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干预

2024-10-20

随访干预(精选10篇)

随访干预 篇1

随访干预手足口病的核心是积极帮助患儿家长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降低消除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 从而有效地防治疾病, 是对患儿家长深入开展健康干预和行为指导的有效途径。随访干预作为减少手足口病并发症, 降低患儿病死率, 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有效手段, 愈来愈受到卫生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我们狠抓手足口病的随访干预工作, 从各个方面加大力度对辖区内患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实施“一对一”的随访干预, 提高患儿家长的防范意识和技能, 帮助患者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上的全面康复, 达到防治手足口病的目的。

1 随访干预的形式

除了患儿定期遵医嘱回院复查外, 一般采用电话随访和上门面对面随访干预两种形式, 对病儿家长开展卫生知识干预和行为指导。

2 随访干预的内容

2.1 心理指导干预

心理干预是随访干预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接影响随访干预的成败。

2.1.1 知识干预

针对居家治疗的轻症患儿, 动员和利用各种有效手段, 多渠道开展相应知识和信息的传播, 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1]。如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演示、张贴宣传画等形式, 使患儿家长了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掌握预防控制该病的方法,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 帮助人们建立健康信念和行为方式, 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 维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知识干预要有侧重点, 指导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进展情况, 一旦发现症状, 应及早到医院就诊。告知家长消毒方法和隔离时限, 使患儿家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

2.1.2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一个为患儿家长提供减少焦虑和恐慌的信息, 以及有助于应对危机的建议的过程。有效的危机干预能够快速提高患儿家长应对、防范手足口病的意识及技能, 消除恐慌情绪, 保持社会稳定。掌握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情况, 要特别重视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意见和动向。借助电视滚动字幕、新闻报道、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 广泛深入地进行知识干预和告知防治动态, 大力宣传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促使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产生正确的认知, 平复心理危机。要审时度势, 实事求是, 避免过度保证和许诺。对患儿家长紧张焦虑情绪、不恰当的治疗行为, 给予同情和理解, 设身处地为其着想, 调动患儿家长的积极性, 与患儿家长共同解决危机。另外, 有条不紊的工作秩序和沉稳的工作作风会给患儿家长带来安全感和信赖感。

2.1.3 责任干预

促使家长理解并密切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的防控措施, 避免传播他人, 防止疫情扩散。积极贯彻《传染病防治法》, 帮助患儿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讲文明道德, 患病期间不到户外与其他儿童接触。

2.2 病家行为干预

应用最通俗、最易实施的方法指导患儿家长测量患儿体温、脉搏、呼吸, 对患儿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居室空气消毒, 演示护理皮肤黏膜的步骤, 防止因监护不周造成严重后果。

3 注意事项

3.1

随访医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充分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预防措施、工作动态及工作成效。了解防控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人物, 可获得患儿家长的信赖感。

3.2

随访医师要满腔热忱地关心患者及其周围人群, 注意语言简洁、柔和、有亲和力, 恰当引导患者说话, 并及时、热情地回应, 使患者感受到信任和放松[2]。充分调动患儿家长交谈的积极性, 有利于随访干预的顺利完成。

3.3

加强流动儿童手足口病的随访干预是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紧紧把握以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原则, 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 通过政府公安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部门的协调合作, 采用多种渠道随访, 可有效地提高随访率。

4 讨论

4.1

随访干预可提高家长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病能力, 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2

随访干预能减轻住院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改善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紧张心理, 有益于维护儿童的健康成长[3]。

4.3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治愈疾病, 而且渴求维持健康。通过随访干预服务, 交流医患感情, 可使医务人员服务思想得到升华。

4.4

随访干预可全面提高随访医师的职业素质, 历练出良好的沟通能力, 更好地锻炼随访医师主动创新的能力, 为群众实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总之, 随访干预手足口病的措施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 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徐昌, 申涛, 孙谨芳.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幼儿看护人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9, 25 (6) :469-470.

[2]薛燕, 王翠萍.骨科护理路径式管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护理研究, 2004, 18 (2) :357-358.

[3]黄惠绵, 庄穗香.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14 (2) :50-51.

随访干预 篇2

医院开展出院患者随访服务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切实为病人服务,我院推出出院患者随访服务,解决患者出院后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患者在出院后得到有效的健康指导。

为将出院病人随访工作做好,我院组织召开出院病人随访工作中层会议,就出院病人随访的流程、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建立出院病人信息登记表,各科安排专人进行随访,随访形式以电话和上门随访为主,内容包括:了解病人出院后的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指导病人如何用药、如何康复、何时回院复诊,征求病人及家属对医院的意见及建议。我院还将出院病人的随访工作融入到医院文化建设中,使之成为医院为病人办实事的有效举措。

随访干预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2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30-01

重性精神病是指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且社会活动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因为病例病程长,易复发,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2004年9月,精神卫生作为唯一的非传染病项目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行列[1]。目的是预防精神残疾的发生或尽可能减轻精神障碍残疾程度,提高精神残疾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或恢复劳动能力,自2011年3月至2012年11月,我社区中心依据湖北省卫生厅制定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管理规定,对辖区385例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的社区家庭随访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对其中72例患者随访干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家庭干预失败原因,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为以后的此类患者家庭随访干预提供帮助。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家庭随访干预失败的72例患者中,男,37例,女,35例,年龄12岁-73岁,危险评估:0级2人,1级9人,2级29人,3级27人,4级5人。

1.2 方法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要求,将我中心重性精神疾病中的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等6类患者分成不稳定患者,基本稳定患者和稳定患者进行分类干预,采取电话预约上门访视的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并对患者和家属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等支持照顾。

2 结 果

通过对社区干预失败的72名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精神病患者存在一定的社会伤害性,导致很多人对精神病患者避之不及,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缺乏宣传导致失访占29.17%,家属对患者疾病失去信心,拒绝接受访视占23.61%,随访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沟通不到位占22.22%,患者病情加重出走或家属带患者去专科医院就诊占13.89%,患者自己拒绝1例占1.39%,其它原因占9.72%1。

3 原因分析

3.1 患者自身原因 ①患者认为自己没病,偏执狂妄,或者不与人交流导致干预失败。②患者病情间断发作,突然加重离家出走,或患者家属带领患者去上一级机构或外省就诊导致干预中断。

3.2 家属原因 因为重性精神病患者病程长,易复发,给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家属心理压力过重,又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来自社会的心理支持。对疾病的预后不乐观,产生悲观与绝望的不良情绪,从而影响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实施。

3.3 社区随访人员因素 ①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是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各类人才相对缺乏,而精神卫生又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科目,所从事的相关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社区随访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不能全面地为患者及家庭做出详尽的风险评估,不能合理地制定适合患者自身的康复干预计划,或者干预不能持续,只是短期行为,而使干预失败。②随访人员不能巧妙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不能体会患者家属的心情,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不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得到信任与认可,导致干预失败。

3.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因 大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精神卫生科设施简陋,缺乏应有的康复训练器材及设备。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应科室,导致简单的随访干预无法满足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3.5 社会歧视与偏见 精神病是复发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患者患病时因缺乏自知力,很少考虑病愈后的问题,而当病情处恢复阶段时,就可能会遇到社会的歧视与偏见,同时家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多方的调查结果证实这一结果[2]。社会的关怀及宣传力度不够,使大众缺乏对这一类患者及家属境况正确的认识,缺乏同情心导致干预失败。

4 建 议

4.1 请求多部门协作,提高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庭的照顾,尽量减少患者疾病的发展加重,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协助其参与社区活动,减轻患者及家庭负担,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干预,使患者回归社会。

4.2 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社区干预活动 ①给予患者家属心理支持,取得其信任。建议尝试成立社区精神病患者联谊会,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员定期为患者及家属讲授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增加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同时让不同的家属之间相互交流家庭护理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的心得体会,让他们获得家庭之间的互助。②根据患者各自疾病的特点及需求,随访人员向家属传授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病态行为时的应对技巧,提高家属照料患者的能力。并和家属一起制定适宜的康复训练计划,共同促进干预计划的顺利实施。

4.3 加强重性精神病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随访人员的业务素养与康复训练技能。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涉及到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社区随访人员必须具备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时,随访人员要有疾病发生和转归的预见性,同时还应考虑到患者家属的经济状况及心理需求,使得干预计划真正切实可行。

4.4 加大多精神科的投入,取得政策与社会的支持,引进或培养心理咨询师相关专业人才,适当添加相应的精神康复器材,减轻患者病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存技能,早日回归社会。

4.5 加大健康教育宣传 ①对家属提供患者疾病知识的宣传。随访者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时要告知疾病的预后,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依据个体化康复计划,多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家属护理患者康复的能力。对早期患者多给与心理及社会支持,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疾病的恢复树立信心,提高干预效果。②社会宣传消除公众歧视。消除歧视是精神病患者促进康复回归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患者疾病恢复期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建立家庭和社会的适宜的心理支持环境,有利患者客服自卑,恢复自信。多进行公众宣传,把精神病患者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扶持帮助。消除社会歧视,创造良好的精神病患者疾病康复、回归社会的环境,也是社区干预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50.

随访干预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在翠苑街道已建家庭健康档案人群检出的3 155名高血压病患者中,抽取其中随访满3年的2079名高血压患者确定为调查对象。

1.2 干预措施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杭州市高血压患者社区干预方案的要求,对检出的高血压病人进行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评估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级别,对中危以下级别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高危以上患者每月随访1次的频度要求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血压控制水平、服药情况、患者身高、体重、吸烟、饮酒、每日食盐摄入量等生活行为方式情况以及并存临床状况等,并记录在杭州市统一的《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登记表》中,在随访同时对患者进行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

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和高血压联盟制订的《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和《浙江省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技术方案(试行)》中有关效果指标的确定和计算公式,本次调查研究以治疗率、控制率、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随访效果评价指标。(注:知晓率为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1],因此不作为随访指标之一。)

治疗率:能按医嘱接受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比例。

控制率:调查对象全年有3/4以上时间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者的比例。

行为改变率:调查对象中社区随访时限内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至少改变1种不良行为的人数占调查高血压患者总数的比例。

发生并发症情况:调查对象在随访期限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以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衡量。

1.4 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2]中测量血压的要求进行。检测仪器统一使用校正的台式血压计。参与随访医务人员统一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 性别比

2 079名高血压病人中,男性945人,女性1 134人,男女性别比1∶1.2。

2.2 患病时间

3~5年者446人,占21.45%,5~10年者685人,占32.99%,10年以上者948人,占45.56%。

2.3 首诊血压

Ⅰ级高血压(轻度)472人,占23.19%,Ⅱ级高血压(中度)881人,占42.42%,Ⅲ级高血压(重度)726人,占34.39%。

2.4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无危险因素663人,占31.89%,1~2个危险因素914人,占43.96%,≥3个危险因素和/并存靶器官损害和/或合并糖尿病657人,占31.60%,并存临床情况39人,占21.12%。

2.5 高血压患者分层评估

按照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并存临床情况综合评估,2 079名高血压患者中,低危448人,占21.55%,中危473人,占22.75%,高危540人,占25.97%,很高危618人,占29.73%。

3 随访效果

3.1 治疗率

2 079名随访高血压患者中,按医嘱规范治疗者1 798人,规范治疗率达86.49%,未治疗或间断不规律治疗患者仅为281人,仅占13.51%。

3.2 控制率

2 079名随访高血压患者中,以2006年全年血压3/4时间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者1 746人,控制率达83.99%。

3.3 行为改变率

2 079名患者中,经随访后静息生活方式改变129人,静息生活方式改变率28.14%。随访后改变饮食习惯,每日食盐量估算控制在6g以下者286人,行为改变率13.76%。经随访后戒烟者7人,戒烟率3.26%。BMI≥28者197人,随访前后变化不明显。至少改变1种不良行为的人数为32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为15.90%。

3.4 发生并发症情况

并存临床情况的439名高血压患者中,脑卒中发生人数为196人,其中随访后发生者为15人。心肌梗死发生人数为70人,其中随访后发生者为6人。

4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1]。高血压防治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已形成共识。从西湖区翠苑街道高血压病人随访效果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末随访高血压患者规范治疗率高达86.49%,3年来血压控制率逐年上升,至2006年末血压控制率高达83.99%,经过随访有328名高血压患者至少改变1种不良行为,以改变静息生活方式和每日摄入量者为多,与此同时,经随访后发生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等重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证明对高血压患者实行社区干预管理成效是非常明显的,社区管理干预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西湖区翠苑街道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随访干预前后,患者规范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均高于省内其他地区报道水平[3],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翠苑街道处于文教区,社区居民自我防治意识较强,二是高血压社区随访工作开展较早,在2004年开展社区高血压患者分级随访以前,即已于2000年开始陆续对检出的高血压病人进行每季度一次的随访,因此在2004年分级随访之初,规范治疗率和控制率即已处于较高水平。

在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探讨适宜的随访频度,对已规范治疗,血压已较好控制的患者,可适当降低随访管理频度,以提高社区责任医生工作效率。下一步,高血压患者社区随访干预的重点应放在未规范治疗和或血压控制效果不佳患者的原因分析和综合干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未检出未纳入社区随访管理患者的检索,使更多的患者纳入社区随访管理。

摘要: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社区随访干预效果。方法:整群抽取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经社区随访满3年高血压患者,对3年随访效果进行有关指标评价。结果:翠苑地区2 079名高血压患者经过社区随访干预,规范治疗率、血压控制率达到较高水平,随访使部分高血压患者至少改变1种行为方式,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处于较低水平。结论:高血压患者社区随访干预成效显著,社区干预模式切实可行。可进一步探讨适宜的随访频度,以提高社区责任医生工作效率。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干预,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05年修订版.

[2]周北凡,吴锡桂.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2-1.

随访科工作总结 篇5

我科特定病种共两种: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第一季度两种特定病种共出院109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8人,急性心衰91人。总随访率为21.1%,急性心急梗死随访率44.44%,急性心衰随访率16.48%。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衰

各位主管医师均能按照医院规章制度进行特定患者随访并登记,不过有个别特定患者随访登记到了普通患者随访登记本里面。各位医师所随访的患者均能遵医嘱用药,且病情都有所好转。

随访干预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12月武昌区周边20个社区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人106例,男50例,女56例;年龄42岁~89岁(64.35岁±10.20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62例,房室传导阻滞(AVB) 34例,SSS合并AVB 1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5例,初中42例,高中及专科22例,本科及以上7例。剔除条件:①有精神或意识障碍等不配合者;②生活不能自理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将武昌区周边20个社区,随机设10个社区中的病人50例为干预组,另10个社区中56例为对照组,两组为同期植入起搏器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随访方法

按常规随访,术前即建立病人的个人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心电图结果、起搏器植入时间、起搏器生产厂家、型号、起搏阈值、脉宽、阻抗、感知、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术前讲解有关起搏器的知识,包括起搏器植入部位及过程、作用原理、术前及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发放《起搏器植入手册》,并根据宣传手册详细讲解起搏器的一般知识,如家电产品中的电视机、计算机、冰箱、热水器等可正常使用,使用移动电话注意距离起搏器15 cm以上,不能做核磁共振、电疗等诊疗方法,如必须做,需与植入起搏器的医院联系,看可否经调试后再使用。绝对禁止接近电台、电视发射站、发电机、变压器等。教会病人自测脉搏,最好在每日清晨或晚间安静状态下测量,数足1 min并予记录。耐心和病人交谈,评估病人心理及躯体状况,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心理护理及专科护理。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电话通知病人到医院行起搏器功能测试及随访,由1名专科医生或长期从事介入护理的护师负责完成,根据病人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1.2.2 干预组社区随访方法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随访基础上行社区随访,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组建社区随访小组

由心脏介入专科有经验的副主任护师任组长,组员包括心脏介入专科高年资主治医生1名、专科护士2名。组长负责组织,拟定社区随访健康教育计划,联系社区,通知病人,社区集体讲课;护师协助组长工作,与病人一对一讲解;主治医生负责病人治疗与指导,解答医疗用药等疑问。

1.2.2.2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电话预约行社区随访,建立社区起搏器植入病人的档案,取得社区医生、护士协助,预约好病人后并要求家属、陪护和有意愿的社区居民参加。在社区提前布置好教室,室内张贴宣传画,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相关知识、起搏器植入术后注意事项、健康运动及生活的方式,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创造出使病人感到愉悦的气氛;组织起搏器相关知识讲座,指导病人健康的行为,组织小组讨论,发放宣传册,播映多媒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将一对一讲解与集体讲座相结合,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的优势。对特殊情况不能到社区的病人行居家随访,对病人和家属进行起搏器相关知识培训,评估病人及家属对起搏器知识、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掌握的程度及病人自我护理状况,对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直到病人和家属掌握为止。与家属交谈,协助改善病人与家属的关系,鼓励家庭成员支持病人,加强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体系。全面准确评估病人的整体情况和健康需求,包括病人的不适症状、健康愿望、家庭环境等,以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

1.2.2.3 心理指导及行为干预

在一对一的交谈中,耐心倾听病人心声,通过交流,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指导病人如何化解和处理生活中及心理上的困惑,让病人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给病人列举身患疾病因心理健康而长寿的实例,讲解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使病人正确面对现实,学会对自己和他人宽容,善待自己。指导病人掌握正确评估自己身体状况的方法,手把手教会病人自测脉搏,医、护、患及家属互动,直至病人熟练掌握为止,指导病人养成定期测量并记录脉搏频次的好习惯,数1 min,如频率慢于所设置频率,应及时就诊。合理安排日常活动,根据病人原发病、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其他合并疾病来调节活动量。

1.2.3 评价方法

两组均于出院前和植入术后6个月、12个月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定。①病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形式、诊断、病程及医保状态。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 [2],共36个条目,8个维度,分别为躯体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按照各条目的权重得到量表的粗分,再将粗分转换为0分~100分的标准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③问卷由小组成员专门培训后运用统一的指导语,让病人充分理解后自行填写,对不识字或视力不好者,由调查者负责询问、讲解后并协助填写完整,问卷填好后即刻收回。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6.4%。

1.2.4 统计学方法

干预前两组病人人口学资料采用χ2检验。社区随访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起搏器自应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植入心脏起搏器已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3],但由于病人对起搏器相关知识缺乏,加上植入起搏器使病人花费较大,增加了心理压力,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文献报道,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情不变的占30.0%,变坏的占35.8%,外出减少的占30.0%,社交减少的占30.9%,植入前不敢做的活动减少的占31.6%,说明常规的随访健康教育模式远远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躯体都未达到理想状况[4]。起搏器植入病人以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记忆力、听力不同程度减退,导致老年病人理解力与接收能力及记忆力差,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难度[5],常规随访在形式上单一,医护人员有限,缺乏病人间的讨论互动宽松的平台,社区随访弥补了常规随访的不足,医护为一个小组,由不同层次人员构成,根据病人不同文化层次背景分别采用不同表达方式和语气,且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病人在心理上和躯体上处于最佳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出院前8个维度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6个月、12个月除术后6个月BP评分无明显增加外,其他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基线,提示两种方法均有效。正如王红幸等[6]报道,健康教育对改善起搏器植入病人术后生活状态有积极作用,说明学习起搏器相关知识,可以使病人避免不必要的生活限制,病人能用正确的知识管理自己。虽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值同时提高,但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除术后6个月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实起搏器植入病人定期去医疗机构接受随访存在缺陷和不足。国内病人普遍对起搏器受外界干扰的顾虑较大[7],对起搏器功能缺乏认识,不良心态及起搏器植入后做事过于谨慎,各种活动和行为受到限制的较多,直接影响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BP在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由于本组病人年龄偏大,部分病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尽管起搏器的植入改善了病人疾病的自觉症状,特别是通过社区随访,心理状态上的改善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疼痛阈,健康的运动减轻了病人的不适症状,但起搏器的植入毕竟具有一定创伤,部分病人在术后6个月内有囊袋局部不适或不同程度的术侧臂膀疼痛,有的病人则是因术侧上肢不敢活动,造成肩部肌肉僵硬、牵扯痛,社区随访中对这部分人群更加注重对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心境的重要性以及分散疼痛注意力的方法,如参加社区活动,多与家人及他人沟通;活动不必太过拘谨,术侧除不能高举、提重物和剧烈的活动外,可和健侧一样做事活动;推荐收听、欣赏轻松愉快的音乐。音乐疗法可明显降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不适感,提高其舒适度[8]。干预组在术后12个月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区健康教育环境宽松,气氛活跃,讨论和相互的演示加深了记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体讲课时,把起搏器知识掌握比较好、生活质量评分高的病人作为典范,介绍自己的经验,谈体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活动不便或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社区宣传教育者行居家随访,体验病人生活处境,了解病人家庭成员的状况,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加强家属对起搏器知识的掌握,充分发挥家属的督导作用,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提醒督促,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使病人保持良好心态。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照料技巧的指导,指导病人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使病人从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随访延伸了护理的服务功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范畴正从病区扩大到社区和家庭,形成了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式服务,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和社区参与将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9]。且起搏器植入后病人更多时间生活在家中和社区,由此展望,社区随访机制将不断完善,给予病人起搏器知识详细的指导及心理、行为指导,将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锦军,黄鹤、杨波,等.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及医疗费用调查[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11,25(1):38-40.

[2]张代民,刘志华,郭涛,等.SF-36健康调查问卷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141.

[3]俎德玲,诸葛毅,屠晓敏,等.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436-438.

[4]王红幸,史定妹,余爱萍,等.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11-13.

[5]罗春燕,史月田,贾长宽.复述式健康教育在非识字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3):78-79.

[6]王红幸,史定妹,余爱萍,等.起搏器置入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2):77-78.

[7]陈若涵,刘志敏,唐闽,等.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08,10(5):370-373.

[8]宋蕾,刘连凤,韩丽娟,等.音乐疗法对初次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2):1-3.

随访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 在本院NICU住院的HIE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 (非干预组) , 将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42例在本院NICU住院的HIE患儿作为观察组 (干预组) 。两组患儿均选择有围生期窒息史, 符合中、重度HIE的诊断标准[2], 两组男女比例、出生体质量、窒息程度及生后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评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χ2=6.25,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早期干预方法

按照《0~3岁早期干预大纲》[3]进行干预和指导, 采取医院与家庭联合的方式, 经过专业培训后的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父母进行培训,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由父母在家庭完成, 家长每月来医院接受指导一次。 (1) 新生儿期:两组均进行相同的HIE综合治疗, 干预组病情稳定后采取的干预措施为:①新生儿抚触:进行触觉刺激, 3~5次/d, 每次5~10 min;②视觉刺激:用色彩鲜艳的小红球或彩球, 在患儿眼前每天可多次晃动, 父母每天有意识的与患儿进行交流, 引导患儿进行目光和情感的交流;③听觉的刺激:每天听柔美的音乐或铃声3~5次, 每次15~30 min;④运动刺激:每天进行肢体晃动、肢体被动的伸展; (2) 婴儿期:①婴儿体操:锻炼上肢、下肢、抬头等动作, 每天2~3次, 每次15~30 min;②进行合理喂养等护理指导; (3) 给予营养脑细胞的药物、电极片穴位刺激及功能训练等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干预组每个月随访1次, 对患儿的生长发育进行检测, 并对早期干预的方法指导和咨询。两组患儿6个月时确诊有无脑瘫, 其诊断标准符合参考文献[4]。

1.2.2 评定方法

采用婴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5]分别在患儿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智能 (MDI) 和运动发育 (PDI) 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 进行 t检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CDCC检测结果

表1显示, 两组患儿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DCC测评, 观察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1) 。

2.2 两组预后不良的结果

表2显示, 观察组发生脑瘫的2例 (4.8%) 正常40例 (95.2%) , 对照组发生脑瘫8例 (20.0%) , 正常34例 (80.0%) , 由此可见观察组的预后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3, P<0.05。

3 讨论

3.1 早期干预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许多研究显示, 0~2岁是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适当的刺激是运动、感觉、语言及其他高级功能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完善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成熟的, 它需要感受外界丰富的环境如各种颜色、多样性状物、气味和声音的刺激, 若长期在寂寞的环境中生活, 必然会引起脑发育迟缓和智能的落后。这为早期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 从表1显示, 经过系统早期干预的观察组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婴儿智能发育测试中, 其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说明了早期干预措施对HIE患儿有明显的效果, 能促进HIE 患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3.2 早期干预对改善HIE预后的作用

HIE患儿是由于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原因所致的脑部缺氧缺血病变, 是围生期新生儿脑损伤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中、重度HIE的患儿后遗症发生率高[6], 严重影响着其生存质量。新生儿未成熟脑的可塑性和代偿性最强[7], 若此时给予各种良性刺激, 可促进脑结构和功能代偿[8]。皮肤良好的刺激, 能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成熟, 触觉和前庭刺激可促进婴儿抬头、爬行、站立等活动, 与此同时, 利用正常行为标准对患儿进行评估, 及时发现异常, 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通过这些干预措施可使损伤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 配合康复训练可使损伤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协调运动, 而运动的改善又可促进智能发育。许多研究显示, 早期干预对轻度HIE 患儿有明显效果可以达到正常儿的智力水平。而中、重度HIE患儿经过早期干预, 智能发育测试的分值, 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还不能达到正常儿的智能发育水平[9]。因此本文显示, 干预组有2例重度的HIE发生脑瘫, 其发生率为4.8%, 而对照组则8例发生脑瘫, 发生率为20.0%。这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 通过早期干预仍可以在功能上形成通路, 达到代偿的目的[10]。说明早期干预对改善HIE的预后,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3.3 定期随访, 是实施早期干预的保障

随访是对HIE患儿出院后的继续监护和生命质量的评估, 针对每位HIE出院的患儿, 制定随访计划, 向家长宣教随访的重要性, 在随访日向家长宣教育儿知识、早期干预的意义及干预方法等。笔者从新生儿期出院开始进行跟踪随访直至1岁, 要求家长每月来随访中心对患儿进行评估和干预指导。HIE患儿的早期干预方法是综合的、长时期的。医护人员在制定好干预方案后, 要指导家长正确的掌握训练方法, 这些都需要家长密切配合, 认真完成并长期坚持,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 做好随访工作提高家长对早期干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证早期干预措施实施的前提, 只有随访工作做好了, 才可以早期发现问题, 早期采取措施, 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进而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宫希吉.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624-631.

[2]吴圣楣, 陈惠金, 等.新生儿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07-408.

[3]鲍秀兰, 等.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221-405.

[4]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903:1906.

[5]范存仁.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手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212-214.

[6]李霞, 王国防.早期干预对6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近期预后的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18 (6) :35-36.

[7]薛红, 刘世新, 何慧静, 等.深圳特区高危新生儿管理形式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 13 (3) :216-218.

[8]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221-405.

[9]杨金花, 李菊.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响.护理研究, 2006, 11 (20) :3058-3059.

随访干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由同组手术医生进行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术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共96例(2008年30例,2009年6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10岁~78岁,病史3个月~26年。按诊断标准:Ⅰ型1期36例,Ⅰ型2期22例,Ⅰ型3期6例;Ⅱ型2期17例,Ⅱ型3期15例。术前均有头痛、头昏、鼻塞、流脓涕等症状,药物治疗无效。鼻窦CT示上颌窦、筛窦、额窦及蝶窦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或息肉样改变。

1.2 方法

干预人员:由有3年以上专科知识的护士进行。干预方式及内容:(1)入院宣教时向患者讲解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便于术后的随访,以取得患者的配合。(2)建立全面的健康教育体系:时间安排上强调全程教育,包括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指导。(3)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内容包括强调鼻内窥镜术后鼻腔冲洗的重要性、手术医生、科室电话。(4)将冲洗费用记入住院费用:在保险报账许可的前提下,将冲洗费用纳入住院收费中,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5)电话随访:分别在出院后7 d~10 d内、1个月、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提示患者按时来院冲洗随访。

1.3 统计学方法

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纠正患者的态度和信念

通过全面的健康教育及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让患者清楚坚持治疗对疾病恢复的好处及影响,强化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及信念[2]。由表1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2年中随访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由于2008年受5.12汶川地震的影响,医疗条件受限及交通、通讯不便,术后3个月随访率只有68%.

3.2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将费用纳入住院收费后,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患者认为已交了费用,就要定时来冲洗。此期间,只有1例患者因地震期间我院无条件冲洗而到外院冲洗后来退费。

3.3 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和谐的护患关系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的研究表明,有助于依从性的措施一旦撤除,患者的依从性就很快下降到干预前的水平。通过定期电话随访可以在术后非常重要的时间段提醒患者,增强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同时电话随访中可以随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能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及时给予干预、指导,促进疾病的全面康复和健康生活行为的有效建立[3]。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从住院过程中扩展到院外,增强了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增强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虽然表1中2年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都取得了较高的满意度。

3.4

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术后加强术腔冲洗可降低复发率[4]:通过规范的治疗,在我科治疗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鼻内窥镜手术后,2年中复发率为2%,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4 小结

通过2年的护理干预,我科的鼻内镜术后患者的依从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我国卫生经费短缺,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经费,收到最大的医疗保健效果,许多学者认为,提高人们的依从性是最有效的。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依从性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鼻内窥镜术后患者随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随访依从性、术后复发率、服务满意度。结果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得到大大提高。结论护理干预提高了鼻内窥镜术后的效果及减少了鼻窦炎、鼻息肉的复发,纠正了患者的态度和信念,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护理干预,鼻内窥镜,随访,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9.

[2]施华芳,姜董久,等.病人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431-433.

[3]俞桃英.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随访干预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2,3,4,5,6]:1确诊为脂肪肝痰湿郁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接受柴苓降脂方或血脂康加护肝片联合治疗,3个疗程治疗并一次性治愈者;2门诊病历等资料完整;3年龄20~55岁;4患者(含对照组健康志愿者)知情同意,乐于积极配合。排除标准[2,3,4,5,6]:1确诊为脂肪肝痰湿郁阻型 (非酒精性脂肪肝),接受柴苓降脂方或血脂康加护肝片联合治疗,非3个疗程治疗一次性治愈者;2门诊病历等资料不完整;3年龄 <20岁或 >55岁者。

1.1.2痊愈停药标准1肝脏B超:肝脏大小正常,回声均匀,肝脏血管清晰;2中医痰湿郁阻证症状:主症,次症均消失;3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门冬氨酸氨基酸转移酶 (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 降至正常范围;4血脂3项降至正常范围[2,3,4,5,6]。

1.1.3临床一般资料调查对象选自1996年3月 -2005年4月,临汾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临汾中医院、临汾市医院和侯马市医院4家医院的门诊治愈病例,本调查对象共入选2 130例,脱落66例,脱落率3.1%,确定调查对象2 064例。包括,柴苓降脂方治疗组(A组)1 140例,其中,坚持继续非药物干预者820例,男622例,女198例,年龄20~55岁, 平均(40.5±11.5)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32.2± 30.2)个月;不能坚持继续非药物干预者320例,男242例,女78例,年龄21~55岁,平均(38.5±12.5) 岁,病程1~112个月,平均(30.2±20.2)个月。血脂康加护肝片联合治疗组(B组)924例,其中,坚持继续非药物干预者658例,男485例,女173例,年龄22~55岁,平均(36.5±10.5)岁,病程1~110个月,平均(30.2±21.2)个月;不能坚持继续非药物干预者266例,男198例,女68例,年龄20~55岁,平均 (36.5±11.5)岁,病程1~116个月,平均(30.2±16.2) 个月。单纯非药物干预对照观察组(C组)24例,其中,坚持继续非药物干预者17例,男9例,女8例, 年龄25~50岁,平均(32.5±10.5)岁;不能坚持继续非药物干预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2~52岁,平均(34.5±10.5)岁。

1.2非药物干预《约定》

包括5大项[4,5,6]:1节制饮食:节制高糖、高脂、高热量和过于辛辣饮食;禁止严重损害肝脏药物的使用;节制暴饮暴食;节制临睡前加餐;2坚持运动:坚持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坚持适当、适量的身体锻炼; 3规律生活:按时作息;反对经常熬夜;午休时间以1 h左右为宜,不超过2 h;4戒烟、限酒(限时、限量);减肥,但注意减肥不宜过快(每周体重下降不宜超过1.6 kg[7]);5相关疾病: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代谢紊乱性疾病,须及时就诊。

1.3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法进行调查。

1.3.1调查工具调查问卷的编制[8],主要经过课题组研讨形成初稿———专家组评议———修改稿———专家组复评———问卷定稿,5个阶段。问卷的种类: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分别设定为问卷1和问卷2。其中问卷1,是针对各组患者的非药物干预《约定》养成的自觉性(依从性)而制定,并进行调查;问卷2,是针对各组患者在分别接受柴苓降脂方或血脂康加护肝片治疗治愈后,脂肪肝复发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并发情况而制定和进行调查。

1.3.2调查方法依据愈后时间,采用医院复查和电话随访,先后两种方式相继进行。医院复查:脂肪肝愈后一年内,预约患者在停药后的第3、6个月和1年末定期到医院复查,以观察前期药物治疗效果是否巩固,并随访患者愈后非药物干预方案实施情况。电话随访:脂肪肝愈后停药的第2~7年间,每年在2~3月份至少电话随访1次,连续随访6年,建立随访记录卡,记录随访情况。如出现疑似脂肪肝和 / 并发症症状者,即预约患者回医院复查,并记录复查结果和治疗。以上两种方式坚持随访被调查者2 088例,定时对每一个人跟踪随访7年(健康观察者6年)至少9次,应答率为98.28%。并对其确认的资料进行分组分类整理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 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被调查对象依从性(问卷1)随访结果

脂肪肝药物治愈停药后一年内被调查对象依从性还好,能坚持采用各种非药物干预措施;第2年即出现少数不能坚持非药物干预现象,而且其不能坚持非药物干预人数逐年上升,在第6年时达高峰(其中A组,320人占被调查人数1 140人的28.07%;B组,266人占被调查人数924人的28.79%;C组,7人占被调查人数24人的29.17%)。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3组被调查对象脂肪肝复发(发病)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并发情况(问卷2)跟综调查结果

1坚持非药物干预者脂肪肝复发(发病)率和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不坚持非药物干预者 (P <0.01),脂肪肝复发(发病)率和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与药物干预品种(A、B组间)无明显相关性 (P >0.05);2不坚持非药物干预者脂肪肝在停药后第2年开始出现复发病例,5年后明显增加。见表2。 2.3对3组第6年的脂肪肝复发人群成分分类统计结果

1复发年龄,见于各年龄段,而以45岁以上明显高于45岁以下;2性别,以男性高于女性;3肥胖或体重超重者明显高于一般人;4两组治愈后不能坚持继续非药物干预者明显高于坚持继续非药物干预者;5其他相关合并疾病,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尤其以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注:n =2 088,(A 组 1140 例,B 组 924 例,C 组 24例)

注:1)3 组脂肪肝复发(发病)率:坚持非药物干预比不坚持非药物干预者明显减少,P <0.01;2)3 组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坚持非药物干,P <0.01

注:†C 组 2 例,其中 1 为脂肪肝同时合并糖尿病与冠心病

3讨论

调查结果说明,非药物干预在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治愈后复发率和减少临床发病率方面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脂肪肝治疗痊愈后复发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停药后是否继续坚持非药物干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治疗脂肪肝所选用药物干预品种无明显相关性。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当以“土壅”为核心病机[9]。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损及肠胃,中焦运化失职,膏脂过剩,积而日久,导致土壅,脾胃不得运化则反过来影响肝气的疏泄,进而产生“木郁”,肝郁不舒则痰、湿、瘀或毒阻于肝脏所致[9]。药物干预,无论选择什么药剂(品种)并无本质的区别,均是根据脂肪肝的症状、体征来辨证论治,未能达到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其采用药物干预加非药物干预正是从病因出发,从根本上有效预防、治疗脂肪肝。故而,非药物干预是防治脂肪肝的重要手段[10,11],调查结果也说明了非药物干预在脂肪肝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访干预 篇10

关键词:乳腺癌,电话随访,短信干预,希望理论

引用信息王若琰, 郑小敏.基于希望理论的电话及短信干预随访在乳腺癌病人出院后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 2016, 14 (30) :3145-3147.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治疗主要以手术辅助化疗为主。多数病人出院后面临专业护理的中断、康复保健和预防知识的匮乏等问题[1]。目前医院延续护理模式呈多样化, 如家庭访视、网络平台、病人俱乐部、电话随访等模式[2,3,4,5], 其中电话随访最为常用, 但是单纯以电话随访失访率高。希望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具有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 是一种积极影响因素, 能淡化疾病对病人造成的痛苦, 改善心理健康状况[6]。研究表明, 提高病人希望水平能改善乳腺癌病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7]。鉴于以上所述, 本研究探索性开展基于希望理论的电话及短信干预随访,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 抽取2015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病人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乳房是否切除、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化疗方案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的电话及短信干预随访, 随访内容包含指导病人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及解答病人存在的疑问等。

1.2.2 观察组

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电话及短信干预随访, 在实施电话及短信干预随访前先对病人进行希望护理干预。主要内容: (1) 从乳腺病人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激发病人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如听说你喜欢看某某电视剧, 能谈谈你对这部电视剧的看法吗 (根据病人的个人兴趣爱好等提问) ?通过与病人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 在护理干预中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 关注和关心病人, 及时识别并处理病人各种问题, 通过认知疗法、支持疗法等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 运用希望理论积极暗示, 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 增强其自信心。 (2) 制定预期目标。责任护士与病人一起制定阶梯目标, 如1例病人未按时服药, 责任护士和病人共同制定总目标 (1级目标) , 每个月 (按30d计算) 未按时服药次数少于15次;2级目标为每10d未按时服药次数少于5次, 3级目标为每5d未按时服药少于2次。阳性强化干预法。对病人进行心理和希望水平评估, 对于焦虑、抑郁程度较高, 希望水平较低的病人进行阳性强化干预。病人治疗依从性高, 按要求执行医护人员的医嘱, 责任护士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使病人感觉到有成就感, 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 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3) 采用榜样的力量干预法帮助病人树立坚定的信念。邀请3名或4名治疗效果好的病人讲述其在治疗疾病中如何通过努力克服困难, 激发病人主动性, 帮助他们树立达到预期目标的信心。 (4) 及时跟踪反馈干预措施、评价效果。责任护士根据指定的方案核实病人完成情况, 定期将达标结果反馈给病人, 如果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则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目标;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则与病人一起分析原因, 找出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有效途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希望水平:使用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评测两组病人希望水平[8], 该量表有3个维度, 共12个项目, 采用4级评分法, 总分12分~48分, 分数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 (2) 服药依从性:通过查询和记录研究对象内分泌治疗期间医嘱的药物名称、剂量、续药时间, 计算病人治疗期间的药物占有比 (Medication Possession Ratio, MPR) 来反映其服药依从率, MPR为治疗期间所获药物覆盖的天数/治疗的总天数×100%。MPR的范围0%~100%, 此值越高说明服药依从性越好。 (3) 生活质量:采用恶性肿瘤病人生活质量问卷量表 (QLQ-C30) 评价病人生活质量, 总健康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4) 护理满意度:使用一般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进行满意度评价, 内容包括:服务态度、健康宣教、护理技能、护理舒适度等方面, 满分为100分, 总分>85分为满意, 满意度=满意的例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

两组病人干预后护理满意度的比较: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7.7% (42/43)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 (34/44) (χ2=4.310, P<0.05) 。

3 讨论

3.1 基于希望理论的电话及短信干预可提高乳腺癌病人希望水平

病人对乳腺癌术后治疗效果及预后存在不确定感, 担心治疗失败、治疗药物副反应等引起病人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研究报道, 乳腺癌术后病人不良心理情绪与希望水平呈负相关[9]。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3个月、6个月, 观察组希望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 说明基于希望理论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病人的希望水平。提示对乳腺癌术后病人应该加强希望相关知识宣教, 提高其希望水平和应对能力, 改善病人不良心理情绪, 促进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2基于希望理论的电话及短信干预可提高乳腺癌病人服药依从性

研究报道, 乳腺癌手术病人中普遍存在治疗依从性不良的现象, 治疗依从性不良会给病人带来诸如治疗失败、病情不能控制、并发症发生率高及增加家庭、社会负担等, 同时也降低病人生存质量[10]。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分析:在希望理论模式指导下通过电话随访和短信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 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有利于医患双方沟通, 医护人员通过沟通了解病人治疗、心理情况,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的辅导, 对病人进行个体化心理辅导, 改善病人的负性情绪, 降低不良情绪导致的消极态度, 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治疗依从性。

3.3 基于希望理论的电话及短信干预可提高乳腺癌病人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3个月、6个月后, 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 说明基于希望理论模式下的电话随访和短信干预能显著改善观察组病人的生活质量, 提示护理人员在对乳腺癌术后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应加强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挖掘病人自身的潜能, 以改善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4 基于希望理论的电话及短信干预可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说明实施基于希望理论的电话随访和短信干预能满足乳腺癌术后病人各方面的护理需求, 提高病人对护理指导的满意度。在实施基于希望理论的电话随访和短信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提高业务水平, 形成更加严谨的护理态度。通过电话随访和短信干预方法向病人传授其需要掌握的知识, 加强与病人沟通, 不断提高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提高病人的希望水平, 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琼, 刘爽, 李晓娜, 等.延续护理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院病人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31 (18) :146-147.

[2]章晓峰.家庭访视对改善乳腺癌术后病人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11) :149-151.

[3]王勤勤, 李海霞, 毕洪.美妍之家应用网络对乳腺癌病人进行出院后延续护理的探讨[J].当代护士, 2013 (10) :137-139.

[4]柴春燕, 陆亚青, 陶利群, 等.生命同舟俱乐部模式健康教育对乳腺癌病人及配偶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5, 29 (6C) :2070-2075.

[5]支芸, 徐晓敏, 张琳敏, 等.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对白血病病人希望水平和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 (28) :3392-3394.

[6]李泉清, 何开莲, 龙霖, 等.喉癌术后病人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35 (21) :21-23.

[7]徐芸, 张静, 王萍, 等.乳腺癌病人术前希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2) :73-75.

[8]杨艳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48-254.

[9]龚艳, 崔莉青, 蒋维连.医护合作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乳腺癌手术病人希望水平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 2015, 14 (7) :667-669.

上一篇:高血压脑出血偏瘫下一篇:促排卵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