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鼻窦炎

2024-08-17

儿童鼻-鼻窦炎(通用10篇)

儿童鼻-鼻窦炎 篇1

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在鼻内镜下用电动切割器行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鼻-鼻窦炎81例, 疗效显著,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中, 男70例, 女50例, 年龄5~14岁, 病程3个月~2年。患儿均行鼻咽部及鼻窦CT检查, 证实腺样体肥大、全组或多鼻窦炎症。同时伴有扁桃体肥大者40例。

1.2 方法

120例患儿取仰卧头后伸位, 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手术。全麻插管成功后, 开口器扩开口腔, 合并扁桃体肥大者, 暴露双侧扁桃体, 挤切或剥离切除双侧扁桃体, 充分止血后, 对应缝合咽腭弓、舌腭弓。采用静脉注射加长管, 自双侧鼻腔插入至咽腔, 于悬雍垂两侧引出, 提拉, 钳夹固定在鼻腔两侧;以便提拉软腭, 充分暴露腺样体。0°鼻内镜自口腔、咽腔进入, 0.5%利多卡因液10m L (内加1%肾上腺素1滴) 腺样体基底部注射, 然后用电动切割器自下而上切除腺样体, 切割器方向始终朝向腺样体, 并保持切割刀头和正常组织有一定距离, 以防止伤及周围组织。若后鼻孔处腺样体不易切除, 可在30°鼻内镜下, 用弯头切割器切除之, 充分切除腺样体后;用浸有肾上腺素的小纱球压迫止血10min或双极电凝止血;手术结束。术后应用抗菌药物5~7d, 并配合口服仙璐贝, 雾化吸入等对症治疗。

2 结果

术后嘱患者注意鼻腔卫生, 勿受凉感冒, 增强抵抗力。术后1个月复查95例治愈, 18例好转, 总有效率94.17%。

3 讨论

儿童鼻-鼻窦炎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 与成人鼻-鼻窦炎既有共性, 又具有特殊性;儿童鼻窦窦口相对较大, 感染易侵入鼻窦, 又因儿童鼻腔和鼻道狭窄;鼻窦发育不全, 血管和淋巴管较丰富, 一旦感染, 各鼻窦相互受累, 黏膜肿胀, 分泌物增多, 更易引起鼻窦自然开口的阻塞, 影响鼻腔的通气引流;同时, 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 更易引起鼻腔阻塞, 并常伴感染, 妨碍鼻腔和鼻窦黏膜纤毛和黏液毯的正常活动, 导致儿童鼻-鼻窦炎反复发作[1]。手术切除肥大的扁桃体和腺样体, 改善鼻腔的通气引流, 去除感染源。腺样体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儿童鼻-鼻窦炎的常规手术。传统的腺样体切除术, 腺样体刮匙直接从口腔刮除, 由于术中视野不清, 加之刮匙的选择往往凭术者触诊或间接鼻咽镜观察后确定, 如刮匙的宽度与角度和病人鼻咽腔不符, 容易造成咽壁组织、椎前筋膜、咽鼓管咽口的损伤, 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另外, 腺样体过度肥大可波及咽隐窝, 盲目手术极易造成腺样体残体, 特别是近后鼻孔或两侧圆枕处的腺样体组织容易残留, 而致症状改善不佳或易于复发。鼻内镜腺样体切除术的优点:手术由盲目变成清晰明视, 易于掌握, 可完整地切除肥大的腺样体, 而不损伤鼻咽部其他结构, 从而避免术后的多种并发症;采用鼻内镜直视下手术, 止血可彻底, 避免术后出血可能引起的窒息等危险[2]。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8:71.

[2]孙彦, 李娜, 杨松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9:184.

儿童鼻-鼻窦炎 篇2

【关键词】鼻部超短波;儿童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6930-01

慢性鼻-鼻窦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该疾病具有复发率高、病程较长等临床特征,并会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流脓性、粘性鼻涕和鼻塞等。因为儿童的鼻窦组织发育仍未成熟,鼻竇纤毛和粘膜功能障碍具有较大的可逆性,因而手术治疗存在较大的风险,并有可能导致患儿发生面骨发育障碍,所以,临床医师普遍更加倾向于保守治疗。本次临床研究对鼻部超短波治疗在儿童慢性鼻-鼻窦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为观察对象,男性56例,女性44例,患儿年龄范围在3岁至1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3)岁。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第一,鼻内镜检查结果证实中、下鼻道内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第二,患儿存在脓性或粘性鼻涕,以及鼻塞等临床表现;第三,病程超过12周,且相关临床症状未见任何改善,并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临床治疗,口服头孢克肟抗生素,对于体重不足30kg的儿童,用药剂量控制为6mg/(kg·d),并将用药方法设定为每天分两次口服;对于体重超过30kg的儿童,用药剂量控制为100mg/次,用药方法设定为每天分两次口服,连续用药2周。

实验组患儿在上述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接受鼻部短波治疗,每次15min,每天一次,连续治疗2周。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所述的治疗方法和相关标准实施全身抗组胺药、粘液促排剂、减充血剂和鼻内局部糖皮质激素等的药物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鼻内镜等临床检查证实病情显著改善,鼻息肉相关体征和症状显著缓解或是完全消失;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粘性和脓性分泌物有所减少,鼻内镜检查结果证实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相关体征和症状轻微改善;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鼻内镜等临床检查结果未见任何改善,相关体征和临床症状仍然存在,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0.05,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50例患者中,显效34例,约占68%,有效14例,约占28%,无效3例,约占6%,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7/5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23例,约占46%,有效19例,约占38%,无效8例,约占16%,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42/5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种青少年常见病,也是鼻窦和鼻腔常见慢性疾病的一种,患儿通常会发生12周以上的鼻部症状,且病情呈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趋势[1]。超短波治疗仪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慢性鼻-鼻窦炎治疗方法,其治疗过程为将电极置于患儿鼻部,受到高频电场作用的影响,慢性鼻-鼻窦炎患儿的鼻窦和鼻腔载膜组织中的分子与离子会产生相互振动作用,进而在鼻窦和鼻腔载膜组织之间形成摩擦生热效应[2]。超短波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基本作用表现为:受到超短波电场综合作用的影响,能够逐渐破坏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长环境,进而对其繁殖和增长产生间接或直接的抑制作用,提高鼻部局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限制病灶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炎症组织内部细菌数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增加白细胞和抗体的数量[3]。

综上所述,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和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鼻部超短波辅助治疗,一方面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缓解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性,另一方面,具有可靠性、安全性、简便性和经济性较强的特征,因而可作为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首选的临床治疗方法[4]。

参考文献

[1]孙雅琴.护理干预对鼻部超短波治疗小儿慢性鼻-鼻窦炎的效果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372-373.

[2]徐飞华,熊伟,冯宝爱等.鼻部超短波治疗小儿慢性鼻-鼻窦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7-48.

[3]周岚.鼻部超短波扶住药物治疗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效果[J].包头医学,2013,37(2):93-94.

儿童鼻-鼻窦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 男19例, 女21例, 年龄4~14岁, 平均 (12.1±0.7) 岁。均与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 其中Ⅰ型22例, Ⅱ型10例, Ⅲ型8例。病程平均 (8.7±1.2) 年。

1.2 方法

本组患儿手术均在局麻或全身麻醉下进行, 单纯上颌窦炎时将钩突后下部切除, 自然口行开放处理, 可不行扩大操作;筛窦炎时, 只对前筛开放;蝶窦炎时通常不开放蝶窦, 将蝶筛隐窝处相关阻塞因素清除;全鼻窦炎患儿, 开放前筛, 将钩突切除, 对额隐窝充分显露, 将额窦口周围病变清理, 额窦口可不扩大;中鼻甲息肉样变可行微创处理, 将完整性保留;下鼻甲肥大者, 对下鼻甲黏膜肥厚部分用电动切割器切除, 尽量应用电动切割器和黏膜钳。术后用止血海绵常规填塞鼻腔, 24~48h取出, 将纱条抽取和后对鼻腔用常规方法冲洗, 对症支持治疗, 并给予抗生素静脉应用抗感染。术后10~14d采用鼻内窥视行1次检查, 出院1~2个月每周行1次复诊, 3~6个月每月行1次复诊, 复诊时及时将术腔肉芽组织及痂皮清理, 并清除息肉样变的黏膜。适当给予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药物应用, 复诊操作可在局麻下进行, 患儿不配合时可辅以神经安定镇痛剂, 以提高复诊质量。

1.3 效果评定

依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内窥镜检查窦腔黏膜上皮化, 开放良好, 无脓性分泌物, 临床症状消失;好转窦口黏膜部分区域增厚、水肿或肉芽组织形成, 症状明显改善, 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无效:窦口术腔粘连长, 有脓性分泌物, 息肉形成, 窦口闭合或狭窄, 临床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 治愈36例, 占90%;好转2例, 占5%, 无效2例, 占5%, 总有效率为95%。术后无脑脊液漏、眶内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行6-12个月随访, 鼻腔粘连7例, 术前嗅觉丧失30例, 占75%, 术后嗅觉丧失1例, 占2.5%, 嗅觉丧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鼻窦炎在少儿中有较高发病率, 是指于鼻窦粘膜发生的一种化脓性炎症, 依据海口会议标准, 按单纯性鼻窦炎 (Ⅰ型)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Ⅱ型) 、全鼻窦炎伴筛窦骨质增生或复发性、多发性鼻息肉 (Ⅲ型) 划分[2]。Ⅱ、Ⅲ型手术难度大, 易复发, 预后差, 且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 在临床处理时存在一定难度。鼻内窥镜具有治愈率高, 微创, 且不影响鼻腔生理和解剖功能的特点, 效果显著[3]。为保证疗效, 鼻内镜操作时需重视以下要点: (1)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因患儿缺乏自控能力, 依从性不佳, 宜在全麻下操作, 以提高手术效果。 (2) 黏膜处理:术中尽量保留黏膜, 将病变组织切除, 并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及器械, 对需切除的病变黏膜行明确评估[4]。 (3) 中鼻甲处理:处于中鼻甲时尽量不过于保守, 泡状发育的中鼻甲前端或肥大的中鼻甲, 应适当行切除处理, 对鼻甲的大致形态予以维持, 即可保护到鼻腔的生理功能, 并避免鼻腔与窦口在术后粘连[5,6]。 (4) 随访:重视随访工作的开展, 复诊并对术腔病变处理是提高治愈的关键。将鼻窦的分泌物与鼻腔结痂彻底清除, 对早期复发的息肉, 水肿黏膜, 增生的肉芽组织进行清除, 及时控制感染, 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总有效率为95%,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嗅觉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 要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 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为患儿生存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裂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2]许庚, 史剑波, 文卫平.儿童鼻窦炎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J].2005, 12 (7) :407-410.

[3]Jang YJ, KimSC.Penumatization of the sphenoid sinus in childrenevalua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AmJ Rhinod, 2000, 14 (3) :181-185.

[4]周兵, 韩德民, 黄谦, 等.儿童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后随访与处理[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12 (7) :411-414.

[5]Lieser JD, Derkay CS.Pediatric sinusitis:when do we operate[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5, 13 (1) :60-66.

鼻窦炎:首选鼻喷激素 篇4

下面是一个患者的咨询——

您好!

我家孩子11岁。前段时间,孩子出现严重的鼻塞,鼻子不通气。去医院看,医生说先吃药看一下,给开了利鼻片和滴鼻液。 利鼻片早晚两次,各3片;滴鼻液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

一星期后,孩子的症状无好转,就拍了CT。医生说是全组鼻窦炎,建议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输液或肌肉注射。可是,孩子对这两样药都有过敏反应。医生说孩子太小,不能手术。现在,我们只是一星期做一次负压吸引,每天晚饭后吃罗红霉素片,可是,也没有明显的好转迹象。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的问题是:

1.还有没有其他抗生素可以治疗鼻窦炎又不会引起过敏?

2.什么是全组鼻窦炎?负压吸引为什么不见效呢?

3.除了抗生素,还有没有其他的药物可用呢?

答复:

“鼻窦炎”,过去也称“副鼻窦炎”,是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一类疾病,是指发生于鼻腔周围与鼻腔相连通的鼻窦黏膜的急性和慢性炎症。每侧鼻腔有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四组鼻窦,可以是单独一组的炎症,也可以是全部四组鼻窦的炎症(即患者所患的全组鼻窦炎)。

鼻窦炎的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黏性鼻涕,伴有鼻子周围的面颊部、眼眶周围或者头部的闷痛或着压迫感。鼻窦炎往往伴有鼻腔黏膜的炎症,因此学术界目前也称作鼻-鼻窦炎。

一般把症状持续不超过3个月的称为急性鼻窦炎,超过3个月的称为慢性鼻窦炎。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慢性鼻窦炎目前原因不明,可能和细菌感染和过敏反应有关。有些慢性鼻窦炎还伴有鼻息肉。

鼻窦炎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鼻塞、流涕和头痛症状,因为这些症状并不是鼻窦炎独有的症状。鼻窦炎应该由鼻科医生通过症状结合鼻腔检查,必要时通过鼻窦CT辅助诊断。首先是确定患者是急性还是慢性鼻窦炎,因为二者的治疗有一定差别。

在急性鼻窦炎早期,也就是刚发病一周之内,主要是病毒感染引起,因此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也就是大家经常用的青霉素类或者头孢类等)。如果患者症状明显加重,伴有大量黄色脓性鼻涕,这时候可以使用抗生素1周或稍长几天。

鼻腔局部喷的激素类药物是首选的,这是过去一般教科书没有提倡的。目前国际的诊疗指南是着力推荐使用鼻喷激素的(具体使用哪种可以由专科医生指导),因为鼻喷激素可以明显减轻鼻腔和鼻窦口黏膜水肿和炎症反应,促进鼻窦通道的引流,有力于鼻窦口黏膜恢复功能。

针对没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的治疗,首选鼻喷激素,如果3个月后通过症状评估和鼻窦CT检查没有明显改善,可以考虑手术开放鼻窦。如果有鼻息肉,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鼻喷激素先保守治疗3个月;严重的可以手术切除鼻息肉,开放鼻窦后,通过使用鼻喷激素等药物控制复发。

在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中,并非所有患者都建议使用抗生素,要由医生根据具体类型决定是否使用和使用的时间。

一些负压吸引仅能暂时清除鼻窦分泌物,并不是改善鼻窦炎症的方法,也就是说,鼻窦炎的治疗主要是靠改善鼻窦黏膜的炎症实现的。

在鼻窦炎的药物使用中,鼻喷激素常常作为首选。抗生素治疗主要应用在急性鼻窦炎的加重期,不建议在早期病毒感染期预防性使用,因为这样做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加剧抗生素耐药。

也就是说,患者问到的抗生素的使用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用与不用,需要根据病情的发展阶段具体分析;即便需要使用,也有一个使用时机的问题。

特别要强调的是,儿童鼻窦炎患者要特别注意排除是否合并变应性鼻炎,以便给与抗过敏治疗。

专家简介:

王向东,医学博士,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基础部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过敏性鼻炎诊疗中心副主任,擅长鼻炎和鼻窦炎的诊断治疗。

儿童鼻-鼻窦炎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5年3月本院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患儿112例, 根据患儿病情分为手术组和药物组, 每组56例。药物组中男31例, 女25例;年龄5~13岁, 平均年龄 (6.1±2.7) 岁。手术组中男32例, 女24例;年龄4~15岁, 平均年龄 (6.4±3.7) 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药物组采用药物治疗, 包括克拉霉素 (宁夏启元国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03114) 、糖酸莫米松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13481) 、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等药物治疗, 具体用法:克拉霉素, 1次/d, 125 mg/次;每日喷1次糖酸莫米松, 100μg/次;每日采用生理盐水混合碳酸氢钠冲洗鼻腔, 1次/d, 250 ml/次。治疗2个疗程, 每个疗程6周。手术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手术治疗, 用药方法与药物组相同, 药物治疗2周后进行手术, 根据病情选择鼻息肉切除术、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腺样体切除、扁桃体加腺样体切除等术式。术后继续用药, 方法与药物组相同。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者鼻塞、流涕情况;统计两组患者鼻内镜评估情况以及鼻窦CT情况。鼻塞、流涕情况根据视觉模拟量表 (VAS) 评估, 总分10分, 分数越高表示鼻塞流涕越严重。鼻内镜评估采用Lund-Mackay评分方法, 无息肉、无水肿、无鼻漏分别为0分;息肉仅在鼻道可见、轻度水肿、有稀薄鼻漏分别为1分;息肉超过中鼻道、重度水肿、有黏调、脓性涕分别为2分。鼻窦CT采用LundMackay评分评定, 分数越低效果越好[2]。

2结果

治疗前, 药物组患者的VAS评分、鼻内镜评估情况、鼻窦CT评估情况分别为 (4.23±1.27) 、 (4.31±0.36) 、 (7.32±0.76) 分;手术组患者分别为 (4.26±1.30) 、 (4.32±0.37) 、 (7.35±0.75) 分,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鼻内镜评估情况、鼻窦CT评估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药物组患者的VAS评分、鼻内镜评估情况、鼻窦CT评估情况分别为 (2.31±1.51) 、 (2.81±0.20) 、 (3.15±0.52) 分;手术组患者分别为 (1.19±1.28) 、 (1.92±0.13) 、 (2.01±0.33) 分, 手术组患者的VAS评分、鼻内镜评估情况、鼻窦CT评估情况低于治疗前及药物组, 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近几年发病率较高, 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对于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原因无统一认识[3]。临床一般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有报告认为[4], 采用药物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效果较明显, 不需要手术治疗。本研究结果发现, 两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手术组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 (P<0.05) , 说明手术+药物治疗效果更明显。但是目前手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所以不能盲目的选择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以抗感染和抗水肿为核心。目前临床一般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儿童慢性鼻-鼻窦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 有学者对其安全性产生了怀疑[5]。通过目前临床实践来看, 连续服用3个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小儿并无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对慢性鼻-鼻窦炎患儿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均明显, 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后,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能有效的缓解症状, 提高治疗效果, 不过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应该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钱旭波, 倪丽艳, 徐成波, 等.不同疗程的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观察.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5 (5) :359-363.

[2]马新明.药物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疗效及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 14 (10) :844-847.

[3]王讯, 宫国俊, 杨玉衡, 等.罗红霉素联合桉柠蒎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江苏医药, 2015, 41 (9) :1084-1085.

[4]薛亦男, 王琪, 李新纯, 等.桉柠蒎软胶囊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观察.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 (8) :50-52.

儿童鼻-鼻窦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我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行药物和手术治疗的5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在6~15岁之间,平均(8.9±2.5)岁。其中,男孩29例,女孩27例。患儿病程在5个月~4年之间,平均(2.2±1.0)年。所有患儿均经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确诊。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涕、慢性咳嗽、鼻腔异味和头痛等临床症状。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中关于鼻窦炎分型分期标准进行划分,其中I型1期5例,I型2期7例,I型3期2例;II型1期7例,II型2期15例,II型3期3例;III型17例。

1.2 研究分组

将56例患儿根据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药物治疗组34例,手术药物联合组22例(患儿均有明显的鼻息肉和结构异常)。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具有基线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患儿静脉滴注抗生素(青霉素或二代头孢类)治疗3d后改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同时,给予患儿糠酸莫米松喷鼻治疗,用盐水喷鼻,每日1次。并给予患儿相应的黏液促排剂治疗。

手术治疗:术前对患儿进行全麻,术前药物治疗同药物治疗组。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式由前向后进行手术。在鼻窦镜的直视下将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钩突切除,对于有鼻息肉者先除去鼻息肉。术中采用棉片止血。术后用Merocel高膨胀海绵填塞术腔。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口服,以防止感染发生。术后1~2d取出填塞物。后继续用抗菌素、促排剂等治疗1个月,并定期在鼻内镜下换药、清除囊泡。

1.4 疗效评价

对2组患儿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年。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是疗效评估、鼻内镜评估和鼻窦CT评估[2]。

(1)按照1997年海口会议ESS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分为I型、II型和III型的治愈、好转和无效,本研究将治愈和好转合称为总有效;(2)对患儿治疗后6个月采用Lund-Mackay评分法进行鼻内镜评估,检查左右息肉,鼻腔囊泡、水肿和鼻漏情况。其中,0为无,1为轻度,2为严重;(3)对患儿治疗后1年采用Lund-Mackay评分法进行鼻窦CT评估,检查左右额窦、窦口鼻道复合体、前组筛窦、后组筛窦、上颌窦和蝶窦等部位。其中,0为无,1为轻度,2为严重。

1.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显著性检验水平确定为0.05。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对2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手术组总的治愈好转率为95.5%,其中I型为22.7%,II型为50.0%,III型为22.7%;药物组总的治愈好转率为82.4%,其中I型为23.5%,II型为35.3%,III型为23.5%。对2组总的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χ2=2.10,P=0.148>0.05。对2组I型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χ2=0.598,P=0.439;2组II型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χ2=1.71,P=0.191;2组III型治愈好转率进行比较,χ2=0.243,P=0.622。

2.2 对2组治疗半年后的鼻内镜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对2组治疗半年后的鼻内镜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可见,2组治疗半年后的流脓涕、鼻腔异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塞、慢性咳嗽、头痛等症状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组症状的平均得分进行比较,t=1.77,P=0.083>0.05。可见,2种治疗方法治疗半年后症状平均得分没有差异。

2.3 对2组治疗1年后的鼻窦CT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手术组治疗1年后的鼻窦CT评分为(2.10±1.13)分,药物组治疗1年后的鼻窦CT评分为(3.45±1.76)分。对2组鼻窦CT评分结果进行比较,t=3.19,P=0.002<0.05。可见,手术组治疗后鼻窦CT评分优于药物组。

3 讨论

儿童鼻-鼻窦炎是儿科常见的耳鼻喉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当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和药物治疗。

有研究[3]指出,儿童的鼻腔生理结构与成人不同,表现为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开口较为狭窄,若发生炎症则容易造成鼻腔形成通气和引流受阻,患儿鼻腔和鼻窦黏膜的反应大于成人。通常适当的药物治疗对儿童具有迅速有效的疗效。有文献[4]指出,手术方法对于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效果远远小于成人患者,此外儿童鼻窦手术的危险性较大。

本研究对我院2009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56例慢性鼻-鼻窦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2组比较总的治愈好转率和I、II、III型的治愈好转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3个月后的流脓涕、鼻腔异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鼻塞、慢性咳嗽、头痛等症状以及症状平均得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I型)药物组治疗3个月后的鼻窦CT评分显著高于手术组。

可见,儿童慢性鼻-鼻窦炎(II、III型)的手术治疗效果总体而言优于药物治疗,这与相关研究结果[5]是一致的。但由于儿童手术较为敏感,而药物治疗效果仅稍差于手术治疗效果,所以建议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要慎用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比较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药物治疗和手术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9年22例手术和34例药物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的疗效、鼻内镜评分和鼻窦CT评分。结果 2组治愈好转率、症状平均得分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于I型慢性鼻窦炎,药物组治疗1年后的鼻窦CT评分显著高于手术组。结论 对于Ⅰ型慢性鼻-鼻窦炎,药物治疗明显好于手术治疗,对于Ⅱ、Ⅲ型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治疗好于药物治疗,但患儿对手术敏感,建议慎用手术治疗。

关键词: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药物,手术

参考文献

[1]Aitken M,Taylor JA.Prevalence of clinical sinusitis in young chil-dren followed up by primary care pediatrician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1998,152:244~248.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6~7.

[3]周本忠,王胜国,李龙巧,等.长期低剂量克拉霉素在保守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中的作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0,16(1):31~35.

[4]Lee JY,Lee SW.Influence of age on the surgical outcome after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osis[J].Laryngoscope,2007,117:1084~1089.

儿童鼻-鼻窦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耳鼻咽喉科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鼻窦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龄6个月~16岁,平均(6.75±0.25)岁;病程10~30 d,平均(20.25±1.25)d;症状表现:有症状66例,无症状24例。所有鼻窦炎患儿诊断符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编撰的《儿童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2012年)》[4]。纳入标准:(1)年龄≤16岁者;(2)无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3)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1)偏头痛、颅内肿瘤、鼻腔内翻新乳头状瘤、鼻腔鳞癌等疾病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或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在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先后进行鼻内镜、鼻窦CT或磁共振检查,首先实施羟甲唑啉收缩鼻黏膜与1%丁卡因表面麻醉,采用直径为2.7 mm或1.9 mm沈阳沈大内窥镜有限公司生产的内镜进行鼻腔内检查,检查顺序依次为下鼻甲、下鼻道、中鼻甲、中鼻道、上鼻道与鼻咽部[5]。鼻内镜检查完毕后实施鼻窦CT或磁共振检查,步骤如下: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取仰卧位或俯卧位,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Optima660型128T螺旋CT仪实施横断面或冠状面连续扫描,扫描定位基准线设定为横断扫描为听眶线,冠状扫描为冠状线,扫描范围横断面自上牙槽突至额窦底,冠状面自额窦前缘至蝶窦后缘,扫描层厚及层距均为3~5 mm,扫描间隔3~5 s[6]。磁共振检查步骤如下:所有鼻窦炎患儿采取美国GE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共振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7]。扫描前叮嘱患儿取仰卧位,轴位T1权重权,层厚5 mm,层距2 mm,之后实施冠状位T2以及质子像[8]。矢状位主要用于观察鼻窦炎患儿中线结构,包括筛板、蝶窦、引流通道[9]。

1.2.2 相关性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收集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以及影像学Lund-Mac Kay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对Lund-Kennedy评分与Lund-Mackay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随后以鼻窦影像学检查确诊是否鼻窦炎作为应变量(Lund-Mackay评分≥2为阳性),以下鼻甲肿胀为X1,中鼻甲水肿为X2,上、中鼻道引流为X3,鼻底与鼻咽部引流为X4共四项表现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选取Lund-Kennedy评分与Lund-Mackay评分相关性、症状+鼻内镜以及症状诊断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作为观察指标,其中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标准,(1)息肉:0=无息肉,1=息肉仅在中鼻道,2=息肉超出中鼻道;(2)水肿:0=无,1=轻度,2=严重;(3)鼻漏:0=无,1=清亮、稀薄鼻漏,2=黏稠、脓性鼻漏;(4)瘢痕:0=无,1=轻,2=重;(5)结痂:0=无,1=轻,2=重;(6)每侧0~10分,总分0~20分[10]。影像学Lund-Mac Kay评分标准:鼻窦正常为0分,部分阴影为1分,全部阴影为2分;对每侧的前、后筛窦,上颌窦,蝶窦,额窦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分别评分,窦口鼻道复合体评0分(无阴影)和2分(有阴影),计算其总分(每侧0~12分,总分0~24分)[1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Lund-Kennedy评分与Lund-Mackay评分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鼻内镜下体征多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und-Kennedy评分与Lund-Mackay评分相关性分析

90例鼻窦炎患儿Lund-Kennedy评分为(4.84±2.12)分,Lund-Mackay评分为(7.52±2.19)分,LundKennedy评分与Lund-Mackay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r=0.91,P<0.01,两者高度相关,提示临床鼻内镜检查可部分替代鼻窦影像学检查。见图1。

2.2 鼻内镜检查中诊断鼻窦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提示,上、中鼻道引流为鼻内镜检查中诊断鼻窦炎的影响因素(OR=5.825,OR的95%CI:2.199~15.431,P<0.01)。见表1。

2.3 鼻内镜结合症状诊断价值分析

症状+鼻内镜诊断敏感度低于症状诊断,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症状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临床症状+鼻内镜检查能明显提高诊断的特异度与阳、阴性预测值。见表2。

3 讨论

鼻窦炎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是儿童与成人在生理解剖结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儿童鼻窦炎的诊断更为困难[12]。目前临床中针对鼻窦炎的诊断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以及鼻内镜三种,各有优势却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CT扫描鼻窦炎的敏感度最高,可清晰地揭示鼻腔内的生理组织结构以及病变部位大小、范围等资料,但是检查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辐射剂量蓄积问题,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儿童行鼻窦炎CT检查[13]。磁共振成像检查则具有分辨率高、成像效果好等优点,除了能够辅助临床医师更好、更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结构形态,同时还可以准确显示病变信号的改变,整个检查过程中不需要多次更换体位,使得年龄偏小的患儿不会因反复更换体位而出现依从性降低、拒绝接受临床检查等情形出现[14,15]。然而,尽管磁共振检查具有上述优势,却因使用了特殊的医疗器械,整个诊断费用随之提升,并不能够被所有鼻窦炎患儿家庭所承受[16]。相较于CT与核磁共振检查,鼻内镜检查所需费用相对更低,并且整个检查过程快速,无需鼻窦炎患儿长时间等待且不存在辐射问题,因而广受临床及患儿家属的青睐。但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现,依据鼻窦炎诊疗指南内容,符合鼻窦炎确诊标准的鼻内镜检查结果,在影像学检查中却无法得到体现[17]。而影像学检查中诊断为鼻窦炎者,鼻内镜检查也存在着不符合检查标准要求的体征,所以,按照鼻窦炎诊疗指南中的鼻内镜检查标准对鼻窦炎实施检查存在着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形[18]。因此,鼻内镜检查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取代鼻窦炎的影像学检查目前临床尚存在着较大的异议。

本次研究证实,Lund-Kennedy评分与LundMackay评分的Spearman相关系数r=0.91,P<0.01,两者高度相关。该结果提示临床鼻内镜检查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吻合性,在一定程度上鼻内镜检查可以作为鼻窦炎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替代手段。依据鼻窦炎时鼻腔内部体征,将鼻窦影像检查确诊是否为鼻窦炎作为应变量,以下鼻甲肿胀、中鼻甲水肿、中鼻道与嗅裂引流和鼻咽部引流四项表现作为自变量实施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上、中鼻道引流为鼻内镜检查中诊断鼻窦炎的影响因素(OR=5.825,OR的95%CI:2.199~15.431,P<0.01)。其原因在于鼻窦炎多是由感染所致,例如窦源性感染、鼻腔源性感染、邻近组织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创伤源性感染等,最初发病时病变范围具有局限性特征,在未累及其他组织或者是鼻道时,影像学检查并不能够完全将其分辨,而鼻内镜观察亦不能够观察到细微的病变[19]。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鼻黏膜出现充血肿胀情形,并且大量的分泌物寄存于此,使得鼻窦炎患者患侧出现持续性鼻塞症状。在此过程中鼻腔内的分泌物或脓液将不再局限于某一个范围,而是不断向上、中鼻道蔓延。经过鼻道引流,鼻腔内的脓液或分泌物通过前鼻孔流出。此时通过鼻内镜检查即可以确诊为鼻窦炎。而在鼻内镜结合症状诊断价值分析上,单纯症状诊断的敏感度为76.27%,高于症状+鼻内镜诊断的57.63%,但是特异度(32.25%)、阳性预测值(68.18%)、阴性预测值(41.67%),与症状+鼻内镜诊断下特异度(84.85%)、阳性预测值(91.89%)、阴性预测值(52.83%)比较,前者各项数值均处于较低水平,提示临床症状+鼻内镜诊断有助于降低漏诊几率,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最大程度上反映出鼻窦炎真实病情。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依据2012年我国儿童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采取综合诊断则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因鼻内镜诊断标准所致的假阳性与假阴性发生率,为鼻窦炎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20]。然而,虽然本次研究证实了LundKennedy评分与Lund-Mackay评分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得出鼻内镜检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影像学检查的替代手段的论断,并且就症状结合鼻内镜综合诊断检查具有的应用价值做出了深入分析,但由于该领域目前鲜有专家学者涉及,形成的研究成果较少,所以本次研究得出的论断依然需要临床大样本数据研究的支撑,应引起临床的重点关注。

儿童鼻-鼻窦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5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儿中, 50例临床表现为鼻阻塞流脓涕、40例打呼噜, 32例嗅觉障碍, 11例头痛, 13例咳嗽。50例患儿均并发腺样体肥大, 2例并发鼻中隔偏曲, 9例并发分泌性中耳炎, 15例并发慢性扁桃体炎, 8例并发支气管炎。全部患儿经97年海口标准[2]进行临床分期分型, I型1期5例, I型2期18例, I型3期2例, II型1期0例, II型2期22例, II型3期2例, III期1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中, 男15例, 女10例;年龄为2~14岁, 平均年龄为 (6±3.1) 岁;病程为6月~2年, 平均病程为 (12±4) 月。对照组中, 男17例, 女8例;年龄为3~14岁, 平均年龄为 (5±8.2) 岁;病程为6月~2年, 平均病程为 (12±5) 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经鼻用糖皮质激素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 喷鼻, 每早上1次, 半月后减量;头孢三代 (头孢泊物质干混悬剂) , 2次/d, 0.1 g/d, 口服7 d。

观察组患儿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术中患儿仰卧位, 经全麻插管后在口咽处放置开口器。双侧前鼻孔置入细导管从口腔拉出, 将软腭上提, 70度鼻内镜从口腔处插进达鼻咽部, 向后上仔细观察腺样体、后鼻孔情况。之后应用专用刀头切割腺样体组织。在切割之前可局部注射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液体, 切除腺样体需遵循组织边缘向中央部位切除的顺序[3]。手术创面不应过深, 以免损伤椎前筋膜与鼻咽处正常黏膜组织。切除结束后应用砂条压迫手术创面止血。术后可适量给予患儿抗生素以及减充血剂等药物。全部患儿经上门回访、电话随访以及网络沟通3个月[4]。

1.3 疗效评定标准

全部患儿根据相关文献标准进行疗效评定[5]。治愈:患儿鼻阻塞流脓涕、例嗅觉障碍、头痛、咳嗽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经鼻窦CT显示窦腔与其余组织结构清晰, 无脓状分泌物渗出。好转: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经鼻窦CT显示鼻窦黏膜组织中渗出少量脓性分泌物[6]。无效:患儿临床症状均未好转, 甚至加重, 渗出较多脓性分泌物, CT结果显示与术前相似, 甚至加重。

治疗后全部患者经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分) , 0分表示不存在临床症状, 10分表示临床症状显著。并对患者流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四方面进行评估。

1.4 统计方法

经SPSS 13.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 组间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在治愈、好转、无效患儿上, 观察组分别为21例、2例、2例;对照组分别为13例、7例、5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32,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在嗅觉减退改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流涕、鼻塞、头痛的改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儿在围手术期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在临床儿科中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是较为常见疾病, 由于病症的顽固性, 国内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对其进行深入研究[7]。但至今还尚未明确诊断与治疗的意见, 也不存在明确标准。现在较为统一的观点包括: (1) 儿童鼻-鼻窦炎和成人鼻窦炎存在很大差异, 患儿应用FESS手术很难达到与成人一样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不推荐应用此种手术方式。 (2) 儿童鼻-鼻窦黏膜的炎症反应较为强烈, 普通感冒就可诱发鼻窦炎[8]。经CT检查显示为全鼻窦不透光也不能证明鼻窦炎的严重程度。 (3) 推荐使用阶梯型治疗方式, 治疗前3个月可经常规药物治疗, 其中包括局部类固醇药物、抗生素等[9]。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病症, 则可采用腺样体切除手术。还可考虑进行鼻内窥镜手术, 达到简单微创目的[10]。

由于儿童鼻烟腔较小, 会存在很多原因导致腺样体肥大, 进而被误诊为儿童慢性鼻窦炎[11]。主要机制包括: (1) 腺样体肥大会诱发慢性扁桃体炎与扁桃体肥大。 (2) 在免疫器官中腺样体属于功能最为旺盛器官之一, 若长时间受到炎症刺激, 则会变得非常活跃。 (3) 腺样体上易寄生细菌病毒, 进而会导致慢性感染。 (4) 儿童鼻窦自然口较大, 黏膜组织呈连续化, 腺样体表面上残留的细菌可导致逆行感染。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患儿鼻窦炎较为广泛应用腺样体切除术。传统腺样体切除术, 不能直视腺样体, 手术不确定性强, 且腺样体很难彻底切除。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严重损伤鼻咽黏膜组织, 术后会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等。但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具有较多治疗优点: (1) 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 能够直视鼻咽部解剖位置, 手术视野较为清晰。 (2) 可完全切除腺样体, 术后无复发现象[12]。 (3) 术中可准确进行止血, 术中可使用棉片压迫止血。 (4) 可保障鼻咽腔组织、咽鼓管咽口的正常结构, 并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 (5) 可提高患儿耐受性, 促进病情恢复。在儿童鼻窦炎发展过程中腺样体肥大已被广泛认同, 但其治疗效果还存在争议。Ungkanont等[13]认为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儿童鼻窦炎。术中切除肥大腺样体可有效抑制腺样体阻塞鼻后孔, 控制鼻腔鼻窦分泌物的产生,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2.6%, 与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相近。该组研究中, 观察组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 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 表明经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治疗儿童鼻窦炎。在流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四方面VSA评分上, 观察组症状平均分为 (3.12±1.42) , 对照组症状平均分为 (4.32±1.6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腺样体切除术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疗效, 提高其预后效果。

儿童鼻-鼻窦炎 篇9

【关键词】真菌球型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35-02

真菌球型鼻窦炎主要包括侵袭性与非侵袭性两种,其中,侵袭性又分为急性爆发型和慢性侵袭型;非侵袭性又分为真菌球型与变应性真菌性。真菌球型鼻窦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1] 。笔者对我校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療,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入住我院接收治疗的20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32.2±5.0)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病程(3.2±0.4)年,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11例左侧,9例右侧;患者主要伴有鼻塞、头痛、头胀、涕中带血、鼻腔异味、嗅觉减退以及面颊部疼痛等症状;经鼻内镜检查,4例鼻甲肥大,3例中鼻甲肥大,8例息肉样变,5例鼻息肉,4例鼻中隔偏曲,3例中鼻道和嗅裂有干酪样物质,4例中鼻道存在脓性分泌物。3例鼻腔外侧壁内移。术前经鼻窦CT检查,17例侵及单侧上颌窦,3例单侧蝶窦;在病灶内部分区域能够见到密度不均匀的不透光区,且在所有患者软组织窗位能够见到斑片状或者点状的钙化影。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进行局麻,根据Messerklinger术式,在0°鼻内镜下将中鼻道息肉摘除,然后将钩突切除,并咬除筛泡,将中鼻甲保留;如患者病变位置为上颌窦,那么要将上颌窦自然口处病变彻底清除,然后朝前下方将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扩大约1.0cm×1.5cm,然后将其放置到30°或者70°的鼻内镜下,将窦腔内干酪样物和严重息肉样变黏膜清除;如患者病变为蝶窦,则使用Wigand术式;如患者中鼻甲肥大,会给手术操作产生影响,那么治疗时,首先将部分中鼻甲切除,这样能够利于进行窦口的暴露与引流;从后鼻孔上方蝶筛隐窝位置将蝶窦开口开放后,由内朝下将蝶窦前壁开口扩大,将窦腔内病变彻底清除;另外,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矫正泡状中鼻甲、下鼻甲肥大、中鼻甲肥大以及钩突肥大导致的鼻道狭窄等情况。术后将患者的窦腔内干酪样或者豆渣样物质和病变黏膜进行病检和真菌检查,经检查后,发现真菌菌丝,且经病理证实为慢性炎症;术后对患者静脉滴注抗生素5~7d,未采用抗真菌药物;术后1d~2d,将鼻腔填塞物抽取后,每日使用0.5%的甲硝唑注射液和0.9%的生理盐水对窦腔进行冲洗,连续冲洗一周。所有患者均进行两年的随访。

2 结果

经过两年随访后,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换药,且患者的头痛、鼻塞、血涕、流脓涕以及鼻腔异味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且均为一次性治愈;经鼻内镜复查,术腔完全上皮化,且窦口引流较通畅,且窦腔内不存在异常分泌物,治愈较彻底;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和复发。

3 讨论

真菌属于一种条件致病菌,可作为正常菌群依附在健康人群的鼻腔黏膜表面,且无明显临床症状。另外,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抗生素等会导致降低免疫力,使局部结构发生异常,进而给真菌的快速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条件。本组所研究的患者均存在不同位置的病理改变和不同程度的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中鼻甲肥大以及钩突肥大等,鼻窦和鼻腔引流阻塞则会给鼻窦内的通气产生影响,给鼻腔鼻窦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产生影响[2]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快速发展,在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主要具备以下以下优点:(1)能够保证视野清晰,使用各个角度的鼻内镜均能够对上颌窦各壁进行密切观察,这样能够避免视野死角,且能够将鼻窦内真菌病灶彻底清除;(2)能够清楚的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增强操作的准确性,且能够将该区域的阻塞病灶精确解除,特别是能够选择性的将上颌窦开口扩大,将下壁黏膜的完整性保留,进而有利于术后窦腔引流;(3)能够将患侧窦口受阻情况解除,利于在术后鼻窦构建通气引流通道,进而改善低氧微环境,降低真菌生长条件,最终快速促进黏膜自生的快速恢复,并能够改善黏膜纤毛传输系统的功能[3] 。

综上所述,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采取鼻内镜手术,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并彻底清除病灶,整体效果较理想。

参考文献

[1] 杨彬.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性鼻窦炎45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01(09):4906-4907

[2] 程芳.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04):295-296

儿童鼻-鼻窦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儿童慢性鼻 ̄鼻窦炎相关诊断标准。对照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18 (5.2±2.6) 岁, 病程5个月~2年, 平均 (10±7.2) 月, 临床表现:打呼噜15例, 嗅觉障碍10例, 咳嗽15例。40例中腺样体肥大8例, 鼻中隔偏曲10例, 慢性扁桃体炎15例, 中耳炎2例, 支气管炎5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3~20 (6.2±3.4) 岁, 病程6个月~4年, 平均 (12±8.1) 个月, 临床表现:打呼噜12例, 嗅觉障碍13例, 咳嗽15例。40例中腺样体肥大10例, 鼻中隔偏曲12例, 慢性扁桃体炎14例, 中耳炎2例, 支气管炎2例。所有患儿根据1997年海口标准[1]进行分析, Ⅰ型1期15例, Ⅰ型2期45例, Ⅰ型3期20例;Ⅱ型1期25例, Ⅱ型2期10例, Ⅱ型3期4例, Ⅲ型1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 即糖皮质激素喷鼻, 每天早上使用一次, 使用半月后减量, 同时每天口服头孢三代0.1g, bid, 服用1w。而观察组则进行腺样体切除术, 取仰卧位, 行全麻后插管, 在口咽处放置开口器, 从鼻孔置入细导管, 将口腔软腭提起, 固定软腭, 将手术野充分暴露, 置入内镜, 直观腺样体情况, 之后用专用的刀头对腺样体组织进行切割, 但行切割前要预先注射生理盐水肾上腺素, 按照边缘向中央切除顺序将腺样体切除。待手术切除结束后, 应用纱条压迫创面进行止血。术后为了预防感染给予适量抗生素。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鼻阻塞、流脓涕及咳嗽等症状消失, 且经过CT显示鼻窦等组织结构清晰, 无脓状分泌物渗出;有效: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经CT显示鼻窦等组织渗出少量脓状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 甚至加重。治疗后, VAS评分为0分, 则为无临床症状, 10分则表示临床症状显著。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0%,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2.5%,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两组VSA评分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而嗅觉减退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经过治疗后, 两组均未产生并发症。

3 讨论

儿童鼻黏膜还比较厚, 鼻道较为狭窄, 对鼻道分泌物的排除十分不利, 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4]。因此, 儿童较容易发生慢性鼻-鼻窦炎。传统的治疗方法无法达到治愈的效果, 而采用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病症具有良效的效果。

从本研究中看出, 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0%, 而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2.5%,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鼻塞和流涕方面的VSA评分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而在嗅觉减退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经过治疗后, 两组均未产生并发症。由此可见, 腺样体切除术对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病症具有良效的效果。

综上所述, 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疗效显著, 不仅切除范围精确, 手术方法还比较容易掌握, 十分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收治的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 观察组则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对比两组的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0.0%,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2.5%,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鼻塞和流涕及VSA评分上具有明显差异 (P<0.05) , 而在嗅觉减退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经过治疗后, 两组均未产生并发症。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疗效显著, 不仅切除范围精确, 手术方法还比较容易掌握, 十分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腺样体切除术,儿童,慢性鼻-鼻窦炎

参考文献

[1]蔡建良, 官树雄, 王继群.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 2014, 43 (5) :561-565.

[2]火英明.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摩洛哥儿童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6) :978-981.

[3]张卫东.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的研究[J].中外医疗, 2014, 12 (24) :82-83.

上一篇:国际EPC工程企业下一篇:火电厂机组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