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方案

2024-08-13

运动干预方案(共8篇)

运动干预方案 篇1

隐形肥胖是最近几年国际上才开始进行研究的新课题, 目前在国内的研究报道较少。2012国民健康报告中将隐形肥胖定义为“身体质量指数在标准体重范围内但脂肪率超标的一种状态”[1], 日本肥胖者协会制订的隐形肥胖评定标准为:即身体质量指数在标准体重范围内 (BMI=体重/身高2, 20≤BMI≤23, 其中体重单位为kg, 身高为m) , 肩胛骨下角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之和超过某一数值 (男子为34 mm, 女子为46 mm) 即为隐形肥胖[2]。

研究表明, 隐形肥胖的对人体负面影响比单纯性更加严重, 一方面是由于体重没有超标, 不会引起人们自身的注意, 另一方面, 过多的脂肪往往会集中在肝、胰、胃等内脏周围, 而内脏周围脂肪的过多除了会转变为向心性肥胖外, 还会引发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甚至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3,4,5,6]。此外, 隐形肥胖的还会导致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差, 对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围度等身体形态和背力、肺活量、立定跳远等身体素质产生负面影响[7,8]。

力量训练和长时间的有氧运动能都够减轻脂肪在体内的大量堆积, 改善身体成分, 同时能够提高新陈代谢率, 改善身体机能[9,10,11,12,13,14]。因此, 如何在改善隐形肥胖者体成分的同时又能增强体质是隐形肥胖运动处方研究的一个重点。该研究旨在探寻一种有效的针对隐形肥胖的运动处方, 研究其对隐形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以及身体素质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日本肥胖者协会制订的隐形肥胖的标准, 对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康复系120名女生进行筛选, 有31名无专项运动经历的隐形肥胖女同学纳入该实验, 根据受试者意愿将其分为实验组 (n=18) 与对照组 (n=13) , 并对其进行实验前测试, 受试者基本情况如下所示。

1.2 研究方法

实验指标:测试身高 (cm) 、体重 (kg) 、身体围度 (cm) (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度) 、BMI (kg/m2) 、皮褶厚度 (mm) (上臂皮脂厚、肩胛皮脂厚、腹部皮脂厚) 以及左右手握力指数 (N) 、原地纵跳 (cm) 、1min仰卧起坐 (个) 、坐位体前屈 (cm) 、背力 (kg) 。

1.3 测试方法

采用国家体育总局指定的体质测试仪器, 所有的测试过程由同一批次受过规范培训人员在同一地点进行。

1.4 数理统计法

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 组内比较用t检验, 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显著水平P<0.05, 极显著水平P<0.01。

注:*表示组内对照, P<0.05;**:表示组内对照, P<0.01。▲:表示组间对照, P<0.05;▲▲:表示组间对照, P<0.01。

注:*表示组内对照, P<0.05;**:表示组内对照, P<0.01。▲:表示组间对照, P<0.05;▲▲:表示组间对照, P<0.01。

注:*:表示组内对照, P<0.05;**:表示组内对照, P<0.01。▲:表示组间对照, P<0.05;▲▲:表示组间对照, P<0.01。

2 运动处方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等相关文献, 制订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的运动干预方案, 主要内容如下:

力量训练:将为期6周的训练分为3个阶段, 2次/周, A阶段1~2周以65%1RM (即15RM/组) ;B阶段3~4周以75%1RM (即10RM/组) ;C阶段5~6周以60%1RM (即20RM/组) 。

有氧运动:有氧操跳操为主, 每周3次, 通过每个动作完成后自测15 s的脉搏确定运动强度。

6周的干预周期内, 不改变受试者原有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作息规律, 对照组受试者不进行任何的干预。

3 结果与讨论

3.1 运动干预前后受试者身体形态的变化

3.1.1 运动干预前后体成分变化

3.1.2 运动干预前后身体围度的变化

3.2 运动干预前后受试者身体素质的变化

3.2.1 干预方案对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的影响

3.2.2 运动干预前后受试者力量的变化

干预前后, 对照组受试者的体重、身体围度、皮褶厚度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显著增加,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天气寒冷、激素季节性调节引起的皮脂率增加有关[15]。干预前后实验组受试者的体重显著增加, 但皮褶厚度实验前比较均显著减小;除了左大腿围度显著增加外, 其他的围度均无显著性变化, 考虑皮脂厚度较实验前是有显著降低的, 说明在运动干预下, 受试者身体各部位变得更加紧实有型, 该研究中身体围度没有减少的可能原因是由于干预时间只有6周, 相比于他人的研究时间较短, 这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BMI略有增加但无明显变化, 说明该运动干预可以增加受试者的瘦体重, 降低脂肪百分比。皮褶厚度降低不仅能够预防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慢性疾病, 而且还能降低隐形肥胖女大学生今后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

干预前后, 实验组肺活量有增加, 虽无显著性差异, 但若延长干预时间, 可能会更好地刺激隐形肥胖女大学生的呼吸系统;坐位体前屈呈显著性增加, 说明该干预方案能够增加下肢以及腰臀部关节的柔韧性, 使受试者下肢的活动范围增加, 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干预前后左右手的握力指数虽有增加, 但无显著性差异,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该干预方案过多的将训练重点放在躯干以及上下肢的大肌群所致;纵跳指标显著性增加说明受试者的下肢及腰臀部肌肉力量的改善;1 min仰卧起坐、背力指标明显增加体现了受试者的腰腹部肌力的增加, 腰腹部肌肉的增加。干预后, 实验组受试者的下肢力量、柔韧性以及腰腹部力量等身体素质的改善, 不仅可以降低其腰臀比, 避免肌肉萎缩或松弛, 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下肢损伤的风险, 预防下背痛等相关慢性疾病。

4 结语与建议

6周的力量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干预方案可以改善隐形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 增加其肌肉含量以及力量素质, 改善其柔韧性, 但对其身体围度不会有显著的减小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力量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对隐形肥胖女大学生的影响。方法:使用身高体重计、皮褶卡钳等仪器测试后筛选18位隐形肥胖女大学生, 对其进行为期6周的运动干预, 并对她们运动干预前、运动干预后的身体形态以及身体素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6周的运动干预, 隐形肥胖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 (身体成分、皮褶厚度) 以及身体素质 (力量素质、柔韧性) 发生显著性改变;身体围度、肺活量无明显差异。结论:6周的力量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干预方案可以改善隐形肥胖女大学生身体成分, 增加其肌肉含量以及力量素质, 改善其柔韧性, 但对其身体围度不会有显著的减小作用。

关键词:隐形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围度,身体素质,运动处方

参考文献

[1]汤臣倍健国民健康报告 (2012) [Z]. (2012-12-12) http://tv.people.com.cn/GB/n/2012/1211/c43911-19862031.html

[2]陈玉娟, 李立, 翟凤鸣, 等.普通女大学生隐形肥胖现状测试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 2011, 30 (5) :43-45.

[6]王莉莉, 郑晓吉.从女大学生减肥误区谈科学营养膳食和合理运动减肥[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1, (1) :80-81.

[7]肖国强, 马冀平, 刘晓光, 等.我国大学生隐形肥胖者的体质形态和体力特征[J].体育学刊, 2004, 11 (5) :39-42.

[8]余万斌.隐性肥胖大学生体能素质的研究[J].中国校医, 2008, 22 (1) :31-32.

[9]张秀丽, 王群, 王凌娟, 等.大学生隐形肥胖运动处方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3) :38-40.

[10]史祝梅, 林冬梅.健身运动对青春期女孩身体成分发育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9) :39-40.

[11]王智慧, 彭春政.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成分及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1) :44-45, 48.

[1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4]李磊, 史博强.浅谈力量训练对减肥的效果[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18) :21, 34.

[15]密淑波, 朱荣.8周塑形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血脂的影响[J].运动, 2012 (22) :34-35.

运动干预方案 篇2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月至20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高血压病的运动干预 篇3

关键词:高血压,运动,收缩压,舒张压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1]。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发现,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 (占全球死亡归因的13%) , 高于烟草使用、高血糖、缺乏身体活动与肥胖[2]。引起我国居民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为心脑血管病, 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1]。目前, 医学界已研制出许多有效降低高血压的药物, 并成功应用于医学临床。近年来, 对高血压的运动干预已成为运动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可。科学运动业已成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有效辅助手段。

1 运动与高血压的关系

2005年以来, 国内许多临床医学专家合作出版了多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该书指出, 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3]。反过来说, 合理的体力活动或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可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许多学者以高血压患者为受试对象, 观察了一次运动与长期运动锻炼后受试对象血压的变化。Moraes等研究发现, 中等强度抗阻练习后5分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达到峰值, 之后逐渐下降。收缩压于运动后10~15分钟之间降至安静值以下, 并于运动后60分钟下降至低于安静值5mm Hg。舒张压则于运动后30分钟降至安静值水平, 于运动后60分钟下降至低于安静值2mm Hg。[4]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 运动后收缩压与舒张压的降低可持续22个小时以上。[5]长期的运动锻炼对高血压患者降血压的效果具有显著作用。Wilson等研究发现, 经过12周的运动锻炼后, 89%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了6 mm Hg, 而64%的患者舒张压降低了2 mm Hg。而且, 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越高, 降压作用越显著。[6]基于众多研究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运动对于高血压等患者的健康具有保护作用[7]。

2 高血压病的运动干预

2.1 高血压患者运动锻炼前的准备。

为了科学地制定高血压患者的健身计划, 确保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安全, 需要在运动锻炼开始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各项医学检查与运动机能测试。医学检查主要包括既往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医学检查、实验室测试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除此之外, 还需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与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危险分层。运动机能测试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体重与身体成分、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以及柔韧性等。参考各项检查的结果, 对于以下高血压患者, 不宜参加运动锻炼。 (1) 安静时血压未能很好控制或超过180/110mm Hg。 (2) 重度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或急进型高血压病人。 (3) 高血压伴有严重的心脏或肾脏器质性病变、急性感染或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4) 禁忌运动负荷实验者;以及运动负荷试验中出现严重心律不齐、心电图S-T段异常、血压急剧升高者。 (5) 高血压伴有运动器官损伤, 如关节炎、肌肉痛者。[1]

2.2 高血压病的运动干预方法。

高血压患者健身计划的制定应以其医学检查与运动机能测定的结果为依据。开始时应循序渐进, 之后根据高血压患者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整。第一个健身计划一般仅适用于开始健身的1~2周, 随着高血压患者身体的不断适应, 至少在1个月内进行调整, 2~3月后再固定下来[3]。

高血压患者的健身计划应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持续时间与频次等多项内容。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 可选用有氧运动、抗阻练习与柔韧性练习等。有氧运动优先选择患者喜欢、习惯或能适应的运动方式, 如健步走、慢跑、自行车运动、太极拳、秧歌舞等。对于伴有肥胖、关节病等的患者, 还可以采用水中运动。抗阻练习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辅助健身手段, 多采用中低等负荷并进行多次重复。柔韧性练习也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辅助健身手段, 如瑜伽、普拉提等。此外, 部分高血压患者也可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 但需在运动中控制运动强度。选择运动强度时, 应充分考虑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机能水平。对于活动量不足、运动水平较低的患者, 需采用“较小强度”。如步行运动时每分钟步行数少于120步;运动可以持续10~30分钟以上;运动时心率较安静时每分钟增加30次左右, 感觉比较轻松的运动。而对于运动水平较高、“较小强度”已完全适应后的患者, 则可以采用“中等强度”。如运动时心率较安静时每分钟增加50次左右, 呼吸频率增加, 但仍能够交谈;可以持续运动10~30分钟, 微微出汗, 感觉稍累但仍能坚持运动。高血压患者需每天连续或累计进行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 每次持续时间不低于10分钟, 每周3~5次, 逐渐增加到5次以上, 尽量避免连续2天或2天以上不运动。

合理运动是改善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方式, 但对于需要使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健身运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经过6~10周的健身运动, 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药量, 但不要随意撤除药物治疗[1]。

结束语

2007年, 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运动是良医 (Exercise is medicine, EIM) ”的号召, 并得到全球许多国家的响应。目前, 由于许多高血压患者缺乏运动健身的相关知识, 仍采用单纯的临床治疗方法。因此, 相关体育工作者应广泛组织与开展科学健身知识的理论普及与实践活动, 以解决我国居民深受高血压病危害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高血压病人群健身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alth risks: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M].Geneva:WHO Press, 2009.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Moraes M R, Bacurau R F P, Sim?es H G, et al.Effect of 12weeks of resistance exercise on post-exercise hypotension in stage1 hypertensive individuals[J].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2011, 26 (9) :533-539.

[5]Rondon M U P B, Alves M J N N, Braga A M F W, et al.Postexercis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2, 39 (4) :676-682.

[6]Moraes W M, Souza P R M, Pinheiro M H N P, et al.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minimum weekly frequencies: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J].Revista Brasileira de Fisioterapia, 2012, 16 (2) :114-121.

运动干预方案 篇4

关键词:链球运动员,情绪状态,运动成绩,心理干预

1、运动成绩的概述

1.1、运动成绩的定义

运动成绩是链球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 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链球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大大小小的比赛, 都是以成绩来衡量的, 链球运动员们参加比赛就是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优秀成绩的取得不只是链球运动员们自身的事, 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因素。

1.2、链球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决定链球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因素很多, 如: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链球运动员的心理情绪、比赛的环境、设备条件以及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等因素, 但最根本的还是前三种因素。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就是说链球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的高低;速度、力量、耐力三者之间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身体形态符不符合本项目的选材。好的成绩的取得不光是链球运动员自身的表现, 在很多时候还受对手的限制。如果链球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不是很强的话, 在比赛的第一轮中遇到比自己的实力强很多的对手, 两者的竞技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那么他在努力最终也会被淘汰掉。再者裁判员自身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竞赛规则也会影响链球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2.1、情绪的概念

1984年版体育运动学校《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中,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更多的生物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1999年版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写的《体育心理学》中, “情绪的概念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绪和情感, 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狭义的情绪是指人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强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本人认为, 情绪就是人所在的环境中接触现实的事物时, 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喜、怒、哀、恐的心理状态。

一名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除了自身的竞技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还要满足他的需要, 如, 他能不能吃饱、穿暖, 别人认不认可他, 他的教练水平高不高等等。这些需要看起来不重要, 但它们时刻影响着运动员们的情绪, 使运动员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 这样在训练和比赛中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2.2、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更多的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虽然情感与情绪之间有所差异, 但是没有严格的界限。情感在外部表现上没有情绪那么强烈, 情感比较稳定、长期、深沉。

3、链球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比赛中, 尤其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中, 运动员在身体训练、运动技术、战术训练、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 决定最后成败最关键的因素往往是心理状态。由于链球运动具有勇猛、俘悍和果敢的风格特色, 因而它对运动员的精神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在链球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中, 教练员常把心理素质看作是能否成材和有无建树的重要条件。参赛情绪的控制和调整时稳定心态最直接的表现。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 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和应激。

3.1、心境、激情与应激三种典型的情绪状态对链球运动成绩的影响

(1) 心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心境是一种强度微弱、持续较久的渲染性的情绪。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 它没有明确的针对性, 但却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如果一名链球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或者在比赛中, 处于一种愉快的心境中, 那他会感觉到身体放松, 从而使身体的协调、灵敏和平衡等能力增强, 自如地控制动作节奏, 使其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初速度。即使在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的比赛中, 也能迅速调整情绪状态, 集中精力很好的发挥技术动作。

(2) 激情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激情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爆发性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它与强烈的外部环境的刺激、对立的冲突、过度的抑制作用有关。激情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针对性的特点。如在链球比赛前给链球运动员们看些爱国主义的影片, 讲一些振奋人心的英雄事迹或者是前辈们在赛场的拼搏精神, 使运动员产生一种迫不及待为国争光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 在训练中或是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激情会迅速高涨, 对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的取得有很好的作用。

(3) 应激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引起的强烈情绪, 在灾害、险情不期而至时常有发生。面临突发的处境时, 人们往往需要作出迅速的判断, 瞬间作出重大的决定。但链球运动员处于应激情绪之中时,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急中生智, 一种是惊慌失措。在链球比赛中运动员遇到突发事件是常有的事, 比如说突然下雨了、规则有变了、对手的战术改变了等等情况。这时就需要运动员保持头脑清醒, 急中生智, 调动体内各种力量, 积极行动, 克服意外紧张的情绪。这样才能按照正常的计划进行比赛, 保持原有的正确动作不变形, 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反之,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链球运动员不能急中生智, 而是惊慌失措, 目瞪口呆, 手忙脚乱, 不能及时应付意外事件, 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3.2、情绪状态因素与链球运动成绩关系的假说

倒U假说又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Yerkes-Dordson-Law) , 倒U假说认为, 链球运动成绩与链球运动员的情绪激活水平呈倒U形曲线关系。当链球运动员的情绪激活水平最低时, 链球运动成绩也最低;随着链球运动员情绪激活水平提高, 链球运动成绩也提高, 当情绪激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链球运动成绩最高;但激活水平继续升高时, 链球运动成绩反之下降, 当情绪激活水平最高时, 链球运动成绩最低。也就是说, 情绪激活过高时, 会使链球运动员产生高应激的状态, 这时链球运动员会出现肌肉紧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视野狭窄等因素, 从而导致比赛失败。当情绪激活水平适当时, 链球运动员会出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他们会感到头脑清醒, 身体灵活有力, 肌肉放松, 情绪稳定, 注意力集中, 反应及时等因素, 这时链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会超长发挥并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4、日常训练中对链球运动员的心理干预

在链球的竞技比赛中, 运动员经常会出现心理状态不稳定, 最终会导致比赛失利,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在日常训练中首先要培养运动员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远大目标, 为国增光的信念。此外, 要注意心理疏导和自我暗示, 模拟比赛嘈杂环境, 训练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在训练技术的各环节中。同时, 在训练过程中, 可以通过教练员或者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用“我很放松”暗示自己, 放松精神和肌肉, 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性, 或深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可以想象在比赛或训练中创造优异成绩时动作顺序的情景, 稳定情绪。总之, 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是和日常训练中心理干预分不开的。

5、结术语

高水平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除了自身的竞技能力决定运动成绩的好坏, 情绪状态对优异成绩的获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链球运动员取得理想的成绩时, 他们的情绪都是很稳定的, 心境很愉快, 激情会迅速高涨, 处在无应激的状态, 有很高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责任感。所以链球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的应用, 使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超长发挥, 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根平, 邹平.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重新认识[J].体育世界·学术, 2007 (8) .

[2]体育运动学校心理学教材编写组编.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8) .

对体质测定与运动干预的思考 篇5

1 体质测定与国民体质监测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 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其内涵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 心理的发育水平和适应能力。体质测定是对个体的体质特征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加以判断评定的过程, 由体质测试和体质评定两个方面组成。体质测试指定量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 即信息资料采集过程。体质评定是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统计、归纳、综合分析、给予价值确定。

1.1 国民体质监测是国家层面体质测定工作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指出:在全国“进行体质监测”、“实施体质测定制度,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 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从2000年起, 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及数据库, 以获取我国国民体质状况等数据。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每5年为一周期。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是衡量全民健身成果和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准;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科学指导健身, 使国民树立正确健身观的有效手段;是政府运用科学方法, 将国民体质作为国家资源和财富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贯彻《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手段;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以说, 国民体质监测是我国开展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最有成效的体质测定工作, 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科学指导健身, 使国民树立了正确健身观积极贡献。通过大量的国民体质监测实践工作, 体质测定相关理论在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2 依托国民体质监测, 体质测定工作有了较大发展

国民体质监测指标分为三个维度, 即:身体形态类、身体素质类、身体机能类以及问卷调查部分。通过问卷调查, 结合体质监测结果, 分析形成体质状况的因素, 为健身指导提供依据。这些监测项目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体的状况。然而, 国民体质监测更多地侧重于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现行工作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而对体质、健身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 近年来, 一些省市区在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同时, 积极开展针对个体的体质测定工作。体质测定工作主要依据国民体质监测的设备和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 在测定项目上有所增加。如, 通过自动血压仪测定血压;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了解个体身体体质、矿物质、水分、蛋白质等的含量, 对身体的内环境进行评估;通过超声骨密度仪了解人体骨骼强度、骨质减少等信息;通过糖基化检测仪对糖尿病风险进行评估等, 并在此基础上给以一定的合理建议。所以, 体质测定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喜爱。

1.3 体质测定工作是国民体质监测的有益补充

1.3.1 指标选取

国民体质监测是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 范围广, 检测人数多, 所以, 相关项目与指标选取和设计是遵循操作可行性和统计分析便利性的原则。因此, 从个人体质提高的角度而言, 国民体质监测指标反映的信息量可能不能满足个体需要, 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受试者整体的真实体质状态等。体质测定工作, 应随着科技发展, 对现有指标不断审视, 对新指标选取论证, 保证指标能相对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体体质特征。

1.3.2 评价标准

1) 在各地方体质评价应用中, 普遍反映:评价结果与当地的国民体质现状不能很好地适应。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各民族的体质发育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民族和区域性特征,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 各地区根据地方特点制定区域性体质评价标准, 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对于促进当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国民体质监测的评价标准分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4个等级, 从评价结果看, 通常不合格人数的分布较少, 合格人数较多, 反映了较好的国民体质形式, 很好地满足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需求。但是, 具体到个人, 体质测定评价的目的就不是区分好坏, 而是寻找不足, 并且给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因此, 这就要求在体质测定工作中, 尤其是在对个体体质评价及咨询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项目、各指标间等内在联系及个体情况, 指出不足。

2 运动干预与体质

2.1 运动干预的概念

这里所述的“运动”, 是广义的体育运动, 是指人们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 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的规律,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达到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属性主要有人类有意识的身心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运动干预是指用主动或被动的运动方式, 按照一定的运动方案, 运用一定的运动形式, 采取适宜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频率, 有计划地安排相关者进行持续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运动, 从而改善因为缺少运动、运动方式不当或工作压力等引起的生理或心理的不良反应[2]。此外, 针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治疗, 运动干预就是提倡运用体育运动的方法, 来辅助疾病治疗。运动干预包括被动的运动干预和主动的运动干预两类。被动的运动干预适用于因疾病或创伤, 暂时丧失肢体活动能力的人群。例如, 脑卒中风引起瘫痪、外伤或手术引起关节活动受限等, 需要有别人帮助活动肢体关节。而主动的运动干预指具备活动能力的人, 参加一定形式的体育锻炼[3]。

2.2 运动干预对体质的影响

一般而言, 在体质测定工作中, 根据对个体的体质测定结果, 发现不足与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或建议采取某项或多项体育运动的方式来加以干涉, 可以达到预防和改善体质下降的趋势, 增进体质健康的目的。

目前, 有关运动干预对体质影响的研究中, 运动干预大多选取有氧运动项目。如, 肖洪艳通过对女大学生健步走的运动强度、频率等研究得出, 1) 进行小强度 (30%~45%) 健步走可以有效减少女大学生的腰腹脂肪, 缩小腰围、提高肺活量, 降低舒张压, 增强心功能, 提高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腿部耐力、爆发力, 特别是协调性和灵敏性;2) 进行中等强度 (46%~60%) 健步走可以有效减少女大学生的腰腹脂肪和肩胛下角脂肪, 缩小腰围、提高肺活量, 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 增强心功能, 提高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腿部耐力、爆发力, 特别是柔韧性;3) 进行大强度 (61%~75%FC) 健步走可以有效减少女大学生的肩胛下角脂肪, 降低收缩压, 提高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腿部耐力、爆发力;4) 30%~45%的运动强度可以作为女大学生健步走锻炼的有效起始强度;5) 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 女大学生的最适宜的健步走运动强度范围为30%~60%[4]。

徐定在对上海市40~69岁社区居民体质影响的效果研究中发现, 1) 运动干预后, 受试者综合体质评价都有所改善, 表现为干预后不合格率、合格率下降, 良好率上升, 优秀率上升;2) 运动干预对控制受试者的体重有积极作用, 有助于改善受试者的身体形态, 达到减肥和塑造体型的作用;3) 运动干预对增强受试者的心肺机能和改善血压有积极作用;4) 运动干预能够改善受试者的平衡能力、柔韧性和灵敏性[5]。陆彩凤等人研究得出, 运动和饮食干预对男性高血脂公务员有良好的调脂和增强体质的作用[6]。

显而易见, 运动干预对于改善体质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 无论是从生物适应理论的推测, 还是当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运动干预对体质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运动干预与体质改善的内在联系, 利用运动干预改善体质机制的推广实施, 仍然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时, 却也深陷“现代文明病”为我们带来的痛苦。增强体质, 远离“现代文明病”困扰, 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的期盼, 也是国家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更是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质测定工作是依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而对体质、健身等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孕育产生, 其基础是来自国民体质监测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在体质测定工作实践中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但还是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喜爱。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广大群众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等相关信息, 而且还可以接受科学健身、运动方面的指导。“现代文明病”也好, 体质下降也好,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运动不足所致, 所以, 通过运动干预对预防和改善体质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董雷.体质概念总述[J].运动, 2012 (1) :34.

[2]邓妮.大众体育发展模式—运动干预工程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2012.

[3]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运动干预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肖洪艳.不同强度健步走对高校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6.

[5]徐定.运动干预对上海市40~69岁社区居民体质影响的效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0.

运动干预方案 篇6

1 肥胖及其危害

1985-2010年的25年间,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下滑, 2010年这种现象有所遏制, 但大学生体质依然下滑;2012年征兵北京青年体检合格不足一成, 90%的不合格。仅以肥胖学生增多为例:2000年与1995年相比, 7-18岁学生的肥胖检出率, 城市男生由5.9%增加到10.1%, 城市女生由3%增加到4.9%;农村男生由1.6%增加到3.7%, 女生由1.2%增加到2.4%。其中7-12岁小学生是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 尤其是城市男生, 肥胖检出率上升率最快, 由1995年的6.97%上升到2000年10.7%, 乡村学生的肥胖检出率由于基数较低, 因此其上升幅度大于城市学生。2007年来自美国南部一个城市教学大区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显示, 19.7%的高中学生超重, 另有16.2%的学生肥胖, 而密西西比州有40%的儿童都存在肥胖或超重问题。

成年人也是如此。美国肥胖人数超过总人口的1/3, 而这一比例在密西西比州更是超出了35%。在我国, 自2000-2010年的10年间, 上海男性成年人超重检出率由34.1%增加至39.5%, 肥胖检出率由6.4%增加至11.2%。2012年沈阳市健康体检中心发布一年来体检 (30-60岁之间) 综合统计报告, 近四成体检者超重 (22744人体检, 超重或肥胖的有8346人, 约占37%) 。另外, 根据中国服装业提供的数据显示:1985年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是63.5厘米, 现在已接近76.2厘米。我国人群发胖, 胖于腹部、腰部, 这种被称为中心性肥胖的体型, 对健康的损害最大, 俗话说“皮带长寿命短”。

肥胖无论是对成年人, 还是青少年造成的生理危害都是不可轻视的。国家卫生部门2009年发不了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的《保持健康体重知识要点》。文中指出:超重、肥胖和体重不足, 都是健康的“元凶”。肥胖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还会引起耳聋、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胰岛素、心脏病、癌症等疾病风险。对于肥胖者来说, 他们要承受来自同学、同伴、老师、亲人等方面的异样眼光, 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遇到的困难也是正常体重学生难以想象的, 其中大学后的择业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 很重要的一条是肥胖儿童随着肥胖状况的持续, 其危害延续至成年。目前, 我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已超过20%, 这不能不说与学生时代的肥胖无关。

2 体育发挥作用

2.1 发达国家利用体育活动干预肥胖的实验

国外的研究表明:不论是不活动导致肥胖, 还是肥胖导致不活动, 这两个危险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并成为被“嘲笑”的对象。美国超重或肥胖少年应对“嘲笑”的策略有:自我保护、补偿、抵抗、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心理脱离、减肥和减肥。无论如何, 身体活动对儿童的作用在治疗肥胖症上极为重要。美国密歇根州大学青少年体育研究所罗伯特M·马利纳研究认为, 每日的有氧运动计划坚持2年会使肥胖儿童的皮下脂肪厚度明显下降, 而两个短期的训练计划———一个持续10周, 另一个持续4个月, 会使7-11岁肥胖儿童的脂肪比例大大下降。对7-11岁肥胖儿童实行4个月的锻炼计划 (每周5次, 每次40分钟, 每次估计能量消耗为220千卡) , 并不会改变腹腔内脏的脂肪组织, 但却使腹部皮下脂肪减少了。相反, 不参加活动计划的肥胖儿童对照组, 内脏和腹部脂肪都增加了。关于肥胖儿童的研究结果表明:腹部不同部位皮下脂肪的减少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肥胖的成年人, 美国58%的公司打算采用无奈的罚款措施来降低自身健康的风险。据美国在线健康咨询公司KEAs联合创始人亚当·博斯沃思表示, 美国公司每年要在医疗保险上花费2.7亿美元 (约合16.8亿人民币) , 其中五六成资金被用在那些可以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缓解压力来治疗的疾病上。对于未向公司汇报体重、体脂、血糖和胆固醇等健康数据的员工, 将被罚款600美元。这一备受争议的举措, 目的是通过定向激励方法, 强迫员工参与运动, 降低医疗保险费用, 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英国减肥呈现低龄化趋势, 甚至幼儿园也兴起了减肥潮。据英国教师与讲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 84%的教师反映, 十几岁的女生们因自己的身材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有些甚至为此感到自卑;42%的教师表示, 女生愈发关注自己的饮食, 他们愈拒绝高热量的食物。此外, 有些人就是进行“超负荷的、近乎惩罚”的运动。15岁的洛芙告诉《每日邮报》记者, 她每天都会运动, 让自己保持良好的体型。

日本专治糖尿病的医生、登山爱好者小杉先生, 在喜马拉山区旅游时, 发现当地的居民几乎没有一个肥胖的, 在做了调查研究后, 组织一批日本肥胖症患者与自己一起登高原度假减肥, 结果表明:肥胖人上了海拔2460米的高山, 只住3天, 每天正常进食, 并进行12分钟的散步, 3天后平均减重2公斤;连续2个星期, 竟平均减掉9公斤体重, 效果明显。研究认为, 高原缺氧, 造成食欲下降, 机体的能量消耗明显增加, 水分代谢失常, 胃肠道食物吸收功能减弱, 所以, 高原减肥是一种“自然疗法”。

2.2 中国学者通过体育为先的综合实验方法

北京的裔程洪先生, 实验研究出一种既安全又可靠的减肥妙方———综合训练法+晚餐节食。综合训练法是将柔韧拉伸训练、肌肉循环训练和有氧训练结合的训练方法。柔韧拉伸练习包括体操、武术、舞蹈等项目的一些基本功, 以肌肉、韧带拉长而有弹性为目的;肌肉循环训练包括上肢、下肢、腹肌、背肌、臀部等全身肌肉的练习, 以增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减少肌纤维中的脂肪含量;有氧训练包括健美操、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游泳等活动。采用综合训练法对北京体育大学健美班减肥组26名学员做了对比实验, 训练前后的体重、腰围、仰卧起坐均有显著性差异。当然这个结果与节食也是有关的。上海体育学院陈文鹤教授也提出了“运动结合营养干预有助于青少年减少肥胖”的研究。研究认为, 通过长期的机体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并降低二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改善IR。通过运动引起脂质细胞膜结构的改变, 促使细胞内膜的肌细胞葡萄糖运载体4 (Chut4) 向细胞外膜转位, 增加细胞外膜Chut4的数量, 从而使葡萄糖跨膜转运能力加强, 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率增加, 胰岛素名感性提高, 进而降低血糖。这项研究的早期运动干预, 对促进健康, 降低成年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实例研究, 我们可以总结出4点经验: (1) 减肥的手段和方法是多样的, 但是首选的是“运动”, 它是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方式实施减肥, 如果能将运动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2) 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选择运动项目, 但以有氧运动为主, 保持中等强度, 也就是最大心率的65%-85%之间, 每周运动2-4次, 每次运动30-60分钟, 因为20分钟以后体内开始“燃烧脂肪”。 (3) 全身运动与局部运动相结合, 根据体型的不同, 减肥目标也有区别, 但是要明确身体下部 (臀部、髋部、大腿) 的减肥对健康危害不大, 而身体上部 (腰、胸、颈部) 的减肥会危机健康。因此, 要注意科学减肥。 (4) 坚持经常性的运动是防止肥胖反弹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钟喆.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发表《运动健身与肿瘤防治》演讲——体育锻炼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N].新民晚报, 2013-5-6.

[2]沈体检市民现6大健康“异常”信号, 辽沈晚报[N].2012-10-19.

[3]Weidongli, PaulRukavina, PaulWright.关于体育活动中城市超重或肥胖少年应对“有关体重之取笑”的讨论[M].JournaI ofTeachingin Physical Education, 2012:182.

[4]Katherne Reynolds Lewis.员工因肥胖挨罚?[N].原载美国《财富》杂志中文网, 青年参考, 2013-5-2.

[5]贾晓静.受明星影响严重英国幼儿园也兴减肥潮[N].青年参考, 2013-4-4.

[6]徐俊康.减肥新招——高原旅游[J].健美丽人, 2004 (2~3) :18.

[7]孙雯.对肥胖学生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方案的设计[C].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25.

饮食和运动对ICT干预的观察 篇7

1 对象

本组63例, 均从2005年初本市DM普查诊断的IGT患者中选取。采取自愿报名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随意组。干预组38例, 女16例, 年龄55.8±9.3岁。随意组25例, 男16例, 年龄55.0±10.7岁。

2 方法

干预组:参加本市的糖尿病防治协会, 组织进行DM知识教育, 根据身高和劳动强度计算DM饮食, 调查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含量, 在原有活动量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天增加2~3个运动单位。每2~6个月在DM专科门诊咨询一次。随意组:维持以往生活习惯不变或任其随意改变。观察患者体质指数 (BMI)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空腹血糖 (KBS) 和服75克葡萄糖后2h血糖 (2hBS) 、空腹胰岛素 (FINS) 和服糖后2h胰岛素 (2hINs) 、糖化血红蛋白 (HbA1) 、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 D L-C) 。

3 结果

3.1 干预组和随意组前后2次各项检测结果见表1。

查与初查比较:*P<0.05, **P<0.01, ***P<<0.001, △两组之间比较P<0.001。

X2=9.692, P<0.01。

表1可见干预组BMI、FBS、2hBS、FINS、2hINS、TG均有显著降低, 有统计学意义, SBP、DBP、TC均稍有降低和HDL-C稍升高, 但没有显著差异。随意组FBS、2hBS、2hINS、TG均有显著性升高, 有统计学意义, BMI、TC稍有升高, 但无显著差异。干预组HbA1显著低于随意组, 有统计学意义。

3.2 干预组和随意组转变成DM和糖耐量正常 (NCT) 的例数 (见表2) 。

表2可见, 干预组DM发病率显著低于随意组, 而且有60.53%的患者转为正常, 而随意组DM5年发病率高达36.00%, 平均年发病率7.20%, 较干预组显著升高。

4 讨论

饮食和运动是DM的基本治疗措施,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能使DM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IGT是2型DM的前期阶段, 由于ICT患者B细胞仍有足够的代偿能力, 所以在此阶段进行合理的干预治疗, 可使绝大多数ICT患者的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 非药物干预治疗可使发生DM的危险下降20%~50%.IGT患者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 则每年以10%~15%的自然转归而发展到DM。本文采用饮食和运动对IC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 结果FBS和2hBS显著降低, 不仅使IGT患者的DM发病率显著降低, 而且有60.53%的IGT患者转为正常, 阻止和逆转了DM的发生和发展。而未进行干预治疗的随意组FBS和2hBS显著升高, DM5年发病率达36%, 年发病率7.20%, 说明ICT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就有可能在近几年内迅速发展成D M。

通过对ICT患者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 FINS和2hINS均显著下降, 提示胰岛素低抗减轻, 缓解了高胰岛素血症。体重、TC显著降低, 血压、TC稍有降低, 如果长期坚持将收到更显著的成效, 达到消除引起DM、高血压、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的目的。2hINS在随意组显著升高, 提示胰岛抵抗加重, TC显著升高说明糖代谢导致了脂肪代谢紊乱。

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对ICT患者进行了干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要:目的通过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糖尿病 (DM) 。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随意组, 干预组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 观察2组体质指数、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结果FBs、zhBS、zhINS、TG、HbAl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CT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饮食,运动,糖尿病,糖耐量,减低 (ICT)

参考文献

[1]潘孝仁, 胡英华, 胡英华.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530例糖耐量低减人群6年前瞻性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 1995, 34 (02) :108~112.

[2]阳光辉.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减低15例病人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5, 3 (11) :78.

社区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效果评价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2月20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干预组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为(53.38±2.69)岁,病程为2~21年,平均病程为(7.65±1.36)年;对照组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为(52.86±2.87)岁,病程为2~22年,平均病程为(8.13±1.23)年。两组患者均经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2],均以排除精神疾患、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3,4]:①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与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如糖尿病是什么,糖尿病主要症状是什么,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控制血糖的意义是什么等等。②饮食干预,帮助患者每日所需营养成分进行分配,以控制血糖处于合理的位置,可以根据全国预防糖尿病所制定的饮食干预方案进行制定,首先要控制钠、盐的摄入,摄入适量的镁、钙,多食用蔬菜、水果,多补充蛋白质,禁烟禁酒,要帮助患者学会自己控制饮食的总热量。③药物指导,指导患者根据医嘱正确使用降糖药与胰岛素,帮助患者掌握胰岛素注射方式和时间,告知患者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干预,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运动方案,以此来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适当的运动,要求患者每日保持适量的运动,每日至少要持续运动15~30 min,运动时间以饭后1 h为佳,但需要注意尽量不要空腹运动,否则很容易出现低血糖。

1.3评价指标

对患者运动干预前后的血糖变化进行评价,测定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并评价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1.4统计方法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运动干预前、后血糖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实施运动干预之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依从性比较

两组干预前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干预组依从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若没有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主要应用综合性治疗来降低患者的血糖值,防止其他并发症发生[5]。饮食与运动是糖尿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合理的饮食与运动能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之间,虽然糖尿病发生因素较为复杂,但只要后天能够很好的进行控制,那么就能更好的控制血糖[6]。肥胖体质与缺少运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故而适当的耐力运动与饮食控制,技能增加体内热量的消耗,也能降低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在饮食干预、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中增加运动干预,有利于控制糖尿病,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7]。

该研究选择20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100例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予以100例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与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与治疗依从性,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中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12月20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依从性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实施运动干预之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实施运动干预之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运动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也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社区,糖尿病,运动干预

参考文献

[1]丁兰,李世华,武琳,等.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19-1021.

[2]张宇林,张茜,刘菊红,等.运动干预及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22):2634-2636,2647.

[3]祝丽芳,陆燕青,李元召,等.农村社区糖尿病运动干预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医药,2015(14):44-47.

[4]唐红梅,谢庆文,施榕,等.糖尿病患者社区干预效果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7):879-881.

[5]谭小金,卢群,易云霞,等.护理干预在社区糖尿病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34):3255-3256.

[6]韩鹏,张铁山,贡欣扬,等.北京市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34):4248-4250.

上一篇: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下一篇:高技术服务业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