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随访干预

2024-06-22

定期随访干预(共5篇)

定期随访干预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及定期随访对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140例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并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 对照组给予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定期随访。2组患者均以干预后1年为观察疗程, 比较2组患者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评分、健康行为依从性达标率及血压控制效果。结果 干预后, 观察组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在遵医嘱用药、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等方面健康行为依从性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对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及定期随访, 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有效促进日常生活健康行为的养成, 对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健康体检人群,护理干预,定期随访,血压控制效果

原发性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若血压控制不佳, 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研究显示, 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可降低15%~30%的心肌梗死以及40%~50%的脑卒中发病风险, 故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应通过控制高血压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但由于高血压患者对相关疾病健康常识缺乏正确认知, 治疗依从性较低, 严重影响了血压水平的控制。因此,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提高其正确认知, 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并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70 例通过健康体检发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及定期随访, 并与70 例仅进行护理干预的同病种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旨在探讨一种对血压控制更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0 月期间在我院健康体检后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0 例, 均符合2013 年《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中制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 例, 观察组男39 例, 女31 例;年龄43 岁~65 岁, 平均年龄 (57.5±4.8) 岁;体重49~87 kg, 平均体重 (74.5±5.2) kg。对照组男38 例, 女32 例, 年龄44 岁~65 岁, 平均年龄 (56.9±5.1) 岁, 体重51~86 kg, 平均体重 (73.8±4.9) kg。所有患者均为首次确诊原发性高血压, 筛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 需要立即治疗者。②沟通交流能力欠佳者。③不同意参加本研究者。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2 组患者均在通过体检确诊原发性高血压后给予护理干预, 包括:①高血压相关知识:通过面对面讲解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 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等, 普及防治措施, 让患者明白不良生活习惯及不遵医嘱服药对高血压的危害性。②饮食干预: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高风险因素, 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饮食, 控制盐的摄入, 每日不超过6 g, 多食蔬菜, 禁食腌制品, 少食肥肉及油炸食物, 控制体重, 戒烟戒酒。③运动干预:适度运动不仅具有减重、降压的作用, 同时还可巩固药物降压效果。指导患者根据其血压水平、年龄、体重、运动耐受性及爱好等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 如散步、快走、气功、太极拳等, 不宜进行长跑等剧烈活动, 活动量每次0.5 h~1 h, 运动时心率以 (170- 年龄) 为宜, 感觉不适应立即休息。④用药干预:需要服用降压药的患者, 指导患者遵医嘱按剂量、按时间服药, 不可随意停药及调整剂量。⑤心理干预:急躁、易怒等情绪可导致血压升高,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保持情绪稳定。⑥血压监测:嘱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 作为医生调整药物的依据。2 组患者均记录其电话号码, 以便联系。

对观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定期随访。除记录本组患者的电话号码外, 对有条件使用QQ、微信等现代化沟通手段的患者, 鼓励其以及家属加入随访专用QQ群、微信群, 自初次护理干预后, 每周电话随访1 次, 询问患者饮食、运动、用药等健康行为依从性情况, 对健康行为依从性差者予以再次健康宣教,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强化其依从性。自第2 个月开始, 每2 周电话随访1 次, 自第3 个月开始, 每月电话随访1 次, 在随访期间, 对血压仍较高者可建议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此外, 定期在QQ群、微信群发布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 鼓励患者在群内讨论高血压相关健康常识, 交流心得体会及患病感受, 发现对疾病常识认知错误者, 饮食不合理、运动方式或强度不合理者及时予以纠正和指导;并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如对经常忘记按时服药者, 可采取手机闹铃或家中显眼处放置提醒卡片的方法提示患者按时服药, 也可让家属督促按时服药。一年后对2 组患者血压及相关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3 观察指标

1.3.1 使用我院自制的 《高血压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对2 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评分, 该问卷包括高血压诊断标准、高危因素、保健常识、治疗方法、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 总分100 分, 分数越高表明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越好。

1.3.2 观察2 组患者干预后健康行为依从性达标率, 患者在观察期间能按要求基本做到遵医嘱用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适度运动、定期测血压、心态平和即可判断为健康行为依从性达标。

1.3.3 观察2 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5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干预前后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评分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分别失访2 例、7 例, 剔除相关资料, 实际各完成研究68 例、63 例。干预前, 2 组患者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干预后, 2 组患者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 组患者干预后健康行为依从性达标率比较观察组在遵医嘱用药、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适度运动、定期测血压、心态平和6 个方面健康行为依从性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 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效果比较干预前, 2 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2 组患者血压水平均显著降低 (P<0.01) , 观察组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 健康体检已经成为很多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实现自我保健的重要方式, 一部分人通过体检后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 但因为疾病认知不到位, 多数患者并未重视对血压的控制, 致使病情进展甚至引发各种并发症[2]。因此, 对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对提高血压控制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遵医嘱用药等健康行为均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因控制钠盐摄入可减轻血管对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及导致小血管痉挛的作用, 而运动有利于控制体重, 从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抑制胰岛素及钠离子的敏感性, 从而降低血压[3]。健康体检人群中初次确诊高血压的患者, 通过护理干预可获得相关防治知识,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 部分患者获得的高血压防治知识逐渐淡忘, 其健康行为依从性亦日趋下降, 导致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而在护理干预后通过电话定期随访, 以及QQ群、微信群等现代沟通工具的应用, 有助于患者从多种途径增强对高血压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 并在护理人员的督促下自觉改变不良健康行为, 从而提高血压控制效果。本文结果表明, 观察组在高血压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健康行为依从性达标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血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可见在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定期随访, 能明显降低血压水平。

总之, 对健康体检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及定期随访, 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相关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有效促进日常生活健康行为的养成, 对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血压联盟 (中国) ,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3, 21 (12) :1123-1149.

[2]郭璐瑜, 汤文英.健康体检后综合干预及定期随访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21) :33-34.

[3]陈霞.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人群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12) :2872-2873.

随访干预手足口病体会 篇2

1 随访干预的形式

除了患儿定期遵医嘱回院复查外, 一般采用电话随访和上门面对面随访干预两种形式, 对病儿家长开展卫生知识干预和行为指导。

2 随访干预的内容

2.1 心理指导干预

心理干预是随访干预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接影响随访干预的成败。

2.1.1 知识干预

针对居家治疗的轻症患儿, 动员和利用各种有效手段, 多渠道开展相应知识和信息的传播, 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1]。如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演示、张贴宣传画等形式, 使患儿家长了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掌握预防控制该病的方法,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技能, 帮助人们建立健康信念和行为方式, 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 维护广大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知识干预要有侧重点, 指导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进展情况, 一旦发现症状, 应及早到医院就诊。告知家长消毒方法和隔离时限, 使患儿家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

2.1.2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是一个为患儿家长提供减少焦虑和恐慌的信息, 以及有助于应对危机的建议的过程。有效的危机干预能够快速提高患儿家长应对、防范手足口病的意识及技能, 消除恐慌情绪, 保持社会稳定。掌握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情况, 要特别重视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意见和动向。借助电视滚动字幕、新闻报道、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 广泛深入地进行知识干预和告知防治动态, 大力宣传手足口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促使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产生正确的认知, 平复心理危机。要审时度势, 实事求是, 避免过度保证和许诺。对患儿家长紧张焦虑情绪、不恰当的治疗行为, 给予同情和理解, 设身处地为其着想, 调动患儿家长的积极性, 与患儿家长共同解决危机。另外, 有条不紊的工作秩序和沉稳的工作作风会给患儿家长带来安全感和信赖感。

2.1.3 责任干预

促使家长理解并密切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的防控措施, 避免传播他人, 防止疫情扩散。积极贯彻《传染病防治法》, 帮助患儿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 讲文明道德, 患病期间不到户外与其他儿童接触。

2.2 病家行为干预

应用最通俗、最易实施的方法指导患儿家长测量患儿体温、脉搏、呼吸, 对患儿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居室空气消毒, 演示护理皮肤黏膜的步骤, 防止因监护不周造成严重后果。

3 注意事项

3.1

随访医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充分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预防措施、工作动态及工作成效。了解防控工作中的典型事迹和人物, 可获得患儿家长的信赖感。

3.2

随访医师要满腔热忱地关心患者及其周围人群, 注意语言简洁、柔和、有亲和力, 恰当引导患者说话, 并及时、热情地回应, 使患者感受到信任和放松[2]。充分调动患儿家长交谈的积极性, 有利于随访干预的顺利完成。

3.3

加强流动儿童手足口病的随访干预是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紧紧把握以社会效益为主导的原则, 争取政府社会的支持。在各级政府领导下, 通过政府公安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部门的协调合作, 采用多种渠道随访, 可有效地提高随访率。

4 讨论

4.1

随访干预可提高家长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病能力, 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4.2

随访干预能减轻住院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改善家长对手足口病的紧张心理, 有益于维护儿童的健康成长[3]。

4.3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治愈疾病, 而且渴求维持健康。通过随访干预服务, 交流医患感情, 可使医务人员服务思想得到升华。

4.4

随访干预可全面提高随访医师的职业素质, 历练出良好的沟通能力, 更好地锻炼随访医师主动创新的能力, 为群众实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总之, 随访干预手足口病的措施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 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徐昌, 申涛, 孙谨芳.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幼儿看护人手足口病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9, 25 (6) :469-470.

[2]薛燕, 王翠萍.骨科护理路径式管理的理论探讨与实践[J].护理研究, 2004, 18 (2) :357-358.

定期随访干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7月开始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中, 对辖区十三个自然村18383人中对4260人的重点人群进行了健康体检, 并筛查出高血压患者903人作为对象, 每个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规定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 当面对所涉及影响高血压用药依从性的几个因素进行调查 (对不方便者采取上门服务) 。

2 原因及负性心理分析

2.1体力劳动代替体育运动, 活动强度越大越好农村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运动时大强度, 大消耗, 血管内脂类物质堆积越少, 血管就不会硬化, 血压自然下降。但是, 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大强度的运动可以使体内儿茶酚胺大量分泌, 血压迅速升高, 诱发心绞痛, 心肌梗塞, 甚至脑卒中, 引起猝死。

2.2食盐高盐膳食是我国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世代居住的区域已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当地农民喜欢喝熬茶及食腌制酸菜食品, 事实上这些食品中所含的盐大大超标。

2.3 烟、酒、情绪激动等因素影响血压已被患者所熟知。

2.4 药物的服用方法

2.4.1 病友之间的交流, 觉得别人的用药效果显著, 对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不信任。广告效应, 由于虚假医疗广告, 好多农村患者宁愿相信广告也不相信医生, 对治疗初期产生抗药心理。

2.4.2 由于经济原因, 把医生选配好的药物自行更换。

2.4.3 药物不良反应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就会停止服用药物, 而影响治疗效果。

2.4.4 思想不重视有些人轻视病情, 没有把医务人员的话记在心里, 不按时服药, 服药期间还抽烟、喝酒, 甚至拒绝服药。有的患者不注意血压监测, 有的患者血压高服药, 血压不高就停药, 还有很多患者迷信中药、偏方, 即使效果不佳也不注意调整。

2.4.5 市场销售的降压帽、降压手表等保健品可代替降压药物的作用。

2.4.6 记忆力差很多农村患者知识结构差, 医学知识更差, 对复杂的用药方法接受能力差。

3 随访干预

3.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进行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应注意符合农村患者的心理特征, 采用灵活的方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实例的方式对患者介绍成功经验, 定期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要重点强调长期规律用药的重要性,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高血压是终身疾病。若长期规律用药是可以控制的, 告诉患者饮食上限制食盐和脂类的摄入, 限酒戒烟;适当劳动。

3.2 纠正患者思想行为上的模糊概念,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部分患者认为血压增高时头痛头晕, 通过吃药打针即可降到正常, 症状消失后不再继续服药。所以要把正确服药方法灌输给患者和家属, 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能主动自愿接受健康指导和干预。患者的自我监测血压次数越多, 就会越来越少忘记服药的次数, 从而用药依从性提高。

3.3 针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服药期间密切观察, 一旦有不良反应时对症处理, 待调节正常后继续服药治疗。例如, 事先告诉患者服药“卡托普利”后有咳嗽等副作用, 停药后症状消失。消除患者的恐慌心理, 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坚持服药的必要性。

3.4 做好心理治疗, 配合药物治疗

对患者讲明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是控制血压的武器, 不要使精神过度兴奋, 保持平和心态。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对策, 根据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如焦虑、抑郁、急躁等进行心理教育, 使其积极配合药物治疗, 以达到最满意的药物疗效。

4 讨论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我们通过对辖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认为, 了解农村高血压患者服药的心理, 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同时将健康教育和心理安慰融入其中, 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安慰、支持。并让家属积极参与, 让患者和家属掌握较多的高血压知识, 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干预手段。

摘要:通过对农村高血压患者服药心理调查及有效的随访干预, 提高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 增强服药依从性, 提倡遵医行为, 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随访干预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12月武昌区周边20个社区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人106例,男50例,女56例;年龄42岁~89岁(64.35岁±10.20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62例,房室传导阻滞(AVB) 34例,SSS合并AVB 1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5例,初中42例,高中及专科22例,本科及以上7例。剔除条件:①有精神或意识障碍等不配合者;②生活不能自理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将武昌区周边20个社区,随机设10个社区中的病人50例为干预组,另10个社区中56例为对照组,两组为同期植入起搏器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随访方法

按常规随访,术前即建立病人的个人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心电图结果、起搏器植入时间、起搏器生产厂家、型号、起搏阈值、脉宽、阻抗、感知、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术前讲解有关起搏器的知识,包括起搏器植入部位及过程、作用原理、术前及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发放《起搏器植入手册》,并根据宣传手册详细讲解起搏器的一般知识,如家电产品中的电视机、计算机、冰箱、热水器等可正常使用,使用移动电话注意距离起搏器15 cm以上,不能做核磁共振、电疗等诊疗方法,如必须做,需与植入起搏器的医院联系,看可否经调试后再使用。绝对禁止接近电台、电视发射站、发电机、变压器等。教会病人自测脉搏,最好在每日清晨或晚间安静状态下测量,数足1 min并予记录。耐心和病人交谈,评估病人心理及躯体状况,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心理护理及专科护理。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电话通知病人到医院行起搏器功能测试及随访,由1名专科医生或长期从事介入护理的护师负责完成,根据病人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1.2.2 干预组社区随访方法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随访基础上行社区随访,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组建社区随访小组

由心脏介入专科有经验的副主任护师任组长,组员包括心脏介入专科高年资主治医生1名、专科护士2名。组长负责组织,拟定社区随访健康教育计划,联系社区,通知病人,社区集体讲课;护师协助组长工作,与病人一对一讲解;主治医生负责病人治疗与指导,解答医疗用药等疑问。

1.2.2.2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电话预约行社区随访,建立社区起搏器植入病人的档案,取得社区医生、护士协助,预约好病人后并要求家属、陪护和有意愿的社区居民参加。在社区提前布置好教室,室内张贴宣传画,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相关知识、起搏器植入术后注意事项、健康运动及生活的方式,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创造出使病人感到愉悦的气氛;组织起搏器相关知识讲座,指导病人健康的行为,组织小组讨论,发放宣传册,播映多媒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将一对一讲解与集体讲座相结合,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的优势。对特殊情况不能到社区的病人行居家随访,对病人和家属进行起搏器相关知识培训,评估病人及家属对起搏器知识、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掌握的程度及病人自我护理状况,对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直到病人和家属掌握为止。与家属交谈,协助改善病人与家属的关系,鼓励家庭成员支持病人,加强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体系。全面准确评估病人的整体情况和健康需求,包括病人的不适症状、健康愿望、家庭环境等,以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

1.2.2.3 心理指导及行为干预

在一对一的交谈中,耐心倾听病人心声,通过交流,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指导病人如何化解和处理生活中及心理上的困惑,让病人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给病人列举身患疾病因心理健康而长寿的实例,讲解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使病人正确面对现实,学会对自己和他人宽容,善待自己。指导病人掌握正确评估自己身体状况的方法,手把手教会病人自测脉搏,医、护、患及家属互动,直至病人熟练掌握为止,指导病人养成定期测量并记录脉搏频次的好习惯,数1 min,如频率慢于所设置频率,应及时就诊。合理安排日常活动,根据病人原发病、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其他合并疾病来调节活动量。

1.2.3 评价方法

两组均于出院前和植入术后6个月、12个月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定。①病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形式、诊断、病程及医保状态。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 [2],共36个条目,8个维度,分别为躯体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按照各条目的权重得到量表的粗分,再将粗分转换为0分~100分的标准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③问卷由小组成员专门培训后运用统一的指导语,让病人充分理解后自行填写,对不识字或视力不好者,由调查者负责询问、讲解后并协助填写完整,问卷填好后即刻收回。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6.4%。

1.2.4 统计学方法

干预前两组病人人口学资料采用χ2检验。社区随访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起搏器自应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植入心脏起搏器已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3],但由于病人对起搏器相关知识缺乏,加上植入起搏器使病人花费较大,增加了心理压力,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文献报道,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情不变的占30.0%,变坏的占35.8%,外出减少的占30.0%,社交减少的占30.9%,植入前不敢做的活动减少的占31.6%,说明常规的随访健康教育模式远远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躯体都未达到理想状况[4]。起搏器植入病人以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记忆力、听力不同程度减退,导致老年病人理解力与接收能力及记忆力差,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难度[5],常规随访在形式上单一,医护人员有限,缺乏病人间的讨论互动宽松的平台,社区随访弥补了常规随访的不足,医护为一个小组,由不同层次人员构成,根据病人不同文化层次背景分别采用不同表达方式和语气,且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病人在心理上和躯体上处于最佳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出院前8个维度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6个月、12个月除术后6个月BP评分无明显增加外,其他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基线,提示两种方法均有效。正如王红幸等[6]报道,健康教育对改善起搏器植入病人术后生活状态有积极作用,说明学习起搏器相关知识,可以使病人避免不必要的生活限制,病人能用正确的知识管理自己。虽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值同时提高,但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除术后6个月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实起搏器植入病人定期去医疗机构接受随访存在缺陷和不足。国内病人普遍对起搏器受外界干扰的顾虑较大[7],对起搏器功能缺乏认识,不良心态及起搏器植入后做事过于谨慎,各种活动和行为受到限制的较多,直接影响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BP在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由于本组病人年龄偏大,部分病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尽管起搏器的植入改善了病人疾病的自觉症状,特别是通过社区随访,心理状态上的改善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疼痛阈,健康的运动减轻了病人的不适症状,但起搏器的植入毕竟具有一定创伤,部分病人在术后6个月内有囊袋局部不适或不同程度的术侧臂膀疼痛,有的病人则是因术侧上肢不敢活动,造成肩部肌肉僵硬、牵扯痛,社区随访中对这部分人群更加注重对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心境的重要性以及分散疼痛注意力的方法,如参加社区活动,多与家人及他人沟通;活动不必太过拘谨,术侧除不能高举、提重物和剧烈的活动外,可和健侧一样做事活动;推荐收听、欣赏轻松愉快的音乐。音乐疗法可明显降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不适感,提高其舒适度[8]。干预组在术后12个月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区健康教育环境宽松,气氛活跃,讨论和相互的演示加深了记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体讲课时,把起搏器知识掌握比较好、生活质量评分高的病人作为典范,介绍自己的经验,谈体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活动不便或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社区宣传教育者行居家随访,体验病人生活处境,了解病人家庭成员的状况,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加强家属对起搏器知识的掌握,充分发挥家属的督导作用,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提醒督促,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使病人保持良好心态。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照料技巧的指导,指导病人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使病人从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随访延伸了护理的服务功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范畴正从病区扩大到社区和家庭,形成了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式服务,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和社区参与将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9]。且起搏器植入后病人更多时间生活在家中和社区,由此展望,社区随访机制将不断完善,给予病人起搏器知识详细的指导及心理、行为指导,将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锦军,黄鹤、杨波,等.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及医疗费用调查[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11,25(1):38-40.

[2]张代民,刘志华,郭涛,等.SF-36健康调查问卷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141.

[3]俎德玲,诸葛毅,屠晓敏,等.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436-438.

[4]王红幸,史定妹,余爱萍,等.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11-13.

[5]罗春燕,史月田,贾长宽.复述式健康教育在非识字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3):78-79.

[6]王红幸,史定妹,余爱萍,等.起搏器置入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2):77-78.

[7]陈若涵,刘志敏,唐闽,等.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08,10(5):370-373.

[8]宋蕾,刘连凤,韩丽娟,等.音乐疗法对初次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2):1-3.

定期随访干预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住我科新生儿监护室的高危新生儿48例, 男28例, 占58.33%, 女20例, 占41.67%。出生体重最轻为1 600 g, 最重为3 750 g。分娩方式:顺产32例, 占66.67%, 剖宫产16例, 占33.33%。孕28周~39周。第1胎33例, 占68.75%, 第2胎11例, 占22.92%, 第3胎4例, 占8.33%。

1.2 方法

1.2.1干预措施以家庭为基础与医疗相结合, 以指导教育父母为主要教育内容。

1.2.2针对干预的家长解释并阐明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以取得配合, 自入院后24 h内了解患儿入院情况、家庭情况, 完成基本的资料收集, 并对其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做入院宣教。

1.2.3病情稳定后由责任护士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指导, 鼓励患儿父母参与护理, 可通过让家长看录像以及模拟人的操作, 指导父母育儿知识如:如何抱孩子、喂养、换尿布、沐浴、新生儿抚触等, 然后通过他们在模拟人或孩子身上操作反馈他们掌握的情况。

1.2.4出院前完成问卷《出院高危新生儿家庭需求和关注点的问题》, 同时评估, 由责任护士、随访护士、护士长一起针对住院过程进行总结, 针对不同家庭制定出院计划及出院前的护理操作培训计划, 完成高危新生儿出院后的护理培训。提供咨询电话、预约电话随访、门诊随访, 将出院手册发给父母, 嘱妥善保存, 回家后认真阅读, 嘱每次来院时带在身上, 以便护士在每次约见时进行一部分宣教, 并在手册的宣教目录上双签字, 出院前完成所有项目的宣教, 对家长的疑问进行解答。

1.2.5出院后按鲍氏[1]编著的大纲进行, 按如下形式:初评估-干预-再评估-指导干预-再评估-干预……最终评估, 干预的实施仍以家庭为基础, 通过定期到医院、随访电话联系等形式了解干预实施的情况, 并指导干预。

1.2.6定期进行常规体格检查:测身高、体重、头围等以了解发育情况, 监测免疫接种、听力筛查、眼部检查等情况, 同时评估-指导干预。并进行智能发育和动作发育的评估, 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指导干预, 智能发育评估采用美国盖塞尔 (Gesell) 发育量表[2], 随访中发现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转诊。

1.2.7对高危新生儿 (长住户口) 家庭的需求关注点及照顾能力进行评估, 并对随访过程予以监测和指导。

2结果

2.148例高危新生儿出院后2周门诊随访:43例占89.58%的家庭能掌握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并能独立完成相关护理操作, 5例占10.42%的家庭对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基本掌握, 部分护理操作需要协助完成。

2.2 48例高危新生儿无1例在出院后2周内再次入院, 因疾病再住院率与急诊率为0, 有1例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和行为迟缓, 目前正在接受指导, 效果满意。

3 讨论

3.1早期干预, 提高生存质量

3.1.1我国每年2 000万新生儿中约10%属于高危新生儿, 而其中约有一半婴儿的高危症状在首诊时被忽视, 对其此后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高危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对他们的护理不同于一般正常新生儿, 而且对于他们的主要照顾人———父母来说, 由于孩子的病情危急使他们慌乱, 不知所措, 盲目听从旁人的意见, 这样容易导致高危儿出院后因照护不周而重新住院或再次就诊, 甚至死亡。高危新生儿的早期干预是指对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家庭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通过医疗、保健和教育干预, 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促进智能发育[3]。

3.1.2我科采用以家庭为基础, 与医疗相结合的干预模式, 以指导教育父母为主要教育内容的综合干预方法。医务工作者在抢救患儿生命的同时也要考虑其预后, 如何提高其生存质量对我们是个很大的挑战, 况且在问题出现前给予及时的处理, 往往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早期干预还可减少家长的很多麻烦和节约大量花费, 因此建立此种模式的健康指导很有必要。

3.1.3围生期的各种高危因素不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不良的影响, 而且对家庭来讲是一个应激, 家长对如何抚育和培养新生儿不知所措, 此时医务人员的帮助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提供更适合高危新生儿的发展性护理计划, 我科护理小组针对每一个个体的需要给予综合评估, 鼓励患儿父母参与护理, 根据不同需求和关注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 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如集体培训、个体专业训练、电话咨询和联谊, 及时解决不同家庭的各种疑问和补充“新”知识, 使家长形成健康、科学和积极的养育孩子的态度和行为。

3.2定期随访, 促进生长发育及改善预后

3.2.1高危新生儿的预后各不相同, 但一般与病因、早期的病情轻重、早期康复治疗是否到位密切相关。从新生儿期开始的定期随访, 可以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问题, 预防发生后遗症, 减少或减轻后遗症。

3.2.2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智能发育和动作行为发展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指导干预。高危新生儿在发育过程中, 发生智力发育落后和行为异常的情况要比正常儿高若干倍, 且多项高危因素造成发育障碍的可能性大大增加[4]。所以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智力监测尤为重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发育落后的儿童以便早期干预, 使这些孩子的智力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随访中仅1例患儿有智力发育落后和行为迟缓, 经过康复指导, 效果良好。

3.2.3门诊随访中, 除了评估、指导干预、再评估外, 还告知家长2岁前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代偿力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5], 易受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育儿刺激对脑功能和结构无论是在生理和生化上均有重要影响[6]。随着婴儿不断生长发育, 应不断指导家长认识智能发育规律, 并让家长了解育儿刺激应随小儿成熟而不断变化, 指导家长利用各种机会和游戏动作与小儿说话, 根据各年龄段不同的发育选择不同的玩具, 促进患儿的智能发育。无论早期干预还是早期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 父母是儿童有效的教育者,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高危儿的发展, 家长的决心和配合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3.2.4早期干预是促进康复的关键, 以在家庭中进行干预为主要形式, 完善的出院支持、系统的定期随访, 尽可能地使高危儿的发展达到最佳水平, 提高其生存质量, 让更多的高危儿及其家庭受益。

参考文献

[1]鲍秀兰, 孙淑英.挖掘儿童潜能始于零岁——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 130

[2]沈晓明, 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12

[3]王惠梅, 师晓红, 张红, 等.健康教育对高危新生儿父母养育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 2003, 19 (10) :743~745

[4]周雪娟, 罗燕莉, 郝素媛, 等.高危新生儿智力发育的随访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33 (5) :449~451

[5]薛红, 刘世新, 何慧静, 等.深圳特区高危新生儿管理形式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 13 (3) :216~218

上一篇:馆信息服务下一篇:企业会计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