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营养导学案

2024-09-15

饮食与营养导学案(精选8篇)

饮食与营养导学案 篇1

第1节 饮食与营养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说出食物中主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水分、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

2 、说出五谷杂粮根茎类、蛋豆鱼肉类、蔬菜类、水果类、奶类等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3 、根据有关性质及变化,推测、鉴定营养成分的种类

能力目标

1、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表达、分析能力

2、学习认识事物的途径之一——尝试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目标

1、认同食物选配与人体健康生活有密切联系,关注饮食与营养

2、关心家人的饮食健康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鉴定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

教学难点:

充分组织生活经验与已知,运用、分析中获得有用信息,全面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为中心,以讨论法、实验法为主。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末末同学为家人准备的三餐的故事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末末同学为家人准备了汉堡当三餐,用料有面粉、生菜、鸡蛋、牛肉、黄瓜、奶油、牛奶。

说出自己的看法。

为家人

选配三餐

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些食物做三餐?选好后让我们比较以下是谁的三餐有营养。

列举一日三餐的食物。

归纳:常见食物类型有五谷杂粮根茎类、蛋豆鱼肉类、蔬菜类、水果类、奶类等;食物中有主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水分、各种无机盐和维生素

介绍自己的三餐食物选配。说出理由。

通过实验鉴定食物中的

主要营养成分

一日三餐真的为我们提供了这些营养物质吗?看看末末是如何鉴定面粉、鸡蛋、牛肉、黄瓜、奶油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物质:面粉加入水在滴加碘液变成蓝色;鸡蛋清加入热水凝固;黄油在纸上按出油斑。

分析末末的操作:根据提示,末末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说出鉴定三大营养成分的方法。

现在有以下问题,需要大家分组探究,请分组选择课题并实验:

你的三餐食物中哪些有淀粉(或油脂或蛋白质)?淀粉(或油脂或蛋白质)主要存在哪些食物中?各类食物中主要含什么营养成分?

提示:实验中酒精灯的使用等安全事项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分组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请各小组介绍本组探究情况

小组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探究结论。

测试与小结

小结各类食物中含有的主要成分

让我们用电脑来测试食物中的营养。

利用网络资源,对末末选配的食物汉堡进行测试,了解到三大营养物质应该有合理比例。

课外延伸

请课后上网测试自己的三餐食物以及探究实验,填写一张评比表。

课外探究:烹饪方法、食物的混合等对营养物质的影响、三大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等

饮食与营养导学案 篇2

赵飞君:

面对学案、导学案等新名词, 老师们心里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导学案、学案、教案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请大家先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

虞姬娜:

顾名思义, 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导方案。学案是教师为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学习方案, 而教案则是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方案。

金燕:

它们的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略了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导学案更好地落实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理念,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而又高效的课堂,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顾素娜:

备课时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教案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 备课时, 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在课堂上讲什么, 怎么讲, 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导学案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如何导”, 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学习目标。

邬军飞:

刚才大家都立足某个角度, 谈了教案、学案和导学案的不同之处, 下面这张表格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三者的区别。

教案、学案、导学案的区别

庄宇行:

其实, 从“教案”转向“学案”、“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 其核心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过度讲析为主线的高耗低效的课堂形态。目前, 有不少学校提出了“学案导学”, 这其中的“学案”与“导学案”的指向和用途就是一样的, 都是能真正地引导、诱导、指导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以学为重的规律。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看, 更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顺学而导, 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用“导学案”这一名词来定义就更合适一些了。

赵飞君:

的确,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组织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都亟待培养的孩子, 运用“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更符合实际需要。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对于导学案与教案的诸多不同有了理性的把握。那么从具体的设计来看, 又会有怎样的不同?我对教案与导学案的设计作了对比, 大家看看。 (下例是人教版六下《凡卡》一课“发现、领悟表达特点板块”的教案与导学案的对比设计)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课文回忆部分的作用, 初步领悟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体会回忆部分的作用

1. 自由读回忆部分, 想想凡卡回忆了什么, 回忆给你怎样的感受。

2.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也很痛苦。)

3.乡下生活既然很苦, 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 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二) 体会结尾的暗示作用

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结尾为什么这么写? (引导学生体会结尾似喜实悲的表达效果)

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借助资料袋, 通过合作研读与对比阅读认识插叙, 初步领悟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插叙, 初步领悟其作用

1. 资料袋。

(关于插叙)

2.小组合作研读。

根据学习单的提示, 先一起整理凡卡在信中诉说的内容和相应的回忆内容, 再讨论回忆乡下生活的作用。

3.组间交流展示。

(把填写的表格投影给其他小组看并分工解说)

(二) 发现本文其他的表达特点

1. 自我阅读发现《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我的发现

2. 组内交流。

(要把小组同学发现的表达特点进行记录与整合)

3. 组间交流展示。

小组同学可以分工合作, 跟其他小组交流发现的几个表达特点, 也可以派代表交流印象最深的一个特点。

郑飞:

我发现以上两份设计, 本质的区别在于教案是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师要提的问题, 凸显了教师怎么教, 却不明确学生怎么学, 而导学案是从学的角度具体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阅读的策略、思考的路径、整合的办法、交流展示的形式等等。导学案真正起到导读、导思、导法、导议、导记等作用。

虞姬娜:

我这儿也有一份导学案设计, 在呈现上比较有个性。

人教版三下《争吵》一课“细读第七自然段板块”

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中“我”和克莱谛的不同表现, 体会第7自然段中俩人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心里的不同想法, 并能移情表达。

阅读策略:统整、想象、体验

话题:安利柯和克莱蒂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 心里想的是一样的吗?

过程预设:

1.学生自我发现第七自然段泡泡中提出的问题:安利柯和克莱蒂都说在外面等着对方, 心里想的是一样的吗?

2.联系上下文自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时要鼓励说出理由, 在比较中逐步达成共识。)

3.移情表达:假如现在你就是克莱蒂, 你会在心里怎么对安利柯说?

(可以提供起始句来降低表达难度, 可以先写后交流, 也可以思考一会儿直接说。)

克莱蒂不时地用眼睛瞟着安利柯, 眼里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的心在对安利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这段导学案, 跟以往的教案相比, 在呈现上有三点本质的区别:其一, 一个板块对应一个学习目标, 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其二, 将阅读策略、讨论话题置于教学过程之前, 凸显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三,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组织的, 教师的导或隐或显, 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可见, 导学案的呈现并非一定要有格式限制, 只要把握住以学为中心、以学定导就行。

夏玲玲:

导学案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往往可以将知识点学习转换为问题探讨的形式。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 要善于根据文本特点和具体学情, 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四下《自然之道》:“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这句话既是一个知识点, 也点明了课文的主题。如何将这一知识点转换成探究性的问题呢?导学案设计如下:

1.读了向导的话, 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呢?先和小组同学交流, 再把你们的问题整理一下, 提炼出一个你们最想研究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 全班交流, 最后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向导认为“自然之道”是怎样的?)

2.向导没有把意思说清楚说明白, 游客没有听懂, 所以才出现了后面令人震惊和心痛的一幕。如果你是向导, 你会怎样跟游客解释“自然之道”呢?默读第2耀5自然段, 想好后和同桌交流。

王静芬:

以上例子, 主要采用学习单与探究性问题导学的形式。对于思维含量比较大, 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等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 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为学生作示范的导学方式。

庄宇行:

一份有效的导学案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 但不管是何种方式, 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核心要素:一是基于学生经验, 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二是显性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三是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或表达形式, 整理和建构知识的助学工具;四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 引发学生积极探究的主问题;五是能迁移运用,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邬军飞:

结合现阶段导学案设计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要避免三个倾向:一是教案化, 二是共性化, 三是习题化。有些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本质上还是教案, 只不过是把教案逐条细化, 套用导学案的形式而已。这样的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只是口号, 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真正更新。每一份导学案的设计, 都应依据学科、年段、学情以及课型的特点, 做到各具特色。但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为了省时省力, 设计了导学案的模板, 不管哪个年段, 什么课型, 都是直接套用, 导致了导学案的设计千篇一律。另外, 由于受功利主义影响, 导学案的习题化倾向也比较严重。有的导学案是这样呈现的:第一部分预习题, 第二部分展示题, 最后是达标题。如果把导学案的冠名去掉, 俨然就是一张课堂练习纸。如此导学案, 无疑与新课程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了。

导学案中的学习单

赵飞君:

通过刚才的讨论, 我们不仅明确了导学案与学案、教案的区别, 而且了解了导学案的多种呈现形式与核心要素。学习单是导学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很多时候, 是学习单在发挥导学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讨论学习单的设计。学习单是个统称, 包括课前用的预习单、预读单, 课中用的自读卡、阅读单、学习锦囊、学习提示等等, 可以有很多孩子喜欢的名称。当前, 为了落实“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导学案中非常注重课前预习单的设计, 也多把预习安排在课外, 对这一点你们怎么看?

金海芬:

就单篇课文的预习而言,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淤内容过多, 课外完成, 负担过重。比如: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认读生字词, 记记难写的生字, 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有的甚至还要求抄写新词语和优美的句段, 完成词语手册等。这样的预习任务就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于类型雷同, 年段特点不明显。每个年段、每篇课文都设计千篇一律的预习单, 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书面作业, 毫无兴趣可言, 也就达不到预习开启学生求知欲和做好学习准备的目的。

金燕:

不同年段, 预习要求的确应该不同。比如说低年级读读课文, 认认生字即可;中年级一般在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的基础上, 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提出疑问, 并尝试去解决;高年级还要关注对文章结构的思考、课文脉络的梳理, 有的课文还需要课前搜集资料,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等。

王静芬:

我认为, 单篇课文的预习, 并非一定要有很多项目, 并非一定要设计预习单, 也并非写在纸上的才是预习, 有时圈画在书上是既简便又有效的预习。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发现整个单元的预习也很重要。因为单元整组教学、单元整体教学已成为语文教材主题单元教学的共识, 单元预习是单元整组学习的需要。跟单篇课文预习相比, 单元预习主要目的在于整体把握整单元学习内容与要求, 引向课外的实践活动与资料查询, 激发学习兴趣、孕育求知欲望。比如:

六上第八组“艺术的魅力”单元课内预习单

像这份预习单就引领着学生进行整单元内容 (包括单元导语、课文、语文园地等) 的自我阅读与整体把握,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主规划习惯是非常有好处的。

金燕:

我很认同王老师关于单元预习的想法与做法, 单元预习的核心任务应该是整体把握单元, 而无需对每篇课文的具体字、词、句段做细致的预习, 否则会大大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单篇预习也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切不可加重孩子课外负担。低年级的孩子, 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没有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需要教师扶助, 适宜安排“课内预习”, 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进入中高年级,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 对预习的基本要求也已了然于胸, 就可以适当增加“课外预习”的分量了。

金海芬:

关于预习的检测与反馈, 我们也要注意适时适机, 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字词认读、课文朗读, 低年级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检测, 高年级则同伴检查即可。涉及到关键词句理解、主要内容概括、疑惑之处解答等, 有的可以在细读中水到渠成地解决, 有的则可在相关巩固练习中达成, 均无需集中时间进行检测。

赵飞君:

看来, 预习单的设计与运用要以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为出发点, 以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为基本点, 因年段、文本、学生而异。那么课中学习单呢?

金燕:

课中学习单是导学案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教学预设, 是教师导学思路的体现, 是落实知识点、破解重难点的一种载体。课中学习单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的路径, 提示他们思考什么问题, 可以用什么方法思考, 沿着怎样的思路思考等, 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了表达的拐杖。

顾素娜:

阅读教学中学习单的运用非常广泛, 可以根据不同目标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加以运用。比如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阶段, 我们常常设计路线图、情节梯、方位图等学习单,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把握文本主旨。如, 我设计的二下《泉水》一课的学习单 (见图一) , 根据这一泉水流动路线图, 学生能很快了解课文的内容, 理清泉水一路流过的地方。尤为可喜的是每一位学生都学得非常开心, 非常投入。

夏玲玲:

是的,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 学习单能很好地在阅读材料和思维表达之间架设桥梁, 为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切入口。以下是两份同属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学习单:

(1) 默读课文, 把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有一年春天, 瑞士 () , 一群北飞的燕子因此 () 。瑞士人民 () , 并用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 (三下《燕子专列》

(2) 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如标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联法、关键词句摘抄法等, 默读课文, 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概括主要内容。 (五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两份学习单中, 中年级在凸显自主学习的同时给予了必要的引导, 扶助学生以关键词句填空的形式快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高年级则要求根据提示运用已学过的基本方法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

金燕:

在阅读教学感悟重点词句时, 老师们常常为学生就词而词、就句而句的理解感悟而烦恼。为此, 我尝试着运用学习单帮助学生统整思维, 有条有理、有理有据地表达感受或观点。如四上《给予是快乐的》一课, 根据文本表达上的特点, 我设计了填写“人物神情变化图”的学习单 (见图二) , 帮助学生将男孩与保罗的神情变化及其原因串起来讲, 避免了零散的逐词逐句的交流。

郑飞:

在说明性文章的学习中, 我们常常借助表格式的学习单, 帮助学生快速清晰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在集体交流时, 学生还可借助表格式学习单有条理地、准确地进行介绍或复述。如四上《鲸》一课:

不同的鲸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呢?默读第四至七自然段, 根据下面的表格提示, 先在文中圈出相关的词语, 再填写, 最后选择一种鲸进行介绍。

庄宇行:

2011年版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 重点关注文本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如何落实这一要求, 适宜的学习单是一种很好的媒介。我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时, 采用了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见图三) , 帮助学生比较了两篇短文行文结构和表达方法的异同。

邬军飞:

庄老师所设计的这份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确实让学生的学习更简便且有效。我也在单篇文章和单元整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四下第八组课文的主题是“走进故事长廊”, 四篇课文体裁各异, 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对学生来说, “神话故事”和“民间故事”这两种故事体裁不易区分, 我就设计了一份范恩图式的学习单,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文成公主进藏》和《普罗米修斯》, 找出两种文体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同伴互助中实现思维统整并完成学习单, 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王静芬:

关注文本语言, 不单是关注表达特点, 还要进行积累、模仿与运用。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学习重在“体会如何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学习单:

1.细读内容想象画面, 体会音乐的起伏和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师生共同梳理完成。

音乐:轻柔舒缓——明快悠扬——高昂激越

心情:平静悠闲——心潮起伏——无比激动

2.欣赏《牧童短笛》,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音乐:

心情:

3 援借助学习单, 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夏玲玲:

学习单的思维含量、表达含量都比较大, 往往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来完成。为了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有必要传授一些合作交流的基本技巧, 例如“根据同伴的学习能力, 分配他能胜任的学习任务”、“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听不明白时, 如何进行追问”、“如何在同伴发言时, 补充自己的意见”、“当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 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如何评判别人的观点”等。为提高合作的效果, 合作之前一定要安排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自读自悟。

金海芬:

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 设计的学习单也很有特色。学习单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教师讲授、师生问答时间, 让学生在亲历学习过程中获得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当然,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学习单都要体现简便、适宜、有效的原则。老师们以往经常口头或书面提出的问题, 也是一种任务型的学习单, 需注意的是要给学生提供问题思考的路径和语言表达的提示, 避免学生面对问题一头雾水或无从着手。师生现行使用的课堂作业本也是学习单, 不过需要教师有选择性地随机运用, 既要辅助学生学习又要减轻课业负担。另外, 有些老师认为学习单就必须是书面完成的, 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学习单可以书面完成, 可以提示学生在书中圈圈画画, 也可以作为思考的支架与方向。总之, 我们要努力以学习单为载体, 把教学预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上,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服务。

赵飞君:

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篇3

关键词:导学案 编写 应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化,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学习等)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导学案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新的载体,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虽然导学案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形式,但筆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应用导学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正确认识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和用途

导学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教师通过学案的形式引导、教会学生自我学习,从而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重视学习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它是衡量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否的标准。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杜绝照搬课标中的三维目标,而应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既能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是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三、导学案内容要形神兼备,充分体现在学习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神髓

导学案不是单纯课本知识的罗列,也不仅仅是练习题,更不是概念填空。目前,很多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仅仅是将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概念以填空的形式罗列出来,缺少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这便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可以说徒有其形。因此教师在编写时,应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多尝试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新闻材料等创设情景,用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学案编写时,我们可以对“神七”发射的事例进行介绍,然后设计问题:“神七”升空的动力是什么?这类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举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很自然地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有关概念教学的理念。

四、导学案编写要注意细节问题,避免粗枝大叶

我们的很多学生在上课前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即使有预习的学生也很少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记忆型”的预习方式很难真正锻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案的用途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去思考、质疑、解决问题,因此更要注重知识细节的体现。

五、导学案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

导学案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因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能力等也不一样,因此导学案中的问题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回答,习题也不能要求全会做,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导学案在内容上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例如在习题设置上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次设置一定量的习题来实现。习题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型”,难度很小,紧扣基础知识,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二个层次是“大众性”“思考型”,一般的学生经过思考也能够完成,从而受到激励;第三个层次是“挑战型”,可用来满足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的挑战欲望。

六、导学案使用要注重课前反馈

教师在上课前要收取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导学案,分析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做到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没问题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实践证明其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教无定法,其在具体实施上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学问与智慧导学案 篇4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课标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学习目标】

1、掌握“陶冶、譬如”等字词,分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课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学习课文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隽美的语言。

3、体会作者观点,努力做一个有学问和智慧的人。【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在文章意思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给重点语句做好5处批注。

2、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知识链接】

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论题(议论的话题)

1、区分:

中心论点(作者的观点)

2、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题目(用中心论点做题目)

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3、方法:化零为整,理清思路,找准论点

预习案

一、给划线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陶冶()róng()炉

寸积zhū()累 kūkū()穷年

导大kuǎn()

pì()如探 lí()得珠

斧凿()

xī()锐

无关()旨 食古不()

鞭pì()入里

物()天择

相辅相()

融()贯通 浮光lüè()影

huò()然贯通

批大 xì()

二、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找到或概括每一段话的中心句:

这篇文章为我们谈论的论题是__

_ 在作者看来学问是_____

_ 智慧是_________

两者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对此持的观点是(即中心论点)__

NO.1《学问与智慧》探究案 【课标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学习目标】

1、掌握“陶冶、譬如”等字词,分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课文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学习课文论证方法及作用,品味隽美的语言。

3、体会作者观点,努力做一个有学问和智慧的人。【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在文章意思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给重点语句做好5处批注。

2、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规范书写。

一.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探究作者是如何论证“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的?

二、课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隽美。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拓展延伸 例:若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 若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 若把学问比作

《价值与价值观》导学案 篇5

一、教学目标:班级姓名

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价值观对人们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人的价值。一方面。

3、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从中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一方面。

解评论分析为什么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而不是索取了多少。(4)价值观对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发

二、自主学习生的。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

1.人的价值 下进行的。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5)价值观是人生的,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的属性和功能。寻找人生的真谛。

(2)人的价值就在于,就在于对社会的和。

四、达标练习

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以及需要。1.袁苏妹是香港大学的一名普通工人,在港大44年为学生打扫卫生、做饭,被港大学生亲人既是价值的者,又是价值的者。切地称为“三嫂”“港大之宝”。2009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授予82岁的袁苏妹“荣誉院士”

三、活动探究 称号。这体现了

A.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合作探究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呢?

B.评价人的价值主要看社会的承认C.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D.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合作探究二】 2.2010年1月11日,中央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2005年6月29日《人民日报》,丛飞,一名普通的青年歌手。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个孩将2009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数学家谷超豪和航天技术专家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 年间参加了400多场义演,义务服务3600小时,300多万家财散尽,孙家栋,两人各获得奖金500万元。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的哲理是 还欠了十几万外债,2005年4月20日因患胃癌去世。他的事迹感动了深圳、广东,乃至全国。A.价值观对人们行为有促进作用 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丛飞”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B.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物奖,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C.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问题:丛飞是怎样实现人生价值的?他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不是价值的创造者,却是价值的享受者 就越大。问题:有些人认为制药是为了盈利,这位总经理认为制药是为患者,是为人。这说明了什么?

3、非选择题: 有两名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农村养猪场担任技术总监后,大力推广适用生态

养猪和中草药防疫技术,使养猪场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他们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针对本镇(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农民收入低的实际,在广泛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脱贫致富的方案,提交镇人大常委看。会讨论。方案通过后,他们不辞辛苦,组织党员,带领农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并进行蔬菜包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装深加工。不到一年的时间,全镇农民的收入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两位大学生受到了群众的(1)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的基础上,会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拥护和爱戴。和。(1)从材料看,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如何体现的?(2)价值观作为一种,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 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探究活动三】

(2)运用价值观的知识,简要说明倡导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现实意义。某制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多年畅销不衰,很受消费者的欢迎。有记者在采访中询问该企业的总经理有何经营秘诀,这位总经理回答说:“我们秉承一个信念,药是为患者生产的,是为人

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篇6

(一)教学知识点

1.通过剪纸和镶边,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

2.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制作剪纸和镶边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发展空间观念.

2.欣赏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镶边中的一些图案,体验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欣赏中国民间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在制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制作完轴对称图形后的思考.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刀(或剪刀)、纸、一些具有轴对称图形的窗花.

教学过程

Ⅰ.巧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在农村过过春节的吗?

[一部分生]有.

[师]在农村过春节要贴对联、贴窗花.你们注意过窗花吗?老师这里有一些窗花(教师可出示具有轴对称图案的一些窗花).它们好看吗?

[生齐声]好看.

[师]窗花的制作仅用一把剪刀,通过纸的折叠和剪切,就可以得到一幅幅漂亮的图案.下面同学们再来看一组图案:(出示投影片§7.6 A)

图7-31

[师]大家喜欢这些图案吗?

[生齐声]喜欢.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镶边与剪纸.

Ⅱ.讲授新课

[师]镶边与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家是否也想用剪刀来尝试一下剪纸呢?我们来做一做(出示投影片§7.6B)

取一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将它每3厘米一段,一正一反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并在折叠好的纸上画出字母E,用小刀把画出的字母E挖去,拉开“手风琴”,你就可以得到一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按照这样的步骤可制作出什么样的图案呢?

[生甲]可能是一串的“E”吧.

[生乙]两个字母“E”相对的吧.

……

[师]好,大家来动手做一做,看到作出的图案是什么样子?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师]剪好了吗?

[生齐声]剪好了.

[师]来,同学们展示一下.

[师]同学们制作得很好,接下来大家观察你制作的图案.它有什么特征呢?(出示投影片§7.6 C)

(1)在你所得的花边中,相邻两个图案有什么关系?相间的两个图案又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三个图案为一组呢?为什么?

(3)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先把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生甲]相邻两个图案成轴对称图形;相间的两个图案之间大小和方向完全一样.即其中一个平移了一段距离得到其他的图案.

[生乙]我们得到的这个图案是通过对折纸,然后挖去“E”得到的,折痕就是每相邻两个图案的对称轴.所以相邻两个图案是成轴对称图形的.

[生丙]所有的图案都是用同一个图挖去的,因此它们是全等的,但由于纸条是一反一正折叠的,所以相邻两个图案方向就反过来了.而相间的两个图案方向没有变化.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看问题(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丁]它们是成轴对称关系的.因为这条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是由纸条一反一正折叠的,相邻两个图案的方向反过来了,但相间的两个图案方向没有变化.所以,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组图案之间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生戊]三个图案为一组时,每组图案之间也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案.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了图案之间的关系.真棒,下面大家来思考第(3)个问题:先猜一猜,你按上面的步骤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己]按(3)来制作时,会得到与上面类似的两层花边,它仍然是轴对称图形.

[师]己同学说得对吗?我们来做一做.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师]大家做得怎么样呢?来展示一下.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由制作可知:刚才己同学猜想得的确正确.得到的花边确实是与上面类似的两层花边,它仍然是以折痕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好,下面我们再来动手做一做,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及其性质的应用(出示投影片§7.6D)

如图7-33所示,取一张薄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后,得到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再 沿底边上的高线对折,将得到的三角形纸沿图中的黑色线剪开,去掉含90°角的部分,打开折叠的纸,并将其铺平.

(1)你会得到怎样的图案?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2)你能说明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图案吗?应用轴对称知识试一试.

(3)如果将正方形纸按上面方式对折3次,然后沿圆弧剪开,去掉较小部分,展开后结果又会怎样?为什么?

(4)当纸对折2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几条对称轴?3次呢?

[生甲]通过上述步骤,我会得到一个轴对称图案.

[生乙]它有两条对称轴.即,通过上述步骤得到的是一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

[师]很好,那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图案呢?我们来分组讨论讨论.

[生丙]按上面的做法,实际上相当于折出了正方形的两条对称轴(如图7-35),因此我们得到的图案一定有2条对称轴.

[师]很好,那将正方形按上面方式对折3次后,沿图形中的圆弧剪开.去掉较小部分,展开后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生丁]将正方形对折3次后,按上述方法剪切后,展开的图案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并且它有四条对称轴.

[生戊]因为按题中的方式将正方形对折3次,相当于折出了正方形的另外2条对称轴,(如图7-36所示),因此得到的图案一定有4条对称轴.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综上所述,就很容易知道第4个问题了.当纸对折2次后,剪出的图案至少有几条对称轴呢?

[生齐声]二条.

[师]对折3次呢?

[生齐声]四条.

[师]很好,当纸对折2次,剪出的图案至少有2条对称轴;当纸对折3次,剪出的图案至少有4条对称轴.

轴对称及其性质不仅在剪纸与镶边方面应用广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其他行业也应用较广,如油漆方面等.下面我们来读一读并动手试一试.

Ⅲ.课堂练习:

(一)课本P209“读一读”.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镶边和剪纸,进一步了解了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大家要掌握轴对称及其性质.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209习题7.71、2、3.

(二)看本章全部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知识框架.

“心脏”导学案的设计与反思 篇7

导学案分为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合作探究、合作展示、归纳总结五个栏目。设计的核心是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 课前预习栏目设计了: (1) 基础闯关:自学心脏的外形、结构; (2) 试试看:尝试心脏各腔与相连的血管连线; (3) 潜能挑战:通过解题, 你能否找出其中的规律, 或者能联想到什么? (4) 七嘴八舌:对本课的预习, 你有哪些书本上的疑问要问老师?有哪些有效的学习、记忆方法要和同学进行交流?有什么样的课外相关知识、亲身经历要和同学分享?通过对导学案的设计, 感想和收获如下:

(1) 导学案中“导”即开导、启迪的意思。“导学案”教学的实质是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针对学生自学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导学案提供的反馈信息, 引导学生展开问题讨论, 教师精讲点拨,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的主要设计着眼点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引领教师的有效点拨。

(2) 在确定每课的学习目标时, 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一篇导学案中核心的部分, 是达成目标的关键, 是导学案的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要实现导学功能, 学生首先要知道怎样学和学什么的问题, 在以前的教案设计中, 我们经常用了解、理解、应用来描述教学和达到目标程度, 然而在导学案的设计中, 最重要的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因而, 学习目标的设定应更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学习目标应包含的项目有: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等。这样能使学生更明确自己该怎么做。

(3) 课前预习环节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 在上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书本进行预习。学生填写好导学案的课前预习项目后要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 教师可以对部分或全部的导学案进行批改, 便于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了解, 同时导学案中暴露出的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错误, 教师要着重收集、分析产生错误的根源, 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安排相关的专项训练、讲解等, 以期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矫正。

(4) 要在导学案上留出相当的空白区间给学生的思考留有空间, 很多导学案内容设计得太多太密, 过度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常规性练习, 挤占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更要提倡学生的书面提问和学后反思或交流话题, 从某些方面来讲, 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5) 要把学习的主动地位还给学生, 不要把导学案等同于习题集。在问题设计上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 中等生看到激励, 学困生看到鼓励,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设置问题要首先考虑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差异性, 练习要有适当的梯度。导学案要避免“知识过度习题化”。不能让一节课提出的所有问题全部由教师包办。

(6) 课前预习是后面进行“讨论交流”或“成果展示”环节的基础。很多教师对“讨论交流”或“成果展示”的教学环节很迷惑, 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环节往往流于形式, 根源是课前预习得不充分, 但课前预习环节常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预习习惯, 或学生的自学能力弱, 出现了教师认真准备、设计精心, 而学生应付了事的现象, 自学效果很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说明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还要认真批改学生上交的导学案, 并在课堂上给予反馈;同时课堂不着痕迹的反馈也等同于创设情境, 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交流的思想往往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 更容易形成一种诱发其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激发其他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的心理氛围,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当其他学生受启发纷纷提出新的问题或对原有的问题尝试解决, 教师也就完成了“讨论交流”或“成果展示”的课堂教学环节。我认为课堂教学最好的成果展示就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思考 篇8

一、“导案”与“学案”合二为一的问题

“导学案”是由教师编撰的,供师生课堂上共同去执行的蓝本。“导案”预设教师行为,“学案”预设学生行为,不能图省事将“两案”汇成一份“学案”。比如,“导案”中预设“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目标解读、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就不宜让学生看到。

二、“学案”设计的环节问题

一般环节包括“预习案”“交流案”“练习案”“检测案”。根据科目不同、课型不同可适当增减。

“预习案”是为了实现课堂重心前移。我赞成前移到课前15~20分钟(以一节课40分钟为例),但很多教师将其前移到了课外,变成了前一天的家庭作业,学生在没有监督与指导下完成,效果不好,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交流案”要凸显“生生交流”来彰显学生个性,展示其魅力,激发优等生,鼓励后进生。既要考虑到学生与教材的互动,更要培养“生—生”交流的良性互动,以知识点为载体,展开思维大碰撞,让学生知道解决同类问题的主要抓手和基本思路。贵在“兵教兵”,切忌将“交流”变成师生“问答”,变成集体“对答案”。

“练习案”是教师根据本课时“双基”点设计的综合实践目标,旨在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开放性解答,贵在“精”,贵在“变”。很多教师理解成了练习题,“练习案”变成了“作业案”。

“检测案”务必要实现“当堂检测”,要突出因材施教的思路,既要考虑到中下等学生的“双基”检测,更要凸显“培优”思想。

三、“导学案”编写“闭门造车”的问题

“导学案”的编写,要克服个人对教材领悟的局限性,防止“闭门造车”。集体备课是解决上述弊端的最好办法,可以“联班”(平行班级教师集体备课)“联校”(关联学校网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就解决了“导学案”编写的“本位主义”,使用时还要注意“共性”的“导学案”是否适合于“个性”的学生,避免“拿来主义”。

四、“导学案”在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预习案”的使用表现为“先学”环节,本环节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避免“因为时间关系”,教师与学生抢时间;学习目标要明确,避免“了解”“经历”“领悟”等目标动词的模糊指令,使学生不知“深浅”;教师要针对具体的目标提供给学生多种自学方法指导,避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一贯到底,因为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法很有限,学生最缺的就是学法指导。

“交流案”的使用表现为“后教”环节,“后教”是学生在自学环节中出现了共性问题需要交流展示时的“兵教兵”,使学生积累“解决同类问题策略”的自我建构环节,教师要学会“导”,最忌包办代替。既要避免“有问题就小组合作”的伪命题,还要注意该讲的问题教师要讲透。

“检测案”的使用表现为“当堂训练”环节,根据科目、内容特点而定,可以是当堂背诵,也可以是笔试,量要少而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检测案”的题目最好事先出示给学生,让学生不打“无把握之战”。

总之,“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导学案”的编写体现着“教与学”的关系,以“学”定“导”,还是以“导”定“学”?“目标”问题化,“问题”习题化的辩证等,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进步,“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会日趋完善。

注:本文系“农村小学导学案撰写探微”课题成果,课题证号:BY【2011】G240。

上一篇:系统硬件技术方案下一篇:销售优秀员工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