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分析

2024-08-21

随访分析(精选12篇)

随访分析 篇1

为了探讨高危因素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文对468名高危儿进行了生长发育和治理筛查随访,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68名新生儿。

1.2 方法

出院后每位婴儿建立儿童体检卡, 分别在生后每个月到儿保科进行健康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和智力筛查。

1.3 高危儿的标准

广义的高危儿指已发生和可能发生危害现象的新生儿[1]。本文主要讨论早产、低体质量、窒息3种主要高危因素对婴儿的影响。

1.4 脑瘫诊断标准

小儿脑瘫 (cerebral palsy, CP) 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2]。

1.5 智力筛查具体标准为

DQ≤69为异常;70~84为可疑;DQ≥85为正常。分运动能区、社会适应能区和智力能区3部分。

2 结果

2.1 高危因素与生长发育间的关系

168例早产儿生长发育监测, 约92.36%婴儿能在6月前达到正常。74例低体质量婴儿生长发育监测发现, 83.96%婴儿在10个月前达到标准, 13.82%婴儿在10~12个月达标, 2.22%婴儿在12个月前未达标。196例出生窒息的婴儿在生长发育监测中, 98.62%的婴儿按生长速率生长。

2.2 高危因素与智力筛查的关系

168例早产儿中, 胎龄<35周46例, 其中在3个月智筛异常者22例, 在6个月智筛异常者16例, 6个月时脑瘫诊断病例2例。到12个月龄时, 智筛异常8例, 脑瘫诊断病例4例。74例低体质量婴儿中, 极低体质量儿12例。在1~12个月智筛检查中, 发现异常患儿4例, 脑瘫诊断病例1例。196例窒息儿中, 中重窒息儿58例。在1~12月智筛检查中, 异常患儿38例, 脑瘫诊断病例16例。其他高危因素30例, 在1~12月智筛检查中, 异常患儿6例, 脑瘫诊断病例2例。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 对生长发育影响最大的高危因素是:低体质量。对智筛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中重度窒息。

3.1 重视围生保健, 提产科质量, 是减少高危儿出生的关键

大力宣传围生保健和住院分娩的重要性, 让每个孕妇了解围生保健对婴儿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并坚持做围生保健。在围生期若存在高危因素, 一定在医师指导下, 积极配合治疗, 把高危因素降低在最小控制范围。医疗保健机构应该建立合适的运转系统, 让高危儿一出生就能得到有效救治, 出院后能得到及时随访。

3.2 做好儿童保健工作, 全面监测高危儿生长发育, 是早期发现脑瘫患儿的重要措施

高危儿 (早产、低体质量、窒息) 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生后即住院治疗。对高危儿的生长发育监测在某些新生儿科医师未引起足够重视。高危儿随访是儿童保健科工作之一, 存在科室间脱节, 未能形成有效运转链。致使部分高危儿长到1岁多, 不会走、来就诊, 错失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因此, 医疗保健机构要特别重视高危儿的全面发育, 建立高危儿的长效随访机制, 把高危儿的随访工作落到实处。智力筛查既可以发现各种有害因素造成的轻微脑损伤, 成为观察治疗效果和反映康复程度的敏感指标;又有利于智力的早期开发, 促进代偿性康复。智力筛查在一定程度上重于生长发育监测, 应引起医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3.3 高危儿随访工作, 任重道远。

尽管国家近几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已明确了6岁以下儿童免费体检, 对高危儿的体检做出了明确转诊规定, 但在很多基层未能确实开展此项工作, 只是流于形式,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免疫接种。加上人民群众对生长发育监测的意义不了解, 总认为只要计划免疫接种就行。造成即使国家免费服务, 他们却不愿意接受。另一方面, 智力筛查工作在很多地方未开展, 不能很好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 也是造成高危儿随访工作不能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致使部分婴幼儿到:1岁不抬头、不会坐;1岁半不会站等情况来就诊。给婴幼儿、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 做好高危儿随访工作, 需要医疗保健机构、医师和社会的共同努力[3], 期望对高危儿的异常表现, 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08.

[2]林庆.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4) :262.

[3]高志平, 贾宁.小儿脑瘫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 :149.

随访分析 篇2

术后随访能及时了解患者在麻醉中的感受,及时发现可能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结合患者麻醉后的整个病情变化,总结麻醉经验与教训,在以后的麻醉工作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我科自实行术后随访制度后,经每月随时抽查十五例患者的术后随访;主要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有的麻醉医师未能到患者床旁随访;

2.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能说明自己的身份及随访目的; 3.在术后随访的过程中,随访过于简单。

科室根据以上情况,制定整改措施、严格要求并实行相关奖惩规定: 1.麻醉医师术后必须到患者床旁进行随访,详细询问患者的情况; 2.在随访时,必须告诉患者自己的身份、随访的目的;

3.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在随访中有侧重点,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变化。

随访分析 篇3

【关键词】 冠心病;电话随访;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53-02

据WHO统计,每年死于冠心病(CHD)的患者高達120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4,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杀手”[1],而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危重症之一,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许多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得到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病情康复很快。但患者出院离开病房以后,随着时间的推延,对医生护士的嘱咐将逐渐淡忘,依从性降低,成为当前出院患者的较普遍的现象和健康教育的重点。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是利用电信工具,在护士、患者、家属之间直接建立互动关系,在了解病情的同时,关注疾病的转归,对患者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护理干预,将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及预防保健紧密联系在一起,可满足患者个体化的护理需求,得到患者的欢迎。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2011年在心血管介入科治疗出院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50),2组平均年龄(62)岁,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绞痛、心肌梗死例数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出院后给予一般的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由专职的护理人员建立医患联系卡,单独保管,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及时记录患者疾病的信息,为患者随时提供电话服务。电话随访的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情况;是否遵从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提供防病治病知识及心理生理支持;指导患者合理运动;提供健康的饮食指导,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急救意识。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2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病死率、再次住院率。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见表1-3)

本研究显示,在观察组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病死率、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对出院患者电话随访,为其提供系统科学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觉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3 通过对出院患者的电话随访,发现了不少的影响因素

3.1 话号码登记有误 电话号码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随访效率。

3.2 随访人员 随访人员的语言、语气会影响到电话随访、陌生的声音也会影响到随访。

3.3 访内容 随访内容不切合实际也有一定的影响。

3.4 随访时间 随访时间和打电话的时间对随访也有一定的影响。

4 讨 论

通过随访调查可以看出,出院病人进行电话随访,病人很满意,也确实起到加强沟通,促进护患理解和信任的作用,提高了病人对医院、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促进了病人康复,但也可以看出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随访效果。

4.1 为了提高随访效果要做到准确联系保证随访效率及随访的连续性,电话随访最关键的是要电话联系要准确,希望病人真实地填写电话内容,最好能与病人直接联系;要熟悉病人,保证随访内容的针对性,每次随访责任护士都要有计划、有目的,随访前要熟悉病人的治疗情况,查阅病人相关资料,以便随访时有的放矢。要因人而异,确定随访时机和时间,对于一些特殊病人、有工作的病人、农民、都应该根据其不同的作息时间安排好随访时间,对于病情较重、放弃治疗的病人应尽早随访,间隔要短,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给予康复指导和心理支持。要强化服务,提高业务素质水平,取得病人信任。最好是患者的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因为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熟悉患者病情,在住院期间已与病人建立信任,随访时病人愿意与之沟通。同时要不断总结经验,强化服务意识,改善随访态度、语言、语气,改进随访技巧。

4.2 通过电话随访有助于促进患者对健康指导的依从性。患者的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医嘱、指导的服从或遵守[2],表现在患者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患者的依从是治疗有效性的基础。依从性低是当前出院患者的较普遍现象和保健重点,有人认为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3]。当患者出院离开病房以后,随着时间的推延,对医生护士的嘱咐将逐渐淡忘,依从性降低。护电话随访有助于促进患者对健康指导的依从性。护理电话随访能维持其对治疗的依从态度,使之继续较好地遵守医嘱。调查显示,100%的患者不同程度地遵从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说明电话随访能督促患者遵从健康指导的内容,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有报道约84%的患者表示愿意接受随访和健康教育[4]。这种对出院随访的认识反映出患者与医护人员保持长期合作关系的意愿,使冠心病的治疗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更大的改善,真正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从而使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4.3 通过电话随访,可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诊治方法和相关研究进展,提高患者急救知识。因此,患者急救意识的提高,早诊早治能降低疾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4.4 通过电话随访,可对冠心病出院后患者的再住院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戒烟:吸烟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可使低密度脂蛋白增加,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5]。因此护理人员定期电话随访,积极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使患者思想上高度重视,主动放弃吸烟和减少被动吸烟,使生命质量提高,可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②控制血糖:糖尿病使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嘱患者及时监测血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节饮食。③控制血压:高血压可使CHD的机率增加,特别对有家族史的患者。④控制体重:应控制每日的饮食总热量,维持热量平衡,保持适当体重,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⑤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钾、镁,其中的纤维素不但能减少胆固醇的摄入,且能防治便秘,从而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⑥低盐低糖饮食:无论有无高血压,均应低盐饮食,每日的食盐摄入量<6g,不吃或少吃咸菜和腌制品。高糖饮食可引起肥胖和高血糖,两者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降低上述危险因素的发生,相当于有效作好冠心病的二级预防,降低了再住院率。

4.5 电话随访可以给患者合理的运动指导和有效心理支持。运动锻炼是许多心脏病患者康复计划的基础,并可降低患者抑郁症状,降低死亡率。运动时间一般为20-30min,运动频率每周3-5次,还应根据患者的个体需要和兴趣功能状态而定。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是最有效心理支持常见的心理障碍,并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使他们了解心理因素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系[6]。教会他们使用想象疗法,音乐疗法和肌肉放松各种疗法。减轻心理负担并积极于家属沟通,使家属了解心理健康对疾病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患者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自身价值,利于患者,降低心血管病时间发生率。

4.6 电话随访有助于患者加深对护士角色的认知。电话随访这种形式,发挥了护士善于沟通的特点,体现了护理人员的知识、才能和人文素养,树立了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使患者对护士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扩大了护士的内涵,提升了护士的形象。

4.7 對心血管病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的意义。心血管病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反复发作性、易发生突发事件等特点。对出院后的心血管病的认识,从而也有效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宁,熊英.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01-803.

[2] 刘琳,岳淑英,李金丽,等.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30-332.

[3] 刘贤臣.论患者的依从性.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5(4):327.

[4] 王银玉,姚必风,刘红梅,等.手术患者出院后随访与健康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40-341.

[5] 赵光红,曹青.女性心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2003,38(10):778-780.

基于随访跟踪的手术疗效分析平台 篇4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许多医院相继建立起医院范围的信息系统,为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医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医学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但是目前,对这些信息的利用还远不能令人满意,更是极少用于辅助医生临床决策。随访系统是对医院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随着医疗工作的开展,随访工作量日益加大,设计完善的随访系统是科学、准确的做好随访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国内外对于随访系统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的研究也只是开发随访录入系统,更不用说利用随访收集到的资料总结分析,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验证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否得当。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基于电子病历及随访系统,开发手术疗效分析平台,即以现有的医院信息系统为基础,采集某医院近五年收治人员的数据,按照治疗方案、各种年龄段、治疗结果、出院后康复情况等进行必要的分类,提取其中的数据并分离出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案,用统计方法进行挖掘,反映不同手术方案的不同治疗效果,成为临床医生决策的依据。

1 系统结构设计

通过数字技术,把以往的各种案例资料和模糊的经验知识存储到数据库中,构建临床治疗方案知识数据库,然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从中挖掘出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的经验知识和优化知识,保证临床治疗的知识继承,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促进医院的发展。

1.1 体系结构

本系统在分析临床医生诊疗疾病过程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一般模型和形象思维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基于随访跟踪的手术疗效分析平台的体系结构,如图1。

1.2 随访跟踪

随访系统是对病案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充分运用病案管理的信息资源。随着医院医疗工作的开展,随访工作量日益加大,设计完善的随访系统是科学、准确的做好随访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随访系统是对医院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随着医疗工作的开展,随访工作量日益加大,设计完善的随访系统是科学、准确的做好随访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国内外对于随访系统的研究并不多,国内的研究也只是开发随访录入系统,更不用说利用随访收集到的资料总结分析,探索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验证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否得当。

(1)日常操作

日常操作包括随访录入、随访记录管理。

(2)随访业务

包括随访发信、随访发信提示。系统自动生成随访时间,进行随访,填写生存情况、生存时间、复发症状、复发部位、死亡原因等相关数据;随访发信提示(根据首页随访的期限,到期没有随访的系统自动提示)。

(3)查询统计

根据首页的基本信息、随访信息(30多项信息)随机进行组合查询和打印,提供姓名模糊查询。能准确快捷的提供某病人各次随访的详细资料;本系统具有下列不同角度的信息选择和统计功能:统计某病种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统计某病种不同治疗手段的生存期;统计某病种复发、转移情况;统计某病种的男女比例;统计某病种在各年龄段的比例;统计某病种发病情况;统计各时期病例随访例数,多次失访例数,随访死亡例数,未复电、复信例数等;统计某地区各病种发病情况(流行病学统计)。

(4)字典库维护

包括一般情况字典库、症状表现字典库、诊断意见字典库、转移部位字典库、死因字典库、随访方式字典库、停止随访字典库。

1.3 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分析

1.3.1 生存率分析

生存率的计算有许多方法,常用的直接法、小样本资料的乘积限估计法和大样本分组资料的寿命表法。[25]

(1)直接法

直接法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undefined

式中,P代表生存率;后一下标表示刚满时间,0即开始观察的时点;前一下标n代表观察经过的年数;nP0即表示随访开始经过n年之生存率。

(2)小样本资料生存率的乘积限估计法

对于长期随访的病人资料,如果病例不太多,而且可以推算出每例实际观察的确切存活时间,这时可用小样本资料生存率的乘积限估计法(product-limit estimater),该法是Kaplan-Meior法。

1.3.2 改进的生存率计算公式

使用以上的方法能算出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率,但有些患者的生存时间虽长,但生存质量并不好。Torrance认为人的寿命由二个重要部分组成:生存的数量和生存的质量。前者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年数,后者是从出生到死亡每一个时间点的质量,两者的综合指标是“调整质量寿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s)。近二十年来,医学工作者不再只靠测量病人的生存时间长短来评价医疗效果,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生存质量的测定。Till等建议癌症病人疗效的测定应同时包括生存数量和生存质量。当两种治疗所获生存时间差不多时。生存质量测定将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Selby认为在临床试验中,当两种治疗的生存率差不多、但其中一种的毒副作用较大;当两种治疗的其中一种有较好的生存率但同时具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时,应采用生存质量评价。我们目前所采用的生存时问、生存率、生存分析等方法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数量指标和量的分析。[26]。

基于此,本论文对生存率中的直接法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生存质量的权值Wi(0

undefined

1.4 治疗方案知识库

1.4.1 规则的表示

获得知识以后就需要对知识进行表示。知识表示是对给定事物的一种约定描述,是知识的符号化过程。通常,知识库中的知识主要以规则和对象的形式存在。在实际应用中,知识表示可以采用谓词逻辑方法、产生式规则法、框架法以及面向对象方法等。

产生式规则是专家系统中使用最多的知识表示方法,其一般形式如下:

IF (P1) [,AND (P2),AND (P3),…,AND (Pm)]THEN(Q)

这里,Pl,P2,…,Pm 表示各个产生式的前提,也可称为条件、前提条件,Q 表示产生式的结论及动作,也可称作后件。整个产生式的含义是:如果前提 P(P至 Pm)被满足,则可推出结论 Q 或执行 Q 所规定的操作[30]。

在规则表达时,按顺序、相应条件自上而下组织规则,这样在后面的推理中避免多余重复的结果,比较符合专家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面向对象方法是利用面向对象中的类和对象来表示知识。面向对象中的继承性很自然的表示了分类,而它的继承性和封装性使知识表示具有很强的可扩充性,同时也具有清晰性和简洁性。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工作是区分对象和类,其知识抽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识别知识领域中的对象,然后把具有相似属性和操作的对象归并成一类,层层抽取,层层归类,直到无共性为止,最后形成知识模型。

由于医学知识范围广泛,类型复杂,在比较各种知识表示方法,并具体分析系统知识库的基础上,本系统的知识表示主要采用产生式规则法。

用产生式规则方法,将治疗方案知识分别整理成一条条规则,放在知识库中,然后经过推理去寻求答案。

1.4.2 知识库的构建

知识库是用于存放用户提供的初始事实、问题描述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得到的中间结果、最终结果、运行信息(如推出结果的知识链)等的工作存储器。数据库的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求解题的开始时,它存放的是用户提供的初始事实;在推理过程中它存放每一步推理所得到的结果。

2 手术疗效分析实例

2.1 数据准备

系统接收病历病案首页、病人病史等资料,生成随访原始库。本例包括235个直肠癌病人,数据中含71898个数据元素,如图2为胃癌直肠癌的病案首页数据,图3为手术记录数据。

2.2 数据预处理

2.2.1 数据清理

医疗数据本身具有与其他应用不同的特性,有时可能存在错误。所以从不同的操作型数据源中抽取、清洗、转换和装载数据到数据集中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过程。通常要消耗整个过程的70%左右的工作。下面就以选取的直肠癌手术数据转换到数据库数据为例,叙述手术数据预处理过程。

(1)填充空缺值。

患者的病历记录没有“遗传病”,将遗传病字段置1,入院记录中没有实验检查记录的,从病程记录中抽取补充。如“血常规提示:N73.4%、L18.2%、HCT36.0%、MPV13.8fL、余正常。”在血常规表中填入抽取的对应数据,实验检查值范围的值分别填入2(高)、3(低)、3、2、1。

(2)纠正非法值。

实验中发现数字“1”和字母“l”、数字“0”和字母“O”容易混淆,而且此类错误用肉眼很难发觉,因此尽可能恢复其正确性必须使用特定的方法。

(3)纠正不一致数据。

原始数据中除了缺失数据外,还存在一些不一致的数据。实际上,某些数据项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这种相关性来查找并纠正这些不一致性的数据。

2.2.2 数据转换

数据变换将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以适合数据的再处理。在抽取出来的数据中,涉及到要转换的数据大多是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如:直肠癌Dixon根治术(吻合器法)、直肠癌根治术,dixon手术、直肠癌根治术(mile),数据保存时转换成:直肠癌根治术(Dixon)、直肠癌根治术(Dixon)、直肠癌根治术(Miles)。

2.3 随访跟踪

随访人员根据住院号、姓名、疾病编码、出院时间、末次随访时间等调出病人的基本情况,记录病人健康状况、症状表现、疾病的转移部位、死亡原因、生存时间等。

2.4 知识库

系统的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以生存率权重优先,给出前四种结果,其中SurvivalRate为3年生存率。

在这部分中,分析中使用了四年的直肠癌病人的病历数据。但文章中所应用的技术不局限于某一类疾病,对其他疾病进行分析也同样适用。

3 结语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对基于随访跟踪的手术疗效分析平台的研究与设计。通过对肿瘤患者的跟踪随访,记录出院后的数据,收集了病人的随访数据。医生通过疗效分析平台可以了解到某个疾病某种手术方案以往病人的治疗情况,以此作为辅助手段,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取得某种疾病可选择的手术方案,并籍此提高手术疗效,达到了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摘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以医院信息系统的临床信息为数据源,在获取患者出院后相关信息的随访跟踪基础上,以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式,构建半自动化的、基于随访跟踪的手术疗效分析平台——OEAP,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疗效分析,辅助医生更好地选择手术治疗方案。OEAP的设计,是将随访跟踪获取的病患出院后的信息,与患者在住院期间,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相关病历信息及医嘱信息有机结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预处理,形成相应医嘱序列、治疗方案,构建相应知识库,以生存率权重优先,提供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序列,以支持医护人员的决策。

随访礼记 篇5

随访礼记

那天是连阴雨后难得一个光鲜清爽的好日子,我随同市电视台《我爱我家》栏目组出发了,由于本人是新闻线索的提供着,又是地区记协会员,责无旁贷的同车前往****镇一处淳朴秀美的小乡村。这是一户普通人家,三代当兵出了五位军人。女主人**老人在村头迎着,一看就知道是那种从旧社会过来的能吃苦耐劳泼辣大度容易满足的农家老妇,当她看到一大帮子人扛着摄像器材,背着拍照工具什么的,才知道要出新闻了。于是人前脚后招呼着,说俺那老宅子陈旧的没法进人,到老三家去坐坐说说话,又干净又宽敞。于是需要录境头的人马陆续到齐。有站着的坐着的进进出出,满屋满院子的人气。有老人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媳、三个孙子,还有穿梭其中问这问那的记者,她老伴郭洪道是建国前的老兵,随华东野战部队参加过著名的淮海战役,在一次残酷激烈的阵地狙击战中负伤,1950年谢绝组织上的照顾返乡务农调养着旧伤。子承父业,他的三个儿子先后从1970年至1984年接连不断到部队当兵,都表现不错还入了党,为以后工作进步奠定了基础。可是这十五年正是郭家需要劳力挣工分过活的年代,怪不得相邻们说,郭家穷就穷在当兵上,对此,他们表现出较高的政治觉悟,报效国家无怨无悔。最使老人骄傲的是大孙子郭刚,积极报名当兵,在部队也特争气,军体比赛单项争第一,思想进步入了党,退伍不久,便以公开招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区城管局录用。专题摄制组有三人组成,现场录制的是栏目负责人王建平老师,另外两名年轻女记,一个采访一个录制,配合的很好,事先她们熟悉过材料,了解过大概,现场录制就显的得心应手。对于郭家人,没有什么准备,就是没有经过彩排的现场演员,整个录制过程就是随便聊家常、谈感受,一问一答司空见惯的对话形式,口才好的多说几句,口拙的问啥答啥,一派朴实无华、谦虚谨慎的氛围。特别是秀清老人和她的孙子讲的挺有特点,谈出了隔代人的不同生活感受。共同点都是真实反映了解不开的部队情缘。参加这样的实话实说现场,真是长了见识。咱是跑龙套的,始终没有露脸。这种不经过包装的摄制方式最贴近大众被人门接受,这样典型的光荣之家最有推向前台的价值,我想,比起那些制假贩假无限拔高的“专题片”要

亲切的多。或许是多年职业记者的时间不确定性,他们一直忙到下一点,才在主人的安排下匆匆吃了便饭,下午又拍了几个现场镜头,回去后还要经过间接编辑再加工,才能编辑奉献出二十分钟的专题节目。记者工作挺神秘、记者工作挺潇洒、记者工作更辛苦,有了这次随访经历,我重新认识了这些台前幕后的人,干这种行业就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做生活的歌着咏者。

被遗忘的随访 篇6

首先以这样一个镜头来开场——这是在3月份的腾讯新闻,这位新郎官是位医生,一月前他为患者做了一个胃肠肿瘤切除手术,一月后患者前来复诊,正逢他当天结婚,他就让车等了10分钟,给患者看了片子,然后再继续去结婚的。像这样的事情被报出来的仅占少数,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是医生和患者在信息交互上严重不对称出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解决的,通过一种被很多医院忽视的方式——随访。

如今几人识随访?

笔者与几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交流时问过这个问题:“贵院随访做得如何?”朋友们纷纷摇头,其中包括在医院宣传部的工作人员。

随访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出院病人或患慢性疾病的病人进行医疗追踪,医生可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并给予治疗建议,对病情复发和恶化的病人可安排重新住院治疗;另一方面便于医生对病人跟踪观察,了解预后情况、远期疗效及新技术临床应用效果,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经验,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在对临床资料的总结中,无论是回顾性或是前瞻性研究,论文的结果部分都会涉及到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的评价,而且不少患者出院后仍然需要追踪治疗,因而临床随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随访率偏低、随访内容不全面、对随访结果的分析深度不够,必然影响我们自己对临床工作的客观评价。随访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具体内容之一,医疗随访系统有帮助提高这种医疗服务质量。有益于促进病人的康复率和生存质量,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促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加医院、医生对患者的亲和力,促进医院的住院率和门诊看病率的的提高,更有利于医患之间关系的改善。

随访有哪些方式?

信件随访 信件是最早广泛采用的随访方式,可分为一般信访和查询(如发信到亲属单位、村、居委会或病人所在的工作单位人事部门等)。通过建立随访卡(包括病人的一般资料、随访结果等项目),查阅病例确定与病人的联系方式(患者及亲属的详细通讯地址,做到地址细化,保证到最小单位),并给病人或家属发信,根据病人或家属的回信内容,将随访的结果记录到随访卡上。对患者来提出的医疗问题经医生商量研究,认真给与回复。信访特别适合于农村、边远地区,有经济适用的优势,采用多次多处地址的发信联系是值得推荐的,但工作量大是其缺点。

电话随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在农村和城市相当普及,电话在随访工作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病人入院时,留下病人或亲人的家庭电话或手机号码,就可直接与病人或其亲人联系,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通过电话随访能够直接与病人交谈,了解治疗所发生的一些并发症、副反应,对于已死亡的病人可向家属了解死亡的具体原因,这是信访中很难得到的资料。其优点在于直接与患者或家属联系,缩短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距离,给病人直接提供咨询服务。电话随访能明显提高随访率,获得的资料比较准确可靠。

家访 家访一般是在前两种方法不能奏效的前提下才使用。许多慢性疾病或晚期癌症病人,经过长期的住院治疗,对住院产生恐惧、不安和厌烦情绪,或经济上不堪重负及家属成员在体力和精力上的消耗往往不愿再住院治疗。通过上门对病人进行定期探访,和病人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给予病人以心理支持及正确具体的治疗和护理指导,消除压抑的情绪,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家访以全人、全程和全方位的服务调动了家庭支持力量,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和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病人的身心治疗和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法由于受人力、物力限制极少使用。

门诊随访 把病人来院复查视同随访一次。门诊随访一般仅限于需要特殊检查的患者,如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门诊随访虽然可以获得最可靠最全面的临床资料,但对大部分外省市或偏远地区的病人来说有一定困难。

网络随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用户逐渐增多,利用互联网进行随访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病人和医生之间可以通过发送e-mail和进行视频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病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他们所做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监控慢性疾病的病情变化。由于病人对检查结果的非常重视,只要稍有变化,往往都会产生焦虑情绪,这就需要医生及时细心的解释,网络提供了一种快捷方式。通过网络对病人进行医疗跟踪服务,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可以作出及时回复,及时安排病人的医疗诊治日程;通过网络还可以对病人进行健康提示,向病人提供医疗预防知识,对康复期病人指导合理用药、日常饮食起居等。网络工具的应用扩大了医生和病人进行交流的途径,必将为提高随访率和改善医患关系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访率为何偏低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意识理念的变化,在随访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原因的失访、拒访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信件随访不见反馈的现象比较突出。由于病人姓名填写错误、地址不详细或因地址变迁是造成失访的主要原因,有些是因为怕麻烦或通信不便造成患者不愿回信。一般而言,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得患者,常能够较好的回答信函中的所有问题,而治疗效果较差或出院后已死亡者,无论是患者本人或家属均不太愿意再通过信函的方式回答较多的问题。同时有些由于医患之间交流障碍,病人理解随访的问题出现偏差,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信件随访周期较长、信息准确度差、随访率低,已明显不能适应医疗工作发展的需要。

电话随访时,在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时,接待员要通知给护士,护士回复电话后又要去询问医生,然后再给病人答复。如果病人还有别的问题,又要再给病人打电话,显得很是烦琐,使病人感到明显不便。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难免对病人的问题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同时电话费用昂贵,只适合于市内使用。

nlc202309091308

由于受提高工作效率的压力,医生在固定的时间内需要看更多的病人,医生平均和病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减少,这样就不能保证病人内心期望能得到医生注意和关心、对病情的详细了解、以及得到恰当的治疗。常常出现病人的问题没有回答,对病情遗忘或混淆,使患者有明显的挫折感和不信任,甚至感到气愤,造成医患之间产生矛盾。由于存在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安全性和保密性的不确定,尚有人对此存有顾虑。目前国内医院普遍使用信件随访或电话随访。

目前出院病人随访率普遍偏低,是困扰医务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这就需要规范随访行为,改进随访方式,正确处理拒访情况,努力减少失访。医生日常工作较繁忙,病人多处于移动状态,对病人进行上门随访较为困难,造成随访质量下降。通过何种方式向病人提供医疗追踪服务,及时了解病情和给与建议、指导病人的起居饮食。以及安排病情复杂和恶化的病人重新住院及进行手术,减少了患者在医院无效的等待时间。必须在随访中把患者的利益方在首位,使他们在随访中明显受益,这样才能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随访率自然会显著提高。当前对病人资料还只是单机版录入,信息资源不能共享,而且许多项目都是重复操作,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内容检索统计功能简单,信息不能互补。这些都限制了随访工作的顺利进行,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大打折扣。

当前很多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都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医院的发展方向。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普及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随访必将在未来的随访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病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医院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作为病案组成部分的随访资料,随访计算机可调用病案首页上的资料跟踪随访,运用简便、实用、快捷、功能强大的病案随访管理的网络化软件,实现各种信息查询。通过网络的数据转存,定期将网络随访结果及门诊复诊的信息转存至随访数据库。完善的统计分析功能,使病案不仅用于检索,而且服务于医院管理、科研考核,提高病案资料的利用价值,也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的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医院领导通过医疗随访系统获得患者反馈的信息后,能及时调整医疗服务政策,改进医院的管理运营模式,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如何充分调动病人对随访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在医患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已成为随访工作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病人的积极参与对随访工作水平的提高将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随访APP遭遇“没朋友”

一般来讲,医生对出院病人的院外跟踪就是随访,对患者来讲,患者没有随访的概念,他的理解是康复,在国外,都称作Follow up,那为什么医生要做随访,我国医生又怎么做随访的呢?

医生做随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医生要写文章,要做科研,这些需要数据支持,有随访才有病人后续康复的数据;另外就是患者的院外管理,在这方面一些医生本身就有很强的动力,希望病人更好康复,所以要通过随访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干预。

随访的方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一个一个打电话,通常一个医疗组内医生需要拨打的随访电话,一年少则一两百,多则五六百上千。有资历的医生会请一个年轻医生或者助理去打随访电话并将随访内容记录在一个相应的信息本上。

电话随访一般适用于,患者距离医院较远或者由于患者身体等原因不便回来复查的情况。电话随访的过程,往往是医生不乐意面对的,有可能电话没人接通,接通后却没办法和患者沟通,甚至还有少部分严重的患者做完手术回家后一段时间去世了,医生拨电话过去就会挨骂。像上述的工作,医生每月都得做,所以对医生而言是挺繁琐的。第二个途径即门诊复查,医生或者助理询问病人并将患者情况填写到门诊复查表上,这些数据就是医生要的随访数据,在门诊这样一个人很多,医生也比较繁忙的地方去给病人随访是很麻烦的。

高效的随访是怎样的?

第一是病人的术后复查检查提醒。病人手术之后,医生往往会要求病人在特定时间来复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和病人可能都会忘记,随访系统根据各类疾病随访路径,指南和文献作为基础,定时提醒医患。

第二是了解病人身体情况。现在的医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患者经过治疗回家之后,经常会通过电话或者网络询问医生,说这不舒服、那不舒服,问问病情怎么样,这部分是患者的强需求也是医生的需求,医生也关心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随访系统把每一个疾病术后监测的项目做成各种问卷,可以更加简便和科学的实现这些功能,病人只需要填问卷就可以完成。

第三是病人检查报告上传。病人是无法读懂检查报告的,医生才能读懂,系统可以完整地收集用户的检查报告并记录,待医生需要查看时可以轻松获取。无论以后病人去医院还是门诊都可以将之前的检查报告提供给医生做参考。

第四部分是医生和患者的交流部分,通过高效的随访平台,医生能够看到对话患者的身体情况,各种报告,还有康复的问卷,这样医生和患者交流就会更加畅通便捷。

高效随访平台实在难做

互联网医疗、app随访真的很美好,但实际上真正在做这个的时候,几乎“难到没朋友”。

各个专科对随访的需求不同,比如说有心内科的医生,心外科的医生,他们对于这个随访的需求不一样,如果要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在产品设计这块就很难照看到每一个人。

各个医生对随访的需求不同,比如一个医生做肠的手术,也做胃的手术,对于这个随访需求也不一样,要满足医生两种不同的手术随访需求,还有就是同样两个医生,他们都是做胸部手术的,他们对于这个手术的要求又不一样。

并不是每个医生都有随访需求,据调查,有比较强科研需求的可能只占20%左右。很多医生没有那么强的科研动力,也没有时间来做。想要从众多医生中选出那20%是相当困难的,算起来整个四川省总共不到两万个医生有随访需求,全国算起来也只有三四十万的目标用户在做这个事情。在这三四十万个医生里面,不同的职级,不同的专科,不同的城市差别很大,对这随访这样的事情,他们的动力和看法差别还是很大,这无疑又增加了难度。

nlc202309091308

随访类APP:医生、患者要兼顾

随访类APP是一个需要医生和患者都参与操作的工具,任何一方的疏忽都可能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对于医生来讲,它具备高频性,一定要降低医生的学习和使用成本。有的医生从早上8点上班到晚上8点都在不停的工作,如果给他介绍一个软件,需要10分钟,20分钟去学习的话,这事就难了。在保证医学的准确性时候,很难避免有一些复杂的东西在里面,汇集在一个小小的app时就会更加复杂,很考验产品的设计水平。

对患者端来讲,也要有足够的重视。医生为什么用,是因为有患者在,患者为什么用,是因为有医生在。如果根据医生的视角去问患者端应该,制定了患者端需要填什么,怎么填写等等,起初没有不太重视患者自身的需求,当真正运作的时候才发现,并不是医生想要什么,病人就会填写什么。对于医生而言这是个随访工具,但对于患者而言这是个康复工具,有了这样新的定位,产品后来才运转得更加顺利。

医院积极探索的随访新模式

“患者数据库”带来的“效率革命”

杨刚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即使我们在治疗技术比较领先的情况下,目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临床统计数据,比如今年我们做了多少例各类手术?多少复发病例?多少并发症发生?更不要提长期随访的结果。”

杨刚表示,实际上这些病历数据对医生临床总结很有必要。“但想得到这些数据并不方便,通过医院病案室能拿到一个最原始的病历,而患者院后治疗的情况,不良事件以及远期疗效,这些数据我们都无法拿到。”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度使用,杨刚认为,“病历夹确实让我体会到互联网技术带给医生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杨刚现在专攻的领域是心律失常,跟其他很多疾病一样,心律失常还有很多尚未攻克问题,现有的治疗也非尽善尽美,因此需要医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而临床数据就是进步的基石。

“所以患者的病历跟踪很重要,医院系统是一个很复杂的整合系统,各个科室各个环节的联系就目前来说并不紧密,患者的病历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时更新的系统,直到我开始使用‘病历夹’软件。”

杨刚说:“老患者每次来门诊中带来新的资料,我可以拍照录入文字继续存储下来,这样就丰富了整个病历数据。整体下来,我的工作变得高效便捷,能快速掌握病人的过往病史,病人看病也简化了许多麻烦,不用再翻箱倒柜找病历,也不用带以往的检查片子,我这里都有记录。”

另外,在用药监测方面,移动方式的随访也可以带来更大价值。“虽然一些新型抗凝血药物不需要监测,但我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数据统计,还不清楚这些药物能否有效的预防出血、降低卒中风险等,为了得到验证,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随访记录获得真实数据。”

从2015年开始,杨刚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通过逐渐积累,如今已收集了上千例患者的数据。杨刚表示,“我们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数据,也许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我相信到那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数据宝藏”。

随访护士为房颤随访插上“隐形翅膀”

自2011年刘兴鹏主任从北京安贞医院调入朝阳医院开始,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正式开展随访工作,截止目前,共随访患者4000余人,收集资料6000多份,平均每天随访40到50人。所有房颤病人都是终身随访。在收获患者好评的同时,也积累下了大数据财富。

打造房颤患者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团队,包括电生理医生、专业护士以及固定的房颤门诊,通过相互的协调和密切沟通,推动随访工作的开展。曾有国外研究显示:专业护士对房颤患者进行管理,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均会降低。

作为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专职随访护士,卢晓英在患者准备住院时就开始与其接触,除了解答院前的各种检查、基本用药情况、以及手术禁忌等专业问题,随访护士还负责解答医保问题、入院须知等相关生活类问题,并且开始给患者建立电子病历。

患者出院时,随访护士会建立起随访通道,每年随访时不断更新联系方式。目前针对房颤的术后患者,随访护士会在两年内开展密集随访,此后每年随访一次。有很多需要终身服药的患者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跟随卢晓英随访到现在。“早期是不停的接触病人,让病人信任我,现在是病人反过来找我。我们也收获了病人的信任。”卢晓英说。

随访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院前、院中和院外。房颤中心护士长陈汝明表示,专业随访护士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向患者收集相关的数据。从生活照顾上给予患者一些评估,加强院外随访的依从性,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最后达到患者的满意。

目前,随访护士多为高年资护士,具有高度责任感,除了护士的常规工作以外,随访护士还需要掌握特殊的技能,比如简单的心电图识别,24小时心电图的分析等。

陈汝明认为,房颤随访的新模式体现了护士工作的价值,不仅转变了让医护人员的观念,还让护士工作时更主动。“就像在我们身上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我们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

借助互联网,建立生态随访系统

在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主任刘兴鹏看来,随访工作对医生、病人,以及企业都十分有帮助。“房颤是一种慢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对病人来说首先要考虑安全,其次是疗效。通过随访可以改善病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

此外,随访还可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这是很重要的医疗质量反馈指标,我们病房的满意度高居全院前列。因为病人出院后,随访护士就会打电话进行沟通,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随访让医患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刘兴鹏说。

刘兴鹏表示,从1999年开始采取传统手段进行随访,后来面临了很大难题,最直接的困难是工作量巨大,且临床工作烦琐。目前借助互联网可以提高效率,改善随访效果,还可以帮助医生拿到以前留存不下来的数据,对临床和科研均有帮助。

“互联网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减少随访工作中的漏洞,使得质量均质化,还可以起到将经验更快推广和复制的作用。”刘兴鹏说,“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们希望借助互联网向基层医疗倾斜,早年病人都是我们自己随访,但现在很多工作需要由基层单位管理。我们希望以房颤作为抓手,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手段让基层医生把出院后的病人管起来,建立一个生态随访系统。”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介绍,在美国有一个职业叫Disease manager或illness manager,是医院或保险公司雇来专门做患者的管理。这些人常常是护士或者是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背景,经过专门的培训用专门的工具做随访工作。“未来,这将会是中国医疗的一个新职业。”

结合中国的医疗情景,张遇升认为规范化随访模型应该由三个关键要素构成:工具、流程和专门按流程来操作工具的人。随访护士按照某一种疾病的随访流程用一个工具包,包括微信、电话、数据表等组合成一个随访解决方案,把患者管理做成闭环。

脑卒患者出院随访的护理效果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取的病例为我院神经内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治疗好转出院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本组各6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有60例患者,女性患者18例,男性患者42例,患者的年龄介于50~73周岁,平均年龄为64.2周岁;实验组有60例患者,女性患者14例,男性患者46例,患者年龄介于48~72周岁,平均年龄为63.3周岁。两组患者在出院时恢复情况、瘫痪侧别、年龄以及性别等诸多方面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在出院时,对两组患者都进行Barthel、运动能力评分,护理人员对实验组患者每月进行1~2个月的家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出院后自行修养或者锻炼。具体的措施包括:(1)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对家庭患者进行改造,比如卫生间安装扶手及坐式马桶,地面防滑无坎平坦,以便于与偏瘫患者肢体的需要相适应;(2)正确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将康复训练做好,比如保持站立及坐位平衡的方法,上下楼梯及步行训练的方法,床上活动指导(关节活动、体位摆放、翻身方法),帮助简单的训练器具诸如平行杠、沙袋等;(3)利用现有的家庭条件对患者进行作业疗法训练指导,比如画画、搭积木、写字等;(4)护理人员要将自我护理指导做好,比如学习使用支具、轮椅、矫正器和助行器等,教会患者怎样避免自我损伤及防止滑倒,使其掌握及遵循饮食与休息的原则,并且将病情突然变化的处置做好等;(5)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将日常的生活能力训练做好,比如拧毛巾、进食、刷牙、洗澡、入厕等;(6)护理人员应当在健康训练指导中切实的贯穿卫生宣传和心理疏导。

1.3 评定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测(FIM)量表对患者的运动能力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在出院之前,对实验组患者评定1次,在干预过程中每月复评1次,取半年后和初次的结果加以评定。在半年后和出院前对对照组患者各进行1次评定。统计结果应用t检验。

2 结果

患者出院前Barthel指数和FIM指标在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当6个月以后,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和FIM评分,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的康复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相对较为漫长的一个过程,但是因而患者多种多样的原因,尤其是经济上的困难,无法真正的做到在医院进行长期的治疗。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在出院以后,因为正确、连续训练及指导的缺乏,在出院一段时间以后,极易发生功能器官的减退,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废用综合征。所以,脑卒中患者出院以后,将出院随访工作做好是至关重要的,密切关系到患者日后生命质量及生活质量的高低[2,3,4]。而康复训练效果增强的有效措施就是自我护理,同时也是体现自我价值、避免依赖心理的重要途径。借助于出院随访护理的实施,实验组脑卒中患者与出院时相比,其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转移能力均得以明显改善,并且在不同程度上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括约肌控制能力及交流能力均得以进步。由此可见,介入出院随访护理,能够提供正确且及时的康复训练指导和护理指导,并且为患者及其家属也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和预后效果的加强。

参考文献

[1]钱春荣,朱京慈,陈颖峥.患者日记结合护理随访干预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指导的依从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9-11.

[2]李善玲,刘清华,黄萍.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亲情化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2):74-76.

[3]洪金玲.脑卒中患者出院后抑郁状态的原因及护理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4):1969.

反流性食管炎13例随访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病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79岁;10~20岁2例,21~40岁4例,41~60岁5例,60岁以上2例。13例均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临床表现:有反酸者13例,烧心者11例;有胸骨后疼痛者7例,剑突下疼痛5例;吞咽困难者3例,吞咽疼4例;其他有癔球症者2例。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3例,并呕血2例,贫血1例,食管狭窄1例。Barrett食管癌变者1例。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1.2.1. 1 X线检查

有7例经钡餐X线检查,表现为狭窄伴溃疡龛影者1例,单纯食管溃疡龛影2例,其中并发食管裂孔疝表现者2例。并发十二指肠球部及胃部溃疡龛影4例,十二指肠球部变形、激惹征者3例。中下段食管管腔狭窄、充盈缺损、管壁局部僵硬、黏膜紊乱1例。

1.2.1. 2 纤维内镜检查

经内镜检查者13例,炎性改变13例,伴中段食管溃疡者1例,伴下段食管溃疡者2例,其中,溃疡单发者1例,多发者2例。局部炎症、糜烂12例,其中,伴有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直视下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癌肿1例。

1.2.1. 3 病理检查

13例均经内镜检查并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食管腺癌1例,食管溃疡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胃溃疡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食管炎性改变者13例。

1.2.2 治疗方法

针对13例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必要的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症状消失6例,症状减轻3例。伴发胃、十二指肠溃疡者症状消失2例,减轻2例。狭窄伴吞咽困难1例。死于食管腺癌1例。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79岁,退休干部。经常性打喷嚏、流鼻涕、咳嗽10余年,间断按伤风感冒、过敏性鼻炎、冠心病、气管炎等治疗。2005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不规律治疗近6个月。2006年9月,因下端胸骨后不适、剑突下疼痛伴进食不适再次就诊于我院,确诊为 (1) 反流性食管炎; (2) 食管腺癌中晚期; (3) 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放疗后病情相对稳定近2年,于2008年7月死亡。

3 讨论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发烧心、泛酸、胸痛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GERD在成年人群中发病率可达7%~15%,约有7%的成人每日有1次反流。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GERD发病率并不低,只是对此病的认知率和就诊率低和误诊率高造成我国GERD发病率较西方国家低。近年我国GERD的发病率达8%左右。此病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发病率(2~3):1[1]。近年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亚洲,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有年轻化趋势。据最新资料表明,儿童尤其是超重儿童的GERD发病率达17%,数据表明GERD与肥胖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少患者得病后因各种因素的干扰很容易被忽视,因此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病情绵延加重,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不良预后。

目前对GER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已比较清楚,正常情况下食管有防御胃酸及十二指肠内容物侵袭的功能,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廓清功能及食道黏膜组织抵抗力。GERD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组织攻击作用的结果,其中,一过性LES松弛(transit lower esophagea sphincter relaxation, TLESR)是引起GERD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导致食管廓清作用下降、食管黏膜防御功能障碍及胃排空功能异常是引起GERD的次要原因[2]。

由于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变异较大,无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临床上极易与慢性咽炎、胃炎、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相混淆。不少患者往往因咽喉异物感而在五官科就诊;不少患者因胸痛在呼吸科就诊;部分因左前胸部疼痛,疑似心绞痛,而在心血管科就诊。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常被误诊为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3]、心绞痛、冠心病、神经性耳聋、神经性呕吐等。一般情况下仅凭临床症状难以区分生理性GERD或病理性GERD。目前,虽然24 h食管pH值监测为公认的诊断GERD的重要诊断方法,但只是对无症状的GERD较有价值。除此以外,食管滴酸试验、食管测压等辅助检查只是有助于诊断,临床上仅依靠任何一项单一的辅助检查均很难确诊,必须采用综合诊断技术,通过多方面检查加以鉴别才能确诊。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GERD存在的可能性,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反流性食管炎的并发症最为常见的是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及Barrett食管。最为严重的是Barrett食管形成Barrett溃疡后的癌变,也可在Barrett溃疡前发生癌变。本文13例中,形成食管狭窄及Barrett食管(最终癌变)并发症各1例,2例均为长期误诊而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的结果。临床实践表明,医患双方对此病的认知率、就诊率和能否早诊早治决定着患者的预后。目前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药物治疗还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存在着治疗时间长,症状易反复而不能完全根治,患者的依从性差,经济负担较大等问题[4]。西方国家报道停药后半年复发率可高达70%~80%;胃底折叠术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存在着手术指征问题。近年,由于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的应用,手术适应证减少;据报道,内镜射频治疗是当前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该方法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高等特点,此结论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验证。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此病一般治疗同样重要。特别强调的是,睡前过饱进食、高脂、浓茶、咖啡及烟酒等都是增加腹压的因素,应力求避免。另外,餐后睡眠者,抬高15~20 cm床头能有效减轻反流。肥胖患儿应把减肥列入治疗计划。

本文资料表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在我国并不低,目前医患双方对此病的认知率仍处在较低水平,患者的就诊率低,而误诊率较高[5]。同时还表明,GERD已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尤其是肥胖儿童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不断加大对此病的宣传力度,提高医患双方对该病的认知率,尤其是提高广大基层和非专科医疗机构医师对该病的认知率,做到早诊早治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总结我院确诊并随访的1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检查结果等资料。结果:症状消失6例, 症状减轻3例。伴发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者症状消失2例, 减轻2例。狭窄伴吞咽困难1例。死于食管腺癌1例。结论:提高医患双方对该病的认知率, 尤其是提高广大基层和非专科医疗机构医师对该病的认知率, 早诊早治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认知率,早诊早治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 谢毅, 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2]党海燕.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5) :187-188.

[3]熊毅敏, 王一鸣, 徐维田, 等.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0, 24 (1) :21-23.

[4]周向红, 魏崧松.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与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5, 8 (9) :183-184.

小儿糖尿病34例诊治分析及随访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年5月-2007年5月共收治小儿糖尿病34例, 其中男30例, 女4例, 男女比为1∶0.13, 最大年龄14岁, 最小7d。城市4例, 农村30例, 汉族28例, 回族6例, 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仅2例。

1.2 临床表现

多饮、多食、多尿34例, 消瘦30例 (其中体重比正常平均下降<15%4例, 下降>15% 17例, 下降>40% 9例) 。遗尿10例, 皮肤干燥和瘙痒8例, 发热12例,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7例, 呼吸深长27例, 昏迷27例, 腹肌紧张6例, 重度脱水征27例, 肝脏肿大7例, 惊厥7例, 脑膜刺激征全部阴性。

1.3 实验检查

未经治疗前空腹血糖测定, 34例均>8.4mmol/L (150mg/dl) , 最高达28.0mmol/L。首次尿糖定性 (++++) 27例, (+~+++) 7例, 尿酮体阳性27例, 尿蛋白定性 (+~++) 3例, CO2CP<13mmHg 27例, BUN>6.4mmol/L 11例, ESR增快7例, WBC 34例均增高, K、Na、Cl异常14例。GPT>40IU 7例, 胆固醇>5.20mmol/L 3例, B超胰腺检查未见异常, 胸部X线检查示肺炎表现7例, 颅脑CT 17例均示正常, 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1.4 诊断依据

34例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尿糖阳性, 空腹血糖在8.4mmol/L (150mg/dl) 以上。

2 治疗

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及应用胰岛素为治疗本病的原则。笔者选用正规胰岛素, 于早、午、晚餐前15~30min, 0.5~1.0U/ (kg·d) 皮下注射, 本方法适用7例血糖≤14mmol/L未并发酮症酸中毒的患儿, 同时适量抗生素、补液、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 补充维生素。结果:48h后血糖渐恢复至8.4~11.2mmol/L, 连用7d后血糖<8.4mmol/L, 用小剂量维持3~6周后血糖控制在6.7~7.8mmol/L, 三多症状消失。27例合并酮症酸中毒患儿, 按0.1~0.15U/ (kg·h) 正规胰岛素, 计算4h量用输液泵静脉泵入, 1ml/min, 每2h监测血糖、尿糖1次, 根据血糖浓度、尿酮体变化决定增减胰岛素剂量, 同时建立静脉双通道补液、纠酸、补充电解质、防治感染等治疗措施。目的:降低血糖, 纠正酮症酸中毒。

3 结果

20例于24~48h后血糖渐低于14mmol/L (250mg/dl) , 尿酮体阴性, CO2CP恢复正常, 神志清楚, 脱水纠正, 开始少量进食。7例5d后血糖<11.2mmol / L。此时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0.5~1.0U/ (kg·d) ]分3~4次注射。4周后三多症状消失, 血糖维持在6.7~7.8mmol/L。胰岛素用法有二种方法: (1) 单用正规胰岛素。 (2) 1/3剂量为正规胰岛素, 2/3为长效胰岛素。本组采用 (1) 种方法28例, 6例采用 (2) 方法, 疗效均满意。

4 讨论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DDM) 不用胰岛素可有自发性酮症, 是以胰岛β细胞特异性损伤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环境触发因子在具有遗传易感染的个体中引发致糖尿病性免疫反应, 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 胰岛素分泌减少, 最后出现临床糖尿病。本文2例有阳性家族史, 也提示糖尿病和遗传有关。本文32例患儿均生活在山区, 海拔1 400m以上, 生活环境差, 饮食以面、洋芋、粗粮等为主, 蔬菜、蛋白质摄入更少,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防病意识差。30例患儿营养不良, 当遇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易导致急性发病。本组27例在并发呼吸、消化道感染后突发意识障碍, 并发酮症酸中毒, 血糖>14mmol/L, 最高达28.0mmol/L, 尿酮体阳性。治疗方面, 对儿童Ⅰ型糖尿病防治中, 早期胰岛素等综合治疗是重要措施, 对保护受损的胰岛功能及减轻胰岛免疫损伤有益, 且无免疫治疗的副作用。本文34例患儿经胰岛素治疗, 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空腹血糖、尿糖均控制在6.7~7.8mmol/L, 无低血糖发生。有报道正规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联合治疗IDDM, 更方便简捷, 可减少皮下注射次数, 减轻痛苦等。本组27例胰岛素静脉泵入, 另静脉补液纠正酮症酸中毒, 控制感染, 20例24~48h后腹肌紧张消失, 神志清楚, 深长呼吸消失, 尿酮 (-) , 7例5d后血糖趋于正常, 取得较满意疗效。同时IDDM患儿应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计划饮食, 本组7例在胰岛素足量情况下血糖控制不理想, 追究原因属饮食控制不合理, 经合理安排饮食5d后血糖逐步下降。所以这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引起包括心血管、肝、肾、神经、眼底、皮肤等在内的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 也给本病的临床治疗带来诸多棘手问题。本组27例并发酮症酸中毒, 3例肾脏损害, 8例皮肤损害, 肝脏损害7例, 血脂代谢异常3例。25例并发感染性病变, 出院后随访易反复合并感染, 血糖波动不稳定。随访17例, 最长随访时间10年, 最短2年, 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营养不良并发感染后再次合并酮症酸中毒, 无钱继续治疗。反复发作11例, 原因为饮食安排不合理, 生活困难、营养不良无改变, 胰岛素维持治疗中断, 3例并发肾病综合征。

本组34例在外院多有误诊、误治, 误诊为脱水低血容量性休克8例, 腹膜炎6例, 脑膜炎27例, 肺炎5例, 营养不良11例, 误诊原因多为没有详细的询问病史、体查和实验室检查, 故提醒首诊医师应详细的询问病史、体查和实验室检查, 尤其对消瘦、昏迷患儿不应放过血糖、尿糖检查, 从而避免误漏诊, 经济文化落后, 对诊治IDDM的远期效果令人担忧。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糖尿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临床资料及随访分析。结果:小儿糖尿病临床并发症多, 常以急症发病。结论:小儿糖尿病属儿科急症, 易误诊、误治, 远期状况堪忧。

随访分析 篇10

关键词:纯母乳喂养,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母乳对婴儿发育而言是最为理想的天然食品, 它为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营养。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倡导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为最佳的喂养方式。WHO对于母乳的推荐定义为: (1) 出生后1h内开奶; (2) 纯母乳喂养, 即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食物和饮料, 包括水; (3) 按需哺乳; (4) 不适用奶瓶、奶嘴和安慰奶嘴。为了解素社社区婴儿母乳喂养现状, 对素社社区2004~2009年1296例婴儿母乳喂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4~2009年间素社社区内的1~6个月婴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4个年龄组, 1~3个月婴儿为1组, 4个月婴儿为1组, 5个月婴儿为1组, 6个月婴儿为1组, 分年分组统计。

1.2 方法

采用现场问询结合上门回访的方法, 获得婴儿调查前24小时母乳喂养的情况。喂养方式的定义根据是198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推荐的母乳喂养定义, 即完全母乳喂养包括纯母乳喂养及几乎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包括完全母乳喂养及部分母乳喂养。

2 结果

2.1 素社社区2004年~2009年婴儿纯母乳喂养情况

见图1。

2004年素社社区3月~6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从54.88%降至6.98%, 而2005年从54.50%降至12.00%, 2006年从49.28%降至10.05%, 2007年从37.74%降至1.56%, 2008年从34.21%降至2.63%, 2009年从34.22%降至7.56%, 可见, 纯母乳喂养率随婴儿月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4个月以后纯母乳喂养率急剧下降。

3 讨论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过早添加辅食与生长发育水平下降有关。就此,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全球的母亲倡议, 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 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欧美发达国家母乳喂养率已回升, 而在我国则呈明显下降趋势。本次对2004~2009年素社社区婴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素社社区1~3月婴儿纯母乳喂养情况较好, 但纯母乳喂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4个月以后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显著下降。这些情况基本与我国的趋势相符,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采取措施以有效促进早期母乳喂养。

3.1 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社会因素据国内相关报道研究表明, 影响纯母乳喂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因素与产妇因素。

3.1.1 社会因素

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一是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不够。产后提供母乳喂养支持与帮助不足, 使产妇缺乏必需的母乳喂养知识, 一旦遇到哺乳问题易得不到帮助。二是职业因素。现代女性职业化程度高, 而我国目前产假制度基本是3个月, 由于职业竞争压力大, 多数母亲产假结束立即返回工作岗位, 有的甚至产假尚未结束就返回工作岗位。三是认识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充斥市场, 奶品生产商大肆宣传, 使很多人误以为奶粉配方全、营养高, 可以代替或者优于母乳喂养。

3.1.2 产妇因素

影响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产妇因素众多, 包括: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识不足, 如产后开奶时间、如何按需哺乳、正确的哺乳方式、坚持母乳喂养的时间等;产妇心理压力大, 情感、意志减弱;产妇因未进行孕期乳头准备、乳房护理等造成母乳喂养困难;产妇片面追求体形美, 担心哺乳会对体形造成不良影响。

3.2 对策

3.2.1 提前加强母乳喂养宣传

对28周以后的产妇及其家属做好产前宣传, 让孕妇牢固树立母乳喂养观念, 对母乳喂养有正确认识并了解早开奶的好处, 在入院后继续进行强化教育。另外, 积极向孕妇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及喂养技巧, 协助孕妇对产后的哺乳做好计划和准备。

3.2.2 做好早接触与早吸吮工作, 保证母婴同室管理

新生儿断脐后尽早把新生儿抱给母亲让其与母亲早接触, 帮助新生儿吸吮乳头。产后回病房30min内, 耐心指导、协助并指导母婴皮肤接触、早开奶, 帮助产妇取合适体位, 耐心细致指导母乳喂养。同时, 让母亲和婴儿一天24h在一起, 鼓励产妇按需哺乳, 讲解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3.2.3 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益处

母乳营养丰富、比例适当, 更易于婴儿消化吸收, 促进婴儿体格的成长;同时, 母乳含丰富的促进神经发育的营养素, 有利于婴儿神经系统发育, 特别是促进脑和视网膜的发育;另外, 母乳喂养方式帮助婴儿对母亲建立信任感, 有利于小儿心理的健康发育;采用母乳喂养方式还能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降低小儿呼吸道特应性反应及哮喘的危险性等。因此, 母乳对婴儿较配方奶粉更有益处, 家长应破除对配方奶粉的迷信, 建立正确的认识。

3.2.4 父亲的参与

由于丈夫在整个分娩和育儿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应承担的责任, 应使准父亲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丈夫的重视与关心会使产妇感到安慰、精神放松, 有助于产妇的康复和心理调适, 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3.2.5 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的方法建立新型护理模式

短暂的住院期间所掌握的知识一般不能满足产妇及家属的需要, 在产妇出院后仍会面临各种母乳喂养的问题, 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易导致产妇放弃母乳喂养。因此, 通过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走出医院、迈向社区的方式能及时、有效帮助乳母解决问题, 坚持母乳喂养。

近年来, 国际上已将做好母乳喂养工作作为妇幼卫生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将通过加大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 增加电话随访及家庭访视, 及时解决乳母疑问, 鼓励、支持乳母树立信心, 提高素社社区婴儿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WHO.Complementary feeding of young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view of current scientific knowledge[R].Geneva:WHO, 1998:3281.

[2]徐滔, 于晓松, 李晨嫣.我国母乳喂养现状与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7) :2464~2467.

[3]李晋蓉, 李作娅.绵阳市母乳喂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38 (22) :2876~2877.

[4]程慕婧.住院产妇未实行母乳喂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11) :75~76.

[5]葛可佑, 主编.中国营养科学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85~1005.

腹膜透析患者门诊随访管理 篇11

【摘要】目的了解腹膜透析患者门诊随访的相关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查阅门诊随访病历收集2006 年2 月至2009 年2 月期间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100 例腹膜透析患者纳入本研究。结论应鼓励患者坚持规律的门诊随访,以提高其治疗质量。【关键词】腹膜透析; 门诊随訪。

腹膜透析除了是一种自我治疗方式外,还是一种门诊治疗方式[1]。患者通过门诊随访可以评估其各项生理指标状况,进行治疗方案调整,同时了解患者生活质量,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进行康复指导等。国内有报道指出,有效的门诊管理和指导是提高腹膜透析质量的关键[2]。定期的门诊随访可以实现腹膜透析患者透析质量的持续改进[1],腹膜透析门诊管理规范化后,患者的病死率、转血液透析率和失访率大大改善,同时各项生理指标的达标情况也有好转[3]。

目前很多医院缺乏有效的门诊随访管理,患者来随访完

全是出自遵守医嘱的自觉性[4],而门诊随访在人们观念中易与门诊就诊混淆[3],因而造成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身体不适才来门诊,耽误了病情,也缩短了患者的寿命和降低了患者的透析质量[2]。

有研究表明,随访率和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①随访率高的患者预后较好。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通过随访,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努力将患者的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 从而有利于患者生存。这说明随访利于医护人员监测病情、尽早预防和发现并发症,从而利于患者的生存率的提高,提示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坚持门诊随访。②随访率低的患者预后较差。随访率低的人群往往身体状况较差,相关分析也显示高龄和活动能力差与实来随访率相关。而且他们因为随访率低也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而这样的人群预后不理想,提示医护人员对这些患者应格外重视,可采取家访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以随时监测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腹膜透析门诊护理随访在我国仅在几个大的腹膜透析医院开展,其随访形式均根据自己医院的情况制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我们考虑在形式上、内容上有以下几方面改进:①不能只采取单一的传统的门诊模式,作为专业腹膜透析护士应能调动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把每次门诊随访都做好精心安排,形成一个小型的肾友聚会,以旧带新,以好带差,使病人及家属依从性提高,使他们感到每次复诊都有收获;②医护人员主动家访,特别是新做腹透病人,既可进行家居环境指导,也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关心,增强生存意念;③建立电话随访,专业腹透护士要做好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电话随访的形式,将病人的信息、医生的处理意见,均能及时传送;④每3~6个月进行营养评估;⑤与我院的营养师联系,得到更专业的饮食指导。

总之,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应加强对腹膜透析患者的门诊管理,不过,应在形式上及内容上应更加多样、更加丰富。通过不断的改进,相信对腹膜透析的发展会起相当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涛.持续性质量改进(CQI)在腹膜透析中心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血液净化,2006,5(3):121-122.

[2] 汪涛.要加强腹膜透析治疗的管理[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117-118.

[3] 殷晓红,张晓辉,葛吉美.居家腹膜透析患者门诊随访与管理[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7,5(4):319-321.

随访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3月~2012年10月收住本院呼吸内科的95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 (1) 初次诊断为急性肺栓塞; (2) 符合中华医学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 (3) 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凝血功能、动脉血气、血浆D-二聚体、血液生化以及脑钠肽等项目的检查。排除标准: (1) 既往肺栓塞史; (2) 治疗或随访依从性差; (3) 住院期间死亡。

1.2 研究方法

搜集整理患者住院病历, 统计患者年龄、血浆脑钠肽、D-二聚体浓度、凝血功能、Pa O2、Pa CO2以及是否合并恶性肿瘤等项目数据。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统计患者临床转归情况, 预后不良包括肺栓塞复发以及患者死亡, 其余认定为预后良好。随访时间12个月, 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纳入标准者共95例患者, 其中失访2例, 共计93例, 预后不良患者29例 (31.2%) , 其中死亡7例 (7.5%) , 死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例, 心脑血管疾病1例, 恶性肿瘤5例, 余患者年龄65~81岁, 平均年龄 (71.7±5.8) 岁。预后良好患者64例 (68.8%) , 年龄51~68岁, 平均年龄 (58.3±5.2) 岁。

2.2影响因素分析

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 预后良好组患者平均年龄 (58.3±5.2) 岁, 平均血浆脑钠肽浓度为 (215.7±152.4) pg/ml;而预后不良组患者平均年龄 (71.7±5.8) 岁, 平均血浆脑钠肽浓度为 (524.4±186.2) 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1030, -8.4320, P<0.01) 。预后不良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11例 (37.9%) , 明显多于预后良好组8例 (12.5%) (χ2=6.4524, P=0.0111) 。两组患者D-二聚体浓度、凝血功能、Pa O2和Pa CO2、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大部分发生肺栓塞之后, 患者多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不同程度的胸部疼痛、可伴有咳嗽、咯血, 部分患者还可有发热症状。经及时有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多在短期内逐渐消失, 但在患者出院后常需较长时间继续口服抗凝药物进行治疗。目前, 对于急性肺栓塞后患者的远期预后尚无可靠报道。有研究表明, BNP是心室功能紊乱时特异和敏感的指标, 可对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进行独立预测[3,4]。BNP是一种多肽, 由32个氨基酸组成, 当心室负荷增加时可刺激其释放, 当急性肺栓塞发生后, 肺动脉压显著升高, 右心压力负荷增加, BNP释放随之增多, 故BNP可对急性肺栓塞的严重程度进行间接反映, 其水平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此外, 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其血液一般呈高凝状态, 肿瘤组织和细胞可释放多种促凝物质, 促进血栓形成[5]。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因此, 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远期预后不佳。而年龄较大的患者机体器官功能下降, 对预后可造成影响。作者对部分急性肺栓塞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分析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相关指标。调查结果显示, 预后良好组患者平均年龄和平均血浆脑钠肽浓度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 且两组患者在是否合并恶性肿瘤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对两组患者D-二聚体浓度、凝血功能、Pa O2和Pa CO2、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比较中发现, 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提示患者年龄、血浆脑钠肽水平以及是否合并恶性肿瘤可能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 年龄、BNP水平以及是否合并恶性肿瘤是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综合三种因素进行评估, 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随访观察急性肺栓塞患者, 分析对患者远期预后造成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9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电话随访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 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相关指标, 对可能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5例患者失访2例, 余93例患者预后良好64例 (68.8%) , 预后不良29例 (31.2%) 。预后良好组患者平均年龄 (58.3±5.2) 岁, 平均血浆脑钠肽 (BNP) 浓度为 (215.7±152.4) pg/ml, 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 (71.7±5.8) 岁、 (524.4±186.2) pg/ml (t=-11.1030, -8.4320, P<0.01) ;且两组患者是否合并恶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24, P=0.0111<0.05) 。两组患者D-二聚体浓度、凝血功能、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是否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年龄、血浆脑钠肽水平以及是否合并恶性肿瘤可能为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对可控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治可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预后,随访,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潘啸东, 李拥军, 马根山.血清C-反应蛋白对急性肺栓塞近期预后评估的初步研究.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29 (4) :459-461.

[2]于丽娜, 李琳, 张劲松.肌钙蛋白T和脑利钠肽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价的临床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2 (1) :82-84.

[3]檀旦, 赵玉虹, 黄亚明.B型利钠肽对急性肺栓塞预后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 (1) :64-69.

[4]方建江, 李波, 何旭娟.血浆肌钙蛋白、型钠尿肽及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肺栓塞预后评估中的意义.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2, 11 (1) :61-64.

上一篇:热处理畸变下一篇: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