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2024-11-06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精选12篇)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篇1

0 引言

随着大学体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 体育课程进行了大的改革, 教学目标更注重对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彩, 新兴项目不断进入体育课堂, 各种教学手段、形式的运用, 使体育教育各具特色。自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并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 我院严格执行各项标准的测试, 但仅停留在数据的统计上, 没有进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研究与分析。本文旨在对我院11级至13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进行抽样统计分析, 全面了解和掌握我院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为我院体育教学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也为我院今后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11级至13级所有在校学生的体质测试数据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样方法有效样本为800人, 其中男生600人, 女生20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 在《中国知网》和《体育科研网》查阅2002年至2013年有关高校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论文和报告、书籍l0余篇。

1.2.2 测试法

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进行, 对我院11级至13级全体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1000/80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等项目进行测试。测试仪器为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认定生产的体质健康测试仪器和数据采集仪器。

1.2.3 数理统计法

用WPS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并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4 走访调查法

通过对学生的交流, 听取他们对体育课程教学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见与建议。询问本校及云南省其他高校的专家、教授, 听取他们对本课题的意见与建议, 对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

2 研究与分析

2.1 身体形态指标的研究与分析

身高、体重标准评价学生的身体形态水平, 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 是一项重要指标, 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的身体成分。

参与抽样的学生身高、体重标准测试结果统计如下:男生中营养不良占4.5%, 体重偏低占42.5%, 正常体重占44.5%, 超重占5.33%, 肥胖占3.17%;女生中营养不良占5%, 体重偏低占44%, 正常体重占42.5%, 超重占7%, 肥胖占1.5%;合计全体被测试学生营养不良占4.625%, 体重偏低占42.875%, 正常体重占44%, 超重占5.75%, 肥胖占2.75%。

从测试结果统计看出:我院女生超重的比率比男生略高, 男生肥胖的比率比女生高, 女生营养不良和体重偏低的比率却明显比男生高。通过总体分析, 可以发现我院正常体重的人数只占这次随机抽样的44%, 体重偏低的人数占到了42.875%, 学生身体形态失衡、身体发育状况及营养水平不理想是值得我们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2.2 生理机能状况的研究与分析

生理机能状况评价主要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和台阶试验评定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技能水平。

肺活量与人的呼吸密切相关。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氧, 机体只有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人体内部的氧供给全部靠肺的呼吸来获得, 在呼吸过程中, 肺不仅要摄入氧气, 还要将体内代谢出的二氧化碳排出。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肺是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这个中转站的容积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这是检测肺功能的最直观、也是最客观的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是人体自身的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 即每千克体重肺活量的相对值来反映肺活量与体重的相关程度, 可反映个体肺功能的变化和有氧耐力水平。

台阶试验指数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数。台阶试验指数值越大, 则反映你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越高, 反之亦然。经常参加有氧代谢运动, 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做有氧运动时, 体内不产生乳酸堆积, 心率和呼吸保持在稳定的状态, 因而持续运动时间长, 安全性高, 脂肪消耗多, 有利于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我院参与抽样的学生生理机能各项测试结果统计如下:男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秀占5.83%, 良好占23.83%, 及格占67%, 不及格占3.34%;男生台阶试验指数优秀占5.83%, 良好占22.5%, 及格占64.33%, 不及格占7.34%;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秀占4.5%, 良好占18%, 及格占40%, 不及格占37.5%;女生台阶试验指数优秀占6.5%, 良好占23.5%, 及格占42%, 不及格占28%。合计全体被测试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秀占5.5%, 良好占22.375%, 及格占60.25%, 不及格占11.875%;台阶试验指数优秀占6%, 良好占22.75%, 及格占58.75%, 不及格占12.5%。

从生理技能各项测试结果统计可以看出, 我院男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测试指数基本满足标准, 但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严重偏低。究其原因, 大部分女生平常不注重身体锻炼, 课余时间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所致。

2.3 身体素质各项测试结果统计表

身体素质评价以50米跑、1000/800米跑评定速度、耐力, 以立定跳远评定下肢的爆发力, 以男生引体向上评定上肢相对力量, 以女生坐位体前屈评定身体柔韧性。

我院参与抽样的学生身体素质各项测试结果统计如下:男生中50米跑优秀占11%, 良好占44.67%, 及格占35.33%, 不及格的占9%;男生1000米跑优秀占8.17%, 良好占20.17%, 及格占59.16%, 不及格占12.5%;男生立定跳远优秀占9.83%, 良好占43.17%, 及格占38.5%, 不及格占8.5%;男生引体向上优秀占8%, 良好占17.17%, 及格占54.17%, 不及格占20.66%。女生50米跑优秀占8.5%, 良好占27%, 及格占54%, 不及格占10.5%;女生800米跑优秀占5.5%, 良好占16.5%, 及格占52%, 不及格占26%;女生立定跳远优秀占3%, 良好占39.5%, 及格占43%, 不及格占14.5%;女生坐位体前驱优秀占21%, 良好占51%, 及格占25.5%, 不及格占2.5%。被测试的全体学生中50米跑优秀占10.375%, 良好占40.25%, 及格占40%, 不及格占9.375%;1000/800米跑优秀占7.5%, 良好占19.25%, 及格占57.375%, 不及格占15.875%;立定跳远优秀占8.125%, 良好占42.25%, 及格占39.625%, 不及格占10%;引体向上/坐位体前驱优秀占11.25%, 良好占25.625%, 及格占47%, 不及格占16.125%。

从身体素质各项测试结果统计可以看出我院学生力量柔韧类素质整体状况良好。男生引体向上的不及格率反映出男生在上肢力量的发展上欠缺, 而女生身体的柔韧性相对不错, 优秀率达到了21%。

3 讨论

3.1 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

现在的学生非常喜欢时尚的体育项目, 有欣赏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欲望和兴趣。从体育课可以看出, 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主要是因为课程教学时间较少, 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传统项目较多, 时尚项目较少, 且出现和中学学习内容重复的教学现象,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能从体育锻炼中享受到运动的快乐, 所以学生在运动锻炼中是以一种被动的态度来学习和锻炼的。

3.2 运动场地紧缺、设施破旧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和学生运动兴趣取向的改变, 现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运动锻炼的要求。当今大学生较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主要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这些项目大多数由于场地有限, 很多学生只能当看客。

4 措施

4.1 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教师开始学习新项目到教授新项目, 倡导终身体育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健康价值观、教师的学习观、教师的评价观, 不断学习新的体育项目, 掌握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对体育课的内容进行改革, 突出健身性、实用性、娱乐性, 增加同学们喜欢的时尚的教学内容, 满足学生们的爱好和需求。培养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增加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 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场地紧缺、设施不完善和经费紧张, 是各高校特别是职业高等学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各级职能部门, 应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和培养人民终身体育的态度出发, 重新人士体育教育在学校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大体育教育的投入, 扩大体育场地, 改善体育设施, 充分发挥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实用性, 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参加体育锻炼的空间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

4.3 合理膳食, 科学安排体育锻炼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科学安排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饮食结构能有效的控制人体能量的摄入, 从而控制学生的身体形态, 调节体内能量的需求。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 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应当开设相关的营养学、养生学等课程或讲座, 体育教师应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相关的知识。

4.4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主动接受体育指导、教育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终身体育的形成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以及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主体需求等有密切关系。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思潮, 是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学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本途径,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首先, 要在体育教学中把学生已经培养起来的对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 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大学生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对体育的直接兴趣, 而应当对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功能等有全面的理解, 进而积极自觉地、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变被动为主动, 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

其次, 要让学生了解自我, 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教会学生了解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较的特殊性, 善于分析、判断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层次和水平, 以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取长补短, 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第三, 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在反复不间断地实践中, 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 不断提高体育的水平, 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篇2

中心小学学生的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

2、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

3、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1、运动场地严重匮乏,各种运动项目无法很好的开展。课堂上的运动负荷完全达不到要求。课外体育活动更是无法充分开展。

2、学校对体育这个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载体,理应承担起学生强身健体的任务。然而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家长也只重语数,把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降到最低点,认为学生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也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高分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加上近几年学校的“安全官司”接连不断,导致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时,尽力追求安全,不敢放开手教学,校领导也只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上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对于体育课上学生是否得到了锻炼也就不再过问。

3、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充足的活动时间

绝大部分的学生不但有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辅导班。由于课业负担的增加,使这些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化课的学习中,很少顾及自己的活动及休息时间,有时候,甚至连课间十分钟的时间也难以保证。

4、劳动减少,体质下降,不能参加较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现在的孩子大部分在家是独身子女,家长含在嘴里,捧在手里,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仗着祖父辈及父母的宠爱,连家务的边都摸不到,缺乏了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而且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娇气的性格,一遇到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或者不好的天气(炎热或寒冷),潜意识使其产生了惧怕及抵制心理,如上种种,使之学生体质下降。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影响占了不容忽视的地位,过去爬楼梯,现在坐电梯;过去骑自行车,现在坐汽车;人类的劳动活动大大减少,造成体能下降。

5、学生营养不均衡,营养过剩,胖墩增加

学校里有那么多的“小胖墩”,究其原因,主要是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大量的饮料、膨化食品食用、学生的挑食、偏食等等都造成了营养不平衡,加上遗传及营养过剩等综合性的因素,使学生中肥胖者的数量日趋渐增。这些小胖墩在运动中比常人承受了更大的负荷量,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使胖墩们对运动产生了畏惧心理,减少了活动量,也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降。

那么,我们改如何去改变这些让人堪忧的现状呢,建议:

1、让小场地发挥大用途。教师开动脑筋,利用有限的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保证学生课堂的活动量,同时学校在排课时措开

时间段,灵活排课,改变体育课只能排在第三节或下午的规律,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2、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强化增强体质的意识。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旨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他们心理进行备课,使教材安排、组织形式、教法手段,教学语言等新鲜活泼。如果只重视动作技术的准备,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意自己 “教授”,而忽视学生 “接受”,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教法更新颖多变。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安排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如游戏法、竞赛法等,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会感到枯燥,活动起来积极性高。只有当学生对

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才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去锻炼身体,弥补自己的缺陷。

4、切实开展每天的 “阳光体育活动”。通过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使孩子动起来,将孩子“赶”到操场上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

5、加强两操管理,提高锻炼质量。课间操时间较短,内容单一,学生缺乏兴趣,运动负荷小。也许有人认为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然而,这正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发展耐力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6、与家长合作共同搞好学生体育锻炼。改变家长观念,让家长知道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我们可以定期给家长一份运动情况表,把学生的在校锻炼情况告诉家长,使家长了解其子女的体质状况,知道其子女哪些方面的不足,共同找出改变这一现状需采取的措施。

7、体育课程的延伸,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单靠每周几节课来改善,其效果可能不明显,因此,促进学生利用校外的体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可以减轻学生的文化学习负担,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适度的体育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学校可主动与社区挂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体育活动,如健身操、舞蹈、小型趣味体育项目的比赛等;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去进行

体育活动的宣传与表演,把体育课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奉献给社区,这种做法既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又增加了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篇3

关键词:城镇;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测试

“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成为广大民众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体质,对人个体而言,是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城鎮人群和农村人群体质上的差异,除了受生活环境影响外,对自身体质的有意识关注度不断提高等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是原因之一,诸多因素造成了二者差距。本文对我省城乡居民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通过对比找出其差异的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城乡村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测试对象、项目及时间

1.1 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我省城镇和乡村居民,年龄在40岁至59岁之间。

1.2 类别与样本量。

城镇和乡村居民按性别分为4类样本,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40-44、45-49、50-54、55-59),4类样本共计16个年龄组。每一年龄组抽样150人,总样本量为2 400人。

1.3 测试项目。

身休形态:身高标准体重、皮褶、腰围、臀围;

身体机能:肺活量、台阶实验(脉搏);

身体素质: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

1.4 测试时间。

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

2.测试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形态统计分析。

2.1.1 身高标准体重(体重指数BMI)。

城镇居民身高标准体重均高于乡村(P<0.01)(表2-1)。整体情况城镇肥胖或超重比例较乡村大。(N表示测试人数,下同)

注:黑龙江省人群体重分析

根据BMI可对体重进行如下分类:BMI<18.5为体重过轻;BMI<20为体重偏瘦;BMI=20-25为正常体重;BMI>25为超重;BMI>27为肥胖。

2.1.2皮褶厚度比较。

城镇居民上臂皮褶厚度和腹部皮褶显著高于乡村(P<0.01)(表2-2)。

人体脂肪组织总量中约有2/3分布在皮下组织中。通过皮褶厚度可测量皮下脂肪组织,进而推测人体脂肪组织的总含量。通过(表2-2)得出城镇居民人体脂肪组织的总含量多于乡村居民。

2.1.3腰围、臀围身高比值的比较。

城镇男子腰围显著高于乡村(P<0.01),城镇女子显著低于乡村。城镇男子臀围大于乡村(P<0.05),城镇居民女子略小于乡村(表2-3)。

2.2身体机能统计分析

2.2.1肺活量/体重比较。

城镇男子显著低于乡村(P<0.05),城镇女子显著高于乡村(表2-4),得出女子肺活量的衰减城镇慢于乡村。男子肺活量的衰减城镇快于乡村。

2.2.2运动后脉搏频率比较。

根据运动后脉搏频率恢复速度可评价心脏的调节机能。脉搏恢复越快的,说明心脏调节功能越好。以第三分钟指标最有意义。

男子和女子都是城镇显著高于乡村(P<0.01)(表2-5)说明运动后脉搏频率恢复速度乡村快于城镇。

2.3身体素质统计分析

2.3.1坐位体前屈比较。

坐位体前屈是评价人体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的指标。

城镇居民略低于乡村(表2-6)。乡村居民身体柔韧性素质好于城镇。这应该和乡村居民在田间劳作的特点有关。

2.3.2闭眼单脚立比较。

闭眼单脚立是反映人体平衡能力的指标。城镇显著高于乡村(P<0.01)(表2-7),说明平衡能力城镇居民显著强于乡村。

2.3.3选择反应时的比较。

选择反应时是评价神经、肌肉系统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指标选择反应时城镇显著短于乡村(P<0.01)(表2-8),说明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城镇显著快于乡村。这可能与乡村人体能消耗大、过于劳累、营养条件较差有关。由于劳动的特点,肌肉的相对力量较大,但比较僵硬,灵活性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城镇人由于营养条件好,缺少锻炼,体内脂肪严重堆积,造成肥胖或超重的比例较高。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上班族缺乏锻炼时间,同时压力过重导致的失眠、情绪低落也在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不断深入、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肥胖能导致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发生,以至于取代了营养不足和传染病等传统健康问题,成为健康不佳的最突出原因。世界卫生组织于1997 年也将肥胖明确宣布为一种疾病。

从身体形态来分析,腰围身高比和臀围身高比主要是反映体型特点的指标。由于城镇居民身高比乡村居民高的特点,虽然城镇居民体内脂肪含量高于乡村,但在腰围体重比和臀围体重比中,城镇男子与乡村男子无显著差异,城镇男子只分别高出0.92mm和0.55mm,城镇女子甚至分别低于乡村女子1.26mm和0.19mm。双方的身高标准体重比也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身材匀称。

3.1.2城镇居民的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好于乡村。但乡村居民心肺调节功能好于城镇。从身体机能分析,城镇居民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好于乡村。但从肺活量体重比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城镇男子肺活量的衰减比乡村居民快。运动后脉搏频率恢复速度乡村比城镇快。身体机能总体情况乡村好于城镇。这和乡村居民体力活动多,走路的距离也比城镇多有关。另外,城镇空气污染严重也是心肺机能下降的原因。缺乏体育锻炼加上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导致这一群体的身体机能提前衰老,也可说明部分城镇居民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

3.1.3乡村居民躯干、腰、髋等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相对肌肉力量好于城镇。但在身体平衡能力、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等方面城镇好于乡村,说明城镇人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强于乡村人。

3.2建议。

3.2.1提高城镇、乡村居民的健康意识,请专家进行健康知识讲座。

3.2.2重点增加乡村居民的饮食营养,改善饮食结构。

3.2.3加强“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体育教师的培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使乡村居民从小就进行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

3.2.4改善农村学校的卫生条件和学生的营养状况,结合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增长。

3.2.5指导乡村居民多进行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的运动练习。以此缓解体力劳动带来的身体疲劳。

3.2.6组织成立农村体育协会,定期进行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比赛。

3.2.7大力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

3.2.8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倡导城镇居民以步代车。周末到郊外进行陡步运动。

3.2.9向社会开放各级体育场馆,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运动场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攻关软科学项目“我省城乡居民体质健康状况分析与提高体质问题研究”的主要部分(GC09D506)。

参考文献:

[1]肖丰,李萍,傅道华,张培志,孔祥宁,刘晓军. 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2.

[2]黑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 黑龙江省体育局,2005.

[3]河北日报,2006.

[4]2005年黑龙江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黑龙江省体育局,2005.

[5]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14,35-36.

[6] WHO/NUT/NCD.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M]. Report of a WHO Consullation of Obesity.Gneva: WHO,1997:3-5.

在读中专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篇4

中专阶段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如何, 将会影响到中专学校人才培养合格率的问题, 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校变化的连续性, 本文通过对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2012级150名男生的身体素质及心血管机能进行三年的跟踪调查, 客观准确地分析学生体质变化情况, 为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中专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中专部2012级150名男生, 入学年龄:17至21岁, 身体健康, 没有病史。

2. 研究方法

第一,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对在校中专学生身体素质和采用运动医学中的心血管机能测试——台阶机能试验, 进行连续五次 (12.09, 13.05, 13.09, 14.05, 14.09) 测试, 测试指标:铅球、引体向上、立定跳远、50米跑、1000米跑、台阶指数。

第二, 把获得的数据经过统计处理, 分别进行各个单项指标及各年级整体之间的分析、对比, 来反映在校中专学生的体质发展情况。

二结果分析

1. 身体素质

2012级中专学生在学校期间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 经过跟踪测试, 三年里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P<0.01) , 98%以上是入校时成绩差, 在一、二年级成绩呈现上升趋势, 在三年级成绩出现下降, 但三年级成绩又高于入校初期 (见表1) 。

通过观察各个项目的数值变化, 学生在三年学习生活过程中, 明显表现出不均衡性, 即测试项目指标在一、二年级呈现增长, 而在三年级又略有下降。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这种现象, 是因为学生在入校前的准备考试阶段, 学校开展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较少, 学生参与人数少, 没有针对性, 多是简单的走过场形式, 有些父母家长过分溺爱子女, 不鼓励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 学生的饮食习惯和方法不科学, 学业负担又重, 为了准备考试体育锻炼减少了, 这个时候身体素质较差, 各个项目的成绩指标最低。在考入中专学校以后, 体育锻炼的各种机会和时间增加了, 各项目成绩上升, 进入中专三年级的时候, 由于学生学习和就业负担加重, 学校又取消了体育课, 同时毕业实习减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 这些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2. 心血管机能

经过三年的追踪观察、测试, 心血管机能的台阶指数总体反映呈上升趋势 (P<0.01) , 见表2。入校初期平均指数为52.67, 是“差”的等级, 只有10.66%达到“中”的等级。平均指数在一、二年级有所提高 (58.52、67.86) , “中”等级的人分别占19.33%和22.67%, “良”等级以上的人分别占20.67%, 24.00%。三年级和一、二年级相比有所下降, 平均指数57.69, 3.65%的人达到“良”。总体上看, 中专学生心血管系统工作能力在校期间呈发展趋势, 与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三结论

第一, 增强中专学生的体质, 改善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是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追踪实验结果, 学生们在学校期间体质发展呈上升趋势, 三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育课教学有待于加强, 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学业及健康的体质走向社会。

第二, 中专学校学生在入校初期, 心血管机能和身体素质较差, 因此一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 要考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四建议

第一, 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为学生健康成长做好服务工作, 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教师要把好教学关, 向课堂要效益,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切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有效地发挥体育课、课外活动、课间操等的作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安排教育内容, 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多做贡献。

第二, 体育教师要积极与校医务室沟通, 认真做好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搞好卫生知识宣传, 进行饮食与营养、运动与保健的指导, 加强学生的常见病防治知识的学习, 特别是季节性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学习, 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增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 体育老师要加强钻研, 积极实践新课标, 让学生喜欢体育课, 让学生乐学、乐练, 扎扎实实地上好体育课。教学中做到课堂与课后相结合, 发展技能与体能相结合, 传授知识与培养意识相结合, 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意识的培养, 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 强化对学生健康行为的指导, 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第四, 学校要营造锻炼氛围, 体育老师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 组织各种形式的锻炼活动, 引导学生去参与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学校要向家长宣传“健康第一”的思想, 提高家长认识, 更加关注子女的体质健康问题,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从营养、体育锻炼、个人卫生等方面与学校配合, 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校要组织一系列的小型体育活动和竞赛, 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 让学生有个展示自己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的舞台, 帮助学生确立一个体育锻炼的目标。学校要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 做好各项的数据统计汇总, 及时分析, 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做好跟踪调研工作。

摘要:运用跟踪调查与测量法, 对中专学生近三年来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心血管机能跟踪调查, 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 为进一步促进中专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专,学生体质,身体素质,心血管机能

参考文献

广鹿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汇报 篇5

根据县人大《关于对我县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通知》要求,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生体质健康基本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本现状:2015年10月份,我校依据大连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跳绳、50米跑、3—6年级仰卧起坐、5—6年级400米。参加测试的人数总计542人,及格人数为366人,良好人数为144人,优秀人数为13人,及格以上510人,及格率为94.1%,良好率为26.57%,优秀率为2.4%。从及格率来看超过国家规定的85%的标准,但是优秀率很低,良好率也不高。

发展趋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丰富,注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但是,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的方面反而呈下降趋势。主要出现在部分学生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肺功能的肺活量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

1、肥胖成为危害学生体质健康的一大因素。多数家长认为让孩子吃些好的就是营养,孩子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热量、脂肪的摄入量过多,以及摄入大量的饮料、膨化食品食用、挑食、偏食等都造成了学生营养不均衡,身心发育迟缓,影响体育锻炼质量。家长 “重语数、轻体育”,认为学生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成绩第一”替代了“健康第一”。

2、学生意志品质下降。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家长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越来越娇气,过去走路,现在坐车,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学生在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怕出去,或是一遇到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都以各种理由请假,潜意识使其产生了惧怕及抵制心理。

3、现在很多学生在家时,过度沉溺于游戏机、电脑和电视,除了完成作业之外,剩余的时间都在面对屏幕,不用说运动,到户外的时间都十分有限。

4、校外运动场地匮乏,特别是我们农村,除了学校操场,没有任何学生可以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限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

5、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学校警钟长鸣,导致学校紧抓安全教育不放。因此,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尽力追求安全,不敢放开手让学生去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锻炼项目,课外体育活动也无法充分开展。另外,学校专业体育教师短缺,导致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因此,课堂上的运动负荷往往达不到要求。

三、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措施和方法

1、家长要有增强儿童体质的意识。家长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注重儿童的健康发展。平日多多督促儿童参与体育锻炼,从体力、速度、柔韧度、协调性等多方面发展,不断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

2、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单靠每周几节体育课来改善,其效果可能不明显。因此,促进学生利用校外的体育资源,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各社区、村屯应该建有开放的活动场地,为孩子提供活动条件。

3、加强两操管理,通过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将孩子“赶”到操场上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也能提高锻炼的质量。我校本学期每天上下午都有大课间操,每次30分钟,内容包括广播操、篮球操、绳操、校园集体舞以及每天下午的跑操。采用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兴趣,也达到运动量。

4、增加体育活动时间,学校开展多种体育社团和体育竞赛项目,使学生能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校本学期开展了篮球赛、足球赛、会操比赛,组建了乒乓球队、足球队、篮球队、毽球队、跳绳、舞蹈等社团,每周三和周五开展活动。

5、适时控制儿童饮食,这一点是针对体重超标的儿童。家长要注意给儿童合理的营养,避免偏食,挑食,过多地吃糖或零食,增强学生体质和抗病能力。

6、体育教师要科学的进行体育教学,规范体育课,在教学中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他们心理进行备课,使教材安排、组织形式、教法手段,教学语言等新鲜活泼,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学校体育课程落实情况

学校一、二年级每周四节体育课,三—六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每个 班级每周的体育课中安排一节足球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一节体育 活动课,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五、学校卫生工作开展及食堂餐饮搭配情况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一)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卫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学校卫生安全制度》、《学校卫生检查制度》、《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制度,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二)加强教育,预防为主。

1、加强健康卫生教育,举办卫生保健知识讲座。积极利用学校橱窗、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级多媒体等形式,因地制宜地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工作。

2、在天气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教育,经常打开窗户通风,使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传染,一旦发生情况及时与防疫部门联系。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学校全员参与,全员动手,通过大力开展学校卫生大扫除等活动,清除卫生死角,确保校园环境卫生整洁。

4、开展社区公益活动。组织师生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清扫、捡白色垃圾、助残扶残、敬老爱老等活动。

5、注重学生视力保护,每天上下午做两次眼保健操,并要求任课教师做好指导,值周学生准时到各班检查,本学期还开展了一次眼保健操评比活动。

(三)加强管理,措施到位。

制定并完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责任,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努力构建维护保持校园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

1、组织值周队严格执行卫生评比制度,专人负责每天检查,量化考核,张榜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累计,优秀班级发放流动红旗,并与班主任考核挂钩,为学校和美班级的评比提供详尽的数据。

2、坚持班主任的晨检制度。班主任每天早晨要对班级学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发烧、或其他情况第一时间报到教导处。校医要时刻关注传染病状况,及时做好隔离工作,并根据季节进行预防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知道如何预防传染病。

3、认真配合教育局每年的学生体检工作,并建立学生体检档案。认真填写学生健康卡并归档存放,对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好防治工作。

4、学校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进行全校卫生大扫除,每天放学进行小扫除。大扫除与每天小扫除由德育处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以公示的形式向全校通报。

5、强化卫生保健室建设。近年来,学校以教育强县为契机,加强了卫生保健室的硬件设施建设。并多次派校医参加由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卫生会议和学习培训,以提高相校医的业务水平。

6、成立学校食堂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食堂工作会议,针对各项明确职责,层层签订责任状。从采购、保管、加工、分餐等所有环节入手进行细化并狠抓落实。食堂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齐全。食堂内设有操作间、原料库、消毒室等,严格做到生熟分开。食堂每周制定菜谱,做好营养搭配,同时,强化食堂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篇6

关键词:健康体能;女大学生;辽宁

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主体意识,作为社会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女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对下一代子女的体质具有重要的遗传因素,并且她们的终身体育观正在养成,关注她们的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她们健康体能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不仅会使她们本人受益,对增强民族未来体质水平和国力也都具有重要意义,还将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2007~2010年辽宁省普通高校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大学生群体,本科覆盖率为88.4%,专科为56.9%。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的数据管理平台获得近四年申报的辽宁省各高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②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200。

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统计和分类。③访谈调查法。访谈内容涉及高校体育设施情况、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情况等。访谈对象来自省教育厅及部分高校的相关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各年级在校学生共58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身体成分。偏轻体重累计均超过45%,标准体重的女大学生仍不足半数,肥胖倾向的比例有所提升。上述现象不容忽视,这是体育教学中必须关注和尽快解决的问题,反映出女大学生对健康相关知识的总体认识程度不高,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较差的现状。

2.心肺耐力。①台阶指数。各等级比例都有所变化,特别是优秀率一直在提高,与良好合计接近70%,达到优良水平。处于及格水平的女大学生比例仍然存在,总体超过30%,需要增强循环系统功能。②肺活量体重指数。良好以上的比例合计虽有小幅上涨,但及格水平的女大学生总数均超过40%以上,不及格的比例继续增加,不及格率随年级增长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体重的偏轻趋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3.肌肉力量。①握力体重指数。虽均超过40%达到优良,却一直都有接近50%的女大学生仅为及格水平,接近60%的女大学生有待提高。新生的上肢力量较弱,不及格人数最多。如果结合女生偏轻体重的因素综合考虑,她们的上肢力量就更要增强。②立定跳远。达到优良的比例基本持平,依然近50%处在及格水平,不及格的比例又有上升,超过70%的学生亟待增强。女大学生的下肢肌肉力量情况相对其他测试指标更差。③仰卧起坐。优秀率继续回落,80%亟待提高腹部肌肉力量和耐力,大一女生不及格率最高超过20%,显示出与女大学生生理功能有关的重要身体素质仍表现出令人堪忧的局面。应该说此项身体素质是与女大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所有指标中最差的,体育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尽快改善。

4.柔韧性。优秀率呈下降趋势,良好以上的比例近80%,显示出女生特有的良好生理基础。与其他身体素质相比女大学生的柔韧素质虽然较好,但总体上仍有超过20%的女大学生的柔韧性需要加强,柔韧性对于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和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也是不容忽视的。

5.健康体能综合评定。健康体能平均分持续下降,但均高于总平均分。优秀的比例略有上升,但偏低;良好水平仍不足1/3;近50%处在及格水平,不及格的比例继续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除此,相对地理位置和生活条件最好、人数最多的地区,体质健康状况却不是最好的,依旧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三、结论

近四年辽宁省女大学生偏轻体重的趋势没有改善,女大学生在健康体能方面亟待加强的依次为:腹部肌肉力量、下肢爆发力、呼吸系统功能、上肢力量、循环系统功能以及柔韧性等有待提高。总之,近四年辽宁省女大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接近半数处在及格水平,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不良并继续下降,且依旧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四、建议

1.营造有利于提升女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应加强对体育锻炼氛围的营造,不断提升女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增长体育知识,激发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宣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结合实际,针对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采取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内的阅报栏、广播站、校园网等平台,宣传内容应包含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健康知识宣传应侧重合理膳食与营养补充、女性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健康观,必然形成鼓励广大学生積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校园文化氛围,最终惠及每一位女大学生。在浓厚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女大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热情,只有女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了,她们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良性改观才能水到渠成。

2.完善有利于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多元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与课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所以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探索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外体育活动的多元化模式,不断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必然会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她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培养她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体能的增强一定指日可待。

3.提高有利于改进女大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体育师资的专业素质。体育教师是大学生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起到核心作用。提高体育师资的专业素养,其目的是提升体育教师的体育价值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这对于提高女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体育教师应用现代理念去启迪她们,使她们认识到现代社会高层次人才标准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载体,体育逐渐符合她们的价值观时,就必然有效促进她们体育动机和态度的真正形成,才能养成积极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女大学生的健康体能水平才会真正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辽宁省普通高校名单[R].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2008,(12):19.

[3]刘洵,谭思洁.运动生理科学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科研项目: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跟踪研究》(2010lslktjyx-60)

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措施 篇7

1 体质健康状况

学生的体质健康是衡量其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标准, 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学生的运动情况、身体的机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1 体质的概念

所谓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 最初人体的质量状况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 或者说是遗传因素的影响原因通过人体的形态结构、身体机能以及心理方面等表现出来的特征。人的体质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重要影响, 一个是先天性即遗传因素, 另一个是受到后天的培养、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两者因素中, 人的体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影响因素逐渐改变先天因素的影响。

1.2 体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谈到体质和健康, 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人的体质是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体质, 那么健康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 体质是前提, 健康是结果。

体质主要表现的是人的内在机能以及由这些机能所决定的一些反应状态, 它具有维持时间长, 并且不易发生变化的特点;一个人的健康主要指的是其在社会中的状态以及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它具有不稳定性、流动性的特点。在这两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体质是健康的一部分, 健康是人们的最终目标。现阶段, 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锻炼, 无疑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体质, 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状况。

2 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成因

2.1 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现阶段, 由于教学的压力以及学生本身对锻炼、运动的忽视, 使得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越来越差。通过对所高职学校进行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 发现现在的高职学生中男生的肥胖率较高, 并且年级越高, 肥胖人数越多;女生营养不良的人数也较多。而肥胖和营养不良这两个因素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中的主要因素。非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还会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产生影响, 如学生因呼吸系统差, 导致肺活量变低, 最终会在中长跑等耐力运动中因体力不支而无法坚持下来。这种状况长期进行下去, 学生就会对运动和锻炼等产生较大的抵抗心理, 长期以往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就会自然而然的降低。

2.2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客观因素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下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是因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还没有对学生的健康情况引起高度的重视。出现这种状况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学生缺乏加强自身锻炼的意识。体育课程的逐渐减少以及学习的压力, 使得学生的锻炼意识越来越差, 常常对一些运动项目只是观看, 而不是主动参加。单纯从体育课程的角度来看, 主要是由于体育课程中上课的时间在逐渐缩短, 短暂的上课时间根本提不起学生运动和学习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 很多体育项目还不够完善, 对于传统而老式的体育项目持续、重复进行已经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此外, 学校没有针对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安排, 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兴趣, 只是盲目的安排体育课程, 这种情况无法激发学生运动和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最重要的是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学生们只是为了通过体育考试而在勉强学习, 缺少了主观方面的学习, 忽略了在体育课程中获得的乐趣, 在这种被动的状态下, 无法自由的、不受束缚的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锻炼, 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有所减弱, 最终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

其次, 学校的运动场地及设施陈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宽敞的运动场地和设施, 可以使学生伸展自如、自由发挥, 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锻炼。但是随着近些年人口人数的增加以及学生的入学率提高, 使得学校的体育场地以及体育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要求。例如篮球、足球、游泳等运动项目需要占据大面积的场地, 由于学校本身的资源限制等原因, 使得学校的运动场地不能因这些体育项目而进行全面的改建, 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如此一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还有一些体育项目如瑜伽、健美操、跆拳道等, 由于相关项目的设施陈旧, 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锻炼等等。由于学校场地以及设施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最终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下降。

使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最后一项成因是学校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不到位。其实学生在校学习的这几年间, 要想增强学生自身的体质除了加强对自身的锻炼外, 最重要的是学校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如给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过大压力, 导致学生经常熬夜, 食量减少等;学校食堂饭菜中营养不够;学生在饮食方面的不合理、节食、挑食等现象都是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等等这些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2.3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主观因素

除了这些外在的因素影响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外, 学生本身对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也会对其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一方面, 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对体质健康产生影响。例如对学习缺少自信, 对未来不确定的事情感到彷徨和不安, 过度自卑、怕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等心理负担较重,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心理压力较大的状态就会使学生上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饮食方面出现问题, 睡眠质量较差, 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 学生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 影响我们健康的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一族的生活方式容易受到周围工作环境的影响, 学生一族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容易受到学校教育与学校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饮食起居, 主要表现在学生早上不起床、或者起床晚错过了吃早饭的最佳时间, 或者根本就不吃早饭;三餐饮食不规律, 有的学生甚至不吃饭, 吃许多没有营养的零食, 长时间下去体内就会缺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 而搞垮身体;晚上不睡觉, 熬夜打游戏、看小说等会降低身体自身的免疫力。除此之外, 由于学生自身较差的自制力, 学生在社会中看到的许多不良行为, 由于好奇心的趋势开始不断模仿, 如吸烟、喝酒、赌博等行为, 长时间下去就会慢慢上瘾, 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如此状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吞噬自己的身体。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学生的运动态度和习惯对其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前面提到了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 现在主要说明其内在原因。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持续的时间较短, 或者是每周锻炼的次数较少, 这样草率的锻炼, 根本无法起到增强自身体质的作用;还有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只是象征性的做一些动作, 不能使自己的全身心得到锻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态度不端正, 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状态的不负责。

3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措施

由于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 并且还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和建设, 因此, 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开始对学生的健康情况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3.1 提升学校的教学改革措施

开设体育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体育教师的生存, 更是为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 需要不断提升体育教育中的健康观念、教师的引导观念等, 对每个学生在体质方面的差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兴趣进行有计划的教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 是体育课堂充分体现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即健身性,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娱乐性, 是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等。改革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喜欢的项目, 使体育课呈现多样化, 进而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3.2 改进体育场地和设施

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小以及设施的陈旧是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及提升学生进行锻炼的重要因素, 是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 学校应该积极应对这些问题, 意识到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方面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校对体育教学各个方面中的经费的支持, 有了经费才能扩大体育场地的面积, 才能建设标准的足球和篮球场地以及游泳池等, 才能及时的更新体育教学中的设施, 满足学生学习、锻炼的需求。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锻炼的空间, 才能逐渐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因此, 学校的物质基础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学校的组织管理

学生在校期间, 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师、对学校而言固然很重要, 但是学生的体质健康依然重要, 体质健康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包括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应该适度的教导学生, 不能给其过大的压力;学校领导应该多多关注食堂的饮食状况, 饭菜的营养成分是否到位, 合理、健康的饮食有助于学生营养成分的正常摄入以及能量的需求, 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因此, 学校应该加强各方面的组织管理, 确保学生能够在正常状态下进行学习和运动, 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3.4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意识, 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

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才能逐渐意识到身体健康对一个人而言有多重要。所以对学生来说, 这种概念还没有深入到他们心中, 因为他们年轻、身体健壮, 较差的体质不会迅速形成, 是在长期不注意的情况下逐渐积累最终导致体质健康状况的下降。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 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质健康状况的广泛宣传, 无论是通过电视、报纸, 还是学校的宣传栏, 主要能使这种健康意识真正进入到学生心中就是成功的。帮助学生培养这种健康的意识, 树立健康的观念, 才能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

学生内心感到的压力以及自卑等现象能够对其自身的身体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学校应该逐渐开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一内容, 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以便能够及时辅导、及时控制。通过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引导和辅导, 降到学生内心来自学习来自家长的压力, 降低学生在周围环境中的自卑感, 使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以及在周围环境中的自信, 及时做到和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困难,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辅导, 以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压力。与此同时, 教师应该多和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 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5 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态度、习惯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所以学校应该时刻充满一种健康的氛围。学生应该做到规律性的饮食起居, 即早上按时起床, 在用早饭的最佳时间去食堂吃饭, 因为在这三餐中, 早饭对人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 除了按时吃早饭外, 其他两餐也不能缺少, 尤其是少吃零食, 零食属于垃圾食品, 顾名思义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益处, 只会慢慢破坏人的身体机能;要严格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 晚上不要做熬夜打游戏、看小说等有害身心健康的事情。除此之外, 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不能沾染社会风习, 例如吸烟、喝酒、赌博等影响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

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运动观, 坚持每天锻炼, 坚持每天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锻炼, 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 还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此可见学生适度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对自己的体质健康也是大有益处的。

4 总结

人们的体质健康是衡量其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标准。现阶段, 学生对身体健康状况意识的偏低是影响其体质健康的一项主要因素, 所以学校应该针对这种情况, 逐渐培养学生的意识, 加强学生自身的锻炼, 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进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发展。

摘要:体质健康是衡量人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标准。对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简单介绍, 提出了体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对比, 简要说明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现状以及造成这种现状的成因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主观因素, 最后阐述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方丽华.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华建设, 2014, 05 (22) :122–125.

[2]甄桂美.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30 (4) :179–180.

[3]王晓婷.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09 (11) :177–178.

在读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篇8

为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校自身变化的连续性研究, 本文通过对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部分男生的身体素质和心血管机能连续三年的追踪调查, 分析学生自身的体质变化情况, 为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和高职高年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及体育教学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110名男生, 2008年入学年龄:18~22岁, 身体健康, 无病史。

2. 研究方法

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对身体素质以及采用运动医学中常用的心血管机能测试——台阶机能试验, 连续进行四次 (07.1, 08.6, 09.6, 10.5) 测试, 主要指标:50米、1000米、铅球、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台阶指数。

将所获数据经统计处理后, 分别进行各单项指标之间各年级整体之间的对比、分析, 以反映在校学生完整的体质发展情况。

二结果分析

1. 身体素质

2008级学生在校期间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 经追踪测试, 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在三年中都有明显变化 (P<0.01) , 基本上都是入学时成绩差, 在一二年级时成绩呈上升趋势, 在三年级有所下降, 但又略高于入学初, 见表1。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 它是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人体的体质差异。由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以上代表和反映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及耐力素质的各运动指标均客观体现了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 通过观察各指标值的变化, 在三年的学生生活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均衡性, 即大多数指标在一二年级增长, 而在三年级又有所下降, 分析学生身体素质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现象, 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前高考冲刺阶段, 由于课业繁重, 为了高考而忽略了体育锻炼, 这时身体素质相对较差, 各项成绩最低, 在升入高职院校之后, 各种体育锻炼的机会增加, 所以成绩明显上升, 到了高职三年级, 体育课的取消及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同时毕业实习使得学生体育锻炼机会明显减少, 这些都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2. 心血管机能

经过连续的跟踪观察、测试, 反映心血管系统机能的台阶指数总体是呈上升的趋势 (P<0.01) , 见表2。在入学初期平均指数为53.07, 属于“差”等级。达到“中”等级的只有8.18%。在一二年级的平均指数明显提高 (59.51, 66.85) 属于“中”和“良”等级:分别有19.09%、23.64%的人达到“良”以上, 三年级同前两年比较有所下降, 平均指数58.81 (“中”等级) , 有3.64%的人数达到“良”以上。总体来看, 高职学生心血管系统工作能力在校期间呈发展趋势, 与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相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 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通过跟踪评估,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发展总体趋于上升, 但高年级的锻炼和体育教学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以使学生以优良的学业和健康的体魄走向社会。

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初期, 无论是身体素质和心血管系统工作能力都很差, 所以在开设一年级体育课时, 应考虑学生的体质状况,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篇9

1 学生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1.1 身体形态分析

形态指标采用身高、体重标准评价,其评价等级为正常体重、超重或较低体重、肥胖或营养不良[1]。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不同年级学生在各评定等级上表现不同。(1)营养不良所占比例由低到高依次是二年级、四年级、三年级、一年级,反映出一年级学生经过中(高)考冲刺阶段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现象;(2)较低体重所占比例由低到高依次是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其中女生所占比例远高于男生,这是由于四年级学生即将面临实习、就业,压力较大;(3)正常体重所占比例各年级均接近半数,说明大多数铁岭师专学生体重正常;(4)超重所占比例由低到高依次为三年级、一年级、四年级、二年级,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0%;(5)肥胖所占比例由低到高依次为四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三年级肥胖比例为16.36%,远高于其他3个年级,这是由于根据高职教学大纲要求,三年级体育课由4学时/周改为2学时/周,三年级学生每周运动量减少。从各年级学生身高、体重标准评价结果看,铁岭师专学生身高、体重指标基本正常,其中二年级学生最为理想,四年级学生起伏较大,这说明学生群体形态呈现偏态及体重两极分化现象。调查显示,铁岭师专学生与全国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相比,身高均高于全国大学生,而体重低于全国大学生,属偏豆芽型。考虑这与学生农村生源、生活水平偏低有关。

1.2 生理机能分析

生理机能评价主要采用肺活量指数进行身体机能在动态状况下的水平评定。调查结果显示:4个年级学生肺活量指数优秀率和良好率占40%,及格及以上比例高于80%,其男生明显好于女生。我校学生呼吸系统机能总体状况一般,这与其身高、体重标准评价情况相吻合,接近全国大学生体质测试的国家标准[2](见表2)。

1.3 身体素质分析

身体素质指标采用50米跑测量学生的速度,采用男生1 000米、女生800米测量学生耐力,采用坐位体前屈方法测量学生柔韧性(见表3~6)。从表3看出,50米跑测量等级评价中,由于我校女生比重过高,女生受经期影响导致不及格率过高;表4显示,由于女生比重大,又多为农村生源,其优秀率和良好率高达82%以上,这说明我校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较好;表5、表6显示,男生1 000米、女生800米等级评价大部分学生在及格以上,表明我校学生耐力素质总体状况一般。

1.4 总体等级评价

从2008年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发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达到及格以上的有3 988人,占实测人数的89.76%,不及格人数455人,占实测人数的10.24%,学生需经过补考和奖励加分方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质达标率93%以上。从4个年级学生的合格率来看,四年级优秀评定等级最高,其次依次为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从性别看男生及格率为91.14%,女生及格率为88.12%,男生体质状况略优于女生。

2 铁岭师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1 心理健康状况测试

2.1.1 研究对象

以铁岭师专艺体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选取体育、音乐、美术、学前4个专业30个教学班共1 000人进行心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42份,其中女生问卷824份、男生问卷118份。

2.1.2 研究方法

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工作方案》测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按《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进行数据统计[3]。

2.1.3 统计结果分析

与全国大学生相比,铁岭师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各项因子得分≥3分的学生比例在6.00%~17.33%,强迫、厌恶交往和过于猜疑排在前3位,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说明大学生易产生个体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同学不合,形成小团体、小圈子及对同学嫉妒等问题。学生处于忧郁、苦闷状态,进而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中不愿意参加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项目,对游戏性的项目缺少兴趣和热情,反应迟钝。

2.2 铁岭师专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以下12项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课程繁重、家庭贫困、考试制度、大学恋爱、疾病传染、体质下降、不良风气、人际关系、就业压力、昼夜上网、心理障碍和营养缺乏。从12项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排序来看,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贫困、不良风气是影响铁岭师专学生身心健康的4项主要因素。

总体来看,铁岭师专学生农村生源比重大,学生较淳朴,思想相对保守,易产生满足感,因此其心态稳定,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3 铁岭师专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分析

铁岭师专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如下: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团队合作、协作精神;

(2)正确认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3)体育活动中尊重和关心他人;

(4)尊重和关心体育活动中的身心障碍者;

(5)积极参加体育俱乐部、各类健康培训和心理讲座等活动,为体育和健康服务;

(6)主动识别、自觉抵制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7)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

(8)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做好各类赛事服务工作。

问卷在学生互不干扰、无记名的情况下,根据平时情况实事求是地作标识“○”(在优秀、良好、中等、偏差4个等级中),经过汇总并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统计。统计表明,铁岭师专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评结果为:优秀20.00%、良好50.00%、中等30.00%,无偏差。学生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有待进一步研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调查结果显示,运用三维健康指标体系(体质、心理、社会)评价大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认识到,健康不仅仅局限于躯体是否有病、伤残或处于不适状态,而是要注重身心健康,处于充满活力的身心状态。

调查结果还显示,总体上铁岭师专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状况良好,但体质健康指标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优秀率93%的标准,这是由于铁岭市处于辽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教育条件较差、学生锻炼不足等原因所致。目前,铁岭师专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各指标发展不均衡,及格区间所占比重较大,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50米跑和肺活量指数不及格比例高达26.03%和12.07%。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各项指标是通过仪器检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测量完成的,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通过量表在规定时间、地点,学生事先不知情、无记名的情况下集体测评,并用模糊教学方法进行描述,也是可行的。

(3)调查结果表明,铁岭师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体质呈下降趋势。对学生群体而言,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个体而言,个别体质优等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4.2 建议

(1)建立完善的心理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讲座、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其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全员参与、互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改变竞技化技能传授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载体,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身体素质练习于运动技能训练之中;突破场地、体育器材的制约,采用小场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真正做到“育人、育体、育心”。

(3)创建和谐的体育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采用娱乐化的教学手段,提倡“快乐体育”,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的体育课堂,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锻炼中消除抑郁、焦虑、躯体不适,在增进交往、体验欢乐、增强体质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塑造昂扬向上的意志品质。

(4)拓展高校体育教学时空,搭建良性互动平台,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使体育教学与体育俱乐部、群众性体育社团、体育运动竞赛有机结合,延伸体育运动的时间。通过校园网增加体育频道,扩大体育活动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交流的机会。

(5)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测系统。为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方针,应改变传统的学校体育工作期末一次性集中考核方式,构建一个将学生体质测试、心理测量、体育考核相结合的动态监测系统,培养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意志顽强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杨秀芹.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状况动态分析与对策研究[J].体育学刊, 2003, (3) :47~49.

[2]杨贵仁, 郭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篇10

1 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1.1 研究的对象

豫东地区三个地级市的在校初中学生。

1.2 研究的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阅读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文献资料, 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调查法

从周口、开封、商丘等豫东地区三个地级市的十余个县 (县级市) 的抽取5000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研究。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处理与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初中生的体质健康得分情况分析

从表1上可以看出:豫东地区被调查的学生综合统计总平均分为75.7分, 说明豫东地区学生体质健康整体综合素质还令人满意。调查结果显示, 男生女生之间也有差异, 女生优于男生, 主要因为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普遍不好, 影响其总体评分。各年级的总平均分差别不大, 七年级的高于八年级0.9分, 高于九年级2.17分。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班学生因升学压力无暇顾及身体锻炼。

2.2 豫东地区学生的形态机能健康状况

2.2.1 身高体重

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可以反映出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豫东地区初中学生的正常体重比例仅为43.51%, 豫东地区初中学生营养不良率为3.50%, 豫东地区初中学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各为4.55%和6.29%;而不同年级的相比较, 七年级的肥胖率要高于八年级的和九年级。男女生相比, 男生的营养不良率和较轻体重率均大于女生的, 而正常体重率、超重率以及肥胖率均低于女生的。

2.2.2 肺活量

肺活量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呼吸系统健康状况, 由表3我们可以看出, 而豫东地区的初中学生优秀率仅为18.94%, 豫东地区的初中男生肺活量优秀率、良好率均高于女生, 而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均低于女生。说明男生的呼吸系统机能总体好于女生。

2.3 豫东地区学生的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状况

2.3.1 耐力素质

在耐力类项目中, 豫东地区初中女学生的优秀率、良好率均低于男生, 及格和不及格率均高于男生, 说明女生的耐力水平比男生较差, 参与耐力锻炼的体育项目较少。

2.3.2 力量素质

在考察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项目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该项结果优秀率和良好率均高于其他项目, 主要原因在于该项目练习简单易行, 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并且学生参与的各个项目的体育活动大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下肢爆发力, 如篮排足三大球, 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项目以及跳绳、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均可提高下肢爆发力, 总体成绩男生由于女生, 但差别不大。

2.3.3 柔韧素质

在柔韧素质项目中, 女生优于男生, 从各个等级的比率均可以看出, 柔韧项目与女生的优势项目, 但女生的评分标准比男生也相对较高一些, 因此差别也不是太大。

3 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3.1 学生升学压力因素

父母的“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理迫切, “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了梦想。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因为家长、学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社会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也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及一些学校本身存在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造成初中学生体质下降。不少初中学生的体育课常常被其他课程挤占, 许多孩子被作业压得没空锻炼。

3.2 学校体育工作因素

体育课程开设课时不够, 仍有体育课程被挤占现象, 课余体育锻炼更得不到保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 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和认识不够, 教法单一、陈旧, 缺乏创新精神, 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此外, 学校体育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不足, 不能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3.3 社会与家庭因素

目前的初中学生, 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 家庭对他们的意志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与锻炼有所忽视, 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 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在体力劳动明显减少的同时, 体育活动时间在减少, 体育活动的强度也不够。体育课上, 天气稍热不愿意动, 天气稍冷便不出来, 以各种理由请假。

3.4 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因素

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 由于网吧的不规范管理, 许多的中小学生长时间地上网聊天、打游戏等, 造成学生近视增多, 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占用了豫东地区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

4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对策

显然,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很多的, 家长有责任, 体育教师有责任, 社会有责任, 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更有责任。因此, 我们不能笼统的说该由谁负责, 但也不能因为大家都有责任, 就可以谁也不负责任, 而应当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地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找到改善现状的有效措施。

1.学校给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足够重视, 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的落实, 加大宣传、贯彻力度, 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健身, 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对待每一堂课, 用我们的激情去点燃学生青春的火焰, 让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 在教学内容上, 本着新课程标准的“开放”与“放开”的精神, 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可行性、地方性和趣味性。不要回避趣味性原则是体育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之一。教学内容应完成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 所选的内容应是健康的, 有意义的, 文明的, 有锻炼价值的, 还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和地方特色的优育运动项目, 有效地为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服务, 每期搞好激励性的和过程性的评价, 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开体育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 提出具体的措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购买自己喜欢的体育器材。

4. 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 奠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

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 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利用力度, 配齐体育器材, 提高现有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保证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在条件刻苦的偏远地区, 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 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下进行不断完善体育设施, 尽量满足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继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建议[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 .

[2]刘景黎.体育课对实施《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的促进作用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 2011, (4) .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7, (Z2) .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篇11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学生体质状况;影响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其对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根据国家规定的50米、立定跳远、800米(女)或1000米(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或引体向上(男)、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视力等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将结果进行体质测试专业软件计算,得到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分数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体育锻炼调查问卷》对参加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得到有效问卷424份,有效率90.8%。自评及专家评价信度、效度较高。

1.2.3比较分析法

依据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测的综合评分,将学生定为体质好类(评分85分以上)、体质中类(评分70至84分),体质差类(70分以下)。将测试者的问卷调查答案与其体质分类相对比,得出体育锻炼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影响。

2.研究结果

2.1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现状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对综合成绩进行分析,并与全国大学生体质数据进对照比较,反映出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通过测试数据与全国大学生数据相比,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不及格率高于全国大学不及格率(男生高5.1%、女生高3.6%),前者良好和优秀率低于后者(男生低9.5%,女生低12.6%),所以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水平明显差与全国大学生水平,平均成绩偏低。

2.2课外体育锻炼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每周锻炼次数与锻炼强度对直接影响锻炼效果。

《运动生理学》指出,每周超过3次合理强度的锻炼对提高人体体质健康才能发挥较大益处。

根据调查,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中,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的学生只占40.6%,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只占42.1%,另外17.3%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其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这反映出,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度较低,锻炼的积极较差。

通过对不同体质状况的学生进行对比,体质好类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数比远远高于体质差类学生,可知,每周锻炼次数是对学生体质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课外体育活动后的疲劳程度标志着运动强度的高低及锻炼的效果好坏,通过调查问卷对体质好和体质差的学生进行平行对比,发现体质差类学生锻炼后的疲劳程度远远小于体质好类学生的疲劳程度。可见,体育锻炼后的疲劳程度(运动强度)对是影响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质状况起重要因素。

另外,男生課外体育锻炼的参与项目多是足球、篮球等对抗强、消耗大的运动项目,与女生相比疲劳感更强。

2.3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与锻炼习惯的反差分析

通过对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明白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健康理论理解充分,有较高体育参与意识。但是,积极参与锻炼的学生缺不到20%,体育参与意识与锻炼习惯的反差很大,应得到重视。

究竟有什么造成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与锻炼习惯,我们在问卷中得到了答案:

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场地设施条件较差影响了锻炼积极性,另有部分同学认为,课外锻炼中缺乏指导师他们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

由于,山东省各高职院校建设资金缺乏,各院校场地器材的条件改善的紧迫性很大。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中教师进行业余指导,无疑也是必要的。

2.4结论与建议

每周保持至少3次课外体育锻炼,每次锻炼强度合理一些,疲劳感强一些,对提高山东省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体质状况有积极作用。

山东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有较强的期待,对多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其体质状况深信不疑,这说明近几年素质教育对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起了极大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每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甚至达不到1平方米,人均体育器材达不到0.1球,这种现实条件对学生的课外体育参与积极性,参与程度严重制约影响,我们应该增加体育经费,改善体育场地、器材条件,让每个学生自觉锻炼的机会。

体育教师应继续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并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课外锻炼进行指导,各院校可根据课时给予指导补助。

开展各类的体育竞赛、讲座、活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段黔冰,王涛.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质现状、成因及健康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2):109-111.

[2]于海涛.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4):66-69.

体质健康状况论文 篇12

加强职工体质的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职工开展体育活动,提高职工的体质水平,是国家及现代化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矿区职工的体质健康现状、体育行为和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分析矿工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增强矿工体质,同时为矿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最终达到建设和谐矿区的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省焦作市中马村矿煤矿工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共调查矿工200人(男),分年龄段20岁-29岁、30岁-39岁各随机抽取100人。

3 结果与分析

3.1 矿工体质健康状况测试结果与分析

研究中对矿工体质健康状况的测试,选取全民健身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及标准(成年人部分20-39岁)中既有代表性又便于测试的6个指标———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体前屈和台阶试验作为最终测试指标。采用国民体质监测指定的测量仪器,按照《国民体质监测实施细则》对200名矿工进行体质测试,两周完成测试工作。

3.1.1 矿工体质健康总体等级评定

依据《中国成年体质标准》对200名矿工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总成绩进行评定。评定结果,矿工的总体体质健康水平和2005年国家成人体质健康等级评定比较(2005年国民体质评定等级———成年人体质优秀率为15.5%、良好率为25.8%、合格率为45.5%、不合格率为13.2%),基本达到了我国统一的标准———优秀率为8.5%、良好率为24%、合格率为55%、不合格率为12.5%。达及格水平以上者为87.5%,但优秀率低,及格水平者占多数。

3.1.2 矿工身体形态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身高、体重是反映人体形态结构的主要指标。矿工身体形态测试结果表明,20-29岁矿工的平均身高低于全国均值0.1cm(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平均体重也略低于全国均值0.6kg(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30-39岁矿工的平均身高略高于全国均值0.1cm(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平均体重高于全国均值3.9kg(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

3.1.3 矿工身休机能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矿工身休机能测试结果显示:20-29岁矿工肺活量的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肺活量/体重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台阶指数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30-39岁矿工肺活量的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肺活量/体重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台阶指数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矿工心肺功能要低于全国同龄人群,处于较差的状况,因此需要加强此方面素质的锻炼。

3.1.4 矿工身体素质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矿工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统计分析得出:20-29岁矿工握力的平均值略低于全国均值(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30-39岁矿工握力的平均值略高于全国均值(P>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低于全国均值(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矿工在力量方面的素质处于良好的水平,但是在柔韧素质方面低于全国同龄群体水平,需要加强此方面素质的锻炼。

3.2 矿工体育行为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矿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

体育活动频率是保证运动效果的重要体现。问卷调查表明,矿工体育活动频率集中在每周1-2次,比例达到65%。还有13.5%的矿工每周进行0次体育活动。每周进行6次以上的比例仅为5%。每周能够进行3-5次体育活动的矿工比例为14.5%。说明目前矿工的体育活动频率偏低,达到体育行为人群的比例仅为19.5%,需要加强矿工体育活动意识的培养。

3.2.2 矿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项目情况

调查结果可以显示,球类活动(占44.4%)、徒步走、周末郊外游或登山(占22.5%)、武术(占16%)成为矿工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项目,反映了矿工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单调。但是从矿工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百分比上,可以有效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以及组织相应的体育活动。

3.2.3 矿工体育活动时间的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矿工的体育锻炼时间的选择下午占第一位,然后是早上和晚上,但是三个时间锻炼的比例相差不大。这主要和矿工的工作性质和时间有关,很多矿工的活动时间都是在周末或休息的时间。

3.2.4 矿工体育活动的目的

目的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内在的动力。了解矿工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所在,可以更好的指导与协助矿工进行体育锻炼。

对矿工调查表明,矿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居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第二位是丰富业余生活;其次依次是扩大交往、提高技能。这说明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功能,是受到多数矿工认可的,其中还有一部分矿工也已认识到了体育锻炼在增强交际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矿工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已开始多元化。

3.2.5 矿工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矿工的调查统计分析,矿工普遍认为“工作忙没时间”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53.4%)。也有39.3%和24%的矿工认为“家务重没时间”与“无兴趣”而未能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工作忙、家务繁重对进行体育活动有较大影响,但对体育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的主动性;不能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才是问题关键。这说明矿工们“无兴趣”或从心理上还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而不进行体育活动,才是影响矿工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此外,有44.4%的矿工表示体育活动的组织不好,有25%的矿工表示受场地影响。说明现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组织还不能己完全满足群众锻炼的要求。

3.3 矿工体育行为人群与矿工非体育行为人群的体质健康比较

通过矿工体育行为人群与非体育行为人群的体质健康状况比较,我们发现:在身体形态上两者身高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体重呈现显著性差异,非体育行为人群存在肥胖现象;在身体机能方面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行为人群的心肺功能明显好于非体育行为人群;在身体素质方面两者的力量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柔韧素质方面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育行为人群明显好于非体育行为人群。以上结论充分肯定了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体的机能和工作效率,使锻炼组人群能够维持较好的心肺功能、以及良好的机体素质。

3.4 影响矿工体质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3.4.1 影响矿工体质健康的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矿工体质健康的因素依次为:工作繁忙、家庭负担重、组织重视不够、无健身意识、无兴趣锻炼、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场地器材缺乏、矿区体育文化建设滞后。

3.4.2 增强矿工体质健康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相关专家、领导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矿工体质健康相关研究结果的分析,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矿工的体质健康状况。

3.4.2. 1 提高管理者的重视程度

首先,管理者应当结合实际制定矿区体育发展的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并部署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把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列入到矿区体育发展规划之中。其次要完善矿区体育法规政策。第三要设立矿工体质健康组织机构,完善评价体系,开展体育比赛。充分调动矿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矿工健身意识。

3.4.2. 2 加大矿区体育资金投入力度

矿区自身要加大在矿工体育方面的投入,但是仅仅局限于企业自身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利用政策和市场化运作,多方争取资金。如吸引个人、政府、社会福利基金的投资和帮助。

3.4.2. 3 加快矿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虽然现在矿区已经建立了一些篮球场地和公共健身场所,但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较具特色的运动项目还很缺乏,甚至没有相应的场地。因此,矿区要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为矿工提供安全、就近、方便、功能齐全、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场地设施,为矿工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激发矿工的健身兴趣。

3.4.2. 4 培养体育骨干,组织体育健身协会

矿区领导应当充分认识体育骨干的重要作用,对于有能力、有爱心、有业务基础、热心为群体工作服务的矿工,组织他们参加业务培训,增加其体育专业知识,提高相关理论水平。同时成立矿区体育健身协会,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们提供支持,依靠协会的力量,发挥集体的功能,形成矿区健身组织网络。

3.4.2. 5 加强健身方法的培训

如果缺乏科学健身方法培训,矿工的体育健身活动就是盲目和随意的,难以得到科学保障。所以在矿区我们要进一步丰富矿工的体育科学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向着实用性、技能性方向发展和拓宽,向他们推荐一些科学、简易的锻炼方法,促进矿工健身指导,使更多的人科学健身。

3.4.2. 6 完善矿区体育文化建设

矿区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以矿工为主体,使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文化建设中,逐步扩大矿工的体育需求,培养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意识与习惯,使矿工自觉的认知体育锻炼对提高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积极作用,从而树立矿工的终身体育意识。

4 结论与建议

1.矿工总体体质健康水平和2005年国家成人体质健康等级评定比较,基本达标。但及格水平者占多数,优秀率低,矿工的身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2.矿工在身体形态方面总体上比较匀称;心肺机能较差;力量素质较好,柔韧、耐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矿工要注特别加强心肺机能方面的锻炼。

3.矿工中的体育人口较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弱;体育锻炼时间较少;体育活动项目较单调;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较匮乏。具体表现为矿工体育行为人群的总体体质健康水平明显高于矿工非体育行为人群的总体体质健康水平。因此,生活中要培养矿工的科学健身方法和终身体育意识,增加矿工的体育行为人群。

4.矿工的工作性质和家庭因素;矿工的生活习惯与健身意识因素;政府组织、单位、社区的环境因素是影响矿工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矿区管理者对矿工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加大矿区体育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矿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完善矿区体育环境。

5.逐步完善矿区体育文化建设,建设矿工特色体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矿区体育发展理念,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矿区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谢亚龙,等.94中国职工体质调查研究报告[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R].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5.12.

[4]王港,吴健春.城市社区全民健身系统的构建与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5]黄明强,王玉昕.广东省企业职工中年人体质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0(5).

上一篇:慈善营销下一篇: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