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健康水平(共12篇)
体质健康水平 篇1
摘要:青少年作为我们国家的未来花朵, 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及我国人才质量的总体水平。因此, 提高青少年的体制健康水平, 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 也是提高我国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本文针对现在青少年体制健康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体制健康水平,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经济水平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应该从青少年时期抓起,在丰富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目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已经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面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已经迫在眉睫了。
一、当前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
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小学生体质健康现在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没有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
所谓的课外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的体育活动。在青少年教学中,体育活动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根据调查研究,现在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大多学生把精力放在题海战术上,以至于很少顾及课外活动。国家要求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时间是一小时,但是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的课外锻炼时间少于一小时,他们在校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学习时间,就算有闲暇的时间,大多也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有学校老师抢占体育课时,进行其他教学。
2. 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体育课就是做游戏及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等。他们更愿意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数学语文课上,因为这些课程学好后能够得到教师的表扬及同学的羡慕,那些爱好玩的学生就被认为是坏学生,不爱学习。就算是在体育课上锻炼,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同时,放学回家后,在完成家庭作业后,也只是看看电视,玩玩游戏,就上床睡觉,根本不锻炼。
3. 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出现营养不均衡的情况。
现在青少年多偏胖,呈严重的营养过剩的情况。一方面,因为现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所以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加上学生不愿意运动,导致体制健康水平严重下降。另一方面,学生吃了很多不健康的食品,例如烧烤、土豆片、油炸薯条。这些油炸膨化食品当做主食来吃,就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的现象。调查研究显示那些营养不良的学生极少数是由于家庭贫困的原因,大多是用家长给的零花钱买一些不健康的食品所导致的。久而久之,身体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不够,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4. 没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正常的青少年休息时间应该是8小时,但是由于学生正处于升学阶段,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白天上课,晚上回家还得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般的睡眠休息时间都少于8小时,休息时间少,学生第二天大多拖着疲惫的身体继续上课,这不单影响了学习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提出的相应对策
1. 保证体育课时,充分利用课间时间。
各个学校应该按照规定,保证学生的体育时间为一个小时,认真落实好体育课的内容,在体育课的教学上,可以添加富有竞争的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间操的时间及课外时间。在对课间操的内容及形式上做进一步的改革,让时间更充足,内容更丰富。体育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组,像足球、羽毛球等,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也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 转变体育思想观念。
青少年的思想现在还是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及老师的思想教育及表率作用。在平时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应该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也对学习有所帮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贯彻这种思想,家长在课下也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例如:家长可以在他们的休息时间带着他们出去爬山或者是早上领着他们跑步。这样一来,锻炼的次数多了,小学生就会养成习惯,从思想上认识到锻炼对自己有好处。
3.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学生饮食习惯。一旦发现了学生在吃主食的时候不吃饭,就应该找出原因所在。及时把这种习惯扼杀在摇篮里。另外,学生现在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应该适当加强营养,保持营养均衡。
4. 明确体育锻炼目的。
目前,存在着一个想象,就是学生在体育锻炼的时候,没有目的性,盲目地进行锻炼,老师让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也不在乎是不是喜欢。所以这就要求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锻炼的目的,让学生在课间的时候锻炼,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自己锻炼。久而久之,就会养成锻炼的习惯。
5.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这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适当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有时间休息,家长也应该督促学生准时休息。
三、结语
使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养成锻炼的习惯,日积月累地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唐逍.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东南商报教育周刊, 2006 (10) .
[2]季浏, 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雁飞.我国学生体能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4) .
体质健康水平 篇2
1114108李晨晨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权威报告阐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全面分析了学校体育的现状,旨在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确保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以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持续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硬件”水平即体能素质、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儿童大幅增加。1学校体育的困境
毛泽东在1917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认为“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确定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然而,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病”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以“升学第一”代替“健康第一”,以“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升学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引导着学校、学生行为的价值取向,以至“分数是学生的生命,教师的命脉,学校的命运”、“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些观念应运而生。体育被推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
要”的尴尬境地。在这种“体育是副课”错误教育观念的引导下,老师和学生都臣服于考试的魔力,千方百计的挤出一切课外时间,搞“题海战术”求得尽可能高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事实上,我国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5条和《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睡眠时间、课业负担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在高考这支魔棒的指挥下,这些法规却都成了“一纸空文”。全国有67%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小学一至三年级中67.2%的城市学生和45.6%的农村学生、小学四至六年级中36.8%的城市学生和26.3%的农村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我国7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够。试想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在这样的学习负担下,在这样的睡眠状况下,又如何能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发挥其功效呢?
2体育课的量不足质不优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手段。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体育课每周4学时;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2学时。然而,有调查发现,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低于它的法定地位。许多学校受“升学第一”的影响,不仅人为减少学生的体育课的课次,还常常“挤占挪用”体育课。部分小学1-6年级课表上排3节体育课,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只上2节;部分中学7一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的时间根本就不能够保证;部分高中特别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即使有课程安排,往往形同虚设,不时被其他“主课”挤占。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校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体育课严重“缩水”。另有调查显示,全国有54.1%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按国家规定
执行的,还有45.9%的省尚未认真执行,在初三和高三,体育课还常常被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占用。
并且,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和选择运动项目时避“重”就“轻”,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耐力性、力量性、对抗性、冒险性强的体育项目。体育课渐渐演变成了“安全课”“休闲课”,体育的育人功能不断被弱化,导致体育课“空壳化”。
3场地器材的匾乏,体育经费缺失
2005年山西省沁源县二中90名师生在公路上跑操时,一辆疾驰而来的载重卡车碾压过来,有21人死于非命。其实,在全国,何止一个沁源县二中由于体育场地小,而在公路上跑操。从地区来看,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一项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只有12.44% ,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更是少得可怜,就连中国统计的资料也没有学校体育经费方面的数据,只有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模糊指标:学校体育经费要从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解决。大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本没有把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对待,对学校体育投人不足,学校领导划拨体育经费则更少,致使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没有经济能力达购置各种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儒要。再加上教学优质资源的吸引,学生都涌向升学率高的学校,致使学校场地器材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更加无法演足现有学生每人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空间和器材需要。拒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携为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余元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这样的教学环境,我们如何能保证
学校体育正常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4师资力量的短缺,继续教育的滞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体育科学知识与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者。由于受当前“重智轻体”、“升学第一”思潮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流失率较高,而各校在教师引进时对体育教师的增编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有意压编。造成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师资队伍面临着优秀人才“留不住也进不来”的困局,在数量和质量上“双重短缺”的严峻形势,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全国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原国家教育委员会(86)教体字002文《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小学每七至八个教学班、中学每六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专职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小学为1;400、中学为1;300。
由于体育师资短缺,导致全国中小学普遍存在专职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班数、人数比严重失调,体育教师工作量超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山西省村级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为1;874,专职体育教师与班级比为1;25.8,而村教学点的情况更为严重,以我国目前的体育师资队伍状况,如何能顺应素质教育发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发了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国的中小学进行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体育课的价值观由单纯的“生物健康观”向“三维健康观”转化,确定了5个学习领域目标,在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特别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由单一的运动技能传授拓展为传统的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三大类,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对学生成绩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5个方面进行评价,突出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调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再硬性规定学生运动量。由于有些体育教师对现行“课标”精髓认识不够,在实际操作中走进误区。
首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误区:在体育教学中遗忘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过于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一味地追求其他目标的实现。其次,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认识误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有些体育教师忽视了传统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体操等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多米诺骨牌、魔术表演等。教学内容脱离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文化,缺乏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等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对课程评价的认识误区: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体育的心理、社会效益,忽视了体能效益,对学生的运动量要求不高,并取消了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评价,助长了学生怕苦怕累,图安逸的思想,体育课演变成了“休闲娱乐课”,达不到锻炼效果。
结束语: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学校体育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之重任,因此,学校需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保证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
挥学校体育的功效。
参考文献:
《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 2006年9月18日;
《体育之研究》 1917 毛泽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年;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86)教体字002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课程标准》 2001年;
体质健康水平 篇3
翻阅近期的《体育教学》等杂志,参阅近期的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方面的论文,拜访国内外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专家,深入中小学校观察中小学学生生活,环视农村和城市社区状况,感受中国社会的变迁,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不在场,是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一、不在场,即教育者的缺失与缺位
不在场之重要表现形态有三:
(一)首先是家长不在场。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第一保障。但是在当代中国,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负有第一责任的学生父母很多都不在子女身边。在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是长年漂泊在外,或是早出晚归,一年基本没有多少时间进行亲子教育,而留守祖辈又基本缺乏健康地教育孙辈的能力——大多地只是吃饭养育而已。在城市,很多父母早已养成摔钱给上学子女外出吃早饭的习惯,学生或来不及吃,或吃垃圾食品,或干脆不吃。在本人女儿上小学和初中以来的七年时间里,我有意识地观察了众多城市中小学校学生早餐状况,简直是触目惊心:学校门口那一堆堆、一队队学生吃的既不营养,也多不健康啊!我们中小学生吃,吃出了肥胖,吃出了营养不足,吃出了疾病。环视城乡,麻将,永远是国人的最爱。工作、应酬、娱乐,有多少人能够在晚上儿女入睡前回到家庭,又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子女需要父母准备早餐的时候在呼呼大睡!无论城市乡村,不少家庭一天甚至一周难得有家长(尤其是父母)与孩子同桌吃饭,更不要说与孩子同时进行体育活动,身体力行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育了。青少年学生饮食不科学,就绕过了保持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道屏障,而难得有时间呆在一起,就无从谈起对子女进行身体力行的体育活动督促与教育。
(二)其次是教师不在场。
“有学校管着呢!”——家长们放心地将自己的宝贝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但是学校和老师能够尽力维护和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吗?一个字——难。通学,上学路上就算锻炼了,早操也就无从谈起;寄宿,大多学校取消了早操、早锻炼,不少示范性中学早上还有一节课呢!那么课间操和课间休息时间呢?缺少或无人督促啊!你看那学生做操比老年人散步、摔手的活动量还轻还少,组织不到位的学校,课间操完了还有学生没有下楼呢!时间有限啊,要注意安全啊,学生不能一下子都跑到操场去,况且还要排队上厕所呢!课余体育活动呢?学校不给体育教师不计工作量,安全事故要老师负全责!就此一个理由,就令无数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处于无人督导的状况。于是,大多体育教师将眼光投向了课外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成绩毕竟是学校和体育教师的门面啊,学校无论如何得抓一抓的。可是课外体育训练要比较大和相对集中的投入,于是学校体育只能盯着极为少数的体育“尖子学生”了!学校普及性的训练活动无人关注,课外(不要说一小时)的活动有名无实,每周2-3次体育课堂锻炼的效果极为有限。体育教师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水平”训练,以及越来越多的虚化的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中,一个字——忙,一句话——挤不出时间与学生多接触,给每个学生解决实际的体质健康问题!家长们有意无意的期望也就这样落空了。数百万人民教师、数十万中小学体育教师、数万高校体育教师,要协同起来了却的是二个亿多在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问题,何其重要,又何其难也!
(三)其三是学生不在场。
这是最可怕的“不在场”。升学考试课程学习的压力与甚至是挤压,早已经使得学校体育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运动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上完课、自完习,几乎没有多少运动时间了,况且也不可能在学校运动了——学校“空校”的时间到了——很多学校怕担不起无人督导时发生意外事故的责任,以“空校时间”的名义将学生全部打发出学校,这样肯定最安全!回到家里,社区周边几乎就没有“场”,有也来不及去活动活动啦——家里急着叫回去吃饭啦,吃完饭还有一大堆作业呢!好不容易盼到周末,或者参加完成这个哪个补习班(就是缺少体育班)后,终于迎来了“自由”。可是孩子还小啊,未成年人,自控能力有毕竟有限。于是乎虚拟的网络世界、电视(虽然可能看的是与体育有关内容)等成为了中小学学生的亲密朋友。运动的负荷越来越小,运动的间隔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弱不禁风!
二、为什么不在场
上述所揭示各方仅为表征,深入分析,其实主要是各方的责任意识与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在场。讲责任,首先是要有责任心。什么是责任心?我想责任心应该是由心底发出的一种自觉自愿的心态,转化到行动上就是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我有责任去管,有义务去做,不做违背教育法规制度的行为。责任心可以关注的程度、投入的程度和付出的程度来衡量。我们讲应有教育责任心,从狭义来讲,是一种精神、态度;从广义来讲,是教育行为上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责任既是一个情理问题,也是个法律问题。背责任既是家庭和教育伦理道德的滑落,也是在教育上的渎职。因此,在教育青少年学生问题上,主动的不在场要受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被动的不在场也要受到社会发展中不断发展的、新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的调校。总之,在场既是“应当”,是道德要求,也是必须,是法律规范化要求。如果教育各方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缺乏责任,于情、于理、于法都通不过。
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与发展问题,各方面力量都要“临场”——而且应当是与学生(子女)“共同在场”,身体体质健康教育尤其如此。坚守身体共同在场,是对付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第一道防线。在国外诸如欧美,对父母的长期不在场,既有道德的谴责,也有剥夺父母监护权利的法律规定,非常严厉。在我国,常言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化,师之惰”。“过”与“惰”既是道德的评监,也蕴涵使用法律的尺度。我国《教育法》、《体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就更不待言。
以往的教育(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是有身体的,或者说都是身体在场的。个体一出生,父母对其呵护有加,正是在“肌肤相亲”中,关爱的种子生根发芽。学校生活中,师生、同学面对面的互动,是家庭关爱传统的延续,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肌肤相亲”。回忆我们在七十年代上小学,虽然学校条件简陋又艰苦,现在看来仍然是幸福的啊,基本由父母大人陪伴,课业负担不重,老师的水平虽然有限,但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心强,学校内外也可以随便你“玩”;八十年代中学和大学“寄宿”,从早到晚老师都督促你锻炼,体育达标丝毫不能马夫;九十年代初参加工作,虽然还要辅导学生早操晚锻炼,但是要求越来越少,后来学校逐步取消了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看看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教育条件好了,教育各方越来越多地不“临场”了(包括应试教育对体质健康的轻视乃至忽视)。青少年学生体质不升反降,确实有我们教育各方越来越少在场的“贡献”啊!如果青少年学生体育缺乏在场性,使“活的教育”(体育是活的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师生、生生、父(母)子之间的面对面互动消失,使人际交往的“第一通道”关闭,青少年健康目标就不能有效达成。家庭教育提倡第一监护人在场(人在、心在),学校教育要提出一个基本原则——“在集体中进行集体教育”,都是基于要加强教育者的在场性和在场的责任心。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而每个有大作为的大师不光是他的本事大,首先是他的责任心大。责任心大,社会才给他提供更大的舞台。任何一级的教育责任都大,都是对学生健康成长负责,在此一点上并无高下之分。依次,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无私奉献,要认真地担担责任。这值得我们教育各方深刻反思。
三、如何才能做到各方都在场并负起责任
必须进行责任区分、责任教育和责任督导与落实。青少年学生既是家庭的成员,也是学校的学子,但都是社会人。因此,对其健康发展的问题的解决,首先是要明确地区分教育的责任,其次是要对负责各方面进行责任教育,然后则是要协同力量将责任落实。
对于健康责任的区分,无疑家长是第一和首要的。实施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因为家长和学生在情感、利益等方面与学生联系最密切,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实施健康教育,家长责任重大。如果说是应试教育压垮了学生的身体,那么其压力源也主要是来自家庭和家长。家长的放任不管或是溺爱,或是“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高期待,将导致青少年体育活动量严重不足或超载,生活方式的去健康化,甚至基本体力劳动的消失。长此以往,孩子的身体当然会一步步滑落至危险之境地。
学校无论公立或私立,均为教育之公器,对学生体质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学校责任不仅仅是因为学生交纳了学费,还包括,教育的财政拨款来自纳税人,从而又是一项公共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任务,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学生成才首先要成人,离开良好的道德品质,离开健康的体魄,学业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基础教育的责任,说白了就是要打好学生做人成才的基础。而这个基础的基础,即是“健康第一”!要尽到这一责任,学校及教育者首先要确立为国全面育人的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按照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就是“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学校教育,既要矫正和弥补家庭健康教育之不足,还要为学校教育后健康做准备。面对青少年学生“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应试教育”,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其责莫大矣!
当然,学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场合,社会、家庭的因素可以消解教育的成效,这就让教育责任的认定更加复杂。但是,一旦给了学校责任的压力,教育者就会主动地改进教育,并寻找克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的对策,这是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社会方面,政府(社区也是一级政府)的领导责任尤其不可推卸。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而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承载能力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发展。政府除履行法定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责任外,还应在以下三个“延伸健康教育”方面负责:“监管行为责任”——制止网吧、小食品贩等危害留守青少年儿童健康的不道德行为;“支持引导责任”——引导社会各界关爱、资助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委托责任”——授权学校或第三方展开课外体育活动服务平台,合理收费、发放补助。政府负责也不是指包揽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的一切,该家庭承担的生活照料与延伸教育这一块,政府不能也无力“包办”。但应支持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建立学生绿色公寓、食堂与网络、协调农民工输入数量大的城市对口支援输出地青少年儿童教育、依法督促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与开放,等等。教育不公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对全体青少年学生公平的健康教育,社会和政府其责莫大,其功亦莫大矣!
至于青少年学生,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的意识要增强,保护、发展、提升自我健康的意识也应当能够与日增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可以说是对家庭、对社会最大的负责了。学生以学为主,“学”包括健康的知识与技能,亦包括参与有益的增进健康的活动。当然,这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身体力行的训练。知行合一,是健康增进的唯一途径。知行合一,就是青少年学生自我健康教育的责任。“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道理学生似乎都懂得,不付诸行动,就不是真知!
进行了明确而有效的责任区分,就为责任教育和责任督导与落实提供了基础。由于责任教育、责任督导与落实转入了另外一个更为复杂的论题,我们就暂不在此文论述,也期盼就此论题与大家争鸣。
体质健康水平 篇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广西大学等六所广西高校的部分院系共17216名参加2014年《新标准》测试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规定测试的项目数据上分别以修订前后的标准进行评分并将其对比分析,研究修订后《新标准》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将《新标准》测试的各项数据用EXECL和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作为本课题的研究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新标准》与《旧标准》的比较分析
2.1.1 测试分组和测试项目的比较分析
《新标准》将高校中四个年级分成两大组,其中一二年级为同一个等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同一个等级为另一组。而《旧标准》却笼统地将大学为一个单位独立成为一组。《新标准》较合理地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及选修和必修课学生的体质差异。
《旧标准》的指标类型包括四个方面,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分别对应的测试项目是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1000m跑(男)、800m跑(女)、台阶实验、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50m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4]。《新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删繁就简,除了保留了身体形态指标和身体机能指标外,其它改变比较大,如耐力素质指标,取消了台阶试验,规定只测男子1000m跑、女子800m跑;力量素质指标,必测项目改为男子引体向上、女子仰卧起坐作,速度素质规定测50m跑,下肢力量规定测立定跳远。取消了各种选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以提高学生锻炼意志为首要核心目标的意图。
2.1.2 权重系数的对比分析
《新标准》对每个测试项目相对应的权重系数有了较大的改动,这与测试项目变动是相对应的。身体形态的权重系数提高,而身体机能的权重系数下降。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已基本为成年人,其身体各方面发育日趋成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其身体的各形态指标变化不是很大,唯有肺活量却呈现稳中增长的现象[5]。在《新标准》中耐力素质和速度素质占权重系数最大,《新标准》中只有力量、柔韧类的权重系数保持不变。经卡方检验《新标准》和《旧标准》中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等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2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总体评价
采用《新标准》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难于令人满意,从实际测试成绩看,如果以《旧标准》为评价标准,学生成绩主要集中在良好等级,以《新标准》为评价标准,学生成绩则主要集中在及格等级,获得优秀等级的学生极少,不及格的学生人数也很少,说明《旧标准》的优秀、良好的评分标准难度门槛设置较低,学生较容易达到良好和优秀的要求。《新标准》的优秀、良好等级评分标准难度系数相对要求高,学生需要积极锻炼才能达到目标要求,但及格标准则相对容易,学生可轻易达到要求。
2.2.1 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旧标准》在身高体重指标中采用的是百分制,分为4个等级正常、超重、低体重和营养不良,其中正常是100分,超重和低体重是60分,营养不良50分。《新标准》也采用百分制,分为4个等级3个分数值,正常体重得100分,低体重或超重得80分,肥胖得60分。以不同标准衡量男女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所得结果的差异性不明显,主要集中在正常等级中,男、女生的身体形态在正常范围内。
2.2.2 身体机能指标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新标准》在评价身体机能即肺活量时使用的是肺活量测试值,男生优秀、良好、及格下限分别是4800、4300、3100,女生分别是3300、3000、2000。《旧标准》使用的是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男生优秀、良好、及格下限分别是78、68、55,女生分别是64、54、43。《新标准》评价学生成绩时更方便、简洁且直观。
如图3、4所示,以《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学生主要集中在良好、及格等级,女生主要集中在优秀和良好等级中。以《新标准》作为评价标准男女生成绩都主要集中在及格等级,同时获得优秀的人数相对减少,获得不及格的人数持平或者增加。
2.2.3 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分析
2.2.3. 1 速度素质
《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男、女生速度评价标准都有不同变化,男生优秀等级上限由原来的6"5以上降低到了6"8,良好等级由7"5提高到了7",及格等级由8"1降到了9"。女生优秀等级下限由原来的7"8提高到了7"6,良好等级由8"5提高到了8"2,及格等级由原来的9"降低到了10"2。
测试数据以《旧标准》作为评判标准,男生50m跑成绩主要集中在良好和及格等级,集中在良好的人数最多,女生不及格则占的总比例最多。以《新标准》作为评价标准,男女生的成绩主要集中在及格等级;同时男生在优秀和良好等级的人数较女生好很多,特别是优秀等级,女生人数只有182人,虽然只是提高了0.2",但是差异如此大,说明女生在速度素质方面较男生差,需要加强锻炼。
2.2.3. 2 柔韧素质
以《旧标准》作为评价标准男生成绩主要集中在及格,女生的成绩则在优秀和良好等级中最多,其中获得优秀的人数多于获得良好的人数。以《新标准》评价的话男生成绩则在良好和及格等级的人数比较多,女生则主要集中在及格等级中,同时女生柔韧素质及格下限也由原来的1.7cm提高到了6cm,难度提高,使得女生不及格的人数较《旧标准》人数多了很多。出现在这样的情况跟《新标准》大幅度提高女生柔韧素质要求有关,使女生不能不通过锻炼就轻而易举地取得良好成绩。
2.2.3. 3 弹跳素质
从等级方面来看,《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男女生立定跳远评价等级有提高也有降低,男生优秀等级上限由原来的2.66m以上提高到了2.73m,良好等级由2.38m提高到了2.48mm,及格等级由2.14m降到了2.08m。女生优秀等级下限由原来的1.99m降到了1.95m,良好等级由1.79m提高到了1.81m,及格等级由原1.56m降低到了1.51m。
从实际测试成绩方面来看,两大不同标准对男、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都主要集中在良好、及格的等级,而及格的人数远多于良好的人数,同时使得学生不及格的人数大量减少。
2.2.3. 4 力量素质
男生引体向上不管是以《旧标准》为评价标准,还是以《新标准》为评价标准都主要集中在不及格等级中,获得优秀或者良好的人数非常少,说明男生的上肢力量素质极差。女生仰卧起坐不管是以《旧标准》为评价标准还是《新标准》作为评价标准,都主要集中在及格等级中,但是以《新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时,优秀和良好的人数明显下降,说明《新标准》对女生仰卧起坐的要求提高了。
2.2.3. 5 耐力素质
从等级方面来看,《新标准》与《旧标准》相比,男女生耐力素质评价等级有提高也有降低,男生优秀等级上限由原来的3’39“上调到了3’26",良好等级由3’58"上调到了3’43",及格等级不变。女生优秀等级下限由原来的3’38"调高到了3’29",良好等级由3’58"调高到了3’43",及格等级由原来的4’23"降低到4’34"。
以《旧标准》评判男女生的成绩主要集中在良好和及格等级,其中集中在及格的人数最多。以《新标准》评价男女生的成绩主要集中在及格等级,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增强锻炼意志还任重道远。
2.3《新标准》实施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新旧标准的比较分析,课题组认为各有利弊。《旧标准》里优秀、良好的门槛较低,学生容易达到,但作为一项达标项目,只要学生能达到标准就行,这无可厚非,及格标准门槛相对高些,这对后进生而言更能起到促进锻炼的作用;不足之处就是选项太多,会让部分学校和学生避重就轻地选择容易过关的选项,不利于学生保持锻炼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多年来学生体质健康下滑就证明了这点。《新标准》中优秀、良好的门槛相对高些,更能体现出体育锻炼中一份辛勤一分收获的价值观。《新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规定了1000米(男)、800米(女)和50米跑为必测项目,这对发展学生的耐力、速度、意志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认为这是《新标准》最为可取之处,是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具体体现,我们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贯彻执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就会得到有效的促进。然而及格标准门槛相对过低,会使一部分原本锻炼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感觉到太容易过关,无助于他们锻炼积极性的提高和对体质健康的有效促进。虽然及格门槛降低体现了国家政策的人文关怀,但掩盖不了学生体质下降的事实,也给人产生了一种二极分化的印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激励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健康理念、生活方式、锻炼意愿就会自然增强,要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和发展,还要依靠各级政府和学校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的相关精神,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和愿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3 结论
3.1《新标准》在测试项目上删繁就简,优化统一了测试项目,使得测试更为简单有效。其中男子1000m、女子800m成为耐力素质的必测项目,50m跑、立定跳远成为体现学生速度和下肢力量的必测项目。优化后的项目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
3.2《新标准》优秀、良好门槛的提高,对积极进取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但及格门槛的降低,对部分后进生来说却容易造成一种放任和纵容,不利于其促进和提高。
3.3无论是《新标准》还是《旧标准》的实施,都只是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种检测和评估,其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有限,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关键是要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把体育锻炼真正当成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一种兴趣爱好,这样才会长远发展,经久不衰。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广西六所高校部分学生参加2014年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进行《新、旧标准》的对比研究分析,以判断《新标准》的实施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体质健康水平 篇5
论文摘要:在综合各种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超重,运动不足是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面上原因,真正成因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等因素的综合结果。因此,建议从长远考虑,改革高考制度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根本;当前首先要加强宣传,积极营造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其次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方案。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质健康;学生;体育课程改革
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这一结果的公布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在惊诧,有人在质疑,更有人在斥责,大家纷纷追究其原因。但是,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见仁见智,各有其说。本文对众多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与建议,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7号)(以下称7号文件)服务,为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服务。
体质健康水平 篇6
[关键词]体育大课堂 家校联系 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62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心和重视的问题;而如今大多数学校只开展一周三节课的体育教学,很多时候体育课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训练,体育课成为学生们玩耍、嬉戏的场所。如此的体育课堂怎么能改变学生的体质问题呢?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学校采取了构建体育大课堂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效果非常明显。
一、扎实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技巧
1.备好每一节体育课。有很多体育教师不重视备课,上课铃声响了,拿着哨子一边走一边想,想到什么就上什么,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这势必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我们教研组在开学初,就给每个年级制订好学习计划,确定每个年级在这个学期中应该掌握哪几项技能,如四年级第一个学期进行跪跳起、前滚翻、双手胸前传接球、长跑等项目。
2.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很多体育教师实施的基本是放羊式教学,还冠冕堂皇地说:“羊不放,不肥!”在体育课中,教师应该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应该掌握的动作技能技巧。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让运动兴趣得以延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考好每一节课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现在的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考试的问题。在很多学生的眼里体育只是副科,可上可不上,他们经常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去医院看病,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去补习别的课程,等等。只有教师说这个内容是要考试的,而且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与本年度的“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的评选,学生和家长才会引起重视。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每教学一个内容就进行考核登记,比如教学了行进间曲线运球后,就组织学生进行考核,在考核前几个星期,通知家长利用课余的时间,提醒自己的孩子进行练习,并且让学生知道考核方法,有目标地进行练习。以下为三至五年级曲线运球考核量化表(场地要求:杆7根,杆高不低于1.2米,起点至第一杆为1米,其他间隔为1.5米。规则:往左边走用左手运球,往右边用右手运球,每碰倒一绕杆扣一分)。
二、丰富课外活动,促使学生每天锻炼身体
1.大课间锻炼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我们每天开设大课间体育活动,根据季节的变化、场地的变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情况,安排了多套活动方案。
学校举行多姿多彩的各种大课间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形成了良好的运动氛围,在课间十分钟,学生们自发组织进行跳长绳活动,而且玩得津津有味。在教学中利用学校组织的跳短绳比赛、花样跳绳比赛、耐力跳绳比赛等综合项目比赛引导学生进行锻炼,让学生每人一样器材,每天锻炼一小时,引导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利用不同的器材进行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质和运动创造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我们组成员在2010年9月对体育大课间进行了实践研究,圆满完成了《实施山区小学体育1+1工程的机制与策略的研究》的结题。
2.晚放学锻炼登记,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力。因为场地的限制,大课间活动是六个年级轮流进行。对于学生来说,活动时间还是不能满足他们身体发展的需要,为了确保学生每天有更多的锻炼时间,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晚放学长跑”练习。对于200米的操场,长跑练习不对学生跑的速度做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跑2~6圈,每个班级选一名管理员,每天登记学生跑步的情况。晚放学的时候,每个班级并不是同一时间下课的,故请班主任配合,每个班级各自每天晚放学后统一到操场参加训练。在实施的过程中,班级和班级之间相互比,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比,学生的积极性高,真是“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这样坚持一个学期,很明显地看到学生的体质有所提高。
三、快乐家庭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现在的家长工作忙,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然而我们的学生周末空余的时间比较多,但有部分学生又不能主动地去参加体育锻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好家校联系,由家长帮助督促孩子锻炼身体,同时家长也可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同时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1.通过校训通平台与家长保持联系。每个家长都希望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今天学了些什么,孩子掌握得怎么样。我们通过校训通给家长发送孩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如“今天您的孩子在学校初学了前滚翻的动作,希望今天晚上家长帮助孩子在家里的床上完成前滚翻的动作20个。注意完成动作时头不要顶着床,抱膝团紧身。谢谢合作!”有时候会发“谢谢各位家长的配合,您的孩子已经能顺利地完成前滚翻的动作了,这是您和孩子一起努力的结果,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一起努力吧!”的信息。
2.家庭锻炼反馈表,了解在家锻炼情况。在开学初,我会给任教的班级学生发放一张“在家锻炼登记表”,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填写并且要父母签字。如下表是在家锻炼登记表。
这样的表格定期收回进行检查,在“反馈意见”一栏中可以是家长填写孩子在练习时的情况,也可以是教师填写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样一来一回,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技巧也比以前快了许多。
3.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教师和家长相互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除了短信的方式,我们还利用了上个学期班主任培训中学到的网络班级建立方法,建立网络班级,让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加入其中,也要求家长参与。教师在网络班级里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定期发送学生的考核成绩,还可以把近期要上课的内容发到网络上,可以是视频的。比如学习侧向投掷轻物时,我将投掷的完整动作的视频放到网络班级里,提醒学生和家长去观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家长的指导水平,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家长也可在网络班级里,填写自己孩子在家的锻炼情况,教师可以及时在网络中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对于一些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我们则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或者是当面交流的方式。
这样将课堂内外相结合,学校体育与家庭相结合,确保了我们的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以上,既提高了运动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1] 叶鸣.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学报,2010(1).
[2] 孙继军.如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J]. 才智, 2008(16).
[3] 李世恒.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体质 [J]. 教学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6).
体质健康水平 篇7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研的对象为某医学院校2011级临床医学新生956人。其中男生505人, 女生451人。
1.2 研究方法
(1) 体质健康水平测定: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采用经教育部认定的继豪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智能化系统, 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耐力类、柔韧、力量类和速度、灵巧类测验。其中耐力类项目采用台阶测试, 柔韧、力量类项目采用握力测试, 速度、灵巧类项目采用立定跳远测试。
(2) 人格测验:采用湖南医科大学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 (成人) 问卷 (Eysenck Personal Questionnaire, EPQ) 进行团体测验。量表由P、E、N、L四个分量表组成, 主要调查内外向 (E) 、情绪的稳定性 (N) 、精神质 (P) 三个个性维度和被试的“掩饰性”程度。测试前先由老师宣读指导语及有关注意事项, 学生以纸笔作答。而后采用上海惠诚心理测评工具箱和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医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将临床医学新生的各项体质指标与全国常模进行差异比较发现, 除男生在台阶指数项目指标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外, 其余各项指标上, 临床医学男、女生的得分均低于全国常模 (P<0.01) , 见表1。
注:**P<0.0 1, *P<0.0 5。
2.2 不同性别临床医学新生的体质差异情况比较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所测各项指标的项目成绩转换为对应项目的项目分数后, 对男生和女生的得分进行差异比较发现, 男、女生在身高体重分数、肺活量体重分数以及速度灵巧类 (立定跳远) 项目分数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中, 女生的身高体重分数和速度灵巧类 (立定跳远) 项目分数显著高于男生 (P<0.01, P<0.0 5) , 而肺活量体重分数低于男生 (P<0.05) , 见表2。
2.3 临床医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人格特征间的相关分析
将临床医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与其人格特质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见表3) , 医学新生的体重与精神质特质呈显著正相关 (r=0.065, P<0.05) , 与掩饰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r=-0.086, P<0.01) , 耐力类项目成绩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r=-0.092, P<0.01) , 柔韧、力量类项目成绩与神经质特质呈显著正相关 (r=0.074, P<0.05) 。
3 讨论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宗旨是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了解当前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有利于更加有效的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去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故本研究对医学新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了现状调查, 其研究结果发现, 男生的耐力指数较全国水平好, 而其余各项指标水平均较全国水平低, 女生所有指标水平均较全国水平低。究其原因可能如下:首先, 近年来, 素质教育逐步完善, 但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 社会、学校和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重智育、轻体育”倾向未得到根本遏制, 很多中小学体育教育缺失, 学生活动时间减少, 体育锻炼不足, 课业负担过重, 学习时间过长, 严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3]。其次, 该校临床医学大部分新生来自西南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有研究表明[4], 学生体质状况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教育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也有研究表明, 西南地区大学生在身高、体重、肺活量、身体素质等方面除和西北地区相近似外, 均低于全国其他地区, 特别是沿海的华南地区、上海地区[5]。再次, 该校临床医学大部分新生来自农村, 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存在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师资缺乏等困难, 加之体育健康知识的缺乏和营养摄入的不足,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与此同时, 而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山区, 长期爬山越岭的生活方式, 使得男生的耐力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 以至于其高于全国常模水平。体质测试的性别差异比较发现, 女生的形态发育水平、身体匀称度较男生好, 对身高体重等级分析还发现, 男生较女生有更多的超重和肥胖, 这进一步导致了在速度、灵巧类项目分数 (立定跳远) 方面男生差于女生。心肺机能方面, 女生较男生差, 其原因可能与女孩子好静、参与体育活动少且偏重于活动量小的项目等原因有关。
近年来, 关于大学生体质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6,7,8], 但研究都主要是对质差生和质优生进行人格差异的比较, 而关于人格与体质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的定量研究较少, 且大量研究主要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表 (16PF) , 而本研究采用EPQ问卷进行人格测验。本研究相关分析发现, 医学新生的体重与精神质特质呈显著正相关, 与掩饰程度呈显著负相关, 耐力类项目成绩与内外向维度呈显著负相关柔韧、力量类项目成绩与神经质特质呈显著正相关。而在EPQ测验中, 内外向维度分数高表示人格外向, 分数低表示内向;神经质得分高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常有焦虑、担心、忧心忡忡, 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精神质分数高者则倔强, 常表现为孤独, 不关心他人, 不近人情, 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掩饰性得分高则说明被试的掩饰性程度或幼稚水平高。即本研究结果表明体重越重, 人格特质越易表现为孤独, 掩饰性或幼稚水平越低;越内向者耐力越好, 越外向者耐力越差;情绪越不稳定者, 其柔韧性、力量越好。由此可见, 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其体质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这一相关性的特点对我们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学生的心理训练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可为教学和训练中如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体质, 以及如何通过体育训练以改善学生的人格特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毅.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J].搏击 (体育论坛) , 2011, 3 (4) :10-11.
[2]徐明欣, 高斌, 李瑞年, 等.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因素的关系[J].体育学刊, 2001 (3) :23-25.
[3]李永亮.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七大原因及五项对策[J].人民教育, 2007 (7) :10-12.
[4]陶晔漩, 汤庆娅, 冯一, 等.新入学大学生体质指数分布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9) :932-934.
[5]冯海.西南地区大学生体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9 (8) :66-69.
[6]左从现, 方新普.大学生体质特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0, 36 (10) :36-40.
[7]张福生.大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0) :1380-1381.
体质健康水平 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前言: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所以培养其健康的体制、健全的心智就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重点。由于现代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普遍较差, 本文将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如何提高高校生体制健康水平的几点建议。
1、高校学生体质弱的影响因素
1.1 成长的环境与父母的观念
现代社会的大多数高校生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在现实的生活中害怕子女受到委屈, 所以一味的对其包容、保护, 导致了子女自理能力下降。其次, 在我国教育体制影响下, 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孩子的体质健康;在孩子饮食方面也不是十分重视;加之现代科技产品较多, 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选择, 很多人便放弃了锻炼, 最终导致体质不断变弱。
1.2 高校方面的运动教育因素
高校教学中一般让学生自主安排课余休息时间, 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 并且高校内部也很少组织体育活动, 从而降低了学生运动的热情。在高校公共课开课的过程中往往是多个班一起上课, 而体育资源却有限, 无法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有效的锻炼, 进而有些学校采用了室外授课的方式, 可是在天气等多变因素的影响下很少可以上, 最终大大消弱了学生锻炼的热情。
1.3 受到体育课程教学形式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体育课程主要由学校制定, 教师授课的方式, 学生不能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其枯燥乏味的程度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失去了兴趣。在学校举行的基本素质训练中, 对于消耗时间多、运动量大的活动学生都会产生较强的排斥心理, 从而消极对待。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校体育课程采用传统复古的教育方式, 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节制了学生特色的发展。
2、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几点思考
2.1 在教改中应坚持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体育课程是激发学生运动潜能, 引导学生坚持运动的重要基础。当代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开创多样化教学方式, 引进多种体育项目, 满足学生水平差异的需求。在进行体育教改中, 需要对体育项目进行多样化, 在保证课程充足的情况下结合学生运动的特点, 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修改。通过引进CLUB方式等新型教育模式, 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 为学生建立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强化教学的成果, 为学生树立终身运动思想观。
2.2 积极推动阳光体育、师生互动
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可有效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借助阳光体育的影响力, 为学生营造运动的氛围, 鼓励学生及教师资源参加, 为其建立良好的运动观念。通过引导学生每日坚持进行锻炼及运动外, 还可以采取定期比赛的方式, 将师生共同融入其中, 在竞争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快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激发学生坚持日常锻炼的意志。
2.3 发挥学生组织的影响力
高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成长时期, 所以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身体体质状况。作为学生的管理者, 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成长的环境、放宽限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指引。高校体育组织及成员应发挥自身的作用, 放宽对学生创造力及组织能力的约束, 发挥学校的中间人作用, 积极的发挥体育组织的优势, 为校运动队选拔优质的人才, 构建中坚力量。其次, 在校内体育活动的开展中, 其活动空间不应局限在体育馆、学校, 而是应该积极的与社会各界体育机构等进行接触, 通过外接万紫千红的体育盛事,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2.4 定期进行健康测试
结合国家制定的身体健康判定标准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的检测, 将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制作成报表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同时, 积极的对学生做好思想教育教育工作, 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 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5 进行必要的体育宣传活动
首先应该强化教育宣传工作, 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让学生重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通过加强对体育的宣传与引导工作, 为学生建立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使其在活动的参与中摄取健身知识、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价值及意义。充分利用校园网络BBS系统滚动宣传、报道体育活动的进展程度、成绩。开展体育征文、体育摄影活动, 记录体育活动过程中精彩的感人的瞬间, 给体育活动注入软因素。体育欣赏学习:开展体育欣赏课, 通过体育欣赏课, 传播体育文化, 弘扬奥运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整体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通过体育欣赏课让大学生领悟自强不息, 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对大学生是又一次积极有效的健康心理教育。组织师生参观大型体育汇演活动及赛事, 凝聚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衷度。高校教师及部门应通过科学的方式,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情绪, 释放不良的情绪, 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接受体育活动、热衷于参加体育活动, 为自己打造一个健康的身体体质。
结语:高校生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关乎到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 所以高校应该担负起提高高校生身体健康水平的重任, 坚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原则, 开展创新型体育教学,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正刚我国高校学生体质测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17期
[2]杨运涛安民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体质健康水平 篇9
一、实施“一校一品”, 推进教学改革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需要坚持“两个凡是”原则, 即“凡是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课外锻炼、体育活动兴趣的, 凡是能够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 百无禁忌”。体育课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以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学校体育“三位一体”的目标:一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二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三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而要实现“三位一体”的目标, 需要学生爱上体育课, 需要学生能够运动起来, 而且教师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 并通过竞赛、课外训练等途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此外, 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因材施教。
要真正体现“三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 就必须坚持“一校一品”的指导思想。目前, 我们还做不到“一校多品”, 但是至少可以让学生, 除了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外, 还能够学会一项运动技能。这里的“一校一品”, 不是要求学校体育课只能教一项运动技能, 而是应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专门教特色项目, 其他的体育课该怎么上仍旧怎么上。“一校一品”的指导思想, 就是让学生能够提高运动技能。从目前已经取得和总结的经验来看, 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 它的效果在于既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又能够使学生掌握一项或两项运动技能, 如果再将比赛组织好, 健全人格的培养就能够全方位得以落实。
二、完善竞赛机制, 搞活课外锻炼
课外锻炼既应包括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 也应包括围绕“一校一品”开展的系列竞赛。当然, 这样的竞赛应该做到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 应该既有校内、区域的联赛, 也有省级、全国性的比赛。只要把学校体育竞赛及相应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就能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就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就能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课外锻炼就会丰富起来。
开展“一校一品”竞赛, 应建立一套校内外学生体育竞赛机制。从课外锻炼角度来讲, 学校要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 (“一品”) 的运动技能, 并在教学时间、训练时间、比赛时间上给予保障, 这是“强基础”的做法。而实施过程中的场地、师资队伍、经费、竞赛组织等, 就涉及到竞赛机制的问题。从整体布局来讲, 要对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层级进行统筹安排, 以解决一般性的脱节问题 (包括教学、训练及比赛) , 并且要建立一个关于课外锻炼、竞赛以及学生未来规划的完整机制, 这是目前的一个宏观思路。
当前, 足球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课题, 那么, 就可以把“校园足球”作为整个教学改革和强化课外锻炼的一个先行、先试的项目, 用它做一个“样子”出来, 校园政策出台后, 我们立即开始全面铺开“一校一品”的所有项目。其中, 篮球和排球, 完全可以“照方抓药”;而田径、游泳、武术等其他项目也可以逐渐铺开。
三、建立并完善标准, 加强体育课评估
关于体育课的评估, 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怎样调动教育行政部门、上级领导、校长、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性, 让他们能够鼓励、帮助和支持开展学校体育课, 能够帮助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第一步, 坚持不懈地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并且要坚持抽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公布之后, 我们准备组织建立教育部系统的抽测机制, 各省要建立相关地市的抽测机制, 各地市要建立相关的县市抽测机制, 各县市要建立相关的乡镇及各学校的抽测机制, 做到层层抽测, 层层公布抽测结果。教育部要公布两个数据:一是上报的数据和抽测数据的一致率。2013年教育部组织32所高校, 对32个省级单位进行了抽测, 总体的一致率仅为20%, 后期我们会警示那些弄虚作假的做法;二是各省年度变化趋势。2013年抽测过的省份, 2014年再抽测时就可以公布抽测一致率是多少, 然后再公布2013~2014年各个数据的变化趋势, 包括哪些数据提高了, 哪些数据下降了, 哪些数据没有变化。相应地, 各省市要公布所辖各地市这两个方面的数据, 即抽测一致率及几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各地市要公布所辖县市的相关数据, 各县市要公布所辖乡镇的相关数据, 各学校要公布学校的相关数据, 并且学校还要把每个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通知学生本人及学生家长。
第二步, 制定学生运动技能的等级标准。除了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之外, 还要测试学生的运动技能等级。首先, “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都要有等级评定标准与具体评定方法, 逐步细化到每一个项目也都要有等级评定。这个测试怎样运作才能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讲, 现在中考加分绝对不能减, 而且还要提高;高考综合素质学业水平考试要包含这部分内容, 而且下一步在大学毕业时也要进行这个尝试。其次,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的数据和运动技能的等级, 要作为对校长评优评奖和对班主任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作为现代化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的一个评价指标, 还要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决定》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中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 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 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因此, 下一步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办法中要把这一条列进去, 当然这还需要最后出台文件予以保障。
第三步, 把体育课的目标作为所有利益相关方考核的重要指标。下一步体育课的评估, 包括对体育教师绩效的考核, 都应该围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健全人格这三个方面展开。
四、强化指导落实, 编制指导性大纲
编制指导性大纲。目前, 各校开展“一校一品”的相关内容, 多是使用学校自编的教材, 今后则需要编制一个指导性的大纲。例如, 校园足球不仅需要编制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层次的指导性大纲, 还需要编制一个校园足球教练员指导大纲, 使学生知道怎么玩、怎么比赛, 也使教练员知道应该怎么开展训练等。
研究等级标准。部分“一校一品”开展较好的学校已经开始制定自己的等级标准, 我们则需要根据学校制定的等级标准考虑怎样将其与国家标准融合, 最终的教学改革方案出台之后, 就能看到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当然, 并不是说具体要求教师、学校怎么做, 而是针对“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 提供不同的应对办法、创新做法、改革思路。
体质健康水平 篇10
早在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出台, 为全面落实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提供了保证。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将青少年的体育与体质问题提升到相当高的地位。
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不够理想, 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根据2005年的调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 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20年来持续下降, 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
与此相对应的是, 广大家长、学生希望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愿望非常强烈。为此, 我们几位体育老师本着“激发教师创造精神, 调动教师研究热情, 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的想法,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开展了“以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时效性为途径, 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学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
(三) 研究时间:
2009年9月——2011年7月。
三、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 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更是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校坚决贯彻执行这一指导思想, 并提出了学生发展的四个目标——身体健康, 心理阳光, 品德高尚, 学业优良。其中把“身体健康”放在了学生发展目标的首位, 可见我校对学生健康的高度重视。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一目标, 我校特意把此项工作作为“健康工程”来抓。作为“健康工程”的一部分, 我们开展了历时两年的《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时效性, 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研究活动。
四、具体实施
(一) 调查研究, 发现问题。
2009年, 结合我校开展的“中英项目”课题活动, 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中, 我们加入了课外活动的内容。以下就是我们对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在统计表及竖状图中都可以看出——在“经常开展课外活动”一栏, 学生、家长打得分数都是最低的 (学生、家长认为比较符合以上的分别只达到72.3%和66.7%) 。
另外, 在家长调查问卷——您对“学校硬件环境提出看法和建议”中有28条提到“由于学校客观原因造成孩子课余活动的场地狭小, 希望能够逐步改善;课外活动的场地太小, 操场太小”等等, 占总建议的43%。
通过家长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广大家长、学生期待改进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愿望非常强烈, 说明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法和效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结合之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我们认识到, 课外体育活动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学校场地狭小, 学生活动空间不足;
2. 活动内容单一 (以做广播操为主) ,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
3.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 造成“课外体育活动时效性较差”的客观现实。
(二) 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 在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以下实践活动:
1. 积极向学校领导建言献策, 争取扩大学校活动场地的面积;
2. 转换思维, 协调学校, 化整为零, 调整时间, 从而增加每位学生个体活动的空间, 提高锻炼的时效性;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谓“兴趣”就是对某些事情让其感觉到有意思, 吸引其注意力, 促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其中, 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此, 根据学生喜欢游戏、喜欢竞争的天性, 我们围绕“以赛促练”的活动思路,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
(三) 效果与分析。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的实践,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 学校的场地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在我们的积极建议和参与下, 学校分别对中关村部和万柳部操场进行了翻修。通过多方协调, 又先后在中关村部东侧整修出一块4000平方米的操场, 在万柳部4号楼南侧修建了一块3000多平方米的运动场地, 使体育活动场地的面积增加了近30%。
2. 创造性地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地, 扩展了每个学生的个体活动空间。针对我校学生人数众多、活动场地相对狭小的矛盾, 我们采取以年级为单位, 错时活动的方式, 使学生个体活动空间普遍增加了2~3倍, 提高了课外活动时效性, 确保了“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效果。
3.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年级篮球赛:针对学生喜欢球类运动的心理, 从2009年开始, 每年11月份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校级篮球赛”活动。比赛历时近一个月, 分小组赛、交叉赛、半决赛、决赛和两部总决赛;比赛间歇还进行“啦啦操”展示表演。学生们全员参与, 积极性异常高涨。参加比赛和“啦啦操”表演的同学, 利用一切课余时间练习技术、编排动作;其他同学也不甘寂寞, 他们自发地准备比赛服装和加油道具、编排加油口号、设计展板横幅并发动家长制作, 不但锻炼了身体, 还将比赛变成了一次凝聚班级力量、展示班级风采的集体活动。
(2) 全校跳绳活动:从2009年开始, 每年12月份我们都开展跳绳活动。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安全的活动空间, 我们就一米一米地量、一块砖一块砖地数, 可以说利用了学校的每一米场地。活动分为两部分:12月初至12月中旬是学生的练习阶段, 12月中旬至12月底进行全校性的跳绳比赛;然后利用升旗时间, 进行隆重的发奖仪式。通过这种形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练习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高了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3) 开展“一绳、一毽、一沙包”活动:针对“学生活动空间狭小”的问题, 我们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全校性的“一绳、一毽、一沙包”活动。通过“每人一绳一毽一沙包, 每天一踢一跳, 每年一练一赛”的活动方式, 真正达到了“使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一种体育技能, 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了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与效果。
(4) 开展学校体育节活动:从2010年开始, 每年4月份学校两部都开展了体育节活动。4月前两周为学生锻炼与准备期, 后两周为比赛周, 4月30日为总决赛。其间以年级为单位共进行五场单项比赛。针对场地狭小的问题, 我们同样创造性地开展了分年级分时段分项目的比赛形式,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参赛比例, 我们全部选取集体项目, 并根据各年级情况, 灵活制定参赛人数,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使每班学生的参与率普遍达到了70%以上, 有的年级甚至达到了90%;结合学校开展的民族教育活动, 我们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加入到比赛中, 如赛威呼 (满族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 比赛时5人为一队, 其中4人面朝向终点, 1人朝向起点, 4人排列同握两根木杆, 1人独握一根象征舵的木棍, 一起朝终点正向或反向跑, 以先达终点的队为胜。) 、推铁环等, 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许多同学不但在学校积极练习, 还把比赛器材带回家继续练习。
以上的安排, 充分利用了学校现有场地,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提高了课外活动的时效性, 真正做到了小型、多样、热烈、安全、参与率高、锻炼效果大的良好效果。
4. 通过对近两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五年级体育检测成绩”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以下是我校近两年来参加国家体制健康测试部分年级和五年级体育检测的成绩对比: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 我校学生的体育成绩有了整体的提高, 体质健康水平有了全面的提升, 尤其以一、二年级学生测试成绩的提升最为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以上实例和统计数据表明, 通过我们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活动, 不仅提高了学校场地的利用率, 增加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客观上提高了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效性, 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同时还开阔了教师们的思路, 锻炼了教师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了教师们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认为, 《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时效性,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试验研究活动是成功的。
(二) 建议:
酸性体质与健康 篇11
研究发现,酸性体质的人,细胞活性降低,组织器官功能减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合成困难,各种酶的活性下降,细胞膜受损,易发生病变和死亡。另外肝脏和肾脏分别是分解和排泄酸性物质的重要器官,酸性体质形成后,肝、肾负担加重,机体的新陈代谢缓慢,胃肠功能失调并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酸性体质是所有疾病的温床。
酸性体质对我们的健康具体有什么影响呢?轻微的酸性体质时,经常有疲倦、乏力、头疼、抵抗力减弱、易感冒、失眠、食欲差、头晕脑胀等现象。逐渐严重就会产生便秘、皮肤病、消化不良、身体虚弱、内分泌失调、过度肥胖等症状。到这个阶段若还不以为然,症状就会继续加重,患上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肝病、肾功能减弱、神经失调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癌症。
体质健康水平 篇12
一、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分析
1、体育经费、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不完善
现在的大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 对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 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经费紧缺, 随着各个学校每年的扩招, 学生人数不断增多, 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要。
2、学校对体育工作宣传和组织重视不够
学校对体育工作的宣传和组织的力度大小, 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次数。现在部分高校取消了早晨出操制度, 课外活动和体育比赛流于形式, 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 根本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3、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大学学习, 学生所有的日常起居都需要自理, 使学生更加忽视了自己的健康问题, 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大学生健康饮食观念的缺失, 致使营养知识匮乏, 饮食结构够合理, 卫生健康意识缺乏。大学周边被网吧、酒吧等各式各样娱乐场所包围, 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使一部分学生沉迷其中, 缺少锻炼。
4、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 把握不住原则, 一味追求“快乐”的气氛, 而没有正确的处理好快乐与严格, 快乐与刻苦, 快乐与质量的关系, 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艰苦体育实践的体验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对策
当前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在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情况下, 构建一个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服务体系则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服务系统看作一个系统,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 通过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来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1、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决策者 (包括政府、学校制定有益于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政策) , 要制定有效合理的政策, 减少目前大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和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少等问题。然后建立合理的激励体系, 要激励和结合社会力量与资源积极参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体系中, 要激励大学生重视自身的体育锻炼, 最重要的是对服务体系给予跟多的关注和支持。
2、实施体系
(1) 学校的主体作用
学校应认真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与竞赛, 通过橱窗和教室黑板报加大对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力度, 要尽可能的配足配齐体育场地与器材, 开齐开足体育课, 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学校行政部门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制定严格的实施与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效果 (态度、质量) 进行评分并计入班级日常规考核。
(2) 学校体育教师“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要通过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 使学们在宽松、自由、主动的学习环境中娱乐、健身、提高身体素质;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做到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学生乐于练勤与练。在每节课中要确保一定的运动负荷。
(3) 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全社会和家庭都应该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大力关心和支持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应当积极向学生开放, 充分发挥各项体育资源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积极作用。社会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普及体育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才观、健康观, 使更多的父母都能和学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 使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时代的气息。
3、监督体系
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监管方式, 形成内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模式, 强化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管力度。要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 依靠外部的监督形成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的主要作用。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监督制度, 实行监督结果公告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并计入学校的相关测评总分。
4、评价体系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评价的内容包含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投入与支出、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满意度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服务对未来大学生生活影响的评价等。评价的原则科学实效、体现个别对待、系统完善的原则, 评价的标准就是对“健康第一”, 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特点, 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 评价的方法应该坚持政府、学校、专家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多方面的评价检测最终体现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服务体系的效果。
大学生体质健康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就需要从下降原因着手, 协调好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内容, 做到管理、实施、监督、评价四个体系协同发展、互相促进、密切配合,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体质日益下降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岳保柱.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