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及行为干预(通用11篇)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1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及预后都起着重要作用[1], 无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能够加快体力和心理状态的恢复[2], 从而改善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现将对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及早期康复运动训练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2002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3例, 均符合WHO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并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康复程序参考方案[3]及王朝晖等[4]2周康复程序排除了运动禁忌证。其中男32例, 女21例, 年龄37岁~68岁, 包括下壁心肌梗死17例, 前壁心肌梗死28例, 前间壁5例, 非Q波心肌梗死3例。
1.2 早期康复护理程序
早期运动方案, 第1天:已经确诊, 绝对卧床休息, 被动改变体位;第2天:可从床上坐起, 每次30 min, 每天2次~3次, 并可在床上就餐、洗漱;第3天:扶患者到床边, 坐椅子, 每次1 h, 每天2次, 可床边大小便;第4天:开始床边站立, 每次30 min~50 min, 每天2次。第5天:开始室内步行50 m~100 m, 每天2次~3次。第6天:可增加步行距离, 可下一层楼梯, 逐步增加活动量;第7天:行出院前准备, 由护理人员陪护去门诊行必要的检查。
1.2.1 心理康复程序内容
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介绍康复计划 (第1天~第2天) :护士主动介绍病区环境、监护仪器、设备及有关工作人员, 帮助患者熟悉环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患者信任。除对病情全面了解外, 对其职业性质、文化素养、家庭状况、兴趣爱好等均应仔细了解, 进行鼓励、安慰等支持性护理。
危机干预 (第3天~第4天) :及时发现患者紧张焦虑等心理危机征象, 针对不同心理特征的患者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 护理人员在患者面前应表现得镇静自然和有信心, 以消除患者的心理危机。
心理放松 (第5天~第7天) :同患者进行交谈, 解释心理放松和内心安静的重要性, 配合家属协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1.2.2 心理行为干预
护理人员严密监护, 进行心理疏导。在绝对卧床期间, 要做好生活护理。在早期康复运动实施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场指导, 做好监护工作, 并让患者知道医护人员随时都在观察病情, 使之有安全感, 同时告诫患者不良情绪不仅难以缓解胸痛, 而且还可引起血压增高、脉搏增快、诱发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和坏死, 不利于疾病康复。如活动后心率增至120/min以上, 血压升高大于20 mmHg (1 mmHg=0.133 kPa) 或有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提示活动量过大, 应减少下次活动量、康复训练至患者出院。
2 结 果
53例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患者, 无一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脑栓塞、脑梗死、情绪焦虑症、再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住院天数为9 d±2 d。出院随访显示45%患者2个月后恢复工作能力, 提高了生活质量。2000年—2001年同期同条件病例 (未实施早期运动及心理干预) , 住院天数为14 d±2 d, 15%患者2个月恢复工作能力, 并且曾有1例因卧床时间长出现便秘而死亡, 有2例在住院期间出现肺感染, 有1例出院后出现焦虑症, 多次因自感胸前区不适而复诊, 查心电图无异常改变。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情绪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释放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 导致血脂增高、血小板聚集、血黏度增高、血管收缩, 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当大面积心肌缺血时, 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 甚至发生猝死。本研究提示针对患者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 进行心理康复干预, 可减少危险情况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在纠正不良心理状态的同时, 进行躯体方面的适当运动, 能加快患者体力和心理状态的恢复, 避免由于长期卧床引起的肌力下降、循环血量减少、坠积性肺炎、便秘、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强迫卧床患者往往有病残、死亡的恐惧心理[5], 早期运动可使血流加速,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同时可增加身体对生活和环境的适应性。因此, 无运动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尽早进入康复运动程序。康复运动程序虽安全可靠, 但应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的原则, 结合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 确定患者进入康复运动程序的时机、运动强度。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下床活动及心理干预。不仅改善了心理焦虑状态, 同时防止了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 而且可早期恢复患者的劳动能力, 缩短了住院日,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少医疗费用, 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玲, 秦力君, 林琳,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阶梯心理康复护理程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6) :374.
[2]马虹, 廖新学, 董吁钢,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 27 (3) :213.
[3]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8, 7 (2) :12.
[4]王朝晖, 阮满珍, 程龙献, 等.2周康复程序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治疗中的可行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9, 8 (1) :53.
[5]唐全保.特殊类型心肌梗塞[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39-84.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2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
护理干预指运用教育性等理论指导护理行为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的综合护理措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多发病、致残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仍有残留症状,如:社会功能缺陷等,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回归社会。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了早期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并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3年3月~2004年5月在南阳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病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定>51分。(3)年龄<50 a,病程<5 a。(4)排除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人格障碍、酒精及药物滥用。共入组80例,男60例,女20例。按患者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抗精神病药物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行为干预。
1.2.2 心理行为干预 (1)社会、生活技能的训练性活动:采用行为矫正,按照护理程序,依据标准行为矫正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①自理能力训练:包括按时作息、穿衣铺床、料理个人卫生等内容。②就业行为技能训练:让患者参加各种手工训练劳动及集体劳动,采用任务指标结合奖励措施等方法激发患者的参与热情,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③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包括娱疗、体疗及学习交流讨论活动,使患者逐步习惯并能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改善人际交往状况的目的。(2)家庭支持和教育:①精神病的基本概念,强调精神病是可以治疗和有效控制并能取得较好效果的。②精神病常见症状表现及自杀的预防,使家属懂得什么是幻觉、妄想等以及相应的对策。③抗精神病药物的正确应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原则和长期用药的重要性。④预防复发,及早发现前驱期症状,及时处理,防止进入症状的`活跃期;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应以药物维持治疗。⑤心理干预:知识讲座1次・w1。(3)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采用集体心理治疗与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1次・w1;个别心理治疗3次・w1。
1.2.3 效果评定 于治疗前后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1]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评定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退缩、抑郁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NOSIE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3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对精神病患者既要治疗精神症状,更要注重患者社会功能的整体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常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功能障碍,通过系统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阻止患者生物学变化的进展,防止慢性症状的产生、减缓衰退、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2~4]。为此,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日益受到护理界的普遍重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精神科护士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心理治疗、认知理论的领悟来帮助患者逐步修正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良行为,从而达到社会功能的康复。本结果显示,治疗第2 w末起,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总积极因素和病情总估计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总消极因素及其相关因子分(激动、精神病表现和退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说明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开展心理、社会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建人际关系、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社会技能,从而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6~219
[2] 陈淑清,王述彭,刘静芬.精神科护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7~129
[3] 姜和球 .家庭心理教育与精神分裂症康复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28
美术教学对学生行为美的心理干预 篇3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学校素质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美育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学中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学校开办有艺术特长班,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平时与学生及各类校园事件的接触机会很多,对艺术类学生的行为观察较为深入,认为美术教育对学生行为美有着独特的影响。
镜头一:对外在美的影响,政教主任拿到了一封由校长那里转来的学生来信,信中对穿校服校鞋,不许留奇异发型一事提出了自己的的看法,认为学校在干涉学生的自由。其实“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是中学生守则中的规定,我们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穿校服校鞋上学,不留奇异发型”。而当今部分学生受社会传媒的影响太大,不能接受这种校规的约束。
措施:针对偏激的审美,我开展了《青春活力》——中学生校服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认为“青春的美就是爱怎么穿就怎么穿,校服又大又呆板,难看死了,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模子,个性都得不到张扬”。面对这一观念,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反证已毫无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准备了一组图片,展示了一个模特和若干套不同类型的服装、鞋、帽。让学生自由组合一套自认为合理的学生装。最后的结果是,无一人将皮鞋与运动服装组合在一起。我故意问:“你们平时不是最喜欢将校服与皮鞋搭配在一起穿吗?”同学们哄堂大笑,少数“自由主义者”低头不语。学生基本上都将休闲运动装的搭配作为学生装,问及原因,他们说“简单、朴实、大方、经济、运动时方便”。我不失时机地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同时允许他们张扬个性设计一套自认为漂亮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校服。学生们精神为之一振,作业过程中他们认真、执著,梦想着自己设计的校服将在明天上市,奇装异服的现象悄然消失,这样的管理学生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镜头二:对行为美的影响,学生的违纪行为中,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因吸烟、打架、勒索、旷课、上网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因气愤而像一头发怒的雄狮。那些犯错误的孩子有的全没了犯错误时的“威风”,因悔恨而流泪;有的却全然不觉自己的过失对他人带来的严重后果,依然为自己辩解或一脸无所谓。
措施:面对这些现象,我策划了《重拳出击》——校园公益广告大赛。课堂上,让同学们抨击校园中一切不文明现象。林青同学的《莫让校园失去光明》揭示着校园中破坏公物的现象:吴迪同学的《家里有人在等你》揭示了个别学生夜不归家、留连社会的现象;黄彬彬同学的画面触目惊心,以碎玻璃与带血的拳头的形象完成了《拒绝暴力》之作;而陈音同学的《让我们一起保护校园环境》则以优美的画面倡议同学们共建美丽校园。作品在校园走廊展出后,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美的感召力让同学们明白事理。
镜头三:动手创造美的效果,曾经在校園中遇到过几位乱扔矿泉水瓶的学生,问及他们对乱扔垃圾的感想,他们有些脸红,说“习惯了”。是的,所有的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要改可不那么容易。
措施:如何让他们对这些垃圾印象深刻呢?让他们捡垃圾吧,将收集到的各种垃圾带到美术课堂上,利用这些“垃圾”进行美术创作,课题就叫做《化腐朽为神奇》。
课堂上,校园中所有可以重复利用的“垃圾”都被搬进了教室:矿泉水瓶、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纸杯、糖纸……,同学们在达利、摩尔等抽象大师作品的启发下,以泡沫板、报纸、胶带相结合重塑《思想者》,以一次性纸杯重组《母与子》,以雪糕棍制成了比萨斜塔,用旧木筷建出了造型别致的小阁楼,而用可乐罐等做出的装饰品更是数不胜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用小糖盒、钮扣、筷子组成的小拨浪鼓,做工精细,实用性强,得到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4
(一) 美国的定义
美国1997年《身心障碍个人教育法修正案》的修正公布以及1999年5月公告实施的《协助各州执行身心障碍儿童教育以及身心障碍婴幼儿早期介入方案法规:最终执行细则》有关多重障碍的定义:“多重障碍系指同时伴随有多重伤残 (诸如:智障兼盲、智障兼肢障等等) , 此种合并障碍会造成重度的教育需求, 而此种教育需求并不能藉由仅为一种障碍类别所设的特殊教育方案来加以调整改善, 但此种障碍类别并不包括盲聋在内。”
(二) 台湾的定义
根据台湾特殊教育法相关法律的规定, 多重障碍的定义系指:1.兼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障碍;2.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障碍非同一个原因;3.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障碍不具有连带关系;4.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障碍会影响学习而言。
二、多重障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特征
(一) 社会性
大多数的多重障碍儿童缺乏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其所表现出的社会性行为往往不是过多, 便是太少。多重障碍儿童表现出的社会性行为, 比如, 在合作、社交礼仪等方面, 正常人如果在不了解是障碍者的前提下, 一般是不容易被常人所接受的。
(二) 沟通能力
以智力障碍为主或者是以自闭症为主的多重障碍儿童多数是无法用口语表达和沟通的, 多数的多重障碍儿童在语言上只能说出几个字或较短的句子, 有时由于多重障碍儿童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基本需求, 由此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表现, 比如, 大声哭喊, 发脾气甚至是攻击他人。
(三) 自理能力
多重障碍儿童大多数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对一般正常儿童而言是相当容易, 比如进餐, 穿着, 如厕等技能, 对于多重障碍儿童都需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学习和适应, 并且在掌握自理能力技巧上也会发生很大的困难。
(四) 行动能力
大多数的多重障碍儿童都缺乏身体移动的能力和理解记忆的能力, 所以要求多重障碍儿童能在行动上完全独立自主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对于伴随有肢体障碍的多重障碍者而言, 行动会有所限制。
(五) 其他特征
大多数的多重障碍者, 通常也会伴随着其他障碍, 并且障碍的程度越严重, 相伴随的其他障碍也就越多, 可能性也愈大。并且有些障碍者常会有不自主性的反射动作与姿势异常;有些则因障碍或损伤伴随有癫痫、呼吸问题、耳朵感染、皮肤溃烂、气喘、过敏等现象;还有些多重障碍儿童会出现自残、自伤的行为。
三、多障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干预策略
(一) 心理和行为矫治的主要原则
1.个别化治疗与集体治疗相结合的原则。多重障碍儿童的某些行为问题是具有独特性的, 比如, 攻击他人的行为, 这就需要进行个别化的治疗, 但是有些多重障碍儿童的特征是具有共性的, 这就可以采用集体治疗的方法, 而且集体治疗可以使障碍儿童有机会感受到或观察他人的行为, 以此获得学习的机会。
2.注重家庭参与的原则。对多重儿童在训练和纠正他们某些行为的时候, 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教育计划, 并且父母要承担某些训练的任务, 及时提供反馈有助于矫正的顺利实施, 家庭成员的参与, 也会让多重障碍儿童以此获得和家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3.增强适应性行为的原则。大多数的多重障碍儿童由于无法适应正常的环境缺乏与正常环境相适应的行为, 所以他们大多不知道应该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所需和所想。因此, 在行为治疗过程中, 要增加其行为方面的适应性, 以其消除不良的行为。
(二) 心理和行为问题矫治的方法
1.认知行为塑造法
(1) 社会技能训练。认知行为塑造法在对多重儿童进行社会化技能训练时, 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比如, 带领多重障碍儿童熟悉各种环境, 减少和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的畏惧, 或者可以多听听教师的声音, 触摸教师的手和脸, 再熟悉教师的情况下再在一起做游戏, 逐渐地增加在一起的时间次数, 使多重障碍儿童慢慢接纳训练人员。
(2) 言语交流训练。根据每个案例的具体情况制定其相关的目标。为了能起到让多重障碍儿童说话的欲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比如, 用手势、表情等来表达自身的需要;理解指令。通过教师的发音模仿简单的音节以刺激其语言中枢的发展。
(3) 生活自理技能训练。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让多重障碍儿童在生活中进行反复多次的生活技能训练, 直到能够掌握或有所好转为止。在生活自理技能训练中, 要把饮食技能的首要的重点, 再逐渐过渡到穿衣、脱裤、洗涮等方面的训练。
2.身体放松法。由于多重障碍儿童在精神状态、情绪以及行为问题上发生的次数比较多, 所以对多障儿童进行身体按摩及运动训练, 可以使其肢体肌肉放松, 改善体质从而缓解其不适。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其按摩师进行协商, 根据多重障碍儿童的变化及时调整其按摩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
[1]郭小牧, 袁进兴.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市盲童学校出版, 2007.
[2]郭小牧.多重残疾儿童综合性主题课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1 (1) :40-41.
[3]多重残疾儿童教育与研究培训资料.美国柏金斯盲校, 2009.
[4]彭霞光.美国盲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的现状[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12) .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5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自杀行为 心理危机 干预策略
自杀是个体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手段毁灭自我的行为,包括产生自杀念头、选择自杀方式、获得自杀工具、企图自杀和完成自杀行为等过程。当个体遇到对其造成威胁、使其有压力的应激事件无法处理时,便产生心理失衡,陷入焦虑、沮丧、悲痛的心理危机。如果未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激烈的内心冲突以及严重的无助感,会使个体将自杀行为作为脱離心理困境的唯一应对方式。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行为屡有发生,且逐年上升。在为那些鲜活生命消逝而叹息的同时,如何针对大学生自杀行为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便成为高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高校大学生主要心理危机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以及成年初期,且经历从青年向成年的重要过渡阶段,在心理方面迅速发展成熟,同时,出现过渡期的不适应与冲突,从而导致心理危机。
1.情感挫折
恋爱是大学生无法回避的话题,处于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在情感上最为丰富,而在心理上却缺乏准备。因此,大学生极易出现情感困惑,出现心理危机,如果未得到干预,可能会选择自杀行为等极端手段应对情感挫折。
2.发展性压力
高校的学业虽然不存在升学压力,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因缺失具体的学业目标而茫然,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陷入心理危机。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急剧增大,已经波及刚进入高校的大学新生。
3.支持系统匮乏
支持系统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尤为重要。家庭系统未提供相当的情感支持以及其他人际关系失败或是紧张,将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内心孤独以及严重的无助感。
4.大学生自身的不利因素
在高校集体生活学习的环境中,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比较心理,身体上的缺陷或物质条件的缺失,将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感,这些都将是引起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自杀行为的潜在危险因素。
5.精神症状
有研究结果表明,曾经患有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是导致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首要危险因素。因此,在高校中,患有精神症状的学生是易发生自杀行为的潜在高危群体,应予以紧密关注。
二、推动高校的生命素质教育
针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心理危机干预,不仅需要明确易引起自杀行为的心理危机因素进行未雨绸缪的相关辅导,更要关注其自杀行为背后大学生对生命的漫不经心。
1.树立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就是个体对生命的体认和理解,是对生命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直接影响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行为。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生命课程,通过各种生命的活动体验,让大学生从认识生命的存在开始,对生命产生接纳、珍惜等情感。
2、体悟生命价值
体悟生命价值就是明确生命的意义以及责任。而大学生对生命的责任意识不够强烈。因此,树立生命责任感是其学业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更可以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坚定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是个体对生命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在情感、人际、学业等问题上遇到挫折,便失去生命的信心与能量。高校可通过开展各类心理拓展等活动方式锻炼大学生的生命意志品格,完成大学生的生命素质教育。
三、建立科学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明确引起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心理危机因素是高校针对大学生自杀行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策略,推动高校生命素质教育是其关键策略,那么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则是具体的、操作性的核心策略。
1.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来源于缺乏适应环境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遇到困惑、挫折,就感觉到无法应付。而人格是心理行为的基础,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所形成的,因此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问题就是通过课堂教育、活动体验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2.保障心理健康服务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力度,还要从以下四个层次展开工作:最基础应对全校所有学生广泛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对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进行主题团体辅导;然后,开展重点个案的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针对个体的心理危机予以干预;最后,对需要精神治疗的学生采取措施,寻求医学帮助。在此过程中,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到心理健康服务的存在,树立求助的意识。
3.筛选高危人群
主要通过心理普查、辅导员等相关人员信息反馈等方式,筛选自杀行为的高危人群。对于出现情感挫折、存在学业就业等发展性压力、支持系统匮乏以及自身不利因素和精神症状等情况的学生要做以标记,予以特别关注。另外,对患有精神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对其进行精神科医生会诊,及时采取最有利的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在班级中建立寝室长-心理委员负责制度,不仅可以更加贴近、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潜在的心理危机因素,尽早发现心理危机预兆,减少自杀行为等事件发生的意外性。
4.规范应对机制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需要有及时、切实且规范的应对机制。从学生的辅导员、学院的心理健康老师、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到学院、学校相关领导各级应做到对心理危机事件,特别是学生的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缜密的应对流程,逐级逐层、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王声 .自杀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疾病控制,2004,8(6):573-575.
[2]荆春霞,王声 ,吴赤蓬,林汉生,池桂波.广州市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69-470.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6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网络对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网络媒体的特殊性来看,网络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网络改变了高职学生的求知方式,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和感官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娱乐、交往方式,使高职学生在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里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升华,使更多高职学生变得自信、开朗、幽默,从而对高职学生的成长起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不少高职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网络中的某些内容,对高职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危害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原因,提出规避网络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的对策,使网络在高职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使高职学生得到健康成长。
1 网络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
1.1 网络虚拟性过高张扬的负面影响
网络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的过高张扬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各种信息容易使人迷恋上瘾,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的高职学生来说吸引力更大。他们爱激动、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较严重,而网络的虚拟性正是可以完成非常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满足了高职学生的某些精神需求。因此高职学生就会千方百计地在虚拟网络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逃遁现实社会的所在,整天泡在“网吧”里寻觅虚拟世界中的种种快乐,得到心理张扬的满足。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正陷身于令人眼花缭乱的“虚拟网络世界”之中而不能自拔,就连吃饭的时间都被占用,坐在电脑前要么啃面包,要么叫外卖。网瘾之大,不能不令人发指。
1.2 网络色情的泛滥,对健康性伦理教育的负面影响
不良网站利用虚构的故事,掺杂色情场所的美化宣传,勾引无聊和好奇心强的高职学生去浏览网页。网络色情的泛滥,肆无忌惮地侵蚀高职学生的思想,给我国健康性伦理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它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业,扭曲了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少学生上网就到聊天室去找所谓的红颜知己,不健康内容的信息会诱惑并侵害高职学生,有的甚至产生早恋或其他的越轨行为。约网友见面后被害的事例已屡见不鲜,为和网友见面而不顾亲人的劝说,离家出走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如发生在某高职院校的一名女生,在与一位互不相识的网友聊了几次后,就开始正式见面了,最后怀孕8个月,早产在寝室里,所幸抢救及时,保住了这位女生的性命。
1.3 网络“黑色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高职学生所处的已是一个信息激荡时代。他们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文化思想以及法轮功等的不良宣传,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加上对很多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得许多高职学生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困惑,有的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信念,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西方的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我们调查发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就业违约、考试作弊、师生之间不讲真话,相互“忽悠”的现象经常出现。在学校这片原是十分纯静的土地上,已陆续出现学生清晨做祷告、做礼拜事件,有的高职学生脖子上挂起了“十字架”等等。信念动摇,价值观发生扭曲和异化,对社会来说,不得不引起重视。
2 高职学生受网络负面影响的原因
2.1 处于成长期,自控力差
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9-20岁左右,可谓是90后。90后的高职学生大多是刚进入成年,正处于成长期,一般来说自控能力都比较弱。他们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网络虚拟世界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诱惑力,有的高职学生把握不好,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网络上,达到痴迷程度,使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遭到破坏,甚至荒废学业。
2.2 人生规划的缺失
凡事都应当想好了再去做,而不是做好了再去想,减少盲目性,增强规划性,一件事情如此,一个阶段如此,人的一生都如此。而一些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人生缺少规划,不知道今天该学什么,明天该做什么,胸无目标,抵挡不住网络过高张扬的强烈刺激,使之迷恋上瘾。由于缺少人生规划,从而缺失生活和学习的目标,或者讲失去了人生奋斗目标,使一部分学生整天昏昏庸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朝有酒今朝醉,无法自控虚拟的网络世界。
2.3 受社会环境氛围的影响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从中学教学到大学教学,学习环境发生了改变,由原被管理的学习环境转变为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环境,这种被释放的自主性极易被开放式的网络所吸引。有很多高职学生刚来学校时,对自己的学习还是抓得比较紧,也能积极地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后来在同寝室或其他同学、好友上网的影响下,开始卷入了网瘾之中不能自拔。姚某是某高职院校的一名男生,进校成绩中上,到了大一下学期,学校允许带电脑,这不仅为他的学习提供方便,更为他玩网络游戏提供了便利,从此教室里就很少看见他学习的影子。姚某的作息时间变成了上午睡觉,下午、晚上玩游戏,由一名专职学生变成了一名职业网民。更糟糕的是,受害的不止姚某一人,寝室里的其他三名学生也因抵挡不住诱惑开始沉迷游戏,不再学习。最后这个寝室四名学生都因成绩太差而没能毕业。
2.4 家庭教育的退化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家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但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同样需要家长的持之以恒。家长应具备合理的行为规范,成为孩子的表率。有些家长自身都深迷网络和赌博,从何而谈为学生树立榜样,他们不仅不能正面引导孩子,反而会无形地将孩子推进网络世界,把孩子推向悬崖边。还有些家长面对自己孩子染上“网络成瘾症”,两耳塞听,认为小孩交给学校了,一切管理都是学校的事情,把学校当作大托儿所,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推的一干二净。
2.5 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视玩网络游戏为一种时尚,游戏级别玩得越高,他们越觉得光荣;打出的装备越多,他们越觉得值得炫耀。在他们眼里,视不玩网络游戏、不上网的同学为另类,为怪物,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为什么要活着。至于人生的理想信念在他们看来是虚无缥渺,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不断地形成和完善,只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积极构建绿色网络,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抵挡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2.6 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高校在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内容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的脱节,重说教轻实践,空洞呆板,致使学生上课兴趣缺乏。另外加之现在都采取多媒体教学,教室窗帘布一拉,教室黑乎乎的,学生既看不清教材,又无法做笔记,如果老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就会哈欠连连,导致学生去寻求刺激,打开手机玩游戏,坐在那里想游戏。
3 规避网络对高职学生负面影响的对策
3.1 积极引导,抢占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
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抢占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重点是加强高职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是非判别能力,增强抵御网络不良资讯的能力。思想道德课的教学,要注意反映时代性,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防范措施不应是阻止学生上网,而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同时,要充分利用校外教育阵地,合理安排高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参加健康、有意义、有创造性的网络活动,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 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针对高职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上网行为,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活动,通过组织主题鲜明的辩论会、演讲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把学生们的思想吸引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
大力宣传文明上网,号召同学们人人争做文明上网的模范,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一些“上网成瘾”者,进行一次排查,与其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教育。
广大教师要认真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身体力行,共同创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3.3 开辟新型网站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学校在建设校园网时,要多方面听取学生意见,并让学生独立操作,建立自己的论坛,发表自己的感想,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让互联网称为崭新的讲台,德育教育场所,情感交汇园地,真正成为能够吸引高职学生的网站。同时,在校园网站建设中努力营造主流文化氛围,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开设有关对高职学生共同关注的栏目、主页或开展一些专题讨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使他们远离“黄站”,走进自己的网站。
3.4 重视性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
进入青春期的高职学生,性成熟与性无知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学校应努力做好高职学生的青春期卫生知识及性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让他们更多地掌握科学的卫生知识和性知识,这样就会获得免疫力,自觉抵制网络带来的黄色污染。
因此,教育者要因人而异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学校可以开设心理辅导室或心理辅导信箱,也可在学校的主页上开辟心理咨询专栏,或利用网络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无需面对面就可畅所欲言的空间,在绝对安全和自由平等的交谈氛围下,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困惑、烦恼、焦虑和无奈,通过网络大胆地、直率地敞开心扉,教育者则较容易找到他们的心理症结,对症下药,并开出良方,将是更有效。
3.5 社会、家庭、学校齐抓共管
当前,网络建设应该在净化中美化,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网络环境。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形成一个监管的“网络”。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然后,老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逐渐将心理教育推向家庭,以提高教育的合力。同时,社会也要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健身、健心的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
3.6 改进学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教育应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取舍。学生想学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而不是我们想教什么,而让学生去学什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不能空对空。要走进社会,让学生去真切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们的报国情怀,并激发起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热情去冲淡上网的瘾头。同时也要改变关窗门、拉窗帘的教学形式。笔者认为,凡是上课就采用PPT,这起码有些不妥。有些课程可以不用PPT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外语)。有些课程建议半用与半不用相结合,效果会更佳(如识图课)。这样做一是能通过师生之间互动,调动同学们的学习气氛。二是便于教室空气流通,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
3.7 用爱心温暖学生,注重感情教育
网络中学生在伦理上无情,不懂关爱,并不是表示他们不需要关爱和温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使高职学生更需要情感慰籍和内心世界的缓释。我们应该尊重、信任、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对学生情绪智商的开发,创设各种社会人际交往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模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提高,借以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情感调控能力,把他们从网络依恋情结中解脱出来,重归社会,重新感受人与人之间温情和关爱。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高职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给予关怀和照顾,要切实解决学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使他们得到实际的收获,感到温暖,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言听计从,这样的教育也就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总之,网络对高职学生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我们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运用网络,建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家庭的呼唤、社会的需要、历史的责任。我们坚信,只要学校、社会、家庭足够重视、正确引导、形成合力,我们的高职学生就会在网络的世界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周勇,刘念.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实证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12,(4).
[2]刘琨,张汉光,姜婷婷.加强高职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学报,2008,9,(5).
[3]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人民日报,2001,10,2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Z].2004,1,26.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感受负担,动机访谈,心理行为干预
自我感受负担 (self-perceived burden, SPB) 指病人存在的拖累家庭、成为别人负担的心理感受,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1) 病人感受到的由于依赖照护者而产生的挫折感、顾虑及内疚感; (2) 病人因自身照护需求给照护者的身体、情感、心理及经济等带来负面影响而产生的顾虑[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以气流受限为特征, 呈进行性发展[2]。本研究者前期调查研究[1]发现, 75%的老年COPD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SPB。SPB是病人感受到的最重要的社会应激源, 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3]。因此, 本研究旨在对老年COPD病人实施动机访谈[4]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及心理行为干预, 以减轻病人的SPB。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老年COPD病人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 符合2011年卫生部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诊断标准[2]; (2) 患病期间接受亲属无偿照护, 亲属为其主要照顾者, 经量表[5]测评伴有SPB; (3) 小学及以上文化, 病情许可, 理解沟通能力正常; (4) 取得病人及亲属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男34例, 女16例;小学28例, 中学及以上22例;年龄64.52岁±6.75岁;病程6.80年±2.06年;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中度37例, 重度13例。观察组男38例, 女12例;小学25例, 中学及以上25例;年龄65.65岁±7.58岁;病程7.34年±1.62年;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中度35例, 重度15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住院期间接受临床常规护理, 内容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进行疾病知识、用药、饮食、咳嗽排痰方法、氧疗、呼吸功能锻炼、心理等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采用一对一交流及指导的形式实施MI及心理行为干预, 分为准备阶段和干预阶段,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准备阶段
通过与病人交流, 简单介绍SPB的概念、构成因素以及MI和心理行为干预的大致内容及目的, 重点了解和评估: (1) 病人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自我照护能力、社会支持情况等; (2) 家庭照护情况及照护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病人接受照护的心理感受; (3) 病人对SPB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减轻SPB的意愿及应对情况。结合SPB量表的测评结果, 评估、分析病人产生SPB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 制定个体化的MI及心理行为干预内容和实施方案。
1.2.2 干预阶段
1.2.2. 1 MI干预
(1) 讲解SPB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进行SPB识别指导; (2) 结合病人的自身情况及其SPB状况, 与病人分析、讨论SPB对其身心健康、疾病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使病人意识到SPB的危害及减轻SPB的必要性; (3) 解决病人的疑虑, 对减轻SPB的方法进行交流和探讨, 增强其减轻SPB的信心。
1.2.2. 2 心理行为干预
1.2.2. 2. 1 心理干预
(1) 给予病人信息支持, 增强其治疗信心; (2) 帮助病人乐观面对现实, 引导其多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让其理解担忧、自责等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避免过分内疚和自责; (3) 鼓励病人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 设法适应疾病所带来的生活状态; (4) 引导病人表达和倾诉因担心增加家庭负担而产生的内疚、担忧、自责等情感反应, 指导其通过向亲友倾诉等途径来减轻心理负担。
1.2.2. 2. 2 照护负担干预
(1) 加强病人生活、用药、功能锻炼、氧疗、有效咳痰等自我照护技能指导, 鼓励病人积极做好自我照护; (2) 评估病人的照护需求, 建议病人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照护; (3) 指导病人充分利用家庭支持系统来分担照护责任; (4)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坚持进行康复锻炼和氧疗, 以利于病情的稳定及减少照护需求。
1.2.2. 2. 3 增强病人与照顾者的交流
鼓励病人与照顾者加强交流, 促进双方了解彼此的处境及心理感受, 增强情感支持。
1.2.2. 2. 4 SPB应对及调节方法指导
(1) 指导病人采取听音乐、看电视、散步、自我对话等方法来转移对SPB的注意力; (2) 帮助病人寻求照护关系平衡, 指导其把照顾者的付出理解为家人之间相互的支持和家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并采取向照顾者表示安慰、关心及谢意等方式来减轻拖累感和负担感; (3) 指导病人采取与家人回忆愉快、自豪的往事以及对家庭做出的贡献等方法来调节其SPB和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4) 指导病人进行身心放松训练[6], 早晚各1次, 每次15 min~20min。
1.2.3 评价方法
考虑到病人对干预措施的领悟、贯彻、见效需要一定的时间, 本研究设计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2个月时使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 SPBS) 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评。该量表为Cousineau等[5]于2003年研制, 本研究使用笔者前期研究[1]编译的中文版, 量表包括照护负担、经济负担和情感负担3个维度, 共10个条目, 每个条目按1级~5级评分, 主要评定负担感知的频率, “从不”为1分, “总是”为5分, 各条目得分的和为SPB总分, 得分越高表示负担越重, 具体为:SPB<20分为无明显SPB;20分≤SPB<30分为轻度SPB;30分≤SPB<40分为中度SPB;40分以上为重度SPB。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 (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 ,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分
3 讨论
3.1 减轻病人SPB的必要性
SPB是当前护理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从病人自身及被照护的层面反映了病人存在的顾虑及负担感受。由于COPD反复发作且逐年加重, 病人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及疲乏等症状也日益加重, 病人无论是住院治疗还是居家休养, 对照顾者的依赖均较大, 在照护、经济、情感等方面需要照顾者提供切实的支持和帮助, 使照顾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及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 病人感知后常因感觉拖累他人而产生SPB。SPB是病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体验, 直接影响病人的身体、情绪及功能健康水平, 与病人的疲劳状况、睡眠质量密切相关[7], 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以及病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 我们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来减轻病人的SPB。
3.2 MI及心理行为干预有效减轻了病人的SPB
MI是一种促进慢性病病人不良心理行为改变的方法, 其核心任务是通过与病人交谈与讨论, 由病人自身进行利弊权衡, 明晰心理行为裨益, 从而增强其心理行为改变的动机和意愿[8]。心理行为干预指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存在问题, 实施心理及行为干预[9]。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MI及心理行为干预后, 干预组病人的SPB程度明显减轻, 这可能因为: (1) 受年龄、认知及因长期治疗对疾病康复和生活失去信心等因素的影响, 病人寻求积极改变的意识普遍淡薄, 缺乏参与使其受益的护理干预的动机, 因而会影响我们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效果, MI干预则提高了病人对SPB的认知、判断及评价水平, 增强了病人减轻SPB的意识、动机和意愿, 从而提高了病人接受心理行为干预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这也是本研究运用MI干预的目的所在; (2) 心理干预给予了病人心理及情感支持, 疏导了病人的负担心理, 使病人能调整好情绪和心态去适应当前的境况, 从而减轻了病人的负担感受; (3) 针对病人普遍缺乏SPB应对及调节方法的现状, 给予SPB应对及调节方法指导, 使病人掌握更为全面、合理的SPB调节和应对策略, 有利于减轻其SPB; (4) 鼓励病人与照顾者加强交流, 有利于消除病人的顾虑及化解其内心的内疚感和负担感, 同时也可纠正病人因受认知、消极情绪影响而放大SPB的情形; (5) 照护负担干预减轻了病人对照顾者的依赖感以及照顾者的照护负担, 有利于减轻病人的挫折感和拖累感。此外,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MI及心理行为干预减轻病人的情感负担、照护负担效果较好, 但未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这可能与情感负担、照护负担容易通过认知、心理、行为调节而得到改善有关, 因此, 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1) 采用延续护理等方法帮助病人做好疾病的自我管理及呼吸功能康复锻炼, 以减少疾病急性加重及病人非计划性就诊、住院的次数; (2) 增强病人主动寻求、利用社会资源的意识, 评估病人可利用的社会福利政策及社区资源, 指导其寻求、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4 小结
SPB是病人患病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感受,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病人的心理问题和现象, SPB干预对于体现慢性病病人护理中的人文关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病人住院期间采取MI及心理行为干预的方法对其实施临床干预, 证实可有效减轻其SPB, 因而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少英, 刘婧, 冼志莲,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9) :913-9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 (2011年版) [S].2011:1-22.
[3]欧美军, 李乐之, 刘晓鑫.癌症病人自我感受负担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4, 28 (1B) :132-134.
[4]许少英, 刘婧, 冼志莲, 等.动机访谈对居家痴呆照顾者情绪、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 2010, 7 (12) :554-556.
[5]Cousineau N, Mc Dowell I.Measuring chronic patients, feelings of being a burden to their caregivers: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 scale[J].Med Care, 2003, 41 (1) :110-118.
[6]余秋燕, 戴维蕾, 邱丽娜.放松训练在改善重症监护病房病人心理状况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24 (11B) :2953-2954.
[7]邓国金, 钟清玲, 颜新萍, 等.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疲劳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0) :4486-4487.
[8]曹雪群, 王丽姿, 邵静, 等.动机性访谈技术的培训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6) :51-52.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8
1 资料来源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1—12月使用螺旋CT结合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的无精神障碍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0例。研究组男122例, 女78例, 年龄8~82岁, 平均年龄72岁;对照组男131例, 女69例, 年龄21~78岁, 平均年70岁。检查部位:腹部322例, 胸部58例, 颅脑12例, 其他8例。两组病例的病情、检查部位和文化程度等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设备
CT为美国东软公司生产的DR-CT-3000双排螺旋CT。高压注射器是江苏亚泰公司生产的JL-100F高压注射器操作系统, 配套设备有100 ml注射筒、12号头皮针和U形吸管。所用造影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 浓度为300 mg/m L, 按1.5 ml/kg体重剂量注射。
2 方法
2.1 CT增强扫描的方法
患者在造影前进行碘过敏试验, 试验阴性者用高压注射器配套的一次性双翼针头穿刺前臂浅静脉, 使用高压注射器特制的一次性针筒抽吸50~100 ml造影剂 (吸入量应大于实际注射量) 。根据扫描部位、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医师诊断要求编程设置注射压力、注射剂量等。一般注射流量为2.5~4.0 ml/s, 注射剂量按1.5 ml/kg体重计算。
2.2 干预方法
通过应用心理学的晤谈技术掌握研究组存在的心理问题, 根据研究组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分别给予安慰、同情、关心等个性化心理疏导;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对两组患者SAS评分、心率、血压和图像发生伪影情况进行比较。
2.3 患者心理分析及干预对策
2.3.1 陌生心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
关系是进行心理疏导的前提[3]。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4]。为消除患者的陌生心理, 我们建立了人性化的CT候诊厅, 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患者宣传CT知识[5], 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细致地讲解CT增强的目的、意义及检查方法, 患者在检查中如何配合等等。如用亲切、和蔼的语气与患者交谈, 并配合肢体语言, 告诉患者CT增强扫描是为了明确诊断, 为今后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有利于医生对症下药, 使患者达到知识结构的重建, 以愉悦的身心状态接受检查。扫描室摆放各种绢花, 增加温馨感, 室温控制在20~22℃, 湿度在55%~65%, 检查室洁净、整齐, 以增加舒适感。
2.3.2 焦虑恐惧心理。
需做CT增强扫描的大多数患者是经B型超声检查发现肝脏等脏器有实质性病变后而进行强化扫描的, 受检者在检查前会进行一些猜测, 怕自己会检查出“不治之症”;有些怀疑肿瘤的患者视之为生与死的检查, 而导致精神极度紧张;有些患者担心注射造影剂会发生不良反应;尤其在让本人或亲属在“接受碘造影剂须知栏”内签字时, 更增加了患者恐惧心理, 担心自己对造影剂过敏而发生意外, 表现犹豫不决和焦虑。还有的患者担心此项检查身体过多接受X线辐射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对于此类患者可在候诊厅建立宣传栏, 展示一些特殊病例的诊断来增加患者的信心。告诉患者我们所使用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仅为0.4%, 比较安全, 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通过多饮水经24小时可以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提前告知患者注射造影剂会引起咽喉部和会阴部发热, 属于正常现象, 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还可以让患者亲眼目睹强化扫描的全过程, 使其树立信心, 消除焦虑。
2.3.3 逆反心理。
此类反应往往发生在文化程度低、社会阅历浅的患者, 他们对各种检查持怀疑态度, 有的人甚至认为CT强化扫描是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而拒绝检查。对此类患者更要态度和蔼, 要耐心细致地讲解。如可以让经验丰富的医生深入了解患者病情和现有症状, 讲解CT强化的意义在于诊断疾病, 达到早诊断、早治疗和早康复的目的。通过正确劝导, 使其相信科学、相信医生, 心平气和地接受检查。
2.3.4 厌世心理。
此类反应多发生在女性、中青年男性及知识分子。有的患者在做CT强化之前已听说自己有占位性病变, 认为患了不治之症, 表现为心灰意冷、悲观失望, 个别患者表现为情绪激动, 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再检查下去, 有轻生厌世感[6]。对此类患者应采用宽容、理解和同情的态度, 耐心地向其讲解一些国内先进的医疗水平, 介绍目前一些介入、生物、放疗、化疗及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 使患者树立信心, 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态度, 积极主动配合检查。
2.3.5 等待检查的焦躁心理。
每日的检查人次很多, 而机器只有1台, 安排较后的患者等待时间较久, 会产生焦躁心理。我们要合理安排检查时间, 提前一天预约检查顺序, 并通知患者提前30分钟进行准备, 避免患者过早到科室等待而引起不满情绪。
2.4 行为干预方法
对年老体弱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扶其进入扫描室, 并协助患者褪去外衣, 保护患者不要受凉, 协助患者摘掉扫描部位的金属物质, 如发卡、耳环、义齿及带金属的衣物等。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可通过搂抱和抚摸增加亲切感。根据检查部位的要求做好检查前呼吸训练, 如做胸腹部螺旋CT检查时, 指导患者做好吸气—憋气—呼气。一般情况下是平卧, 但冠状扫描副鼻窦时要求俯卧。要给予患者扫描时的行为指导。静脉穿刺时动作要轻柔, 边操作边与患者交谈, 分散患者注意力, 减轻疼痛, 观察对比剂注入是否正常, 血管有无渗漏, 询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应用鼓励性语言使患者密切配合扫描医师, 以便获得最佳的扫描图像。检查结束后, 搀扶患者在休息室休息30分钟, 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无不适方可离去。
2.5 评价指标
(1)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以>50分为分界, 即>50分为存在焦虑, <50分则无情绪障碍, 调查以填表和直接交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测量两组患者检查前5分钟的血压和脉搏进行比较; (3) 采用《医学影像学质量控制与管理》标准[7], 对两组患者扫描图像采用双盲法阅片, 对两组图像中单层移动伪影、多层移动伪影和无移动伪影三种情况进行比较。
2.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SAS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
3.2 检查前血压和脉搏变化情况
对照组与研究组检查前舒张压比较P>0.05, 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收缩压的波动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较P<0.05, 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2。
注:1mm Hg=0.133 k Pa。
3.3 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CT图像质量比较结果见表3。
4 讨论
增强扫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很好配合, 而患者的配合与其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观察显示, 患者对造影剂的反应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 对其采取心理及行为干预是恰当可行的。进行心理干预主要是要与病人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感情上的融洽和高度的信任感是干预成功与否的关键。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已、对事和对人的看法与想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理行为, 如果患者对增强扫描有合理的认识, 以合理的认知代替不合理的认知, 就会消除紧张和不安。应通过情绪干预得到正性情绪, 消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使病人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配合检查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检查时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 这些负性因素可能会影响患者检查的合作程度。恰当的护理干预较好地解决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 不仅能消除患者的恐惧感, 使患者主动配合CT扫描检查, 使检查顺利地完成, 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 而且还能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
例
注:χ2=25.208, P<0.05。
进行CT增强扫描前未确诊的病人, 尤其是已做CT平扫又需增强扫描者, 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这些心理状态均可引起病人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变化,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被激活, 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 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 导致中枢性兴奋性增高, 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8]。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 降低了病人的心理应激反应, 降低了中枢性兴奋性。本研究中实验组收缩压升高及心率的增加均少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CT增强扫描要获得清晰的CT图像, 必须要求患者在整个扫描过程中保持受检部位固定不动, 否则, 会产生运动性伪影, 轻则影响诊断, 重则导致图像模糊, 无法诊断, 成为无效扫描。尤其是在增强扫描过程中, 进行心理护理, 使病人能够正确应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轻度不良反应, 保持检查部位不动, 从而减少了运动性伪影的出现。本研究中实验组出现运动性伪影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关键词:心理疏导,行为干预,CT增强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冯敢生.医学影像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8.
[2]姚树桥, 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42.
[3]杨丽.降低CT强化扫描不良反应的心理护理对策[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1 (2) :107-109.
[4]王惠芳.CT增强扫描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 2008, 30 (8) :1258.
[5]宦欢, 李毅红.PET-CT检查患者的心理分析及针对性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1) :65-66.
[6]丁朝晖.护理干预对CT检查患者焦虑和图像成像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09 (5) :69-70.
[7]陈金莲, 王琰.地塞米松CT增强两种不同给药方法效果的观察[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2, 11 (4) :248.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选取在该院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无精神障碍家族史,均了解此项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上报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将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2例,年龄在20~44岁,平均(26.14±3.96)岁;孕周在6~12周,平均(7.3±1.8)周;妊娠史:初孕12例、足月产史7例、人工流产史20例、自然流产史2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及专科29例、本科及以上18例;对照组62例,年龄在19~45岁,平均(25.91±3.54)岁;孕周在6~13周,平均(7.6±1.5)周;妊娠史:初孕13例、足月产史6例、人工流产史22例、自然流产史2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及专科28例、本科及以上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妊娠史以及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采用焦虑(SAS)及抑郁(SDS)自评量表,在干预前后对产妇心理情况进行评价,其中SAS的评价标准为≤50分是不焦虑、>50分是轻度、≥60分是中重度;SDS的评价标准以≤53分是无抑郁,>53分为轻度,>60分是中重度[3]。②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内容包括:姓名、年龄、住址、电话、文化程度、既往孕史以及对先兆流产及妊娠知识的了解程度等等。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产妇予以常规护理及传统的健康教育[4,5],研究组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及信息支持,具体如下:
1.2.2. 1 认知行为干预
①面对面交流:在舒适的环境中与产妇进行沟通,研究者每日与产妇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支持和安慰产妇,耐性倾听其诉说,了解其心理需求并及时予以解决,当产妇哭泣时应使其尽情发泄,并表示理解、同情等心理支持。②健康宣教:对产妇及其家属做好先兆流产的相关知识,如病因、治疗以及预后等的宣教,通过介绍使其对先兆流产有正确的认识,并告知产妇不良情绪的害处,鼓励产妇学会情绪宣泄,不要压抑,以免出现恶性循环;同时让他们了解接受保胎治疗后妊娠的胎儿与胎儿是否畸形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以消除心理负担[6]。③辅助资料:通过宣传资料、图片、影像等使产妇对于先兆流产在医学上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提高保胎成功的几率。④现身说法:建立先兆流产的群体联系形式,让保胎成功的先兆流产产妇可以同先兆流产的产妇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通过网络、电话等交流如何成功保胎的经验,给予先兆流产的妈妈以鼓励。⑤做好相关的行为训练:深呼吸训练,协助产妇取舒适卧位,并指导其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引导其回忆美好的事情,保持情绪的平稳;催眠训练,对于有失眠的产妇,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对其进行训练,指导其身心放松,安静入睡;放松训练,应指导产妇学会全身心的放松训练,根据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放松[7]。
1.2.2. 2 信息支持
①与先兆流产发生的相关因素;②介绍病室环境以及常用的医疗器械、治疗药物及方法等,采用图片的方式进行口头讲解,并引起产妇的重视;③适时告知其治疗进展、良性结果等,以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④在产妇出院后通过家庭或电话随访的方式督促产妇做好保胎工作;⑤及时了解产妇及其家属对信息的需要并提供支持和帮助,信息的提供者由研究人员完成。
1.3 分娩结局
做好所有产妇的随访工作,在妊娠结束后,胎儿正常、未流产为分娩成功,否则为失败,即流产,其中分娩成功所占的比例为总成功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的SAS及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产妇焦虑及抑郁评分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干预两组产妇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有所降低,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娩结局
研究组分娩成功58例,所占比例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娩成功50例,所占比例为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物学过程,但是在妊娠的过程中,孕妇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就意味着妊娠、分娩都不再是单一的生理活动,同时也伴随着产妇的情绪波动及心理变化等相关问题。若不引起重视,极有可能会影响分娩的结局。有研究报道,育龄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概率是男性患者的两倍,甚至有可能导致先兆流产[8]。而该次研究中,通过评估产妇的认知能力,对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可以发现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期间适时的采取产妇个性化的认知行为干预及信息支持,尤其是对于先兆流产的产妇而言,能有效缓解减轻不良情绪,提高分娩的成功率。先兆流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生物学方面,也有行为、社会等因素。先兆流产会给产妇带来的压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担心流产及流产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而且还会影响产妇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状态。这就会使产妇心理痛苦,临床表现为抑郁、焦虑等。早期的先兆流产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能够继续妊娠,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也有可能导致流产,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先兆流产的产妇除了接受正规的治疗外,还应根据其心理状态提供心理干预,缓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绪,以便于帮助产妇顺利安全的度过整个妊娠期[9]。
认知行为干预是于1990年前后出现的,指的是通过改变个人的认知来改变行为的心理方法的总称,它能够帮助患者改正错误认知,加强心理应对及控制疾病的能力,进而缓解不良情绪。目前,国内尚未出现系统、完整的认知行为干预和信息支持的内容和方法,为先兆流产产妇提供心理护理,改善其不良情绪,降低焦虑、抑郁水平,提高妊娠期的生活质量[10]。曾丕兰[11]认为,加强对产妇心理问题的观察,并采取最佳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提高保胎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产妇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仅为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8%;观察组的保胎成功率为7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但是并未进行系统的分析。该次研究通过对产妇认知能力的评估,掌握其认知能力及情绪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为采取认知行为干预做好前提工作;告知产妇不良情绪对怀孕的影响,鼓励其学会宣泄,做好产妇家属,特别是老公的思想工作,建立正确的生育观;指导产妇做好深呼吸、放松训练以及催眠训练等,放松全身肌肉,缓解产妇负面情绪,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次研究中,研究组产妇的分娩成功率为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先兆流产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干预及信息支持,能有效减轻产妇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产妇恢复健康和胎儿的发育,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边秀娟,阎娅曼,毛亚平,等.加强先兆流产孕妇心理护理的重要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5):351.
[2]金月仙.认知护理干预对社区高龄孕妇先兆流产的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5,5(26):262-263.
[3]杨谨,李秋玲,张志涛,等.认知疗法改善妊娠期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5):441-443.
[4]付秀花.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早期先兆流产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18):2200-2202.
[5]樊嘉丽.保胎灵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早期先兆流产56例[J].中国药业,2015(18):102-103.
[6]刘玲梅.分析探讨综合改良护理法用于先兆流产患者不安心理的护理效果[J].光明中医,2014,29(11):2423-2425.
[7]莫丁姣.心理评价及干预在先兆流产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6):254-255.
[8]潘伟.心理护理干预在先兆流产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的价值研究[J].母婴世界,2015(19):6,9.
[9]余妮丝,饶赟.心理护理对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影响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8):140-141.
[10]姬文莉.早期先兆流产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2):113.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10
关键词:职高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归因;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26-02
一、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如干扰其他同学,扰乱课堂秩序,违背学生守则及教师的合理要求以及一些不适当的退缩、羞怯、应付反应等。
职高的数学课与职高的专业关联不大,但又是课程标准中必须开设的。作为一名职高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看到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体包括下列两种行为:1、过度行为。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讲与课无关的话题,有些学生做其它课的作业,有些学生习惯性的搭话,甚至有些学生玩手机,有些女学照镜子化妆。2、不足行为。例如有些学生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是俗称的发呆,有些学生不参与小组的问题讨论,有些学生不做习题,不执行教师的合理的活动安排等。
二、学生数学课堂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
从一名职高教师的视角来观察,职高学生的数学课堂问题行为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点:
(1)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由于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和在招生工作中总是把职业中学的录取批次放在最后,这些学生一直以来饱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呵斥, 因此他们身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在家长、老师、及老同学面前低人一等。因此在课堂上产生一些问题行为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2)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中既有文化课,又有专业课,这一点与初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生源素质持续下降,而职高的数学课程设置标准却变化不大,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次,由于学生的基础学很差,初中的数学没学好,他们在数学课上就像听天书,时间长了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造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自觉。
(3)对学校和教师的管理、教学方法的不适应。相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来说,职高的数学课理论性有所加强,内容相对枯燥,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调动课堂气氛还行,可是大部分职高的数学教师认为职高学生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注重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模仿程度和复制水平,而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需要,这样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相对就开始降低,那么学生难免就对学习的兴趣开始降低。
(4)对自身就业和发展的失望。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相对劣势的就业弱势群体的中职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对以后的自身就业和发展处于焦虑的状态。一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随波逐流;甚至一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三、干预策略
1.提高学生自信心
(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其找到成功感。
虽然职高的学生往往良莠不齐,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上往往差距较大,可是课堂中的活动是要面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所以不可能为一部分人去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但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形式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2)让每一个中职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虽然大部分中职生的学习较差,但是,研究表明,中职生的智力水平与普通高中生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教师一定要对中职生充满信心、耐心和热情,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为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体验学习的成功,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改变以往的厌学状况。比如,作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类。“选做题”难度较大,只要求那些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完成。单元测试分A、B两类卷子,规定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小的A卷(差生名单每学期调整一次)。
2.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寻找学生的长处
职业中学本身应该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经常组织一些能展示学生特长的活动,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自信。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经常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各显神通,尽情展示自己的特长,为他们踏入社会,实现就业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撑。在这些活动中,原先被藏在“差生”的帽子底下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少年脱颖而出,有的富有艺术特长,有的力大无比,有的体育特棒,有的双手特别灵巧,有的特会说话等等不一而足。
3.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突出数学课的基础地位,以使学生在心态失衡的情况下找到新的支撑点,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注意结合数学史、现实生活及专业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利用信息反馈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有闪光的机会。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中顽强奋进,依靠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杜绝数学课堂问题行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2)立足效果,改进方法。
教师要重视数学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在充分熟悉、全面把握职高教材的基础上,把需要掌握和经常用到的初中知识予以复习整理,注意初高中数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的衔接,避免因基础薄弱,而形成脱节现象,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学期与学期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以及每相邻两节课之间的衔接。采用“起点低、步子小、活动多、反馈快”的教学步骤。就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的水平,把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确定为教学起点;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循序渐进的层次系列,把产生挫折事件的频率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生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
总之,对于中职生的数学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要用心去观察,去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将这些问题行为控制一定的范围内。使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减少课堂的问题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润智.学生课堂行为归因分析[N].光明日报,1993-6-24.
[2] 〔英〕德•朗特里. 西方教育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3.
[3] 教育文摘周报[N].1996,7.
[4] 刘利群.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0,(8).
[5] 岑国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心理及行为干预 篇11
关键词:膀胱癌,认知行为干预,生存质量,心理状况
膀胱癌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是最为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术是治疗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 可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但有学者指出, 尿流改道后病人需佩戴尿袋, 对病人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有较大影响, 对病人实施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 可纠正其错误的认知, 改善行为习惯及心理状况, 提高生存质量[1]。本研究观察膀胱癌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病人接受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膀胱癌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病人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2例, 女8例;年龄39岁~75岁 (64.3岁±5.2岁) 。对照组:男20例, 女10例;年龄40岁~74岁 (64.9岁±5.1岁)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膀胱癌诊断标准并经病理确诊者;无手术禁忌证者;与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意识不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病人。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病情, 给予基础护理, 并对病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认知行为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 1 重建认知
按照认知识别、转换和替代的顺序, 通过小组讨论、开展讲座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 对病人不合理的信念以及错误的认知进行纠正。消除病人对疾病程度、医疗费用、自身形象等方面的担忧与恐惧, 同时向病人讲述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使病人能够接受术后排尿方式。
1.2.1.2针对性健康教育以简单、通俗的语言向病人一对一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鼓励病人家属参与到相关知识讲解中, 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等形式, 向其介绍尿流改道腹壁造口在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 提高病人认知程度。将尿流改道后会出现的不便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 使病人有心理准备[2]。向病人讲解腹壁造口的自我护理知识, 嘱病人及其家属注意造口清洁, 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1.2.1. 3 心理干预
膀胱癌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病人多存在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 应主动进行心理干预。指导病人放松身体, 缓慢深呼吸, 播放舒缓音乐, 使病人身心得到舒展, 缓解恐惧、焦虑等情绪[3]。尊重病人隐私, 与病人交流时注意表达技巧, 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 使病人心情舒适、愉快。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存质量, 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4]研制的癌症病人生存质量量表 (QLQ-C30) 进行评价, 量表共包含30个项目, 分为角色、躯体、情绪、社会及认知5个功能, 采用100分值, 分值同生存质量呈正相关。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心理状况,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与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价, SAS采用100分制, 50分为临界值, 分值同焦虑呈正相关;SDS采用100分制, 53分为临界值, 分值同抑郁程度呈正相关。观察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 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采用100分制, >80分为非常满意, 60分~80分为满意, <60分为不满意, 满意率=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3 讨论
膀胱癌是发生于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 其发生率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占首位。目前对于膀胱癌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实施膀胱全切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可显著延长病人存活时间。临床观察发现, 在膀胱全切加腹壁造口尿流改道术后, 病人生存质量下降, 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因此对术后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5]。
认知行为干预是通过纠正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错误认知, 并开展行为训练, 从而改善其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一种护理方法[6]。本研究通过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组织健康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 对病人原有的认知思维模式进行改变, 使其充分了解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干预及生活指导, 可有效纠正病人不良的行为模式, 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观察组病人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 其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 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提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 对病人术后的身心健康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较对照组高 (P<0.01) , 提示认知行为干预不仅能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也能和谐护患关系, 减少护患纠纷。
综上所述, 膀胱癌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病人接受认知行为干预, 能有效缓解病人不良心理, 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红琴.个体化心理干预对腹壁造口尿流改道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 (1) :124-126.
[2]袁惊鸿.延续性护理对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4, 18 (4) :788-790.
[3]张朝霞, 牛敬荣, 左艳霞, 等.专科护理在膀胱肿瘤尿流改道术腹壁造口患者护理干预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1) :71-73.
[4]王宁红, 江霞, 环汝利, 等.自我护理教育对输尿管腹壁造口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江苏医药, 2015, 41 (17) :2100-2102.
[5]陈香玉, 刘丽, 卜彩英, 等.整体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2) :30-31.
【心理及行为干预】推荐阅读:
消费心理及行为08-21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0-23
浅谈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07-15
浅论“90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行为的基本特点及工作的对策10-24
行为心理状态06-13
行为心理特征09-10
心理行为状况11-06
心理咨询行为06-30
社会心理行为08-17
环境行为心理学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