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与鼻腔疾病

2024-07-20

鼻窦与鼻腔疾病(通用7篇)

鼻窦与鼻腔疾病 篇1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原因。方法对64例鼻息肉、鼻窦炎伴鼻腔结构变异或病理生理改变的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 其中对照组32例 (50侧) 单纯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 (FESS) , 治疗组32例 (40侧) 行鼻内镜手术的同时对其中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偏曲进行处理, 术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3年,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鼻内镜手术中同步处理鼻腔相关疾病, 可改善鼻腔通气引流, 减少粘连。

关键词:鼻息肉,鼻窦炎,鼻内镜术,鼻中隔偏曲

鼻息肉、鼻窦炎鼻科疾病采取功能性鼻内镜手术 (FESS) 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手术方式。FESS可以精确地去除病变组织和骨质, 使鼻窦开口扩大, 恢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鼻内镜鼻窦手术具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微创性, 但由于鼻腔的解剖变异和病理生理改变不同, 对于鼻息肉、鼻窦炎患者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厚、下鼻甲反向弯曲和泡状中鼻甲等, 术中是否同期处理, 术后疗效是否有差异, 值得探讨。襄城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行FESS治疗鼻息肉、鼻窦炎患者64例, 比较术中是否同步处理鼻腔的解剖变异或病理生理改变, 来分析术后患者的远期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 我科收治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患者64例 (90侧) , 男39例, 女25例, 年龄15~67岁, 其中双侧26例, 单侧38例。64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均有相关的鼻腔解剖变异或病理改变, 均有不同程度鼻塞、脓涕、部分有头痛及嗅觉减退等症状, 按鼻内镜手术是否同步处理鼻腔解剖变异或病理生理改变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侧, 对照组50侧。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 以2%丁卡因20 ml加0.1%肾上腺素3 ml浸润的棉片分3次表面麻醉总鼻道、中鼻道、下鼻道及嗅裂, 再用2%利多卡因10 ml加3滴肾上腺素行浸润麻醉。手术参照Messerklinger术式, 切除钩突、筛泡, 摘除息肉, 根据不同疾病开放前筛、全筛窦、全蝶筛窦, 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自然开口。处理组针对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厚、中鼻甲异常, 术中进行相应处理, 对照组不予处理。

1.3 术后处理

术后均每天静脉滴注抗生素及止血药, 术后36~48 h抽出鼻腔填塞纱条, 每天清理鼻腔血痂和纤维素伪膜, 从第7天起每天给予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盐水冲洗窦腔。术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定期内窥换药, 及时清理术腔痂皮、小息肉、囊泡、肉芽组织, 分离粘连的术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按海口FESS疗效标准[1], 观察患者鼻塞、头痛、鼻腔分泌物及嗅觉的改善情况, 内镜检查术腔上皮化情况, 是否有息肉样变及肉芽组织。

2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3年。对照组50例, 有效37例 (74%) , 治疗组40例, 有效36例 (90%) 。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1) 。两组术后粘连情况:对照组鼻腔粘连者27例, 中鼻道粘连19侧, 窦口粘连24侧;治疗组鼻腔粘连8侧, 中鼻道粘连7侧, 窦口粘连10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通过对FESS64例90侧患者术后随访, 我们认为, 影响FESS远期疗效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鼻中隔偏曲的处理:处理组在行内窥镜手术的同时直接在内窥镜下做鼻中隔矫正术, 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而单纯行FESS, 不处理鼻中隔偏曲, 特别是高位或前部偏曲的患者, 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 且鼻息肉的复发率高;②中鼻甲的处理:韩德民[2]主张在治疗鼻甲病变的基础上, 按中鼻甲的自然解剖特征和发挥功能的需要对中鼻甲进行矫正。笔者认为当中鼻甲完全息肉样变或术后鼻腔狭窄、中鼻甲漂移与鼻腔外侧鼻粘连等, 常需做中鼻甲部分切除。本文治疗组中, 有35例均有中鼻甲的异常改变, 经过中鼻甲部分切除, 在随访中及时处理出现的中鼻甲漂移、粘连、肉芽组织增生等, 随访6~36个月, 中鼻甲基本恢复正常形态, 原有鼻息肉、鼻窦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而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欠佳, 术后多有鼻腔粘连、复发等;③下鼻甲处理:治疗组的40侧行FESS手术时常规对伴有肥厚的下鼻甲行下鼻甲骨膜下切除或部分切除或下鼻甲骨外移术, 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满意度高;而对照组肥厚性下鼻甲不予处理, 患者鼻通气改善不理想, 同时, 影响行鼻腔引流和窦口换药。

综上所述, 在进行FESS时对鼻腔相关疾病的合理处理, 不仅改善了鼻腔通气功能, 同时解决了中鼻道、鼻窦、嗅裂的通畅, 对提高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 降低粘连、改善通气引流,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庚, 李源.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评估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杂志, 1998, 33 (2) :41-46.

[2]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32.

鼻窦与鼻腔疾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 患者均为原发病例, 经病理活检确诊, 且自愿选择手术治疗。男性患者64例, 女性38例。年龄37~72岁, 平均 (56.2±12.5) 岁。病理检查分期, 参照Krouse分期标准, 以术中实际分期作为标准, T1期15例, T2期39例, T3期44例, T4期4例。

1.2 方法

CT检查方法:使用256层螺旋CT扫描仪 (Philips公司生产) , 扫描参数:120kv, 300m As, 准直器宽度64mm×0.625mm, 螺距0.982mm, 矩阵512×512, 视野18cm×18cm, 层厚5mm[3]。所有患者接受横断位平扫和增强扫面, 再进行三维重建。扫描范围为眉功至上颔窦底部, 冠状位从鼻前庭至后壁。MRI扫描方法:采用平扫和增强扫描方式, 扫描参数为快速自自旋回波序列, 层厚5mm, 层间距0~0.5mm, 化学位移脂肪移植技术采用Chopper或混合法[4]。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统计学分析, 计数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CT扫描可清晰显示NIP边界、NIP与鼻腔和鼻窦关系;MRI扫描可观察鼻腔鼻窦内黏膜及潴留分泌物, 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周边软组织关系。

2.2 肿瘤分期

97例 (95.1%) 患者的CT检查分期符合病理检查结果, 100例 (98%) 患者的MRI检查分期结果符合的病理检查结果, CT和MRI扫描分期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越来越多报道NIP切除术后复发与病灶未彻底清除的关系密切, 并有研究报道复发患者多次行手术治疗容易引起肿瘤恶变为鳞状上皮细胞癌[4]。据报道[5,6], 病灶切除不彻底, 则术后复发和癌变几率分别为45%、10%。建议:手术治疗前, 应明确NIP分歧和肿瘤起源, 保证手术一次性清除肿瘤, 预防复发和癌变[7]。对CT和MRI诊断NIP作用的大量临床研究, 显示CT扫描NIP征象无特异性, CT可清晰显示肿瘤范围[8,9]。

本研究结果显示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肿瘤范围、鼻腔和鼻窦结构以及判断NIP与周边软组织关系。CT扫描NIP存在典型征象, 可用于判断NIP始发位置、受累范围等。但是CT扫描也存在缺点, 无法区分肿瘤与黏膜、潴留分泌物。而MRI扫描征象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边界限, 可弥补CT扫描的不足, 有助于判断肿瘤特性及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10]。本研究显示CT和MRI检查的肿瘤分期符合率分别为95.1%、98%, CT和MRI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T和MRI均存在误诊可能, 因此, 临床检查时应推荐使用CT和三维重建, CT检查效果不佳时使用MRI辅助检查。

摘要:目的:分析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应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以102例病理检查确诊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使用CT和MRI检查, 对比CT和MRI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CT扫描可清晰显示NIP边界、NIP与鼻腔和鼻窦关系;MRI扫描可观察鼻腔鼻窦内黏膜及潴留分泌物, 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周边软组织关系。97例 (95.1%) 患者的CT检查分期符合病理检查结果, 100例 (98%) 患者的MRI检查分期结果符合的病理检查结果, CT和MRI扫描分期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T和MRI诊断NIP的价值较高, 联合CT和MRI检查可提高疾病诊断率。

关键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T,MRI

参考文献

[1]李硕丰, 车延旭, 高志胜, 等.鼻腔鼻窦型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附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 (1) :133-135.

[2]黄砚玲, 陈月洁, 赵天琪, 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2 (8) :568-571.

[3]闫钟钰, 王玉辉, 梁熙虹, 等.鼻咽纤维血管瘤CT、MRI和DSA影像学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4, 33 (7) :982-987.

[4]王永哲, 陈光利, 王振常, 等.鼻腔及鼻窦骨化性纤维瘤的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 26 (11) :1088-1091.

[5]房高丽, 王成硕, 张罗.CT和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5, 22 (8) :422-425.

[6]马方伟, 陈首名, 何志兵, 等.HRCT及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探讨[J].吉林医学, 2012, 33 (16) :3374-3375.

[7]陈小丽, 刘建滨, 毛志群, 等.鼻腔及鼻窦内翻乳头状瘤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13 (5) :73-75.

[8]李文峰, 黄振校, 廖志苏, 等.鼻-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并发上颌窦腺癌例[J].实用肿瘤杂志, 2008, 23 (6) :558-559.

[9]张罗, 韩德民, 张盛忠, 等.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8, 15 (10) :599-604.

鼻窦与鼻腔疾病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鼻窦炎术后患者155例, 男113例, 女42例;年龄19~65岁, 中位年龄39岁。

1.2 方法

术后第3天取出鼻腔填塞物, 次日采用鼻朗鼻腔喷雾器 (浙江朗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进行鼻腔冲洗, 教会患者使用方法, 嘱其头稍后仰, 将喷嘴对准鼻腔, 每鼻孔轻按4~6喷, 每天3次, 冲洗后将冲洗液擤出。嘱出院后1、3、6、10周回院复查, 如临床症状改善, 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肉芽及脓性分泌物, 即可结束鼻腔冲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 内镜检查窦口开放好,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 内镜检查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 有少量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 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 息肉形成, 有脓性分泌物。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结果

经治疗10周155例患者治愈126例 (81.3%) , 好转29例 (18.7%) ,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

3讨论

鼻内镜手术后, 鼻腔鼻窦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 肉芽或囊泡形成、增生、上皮化不完全或粘连、窦口阻塞、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均影响治疗效果。内镜鼻窦手术后除常规行麻黄素收缩鼻腔、内镜下清除血凝块、去除残留息肉、分离粘连等手段外, 术后给予及时的鼻腔冲洗有利于鼻窦术后患者分泌物排出, 保持鼻腔内清洁, 使窦口引流通畅, 消除鼻黏膜充血、水肿, 有效控制感染, 预防鼻腔粘连, 缩短疗程, 提高治愈率[2,3]。

鼻朗鼻腔喷雾器内为天然海水提取液, 具有生理性浓度的氯化钠和pH值, 并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海水微量元素, 包括铜、锰、锌、银等, 其中锌、银被认为是“杀菌元素”, 铜被认为是“消炎元素”, 锰被认为是“抗过敏元素”, 这些微量元素在抵抗鼻腔非特异性炎症中具有一定作用。鼻朗鼻腔喷雾器是将生理化的海水通过微扩散系统和自动缩放喷嘴装置均匀喷出, 使雾粒直径达到0.7μm达到鼻纤毛根部, 彻底清洗鼻黏膜上的病菌、灰尘和过敏原微粒;由于其特殊的喷雾设计使其具有一定压力, 可使清洗范围达到鼻腔鼻窦术腔所有部位, 甚至鼻咽部, 并能冲洗细小的干痂和黏脓性的分泌物, 有效地冲洗术腔, 使受损伤的鼻黏膜尽快修复, 维护正常的纤毛运动, 促进术后鼻腔伤口愈合。

鼻朗鼻腔喷雾器作为内镜鼻窦围术期的综合治疗措施, 使用方便, 疗效确切, 能够减轻术后反应, 提前使术腔清洁, 加快鼻腔鼻窦生理功能恢复, 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彭江颖.鼻窦炎术后患者分阶段鼻腔冲洗[J].护理学杂志, 2006, 26 (10) :56-57.

[2]宝红, 李听蓉, 李涛.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03, 24 (12) :1234.

鼻窦与鼻腔疾病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南昌会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1]制定。

1.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6岁以上能较好使用鼻腔冲洗器的患者。②病程在12周以上。③诊断上要求符合慢性鼻-鼻窦炎(不伴有鼻息肉)的患者。

1.1.3 排除标准

①排除心、肝、肾、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②排除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患者。③排除鼻腔结构严重异常以致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及鼻窦引流的患者。④排除既往接受过鼻窦手术治疗的患者。⑤排除有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真菌性鼻窦炎的患者。

1.1.4 一般资料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59岁,平均23.7岁。病程4~26年,平均4.85年。鼻窦炎双侧者49例,单侧1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抗生素、黏液促排剂及局部使用类固醇激素鼻喷雾剂。治疗组:在上述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用鼻腔冲洗器加3%高渗盐水鼻腔冲洗2次,连续冲洗21 d,首诊时要向患者示范鼻腔冲洗的正确使用方法及3%高渗盐水的配制。治疗疗程:治疗组、对照组治疗1疗程(21 d),观察疗程结束后及疗程结束后6个月、1年的临床疗效。

1.2.2 材料

选用佛山市畅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畅明鼻腔冲洗器,高渗盐水由患者在家自行调制3%高渗盐水。

1.2.3 鼻腔冲洗方法

先将7.5 g氯化钠倒入洗鼻瓶,加入37℃~41℃的温水,配成3%高渗盐水,盖上瓶盖摇匀。洗鼻时上身前倾,低头,头稍偏向一侧,冲洗头向着后脑勺方向轻轻塞入上方一侧鼻孔;微微张嘴,用口平静呼吸,轻捏洗鼻瓶,让洗鼻液缓慢注入一侧鼻腔,洗鼻液多半会从另一侧鼻孔流出,持续将洗鼻瓶缓慢捏压到最扁时,将冲洗头移开鼻孔,松手让洗鼻瓶回气,同时用鼻子呼气将鼻腔里的洗鼻液从鼻孔轻轻喷出,如此交替冲洗两侧鼻腔,直至将洗鼻液用完。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1997年海口标准结合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等级资料的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疗效见表1、表2、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经检验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经检验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经检验P>0.05

3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表现为鼻塞、流鼻涕、头昏、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炎症反应造成鼻腔、鼻窦黏膜肿胀导致窦口鼻道复合体狭窄加重,窦口和引流通道受阻,局部组织缺氧,纤毛活动减弱,为病原菌定植提供了基础环境,造成黏膜炎症的恶性循环。窦口阻塞后,鼻腔内黏脓分泌物蓄积继发了细菌感染亦导致鼻黏膜纤毛功能受损,使得窦腔炎症恢复较慢。

鼻腔冲洗已被广泛应用于鼻腔及鼻窦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包括急性和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非特定的鼻腔症状(如鼻涕后流)、鼻中隔穿孔、鼻腔术后、鼻腔放疗后等情况。同时还可应用于普通感冒。它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而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鼻科学会关于鼻窦炎及鼻息肉的指导纲要中将鼻腔冲洗作为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中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本治疗组的32例患者在用药抗炎、抗水肿的基础上坚持每日行鼻腔冲洗,将积聚在中鼻道、嗅裂、下鼻道及总鼻道的脓涕冲出,避免脓性分泌物在鼻腔长时间滞留,降低了病原菌繁殖机会。冲洗液用3%高渗盐水,减少变态反应所致的鼻腔黏膜渗出有利于缓解水肿。使用高渗盐水能明显提高鼻黏膜纤毛的清除作用,明显改善鼻塞、反复流脓涕、头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已有研究证实高渗盐水可明显促进正常人和囊性纤维性病患者的黏膜清除功能[2]。有学者认为,这可能与高渗盐水对粘液毯的稀释功能和增加其液体层的厚度有关[3],也有学者认为高渗盐水可改变粘液毯的液体流变学特性[4]。鼻腔黏膜表面的粘液毯可分为表面的胶质相和深层的液体相。一般认为酸性环境使粘液痰变得粘稠,碱性环境使其变成稀释状,我们采用的缓冲高渗盐水略显碱性,可能更有利于粘液的排除。

鼻腔冲洗的确切作用及机制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大多数人认为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①提高黏膜纤毛功能。②降低黏膜水肿。③减少炎性因子。④物理的或机械的清除作用。已有实验研究对高渗盐水减轻鼻黏膜水肿和影响黏液纤毛功能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5],这对加深认识其临床使用价值是有益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盐水冲洗可湿化鼻腔,有利于鼻腔分泌物的清理,对改善鼻-鼻窦通气和引流起着重要作用。慢性鼻-鼻窦炎治疗指南推荐使用生理盐水或2%~3%高渗盐水[1]。3%氯化钠溶液是晶体高渗液,能够促使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提高鼻腔鼻窦黏膜纤毛清除率,具有较强的消水肿作用。有实验表明,3%高渗盐水可减轻鼻黏膜水肿,改善黏液纤毛功能[5]。

Rabago等通过研究发现,鼻腔冲洗方便、快捷,易于操作。能够减轻患者症状,明显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适应冲洗程序式降低冲洗液浓度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因此,鼻腔冲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本组实验中采用畅明鼻腔冲洗器,操作方便,简单,易被患者,尤其是儿童接受。使用冲洗器能够将高渗盐水更有效地弥散到上颌窦及鼻道窦口复合体部位,使得冲洗作用更为明确。

使用3%的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减少了药物的使用,特别是抗生素的使用,缩短病程,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了有效缓解鼻窦炎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并且避免了部分病例的手术治疗,减少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应用鼻腔冲洗器加3%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实的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方法,且无明显禁忌证,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学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南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6-7.

[2]Middleton PG,Geddes DM,Alton EW.Effect of amnoloride and saline on nassal mucociliary clearance and potemrial difference in cystic fibrosis and normal subjects.Thorax,1993,48:812-816.

[3]Majima Y,Sakakura Y,Matsubara T,et al.Mucocilary clearance in chronic sinusitis:related human nasal clearance and in vitro bullfrog palate clearance.Biorheology,1983,20:251-262.

[4]Daviskas E,Anderson SD,Gonda I,et al.Inhalation of hyperton-ic saline aerosol enhances mucociliary clearance in asthmatic and healthy subjects.Eur Respir J,1996,9:725-732.

鼻窦与鼻腔疾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晚期鼻腔鼻窦肿瘤126例患者:男性75例, 女性51例, 年龄15~70岁, 平均55岁。

1.2 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为鼻塞120例, 涕中带血52例, 眼球突出21例, 面部肿胀或隆起18例, 面部麻木12例, 颈部包块13例, 牙齿松动或疼痛10例。CT检查见上颌窦腔内软组织肿块, 窦壁骨质破坏, 肿瘤侵犯鼻腔、鼻咽、眼眶、筛窦、翼腭窝, 破坏面部组织、牙槽骨和硬腭等, 均经病理证实, 依据分期分型标准, Ⅲ型90例, Ⅳ型36例, 病变位于上颌窦110例, 鼻腔或筛窦12例。病理类型,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 多发于上颌窦, 其中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 约占总体的70%~80%, ;腺癌次之, 多见于筛窦。本组鳞癌102例, 其他24例。其中有13例伴有淋巴转移。

1.3 治疗方法:采用单纯放射治疗52例 (41.3%) , 手术+放疗综合治疗74例 (58.8%) 。放疗采用的是直线加速器高能量X治疗, 根据肿瘤范围分别采用单纯鼻前野、鼻前野+患侧耳前野照射, 鼻前野+双侧耳前野, 鼻前野中有矩形野, 凸形野, L形野;52例单纯放射治疗, 外照射剂量50~72 Gy, 中位剂量为65 Gy (6~7周) ;综合疗法74例中:术前放疗+手术治疗22例, 术后+放射治疗52例, 外照射剂量50~72 Gy, 中位剂量为65 Gy (6~7周) 。淋巴转移13例采用全颈前切线照射 (6~7周共65 Gy) , 初诊颈部淋巴结为阴性患者中有11例预防行颈部照射 (5周共50 Gy) 。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为5个月~5年, 平均3.2年, 126例患者中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7% (118/126) 、64.9% (81/126) 、34.1% (43/126) 、15.1% (19/126) 。鳞癌1、2、3、5生存率分别为84.3% (86/102) 、58.8% (60/102) 、29.4% (30/102) 、13.3% (13/102) ;其他类型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2% (19/24) 、54.2% (13/24) 、30% (8/24) 、12.5% (3/24) 。单纯放疗和综合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3%和58.5%。

3 讨论

3.1 疗效分析:晚期鼻腔鼻窦肿瘤单纯放射治疗的效果低于手术联合放疗的治疗方法。本组单纯放疗和综合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5.3%和58.5%, 鳞癌1、2、3、5生存率分别为84.3%、58.8%、29.4%、13.3%;其他类型肿瘤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2%、54.2%、30%、12.5%。由此可见, 综合治疗比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高, 鳞癌患者比其他类型肿瘤患者生存率略高。

3.2 影响预后的因素

3.2.1 性别和年龄的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这与Jakobsen等报道一致[1]。

3.2.2 放化疗和放疗剂量的因素:在放疗过程中增加靶区的照射剂量能够有效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但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加。放化疗和放疗剂量与5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

3.2.3 病理类型、肿瘤的T分期、手术后联合放疗的因素:分析表明, 肿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T分期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病理分化越高, 预后情况越好, 肿瘤的T分期越高, 患者生存率越低。本组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的临床分期与患者生存率相关, 术后联合放疗比单纯放疗5年生存率高。

近年来, 对鼻腔鼻窦肿瘤的治疗越来越趋向于微创手术及术后放射治疗, 目的是减少手术的创伤和放疗的损害, 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降低治疗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3,4,5]。

参考文献

[1]Jakosen MH, Larsen SK, Kiekgaard J, et al.Canter of theh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 prognosis and outcome of treatment[J].Acta Oncol, 1997, 36 (1) :27-31.

[2]崔书祥, 王荣光, 冯林春, 等.鼻腔副鼻窦癌窥镜下手术佳术后放疗[J].中国肿瘤临床, 2004, 31 (14) :830-831.

[3]李文东, 刘文君.鼻腔鼻窦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组织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5) :60-61.

[4]罗山泉, 石梅, 王建华, 等.局部晚期鼻腔鼻窦肿瘤放射治疗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1, 18 (4) :296-299.

鼻窦与鼻腔疾病 篇6

关键词:复发性鼻窦炎,鼻腔冲洗,疗效

复发性鼻窦炎患者由于病变程度重、范围广及前期手术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正常解剖结构缺失以及常用手术标志变形,因而再次手术中正确定位较困难,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复发病例亦不少见。为了提高复发性鼻窦炎的治疗水平,现将我院2008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98例复发性鼻窦炎保守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3月~2009年8在我科行保守治疗的复发性鼻窦炎患者98例,其中,男56例,女42例;年龄15~71岁。所有患者均有传统克路手术或鼻窦内镜手术史:其中3次手术史者3例,2次手术史者17例,其余均仅有1次手术史。既往手术方式单侧上颌窦根治术17例,双侧上颌窦根治术11例,单侧鼻窦内镜手术22例,双侧鼻窦内镜手术48例。全身麻醉16例,局部麻醉82例。2次手术间隔为0.5~12.0年。术后复发患者CT片和鼻腔内镜检查:中鼻甲缺失36侧,筛房瘢痕粘连34侧,鼻中隔偏曲15侧,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4侧,hailer气房9侧,Onodi气房5侧,中鼻甲气化3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罗红霉素口服、鼻负压置换治疗或上颌窦穿刺治疗2次(治疗第1周进行)、1%呋麻液滴鼻、雷诺考特喷剂(每次2喷,2次/d,共4周)、生理盐水行鼻腔冲洗(3次/d,共4周);对照组只给予罗红霉素、口服鼻负压置换治疗、1%呋麻液及雷诺考特治疗。治疗4周后复诊或电话随访。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头痛、鼻塞及脓涕等症状消失。改善:头痛、鼻塞及脓涕等症状有明显缓解。无效:头痛、鼻塞及脓涕等症状无明显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方法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复诊评价疗效:症状消失22例,症状改善26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患者治疗4周后复诊评价疗效:症状消失6例,症状改善16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55.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复发性鼻窦炎的核心是鼻窦口狭窄或阻塞及黏膜纤毛清除功能障碍[1]。鼻腔、鼻窦解剖畸形、局部黏膜病变、手术瘢痕的形成等均可造成窦口的狭窄或阻塞[2]。复发性鼻窦炎病因复杂,是鼻内镜下上颌窦手术复发的前几位原因,可能与变态反应、鼻腔及鼻窦解剖变异、黏膜病变程度、病变范围、免疫缺陷等因素有关。有学者研究指出,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同时发生率为25%~70%,并将鼻腔黏膜变应性炎症对鼻窦炎的影响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变应性水肿累及鼻窦口黏膜,造成窦口的狭窄或阻塞,并刺激黏液过量分泌,导致鼻窦分泌物潴留并继发细菌感染。(2)变应性水肿累及鼻窦黏膜,同时鼻腔及鼻甲充血堵塞鼻道,引起鼻塞,迫使患者张口呼吸,导致窦内氧张力下降,易继发厌氧菌感染。另外,窦腔内炎症上皮通透性增加,对微生物的防卫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细菌感染的发生。(3)变应性炎症反复发作导致呼吸道黏膜对变应性和非变应性刺激的高反应性,使炎症反应更易发生。

慢性复发性鼻窦炎以黏膜病变导致窦口狭窄或窦口堵塞较多,治疗以改善及恢复黏膜纤毛的功能尤为重要。生理盐水行鼻腔冲洗,可稀释鼻腔内的脓性分泌物,促使其排出,清洁鼻腔及窦腔、减轻黏膜水肿,促进黏膜及纤毛功能的恢复,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及雷诺考特发挥其抗感染作用,改善鼻部症状[3,4,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通过鼻腔冲洗和药物治疗,缩短了病程、无不良反应,有效率达82.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鼻腔冲洗辅助治疗慢性复发性鼻窦炎的近期疗效是肯定的,且无明显禁忌证,无痛苦,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罗,韩德民.慢性复发性鼻窦炎[J].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学分册,1997,21(2):70-74.

[2]阙运龙,李健祥.慢性鼻窦炎与鼻腔病变的关系探讨[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187-2189.

[3]徐丽华,詹基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临床价值初探[J].光明中医,2009,24(5):944-945.

[4]李银仓.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2):36-37.

鼻窦与鼻腔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336例, 其中男性189例, 女性147例, 年龄8岁~75岁, 平均年龄 (39.5±10.5) 岁, 病程1~30年, 平均病程 (12.5±5.8) 年。所有患者均有长期鼻塞、流脓涕、头痛等临床症状, 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及轴位CT扫描。所有患者诊断及临床分期、分型均参照1997年海口鼻科会议制定的“海口标准”[1], Ⅰ型147例, 其中Ⅰ型Ⅰ期39例, Ⅰ型Ⅱ期48例, Ⅰ型Ⅲ期60例;Ⅱ型171例, 其中Ⅱ型Ⅰ期57例, Ⅱ型Ⅱ期68例, Ⅱ型Ⅲ期46例;Ⅲ型18例。

1.2 方法

采用全麻气管插管, 手术全用Messereklinger基本术式, 有鼻息肉者先予清除, 根据CT影像学的指示, 切除钩突及筛泡并开放密度高的鼻窦, I型例作前筛和/或上颌窦自然口、额窦开放术, 同时尽量保存好鼻腔黏膜功能;II型病变例作鼻息肉切除和全筛、上颌窦自然口、额窦开放术或全鼻窦开放术, III型例作全鼻窦开放术。术后48h取出填塞物, 并用善邦通鼻腔冲洗剂冲洗鼻腔, 2~3次/d。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发生粘连38例, 其中8例发生双侧粘连。鼻腔粘连部位以中鼻甲与鼻腔鼻窦外侧壁粘连最多为17例, 占总粘连例数44.7%;筛窦腔粘连封闭5例;上颌窦自然开口粘连、闭锁3例;中、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5例;中鼻甲下缘与下鼻甲上缘粘连2例;鼻中隔与上颌骨额突部位粘连6例。处理方法:中鼻甲与鼻窦鼻腔外侧壁粘连、筛窦腔粘连封闭及上颌窦自然开口粘连者, 用切钳切断粘连部位, 剥离子将中鼻甲向内移位, 将筛窦和上颌窦开口处增生粘连组织咬除, 使筛窦口和上颌窦开口通畅, 用四环素可的松油纱条或高分子止血棉填塞, 48h取出, 局部喷伯克纳和善邦通鼻腔冲洗剂冲洗鼻腔, 定期复查换药, 换药期间再粘连者, 及时处理中、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中及鼻甲下缘与下鼻甲上缘粘连者, 用中鼻甲剪剪开或用鼻中隔剥离子钝性剥开粘连部位, 然后用四环素可的松油纱条或剪适当厚薄的高分子止血棉填塞隔离粘连面2~3d更换1次。鼻中隔与上颌骨额突部位粘连者用下鼻甲剪剪开或用鼻中隔剥离子钝性剥开粘连部位, 然后剪一大小合适的高分子止血棉置入剪好的橡胶指套内放入已分离的术口内, 湿水使之膨胀, 72h取出。其中2例鼻中隔偏曲较重者反复粘连, 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粘连解除。经过粘连的处理所有病例观察随访6~12个月, 粘连全部解除, 鼻部不适症状消失。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手术的目的首先要解除鼻道窦口复合体处的阻塞, 保证其通气和引流通畅, 炎症方能自然消退, 传统手术治疗效果欠佳, 鼻内镜手术 (ESS) 是鼻外科手术的突破性进展, 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鼻腔、鼻窦手术。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术后鼻腔粘连而造成的各窦口再封闭, 已成为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处理术腔粘连可使已开放的中鼻道及各鼻窦口获得良好的通气和引流, 使黏膜恢复正常。冯善顶等[2]统计1997年北京同仁医院鼻内镜术后1213例的随访结果, 术腔粘连发生率在手术后2~6周为40.0%。鼻腔粘连是鼻内镜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 也是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生率6%~7%。粘连发生的原因相当复杂, 与鼻腔狭窄、黏膜愈合功能不良, 术腔感染及肉芽组织过度增生, 术后中鼻甲漂移、换药不及时和处理不当等均有关联。本组病例粘连多发生于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 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发生粘连分别与中鼻甲和鼻窦处理不当有关, 中鼻甲的处理是鼻内镜手术后一个重点, 处理好坏直接影响术后的恢复。由于中鼻甲异常发生率很高, 如中鼻甲肥大、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反常曲线、中鼻甲息肉样变、中鼻甲残缺等, 异常的中鼻甲是鼻窦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果术中处理不当, 术后极易导致粘连。有时由于过分强调功能性手术, 对过长的中鼻甲、基板松动中鼻甲及鼻腔狭窄的中鼻甲未作处理, 导致中鼻甲外移与鼻腔外侧壁粘连[3]。因此, 对过长的中鼻甲、基板松动中鼻甲及鼻腔狭窄的中鼻甲应部分切除, 使中鼻甲下缘与下鼻甲上缘的钩突切缘垂直距离至少在0.5cm以上。钩突不彻底是鼻腔粘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行钩突切口是尽量向前下方, 防止钩突切除后其下缘鼻腔外侧壁粘膜保留过多而漂浮, 导致外侧粘连, 术后水肿、肉芽生长是很容易与中鼻甲粘连[4]。

中鼻甲基板切除过多是术后粘连重要原因之一, 中鼻甲基板向外附着于纸样板, 如果开放后筛时中鼻甲基板、尤其是中鼻甲后端附着鼻腔外侧壁切过多时, 可造成中鼻甲外移而发生粘连, 为了防止中鼻甲飘移, 在彻底清除病变基础上应尽可能保留中鼻甲基板;术中中鼻甲内侧面形成创面时, 如处理泡性中鼻甲、中鼻甲息肉样变等, 应扩大切除部分中鼻甲, 使中鼻甲游离缘距突钩残缘达7~8mm。术中尽量避免鼻腔黏膜形成对应创面, 可有效防止粘连发生, 本组粘连病例除粘连部位距离过小外, 术中均有对应创面形成, 下鼻甲黏膜撒脱为鼻内镜手术副损伤之一, 而窦口粘连闭锁, 大多因为窦口周围粘膜损伤过重, 窦腔粘膜撕脱堆积在窦口, 引起窦口粘膜增生和瘢痕化, 所以手术操作要仔细、轻巧, 减少机械损伤。鼻中隔偏曲不荣忽视, 本组病例有2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粘连方能解除。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十分必要的[5], 术前抗炎和激素治疗, 可以控制鼻窦炎症, 减轻鼻腔鼻窦粘膜水肿, 使术中出血明显减少, 视野清晰, 对顺利完成手术及减少机械损伤减少粘连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一直存在于手术后黏膜恢复过程的始终[6], 所以鼻窦内镜手术强调综合治疗和长期随访, 由于各种原因患者本人未认识到复查的重要性而不能定期随访, 术腔分泌物、凝血块、肉芽组织等不能及时清除, 鼻窦引流受阻, 导致炎症迁延不愈、疤痕增生, 继而组织粘连, 这就是术后换药不及时, 为术后粘连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鼻内镜手术中, 机械损伤是不可避免, 鼻内镜术后导致粘连原因很多, 也很复杂, 处理时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解除鼻腔粘连, 提高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内镜鼻窦手术疗效标准 (1997年海口) [S].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6) :134~135.

[2]冯善顶, 刘秋润.鼻腔粘连的治疗和预防[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2) :122~123.

[3]罗五根, 张剑, 张志远.鼻内镜术后上颌窦积脓的原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4, 18 (12) :765~766.

[4]张勤修, 叶静, 李满.内镜下手术中水肿或息肉样变中鼻甲的处理[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 19 (8) :377~378.

[5]阎萍, 马依静, 杨世权, 等.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处的体会[J].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 (6) :1011.

上一篇:鞍山钢铁公司下一篇:矿山企业的绿色发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