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饮食-行为干预(精选7篇)
运动-饮食-行为干预 篇1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运动,认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 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血糖、蛋白质, 脂肪, 水和电解质等一些列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随着人口老龄化, 以及诊疗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合理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B 细胞的负荷, 有利于血糖控制。适当的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的用量, 改善胰岛素抵抗。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近年来, 由于糖尿病教育的广泛开展, 许多糖尿病患者已经认识到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一部分。但是有部分患者对饮食热量换算、食品交换份的应用、运动治疗的强度、时间认知并不全面, 尚存在偏差。本文旨在探讨门诊糖尿病患者已知饮食运动治疗的不全面再认知行为干预方法, 提高患者自控饮食及运动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门诊慢性病管理室选取具有《佳木斯基本医疗保险指定慢性病就医证》病种为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 在门诊慢性病诊室就诊的患者560例, 经糖尿病饮食控制及降糖药物治疗后, 空腹血糖低于12mmol/L, 无并发症或轻度并发症一般状态较好者, 血压低于160/100mmHg。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2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按照自己以前的方式进行药物治疗加锻炼及饮食,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根据每一位患者具体情况分析制定不同的方案。具体护理干预: (1) 标准体重换算公式 (kg) =身高 (cm) -105 (常数) 测算体重。 (2) 根据糖尿病病人劳动强度 (卧床休息、轻体力劳动、中等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 , 告知病人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 (3) 告知病人每日的膳食要全面, 强调食品交换四大组 (八小类) 内容和营养价值, 四大组食品有谷薯组 (谷薯类) 、蔬果组 (蔬菜类、水果类) 肉蛋组 (大豆类、奶类、肉蛋类) 、油脂 (硬果类、油脂类) , 很容易估算一日摄取热量。 (4) 食品的数量与简易换算。糖尿病人对自己每天应进的食物种类与数量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自备一套专用的碗碟、勺。开始用秤将主食、副食秤一下、做熟后盛在餐具里看看有多大容积, 以后即可以按此份量估计。饮食处方合理易患者接受。 (5) 运动干预。首先以确认病情稳定没有进行性的合并症, 做好运动项目的选择, 可以选择散步、上楼梯、骑自行车、踢毽子、打太极拳等, 视病人状态可以增加运动。 (6) 教会患者掌握运动强度, 我们以心率为运动强度的指标, 根据年龄计算。即60%的最大摄氧量时心率=170-年龄 (岁) 。对于基础心率60次/分以下的患者不能使用。运动时间随患者的个人情况及对运动的逐步适应逐渐增加。
1.3 评价方法
运动处方与设计饮食治疗, 采取知识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饮食治疗的目的;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标准体重计算;轻、中、重度劳动者每公斤理想体重所需热量;每日总热量计算;食品交换的应用;食品的数量与简易换算;饮食中糖、蛋白质、脂肪比例;三餐热量分配;控制饮食自觉性;运动强度;靶心率运动最佳时间等均采用笔试简答形式, 得分60分以上者为掌握, 60分以下者为未掌握。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解释问卷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以干预对象自行填写为主, 调查问卷回收率为100% 。
2 结果
见表1。
干预组掌握率为90.63%, 不同程度地掌握了饮食治疗相关知识, 与对照组掌握率75.0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49, P<0.05) 。
3 讨论
通过对门诊糖尿病患者280例的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确定饮食治疗误区, 确定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缺陷, 制定个体化干预计划, 帮助患者掌握饮食治疗的操作技能, 评估患者对糖尿病饮食治疗的认知程度, 详细介绍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忽视饮食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 结果效果干预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值得推广。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是:平衡膳食以达到足够的营养。避免高糖、油腻食物, 多选择高纤维食物, 烹调以清淡为主, 定时定量进餐。食品交换份的应用可以做到食品多样化, 同类食品可以任意选择, 利于灵活掌握。根据病情在原则范围内灵活运用。这种计算方法以其合理性, 值得推广。糖尿病不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更能导致心理障碍常伴发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多种心理问题, 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增强治疗疾病信心, 使患者明白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 只有坚持合理用药、合理运动和饮食,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命质量。 认知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饮食治疗重在认知。一旦病人提高了认知能力, 就会提高对饮食治疗认知程度, 增强患者对饮食治疗的主观能动性和依从性, 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是一种终生疾病, 对其强调早期、长期的综合治疗, 保持有规律的合理膳食、中等强度的运动疗法, 它可以增强外周组织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通过适当的运动, 能提高患者对胰岛素的亲和力, 它还可以改善脂类代谢, 有规律的运动可以提高肌肉中脂蛋白的活性, 加速脂肪分解, 并且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运动疗法不但在推迟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方面有重要意义, 还可以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并且能有效地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 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
饮食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 篇2
对饮食行为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对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饮食行为进行宣传推广, 针对不利于健康的饮食行为则设法干预。本文对饮食行为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以便为营养工作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干预的分类
可将饮食行为的干预分为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 直接干预针对人群或个体的“不健康”饮食行为直接采取措施, 例如针对我国人群日常碘、铁摄入普遍不足的情况, 开展了食盐加碘项目和铁酱油项目;针对学生营养不平衡问题而开展的学生营养餐项目;针对预防心脏病开展的膳食干预试验[1];针对降低总能量摄入而采取的以白开水代替含糖饮料的干预试验[2]。直接干预的特点是群体依从性强、效果明显;缺点是其实施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广泛和深入的论证和调研, 大规模实施必须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同和参与, 实施起来难度较大。间接干预一般是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人群或个体的健康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 通过转变其态度, 从而主动落实到行动上, 继而改善其健康状况。间接干预的优点是有的放矢, 适用面广, 易于操作;不足是由于个体依从性不同, 效果不易把握, 影响因素众多。
还可以将干预分为针对个体的干预和针对人群的干预。一般认为, 针对个体的干预针对性强, 易于实施, 可控性较好;针对人群的干预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社区干预, 社区干预是一种在许多具有相同经济文化背景和存在相似饮食行为问题的人群中进行的一种集体干预。社区干预的优点是: (1) 可以结合社区自身的特点和饮食习惯, 选用适当的宣教方式; (2) 有利于邻里之间相互鼓励和监督; (3) 对社区原有的信息传播网络可以充分利用。在许多情况下, 社区干预对人群饮食行为的改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Curry等[3]认为, 社区干预产生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是, 可以通过改变社区标准或社区可接受行为的标准使个体健康行为产生持久改变;在控制干预对象的一些人口学特征、健康行为及所研究健康行为在社区的流行率等因素后, 社区对个体吸烟、饮酒、膳食的态度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2 干预的影响因素
饮食行为既是个人行为, 也属于一种社会行为, 其形成和发展涉及的因素是深刻而错综复杂的。对饮食行为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 而对饮食行为造成影响的因素往往也会对饮食行为的干预造成影响。在干预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充分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看到心理学因素对饮食行为改变的重要影响。营养宣教通常关注的是饮食行为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而行为心理学则关注如何使这些改变发生。Brownell等[4]认为, 营养教育能够提供必要的信息, 行为改变的策略可以提供必要的技巧, 这2个领域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对饮食行为实现有效的干预。Brownell等[5]还指出, 饮食行为的改变是很难操作的, 文化、环境和行为因素都对个体是否会尝试改变他们的习惯有影响, 而这些因素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由于当今学术界本身存在许多不一致的认识和看法, 而营养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一些过去所提倡的行为如今反而被反对。普通老百姓在接触到大量并且经常相互冲突的关于膳食营养的知识时, 通常采取简单化的处理方式, 即往往沿用过去的习惯而拒绝接受新的宣教[6]。这使得许多干预的效果不理想。
个体行为对干预的依从性, 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个体对该行为的重视程度、认识深度及对改变该行为的信心[7]。对于自己切身相关的疾病危险因素, 一般人是愿意接受其相关知识的。Kristeller等[8]研究发现, 癌症病人的亲属更愿意了解有关癌症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有些干预计划因为调查对象对所受干预的行为不理解, 干预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 因此对干预对象进行干预目的及相关背景知识的宣传是很有必要的[9,10]。另外, 人们对改变其行为的信心 (self-efficacy) 是影响他们改变饮食行为的重要因素[11,12]。只有树立起干预对象的信心, 让其坚信他们的行为完全有可能改变, 他们才有可能做出改变其旧习惯的准备, 从而顺利进入行为改变的第一阶段。
对干预手段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干预的效果, 在美国进行过一项“妇女健康实验 (WHT) ”的项目, 试图通过让妇女食用低脂肪膳食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研究发现, 在试验中是否坚持参加宣教活动与是否能够坚持低脂肪膳食有很强的相关性[13]。
正如饮食行为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不同一样, 干预的效果在不同人群之间也有区别。Ferrini等[14]在美国南加洲的调查显示, 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增加锻炼, 改变膳食行为, 读有关健康方面的书籍;50~69岁的老人比70岁以上老人更容易改变其饮食行为;身患糖尿病、高血压的人更多地主动减少食盐的摄入等。提示营养工作者在进行干预时必须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强度。
其他一些行为对饮食行为的改变也造成一定影响。Gillman等[15]和Tucker等[16]均报道, 不理想的饮食结构与较少的体力活动是相关的;而Rosenberg等[17]则发现, 膳食干预与身体活动干预同时进行, 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也就是说, 如果在设计干预计划时能够增加针对干预项目相关行为的干预措施, 效果可能会更好。
另外, Atwood等[18]调查结果显示, 假期的干扰、不相关的疾病、忘记及激烈生存竞争都是影响干预效果的不利因素, 而有利的影响因素包括干预的效果、免费的服务和干预工作人员和善的态度。还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因素, 如季节、地域、经济收入、食物的供应、饮食禁忌等都构成对饮食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
3 饮食行为干预的手段
3.1 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是一种传统的间接干预方式, 研究者通过讲课或发放健康知识读物的方式向被干预者传授一些健康相关知识以期被干预者改正其“不良”的健康习惯, 建立科学的行为方式。大量研究表明, 这种干预方式应用在饮食行为的干预上是行之有效的。
Mayeda等[19]对44名60~90岁的老年人开展的一项为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宣教活动, 宣教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降低血胆固醇的方法。结果显示, 47.8%的参与者报告他们更多的选择了低脂膳食, 39%的人报告他们会更少的食用与心脏病有关的食物。在北加利福尼亚进行的旨在探索健康教育对血胆固醇影响的队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为期8 a的实验结束后, 干预对象的营养知识和相关行为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20]。
3.2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是一种交互性的干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 受干预者有了较大的主动性, 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健康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 因此较容易被接受, 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Stevens等[21]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咨询方式, 在降低癌症相关饮食行为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除常见的健康门诊、热线电话等方式外, 目前还衍生出许多新的健康咨询方式。日本的Nakano等[22]建立了“健康促进支持系统”, 该系统通过搜集大量人群的膳食、体力活动、休息时间、膳食摄入方面的行为和信念、膳食习惯、体育锻炼、运动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对全天的活动量给予评分, 并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 然后在性别、年龄、每天的活动量、健康检查的结果及自我评估的健康状况和体力活动评分间建立相关关系。利用这个系统, 只需提供体检的结果、膳食习惯、健康条件等, 就可以方便地获得适当的体力活动量和每周需要的体力活动时间的建议。Glasgow等[23]建立了类似的、用于对糖尿病人的膳食进行管理的方法,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Block等[24]采用交互式的CD光盘进行营养学评估和咨询, 结果显示, 将近80%的受访者报告他们学到了关于营养和健康或他们自己的饮食习惯的新知识, 50%以上的人在2~4周以后将他们学到的新知识用于实践。在一项关于妇女健康膳食和生活方式的研究中, 研究人员通过提供电话咨询的方式鼓励研究对象多吃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 减少脂肪摄入, 结果显示, 电话咨询的方式能够保证研究对象长期坚持专家建议的健康膳食模式[25,26]。
3.3 膳食干预
膳食干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直接干预方式, 一般是针对干预对象的需求对应地限制或补充一些食物 (营养素) 的摄入, 从而达到干预的目的。
膳食干预是一种直接的干预措施, 不能从根本上使被干预者接受这种干预手段。进行膳食干预必须考虑干预效果的持久性, 短期由实验者提供的膳食引起的效果在干预结束后很可能恢复原状。在Bae等[27]的干预实验中, 在6周时间内干预对象食用由注册营养师给予指导的“健康膳食”, 实验结束后, 调查对象的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下降4%;但18周后, 调查对象平均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回到甚至超过了基线水平。
因此, 膳食干预经常用于实验研究, 或者是由政府筹集资源统一组织实施的“全民干预”, 如我国进行的食盐强化碘的干预和学生营养餐的干预。
3.4 其他干预手段
Sciamanna等[28]认为, 可以让临床医生作为健康膳食行为的传播者, 医生在看病时, 可以询问病人关于膳食的问题, 评估病人拒绝改变膳食的原因, 建议病人少吃脂肪, 多吃纤维, 协助病人改变膳食, 并安排今后的随访以继续讨论饮食行为的问题。
饮食行为干预的手段还有很多, 但是无论哪种手段, 都必须经过大量实践的检验和理论论证, 一种好的干预手段应该具有方便、有效、利于推广的特点。当然, 对许多传统的干预方式如果加以改进, 也必将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 饮食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
饮食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是干预行动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 在干预之前就应该设计好用以评判干预效果的工具。评估工具的指标主要应具备有效性、可靠性、响应度[29]。有效性是评价该工具是否能起到评判干预效果的作用, 即调查者设置的问题能否充分反映干预的效果;可靠性指方法内部各条目的逻辑性, 调查的可重复性, 设置的合理性, 可靠性可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干预行动的响应度是调查对象对调查工具的接受程度, 即所设计的问题是否人性化, 是否易于回答, 是否考虑研究对象的心理因素[30]。
Kristal等[31]认为, 对于一个膳食干预的研究, 评价营养摄入和膳食行为改变的工具的灵敏性非常重要, 而且干预研究应该至少具备2种以上的膳食评估工具, 并应该在结果中报告膳食评价工具的有效性、可靠性和调查对象的反应;在评估饮食行为改变的时候, 简短的食物频率问卷或有针对性的膳食习惯问卷不仅花费低廉, 而且效果完全可以代替多天的膳食记录法。目前较为常用的评估工具还有行为问卷、膳食习惯问卷、24 h回顾法、食物日记、食物频率问卷等。这些方法的使用必须根据其优缺点在研究设计前给予考虑[32]。
对膳食进行评估时还需注意混杂因素的影响, Simoes等[33]研究证实, 膳食脂肪摄入和体力活动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此, 在评价膳食时体力活动应被当作控制因素。
5 结语
对于饮食行为干预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关于饮食行为干预的影响因素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尤其是涉及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方面的很多问题尚不能给予满意的答复, 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探讨。现代化的干预手段也是今后重点研究和实践的目标。需要研究易操作、人性化、可量化评价干预效果的工具, 并且有必要对现有常用评价方法的功效进行综合评估, 编制简易评价工具的选择指南, 以便为研究者和干预者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参考。
饮食和运动对ICT干预的观察 篇3
1 对象
本组63例, 均从2005年初本市DM普查诊断的IGT患者中选取。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随意组。干预组38例, 女16例, 年龄55.8±9.3岁。随意组25例, 男16例, 年龄55.0±10.7岁。
2 方法
干预组:参加本市的糖尿病防治协会, 组织进行DM知识教育, 根据身高和劳动强度计算DM饮食, 调查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含量, 在原有活动量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天增加2~3个运动单位。每2~6个月在DM专科门诊咨询一次。随意组:维持以往生活习惯不变或任其随意改变。观察患者体质指数 (BMI)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空腹血糖 (KBS) 和服75克葡萄糖后2h血糖 (2hBS) 、空腹胰岛素 (FINS) 和服糖后2h胰岛素 (2hINs) 、糖化血红蛋白 (HbA1) 、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 D L-C) 。
3 结果
3.1 干预组和随意组前后2次各项检测结果见表1。
查与初查比较:*P<0.05, **P<0.01, ***P<<0.001, △两组之间比较P<0.001。
X2=9.692, P<0.01。
表1可见干预组BMI、FBS、2hBS、FINS、2hINS、TG均有显著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 SBP、DBP、TC均稍有降低和HDL-C稍升高, 但没有显著差异。随意组FBS、2hBS、2hINS、TG均有显著性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BMI、TC稍有升高, 但无显著差异。干预组HbA1显著低于随意组, 有统计学意义。
3.2 干预组和随意组转变成DM和糖耐量正常 (NCT) 的例数 (见表2) 。
表2可见, 干预组DM发病率显著低于随意组, 而且有60.53%的患者转为正常, 而随意组DM5年发病率高达36.00%, 平均年发病率7.20%, 较干预组显著升高。
4 讨论
饮食和运动是DM的基本治疗措施,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能使DM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IGT是2型DM的前期阶段, 由于ICT患者B细胞仍有足够的代偿能力, 所以在此阶段进行合理的干预治疗, 可使绝大多数ICT患者的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 非药物干预治疗可使发生DM的危险下降20%~50%.IGT患者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 则每年以10%~15%的自然转归而发展到DM。本文采用饮食和运动对IC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 结果FBS和2hBS显著降低, 不仅使IGT患者的DM发病率显著降低, 而且有60.53%的IGT患者转为正常, 阻止和逆转了DM的发生和发展。而未进行干预治疗的随意组FBS和2hBS显著升高, DM5年发病率达36%, 年发病率7.20%, 说明ICT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就有可能在近几年内迅速发展成D M。
通过对ICT患者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 FINS和2hINS均显著下降, 提示胰岛素低抗减轻, 缓解了高胰岛素血症。体重、TC显著降低, 血压、TC稍有降低, 如果长期坚持将收到更显著的成效, 达到消除引起DM、高血压、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的目的。2hINS在随意组显著升高, 提示胰岛抵抗加重, TC显著升高说明糖代谢导致了脂肪代谢紊乱。
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对ICT患者进行了干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糖尿病 (DM) 。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随意组, 干预组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 观察2组体质指数、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结果FBs、zhBS、zhINS、TG、HbAl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饮食,运动,糖尿病,糖耐量,减低 (ICT)
参考文献
[1]潘孝仁, 胡英华, 胡英华.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530例糖耐量低减人群6年前瞻性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02) :108~112.
[2]阳光辉.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减低15例病人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5, 3 (11) :78.
运动-饮食-行为干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的门诊糖尿病病人78例。其中,男56例,女22例;年龄28~72岁,平均(56.1±5.6)岁;病程0.5~17年;身高150~183 cm,体重56~98 kg;1型糖尿病人4例,2型糖尿病人74例;有23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急慢性并发症。
1.2 方法
首先调查病人每日进食量、食物种类及烹调方法,身高、体重情况,有无并发症及合并其他疾病,每天体力活动强度,近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胆固醇、尿素氮、肌酐、总蛋白等生化指标,了解病人身体基本状况及饮食习惯。根据了解的情况分析病人的饮食结构及各营养素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并将分析结果向病人做详细解释,指出目前饮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病人对自己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2.1 对糖尿病病人进行个体化的饮食营养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需要病人坚持终身的营养治疗,而且营养治疗的实施将不同程度地改变病人原有的饮食习惯,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此,要结合每位病人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教育,丰富其营养知识,坚定自我控制的信心。
1.2.2 个体化营养治疗计划的制定
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确定总热能,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并合理分配餐次。制定营养治疗计划时,在不影响营养治疗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照顾病人本身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同时教会病人使用食品交换份,以达到食物多样化和营养全面、平衡的要求。
经常与病人联系,了解营养治疗计划执行的情况,对执行不理想的方面进行相应的营养治疗方案调整。
1.2.3 评价方法和指标
分别在对病人进行营养干预前和营养干预后,对饮食行为、空腹及餐后2 h血糖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营养干预前后饮食行为的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营养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糖尿病病人个体化营养干预的效果评价
通过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后,糖尿病人饮食结构合理、每日热能摄入量适量、掌握BMI的计算方法、饮酒与零食习惯改善的比例明显提高(P<0.05);餐次合理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糖尿病病人营养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比较
采用t检验结果,个体化营养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有明显差异(P<0.001);从样本均数来看,认为个体化营养干预前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相对正常值更高,见表2。
3 讨论
人们有关食物和营养的观念和知识,是人们决定选择某种食物的依据。有关食物和健康的观念支配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购买、吃什么、吃的频度、如何吃、在哪里吃、和谁一起吃、吃多少、餐次等,这就是饮食行为[3]。由于有关营养知识的缺乏或不全面,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食物选择、消费、制作,这些都会影响到营养素的摄入,从而对营养和健康产生影响。据郑淑君等[4]对34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统计,能完全做到按计划控制饮食者占9.2%,能完全做到按时进餐或吃零食者占12.6%,能完全做到称量或准确估量食物者仅占2.6%,能完全做到使用食物交换量表安排饮食者仅占1.4%。对相关营养知识的了解可以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TSORBATZOUDIS[5]对335名希腊高中生开展了为期12周的健康饮食营养教育活动,利用调查表的形式收集饮食行为的资料,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在教育后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认知和饮食行为等方面有显著改善。营养教育能提高人群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代谢控制,提高生存质量[6,7,8]。
糖尿病的治疗有赖于病人终生的自身管理和控制,有效的饮食干预对糖尿病病人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9,10]。在同等治疗条件下,糖尿病知识教育可使病人更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目前,很多糖尿病营养知识的教育都是以讲大课或小组教育的方式进行,只能针对原则和共性的问题讲解,单纯的告诫糖尿病病人什么样的食物能吃、什么样的食物不能吃,病人对自身能量的需要量以及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没有量化的概念,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同时,由于营养治疗要改变原有的生活饮食习惯,这些增加营养治疗的难度,降低营养治疗的可实施性,导致多数糖尿病病人在营养干预前饮食不够科学合理[11],有的大吃大喝,不加节制,也有的过度控制,出现营养不良或血糖偏低的现象。通过营养干预,让病人掌握正确的营养知识,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指导饮食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12]。
调查显示,糖尿病病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与文化程度、接受相关知识与否、疾病长短有显著相关,故营养干预要个体化[13]。每位糖尿病病人的病情都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因疾病状态、体力活动多少、精神状态等不同,其治疗原则也不同。并且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治疗既不能不加控制,也不能过分严格,要根据个人的具体身体情况、每日工作活动量、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调整饮食。这就是说,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治疗必须个体化。结合病人的饮食习惯、经济条件和市场供应情况计算营养供给量,随着活动量的增减而灵活调整饮食量,设计食谱要个体化、家庭化、多样化,列举菜单越具体越好。个体化营养干预针对病人具体情况,有的放矢,病人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强,这样可以增强病人的信心,摆脱心理压力,由被动改变转化为主动改变,有效地调整其饮食行为,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不改变原有临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化营养干预,能够有效改变病人的饮食行为,明显提高病人对糖尿病营养治疗的认知程度,明显改善病人空腹及餐后2h血糖,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研究个体化营养干预对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的影响。方法 对78例糖尿病病人进行糖尿病营养知识教育,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观察干预前后糖尿病病人饮食行为及血糖的变化。结果 78例糖尿病病人,在个体化营养干预后对糖尿病营养治疗的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指标显著改善,在个体化营养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营养知识教育及个体化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变病人的饮食行为,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饮食-行为干预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12月份本镇老年人200例。纳入标准: (1) 能够听说, 具有语言沟通能力者; (2) 愿意接受此项研究者。排除标准: (1) 严重视力障碍者; (2) 严重听力障碍者。200例老年人男108例, 女92例。年龄65~85岁, 平均年龄 (75.1±5.6) 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6例, 初中以上74例。其中患有高血压病者42例, 患有糖尿病者18例, 患有冠心病者10例, 普通老年人130例。将200例老年人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慢性病比例平均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 对照组给予口头健康教育, 实验组给予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的舞台表演式 (小品、相声、快板等) 健康教育。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实验组干预方法
(1) 组织与管理: (1) 成立由医务人员和社区文艺骨干组成的健康宣教团; (2) 健康宣教团收集编排以健康饮食为题材的小品、相声、快板等表演式节目, 节目剧本由社区或医院里居民和患者因不良饮食行为导致的不良后果等源自于居民身边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3) 对所有宣教节目进行舞台彩排, 宣教团成员根据节目需要进行换装、化妆及角色的扮演。 (2) 方法与内容:舞台式表演宣教形式。每单月10日下午, 在老年人经常聚集的活动场所, 搭建临时演出舞台, 用自编自导的宣教型文艺节目演出方式进行健康饮食宣教, 每次演出节目内容不同, 都采用老年人最容易听懂的当地方言, 最喜欢的小品、相声、快板等演出方式, 节目中演员扮相诙谐, 语言幽默, 动作搞笑。
1.2.2 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照组每双月10日下午采用常规的集中授课形式口头教育方式。 (1) 评定方法: (1) 参考《居民健康饮食知识问答》、《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调查项目及有关材料, 自行设计《健康饮食知识知晓率测评问卷》及《不良饮食行为率测评问卷》, 《健康饮食知识知晓率测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日常健康饮食常识, 共20题, 每题5分, 按正确率统计健康饮食知识知晓率 (100%) , 《不良饮食行为率测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日常饮食习惯中个人存在的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 共20题, 每题5分, 根据选择结果统计不良饮食行为率 (100%) ; (2) 由健康宣教团专业医务人员面对面进行现场逐一调查测评, 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 统一调查方法, 每份问卷完成后经调查员和质控员审核, 以保证调查的质量, 问卷测评参与率为100%; (3) 测评采取干预前后同一调查问卷的形式, 年初第一次健康教育前进行第一次测评, 然后, 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安排集中授课口头健康教育课程, 编排相关健康饮食宣教节目, 最后于年终最后一次健康教育后, 再次用这两张调查问卷对这200例老年人进行现场调查测评, 并将其结果统计分析。
2 结果
2 组老年人干预前后健康饮食知识知晓率比较, 见表1。
2 组老年人干预前后不良饮食行为率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表演式健康教育对老年人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效果
老年人其本身生理方面因素如听觉减退、记忆力减弱;社会、心理方面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对语言掌握能力不够等, 导致老年人不能正确理解健康教育者的授课内容。故仅采用口头健康教育的方式难以让老年人将所有内容理解记忆, 效果不甚满意[4]。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的舞台表演式健康教育就是将健康宣教内容用小品、相声、快板等形式用当地方言及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特别适合老年人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 同时也可以让家属及社区居民参与, 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覆盖面及宣传监督效果。经过1年6次的表演式健康教育, 健康饮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 不良饮食行为率显著降低, 提高了老年人防病意识和生存质量。
3.2 按老年人不良饮食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老年人不良饮食行为的形成有多种因素, 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能及时有效改变纠正这种不良行为。随时根据社区居民不良饮食行为引发的不良后果编排成节目进行宣教, 因为发生在老年人身边, 具有时效性, 故更有针对性, 而且更受老年人关注。在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时, 涉及食物数量时, 尽量采用简单易记的形象化描述。比如正常人每日盐摄入量为6g, 数字太抽象, 老年人不容易记住, 但通过表演者用搞笑的动作把每日的食盐量用啤酒瓶盖盛装后告诉大家6g的重量概念, 就大大加深了记忆印象, 受教后无人不知。在表演式健康教育过程中, 要穿插互动节目, 及时和老年人进行沟通交流, 以便及时发现不良饮食行为的隐性因素, 全面了解评估教育效果, 从而编排更有针对性的宣教节目。
4 小结
生动形象, 幽默风趣的舞台表演式健康教育对老年人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效果明显甚于传统的集中授课形式的口头健康教育方式, 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工作中值得借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广波, 李云先, 居喜娟, 等.现代疾病预防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999.
[2]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22~236.
[3]陈建军.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以及危险因素 (综述) .
运动-饮食-行为干预 篇6
学龄前期儿童普遍存在着挑食、偏食等饮食行为问题[4]。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其营养情况,从而影响儿童今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已有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但是对于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干预研究甚少。本研究针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研究,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的改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于2013 年7 月份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抽取8 所情况相同的农村幼儿园,随机分为干预组( 4 所幼儿园) 和对照组( 4 所幼儿园) ,将这8 所幼儿园中全部符合要求的90 和64 名留守儿童进行干预前和干预后问卷调查。学龄前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任一方目前在外务工或经商,且在外连续务工时间到调查时间为止达到或超过6 个月,儿童在当地居住的时间达到或超过6 个月( 不论户口是否在当地) 的7 岁以下儿童。
1. 2 方法
1. 2. 1 调查方法和干预措施此次干预前后的对象为同一批留守儿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干预前后采用同一份问卷。问卷中的相关信息由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填写。此次干预在基线调查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共干预4 次,每3 个月干预一次。采取家庭-社会多方位的干预模式。如每季度组织妇幼保健部门工作者对儿童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深入访谈和家庭访问/养育指导活动,培训/指导内容包括儿童膳食营养、教育方式,心理行为特点等。
1. 2. 2统计学方法采用Epi Data 3. 0 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基本信息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干预组干预前后率的比较采用Mc Nemar检验。P <0. 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照组和干预组基本信息的比较
干预组共有留守儿童90 人,对照组共有留守儿童64 人。干预组留守儿童与对照学校留守儿童之间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纯收入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见表1) 。
2. 2 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的比较
在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没有差异。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的检出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经常不吃早餐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两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厌食行为干预后的检出率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2) 。
2. 3 干预组干预前后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检出率的变化
经过一年的干预,干预组中具有边吃边玩行为的儿童由基线的66. 7% 下降到8. 9% ,吃饭需要哄的儿童由基线的47. 8% 下降到28. 9% ,厌食的儿童由基线的46. 7% 下降到17. 8% ,厌食行为的干预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常吃零食的儿童由基线的52. 2% 下降到38. 9% ,偏食/挑食的儿童由基线的44. 4%下降到37. 8% ,睡前吃东西的儿童经过干预由22. 2% 下降到11. 1% ,不吃早餐的儿童由基线的18. 9% 下降到8. 9% ,吃饭看电视的儿童干预前后变化很小,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3) 。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时期,对食物的选择以及饮食方式等都有着自己的要求,监护人对儿童的饮食行为缺乏监督教育,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较多[5-7]。此外,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享受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8-10]。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通常受到知识水平和精力的影响,对孩子的行为缺少指导教育。而饮食行为的形成主要在学龄前期,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强[11]。对学龄前期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及时改善他们的饮食行为问题,使其早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促进其今后的生长发育[12-13]。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影响儿童的膳食情况,进一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通过基线调查,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营养专家与家长们共同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并根据随访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干预,干预组儿童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干预后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厌食行为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儿童经常不吃早餐的行为经过干预后明显下降,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此次家庭-社会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对儿童经常吃零食,睡前吃东西,边吃边玩,吃饭需要哄,厌食等行为的干预效果比较明显,说明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很多不良饮食行为问题是由于监护人的喂养习惯不当导致,通过教育引导监护人,改变监护人的观念,采用监护人易学会的行为改变交流的方式,改善监护人的喂养行为,从而改善学龄前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14]。然而,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等行为问题的改善不明显,这是因为偏食、挑食,吃饭看电视,不是简单的饮食行为,更是一种观念和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一旦形成,短期时间很难改变[15],这也提醒监护人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饮食行为的改变不是短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通过长期的坚持,一些较难改变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也会得到改善。
运动-饮食-行为干预 篇7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行为干预,并发症,临床效果
食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患儿年龄小、认知差、依从性低,饮食控制难度较高,因此加强饮食行为干预,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收集了56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饮食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糖尿病患儿为我院2015年1-12月收治,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3~12岁,平均(6.2±0.9)岁;病程3~14个月,平均(7.23±2.37)个月。纳入标准[1]:全部患儿均符合WHO 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2型糖尿病;知晓研究内容,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组研究符合我院伦理规范,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正式启动。两组在基础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遵医嘱指导其按时服药,并监测服药前后症状,若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饮食行为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行为干预。
主动与患儿、家属交流,向其讲解饮食干预的重要性、干预方法等,取得其信任与配合。通过网络、电视、宣传栏、饮食小手册发放等形式,提高家长认知水平,告知应严格控制饮食,禁食刺激之品,每日督促患儿吃完每餐食物,切勿吃额外食品,详细记录进食情况。
1.2.2 饮食干预。
我院配有专门的营养师负责糖尿病患儿的饮食。(1)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应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不同年龄每日所需营养不同。全日热量=1000+年龄×(80~100),或0~4岁0.21 m J(50kcal)/(kg·d),4~10岁0.19 m J(45~50 kcal)/(kg·d),10~15岁0.18 m J(40~35 kcal)/(kg·d)[2]。若营养不良或消耗性疾病体重较轻者,可酌情增加热量,肥胖患儿适应控制热能,减轻体重。(2)蛋白质。每日按每千克体重2.0~3.0 g给予,占总热量20%,动物蛋白大于总蛋白33%~50%,补充一定量豆类蛋白,合并肾功能不全者,根据肾功能损害程度,按每千克体重0.5~0.8 g给予。(3)碳水化合物。适当的碳水化合物可改善糖耐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一般情况下,碳水化合物与总热量55%~65%,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食物,如二合面、三合面、荞麦面等。(4)脂肪。脂肪占总热量20%~30%,或每日每千克体重0.7~1.0 g给予,限制动物脂肪、饱和脂肪酸摄入,胆固醇摄入量小于300 mg,植物油大于总脂肪33%[3]。(5)维生素与糖尿病密切相关,补充维生素A,B1,B12,C等,适当限制钠盐摄入,可减轻冠心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补钾、钙、锌、镁等。(6)膳食纤维具有改善糖耐量,降低血糖、血脂、血压、胆固醇等作用,减少患儿饥饿感,促进毒物质排出。每4200 k J热量需补充8~12 g膳食纤维。(7)饮食安排和饮食禁忌。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胰岛负担,或一次进食过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限制蔗糖、麦芽糖、果糖、蜂蜜等,可采用木糖醇、甜叶菊等代替。限制高含糖量水果,如荔枝、柿子、甘蔗等,可用苹果、西瓜、黄瓜、西红柿替代。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制定科学的护理满意调查表,评分范围为0~100分,规定评分≥90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1型糖尿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是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儿童1型糖尿病具有发病急、血糖波动大、低血糖等特点,幼年发病,需终生服药,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不仅会影响患儿健康发育,还会引起白内障、失明、酮症酸中毒等,危及患儿生命。
儿童糖尿病病情较成年人更加复杂、严重,其发病与急性感染、过食等有关,对儿童糖尿病合理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控制。入院后向患儿、家属讲解饮食干预的重要性、具体方法,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全面、系统的个体化饮食护理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饮食行为干预,从而减少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5]。饮食控制需要患儿和家属长期坚持,因患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面临着生长发育与血糖控制的矛盾,成了管理难点。因此护理人员应反复指导,通过网络、电视、小手册方法,加深患儿、家属对食疗知识的印象,使之易于理解和接受[6]。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患儿身心压力,这与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密切相关,综合考虑患儿年龄、病情、体质、饮食习惯等因素,限制高含糖量食物的摄入,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并加强行为干预,提高依从性,从而获得了患儿、家属的好评。
综上所述,加强儿童糖尿病饮食行为干预,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率,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宝生.儿童1型糖尿病的门诊规范化管理[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20):1536-1539.
[2]瞿飞春.对儿童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12):458.
[3]孔玉贤,杨春霞,林芳霞,等.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4(32):264-265.
[4]徐雅南,刘春妍,黄瑛等.儿童Ⅰ型糖尿病的护理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5):1422-1423.
[5]李小红.1型糖尿病儿童57例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4):1989-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