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2024-08-16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通用10篇)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1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开展, 其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鼻腔创面多, 术后易发生淤血、粘连和息肉再生。因此手术治疗和术后处理是鼻内镜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步骤, 鼻内窥镜手术的疗效与手术后期的综合治疗密切相关。为此, 我科对2004年—2008年收治的219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手术后的综合治疗结果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表明手术后合理的综合性治疗是手术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19例患者中男118例, 女101例, 年龄12岁~72岁, 病程为6个月~23年;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标准, 分期分型如下:Ⅰ型1期26例, Ⅰ型2期44例, Ⅰ型3期38例;Ⅱ型1期12例, Ⅱ型2期35例, Ⅱ型3期36例;Ⅲ型28例。219例患者均行鼻内窥镜鼻窦开放术去除病变黏膜上皮或息肉, 吸出脓性分泌物, 或矫正重度鼻中隔偏曲, 或切除大部分肥大下鼻甲或中鼻甲。

1.2 治疗方法

(1) 术腔清理:术后均在内镜室鼻内窥镜下行病灶清理术。1%的地卡因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麻醉鼻腔黏膜后, 内窥镜下用息肉钳清理术腔残留病变组织及生成的囊泡、肉芽、息肉或窦口的阻塞, 对粘连部分用微波等将其分离[1], 既要清理术腔内发生的病理改变, 同时又要保护或不损伤保留的新生黏膜上皮。术后抽取出鼻腔填塞物后每天清理1次, 患者出院后根据术腔情况确定复诊时间, 早期可每周1次, 第2个月可每2周1次, 2~3次后可1个月1次, 坚持随访半年以上。 (2) 鼻腔和术腔药物灌洗:患者于术后取出鼻腔填塞物后即行鼻腔冲洗, 每天冲洗1~2次, 可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冲洗时应注意冲洗液的温度, 可依病情在生理盐水内加入适量的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 上颌窦冲洗可在术后2 d~4 d后开始, 1~2次/周。可有助于黏膜水肿消退及减少术腔结痂, 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3) 术后药物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静脉点滴 (炎症较重或手术中出血较多需要输液时) , 或口服1周时间;鼻息肉特别是弥散性鼻息肉患者糖皮质激素全身及局部应用作为常规治疗, 对于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者, 还应该适量加用抗组胺药, 并给予鼻腔药物辅助治疗, 定时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 还可适量用些类固醇激素鼻黏膜表面喷剂, 以减少鼻腔分泌物及消除黏膜肿胀。在常规给予抗生素、激素等治疗后, 中药在手术后恢复期也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2], 例如党参、苍耳子、辛夷、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等。

2 结果

219例患者均在鼻内窥镜下检查、换药, 坚持鼻腔冲洗及配合药物治疗, 随访6个月~25个月, 按海口会议标准, 治愈156例 (71.2%) , 好转49例 (22.4%) , 无效14例 (6.4%) , 总有效率为93.6%.

3 讨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 手术后术腔创面愈合是黏膜良性转归和上皮化发展与病理性改变两种机制的相互竞争性生长过程, 这一时期大约3个月, 即窦腔黏膜向正常形态的转化约需3个月的时间。转归过程的三个阶段即术腔清洁或干燥阶段、黏膜转归竞争阶段、上皮化完成阶段, 最重要的是第二阶段, 此期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 就会导致术后粘连、黏膜水肿、肉芽增生及息肉再生, 从而使手术失败。因此如何使术腔黏膜向良性转归和上皮化在与病理改变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占优势, 是手术治疗成败的关键。根据我科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多年的经验体会, 虽然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二次感染、迁延性炎症、再生的息肉炎性肉芽组织、黏膜水肿、窦口缩小、中鼻道粘连等现象的发生率仍然很高。因此在鼻内窥镜手术创造了治疗所必要的前提后, 术后综合处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基于临床观察鼻内窥镜手术后疾病转归规律的要求。本组219例患者中, 因注重术后的综合治疗, 取得了93.6%的总有效率。因此为提高治愈率, 手术后加强随访换药, 进行必要的综合治疗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具有与手术本身同等重要的作用[3]。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后综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鼻内窥镜行鼻窦、鼻息肉手术219例, 观察术后综合治疗疗效。结果 本组219例患者, 因注重术后的综合治疗, 取得了93.6%的总有效率。结论 在鼻内窥镜手术创造了治疗所必要的前提后, 术后综合处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基于临床观察鼻内窥镜手术后疾病转归规律的要求。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窥镜,术后处理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普霞, 张隽平, 徐进, 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后治疗探讨[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 3 (14) :22-23.

[2]亢峣.中药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恢复期的辅助作用[J].陕西中医, 2007, 28 (2) :172-173.

[3]潘香颖, 黄音音.82例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术后处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1, 23 (4) :48-49.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2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45-0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都是临床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率较高,且复发率较高,对于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1]。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并不显著,极易复发,因此临床上一直主张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过去临床上采用的上颌窦根治手术、筛窦开放手术、鼻息肉摘除手术等传统的根治术治疗效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很难彻底清除病变组织。近年来,鼻内窥镜由于手术视野清晰、病灶清除率高等优点受到临床很多学者的关注。为进一步探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手术和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51岁,平均(31.6±4.9)岁;患者病程最短1年,最长达20年,平均(3.4±2.9)年。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52岁,平均(31.3±4.6)岁;患者病程最短1.1年,最长达19.2年,平均(3.2±2.4)年。两组患者觉得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对比具有均衡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高。

1.2方法

1.2.1观察组。鼻腔进行表面麻醉,然后对眶下神经、蝶腭神经节进行神经节阻滞麻醉,在鼻內窥镜的引导下,逐一切除鼻息肉,将钩突、病变筛房切除。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将上颌窦、前筛窦、后筛窦开放,并且将自然口扩大,将都腔内脓液、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干净。若发现鼻中隔偏曲应进行纠正。采用止血纱布覆盖止血,并且医用海绵进行填塞止血,术后需要填塞两天左右,取出鼻塞填充物后,应连续两周给予1%呋麻滴鼻液进行滴鼻。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根治术治疗,麻醉方式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将中鼻甲切除后,将蝶窦口半部暴露,将蝶窦前壁切除,然后将前后筛窦先后开放,将额窦口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口,采用上颌窦根治手术治疗,术后也需要连续两天填塞鼻腔。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内窥镜检查显示窦腔没有脓性分泌物,窦口开放正常,且黏膜上皮化。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经内窥镜检查显示局部出现水肿、肥厚,窦腔有部分脓性分泌物。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经内窥镜检查显示,窦口闭塞或狭窄,窦腔有很多脓性分泌物,术腔粘连。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2.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70.6%),而观察组发复发率(5.9%)明显低于对照组(20.6%),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炎症、鼻腔黏膜变态反应是导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主要发病机制,传统的根治手术操作对于患者中鼻甲、鼻腔黏膜的损害很大,对于患者的生理结构也有很大的破坏,手术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传统手术的术野较小,往往很难彻底处理上颌窦开口以及窦口鼻道复合体,残留病变组织,复发率极高[2]。鼻内窥镜手术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手术,内窥镜的照明效果很好,镜头比较细小,但是可以成倍的扩大视野,在术中可以清楚、仔细的观察病变部位的所有情况,及时一些隐蔽的病变部位或者较深的病变部位也可以直视。因此,鼻内窥镜下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中鼻甲内、鼻腔内黏膜,也可以将息肉内残留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干净。这样的话,有利于保护患者鼻腔的生理功能,也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本组研究显示,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相对比传统根治手术提高了23.5%,术后复发率降低了14.7%,与白广平等[3]研究报道基本一致。因此,鼻内窥镜下手术可作为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理想方法。

笔者认为,鼻内窥镜下手术具有操作简便、视野清晰、创伤小、病变清除率高、复发率低等诸多优点,但是在手术治疗中应注意术前进行CT扫描,全面了解鼻腔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位置及病变范围等情况,而且术者需要熟练掌握鼻窦生理解剖特点,保证术中将病灶彻底切除干净,避免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1]袁伟,张学渊,魏运军,等.异常中鼻甲矫治在鼻内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8(7):364.

[2]王小飞.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O11,34(15):43-44.

[3]白广平,李俊,董频.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80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8,22(3):242-243.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术疗效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9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0例, 年龄15~71岁, 中位年龄34岁, 术后时间0.5~4年, 曾在本院手术者23例, 外院手术者6例, 术后按时换药及鼻腔冲洗者21例, 均因术后自觉症状不能缓解而就诊, 其中表现为头痛头晕15例, 鼻塞8例, 流脓涕5例, 嗅觉减退7例。根据临床分型标准[1]进行分型分期, 其中Ⅰ型1期2例, Ⅰ型2期9例, Ⅰ型3期3例;Ⅱ型1期4例, Ⅱ型2期7例, Ⅱ型3期3例;Ⅲ型1例。

1.2 辅助检查

(1) 鼻内窥镜检查:术腔上皮化18例, 术腔黏膜水肿伴息肉复发6例, 上颌窦口狭窄或闭锁7例, 中鼻甲息肉样变2例, 鼻中隔高位偏曲2例, 鼻腔粘连5例, 萎缩性鼻炎1例。 (2) 鼻窦CT检查:上颌窦炎9例, 筛窦炎6例, 额窦炎2例, 蝶窦炎1例。

1.3 合并症

高血压病7例, 血管神经性头痛3例, 屈光不正2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5例, 神经官能症4例。

1.4 治疗方法

因鼻腔鼻窦病变者再次行鼻内镜手术治疗;萎缩性鼻炎者给鼻腔温盐水冲洗鼻腔并局部滴用石蜡油保守治疗;高血压、神经血管性头痛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 分别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神经官能症者给予心理及对症治疗。

2 结 果

29例患者经上述治疗3个月后, 症状消失11例, 好转16例, 无效1例。

3 讨 论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仍有部分患者术后主观症状不能改善, 从而影响手术疗效, 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3.1 鼻腔鼻窦病灶清除不彻底

是术后症状不能改善的最主要原因,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因其分型分期的不同, 决定了术式的不同, 对术者要术也很高, 术中既要准确判断和定位解剖结构, 做到彻底清理病灶, 同时又不能损伤毗邻重要结构, 不同的医师会做出不同的术式决定, 必然导致术后不同的疗效。如对于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者, 未同时进行矫正或矫正不理想, 影响术后换药处理, 尤其是高位偏曲, 影响窦口引流通气, 使鼻塞头痛症状不能缓解;当中鼻甲息肉样变或是息肉与黏膜之间界线不清时, 需做中鼻甲部分切除或成形, 否则易造成鼻腔粘连, 息肉复发;对于巨大或复发性息肉术中创伤过大, 或下鼻甲切除过多, 可使鼻腔黏膜功能不能完全恢复, 甚至导致萎缩性鼻炎, 反射性地引起鼻塞、头痛及嗅觉障碍。

3.2 忽视术后换药处理或术后换药不当

鼻内镜手术仅仅清理了影响鼻窦引起的解剖障碍, 局部黏膜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水肿, 重者甚至形成囊泡, 肉芽组织, 如不及时清理可再发生成囊肿或息肉, 短期内即可复发, 另外术后尤其是术后第1个月如不及时清理局部创面的痂皮, 可使本已开放的窦口重新狭窄闭锁或鼻腔发生粘连, 使症状不能缓解。因此医护人员在正确对待术后换药的同时, 还必须向患者做好鼻内镜手术宣教工作, 使患者认识到术后换药与手术同等重要[2]。

3.3 鼻窦炎、鼻息肉发病原因

对于有些患者只要清除引起鼻腔鼻窦引流障碍的病变组织, 即可治愈, 而对于有过敏因素者, 则需同时进行过敏治疗, 才能保证其疗效。许多患者息肉术后不能坚持长期局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及术腔冲洗, 使术后极易复发;另外少数患者, 因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 手术仅仅是对症治疗, 而不能去除病因, 导致术后症状不能改善或改善不明显。许多内科疾病, 如高血压、神经血管性头痛、颈椎病等均可引起头痛头晕, 上述疾病往往与鼻窦炎鼻息肉伴随, 在消除了鼻部因素的同时, 亦需积极治疗其伴随疾病, 否则可使患者误认为手术效果不佳。

3.4 其他疾病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 许多人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精神症状, 如神经官能症及抑郁症患者逐渐增加, 此类患者主诉往往与客观体征不符合, 若伴有鼻腔鼻窦炎者, 易被鼻部症状掩盖, 如不进行相应的心理及抗抑郁治疗, 症状很难改善。总之, 鼻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评价, 受许多手术之外因素的影响, 只有经过认真检查, 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后, 才有可能使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术后疗效得以正确客观地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4

关键词 鼻窦炎 鼻息肉 鼻窦内镜手术 复发

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FESS)对鼻窦炎鼻息肉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仍有部分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易复发。现对2004年1月~2008年1月行FESS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45例进行随访,以探讨鼻窦炎鼻息肉FESS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1月收治行FESS手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56例,患者均为首次手术,病变局限于上颌窦及前组筛窦。随访时限至2010年1月,失访11例,其余245例随访期限2年,术后复发62例。

手术方法:手术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手术均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口,开放前组筛窦,彻底切除息肉样组织,尽可能保存正常黏膜组织。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部分患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凡士林纱条填塞术腔,48小时拔除纱条。

围手术期处理:①术前用药:术前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术后复查:术后定期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内每周1次,后半年每个月1次,以后以复查结果拟定复查时间),清除术腔的干痂、肉芽、水肿组织及分泌物,解除术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②术后用药:术后1周鼻腔局部布地奈德鼻喷剂1~2喷/鼻,1次/日。

复发标准:①症状无缓解:术后2年随访时间中仍有明显鼻塞、流脓涕、头痛。②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甚至闭锁,窦腔积脓。③鼻息肉复发。满足以上任意1项即视为复发。

随访:随访信息均来自于电话随访和门诊复查资料。本组患者随访时间自出院之日开始,245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均2年,随访截止于2010年1月。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 果

随访至2010年1月,有54例(22.04%)复发,其中症状无缓解45例,鼻内镜下见窦口狭窄闭锁30例,鼻息肉复发36例。平均复发时间12.3个月。影响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因素,见表1。

讨 论

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在保留黏膜和恢复正常的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前提下,祛除病变,达到拓宽鼻腔和鼻窦的空间关系,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的解剖结构和黏膜,维系鼻腔、鼻窦基本的生理功能。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1995年统计1213例鼻内镜手术患者中,再手术患者28例(2.31%),常见原因是术腔或鼻窦闭锁、鼻中隔偏曲和变态反应因素等[1]。本文对245例FESS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将复发率与各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性别年龄:姚和梅等通过对1231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慢性鼻窦炎的发病在性别间存在着显著差异[2],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统计又表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1~20岁,40岁以后下降明显,说明鼻窦炎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有关,鼻息肉的发病与年龄有关。本研究发现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率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由于所调查的病例数还偏少,是否由此可以否定性别年龄与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合并变应性鼻炎:本研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复发率4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4%的复发率(P<0.01),说明变应性鼻炎是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其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分泌活动增强,鼻腔鼻窦黏膜水肿,窦口阻塞和引流障碍,最终导致复发[3]。

术前用药:术前常規口服抗生素、激素1周或术前3天静滴抗生素、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可起到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和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保持术野清晰,利于彻底清除病灶,减轻术后反应,防止复发。在本研究中未发现术前用药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其可能原因与调查病例较少有关。

术后清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不同于以往的根治性手术,手术过程的结束便是上皮恢复和再生阶段的开始,被保留下来的病变黏膜功能的恢复,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认为手术仅为治疗疾病整体步骤的开始阶段,术后的随访和综合治疗则是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临床实践表明,鼻内镜手术后,术腔内存在多种不良因素,包括干痂形成、窦口附近肉芽及囊泡、鼻腔水肿粘连等,如不及时处理,不仅影响延缓疾病治愈过程,严重可导致复发。

术后用药:鼻内镜手术主要解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堵塞和引流问题,而有关炎症反应和感染等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此,术后合理用药很重要。合理的全身应用抗生素,并给予黏液稀化剂,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这对减轻黏膜水肿,促进黏膜纤毛功能的恢复,少粘连和延缓息肉的生长及复发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统计发现术后用药可明显降低术后复发。因此,强调术后合理的药物治疗对防止复发有很重要的意义。

鼻中隔偏曲:本研究中术后仍有鼻中隔偏曲者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17例鼻中隔偏曲的鼻窦炎复发患者中,有15例复发于鼻中隔偏曲侧。

造成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术后复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发现术后随访综合治疗、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等与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相关。因此加强术后清理药物治疗、预防控制变应性鼻炎、术中矫正鼻中隔可降低复发率,同时这些治疗措施不受手术操作水平和仪器限制,能短时间内降低术后复发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韩德民.鼻内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7.

2 姚和梅,刘领波,李红英,张鑫,刘屹,陈宁, 傅绍喜.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3):183-184.

3 王卫华,赵长青.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4):317-320.

4 李源,许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综合处理意见[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2001,36(3):237.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0例,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13~58岁, 中位年龄37岁, 患者的病程6个月~5年, 平均病程13个月。将60例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 中位年龄36岁, 平均病程13个月;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 中位年龄36岁, 平均病程13个月, 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及病史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60例患者均通过CT等检查, 确诊患者的病症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症, 所有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漏等情况, 部分患者出现面部疼痛及嗅觉减退症状。

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使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全麻醉, 使用硅胶导管从鼻腔置入咽部, 提起软腭漏出腺样体, 使用30°内镜窥视清楚后进行扁桃体摘除术, 使用电动吸切器切除腺样体, 观察组患者手术为腺样体全部切除治疗, 而对照组患者仅对病灶区域进行切除治疗, 手术的方位根据实际的病变范围进行确定, 同时解除鼻腔阻塞性病变, 术后使用膨胀海绵填塞术腔[2]。完成手术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为临床讨论提供基础。

疗效判定标准:术后观察3个月后评价疗效。 (1) 显效:患者术腔完全上皮化, 没有分泌物, 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 有效:患者术腔大部分上皮化, 但具有一定程度的迁延性炎症或少量的分泌物, 患者症状消失或具有明显减轻; (3) 无效:患者术腔息肉样黏膜水肿, 分泌物较多, 窦口或术腔出现闭塞现象, 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的均较为顺利, 在术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完成治疗后,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属于临床常见病症, 但如果不能及时治疗, 往往会造成其他的严重并发症。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治疗的主流方法, 内镜手术可以具有较为直观和全面的手术视野, 对患者的手术病灶区域可以清晰的进行判断和切除治疗, 已经远远的优于常规的手术治疗[4]。作为微创手术, 这种手术治疗可以快速、安全有效地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切除治疗, 但内镜手术也包括全部腺样体切除和部分切除, 不同的手术类型及手术操作可能会造成不同的手术效果, 影响患者的整体疗效。通过文献资料研究, 内镜手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可能造成患者手术期间的各种并发症, 如轻微并发症中的术腔粘连闭塞、窦口闭锁等, 或是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眶及眶周并发症等, 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甚至可能造成患者颅内并发症, 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虽然内镜手术治疗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但是研究不同的手术方案下患者的疗效差异, 也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5]。

经过本次研究, 在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同时, 在手术完成后, 虽然没有发生较多的不良反应或是严重的并发症情况, 但治疗无效的患者中, 对照组患者的轻微并发症同样高于观察组 (P<0.05) 。由此可见, 全部腺样体切除的整体临床疗效更好, 无论是对医院还是患者而言, 这种更为理想的手术方法都更加适合临床治疗。

综上所述, 在内镜手术治疗中, 采用腺样体全部切除治疗的根治疗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临床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0例, 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采用内镜下腺样体根除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内镜下腺样体部分切除术。完成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腺样体根除切除术进行治疗, 可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韩驰, 李章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82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7, 7 (7) :45-46.

[2] 吴棣.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学, 2011, 32 (7) :926-927.

[3] 李平, 雍军, 金峰松, 等.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280例[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 9 (3) :162-166.

[4] 胡静波, 尼冬林.鼻内镜下鼻窦手术358例治疗体会[J].临床误诊误治, 2008, 21 (4) :56-57.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6

关键词:鼻内镜,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在耳鼻喉科中,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病、高发病。据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难以彻底治愈, 其并发症和复发率都很高[1]。随着临床手术技术和纤维镜科学的发展, 使用鼻内镜实施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疾病疗效显著, 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途径[2]。现对2009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5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22例。年龄18~71.5 (平均42.4) 岁, 病程6个月~38年。全部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脓鼻涕的症状;32例出现头痛、18例嗅觉消失。术前全部病人均实施鼻内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的CT检查。本组根据1997年耳鼻喉疾病会议的标准进行疾病分期:Ⅰ型1期7例, 2期10例, 3期9例;Ⅱ型1期10例、2期7例、3其5例;Ⅲ型10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对鼻息肉患者在术前5d给予强的松1mg/ (kg·d) 口服, 术前0.5h进行常规肌肉注射立止血1.0U。手术取仰卧位, 麻醉方式联用表面麻醉和局部麻醉。表面麻醉药物成分为1%的卡因20ml和1‰肾上腺激素4ml, 用棉片浸湿后, 在鼻腔的表层麻醉3次, 隔5min一次。基本的手术方式选用Messerklinger术式。对鼻息肉患者先使用电动切割吸引器或者圈套器去除鼻息肉。对于上颌窦息肉、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 使用经下鼻道和上颌窦自然开口穿刺的双径路实施手术操作。本组中, 还有下鼻甲肥大7例, 同时进行下鼻甲部分的切除手术。

1.3 术后治疗与随访

术后2~3d内, 根据患者的出血量去除鼻腔内的填塞物。每天利用的卡因和肾上激素进行鼻腔表面麻醉以清洁内部的胶样分泌物、积血或者瘀血以及收敛鼻腔黏膜。7d后, 使用庆大霉素80000 U、地塞米松3~5mg和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区域。出院后, 前1个月强制来院复检和换药3~4次, 此后根据恢复情况安排。同时安排为期1年的随访期。密切留意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复发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3]

治愈:疾病临床病症消失, 鼻内镜检测显示窦口开放情况良好, 术腔黏膜上皮化, 没有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显著改善, 鼻内镜检查显示鼻腔内有少许脓性分泌物出现, 肉芽组织形成。无效:鼻内镜检查, 症状无任何改善。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 总有效率分别为:Ⅰ型1期100.00%、2期87.98%、3期91.21%;Ⅱ型1期100.00%、2期92.18%、3期80.18%;III型为86.98%。58例患者中, 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 占5.17%%, 主要是鼻腔粘连1例、眶周瘀血1例以及眶纸样损伤1例。

3 讨论

根据本组研究的结果显示, 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 并发症3例 (5.17%) , 总有效率高, 此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3.1 对手术操作者的要求

因为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是一项微创手术, 手术者的经验优劣严重影响到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首先要求术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4], 并且不能一味追求彻底和速度, 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对于微小的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避免术中并发症或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2 了解病患的病变范围及病史

本组病程最长的患者为38年, 对于此类病程长的病患, 一般会长时间服用血管收缩药物, 导致其黏膜血管的收缩性变差, 从而引发术中大出血, 模糊手术视野, 不利于手术操作。所以在术前了解清楚病患的病变范围及病史, 提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抗生素改善鼻腔黏膜的状况, 有利于改善手术条件。

3.3 选择适宜的麻醉方式

进行鼻内镜手术大多采用局部麻醉方式, 这对手术中防止出现眼并发症方面作用明显。由于病人在清醒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患者感受到疼痛时, 必然会出现激烈的反应, 中断手术进程;但是如果采用全身麻醉, 患者则完全失去这种“报警”能力[5], 因此针对病例采取适宜的局部麻醉方式是可行的。而对于病情严重、预计术中出血多的病例, 可以考虑选择全身麻醉, 坚持谨慎细微的操作原则。

参考文献

[1]时光刚, 李秀国, 王昭迪.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内镜手术严重并发症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18 (1) :435-436.

[2]董盛宇, 吴慧玲, 林子玲.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6 (5) :639.

[3]苏斯, 齐志勇.鼻内镜治疗鼻息肉鼻窦炎9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4 (12) :11-12.

[4]朱普堂, 李谨, 张群.少年儿童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镜手术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 2009, 11 (33) :30-3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急性期合并症者、认知障碍者、合并其他系统损伤者、癌症及肿瘤患者。其中行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35例, 纳入观察组, 男19例, 女16例, 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 (68.8±5.4) 岁。合并症:糖尿病4例, 高血压8例, 冠心病8例, 高脂血症2例。行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Wigand术35例, 纳入对照组, 男17例, 女18例, 年龄61~83岁, 平均年龄 (69.2±4.9) 岁。合并症:糖尿病5例, 高血压9例, 冠心病10例, 高脂血症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 均行全面体检,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 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有合并症者, 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调整患者的心率、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 同时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程度, 择期手术。对照组采取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Wigand术, 观察组采取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 两组均在全麻麻醉下进行。患者出院后每半个月回院复诊1次。

1.3 疗效评价

差:表示经过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没有切除或切除不彻底;可:表示经过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彻底切除, 但术后又出现复发的现象;良:表示经过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彻底切除, 但仍有鼻腔部不适等症状;优:表示经过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彻底切除, 同时术后没有出现复发, 完全治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 计量、计数资料分别以 (±s) 、%表示, 数据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4.29%, 对照组为74.29%,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61, P=0.023) 。详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 对照组为17.14%,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9.208, P=0.038) 。详见表2。

3 讨论

鼻息肉是赘生于鼻腔或鼻窦黏膜上突起的肿块, 好发于鼻腔的外侧壁及鼻顶部。鼻息肉并非真性肿瘤, 往往是变态反应和鼻窦慢性发炎引起的鼻黏膜水肿的结果[3]。由于鼻道内黏膜受炎症或炎性刺激而水肿, 使组织间隙扩张而发生息肉并突入鼻腔[4]。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主要分为手术和保守两类方法, 其中保守治疗具有安全性好、患者损伤小的优点。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但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 手术具有一定风险, 对患者的损伤也相对较大。近年来, 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已经得到了临床医师及广大患者的广泛认可,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全身情况选用恰当的手术方式, 以降低手术风险, 减少患者损伤。有学者研究发现[5]:“鼻息肉分离术”借助S-HD鼻内窥镜系统清晰的视野, 将鼻腔内的各个隐匿部位放大1 500倍清晰地显示在高清彩色显示屏上, 系统自动精准靶向锁定息肉组织, 然后采用美国美敦力耳鼻喉动力系统进行鼻息肉分离, 其独有的负压吸引系统, 迅速排出分离下来的息肉组织, 完全解决了传统手术对病灶分离不到位或清除后排出不及时, 造成二次堵塞, 引起复发的关键性问题。加上精密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 使患者在轻松无痛状态下彻底净清鼻息肉。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6], 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Wigand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确切的效果。

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也是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常用术式。国内有文献报道, 对两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老年患者分别应用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Wigand术和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Wigand术组, 同时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组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也明显比Wigand术组更短、更少 (P<0.05)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P<0.05) 。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一结果与前述文献报道相符。表明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势。

综上所述, 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鼻腔功能恢复良好,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行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者35例, 纳入观察组, 行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Wigand术者35例, 纳入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鼻腔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4.29%, 对照组为74.29%,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61, P=0.023)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 对照组为17.14%,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9.208, P=0.038) 。结论: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鼻腔功能恢复良好,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

参考文献

[1]汪静波, 陈晓云, 陈君.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嗅觉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7) :1216-1218.

[2]宋丽华, 齐力.鼻内镜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治疗术后嗅觉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4) :6499-6500, 6505.

[3]白艳霞, 权芳, 邵渊, 等.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510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43 (4) :420-422.

[4]贾艳辉, 王艳军, 亚力坤·亚生.嗜酸性粒细胞性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部分临床对比研究〔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3, 22 (5) :370-373.

[5]王锦龙.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其预防复发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7) :1175, 1177.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7例中男45例, 女22例, 年龄30~74岁, 病程1~30年, 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头痛、流脓涕等症状。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冠状位及轴位CT扫描, 诊断按1997年海口标准[1]分型:I型1期8例, II型1期6例、2期35例、3期12例, III型6例。其中有鼻部手术史1次7例、2次10例、伴有鼻中隔偏曲23例。

1.2 方法

大部分患者术前使用抗菌药、或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3d。4例I型1期采用局部麻醉, 余63例采用全身麻醉。参照Messerklinger术式, 从前向后切除钩突、筛泡、息肉组织, 根据不同病情开放前筛、后筛、蝶窦, 扩大上颌窦口、额窦或蝶窦自然开口, 实施下鼻甲部分切除15例、鼻中隔同期纠正23例。术中出血30~200ml, 无1例术后输血。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3~7d, 伴有过敏性鼻炎或鼻息肉者加用类固醇激素。鼻腔填塞24~48h, 术后第7天开始, 经内镜表麻下检查清理术腔, 吸除鼻腔内分泌物、血痂及纤维素膜, 保持鼻腔通畅。

1.3 随访

出院后每周随访1次, 续3~4次, 以后根据病情2~3周复查1次。术后4个月, 每1~2个月复查1次。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 期间每天或隔天使用内舒拿喷鼻1~2次, 直到术腔完全上皮化。

2结果

手术疗效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 67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后, 治愈54例, 好转10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95.4%, 临床分型与手术疗效对应结果比较, 见表1。

3讨论

3.1 麻醉选择

如I型及II型1期部分患者配合手术, 选用粘膜表面麻醉加局麻。对于较复杂的鼻息肉、鼻窦炎, 选用气管插管下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3.2 手术技巧

鼻内窥镜手术要求手术操作者要有良好的解剖结构识别能力和操作技巧。根据CT片显示病变范围进行功能手术, 注意保留鼻腔黏膜完整性。切除病变组织要准确, 充分止血, 始终保持术野清晰, 避免在血泊中盲目操作;清除干净筛窦黏膜息肉样变或筛房内的粘液囊肿, 没有病变的筛房可保留;对于额窦及蝶窦病变, 可将窦口病变组织切除干净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切除钩突, 即可较好暴露上颌窦口, 扩大上颌窦口应尽量向前后方向扩大, 不应超过上颌窦骨性窦口的上界, 不能撕脱窦内黏膜。

3.3 中鼻甲的处理

中鼻甲的处理应考虑具体情况, 切除中鼻甲的指征要以围绕手术目的、防止粘连发生、保障术腔良好的通气引流、达到尽快上皮化的情况而定。对正常的中鼻甲应予以保留, 但术中应保护其表面, 防止操作过程中器械的损伤。对于肥厚中鼻甲、中鼻甲发生息肉样变或泡性中鼻甲阻塞中鼻道患者, 应做中鼻甲外侧面部分切除, 保留中鼻甲内侧面部分, 但切除中要中鼻甲主体的完整, 特别是中鼻甲基板, 以避免发生“漂移”。对于下鼻甲明显肥厚影响鼻腔通气者, 应同期进行下鼻甲部分切除。

3.4 鼻中隔偏曲的矫正

鼻中隔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2]。鼻中隔偏曲造成鼻腔气流动力学的改变, 在鼻窦炎、鼻息肉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鼻中隔偏曲侧的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侧, 如果不做矫正, 易导致病变清除不彻底、发生鼻腔粘连和术后鼻腔引流不畅。因此对鼻中隔高位偏曲应予以矫正。

3.5 术后换药及随访

此环节是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整体治疗效果的手段。术后患者在行内窥镜复查过程中, 要不断收缩水肿的黏膜, 及时分离粘连, 清除术腔的痂皮、囊泡、肉芽及复发的息肉。在整个术后随访治疗过程中, 根据病情告知患者全身或局部用药治疗, 直到术腔黏膜上皮化。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 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辑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鼻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海口) (S)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135.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9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耳鼻喉科收治60例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 6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后进行了追踪随访,头痛、鼻塞等症状均缓解,无复发。结论 护理人员应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并且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做好术后健康宣教包括饮食,口腔护理、并发症的观察等,以确保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67-01

鼻窦炎鼻息肉是鼻部常见疾病,也与某些全身疾病有关。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非特异性炎症,为一种鼻科常见多发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其主要症状是鼻塞、恶心、头痛、食欲不振、鼻出血等。鼻息肉是由于鼻粘膜长期炎性反应引起组织水肿的结果。多来源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和筛窦,高度水肿的鼻粘膜由中鼻道、窦口向鼻腔膨出下垂而形成息肉。由于病因的多元性和明显的术后复发倾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病人主要症状是鼻塞、呼吸困难、反复感染、鼻腔内是似有擤不出的鼻涕感等 [1]。鼻内镜手术精细操作,既可以彻底切除病变,又能基本达到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具有损伤小,视野清晰,并发症少的优点[2]。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6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均在全麻或者局麻下行鼻内镜手术,由于护理上的良好配合,手术成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60例患者中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18~56(平均38)岁。术前作鼻内镜检查、鼻窦CT冠状位扫描、视力检查、肝肾功能、凝血全套、血常规等检查。

1.2 手术方法 6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均在全麻或局麻下行鼻内镜手术。

1.3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痊愈出院。术后嘱其注意不要挖鼻、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抗生素等治疗。术后门诊复诊,患者头痛、鼻塞等症状均减轻或消失。

2 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往往担心术后容易复发及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等复杂的心理问题,护士应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从病人入院起多跟病人沟通交流,多关心病人的饮食起居,耐心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之产生信任感,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或者请同病房的效果好的同类手术患者现身说法,与之交流,消除顾虑,使之积极配合手术。

2.1.2 术侧鼻腔的准备 术前一天清洁鼻腔,剪鼻毛,以免鼻毛过长遮住视野,影响手术的操作。

2.1.3术前常规准备 全麻者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6小时,局麻者手术日早上7点进食容易消化的流质或者半流食物,如牛奶、面条、米粉、面包、馒头等。不宜过饱,以免手术中呕吐影响手术。术前晚洗澡更衣,取下身上所有金属饰品,有假牙者应将假牙取下,女性患者避开月经期,男性患者应剃胡须,术前一日做好药物过敏试验,术晨测量患者生命体征。高血压者早上7点测量血压并根据情况含服降压药。糖尿病患者要监测空腹血糖并根据医嘱给予胰岛素等降糖药物。

2.2术后护理

2.2.1 体位 患者全麻后回病房,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利于分泌物流出,分泌物较多时应用吸痰器吸出,防止误吸,术后6小时可将床头摇高30-75度;局麻术后回病房后给予半坐卧位,术后第一天可适当的下床活动;。

2.2.2 饮食指导 局麻术后2小时或全麻清醒6小时后,如果鼻腔无活动性渗血出血,即可吃冷的除辣椒.生姜.牛肉.狗肉.补血冲剂以外的所有半流、软食如:稀饭、牛奶、馒头、面条、米粉、鱼肉或者鸡肉青菜切碎加米煮软饭、火龙果、香蕉、苹果、梨子等水果刮着吃。糖尿病患者按糖尿病饮食。还要多进食通便食物:如火龙果、橡胶、梨子等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用力排便而引起鼻腔粘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2.2.3病情观察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术后每日三次测量T、P、R的变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严密监测血压、血糖的情况;应用抗生素患者,观察有无呼吸费力、身上瘙痒、皮疹等异常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2.4术腔护理 观察有无鼻腔活动性出血,鼻腔填塞物是否固定,鼻腔填塞物如凡士林纱条、明胶海绵、膨胀海绵等应在24~48h,若无活动性鼻出血,医生将根据情况予以拔除鼻内填塞物,请勿自行拔除,拔除填塞物后2小时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如有出血,请用两指压迫鼻翼以及时止血并马上告知医务人员[3]。如果要打喷嚏,请张口深呼吸,以免大量呼吸气流将鼻腔填塞物喷出引起鼻腔出血。出院后1~2周复查1次,及时分离粘连,清除术腔的痂皮、增生的肉芽和小息肉组织,行鼻腔冲洗,直至术腔黏膜上皮化。常规给予激素、吉诺通、局部类固醇喷鼻,特殊情况下给予一定剂量的抗生素[4]。大部分患者经6个月的换药,基本可治愈。

2.2.5口腔护理 鼻腔和口腔是相通的,每次进食后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鼻腔填塞后,只能用口呼吸,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或含西瓜霜含片以保持口腔湿润,防止因张口呼吸引起的咽喉部干燥,不能喝热水及大口喝水,以防引起出血及不适,嘴唇可涂唇膏防止嘴唇开裂。

2.2.6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主要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果患者有频繁地吞咽动作,反复从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块,或前鼻孔有持续血液滴出,应立即进行鼻腔填塞止血。本组病倒中,有3例患者术后前鼻孔持续出血,采用加压填塞止血,肌肉注射“立止血”,静脉输入止血药物后,出血停止。高血压患者术前血压控制和术后血压监测也是预防术后出血的重要措施。另外,观察术腔是否粘连及其他并发症如眼并发症:眶骨膜损伤、视力障碍、鼻泪管损伤;颅内并发症:脑脊液鼻漏、颅内血肿、颅内感染、颅内神经组织损伤等严重并发症[5],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2.3 出院指导

2.3.1 出院后一月内禁辛辣刺激性饮食,尽可能戒烟酒槟榔等不良嗜好;

2.3.2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预防感冒。尽量避免去人多嘈杂的地方,避开过多灰尘和花粉,外出最好带口罩,防止打喷嚏,必要时使用相关药物;

2.3.3 不要用力擤鼻、挖鼻。正确的擤鼻方法:用小手指堵一侧鼻孔、轻轻擤鼻涕,再换对侧。若出院后需行鼻腔冲洗,一定要按照责任护士告知的正确冲洗方法,记住所用的药物及注意事项。

2.3.4出院继续服用医生开的出院带药,继续使用滴鼻药物或激素类喷鼻药物,这些药物将有效帮助正常鼻黏膜的再生。

2.3.5出院后按照主管医生复诊预约的时间给予复诊,一周复查鼻内镜,不适随诊,定期复查。

3 讨论

鼻窦炎鼻息肉属于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应用鼻内镜对患者进行手术,存在微创、准确、彻底和手术以后反应轻等诸多优点。为确保该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护士应做好术前充分准备工作,同时做好术后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加强护理,做好疾病知识宣教,使患者明确术后包括体位、饮食、术腔、并发症观察和复查等方面注意事项,确保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维阁. 术前药物治疗对鼻息肉手术中出血量影响的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2014,(05)

[2] 王海瑞,赵俊亭等. 经鼻内镜手术在慢性鼻窦炎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 河北医学,2014,(02)

[3] 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第4届鼻内镜解剖和手术技术培训班[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4] 张彩. 临床路径在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篇10

鼻息肉与慢性鼻窦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1]。鼻腔狭窄, 形态不规则, 常规检查方法难以窥及全貌, 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由于受视野的限制, 难以完全清除病变, 临床治疗效果不尽人意。随着鼻内镜手术的运用, 使鼻息肉、鼻窦炎的治疗从所谓的治疗性手术, 逐渐演变为恢复鼻腔和鼻窦生理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手术, 本院从2006年2月至2007年9月, 进行83例鼻内镜治疗手术, 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 其中男48例, 女35例, 年龄13~69岁。根据病史、症状及检查所见和鼻窦CT扫描片结果, 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评定标准, 本组Ⅰ型Ⅰ期14例, Ⅰ型Ⅱ期24例, Ⅱ型Ⅰ期25例, Ⅱ型Ⅱ期14例, Ⅱ型Ⅲ期6例。其中单侧17例, 双侧66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0°和70°的WOLF鼻内镜及摄像系统和电视监视下进行手术, 术中使用XPS2000电动切割器。伴有息肉者先用电动切割器切除, 开放全组筛窦及蝶窦, 同时探查和扩大额隐窝及上颌窦自然开口。有15例中甲息肉样变者切除中甲, 其余均保留部分或全部中甲。并患者采全麻60例, 局麻23例。

2 术前准备

术前1 d根据手术通知单, 准备好鼻内镜器械消毒, 0°和70°内窥镜, 导光束放入用40%福尔马林熏箱熏蒸12 h, 配套器械和一般普通器械 (如枪状镊2把、扩鼻器1把、小药杯1只、小碗2只、弯盘1个) 以及布类打包高压消毒。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检查是否携带CT片, 并做好心理护理, 向患者介绍鼻内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区别和优点, 设法稳定患者情绪, 解除患者术前的恐惧感。开放静脉通道。并连接三通道, 以供术中使用。

3 术中配合

患者采取平卧位, 麻醉医生插好管后, 给患者头下放头围, 将头部抬高30°, 术中消毒及铺巾, 双眼不可过紧, 以便观察术中有否复视、眼球外突、瞳孔变化的异常。供给鼻内镜导光束及配套器械, 并接上冷光源及吸引器, 备齐70℃左右的灭菌热盐水 (去雾用) , 提供冲洗盐水。药杯盛0.9%氯化钠内加1%盐酸肾上腺素3~4支30 ml, 使视野暴露充分, 收敛鼻甲收缩鼻腔黏膜血管。注意将丁卡因和利多卡因在台上分开盛放, 以免将丁卡因用来做局麻注射。

术中由于镜面不时被水汽遮住, 为了保持镜面清晰, 需不停地加热盐水以去除镜面水汽。

手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手术出血量, 注意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观察吸引瓶内失血量, 如出血较多, 按医嘱给予代血浆, 加快输液速度, 并用止血药处理。

术后用Merocel高分子止血海绵填塞鼻腔, 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10 ml混合液注射, 使其膨胀。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情况下, 护送患者回病房, 并向病房护士床头交班。

术后收检鼻内镜及配套器械, 及时冲洗吸引器切割器中的血块、组织碎片等杂物, 甩除手柄内的残留水分, 导光束应环绕放置。由于鼻内窥器械属精密仪器, 清洗时应避免碰撞损坏, hammer甩干水后用纱布包好, 严禁接触油污或磨擦, 小心放好。

4 讨论

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视野清晰、并发症少和效果好的优点, 是一门新兴的技术[2]。术前须认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解除其思想顾虑。术中须保持镜面清晰, 有良好的照明和术野, 同时各种器械在术中须保持清洁, 无血痂及分泌物黏附, 便于手术者需要时能立即使用, 以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和出血量的多少, 术中血压最好保持在90/60 mm Hg左右 (全麻手术) 。如出血量<500 ml, 只需输平衡液;如出血较多, 术中除补液外, 应给予立止血注射。术毕时采用Merocel填塞鼻腔, 并注射庆大霉素加地塞米松, 使之充分膨胀压迫止血。Merocel与凡士林纱条相比, 其优点是患者痛苦小、出血少、易于取出。本组83例患者经采用鼻内窥手术均获得了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上一篇:通讯线路下一篇:多尺度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