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与优秀人物

2024-05-22

心理疾病与优秀人物(共4篇)

心理疾病与优秀人物 篇1

引言:

影视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影片中人物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 在特定的境遇下丰富微妙的情感状态, 以及带有浓厚色彩的突然心理变化等, 但人的内心活动是隐秘的,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要想把它表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电影就具有这种特异功能, 它能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 用假定的情境把人的心理活动具象化, 形态化。

正文:

所谓眼见为实, 视觉以其形象生动的优势总会第一个刺激观众的大脑。作为视觉元素的拍摄角度, 无论在表现人物心理上, 还是在影响观众观影心理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拍摄角度, 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以上统称几何角度。还有心理角度, 主观角度, 客观角度和主客角度。导演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确定拍摄角度, 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造型效果, 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比如, 正面拍摄可以充分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 喜怒哀乐一眼就能被观众看透;侧反拍摄因为人物几乎成为背影, 面部呈现较少, 所以常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也会让人产生距离感;仰摄镜头则多用来表现对英雄人物的歌颂, 或对某种对象的敬畏, 如果仰摄的角度近似垂直, 那就叫做大仰, 用以表现其晕眩、昏厥等精神状态;俯摄镜头表现反面人物的可憎渺小或展示人物的卑劣行径, 等等。导演运用拍摄角度来外化影视人物心理的情况很多, 而本文就以《大红高粱》中九儿回门一段为例进行分析。

导演在展示巩俐饰演的九儿成亲后回门的场景时共用了1分钟15秒, 四个镜头。第一个镜头:全景, 父亲的背面, 九儿的后侧面, 而且两人所做的位置相距很远, 目光毫无交流, 如此的构图, 即使观众没有看过之前的影片, 也能感受到九儿和父亲的关系非常疏远, 甚至有些对立;第二个镜头:九儿的正面特写镜头——九儿微微抽泣, 本身通过正面镜头观众就能很直观的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 借此来解读人物的内心, 再加上有“视觉重音之称”特写镜头辅助, 让人物细微的面部变化都逃不出观众的法眼, 一个微微的抽泣, 将九儿内心的难过, 不高兴展露无疑;第三个镜头:中景, 父亲的斜侧面镜头, 嘴里还不断的念叨着, 至此, 观众从开始父亲背面镜头营造的神秘感中跳出来, 看到父亲麻木冷漠的表情和内心;第四个镜头:全景, 移动镜头, 起幅依然是第一个镜头, 尴尬、对立的父女关系, 随着九儿起身掀翻桌子, 父亲起身, 镜头移动, 九儿略带哭腔的话语, 父亲依旧麻木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 也让父女矛盾更加激化, 九儿带着哭腔悲伤的跑出。就是这样, 九儿回门到此落幕, 导演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人物心理, 也已经被观众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同时, 电影是一门视听综合艺术, 作为听觉元素的音乐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虽不能向其他视觉艺术一样生动形象的来表达一个思想, 但是它却有其他视觉艺术所不具有的高度概括性, 它能准确的概括人物的情绪和情感, 体现人的丰富复杂的感情状态。音乐是“心灵的直接现实”, 是“情感的投射物”, 影视借助音乐的目的, 就在于它能够通过由音调和旋律创造出的“情感的形象”直接表达人物心理, 境由心生, 同时能唤起观众思想、感情和心理情绪的反映和共鸣。起到这种作用的音乐, 在影片中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画内音乐, 也可以是画外音乐, 可以是乐曲, 也可以是歌曲。

例如, 《阿甘正传》中阿甘萌发了对珍妮的爱慕之情, 但他又无法说清这种朦胧的情感, 于是他就到宿舍门口等她。此时响起背景音乐《I Don’t Know Why But I Do》 (我不知道为什么, 但我去做) , 这正是阿甘心理的真实写照。

另外, 在电影《茉莉花开》中, 在讲述茉、莉、花三个女人不同的故事和命运时, 虽然都选择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 但都经过了变奏, 充分利用不同乐器的特性, 来塑造三个不同人物的情感心理。

在讲述茉的故事时, 主要采用萨克斯和双簧管演奏《茉莉花》这首歌曲, 渲染了一种感伤的氛围, 当茉从医院回来后, 无法入睡, 发现孟老板已离开时, 音乐缓缓响起, 表现了此时的茉孤独、无奈的情感心理, 让人顿时产生了悲凉的哀怨。

在讲述莉的故事时, 主奏乐器换成了钢琴, 在演奏过程中也时而明朗开阔, 时而暗淡。这正如莉的命运, 莉生活在“文革”时代, 她有如蜜甜的爱情, 但也会因不能生育受到婆婆的挖苦, 同时因为她的无端猜忌致使丈夫卧轨自杀, 重重打击也使得莉精神崩溃。在影片中, 当莉独自骑车经过那片油菜地时, 似从莉内心流淌出来的背景音乐《茉莉花》, 无不诉说着她孤单、凄凉的心情。

而在讲述花的故事时, 主奏乐器又变成了小提琴, 但在这一章节中, 前后音乐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从单纯的花流着泪看到爱人坐上火车渐渐远去时, 沉重的音乐, 到后面花坚强的面对生活, 追求希望时, 明快的音乐, 背景音乐都与花的情感, 生命色彩呈现出了相似性与契合性。

而上的这些配合情景场面所出现的声音的运用, 都可以被称为声音蒙太奇。所谓声音蒙太奇, 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剪辑, 但这只是表层意识, 在电影中指的就是声音、时态和空间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排列和组合, 刚举出的就属于其中的一种关系——心理同步关系。

除了声音蒙太奇, 还有种蒙太奇就干脆叫做心理蒙太奇, 它属于表现蒙太奇类型, 是人物心理的造型表现, 电影中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中女主角卷款出逃的段落被奉为是心理蒙太奇的经典段落。

此段落共用了1分钟56秒, 十二个镜头。第一个镜头:女主角走进画面, 走到衣橱前, 向画外看, 再转向衣橱, 镜头摇到床上的钱上, 推上去直到钱的特写, 又摇到床上已打开的装有部分衣物的行李箱上;第二个镜头:女主角从衣橱里拿了几件衣服, 走到床边, 叠衣服, 向画外看;第三个镜头:钱的特写;第四个镜头:女主角开始穿衣服;第五个镜头:女主角将拖鞋等物品放进行李箱;第六个镜头:女主角走向镜子, 整理衣服, 回头, 向画外看;第七个镜头:钱;第八个镜头:女主角又将几件衣服放到行李箱, 拿起提包, 走了几步, 从提包中拿出钱包;第九个镜头:仔细地看钱包里东西, 又将其放入提包;第十个镜头:返回行李箱处, 盖上行李箱, 向画外看;第十一个镜头:钱的特写;第十二个镜头:女主角拿起提包, 走向钱的方向, 在床边坐下, 将钱放入提包中, 起身, 拎上行李箱, 到衣橱拿了件外套, 关上衣橱门, 走出家门。到此, 希区柯克运用心理蒙太奇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女人决定卷款潜逃的复杂心理过程。

其实, 看完第一个镜头, 观众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女人要卷款逃走, 那把钱放到包里, 收拾好衣物走不就行了吗, 一个镜头能交代的问题, 为什么希区柯克却用了十二个镜头, 所以他肯定是要表达什么, 从女主角一遍遍看钱的这个行为上, 观众可以看出她的心理活动是犹豫, 希区柯克只不过是在利用蒙太奇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不断地走来走去, 不断地看钱, 他所模拟的正是女主角的心理活动, 也正是这些波澜不惊的镜头或跟随或穿插某个不经意的眼神或动作, 使蒙太奇营造的神秘的氛围与扑朔迷离的心理暗示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 这是悬念片所不可缺少的, 希区柯克也不愧为悬念大师!

结语: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 同时还是一门技术, 因此在展现电影中最为核心的“人”时, 不能单单地依靠演员的表演, 那将和戏剧相等同, 还要依靠视听手段的支持, 使视听语言手段的运用把握和参与到表现人物心理动作的延展过程, 成为其外化的一个平台。

摘要:电影是运用多种视听手段综合作用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的一种艺术形式, 也正是如此, 电影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才相对地区别于戏剧。在电影中, 导演可以运用视听语言思维和想象, 调动方方面面, 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外部客观环境的互动关系来折射出人物的情感变化, 塑造人物心理。本文旨在跳出演员的表演从视听语言角度来分析人物心理的塑造方法, 这就要涉及到视听语言的一些元素, 例如, 拍摄角度, 音乐和蒙太奇等, 通过对这些元素具体的分析, 真正的透析影视人物的内心。

关键词:视听语言,人物心理,拍摄角度,音乐,心理蒙太奇

参考文献

[1]林小萍《电影叙事的内心化》, 载《电影剧作观念》, 中国电影出版社

[2]彼得罗夫斯基朱智贤等译《普通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

[3]马塞尔·马尔月《电影语言》, 国电影出版社, 1980年

心理疾病与优秀人物 篇2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 常常是自孩童时起便与读者相见的, 细品金庸的小说, 我们可以参与书中主人公的成长。常常在他们褪褓时期我们就已结识了他们, 从八岁十岁到十七八岁, 每一成长阶段金庸都为他们细心着墨。这群金庸笔下的宠儿, 细数起来, 当有郭靖、杨过、张无忌、胡斐、韦小宝、郭襄、周芷若等等。郭靖是从一生下来就跟读者见面的, 他的母亲李萍在战场上生下了他, 九死一生, 好不容易在大漠中熬了下来。他母亲依着丈夫的遗言, 给他取了郭靖这个名字。他学话甚慢, 有点儿呆头呆脑, 直到四岁时才会说话, 好在筋骨强壮, 已能在草原上放牧牛羊。母子两人相依为命, 勤勤恳恳, 牲口渐繁, 生计也过得好些了, 也学会了蒙古话。只是李萍看着儿子憨钝的样子, 常常黯然神伤。

但这郭靖却是憨人有憨福, 其种种遭遇, 可以说是因拙而得福, 简直就是中国版的“阿甘正传”。江南七怪远赴大漠寻找他, 倾心尽力传授他武艺。但他最大的福分, 是结识了黄蓉, 虽然黄蓉出场时也仅是个初及笄的丫头, 但她在书中的重要性, 却是谁也比不上的。除了她的聪明机智, 更主要的是作品里的一些“大人物”都与她有很深的关系, 正是有了她的存在, 才有了这部小说的多姿多彩, 热闹非凡。东邪黄药师是她的父亲, 南帝一灯大师段智兴是他的救命恩人, 北丐洪七公是她的师父。人小鬼精的黄蓉对郭靖的帮助甚是不小, 不仅一路相伴相随而且极尽自己的聪明才学来帮助他, 尤其是用美食诱得洪七公教郭靖阳刚威猛的降龙十八掌, 从此三人演化为师徒, 义伴终身。

金庸在作品中会把武林中人的卑鄙龌龊写得入木三分, 但这些无疑是为了衬托出童真世界的天真善良。记得才六岁的郭靖就凭着一股孩子的天性, 救了蒙古勇士哲别, 他与哲别根本不认识, 只不过见他在战阵中英勇异常, 激发了幼小心灵中的一股纯良之气, 便想办法去保护他, 即使被术赤用马鞭抽得遍体鳞伤, 痛彻心肺, 宁死也不肯供出哲别的藏身之处。

只有心地纯真善良的孩子才会不计后果地去保护别人罢, 他甚至都不问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当桑昆的两头猎豹纵起要咬铁木真的小女儿华筝时, 他不顾危险的“着地滚去, 抱起了华筝”。事后铁木真问他怎么那么勇敢, 他只说了一句:“豺子要吃人的。”多么纯洁而高贵的赤子之心。每一个孩子, 在刚刚坠地的时候, 对于世间是毫无成见的, 及至稍长, 宇宙万物在他们看来都是平等的。他们会与狗为友, 对猫说故事;他们会想着追星摘月, 要唤回飞去的小鸟, 要叫醒已死的小鸡。他们不知昼夜, 不懂生死, 不晓阶级, 不问界限, 却独有天地之灵气。郭靖就是一个好例子, 在大漠的时候, 他是多么的无拘无束, 虽然没有文化, 缺少灵感, 也不懂思辨, 但他却有一颗健全而通透的心。那苍苍茫茫不分天地的环境, 那辽阔豪迈无遮无盖的氛围, 无疑加固了纯良的天性。他后来的大智、大勇、大圣、大贤, 跟他在大漠里射雕的经历不无关系。正是他的出生地, 教会了他正直勇敢, 善良朴实。在很大的程度上, 他与生俱来的刚毅木讷纯厚忠诚的大侠性格真正是得自天然。

金庸很注意描写孩提时代的启蒙, 那一段童稚无邪的阶段, 无论在思想上, 体能上皆是最可塑之时, 浑如璞玉, 纯净无式, 可任人雕琢而成理想之模式。可以说, 那是关键时刻, 向好向恶, 往往系之于此。与郭靖的向好相似, 杨康的向恶也是从小开始的, 外在的环境可以影响人之一生, 这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金庸是借对童稚纯朴的无限憧憬, 去抗拒、否定成人权术世界中的虚假、伪善与无趣无味, 去否定江湖世界中的你争我夺, 尔虞我诈, 腥风血雨, 他希望善良的人们能有一个安静祥和的人间乐土。在这一点上, 可以说金庸是伟大的。

2赤子之心——周伯通

除童心外, 金庸还擅写赤子之心,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小顽童还有老顽童, 这就是既风趣幽默又活泼可爱的周伯通。周伯通年纪很大, 其行为举止却犹如孩童, 人称老顽童, 他天生是个乐天派, 喜欢无拘无束的玩, 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天地之间。周伯通之成为“老顽童”, 鹤发童颜, 行事不知所谓, 武功却登峰造极, 一一都是拜赤子之心所赐。

周伯通童心很盛, 其赤子之心始终不失, 虽然年纪很大, 可说话办事仍然像个顽童。他无拘无束地尽情展现其童心童趣, 即便有人呵斥他, 他也不着恼, 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看到一个好玩的东西, 就会旁若无人地玩起来, 待到玩过头了, 郭靖和黄蓉批评他耽误正事, 他却一点也不生气, 嘻嘻一笑过后, 会乖乖地按照他们的指派, 老老实实做事去。周伯通不通人情世故、胸无城府、幼稚顽皮, 无法像一般成年人那样理智地调控自己的言行举止, 经常不讲分寸地乱开玩笑, 性情所至, 见到谁都想嬉闹一番, 却毫不理会别人的感受, 他把嬉闹当成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周伯通虽已年近百岁, 却丝毫没有疲态, 健康状况良好, 整个人神采奕奕的, 好似返老还童了似的, “其实世间岂真有返老还童之事, 只因他生性朴实, 一生无忧无虑, 内功又深, 兼之在山中采食首乌、茯苓、玉蜂蜜浆等大补之物, 须发竟至转色。即是不谙内功之人, 老齿落后重生、筋骨愈老愈健之事, 亦在所多有。周伯通虽非道士, 但深得道家冲虚养生的要旨, 因此年近百龄, 仍是精神矍铄, 这一大半可说是天性使然。”周伯通性格开朗, 胸襟开阔, 从来没有争武功天下第一的想法, 更没有一统江湖的野心, 他一生逍遥自在, 不争名, 不逐利, 无忧无虑。周伯通还是乐观豁达之人, 性格开朗, 爱好多, 精神有寄托, 不仅喜欢调养蜜蜂, 还喜欢到处游走, 广泛的兴趣爱好既陶冶了其情操, 也振奋了其精神。周伯通没有敌人, 也就没有怨恨, 整天快快乐乐的, 心中没有任何不良情绪;周伯通常到户外走动, 户外阳光充足, 空气好, 常散步还可活动筋骨, 疏通经络。周伯通喜欢笑, 整天笑嘻嘻的, 笑是最好的情绪调节剂, 笑不但能缓解人的紧张情绪, 改善睡眠, 还可使人容光焕发。周伯通平日里闲闲的, 不必因为做事而忙得焦头烂额, 其情感也能得到合理宣泄, 这种收放自如的情感特点, 使他在晚年也饱受爱情的滋润。也许, 周伯通从内心深处并未刻意追求长寿, 但他却长寿有道, 比一般人更能享受到长寿给人带来的幸福吉祥。

3童心童趣——金庸

金庸笔下的人物知趣可爱, 他本人也像个孩子, 始终充满童心童趣。有人说“幼年的金庸宛似‘天山童姥’:童稚的躯体包藏一颗世故沧桑的心。”, 其实, 金庸身上还有‘天真、顽童’的一面, 至老也没改变。因为金庸商业上的成功, 人们往往注目于他的精明世故, 而忽视其天真、朴拙。一个通身精明世故的人, 不会费尽心机去刻画石破天、虚竹、狄云、周伯通、李文秀这类毫无心机之人的。

并不是每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都会考虑到写一本书指导小学生如何考入初中自己从中赚取钞票, 也不是每一个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都会因为对学校训育主任的奴化教育不满而在壁报上撰文把主任比喻成‘眼睛蛇’的。第一件事金庸是1939年做成的, 第二件事则是他1940年的丑恶历史。第一年, 他是世故老人, 第二年, 又成了黄口小儿。这张自发的大字报, 最能表现少年金庸的勇气与狂气, 更多是‘傻气’。金庸晚年追忆此事, 没有把自己拔高成‘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而是坦言“只是少年人的一股冲动, 没有考虑到严重后果”。

年已高龄的金庸常常会给人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 在杭州举行的一次演讲中金庸穿着粉色竖条纹的短袖衬衫, 坐在椅子上, 爷爷一样慈祥地笑着。说起话来, 像个孩子, 嘴角一直往上翘着, 所有的问题都不拒绝回答。当时, 大家都知道这个80岁的老人还在兴致勃勃地修改旧作, 硬要把专情的黄老邪改成个有故事的人——和自己的弟子梅超风有段师生恋。问他这个问题, 他显得特别喜欢, 就像孩子被问为什么得了个大红花一样, 回答得特别响亮, 谈起爱情什么的恍若年轻人一般:“人生最理想的是专一的爱情, 但不专一的爱情常常有, 这样改更现实。道德上看, 如果把不专一的情感快点收回, 当然就比较好了。”看大家听得认真, 他更是得意了, 还把杜甫拉出来做个对比:“过去的诗人, 比如杜甫, 他可能觉得自己的一首诗不够好, 但流传出去了, 就没法动了。我现在有机会改, 多好啊。”接着, 他还得意洋洋地透露了自己下一步的修改计划:“韦小宝这个人做了那么多坏事, 结果却娶了那么美的七个老婆, 让人觉得坏人可以有好报。这个在小说中可能合适。但在现实中, 那个说‘狼来了’的孩子, 最后被狼吃掉了, 才是合适的, 所以我要修改。”待大家追问具体怎么改时, 这个老人突然孩子一样耍赖:“我还没想好。”

晚年金庸, 世故滑头得很, 但在某些方面, 却也‘不失其赤子之心’。对于央视版《笑傲江湖》和评点本《金庸作品集》, 金庸开初都是赞赏备至, 过了不几日, 又贬到一无是处, 整件事金庸接近自己打自己嘴巴子, 实在大失风度, 更谈不到精明。我们可以将此事解释为金庸利令智昏, 不过我总感觉:说话不负责任, 几分钟之前说的话, 过一会儿就不记得了并且认定别人会像他一样不记得, 这, 是儿童的特权与特长。“我在浙江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 人家说我学问不好, 不够做院长。别人指责我, 我不能反驳, 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我向浙大请了假, 来这里读书。”这分明是赌气, 在愤怒之外, 听口气却有些个童趣盎然。所以金庸在高龄之际还到剑桥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可见其求学精神可嘉。

孟子说过:“大人者, 不失其为赤子之心也。”所谓赤子之心, 就是孩子的“原我之心”。这心是从世外带来的, 不是经过世间造作后的心。这是提醒我们, 要培养孩子的纯洁无瑕, 天真烂漫的真心, 使他们成人之后, 还是用这原来的心去观察世间, 矫正世间, 不至于盲从于人世的约定俗成, 而被世间的罗网所羁绊。所以朱熹对此的注解是:“大人之心, 通达万变;赤子之心, 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 正以其不为物诱, 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 则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 而极其大也。” 我们并不否认金庸是借他作品中的人物去完成他的一种心愿, 去树立他的人格理想, 他是多么希望这尘世间都是这种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啊, 这也许就是金庸喜欢写儿童, 写童心、写赤子之心的重要原因。

我们不由得想起金庸写于五十年代的一篇散文。他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你到过江南, 会想起那些燕子, 那些杨柳与杏花, 那些微雨中的小船。”

五十年代, 金庸才刚到而立之年吧?他已那么深情地想起他的故乡, 他的童年。江南不仅是金庸的出生地和创作的源泉——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就是取材于自己从小听到的乾隆皇帝下河南的故事而写成的, 而且还是他的精神家园和精神寄托。这分对家乡缱绻眷恋的情感, 这份对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 内化为一种创作的感情张力, 外化为文艺创作的动力。这样的事例在中外文学史上并不少见:福克纳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镇, 开拓了属于全人类的神话世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哈代在他家乡英国的威塞克斯小镇, 挖掘出带有十八世纪乡村文化色彩的“威塞克斯主题”。萧红即使不能回归故土, 心也永远朝向故乡。她在香港病逝前, 完成了充满忧伤和温馨回忆的《呼兰河传》。

许许多多的作家都曾将其审美视野投向出生地, 在那里打一口深井, 挖掘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世界。金庸也不例外, 他写了那么多的孩子的故事, 更是以童年作为昔时故园的一抹表征, 而寄寓其怀旧乡思, 让人感叹不已。

但金庸在江南过的却是幸福的童年——雄伟的海潮, 茫茫苍苍;宽阔的田野, 青青翠翠;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富饶的土地, 迷人的景色……谁料在轻轻挥一挥衣袖之后, 竟成了永不褪色的回忆。

他只能把他的童年情结, 家国情思, 在一本本的小说中汩汩流露出来。

参考文献

心理疾病与优秀人物 篇3

1 触发并推进采访者与嘉宾“心理互动”的重要性

“心理互动”, 是指互动双方从心理层面所产生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交流状态。人物专访节目是在电视谈话节目和新闻采访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 主持人与嘉宾作为心理互动两极, 在以主持人为主导所创设的访谈情境中, 结合嘉宾自身的特殊经历和情感倾向, 以语言为载体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平等融洽的交际活动。在这一过程中, 良好的心理互动是支撑双方能够更好地完成专访的重要基础。只有双方都乐于进行相对坦诚、开放的交流, 节目才有可能真正完成预定的访谈任务。因此, 主持人要关注节目中双方的“心理互动”状态, 采用有效手段触发并推进二者的“心理互动”。

2 触发并推进采访者与嘉宾“心理互动”的相关要素

心理属于主观意识范畴, 但仍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在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 专访的主体、现场的环境以及采访者所运用的访问语言都会对双方的“心理互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2.1 专访主题

采访主题是奠定整个节目的基调, 也是采访者与嘉宾是否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的交流层面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 专访主题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 应当充分考虑到专访嘉宾的实际情况, 结合嘉宾个人的生活、工作经历和性格特点选择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主题;其次, 应当充分考虑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选取能够激发各方谈话热情并最大可能地吸引广大受众的注意力的主题, 如, 《星型态》中杨幂接受专访时就涉及到“整容疑云”、“声音太甜”等尖锐的话题;再次, 要充分兼顾到情感因素, 选取符合社会伦理, 具有一定人情味的、倡导文明发展的主题。

2.2 访谈情境

情境是指电视人物专访节目时, 由采访者、嘉宾、现场观众以及其他要素所构成的谈话环境。和谐的访谈情境有利于采访者与嘉宾之间开展良好的心理互动, 使专访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采访者作为专访节目的设计者与引导者, 在营造访谈情境时负有重要责任。专访节目环境的布置应当符合节目的要求, 带给嘉宾及在场观众一种在自家客厅聊天的谈话氛围, 并坦诚地与采访者及现场观众交流观点、倾诉感情。如娱乐人物专访节目《星型态》, 采访不是演播室而是非常生活化场景中进行, 嘉宾更容易放松。同时, 为了与嘉宾之间形成和谐的心理互动, 采访者应当主动去调动各种感受, 以“诚”来找到触发双方心理互动的契合点, 并在专访的过程中推进这种心理互动, 使在专访情境中的双方达到一种共鸣、和谐的状态。

2.3 访谈语言

语言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中采访者与嘉宾进行心理互动的重要载体, 采访者的语言艺术对于心理互动的触发与推进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采访者语言运用要得体, 要符合采访者及嘉宾的社会身份, 适应整个访谈的语境, 并推动谈话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 采访者还应当善于运用一些“副语言”, 如语音、语调、语气等对语言进行修饰和补充, 使自身所运用的语言更富于表现力。就这一点来说, 杨澜在《杨澜访谈录》中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

3 触发并推进采访者与嘉宾“心理互动”的具体策略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实质上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过程。在节目中要触发并推进采访者与嘉宾的“心理互动”, 最终实现促使广大受众更加深入思考, 倡导一种更加积极社会风尚的电视传媒功能。采访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 准确把握电视节目定位

当前, 包括人物专访在内的各类电视节目数量众多, 电视节目只有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采访者要准确把握这一定位, 以此来确定专访的选题、谈话的切人视角、明确栏目风格, 设计专访提纲和方案, 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 与嘉宾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如, 《星型态》的采访嘉宾都是娱乐明星, 受众也都是关注时尚的年轻人, 因此, 采访者切入话题的方式十分直接, 访谈也大多围绕受众比较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展开。

3.2 全面深入地了解嘉宾

嘉宾是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主角, 是心理互动中重要的一方。当前, 电视人物专访所邀请的嘉宾或是一些社会热点新闻的当事人或相关人, 或是某些专门领域的权威者或专家, 或是占据一些优势资源的名人。由于嘉宾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教育程度、职业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存在一定不同, 对待采访者的访问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对。主持人应对这些

1) 故障现象:末级管加不上高压, 控制系统屏幕上“ON”键闪烁, 只有V1管的屏流有0.5A显示, 无其他彩条值。Vg1V2有450V左右, V1、V2灯丝电压均正常。V1屏压也正常5.3KV。无任何故障提示;

2) 故障分析:推动级电子管V1有0.5A电流值, 但达不到正常工作电流, 说明电子管能导通, 但是没有额定激励, 不能正常工作。故推动级射频输入回路里有通地点, 导致射频信号完全通地;

3) 故障处理:用示波器检查高前级激励输入端N1 (航空插头) 有激励信号送出, 然后用1000V摇表检查高前阴极输入回路C102, 发现该电容击穿损坏, 导致射频激励信号由此通地。更换C102后正常。

3结论

TSW2500型500KW短波发射机推动级结构精巧、简练, 特别推动级输入网络设计在电子管座下后方, 当推动级发生故障时, 故障点极不容易被直观地发现。我们在处理故障时应本着由简入繁, 由易到难的原则, 逐一排除。在维护工作中, 通过不断实践、总结, 能有效缩短我们处理故障的时间, 保证发射机正常运行。本文是作者根据多年来工作经验, 对此类大功率短波发射机推动级故障如何分析、判断及处理的一个总结, 希望能对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THALES公司.TSW2500型500KW短波发射机说明书.

[2]刘长年, 无名森, 王福全, 舒学峰.广播发送技术[M].北京: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 1999.

(上接第3页)

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和充分的了解, 以便在专访中更加游刃有余地、有针对性地与嘉宾进行交谈。杨澜在《杨澜访谈录》中专访新任奥运冠军龙清泉时, 甚至连嘉宾在QQ上的个性签名是“举出世界, 举出未来”都关注到了, 真是不可谓不充分。

3.3 科学巧妙地设计问题

问题是支撑采访者与嘉宾之间进行交际的“支架”, 也是触动与推进双方心理互动的重要手段。采访者在交谈之初, 应当尝试通过问题激发嘉宾“倾诉”的愿望, 使之乐于与采访者进行一场敞开式的交流;当交谈展开的过程中, 采访者又应当借助问题, 引导交谈走向深入, 使二者之间在更加坦诚的氛围中完成心理互动。杨澜在采访约旦王后拉尼娅·阿卜杜拉时, 问题设计的就非常有层次性, 引导嘉宾更全面深入地向广大受众展示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 电视人物专访是一项以心理为基础的公开谈话类节目, 采访者与嘉宾之间是否能够形成良好有效的“心理互动”对节目是否成功具有重大意义。作为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主持者, 采访者应当充分了解影响双方心理互动的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双方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节目的访谈任务, 最终达到提高节目整体水平的目的。

摘要:电视人物专访是一项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公开谈话类节目。访谈中采访者与嘉宾之间是否能够形成有效的“心理互动”是决定节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采访者应当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引导双方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节目的访谈任务, 提高节目的质量。

关键词:电视人物专访,采访者,嘉宾,心理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小燕, 等.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及控制[J].艺术百家, 2004 (3) .

心理疾病与优秀人物 篇4

一、正气凛然的坚守者

“白鹿原上, 最坚实的基础不是别的, 而是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存留下来的那一套伦理规范, 几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那一种文化心理, 几千年相沿流传的那一番乡俗风情。”3这文化就是传统儒家文化。传统文化在士大夫中以典籍的方式接受和传播, 在民间则以家训、族规、乡约的形式传播。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白鹿原》中, 仁义道德通过《乡约》灌输给人们。自从《乡约》公布后, “白鹿村里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情顿然绝迹, 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色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 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不再发生, 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了。”4

白嘉轩是白家的长子, 是白鹿村白姓鹿姓的族长, 是儒家文化的坚决守护者和践行者。白嘉轩讲给儿子的家族史里有四个故事:白修身在贫困冻馁中读书自饬考得文举, 重整家业重修族规;白克俭在大旱之年领着族人打井累得吐血而死;一位族长领着族人在打杀贼人中被刀劈成两截, 成为白鹿原一举廓清匪患的英雄;象征艰苦奋斗被奉为传家宝的一个槐木匣子。白氏家训里面蕴含着修身、躬行、勤俭的训诫。可以说, 白家作为族长身体力行族规所建树的威望是贯穿始今的。到了白嘉轩, 在由罂粟引种成功骤然而起的财源兴旺和两个儿子相继出生而来的传宗接代难题解决后, 他以族长的身份恪守并执行家风族规, 他把做人当成自己人生的重要目标。他勤俭朴素, 修身立行, 以德报怨。跟中国传统的家长一样, 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他时时处处不失时机地对儿予进行诸如此类的点化教育, 以期他尽快具备作为这个四合院未来主人所应有的心计和独立人格。”5他与长工鹿三是主仆, 更是朋友、兄弟, 他们忙时一起劳动, 闲时喝茶聊天, 相互之间直呼姓名, 还让女儿白灵认鹿三为干爸。他侍母至孝, 父亲死后, 每天晚上在母亲落枕前和清早起床后都到母亲房里坐一会。他不同于有着劣根性的阿Q、老实木讷的闰土等传统农民形象, 他是农民中的精英, 他精明、务实、勤劳、富裕, 并用得来的财富接济李寡妇、修造祠堂、创立学堂、修补堡子围墙、救黑娃, 尤其可贵的是, 他甘冒风险, 为民请命。在辛亥革命后, 在交农事件中, 白嘉轩充当了领导者, 为民请命。事件过后, 鹿三等人被捕, 他主动自首并积极营救, 结果被捕人员安全获释, 这次行动是他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一笔。白嘉轩在白鹿村乃至白鹿原树立了仁义的精神, 这与新文学作品的族长形象如《家》中的高老太爷, 《阿Q正传》中的赵老太爷比起来是独树一帜的。

白嘉轩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朱先生则是他的精神导师。正如作者陈忠实所说的“这个人物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他是白鹿原家庭社会里的一个精神领袖。他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最后一个传人, 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6朱先生身上具备“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人格的统一, 他退清兵、测阴阳、制《乡约》、赈灾民、编县志、抗倭寇, 是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他身上体现了儒家文化的魅力。

白嘉轩和朱先生实践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 成为白鹿原典范。在他们身上, 体现了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优良品质, 我们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深蒂固。

二、精神和文化心理的剥离

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家长们在他人的眼里性格内敛, 表情古板、严厉、少笑容, 更不会轻易表达喜爱、表示亲昵, 让人感觉无趣、压抑、缺少亲切感以及当今很受推崇的幽默感, 对年轻人来说, 这样的老人让人敬畏和顺从, 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压迫和阉割, 缺乏吸引力和人格魅力, 在某些时候还会让他们产生压迫感乃至抵抗心理, 这也是受传统影响的中国式家长的通病。

1. 人性与道德的冲突。

(1) 权力对人性的戕害。“权力”和“人性”是近年许多作家对儒家文化思考的问题。权力, 根据词条的释义就是“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它具有极强的强制性和权威信。人性就是人成为人的根本属性, 在道家看来人性是自然、自在、自由的, 强制的权力和自然的人性必然存在冲突和矛盾。在白鹿村, 一旦涉及违反宗法礼教, 白嘉轩作为族长在祠堂里召集所有村民, 以残酷、反人性的手段执行家风族规, 用刺枣树枝惩戒村里赌博的人, 沸水烫赌博人的手以促进他们吸取教训, 用灌大粪的手段惩治因为抽大烟败了家产的烟鬼们, 试图收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并通过对肉体的拷打显示自己的权力, 借此树立自己的威信。白鹿原上的其他父辈对违反宗法礼教的事情也会表现出最大的决绝, 不惜代价、不择手段地遏制。鹿三看到黑娃领着田小娥回来, 进不了祠堂, 他感到羞辱, 把儿子和媳妇赶出去, 因为小娥引诱孝文, 导致白孝文的堕落, 一生正直、忠厚的鹿三用梭镖结束了儿媳妇的生命;冷先生以行医为主, 医德高尚, 享誉乡里, 并赢得了白鹿两家的尊重结为儿女亲家, 女儿鹿冷氏长期受性压抑发疯, 说疯话, 冷先生觉得女儿有辱门风, 加大药量, 使女儿成为了哑巴, 并加速了女儿的死亡。

黑娃从小就感受到宗法文化对人的压抑, 他不喜欢威严的族长白嘉轩, 白嘉轩神像般的面容、挺直的腰板, 让他与白家有说不出的情感隔膜。尤其是鹿三、白嘉轩不接受小娥, 不让自己和小娥进祠堂, 更加引发黑娃对族规的仇视。大革命中, 在鹿兆鹏的劝说下, 潜在的不满转化为愤怒, 他冲进祠堂, 砸碎乡约石碑, 当上土匪后派人把白家洗劫了, 并且打断了白嘉轩的腰, 以此表达对宗法文化的反抗。

(2) 本性对道德的反抗。在传统的精神文化史上, 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理学为女子规定三从四德, 女性处在社会的底层, 正如白赵氏所说的“女人不过是糊窗子的纸, 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7封建的节烈观也是套在女性脖子上的绳索。田小娥作为外乡人, 是古板、封闭的白鹿原生活底色中的一抹亮色。田小娥从一出场就是一个和传统儒家文化背道而驰的形象, 她与白灵自觉的反抗不同, 她对传统文化的反抗完全发自于本性。她以郭举人小妾的身份出场的, 任务是给郭举人泡枣。为了脱离性奴婢的命运, 她与黑娃私奔, 宁愿过贫困艰苦的生活, 却不被鹿三与族人认可, 进不了祠堂, 这点卑微的愿望也被冷酷地拒绝了。在大革命中, 她与黑娃一起冲进了祠堂, 砸碎乡约石碑。后来, 她为了救黑娃家鹿子霖强占, 为了生存, 在鹿子霖的诱骗下, 成为鹿子霖与白家斗争的工具, 她色诱了白孝文, 并且爱上了善良的孝文, 看着孝文的堕落, 比较鹿子霖无耻的行径, 小娥与他彻底决裂, 并且把尿撒到了鹿子霖的脸上。在白鹿村, 她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她最终惨死在鹿三的梭镖下, 死后灵魂也不得安稳, 尸骨被挖出来烧成灰烬, 镇压在塔下。陈忠实在塑造完这个人物后, 也不禁发出“生得痛苦, 活得痛苦, 死得痛苦”的感叹。小娥一生不停地和传统儒家文化相对抗, 在强大的儒家文化压力下, 她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2. 伪善对仁义的背离。

白嘉轩和鹿子霖因为争李寡妇家土地而结下了仇, 白嘉轩内心深处“无法宽容鹿子霖”8, 交农事件以后, 连冷先生都看出了两家“不好愈合的裂痕”, 9但他们都知道仁义是人们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要想获得人们的认可, 就必须在信奉儒家文化上成为他们的榜样, 化解不了的恩怨被他们两人自觉自愿地深深地隐藏起来了, 并以仁义的形式维持表面的和谐亲密, 并且通过比仁义的方式进行暗地里的斗争。

鹿子霖与白嘉轩一起修造祠堂、创立学堂、修补堡子围墙, 在白鹿村树立仁义的形象。后来他发现, 做这一系列的事情只是增加了族长白嘉轩的功劳, 要想出头, 他必须另谋出路。辛亥革命胜利后, 鹿子霖发现了出人头地的新契机, 他在白鹿原上第一个剪了辫子、穿上了制服, 送儿子进了新式学堂。他暗地里调唆小娥勾引族长的接班人白孝文, 导致了白孝文的堕落, 白嘉轩的自尊和脸皮完全被打破, 并且受到摧毁性的打击, 与白嘉轩的斗争也由比仁义变为不择手段, 乘人之危把孝文的房子和田产买过来, 还派人大张旗鼓地去拆白家的门楼, 以羞辱白嘉轩。鹿子霖用卑鄙的手段占有了小娥后, 被村里的光棍狗蛋发现, 鹿子霖诱骗狗蛋改天来小娥家, 结果狗蛋被鹿子霖派来的两个团丁痛打了一顿。并将小娥和狗蛋押上祠堂, 当众用刺刷抽打。狗蛋哭叫着喊:“你睡了, 我没睡, 你还打我!”白嘉轩心里很清楚, 鹿子霖在男女之事上, 就是畜生。但是, 他“立即向族人郑重解释:子霖早觉察了狗蛋的不轨, 派团丁收拾过他, 他才怀恨在心反咬一口。加打四十。”直接此后狗蛋的死亡。白嘉轩以不仁义的方式换来了他与鹿子霖形式上的仁义。

3. 新思潮对传统的颠覆。

“原上的新式小学尽管发展缓慢, 几十年间不过只有三四所高级小学, 却应该是对传承了近千年的《乡约》最具颠覆性的因素。这个看法的形成, 在我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 凡在新式小学接受过教育的学生, 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走出白鹿原, 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没有谁再留恋原上的生活。尤其令我受到启发的是, 许多人在新式高级小学接受新的理念的同时, 接受了隐蔽着中共党员身份的教师的影响, 走出白鹿原就开始了革命活动, 应该是心理剥离完成得最彻底的一批人。他们是接受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 剥离了原本尚未形成稳定的《乡约》理念的心理结构。他们无疑是以科学理论主动完成这个心理剥离的一批人。”10共产主义者鹿兆鹏和白灵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 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学完后到城里新学校接受新教育。他们对白鹿原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同时接受新思想后, 他们追求民主的新生活, 因此他们先后走向了反抗的道路, 婚姻是他们反抗的第一步。鹿兆鹏认为爱情应该建立民主自由的基础上, 他不同意在父母的安排下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结婚, 在父亲三个巴掌下的威胁下勉强成亲后, 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他和白灵的婚姻是完美的婚姻, 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 是陈忠实认为的最理想的一种婚姻状态。他对传统宗法文化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表示出坚决的、毫不犹豫的反抗, 当得知黑娃重新跪倒在祠堂里, 他表示了遗憾, 对黑娃说“哦呀呀黑娃兄弟呀……你怎跑回原上跪倒在那个祠堂里?你呀你呀……”11鹿兆鹏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同黑娃的是不同的。白鹿原的精神白灵也是充满着反抗精神, 她要求进城读书的愿望被父亲拒绝后, 偷偷离家到城里读书, 父亲最后也无奈地接受了, 白嘉轩准备决定她婚姻时, 她毅然拒绝了, 并且逃跑了, 临走还留下了一行字:谁敢阻挡革命就把他踏倒。白灵的反抗是非常坚决、彻底的, 一直到最后牺牲, 她都满心热爱并且奉献于她的信仰。

“一个民族的发展充满苦难和艰辛, 对于它腐朽的东西要不断剥离, 而剥离本身是一个剧痛过程。……我们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许多腐朽的东西有很深的根基, 有的东西已渗进我们的血液之中, 而最优秀的东西和新生的东西要确立他的位置, 只能是反复地剥离, 所以, 我们这个民族就在这样一种不断饱经剥离之痛的过程中走向新生的。”12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如何借鉴儒家文化, 陈忠实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生命体验进行回答, 在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但到底怎么样认识过去的文化, 如何带着这个文化走向未来,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

摘要:《白鹿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作者塑造了一批鲜活的形象, 有些是传统文化坚决的守护者, 有些出于个人或者社会的原因, 精神与传统文化相剥离。在坚守与剥离中, 笔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儒家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文化心理结构,坚守,剥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2]、12、陈忠实从文化角度考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孙豹隐白鹿原评论集[M]人民文学山版社2000年第179页

[4]、5、7、8、9、11、陈忠实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88.13.54.106.553页

[6]、陈忠实李遇春关于《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问题——陈忠实访谈录[J]高端访谈2009年11月

上一篇:产科服务模式下一篇:骨髓增殖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