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与疾病

2024-12-08

病毒与疾病(精选8篇)

病毒与疾病 篇1

肾脏是机体重要排泄器官。它在鸡的生理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十分等重要。肾脏发生疾病能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产性能, 降低养殖效益, 降低饲料利用率, 加大养殖成本。因此, 正确了解蛋鸡肾脏的生理结构及肾病发生的原因, 将有利于现代养蛋鸡业的健康发展。

1 病毒性因素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主要症状为拉白色稀便如牛奶状, 极度怕冷、扎堆, 极度虚弱, 鸡表现脱水, 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 法氏囊肿大如球, 法氏囊内粘液增多, 粘膜表面有点状。

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5天后法氏囊开始萎缩, 肾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发病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管腔扩张, 管腔内有异染性细胞和均质性物质构成的管型, 间质有单核和细胞浸润, 充血。肾功能下降, 引起尿酸盐在肾脏沉积。

治疗:首先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0.5~lml。

1.2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的嗜肾毒株引起。此病多发生于15~40日龄的雏鸡, 死亡率高达40%, 它除了具有呼吸道症状, 如分泌物增多, 气管、支气管充血、出血炎症外, 还可见肾肿大、变形、出血、苍白, 多数呈斑驳状的“花肾”, 肾小管和输尿管因尿酸盐沉积而扩张, 输尿管内容物呈白色石灰乳样很明显。在严重的病例, 白色尿酸盐沉积, 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表面。

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 免疫接种是本病的关键, 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的免疫情况而定。不要随意推迟免疫程序。免疫接种时要采用活苗加死苗的方法免疫效果最好。

1.3 包涵体肝炎

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肾脏肿大, 呈灰白色出血点, 典型病变为肝肿胀、质地脆弱易破裂, 呈点状或斑马状出血, 并见隆起坏死灶, 肝脂肪变性。黄染出血, 心、肝内脏器管褪色变黄。

防治: (1)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措施为加强饲养管理, 杜绝传染源传人, 防止和消除应激因素。在饲料中补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 增强鸡的抵抗力, 加强禽舍和环境消毒; (2) 用土霉素原粉500g拌料700斤, 连用5~7天, 效果较好, 预防并发或继发细菌类疾病。

1.4 马立克氏病

本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以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传染性肿瘤病。其主要症状为病鸡精神委顿, 冠髯苍白, 食欲下降, 羽毛松乱, 下痢、脱水、消瘦、体重迅速下降, 后期萎缩昏迷, 瘫痪, 最后死亡。有个别鸡出现神经症状, 大劈叉, 一腿向前一腿向后, 翅下垂, 俗称“穿大褂”。剖检可见皮下干燥, 肌肉暗红、无光泽, 机体消瘦, 龙骨突出, 肾脏各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少量的巨嗜细胞等大量的单核细胞增生, 浸润。由于受肿瘤细胞的挤压和压迫, 肾功能急剧下降, 引起拉白粪、稀粪。防治: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如果发现本病时, 要采用个别鸡淘汰, 大群用抗病毒加抗菌药控制继发感染。

鸡舍要注意勤消毒。本病重在预防,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 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由于马立克氏病毒的不同, 出雏可以采用马立克氏二价苗、马立克氏多价苗, 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1.5 产蛋下降综合症

当鸡只感染了引起产蛋下降综合症的腺病毒时, 可见到轻微的肾脏变化。对策:开产前接种EDS油乳剂灭活苗, 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淘汰带毒病鸡, 搞好消毒、水要卫生。

2 营养性疾病因素

家禽痛风是一种与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以及肾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病因有:

(1) 长期饲喂一些高蛋白饲料如豆粕、豌豆、肉骨粉、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饲料。如果是初产蛋鸡则蛋重较大双黄蛋多, 这样可以给养殖户带来短时间的经济效益, 而不注重科学的饲养方式。蛋白质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和核酸, 而核酸进一步分解, 最后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若日粮蛋白质含量过高, 核酸分解的能力超过机体的排出能力, 大量的尿酸盐就会沉积而引起肾肿, 严重的引起通风。

(2) 饲料中钙或镁的含量过高, 有的养殖户用蛋鸡料喂肉鸡, 有的用石灰石补充无机盐, 使钙的含量过高, 过高的钙或镁极易在机体内形成钙盐或镁盐, 从而对肾脏造成损伤。

(3) 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可发生痛风性肾炎, 而呈现痛风症状。维生素A具有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的功能, 若日粮中维生素A缺乏, 肾小管细胞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 造成肾小管的吸收排泄障碍, 而导致尿酸盐沉积。

(4) 饲料管理不当, 使维生素效价降低或本身添加不足引起的维生素长期缺乏。食道、气管、眼帘、输尿管粘膜角化、脱落, 导致体内产生尿酸及尿酸盐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使血中尿酸盐浓度上升, 从而引起尿酸盐沉积。如果用这样的饲料饲喂种鸡, 孵出的小鸡也最易患痛风而引起肾肿。

(5) 饲养管理不当, 如密度过大、运动不足, 环境阴暗、潮湿, 冷热应激、饮水不足等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治疗时首先调整日粮配方, 使蛋白调到正常水平, 适当补充维生素A, 注意多饮水。

3 鸡群发病后的综合防治措施

(1) 要注意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饲喂方法。根据发病鸡群采食量的下降程度, 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 将能量提高到正常值的1.1~1.2倍。

(2) 要注意增加维生素的含量, 维生素A、B族可增加到正常值的2~3倍, 维生素E可增加到正常值的5~10倍, 同时还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和VD3, 由于维生素的加入量不易掌握, 可在饲料中加入复合维生素、超浓缩鱼肝油、浓缩复合VB、加补电解多维等。

(3) 要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脂肪含量。

(4) 增加饲喂的次数, 同时加入复合酶、大黄苏打片或中草药如健胃消食散、大黄末等, 可有效的提高鸡群食欲。

(5) 要保持饲料及室内设施的清洁卫生, 防止霉变。

乙肝病毒能引起的新疾病 篇2

一、乙型肝炎病毒可侵犯肾、胰、胆、心等器官。可引起肾病,肾小球肾炎、急性胰腺炎、胆管炎、胆囊炎、粒细胞缺乏症和心肌损害等。还有人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在艾滋病病因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可能性。

二、可侵犯关节。能够引起关节痛或关节炎。在急性乙型肝炎前驱期,约20~40%的患者发生关节痛或关节炎,但这种情况往往被忽视。这种关节痛的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长期关节强直,严重者伴有肌肉痛。约80%以上的患者为近端指间关节受累,约30%的膝关节受侵害,其他关节受累的顺序是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多为对称性。其表现颇像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这种关节症状持续20天左右。

三、可侵犯皮肤而发生血清病样综合征和丘疹性皮炎。其特点是在关节症状出现不久,半数病人可有皮肤改变,从红斑到丘疹或瘀斑,最后发展成为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伴有发热,形成血清病样综合征。而丘疹性皮炎常出现于肝炎发病前,皮肤有密集淡红色丘疹,直径约5~10毫米。较大儿童的皮疹为1~2毫米,常呈滤泡形排列,并且容易剥脱,手与足背的皮疹易融合。四肢和面部常出现单一皮疹,粘膜及躯干皮疹少见。皮疹不痒。急性期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同时肝脾肿大。

四、可侵犯血液而出现血液和骨髓异常。急性乙型肝炎常有不同程度的血液改变和骨髓再生不良。开始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以后相继出现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及巨红细胞增多,并伴红细胞寿命缩短。肝炎后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男多于女,此病进展较快,宜早期骨髓移植。

五、可侵犯动脉血管而发生结节性多动脉炎。此病可发生于肝炎前、肝炎期间、或肝炎后,特点是:起病时有发热,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肌肉痛、荨麻疹或其他皮疹。同时存在进行性多发性神经炎、高血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血尿及尿毒症。细小动脉有类纤维蛋白性坏死,血管周围有细胞漫润。约1/3的病例发展较快,预后差。大多数常与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一起形成双重炎症。

六、可引起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此病是指含有两种以上免疫球蛋白(通常是IgG、IgM)的冷凝球蛋白血症,其特点是呈典型的三联征:乏力、关节痛、紫癜。此症与结节性多动脉炎不同,因它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而且腹部和神经症状少见。但可有各部位的脉管炎,而且这种典型的脉管炎特别易侵犯肾脏。

七、可侵犯神经系统而并发脑膜脑炎。同时还可引起多发性神经根炎或多发性神经炎伴上升性麻痹及细胞蛋白分离(即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现状与对策 篇3

1 引起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是我国流行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 同时其他病毒: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只的腹泻, 病毒性腹泻的病因十分复杂,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及其特点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TGE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传播快、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 以引起7~10日龄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 而周龄较大或成年猪只虽然几乎没有死亡, 但是掉膘、降低饲料报酬, 药物和人力等,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本病病原为冠状病毒属成员, 有两种流行形式:暴发性流行、地方流行性。当TGEV侵入一个全部或绝大部分猪都是易感猪的猪场, TGEV很快感染所有不同年龄的猪只, 尤以冬春季节严重, 猪只发生不同程度的厌食、呕吐、腹泻。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 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冬春季节气温寒冷, 冷冻潮湿、病毒, 附着在车辆或其它无生命物体上, 运输饲料或动物期间, 猪场间的传播有较大可能性。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h, 长者为2~3d或更长时间, 特点是传播快, 几天内可以蔓延到全群。严重腹泻仔猪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气味腥臭。发病持续时间长短和死亡率与猪年龄呈反相关系。不足1周龄仔

乐菌素、干扰素、葡萄糖粉等, 通过使用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提高抵抗力的药物来抑制病毒和细菌, 提高机体免疫力, 调节免疫机能, 能有效预防控制病毒病及其继发的细菌感染。

4发生猪瘟后的处理

(1) 封锁发病猪舍, 全面彻底地清圈消毒。对于发猪出现临床症状后2~7d死亡。2~3周龄以上仔猪将存活, 但在一段时间内体质虚弱, 也可能形成僵猪。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样。普遍为厌食, 个别呕吐, 严重腹泻的猪排出水便呈喷射状。泌乳母猪发病严重, 体温升高, 厌食、呕吐和腹泻, 泌乳停止, 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这些严重症状可能与感染的仔猪密切接触造成的或是体内激素的变化增强了易感性。

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乳凝块, 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 内含泡沫和未消化的乳凝块。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2.2 猪流行性腹泻 (PED)

PE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 也有发生于夏季或春秋季节。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 PEDV随粪便排出后, 污染周围环境、车辆、衣服、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PEDV主要通过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口途径自然感染。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 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 母猪发病率为15%~90%。

病变主要在小肠, 小肠充血, 肠壁变薄发亮, 内充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充血, 肠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猪小肠黏膜作抹片, 进行荧光抗体染色, 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成猪经3~7d腹泻后, 可逐步康复。

2.3 猪轮状病毒 (RV)

RV是包括猪在内的多种新生动物的重要肠道病原。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

病猪舍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只, 对其进行高倍量的猪瘟疫苗接种, 仔猪每头12ml (细胞苗) , 中猪每头16ml (细胞苗) , 大猪每头20ml (细胞苗) , 同时可注射转移因子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2) 隔离病猪, 病死猪及其粪便和污染杂物一律无害化处理, 严禁倒卖病死猪只。

轮状病毒在猪群中呈地方性流行, 病毒经粪-口途径在猪群中传播。自然感染后, 猪可以产生循环抗体和分泌性抗体, 对同种轮状病毒的感染具有免疫力。抗体可经初乳和奶传递给新生仔猪。这种被动获得的抗体持续期随最初后获得的抗体含量不同而有差异, 可持续3~5周。初产母猪比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更易感染轮状病毒。通常在7~14日龄被感染。

仔猪发病后开始出现厌食, 精神迟钝, 继而出现下痢, 粪色暗黑或黄白色, 较腥臭, 持续2~4d。个别猪出现呕吐。病猪消瘦、脱水, 若无激发感染, 死亡率不会超过10%。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充满乳凝块和乳汁, 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 肠壁黏膜易脱落, 肠壁变薄。实验室诊断最可靠方法是腹泻24h以内的粪样作电子显微镜检查, 可见似车轮砖的病毒粒子。也可用荧光抗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3 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3.1 免疫预防

仔猪腹泻症大多数发病日龄小, 发病急, 病死率高。因此, 靠发病后进行免疫防御是来不及的。给母猪预防注射疫苗, 仔猪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母源抗体, 以保护仔猪不发病。 (1) 猪传染性胃肠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85年试制成功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 该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免疫, 可在母猪分娩前20~30d后海穴位接种, 仔猪可通过乳汁的被动免疫而获得保护。对本病的流行区域或受威胁区域的仔猪, 也可以进行主动免疫, 一般在免疫5d左右可以产生免疫力。 (2) 猪流行性腹泻。最好在流行季节前全群免疫, TGE、PED二联灭活疫苗:后海穴 (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 接种。接种疫苗的进针深度, 按猪龄大小不同而不同, 3日龄仔猪为0.5cm, 随猪龄增大则进针深度加大, 成猪为4cm, 进针时保持与直肠平行或稍偏上的方向。妊娠母猪于产前20~30d接种疫苗4ml;其所生的仔猪于断奶后7d内接种1ml;体重25kg以下的仔猪1ml;体重25~50kg育成猪2ml;50kg以上成猪接种疫苗4ml。TGE、PED二联弱毒疫苗:后海穴接种。妊娠母猪于产仔前20~30d接种疫苗1.5ml;其所生仔猪于断奶后7~10d接种疫苗0.5ml;未免疫母猪所产的3日龄以内新生仔猪接种疫苗0.2ml;体重25~50kg育成猪1ml;50kg以上成猪接种疫苗1.5ml。 (3) 猪轮状病毒感染。已试制成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疫苗用于预防。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产前15d和产后7d对母猪进行2次免疫, 其所产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

3.2 药物治疗

严格的讲, 上述几种病都没有好的治疗办法, 尤其是病毒性腹泻, 治疗是徒劳的。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衰竭, 可以采取对症疗法。如给发病猪注射5%碳酸氢钠及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脱水。应用肠道抗菌药如痢特灵、氟派酸、新诺明、庆大霉素等预防继发感染有一定效果。也可以用干扰素或高免血清进行治疗。

3.3 综合防制措施

(1) 把好引种关。引种时要注意腹泻性疾病的检疫。如果猪群存在腹泻疾病, 引种后一定要进行免疫接种, 1个月后观察无异常再混群。 (2) 早期隔离断奶技术、全进全出和多点分阶段饲养可减少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发生概率。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 其核心内容是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免疫注射, 初生仔猪保证吃到初乳后, 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注射。在2~21d之间进行断乳 (最常见的断奶日龄为14~18d) , 然后将仔猪在隔离条件下进行保育饲养。保育仔猪舍要与母猪舍及生产猪舍分离开, 即三点式生产模式 (配种+产房、保育、生长育肥) 和二点式生产模式 (配种+产房、保育+生长育肥) , 隔离距离3km左右。仔猪特定疾病消失以前, 进行断乳, 移到清净并良好隔离条件的保育舍进行养育。保育舍、育肥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彻底清洗消毒后14d后再进新的猪只;当然配制好早期断乳的仔猪配合料, 保证仔猪良好的消化和吸收是本项技术实施的必要措施。

4 腹泻病认识的几点误区

(1) 腹泻的概念不清, 腹泻只是一个征候群, 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病, 引起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 包括营养性、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等腹泻。对腹泻的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如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病毒性腹泻, 不能把传染性腹泻归结为流行性腹泻。 (2) 传染性腹泻病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流行规律也有很大变化, 以前冬春季节多发, 而近几年也有在夏季流行的情况出现,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尤其在集约化的养殖场中。 (3) 对混合感染的认识不够。对腹泻病的复杂多样认识不够, 表现为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 都归结为一两种病原, 而实际往往存在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这就给腹泻病的诊治带来困难, 贻误了最佳诊治时间, 同时对疫病的防制也不能有的放矢。混合感染的现象比较严重, 并且混合感染率逐年上升, 在防制与治疗中只针对一两种疫病已不能很好的控制腹泻的发生, 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全面的防疫计划, 才能收到良好的防制效果。

病毒与疾病 篇4

1 流行病学

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通过病猪排泄的粪便散播病毒, 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 健康猪经口接种了含PEDV的粪便即可发生自然感染, 粪-口途径可能是传播的主要方式。各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仔猪和育成猪的发病率通常为100%, 母猪为15%~90%。病毒传入猪群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运输病猪或者被污染的饲料、车辆, 以及被病毒污染的靴、鞋或其它携带病毒的污染物。本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 但也可发生于夏季。PED虽然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猪病, 但是其在亚洲与欧洲的发生情况有所差别, 在欧洲PED引起仔猪的死亡率较低而在亚洲PED引起仔猪的死亡率较高。在2005—2007年间, 陈建飞等 (2007) 对国内部分省、市猪场腹泻病例的RT-PCR检测结果显示, PED病例占46%、猪轮状病毒 (Po RV) 病例占8%、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病例占15%, 而PED、Po RV和TGE相互混合感染的病例占31%。这个调查结果说明, 在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中, PED的感染占主导地位。

2 临床症状

PED最明显的症状是水样腹泻, 在PED广泛流行和母猪群大多有免疫力的国家或地区的种猪场中, 新生仔猪很少暴发PED。易感种猪群暴发本病时, 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 在有的种猪场, 所有年龄的猪只均感染发病, 发病率高达100%, 此时该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极为相似, 只是传播速度较慢和哺乳仔猪病死率稍低。1周龄内仔猪常常腹泻3~4 d后因脱水而死, 病死率平均为50%, 但有时高达80%, 日龄较大的仔猪约1周后康复。暴发过急性腹泻的猪场, 在断奶后2~3周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 新引进的猪只也可能相继发病。

近几年来, 在日本和韩国均有新生仔猪急性PED的暴发并出现高的致死率。在欧洲一些猪场, 断奶猪和成年猪经常发生严重的腹泻, 而哺乳仔猪, 尤其是无母源抗体的哺乳仔猪不发生或仅发生轻微腹泻, 发病率很低, 对于这种现象至今仍未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多渠道来源的混养架子猪或育肥期间猪只暴发急性PED时, 临床表现几乎一样, 所有的猪只在1周内均表现腹泻, 食欲稍减退, 精神沉郁, 粪便呈现水样。在育肥后期, PEDV感染引起的腹泻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引起的腹泻猪只的腹泻要严重, 但大多数猪只在7~10 d后康复, 病死率仅为1%~3%, 且这种死亡常见于腹泻早期或发生腹泻之前, 剖检病死猪常见背部肌肉坏死。应激敏感的猪只发生PED时死亡率很高。一般来说, PEDV在架子猪和育肥猪的肠道内比在新生仔猪的肠道内更易增殖, 因此, 育肥猪对该病毒易感性更高, 一旦发病, 发病率常高达100%。

3 病理变化

PEDV在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的仔猪中均能引起肉眼可见的病变, 主要表现为:小肠膨胀, 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在接毒后24 h, 仔猪的小肠绒毛出现组织学变化, 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空泡化、脱落, 绒毛变短, 这个组织学变化恰恰与仔猪腹泻发生的时间相吻合。超微结构变化主要发生于小肠细胞细胞浆中, 可见细胞器减少, 出现电子半透明区, 接着微绒毛和末端网状结构消失, 部分胞浆突入肠腔内, 肠细胞变平, 紧密连接消失, 脱落进入肠腔, 可见肠细胞内的病毒是通过内质网膜以出芽方式形成的。在结肠, 含病毒的肠细胞出现一些细胞病变, 但未见细胞脱落。

4 诊断

PED与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的临床症状极其相似, 所以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PED是非常困难的。最初在实验室中, 主要依靠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等检测PEDV抗原和抗体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这些方法都能对PED作出准确的诊断, 但是操作复杂而且耗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PCR、ELISA被应用到PEDV诊断技术中, 具体如下。

4.1 PCR诊断技术

Kubota和Jung等以M基因和N基因为靶基因建立了RT-PCR方法来检测PEDV, 在粪便样品中能检测到PEDV的最低含量为100 TCID50;Song等建立了鉴别诊断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TGEV) 和猪轮状病毒 (Po RV) 的多重反转录PCR (Multi-RT PCR) 为鉴别3种病毒性腹泻病原的混合感染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又建立了检测PED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对仔猪体内PEDV的病毒载量进行了定量;Kim等建立了同时检测TGEV和PEDV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Multi-Real time PCR) , 为PEDV和TGEV病毒载量的检测提供了技术手段。

4.2 ELISA诊断方法

为能高通量检测样本, Rodak等利用PEDV 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敏感性强、特异性高的竞争阻断ELISA诊断方法, 适于PEDV流行病学调查;Hou等利用PEDV重组N蛋白抗原建立了检测PEDV血清的ELISA方法, 为PEDV血清学监测提供手段。

5 防治

暴发PED时, 无特别有效的措施, 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我国预防猪流行性腹泻主要依赖于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思奇等在“八五”期间和“九五”期间分别完成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弱毒疫苗”的研制并应用于现地猪场。冯力等TGEV和PEDV二联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我国猪流行性腹泻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率, 为我国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保障。

由于多发于寒冷的冬季, 有明显的季节性, 可在每年的10月份对母猪进行两次腹泻二联弱毒苗或三联苗的防疫注射, 防疫间隔20 d, 治疗时无特效药物, 由于对5周龄以上的猪引起死亡率较低, 可对不同阶段病猪进行不同方法对症治疗, 如投用收敛止泻剂, 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以防止脱水和酸中毒等, 一般都可获得良好效果。发生腹泻的猪只应让其自由饮水, 以减少脱水的发生, 另外, 应停止喂料, 尤其对于育肥猪。将PEDV人为地扩散到妊娠母猪舍可激发母猪乳汁中迅速产生免疫力, 因而可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对于种猪场, 若发现暴发PED后连续数窝的断奶仔猪中均存在PEDV, 则可将仔猪断奶后立即移至别处至少饲养4周, 同时暂停从外引进新猪。

加强卫生管理, 可防止病毒侵入猪场内,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毒主要是通过猪和人的流动而侵入猪场的。晚秋至早春寒冷季节, 不要引进带毒猪, 注意消毒和饲养管理, 搞好舍饲卫生, 防止潮湿闷热, 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增强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 可有效的预防此病流行。

有资料报道, 在疫病流行时用新城疫I系苗作紧急防治, 按50~100倍稀释作交巢穴 (后海穴) 或肌肉注射1~2次, 有良好效果, 防治有效率可达90%左右, 此防治原理是新城疫I系苗作为诱导剂, 可诱导猪机体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繁殖活性。

参考文献

[1]赵德明.猪病学 (第八版)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9.

[2]冯力, 时洪艳, 陈建飞.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预防.养猪, 2005, 28 (5) :35~37.

[3]廖延雄主编.兽医微生物实验诊断手册.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 201~102.

[4]孙东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及受体结合域的初步筛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8.

[5]孙东波, 冯力, 时洪艳, 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动物医学进展, 2006a, 27 (10) :11~14.

病毒与疾病 篇5

一提传染病, 尤其是像埃博拉这样的恶性传染病, 往往让人闻之色变。然而, 解放军第三○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敏, 却在诸多恶性传染病的“病毒窝”里一干就是30多年, 而且一旦哪里有疫情发生, 她总是临危受命, 冲到防控最前线, 并在遏制传染病蔓延的一场场战役中, 冒着生命和健康时时受到威胁的危险, 凛然前行, 至今仍不辍不悔, 坦然直面她的职业为她带来的一切人生际遇……

邂逅死神, 打响抗击“非典”第一枪

据医学统计, 全世界共有60多种感染性疾病, 其中传染病就有39种。众所周知,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以下简称“三〇二医院”) 是一所传染病医院, 但很少有人知道, 赵敏教授所在的科室, 则是该院病毒防控的核心阵地, 俗称“病毒窝”。因为来到三〇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就医的, 都是国内外传染病中的疑难杂症, 而且更令人发憷的是, 这些疾病大多有着极强的传染性。

在采访中, 我们的话题首先触及了已经过去十多年的那场抗击“非典”的全民攻坚战———2003年3月, “非典”疫魔肆虐, 而北京抗击“非典”的第一枪, 却率先在三○二医院打响!

据赵敏教授回忆, 在当年的3月8日傍晚, 她所在的科室收治了3位“特殊病人”, 其中一位刚从南方来到北京, 高烧不退, 她的父母也被传染, 已经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在病原不明的情况下, 赵敏对病人作了细致的检查, 各项指标赫然显示:这3位病人都是北京市首批输入性“非典”患者!

疫情就是命令!赵敏教授立即和同事一起, 冒着危险投入了抢救患者的工作中。然而, 在紧急抢救中, 大量分泌物不断从患者的呼吸道喷出, 喷得医护人员满脸都是, 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挽救患者的生命, 赵敏教授来不及擦一把满脸的污物, 一遍一遍地为患者按摩心脏, 分泌物还在不停地喷出……

抢救持续了6个多小时终于结束。“就在那6个小时中, 我们和死神迎头邂逅。”赵敏教授用了这样一句话描述当时医务人员的危险处境。抢救工作结束后,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包括赵敏主任在内, 参与抢救的15名医护人员全被感染了“非典”病毒, 相继倒在了抢救患者的工作岗位上。

医生赵敏, 转身成了患者, 而且还是令人闻之胆寒的“非典”患者;她住进了自己最熟悉不过的隔离病房, 开始以自己羸弱的身躯和顽强的毅力, 奋力挣脱着死神甩下的枷锁———“非典”病毒致使赵敏教授先后6次病危。面对死亡, 见证过太多生老病死的赵敏教授, 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她开始对自己因职业而带来的灾难泰然处之。终于, 经过医院同事们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 赵敏教授凭着坚强的意志终于挺了过来。令人钦佩的是, 在康复出院的当天, 赵敏教授却又主动请缨, 重返抗击“非典”的战场。院领导和同事们劝阻她时, 她坦率地说:“我是科室主任, 必须回到工作岗位上, 不然, 在这样一场硬仗面前, 科室的工作有可能会出纰漏;更重要的是, 我身上已经有了抗体, 不会再次被感染。”就这样, 她与“非典”病魔激战了106个日夜, 挽救了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 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这106个日日夜夜对我来说是一次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的确, 经历过一次死亡的威胁后, 人的心境就会变得坦然而宁静, 就会更加无所畏惧。这或许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一种生命感悟。”赵敏教授说完这些话后, 眼睛望着窗外, 再次陷入了深邃的思考……

锁定传染源, 控制疫情的重中之重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伴随着学术与医德的双重修炼, 赵敏教授以自己辛勤的付出和无畏的工作作风, 被熟悉她的人誉为“金凤凰般意志坚强的女性”。她不仅是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而且在北京抗击“非典”的一线战场、在汶川抗震救灾的废墟之上, 赵敏教授的身影, 为一个个陷于绝望和恐慌的人们带去了重振生命活力的无限希望。

三〇二医院的院史馆里, 珍藏着一面由75名患者亲笔签名送给赵敏的特殊锦旗, 锦旗上“解病患医术高超, 暖民心医德高尚”14个大字, 不仅是对赵敏医术医德的最好诠释, 而且也叙说着一个惊心动魄的疫情处置故事。

在采访中, 赵敏教授从那面锦旗说起, 回忆起了发生在3年多前的一场突发疫情的防控硬仗———2011年岁末, 我国某地突发群体性发热事件, 患者咳嗽、流鼻涕、高烧持续不退, 而且疫情波及范围迅速扩大, 传染人数不断上升, 从出血热、“甲流”、流感、到炭疽等各种传染病被一一否定后, 那场暂时“来历不明”的传染病一度引起了民众的恐慌。

那天下午, 正在出门诊的赵敏接到了处置疫情的紧急通知后, 于当晚11点赶到目的地。“我到达疫情现场, 经过检查、结合检测报告等多种情况, 根据多年的经验, 先期判断出这是一种新型经呼吸道传染的疾病, 应该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和腺病毒!”

赵敏教授回忆说, 她的判断, 使弥漫多天的紧张气氛略有缓解。随后, 有关部门对赵敏教授提出的三项指标进行了检测, 果然发现腺病毒呈阳性, 并最终锁定了那场突发疫情的罪魁祸首———“55型腺病毒”!

“类似这样的突发疫情, 寻找传染源是重中之重。”赵敏教授说, 找到了传染源, 确定了病因, 疫情便很快得到了控制。为提高当地医护人员对这种新型传染病的诊疗水平和防护意识, 她还一边指导救治患者, 一边加班加点组织编写了《人B组55型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和《腺病毒感染防护手册》, 并深入基层医院和卫生院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普及。

赵敏教授详细回忆说, 当时有一位姓杨的患者, 病情严重, 多次出现呼吸衰竭, 赵敏24小时守在病床前, 随时观察病情发展, 修改治疗方案, 经过4天4夜的抢救, 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出院时, 那位患者紧握着赵敏的双手, 满含热泪地说:“在病房看到您都是带着口罩, 虽然看不见您的脸, 但您的声音我早已非常熟悉, 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的赵敏, 平时温婉尔雅, 举止端庄, 一旦到达疫情现场, 就立马变成一个身经百战的指挥员, 指挥若定, 举重若轻。从进驻疫区直至完全解除疫情警报, 赵敏教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渊博的学术积淀, 在疫情现场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一个多月, 彻底遏制住了疫情蔓延的势头。

哪知道, 2012年的春节刚过, “55型腺病毒”又在我国另一个地方兴风作浪。这次, 赵敏组织编写的《人B组55型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和《腺病毒感染防护手册》如制胜法宝, 使整个疫区的救治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她在春节万家团圆的氛围中再次启程赶往疫区, 与当地医护工作者一道救治患者, 最终使那场疫情得到完全控制……

先吃“螃蟹”, 参与收治国内首例艾滋病患者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 担任着三〇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的赵敏教授, 从事传染病医教研工作30余年, 她擅长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在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会感染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临床与基础、新突发传染病防治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然而, 提及“艾滋病”这3个字, 赵敏教授却回顾说, 在上世纪90年代初, 艾滋病一度被认为是传染性很强的“超级癌症”, 就在大家都谈“艾”色变的年代, 赵敏所在的感染科则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收治了国内第一例艾滋病患者。时任主治医生的赵敏在医院老专家王凝芳的带领下, 对艾滋病进行了血清学、免疫学、病毒学、细胞学、病理学及发病机制等的系统研究。

在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尚有诸多局限的情况下, 三〇二医院收治中国大陆居民首例艾滋病患者的消息, 曾经成为当时业内业外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赵敏教授说:“那是1991年的时候, 我们医院收治了中国大陆居民第一例艾滋病患者。当时不但社会上对这个病的认识还不那么充分, 包括我们医护人员也一样, 确实害怕———病人就住在医院, 一人一间病房;工作人员穿两层隔离衣, 除了工作服之外, 外面还套两层隔离衣、戴两层手套, 口罩、帽子也都严严实实地戴两层。当时就是这种状况, 现在看来, 确实是有些风声鹤唳。更令我们苦恼的是, 我们这些医护人员在接触了病人后, ‘外人’好像觉得我们都是艾滋病患者了。但是随着对这个病的认识的一步步提高, 我们渐渐消除了这种恐惧感, 渐渐习以为常, 对病人进行很常规的诊疗护理……”

就是在很多人把赵敏这些医护人员也当成“患者”看待的时候, 赵敏教授不但成了中国大陆第一批艾滋病治疗工作者, 她还把艾滋病这个世界性医学难题当成自己临床科研的一个主攻方向, 不仅注重艾滋病患者身体疾病的治疗, 更是把目光投向了这群“特殊患者”的心理抚慰。

现在, 如果有艾滋病患者第一次来三○二医院就诊, 他们都会拿到一张粉红色的卡片, 上面印有赵敏的手机号码和家里的电话。因此, 每天赵敏都会接到许多艾滋病患者的电话。有咨询病情的、有倾诉心声的, 他们都把赵敏当成了可以托付心事的“亲人”。

2002年, 当年仅仅22岁的李某由于艾滋病并发隐球菌性脑炎, 意识模糊, 生命垂危, 被紧急送到三○二医院抢救。小李的父母认为儿子得了“见不得人的病”, 把他送到医院后就再也没来探望过。得知这一情况后, 赵敏教授马上拨通了小李父母的电话, 耐心地对他们“科普”道:“艾滋病其实只是一种疾病而已。只要患者心情舒畅、配合治疗, 病情完全可以得到控制……”

经过反复沟通, 小李的父母终于转变了态度, 下定决心和孩子一起面对现实。后来, 经过赵敏教授和她的同事给予的科学有效的治疗, 原本陷于绝望深渊的小李的生命, 在赵敏教授的殷切关怀下, 重新展示出了属于他的精彩, 现在已是一名杀毒软件工程师了……

未雨绸缪, 拒埃博拉于国门之外

近些年来, 赵敏教授带领她的科研团队与军队其他研究艾滋病的医教研单位“联姻”, 并将各阶段性的医疗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后应用于临床, 在促使该中心在艾滋病救治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 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艾滋病药物验证基地, 并跨入了国家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定点单位的行列。据了解, 目前, 赵敏教授又把科研重点放在了对艾滋病免疫病理及服药依从性方面的研究上,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科研成果。

在采访中, 赵敏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对记者说, 自艾滋病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之后, 在我国政府科学积极的防控下, 其蔓延势头早已得到有效控制。“事实上, 不仅仅是艾滋病, 在‘非典’、‘甲流’等恶性传染病的防控方面, 我们都曾经取得过令世界侧目的‘中国经验’。现在, 埃博拉疫情正在非洲肆虐, 尽管有些人认为疫情已经‘失控’, 但我国医学科研工作者早已未雨绸缪, 在病毒抗体基因研究方面, 再次令世界敬仰!”赵敏教授的话题触及到目前最为严峻的埃博拉疫情防控问题时, 首先这样说。

据赵敏教授介绍, 前不久的2014年8月9日, 我国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 同时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 这让世界为之惊喜。与此同时, 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也不断提醒各国, 应重视中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的丰富经验。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在8月8日曾经告诫说:“西非国家可借鉴中国防治H7N9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 增强公共卫生领域投入, 应对当前已升级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埃博拉疫情。”

谈及针对埃博拉疫情的具体防范措施, 赵敏教授认为, 控制埃博拉的扩散, 我们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 加强国境检疫, 暂停进口猴子, 主要限制来自疫区的猴子。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 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患者属于埃博拉病毒感染者, 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 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 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医护人员必须穿好隔离服, 可能时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 以防意外。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 也应进行密切观察……

“埃博拉疫情极其凶猛, 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时刻警惕, 时刻绷紧科学防范这根弦, 拒埃博拉病毒于国门之外!”赵敏主任神色严峻地忠告说。

对于传染病疫情而言, 加强防范意识远比治疗重要得多, 也许, 正是在这种“未雨绸缪”的防治理念主导下, 赵敏教授经过一次次应对大灾大疫的洗礼, 促使她这个在“病毒窝”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医者, 对生命的意义有着更深的感悟和敬畏。因此, 为了人类的健康, 她在不断提高自身科研临床水平的同时, 还带领她的团队对39种法定传染病和其他10余种传染性疑难杂症, 进行了系统研究, 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她说, “30多年过去, 我越来越觉得这是值得我为之奉献终生的事业……”

专专家家简简介介

植物病毒性疾病概述 篇6

1 植物病毒概述

当前, 科学界已经研究命名的植物病毒有1 000多种, 大部分属于农作物病原。其中, 水稻东格鲁病是东南亚地区较为常见的病毒种类, 具有极强的毁灭性。比如, 日本在19世纪末因水稻东格鲁病导致万余人死亡, 而我国因小麦黄矮病引发30%产量亏损。其他一些重要农作物病毒病, 如甜菜曲顶病、香蕉束顶病、番木瓜环斑病等对一些产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虽然人类对植物病毒病的记载可追溯到几百年前, 但人类认识植物病毒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半个世纪以来, 在生物学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推动下, 对植物病毒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领域来分析, 植物病毒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其基因组很小, 易于研究和体外操作;其与寄主关系密切, 通过对病毒的研究可了解寄主的许多生理过程;在处理植物病毒时对实验者无危险。目前已开发植物病害基因工程载体、基因调控元件, 并培育出许多抗病毒基因工程植物等。

2 植物病毒形态

植物病害粒体很小, 经负染或投影等处理后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进行观察。球状病毒的直径大多在20~35 nm, 少数可达70~80 nm。实际上, 球状病毒并非光滑的球体, 而是二十面体或多面体, 是由20个正三角形组合而成。杆状病毒大部分为20~80 nm×100~250 nm, 两端为平齐状态, 部分两端呈现为钝圆状态, 粒体不容易弯曲。线状病毒大部分为11~13 nm×700~750 nm, 短的为480 nm, 长的可达2 000 nm, 两端平齐, 呈不同程度的弯曲。

线状、球状及杆状的病毒表面由一定数目的蛋白质亚基构成。球状病毒主要通过蛋白质亚基组成多面的体形, 内部主要为病毒核酸, 但核酸的排列方式目前还不明了。杆状或者线状病毒的蛋白质亚基主要呈螺旋形, 中部主要为空心管状, 核酸也是螺旋状排列。而植物弹状病毒粒体表面有一层脂质的膜, 膜内是螺旋状排列的蛋白质亚基和核酸。

3 植物病毒侵染影响

病毒侵染一般会引起植物发病, 但有些病毒并不引起明显的症状, 如潜隐病毒属;而且一些植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隐症带毒, 即植物受到病毒的侵染但不表现明显的症状。还有一些病毒引起观赏植物颜色和形态的变异, 反而增加了植物的观赏价值, 如我国栽种的金心黄杨、金边瑞香, 荷兰的郁金香杂色变种等。

植物病毒病害通常不能观察到具体的病症。田间发生与分布情况和介体的活动密切相关。症状主要受温度的干扰, 一般会产生低温或者高温隐症情况。在农作物种植方面, 一种病毒不同株系或者一株植物遭受多种类型病毒感染的情况十分常见, 称作混合侵染或者复合侵染。混合侵染病毒在植物体内会产生相互作用: (1) 协生作用, 混合侵染现象所引发的病害通常比两种病毒单独作用的症状更为严重, 比如, 马铃薯X病毒与番茄花病毒分别对番茄进行侵染, 仅仅体现为轻微的斑驳现象, 但当两种病毒同时对番茄进行侵染时, 往往引发果实、茎、叶等坏死; (2) 颉颃作用, 主要指一种病毒对另外一种病毒产生抑制效果, 比如烟草植株, 烟草蚀纹病毒往往会对马铃薯Y病毒与天仙子花叶病毒的繁殖产生抑制作用; (3) 交互保护作用, 指的是先侵染的病毒植物不再会受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上述作用通常发生在两种病毒与一种病毒两个不同植株上, 其所产生的作用一般是相互性的。然而, 通常“交互保护”指的是用致病力弱的株系或者病毒来对植株进行保护, 这一方法曾被用来防治植物病毒病害, 如我国利用亚硝酸处理番茄花叶病毒, 得到突变体N14弱毒株系, 其在普通烟、番茄和辣椒上不产生明显症状, 但能干扰番茄花叶病毒强株系的侵染, 具有很好的防病效果, 但因存在株系变异的危险, 现在已不再采用。

参考文献

猪几种常见的病毒感染疾病 篇7

关键词:猪,常见,病毒感染,疾病,防制

近些年, 养猪生产效益逐年增加, 规模化养殖场不断增加。猪的疾病也成了养猪生产上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病毒性传染病由于其发病急、症状较重、死亡率高, 控制难度较大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往往是先采取疫苗进行预防,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措施控制疾病发生。现介绍养猪生产上几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及防制方法。

1 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是一种近些年在猪群常发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体是猪蓝耳病病毒, 本病不分年龄、品种均可发病, 以妊娠期的母猪和30日龄内的仔猪最易感。发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康复期的猪也可带毒达数月之久。

最急性型的病猪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病猪表现发热, 呼吸困难, 皮肤潮红、局部紫绀, 眼睑水肿。

妊娠母猪多于妊娠后期发病, 出现厌食、喷涕, 咳嗽, 耳尖等部位皮肤呈蓝紫色。产前可发生流产或早产。种公猪发病时没有明显症状, 仅表现精液品质下降, 影响配种。早产的母猪泌乳量受到影响, 产后发情期不稳定, 受胎率下降。

断奶的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肺炎的症状。有的下痢、关节炎、眼睑肿胀、皮肤有红斑表现。育肥猪一般有短暂的厌食和轻度呼吸困难, 采食量稍低, 增重缓慢。

剖检变化主要是肺部病变, 如肺部出血、充血, 肺小叶间质增宽, 呈现不同程度的肝变。胸、腹腔有黄色积液, 有的有胸膜炎表现,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泡沫样液体[1]。

对于抗体阴性的猪场, 不需要使用蓝耳病疫苗。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 要进行环境控制、清洗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进行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制度, 尤其是大型猪场。对于抗体阳性的猪场, 疫苗预防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 选择安全性较高的经典株蓝耳病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2 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主要危害繁殖期的母猪。临床上以妊娠母猪产下死胎、木乃伊胎、产下弱仔等为主要特征。目前世界各地均有流行, 该病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本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 感染猪发病后可以获得终生免疫。细小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如果消毒措施不科学, 很易造成长期的连续传播, 一旦猪场发生本病后, 可持续感染易感的青年母猪, 猪场可能连续多年出现母猪繁殖障碍的表现[2], 对猪场的生产效益影响极大。

母猪繁殖障碍是本病的主要表现, 母猪发情异常, 不容易受孕, 产下死胎、木乃伊胎。妊娠早期感染的母猪, 胎儿死亡后被吸收, 母猪腹围缩小, 临床上无明显异常。妊娠后期母猪出现流产, 产出死胎或虚弱的弱仔。母猪正常分娩时, 产出的仔猪带毒, 成为猪场的传染源, 这是很危险的传染因素。如果公猪感染本病, 性欲和受精率无明显影响, 但精液可长期排毒。种公猪可通过本交或者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猪, 母猪也可经胎盘垂直感染仔猪, 母猪繁殖的季节多发。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生产上以预防为主。青年母猪使用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进行注射, 在配种前3-5周进行免疫注射, 种公猪可在8月龄配种前进行免疫注射。

3 猪瘟

猪瘟症状和剖检变化较为典型。猪瘟可发生于各个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 皮肤有出血点, 指压不褪色, 发热, 便秘或者腹泻。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呈现出血, 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 肾脏表面有出血点, 脾脏边缘出血性梗死, 膀胱黏膜、喉头黏膜及心外膜有出血点, 慢性型猪瘟在回盲瓣处有扣状肿[3]。

4 病毒性腹泻病

4.1 流行性腹泻

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冬、春季。以哺乳仔猪和生长猪发病居多, 病情也最重。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临床主要表现是呕吐、排出水样腹泻。病猪体温一般正常, 育肥猪和成年猪发病可出现精神和食欲不振以及腹泻等症状, 病程大约持续一周, 并逐渐康复, 但是生长发育缓慢。

4.2 猪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仔猪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临床上主要以腹泻、厌食、呕吐、脱水为特征, 本病对仔猪生长发育和饲料转化率有一定影响, 导致养猪效益下降, 应引起一定的重视。日龄小的仔猪发病率越高, 死亡率较低, 成年猪多数呈隐性感染[4]。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猪轮状病毒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和早春, 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对于病毒引起的腹泻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一般使用补液盐饮水, 可以补液。使用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参考文献

[1]吴建辉.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控.兽医导刊, 2016 (11) :25-26

[2]张天平.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与诊治.现代畜牧科技, 2015 (04) :75

[3]封士军.猪瘟症状及防治.中国动物保健, 2014 (07) :94

仔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篇8

1 发病情况

1.1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高死亡率为特征, 各种年龄的猪只均易被感染发病, 2周龄以内仔猪发病率相对较高。在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 迅速传遍全群。部分患猪先出现呕吐, 继而发生急剧频繁的水样腹泻, 常夹杂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造成病仔猪严重脱水, 死亡率很高, 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不死的仔猪因生长发育受阻而成为僵猪。随着日龄增大, 病死率会逐渐降低。较大点的仔猪感染后的症状轻重不一, 通常可见食欲不振, 腹胀, 接着发生水样腹泻, 呈喷射状, 泄泻物中可见到未完全消化的饲料, 一般1周左右腹泻停止而康复, 并产生主动免疫, 但在一段时期内生长受阻, 有50%左右的康复猪带毒, 排毒达2~8周甚至更长, 而无临床症状, 这也是本病周期性暴发难以消灭的主要原因。

1.2 仔猪流行性腹泻

该病是一种肠道传染病, 以水样稀粪、呕吐、脱水为特征。各种猪都可感染发病, 哺乳仔猪最严重。传播速度比传染性胃肠炎慢, 在4~5周内传遍全群, 病程较短, 死亡率低, 仔猪病死率达50%。易感仔猪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引起发病, 先有些呕吐, 随即发生腹泻, 呈灰色或黑色水样, 精神欠佳, 厌食, 病程约1周, 1周龄以内仔猪呕吐症状多发生在吃奶后, 易因严重脱水而死亡。

1.3 仔猪轮状病毒感染

该病是由轮状病毒群引起的仔猪急性胃肠炎。一般多在早春和晚冬的寒冷季节发病, 该病遍及全球,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以10~28日龄猪易感。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主要经消化道传播, 感染率有时高达100%, 通常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源性大肠杆菌甚至球虫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感染7日龄以内仔猪的死亡率极高, 可达100%。随着日龄增大, 死亡率降低, 8周龄内发病率50%~80%。新生仔猪在缺奶或母源抗体不足时容易感染发病, 病猪剧烈腹泻, 迅速脱水, 食欲不振, 喂食后出现呕吐常是腹泻的先兆症状, 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 病程3~7d, 常因脱水而死亡。特别在寒冷时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等混合感染时病情加重, 10~21日龄仔猪多表现为类似白痢, 断奶后多为黑灰色水样, 数日后可康复而产生抗体。但因其抗体持续时间较短, 还会出现重复感染。

2 防治措施

2.1 预防接种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灭活疫苗于后海穴 (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 注射。注射疫苗的进针深度按猪龄大小为0.5~4cm, 3日龄仔猪为0.5cm, 随猪龄增大则进针深度适当加大。妊娠母猪于产仔前20~30日龄肌注疫苗, 并于产前产后加喂增强免疫力药物和氨卞青霉素等其所生仔猪可有效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

2.2 治疗

仔猪群中发现有病毒性腹泻发生时, 应迅速采取防疫措施, 加强消毒工作。对呕吐物和泄泻物应先喷洒消毒剂, 约0.5h后再冲洗, 被污染的用具也应消毒。给病猪喂易消化的饲料, 多饮清水。肌注病毒唑或者口服病毒灵, 为防止继发感染, 对1周龄以下的仔猪可适当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 如肌注阿莫西林、卡那霉素、丁胺卡那、氟哌酸。对病情较严重的仔猪, 除用上述药外, 个别严重脱水的病猪应及时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输液或腹腔注射输液, 根据病情静眿注射小苏打溶液防止酸中毒, 同时用口服补液盐加电解多维口服补液。如哺乳母猪发生腹泻现象, 应立即进行输液治疗并做好清洁卫生, 以免影响仔猪。腹泻症状减轻后应由少到多逐渐恢复供料。

2.3 管理

应加强饲养管理, 晚上要注意保暖, 关好门窗。白天通风。做好猪场清洁卫生, 定时消毒, 喂给清洁饮水, 增加仔猪的抵抗力。

2.4 营养

日常管理应注意饲料营养均衡, 所用饲料应具有营养丰富、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有效预防疾病发生、提高生长性能等特点。营养体系精确, 保证各个生产阶段营养需求, 可有效提高母猪和仔猪抗病毒和细菌能力, 提高母乳中抗体含量, 增强仔猪血液循环, 增强仔猪抗病能力, 从而有效预防仔猪病毒性腹泻发生。

3 体会

上一篇:用字母表示下一篇:初中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