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精选12篇)
心理健康状况 篇1
我院是一所民营专科医院,以收治骨科外伤病人为主,在此类医疗机构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探索民营医院骨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以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常模为对照作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在我院骨科工作的40名在职护士为调查对象(研究组),均为女性,年龄24.80岁±4.12岁。
1.2 方法
1.2.1 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研究组护士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并将结果与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常模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到将测试结果与正常成人常模或者与女性正常常模进行对比分析会造成结果的偏差,所以选择了与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常模进行对比分析[1]。
1.2.2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SP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
2 结果
表1显示,研究组躯体化、强迫状态、焦虑因子分高于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因子分差异更加明显(P<0.01),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与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SCL-90是精神科常用的评价心理卫生健康状况的一种自评量表,内容丰富,可以全面反映被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本文应用此量表进行评定被测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测试结果显示,民营医疗机构里工作的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状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因子6个方面存在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3个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差别不大。心理健康对于专业护理人员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状况是其在工作生活环境中正常工作、生活的基本保证,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导致心身疾病和工作事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护士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护士的工作具有特殊性,需要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期望,当社会责任、社会期望与个人能力产生冲突的时候就容易导致不良心理状态;医院的工作环境属于服务性行业机构,行业标准要求较高,但工作内容相对较单调,时间久了极易形成职业倦怠,工作倦怠会进一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2];护士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习能力欠缺者自然就容易产生心理不适、紧张恐惧等不良反应,另外同行业群体竞争也需要护士不断地进行继续教育,以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广大病人是护士的服务对象,护士需要与病人进行护患沟通,缺乏与他人沟通技巧就容易造成焦虑、恐惧等情绪;另外护士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她们与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较少,对家庭不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缺少成就感[3],容易造成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外科护士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外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更大[4],在民营医院里就更加明显,长期在高风险性、高强度环境下工作,自我调节能力无法满足适应环境的需求时,就会造成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综上所述,骨科护士相对于国内护士常模而言心理健康状况更差。管理者要实施规范化管理,通过改善工作氛围、人岗比例、员工帮助计划(employ assistant program,EAP)等措施适时对护士给予支持和干预,减少护士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因素,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5]。
摘要:[目的]探索我院骨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40名骨科护士(研究组)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并与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骨科护士症状自评量表中除了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之外,其他因子分均高于国内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常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分的差异更加明显(P<0.01)。[结论]从事骨科护理工作的护士的心理压力更为突出,社会各界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工作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护士,心理健康,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平,陈蕾,宋旭红,等.SCL-90评论中国内地31249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及常模确定[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297-300.
[2]余华,许秀峰,宋建华.护士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与工作倦怠关系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7(8):24-27.
[3]任红梅.骨科护士心理压力调查及减压措施[J].医学信息,2010,23(11):4274-4275.
[4]陆晓霞.外科护士工作压力及其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6,20(6B):1438-1440.
[5]汪利辉,唐毅,唐海英.骨科护士职业压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6):485-487.
心理健康状况 篇2
下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为了解企业下岗职工的心理状况,采用SCL-90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心理问题发生率为4.5~17.3%,比较高的为抑郁、强迫、焦虑、敌意.女性分值较高,在各年龄组中以强迫、人际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差异明显,以20~29岁年龄组突出.提示下岗职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女性尤为突出.
作 者:李业平何思忠 凌云熹 朱剑云 查颖 作者单位:241002,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刊 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年,卷(期):8(1)分类号:B84关键词:下岗职工 心理健康
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3
[关键词]高一学生 心理健康 状况研究
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对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面积测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及困扰他们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探讨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对象:我校高一868名学生,其中男生451名,女生417名,年龄分布于14~17周岁。
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评定。此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10个症状因子,9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五级记分,即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
采用团体测验的方法,由我校心理教师按班级统一施测。测试程序规范,调查结果可靠。
(二)结果与分析
1.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约有76.61%的学生中至少有一个因子分高于2分,也就是说高一学生中有各种轻度不良心理反应的学生为76.61%;有27.30%的学生至少有一项因子分高于3分,即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中度或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状态、敌对、偏执、抑郁、焦虑几个方面,尤其是强迫状态和人际关系两项因子,有轻微不良反应者占到半数以上。
2.与常模比较。
由上表可见,本研究样本SCL—90量表的因子分与14年中学生综合样本比较,存在及其显著差异,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综合样本因子分;与2004年四省常模比较,在强迫状态、人际关系、恐怖、偏执四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除躯体化、精神病性外,其余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四省常模。
3.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3 可以看出,男女生在抑郁、偏执、敌对、恐怖四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的敌对、偏执两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抑郁、恐怖两项因子分高于男生。说明男生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行为问题,女生则以情绪问题为主。
(三)讨论
结果分析显示,我校高一学生中约有76.61%的学生有各种轻微不良心理反应;约有27.30%的学生可能存在中度或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比例明显高于2004年刘恒等人对全国四省抽样调查的研究结果(一项以上因子分≥2占总数的62.7%,≥3占21.7%)。说明我校高一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迫状态。这是我们调查发现的首要问题。有71.08%的学生在这一项上的得分超过2分,高于3分的占到20.5%。强迫的主要表现为有某些重复动作、忘记性大、注意力不集中、事事要求完美、难以做出决定等。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能够进入高中的都是较为优秀的学生,一般来说,优秀生对自己的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高中阶段,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导致他们害怕失败,从而形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②家庭、学校、社会对高中生过高的期望值,也是造成强迫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辅导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引导其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并加强与任课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较为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
2.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这一项因子上有50.46%的学生因子分高于2分,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不良表现为朋友较少、异性交往困难、有自卑感、在公共场所会感到不自在,担心别人议论自己等。
理论上讲高一学生正处于发展密友、群友的关键时期,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了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超过总数的一半,总结原因主要有:自负心理,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凡事都希望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不大顾及别人的感受,用这种态度与同学交往很容易碰钉子;自卑心理,自卑者易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就造成他们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独来独往,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再加上不善于自我表现和孤独的自我封闭,会给别人造成不佳的印象,从而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多疑心理,有些同学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往往会不大信任对方,总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处处提防别人。
鉴于以上几点,我们在做人际关系辅导时应注重两方面的培养:交往意识,着重训练学生,使其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的、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交往技能,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掌握人际交往的有关原理、技能、策略、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合理得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够妥善解决人际冲突,从而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网络。
3.敌对、偏执。这两项因子分超过2分的分别占37.10%和36.98%,并且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均分和人数比上都高于女生。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抱有不友好的态度,把别人对自己的赞扬看成是冷嘲热讽,容易激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信任别人,有一些误会别人的想法等。
究其原因,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容易按照个人好恶和一时心血来潮论事论人,但由于中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辩证思维能力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陷入偏执状态;有时为了突出个性,彰显自己的成熟,还往往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情,长辈对此不能理解,唠叨、训斥、甚至体罚殴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更加反其道而行之,矛盾愈演愈烈,敌对情绪产生。
消除敌对、偏执情绪,首先要从关心体贴学生入手,以关心体贴来缓解学生的敌对情绪;同时还要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增强其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另外还要特别重视发掘学生的优点和潜能,引导学生把时间用于对自己优势能力的发掘发挥上。
4.抑郁、焦虑。这两项因子存在问题的人数也较多,各占总数的34.45%和31.11%。主要症状表现为精力下降,对事物失去兴趣,交往困难;心神不宁,有紧张感。造成学生抑郁、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学习压力大,二是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两项因子的均分女生均高于男生,说明女生进入高中后面对的压力大于男生,容易产生情绪性心理问题,应特别注意。
心理健康状况 篇4
一、学生状况
调查工具及对象: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在本次调查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哈尔滨某重点中学选取高一学生620人, 收取有效问卷607份, 其中男生272人, 女生335人;一批次学生290人, 三批次学生317人。重点对该量表中学习焦虑一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研究发现, 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42.7%, 即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有259人, 学生表现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非常关心考试分数, 继而影响正常学习。因心理焦虑水平过高而导致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则有71人, 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 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等症状, 这说明高中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普遍, 但并不代表正常, 说明目前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煎熬付出, 而这一焦虑水平在男女生和不同批次方面差异表现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性别和不同学习程度两因素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高中生学习焦虑水平较高, 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自身因素。
调查对象为省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 其对自身的期望值高, 加之个人目标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与修正, 使得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同时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其心理承受能力表现不如人意, 因而心理上容易失衡。此外, 处于“暴风骤雨”期的高中生, 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为了拥有这种独立感和成人感, 他们会不惜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举措。这几点在学习焦虑水平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家长期望水平易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长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孩子, 因此内心特别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各方面都优秀。然而孩子间是有差异的, 家长这种高期望很容易成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巨大压力, 加之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或理念, 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压力释放的途径。学生在达不到家长的目标, 或是满足不了家长过高的期望时, 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的心理。
3. 学校与社会环境因素。
高考体制与导向使家长、社会仅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 学校则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校工作重点, 而老师则在学校的评价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指标, 这一链接反应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态, 使羽翼还不丰满的孩子过多地承受与体验这种高压下的生活。同时重点中学对学生成绩的重视, 学生平时的课业量多, 定期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等, 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竞争压力, 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产生焦虑, 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辅导案例
◆案例陈述
求助者是一位高一女生。她目前的成绩不理想, 进入高中后的所有考试, 每次成绩与其意愿相差甚远 (她认为自己应该是班级的前三名) , 特别是与初中相比, 成绩滑落的更是让她难以接受。数学原本是她的长项, 不过最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到90分, 结果导致她不愿意上数学课, 现发展到不敢上数学课, 目前状态无论上哪科的课, 听不懂也坐不住。自习课上看到其他同学积极认真学习的样子, 对她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她害怕考试, 害怕上课, 最后, 她不想上学了。就这样, 一次期末考试, 让这位学生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案例分析
对于这个学生来说, 树立积极心态和信心是今后应解决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帮助她理顺事情的前因后果, 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才能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件背后心理上的变化:一是一贯的“优生”心理, 导致心理承受力较差;二是进入高中后较大的心理落差, 不再是“优生”;三是以点带面的消极心态;四是来自家长的高期望、来自学校及老师的排名、来自自己的心理设障以及周围大环境等;五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强, 患得患失;六是完美心理, 自我要求过于苛刻, 希望自己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
四、具体措施
基于调查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我认为要想实现我们理想中适度的焦虑水平, 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努力实践:
◆外因方面
1. 在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
学校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仅重视高考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需求, 因此学校发展应开拓视野, 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层面,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学生才能得到更优更好的发展。同时应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老师师资力量和硬件配套建设, 树立积极心理教育理念,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开展好团体与个别心理咨询, 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好的帮助, 也应适当考虑个别学生需求, 给予其特殊政策, 可以根据主观意愿减少一些考试, 缓解学习压力。
2. 在家庭及家长方面, 建议学校开展家长心理讲堂。
普及心理知识, 使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 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做孩子合格的听众。从过来人、长者的角度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教授孩子必要的成长阶段知识, 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摆“家长”的谱, 高高在上, “一言堂”, 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给予精神与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
◆内因方面
1.改变认知。
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对考试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认为考试越重要, 焦虑水平会越高。心理学中提出了焦虑与成绩的关系是倒“U”型的, 也就是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人的最佳状态得到调动, 只有适度才能最佳。因此适当调整考试期望水平, 方能正确对待考试和发挥正常水平。
2.具体行为。
“视练为考, 考似练”, 即把平时的练习当作考试, 那在真正大的考试面前时就能够像平时一样参加了。也就是说, 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的, 而应是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实现的,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在平时的小考或练习中能够严阵以待,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在真正考试时其认真与紧张程度不过如此。
3. 给自己留有余地。
目标的制定应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也就是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的余地, 这样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不会出现“瓦伦达心态”, 即因压力过大关注结果而无法专心做当下应做之事, 从而适得其反。
4. 调整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大, 源于自身的一种主宰心理。何不把这次当成成长路上的磨炼, 因为这事发生在高一而不是高考中。要学会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事, 换个角度看世界, 这样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收获与成长。
5. 懂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完美是人人追求的, 但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 能够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扬长避短就是最棒的。人与人是有差距的, 而缩小差距的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做到的, 所以还应客观地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正如前面所说, 关键不是别人对你说了什么, 而是你对自己说了什么!你觉得你行你就行, 你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别人说你行你也不行。
6. 了解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侧面, 各有所长与所短, 正确对待自己的薄弱环节, 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7. 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建议对惧考、惧学进行自信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 逐步树立信心并解除过敏症状, 慢慢恢复正常学生生活。
(1) 何为自信训练?
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 通过考试焦虑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 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 借以削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自信训练的设计直接针对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如“离考试时间越近, 我越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次考试”;“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我强”等。研究表明, 当一位应试者出现充满担忧的情感时, 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 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自信训练的两大步骤:
第一步学会察觉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如当得知即将参加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以后, 就会产生朦朦胧胧的担忧念头。针对这些朦胧的念头, 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个体朦胧的潜意识提高到意识的水平, 从而可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你逐条记述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后, 下一步就是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这是自信训练的决定性步骤。所谓挑战, 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不合理成份进行自我质辩, 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 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 并明确今后应取的态度。 (主要是三个问题: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此种担忧对自己有危害吗?个人应取怎样的态度?)
(2) 何为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 在产生考试焦虑反应时, 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 (放松训练) , 以使考试焦虑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 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 从弱到强, 渐次实施, 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此即系统脱敏。
下面, 我们对考试焦虑进行系统脱敏所用的假定等级程序, 并让考试焦虑者大声朗读这段假定程序 (进入情景) 。
(1) 班主任宣布, 三天内将进行一次小测验。
(2) 明天就要考试了, 今晚我觉得准备得还不充分。
(3) 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4) 我看见其他应试者陆续来到。
(5) 监考的教师到了, 我等得得急, 脑子也好像失去了知觉。
(6) 我收到了考卷。开始做题之前, 我把卷子仔细看了一遍。
(7) 我中断考试, 考虑自己怎么才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8) 我被一道试题难住了。
(9) 我看见有人在我之前答完题, 交上了卷子。
(10) 时间快到了, 我根本做不完了。
进行系统脱敏时, 要求考试焦虑者先进行放松训练, 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 要考试焦虑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 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 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 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 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 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篇5
调 查 报 告
赵 桂 红
2010.1
2平遥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平遥中学赵桂红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所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其中不少压力已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引起纷扰的、不利的、危机重重的后果。国内有些调查表明,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那么,当前平遥中学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平遥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平遥中学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也供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人士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平遥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共计1167人。
2、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3、调查工具:采用益尔心理教育研究所提供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该测验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测试共有60个题项,该测验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每个题项后有“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五个答案,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选择。60个项目的得分加在一起除以60,得出受试者心理健康的总均分,表示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4、调查方法:本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配合,利用学生自习时间,在计算机教室利用电脑集体施测。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益尔心理教育研究所提供的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的初步结果
1、平遥中学高一年级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平遥中学高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具有正常的心理水平。从表一和表二可以看出,被调查的1167名中学生,心理状态良好的人数866人,占总人数的74%,说明这部分人的心理状态是比较好的;有轻度心理问题人数278人,占总人数的24%,说明这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一般指导和教育;有中度心理问题的人数23人,占总人数的2%,属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对于这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需要制订个别辅导计划,要重点辅导。
表1:
科目的现象大量存在,加上少数教师自身人格偏异及不健康的教学行为,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就家庭因素来说,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过高。他们或者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主观地给孩子确立一个理想的目标;或者把孩子奉为“上帝”,使孩子拥有无限的权利。孩子往往不能自己把握自己,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就社会来说,功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和大众传媒的消极因素,使青少年处于一种无所适从和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他们要面临升学、就业、交友、休闲等各种生活压力,特别是性生理的早熟和非正常发展的性心理之间的矛盾,导致产生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中学生在冲动、自责、过敏、恐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主要还是来自对学习、对考试的一种焦虑反应,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困扰,仍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加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根据我们调查分析发现,改善和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实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善家庭教育
1、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教育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发育缺乏,如幼年的心理剥夺、童年的经历有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体验。如果在人生早期(一般指0-6岁)得到适应最佳教育将会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要抓住这一时期,向子女施以早期智力开发或优良品德的早期熏陶。家长还应经常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家长只有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同时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整,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应提倡民主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运用符合子女身心发展实际的科学方法,家庭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2、让子女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子女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育人方法。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明品德高尚的人都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持之以恒,使子女的意志和性格从中得到锻炼,并帮助子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
家庭环境的优化不仅应体现在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气氛;还应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使子女在家长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实践中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以“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为了帮助子女明辨是非,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可以适当采取不损害孩子身心为比标准的惩罚。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子女,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用简单的手腕来应付,是无济于事的。”为此,家长应了解有关教育以及儿童心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二)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机械地按照预设的一套模式向学生强行灌输,使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被教育者的地位上。”这个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抹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应将中学生由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向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轨道上来,它有助于中小学教育走出狂热追逐高分、升学竞争愈演愈烈的误区,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把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才能在教育内部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要纠正和克服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代替心理教育的片面倾向,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他助到自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可以采取宣传普及心理学常识(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和讲座的形式等)、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以及推广集体辅导、朋辈辅导的形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向上的心境。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矫治。
3、加强青春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一定要讲究实效、慎重、科学,并注意把握时机。根据上海等地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初二年级是性教育的关键期,从这是开始系统地对他们进行有关方面的教育,并将这种教育有计划的延伸到高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4、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讨论、宣传材料等
方式,注重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聘请有关专家和教育先进工作者介绍符号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经验,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以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5、重视家校沟通的途径
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6、重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中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丰富,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脑力、体力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对于学生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锻炼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青少年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持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其次是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与本人实际情况越接近,表现自我防御行为就少,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特别是女同学要摆脱“男尊女卑”的思想束缚,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第三就是要学会自觉地调控情绪,保持积极的、健康的情绪,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使消极的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小的程度。第四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这个对处于紧张学习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6
一、国内外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高校教师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者,这一群体的社会角色要求其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特质,这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更直接影响着高等教学的质量。教师的言行举止、意志品质、思想观点、心理特征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远远超越知识本身。
近年来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在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目前高校的教育体制正在改革,这给高校教师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一系列困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涌现。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国内研究动态
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国内其他人群,且相比于高校的其他职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略低,约有54.44%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70%的高校教师健康状况为亚健康,其中有33.3%处于重度亚健康,在高校教师中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多表现为人际敏感、焦虑、强迫、抑郁、躯体化、心理压力过大、反应能力减退等。
2.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国外研究动态
研究表明,美国有6%-8%的高校教师存在不等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被国外列入教师健康研究的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也已成为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工作的不容忽视部分,可见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发了国外的高度重视。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国内目前还并未完全摆脱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主体研究对象的现状,也未完全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做独立的研究。
二、国内外高校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职称密切相关,职称高的教师心理问题相较于低职称的老师要多;学位越高精神健康状况越差,这在博士学位教师中表现尤其突出。此外,理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略差于文科教师,男性教师的高危状况略低于女性教师。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个别青中年教师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讲师和教授职称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相对比例比较大。调查群体中约13.42%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合格,即存在某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这之中25%的高校教师已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1.当前国内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
(1)一般心理问题
部分青年高校教师踏上职业道路后,面临结婚买房、职称评选、结婚生子、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等现实问题,不能讲精力合理的分配到教学工作中,因而用消极的心态对待各种问题。中年教师要面临养育老人、子女结婚一方面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面临自身退休生活,更面临中年时期的更年期问题这一”生命中的危险期“,这些问极易带来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問题严重时则会导致躯体症状和疾病。
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特点:偶发、暂态、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当前教育体制转型期高校教师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为压抑、自卑、消沉、急躁、心理疲劳、失控等。实际上不少高校教师均存在些许心理问题,有的能够及时得到调整、有的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则可能长时间影响教师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2)职业型心理问题
高校教师由于长期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如教学成果评价、职称评选、科研工作等,加之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关怀,职业型心理问题多表现为低成就感、职业倦怠、缺乏激情。
此外,由于近年来高校学生的扩招和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教师除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
高校教师在高校改革期若不能顺利应对持续的工作压力则易产生消极的态度、行为、情感,不能及时的得到帮助和解决则会在教师队伍中落伍,长此以往则会愈加丧失工作热情,甚至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2.有效解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体魄能够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和工作效率,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师尤其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来和合理工作,让自己的精力得到高效的利用。
(2)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能够增进人际理解。只有做到互相尊重和理解,高校教师才能以谦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优点与长处,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在教学与科研中获得进步。
(3)提高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
心里压力一旦产生,必将会使高度的紧张情绪反馈到认得日常生活中,因此,正确调整情绪十分必要。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认真的自我分析、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良情绪,采取合理的情感宣泄形式,如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转移注意力等途径正确调整情绪。
(4)加强高校激励体制的建立健全
高校要积极为教师创造独立、自由的教学研究空间,让高校教师自主的从事教学和研究,学校可以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使教师相互交流、相互进步、增进沟通,最终达到学术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共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5)建立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机构
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人员,能使高校教师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使教师处理好当前的各种困惑,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高校教师个人的认知水平,找到正确对待自己的方法,增强自信,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真正达到学校“育人”、“树人”的目的。
(6)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高校教师社会地位
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篇7
(1) 护理人员紧缺, 按卫生部护士编制与床位之比, 我院护士远远不够, 因而工作压力繁忙, 倒班次数多, 加之住院病人多, 对护理人员要求高, 风险高压力大是造成护士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
(2) 工作应激是影响护士心身健康的主要因素, 护理是一门特殊的职业, 其工作中的应激因素已成为一种职业的危险。临床工作中往往危险、急诊病人多, 护士是接诊病人的首先者, 如果病人死亡或危重, 加之病人家属对治疗过程的不满意, 不满意往往怨恨到护士身上, 给护士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创伤。
(3) 紧张的工作性质, 临床上患者病情变化多端, 不确定因素多, 护士必须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 并迅速作出反应同时要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 这样都会使护士产生压力。
(4) 高风险的工作, 如果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 如打错针或发错药, 会危急病人的生命安全, 护士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承担责任, 担心差错事故的发生是护士的压力之一。
(5) 复杂的人际关系, 主要是医患关系和医护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 护士面对是饱受疾病折磨、心理状况不同、层次不同的患者, 护士还必须应对患者的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情绪变化, 而护士由于职业的需要, 没有选择的余地, 只有全身心地投入, 以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医护之间内部协调也是关系与冲突也会使护士产生压力。
2 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
2.1 护士自身的培养
增强职业情感, 良好的职业情感来自对工作的热爱, 因此, 选择从事护理职业的每一个人, 都应该首先认识护理工作的意义, 正确评价自己的价值, 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和荣誉感。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懂得自身工作的价值, 才能激发对护理的热爱, 产生事业感和为之献身的精神, 感受到事业的伟大并引以自豪, 以之为动力激励自己、在工作中无私奉献, 始终不逾。
2.2 培养护士的同情感、责任感
护理工作事业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牵涉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基于对职业的理解, 产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感, 谨慎处事, 一丝不苟。只有同情患者的疾苦, 才能热情关心体贴患者, 真情劝导、耐心服务, 保持护理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同时也会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2.3 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
护理工作者要对自己自尊, 自信、自爱、严于律己:要对患者有耐心、同情心、礼貌, 对事业充满信心和信念, 有理念、有目标, 在顽强和意志, 还应该有无私、勤劳和诚实正直的道德情操。
2.4 坚强的意志力
护理工作是一种复杂而具体的工作, 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 困难、委屈、挫折或误解、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问题, 遇到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 这些都需要护士有坚强的个人意志力,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能应用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力, 排除干扰, 约束自己的言行, 将患者生命及健康放在首位, 认真作好各项工作。
2.5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不仅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 而且是心理护理的基本措施之一。交流能力也是护士的职业素质及个人素质的良好体现。因此, 护士训练自己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能力, 维护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
2.6 较强的法律意识
每个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时都应该认真细心,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时刻法律为准绳, 严格要求自己用法律来维护服务对象及自己的正当权益。
3 结语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现有护理人员存在的心理压力的心理状况问题, 只有面对实事, 及时解决, 打破分配制度的改革才能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才能不断促进护士群体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亚文, 姜安丽.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5) :296.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篇8
在该校教育工作中, 老师最为一线工作者, 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 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样就使得学生成为了教育的重心, 然而, 学生的学习质量受到老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直接影响, 因此对老师予以关注和重视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这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 老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受到工作压力、升职压力和社会竞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样就使得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更加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经过大量学者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 当下的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普遍偏低, 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转型, 使得教师的心理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其中心理健康处于高危状态的教师人群则主要为文科教师、博士学位教师、讲师职称教师、年龄在34~49岁的教师及其女性教师, 由此可见, 科别、学历、职称、年龄和性别是导致高校教师出现精神症状问题的主要因素。同时老师由于对成就感、期待和自尊的追求过高, 使得心理问题也发凸显。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加剧, 各个高校逐渐沿着特色道路的方向发展, 这样也就使老师的工作负荷和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 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教师的身心疲惫, 进而诱发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同时也不利于教育教学。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教育的关系
(一) 学生健全人格和乐观情绪的建立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其职业性质具有长远性, 如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掺入个人的负面情绪, 就会将来自校领导、同事、社会和家庭的不满向学生宣泄, 进而使师生关系日益紧张。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假如倾向个人的主观情感, 且习惯性侮辱、讽刺、谩骂学生, 就会使学生逐渐产生自卑和叛逆的心理, 长此以往, 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由此可见, 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言行举止受老师心理健康程度的直接影响。反之, 假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明辨是非, 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 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呈良性的发展, 进而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
(二) 学生的学习成效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 而将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 则是保证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效的关键, 然而以上积极的心态又受到老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假如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能够不断的创造、进步、更新和学习, 并且以社会的发展特征、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为依据, 充分的应用创造性语言, 对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对教材深入的剖析、对课堂氛围加以创建, 并将积极的情感投入于教学中, 就能够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学习, 并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还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差异, 秉承公正处事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三) 正常的师生关系直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老师由于自身心理不健康, 就很难对学生给予真正的关心和关爱, 在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也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心理不断的积压愤怒、困惑和矛盾, 进而对老师产生厌恶, 有时候甚至与学生发生肢体或者是言语上的冲突, 进而使师生做出一些触犯国家的法律的行为。
三、提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一) 加强社会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如引进EAP模式, 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领域, 使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将其, 并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克服, 将负面影响减轻和避免。同时对个人潜力充分挖掘, 保证身心健康状态的良好, 使老师能够给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中, 并将自身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充分的释放, 保证学校管理的人性化。因此, 要想达到以上目标, 就必须通过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 将相对完善的长效机制建立, 重视并援助高校教师的心理, 使其积极向上。
(二) 帮助教师将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
只有老师具备了爱国主义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才能真正的关心和关注学生的发展, 并向学生及时的提供帮助、温暖和光明。因此, 作为学校和社会而言, 必须对教师加强引导, 并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或者是开展座谈会, 亦或是知识创新和竞技, 使老师能够时刻明确自身的责任和目标, 进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引领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 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
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锻炼身体, 在将体内能量释放的同时, 也使教师时刻保持灵活清醒的头脑, 将工作的紧张和压力及时的消除, 进而将抑郁和焦虑降低。二是合理的饮食, 保证营养的均衡, 进而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工作。三是鼓励教师积极的参加各项娱乐活动, 使其业余生活得以丰富, 工作压力和注意力得以减轻和分散, 并且身心愉悦的工作。四是保证睡眠的充足和规律性的睡眠时间, 进而使脑的功能充分发挥, 保证工作状态的最佳。
(四) 保持心理平衡, 积极调节情绪
人的情绪具有周期性, 喜怒哀乐属于正常的现象, 但是假如不能够很好的实施自我调节和管理, 就会将情绪牵及他人。因此, 也要加强教师情绪的管理也至关重要。而具体的方法则包括了以下多个方面, 或走进大自然、或自我激励、或自我解脱、或自我安慰、或转移注意、或冥想、或运动法、或自我暗示、或合理宣泄、或控制意识、或自我鼓励和掌握放松技巧等, 以此来增加教师的主观体验, 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更好的开展和治疗成效的提升。
(五) 建设完善的队伍
培养优秀的师资高校在进行教师选聘的时候, 必须将相关的准入原则设置, 并将心理测试等手段引进, 将其结果作为教师竞聘的主要依据, 以此来减少和避免有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教师在高校任职。并且对于任职教师还要加强定期的“心理素质教育”, 由校领导对教师定期的对教师谈心, 并对其工作、生活和心理情况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帮助, 使教师的心理压力得以适时的缓解, 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同时安心的工作。再者就是让教师不断地接受理论教育, 进而将心理素质水平不断地提升。并且开设专栏宣传, 使教师将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掌握。在院校开设心理咨询室, 及时的治疗和疏导教师的心理, 保证心理的健康。
结语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对于教育和教学极为不利, 因此, 必须重视和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并且从各个方面着手, 加强社会及其教育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鼓励教师从自身着手, 加强自我调节, 使自身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教育工作, 进而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 提升教学的成效,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明川, 田花, 高战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镇江高专学报, 2012, 02:54-56.
[2]刘文, 施培新, 孟庆恩.某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0, 05:87-88+93.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篇9
作为职业教育[1]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社会的重要建设者,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与重视。在我国, 针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有意愿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劳动者, 进行相关的劳动技能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本研究针对性别、生源地、学生年级等变量进行分析, 讨论高职大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并试图寻找相应的可以缓解的有效解决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取了内蒙古科技大、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包头农学院、包钢职业技术学院共四所大专院校学生, 分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户口性质, 共512人作为被试。
2. 研究工具。
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2], 包含9O个项目, 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乃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众多方面, 表容量大, 反应症状丰富, 能准确测试出被测试者的自觉症状。根据每项得分, 还可计算阳性项目数 (F10) , 以阳性项目分作为整体评价, 用因子分进行分析比较。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 本地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整体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 本地大学生在SCL-90十个因子分析中, 躯体化、强迫、人际、焦虑、阳性项目略高于常模, 其他略低于平均水平, 这说明在躯体化、强迫、人际、焦虑、阳性项目上本地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总体偏低, 但通过统计分析显示, 仅焦虑一项差异显著, 这说明大学生因外界压力而带来的焦虑水平要高于平均学生水平, 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当前需要关注的重点。
2. 男女生SCL-90各因子的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 男生和女生有七个因子较为接近, 但在人际、焦虑、偏执三个因子上具有特别显著的差异, 焦虑、人际因子男生比女生高, 而偏执女生比男生高。
3. 城市和农村学生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可以看出, 农村学生各个因子与城市学生很接近, 并无显著差异, 城市学生人际因子的得分分值均高于农村学生得分。在进入大学之后, 生活环境发生着巨大改变, 农村学生与条件相对优越的同学在一起时, 深刻体验到自身见识、家庭条件等的差异, 随着近些年农村的发展,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异性越来越小, 甚至经济上优越于城市学生, 传统思想中的差异、压力已经不复存在。
四、形成大专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
1. 社会压力。
当今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 使每一个大学生和他的家庭不得不去面对“优胜劣汰”的现实情况, “毕业即失业”是不少人真实的写照。学生往往从大学入学伊始就很清楚的预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而作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高职生的压力更为突出。
2. 家庭压力。
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现今社会大多数家庭的组成模式, 父母在生活上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当然也会在子女身上给予厚望。但现实的就业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很多学生上学伊始便觉得内心很挣扎, 感到自己未来前景堪忧, 怕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和辛劳。
3. 经济压力。
据统计, 很多学生选择上高职的原因是源于家境的贫困, 本科生的就业情况都不尽如人意, 很多学生在上学伊始就开始从事打工、兼职工作。但在社会高速发展下, 收入的差异让学生们或多或少的有失落感, 自卑感成为很多学生的通病。
4. 学业压力。
从高中到大学,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差别很大, 专业性很强, 文化课的深度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加之几年来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逐年退化, 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不知所云。同时告别了高中老师的严厉教育, 学生在大学时期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 加之很多学生沉溺网络等诱惑, 影响学业, 甚至影响到了毕业。
5. 严重自卑感。
高职生长期以来的学业挫败感, 直接导致他们的自卑感极强, 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源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褒贬, 或者长期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当中获得, 一旦受到挫折打击, 内心就有痛苦感。
五、缓解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加强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传统的宣传栏、广播站等方式对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并不是有效的理想方法, 更多的需要相关的心理工作的老师主动走进学生, 开展心理信箱和网上在线咨询的活动, 深入班级、宿舍关心学生, 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总之, 对学生的关怀和主动交流是缓解学生心理问题工作的重点。
2. 人文关怀教育的加强。
人文教育[3]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 使人的生命经历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 光明磊落。现代人的高度异化, 根源在于现代人对幸福、对人生意义的曲解, 结果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 快乐却不同步。而对于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 加大人文关怀[4]的教育, 对其心理健康层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合理利用时间。
高职生感到压力大的原因, 往往是时间安排不当。临近考试, 对自己学的知识仍是一知半解, 期末复习时时间紧迫任务重, 故而压力大。因此, 做到合理利用时间是降低压力的好办法。要制订一个计划, 如学期计划、每日计划、总的学习计划等, 这样可以科学安排时间, 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么元, 邓银城.师专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航空教育, 2003, (3) .
[2]李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4) .
[3]刘锋杰.大学生人文教育浅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2, (7) .
如何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篇10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1.社会适应不良。
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 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
2.人际关系紧张。
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 不是与同事发生纷争, 就是与学生产生对抗, 甚至与领导发生冲突, 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情绪不稳定。
由于主客观原因, 一些教师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 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甚至恣意发泄, 借题发挥, 造成人际环境恶化, 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 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状态。
4.心理失衡。
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遇到挫折容易心理失衡, 并诱发不良情绪, 甚至形成灰暗情结, 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抑郁等情绪和攻击性行为等;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5.不良的个性特征。
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心胸狭窄、意志脆弱、过于争强好胜、个人主义、自我封闭、过于敏感等。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转变观念, 达成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的共识。
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学校、教师本人存在许多观念上的误区, 所以, 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有必要首先从观念上来澄清认识, 达成共识。
观念之一:素质教育推行以来, 人们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 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这里, 我们显然忽视了这么一个逻辑关系,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保健医生”, 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 是培养不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的。因此, 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前提。
观念之二:人们通常认为, 只有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的青少年才会产生心理问题, 各方面发展较成熟的成年人不会有心理问题, 教师更不会有, 也不应该有。这显然也是一种误解。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不分年龄阶段的, 就像生理疾病一样, 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身上。其次, 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并不意味着角色的实际行为, 不应该有不等于不会有, 所以教师产生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 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
观念之三: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与其他职业素质相比, 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主观性和非操作性。由于缺乏测验的客观标准, 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甚至主观地认为自身完全健康, 因此心理素质无形中成为他们的“身外之物”, 无法从“我”做起;其次, 由于对于“心理问题等于神经病”的误解以及对心理问题的神秘化诠释, 人们包括教师往往不愿展露自己的心理世界, 用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用对待生理疾病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心理世界的隐患。
观念之四:大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思想的关心, 往往局限于政治学习、思想教育等形式, 但思想政治工作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
2.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 利用继续教育的形式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或在学校内引进专门人才进行授课。通过这种形式, 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 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还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3.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
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 聘请专业人员, 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 并依据保密原则建立档案, 使教师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完善自我, 在客观标准的形式下追求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精神世界。
4.建立心理咨询室, 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教师的素质, 因此必须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担当此任, 他们必须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的原则, 与咨询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
5.设立热线电话、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
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心等原因, 羞于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
6.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篇11
[关键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心理健康指没有心理疾病,个体对于社会生活适应良好,具有完善的人格,能够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即处于“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1]。但从已有调查来看,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如,天津市内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约占37%,心理健康状况一般水平的占43%,20%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2]对河南省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学生占77.80%,重度焦虑水平的学生占2.52%。[3] 对北京市2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显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4] 对浙江省湖州市4~6年级559名小学生调查发现,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达22.9%。[5] 可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瓶颈。
参考上述研究成果,为了全面了解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所在的研究组于2015年6月开展了一次调查,旨在为下一步规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减少(即消极情绪的减少),同时还包括心理品质的提升(即积极情绪的增加)。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需要教育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消极情绪,愉快地度过人生的起步时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关注特殊群体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综上所述,这里的特殊群体学生是指离异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以及职高学生,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多,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各种心理问题相继出现。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319.
[2]唐延稚.天津市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3]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3):203-204.
[4]高山.调查显示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N].中国青年报,1999-11-22.
[5]王玲凤.湖州市559名小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133-135.
[6]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404-414.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篇12
一、文化基础比较差, 学习压力过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文化基础都比较差, 这就使他们总是感觉学习起来力不从心。大学里面还有各类证书考试, 有些是直接与毕业证挂钩的, 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心理压力。另外在大学里, 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些高职学生由于长期以来的学习方法不当, 导致成绩不理想, 因而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伴之而生的情绪就是焦虑。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 干扰正常思维, 从而可能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二、不良风气较重, 恋爱风、上网风严重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此外, 部分高职院校还面向初中毕业生招收五年一贯制高职生。这些学生有些因为年龄偏小, 忽然之间要他们偏重自学, 就很容易出现懒、散、乱、差的现象, 这就造成恋爱风、上网风严重, 甚至出现一些违纪事件。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 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 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
三、逆反心理较强, 容易走极端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 日益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 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 自我意识也有所增强, 情感情绪不稳定。当他们受到外在刺激、场境感染、他人暗示时, 就很容易转变对事物原有的看法, 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四、特困生、贫困生入学后出现的心理倾向
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供过于求, 产生大量的失业民工;在农村, 近年频发的自然灾害也给农民带来莫大的损失, 工人或者农民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是相当困难的。随着高职院校收费的逐年提高, 高职学生里贫困生的比例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 几乎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被称做贫困生。他们除了紧张地学习, 还得为学费、为养活自己操心、奔波[1]。研究表明:近20%的贫困生因为贫困和贫富悬殊巨大而心理失衡, 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甚至极端的观点。
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 特提出改善其心理问题的几点措施:
1、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普查
对高职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有效地将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 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主动帮助, 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 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 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次教育和普及, 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提供有力支持, 并以心理普查为基础, 形成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模式, 努力做好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支持工作。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建设专业知识强的教师队伍
当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 是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国外高校一般每两千名学生就拥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 而我国高校通常一万多名学生才有一个心理教育专职工作人员。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航人, 就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 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仅凭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所以, 对相关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 是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也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二者在目标、理论基础、内容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2]。
所以, 我们既不能用思想品德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去取代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应发现, 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的, 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两者各司其责, 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 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 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构建和谐高职院校校园的基础。教育者应充分认识高职学生心理状况, 深入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针对性地对其疏导和调适, 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3], 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吴苾雯、林蔚、刘声;《中国高校:300万贫困生在苦学》, 《中国青年报》, 2002 (03) 。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5) 。
【心理健康状况】推荐阅读:
心理健康状况08-23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10-20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10-01
师专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07-17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11-06
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05-28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10-21
内蒙古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10-20
慢性健康状况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