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健康状况

2024-07-19

慢性健康状况(精选9篇)

慢性健康状况 篇1

“慢性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狭义上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病 (脑卒中) 、高血压、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1,2]。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 且其死亡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3], 其病程特点使患者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248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不同学历、疾病患者各因子的差异, 并分析其相关性, 试图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并为慢性疾病患者的整体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近2年某市各医院慢性疾病患者248例, 其中高血压52例, 心脏病51例, 糖尿病32例, 慢性胃炎23例,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5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 慢性鼻窦炎24例;小学及以下107例、中学82例、大专及以上59例;平均年龄 (54.6±19.6) 岁。

1.2 调查工具及方法

调查工具为SAS、SDS、SCL-90。调查前先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 由患者独立或调查人员协助填写。共发问卷265份, 有效248份, 有效率93.58%。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经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 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患者焦虑发生率为25.4%, 抑郁发生率为54.0%, 焦虑伴抑郁者为19.0%, 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不同疾病患者各因子差异比较

抑郁、偏执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同学历患者各因子差异比较

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SDS总分、SAS总分、抑郁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得分, 均呈正相关 (P<0.01) 。

3 讨论

3.1 慢性疾病病程迁延, 常反复急性发作, 只能控制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并不能彻底的治愈, 易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 如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本文结果显示, 慢性疾病患者焦虑发生率为25.4%, 抑郁发生率为54.0%, 焦虑伴抑郁者为19.0%, 且得分高于国内常模, 这与Schulz R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可能原因有三:其一, 大部分患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疾病的性质、预后、严重程度等;其二, 有些患者担忧巨额的医疗费、生活不能自理等因素而连累家人;其三, 有些患者对药物过于依赖或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3.2 本文结果表明:不同慢性疾病患者抑郁、偏执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多重比较检验, 结果提示慢性鼻炎患者的抑郁、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其他疾病, 分析原因可能为:第一, 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致病程迁延不愈;第二, 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炎症可致鼻黏膜肥厚影响呼吸, 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患者倍感痛苦;第三, 长期用药, 激光、微波或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等。为此, 临床上应加强对慢性鼻炎患者心理方面的关注,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3 本文结果显示, 不同学历患者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焦虑、抑郁情绪更明显。这与陆铮等的研究结果一致:小学及以下发生焦虑或抑郁43.56%, 中学33.74%, 大专及以上22.70%[5]。结果表明, 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越低, 越容易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原因如下:第一, 低学历患者教育程度低, 对疾病少有科学的认识, 治疗依从性差;第二, 低学历患者健康知识缺乏, 不注重身心健康;第三, 低学历患者相对来说经济收入不高, 家庭负担重, 也会增加患者的负性情绪;第四, 低学历者社会地位偏低, 不容易获得社会支持[6]。

3.4 本文结果还发现, SDS、SAS总分, 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得分, 均呈正相关, 提示各负性心理之间可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易致形成恶性循环。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性别、学历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248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不同疾病、学历的患者各因子之间测值的差异,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疾病患者焦虑发生率为25.4%, 抑郁发生率为54.0%, 焦虑伴抑郁者为19.0%, 高于国内常模;不同疾病患者抑郁因子、偏执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学历患者抑郁因子、敌对因子、偏执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DS、SAS总分, 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得分, 均呈正相关 (P<0.01) 。结论:慢性疾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负性心理健康状况, 性别、学历等是慢性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之一。

关键词:慢性疾病,心理健康,焦虑,抑郁

参考文献

[1]张洁, 俞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进展〔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18 (12) :55-59.

[2]杨添安, 黎彬, 孙灵芝.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40 (4) :9-11.

[3]塞冬.关注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J〕.保健医苑, 2010, (10) :44-45.

[4]Schulz R, Beach SR, Des DG,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ion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J〕.Arch lntem Med, 2000, 160 (12) :1761-1768.

[5]陆铮, 吴文源, 蔡军, 等.综合性医院老年病人抑郁症状及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上海精神医学, 2001, 13 (3) :124-125.

[6]温子, 于敬杰杨建立.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特质应对方式、父母养育方式及社会支持情况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 2014, 27 (3) :214-217.

慢性健康状况 篇2

________同志,性别_________民族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年月参加工作。目前身心健康,能胜任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此证明。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

兹有________,性别________,出生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经我卫生室常规检查,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特此证明。(有效期三个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篇三:

慢性健康状况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6月收治的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均符合国家卫生管理部门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3]。其中, 男44例, 女4例;年龄2~6岁, 平均46岁。

1.2 方法

1.2.1 量表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该量表共90个项目, 心理症状情况由10个因子来予以反映;每一个项目都采取5级评分制, 分别是4=严重、3=偏重、2=中度、1=很轻、0=没有。

1.2.2 方法

在评定前, 由我院心理干预人员将总的评分要求和评分方法及时交代给患者, 以便其能够做出不受任何人影响、独立的自我评定;同时将国内常模[3]与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在敌对、焦虑、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等5个SCL-90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乙型炎住院患者在精神病性、偏执、恐怖、强迫和其他肝等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较多, 见表1。

3 讨论

3.1 主要原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对疾病知识缺乏。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疾病, 普通人群还不能正确认识乙型肝炎, 对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歧视、恐惧, 使患者出现自卑心理, 很怕别人歧视, 因此, 易出现敌对、孤独、敏感等负面情绪。 (2) 担心疾病愈后。乙型肝炎患者很担心自己的疾病愈后不佳, 进而出现抑郁、焦虑的不良心理。 (3) 害怕传染给家属。患者不了解自身疾病, 担心传染给家属, 担心转化为肝癌、肝硬化, 易出现抑郁、焦虑心理。 (4) 沉重的经济负担。许多患者被高额的医疗费用折磨得不堪重负, 这也是患出现敌对、抑郁、焦虑等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

3.2 护理干预

(1) 合理收费、合理用药,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缩短住院日,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多采用实惠、经济的药物。 (2) 实施个性化护理, 对患者情况进行准确、全面地评估。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较多, 且其心理问题与家庭、社会、医疗等因素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所以, 需要社会、家庭、医护人员、患者本人共同努力来加强其心理健康护理干预。总之, 要对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全面地评估, 适时给予心理护理和个性化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护患沟通;同时, 要将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调动起来, 以便能够更好地调节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加快其病情恢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13-14.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 肝病学会联合修订,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 19 (1) :56-62.

健康状况确认书 篇4

健康状况确认书

编号:

致 xxxxxx有限公司:

本人            ,身份证号码:                            ,住所地为**省                  .本人应聘贵公司          (岗位)。为顺利完成工作,现就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作出以下确认或承诺:

一、贵公司在与本人订立合同之前,已经就该工作岗位等岗位职责、可能存在的风险、意外保险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充分的告知。

二、本人确认:本人的身体健康状态适合该工作岗位要求,并能够顺利完成职责内的各项工作。

三、目前,本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详情如下:(填写提示: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已有的病情并在后面的横线上记录病情的详细名称,如果有下述选项中不包含的病情,请在横线上记录在180天内经医院确诊并治疗的急性、慢性病名称)

1、心脑血管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

3、消化系统疾病                 4、糖尿病

5、其它疾病

四、贵公司已向本人说明该工作岗位的基本身体健康状况要求,本人确认,本人 □无上述疾病□虽有上述疾病的既往病史但目前病情稳定 ,完全能够胜任该工作;本人承诺,本人自行承担工作期间因自身健康原因(各类疾病)导致的意外情况所产生的法律责任。

五、本确认书是本人所作出的真实的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效力。

确认人  (签字):

20   年  月   日

直系亲属承诺书

编号:

致xxxxxxxx有限公司:

入职贵公司          (岗位),此人系本人的              .其已经签认《健康状况确认书》(编号:        )。本人就其身体状况等相关事宜确认并承诺如下:

一、本人对其签认的《健康状况确认书》不持异议。并证明其所陈述的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及其作出的承诺真实、有效、恰当。

二、如其在工作期间因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意外,本人愿承担由此发生的全部费用。并保证,本人及其他近亲属不会就此要求贵公司承担任何责任。

三、本人基本情况:

姓名:                       入职者的关系:

本人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本人住所:

承诺人:

慢性健康状况 篇5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身心状况,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病程长,反复发作且不可逆转的疾病,在COPD患者中,90%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它将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的老年致死病因,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WHO评估COPD是我国疾病负担序列的第一位。由于COPD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识对于COPD病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调查宗旨在了解患者的自我保健状况和健康教育需求,探讨适合的健康教育内容及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控制和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对象和方法

1.1 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我科60例住院COPD患者,根据其病史、查体、肺功能及胸片检查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COPD诊治标准[1]。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意识清楚,愿意参与测试的60例患者,男46例,女14例。年龄40~89岁,平均6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1例、初中、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16例。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COPD患者进行评估,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疾病常识、呼吸锻炼、全身锻炼、氧疗知识、用药依从性、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等。调查工作以问卷为基础,与调查者交谈,让其理解后填写,共发出问卷70份,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85.7%,最后将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OPD患者的自我保健状况

2.1.1 患者对COPD知识的了解程度

26%的患者对COPD知识较为熟悉,52%的患者了解较少,21%的患者缺乏了解。

2.1.2 患者吸烟情况

COPD患者(60)例中有76.7%(46例)吸烟,其中男性患者中(43例)占71.7%,女性患者(3例)占5%(表1)。

2.1.3 患者对疾病的态度

调查显示,45%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比较关心,28%患者未予以重视;73.3%的患者经常参加锻炼,而只有28.3%的患者经常参加呼吸康复锻炼(表2);在疾病复发时22例(36.6%)即刻就诊,33例(55%)在家服药,5例(8.33%)不服药而等待观察。

2.1.4 患者对氧疗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中,家庭氧疗18例占30%,其中坚持家庭氧疗15h/d,仅有9例,占15%,未进行氧疗42例占70%;在用氧知识调查上患者使用氧流量1~2L/min13例,其余5例按自己主观意愿调节氧流量,7例不知道安全用氧的措施。

2.1.5 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患者都希望加强防治COPD的各项知识,以患者对呼吸康复(90%)和预防复发治疗措施(78.3%)这两项的要求较多(表3)。

χ2=20.75 P=0.0000

P<0.01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病因是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反复气道感染、遗传因素等,引起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吸入环境中的刺激物、药物治疗中断及小气道炎症等[2]。在本次调查52%的患者对COPD基本知识(包括病因、诱因等)了解程度不足,21%的患者缺乏疾病知识。有近1/3患者在对自己疾病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需要对COPD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提高应付疾病的技能,改善健康状态及提高生活质量。

3.2 指导和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模式

3.2.1 指导患者戒烟

吸烟是COPD发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的调查都显示吸烟者COP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戒烟可以明显延缓肺功能的下降,减少COPD的患病率[3]。所以即使是已经发生症状的COPD患者认真戒烟对其缓解病情、提高生命质量仍是有效的、有益的。我们的结果表明,男性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调查46例吸烟患者的戒烟情况,戒烟1年以上的有33例占71%,戒烟不到1年的有6例占13%,戒烟率为84.7%,其中90%是由于COPD、病情加重而戒烟,主动戒烟的少,继续吸烟的7例占15.2%。因此应反复向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戒烟目的和有效的方法,指导家属及陪护用转移疗法控制吸烟,如进食水果及其他零食以转移对吸烟的注意力。增强其戒烟和康复的信心。

3.2.2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康复锻炼和体育锻炼

呼吸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膈肌活动度和功能;控制呼吸频率和呼吸方式以减少肺的残气量;减少呼吸作功或增加呼吸肌的工作效率,增加通气,减轻患者呼吸困难和焦虑[4]。呼吸锻炼的重要性在于为全身机体活动提供必要的通气支持,进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量与耐力。70%的患者进行至少一项的户外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气功等,多数患者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健康,COPD患者对呼吸锻炼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体育锻炼,呼吸锻炼仅占28%。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呼吸锻炼的知识缺乏,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及指导培训力度不够所导致。因此需要加强呼吸锻炼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宣教工作,结合身体活动的实例讲解,在体育锻炼中进行适当的呼吸肌锻炼,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2.3 指导患者有效的氧疗

家庭氧疗是目前COPD患者的病情得以稳定、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确切措施。长期氧疗可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症状,增加活动范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家庭氧疗要求吸氧15h/d以上[5]。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坚持家庭氧疗15h/d,仅有9例,占15%。经济条件较差的则未坚持家庭氧疗。家庭氧疗有氧气瓶吸氧和制氧机吸氧两种。护士应向家庭用氧患者及家属宣传氧气流量调节,安全用氧注意事项等知识,达到安全有效的给氧目的。

3.3 确定护理干预的内容,推行住院患者医院内外一体化的健康教育COPD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缺乏相应的了解,多数患者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希望通过医护讲解、定期复诊、宣传资料、病友介绍、电话咨询等获得相关COPD的知识。

本次调查显示,在COPD患者中健康教育开展还不够,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不足,住院健康教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开展院内院外一体化的健康教育,从控制COPD吸烟、呼吸康复、疾病复发预防、病情控制、氧气疗法、心理康复、营养调节、用药指导等多方面实施护理干预,根据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特点进行讲解、指导定期复诊,编写图文的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供患者阅读,举办病友联谊会、定期开设知识讲座,上门随访等方式,并充分利用电话通讯及网络拓展院外教育空间,进行个性化教育,从而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2]郝伟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国全科医学,2004,7(6):365.

[3]周玉明,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2):68-70.

[4]王曾礼,冯玉麟,主编呼吸病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59-661.

慢性健康状况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象为2014年11月-2015年9月在清城区人民医院入院,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COPD (Ⅰ-Ⅳ级) 急性加重期诊断, 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 (71.3±8.2) 岁;男性25例, 女性21例。入选标准如下:肺功能检查FEVl/FVC<70%, FEVl (38.79±14.28) %。同期选择54例65~85岁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并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疾病及糖尿病、肿瘤、风湿结缔组织疾病。

COPD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符合GOLD 2011并参照GOLD 2013指南慢阻肺诊断标准。选择Ⅰ-Ⅳ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法: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化痰、解痉等治疗2 w, 治疗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问卷

调查的问卷包括BAI、BDI、PSS、SCL-90等。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治疗资料主要包括住院天数、活动情况。

1.3 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

对患者作简单的解释和说明后, 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填写调查问卷。使用Epidata 3.0录入资料。按照量表的使用说明, 计算每个量表或维度的分数。分类资料用绝对数进行描述, 使用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 (包括年龄、量表得分) 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 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治疗后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用STATA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46例患者, 54例健康者。46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 平均年龄为 (71.3±8.2) 岁。54例健康者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 平均年龄为 (69.5±7.8) 岁。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其他慢性病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前后对比情况

从总体上看, 除PSS外, 治疗前后COPD患者的BDI、BAI和SCL-90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或P<0.01) , 治疗前得分高于治疗后。SCL-90各个方面的结果显示:除偏执项目外, 治疗前后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障碍、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或P<0.01) , 治疗前患者的得分普遍较高, 治疗后较低。详见表2。

2.3 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情况

从总体上看, 除治疗后COPD患者的BAI和PSS得分仍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P<0.05) , 治疗后COPD患者的BDI和SCL-9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SCL-90各个方面的结果显示:除治疗后COPD患者的人际障碍和其他项目得分仍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 (P<0.05) , 治疗后患者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焦虑是一个人感到自身躯体完整性和个性受到威胁时产生的紧张、恐惧的心态[2]。抑郁是闷闷不乐、忧郁压抑的心境, 主要是由现实丧失和预期丧失引起。COPD患者要对不断恶化的肺部进行治疗, 患者及家庭经济负担重, 心理压力大, 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同时焦虑抑郁障碍又导致COPD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 加重呼吸困难的主观感觉, 因此COPD与焦虑、抑郁有较高的共患率是其病程进展中最主要的表现之一。国内研究报道, 经历了急性加重期的COPD患者, 抑郁的患病率为19%~50%, 焦虑的患病率为9%~58%, COPD患者罹患焦虑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3~10倍[3]。本次研究亦发现, 治疗前后COPD患者的BAI、BDI均高于治疗后, 治疗后患者的BAI仍高于对照组, 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

PSS主要通过对知觉的紧张状况来反映压力程度, 是一般性的压力测量工具。可以用于评价社区人群, 也可以用于特殊人群。本次研究发现, COPD患者治疗前压力>治疗后, 治疗后压力>对照组, 表明COPD患者其临床症状带来的压力较大, 远高于正常对照组。心理压力会影响内分泌和免疫力, 降低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 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 降低生活质量, 因此对COPD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是减轻其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许多研究表明, COPD患者有特殊的行为特征, 表现为压抑情绪, 特别是过分焦虑、压抑、克制和抑制等[4,5]。本研究发现治疗前后患者的SCL-90得分存在差别, 治疗前高于治疗后, 各个项目除偏执项目外, 其他各项目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COPD患者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多个方面, 对心理造成综合的损伤。而治疗后患者的SCL-90得分与正常对照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经过治疗患者的心理障碍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 COPD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表现为BAI、BDI、PSS、SCL-90得分较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的转变, 医务工作者在对COPD患者治疗过程中, 应减少COPD患者的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问题, 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摘要: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Ⅰ-Ⅳ级) 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纳入清城区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6名临床诊断COPDⅠⅣ级的患者, 另设5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和对照组贝克焦虑量表 (BAI) 、贝克抑郁量表 (BDI) 、知觉心理压力量表 (PSS)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和人口学资料,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与对照组人群的心理状况得分。结果 46例患者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及年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疗前患者的BDI、BAI、SCL-90 (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障碍、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其他项目) 的得分高于治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或P<0.01) , P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患者的BAI和PSS得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治疗后COPD患者的BDI和SCL-9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医生在治疗前应及时提供心理干预, 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问题, 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COPD,贝克焦虑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知觉压力量表,SCL-90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5-264.

[2]黄翠萍, 梁素霞, 任杰嫦, 等.鼻咽癌放疗患者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6) :860-861.

[3]王辰.呼吸病学新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71-76.

[4]陈何健, 边红燕.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 (4) :470-472.

慢性健康状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7例ICU资料完整患者, 其中男59例, 女38例;年龄24~93岁;心内科35例, 神经内科19例, 呼吸科12例, 内分泌3例, 肾内科4例, 消化内科4例, 妇产科2例, 神经外科12例, 普外科4例, 泌尿外科1例, 其它1例。存活75例为存活组, 死亡22例为死亡组。住院不足24h, 年龄小于16岁或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均为纳入本研究。

l.2方法

整理和记录每例患者住ICU后第1个24h内的最差参数, 作为评分用变量值。按APACHEⅡ评分需要的参数收集数据, 用中文版《危重疾病评分系统》[2]计算机软件计算每例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分值和预测死亡危险性, 计算不同分数段及总体的阳性率和敏感性。

l.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PACHEⅡ评分与患者死亡情况

97例患者评分5~44分, 平均 (18.8±8.1) 分, 根据APACHEⅡ评分分数, 以每10分段排列, APACHE II分值、患者的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三者呈正相关;各分段间预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结果中患者总体评分的达到阳性率95.2%, 敏感性达到90.9%, 见表1。

2.2 两组间预测病死率统计学结果

97例患者在ICU住院时间因素、年龄因素、APACHEⅡ评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见表2。

3 讨论

ICU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 治疗监护干预性强, 需要一种有效可靠的病情评估系统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治。急性生理学指标、慢性健康状况和年龄因素是APACHEⅡ评分系统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 APACHEⅡ经过自身的发展和在临床上得到的不断改进, 被证实是目前为止推测ICU患者死亡率的准确方法[3]。

本研究将APACHEⅡ分值分为四段, 结果显示患者的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随着APACHEⅡ评分分值的增大而上升, 在评分>10分后, 死亡率明显升高, 预测死亡率从6.75%逐渐增加到71.40%, 实际病死率从8.30%逐渐增加到72.70%, APACHEⅡ评分高分值的患者预后差, APACHEⅡ评分≥20时应提高警惕, 应加强监护、积极治疗, 尤其是分值≥30分的患者应尤为重视, 死亡率极高。统计结果提示, 各分段间预计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关文献报道[4], APACHEⅡ值<10分, 病死率的可能性很小;分值在10~20分之间, 病死率大约占50%;APACHEⅡ值>20分, 病死率达到80%~100%。本项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通过对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发现, ICU住院时间、年龄是影响ICU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从预计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的比较可以看出, 整体上预计病死率高于实际病死率, 但在≥20分值的两个分组里实际病死率均高于预测病死率, 这与文献报道一致[5]。在阳性率和敏感率方面, 本组研究随着APACHEⅡ评值分值的增大, 阳性率有所下降, 敏感率也逐渐增高, APACHEⅡ评分≥20时, 敏感性明显升高, ≥30分阳性率敏感性可达100%。APACHEⅡ设计的初衷是评判综合ICU患者病情的。及时了解APACHEⅡ评分及预测死亡风险系数, 客观了解疾病严重程度, 施行不同的监护和治疗措施, 预测预后;同时也可根据不断变化的评分值来改变治疗办法, 有效地利用ICU有限资源。与此同时, 每所医院ICU的APACHEⅡ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为开展危重病学学术交流及ICU质量控制提供有力基础。

本研究结果表明, APACHEⅡ较好地应用于ICU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 是控制医疗质量及合理利用ICU资源的依据。

摘要:目的 应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 评价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ICU) 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并验证在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7例危重患者的资料用APACHEⅡ进行评分及预测病死率。结果 97例患者评分5~44分, 平均 (18.8±8.1) 分, 存活组75例评分 (16.5±6.4) 分, 死亡组22例评分 (26.8±8.3) 分 (P<0.05) 。结论 评估ICU患者病情程度、预后、控制医疗质量及合理利用ICU资源可应用APACHEⅡ评分系统。

关键词:APACHEⅡ,ICU,危重疾病

参考文献

[1]李曦, 岳凤, 刘国锋.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在ICU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8, 8:1237-1238.

[2]陈洁茹.APACHEⅡ评分系统在综合ICU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3, 34 (10) :89.

[3]江学成.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临床应用和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 12 (4) :195.

[4]侯百东.APACHEⅡ评分在危重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1997, 12 (9) :735.

慢性健康状况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96例危重病患者,按照治疗后存活、死亡为依据分成观察组(存活)和对照组(死亡),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5.3±13.2)岁,感染性休克13例,创伤性休克15例,急性胰腺炎9例,急性中毒11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3.2±12.8)岁,感染性休克15例,创伤性休克14例,急性胰腺炎7例,急性中毒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经股动脉、桡动脉采集足量的动脉血,经血液分析仪展开血乳酸水平检测,并对其展开动态监测。监测患者APACHEⅡ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10分,随着APACHEⅡ评分增加,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也随之增加;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危重病患者的发病十分迅速,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目前已经受到了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几年,随着危重病患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危重病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临床医学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相互独立,涉及到的学科包括监护、诊断检测、治疗设备、技术的动态观察等。研究与实践证实,对患者病情观察、监护,随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对患者病情展开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使患者生存率得以显著提高。在对患者实施检测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指标展开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危重病病情、预后展开准确的预测,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APACHEⅡ评分系统可靠,简单,优势明显,目前为危重病患者普遍使用的一个评分系统,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北京等大城市已经被广泛应用。近几年,关于APACHEⅡ评分的研究逐渐深入。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危重病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的目的,对本院收治的危重病患者展开了分组观察,结果发现,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10分,随着APACHEⅡ评分增加,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也随之增加;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

总之,危重症患者APACHEⅡ评分、动脉血乳酸水平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涛,梅鸿,刘映,等.危重病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相关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0):3419-3420.

[2]马春霞,曹相原.早期动脉血乳酸评估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研究.宁夏医学杂志,2015,32(10):894-896.

[3]张美媛.急诊危重病情的识别与判断.中国全科医学,2014,17(5):1673.

[4]曾琦,邢柏.危重病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中国热带医学,2015,6(3):466-467.

草桥镇慢性病防治状况分析 篇9

1 现状

1.1 基本情况草桥镇辖8个行政村, 总人口数38106人。

现有1所乡镇卫生院, 12个村卫生室, 卫生院职工总数54人, 其中防保人员5人, 防保人员中专学历3人, 职高1人, 无学历1人。

1.2 慢性病现状

我镇2007年对35岁以上农村居民开展了慢性病患病情况调查, 被调查人数16304人, 患有各类慢性病人数4451人 (27.30%) ,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6.04% (2107/7746) , 女性为27.39% (2344/8558) 。35岁以上农民慢性病患病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1863例 (11.43%)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1137例 (6.9 7%)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C O P D) 9 1 2例 (5.59%) 、冠心病292例 (1.79%) 、脑卒中203例 (1.24%) 、糖尿病25例 (0.15%) 、恶性肿瘤19例 (0.12%) 。构成比分别为41.86%、25.54%、20.49%、6.56%、4.56%、0.56%、0.43%。

2 存在问题

2.1 缺乏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

目前, 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多限于街头墙报和患者就诊时的简单介绍。这种被动式的宣传不能达到普及和深入, 从而使农村居民缺乏健康防病意识。

2.2 缺乏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降低慢性病发病率的根本措施是开展群体预防, 而群体预防工作需要相应的政策和经费作保障。目前尚未建立经费补偿机制, 由于乡镇卫生院缺乏慢性病防治经费, 影响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2.3 缺乏疾病管理系统支持

慢性病的监测、登记、上报和统计网络不健全, 系统不到位, 影响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慢性疾病的动态监测和防治服务工作的开展。

2.4 缺乏工作积极性

我院对慢性疾病的筛查工作多属被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而工作人员缺乏掌握社区居民慢性病发病状况和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乡镇卫生院的慢性病防治人员学

历结构以中专、职高为主, 仅有2人为防保专业毕业,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防保站业务人员相关业务知识缺乏, 难以保证工作的全面开展。

3 对策探讨

3.1 加强健康教育

慢性病控制的关键在于“知”、“信”、“行”。利用现代媒体, 探索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运用传播、教育、指导、说服、鼓励等方法帮助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指导并养成正确的方式和习惯。3.2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在明确慢性病防治功能和内容的基础上, 建立慢性病防治的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制度, 完善慢性病防治的组织和监控激励机制, 从制度、体制上加以保证。

3.3 加强专业人员培训, 建立高素质的慢性病防治队伍

健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技术队伍, 在现有人员中培养业务骨干, 并经常性地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保证工作质量。3.4建立慢性病监测体系和信息统计系统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防治技术是社区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基础。尽快建立完善的慢性病监测体系和信息统计系统, 使上级技术部门及时对基层工作进行指导和信息反馈。

3.5 逐步完善健康档案

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 充分掌握社区居民的动态健康状况。针对影响本社区居民的主要慢性病, 切实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定期随访。

3.6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主管部门应明确慢性病防治的费用筹集来源和相应的投入额度, 确定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比例并确保其到位。

4 小结

上一篇:小世界网络模型下一篇:Ajax和PHP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