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精选8篇)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1
胃十二指肠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由于消化道受气体及内容物的干扰, 给超声检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胃镜及X线检查等方式进行胃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 但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 加上胃肠道是人体空腔脏器, 患儿对胃镜及X线检查容易发生恐惧心理, 胃镜及X线检查在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胃肠超声造影剂可以通过口服来消除胃肠腔内气体及内容物对超声波的干扰, 以本身不影响超声波的穿透, 改善了胃肠超声成像的内环境, 使声能顺利穿透, 从而达到使胃肠壁结构及其病变能更加清晰显示的一种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无痛苦、安全等优点, 容易被患儿接受[1]。基于此, 分析本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患儿行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与胃镜检查的临床资料, 比较其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门诊行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与胃镜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患儿110例, 其中男67例, 女43例, 年龄1~10岁, 平均 (6.23±2.11) 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上腹部消化道症状, 如上腹饱满、恶心、呕吐、消瘦等。所有患儿均同时行胃肠超声造影, 并且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超声诊断仪检查设备采用美国GELogiq 5、荷兰Philipsi U22、菲利浦Envisor-H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凸阵、线阵探头, 探头频率3.5~10.0 MHz。采用Olympus GIF-Q260型胃镜。患儿检查前, 需禁食禁水8~10 h, 排除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等禁忌证。口服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 (东亚制药有限公司) , 用开水冲泡, 充分搅拌形成均匀糊状液体, 冷却口服后, 嘱受检患儿3 min内饮服, 并立即行超声检查。对于3~7岁患儿, 用量200~250 m L, 而7~14岁的患儿一般用量250~300 m L, 患儿仰卧位, 辅以坐位。胃镜检查操作严格按照《小儿纤维胃镜检查及操作常规》, 超声扫查顺序于剑突下依次从贲门、食道下段切面, 胃底切面, 胃体切面, 胃角切迹, 胃窦切面, 胃冠状斜切面, 胃短轴切面及十二指肠切面做连续扫查, 尤其胃贲门、胃小弯及十二指肠球部的重点观察, 采用缓慢移动和连续扫查的方法[2,3]。注意胃壁层次结构清晰度、局部胃壁层次, 黏膜连续性及表面光滑, 仔细观察胃肠病灶, 深入观察病灶形态大小、部位、深度及局部造影剂充盈等情况[4];观察腹膜后淋巴结, 同时对腹膜后淋巴结进行仔细观察, 并做好详细记录。
1.3观察指标
参照《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详细观察记录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结果, 对疑似恶性病变的患者, 在胃镜下活检取材[5], 并做胃镜病理检查, 将检查结果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本组分析研究,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慢性胃炎5例、超声图像显示胃壁层次清晰, 局部胃壁有黏膜消水肿, 胃癌1例, 超声声像图显示胃壁黏膜下层中断、胃壁层次紊乱, 局部胃壁有增厚、隆起;胃十二指肠溃疡98例 (图1~4) , 超声声像图显示胃壁黏膜表面出现深浅不一的凹陷, 胃壁呈低回声;胃恶性淋巴瘤1例, 超声声像图显示胃壁有低回声肿块, 胃小弯侧未必自胃黏膜下向围墙内突起, 黏膜表面光滑, 胃壁层次清晰;胃息肉2例, 超声声像图显示无比黏膜表面光滑, 层次清晰, 胃窦部有见低回声小肿块。经胃镜检查有3例胃溃疡未显示, 胃镜病理检查诊断率为97.27%, 超声造影检查的诊断率为100%, 两种检查方式差异不明显, 见表1。
注:12岁女童十二指肠前壁溃疡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疾病, 多发生于低年龄段时期。有相关文献[6]报道, 在我国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是胃溃疡的5倍。临床中常用胃镜及X线等检查方式, 但传这些方法检查儿童胃十二指肠溃疡局限性, 包括: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及其病变程度, 是确诊胃肠疾病的“金标准”, 但对于患儿来说, 年龄较小, 容易对胃镜及产生恐惧心理, 常规的检查方式不易被患儿接受[7];X线钡餐检查可直观地诊断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穿孔、等多种疾病[8]。但X线钡餐检查有放射性、且容易掩盖了微小的病灶、检查准备时间较长等缺点也难以广泛应用于儿童。随着近几年我国胃肠超声检查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使用, 其是80年初国内学者成功研制的一种回声增强型口服造影剂, 主要成分有豆类、大米等, 通过开水冲泡调制成糊状, 在胃肠道内呈均匀的点状回声, 形成胃肠窗, 在胃肠透声窗下, 可使胃壁层次结构清晰, 同时也延长了胃排空时间, 通过增加胃肠腔与胃肠壁病变的对比度, 有利于患者胃肠道的仔细观察[9]。作为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 与常规检查方法相比, 超声造影检查具有以下优点:可用于胃肠壁厚度的测量、鉴别胃肠粗大皱襞和胃肠异常增厚、胃肠形态及层次结构的分辨、消化道溃疡的发现、胃肠肿瘤的鉴别诊断[10];具有无痛苦、无创面、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11]。在临床诊断中容易被患儿接受, 通过提高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检查范围, 有利于加强患儿早期治疗[12]。因此, 对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与胃镜对诊断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3]。
注:12岁女童十二指肠前壁溃疡
通过本组对行胃肠超声造影剂与胃镜检查的110例患儿进行分析研究,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慢性胃炎5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98例, 胃癌1例, 胃息肉2例, 胃恶性淋巴瘤1例, 胃下垂3例, 超声造影检查率为100%, 胃镜检查胃癌1例, 胃息肉2例, 慢性胃炎5例, 胃溃疡95例, 胃下垂3例, 胃恶性淋巴瘤1例, 胃镜检查率诊断率为97.27%, 两种检查方式差异不明显。通过以上数据证实, 超声造影检查在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特别是在胃息肉、胃癌、胃恶性淋巴癌等方面, 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率为100%[14]。与常规检查方法相比, 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胃壁层次结构及胃壁组织的关系, 其可以有效弥补胃镜病理检查存在的不足之处[15]。在临床治疗中, 当胃十二指肠溃疡疾病患儿进行治疗时, 治疗前、后的常规检查 (图3、4) , 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本组对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检查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为了给临床指标提供准确的诊断数据, 个人认为应实行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病例检查的联合应用, 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与咳嗽相关肺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篇2
由病毒感染或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胸部X线片无异常,不经治疗便可自愈。冬春季节常易感染,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刺激性干咳,呈陈发性,夜间加重,感冒、冷空气过敏、灰尘、刺激性气体、运动等诱发加重,日久可以自愈。诊断标准:①急性咳嗽或慢性咳嗽。②有上呼吸道感染史。③自身无百日咳病史而有百日咳病人接触史。④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⑤病原学检查怀疑有支原体感染者,可进行血体特异性LGM抗体检测。⑥胸部X线或CT检查正常。
治疗:①抗组织胺类药物、中枢性镇咳药可以缓解症状。如盐酸异丙嗪12.5mg,每日3次口服,酮替芬1mg,每日3次口服,或咳必清25mg,每日3次口服。②吸入疗法: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必可酮、喘乐宁、溴化异丙托品必要时吸入。③对支原体感染者可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0.5g,氢化可的松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7天后改口服红霉素片0.25g,每天3次口服,连服3周,或阿奇霉素0.5g静滴,每日1次连续5天,后改为口服0.5g,每日1次连服7天。④病毒感染患者可以反复感染,咳嗽有一定的节律性,即感染-咳嗽-好转,再感染-咳嗽-好转。治疗可正值再感染时给予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同时治疗,主张足疗程足量治疗。一般选用利巴韦林0.5~0.8g静滴每日1次,或阿昔洛韦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5天。同时抗生素选用青毒素类(氨苄西林),氨基苷类(阿米各星),或喹诺酮类(左氧沙星)等,也可选用先锋Ⅲ代类抗生素。
鼻后滴流综合征
鼻后滴流综合征,患者常在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如感冒除咳嗽、咳痰以外,还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庠不适或鼻痒。频繁咳嗽,咽部有异物感。诊断无特异性,应先排除其他原因的长期咳嗽,包括过敏性鼻炎、感染性鼻炎、大量分泌物渗出所致。诊断标准:①发作性咳嗽。②鼻后滴流和咽后壁黏膜附着感。③鼻窦炎、鼻息肉、慢性咽炎病吏。④检查发现咽后壁有黏膜附着。治疗:①针对性治疗。②抗组织胺剂如盐酸伪麻黄碱,马来酸氧苯那敏。③抗生素应用对革兰阳性、革兰阴性和厌氧菌有效的药物。④糖皮质激素。效不佳时可转五官科负压吸引、穿刺、手术等。
返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所致的疾病。是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和持续时间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相比无特殊异常。因此常被忽略。临床诊断:①发作性或持续性咳嗽,以呛咳为主要特点,夜间加重,伴胃部灼热感,反酸、胸骨后烧灼,胸骨后疼痛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②上消化道造影,资料表明胃镜或食管24小时pH监测是一项最重要、最敏感的诊断措施。但是对于胃食管性反流所致咳嗽,上消化道鋇透是最常用且惟一有效的方法。治疗:抗反流治疗:①改变饮食及生活方式,体位、运动减肥。②胃肠动力药物,多溶力酮10mg每日3次口服。抗酸治疗:此类药物要长期使用以获得最佳疗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或雷尼替丁0.15g,每日2次口服,一般要治疗4~6周方显疗效。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导致咳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通过抑制循环及组织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减少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外周阻力,有效治疗高血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预防心梗发生,功效不可低估。但是ACEI类的不良反应以咳嗽最为常见。由ACEI引起咳嗽主要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干咳为主,多在服药1周左右出现咳嗽,伴有咽部发干、咽痒、异物感,夜间加重,严重者影响睡眠、气梗和呕吐,甚至尿失禁,临床查体及X线胸片无异常发现。诊断:①有高血压病吏,有服AECI类药物史。②夜间咳嗽明显。③无临床阳性体征,X线胸片无异常。④停药后1~2周咳嗽消失。治疗:根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对约40%患者,服ACEI类药物引起咳嗽,咳嗽较轻的不停药,调整剂量继续服4~5周后自然好转,对一些咳嗽伴随症状较严重者改换其他降压药,停药后1~2周咳嗽自行好转,特殊情况可用溴乙新、异丙嗪、舒喘灵等可解除咳嗽。
讨 论
牛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3
牛胃肠炎的主要症状为精神不振, 食欲不佳, 有时废绝, 反刍停止, 呻吟, 渴感增加, 肠音亢进, 里急后重, 排出少量恶臭粪便, 有多量黏液附于表面或混于其中, 个别粪便带血恶臭。
对患病牛进行治疗时, 应先禁食24小时, 此后喂少量易消化饲料, 同时进行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4
1 致病原
猪场的致病原是冠状病毒属、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属单股RNA型;镜检可见与“猪流行性腹泻”致病原仅有细微的差别:前者病毒粒子直径为80~90nm, 后者要大一些, 约95~190nm。但这并不足以准确区分两种病毒, 需取病死猪小肠病灶作“免疫荧光染色检查”, 才准确鉴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另外, 前者致病病原对哺乳期 (5~10d日龄) 仔猪感染后的致死率要高于后者, 但两种病原的诱发因素、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基本相同。
2 病原特性
抓住其病原特性有利于针对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主要特性有 (1)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 加热至45℃经45~50min即可灭活, 65℃以上, 20~30min将其杀死。但其耐低温, 温度越低存活期越长, -20℃以下, 可存活200d以上。 (2) 对pH值变化敏感, 在pH值为3时可灭活。 (3) 乙醚和氯仿及常规消毒剂可杀灭该病毒。 (4) 不耐阳光和紫外线, 直射阳光照射6h致其死亡。 (5) 该病毒不耐干燥和腐败。
3 流行特点
呈季节性发病, 秋冬寒冷季节高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接触过的环境中普遍存在该致病原;高密度饲养, 圈舍潮湿, 密闭饲养极易发病;种公猪和母猪发病率高但极少死亡, 可感染本场仔猪, 10日龄以下仔猪致死率高达90%以上;中、青猪可感染发病, 但多数显症轻微, 短期自然康复;10日龄以下哺乳期仔猪发病率、致死率最高, 随年龄增大, 死亡率递减;新发病猪群呈流行性发生, 普遍感染;老疫区呈地方性流行;由于经常产仔和补充易感猪发病, 使本病在猪群中长期潜伏。
4 症状
该症仔猪潜伏期较短, 大猪潜伏期较长。仔猪发病急促, 常伴剧烈腹泻, 粪便黄色或灰白色, 有消化不全的凝胶状乳块。发病2~5d可见机体迅速脱水, 被毛干涩、粗乱、极度消瘦, 10日龄以下仔猪一旦发病将死亡过半。剖解病死仔猪, 侵损最严重的部位是胃和小肠, 呈典型卡他性炎症反应。胃内充盈凝乳块, 胃底粘膜充血, 胃壁散在出血点;小肠内包容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 含气泡和凝乳块, 消除粘膜亦有充血, 肠系膜淋巴肿胀, 粘膜有坏死、脱落现象。
5 诊断要点
抓住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即可初步诊断, 注意与猪流行性腹泻区别, 确诊以实验室检查为准。诊断依据有 (1) 突然发病, 传播迅速, 大小猪皆可感染发病。 (2) 外部环境条件多是寒冷季节, 猪舍内阴冷、潮湿、卫生条件差。 (3) 显症为严重腹泻, 偶伴呕吐;10日龄内仔猪致死率极高;日龄越大死亡率降低, 但康复仔猪可致僵;大猪短期自行康复。 (4) 病理反应特点:胃内凝乳块;小肠卡他性炎症, 肠壁变薄;小肠内有黄绿色带气泡液体;小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组织学镜检可见肠粘膜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形坏死、脱落等。 (5) 病原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 可见小肠上皮细胞浆内发出绿色荧光。此为确诊的重要依据。
6 综合防治
6.1 预防
6.1.1 结合病原特性, 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
(1) 冬季做好防寒措施, 哺乳期仔猪需在可控温的保育舍生活, 保证足够温度。每天中午给猪群直接日光浴2h以上, 有条件的猪舍利用日光、紫外线直接照射消毒。 (2) 食用醋的pH值为2.9, 在发病期给猪群喂适量食醋有极好的杀菌效果。 (3) 场内使用器械长期用乙醚或氯仿消毒, 勤扫圈舍, 保持干燥、无菌并定期消毒。
6.1.2 结合流行特点的针对措施
(1) 提前做好春初、冬季等寒冷季节的应对, 猪舍采取防风、保温措施;猪群整体加强营养、补饲抗应激的维生素及矿微, 特别是哺乳期仔猪, 要保证有充足的母乳, 以提高抗病力, 安全越冬。 (2) 从源头-种母猪、公猪做起, 剔除带毒个体, 确保优良遗传基因;冬季合理疏群, 猪舍内每天定期采取空气对流措施, 排除舍内有害气体。 (3) 对未分娩母猪和老龄母猪采取人工感染, 使之短期内发病并配合加强饲养管理迅速康复, 可为新生仔猪提高母源抗体、获得免疫力。也可考虑提前给所有适免猪群、特别是能繁母猪做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接种。
6.2 治疗
本病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药物, 只能采取预防措施和对症控制以促进快速康复。方法:患猪实行短期停食或节食, 因腹泻脱水会有“渴饮”症状, 宜保证充足清洁饮水;补饲易消化食物, 以米汤为最好。腹泻常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 要配合口服补液盐, 配方为: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常水1000ml, 随饮。重症不食者需以医用补液盐溶液静滴或静脉缓慢推注200~500ml。期间, 配合口服“黄芪多糖 (原药) +VC”或“糖醋蒜合剂+VC”有极好的辅治作用, 能抗菌、控制继发感染及帮助修复受损胃肠粘膜。“糖醋蒜合剂”制法很简单, 即普通大蒜适量捣碎, 加适量食醋和白糖共调和, 空气中放置10~15min氧化, 即可用以喂猪, 小猪5~10g, 大猪10~20g, 2剂/d, 连3~5d。
7 观察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和“猪流行性腹泻”、“猪痢疾”、“仔猪水肿腹泻”等发病机制有所差异, 但致病诱因大同小异, 存在某种联系, 故防治手段上大致相同。本症高危群是仔猪, 尤其是哺乳期仔猪。所以, 防治策略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加强能繁母猪饲养管理, 消除带毒、致病种源, 策划母源抗体遗传保护。二是加强对易感群 (仔猪) 的管理, 如:必要的低温季节恒温保护;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均衡营养提高综合抗病力等。
摘要:本文结合永胜县猪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案例, 详细介绍了该病的病原特点、流行特点和典型症状, 并制定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5
1 临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的12~18 h, 一般为1~8 d, 多数病例2~4 d, 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
1.1 哺乳仔猪常在吃奶后突然发生
呕吐, 接着发生急剧水样腹泻, 粪便初为白色, 随后变黄或绿色, 后期略带灰褐色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血样。一般体温不高, 部分病猪初期体温出现轻热, 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精神萎靡, 被毛粗乱无光泽, 颤栗, 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 严重口渴, 迅速脱水, 很快消瘦, 一般经5~7 d死亡, 也有48 h内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 随着日龄的增长而致死率逐渐降低, 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 往往成为僵猪。
1.2 架子猪、肥猪发病率也较高, 突
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 发生一日至数日后减食、无力, 体重迅速减轻, 有时出现呕吐, 病程约周, 但很少发生死亡。
1.3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表
现食欲不振, 有的呕吐, 体温升高, 严重腹泻, 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 d恢复, 极少发生死亡。
1.4 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
不表现症状, 少数的仅表现轻度水样腹泻, 一般3~10 d痊愈。
2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肠膨胀, 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 胃底粘膜轻度充血, 有时在粘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 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 小肠壁变薄, 弹性降低, 以致肠管扩张, 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 淋巴结肿胀, 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糜。将空肠纵向剪开, 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 在玻璃平皿内铺平, 加入少量生理盐水,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到空肠绒毛明显缩短。组织学检查, 粘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肾常有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 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3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本病常发生于冬春季节, 传播迅速。病猪先呕吐, 继而发生水样腹泻, 10日龄以内仔猪有高度致死率, 而大猪致死率极低, 并且恢复较快。必要时可剖检, 如果空肠绒毛呈弥漫性无边际性的萎缩, 可诊断为本病。确诊用血清学方法。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本病应与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红痢和猪痢疾等相区。
4 治疗
在治疗方面, 由于此病发病急, 病程短, 要早发现早治疗, 治疗越早, 疗效越高, 可减少死亡。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选用以下药物治疗。
4.1 抗菌素
链霉素30万~50万IU、庆大霉素4万~8万IU, 混合溶解后灌服, 每天2次, 连服2~3 d。
4.2 氟哌酸散
按仔猪每千克体重用药0.3~0.5 g, 温水溶解后灌服, 每日2次, 连服2~3 d (病重猪第一、第二方可并用) 。
4.3 痢菌净注射液
每头仔猪肌肉注射2 mL, 并内服黄连素片, 每次1~2片 (每片0.5 g) , 每日2次, 连服2~3 d, 疗效较好。
4.4 对症治疗
对呕吐的仔猪每头肌肉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2~5 m L, 每日2次, 连注2 d;对耳、鼻、四肢下部青紫者, 肌肉注射10%磺胺密啶钠注射液2~5 mL, 每日2次, 连注2 d;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 及时灌服葡萄糖, 氯化钠水溶液, 补充体液, 每次20 mL, 每日5次, 痊愈为止。
4.5 中药辅助治疗
药方:黄连、大黄、乌梅各10 g、白芍、地榆炭、甘草、柯子各15 g、苦参、篇蓄、白头翁、湘曲、藿香、车前子各20 g, 煎水服 (25 kg猪的剂量) 。
采用以上方法治疗此病, 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
5 体会与小结
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式, 常采取下列措施综合防治:
5.1 为防止该病的传入, 应坚持自繁
自养, 非购入不可时, 则应严格检疫, 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特别是寒冷季节, 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一旦发现本病, 立即严格隔离消毒。对临产母猪应放在消毒过的猪圈内分娩。
5.2 平常注意猪舍环境消毒和饲养
管理, 搞好猪舍环境卫生, 注意防寒保暖。但要防止猪舍潮湿闷热,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增强抗病力。规模养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管理, 可有效的预防此病的发生。
5.3 做好防疫注射工作。对于规模养
猪场和老疫区, 要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免疫。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 d注射2 mL, 主动免疫初生仔猪注射0.5 mL, 10~50 kg体重猪注射1 mL, 50 kg体重以上的注射2 m L。免疫期均为6个月。
5.4 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减
轻症状。抗菌药物虽不能直接治疗本病, 但能有效地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并发或继发性感染。
摘要: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猪肠道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 危害程度与病猪的日龄、母猪抗体状况和流行强度有关, 大小猪都可发生, 但两周龄内的哺乳仔猪死亡率很高。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6
1 病原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存在于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 但病猪的空肠、十二指肠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含毒量最高, 在病的早期, 呼吸道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当高。猪传染性胃肠炎只有一种血清型, 与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与犬冠状病毒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有抗原交叉关系, 因此犬、猫被认为是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养猪场和农户应该多消毒, 少养犬、猫等动物。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钠敏感, 病毒不耐热, 56℃45 min, 65℃10 min可以将病毒灭活。在阳光下曝晒6 h就可以被灭活, 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失活。病毒在p H 4~8稳定, pH2.5则被灭活。
2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 其他季节偏少。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它们从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排放病毒, 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 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染给易感猪只。有些架子猪和肥育猪感染后往往发病不严重, 排毒时间也不长, 但病毒在体内保存时间较长, 当饲料变坏或突然改变及存在影响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时, 可重新引起排毒而导致大批猪感染。这有可能与病毒存活和扩散所需的温湿度及光照条件有关;与猪的易感性有关, 如一些免疫抑制病、仔猪先天性发育不良等;与人的行为因素有关, 在北方一些猪场甚至一些规模化猪场, 在冬春季节只注意保暖, 不注意通风和消毒, 氨气过浓, 再加上饲料霉变, 导致仔猪发病率增高;与犬、猫及种猪的常年带毒和排毒有关。此病在新疫区流行广, 发病率高, 死亡率也高, 老疫区则相应较低, 呈地方性流行或间歇性地方性流行, 康复猪带毒排毒达2~8周。
本病流行有三种形式, 流行性, 多见于新疫区, 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侵入猪场后, 很快感染所有年龄的猪, 常见于冬季, 感染猪发生不同程度厌食、呕吐、腹泻, 哺乳猪发生严重脱水, 15 kg内猪死亡率很高。地方流行性, 多发生于疫区,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易感猪在一个猪场持续存在,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经常有仔猪出生和不断增加易感猪, 或哺乳仔猪被动免疫力低易受感染的猪场。地方流行性特征是发病率、病严重性相对较低。
周期性地方流行性, 在本病流行间隙期中,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重新侵入猪场引起猪群重新感染。猪场中曾感染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母猪具有免疫力, 一般不会重复感染, 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侵入产仔房, 无免疫力的哺乳仔猪和断奶猪可以发生感染。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短, 一般为15~18 h, 有的可以延长2~3 d, 传播迅速, 1~2 d可以波及全群。眼观病死猪脱水, 皮肤暗紫、僵硬, 在猪场基本上不隔圈传播。仔猪先发病, 以呕吐、灰黄色水样腹泻和迅速脱水、腹泻物有刺鼻的酸臭味, 眼睛塌陷, 皮毛松弛、鼻头和蹄尖发紫为主要特征, 哺乳仔猪发病严重, 是由于小肠特别是空肠黏膜绒毛未发育完全。死亡原因可能是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以及低血钾症而引起的心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减退造成迅速死亡 (达100%) 。不死的哺乳仔猪, 形体消瘦, 被毛无光泽, 站立不稳, 个别猪只腹部有明显的鼓气。育肥猪被毛粗乱, 颜色发暗, 皮肤因脱水而缺乏弹性, 其厌食、呕吐、腹泻的症状不是很明显, 表现为一过性。个别怀孕母猪发病可导致流产。泌乳母猪发病后, 出现温度偏高、厌食、少乳或无乳, 同时也加剧了哺乳仔猪的死亡。各阶段病猪的粪便中均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生料, 腥臭难闻。
4 病理特征
剖检哺乳子猪和育肥猪, 尸体呈严重脱水症状, 主要表现急性卡他性胃肠炎, 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黄色、淡绿色胆汁的饲料, 胃底黏膜充血、出血, 如红布,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内充满气体或灰黄色饲料, 特别是空肠段肠壁薄而透明, 缺乏应有的弹性;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小肠黏膜绒毛变短或萎缩。有些病例除尸体脱水、肠内充满液体外, 再无其他可见病变。
5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诊断。注意与大肠杆菌病、轮状病毒病、流行性腹泻、伪狂犬病等相区分。还可通过血清学、组织学显微镜观察等加以区分。
6 综合防治
6.1 预防措施
(1) 免疫。入冬之前做好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的免疫工作。主要是怀孕的母猪, 在产前交巢穴注射传染性胃肠炎疫苗。 (2) 防范。平时注意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猪只, 以免传入本病。在本地区有此病流行的猪场, 应用敏感消毒液定期消毒。 (3) 药物预防。可采用金免核苷1 kg加益科诺威2 kg拌料2 t, 每月应用一次, 提高机体对传染性胃肠炎的抵抗力。 (4) 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切断此病的传播途径, 降低发病率。
6.2 治疗
目前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没有特效药物。防止脱水:补充体液, 为病猪提供充足的饮水。防止脱水和酸中毒, 在饮水中加入口服补液盐 (每升水中加入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 。对失水严重的病猪, 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林格儿, 20 kg体重注射两次即可脱离生命危险。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母猪在饲料中或饮水中加入金免核苷或护肾宝。仔猪肌肉注射科丰干扰素200 kg体重用1支, 连用3次即可以控制病情。保护胃肠道黏膜:母猪饲料中加入益科诺威1 kg+利好佳1 kg拌料1 t, 可以保护胃肠黏膜, 减少腹泻对肠道黏膜的损害。仔猪灌服益科诺威, 利科惠健, 一日两次, 直至痊愈。
为了防止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 可在饲料中适当加入菌炎宁、欣科普康、强力霉素等药物。
6.3 加强护理
做好防寒保温, 一定要保证充足的饮水, 最好在饮水中加有电解质和营养成分, 停止哺乳或喂料。
7 小结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与治疗 篇7
1 发病情况
发病猪场有存栏母猪16头、仔猪53头, 2014年3月2日有有2头8日龄的仔猪突发疾病, 3d后同群仔猪全部感染, 病情一周后全场有4头母猪、12头仔猪出现腹泻现象, 其中发病最严重的为产房中未断奶仔猪, 还有出生3日龄的幼猪发病, 表现出剧烈腹泻、呕吐不止、身体脱水等症状, 死亡数量大, 有的仔猪整窝全部感染疾病死亡。在病发初期户主曾用痢菌净、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过, 但效果不明显不能对疫情进行有效控制。在整个发病期总计有27头仔猪和5头母猪发病, 死亡15头, 死亡率为67.8%。据了解该次疫情潜伏期为12~24h, 有更长者在4d左右, 病情在3~4d内发病并快速传播, 约10d左右达到高峰期, 随后出现零星发病的现象。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
病发时突发呕吐, 随着出现频繁剧烈腹泻排出水样呈黄色、绿色或灰色的带有腥臭气味的粪便, 粪便中夹带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饮欲旺盛、身体脱水、消瘦, 小日龄的幼猪, 感染不久即发生死亡, 10日龄以下的幼猪一般在感染后2~5d内死亡, 日龄大的仔猪抵抗力稍微强, 耐过病愈的仔猪发育受到影响, 有部分成为僵猪。
2.2 成年猪
后备猪、架子猪和母猪表现出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主要表现为食欲减少或废绝, 个别病猪表现出呕吐、急性腹泻喷射排出灰色或灰褐色的水状粪便, 并未消化的饲料, 大部分成年猪能在5~7d内自愈, 死亡率不高。
3 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消瘦, 尸体明显脱水, 剖检可见胃内充有酸臭味的白色或黄色的凝乳块, 胃底黏膜呈潮红、充血、出血状, 肠壁变薄, 无弹力。肠体膨胀, 半透明状, 肠内充有灰色、黄绿色的液体, 有的含有未消化的小乳块和气泡。肾脏、淋巴结肿大, 脂肪变性, 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肾包膜有出血点。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特别是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呕吐、水样腹泻、脱水、胃肠病变, 尤其是回肠和空肠黏膜绒毛萎缩、变短的特征性病变, 可初步做出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仔猪小肠黏膜抹片, 风干后用丙酮固定, 进行荧光抗体染色、水洗、镜检, 可见到绿色荧光为阳性。
4.3 组织学检查
见小肠绒毛变短, 粗细不均, 绒毛极度萎缩, 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另外可通过血清中和试验、被动血凝试验等方法, 均可检测出本病。
5 治疗措施
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以补液防止酸中毒、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在饮水加入50ppm的诺氟沙星, 让仔猪自由饮用。采用腹腔补液法缓解严重脱水的仔猪, 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0%氯化钾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按20:1:5的比例配合, 按仔猪体重的5%腹腔注射, 1次/d, 连用1~3次。对于急性水泻者可在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 有良好的缓和腹泻的作用。
也可选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以黄连10g、白芍12g、白头翁15g、地榆炭12g、乌梅15g、诃子15g、大黄9g、甘草12g、车前子12g, 用水煎服 (2kg猪的剂量) ;或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10~30g, 开水煎15min拌食喂或胃管投服。3日后, 病猪症状消失, 精神食欲恢复正常。
6 讨论
6.1猪传染性胃肠炎是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疫病之一,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 应特别注意该病的预防。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减少外来传播来源, 养猪场应做到严格引种、科学管理、合理饲养, 制定并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
6.2加强卫生消毒, 将猪舍以及周围环境彻底清扫、冲洗, 用3%氢氧化钠消毒;用具及猪体用3%来苏儿消毒。每栋猪舍出入口消毒液加大浓度。
6.3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应在秋冬和冬春换季及天气骤变的时候加强管理, 防寒保暖,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保障猪群健康, 增强机体抵抗力, 实行“全进全出”管理, 避免该病的发生。
6.4呕吐、腹泻导致仔猪丧失大量的体液和消化液, 机体呈酸中毒, 而消化道盐酸丧失。采用口服补液的方法, 加入碳酸氢钠, 可纠正机体酸中毒, 而对消化功能有弱化的现象。另外病情越重的猪, 饮水量越少, 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腹腔注射可避免上述缺点, 快速有效地起到治疗作用。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篇8
关键词:胃肠外科,急腹症,诊断,治疗,腹腔镜技术
急腹症是指发生于腹腔和盆腔内及腹膜后脏器和组织的急性病理变化。胃肠外科急腹症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类型之一,其发病急骤,临床进展相对较快且病因繁多复杂,是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难点[1]。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其在急腹症的诊疗中起到显著的成效。本文为探讨在胃肠外科急腹症患者诊断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诊疗价值,现从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2月1日-2015年12月1日收治入院的78例胃肠外科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为随机选取,均具有临床代表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21~65岁,平均(46.48±5.58)岁,其中包括急性阑尾炎9例,急性肠梗阻11例,上消化道穿孔14例及肠扭转5例。对照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23~64岁,平均(45.74±5.23)岁,其中包括急性阑尾炎10例,急性肠梗阻12例,上消化道穿孔11例及肠扭转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胃肠外科急腹症类型、病程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入选患者均经临床探查手术明确诊断;(2)排除存在肝肾等严重脏器功能紊乱的患者;(3)排除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4)排除存在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患者;(5)排除孕期及哺乳期的女性患者;(6)入选患者均不存在腹腔高压现象;(7)排除已出现各项基础生命体征紊乱的患者;(8)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2,3]。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准备工作。术前进行各项常规化验,确保患者符合手术治疗的身体条件。给予患者补液,预防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常规进行胃肠减压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全部患者均给予全身麻醉,术前进行胃管插管及尿管插管。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麻醉处理后,经脐孔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行腹腔镜探查,分别检查腹腔全面及局部情况、实质脏器和空腔脏器情况及积液情况等。根据腹腔情况选择腹腔镜操作孔进行腹腔镜手术处理。对于急性阑尾炎患者行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肠梗阻患者行梗阻松解手术,上消化道穿孔患者行穿孔修补术,肠扭转患者行复位手术。
1.4 观察指标
(1)腹腔镜疾病诊断情况及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腹腔镜疾病诊断情况及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探查诊断,39例患者均明确诊断,诊断正确率为100%(39/39)。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住院时间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等术中、术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疼痛及肠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对于急腹症的处理常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在各类疾病中均得以广泛的应用[4]。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手术时间长,术后恢复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仅需在患者腹部打孔,应用内窥镜进行治疗[5]。其在常规解决疾病问题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中手术创伤大、耗费时间长及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等各方面的问题。腹腔镜手术的应用避免了因疾病难以确诊治疗造成的病情延误现象,以其各项诊断及治疗优势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成为疾病治疗的首选手段[6]。相关研究显示,在2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探查治疗,其中26例患者顺利完成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其成功率高达92.9%(26/28),另外两例患者因严重广泛黏连及疝内肠管坏死而中转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术后行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无复发现象的发生[7]。另有相关研究报道,对44例诊断不明的急腹症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及治疗,与另65例开腹探查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腹腔镜探查患者中95.5%(42/44)得到明确诊断。且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开腹手术组患者[8]。腹腔镜手术应用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
本文通过分析可知,经腹腔镜探查,患者的各型急腹症均得到明确的诊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也显著缩短。观察组行手术治疗的手术切口长度较短,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相对较快。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患者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疼痛及肠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患者腹胀发生相对较多的原因可能是在行腹腔镜探查时需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气腹,如术后气腹气体排出不彻底常可增加腹胀的发生。另外手术时间长短及术前准备情况均可影响术后腹胀的发生。总体上本次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胃肠外科急腹症患者诊断及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手术可明确诊断患者疾病,提升患者疾病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且临床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较高。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应加以推广以造福更多患者。在腹腔镜手术治疗中,术后腹胀情况的发生相对比较常见,在疾病治疗中应注意手术后尽量排出气腹气体,术前严格消除致腹胀原因,以减少腹胀的发生,促进手术的恢复进程,进一步提升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李留柱,钱燕,陶国全,等.腹腔镜探查在急腹症诊治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3):52-53.
[2]章桂喜,黄勇平,樊敬文,等.腹腔镜用于诊疗阑尾炎及消化道穿孔等急腹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6):134-136.
[3]梁承友,罗毅,刘顺顺,等.复杂阑尾炎的腹腔镜手术及术后处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3):281-282.
[4]黄建朋,韩明福,董荣坤,等.腹腔镜手术在胃肠道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12):923-925.
[5]李铎,刘金洪,康春博,等.经脐单一部位腹腔镜急腹症探查术100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2):127-130.
[6]汪勇,张军.腹腔镜探查术与剖腹探查术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对比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0):1174-1176.
[7]景化忠,刘宏斌,李洪涛,等.腹腔镜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7):518.
【胃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推荐阅读:
犬胃肠疾病11-19
肉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10-06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08-03
胃肠穿孔超声诊断价值11-03
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12-11
孕妇胃肠感冒病情治疗10-11
子宫疾病的超声诊断11-15
肾脏疾病诊断08-02
儿童疾病的药物治疗06-14
奶牛疾病的特殊治疗法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