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信息服务

2024-06-22

馆信息服务(共12篇)

馆信息服务 篇1

1 信息集成服务概述

1.1 信息集成服务的概念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动态性, 使得信息资源种类不断增加, 更新速度加快。面对海量的数据, 用户要求获得更加方便, 快捷, 准时的信息服务。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图书馆从关注单个应用和单个资源的建设逐渐走向集成的角度考虑架构层面和整体服务摸式的问题;于此同时,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从“以系统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转变, 服务方式从传统手工服务, 自动化服务, 逐步向数字化, 集成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信息集成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 并成为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性内容之一。信息集成服务是建立在网络化, 数字化的虚拟环境下, 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 整合了资源技术, 组织, 服务等诸要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信息集成服务是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概念, 是对信息资源, 系统资源, 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融合的过程, 是分布式服务的飞跃。

1.2 信息集成服务的内容

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建设中涉及多种数据资源、多种应用系统和多种信息服务的集成。从根本上讲集成是围绕着信息、系统、流程、人员来展开的。

1.2.1 资源集成

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的基础。信息资源的集成是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是以纸本为主,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将大大增加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的比重, 图书馆正逐步从“拥有”信息资源向“集成”信息资源的方向转变, 并逐步实现本地馆藏与异地馆藏、虚拟馆藏之间的信息集成, 实现传统纸本馆藏与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的集成, 实现不同介质和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集成。在资源集成的集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这些资源重新进行组织与加工, 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获取途径。

1.2.2 系统集成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是在技术集成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因此, 系统集成又包括技术的集成和系统本身的集成两方面的内容。技术集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存储等系统支撑技术的集成同时还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信息检索、信息发布、信息推送等应用技术的集成。系统本身的集成则是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起来, 通过自动化协作方式来共享和利用信息资源。

1.2.3 服务集成

过去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是以提供文献借阅为主的单一式服务,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普及应用, 图书馆相继提供了馆藏目录检索、预约、网上续借、主页发布等信息服务内容。在数字图书馆时代, 逐步从过去用户对文献的简单索取, 过渡到更好地帮助用户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并向着“以用户为导向”的信息服务模式发展.服务集成将应用系统的连同性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通过将图书馆内外不同人员和异构系统间的业务流程重构和自动化, 并实施监控, 使图书馆具备了改变服务方式的能力。

1.2.4 人员集成

人的因素在信息集成服务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资源集成、系统集成还是服务集成, 都要靠优秀的人才来完成。因此, 人员集成就显得极为重要。人员集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员结构和人员自身素质的集成。二是用户交互。数字图书馆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 不仅需要图书情报专业的人才, 还需要研究型和技术型的人才。通过多种知识背景人才的有效结合, 才能有效地发挥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的功能。在个人素质培养方面, 要不断拓宽个人自身的知识领域, 从原先单一的服务技能向综合性服务能力转变, 为信息服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用户交互方面, 要在跨应用系统和设备方面创建统一、交互式的用户体验, 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可定制的用户界面, 并与多个应用与服务系统相互集成, 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友好、更高效的信息服务[2]。

1.3 信息集成服务的功能

信息集成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向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以推动用户当前事业的发展。信息集成服务作为一种新模式, 其服务的宗旨和目的是不会变的。用户需求是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信息集成服务就是为特定的信息找到特定的用户, 使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 同时也为特定的用户找到特定的信息, 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信息集成服务作为一种崭新的服务模式, 其服务总效益要远大于集成前的信息服务分效益的算术之和。其新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a.用户负担最小化。这种集成化的信息服务可以使用户在获取所需信息时付出的时间和费用最小化。

b.信息获取方式简易性。网上信息服务集成化的发展使用户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及时, 这不仅吸引了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的积极使用, 而且个人以及各类经济实体也争相上网, 因为他们深知“谁先获得了信息, 谁就占得了先机”。

c.信息的高质量。通过信息集成服务, 用户可以直接找到满足需求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精品化的信息。集成服务一定要面向用户、面向任务, 有明确的目标或主题。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的目的就是对具有差异性、分布性、管理自治性的数字信息资源、技术、人员、机构与服务功能进行集成, 实现对分散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系统的有效控制, 使用户得到动态的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一致的面向问题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从而构建数字图书馆面向用户的高效能、综合化的信息集成服务体系。

2 构建国家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

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整合一直以来是我国信息服务机构的追求目标, 中国图书馆、情报分会多年的年会主题都与资源联合、服务创新有关。集成服务是一种理想高效的信息共享、资源开发方式, 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它可以实现分布、异构资源的整合, 使用户获得动态的、时间和空间上一致的面向主体的“一站式”的信息集成服务。目前网络参考咨询、个性化信息服务正在成为集成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如何在中国图书馆联合机构的组建、协调与组织下, 实现整个国家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信息专家、信息服务、信息技术的集成, 结合中国文献信息系统实际, 构建一个NAL式联合共享与集成服务网络体系, 成为我国馆研究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国外的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相对于国内系统而言在技术等方面都比较成熟, 服务功能也比较丰富, 如国外采用的My Library系统, 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用户有效组织个性化信息, 以减少“信息超载”问题。它允许用户根据个人需要定制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服务, 同时以用户注册信息、用户访问行为跟踪等方式构建用户模型, 并根据该模型利用推送技术将图书馆内的资源推荐给用户。最终建立一个属于用户的图书馆个人信息环境。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从国外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信息集成服务系统中学习和开发出适应于我国信息集成服务的系统, 以便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满足用户的需求。

3 结论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与图书情报机构携手, 在信息集成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进行完善和提高, 通过在图书馆内部构建矩阵式服务模式, 构建基于网络的服务模式的结合下增强服务之间的可集成能力, 并在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期刊目录系统、跨库检索系统的建设与改造中来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事实上, 数字图书馆集成化服务建设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 如知识库的完善及推理能力的提升, 多个原文传递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 统一检索入口的建立, 统一认证及单点登录的实现等, 只有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集成化服务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曾丽军, 王文清.CALLS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的构建和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 (5) :73-83.

[2]向建军.数字图书馆集成式信息化服务研究[J].科技资讯, 2007 (15) :43.

[3]赵连明.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4 (7) :1-30.

[4]中小型数字图书馆联盟主页[EB/OL].http://www.fllib.org.cn, , 2007, 6.

[5]网络环境下书目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2) :45-60.

馆信息服务 篇2

为了达到提高内部服务质量的目的,公司服务管理部门要开发适合内部的营销策略,如沟通策略、态度策略等。公司的每位客服人员都将经过双重的专业培训。一是服务意识、沟通能力、交流技巧、营销策略的业务培训,使客服人员具备亲切、热情、百问不烦的服务态度,在顾客心目中提升企业服务档次,增加顾客信赖度。更为重要的是客服人员在与顾客的交谈中能够消除顾客的不满,获取顾客资料,了解顾客意向,捕捉合适的商业机会。二是服务内容的专业培训。由企业委托或自行进行培训并考核,使客服人员了解和掌握服务内容,提供准确的专业服务,从而让顾客满意,让委托企业放心。

1、实时保证有维护人员值班,实行7*24小时客户服务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2、在网站显著的位置公布业务种类、服务时限、收费标准和服务范围等内容。

3、处理投诉时限小于等于2个工作日。对客服的反馈信息在1日内经行回复。

4、停止经营某种业务时,保证提前三十日通知所涉及用户,并妥善做好用户善后工作。

5、建立与用户沟通的渠道和制度,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改善服务工作。

6、公布监督电话等形式,受理用户投诉。在纠纷解决前,保存相关原始资料。发生重大通信阻断时,按规定的要求和时限向电信管理机构报告。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对所有与事故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记录和保存,相关数据和书面记录至少保存六个月。

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档案信息服务机制

0引言

随着社会实践活动信息化的开展,档案工作领域也呈现出档案信息化的趋势,然而传统档案信息服务在方式、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滞后的情况。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调整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使之走出封闭、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信息服务状态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建立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机制的构建成为档案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1档案信息服务的界定

1.1档案信息服务的含义从广义上讲,档案信息服务指的是档案信息机构整个的业务工作,即所有为了促进档案信息流通,加快档案信息传播,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便于利用者获取档案信息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狭义上讲,是指档案馆(室)工作人员根据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组织利用者获取和利用档案信息的工作。本文研究的档案信息服务从狭义理解,是档案部门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信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服务理念支配下,通过健全的制度、合理的程序,特定机构而将档案信息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利用者利用,并为社会大众创造良好的档案信息利用氛围、环境,以发挥档案作为人类活动记录的作用,提高社会整体的档案信息服务水平,并通过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成功开展带动档案工作其他环节的发展,以提高档案事业的社会地位。

1.2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构成要素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由档案信息服务对象——利用者、档案信息服务人员——档案工作者、档案信息服务设施、档案信息服务方法、档案信息服务资源构成。具体的,利用者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客体,是档案信息服务存在的原动力;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信息服务的主体,包括相关的业务人员与服务人员;档案信息服务设施是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物质条件;服务方法与信息资源分别是档案信息服务实现的前提与工作对象。这些要素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是档案信息服务模式运行的先决条件,它与档案信息服务模式共同构成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基本框架。此外,从档案工作系统本身来看,档案信息服务系统还要受到档案鉴定、检索、档案信息开发及公开等诸多环节的影响。

2信息化社会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组织保障——服务机构的变革

信息化社会下,改变传统封闭式、分散型的运行机制,建立起开放式的、协作型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我国传统档案信息服务模式是用户直接面对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如图1),这种服务机构垄断的状况随着政府体制创新的推进,转化为新型服务模式(如图2):可见,传统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由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垄断着档案信息及其供给的情况,使行政与服务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而新型服务模式出现了中间环节,利于改进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提高档案机构运作效率,同时也为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同其他部门、中介或企业等合作带来了可能。一方面,档案信息服务机构与各类信息服务部门合作,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中心实现。档案机构与各类信息服务部门的合作基础是基于网络环境。钱学森的《论系统工程》中指出:“从系统工程的技术角度来看,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系统工程的目的是信息存储,信息的检索、提取、传输和显示。”网络环境下,档案机构同各类信息部门一样,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节点和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改变传统封闭式、分散型的运行机制,建立起开放式的、协作型的运行机制。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内建立一个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规划协调小组,负责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项目的调研和立项工作,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确定项目负责单位和负责人。由负责单位组织有关档案馆实施项目内容,并开展服务。开发资金的来源,除向国家中请专项基金外,还可以吸引一些私人、社会团体等的捐赠。形成档案信息服务的经济实体,以保证档案事业发展与档案信息服务有充足资金。

3信息化社会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服务机制构建

档案信息服务机制是存在于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正常运行的内在各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和规律。对档案信息服务机制的构建,可以在实践中减少消耗、取得更高效益。同时,应该看到,服务机制也是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把档案信息资源同社会需求、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档案信息部门服务机制的构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3.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我国传统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是由政府出资,是一种社会资金的再分配形式。按理说,档案部门完全可以利用这笔投资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但是,由于档案部门并不直接对这笔投资自负盈亏,这部分资金的投资效果如何,到底是取得正效益还是负效益,都是由社会来共同承担,因此,投资的目的并非为了让档案部门去创收赢利,向国家上缴利润,而是要让它利用这些投资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部门的社会效益。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方式会抑制信息增值服务市场的竞争,形成政府信息资源的垄断性经营,而减少竞争必然带来信息资源建设的低速度和应用的低效率,信息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必然导致政府信息服务的低水平。

因此,为了克服信息服务投资主体单一、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效益不高的弊端,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全面性与多样性,需要政府把市场机制引入档案信息服务部门中,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所具有的积极性与活力,通过各类档案信息服务部门的相互竞争和对信息内容的创造性经营,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质量评估等措施加大对信息服务市场的宏观监管力度,确保信息服务竞争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此外,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还利于调动档案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档案服务岗位没有闲、懒人员;多劳多得,通过经济杠杆启动竞争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无处不在,只有通过竞争档案工作者才能发挥最大积极性、创造性与主动性。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者要勇于竞争、参与竞争,既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又要有独当一面的魄力,更要有多种技能,通过竞争使档案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样才能使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充满活力。因此,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为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形成了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的局面,进而促使档案信息供给的效率与服务水平提高。

3.2建立反馈机制,保持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快速发展反馈就是根据过去的活动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如果没有反馈,那就无法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与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或不协调,也就不能修正和调整档案管理工作中不科学、不合理的行为和现象。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不仅要开发利用,而且要注意掌握利用效益信息的反馈,这样才能取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效果,进而探索出档案信息服务的规律。档案信息服务反馈系统,按照范围可分档案服务工作的外部信息反馈与档案服务工作的内部信息反馈两部分。前者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去收集,以便针对客观现实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后者是一个封闭系统,是指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内,各组成要素或环节的不协调应及时反映给档案利用部门,以便其及时调节达到新的平衡。反馈系统之中还可以采用档案信息服务测评方式,建立测评指标体系、选择测评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测评结果等。

建立反馈机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证需要决策的各个环节或组成部分得到最必需的、切实可靠的信息资料;②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都应密切结合档案服务活动和组织机构建制进行;③在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系统中,应考虑到各类档案服务工作系统的不同规模以及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的差别等;④在档案服务工作系统内部也要从实际出发,先从问题较多、影响力较大的方面着手,先抓点,取得实效,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系统设置模式和方法后,再逐步扩大服务反馈系统的范围。

具体的档案反馈机制可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有必要成立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协作小组。改协作小组首先要以档案馆馆长为核心,其成员可以由档案馆各个部门负责人、档案法规宣传部门有关人员、利用档案较为频繁的相关单位负责人等组成。②有必要定期地召开档案利用的信息反馈工作会议。在档案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用户反映的意见,它们成为档案利用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档案利用会议的定期组织,可以集中研讨利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时化解矛盾,纠正工作中的失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③有必要设立档案信息反馈员专报制度。档案馆可与社会有关部门建立联系,聘任该部门档案人员或办公室人员为信息反馈员,直接倾听和搜集社会对档案部门的呼声和要求,对于及时反馈信息并为档案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反馈机制可以便于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提供回应性服务。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抹杀了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效率地提供档案信息,对利用者提出的要求不敏感。造成档案信息供给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浪费。而回应性服务,通过用户参与管理、征求他们对服务的意见和要求,并测量其满意程度,可以满足利用者的不同需求。

3.3运用转化机制,实现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转化机制是指信息服务经过消费的转化或增值的过程,它是信息服务市场特有的运行机制。转化机制对于信息服务市场的作用在于:充分的转化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促成更新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需求,并促进信息服务市场的深化和发展。

档案信息服务部门有必要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的信息服务转化方式:为公众提供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公众对档案信息的认识,刺激其信息消费能力,便于档案信息服务的价值充分实现;对于某些科技信息成果,档案信息服务人员可以深入到用户有关科研、管理和生产决策等课题的攻关和研究环节中去,根据课题需要进行档案信息的专供服务,直到课题完成或某个关键性问题得以解决。转化机制只有包含了服务人员与用户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服务。为了切实保障转化机制的规范运转,档案信息服务部门对“售后服务”问题应该加以重视,以便使供需双方在信息服务的转化过程中各负其责、有序操作,从而吸引更多利用者关注档案信息。

终上所述,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除了需要信息服务部门之外,还需要理念、制度、方法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这样档案信息服务系统才会更有生机和有效。

参考文献:

[1]薛四新,彭荣.陈永生.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薛四新,杨艳,黄存勋.现代档案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白桦.提高档案服务创新水平[J].黑龙江档案.2005.(06).

馆信息服务 篇4

1.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支付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 服务器, 存储, 应用软件, 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

2. 国家政策及职业教育信息化

近年来,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导意见的出台, 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开始蓬勃发展。一部分职业院校, 特别是国家示范校, 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采购了较昂贵的硬件设备, 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种应用软件的部署。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2年7月制定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提出:规划与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的实现方向。

在云计算的辅助下, 职业教育进入了2.0时代。云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去向都将创新。因此, 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领域, 都要未雨绸缪, 树立云时代的职业教育观, 构建云时代的办学模式, 校正云时代的培养目标, 预设云时代的就业与生涯发展。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云计算的探索和研究势在必行。

3.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由于信息化起步较晚, 起点较低, 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加上有些地方财政困难, 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观念等问题, 工作进展仍很缓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 学校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顾虑重重。主要面临的问题如: (1)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2)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运维人员、院校的信息中心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3) 信息化系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4) 信息化资源利用低、信息共享少等。

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内涵及组成

1.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逻辑架构

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 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也不断产生。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在世界及中国国内的蓬勃发展, 我们在深入研究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域进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具体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 规避学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 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 减弱学校引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的运维顾虑;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技能,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够, 但同时也非常缺乏信息化实施和管理人才, 直接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校领导想引进先进技术和平台, 但又不敢不能引进, 担心没有人维护, 没有人能掌握, 最终成为展示工程。越是不引进信息化技术与软件平台,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越是没机会得到提升, 仿佛越是没有数字化信息化的必要。其实不然, 在信息化浪潮中, 他们不知不觉就落后了很多。通过职业院校信息化服务支撑云平台, 院校可以在线提问或提需求, 局端可以在线对院校的系统进行升级或打补丁, 减少院校的信息中心专业人员数量和运维工作量。降低院校信息化重复投资, 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效率。这样将职业院校信息化的运维成本, 人员投入降到了最低。用户只需要关注校园数字化带来的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办公的便利, 无需担心平台的运维与支持。

第二, 创新问题反馈机制, 避免用户发现问题无处反馈, 反馈后响应时效低, 帮扶用户认可了解平台, 辅助用户轻松掌握功能;

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所有软件支撑与应用平台, 都可以轻松快捷完成运维支持, Bug修复, 软件升级。因为云端的强大远程支持能力, 系统运维都只需要在云端进行操作, 本地可以立即得到更新。应用软件实现文件下载、远程自动更新。同时用户可以实时通过在线方式向云端反馈问题, 并能及时得到相应。

第三, 创新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为教育主管单位提供统一的运维体系和平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减少重复建设资金;

借助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教育主管单位可主动推送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通知公告, 招集会议活动, 表彰优秀人事, 传达上级指示, 发送新闻简报等信息, 为参建单位集中统一升级更新各种项目平台软件。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管理协调作用, 及时完成信息的发布与更新, 完全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从总体架构上讲,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参与方包括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以教育主管单位作为牵头单位构建服务支撑云平台及运维环境, 采用云计算技术独有的动态接入技术把职业院校接入云端, 通过服务支持云平台把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有机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对职业院校传统信息化建设技术手段实现了根本性颠覆, 使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主要组成

第一, 云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管理平台, 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数据交换, 分属于不同院校的各种应用可以按需接入, 接入后的各类资源、数据都能达到最大化的共享, 各个职业院校就可以通过授权方式获取并且进行使用。

第二, 云诊断和升级平台。可以解决职业院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学校端可以进行在线升级与维护, 当学校端发现系统存在问题, 可以通过问题反馈系统快速发送到服务云平台的运维端, 运维端得到汇报后第一时间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不需要学校参与。当升级包完成后需要进行升级解决问题时, 只需要通过云平台在线升级即可完成, 问题排除后学校会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彻底解决了由于运维人员不足导致故障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第三, 云监控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监控平台, 可以通过云服务支撑平台对各个接入云端的学校进行整体的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监控, 包括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网络异常情况、日志异常情况、系统运行情况、数据使用及异常情况等;大大保证的应用系统使用的稳定性、可靠性, 有效减少系统运行的故障率, 提升了安全性能。

三、服务支撑云平台带来的收益

1. 运维费用的大幅缩减、运维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技术水平较高的运维人员, 如果是简单的系统问题, 通过与软件承建厂商沟通后进行简单调整即可解决。但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则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复杂的操作, 由于受限于技术水平, 学校运维人员就不能及时并有效进行解决, 通过建设云支撑平台, 在云端统一进行升级维护, 将极大减少职业院校在系统运维方面的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

2. 同等信息化建设水平下费用投入的大幅缩减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面临着信息化经费不足的客观现实。而信息化建设是从基础到成熟, 从成熟到发展的过程, 周期性特征明显, 一般都需要较大投入。初期建设需要昂贵的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后期建设则需要采购或者定制各种各样应用系统, 如一卡通系统、教学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等。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将从根本上减少职业院校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3. 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对于大多数已经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职业院校来说, 各种软件系统相对独立,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系统之间很难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不仅是学校内部的系统间资源可以共享, 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可以最大化资源共享, 从教育主管单位的角度看, 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推送资源到有资源需求的学校, 形成统一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共享流转, 从而整体上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针对职业院校的服务支撑云平台是一个全新且有效的探索,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存在的信息化难题, 可以丰富和补充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形态, 同时也可以解决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衔接问题。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立需要教育主管单位和院校齐心协力参与, 同时也需要借助有行业经验的软件企业参与进来进行方案和技术支撑, 几方共同协作开创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范如涌, 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09)

[2]张新宇, 尚萍.国外信息政策研究述评 (1990~2001) [J].现代情报, 2003年04期

[3]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06)

[4]杨晓宏, 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1)

[5]姬如.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14 (01)

[6]廖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3 (19)

信息服务策略 篇5

策略和规程

按照定义,信息办事部分属于办事机构,这种办事机构必须有与公司各部分以及其他信息办事部分之间建立书面正式接洽。信息办事策略和规程的重要性凸起地反应在体系综合和调和信息系兼顾划的需求方面,以及不包含在信息办事本身营业内的其?_?_他潜在的方面。信息办事专业人员和用户治理人员以及信息体系政策委员会负责建立信息办事策略 所有与信息办事有关的策略和规程在本章中评论辩论,这些策略和规程涉及或影响各营业范畴。的信息办事部分有很多书面的策略和规程,这些策略和规程对用户集团来说是透明

一、信息办事策略的合理性

每个公司实际上都面对两种情况: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一般说来,大年夜多半用户与信息办事的接洽只涉及到正常情况。令人知足的信息办事策略可直接实用于正常情况而间接实用于异常情况。经由过程建立实用于大年夜多半正常情况的准则,信息办事部分将设立一个机构,借此机构,信息办事专业人员和用户治理人员可以或许更好地敷衍异常情

舆情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 篇6

关键词:輿情信息服务 缺陷 完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53-01

舆情信息工作是指信息服务部门按照上级领导的部署,建立起统一高效的搜集、整理、分析、报送社情民意的机制,全面反映社会舆情、网络舆论的总体态势,并提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从而对领导部门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效应的过程或活动。近几年,舆情信息工作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其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1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重点强调了中央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关舆情信息服务,在科学制定决策方面舆情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舆情,狭义上指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上指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

图书馆开展舆情信息服务,反映了时代的脉动、社会的变迁,是相关人员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舆情信息服务所具有针对性、预见性、有效性与主动性,使得政府、企业等信息服务机构对它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大。作为极其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在现代社会,高效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可以相应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并增加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

2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存在的缺陷

当前,我国很多图书馆都已开始尝试开展舆情服务,且已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需要提高与改进的缺陷。

2.1 传统的服务方式时效性差,周期性长

众所周知,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从发出到使用之间的时间越长,信息的价值含量就越低。就目前而言,以印刷型为图书馆主要舆情信息服务的产品依旧占据着当前的信息服务市场,传统的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产品,主要通过邮寄等以“月”为周期的方式送到用户,真正能达到以“周”“日”为周期的少之又少,这就致使我们所提供的信息时效性差而且内容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专业的舆情服务数据库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方便。例如:新华社的舆情在线。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周期性短,而且时效性强,能够提供即时应用和检索。

2.2 不重视网络舆情

我们如今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主要的民意反应渠道,相比于传统的报刊书籍等,民众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博客、QQ、论坛和微博帐号等移动通讯设备发表评论或意见。因此,应将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重点放在网络舆情,通过网络舆情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加深对社会民众的动态了解,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舆情服务。

2.3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互动少

图书馆当前单向的舆情模式,使得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用户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图书馆主动提供服务,但用户只是被动的接受,两者之间的互动性严重不足,致使图书馆在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难以实时快速了解用户的反馈与需求变化,因此无法有针对性的提供舆情信息服务。

3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完善策略

3.1 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服务的相关制度

从法律上讲,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但国家同时有界定公民网络自由界限的责任。中国的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绝大多数为国家办学,新兴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受到较严格的控制。中国宪法第51条,刑法第363条,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应当作为图书馆制定信息管理与服务章程的依据。

3.2 加强服务创新

图书馆在当前舆情信息日益重要的前提下应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把以市场化作为运营手段的信息服务机构作为楷模,将用户需求作为导向,通过不断的创新,主动提供给用户人性化、有特色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舆情信息服务机构竞争中脱颖而出。

3.3 加强用户信息需求的把握和跟踪

服务是需求的前提,我们要明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信息服务的方案,使信息产品的开发更具有目的性。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方式了解用户的需求变化,并根据用户的反馈完善改进服务。大部分的商业信息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用户提供虚假的片面的信息,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利益,不利于舆情信息服务市场的良性发展。图书馆应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用户的评价、建议应做出真实客观的反馈。

3.4 博采众长,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图书馆在舆情信息服务的工作中,应该加强与其他舆情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舆情产品的服务质量。例如吉林省图书馆就与新华社展开合作,充分利用新华社特有的资源与专家优势,开发了高端舆情信息服务产品—— 《吉林文化舆情参考》,获得吉林省文化系统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文化行业用户的广泛赞誉,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5 加强利用图书馆网络舆情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的信息多元,互动性强,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较大。但是,在开展网络舆情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由于网络舆情的主体的非实名制的性质,在网络上会出现一些虚假的信息和从众而非理性的大量声音。因此,为了避免对民众产生误导以及对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关部门要注重加强舆情信息服务工作者的信息素质,加强其对海量的舆情信息能够快速科学的梳理和对失真的舆情信息正确处理的能力。

3.6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应适当的加入市场运营的理念,在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应该遵循舆情信息增值服务的规则和舆情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舆情信息服务工作的负责人应充分的调动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服务的热情以及工作的积极性,优化舆情信息服务团队在技术,设施和人才等方面的配置,促使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走上专业化、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逐渐朝着多元化,外向型的状态发展,社会各个层面对舆情信息越来越重视。目前,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在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各个图书馆应借鉴先进的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改进和创新自己的舆情服务工作方式,使得舆情服务工作更加顺利地高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秉宇,周洪光,周伟光.舆情服务—图书馆信息服务新模式[J].现代情报,2013(1):71-73.

[2]张勇.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22):82-84.

[3]贾玲.新形势下地方社科院图书馆加强舆情信息服务工作的思考[J].天府新论,2011(6):122-124.

试析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 篇7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集散地, 是一些特有书刊的珍藏馆,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学术机构。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社会文化记录收藏中有独立地位。进入网络时代, 图书馆的资源载体由以前的书籍纸张逐步转变为网络数字形式。信息资源共享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提升地位的重要举措。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三部分。共知是指各图书馆互通有无, 扬长补短;共建是指充分发挥各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 完善资源的种类和内容,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共享是指各图书馆互为体系中信息资源的共享者。

2 构建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遵循的原则

2.1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图书馆是一个长期为学者提供知识信息的场所, 为保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长期存在, 因此在图书馆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国家信息化指导方针, 由国家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筹划, 组建一个协调管理机构, 发挥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组织协调作用, 建立健全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问题。

2.1.1 因地制宜, 分步实施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从程序上来说应该是先易后难, 先要总结图书馆实际情况, 在结合实际中分步实施。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不均,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设施条件,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分别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2.1.2 资金合理配置, 讲求实效

经费不足一直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障碍。大多数图书馆在资源共建中的主要投入也是政府的经费。而对于有限的经费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 要讲求实效, 注重资金的合理配置。

2.2 法制化、标准化建设

我国图书馆法尚不完善, 版权保护、标准化问题等主要问题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有利于信息共享的调控和资源共享的规范。国家各馆应联成一个“整体”, 这就面临着一个不同机种、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异构型分布式处理环境。

2.3 以利益调节共建共享

利益是当前社会的基础, 看清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是建立资源共享的前提, 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种种困难来判断其影响因素。要做到在不损害大众利益的情况下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不可能是个别图书馆的行为, 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建设。共享体系中各成员馆经费来源、馆藏基础、设备条件等方面各有差异, 因此必须解决成员馆之间相对平衡的利益分配, 以利益调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共建, 主要包括参建馆与读者个体等社会用户群的利益、参建馆自身利益与其他参建馆之间的利益、参建馆内部人员的利益等。

3 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的发展策略

为了提升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基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和问题, 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国内众多学者、专家、教授及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发展策略和相关理论, 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提升理论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 健全法规制度和共享体系, 统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 加强资金多元化投入, 更新共享观念, 以及加强在职管理人员的教育等。

4 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

4.1 所谓网络化图书馆

即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 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在其上面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新一步的改进和改造。起初是图书馆的各个工作和服务环节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图书馆。具体地说, 网络图书馆是由电子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组成, 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4.2 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特点

从载体形式上看, 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有的文献以书籍为载体, 有的以纸张为载体等等。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看, 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在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中, 文献资料由原先的纸张书籍载体转变为当前的光盘, U盘等载体。从文献资料的分布看, 不仅有本地馆藏文献信息资料, 而且有异地信息资料;从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看, 电子文献的利用率呈上升趋势, 而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 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服务功能看, 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 服务效率更高。

4.3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

对网络化图书馆来说,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 由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对于因特网上的图书馆, 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实馆藏, 又是其它馆的虚拟馆藏。本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利;对虚拟馆藏有共享权, 一般没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权。但对于合作建设或开发的信息资源除外。从地理位置上讲, 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或外地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协议或申请手续才能借阅等, 因而具有间接性。

5 结论

随着当期社会的不断进步, 网络化, 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加快, 图书馆信息资源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当前先进文化知识的聚集场所。因此, 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 要不断寻求新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方法, 新的服务平台, 新的信息服务项目, 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的扩大和深入, 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近几年来发展之中, 互联网技术已经深深的扎入各个不同的领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逐步提高, 我国图书馆逐步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通过对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提出一些有利于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的策略。

馆信息服务 篇8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基础上, 利用数字化手段, 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 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 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1], 它具有业务管理自动化、馆藏档案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档案信息社会化等特征。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流程为:问题接收——提问解析和分派——档案馆员作出答案——答案发送——跟踪, 即数字图书馆用户提出问题;图书馆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而确定需要哪些信息;图书馆员对问题进行商议, 识别并挑选能够提供答案的具体参考工具, 挑选能提供答案的参考源;图书馆员把挑选出的信息传递给用户[2]。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给相关主体带来损害, 因此应当在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的同时, 充分保障信息的安全与相关主体的利益, 避免相应的著作权风险。

2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合理使用所面临的著作权问题

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著作权问题。

2.1 馆藏资源数字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涉及到著作权人的复制权。我国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3]第10条第1款第5项规定, 复制权是指“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数字化复制的问题, 但它的开放式规定已将数字化复制包含其中。数字化的对象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不享有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 主要包括: (1) 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 如法律、法规, 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献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以及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 对于这部分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完全可以自由使用, 包括将其数字化上传到网络上供用户自由使用; (2) 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 (对于自然人, 保护期限为作者终生及死后50年;对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作品, 保护期限为作品发表后50年) , 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档案、地方志等, 这部分作品的数字化无需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 也不需要支付报酬, 但必须尊重作者的精神权利, 如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另一类就是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显然不能随意地进行数字化。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可以参照外国的立法, 适当扩大数字图书馆数字化的范围。首先, 关于数字化的目的, 可以是为了陈列、保存、替换已损坏的、丢失的或者被盗窃的作品而进行数字化;此外, 如果作品的原始形式已经过时, 阅读作品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已不生产或者已无法在商业市场上以合理的价格获得, 则允许图书馆以新的形式复制该作品。其次, 关于数字化的对象, 可以扩大到本馆及相同性质的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收藏的作品。再者, 关于数字化的数量, 可以复制3份, 1份供用户使用, 另2份供保藏之用。

2.2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 主要分为购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两种类型。 (1) 购买数据库。出资购买的数据库, 其涉及的著作权问题已由数据库出版商解决, 但数据库本身属于汇编作品, 在购买时要注意与数据库出版商签订使用协议, 主要包括用户定义条款、使用方式条款、保密条款和技术支持条款等。只要严格遵守这些条款, 一般不会发生侵权纠纷。在签订的协议中, 应当特别注意用户定义条款和保密条款, 这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的合法用户群和技术秘密, 是最容易发生侵权危险的环节。 (2) 自建数据库。自建数据库是依托馆藏作品或其它资源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自己开发建设的特色数据库, 一般包括书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在开发过程中基本上不存在著作权问题, 但必须尊重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利。对于文摘型数据库, 公众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合理使用行为, 无须经过权利人的同意, 也无须付酬。在编写文摘时要注意, 使用著作或他人编写的文摘时不能随意修改, 摘编时要保护原文摘的完整性;数字档案馆自己编写的文摘, 应该享有著作权。由于文摘数据库制作时涉及到的著作权人太多, 数字档案馆可以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机构付酬[4]。而全文数据库的开发中, 除了涉及公有领域的作品和不适用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外, 在使用作品时必须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 数目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都可以看作是汇编作品。汇编作品是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的一项重要权利。对全文数据库的建立, 除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和公有领域的作品外, 在对原文数字化传播时, 必须征得作品版权人许可并按规定支付报酬;对于购置的报刊类篇名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 应事先与出版商达成协议, 允许在局域网如校园网供本校用户使用。

2.3 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合理使用问题包括: (1) 参考咨询工作。其发生著作权侵权的危险主要存在于咨询用户的范围界定和收费与否。为协议之外的非法定用户群提供咨询服务, 超出了对作品使用的范围, 会侵害著作权人的作品传播权, 如果是有偿咨询服务, 则发生侵权的风险大大增加。 (2) 馆际互借服务。根据著作权法, 数字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应该是一种有限制、受控制的行为。开展馆际互借服务时, 应提高侵权的风险意识, 判明借方的作品使用动机和目的。对以个人学习和科研为目的的用户, 可界定为合理使用, 但要慎重控制好收费标准, 以确保服务没有赢利色彩;而对于来自商业或产业的用户, 就应加收相应数量的版税补偿给权利人。 (3) 联机检索服务。数字图书馆在网络检索时采用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为用户检索网络中由数据库服务商、电子网络出版物检索中心等提供的数据库信息, 从某个数据库中套录内容而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将检索结果套录下来或累积起来存在本馆数据库中等, 这种做法可能损害了数据信息提供者的利益, 侵犯了数据库专有权。在联机检索和数据库开发建设中, 应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他人数据库的全部或实质部分, 需进行独创性编排, 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数据库。此外, 侵权危险还存在于文献采购过程中, 如采购盗版复制品等。

2.4 技术软件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运作需要大量计算机软件的支撑, 其软件的权利归属也是著作权保护的重要问题。其使用的软件可分为通用软件与专用软件两类。对于通用软件, 应采取正常渠道购买获得使用权, 而不能采取非法盗版手段, 以免侵犯软件著作权人的正当权利。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5] (2001年) 规定, 软件著作权人享有自己开发的软件的使用权、使用许可权、获得报酬权和转让权等合法权利。当然, 目前网上公共软件资源相当丰富, 允许随意下载、复制、修改, 但其中有些只是试用软件, 仍受著作权法保护, 故应注意其版权状况的说明。

2.5 其他

(1) 引用。网页的著作权问题包括网页本身和网页内资料的著作权问题。网页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而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数字档案馆不能直接地完全引用网页本身, 否则便侵犯了网页制作者的著作权。关于网页内的资料, 一类是不被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 如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另一类是仍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适当的引用属于合理使用。 (2) 链接。所谓链接 (Hyperlink) 是指通过使用超文本标示语言编辑包含标记指令的文本文件, 在两个不同的文档或同一文档的不同部分建立联系, 从而使访问者可以通过一个网址访问不同网址的文件, 或通过一个特定的栏目访问同一站点上的其他栏目[6]。按照链接目标页的不同, 通常将系统间的链接分为“外链”和“内链”。外链又称普通链接, 它链接的对象是网站的首页, 这时屏幕上显示的是被链网站的全部内容。内链又称深度链接, 它与普通链接的区别是链接标志中储存的是被链接网站中的某一页而不是该网站的首页。链接被认为是合理使用, 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尊重著作权人的精神权利;不能损害被链者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如果被链者有权利保留声明或向设链者做出不愿意被链接的意思表示, 就不能适用合理使用。 (3) 浏览和下载。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进行浏览, 只要不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也属于合理使用。传统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无限制地向用户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 在于其受到时间、地域、复制成本以及传输方式等方面的限制, 作品的传播范围不广, 对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害非常微小。因此, 数字图书馆只有对数字作品的传播进行限制, 才不会对著作权人造成太大的损害, 从而被认为是合理使用。

3 规避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合理使用问题的措施

3.1 著作权保护意识

数字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过程中, 要不断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 自觉执行有关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做好信息服务的著作权保护工作。为此, 要不定期地举办有关网络著作权知识的培训讲座, 增强计算机管理人员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使之充分认识到侵权的危害性和维权的重要性。在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过程中, 不仅要正确鉴别各类著作权益, 防止侵犯他人权利, 同时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避免不必要的著作权纠纷和损失, 确保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3.2 著作权法和合理使用制度完善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过于简单, 在司法实践中的适应性也不强[7]。我国著作权法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做出调整和完善: (1) 赋予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的主体地位, 将那些商业性的数字图书馆公司排除在外。 (2) 将数字化和暂时复制明确纳入复制权的概念中, 规定不可避免的、不具有经济价值的暂时复制为合理使用。 (3) 明确数字图书馆可进行数字化的范围, 规定数字图书馆可以为陈列、保存、替换已损坏的、丢失的或者被窃的作品之目的而对本馆收藏的或其他公益性的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收藏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如果作品的原始形式已经过时, 阅读作品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已不生产或者已无法在商业市场上以合理的价格获得, 允许数字图书馆制作该作品的新形式复制品。 (4) 明确数字图书馆可将数字作品传播的范围, 对于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只能在馆内提供全文浏览, 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允许几个用户全文浏览同一作品。 (5) 明确数字图书馆的馆际互借问题, 应出于个人学习或研究目的的用户请求, 可以提供附有版权声明的数字化复制件, 但馆际互借所传递的复制件在传递完成后应该及时销毁, 数字图书馆不得在传递后对该复制品进行保存。

3.3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是指著作权人及著作权相关的权利人通过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后者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前者主张权利, 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邻接权的诉讼、仲裁活动[8]。在数字图书馆条件下,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仅可以代替数字图书馆转交作品使用费, 还可以解决海量许可的问题。作为权利人和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中间人,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数字图书馆洽谈使用条件、发放许可证, 并将图书馆付的费用在著作权人之间进行分配。此外,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还要代替著作权人行使监督作品使用的权利。通过这样的方式, 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得到著作权人的明确授权, 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 又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利益。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 建立著作权处理中心。如美国的CCC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 作为非营利团体, 向作品使用者和作者、出版者提供集中复制许可和使用费支付服务, 主要通过两类合同进行, 其一是中心与著作权人之间的合同, 其二是中心作为著作权人的代理人与使用者团体之间的合同。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平衡了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目前, 我国应该分析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所面临的著作权问题, 并借鉴国外的立法和司法经验, 最终完善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条款, 以适应新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新的技术条件下, 数字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著作权问题和纠纷, 其中很多问题都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 此时,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促进数字图书馆与著作权人之间的交易, 通过签订合同, 规定著作权人与数字档案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保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3.4 技术保护措施采取

所谓技术保护措施 (TPM) , 是指在正常运行中版权人和相关权利人为有效控制、防范或阻止他人非经授权访问、接触作品或使用其作品而主动采取的技术保护措施。按TPM的功能不同, 分为控制访问或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和控制使用作品的技术措施两种。我国新《著作权法》第47条 (6) 也有关于TPM的规定。因此, 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技术保护措施, 使自己开发的各种数据库和经授权的、合理使用的或法定许可的作品避免被他人非法复制、套录和下载, 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 如访问控制技术、密匙管理与算法技术、数字水印技术、VPN技术、防火墙技术等, 这些保护技术和措施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摘要:结合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合理使用面临的著作权问题的逐一剖析, 提出从著作权保护意识、著作权法和合理使用制度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等规避数字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合理使用的问题, 保障其信息服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合理使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卢共平, 吴翻.数字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模式[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3) :60-62.

[2]李培.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01修正) [EB/OL][2009-08-08].http://www.sipo.gov.cn/sipo/flfg/bq/fljxzfg/200703/t20070327_147442.htm.

[4]傅长青.数字档案馆版权保护若干问题探讨[J].浙江档案, 2006 (4) :31-32.

[5]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EB/OL][2009-08-08].http://www.ihep.ac.cn/d iv7/bhtl.htm.

[6]马骁.网络链接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J].河北法学, 20 (1) :11.

[7]王知津, 潘永超.数字图书馆合理使用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9 (1) :21-24, 59.

谈农村信息服务 篇9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

我国的信息服务业起步较晚, 20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业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 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 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 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 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的信息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体系。

一、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信息网络覆盖面窄, 缺乏深入性。

信息网络建设目前还停留在国家、省、市层面, 县、乡、村的建设还比较落后,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一种情况是, 有的地区连基本的硬件设施和网络都没有;另一种情况是, 虽然有基本的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 但只是为了响应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设备陈旧、网络不畅, 很少使用其获取最新的农业信息, 形式大于内容, 县、乡、村的信息网络没有深入拓展。

2、片面强调宽带入户, 缺乏实际操作性。

将各级农村机构拥有的计算机数量和上网情况作为衡量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标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首要的问题是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 绝大多数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电脑和网络还一窍不通, 即使会上网, 也缺乏对网络资源的充分了解, 无法有效加以利用;其次是成本问题, 电脑配置费用和宽带费用, 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现阶段大面积普及农民上网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 需要立足农村特点开发有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3、单一的官方信息服务平台, 缺乏服务的灵活性。

目前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 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 各省级农业部门、地级和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主要是以发布信息的第一代电子商务模式为主, 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一身, 官方资源的有限性无法真正为农民提供灵活的信息及其他增值服务。需要引入大量的优质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商, 深入拓展信息发布渠道, 在信息流的基础上, 强化业务流、资金流、物流的功能, 切实提高农业信息化的投资回报率。

二、农村信息服务的特征

新形势、新任务带来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多元化、社会化和网络化。

1、多样性与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方面农村市场主体是多元的, 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巨大的、多层面的、多样性的, 需要组织和提供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个信息服务单位或者一家媒体, 要满足所有信息需求是不可能的。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就是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服务。除了能够较好地满足多样性的信息需求以外, 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 就是能够或者有条件弥补单一信息服务渠道容易出现信息不全、不准或者失真的缺陷。

2、双重作用与社会化。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信息服务都是由政府和市场一起进行的, 即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相结合。在这些国家, 公益性信息服务在信息服务总量中, 比重不高, 但它起着重要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市场并不是万能的, 而是有“缺陷”的, 在“市场失效区”内需要由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 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关于信息服务的宏观环境建设与管理, 其所提供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比重趋低, 商业性信息服务比重增加, 信息服务市场成长趋于成熟, 信息服务逐步实现公益性、商业性、社会性。

三、农村信息服务的内容

1、供求信息服务。

供求信息服务, 即提供农产品及加工品、农村劳动力 (主要是农民工) 、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必需品等方面的供求信息服务。这些牵涉到多方面市场主体, 重点是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 是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要完成的第一个层面的任务。

提供分类加工的供求信息服务。对农产品及加工品、农村劳动力 (主要是农民工) 的供给能力, 包括对生产者、加工者的供给能力, 区域性供给能力, 季节性供给能力进行调查, 将所获信息整理发布。同时, 对农业生产资料、农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求信息进行整理、发布。在服务内容方面, 需增加以县或乡或村的区域性主要产品供给表, 并提供全国分品种供求平衡分析信息, 积极解决供求难题。以发展网上订单为突破口, 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实现按需供给。

2、质量信息服务。

质量信息服务, 重点是解决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 是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必要性, 一是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上升, 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农业标准面临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三是消费者“宁吃好桃一口, 不吃烂桃一筐”, 以质论价, 有质量才肯出好价钱, 质量越高出价越好;另外, 生产者提供高质量和安全的农产品, 才能卖出好价钱和高收益。可见, 质量信息服务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需求, 经济越发展, 质量信息服务越重要。

做好质量信息服务, 要强化基础, 即抓好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 提供有力和有效的支持。

3、价格信息服务。

价格公平与否, 是实现买卖公平的基础或前提。价格信息服务是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价格信息服务, 牵涉到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的问题。做好价格信息服务, 有利于实现买卖公平, 有利于实现供需平衡, 避免资源浪费。

四、构建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以各级行政机构为节点的分段式的多平台的电子商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功能进行分离, 更好地为农村信息服务。

1、以国家门户为主导, 充分发挥一级电子政务的功能。

现阶段, 面向农业和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应该以国家层面为一个节点, 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成立国家级网络门户, 提供政府公告、政策法规、行政通知、计划公告、招标公告、价格指数、统计数据等宏观信息。精简现有中国农业信息网的职能,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和资源整合, 主要是各种具有指导作用的统计数据和价格指数, 形成国家级数据库, 调整信息结构, 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指导性和权威性。

2、以专业门户为支撑, 大力发展二级电子政务的作用。

各省级单位可以按照自身农业发展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的专业门户, 比如种植业、畜牧业、农药等, 在国家宏观统计数据的指导下, 提供实质性的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政务导航, 比如各种网上行政审批和项目咨询、专业动态和科技信息、热线咨询等, 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建立以市级为单位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深入挖掘电子商务的潜力。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从交易的角度出发, 能够从实质上解决农业市场化问题。以市级单位为主导, 采取官办民营的方式, 引入资质比较好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为农企和农户提供大量的供求信息、产品展示、质量认证、网络营销、在线交易服务。

4、倡导移动商务为主体的终端信息平台, 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应该立足实际情况, 尤其是县、乡、村一级的“最后一公里”, 有步骤、有选择地实施信息化:对于经济发达的基层, 大力推广宽带入户, 普及上网知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乡镇, 应该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 通过移动终端, 将用户定制的信息以短消息的形式发布, 便于广大农户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 移动商务的服务器端可以提供增值的业务交易代理服务;对于经济落后的乡镇, 可以继续发挥广播、报纸、信息服务站等传统形式的服务, 逐步向信息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商翠敏, 郑红维.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问题现状与思考[J].经济论坛, 2008.19.

[2]王勇德.重庆科技公共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思路[J].科学咨询, 2008.1.

[3]谢丁.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6.1.

信息服务成本分析 篇10

关键词:信息服务,成本消耗,成本管理

一、信息服务成本构成

信息服务作为信息机构凭借自身拥有的信息产品向他人提供信息产品、咨询与查询业务、信息交流条件的一种社会活动, 必然涉及信息服务的成本耗费。信息服务成本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

1. 信息服务机构成本。

信息服务机构成本指为维持信息服务机构正常运转所需支付的必要成本。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服务机构包括图书馆、情报所、书店、各类信息中心、信息咨询公司等。我国信息服务机构从性质上看, 有公益性服务机构和经营性服务机构两类。从组织形式看, 前者属于事业性质, 如国家及各省、市、县的信息中心、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 它们一般由政府拨款修建, 其服务具有公益性。另一类信息服务机构的运营性质是商业性的, 它们在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 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是他们运营的目标, 这类信息机构如专业的信息公司、咨询公司等。这类机构在设备、技术、科研、人才、投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可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综合服务和信息产品开发, 因此在提供的信息服务深度、信息服务质量方面, 一般优于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2. 信息资源成本。

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的基础, 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作支撑, 信息服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服务机构必须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才能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这些信息资源可能来源于信息机构的购买, 也可能是信息机构自己开发的信息产品。总之获得这些信息资源所支付的成本构成信息服务成本的重要部分。以图书馆为例, 一个高校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都是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这笔经费主要用于不同类型信息资源的购置。有资料显示我国公共图书馆平均每个馆的购书经费为5万元。有的大型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较为充裕, 如上海图书馆年购书经费约7000多万元, 南京图书馆为1000多万元, 浙江省图书馆为900多万元[4]。以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为例, “十五”期间, 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累计购书费2.63亿元, 比“九五”时期增加1.56亿元, 增长145.4%;新购图书959.2万册, 比“九五”时期增加561.1万册, 增长140.9%。2005年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总藏量3119.4万册 (件) , 比2000年增加789.4万册, 增长33.9%;全省人均藏书由2000年的0.31册提高到0.39册, 增长25.8%;人均购书经费由2000年的0.38元增加到0.94元, 增长147.4%[5]。信息服务机构拥有的信息资源包括不同类型, 最主要的两种信息资源是印刷型文献和数据库。信息资源成本是一项长期支出, 信息服务机构要不断进行信息资源的更新, 以保证信息服务的质量。

3. 信息服务设备成本。

信息服务设备是实现某项信息服务而必须具备的各种设备设施。如对于传统信息资源而言, 其服务设备主要是书架和桌椅;对于数字信息资源而言, 则还需要计算机终端设备、多媒体设备、网络接入设备等硬件设施。信息服务设备按其功能划分, 可分为三种:信息存贮设备、信息交流设备、信息管理设备。信息服务设备成本不仅包括设备的购置成本, 同时设备的运营成本和维修成本也是信息服务设备成本中的重要内容。设备配置求新求全势必造成经费紧张和资金浪费, 过度压缩又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因此, 在进行设备采购时, 应该多进行市场调查, 寻找最适合本机构信息服务规模、售价最合理的设备。信息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 要加强维护, 尽量减少设备的维修成本。

4. 信息服务人员成本。

信息服务人员成本是指信息服务机构聘用信息服务人员所必需的开支, 主要是指信息服务人员的工资、培训费用等。信息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信息服务质量的高低。信息机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素质参差不齐, 普遍缺乏能开展信息咨询、市场调研、信息分析的综合能力。因此, 必须重视对信息服务人员的投入,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人员。随着先进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新型信息载体的出现、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开展, 对信息服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服务人员群体向知识型、专业型、精深型发展。

二、信息服务成本特征

信息服务成本是信息服务部门向社会提供信息资源内容服务时所耗费的成本。信息服务者相当于市场上的经营者。信息服务成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服务成本的增值性。

信息服务体现了信息的增值过程, 即知识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信息服务过程即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知识增值的过程。信息服务机构作为信息产品的提供者, 在进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成本的增值, 尤其是对于商业性信息服务机构而言, 如果信息服务不能使其获得利润, 则会导致其终止信息服务行为, 转而将资金投入其他产业。获取利润、实现成本增值是商业性信息服务者投入信息服务成本的根本目的。信息服务成本的增值性不仅体现在利润的获得, 同时也体现在信息资源本身的增值上。对于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而言, 其成本的增值性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即通过其信息服务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获利, 促进社会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2. 信息服务成本与信息服务机构规模成正比例关系。

信息服务成本的多少与信息服务机构的规模具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 信息服务机构规模越大, 其投入的成本必然增多。信息服务机构规模一般是指该机构所拥有的服务设备、人员数量等, 这些因素所支出的费用是信息服务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机构规模越大, 其所需投入的各种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必然相应增加, 从而导致信息服务成本总量的增长。因此信息服务机构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而必须根据市场确定规模, 以使信息服务能产生最大效益。

三、信息服务成本管理

信息服务成本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机构成本管理。

信息服务机构成本管理主要是指信息机构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岗位设置等方面要进行合理布局, 既能够充分满足信息服务工作的需要, 又不机构臃肿, 保证机构的设置达到最优化。同时, 要注意机构中的经费开支, 合理利用经费, 节约管理成本和机构运转中的其他可控开支。信息服务机构应定期进行成本性态分析和合理性分析、研究, 弄清楚哪些成本项目是可以控制的, 哪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弄清哪些成本开支是必须的、合理的, 哪些是多余的、浪费的。通过分析, 找出成本管理的切入点, 实现成本优化。

2. 信息资源成本管理。

信息服务机构用于信息资源的花费主要包括市场调研、信息咨询、购买专利信息等。信息资源成本管理是指要使单位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信息资源成本管理主要应该从提高利用率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因此, 在采购信息资源前, 应该充分进行用户需求的调查, 了解用户的需求类型和需求特征, 尽量将那些用户数量多、需求量大的信息资源采购齐全。另外, 要注意本机构信息服务的特色, 对于特色信息资源, 应该加大投入, 从而塑造品牌, 得到用户的认可。

3. 设备成本管理。

是指在信息服务机构信息服务战略的总体规划下, 保证设备管理各环节的低费用, 力求设备的寿命长、成本低。对设备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要求建立完善、有效的设备管理体系, 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设备成本管理的主要环节是设备采购成本管理、设备运转成本管理、设备维护成本管理。在设备采购环节, 应该尽量以最低的成本购置数量最多、质量最优的信息服务设备, 为降低采购成本, 甚至可以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进行联合采购, 以使设备生产企业让利更多。在设备使用环节, 应该熟悉设备性能, 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设备的保养, 以减少设备的维修成本。

4. 人员成本管理。

信息服务中的人员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对人才引进、人员培养等方面的成本管理。在人才引进时, 应该根据业务工作需要而引进人才, 不能盲目引进。引进人员时, 也不能只重学历或专业, 而是要寻找本岗位最适合的人才。在安排岗位人员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的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兴趣爱好, 将这些与其承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使其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 以优质的信息服务为用户服务,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昌平, 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12.

[2]王小华.有关信息服务研究的统计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科技, 2006 (17) :102-104.

[3]蒋谦.信息机构的信息服务质量分析[J].情报杂志, 2001 (6) :16-17.

[4]公共图书馆.经费普遍不足购书渠道不一[EB/OL].http://www.sdci.sdu.edu.cn.2007-12-22.

[5]“十五”期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达15231万人次[N].中国文化报, 2006-08-08.

信息服务理性经营 篇11

尽管如此,一些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对国内IT服务市场的前景却十分乐观,IDC认为,在未来5年内,我国IT服务市场将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态势,其中绝大部分市场来自IT行业服务和IT外包业。

IT外包在中国早已不新鲜,但目前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以编程和测试为主的软件外包(ITO),真正能做到业务流程外包(BPO)的企业并不多,实现从ITO到BPO的跨越成为很多外包企业的理想。根据IDC预测,2008年全球BPO产值可达到6825亿美元,成为最炙手可热的业务。但在中国的BPO市场,由于对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求较高,能真正做BPO业务的中国企业比较少。

今年3月18日,一家专门从事业务流程外包和IT外包的宁波公司在伦敦交易所举行了盛大的开市庆典仪式。宁波市最大的软件企业集团东蓝数码有限公司成功登陆英国伦敦交易所AIM市场,共发行了6946.2万普通股,市值约2150万英镑。

东蓝数码成为宁波市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也是浙江省第二家在伦敦上市的公司,其核心子公司东海蓝帆是我国大型企业的IT外包典范。然而东蓝数码成功的关键不是因为它的IT外包业务,也不是因为它的海外“上市”行为,其成功的关键是因为它找准了IT业务外包的“客户群”。据了解,东蓝数码主要侧重于石油化工行业的整体IT外包、IT咨询和项目实施,这些客户资源是东蓝数码的优势所在,随后他们又逐步拓展到了政府、电力、电信、冶金等行业。

还有另一个例子证明,IT厂商延续品牌的关键是要想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当年轰轰烈烈的9•11事件给IT容灾敲响了一个警钟,约150家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料和重要数据瞬间灰飞烟灭; 然而,同样受波及的摩根士丹利却仅在两天后就恢复了业务,只因他们布置了灾难恢复系统。

从中,GDS万国数据创始人黄伟看到了灾备业务在中国金融业的巨大商机。

那时,在这个领域中,中国企业的身影很小,但万国数据却是最早在中国香港设立分公司与在日本设立办事处的中国企业,是中国灾难备份服务行业第一家走出“国门”的企业,就连GDS万国数据创始人黄伟也不得不承认,“正是当初看准了市场定位,GDS才有今天的成功。”

除了传统的IT外包模式,互联网界随着成熟期的到来,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00年7月,在宋如华斥资6亿元打造炎黄在线时,直觉告诉他,互联网将对传统商业模式进行全面颠覆。几乎同时,和他有同样看法的马云,是第一个登上美国《福布斯》杂志封面的中国企业家。7年后,阿里巴巴旗下软件公司阿里软件经过3年准备期,投入3亿元精心打造了一款与传统软件截然不同的产品,它能完全基于可靠的网络保障托管用户数据,即使不在公司电脑上,企业人员也能通过网络正常开展业务,这种模式降低了因为病毒破坏、软件投入成本过高和跨地域限制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损失。

这差不多就是中国最早的SaaS原型。众所周知,SaaS概念其实在2004年才正式进入中国,2007年逐渐得到企业用户的接受和认可。计世资讯《软件业的下一个10年—中国软件运营服务(SaaS)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软件运营服务(SaaS)是未来10年软件产业新的发展方向,2011年中国SaaS产业的规模将突破400亿元,达到406亿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3%。

当时的阿里巴巴很清楚,单靠电子商务不能维护客户的粘性,要保有更多的企业级客户群,只有依靠SaaS模式。为此,其精心打造的阿里软件扮演了为企业管理与经营提供赚钱工具与服务的角色。

马云也不负众望。在2007一年中,阿里软件以63.7%的绝对优势稳居行业第一,排名第二的厂商只有6.3%。阿里软件一举成为中国SaaS市场的领导者,并超过中国SaaS市场上其他所有同类厂商用户数量总和。

2008年被预言为“中国的SaaS年”,各大厂商都在这一领域跑马圈地,作为推出亚洲第一个“软件互联”平台的阿里软件也没低调,建立了依托10个重点城市辐射全国的渠道,毫无疑问,马云一定会引发中国的SaaS应用风暴。

连叱咤风云的SaaS模式最终也没有脱离强大的渠道服务网络,那就证明了销售时代“渠道为王”的那句老话。2001年,连锁、直供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的崛起,对我国传统的IT分销渠道和电脑市场零售渠道形成新的影响,如何把渠道建设得更全面、更完善,成了几乎所有IT厂商继续发扬品牌的一个有效途径。

2007年,宏图三胞在北京开了30家店,在山东开了12家店,在天津开了10家店,它以大规模标准化连锁直销模式成为国内最大的IT零售连锁卖场。

如今,宏图三胞渠道变革更加明显,渠道市场也进一步细分,供应商、渠道商以及经销商纷纷围绕客户需求,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宏图三胞执行副总裁花贵侃表示,为了保持企业品牌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空间,厂家们惟有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调整其营销与渠道策略,才能确保品牌成功。

IDC认为,尽管IT服务领域收入增长快速,但很多IT服务商也面临利润微薄甚至零利润、负利润的尴尬。如何保持合理的利润率、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成为一些IT服务商经过“赔本赚吆喝”的阶段后,需冷静下来认真反思的问题。

馆信息服务 篇12

本文将先对收集的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找出他们在信息服务这一块儿可以契合的点, 然后就基于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信息安全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为数字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研究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的现实理论研究。

1 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理论

1.1 大数据概念

当下, 大数据炙手可热,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在谈论或者从事大数据相关的话题或事务, 我们创造了大数据同时也被大数据所打扰。但是到目前为止, 我们所认识了解的大数据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学术界对大数据认识都是从大数据具备的特性来加以认识的, 大家比较认可的是早期的“3V”规模性 (Volume) 、多样性 (Variety) 和高速性 (Velocity) , 当前也存在“4V”说法“5V”的说法, 新增真实性 (Veracity) 和价值性 (Value) 。大数据的特征:数据的规模性;数据的多样性;数据的高速性;大数据的处理流程.大数据对数据的处理流程有这四个:数据采集、数据的导入和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3,4]。

1.2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Digital Library DL) , 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对存储在图书馆的期刊、图书、杂志、图片、音像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存储和传输, 使得用户通过互联网就能轻松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随时随地的获取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存储库2组。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宽带高速互联, 将分散在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图书馆或信息单元组装成联合体, 按照规范化的统一的标准将不同位置的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存储和管理, 给读者们提供易于使用的方式, 使得读者们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都能在网上获得自己任何需要的信息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高度。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与平台无关的富有海量数字资源的集合。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可以在数据库之间和服务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工作站间实现, 目前数字图书馆正在积极地探索具有深层语义的互操作性的信息服务。为了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信息检索内容, 它采用了一些联合的或是协调的软件从数据类型相似的数据库和服务里去检索我们所需要的数据信息。现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和资料, 需要挨个站点的查询, 实现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集合之后, 只需要读者提供一个接入点, 计算机就会按照统一的用户界面向用户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和发布功能。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有显著的差异, 它摒弃了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 而引入主动式服务。它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文献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布和传播给用户, 以多种语言兼容的数字多媒体的数字信息为读者提供“引导”和“导航”服务。

1.3 数字图书馆的大数据

随着知识信息的大爆炸, 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倚重逐渐增强, 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信息资源。由于人们对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图书馆现在正呈“大数据”特点。数字图书馆种类繁多、信息丰富, 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杂志、电子音视频, 还有用户访问浏览时的下载信息、评价信息、日志信息等, 以及传统的纸质版的书籍、杂志, 光盘信息等。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组织、存储结构将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不只是有传统的结构化的单一的媒体信息, 还有半结构化的信息和非结构化的媒体信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对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 由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量本身已经是一个想当大的数据集, 若将众多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集成到一起那将会是一个更加庞大的数据集。数字图书馆的数据资源结构复杂、数据量大, 要想高效快速地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就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撑。

目前大数据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 将大数据对数据处理的技术运用到数字图书馆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2 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目标和内容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 它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和满足不同用户的服务需求。大数据环境下,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正在呈指数级增长, 并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再是单一的固定的结构化数据, 而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半结构化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为了更快速更高效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必须从大量不断更新的数据结构、复杂的动态的数据中快速高效地找出用户的实际的信息需求和潜在的信息需求, 将这些信息快速及时地返回给用户。在大数据环境下,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具有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构建交互式共享平台、主动服务意识的特点。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将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组织、检索来进行展开[5,6]。

(1) 信息资源的采集

在大数据环境下,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分布广泛的大量异构的数据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 为用户提供满足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数字化信息资源、馆藏信息资源、用户信息资源。对用户行为信息和用户信息需求进行挖掘, 挖掘出用户的信息行为与数字化信息资源之间的潜在关系,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通过用户网站注册的相关信息发现用户行为, 为用户建立用户个人信息库存储在服务器上, 分析和挖掘用户在网络上的浏览历史、检索关键词等信息, 发现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帮助图书馆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和定制化信息推送。

(2) 信息资源的存储

在大数据环境下, 数字图书馆的数据量从MB增长到TB、PB, 面对如此大的数据量如何找到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其实就需要解决信息资源的存储问题。数字图书馆信息的数据结构是多变和丰富的, 对不同的数据结构的数据信息需要采用与其数据结构相符合的存储结构。不同的数据结构的数据也会给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融合, 数据的集成带来一定难度。如何解决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数据的存储问题, 更好的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 这就需要借助大数据的技术作为支撑。

(3) 信息资源的组织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包括馆藏实体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虚拟信息资源等集合。海量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了可以搜索和输入操作入口, 为了帮助用户获得有效的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面对各种数据结构, 需要进行数据处理, 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

(4) 信息资源的检索

在大数据环境下, 为了快速高效的更新数据, 给用户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 需要对数字图书馆海量的种类繁多的数据价值联系低的信息进行搜索优化;为了保证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 采用了个性化搜索, 搜索引擎智能化实时化需求, 移动搜索等大数据技术, 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服务。

3 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 信息资源增长迅速, 但是它的生命周期将会缩短, 数字图书馆必须尽快的对实时更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将有价值的信息迅速的反馈给用户。数字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服务, 而服务的重点是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 数字图书馆原有的以图书馆员为中心、以资源产品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随着用户个性化发展的变化的信息需求。面对海量数据, 以什么样的模式开展信息服务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成败。基于大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将从一站式检索服务模式、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信息可视化服务模式、智慧服务模式展开。

(1) 一站式资源检索服务模式

在大数据环境下,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类型繁多的数据, 怎样能快速的找到的用户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呢?对这些结构复杂、类型繁多的数据可以利用Hadoop、No Sql、云计算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查找, 然后用统一的标准将结果展示出来, 实现对数据整合和实现用户对数据的管理。大数据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是采集、抽取和集成存放于数字图书馆中的馆藏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和用户信息资源, 通过去重处理后得到可信耐的数据, 并将处理的结果存放在网络上很多大型的数据库或者虚拟的存储空间, 当用户需要信息资源时, 就可以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资源检索服务。

(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 图书馆可以向用户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通过对相关学科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面向学科开展的信息服务, 这对于老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来说, 有相关研究学科的专业知识可以为他们从事学科研究提供必要的权威的知识, 满足对学科知识的需求。学科知识是以学科为基础, 随着学科知识的快速增长, 逐渐在形成学科生态系统。数字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是建立在对大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后的基础之上的。在大数据下,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发生了变化,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数字图书馆可以利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来预测某一时期学科的研究热点, 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热点;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对存放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上的同一个信息资源的下载和检索情况, 来预测用户对哪些个学科感兴趣;对数字图书馆的借阅系统里面的借阅的数据、借阅日志进行数据深入分析, 找到信息资源、图书和用户三者之间的知识网络关系, 从而给用户提供更佳的学科知识服务。

(3) 信息可视化服务模式

大数据环境下, 读者对信息提供的方式随着个性化发生了变化, 读者们希望反馈的结果的可视化程度更高;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源, 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挖掘出海量数据里面有价值的信息, 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将数据传递给读者, 提高读者对检索结果的评价效度;图书馆依据反馈的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 并继续为读者提供更加贴近于读者需求的信息, 同时在检索的查准率上提高读者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度。大数据环境下, 信息可视化服务模式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方向。

(4) ) 智慧服务模式

随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庞大, 用户要想快速高效的准确的获取到需要的信息, 这就需要数字图书馆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上作进一步提升。数字图书馆首先借助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专业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挖掘出读者实际的信息需求和潜在的信息需求, 提高读者对信息资源的满意度, 从而实现基于大数据下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智慧服务。

4 结语

大数据是海量的、结构复杂的、分布广泛的, 大数据间的数据共享是以数据集为单位的进行交换的, 而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也是基于数据集的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本文在分析大数据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下, 探究了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内容, 勾勒了基于大数据下的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 但对大数据处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上没有做具体的描述。本文还有许多不足, 笔者希望通过后期进行研究补充。

参考文献

[1]张毅.赵元媛.大数据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5 (3) .

[2]王宇鸽, 邢军, 张红.数字图书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架构[J].图书馆学刊, 2014.

[3]李立.大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分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4.5

[4]韦晓凯.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工作思考[J].科技用苑, 2014.

[5]丁鑫.大数据环境下图书全息数据存储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4.

上一篇:救助途径下一篇:定期随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