊断和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检查和治疗方法。另外, 针对采取DSA检查中的阴性患者, 采取肠系膜上下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以及预防性栓塞胃和十二指肠动脉治疗可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尝试, 其不仅能增加临床治疗成功率, 还能挽救多数患者生命, 然而对于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还较少, 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DSA) 在胃肠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5例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患者临床病例资料, 总结DSA技术在胃肠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 DSA检查阳性率为44.0% (11/25) , 阳性患者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成功9例, 成功率为81.8%, 剩余2患者在栓塞治疗期间发生大出血而死亡, 5例DSA诊断为阴性患者采取预防性栓塞治疗, 术后未见胃肠道梗死。结论 DSA技术在检查和栓塞介入治疗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以及治疗价值, 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胃肠道出血,介入栓塞疗法

参考文献

[1]谢海.胃肠道动脉性出血患者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8 (1) :42-43.

[2]刘海荣, 应勇, 黄国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技术在胃肠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5, 35 (4) :582-583.

[3]应勇, 罗家芳, 何晓, 等.预防性介入治疗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22 (35) :5556-5560.

[4]应勇.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联合肠系膜上动脉置管灌注垂体后叶素在DSA检查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 2014, 9 (6) :781-783.

[5]苏国强, 马建华, 卢立军.消化道大出血的DSA检查及介入治疗[J].医疗卫生装备, 2014, 35 (1) :83-84, 97.

[6]王龙彪, 龚文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22例[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2) :58-59.

[7]陈燕浩, 谭国胜, 殷云志, 等.急性消化道出血DSA诊断与介入治疗疗效探索[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3, 7 (6) :28-30.

[8]应勇, 罗家芳, 张文红, 等.联合介入应用于DSA阴性胃肠道出血患者的效果评价[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21 (36) :4180-4184.

[9]高红桥, 庄岩, 田孝东, 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消化道出血的诊治[J].中华外科杂志, 2013, 51 (8) :685-687.

诊断治疗技术 篇10

1 血管内超声显像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血管内超声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送入血管内用以显示血管的横切面, 与冠状动脉造影通过造影剂充填管腔轮廓来显示冠状动脉不同, IVUS能显示血管腔和血管壁的界面, 并能确定斑块的性质和血管壁内的结构, 临床应用经验已表明该方法具有直观、准确等优点, 可重复地评估冠状动脉的损害程度及形态学改变, 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新的“金标准”[1]。

1.1 临床应用

IUVS不仅可以分析斑块的成分, 血管狭窄程度, 还可以有效地指导和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支架植入目前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手段。但是, 支架内再狭窄, 发生率在5%~20% (取决于病变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因素) , 仍然是一个主要缺点。IVUS在认识再狭窄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系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证实, 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表现不同。Sirius[3]研究发现,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形态类型主要为局灶型 (87%) , 而金属裸支架组的再狭窄则主要为弥漫型 (58%) 。研究显示, 血管内超声测定的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是预测药物洗脱支架发生再狭窄的最重要因素。Sonoda等[4]发现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支架后, 最小支架内横截面积为5.0 mm时对预测支架内再狭窄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均接近80%) , 阳性预测值可达90%。Hong等[5]对550例患者共置入670个Cypher支架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研究, 发现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小于5.5 mm和支架总长度大于40 mm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良好血管内超声指标。如果患者的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大于5.5 mm且支架长度小于40 mm, 再狭窄率仅为0.4%, 而如果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小于5.5 mm且支架长度大于40 mm支架内再狭窄显著增加至17.7%。所以, 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 在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时, 应坚持尽量选择长度较短 (小于40 mm) 的支架, 支架置入后应尽量获得最大的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 (支架内最小横截面积大于5.5 mm) 等原则, 以降低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1.2 未来展望

新近发展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 (virtual histology IVUS, VH-IVUS) 是一种新的血管内超声后处理技术, 通过彩色编码技术用不同的颜色分辨斑块的性质, 能对斑块的组成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它所得到的斑块影像能够提供重要信息, 能清晰地分辨冠状动脉内斑块、钙化等病变, 准确判断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 为冠心病介入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并提高对药物或其他治疗效果评价的准确性。Nasu等[6]对15例稳定性心绞痛和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 同时进行斑块旋切术, 将旋切的病理组织切片与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进行比较, 证实了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与病理组织学的高度一致性,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预测纤维斑块的准确率为87.1%, 其中纤维脂质斑块为87.1%, 坏死核心为88.3%, 钙化组织为96.5%。

2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Multiple-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随着MSCT技术的快速发展, 对冠状动脉远端及小分支显示更为清晰。虽然心脏CT检查的一项困难是持续运动的心脏可以产生运动伪影。但是目前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高、图像质量受心率的影响小, 真正做到了各向同性成像, 使得其对冠状动脉更多解剖细节能够显示, 对评价血管节段和排除冠心病方面将是一个很有用的无创检查手段[7]。

2.1 临床应用

MSCT用于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临床上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定义为支架内大于等于50%的狭窄 (支架内再狭窄) 和支架两端5 mm范围内管腔狭窄直径大于等于50% (支架边缘型再狭窄) 。支架边缘型再狭窄由于受支架影响小而使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8]。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不能很好地显示支架的形态, 且是一种有创的检查, 并有一定的风险。而MSCT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 能够很好地显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尤其是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阴性预测值很高, 能够可靠评估支架内再狭窄, 但是仍有相当比例 (2%~44%) 的支架不能满足MSCT评价条件, 其主要原因有部分容积效应、支架金属伪影、支架长轴与CT扫描Z轴的关系, 此外, 影响CT评价的其他因素有心率过快、心律不齐、支架植入部分的冠状动脉管壁钙化[9]。随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放置支架患者数量的迅速上升, 无创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及支架内再狭窄成为MSCT最具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MSCT能够直观显示桥血管及其连接关系, 对桥血管的开通及桥血管管腔狭窄均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术后评价具有较大优势, 有望部分替代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术, 由于静脉血管移植管腔大, 与自身冠状动脉相比, 受心脏搏动影响相对较小, 螺旋CT对其显示一般优于与其相连接的自身冠状动脉。目前螺旋CT对动脉移植血管评价水平接近于对静脉移植血管的评价。影响影像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手术夹的伪影和心律不齐等, 但我们相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螺旋CT成像将会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随诊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2 展望

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用于诊断和评价冠心病的无创检查方法, 由于其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技术, 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随诊手段, MSCT在评价血管节段和排除冠心病方面非常有价值。随着双源CT和256层螺旋CT等更为先进的CT机投入临床研究, 其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可以进行不依赖心率的冠状动脉数据采集, 也不需要检查前控制心率, 简化了检查程序, 提高了CT检查患者的流通量, 其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后处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使CT图像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 并有望实现CT功能成像。所以, 我们相信, MSCT的进步必将为冠心病的诊断开辟无创检查成像的新纪元, 并有望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目前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MRI)

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coronar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 MRA) 可以无创性地检测心外膜主要的冠状动脉, 和冠脉造影相比具有无辐射, 无损伤性, 可重复性等特点。自1987年首次报道以来, 其技术不断发展, 空间分辨率得到显著提高, 在患者自由呼吸状态下, 也能够成像。如今现行的磁共振技术分辨率可以达到500~700μm, 接近于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分辨率。现在的技术包括应用三维数据采集器收集数据包括患者自由呼吸时的数据, 应用三维导航技术显示心脏运动。图像在心脏周期中的短暂静止状态 (大约0.08 s) 下获得, 这些单幅图像组合在一起得到完整的图像。

3.1 临床应用

目前, 在诊断冠心病方面, 冠状动脉MRA的应用远远少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MRA可以测量血管狭窄程度, 血管壁厚度以及对斑块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c MAR通过使用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Yeon等[10]应用3 D梯度回波反转恢复序列延迟增强T1加权成像进行主要的心外膜冠状动脉斑块成像, 研究显示, 随着MSCT所示斑块钙化程度的增加, 其冠脉管壁MR扫描延迟强化的发生率也增加, 并且经冠脉造影结果证实与其管腔狭窄相关。经证实, 这种方法有助于评价亚临床和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一项多中心实验包括109名患者资料表明, 与CT angiography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 敏感度为93%, 特异度为42%, 和CT angiography相比其阳性预测值为42%, 阴性预测值为81%[11]。

MRI因其具有无创性和多参数成像的特点, 能显示大、中动脉斑块内的多种组织学成分。但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及成分的判定依赖于MR对比剂的应用。有研究证实非特异性低分子量细胞外造影剂 (例如Gd-DTPA) 可以提高MRI检出并判定斑块成分的敏感性[12,13]。低分子量钆螯合物可以漏入到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的非正常内皮之内或者借助新生血管系统进入到斑块内。研究显示钆的增强首先出现在纤维组织, 例如纤维帽。纤维组织的强化造成了坏死脂质核 (低信号) 、纤维组织 (高信号) 和管腔之间的良好对比。血管壁的延迟强化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包括斑块的通透性、排泄的动力学和细胞外容积 (因斑块成分和结构而异) 。炎症反应过程引起了细胞外容积和内皮通透性的增加, 导致细胞外造影剂快速地扩散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细胞外间隙中, 因此引起明显的强化。研究证实, 纤维细胞组织的成分决定着MR信号的增加。由致密、有机胶原构成的纤维帽的MR增强要迟于具有新生血管系统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纤维帽。坏死脂质核无强化的原因, 一种可能是由于快速的排泄动力学所致, 另一种可能是由于坏死区细胞外造影剂的扩散受限所致。

3.2 展望

在未来, 应研究多用途功能磁共振扫描仪, 并结合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来评估冠状动脉。通过检测异常的室壁运动或灌注缺损来确定动脉是否受到损害, 同时由于磁共振物理原理, 它有可能进行对比造影, 可以与特定的目标媒介标记。例如, Spuentrup等[14]用纤维蛋白定位的造影剂, 以确定冠状动脉和肺动脉血栓。最终在冠状动脉管腔和肺动脉血栓处图像呈白色增强。这种标记物和正在发展的其他标记物的临床研究意义是在未来临床分子影像学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我们相信随着硬件、线圈和序列的拓展, 分子影像学研究的深入, c MRI将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手段。

4 总结

如何诊断和治疗巴氏食管 篇11

巴氏食管的形成,既有先天发育上的原因,也与后天环境因素有关,但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胆汁和胃液反流造成的。也就是说,酗酒、吸烟、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以及使用抗肿瘤的化疗药物等均可使人形成巴氏食管。当然,有些巴氏食管患者的发病原因至今还未研究清楚。通常,巴氏食管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如果伴有胃食管反流病,便会出现烧心、反酸、吞咽不利等症状。据统计,巴氏食管患者发生食管腺癌(食管癌的一种类型)的几率比健康人高20~40倍。25%以上的食管癌患者都会出现巴氏食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巴氏食管患者都会发生癌变,更不能说患了巴氏食管就等于患了食管癌。要确诊患者的巴氏食管是否发生了癌变必须为其做食管黏膜的病理检查。如果在显微镜下发现患者的食管黏膜腺体呈中度或重度的不典型增生(又叫异型增生,根据其增生的程度可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那么该患者的食管就有癌变的可能。在临床上,诊断巴氏食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胃镜检查:正常的食管黏膜在胃镜下呈均匀的淡粉色。巴氏食管患者的食管黏膜会出现局限性片状或哑铃状的淡橘红色改变,这种淡橘红色的食管黏膜可与患者的贲门相连,也可以孤立地存在。一般来说,先天性的巴氏食管多发生于食管的中段以上,而由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巴氏食管多发生于食管的下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黏膜在胃镜下有时也可出现类似巴氏食管的改变,所以做胃镜检查只能对巴氏食管做出初步的诊断,要想明确诊断,还需为其做食管黏膜的病理检查,

2.病理检查:在为患者做食管黏膜的病理检查时,可从其胃与食管的结合部开始,沿食管的4个壁向上每隔1~2公分取一块组织。若患者的食管黏膜上有溃疡、糜烂、斑块、小结节或狭窄等异常改变,则需增加所取组织的数量。巴氏食管患者的食管黏膜在显微镜下可呈现单层柱状上皮改变。

那么,该如何治疗巴氏食管呢?

1.可进行药物治疗:巴氏食管患者可选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或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同时还可配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依安欣、麦芝林等)进行治疗。

2.可使用内镜进行治疗:该疗法对患者的损伤小。体质弱、年龄大的巴氏食管患者均可使用该疗法治疗。但该疗法对设备和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目前用于治疗巴氏食管的内镜疗法主要有氩气刀、高频电、激光、射频、光动力、冷冻以及黏膜切除术等。

3.可进行手术治疗:发生了癌变的巴氏食管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诊断治疗技术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经院前诊断和手术且病理证实为颅内占位[4,5]。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10~68岁, 平均 (48±1.96) 岁;病程2个月~5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 年龄10~65岁, 平均 (47±1.25) 岁;病程2个月~6年。患者的临床表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乏力、视力下降、癫痫发作, 病程1 d~3年;其中脑膜瘤31例, 脑血管畸形13例, 脑动脉瘤30例, 脑胶质瘤17例, 血管网状细胞瘤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 并行头颅MRI检查, 再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DSA检测, 术前根据检测结果, 行肿瘤可能供血血管等情况指导手术入路进行治疗, 术后观察患者手术肿瘤周围水肿情况和局部栓塞发生例数, 并做好记录。

给予观察组患者3D-CTA容积再现技术进行检测, 手术前进行CTA容积再现检测, 清晰显示出患者肿瘤血管形态, 同时立体显示出肿瘤周围血管和供瘤血管与颅脑之间存在的关系。然后根据患者CTA检测结果经过多角度的旋转, 术前判断肿瘤血管和供瘤血管, 然后依据此诊断结果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方式;术中根据术前判断术中尽量对供瘤血管给予烧灼、切断, 同时注意保护肿瘤周围血管和穿瘤血管, 手术方式尽量选择肿瘤全切。手术完成之后观察患者手术肿瘤周围水肿情况和局部栓塞发生例数, 并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1周, 对两组患者均行MRI DWI检查, 观察患者肿瘤周围发生局部脑梗塞发生率, 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通过分析, 发现观察组患者1例患者发生瘤周血管破裂, 1例术中出血量达400 ml、2例梗塞, 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2例患者发生瘤周血管破裂, 5例术中出血量达400 ml、4例栓塞, 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分析, 发现观察组患者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灵敏度、符合率分别为97.2%、98.1%, 对照组为97.7%、98.4%, 观察组患者诊断灵敏度和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36、0.3536, P>0.05) 。

3 讨论

(1) 颅内占位性病变以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中颅内肿瘤是为常见的疾病类型, 绝大部分需要开颅手术切除。 (2) 颅内动脉瘤发生率比较高, 而破裂出血的病死率也比较高, 其中首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为10%~15%, 再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 很多患者发病后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 没能坚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6]。所以对动脉瘤的早期诊断非常必要, 同时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定位是治疗的关键, DSA、MRI是以往检测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颅内解剖结构, 通过图像能够了解患者病变血功情况, 但是这种检测方法难以做到颅腔的精确三维定位,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三维技术及图像技术的发展, 3D-CTA容积再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此类型病的诊断、治疗中, 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3D-CTA容积再现技术是结合多排螺旋CT过获取组织密度信息, 重建颅内占位、颅内占位的血管及颅骨三维成像, 对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血管形态及其与颅骨结构关系形成立体、直观、准确的认知, 一种非侵袭性血管成像技术, 是近年新兴的影像技术, 以往在神经外科多用于脑动脉瘤的初步诊断, 在某些情况下更可代替传统的DSA, 但对于脑肿瘤等颅内占位性病变方面的应用少见, 经过临床实际操作, 其对颅内占位性病变, 特别是对血运丰富的脑膜瘤的诊断、治疗指导意义显示出巨大潜力, 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范围亦不断扩大[7]。它具有三维重建的优势, 容积再现法、最大密度投影成像法以及表面遮盖显示成像法。3D-CTA容积再现技术采用不同的菜色编码和透明度, 实现了在一副图像中同时显示病变表浅和深在结构, 这样能够使患者的CT血管造影图像更加清晰, 减少诊断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目前已有研究报道[8]在显示颅内血管及诊断动脉瘤方面VR技术要优于MIP和SSDL5J, 国内也有作者报道[9]采用GE L础tspeed pml6层螺旋CI’扫描仪行3D—CTA检杏出最小颅内动脉瘤1.1 mm, 同时随着更高排数的螺旋CT的引进, 将能提供更薄层、更小螺距的扫描, 得到的图像更为精细, 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及细小穿支动脉的能力;Matsumoto等[10]报道CTA可发现直径0.8 mm的动脉瘤。

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利用3D-CTA容积再现技术检测颅内占位病变,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DAS技术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血管情况、术中出血量、栓塞发生率及供血血管供血区发生缺血的情况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灵敏度、符合率分别为97.2%、98.1%, 对照组为97.7%、98.4%,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 3D-CTA容积再现技术应用于颅脑病变检测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能很好的提高患者诊断准确率, 通过干预治疗, 降低患者栓塞发生率。

综上所述, 3D-CTA容积再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颅内病变定位准确率, 而且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栓塞发生率等。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检查费用相对于其他检测有一定的优势,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贾喆, 纪文军, 田波, 等.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 (3) :29-31.

[2]秦雪峰, 李江, 狄宏峰, 等.3 D-CTA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 (含颅内镜像动脉瘤) [J].中国临床医生, 2014 (12) :58-60.

[3]曾少建, 舒航, 陈光忠, 等.容积重建成像3D-CTA与3D-DSA在诊断急性破裂性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2) :1113-1115.

[4]罗国全.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27) :130-131.

[5]赵文超.3D-CTA与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7) :155.

[6]鲁春鹤, 赵江, 唐海涛, 等.应用3D-CTA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2) :492-493.

[7]罗谊, 鲍遇海, 买买提·艾力.三维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应用评价[J].中外医疗, 2009, 28 (27) :153-154, 156.

[8]谢光辉, 王丽萍, 殷信道.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外医疗, 2009, 28 (36) :21-22.

[9]陈伟建, 杨运俊, 王勇, 等.颅内动脉瘤破裂急件期三维Cr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1) :996-1001.

上一篇:大型演唱会下一篇:维修电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