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营养与疾病

2024-06-24

现代营养与疾病(共8篇)

现代营养与疾病 篇1

大学生处于机体代谢旺盛时期,而且学习任务重,因此,合理营养对促进其身体健康、满足机体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的需要至关重要。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营养知识缺乏、营养态度不积极和饮食行为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1,2]。营养教育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研究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营养学领域[3]。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营养现状以及营养宣教对其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饮食行为的影响,我们选择某医科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213人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对大学生营养KAP的影响,探讨营养宣教的效果。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某医科大学不同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统计学、法学、英语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生213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19人,年龄18~23岁,中位数为21.43岁。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KAP调查问卷,分别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调查表的设计:根据KAP模型[3]以及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选择题的形式自行设计调查表。在专家审阅和预调查的基础上,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内容包括营养知识(18题)、营养态度(12题)和饮食行为(17题)。

现场调查:预防医学(食品安全方向)专业本科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老师培训后进行调查,被调查者采用不记名形式各自填写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指导填写,现场回收调查问卷的形式,以确保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共发放21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回收率为100%。

1.3“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内容及方式

宣教由营养与食品卫生系老师担任,采用理论课授课形式,利用多媒体,主要讲解基础营养、人群营养、公共营养(重点讲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和疾病营养(重点讲授肥胖病、糖尿病、痛风和高脂血症等疾病)[4,5,6],合计20学时。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经核对后,使用Epidata软件输入计算机,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发现,“对‘讲营养’的认识”、“食物中的营养素种类”、“深色与浅色蔬菜的营养价值高低”、“维生素A缺乏症”、“缺碘引起的疾病”、“含钙最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营养价值最高的油脂”、“维生素D缺乏症”和“含维生素B2最丰富的食品”等题目的回答正确率,在营养教育干预前后均达50%,但宣教后回答的正确率明显增加,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具体内容”在营养宣教前的回答正确率仅为14.55%,营养宣教后则提升到64.79%,见表1。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2.2“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营养态度的变化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接受营养宣教后营养态度明显改善,尤其是在“愿意为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据营养合理搭配食物”的态度明显改善,且宣教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2.3“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大学生饮食行为的变化

调查发现,在进行营养宣教后,调查对象在“每天或几乎每天喝牛奶”、“每天或几乎每天吃鸡蛋”和“三餐比较规律”等方面的饮食行为明显改善,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喜欢吃泡菜、咸菜等腌制食品”、“口渴了才喝水”和“经常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等不良饮食行为,在教育后明显减少,教育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营养宣教前后进行比较,*P<0.05,**P<0.01。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合理膳食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但因营养宣教滞后,目前公众的营养知识还是相当匮乏,作为教育机构的医学院校也没有把营养宣教提到议事日程[7]。而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营养状况是影响其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其体能和智力的发展。从营养问题的宏观性而言,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态度不仅直接制约其自身的营养行为,并最终影响其身体素质,而且还间接地影响了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8]。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某医科大学学生的总体营养知识知晓率较高,多数知晓率大于50%,仅个别低于50%,但在营养宣教后,营养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营养宣教对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掌握情况,由宣教前的14.55%增加到64.7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现阶段教育我国居民平衡饮食、合理营养和促进健康的指导性意见,应迅速使其进社区、进农村和进校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及其具体内容”项目上的知晓率排在调查项目之末,与国内其他院校调查结果相似[9,10,11],说明高等院校学生对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具有普遍的低知晓率。

与营养知识相似,在接受营养宣教后,学生的营养态度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如:“愿意为健康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早餐重要性的认识”和“依据营养合理搭配选择食物”等态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说明大学生在接受“现代营养与疾病”的宣教后,营养态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遗憾的是,大学生某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每天喝牛奶和吃鸡蛋的饮食行为虽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宣教后能做到的比例仍然不足50%。原因可能是某些同学存在乳糖不耐症,喝牛奶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也有可能是营养宣教的内容和方式不够全面,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喝牛奶和吃鸡蛋的重要性。

加强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改变营养态度,使人们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仅可以减少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美国的学校营养教育,是美国营养教育项目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项目之一[12]。而我国的营养教育尚未普及,营养知识、营养教育没有完全走入学校课堂,只有一些相关的专业才开设营养课[13],因此,我国的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亟待开展。

摘要:目的 了解“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对某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更有效地开展营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某医科大学不同专业学生213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问卷,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后分别进行调查,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资料,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现代营养与疾病”宣教前,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知晓率较高,营养态度较积极,但饮食行为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宣教后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现代营养与疾病”作为营养宣教内容,可以明显地改善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和营养态度不积极的现象,并促进其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

关键词:“现代营养与疾病”,大学生,营养知识,营养态度,饮食行为

现代肉鸡疾病防治与管理 篇2

1.发病原因

从饲养管理层面来看,冬季气候寒冷时,养殖户通常使用煤炭为育雏舍加温,此时如烟道不畅,可出现呛风倒烟等现象,如不及时通风换气,势必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如不及时清理病鸡舍内的垫料、饲料、粪便等含氮有机物可导致氨气分解增多,氨气浓度升高,进而引发中毒,出现呼吸困难、喘气、口流唾液、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如不定期对食槽、注射器、饮水器、笼网、运输车等设备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可导致鸡只感染或新进鸡发病;如病鸡或淘汰鸡舍未严格消毒或处理不当,某些患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败血霉形体病等)的病鸡可通过咳嗽、甩鼻等方式将病原体传入空气中,进而导致健康鸡只感染。从鸡舍选址和建设层面来看,如鸡舍靠近生活区,或建在交通要道附近,鸡舍过于密集,可为相关疾病传播创造便利,极易发生各种疾病。从疾病控制层面来看,受病毒株变异、病原毒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免疫失效或疾病的病理变化、症状出现新特点,给疾病防治带来困难。此外,在浓度且作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抗菌药物可有效破坏细菌结构进而发挥杀菌左右,但不具备上述条件时细菌通常会处于假死或半致死状态,进而产生耐药性,大肠杆菌即是此类细菌的典型代表之一。

2.临床症状

肉鸡患有传染性鼻炎时其鼻液可由稀薄渐渐变浓,散发出臭味,干后位淡黄色结痂,此外还有啰音、打喷嚏、流泪、眼结膜发炎、眼皮肿胀、气管和喉头呈灰红色且有黏液。因沙门氏菌引发的鸡白痢严重危害雏鸡健康,其中3日龄之后死亡率明显增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时,病鸡通常有双翅开张、羽毛松乱、尖叫、腹部呈规律性收缩、呼吸困难、肝门出现白色浆糊样粪便等症状。肉鸡患有大肠杆菌病时多有哕音、呼吸困难、咳嗽、黏膜发绀等呼吸道症状,而患有传染性支气管炎时则有咳嗽、打喷嚏、哕音、张口喘气、流鼻涕等主要症状,患有传染性喉气管炎时常有喘气、呼吸困难、咳嗽、咳出血样渗出物等症状,患有禽流感时通常表现为打喷嚏、咳嗽、哕音、眼睑浮肿等症状。此外,曲霉菌病以雏鸡为主要发病群体,可见伸颈张口、呼吸困难、下眼睑出现干酪样物甚至因此而失明等症状;患新城疫时可有气管哕音、呼吸困难、甩鼻液、打喷嚏、肉髯发绀、全身黏膜出血等症状。

3.防治措施

在饲养管理方面,应定期针对鸡舍、饮水等进行严格消毒,尤其是进雏之前要彻底消毒;饲养人员进出鸡舍必须换上鞋帽、按规定穿工作服,严禁其他人员参观和乱串。相邻鸡舍发病时每日应带鸡消毒1次,每周对环境消毒2次。每天对相关用具进行消毒,然后晾干后待用。杜绝犬、猫、老鼠等传染源,粪便等作无害化处理;合理选址,鸡舍布局合理,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保证良好的温湿度、光照及通风条件,提供优质饲料和充足卫生的饮水等。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可视情况需要做抗体检测,做到合理免疫。通常来说,在免疫接种前后3~5 d应停用磺胺类、抗菌或抗病毒药物,在饲喂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抗应激剂。

蛋鸡肾脏病毒与营养性疾病的诊治 篇3

1 病毒性因素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主要症状为拉白色稀便如牛奶状, 极度怕冷、扎堆, 极度虚弱, 鸡表现脱水, 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 法氏囊肿大如球, 法氏囊内粘液增多, 粘膜表面有点状。

出血或弥漫性出血, 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5天后法氏囊开始萎缩, 肾有不同程度的肿胀, 发病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 管腔扩张, 管腔内有异染性细胞和均质性物质构成的管型, 间质有单核和细胞浸润, 充血。肾功能下降, 引起尿酸盐在肾脏沉积。

治疗:首先用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的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0.5~lml。

1.2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的嗜肾毒株引起。此病多发生于15~40日龄的雏鸡, 死亡率高达40%, 它除了具有呼吸道症状, 如分泌物增多, 气管、支气管充血、出血炎症外, 还可见肾肿大、变形、出血、苍白, 多数呈斑驳状的“花肾”, 肾小管和输尿管因尿酸盐沉积而扩张, 输尿管内容物呈白色石灰乳样很明显。在严重的病例, 白色尿酸盐沉积, 可见于其他组织器官表面。

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 免疫接种是本病的关键, 免疫程序要根据当地的免疫情况而定。不要随意推迟免疫程序。免疫接种时要采用活苗加死苗的方法免疫效果最好。

1.3 包涵体肝炎

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肾脏肿大, 呈灰白色出血点, 典型病变为肝肿胀、质地脆弱易破裂, 呈点状或斑马状出血, 并见隆起坏死灶, 肝脂肪变性。黄染出血, 心、肝内脏器管褪色变黄。

防治: (1)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主要措施为加强饲养管理, 杜绝传染源传人, 防止和消除应激因素。在饲料中补微量元素和复合维生素, 增强鸡的抵抗力, 加强禽舍和环境消毒; (2) 用土霉素原粉500g拌料700斤, 连用5~7天, 效果较好, 预防并发或继发细菌类疾病。

1.4 马立克氏病

本病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以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传染性肿瘤病。其主要症状为病鸡精神委顿, 冠髯苍白, 食欲下降, 羽毛松乱, 下痢、脱水、消瘦、体重迅速下降, 后期萎缩昏迷, 瘫痪, 最后死亡。有个别鸡出现神经症状, 大劈叉, 一腿向前一腿向后, 翅下垂, 俗称“穿大褂”。剖检可见皮下干燥, 肌肉暗红、无光泽, 机体消瘦, 龙骨突出, 肾脏各组织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少量的巨嗜细胞等大量的单核细胞增生, 浸润。由于受肿瘤细胞的挤压和压迫, 肾功能急剧下降, 引起拉白粪、稀粪。防治: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如果发现本病时, 要采用个别鸡淘汰, 大群用抗病毒加抗菌药控制继发感染。

鸡舍要注意勤消毒。本病重在预防,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 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由于马立克氏病毒的不同, 出雏可以采用马立克氏二价苗、马立克氏多价苗, 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1.5 产蛋下降综合症

当鸡只感染了引起产蛋下降综合症的腺病毒时, 可见到轻微的肾脏变化。对策:开产前接种EDS油乳剂灭活苗, 可预防本病的发生。淘汰带毒病鸡, 搞好消毒、水要卫生。

2 营养性疾病因素

家禽痛风是一种与体内蛋白质代谢障碍以及肾功能障碍有关的疾病, 病因有:

(1) 长期饲喂一些高蛋白饲料如豆粕、豌豆、肉骨粉、动物内脏等高蛋白饲料。如果是初产蛋鸡则蛋重较大双黄蛋多, 这样可以给养殖户带来短时间的经济效益, 而不注重科学的饲养方式。蛋白质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和核酸, 而核酸进一步分解, 最后以尿酸盐的形式排出体外。若日粮蛋白质含量过高, 核酸分解的能力超过机体的排出能力, 大量的尿酸盐就会沉积而引起肾肿, 严重的引起通风。

(2) 饲料中钙或镁的含量过高, 有的养殖户用蛋鸡料喂肉鸡, 有的用石灰石补充无机盐, 使钙的含量过高, 过高的钙或镁极易在机体内形成钙盐或镁盐, 从而对肾脏造成损伤。

(3) 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可发生痛风性肾炎, 而呈现痛风症状。维生素A具有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的功能, 若日粮中维生素A缺乏, 肾小管细胞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 造成肾小管的吸收排泄障碍, 而导致尿酸盐沉积。

(4) 饲料管理不当, 使维生素效价降低或本身添加不足引起的维生素长期缺乏。食道、气管、眼帘、输尿管粘膜角化、脱落, 导致体内产生尿酸及尿酸盐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使血中尿酸盐浓度上升, 从而引起尿酸盐沉积。如果用这样的饲料饲喂种鸡, 孵出的小鸡也最易患痛风而引起肾肿。

(5) 饲养管理不当, 如密度过大、运动不足, 环境阴暗、潮湿, 冷热应激、饮水不足等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治疗时首先调整日粮配方, 使蛋白调到正常水平, 适当补充维生素A, 注意多饮水。

3 鸡群发病后的综合防治措施

(1) 要注意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含量和饲喂方法。根据发病鸡群采食量的下降程度, 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 将能量提高到正常值的1.1~1.2倍。

(2) 要注意增加维生素的含量, 维生素A、B族可增加到正常值的2~3倍, 维生素E可增加到正常值的5~10倍, 同时还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和VD3, 由于维生素的加入量不易掌握, 可在饲料中加入复合维生素、超浓缩鱼肝油、浓缩复合VB、加补电解多维等。

(3) 要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脂肪含量。

(4) 增加饲喂的次数, 同时加入复合酶、大黄苏打片或中草药如健胃消食散、大黄末等, 可有效的提高鸡群食欲。

现代营养与疾病 篇4

1 发病原因

1.1 日粮配合不当

日粮里缺乏某些营养物质或含量不足, 比例不当, 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低。猪肠道短, 食物流速快, 体内合成维生素少, 日粮不足或缺乏某种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 (特别是必需氨基酸) 、维生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 或因诸多胃肠道疾病对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 导致机体摄入不足, 都影响营养物质在猪体内的合成代谢。

1.2 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在特殊生理活动时增加、疾病时消耗增加、饲料中抗营养物质过多时需要量也增加。

高密度饲养易引起应激反应, 猪本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高。

1.3 饲料中抗营养物质的作用

1.3.1降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如豆科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能抑制胰脏机能, 从而导致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受阻。

1.3.2降低矿物质的溶解、吸收和利用, 如草酸 (菠菜中含量较高) 和植酸, 可与钙结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钙和植酸钙, 从而影响钙的吸收。

1.3.3使某些维生素被破坏或增加需要量, 如大豆里含有脂氧化酶, 能氧化破坏胡萝卜素。

1.4 污染因素

工业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 、农药化肥、霉菌以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不当等, 重者直接引起畜禽中毒, 轻者往往引起消化机能障碍, 促使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和蔓延。

1.5 抗生素的影响

日粮中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时用量大, 用药时间长, 导致肠道菌群的变化, 一些对机体有益的细菌被抑制, 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2 猪营养代谢病的特点

2.1 发病缓慢, 病程长, 典型症状出现较晚。

2.2 食用同种饲料的群体同时发病, 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 受损的组织与脏器比较广泛。

2.3 哺乳及断奶仔猪体弱多病死亡率高。

2.4 体温正常或偏低。

2.5 早期诊断困难。

2.6 种猪表现繁殖障碍、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无乳等综合征侯。

3 猪主要营养代谢病防治

3.1 仔猪低血糖病

出生7日龄内的新生仔猪, 呈痉挛、昏迷的神经症状, 伴有下痢、低体温及皮肤冷汗黏腻。

防治:补给葡萄糖制剂后病情好转或恢复。

3.2 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

仔猪临床表现有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腹泻, 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 运动功能障碍等综合征。1月龄左右发育良好的仔猪, 有时在急剧的运动或兴奋、骚动后发生急性心猝死, 则有可能为急性重症硒缺乏;哺乳或断奶前后的仔猪, 四肢运步困难、后躯摇摆甚至轻瘫, 在营养不良、发育迟滞的同时伴发下痢, 是慢性白肌病的特点。

防治:补给微量元素硒或配合应用维生素E, 可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3.3 维生素A缺乏症

夜盲、角膜混浊、结膜炎是仔猪缺乏维生素A的特征, 常伴发下痢及呼吸道感染、消瘦、发育停滞。仔猪还可见神经症状, 如兴奋、运动障碍或共济失调等。

防治:补给所缺乏的维生素制剂或富含维生素的饲料, 收到预期的良好防治效果。

3.4 骨软症、佝偻病

仔猪、母猪的妊娠后期与产前产后, 临床表现以骨骼的形态学改变及四肢的运动机能障碍为主组成综合征侯群, 提示矿物质营养代谢障碍的骨质病。如骨软症、佝偻病、骨营养不良、纤维素骨炎等。也伴有咀嚼障碍、便秘或下痢以及消化紊乱、发生兴奋或痉挛、消瘦、贫血以及发育迟滞等一系列症状表现。

防治:佝偻病加强护理, 调整日粮结构, 补充维生素D和钙、磷, 适当加强运动, 多晒太阳。骨软症调整日粮组成, 猪只增喂麦麸、米糠、豆饼等含磷饲料。补充磷制剂, 如骨粉, 配合应用20%磷酸二氢钠溶液或3%次磷酸钙溶液或磷酸二氢钠粉。

4 猪营养代谢病防控措施

4.1应给予猪群合理的日粮, 根据其不同的生理发育阶段, 合理搭配饲料日粮的数量和质量, 既要考虑机体的生理需要, 又要注意营养物质问的平衡, 同时还要考虑公猪配种期、母猪妊娠期和泌乳期, 幼龄猪生长期等情况下的特殊需要。

4.2 做好饲料的收贮, 防止霉败变质。

4.3 遵循缺什么, 补什么, 缺多少, 补多少的原则, 保证营养物质的供应。

4.4 科学管理环境污染, 减少对畜牧业生产的污染。

现代营养与疾病 篇5

甲状腺是人体颈部的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 它分泌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还有降钙素。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 碘缺乏会造成某些甲状腺疾病, 相反如果摄入碘过量也会诱发甲状腺疾病, 碘摄入量与甲状腺发病率是一个U型曲线的关系。

1 我国碘化食盐的现状

全民食盐加碘 ( U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 USI) 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有效措施。我国自1995 年开始实施USI, 当前碘盐剂量范围是20 ~ 50 mg /kg 盐, 剂型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碘酸钾碘盐。调查实践证明: 实施USI后, 我国人口素质随着碘营养状况的逐渐改善而有很大提高, 食盐加碘后2005 年全民平均智商水平96.9, 显著高于1997 年, 几乎没有新发克汀病。儿童的尿碘水平从1995 年的119.9μg /L 上升到2005 年的191.8μg /L[1]。

中国在内的15 个国家于1999年率先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因此于2000 年卫生部下调了食盐加碘的含量。2002 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报道居民的MUI (median urinary iodine) 有所下降, 为241.2μg /L, 处在碘超足量的范围。2005 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结果显示MUI 为246μg /L, 较2002 年变化不大, 仍然有5 省份的MUI 超过300μg /L, 全国甲状腺肿的患病率为4. 0%。从2005 年后至今全国尚无碘缺乏病的监测报道[2]。

2001 年,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国际防治碘缺乏病理事会首次提出了人类足量碘摄入、超足量碘摄入和过量碘摄入的定义和剂量范围, 即平均尿碘中位数MUI 100~ 199 μg /L 是足量碘摄入, 200 ~ 300 μg /L是超足量碘摄入, > 300 μg /L 是碘过量。根据这个标准, 我国居民自1997 年起一直处于碘过量和超足量状态。碘盐引起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的增高, 甲状腺疾病谱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部分人开始对USI发生了抱怨和怀疑[3,4]。

USI 作为纠正碘缺乏病 (IDD) 的干预措施, 其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从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的观点出发, 补碘的费用低廉而所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但食盐加碘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条例中确实指出, 在高碘地区不需要食盐加碘, 很多地方盐业公司一律销售碘盐。2008年, 北京的无碘食盐率只有25%。目前根据2009《全国碘盐监测工作简报》高碘、缺碘、适碘乡村混杂存在, 可见全国的调控有难度。

2 中国普遍食盐碘化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

2.1 甲状腺肿

高碘甲状腺肿患者的甲状腺一般呈弥漫性肿大, 多系I-II度肿大, 表面不光滑, 质地较坚韧;显微镜下, 可见甲状腺滤腔增大、腔内充满胶质、滤泡上皮呈扁平状, 为典型的胶质样改变。 碘致甲状腺肿的原因尚未阐明, 可能因为后期发生脱逸作用, 或者过多的碘破坏了甲状腺球蛋白;过多的碘连续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滕卫平等指出, 目前中国处于甲状腺疾病的高发期[3]。近年来, 甲状腺患者逐渐增多, 尤其在沿海地区。竺王玉等[5]在浙江舟山调查舟山群岛城镇居民、农民、盐民、渔民的尿碘中位数 (MU I) 分别为3201.7μg/L, 1881.9μg/L, 1221.2μg/L, 1931.6μg/L, 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分别为25.19%, 25.15%, 3.10%, 16.10%, 女性较男性更易患甲状腺结节 (P<0.05) , 年龄越大, 患甲状腺结节的危险性越高。作者认为舟山群岛居民碘营养充足, 各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均较高。

2.2 碘所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碘化食盐不仅引起甲亢发病率的改变, 而且还造成了甲亢病因学类型的改变, 碘致甲亢较实行碘化食盐前更为普遍。 2010年肖邦忠等[6]报道对尿碘水平高的永川和尿碘水平相对较低的涪陵作了人群甲亢发病情况对比分析, 永川碘盐 ( 90%以上) 高, 尿碘 ( 中位数271. 43ug/ L) 高, 甲亢年均发病率由USI 前的5. 92/ 10 万增加至USI后的40. 51/ 10 万, 上升约6 倍; 涪陵碘盐 ( 50% 左右) 低, 人群尿碘 ( 中位数130. 68 ug / L) 相对较低, 人群甲亢发病率由1996年前的4. 55/ 10 万增加至1997 年的12. 19/ 10 万, 上升1. 68倍, 两地USI 前发病率很相似, 但USI 后永川发病率显著高于涪陵, 表明碘盐覆盖率及尿碘水平与甲亢发病率呈正相关。

2011年何建华等[7]报道分析全民食盐加碘对重庆市甲亢发现率变化的影响, 所有病例以彩超检查甲状腺大小, 计算其容积和甲状腺肿大率。结果共发现甲亢病例4 714例, U SI年均发现率为5.9/10万, USI后年均发现率为31.2/10万, USI后的发现率显著高于USI前。随着U SI时间的推移和甲亢患者年龄升高, 甲亢患者的甲状腺容积逐渐缩小, 其肿大率下降。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2.8:1) , 病例主要集中在30岁组, 占35.8% (1 689/4 714) 。作者认为甲亢发现率随USI呈上升趋势, 可能与碘过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 甲亢发病率的增加是补充碘剂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过程, 许多国家经历过相似的过程, 但最终甲亢患病率都回到补碘前的水平。

2.3 碘所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随着碘摄入量增加, 各种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的变化逐渐引起关注, 而碘致甲减尚未引起重视。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是判断甲状腺功能损伤早期指标。高碘所致甲减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免疫甲状腺炎。

张庆兰等[8]在江苏徐州高碘和正常对照区域发现,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率在碘过量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5.52/10万和11.75 /10万。调整年龄因素后, 过量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较对照组的RR=4.6 (95CI:2.7-4.9) 。

滕晓春等[9]报道中国医科大学在3个不同碘摄入量地区启动对3 761名居民甲状腺疾病的五年前瞻性观察, 结果证明, 碘超足量和碘过量可以诱发和促进甲减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发生和发展。5年随访期间, 碘超足量地区彰武和碘过量地区黄骅亚临床甲减的累积发病率均显著高于轻度碘缺乏地区盘山, 分别为盘山地区的11.3倍和12.6倍。彰武和黄骅地区的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累积发病率亦显著高于盘山, 分别为盘山的4.4倍和5.5倍。

桑仲娜等[10]观察不同碘摄入水平与正常人群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系, 志愿者随机分为7组, 各组每人每天补充500, 750, 1 000, 1 250, 1 500, 1 750, 2 000μg的碘剂, 为期4周。志愿者接受500~2000μg/d的碘剂2周后即出现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补充500μg/d碘剂量组人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较低 (15.00%) , 且随补碘时间的延长发病率稳定不变, 除1 750μg/d组稍有下降外, 其余各组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率随着补充碘剂时间的延长, 人群呈现发病率上升的趋势, 发病率在28.00~47.37%之间。作者认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在短期内摄入包括膳食在内的高剂量碘 (840~2 340μg) , 将出现以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主的功能异常症状。

2.4 碘与甲状腺癌

长期缺碘和长期高摄入碘均可导致脑垂体过度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使甲状腺肿的发展, 而甲状腺肿则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尤其是女性患者。一般认为, 碘充足地区与碘缺乏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但二者发病类型不同, 甲状腺滤泡癌在碘缺乏地区常见, 而甲状腺乳头状癌在碘充足地区常见[11]。

碘过量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 碘过量可以导致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 但是对甲状腺癌总发病率影响不大。调查显示沿海地区 (即不缺碘地区) 补碘会增加甲状腺癌 (主要是乳头状癌) 的发生。陆国超等[12]通过统计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近20年甲状腺癌的所有病例, 对食用加碘盐前后甲状腺癌发病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食盐碘化后甲状腺癌发病较食盐碘化前明显增多。

吴琍等[13]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周围市县10余所医院1993 ~ 2006年收检的690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分类, 对患者的平均确诊年龄、性别比例、分型构成比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14年来4种甲状腺癌患病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 且男性患病年龄高于女性;乳头状癌的变化趋势除性别、年龄外可能与碘营养相关, 滤泡型癌和髓样癌可能主要与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

中国医科大学附一医院关海霞[14]等分析了该院保存的1992-2002年住院病理报告, 结果显示:1996-2002年间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1992-1995年间的检出率; 1996年后PTC在甲状腺癌中的构成比呈增加趋势;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滤泡性甲状腺癌转移率。

3 尿碘监测碘营养水平的可靠性

尿碘水平是一个“即刻”指标, 具有“时限”性, 只能反应某一时间内的碘营养水平, 因此, 尿碘监测应该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在全国碘缺乏病监测中, 一般采用收集随意1次尿样直接测定尿碘浓度来评价人群的碘营养状况。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一定样本数量的随意1次尿碘浓度能够反映群体的碘营养水平, 是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的良好指标。WHO建议测定尿碘时取早晨、空腹尿[15]。

我国31个省市的8-10岁学龄儿童2005年MU I在200 g/L以上的省市却由2002年的19个增加到21个, 其中有16个省市处于200~300 g/L的超足量水平, 还有4个省市 (不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超过国际组织推荐的标准上限[16]。

食盐加碘是目前国际上公认最好的补碘方法, 应当坚持。国家应当实行“科学补碘、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多不少”的补碘方针。修改USI 政策, 实行有区别的在碘缺乏地区的补碘政策。因地制宜就是制定各省、市、自治区的补碘政策[3]。

总之, 补碘应当因地因人分类设计。持续维持居民的碘营养状态在安全的范围内;对具有甲状腺自身免疫遗传背景和潜在自身免疫甲状腺炎的人群加强尿碘的个体化监测, 防止碘过量和超足量对甲状腺功能的进一步损伤。相信只有将USI 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才有望在碘盐预防甲状腺疾病方面有新的突破。

摘要:碘化食盐是为防治碘缺乏性疾病而采取的一项主要措施, 碘缺乏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近年来, 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癌的患病率发生改变, 甲状腺疾病谱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认为碘的摄入过多或过少均可诱发各种甲状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高碘致甲状腺疾病增高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代营养与疾病 篇6

1 Ig Y的结构与特点

Ig Y亦称卵黄抗体,它是在特异性抗原刺激下由禽类B淋巴细胞产生并转移到卵黄中的多克隆抗体[1]。Ig Y可从免疫蛋鸡的鸡蛋中获取,无需宰杀动物,且抗体效价高、稳定性强。另外,由于鸡与哺乳动物间存在一定系统发育距离,少量抗原即可引发有效的免疫应答。相比于抗生素,使用Ig Y无毒物残留,不会引起菌株的耐药性且对动物无不良反应[2]。

1.1 Ig Y的结构

尽管Ig Y与哺乳动物Ig G具有相同的功能,但它们在结构上却有一定差异。G.W.Warr等[3]认为,Ig Y是哺乳动物Ig G、Ig E和Ig A的进化祖先。Ig Y分子由两条重链(H链)和两条轻链(L链)组成,分子质量为180 ku,见287页彩图2。Ig G有3个恒定区(C区,Cγ1~Cγ3),而Ig Y有4个恒定区(Cυ1~Cυ4)。Ig G的Cγ2和Cγ3区与Ig Y的Cυ3和Cυ4区十分相似[3]。恒定区与抗体的免疫源性有关,而高变区(V区)则决定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由于Ig Y无铰链区,因此它不如哺乳动物Ig G灵活易弯曲。Ig G与Ig Y的结构比较见287页彩图2[3]。

Ig Y的免疫学特性是既不与哺乳动物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及补体相互作用[4],也不与蛋白A、蛋白G或类风湿因子结合,这就避免了类似哺乳动物Ig G免疫检测中假阳性反应的干扰。上述差异都为Ig Y在抗生素替代品治疗[4]和免疫检测[5]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巨大优势。

1.2 Ig Y的耐储存性和稳定性

Ig Y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非常高。纯化后的Ig Y能够维持较好的结构完整性。Ig Y干燥粉制剂在4℃条件下可以储存5~10年,能够最大限度抑制细菌生长。上述生物学特性使Ig Y作为药效营养品在动物饲料与疾病防治中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2 Ig Y的作用机理

目前,Ig Y防治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的作用机理尚未得到完全阐明。当前国内外研究学者认为,可能的作用机制有黏附阻滞作用、伴随吞噬作用、毒素中和反应及以活性肽形式入血结合病灶处病原菌等四类。

2.1 黏附阻滞作用

Ig Y通过与病灶处的病原菌特异性结合,亦称中和作用,遮蔽微生物表面的特异结合位点,进而阻断病原菌在病灶处的定植,使其失去增殖机会和产生毒素的可能,从而达到抗病目的[6]。Ig Y能够抑制大肠杆菌K88对仔猪肠黏膜的黏附,关于Ig Y抑制黏附作用的靶点,隋建新[7]研究发现,单增李斯特菌经Ig Y处理后菌体细胞壁变薄,细胞完整性遭到破坏,且反应液中有磷壁酸单体,说明Ig Y与菌体的作用靶点可能是细胞壁的磷壁酸。

2.2 伴随吞噬作用

Ig Y与病灶处(局部)的病原菌特异性结合的同时,还有可能影响肠道局部黏膜免疫系统,进而借助全身免疫系统,实现对肠道以外病灶中病原菌的控制,从而达到防控疾病的目的。R.Nie等[2]已测定出Ig Y能够增强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

2.3 毒素中和反应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荚膜是引发牛乳腺炎的主要毒性因素。Ig Y能够防止封闭在荚膜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被乳腺上皮细胞内化[8],表明毒素中和可能是Ig Y控制乳腺炎的主要方式。

2.4 以活性肽形式入血结合病灶处病原菌

口服Ig Y对非消化道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课题组推测Ig Y进入动物肠道后,其高变区可能以某种活性肽段形式免遭消化道内蛋白酶的水解,而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达病灶处与病原菌作用。

3 Ig Y在动物饲料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卵黄抗体的提取方法简便、无毒物残留、不产生耐药性、对机体不会产生危害,是一种良好的饲料添加剂。此外,卵黄中含有的卵黄高磷蛋白、唾液酸、低聚糖和多种氨基酸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够增强机体免疫机能[9]。因此,将特异性Ig Y添加到动物饲料中可有效防治多种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消化道及非消化道疾病。

3.1 Ig Y在家畜饲料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3.1.1 Ig Y在仔猪疾病防治及饲料中的应用

Ig Y能够作为药效营养品添加到仔猪饲料中以达到防治仔猪腹泻及增强仔猪免疫机能的作用。Ig Y良好的耐热性、耐酸碱性和一定的抗酶解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胃肠消化酶的消化作用,故对于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幼龄动物来说,可将一定量的针对某种病菌或病毒的Ig Y添加到饲料或饮用水中,使幼龄动物获得被动免疫保护;而成年动物的消化系统已发育完全,可通过采取胶囊化[10]或改变其剂型等保护措施,减少Ig Y在消化系统中的损失。

目前,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仔猪肠内最常见的导致腹泻的病原菌。A.Owusu-Asiedu等[11]对仔猪攻毒大肠杆菌K88+后,未添加Ig Y蛋白饲料组仔猪腹泻严重并持续7 d,死亡率达40%;而添加Ig Y蛋白饲料组仔猪只发生轻微腹泻,死亡率仅6.6%。粪便检验结果显示,感染ETEC 8 h后,添加Ig Y组仔猪粪便ETEC检出率为67%,24 h后检出率降为50%,对照组均100%检出,说明Ig Y能够抵抗ETEC(K88+),为仔猪提供被动保护。

3.1.2 Ig Y在牛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牛乳腺炎是一种十分普遍且治疗费用昂贵的疾病,美国每年为此付出的费用就高达15亿~20亿美元。引发乳腺炎的病原菌主要分为感染性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和环境无害病原菌(如大肠杆菌等)。课题组研究发现,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Ig Y能够改变病原菌细胞表面结构,降低其黏着乳腺上皮细胞的能力,从而抑制病原菌生长并有效控制牛乳腺炎。经口服治疗后,病牛牛奶中的体细胞数(SCC)明显降低,且Ig Y能够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菌的吞噬作用[8]。

牛白血病病毒(BLV)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染病牛致死率很高。目前,还没有针对BLV的有效疫苗和抗病毒药物。C.Martínez等[12]研究发现,抗BLV特异性Ig Y能够对BLV持续感染的细胞株发生相互作用,位点是病毒核心蛋白p24。Ig Y有希望成为生产大量BLV抗体的平台,用于相应疾病的诊断系统。

3.1.3 Ig Y在其他家畜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兔出血性败血症(RHD)是由兔出血性败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且致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由于目前还没有体外扩增该病毒的有效方法,因此其病毒疫苗的研制工作受到极大的阻碍[13]。衣壳蛋白VP60是RHDV的关键免疫原性蛋白,即是抗RHDV疫苗设计的关键靶点。Z.X.Li等[13]以基因重组方法表达的VP60-N端(免疫原性最强部分)为抗原来免疫蛋鸡,可获得高效价(1∶22 000)的抗RHDV特异性Ig Y抗体。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提前饲喂特异性抗体的试验组兔子在攻毒后没有患病迹象,而攻毒后再饲喂特异性抗体的试验组兔子比对照组存活时间多2 d,说明特异性Ig Y能够有效预防RHDV所引起的兔出血性败血症。

3.2 Ig Y在家禽饲料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3.2.1 Ig Y饲料对禽类生产性能的影响

Ig Y虽然来源于禽类,但将其添加到鸡、鸭等禽类日粮中也会对其生长发育和免疫机能等产生积极影响。杨海明等[14]向雏鸡日粮中添加Ig Y,156 h后添加组雏鸡的体重、法氏囊、脾脏重量及十二指肠、空肠长度均显著大于未添加组,表明饲料中添加Ig Y能够提高雏鸡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和肠道生长发育。

3.2.2 Ig Y在禽类细菌和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沙门氏菌被认为是引发各种家禽急性和慢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研究表明,抗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特异性Ig Y可以抑制细菌体外生长,细菌增长率降低了四分之三[6]。武桂梅等[15]在鸡饲料中添加了抗沙门氏菌特异性Ig Y粉末,较好地控制了鸡沙门氏菌感染,且其他疾病发生率也随之降低。研究还显示,Ig Y可控制商品蛋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受IBDV感染的肉鸡经Ig Y治疗后80%恢复健康,而对照组肉鸡则全部死亡[16]。另外,Ig Y对鸡新城疫病毒、鸭坦布苏病毒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7]。

3.3 Ig Y在水生动物饲料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Ig Y开始作为一种绿色安全的抗生素替代品被陆续应用于海洋或淡水动物的养殖病害防治中。由于鱼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免疫系统尚不完善,且变温动物受环境低温的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较为缓慢,获得性免疫应答相对滞后(长达12周)[18],因此被动免疫保护对于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的动物来说更为有效。目前,Ig Y作为饲料添加剂已被成功应用于日本鳗鲡[19]、虹鳟鱼[20]、中华鳖[21]、对虾[22]、香鱼[23]、小鲍鱼[24]等水生动物的疾病防治中,并提供了有效的被动保护作用。

3.3.1 Ig Y在鱼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养殖鱼类的细菌性疾病防治仍普遍使用抗生素,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急性感染发病,但耐药菌频现、药物残留等问题直接威胁人类食品安全及健康。Ig Y能够应对复杂的水环境,为低等脊椎动物提供被动免疫保护。

香鱼是一种重要的淡水鱼养殖资源,被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视为鱼中珍品,但集约化养殖也导致香鱼病害问题日趋严重[23]。C.H.Li等[23]考察了口服特异性Ig Y对鳗利斯顿氏菌致病香鱼的被动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存活率(0%)相比,100 mg/kg和200 mg/kg特异性Ig Y组存活率分别提高50%和80%,香鱼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了1.41倍,且实时定量PCR扩增结果显示,特异性Ig Y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致病香鱼体内主要炎症因子(Pa TNF-α、Pa IL-1β、Pa TGF-β、Pa LECT2)的表达量,一定程度上调节了香鱼的免疫系统。

除口服方式外,浸浴也是Ig Y用于防治鱼类疾病的有效手段。H.Gan等[25]将杀鲑气单胞菌引起表面溃烂的观赏锦鲤浸泡于溶有特异性卵黄粉的水池中1 h,再转入正常水体环境饲喂观察20 d,结果锦鲤死亡率最高降低了50%,且在预浸泡特异性卵黄粉试验组与预感染试验组共培养过程中,卵黄粉高、低剂量组的保护率均达到100%。

3.3.2 Ig Y在其他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对虾白斑病综合征病毒(WSSV)是对全球对虾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高死亡率恶性病原体。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研究利用Ig Y治疗水生动物疾病的相关课题。卢亚楠[22]运用基因重组技术,串联表达WSSV的三个主要致病蛋白基因VP28、VP19、VP15制成DNA疫苗,并与灭活WSSV疫苗进行动物比对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特异性Ig Y抗体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WSSV,DNA疫苗所获抗体可提高对虾存活率至33.3%,低于灭活WSSV疫苗法的73.3%,且前者特异性抗体含量也低于后者,其中口服1%灭活疫苗Ig Y蛋白粉的保护效果最佳。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嗜水气单胞菌会引起中华鳖患出血性败血症,严重影响养鳖业的发展。李肖梁等[21]研究发现,给中华鳖饲喂抗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Ig Y能够促进其生长,鳖体表面光洁,疖疮明显减少,且特异性Ig Y对该病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死亡率可降低80.8%。

4 展望

Ig Y作为药效营养品添加到动物饲料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治疗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对于健康动物来说,饲喂Ig Y能够提高其免疫系统机能,达到营养和预防的双重作用。但在Ig Y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如Ig Y的生产工艺还不稳定,有待优化;由于Ig Y营养丰富,容易感染细菌,其防腐工艺也有待提高;另外,农场或牧场所爆发的动物疾病感染多数是多种致病菌或病毒的混合感染,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多价抗体或是配合益生菌剂来预防和治疗混合型感染是今后Ig Y的应用趋势之一。综上所述,Ig Y作为药效营养品添加到动物饲料及在疾病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鸡卵黄免疫球蛋白(Ig Y)作为一种能够预防或控制细菌性和病毒性传染疾病的药效营养品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Ig G)相比,Ig Y具有安全、高效、特异性强和制备简易等优势,可添加到动物饲料中,起到防治动物疾病的作用。文章概述了Ig Y作为药效营养品在陆生及水生动物饲料及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并阐述了Ig Y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前景。

平衡膳食与现代疾病关系的研究 篇7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居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养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从中医角度来看, 平衡即是养生。人体阴阳五行之间的平衡, 便是健康的要义。然而, 在经济快速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 诸如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甚至癌症等现代疾病却呈现出高发病率、疾病年轻化等态势。究其原因, 饮食结构不平衡、饮食习惯不健康等引起的营养失衡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 研究膳食平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通过膳食平衡来预防疾病的产生或者改善治疗效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平衡膳食与现代疾病的关系

2.1 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也称为合理膳食, 是指通过多种食物的合理搭配构成的膳食, 能够为人体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能量, 满足人类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使机体达到氨基酸平衡、热量营养素平衡、酸碱平衡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通过膳食平衡达到机体健康, 是营养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和最大意义。

2.2 平衡膳食与营养不良症

近年来,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了相关评估, 报告结果显示, 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为15%, 膳食营养的影响程度为13%, 医疗因素仅为8%而已。膳食营养对健康的影响远超过医疗因素, 仅次于遗传因素。可见, 膳食情况与人体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平衡膳食对许多现代疾病的产生和演进有着巨大的影响。

广义的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营养不良分为热能严重不足引起的消瘦型营养不良和蛋白质严重不足引起的浮肿型营养不良。在本文中, 我们侧重讨论狭义层面的营养不良症。目前, 国际范围内对营养不良的评价指标大致有三种:体重低下、生长迟缓以及身体消瘦。严重的营养不良会引起诸多并发症, 如低血糖、低体温、贫血症等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的Z评分标准对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营养状况分析[1], 同年龄段身高Z评分 (HAZ) ≤2为生长迟缓, 同年龄段体重Z评分 (WAZ) ≤2为低体重。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 2002年我国居民中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如表1所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达到14.3%, 年龄越大生长迟缓率越高, 1岁组别为最高值;农村地区生长迟缓率为17.3%, 是城市地区的3.5倍, 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营养不良更为严重。从低体重率指标来看, 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7.8%, 农村地区是城市地区的3倍, 同样印证了上述结论。

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有很多, 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饮食状况影响的。单纯的热量或蛋白质摄入量低, 比如食物匮乏、烹制方式错误、偏食挑食等情况, 都可能导致原发性营养不良。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 往往饮食结构更为单一, 缺少果蔬类食物搭配, 所以营养不良程度更高更严重。

2.3 平衡膳食与肥胖症

肥胖症作为当今社会十大“富贵病”之一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肥胖, 主要是由于摄入过量的热量无法消耗, 多余热量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 造成体内脂肪堆积, 体重过度增加, 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等[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群超重率为17.6%, 肥胖率为5.6%。其中, 18岁以上人群为超重严重人群, 45岁和60岁为最严重人群, 而且, 超重程度和肥胖程度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相比较来看, 城市地区的肥胖发病率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经济条件越好的地方越容易产生肥胖症。

肥胖症的原因有许多, 比如遗传因素、药物反应、营养过剩等等。其中, 饮食不健康已经成为肥胖症的主要原因。现在城市里的很多人喜爱吃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 认为经济又实惠, 殊不知, 这些都是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食物, 大量摄入会导致体内热量过剩、脂肪堆积, 从而引起体重超重, 产生肥胖。当然, 很多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比如吃饭速度过快、挑食、偏食、暴饮暴食、不吃早餐等等。

2.4 平衡膳食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人们常说的“三高症”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就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这类疾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的特点, 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有超过2.7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平均每天有7000人死于此类疾病, 平均12秒就有一人死亡。

“三高症”往往是由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食物中脂类、醇类过多, 缺乏运动来加快这类物质的代谢, 就会在体内囤积。年龄越大, 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的能力就越低, 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 时间长了便会堵塞血管, 形成血栓。这类疾病与患者体内钠高钾低和镁、钙不足及硒、钴、铬等元素缺乏有关, 需要患者在饮食中注意补充相应的元素。心脏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病症, 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其中有一种就是营养代谢性心脏病, 比如维生素B1缺乏性心脏病。

李英华等人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对我国6省 (北京、湖北、吉林、宁夏、甘肃、湖北) 5类人群 (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教师、体力劳动者)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3], 发现接受调查人群中有18.7%的患者存在饮食不规律问题, 有21.2%的患者饮食偏咸偏油腻, 证实了饮食规律及饮食偏好对此类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2.5 平衡膳食与癌症

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 是全球性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是人类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告显示, 2008年全世界因癌症死亡的人数达到760万, 占死亡总人数的13%左右, 而这些人中有约70%人口来自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经预测, 世界范围内癌症死亡人口数量会持续上升, 2030年时可将超过1300万人[4]。癌症不是单一疾病, 而是涉及到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复杂病症, 其分类也有许多种。根据近年来的肿瘤登记年报显示, 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 其次为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和食道癌。女性癌症并发率最高的是乳腺癌和宫颈癌。可见, 癌症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甚至危害生命。

不同种类的癌症有不同的成因, 与饮食规律、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等也都有着一定的关系。表3所示, 不同类型的癌症与不同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而且背后更存在着深层原因。

2.5.1 胃癌

嗜吃肉食、烤制食品的人易得胃癌, 因为食物在熏制和烤制过程中产生大量环芳烃化合物, 其中含有强烈致癌物质苯并芘等, 蛋白质在强高温环境下也会分解并生成致癌物质。食盐过量、爱吃腌制食品也容易患有胃癌, 原因是硝酸盐、亚硝酸盐超标, 二者在胃部与胺类结合就会产生亚硝胺这一强致癌物质。另外, 酗酒的人也易得胃癌, 因为酒精破坏胃黏膜, 导致致癌物质的加速吸收及肝脏排毒功能的减弱。

2.5.2 肝癌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在花生和玉米中常见的毒素, 是公认的强烈致癌物质。霉变的食物中含有大量黄曲霉毒素, 极易导致肝癌的发生。在我国, 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是黄曲霉毒素严重污染区, 也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此外, 乙肝病毒 (HBV) 感染也是罹患肝癌的主要风险因素。由于饮食卫生问题导致的乙肝病毒感染不在少数, 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20—40倍。酗酒伤肝, 破坏肝脏的解毒和排毒功能, 也是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5.3 食道癌

食道癌在消化道癌症中并发率极高, 危害性极大。长期食用高温食物, 比如喝热粥、热汤、热茶等, 或者食物过硬, 都会给消化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 消化道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细胞无规则增生, 最终可能导致癌变。另外, 熏制食品和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 这也是致癌率极高的物质。因此, 嗜吃腌制熏制食物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

2.5.4 乳腺癌

近年来, 乳腺癌已经成为困扰女性的重大疾病, 且逐渐呈现多发性、年轻化态势。从饮食角度来看, 很多女性喜欢吃零食、甜食等, 其中大部分是高脂、油炸食品, 还有一些女性偏食肥肉, 这都会使得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更高。高脂、高动物蛋白的食物可能导致女性体重增加, 引起体内雌激素水平剧增, 从而导致乳腺癌的病发。另外, 乳腺癌与患者体内硒、锌、碘、镁不足, 和铬、锰等过量也都密切相关。

3 合理膳食的建议

3.1 树立饮食观念

正确的饮食观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 所以, 树立人们对饮食的正确思想认识尤为重要。我国超过65%的居民是具有健康饮食意识的, 但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加强饮食文化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 在生活中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让大家对健康饮食有明确的认识, 树立健康饮食、均衡饮食的新观念, 从而避免盲目跟风、以“补”养生、以药为食等现象。人和人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所以, 要树立健康的饮食意识,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才能真正有助于身心健康, 最大程度预防疾病。

3.2 调整饮食结构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07) 》的内容解读, 人们应该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 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的均衡点。每日的饮食应当注意搭配, 谷类为主, 粗细结合;多吃蔬菜和水果以补充适量的维生素等元素;每天应该有奶制品、豆制品的搭配;适量吃些鱼肉、禽类、蛋类食物;烹制过程少油、少盐, 尽量清淡些;控制每餐食量, 保持健康体重。总之, 饮食要有度, 搭配要多样, 营养要均衡, 身体才健康。

3.3 培养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所以,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长期坚持至关重要。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 注意间隔, 形成规律, 不可不吃早餐, 不可暴饮暴食; (2) 控制零食的食量, 少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甜食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食物; (3) 每日足量饮水, 促进身体的循环和代谢, 不可用饮料等代替饮水; (4) 饮酒要适量, 不可嗜酒、酗酒; (5) 饭后要适量运动, 有助于消化和吸收, 但不要剧烈运动, 会损伤身体健康; (6) 用餐时保持心情愉悦。

3.4 注意饮食卫生

饮食卫生对个人素质和就餐环境有一定要求。用餐前要洗手, 保持手部清洁;注意食品保质期, 不要食用过期变质食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 注意是否有卫生检验合格标志;不吃或尽量少吃生冷食物, 避免细菌滋生和感染;外出就餐要选择环境良好的就餐地点, 检查餐具消毒情况, 尽量不吃路边摊、大排档等;注意饮水卫生, 不喝生水。

综上所述, 平衡膳食与现代疾病之间存在着很多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人们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平衡膳食的理念, 合理搭配多种食物构成的膳食。在满足人类对各种营养素需求的同时, 通过膳食平衡达到机体健康。

摘要:饮食结构不平衡、饮食习惯不健康等引起的营养失衡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多种食物的合理搭配构成的膳食, 能够使机体通过膳食平衡达到机体健康目的。平衡膳食与现代疾病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并对其产生和演进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平衡膳食,现代疾病,合理搭配

参考文献

[1]WHO.Physical status:the use and dinterpretation of anthropometry.Report of a WHO Expert Committee.World Health Organ Tech Rep Ser, 1995.854.

[2]林萍, 金丽华, 陈如凯.浅析营养失衡与疾病的关系[J].海峡药学.2010 (10) :261-262.

[3]李英华, 聂雪琼, 杨宠, 庞静, 陶茂莹.我国6省市5类职业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2 (1) :1-2.

现代营养与疾病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河北柴鸡, 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物业研究所, 按照传统的“放养+补饲”的方式进行饲养, 傍晚补饲精料;笼养白鸡按照现代化笼养技术, 饲喂全价配合料。试验鸡均自由采食、饮水。

1.2 鸡蛋的选取

随机选取河北柴鸡蛋和笼养白鸡蛋各20枚, 分别测定蛋重, 备用。

1.3 样品的制备和测定项目

1) 分别取2种鸡蛋各10枚, 去壳后分离蛋清和蛋黄, 测定其物理性状, 然后置于60~65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粉碎, 过毫米筛, 分别测定蛋清和蛋黄理化性状。再分别取2种鸡蛋各10枚, 用打蛋器打碎, 搅拌器搅拌均匀, 置于60~65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粉碎, 过毫米筛, 待测全蛋营养成分;肌肉同样烘干后进行粉碎, 备用。

2) 选取150日龄河北柴鸡公鸡和笼养白鸡公鸡各8只, 断料12 h后称活重, 采用口腔放血法进行屠宰。去掉内脏、羽毛后分别取其胸部和腿部肌肉各100 g 左右装袋, 备用。

分别采用凯氏微量定氮法、索氏浸提法、高锰酸钾法和钼黄比色法测定肌肉干样中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含量, 再换算成鲜样中的养分含量进行统计。

3) 鸡蛋和肌肉中氨基酸含量采用日立835-50型高效氨基酸分析仪测定。

4) 肌肉中肌苷酸含量的测定参考陈国宏等[1]的方法进行。

1.4 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 并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蛋理化性状 (结果见表1) 分析

注:与笼养白鸡相比,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1可知:笼养白鸡蛋重极显著高于河北柴鸡 (P<0.01) ;河北柴鸡蛋黄颜色和蛋黄系数极显著高于笼养白鸡 (P<0.01) ;2种鸡蛋的哈夫单位、蛋清含水率、蛋黄含水率和蛋壳厚度差异不显著 (P>0.05) ;河北柴鸡的蛋壳相对重极显著低于笼养白鸡 (P<0.01) ;河北柴鸡的蛋黄相对重和蛋黄中磷脂质含量极显著高于笼养白鸡 (P<0.01) ;河北柴鸡蛋黄中脂肪占鲜蛋重的百分比极显著低于笼养白鸡 (P<0.01) ;河北柴鸡蛋黄中胆固醇含量稍低于笼养白鸡 (P>0.05) 。

2.2 全蛋中常规营养物质成分 (结果见表2) 分析

注:与笼养白鸡蛋相比,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由表2可知:河北柴鸡蛋的干物质率显著高于笼养白鸡蛋 (P<0.05) , 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笼养白鸡蛋 (P<0.01) , 钙含量显著高于笼养白鸡蛋 (P<0.05) , 粗蛋白含量略低于笼养白鸡蛋 (P>0.05) ;2种鸡蛋的粗灰分、磷含量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结果见表3) 分析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字母完全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3可以看出:河北柴鸡胸肌干物质率极显著高于河北柴鸡腿肌和笼养白鸡腿肌 (P<0.01) , 与笼养白鸡胸肌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河北柴鸡胸肌粗蛋白质含量最高, 笼养白鸡腿肌的粗蛋白质含量最低, 二者差异极显著 (P<0.01) ;河北柴鸡胸肌粗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河北柴鸡腿肌和笼养白鸡腿肌 (P<0.01) ;各种肌肉间的粗灰分含量都表现出极显著差异 (P<0.01) ;河北柴鸡胸肌钙含量与笼养白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河北柴鸡腿肌钙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肌肉 (P<0.01) ;河北柴鸡腿肌磷含量显著高于其胸肌 (P<0.05) , 极显著高于笼养白鸡胸肌和腿肌 (P<0.01) 。

2.4 鸡蛋和肌肉中氨基酸、肌苷酸含量 (见表4) 比较

2.4.1 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比较

相同品种不同部位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不同。由表4可以看出, 氨基酸总量的大小顺序为河北柴鸡胸肌>笼养白鸡胸肌>河北柴鸡腿肌>笼养白鸡腿肌。相关研究表明, 谷氨酸是重要的鲜味氨基酸, 含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肉加热后产生肉味的强弱及轮廓, 上述4种肉样中谷氨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北柴鸡腿肌 (1.40%) 、笼养白鸡腿肌 (1.37%) 、河北柴鸡胸肌 (1.22%) 、笼养白鸡胸肌 (1.05%) 。

2.4.2 肌肉中肌苷酸含量比较

相同品种不同部位肌肉中的肌苷酸含量也不同, 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即相同品种以胸肌中肌苷酸含量高于腿肌, 相同部位以河北柴鸡肌肉中肌苷酸含量高于笼养白鸡。以上4种肌肉中肌苷酸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河北柴鸡胸肌 (1.965 mg/g) >笼养白鸡胸肌 (1.637 mg/g) >河北柴鸡腿肌 (1.185 mg/g) >笼养白鸡腿肌 (0.868 mg/g) 。

注:氨基酸和肌苷酸测定结果均为风干样中的含量。

2.4.3 鸡蛋中氨基酸含量比较

鸡蛋全蛋中17种氨基酸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与表2中所测定的全蛋粗蛋白质含量一致, 即笼养白鸡稍高于河北柴鸡。

3结论

放牧饲养条件下生长的河北柴鸡肉、蛋品质优于现代笼养蛋鸡, 特别是风味及鲜味物质含量方面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实验创新下一篇:物理实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