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购心理及行为调查问卷

2024-12-20

大学生网购心理及行为调查问卷(精选7篇)

大学生网购心理及行为调查问卷 篇1

大学生网上购物行为及心理动机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为了了解我们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心理动机及影响因素,特地展开了此次调查活动。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协助我们完成以下这份调查问卷,您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目前是大学()年级

A.一B.二C.三D.四E.其他()

3.您是否有网购经历

A.有B.没有

4.您不在网上购物的原因?(注:有过网购经历的消费者不必作答)(可多选)()

A.不了解网络购物B.产品质量没有保证C.网购不安全D.喜欢逛街购物E.其他

5.您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是:()

A.方便快捷,节省时间B.品种齐全 能买到在商场中很难买到的东西C.价格便宜

D.新奇时尚好玩E.支付安全,不会出现假钞F.其他

6..您平均每月在网上购物的频率是()

A.0B.1-2C.3-5D.5次以上E.其他()

7..您每月平均生活费用是()

A.800以下B.800-1200C.1200-1500D.1500-1800E.其他()

8..您在网上购物平均每次花多少钱?()

A.100元以下B.101元~200元 C.201元~500元D.500元以上

9..您经常在那些网站进行购物?(可多选)()

A.淘宝B.天猫C.当当D.卓越亚马逊E.凡客F.京东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10.您通常在网上购买那类产品?(可多选)()

A.电子产品B.体育用品C.服装D.化妆品E.书籍F.学习用品G.生活用品H.食品I.订票 J.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您平时所购买的物品中网购的所占比重()

A.大多数B.一半左右C.较少数D.很少

12.您在网上购物时()有冲动购物的情况

A.经常B.比较多C.比较少D.很少E.从不

13.您在网上购物之前()去实体店看过类似产品

A.经常B.比较多C.比较少D.很少E.从不

14.您在网上购物有哪些顾虑()(多选)

A.无实物体验 B.商品质量无保证 C.货物递送耗费时间D.个人信息泄露 E.电子支付的安全性F.没有售后保障G.邮费较高 H.网购程序复杂

15.你经常网购是否有经常去或者固定的店家?()

A.经常逛一些固定的店家B.偶尔逛一些固定店家C.随便逛

16.您选择商品时一般考虑的主要问题()

A.实物与照片的相符度 B.店铺信誉 C.商品销量D.其他买家评E.价格及邮费

F.其他_________

17.您选择网购平台时采用哪些标准?(多选)()

A.知名度 B.付款方式C.质量保证D.价格低廉E.种类齐全F.售后服务G.其他

18.您网购时,从哪些方面了解商品信息?(多选)()

A.文字描述B.图片展示C.向卖家咨询D.查看买家评论E.其他

19.您网购时选择买家的标准有哪些?(多选)()

A.信誉度B.商品性价比C.是否包邮D.月交易笔数E、其他

20.影响您做网购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A.品牌B.价格 C.店铺信誉D.产品评价 E.店家对产品的描述 F.店家服务态度

B.G购物网站知名度H.朋友意见I.其它

21.您更喜欢哪个优惠方式()

A,包邮B.满N送MC.打折D.送礼物

22.您经常使用的付款方式()

A.支付宝 B.货到付款 C.网上银行D.财付通 E.银行汇款F.邮局电汇G.其他_________

23.您遇到的网购问题()

A.实物与照片相差较大B.邮递速度慢C.产品质量差

D.售后服务差E.付款后货未到F.其他__________

24.什么是您给卖家好评的主要指标()

A.服务态度B.发货速度C.产品质量D.价格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果在网上购买的物品不满意或有质量问题您会怎么办?()

A.反正东西不多,吃点亏算了 B.生气,再也不在网上购物C.想退换货,但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D.向销售网点提出退货要求 E.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F.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26.网站上其他购买者购物后对商家的好评打消了您的购买的疑虑()

A非常同意B同意C不一定D不同意E非常不同意.你认为目前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是(多选)()

A.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B.网上的商品信息不好搜索C.购物所花时间太长

D.没法试穿试用E.操作太繁琐F.价格不够诱人G.缺少传统购物的感觉

H.快递很贵,怕商品运坏I.售后服务差J.容易被不法分子欺骗K.其他

28.您觉得网购环境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呢?()

A.在线支付安全性B.对买家的管理,防止评论中出现水军C.对中间环境的管理

(物流方面)D.对卖家的管理E.欺诈和虚假宣传F.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29.您认为网络购物在大学生市场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A.发展空间很大,会被人们普遍接受 B.很难说,毕竟存在很多问题C.不怎么样,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发展D.其他

对于您所提供的协助,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谢谢!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人员:

大学生网购心理及行为调查问卷 篇2

广义的网络消费既包括网络购物, 也包括网络信息消费等内容。狭义的网络消费指的是网络购物, 是一种通过付费的方式对网络上的产品进行购买和使用的行为。本文主要从狭义的网络消费即网络购物来探讨女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心理及问题。

一、女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心理分析

1. 求便心理, 追求方便快捷。

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都较为紧凑、追求全面发展, 除去白天忙碌的课业生活外, 晚间课余时间也多用来参与校园活动、自主学习、复习考试、打工兼职等, 因此在时间上, 女大学生用于传统商场式购物的时间并不充裕。加之现在大多高等院校都远离市中心, 地处偏远, 如果经常往返于市中心商场与学校, 又将浪费不少时间。网购的一大优势就在于“随时随地”, 大学生可以利用平时休憩的零散时间, 而今无线网络、手机淘宝的快速更新发展也使得女大学生更加青睐于网购。另外, 网购的特殊性在于可以通过快递服务送货上门, 恰恰弥补了女大学生不愿意在购物途中浪费过多时间的心理。因此, 网购的方便快捷省时成为女大学生选择网购的重要因素。

2. 求“实”心理, 追求价廉物美。

大学生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而言, 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上具有其独特性, 即虽然在习惯意义上大学生已经被视为成年人, 但由于其经济尚未独立, 消费多受到家庭的制约和影响。因此, 物美价廉的商品更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女大学生相较于男大学生, 在吃穿用度方面更懂得精打细算。网络店铺相较于传统商铺, 省去了店铺租金、管理、装修等费用, 节约了不少成本, 因此在商品价格制定上也更加实惠。而今网店商家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 经常会打出“跳楼价”、“清仓大甩卖”、“双11特惠”等宣传口号来吸引买家的眼球, 更是牢牢抓住了女大学生好奇、求实的心理, 充分激发起她们的购买欲望。

3. 求“异”心理, 追求与众不同。

当今的大学生越来越追求时尚化和新奇感, 在穿着打扮上更喜欢标新立异, 不希望与同学重复。以服饰为例, 大学城附近的服装店乃至各大商场的专柜的当季新款服饰都容易“撞衫”, 而网购商品的多样性恰恰弥补了女大学生追求独特的心理。随着快递行业的全球化发展, 女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选择“代购”服务, 填补了在一些二三线城市, 某些品牌不上架的空缺, 真正达到了足不出户, 就可以买到最满意的商品。

4. 求趣心理, 追求刺激有趣。

随着当今社会学习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 逛街购物也成为女性减压的方式之一。网购商品的多样性以及经常采用促销的商业技巧让购买者在挑选过程中充满了趣味性, 因此,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 网络购物也成为了最新潮、最速效的追求购物乐趣的方式。而网购可以减压增趣的特性, 也使其不再只是女大学生的一种购买行为, 更演变成为一种充满个性的享受生活的方式。

5. 隐私心理。

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女大学生衣着打扮、吃穿用度越来越趋于成人化, 也越来越有购买一些隐私产品的购物需求。但是相较于成年人, 初出茅庐的女大学生更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 不愿意到会接触到较多人群的实体店购买内衣、睡衣等私密商品。而网购这种在虚拟空间进行的购物方式显然更能迎合女大学生的隐私心理。包括购买过程中的匿名方式、运送过程中的包裹投递方式显然能够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

二、学生网络购物存在的问题

1. 网络依赖, 荒废学业。

随着使用网络购物的人群的增加, 出现“网络依赖”的人群也在逐年递增。“限时特卖”、“上新秒杀”等目前网店最常用的营销手段恰恰是充分利用了网民投机和博弈的心理。尤其对于上网时间较为自由的女大学生, 经常会出现上课时间刷手机的情况, 为的就是不错过心仪网店的上新抢拍。而因为网购抢拍还新生了“双11”、“双12”等重大抢拍日, 很多女大学生宁可牺牲睡眠时间也要也要抢到心仪的商品, 往往抢不到第一轮还接着抢第二轮, 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与生活。加上现今微博、微信平台的急速发展, 商家经常会通过这些平台与买家互动, 及时更新网店的活动及上新品的信息, 吸引买家的注意力。以上造成最恶劣的后果就是女大学生网购成瘾, 变得不愿与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及同学沟通, 经常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在网络购物上, 造成了精神世界的空虚与闭塞。

2. 盲目消费攀比购物不节制。

女大学生追求新鲜感又较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在从众和攀比心理的作用下, 经常看见同学、室友增添了新的商品也要效仿。加上网购胜在方便快捷, 也助长了一部分女大学生消费无节制的不良消费习惯。另外, 网购商品相较于实体店商品来说较为便宜, 更默认了支付宝、信用卡等虚拟支付手段, 让女大学生在大手大脚花钱的同时忽略了金钱支出的实体概念, 更加毫无节制地消费。甚至很多人因此成了“月光族”, 只好节衣缩食, 调整在饮食、学习资料方面的合理支出, 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该有的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 维权意识有待加强。

网络购物不同于传统的购物方式, 买家只能通过卖家对产品的图片及文字介绍来大致了解商品的属性, 因此经常出现收货后货不对板的情况。目前网络商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也缺乏政府部门有效的统一监管。女大学生因缺乏网购经验及网络风险意识, 在网络购物中容易出现种种安全隐患。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失时, 大部分女大学生因为怕麻烦都选择了息事宁人;而少部分采用差评对商品进行评价时还容易收到来自卖家的恶意骚扰电话或信息, 给原本和谐的大学生活平添了负面情绪;更有甚者因隐私被泄露遭到不法分子无端恐吓以及钱财被骗等, 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健柏, 黄飞.我国网络消费研究述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6) .

大学生网购心理及行为调查问卷 篇3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在校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及消费心理的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存在攀比、盲目、从众等不良消费心理。故从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角度探索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网上购物 大学生 消费心理 调查分析

课 题: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4-2051;郑州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ZSLX20145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而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起,国内互联网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已达5.64亿,网络购物人数达到2.1亿,而且,18~25岁的用户一直稳占总用户的75%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行为会代表未来几年的社会的消费趋势。

一、有网购经历学生的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购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相关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

1.存在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特征(表1)

表1 有过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情况

是否有网购经历 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是 1069 1582 67.6%

否 513 1582 32.4%

合计 1582 1582 100.0%

本次,小组共调查了1582人,其中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有106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6%。可见大学生网购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国内网购普及率(20%),说明网购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对于网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部分大学生存在网购过度花费的问题(表2)

表2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分布情况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有效百分比

0~10.0% 322 1069 30.1%

10.0%~20.0% 226 1069 21.1%

20.0%~30.0% 336 1069 31.4%

30.0%~45.0% 115 1069 10.8%

﹥45.0% 70 1069 6.6%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可知,有17.4%的学生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已超过30.0%,其中,有6.6%的学生网购消费已超过生活费的45.0%。而根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在校学生每月伙食消费占生活费比例为70%左右。部分学生存在网购过度消费的问题。

3.部分大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表3)

表3 大学生网购行为情况

网购行为情况 符合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时常去淘宝店里转一转 333 1069 31.1%

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 379 1069 35.5%

实体店不满意时,想到网购 357 1069 33.4%

合计 1069 -- 100.0%

根据数据显示,有31.1%的学生时常去淘宝网店逛一下,有35.5%的学生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可以说明,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过多地选择网购。

4.部分大学生网购物品存在浪费现象(表4)

表 4 大学生网购物品使用情况

物品使用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全部满意,都能物尽其用 141 1069 13.2%

大部分都能物尽其用 709 1069 66.3%

只有少部分能够物尽其用 184 1069 17.2%

买回来大多数物品都不满意,极少使用 35 1069 3.3%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表明,有66.3%的学生认为网购回来的物品大部分能用;有17.2%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物品能够物尽其用;有3.3%的学生网购回来的物品,大多都不满意,极少使用;只有13.2%的学生对网购回来的物品都很满意。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买回的物品存在不能物尽其用的浪费现象。

5.部分大学生网购的维权意识较弱(表5)

表5 大学生网购维权意识情况

维权意识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找商家退货 734 1069 68.7%

不知所措 77 1069 7.1%

自认倒霉 174 1069 16.3%

这次不管,再也不网购了 84 1069 7.9%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显示,有68.7%的大学生在遇到物品不满意时,会选择退货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31.3%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遇到物品不满意,只会不知所措,自认倒霉,放任不管。数据表明,有大约1/3的大学生网购时维权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网购视域下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探析

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导向作用

网络媒体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消费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理念。网络媒体在日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前提下,也要大力提倡大学生适度消费观念,通过广泛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的优良行为,寻找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政府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在消费领域有效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消费热点的实证调研,对超越本人消费能力的奢侈风气坚决不能视而不见,要旗帜鲜明、意志坚决地反对拜金主义,反对奢靡之风,有效抵制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网络知识的建设和普及,加强新时期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方面有益的网络消费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网络购物知识竞赛或者有奖问答、网络消费问题交流会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消费能力,以此降低网络交易中的风险。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消费理念,及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促使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健康的消费行为。

3.推动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教育的养成作用

大学生在网购的过程中,时常因为网购便利快捷,而经常性地忽视商品本身质量等问题,比如在消费过程中因为耐用性、实用性,而忽略了网上消费支出占月支出的比例,这样的消费是否会影响月消费结构,从而影响生活。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本身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遵守。在网购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家里经济条件的承受能力;要学会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而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合理、正当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在心中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践行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孙建海,李艳,郭巧,汪朝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J].科学大众,2010(5).

[2]茶利强,杨学,王玺.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10).

[3]李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在校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及消费心理的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存在攀比、盲目、从众等不良消费心理。故从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角度探索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网上购物 大学生 消费心理 调查分析

课 题: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4-2051;郑州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ZSLX20145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而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起,国内互联网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已达5.64亿,网络购物人数达到2.1亿,而且,18~25岁的用户一直稳占总用户的75%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行为会代表未来几年的社会的消费趋势。

一、有网购经历学生的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购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相关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

1.存在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特征(表1)

表1 有过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情况

是否有网购经历 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是 1069 1582 67.6%

否 513 1582 32.4%

合计 1582 1582 100.0%

本次,小组共调查了1582人,其中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有106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6%。可见大学生网购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国内网购普及率(20%),说明网购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对于网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部分大学生存在网购过度花费的问题(表2)

表2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分布情况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有效百分比

0~10.0% 322 1069 30.1%

10.0%~20.0% 226 1069 21.1%

20.0%~30.0% 336 1069 31.4%

30.0%~45.0% 115 1069 10.8%

﹥45.0% 70 1069 6.6%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可知,有17.4%的学生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已超过30.0%,其中,有6.6%的学生网购消费已超过生活费的45.0%。而根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在校学生每月伙食消费占生活费比例为70%左右。部分学生存在网购过度消费的问题。

3.部分大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表3)

表3 大学生网购行为情况

网购行为情况 符合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时常去淘宝店里转一转 333 1069 31.1%

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 379 1069 35.5%

实体店不满意时,想到网购 357 1069 33.4%

合计 1069 -- 100.0%

根据数据显示,有31.1%的学生时常去淘宝网店逛一下,有35.5%的学生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可以说明,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过多地选择网购。

4.部分大学生网购物品存在浪费现象(表4)

表 4 大学生网购物品使用情况

物品使用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全部满意,都能物尽其用 141 1069 13.2%

大部分都能物尽其用 709 1069 66.3%

只有少部分能够物尽其用 184 1069 17.2%

买回来大多数物品都不满意,极少使用 35 1069 3.3%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表明,有66.3%的学生认为网购回来的物品大部分能用;有17.2%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物品能够物尽其用;有3.3%的学生网购回来的物品,大多都不满意,极少使用;只有13.2%的学生对网购回来的物品都很满意。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买回的物品存在不能物尽其用的浪费现象。

5.部分大学生网购的维权意识较弱(表5)

表5 大学生网购维权意识情况

维权意识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找商家退货 734 1069 68.7%

不知所措 77 1069 7.1%

自认倒霉 174 1069 16.3%

这次不管,再也不网购了 84 1069 7.9%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显示,有68.7%的大学生在遇到物品不满意时,会选择退货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31.3%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遇到物品不满意,只会不知所措,自认倒霉,放任不管。数据表明,有大约1/3的大学生网购时维权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网购视域下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探析

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导向作用

网络媒体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消费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理念。网络媒体在日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前提下,也要大力提倡大学生适度消费观念,通过广泛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的优良行为,寻找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政府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在消费领域有效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消费热点的实证调研,对超越本人消费能力的奢侈风气坚决不能视而不见,要旗帜鲜明、意志坚决地反对拜金主义,反对奢靡之风,有效抵制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网络知识的建设和普及,加强新时期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方面有益的网络消费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网络购物知识竞赛或者有奖问答、网络消费问题交流会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消费能力,以此降低网络交易中的风险。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消费理念,及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促使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健康的消费行为。

3.推动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教育的养成作用

大学生在网购的过程中,时常因为网购便利快捷,而经常性地忽视商品本身质量等问题,比如在消费过程中因为耐用性、实用性,而忽略了网上消费支出占月支出的比例,这样的消费是否会影响月消费结构,从而影响生活。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本身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遵守。在网购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家里经济条件的承受能力;要学会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而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合理、正当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在心中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践行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孙建海,李艳,郭巧,汪朝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J].科学大众,2010(5).

[2]茶利强,杨学,王玺.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10).

[3]李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在校大学生的网购行为及消费心理的问卷调研,发现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存在攀比、盲目、从众等不良消费心理。故从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等角度探索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网上购物 大学生 消费心理 调查分析

课 题: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编号:SKL-2014-2051;郑州市2014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立项,项目编号:ZSLX2014515。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受到国民的关注。而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从1997年起,国内互联网用户呈几何级数增长,目前已达5.64亿,网络购物人数达到2.1亿,而且,18~25岁的用户一直稳占总用户的75%以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行为会代表未来几年的社会的消费趋势。

一、有网购经历学生的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购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相关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河南中医学院、河南财经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

1.存在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特征(表1)

表1 有过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比例情况

是否有网购经历 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是 1069 1582 67.6%

否 513 1582 32.4%

合计 1582 1582 100.0%

本次,小组共调查了1582人,其中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有106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6%。可见大学生网购比例已经远远高于国内网购普及率(20%),说明网购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这种潮流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对于网购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部分大学生存在网购过度花费的问题(表2)

表2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分布情况

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有效百分比

0~10.0% 322 1069 30.1%

10.0%~20.0% 226 1069 21.1%

20.0%~30.0% 336 1069 31.4%

30.0%~45.0% 115 1069 10.8%

﹥45.0% 70 1069 6.6%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可知,有17.4%的学生网购花费占生活费的比例已超过30.0%,其中,有6.6%的学生网购消费已超过生活费的45.0%。而根据我们调查,大部分在校学生每月伙食消费占生活费比例为70%左右。部分学生存在网购过度消费的问题。

3.部分大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表3)

表3 大学生网购行为情况

网购行为情况 符合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时常去淘宝店里转一转 333 1069 31.1%

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 379 1069 35.5%

实体店不满意时,想到网购 357 1069 33.4%

合计 1069 -- 100.0%

根据数据显示,有31.1%的学生时常去淘宝网店逛一下,有35.5%的学生缺东西时首先想到网购。可以说明,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网购产生了依赖倾向,过多地选择网购。

4.部分大学生网购物品存在浪费现象(表4)

表 4 大学生网购物品使用情况

物品使用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全部满意,都能物尽其用 141 1069 13.2%

大部分都能物尽其用 709 1069 66.3%

只有少部分能够物尽其用 184 1069 17.2%

买回来大多数物品都不满意,极少使用 35 1069 3.3%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表明,有66.3%的学生认为网购回来的物品大部分能用;有17.2%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物品能够物尽其用;有3.3%的学生网购回来的物品,大多都不满意,极少使用;只有13.2%的学生对网购回来的物品都很满意。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网购时容易受周围因素影响,买回的物品存在不能物尽其用的浪费现象。

5.部分大学生网购的维权意识较弱(表5)

表5 大学生网购维权意识情况

维权意识情况 符合人数(人) 总人数(人) 百分比

找商家退货 734 1069 68.7%

不知所措 77 1069 7.1%

自认倒霉 174 1069 16.3%

这次不管,再也不网购了 84 1069 7.9%

合计 1069 -- 100.0%

由数据显示,有68.7%的大学生在遇到物品不满意时,会选择退货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31.3%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维护自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遇到物品不满意,只会不知所措,自认倒霉,放任不管。数据表明,有大约1/3的大学生网购时维权意识较弱,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网购视域下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的探析

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导向作用

网络媒体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消费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理念。网络媒体在日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前提下,也要大力提倡大学生适度消费观念,通过广泛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的优良行为,寻找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取向。政府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在消费领域有效促进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消费热点的实证调研,对超越本人消费能力的奢侈风气坚决不能视而不见,要旗帜鲜明、意志坚决地反对拜金主义,反对奢靡之风,有效抵制腐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2.发挥高校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指导作用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网络知识的建设和普及,加强新时期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多方面有益的网络消费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网络购物知识竞赛或者有奖问答、网络消费问题交流会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消费风险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消费能力,以此降低网络交易中的风险。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知识的系统化培训教育,时刻关注大学生网络消费理念,及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促使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健康的消费行为。

3.推动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教育的养成作用

大学生在网购的过程中,时常因为网购便利快捷,而经常性地忽视商品本身质量等问题,比如在消费过程中因为耐用性、实用性,而忽略了网上消费支出占月支出的比例,这样的消费是否会影响月消费结构,从而影响生活。消除这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本身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遵守。在网购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家里经济条件的承受能力;要学会正确的理财习惯,进而做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网上合理、正当消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在心中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践行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孙建海,李艳,郭巧,汪朝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J].科学大众,2010(5).

[2]茶利强,杨学,王玺.80、90后大学生消费观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2010(10).

[3]李晓军.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大学生网购心理及行为调查问卷 篇4

XXX 5090109139 XXXX大学 F0901006

摘要:考察了大学生利他人格的情况。考察的样本人群为各高等院校的2009届本科生62人。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利他主义这一词最早由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大学生的利他人格养成源自于。。受什么什么影响。。结果表明什么。。

关键词:大学生 利他主义 利己主义

一、引言:

(1)利他主义的定义: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2)利他主义产生的原因: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首先,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人类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有复杂的计算推理能力,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收益分析;二是追求收益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意味着当整体最优最终强于局部或个体最优时,集体选择的结果会最终趋向整体最优。(3)利他行为的动机: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

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4)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的联系: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 “美德”。最后在整个社会中显现出人们对待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相互对立的态度:“其中有些人出于对利己主义的义愤而从利他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寻找出路;而另一些人强调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创造性的进取精神;还有一些人则希望从两者各取一小部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创业精神的必要性,不过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和在道德的范围内。”

因此,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为个人在私有制社会利益分裂对抗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两种形式,其对立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5)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对人群进行调查问卷,二为观察身边的好友,进行访谈。

(1)在网上找到一份关于人群利他性的调查问卷,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其内容主要为获取人群平时助人行为的频率以及对周围亲和的程度。调查问卷发放在各高中,大学同学的邮箱里,改调查人群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各种家庭情况,各种学习专业,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2份。

(2)选择寝室好友A进行访谈,主要内容为在什么情况的影响下,利他行为才能最大化以及利他行为的趋向性。

三、研究结果

(1)调查问卷的主要结果如下表(调查对象中女生47人,男生15人):

题号从不***2361272***71226***631771816有过一次54.84%100.00%020.97%168.06%1237.10%1419.35%1233.87%1267.74%121.61%34.84%311.29%841.94%38.06%1314.52%919.35%124.84%311.29%1825.81%12多过一次0.88%160.00%310.34%240.13%370.60%240.31%380.55%161.09%40.03%240.08%190.18%280.68%230.13%220.23%270.31%180.08%210.18%240.42%12经常25.81%250.00%2138.71%359.68%538.71%161.29%025.81%96.45%238.71%2430.65%2145.16%1237.10%435.48%1343.55%1029.03%1833.87%2338.71%819.35%13总是3.23%033.87%104.84%68.06%31.61%00.00%014.52%53.23%238.71%1533.87%1619.35%76.45%620.97%1016.13%729.03%237.10%1212.90%520.97%90.00%16.13%9.68%4.84%0.00%0.00%8.06%3.23%24.19%25.81%11.29%9.68%16.13%11.29%3.23%19.35%8.06%14.52%综合值1.473.662.062.441.612.042.111.183.943.612.812.292.792.672.393.522.202.41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2)访谈问题简要概括:

如果这张表中所有情景都发生在自己的亲属的身上,那么您的选项有改变么?

如果这张表中所有需要帮助的对象承诺将有回报,你的选项会改变么?

如果这张表中的情景发生在人群来往密集的地方和偏僻无人的小路上,您的选项会有不同么?

如果这份问卷在您上大学之前请您作答,您的选项会很不同么?

四、分析与讨论

(1)首先注意到调查问卷的性别一栏大多数为女性.抽出时间做一份与自己并无太大关系的调查问卷本身就是一种利他行为,是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去做一讲让他人得益的事,光从这点上看,大学生中女生具有更完善的利他人格.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指出,性别发展由口腔阶段至肛门阶段再至生殖器阶段,其性心理发展塑造个性在性别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指出(班杜拉):两性角色通过观察、强化、模仿相互过程获得。柯尔伯格认为,男女性别分化取决于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中国女大学生自小接受中国传统的父主家庭的教育,大多数女性希望自己发展成为在他人眼中温和宜人的,善于理解的,于是她们更愿意在生活中帮助他们而不嫌琐碎,相反的男生更注重自我的培养,因为社会和家庭要求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在利他人格的培养上不如女生。

(2)在问卷中的所有问题中,出于本能而做出的利他行为(如2、9、10、15)分值平均达到3分以上,而为了自我的发展愿意做出的利他行为(如5、6、7、18)得分在2-3分之间,而为了适应社会规范,对自己有损害而作出的利他行为(如8、14)得分更低。这种现象可以由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解释。弗洛伊德根据临床经验知识,指出人格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而本我属于生物层面,自我属于心理层面,超我属于社会层面。本我:本我属于人格的基本体系,它代表着人最原始的一面,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本我遵从“快乐原则”,其目的是减轻紧张,避免痛苦。以获得快乐。本我是非理性的、无道德的,它一味的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永远不会长大,不会思考,也不会成熟,仅有欲望或行动。本我属于潜意识层面,但自我力量薄弱的时候,会冲出自我的防线而到前意识和意思层面。自我:自我是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相接触的部分,它是管理、控制与调整人格的检查官与执行官,它的职责在于协调本我、超我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现实为依据、以超我的伦理道德为最高原则,满足部分本我的需要。超我:超我是人格中道德或正义的部分。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信条,主要判断行动的是与非,对与错。它代表理想而非现实部分,超我努力追求完美,而非快乐。它也是传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代表,代表社会规范和要求。超我主要来自父母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

我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利他人格的形成也适用于人格三结构的理论:助人为乐之人的本能,为了发展自己而作出的暂时利他损己行为,其实是一种因长久的利己而发生的本能,而完全只是利他的行为,是由社会道德长期的规范约束和教育的作用下产生的,这一点最困难。

(3)访谈的内容主要针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阐述中,自我防御(避害趋利),自我发展,意识思考和个人控制共同制约着利他行为的发生。其中亲缘利他(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做出牺牲。在生物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与“互惠利他”(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而帮助另一个与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是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行为倾向于利己。在公共场合做出的利他行为可能多于私人场合,说明利他行为还具有社会趋向性,人们会把利他行为作为一种应该传承的美德而由此引发的对自身的不利可以不顾。最后一点是关于环境在利他人格的养成中发生的作用,人群表示走入校园后,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之前,这是与所在的利他行为的氛围直接相关的。

(4)应该怎样看待大学生的利他人格培养问题?

要倡导利他主义、集体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来取代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促使公众树立公德意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期,利己主义成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但当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之后,利他主义就会得到彰显,逐渐上升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生存是第一需要,安全是第二需要,第三需要就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前两项需要主要从利己主义出发,第三层次的需要必须通过利他主义的行为才能实现。其实利他主义是潜伏在人们内心的,只不过平时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已,如果一个人把喝茶打牌的时间用在为他人服务上去,他可能会感觉更加愉快。利他,就是这一种心理学问题。现在需要的是有人去示范和引导。在这方面,大学生的教育程度比其他人群更有优势。大学生应该成为引导利他行为的社会主流。

注:参考资料来自于”心理学”百度百科、“弗洛伊德”百度百科以及相关链接。

大学生利他人格自陈量表

非常感谢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的问卷调查,此问卷是关于大学生的利他人格,问卷共有18个问题。本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答题内容我将为您完全保密。

请根据你过去几个月表现出下列行为的频繁程度(相对于遇到这些情况的频繁程度)在每道题目评分,评分规则如下: 1=从不

2=曾经有一次 3=多过一次 4=经常 5=总是

您的性别 : 您的专业: 1.我帮过骑车出问题的人(比如帮忙扶一下,帮忙推出车堆,帮忙找修理大叔): 2.我曾在路上帮别人指路: 3.我曾帮别人换过零钱:

4.我曾给过需要帮助,乞讨的人以及街头艺人资助: 5.我曾做过义工:

6.我参加学校志愿服务的社团,组织(如青志队,红十字会,绿萤等): 7.我觉得有时候挑战老师,法官和所谓高知的权威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8.我献过血:

9.我帮别人提,搬过东西(比如书,包裹): 10.我曾为了等别人而让电梯的门开着:

11.我曾在排队的时候给人让过位,或者不与其争次: 12.我曾让别人搭过我的顺风车: 13.我曾在别人少收我钱时指出来: 14.我曾借给别人贵重的东西: 15.我曾义务帮别人照看过东西:

16.我曾在拥挤的房间,公车给站着的人让过座: 17.我曾帮别人寻回失物:

18.在怒火中烧的时候,我愿意三思而后行:

大学生网购情况调查问卷 篇5

欢迎您填写这份关于大学生网购情况的调查问卷。网上购物的流行给我们 生活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为了了解大学生网购的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请您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本调查问卷。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为您的信息保密。谢谢!1.性别2.年级 3.您是否有网购经历

如您没有网购经历,请您回答“A”系列问题,如您已有网购经历,请您回答“B”系列问题。

A1 请您列举您所听说过或由心想的购物网站(多少不限)

A2 请您列举您不喜欢网购的理由

B1 您的学你那总花销大约在○

10.6万元以下○

61.4万元以上B2 您每年在网购上的花销大约在○

1100元以下○

63000元以上B3您网购的频率约为1每月两次以下B4您经常网购的网站是1 淘宝2B5您网购时最关注的商品是1家用电器6食品7点券B6您最喜欢的促销方式1折扣2免邮费B7您再网购中遇到过怎样的问题1快递迟缓5过期6调换过程繁杂无效B8请您谈谈您对团购的看法

问卷完成,感谢您的合作,我们会为您保密,祝您生活愉快!○20.6-0.8万元○2100-300元

2每月3-5次

3卓越亚马逊

2家居建材38其他(请补充)

3满若干元返现金2商品与描述、图片不符○30.8-1.0万元○3300-500元3每月5-104凡客4服装饰品4其他(请补充)3卖家态度差 7 其他(请补充)○41.0-1.2万元○4500-1000元4每月10次以上 5京东6其他(请补充)5化妆品4破损

大学生网购调查问卷1 篇6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由于网购已成为当前非常流行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更是作为其中的主力军,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购情况,我们设计了这份调查问卷,麻烦您在百忙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是(B)

A男B女

2.您网购都去哪些购物网站?(可多选)(AD)

A 淘宝B 易趣C 拍拍D 当当E凡客F 其它

3.您选择网购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ABD)

A、价格便宜B、购买方便,节约时间C、款式新颖D、产品比较齐全E、看见别人买,自己也想买F、其他

4.您通常在网上购买哪类产品?(可多选)(BCD)

A、化妆品、护肤品B、服饰类C、文体(运动、书籍、乐器等)D、数码(手机、笔记本、数码配件、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E、其他

5.您网上购物的金额通常是?(D)

A、50以下B、50-100C、100-200D、200-500E、500以上

6.您通常选择的支付方式是?C

A.支付宝B.财付通C.网银D.银行汇款E.货到付款及其他

6.您每月网购的频率是?(B)

A.0—1次B.2—3次C.3—5次D.5次以上

7.您认为网上商品与市面商品价格相比(C)

A、贵B、差不多C、便宜

8.当网上商品不具有价格优势是否选择网购。B

A、一定会B、可能会C、不太会D、一定不会E、不好说

9.你认为网上购物的可信度有多少?B

A 90%~100%B 80%-90%C 60%-80%D 60%以下

10.您进行网购的顾虑有哪些(AC)

A、图片实物有差异B、价格产品质量不高C、快递速度慢且服务差D、其他

12.您认为网购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可多选)(ABD)

A、售后服务B、增加服务种类C、产品分类细致D、物流的及时性E、支付手段F、其他

13.总体来说,您对网购的商品的满意程度(B)

大学生网购心理及行为调查问卷 篇7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通过纸质与网络问卷两种形式, 向福州市大学城8 所高校随机抽取无记名问卷。共回收问卷520 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 收回有效问卷498 份 ( 有效率95. 8% ) 。其中, 女生274 份占55. 0% , 男生224 份占45. 0% ; 低年级 ( 大一和大二学生) 273 份占54. 8% , 高年级 ( 大三和大四学生) 225 份占45. 2% ; 文科生191 份占38. 4% , 理科生307 份占61. 6% ; 独生子女122 份占24. 5% , 非独生子女376 份占75. 5% 。本文从性别 ( 男女) 、年龄 ( 低高年级) 、文化环境 ( 文理科) 、家庭背景 (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 四个维度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探究各维度内部的差异以及各维度之间的联系。

1.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现状

本次调查中, 承认有过性交行为的学生有107 名, 占总数的21. 5% 。其中女生46 人, 比例为16. 8% , 男生有61人, 比例为27. 2% , 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的比例; 独生子女39 人, 占32. 0% , 非独生子女68 人, 占18. 1% , 独生子女发生性交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另外, 低年级58 人, 占21. 2% , 高年级49 人, 占21. 8% ; 文科生46 人, 占24. 1% , 理科生61 人, 占19. 9% ; 显示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两个维度均不表现出明显差异。

2. 大学生的性态度现状

关于性态度方面, 只接受拥抱或接吻的学生占46. 0% ; 接受性交行为的大学生竟高达31. 7% ; 22. 3% 的学生则表示可以接受抚摸身体部位等边缘性性行为。其中, 56. 6% 的女生接受拥抱或接吻的亲昵行为, 而男生却只占了33. 0% ; 20. 8% 的女生可接受性交行为, 而男生的比例却高达45. 1% 。不难看出, 男女对性的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女生相对较为保守, 注重情感交流; 而男生更为主动, 注重肉体享受。同时, 在独生与非独生方面也出现了极显著差异: 32. 8% 的独生子女能接受拥抱、接吻, 非独生子女却占了50. 3% 。对于性交, 46% 的独生子女表示自己能承受在恋爱中的性交行为, 而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却只有26. 9% 。不难发现, 独生子女的性态度更加开放。

从发生性交行为的时机来看, 有6. 4% 的被调查者认为随时都可以, 这就表示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性交行为表现随意, 对性漠然。24. 5% 的人表示只有在对恋人有深入了解后才能发生性交行为, 而11. 6% 的大学生认为在热恋中可以发生性交行为, 可见在大学生眼中恋爱和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 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贞操观, 34. 5% 的人认为直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才能发生性交行为。其中, 27. 7%的女生表示在恋爱中可以发生性交行为, 而男生的比例却高达60. 7% , 不难发现, 在恋爱中女生还是比较理性的, 而男生在恋爱中则表现出了对性爱的追求。72. 3% 的女生则将性交行为与婚姻挂钩, 而男生的比例却只占了39. 3% , 同样说明女生对性交行为的保守性, 与男生相比, 具有更浓重的贞操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18. 9% 的独生子女表示在热恋中可以接受性交行为, 而非独生子女仅占了9. 3% ,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相比, 对性持有更谨慎的态度。

3.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的调查显示, 37. 6% 的人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态度并表示会效仿; 48. 6% 的人表示理解但自己不会这么做; 8. 8% 的被调查者则表现出了对婚前性行为的不认同和抵制。其中, 20. 8% 的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很正常, 时代开放, 自己也会这么做, 而男生的比例却高达58. 0% 。这样的差异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也表现明显: 47. 5% 的独生子女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且会效仿, 而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占34. 3% ; 两者之间的极显著差异再次说明了非独生子女较独生子女而言具有更强烈的贞操观。

在对待恋人曾经与别人的性交行为, 即性宽容度方面, 被调查的四个维度中, 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13. 3%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个人自由, 不必计较; 能做到不追究过去, 只看重相识之后的大学生占了56. 6% 。可见, 大部分人不会因为恋人曾经的性交行为而影响双方的感情, 并不会以此作为评判恋人的标准。项传军 ( 2012) [4]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20. 7% 的学生对恋人曾经的性交行为表示无法接受, 甚至会断绝来往; 而48. 5% 的人则认为虽然可以继续交往但心中仍会留下阴影。两次调查结果说明, 大学生的性宽容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更加包容。

同时, 对大学生性责任情况进行了调查: 47. 4% 的被调查者认为发生性交行为之后必须对对方负责, 其比例接近一半, 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责任感还是很强的, 敢于承担后果和责任。被调查者中有58 人认为事后不要对对方负责, 占了11. 6% , 可见还是有少部分大学生的性责任感比较淡薄, 并且在四个维度中, 均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41. 0% 的被调查者的性责任感则比较模糊, 视对方的态度决定, 不难看出存在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

二、原因分析与探讨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高达21. 5% , 虽与西方国家相比发生率较低, 但与孙建萍 ( 2006) [5]等人的调查相比, 存在明显的增长。可见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步伐不断加快, 呈现出普遍化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 西方开放的性观念不断传入中国, 宣扬所谓的 “性自由”, 冲击着人们对传统性道德观念的理解。而大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 受到这股新潮的影响, 就会产生打破传统性道德观念束缚的念头。同时, 网络、影视作品中存在大量不良的黄色信息, 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第一人, 更容易受其中不良信息的影响, 从而对性爱产生尝试、效仿的冲动, 过早地发生性交行为。另一方面, 作为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 家庭在性知识教育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缺乏, 学生往往无法得到正确的、全面的性知识教育, 或者只对性知识一知半解, 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2. 学生自身心理和生理的需求

青春期的学生生理不断发展, 进入性成熟的阶段, 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考验下, 他们就会释放 “性” 好奇、“性”冲动。许多大学生将性、爱混为一谈, 更有甚者把 “性” 作为衡量爱情的工具, 认为只有性才能证明双方坚贞的爱情, 认为性是爱情的催化剂, 能升级、加固双方的感情。

3. 学校性教育滞后的影响

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性健康教育比较滞后, 但由于各方面的需求和影响, 大学生对性知识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尝试心理。西方开放的性知识以不同的方式传入中国, 而学生在没有接受正确、全面的教育的情况下往往无法区别善恶美丑, 不加分析地推崇、效仿。此次调查的对象都是 “90 后”大学生, 他们本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就较轻,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 性态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逐渐开放化。与此同时, 学校的教育, 尤其是本应在中学、大学开展的性健康教育却因为种种原因缺失。

三、应对对策与建议

1. 加快建立科学、系统的性教育体系, 普及性科学知识

开展科学、系统的性教育, 使不同学业阶段的学生受到适合该阶段的性教育, 科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性 ( 性生理、性卫生、性病预防、避孕知识) 、理解性 ( 包括性道德、性心理) 。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 “性道德观” 的教育和培养, 让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性, 了解性在人生中的作用和意义, 提高对两性关系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性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对性诱惑的抵抗能力, 避免性道德迷失。

2. 丰富高校性健康教育的形式, 发挥高校性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取47. 7% 是来自网络, 41. 4% 是来自学校。虽然网络具有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等优势, 但未加以过滤的信息易使大学生产生性困惑, 并且这一数据也反映出高校在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中的缺位。高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 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性教育也是其一大任务。在性健康教育形式上, 一方面,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 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 在思想政治课、文学课中可以适当增加婚恋观、性伦理等内容; 另一方面, 通过举办校园主题文化活动、讲座、论坛、主题晚会等,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性认知水平。

3. 心理咨询是不可或缺的高校性健康教育模式

真正的性健康教育不仅包括性生理教育, 也包含性心理疏导。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性认知不足但性困惑多发的人生阶段, 面对网络上的不良性信息时, 一部分学生虽然理智上清楚, 但行动上却不断受到诱惑, 沉迷于色情信息中难以自拔, 进而发展成病态的网络沉溺, 在自我矛盾、自我责备中左右徘徊。这不仅不利于有效利用宝贵的大学时间, 将精力专注于学业上, 而且长期处于否定自我、心理压抑的状态必将影响身心健康, 同时审美情趣也愈加低俗化。高校应开设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成长热线, 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 引导学生摆正心态, 树立健康、健全的性心理。

参考文献

[1]江剑平, 黄健, 黄浩, 等.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1, 22 (1) :11—12.

[2][5]孙建萍, 孙建红.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 (6) :645—646.

[3]黄艺娜, 张铭清, 江剑平.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性态度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 2012, 21 (1) :19—21.

上一篇:让“情感”贯穿于初中作文的教学中下一篇:故事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