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状况(精选9篇)
心理行为状况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2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干预组干预后SAS量表得分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干预后(P<0.05);两组干预后SCL-90量表中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各因子粗分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焦虑,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认知行为疗法,焦虑,心理状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侵犯直肠和结肠黏膜下层为主的炎症性病变,近年来在亚洲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1.6人/10万[1]。由于该病病程长且缓慢、迁延难愈,病人往往心理压力巨大,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临床研究表明约80%的UC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 ior therapy,CBT)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2]。CBT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涉及心理健康,包括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领域[3],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之后产生并在当今西方心理治疗领域有广泛影响的心理治疗方式[4]。因此,本研究将CBT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观察CBT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心理状况的影响,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心理护理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5年3月—2015年9月选取在徐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入住的62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病理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且知晓病情;2无精神病史;3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好,配合量表调查;4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5自愿参加本研究,经解释说明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按对照匹配原则将病人分为干预组37例和对照组38例。干预组5例提前出院,2例中途转院,最终完成研究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提前出院6例,最终完成研究32例,其中男20例, 女12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两组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护理, 包括指导病人饮食、疾病相关知识、告知病人足疗程服药、积极配合灌肠治疗、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安慰和鼓励病人、提供心理支持等。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和护理基础上采用CBT,由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研究者实施。干预方案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框架[5],干预时间为6周,每周1次,每次60 min。具体实施方法及步骤见表1。
1.2.2评价工具
1.2.2.1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该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估有焦虑症状个体的主观感受,共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 各条目的得分之和等于总分,总分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1.2.2.2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 该量表由Parloff等编制,标准版本因有90题而得名,用于评估个体心理问题的范围、表现及严重程度。该量表测查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和精神质10个范畴的内容,还有1个附加因子。
1.2.3资料收集方法和时间两组病人均进行2次问卷测评,第1次在病人进行干预的前1d收集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第2次在干预结束后的当天对两组病人进行心理测评。问卷在研究者统一指导语下由病人填写,研究者当场检查问卷并收回。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
分
3讨论
3.1 CBT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焦虑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使得该类病人心理社会因素的评价和反应不同于他人,极易产生不合理的情绪和认知行为,从而造成疾病的恶化和迁延难愈[7,8,9]。本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病人SAS及SCL-90量表得分较高,干预组进行CBT干预后,SAS及SCL-90各因子得分均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表明,认知干预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消除负性情绪,达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的目的,这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10,11,12]。分析原因为CBT通过帮助病人矫正病人的不良认知,使病人的情绪障碍得到改善或消除。
3.2放松训练可以调节病人的不良情绪由于放松能够使病人在控制一些非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如心率、 呼吸、血压等方面获得自主感,因而有助于改善病人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8],本研究也证实放松训练有助于干预组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主要由于放松训练可以将病人的注意力转向没有精神压力的意识内容,使病人达到松弛状态,从而调节了不良情绪,减轻了负性情绪体验。
3.3本研究的局限性在心理治疗研究领域,CBT应用最为广泛,国外众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BT对健康问题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CBT可以减轻病人焦虑,改善病人的心理状况,适用于国内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干预和观察的时间仅为6周,今后可以考虑增加样本量,延长观察和干预的时间,以了解CBT的远期效果。
心理行为状况 篇2
题目: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状况调查报告姓名:孙甜甜
学号:540908010217
院系:外语系英语专业
班级:英语二班
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状况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1、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文明情况及大学生的真实形象
2、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提出建议。
二. 调查的对象、方法与内容
1、调查的对象
大一到大三的学生(随机调查)
2、调查的方法
采用书面问卷法调查,基本上做到随即发放
3、调查内容
调查大学生对不文明行为的看法和做法
三、调查结果:
1,你有随地乱丢垃圾吐谈的行为吗?
55%有,20%没有,25%偶尔有此行为。
2、坐公车时,你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及小孩让座吗?
20%会,50%不会,30%表示据情况而定。
3、对有些同学在教室吃早餐有何看法?
30%表示赞同,因为时间比较紧张,55%表示反对,15%表示无所谓。
4、对于践踏草坪行为你的看法是?
25%表示此行为很让人讨厌,42%表示无所谓,自己很少这样做,33%表示赞同,自己也经常会这样做。
5、对于用水后不关水龙头,你的看法是?
92%的人强烈反对,1%的人赞成,7%的人无所谓,只要不浪费自家的水就行。
6、对于有些同学在阅览室或是自习室里大声喧哗的看法?
81%认为很不道德,16%的人有些介意,3%的人认为无所谓。
7、在老师召开集体会议时,有在下面讨论过无关事物的行为吗?
67%常常这样做,20%偶尔这样,13%认真听讲。
8、给别人乱起绰号,你有什么看法?
70%强烈反对,10%表示赞成,20%持无所谓的态度。
9、你对有写同学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有何看法?
65%反对此种做法,10%认为可以这样做,25%认为无所谓,不损害自己利益就行。
10、对于夏天因天热有些男同学常常不穿上衣的看法?
84%表示很厌恶,11%表示无所谓,5%认为这样很正常。
11、你对插队打饭的现象有何看法?
65%认为很正常,大家都这么做,27%的人很反感,8%的人表示无所谓。
12、对于有些大学生在校园公共场合接吻,你的看法是?
70%认为损害了校园的形象,12%认为可以在校园接吻,18%的人认为无所谓,对此就当视而不见。
13、有没有上公共课时在下面做其它的事?
91%经常干其它的事,根本不听,2%上课听讲,7%的人偶尔听一下。
14、你在上课时有玩手机或看小说的习惯吗?
40%经常看小说玩手机,40%的人偶尔玩一下,10%的人根据心情而定,10%的人从来不玩。
15、有没有经常逃课的行为?
90%的人有逃课的历史,对于不重要的科目常常逃课,1%的人从不逃课,9%的人偶尔逃课。
16.便后不冲厕所?
97%以上的人对此行为非常的厌恶,1%的人认为可以这样做,2%的人认为无所谓。
四.调查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这些不文明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有时也这样做,时间长了,便觉得是理所应当这样做的。就算有时候觉得不对,也会为自己的这些行为找借口。殊不知,这些潜在性的意识和行为正在逐渐侵蚀我们内心的文明意识,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但究竟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1、大学生不文明行为产生的根源
第一,从学校方面看,从小学到高中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只要成绩好其它的方面都是
次要的。有好多的学校往往会忽视道德和素质教育。以至于到了大学,要重
新的培养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但小学到高中阶段往往是形成一个人品行的最
重要时期,很多习惯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到了大学这些习惯慢慢的就会显露
出来。例如,乱丢果皮杂物,随地吐痰,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等等。所以我们
经常会看到现在很多大学在强调社会公德,诸如此类的宣传语,指示牌比比
皆是。
第二,从家庭教育方面看,现在的家长都拿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而且大多数的家
长都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只要孩子的学习好了,一切都好说。
以至于养成的孩子骄纵无礼,不少人养成了依赖他人和不尊重他人的习惯,认为自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例如,接人待物不懂
谦让,不知尊老爱幼,尊敬师长。
第三,从社会本身来看,我们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展才是硬道理,能致富才是人才。过分的强调对经济的建设和投资,忽视
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如此长期以往,势必对精神文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例如,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大肆横行。有的学生就认为道德理想都是虚的,摸不着的东西,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最好。因此,凡事都讲究对自己有无利
益,一切以实惠为标准。于是在一些高校中出现了偷窃公共财物的现象。就
以本校为例,有好多学生在去食堂吃饭时,把包放在座位上买饭,回来后包
不见了,也就是被偷的实例。我本人也曾丢过一次饭卡,结果中午丢的,下
午去挂失的时候,上面的80多块已被全部刷光,而且最终也没有上交。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和方向观不明确。有很多大学生认为捡了钱包,里面有很多的钱,还不如自己花掉。这表明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甚至有时在讨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时,有好多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就是比社会主义好,或者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变相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剥削要比资本主义严重的多。他们的理由是,人家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多党制,既民主又自由,贪官出现的少,百姓福利好。而反观社会主义,实行一党专制,贪官频出不穷,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艰苦,看病难,工资过低等等问题比比皆是。这表明他们自身的人生观严重的扭曲,我们的学校自然不可能这样教学生,那么只能是学生内在自身的思想进入了死角。
3.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周围人的影响。从孟母三迁中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之所以认为践踏草坪,乱涂乱画课桌是一种很合理的行为,是因为他们的身边有人这样做,而且并没有人指出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或是大家明知这样做是不对的,但都在心里默许了这种做法。甚至,有的人没有这种习惯,但受朋友的影响,也就慢慢的接受了此种做法。
第二,流行思潮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极其发达的社会,因此,各种思潮传播的异常的迅速。大学生极易受到网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出各种错误的行为。
五、应对的措施
1、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要摆正培养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目的,强化人文教育,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重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在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层次上,要合理分工,主义衔接,加强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和教育的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要教育学生成才,也要教会学生做人。
2、家庭教育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熏陶和严格管教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起点,因此,家长对孩子从小要注重经行社会公德,基本道德,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基本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的养成教育。为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思想意识。
3、社会教育
弘扬好的精神文明典范,号召大家进行精神文明的学习。遏制和打击犯罪。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开展相关的公益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要加强宣传工作。
4、自身教育
心理行为状况 篇3
1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学龄前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为行为障碍、心理或情绪因素引起的身体器官功能性障碍等,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特征,最重要的是大多处于量变阶段,与正常的发育特征性变化存在差异性;其次,这些变现完全可以看成是个体对于特殊状态的反映。大多数儿童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困难和不足,会产生内心胆小、害怕、懦弱等一些不良习惯。但是绝大多数儿童在家庭和学习的社会环境中,经过正确的引导,心理和行为上的不足都可以得到改变和缓解。但是也有极少一部分儿童,处于压抑的环境中,缺乏内心的释放,最后会造成终身的心理缺陷[2]。
国外研究表明在学龄前儿童中有心理障碍的为7.86%左右,我国心理学研究学者根据国外的研究方法对我学龄前儿童开展相关研究,研究仍然显示,学龄前儿童心理心理行为问题的总发生率为16.12%,其中每年新增发病率为7.56%,对已发生病例大约有40.5%的儿童经过治疗后症状会逐渐消失,仅仅有9.6%的学龄前儿童症状没有得到好转,约有49.9%的学龄前儿童产生抑郁、狂躁、厌食、接受障碍以及学习困难等行为障碍[3]。
2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主要表现
2.1 学龄前儿童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中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多动症,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有钱的人家还是贫困的家庭、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有报道儿童多动症的情况,我国报道学龄前儿童多动症多数发生在上小学之前的<7岁学龄前儿童,主要存在缺乏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活动过多,做事时候注意力不能够完全集中、存在不良习惯较多、行为异常学习能力较低等突出特点。行为障碍的主要行为问题包括喜欢说谎话,有意夸大事实,欺骗他人以及可能存在偷窃和具有危险的破坏性活动,有些行为具有侵犯性。
2.2 由于心理和情绪的异常导致的身体器官功能性障碍:
医学的模式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转换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些躯体的疾病往往伴随着心理上的异常,然而一些心理异常又会引发器官性病变。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造成学龄前儿童养尊处优的感觉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最终由于挑食的习惯造成营养不良性消瘦儿童增多。这时候医师如果仅仅通过吃有助于消化的药物而不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那么便是治标不治本的。心理和情绪的异常导致的主要身体器官功能性障碍包含有语言性功能障碍性口吃、进行性神经功能性厌食、心理运动功能性障碍咬指甲、睡眠障碍性梦游噩梦。
2.3 学龄前儿童恐惧害怕引发的情绪性障碍:
在正常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恐惧和害怕的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种对于周围环境事物的必然的、健康的反应,内心的恐惧和害怕主要与儿童年龄较小、经历不足有关,所以当儿童年龄增长、体力有所增长、经历有所丰富后,便会对周围事物的恐惧感降低并逐渐消失,绝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的恐惧和害怕心理都是暂时性的,具有一过性,不会终生伴随。但是有些儿童没有接触明显的刺激恐惧源便产生了内心的恐怖情绪,或者已经过了害怕某事物的年龄仍然会产生恐惧,表现出紧张不安、焦虑恐慌、哭泣求助等,有时可能会影响学龄前儿童正常的生活,对以后成长造成巨大的影响,学龄前儿童情绪性障碍除了表现出恐惧外还表现出异常焦虑、哭闹反常、性格孤僻、对人怀疑、敏感多疑等特点[4]。
3 对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健康教育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因此对学校、家长以及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首先要从流行病学研究角度出发,研究发病的机制,从而提出三级预防的相关措施。其次就是需要考虑儿童发育过程中环境和社会因素中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满足学龄前儿童心理精神需求,更好的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水平[5]。
广泛充分的利用相关社会媒体功能,通过宣传片和公益性广告宣传,使得儿童、学生以及家长树立健康教育意识,宣传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以及对于行为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号召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可以通过语言、图片、文字、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媒体,做到形式多彩纷呈、内容多姿多彩。
充分关注儿童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健康教育工作,学龄前儿童在托儿所、幼儿园以及小学前准备阶段心理的变化都是不一样的,接受的能力也有着一定的变化,要求家长需要相应的做好思想准备,学校及社会相关机构要加强开设家长培训机构,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共同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
4 总结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是近年来大家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心理医师,制定完善学龄前儿童培养模式,更好的降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加强对于儿童、家长以及教师的健康教育,建设并完善专业的健康教育团队。当前我国健康教育手段缓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期待日后科研工作人员的深入研究。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文化程度水平也有了显著的增强。医学模式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简单医学模式转换成为医学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而作为祖国希望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老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人心理疾患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往往是经过了漫长的积累过程,很多是在童年时留下的阴影。当今时代,本文笔者认为了解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探讨心理行为问题域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并根据经验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防止对策。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曲红明,李芹,刘静,等.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状况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2):165-167.
[2]陈静静.郑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
[3]俞红,吴清,龚研宁.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综合干预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24-2126.
[4]陈宋义,仲越.南通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1934-1936.
党员心理状况调查问卷 篇4
本问卷仅作学术研究用途,请各位耐心完成问卷,谢谢!
1、性别
A、男
B、女
2、高中科别
A、文史类
B、理工类
3、成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长
A、1年以下
B、1~2年
C、2~3年
D、3年以上
4、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身份是否使您有意识地注意并改变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A、各方面表现都有改变
B、部分方面有所改变
C、没有改变什么
5、您对自己党员所应担的责任的认识程度
A.十分明确
B.一般明确
C.有些模糊
D.十分模糊
6、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身份会否让你感到有压力
A、会,压力很大
B、会,有一些压力
C、不会,没什么压力
D、不会,完全没有压力
7、身边的同学对您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身份有何看法
A、羡慕,钦佩
B、中立,不褒不贬
C、比较挑剔,偶有嘲讽
8、学校和老师对您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身份有何看法
A、器重,鼓励
B、在部分方面和其他同学有所区分
C、和其他同学一视同仁
D、比其他同学要轻视些
9、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身份是否使您觉得您的言行举止被外界以另一种标准评判
A、一直
B、经常
C、偶尔
D、从来没有
10、当外界将您的一举一动都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身份联系起来时,您有何想法
A、骄傲自豪,并会努力维护党员形象
B、小心谨慎,担心给党员形象抹黑
C、感觉无所谓
D、嗤之以鼻,坦率做自己
11、整体看来您觉得大学里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A、积极上进,比较优秀
B、某些方面比其他同学优秀
C、总体和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只是运气好
D、很多方面还不如其他同学
12、您觉得自己选择入党是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A、是,有坚定的信仰
B、是,以后也许有用
C、也许是,说不清
D、不是,得不偿失
13、如果让您重新选择,您还会决定申请入党吗
A、一定会
B、可能会
C、不一定会
D、绝对不会
14、您建议身边的同学或亲友申请入党的可能性有多少
A、极力建议
B、可能会建议
C、不大会建议
D、绝对不会建议
心理行为状况 篇5
关键词:人感染H7N9禽流感,知识,心理,行为
自2013年3月以来, 我国相继在上海市、安徽省及北京市等地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由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急, 死亡率较高, 在部分人群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为了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预防和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和传播, 同时为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4月随机抽取辖区内食品从业人员、学生和社区居民共670人进行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心理、行为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状况的问卷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13年到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加健康检查的食品从业人员244人, 居民225人和学生201人作为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食品从业人员为餐厅服务人员和厨师, 学生为初中一年级至三级学生, 居民为在昌平区居住生活半年以上社区居民。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由调查员统一发放调查表。采取当场自填式和个别一对一询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 与禽类接触史, 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症状和预防措施, 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认知程度和获得禽流感知识的途径, 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后政府采取措施和个人行为改变 (包括食用禽类产品变化情况、饮食改变情况、去公共场所变化情况和出行旅游计划是否受到影响等) 等相关信息27道选择题。填写问卷前先填写知情同意书、采用匿名方式进行, 并要求填写时不相互讨论。
1.3 指标定义[1]
(1) 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 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推测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2)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 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 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 (3) 高危人群: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 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4) 诊断标准:发热 (腋下体温≥38℃) ;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 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 d, 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可做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 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 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可以诊断。 (5) 政府举措:指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后, 当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包括对疫情信息动态发布、防病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 审核问卷并弃除不合格问卷。有效调查表统一编号后采用Epi Date 3.0软件进行双录入核查, 经逻辑效能检验对录入结果进行校正。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690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670份, 有效应答率97.1%。670名调查对象的情况, 见表1。
2.2 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认知情况
3种人群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 (6项) 回答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注:问卷相关问题中多项选择题需选择80%的正确答案判断为正确, 否则均为错误。
2.3 不同人群对政府采取措施满意度情况
在被调查的670人中对政府采取措施满意度达到97.8% (655/670) , 其中非常满意率为22.2%, 满意率为75.5%, 不满意率为2.2%。见表3。
2.4 调查对象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态度
670名被调查人员中, 有44.5%的人对疫情动态比较关注对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有64.8%的人感到紧张紧张的原因中有47.3%的人担心疫情扩大, 有95.4%的人知道北京市出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见表4。
2.5 人感染H7N9禽流感后行为改变情况
在调查的670份有效问卷中, 3种不同人群的行为改变率 (22.1%、32.4%和1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65, P<0.01) 。见表5。
2.6 不同人群获得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知识来源
在调查人群中, 90.9%的人获得人感染H7N9禽流感知识是通过电视, 76.3%的人通过网络, 47.6%的人通过报纸, 42.4%的人通过广播。获得禽流感知识的4种渠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69.63, P<0.01) 。3种不同人群获得知识的来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食品从业人员=234.79、χ2居民=143.68、χ2学生=121.19, 均P<0.01) 。见表6。
3 讨论
3.1 加强禽流感尤其是H7N9的研究工作
禽流感是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 通常仅感染禽类, 偶尔感染猪。家禽尤为易感, 且会迅速导致流行。禽流感有两类:一是引起轻微的疾病, 有时仅表现为竖毛或产蛋量下降;二是为众人所关注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其1878年在意大利首次发现, 在禽中有极强的传染性并迅速导致死亡, 死亡率近100%, 禽类可在发病当天死亡。1997年香港报道第1例H5N1病毒感染鸡和人, 为首次发现禽直接传给人。因此, 国内外专家加强了对禽流感的研究工作, 王冰[2]通过对外文光盘检索1994—2003年数据库, 共检索到论文532篇, 涉及146种杂志;中文文献多为译作或综述类论文;从禽流感文献的研究发现, 禽流感研究课题尚属于新颖, 文献增长缓慢, 说明研究存在一定难度, 国内选择此课题攻关与国外水平接近, 不仅具有先进性, 也能增强竞争力。我国的禽流感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关于人禽流感基本知识[3]、人禽流感及其预防与控制[4]、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等相关知识的教材在专业期刊陆续发表, 为人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京市、福建省、安徽省等地相关专家对人感染禽流感知信行、病例调查、人感染禽流感临床特点等方面做了相关报道[6,7,8,9,10]。但是2013年3月国内多地出现H7N9禽流感病例以来, 关于H7N9禽流感相关报道甚少, 因此建议有关专家加强对H7N9禽流感的研究工作。
3.2 政府采取措施及时有效
北京市发现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后, 政府采取疫情信息公开发布、指定专业医院就诊治疗、对防控知识进行普及、对可疑禽鸟的处理、患者诊疗费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和对密切接触者的疾病排查等措施。调查结果显示, 食品从业人员、学生和社区居民多数对人感染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市民对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知晓率为95.4%, 高于易波等[11] (83.3%) 和孙立梅等[12] (88.6%) 的报道。此次调查有95.4%的人知道北京市出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 说明北京市政府公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真实、及时的, 得到了市民的肯定。有47.3%的人担心疫情扩大, 提示政府在对感染者采取的医疗救助措施方面应加强宣传报道, 对传染病信息的报告制度透明、公开。
3.3 调查人群对于禽流感疫情存在行为改变及紧张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 有23.9%的调查人群在北京市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后有不吃鸡肉、不去外面吃饭等不同程度的行为改变, 以居民行为改变率 (32.4%) 较高。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态度上, 有36.4%人担心自己会感染, 35.2%选择不紧张, 47.8%有点紧张, 6.0%非常紧张。因此提示, 在当有禽流感疫情发生时, 应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 尤以普通居民为主, 以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心理。
3.4 现代传媒设施是获得禽流感知识的主要来源
3种人群获得禽流感知识的渠道依次为电视、网络、报纸、广播。可见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电视, 在传染病疫情的宣传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从网络获取信息的人越来越多, 因此出现类似突发公共卫生疫情时, 通过电视和网络渠道普及知识和公布信息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了解了不同人群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知信行情况, 分析不同人群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知信行存在的薄弱环节, 为政府及部门决策提供相关参考依据。通过各种有效媒体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基本知识和信息宣传, 能降低社会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恐慌, 有利于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维护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高占成, 冯子健.人感染禽流感防治知识回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5.
[2]王冰.国内外禽流感文献的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 2004, 4 (6) :121-122.
[3]陈焱, 胡世雄, 刘文.人禽流感[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1) :208-213.
[4]彭国文.人禽流感及其预防与控制[J].华南预防医学, 2004, 30 (2) :69-70.
[5]惠禽, 李鹏.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 (2) :92-93.
[6]郝素芝, 吕建华, 周燕.北京市大兴区部分外来人员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知识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7, 13 (1) :15-17.
[7]何春荣, 吴水新, 阎建平.龙岩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高危人群防护行为与防治知识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7, 13 (11) :969-970.
[8]周蕾, 向妮娟, 彭质斌, 等.如何进行人感染禽流感H5N1病例的感染来源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3 (11) :879-882.
[9]吴家兵, 李群, 柳燕, 等.安徽省5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0, 16 (5) :339-341.
[10]徐小元, 万华.人感染禽流感临床特点[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 (电子版) , 2007, 1 (3) :129-130.
[11]易波, 徐文林, 袁俊, 等.北京市城区居民对禽流感认知态度的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6, 12 (4) :393-395.
贵阳市乡村医生诊疗行为状况调查 篇6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贵阳市清镇的占街、花溪的石板、开阳的马场和冯三乡的81名村医。
1.2 调查方法
对贵阳市郊县的81个村按农民人均收入分成好、中、差三类, 然后对这三类村的村卫生室进行抽样调查, 并制定统一的村医诊疗行为观察表, 由经过培训的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县级临床医师, 对为210名病人提供诊疗服务的81名村医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评价。考虑到疾病受季节的影响因素, 为了保证调查的可靠性采取了每季度调查1次, 连续调查了4个季度。
1.3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for windows11.5录入4个季度的村医诊疗行为观察现场调查表格数据, 对4个季度的调查数据进行平均数统计分析。疾病分类按卫生部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疾病分类编码表要求。
2 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2.1 村医的诊疗行为
2.1.1 村医对病人问诊的情况:
调查者从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三个方面对村医问诊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价, 在问诊中村医容易忽视的是对主要症状、体征持续时间、治疗效果、用药情况、个人生活状况、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外伤或手术史等的询问。询问不详细和没有询问的占63.81%, 而询问详细的仅达36.19%。
2.1.2 村医对病人体征检查的情况:
村医在对病人的体征检查中, 以反射检查、叩诊和听诊的正确率最低, 见表1。另外, 消毒程序和消毒操作正确的分别仅占70.3%和70.8%;在诊疗时间上51.42%在15分钟以内。
2.1.3 村医最常用的诊疗技术:
在村医常用的诊疗技术中, 主要是问诊和打针, 问诊和打针分别占86.66%和50%;而体检和中医针灸用得最少, 仅分别占20%和1.43%。同时, 在诊疗中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仅占4.28%, 对92.86%的病人没有家庭随访。
2.1.4 村医对病人患病情况的诊断:
病人患病后村医认为病情紧急和严重的分别占1.4%和0.5%;在病人所患疾病中调查者认为村医有能力处理的为97.62%, 而需要转诊的仅占2.38%。调查者对村医诊断的评价见表2。在对病人的诊断上, 调查者与村医在普通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上对病人的诊断出入较大, 而在症状和体征较为明显或有检查手段的疾病上对病人的诊断出入不是很大。
2.1.5 村医对病人的治疗情况:
村医在对病人的用药上, 主要以抗感染药物为主, 抗感染药物占43.07%, 其中, 联合应用2~3种抗菌素者占49.65%, 中草药目前在村卫生室应用极低, 这次调查没有中草药的应用, 应该引起注意。见表3。
2.1.6 诊疗费用的情况:
210名病人的诊疗付款方式, 自费占9.52%, 合作医疗占90.48%;病人治疗费用情况见表4。病人的口服和注射费用90%在10元左右, 而输液费用在20元以上的达50%。在给药方式上, 口服占61.32%, 输液占40.57%, 注射占34.91%, 因此, 输液是目前村卫生室的第二种给药方式。
2.2 调查者对村医诊疗情况评价
村医在对病人的诊疗中, 用药不科学、注射输液不合理和诊断不准确等问题较为严重。在诊疗的总费用上因县级医生诊疗费用标准高, 故判断村医的正确率也高。见表5。
3 讨论
3.1 在村医的诊疗活动中, 用药、输液和诊断是三大薄弱环节
用药、输液和诊断是医生在行医过程中的最基本环节, 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首先诊断是这三个环节的基础, 诊断不准确其余二个环节必然出问题。当然, 不可否认用药和输液还受到功利因素的驱使, 但是在目前农村, 由于村医诊断的错误或对用药和输液知识和技能的欠缺, 而导致不科学的用药和不合理的输液仍然较为普遍。
3.2 村医面对的疾病的紧急程度和严重程度不高
调查者认为村医对绝大部分常见疾病都有能力处理。但是, 在诊断上发现, 这类常见疾病如果症状和体征较为明显或有检查手段, 村医诊断和调查者的诊断误差就小, 反之就大。这说明在目前村医诊疗手段简陋的现状下, 一方面应该界定村医的诊疗范围, 一方面更应强化村医的诊断基本功的培训。
3.3 村医在诊疗技术上形式单一
村医在诊疗活动中, 以问诊、服药、打针和输液为主, 很少应用体检和传统中医的诊疗手段, 特别是问诊尤其简单, 大都只问症状而已。在给病人的体检上, 体检方法和部位的正确率较低;在给药方式上, 排位靠前的是口服、输液和注射, 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相同[1]。从这3种给药方式的排序来看, 不符合卫生部所提倡的给药方式顺序, 特别是在农村因医疗条件简陋, 更应提倡以口服给药方式为主, 其次才是注射和输液。因为口服给药不但便宜, 而且方便、安全,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 也比注射和输液等给药方式容易处理。尤其要注意的是, 目前, 贵阳市村医对病人的注射和输液中, 不合理的将近占1/2。
3.4 村医治疗手段以西医为主, 传统中草医极少应用
目前, 贵阳市村医在对病人的用药上, 主要以抗感染药物为主, 特别是村医对病人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应用竟高达近50%, 并且有44.29%和40.48%的病人的药物选择和药物剂量的应用是不合理的;同时, 传统中草药极少应用, 也很少有乡村医生会应用。
3.5 在病人的诊疗费用中, 输液费用所占比重较大
在贵阳市, 村卫生室病人口服和注射费用单张处方由于卫生部门的控制, 人均绝大部分处方费用在10元左右。但是, 目前由于没有村医的诊疗规范, 对输液和滥用抗生素仍然没有较好的办法和措施进行控制。在超过20元左右的处方中, 有50%是输液和联合应用抗生素所导致。而在输液和联合应用抗生素中调查认为有近1/2不合理。所以, 在输液和联合应用抗生素中有近50%左右的病人的医疗费用是冤枉开支的, 特别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 控制住村医的不合理输液和联合应用抗生素, 对节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建议
4.1 进一步强化村医诊疗基本功培训, 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诊疗制度
目前在村医的诊疗活动中, 由于辅助诊疗设备的简陋和不足。因此, 村医的诊疗基本功就显得相当重要。但是, 实际情况却是村医的诊疗基本功较差, 这就加剧了诊疗设备的简陋和不足所导致的诊疗活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所以, 进一步强化村医诊疗基本功的培训, 是目前改变村医诊疗行为不规范和不科学的有效手段。要做好这项工作, 城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派出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到农村去进行定点培训指导, 并应对培训指导的效果进行考核认定, 不要让卫生下乡流于形式。另外, 要建立健全乡村医生诊疗制度和诊疗规范, 除了根据村医条件界定诊疗疾病的范围和转诊的规则外, 还应指导、规范和督促村医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和经济用药。特别是根据感冒类疾病在村医诊疗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 有关部门应对感冒类疾病的诊疗行为进行重点规范。因为, 村卫生室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开支的主要基层机构, 通过规范乡村医生的诊疗行为, 减少抗菌素、激素和输液的滥用, 是控制乡村病人的人均次诊疗费用, 保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安全运转的根本措施。
4.2 发挥乡村医生具有的看病用药优势, 鼓励和倡导中西医结合
目前, 在贵阳市, 乡村医生具有的知情、中草药、沟通、感情和地理等看病用药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尤其是中草药优势的发挥不到位。在贵阳市农村也与其他地区一样, 中草药的应用越来越少, 应该引起卫生行政部门重视。村卫生室应用中草药, 不但可以减少抗菌素等药物的滥用, 还可减小病人的危险性和节约病人的诊疗费用。因此, 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村医中草药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并将中草药的应用和对乡村医生看病用药优势的评估, 作为对村医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在调查中得到贵阳市卫生局、清镇市卫生局、花溪区卫生局和开阳县卫生局的大力支持, 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贾红英, 张亮, 吴丽萍.贫困地区乡村医疗机构药物使用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农卫生事业管理.2000, 20 (2) :20-22.
心理行为状况 篇7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课题小组对本校2010级在大二期间参加顶岗实习9个班级的学生 (实习期为5个月) 进行抽样调查, 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0份, 有效回收率95%。问卷内容根据学生实习日记和实习指导中反映的问题进行编制。问卷呈现的方式有两种, 即选择题和Likert五级量表, 运用Excel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通过问卷统计, 结合学生座谈交流、实习企业的访谈, 我们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的整体状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顶岗实习目标认知的偏颇。
表1结果显示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最主要两个目的的选择。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意义认识是正面的、积极的;也有部分同学在顶岗实习目标认知上带有消极被动的情绪, 尽管是少数, 如不加以及时关注和引导, 很可能发展为问题的导火索, 影响团体的情绪稳定和实习的预期目标。 (表1)
(二) 角色转换导致的不适应。
表2结果显示学生从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转换过程中, 普遍存在不适应现象, 出现一定范围的焦虑、紧张等情绪或逆反心理。学生从熟悉已久的校园环境被推向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 企业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大学校园浪漫轻松的文化氛围形成鲜明的反差。由于实习前对企业缺乏了解, 盲目乐观、过高的期望值与实际情况产生的落差也使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同时, 实习岗位大多在企业一线, 周围的员工学历比自己低, 许多学生以“大学生”而自居, 从内心深处透射出对工作岗位的不屑一顾, 好高骛远, 难以树立从基层一线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应有的职业态度。 (表2)
(三) 顶岗实习中期的“瓶颈”现象。
表3结果显示的是更换实习岗位愿望及其主要原因。在实习过程中期约有60%的同学都有过更换实习岗位的想法。他们想通过不同岗位的体验丰富自己的阅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经过1~2个月的实习适应期, 学生基本上能克服心理上的不稳定情绪, 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能妥善处理日常所遇到的情况。在学生座谈中, 我们了解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练期, 学生对重复的工作产生倦怠心理, 感觉原有的工作已经失去挑战性, 想尝试新的岗位, 我们称之为实习中期的“瓶颈”现象。由于顾及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协议和学校的考核要求, 大部分学生都能勉强坚守原来的工作岗位, 但心里的消极情绪是显而易见的。 (表3)
(四) 学生职业精神的相对缺失。
表3结果显示的是学生职业精神的状况。调查发现, 学生在纪律性、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总体是积极向上的, 但在合作精神、主动精神、集体责任感、探究精神等方面相对缺失。尽管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短期实习导致学生的暂时性行为表现, 但从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职业精神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事实上, 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了自我修炼的平台, 然而由于学生的进取精神不足导致他们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错失自我修炼良机。这表明如何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取得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赢”, 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表4)
注:问卷中要求学生在量表上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选项;本调查中1=完全不符合;2=基本不符合;3=一般;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
(五) 实习后学生的“怠学”倾向。
表5结果显示的是实习后学生的学习心态变化状况, 44.21%的同学出现了怠学倾向。从学校到企业, 学生要经历了角色转换;结束了为期5个月的实习生活之后, 同样, 从员工重新回到学生的角色也需要有心理的调整过程。在与学生的座谈交流中, 我们了解到, 在实习环境的影响下,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所改变,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学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骄子, 少了些幻想与不切实际的期待。他们会用更加现实的眼光来挑剔老师的上课内容。而呆板的课堂与企业活生生的实践操作比起来已经失去了活力和诱惑力, 学生怠学情绪比较普遍。此时, 若不想方设法做好思想工作和提高教师的课堂魅力, 学生的怠学情绪将会很难改变, 有的甚至出现辍学, 直接去企业上班。 (表5)
注:问卷中要求学生在量表上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最接近的选项;本调查中1=完全不符合;2=基本不符合;3=一般;4=基本符合;5=完全符合
三、对策建议
(一) 强化前期目标认知, 做好预防性心理辅导。
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前, 学校要集中对学生进行实习目标的认知教育, 调适学生心理, 激发内在动机, 化解消极情绪, 才能保障顶岗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实现实习的预期目标。由于不少同学自身定位不准确, 好高骛远, 顶岗实习中不愿意做基础性的工作。为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正确认知, 牢固树立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磨炼自我、完善自我的信念;强化对学生的纪律性教育, 要求学生在工作中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自觉维护学校与企业的形象, 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实践锻炼中。由于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环境转变中的心理不适应状况具有普遍性, 为此, 学校要在实习之前提前做好学生的心理干预, 分析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心理辅导方案。团体心理辅导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预防性辅导方式。辅导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通过成员间的分享交流, 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向牵引, 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改善人际关系, 形成积极的自我, 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此同时, 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增强归属感, 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从而减轻学生角色转换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同时, 可以让学生在上岗前提前参观实习企业, 熟悉企业环境。只有在顶岗实习前做好思想和心理上的充分准备, 才能提高适应能力, 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二) 构建多方共管机制, 跟进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大部分问题都围绕思想波动而产生, 只有构建多方共管机制, 跟进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有效解决一些问题。首先, 学校要建立健全实习管理体制, 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渠道,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其次, 在顶岗实习教育教学计划中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 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习管理过程, 将学校考核要求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 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共同评价体系, 引导学生把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作为主要目标,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诚信品质。同时, 要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构建校企互动平台, 明确育人职责, 建立学生与辅导员、校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师傅等多方沟通渠道,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全方位地配合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和企业党团组织的作用,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三) 重视后续思想梳理, 发挥良性辐射效应。
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 而且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有了亲身体验, 获得了初步的职业认知。但是, 由于置身于现实社会中, 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有的甚至出现“怠学”情绪。因此, 在实习结束之后要集中一段时间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与梳理, 对实习中取得的成果加以提炼, 给予肯定;对不良思想观念加以否定和摈弃;对那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要树立典型, 积极宣传, 示范带动, 发挥其良性辐射效应。要通过引导和激励, 促使学生由感性的职业认知上升为理性的判断, 并自觉内化为道德精神, 外化为道德行为, 才能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同时, 要借助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的交替, 引导他们摆正学习心态, 清晰新一轮的学习目标, 解决学生的“怠学”情绪, 真正实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螺旋式上升。据调查, 顶岗实习之后, 学生更渴望在课堂中学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 解决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由此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的课堂教学魅力也提出了新要求。
(四)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渗透企业文化精髓。
要提高学生对实习工作的适应能力, 不仅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更要在校企文化上加强融合。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着“职业”共性, 同样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 都具有培养人和激励人的功能。学校不仅要通过顶岗实习等模式“走出去”, 还要主动把企业文化“请进来”, 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 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逐步提升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融合, 吸纳企业文化精髓, 创出自己的职业文化特色,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情感、提升职业道德。学校除了在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中渗透企业文化外, 还可以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融入企业文化。首先, 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企业参观调研,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企业环境和行业动态, 拓展视野, 明确学习目标;其次, 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如企业家进校园开设讲座、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报告、校企联合组织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此外, 学校还可以聘请来自企业的优秀人士担任学生的职业素养导师, 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让学生感受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精神。这样, 既为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与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陈长生, 商冬梅.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 2011.5.
[2]韩颖.高职顶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5.
心理行为状况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入选标准为18岁及以上,在过去的12个月内与男性有过口交或肛交性行为的男性。共调查900名,平均年龄(27.2±8.7)岁,其中最小18岁,最大75岁。婚姻状况:未婚645人,占71.7%;在婚107人,占11.9%。户籍所在地:本市419人,占46.6%;外地481人,占53.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1人,占32.3%;高中或中专296人,占32.9%;大专及以上313人,占34.8%。职业分布较广泛,较多的是商业服务占20.0%,学生占17.3%,家务及待业占9.6%。被调查者自愿参加本次调查,无醉酒、中毒等导致的意识不清,无精神疾病和智力缺陷,能够充分理解知情同意过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
1.2内容和方法采用同伴推动法(respondent drivensampling,RDS)招募调查对象。首先确定MSM的类型以及各类型所占比例,根据所需调查总样本量计算本次调查各类型所需实际样本量。选择的对照必须符合上述纳入标准,并且个性活跃、社会交往能力强。按照寻找性伴的主要场所选择5名对照,种子完成现场调查后,发给3张征募卡,鼓励其推动同伴前来参加活动,如此循环反复,直至征募到所需样本量的调查对象。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访谈的问卷调查,并采集8 ml静脉血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艾滋病的知识、相关行为、接受干预情况及HI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等。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检测方法 HIV 检测初筛使用艾康试剂进行快速检测,初筛阳性的样本使用SD试剂复检,复检阳性的样本采用免疫印迹试验确证。梅毒检测初筛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环状卡片试验,确诊试验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1.4统计学分析问卷经严格审核后,用Epi Data 3.02进行双录入,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2 结 果
2.1 知识和行为状况
2.1.1 AIDS知识MSM对AIDS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90.8%。见表1。
注:χ2值为 44.676,P 值<0.01。
2.1.2性行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MSM自我认同是同性性取向的比例最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MSM最低(P<0.01)。54.9%的MSM第1个性伴为男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MSM第一个性伴为男性的比例高于高中 或中专和 初中及以 下文化程 度的MSM(P<0.01)。性行为情况见表2。
2.1.3其他行为有6.3%的MSM曾经有吸毒行为,不同文化程度的MSM吸毒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20.7%的调查对象在最近1年内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包括排尿疼或烧灼感、尿道分泌物异常,生殖器出现皮肤破损或增生物等,不同文化程度的MSM出现性病相关症状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近1年内,有90.2%调查对象接受过干预服务,包括安全套和润滑剂发放、同伴教育、性病检查或治疗、AIDS咨询或检测和AIDS性病宣传材料等,不同文化程度的MSM接受干预服务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行为情况见表3。
2.2 HIV和梅毒感染检出率所调查的MSM中HIV感染检出率为9.6%,梅毒感染检出率为11.2%。不同文化程度的MSM梅毒检出 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 义(P>0.0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MSM的HIV检出率高于高中或 中专和大 专及以上 文化程度 的MSM(P<0.01)。感染状况见表4。
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 讨 论
从有关AIDS知识的回答可以看出,MSM学历越高,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也越高,即呈现“高文化程度优势”[4]。在调查中发现,MSM对AIDS传播途径方面的知识的了解程度较高,但对与其他AIDS相关知识的认识相对较差,提示我们对MSM要进一步加强对AIDS相关知识的宣传,特别要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的MSM的宣传和干预,为该人群的行为改变奠定知识基础。
本次调查的MSM第1个性伴为男性的比例与文献[5]的调查结果相似。高文化程度的MSM与低文化程度者相比,自我认同为同性性取向的比例最高,因而第1个性伴是男性的比例高。多性伴和无保护的肛交性行为是AIDS在MSM中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公共场所寻找偶遇性伴、参与同性性交易、群交也是MSM感染和传播AIDS的危险因素,对MSM不仅要从知识和行为方面加强干预,更要从MSM实际行动上加强引导,促使其树立AIDS感染风险意识,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最大程度地降低MSM通过性途径感染和传播AIDS的风险。
本研究发现,MSM中包含有大量的双性恋和部分异性恋。低文化程度的MSM为了得到钱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和与女性有性行为的比例较高,主要因为这部分MSM中有一定数量的人是异性恋或双性恋,在为了经济利益而与同性发生性交易的同时还与女性保持性行为,这是导致HIV在高危人群与一般人群中传播的桥梁[6]。而MSM与女性发生性行为时,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和在最近六个月内的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并不高,MSM的双性性行为在MSM和女性人群之间造成AIDS流行的危险进一步加大[7]。
我国MSM HIV感染率近年来上升迅速,虽干预力度不断加强,但流行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8],并且呈现知识、行为分离现象[9]。因此,干预工作仍然严峻,应科学规划,采取综合干预,倡导安全性行为。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沈阳市不同文化程度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AIDS)相关知识水平、行为特征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梅毒感染状况,进一步做好MSM的AIDS防治工作。方法 采用同伴推动法(RDS)招募900名MSM,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及HIV、梅毒和HCV监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AIDS知识知晓水平、性行为状况、接受干预服务情况和HIV和梅毒感染状况。结果 MSM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为90.8%。86.2%的调查对象在最近6个月内有同性肛交性行为,在最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8.0%,HIV感染检出率为9.6%,梅毒感染检出率为11.2%。结论 不同文化程度的MSM高危性行为发生率、HIV和梅毒感染率均高,成为当前HIV流行的重要人群和重要因素,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活动。
心理行为状况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江西某高校本科生按专业 (艺术、文科、工科) 、年级 (大一~大四) 分层, 整群抽取调查对象2 800人, 回收有效问卷数为2 620份, 有效率为93.57%。在被调查的2 620名大学生中, 艺术856人, 文科874人, 工科890人;大一680人, 大二665人, 大三648人, 大四627人;来自城镇1 478人, 来自乡村1 142人。被调查大学生年龄为17~23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女大学生月经情况调查表, 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月经史、月经相关症状、处理方式以及月经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 由调查对象匿名自行填写。
根据《妇产科学》[3]对各月经病症状定义如下: (1) 周期不规则指近6个月内月经周期无规律, 时长时短。 (2) 月经稀发指周期规则, 间隔时间大于42 d。 (3) 月经频发指周期规则, 间隔时间少于21 d。 (4) 经期过长指经期出血时间在7 d以上。 (5) 经期不规则指月经量及持续时间不规则。 (6) 经血过多指经期失血量超过80 mL (月经量按经期使用卫生巾的量来计算, 市售卫生巾10片/包为依据, 每个经期内用量<1包的为经量过少, 1~2包为经量中等, >2包为经量过多) 。 (7) 月经间期出血指2次月经间期的任何时间阴道出血。 (8) 闭经指停经6个月以上。 (9) 痛经指经前或经期下腹部疼痛、坠胀伴腰或其他不适, 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 分为轻度 (轻微腹痛, 不必服药, 不影响学习) 、中度 (疼痛较重, 不能坚持学习, 但无需药物治疗) 、重度 (疼痛难忍, 必须药物治疗且需休息) 。
1.3 统计分析
以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运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月经情况及月经病症状
所有被调查对象均已来潮, 初潮年龄最小9岁, 最大16岁, 平均为 (13.39 ±1.56) 岁。城市女生初潮年龄为 (13.23 ±1.74 ) 岁, 农村女生为 (13.65 ±1.38) 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月经初潮后在6个月以内转入规律的女生占61.83%, 有38.16%的女生月经在初潮后12个月以上才转为规律。
女生有月经病症状者2 013人, 占76.83%。痛经是高校女生最常见的月经病症状, 其报告率为70.99%;其余各种症状分布依次为经期不规则占34.73%, 月经稀发为6.83%, 经期过长为6.56%, 周期不规则为4.58%, 月经频发为3.70%, 经血过多为2.48%, 月经间期出血为1.87%, 闭经为0.57%。见表1。
在痛经女生中, 每次行经都出现疼痛的占34.94%, 偶尔出现疼痛的占65.05%;轻、中、重度痛经分别占53.76%, 40.32%和5.91%。痛经始发时间多数女生 (75.05%) 在初潮后1~2 a内。52.68%的痛经女生腹痛出现在经前或行经最初的1~2 h内, 大部分 (65.59%) 持续1 d, 但也有3.22%的女生痛经持续整个经期。痛经除表现为下腹痉挛性疼痛外, 还常伴随其他症状, 较常见的是腰背痛 (43.01%) 、全身乏力 (40.86%) 、情绪改变 (34.94%) 、恶心呕吐 (20.69%) 。此外, 受调查的女生中, 80.15%的女生有月经前综合征的表现, 如头痛头晕、乳房胀痛、腹部饱胀、肢体浮肿、体重增加、心烦易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乏力以及饮食、睡眠改变等。
2.2 经期对女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62.73%的女生认为行经期间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 其中以体育活动受影响最为常见, 占全部受调查女生的58.46%;有12.68%的女生认为经期不适已影响其上课, 有3.74%的女生认为已影响到同学间的交往活动;有17.82%的女生曾因经期不适而请假缺课 (包括体育课) 。
2.3 对月经病症状的应对措施
出现月经病症状后的就诊率, 闭经为100.00% (15/15) , 月经间期出血为91.84% (45/49) , 月经频发为67.01% (65/97) , 经血过多为64.62% (42/65) , 经期过长为45.93% (79/172) , 月经稀发为43.58% (78/179) , 经期不规则为37.91% (345/910) , 周期不规则为35.83% (43/120) , 痛经为24.57% (457/1 860) 。
就诊的医院主要为妇幼保健院 (64.83%) , 其次为综合医院的妇科 (18.65%) 和中医院 (16.51%) ;治疗方式多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42.15%) 和中医中药治疗 (37.82%) 。对于痛经, 女生最常采用的缓解疼痛的方式是卧床休息 (70.15%) , 其次为焐热水袋 (36.54%) , 25.62%的女生通过服药 (主要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和中成药) 来缓解疼痛。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学生中, 有29.64%认为这些措施的效果不理想, 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此外, 16.73%的女生在痛经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缓解疼痛。
2.4 女大学生月经知识行为及教育服务需求
37.40%的女生能正确知晓排卵时间, 38.93%的女生知道月经周期中容易怀孕时间, 31.98%的女生知道安全避孕方法并不可靠, 40.99%的女生知道早孕知识, 34.73%的学生知道情绪波动影响月经。对掌握月经知识的时间, 61.83%在中学, 38.16%在进入高校后。获取月经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分别为, 母亲姐妹占40.91%, 同学朋友占35.07%, 中学时生理卫生课占34.35%, 书籍杂志占30.45%, 其他占10.69%。
在出现月经困扰时, 多数向母亲求助 (77.86%) , 其次是自助 (29.77%) , 求助于朋友和同学 (25.95%) , 仅有9.92%的向医生寻求帮助。此外, 尚有7.25%的女生在出现月经困扰时跟谁也不说。不愿谈论月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觉得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 (61.83%) 、害羞不好意思讲 (18.51%) 、不知道该跟谁讲 (9.16%) 。
95.03%的学生对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有强烈需求。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依次是:开设生殖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专门咨询室或咨询热线提供随时指导、由生殖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多种服务。
3 讨论
3.1 月经相关症状在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月经相关症状自报患病率为76.83%, 其中痛经患病率为70.99%。月经相关症状虽不致命, 但严重的可影响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甚至影响成年后的生育。痛经的女性常伴发其他的自觉症状, 如腰背痛、全身乏力、情绪改变等, 严重的可出现冷汗、腹泻、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稀发、闭经可能反映潜在的内分泌紊乱, 月经频发、经血过多可引发或加重贫血[1,2,4,5]。
3.2 月经相关症状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构成影响
调查发现, 约62.73%的女大学生学习活动受到了影响, 有17.82%因此而请假缺课。月经病尤其是痛经, 是影响青春期女性经期活动、学习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缺课的常见原因。月经失调、痛经、经期伴随症状作为青春期女生常见的卫生问题, 很可能成为影响女生生活质量的事件, 所导致的生理影响、心理压力和低生活质量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女生认为月经不调和痛经的原因主要有疲劳及激烈运动、情绪波动、环境改变、受凉或寒冷刺激、学习紧张等[1,2,5,6,7]。
3.3 女大学生对月经相关症状的医疗服务利用不足
相对于月经相关症状的高发, 月经异常时去医院治疗的比例较低 (34.11%) , 其中低年级女大学生月经异常的就诊率更低。就诊率低可能与女大学生对于月经病的认识不足、心理较为敏感、羞于就医以及针对月经病的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较低有关。因此, 有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 做好女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开设月经病特色门诊等措施, 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如在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开设针对少女的专科门诊, 完善学校的月经病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校内增设月经病生理与心理卫生咨询指导[1,2,7]。
3.4 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 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平均为 (13.39 ±1.56) 岁, 半数女生月经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或缺乏, 女生获得月经知识和帮助的主要来源是母亲姐妹和同学朋友, 95.03%女生对高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有强烈需求。月经初潮年龄不断提前, 而青春期性教育相对滞后, 势必导致性心理发展前倾及某些性行为低龄化。在目前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和认同态度不断增多的状况下,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及未婚妊娠的现象较普遍。大多数学生缺乏避孕意识或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 因而导致非意愿人流或生殖道感染。婚前性行为有可能带来未婚先孕, 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与精神负担, 并可能成为有损健康的诱因。提示应大力开展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和提供相关服务, 普及月经及相关卫生知识, 提高她们处理月经问题的能力, 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时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促进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7,8,9,10]。
参考文献
[1]李东阳, 于秋红, 康小平, 等.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月经相关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2) :1092-1094.
[2]曾琳娜.广州市658名女大学生月经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8) :720-721.
[3]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4]万同己.月经的特殊表现及其防治措施.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1) :1069-1070.
[5]禹龙香.某大学女生月经情况和常见妇科病的问卷调查分析.华南预防医学, 2006, 32 (1) :79-80.
[6]梁红玲, 吴美琼, 伍洁莹, 等.青少年痛经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 (13) :1591-1592.
[7]张东枚.某高校女大学生月经病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7) :620-630.
[8]张珊珊, 黄婉君, 陈杏云.广州八高校女大学生月经初潮年龄调查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4) :900-901.
[9]万同己.大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教育需求.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2) :2755-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