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相关信息

2024-09-01

服务相关信息(共8篇)

服务相关信息 篇1

警务信息平台是警务人员资源共享与信息集成的一个公用性平台。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现阶段的警务体制正在不断改革, 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现阶段的警务人员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人们对于警务人员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改进警务体制, 以便民、利民为主要目标, 需要切实改革警务信息平台, 而云计算的应用就是必然的要求。因此, 对警务信息平台关系数据库服务云模型的研究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 关系数据库服务云模型的基本架构

在分析与研究关系数据库服务云模型的基本架构的同时, 需要对警务信息系统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只有研究作用物体之后, 才可以设计出适合实际使用情况的信息系统平台。而对于警务活动来说, 其最主要的活动要素与活动主体是人, 并且人的活动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基于此种特点与人类生活实践过程当中所积累的经验条件, 便可以在现有的Oracle RAC系统基本构架当中, 应用云计算技术与理论, 按照区域划分管理的基本模型建立一个关系数据库服务的云模型来为实际工作服务, 而这个基本云模型将会由三个基础模型所构成, 分别是协作模型、体系结构模型以及数据模式部署模型。这三个模型彼此之间相互独立, 但是在工作状态之下又相互协作。接下来, 本文将会就实际的模型系统, 对云模型当中的三个基础模型进行简要论述[1]。

1.1 关系数据库服务云协作模型

整个警务系统的信息平台更具实际的信息处理效用, 可以分为三个信息处理节点, 即Clients、Masters、Regions。以上三个信息处理节点的关系与实际应用关系如图1所示, 其中Clients信息节点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使用系统的传统客户群体, 其在整个信息服务系统当中一般被指定为一个传统的中间服务器。而Regions系统节点是一个数据处理的服务群体, 在信息系统当中, 每一个信息服务节点将会为一个区域提供必要的数据服务, 而每一个系统当中的数据只能在节点当中进行, 如果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 数据量已超出了一个节点数据的最大限度, 那么原有的一个数据节点将会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处理区域。在整个数据系统当中, Clients将会通过Regions所提供的SQL接口来获取必要的数据服务。而另一个Masters系统节点, 将会对Regions系统节点进行管理。在实际的系统的应用过程当中, Masters系统节点一般情况之下都将会被设计成为两个, 一主一备。接下来, 本文将会较为详细地对Regions的特征进行说明[2]。

在Regions当中, 其每一个节点都是由双实例Oracle RAC所构成的, 而当其中一个实例出现故障之后, 还可以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基于实际应用的具体表现, 可以将Regions的主要特征总结如下。首先, 每一个Region节点都将会向外提供表标准的云计划服务, 并且其内部的节点互相独立, 可以不依赖于其他节点进行工作。而系统当中所出现的新的节点将会进一步增加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其次, 系统当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现阶段警务系统当中正在使用数据技术, 这就保证了设计前后的软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这在很大程度之上将会进一步方便Masters的管理, 在实际的节点运行过程当中, 还将会增加运行一个Agent, 来作为Masters的代理[3]。并且每一个节点都将会具有系统信息备份、故障转移、服务器集群等功效, 是一个具有容灾性能的独立单位。该单位将会包含存储、操作系统等硬件资源。再次, 每一个Region系统节点都是一样的, 都具有相同的功能与应用价值, 从数据库的结构与软件结构当中来看, 每一个节点所表现出的实际价值是一样的, 但是从物理结构当中来看, 每一个节点所具有的物理结构并不一定需要相同。比如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 增加了一个新的业务, 只要其中一个节点可以运行, 就表示其他所有节点都可以运行[4]。

1.2 关系数据库服务云体系结构模型

整个系统当中的关系数据库服务云体系结构模型体系将会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 分为五个应用体系, 分别是资源池、资源管理、服务层、系统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其中服务层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为系统外提供必要的接入口。其中将会包括从区域名获取数据库连接、部署数据任务到各个节点、提供标准的SQL接口、对整个系统提供监控的接口。资源池主要是由Region的节点组成。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将会实现动态的加入与动态的退出。资源管理主要任务是记录与监视系统当中各个节点的具体运行状况。系统管理主要的工作内容包含了用户信息与账号管理等工作。而最后的安全管理主要任务就是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例如身份认证功能、安全审计功能等[5]。

1.3 关系数据库服务云数据模式部署模型

关系数据库服务云数据模式部署模型当中的主要系统模块的监控系统接口将会以Web Service的方式提供,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 用户可以通过这一接口对关系数据库业务模式进行适当的部署。其中系统内部的数据库模板库将会包含建新库、库变化、库备份等脚本以供实际使用。系统当中的管理模块将会对数据库当中存在的脚本进行具体的管理, 而节点配置模块将会负责系统中脚本的应用。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 如果有新的应用节点被加入到了信息平台当中, 节点的配置模块将会根据用户的使用规律创建新的数据库, 然后根据用户设定的区域将节点中对应区域的数据转移到新建立的节点当中, 最终在区域映射模块当中进行记录[6]。

2 关系数据库服务云模型分析

如图1所示, 在整个系统当中, 存在于Clients与Masters之间的只有控制流并没有数据流, 因此系统当中的Masters负载很轻, 在实际的进化与应用过程当中并不会成为系统发展的阻碍。而Clients与Regions则可以直接传输数据流, 因为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 业务往往会被分散到众多区域当中, 所以Clients将会具有同时处理、访问多个节点的功能, 这样就会使得整个系统当中的I/O高度并行。同时系统的整体性也将会随之提高。因为Masters与Regions之间可以相互协作, 所以也为大量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保证任务顺利开展的同时, 合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7]。

在传统的信息系统平台当中, 数据往往是集中于一起进行处理的, 这样当数据的数量逐渐增加时, 数据的备份时间将会变得越来越长。风险也将会越来越大。但是新型模型系统, 当内部的数据含量变大时, 大的数据区域将会被分割为小的区域, 系统当中的处理节点数量也会进一步增加。数据的量越大, 独立备份的数据区域则会越多。这样就保证了系统整体运行的效率。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 当平台的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时, 就可以采用以上这种形式, 来提升整个Region节点系统的运行能力。同时, 也可以采用老节点换新节点的方法来提高节点的性能, 增强节点的处理能力。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并且都是低风险的方法。因为系统当中的数据服务部署都是由Master进行统一调配的, 所以添加的新节点与原有节点是相同的, 没有任何差别。

当在平台上部署新业务时, 因为各个Region节点具有数据库的同构性, 所以只要在一个节点部署成功, 传播到其他节点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提高高效部署新业务的能力。

同时, 因为各个Region节点的数据库是同构的, 并且系统内部的节点主要按照区域属性进行划分, 所以十分易于实现业务之间的信息互通, 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新业务开发难度, 也易于实现数据库整体监控功能和实现高效和统一的安全体系[8]。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 现阶段的警务系统无论是从工作任务量角度来说, 还是从服务质量层面来说, 传统的警务信息服务平台已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其自身系统的不可扩性与业务发展部署的复杂与不完整性, 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加之, 其在使用过程当中还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因此本文在云计算技术基础之上, 改进了传统的警务信息系统。虽然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技术改革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坚定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鞠武利.基于.NET技术的达县公安局警务新闻发布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4.

[2]吴成丰.浙江高速交警警务人员绩效考核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4.

[3]曹广伟.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程的平台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杨覃.面向服务的警务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 2014.

[5]卓室.中山市公安局西区分局警情信息录入査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4.

[6]文勇, 刘向荣, 覃健文, 等.警务信息平台关系数据库服务云模型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 :37-40.

[7]皮涛.基于Lucene的面向主题信息搜索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及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1.

[8]隋汝文.潍坊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服务相关信息 篇2

一、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制度和标准

二、留观、入院、出院、转科、转院服务流程

三、患者出入院、转科、转院、留观流程

四、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制度

五、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度

六、重大医疗纠纷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七、医院投诉管理制度

八、预约诊疗工作制度

九、预约诊疗工作制度

十、预约诊疗服务工作制度

十一、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十二、患者知情同意制度

十三、患者知情同意告知制度

十四、关于保护患者隐私的规定

十五、职业防护制度

十六、出院患者随访制度

十七、出院患者健康教育制度

ITSS相关服务和产品 篇3

ITSS是一套体系化的IT服务标准库, 其基本组成要素是每一项具体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ITSS相关服务和产品是指以ITSS标准为核心, 在标准的研制及应用过程中衍生的支持ITSS实施的服务和产品。本文主要从“产、学、研、管、用”的角度分析ITSS相关服务和产品, 进而形成服务和产品目录, 并分别对每个服务和产品的名称、对象、内容、价值等进行详细描述。

2 ITSS相关服务和产品概述

ITSS相关的服务和产品全景图如图1所示。

产:服务商提供的与ITSS相关的标准应用咨询和培训等服务, 如:IT服务体系建设咨询和IT服务人员培训等服务。软件商提供的ITSS工具, 如:ITSS服务质量评价工具等。

学:培训机构提供的与ITSS相关的服务人员培训等服务, 如:IT服务工程师和IT服务项目经理培训等服务。

研:标准工作组提供的各类ITSS出版物, 如:标准、标准教材和行业分析报告等。

管:资格管理机构提供的资格类培训和资格认定等服务, 如:培训师和评估师资格培训以及评估和培训机构的认定等服务;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与ITSS相关的标准评估咨询、标准符合性评估、服务质量评价和IT服务监理等服务, 如:服务体系的标准符合性评估, 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评价和IT服务工程监理等服务。

综上所述, ITSS相关服务和产品主要包括咨询服务、培训服务、评估服务和ITSS相关产品, 如表1所示。

3 咨询服务

与ITSS相关的咨询服务包括:标准应用咨询和标准评估咨询。与ITSS相关的咨询服务既可为组织通过ITSS标准符合性评估奠定基础, 又可为服务体系建设、业务流程梳理和服务交付实施提供指导, 使其提供的IT服务是可信赖和标准化的, 具体服务描述如表2所示。

4 培训服务

与ITSS相关的培训服务包括:资格类培训和服务人员培训。资格类培训主要面向提供与ITSS相关的服务的组织或个人, 服务人员培训主要面向实施ITSS的组织或个人。

(1) 资格类培训

资格类培训包括:ITSS培训师和评估师培训, 培训的目的主要是针对ITSS相关培训和评估机构的从业人员提供基础认证、岗位认证和工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 如表3所示。

(2) 服务人员培训

IT服务人员按岗位级别划分为服务工程师、服务项目经理和服务总监, 培训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服务人员提供关于业务、专业及行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培训, 如表4所示。

5 评估服务

与ITSS相关的评估服务主要包括:标准符合性评估、服务质量评价、IT服务监理和资格授权等服务如表5所示。

6 ITSS相关产品

与ITSS相关的产品主要包括:ITSS出版物和ITSS工具。

(1) ITSS出版物

主要包括:培训教材和研究报告等。如表6所示。

(2) ITSS工具

主要包括:符合ITSS标准的IT服务工具和ITSS服务支撑工具等。如表7所示。

7 结语

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相关研究 篇4

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偿服务,一种是无偿服务。其服务的基础和出发点就是高校体育自身所具备的体育资源,这种资源包括有形资源的和无形资源两种,其中,无形资源主要是指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有形资源主要是体育场馆、体育设备、体育器材等。随着人们经济意识的提高,以及市场体制的改革,高校体育发展开始吸收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合作办学,不再单纯依赖于政府的有限投资来丰富自身资源。这种情况下致使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它们为弥补自己的资源损耗,会收取一定的资源使用费,于是产生了有偿服务。目前,各个高校在谋求自身体育发展的过程中,也开始仅仅抓住社会体育需求市场,除巩固自己在高校体育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外,还要服务于社会,所以有偿服务逐渐成为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主流形式。无偿服务即公益性服务,也就是说高校将其体育资源免费提供给社会上有此需要的人,满足社会服务需求,这种服务方式在各个高校也比较普遍。但是,无论是哪种服务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主要从总体上对高校体育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二、高校体育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

1、体育设施供需不平衡

首先,由于高校室外部分体育场地维护和管理成本较低,其公益性开放率也相对较高,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田径场和轮滑场地等一般公益性开放程度较高,且场地器材设施齐全、品质较为优良。但是,部分城市地区由于其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尤其是篮球、足球等热门体育场地无法满足在校师生和校外居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其次,由于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维护和运营成本较高及部分场地需求量较大不便于管理等原因,一般采用的都是有偿开放形式,这是由具体情况和市场规律决定的。室内场馆由于受到个人爱好及项目的趣味性等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比如羽毛球、篮球等项目的场地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利用率较高,而健身房、舞蹈室、乒乓球这种对抗性低的项目闲置时间较长,利用率明显偏低。这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体育设施并未得到有效利用,需求与供给不相符合。

2、体育设施收费价格不合理

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除了满足参与锻炼群众的健身需要外,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部分高校体育设施收费价格不合理情况,阻碍了其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场馆设施,收费标准也不相同,另外,还需要区分校内价格和校外价格两种方式,校外价格远高于校内价格,最高的比校内师生价格高出一倍左右,部分项目比体育俱乐部的价格还要高,这有失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原则。

3、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

大多数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都认为,体育资源对外开放使更多的校外人员涌入到高校体育场馆,而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管理难度。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体育资源的管理,并未建立专门负责体育场馆服务事务部门,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体制保障明显不足,并未对不同场馆的开放时间、开放对象的筛选、有偿开放项目的收费标准、安全保障、管理人员的岗位安排等一些问题进行统一规定,校外居民来校参与体育锻炼的随意性、临时性、变动性还比较强,这些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因素都制约了高校体育资源开发。

4、师生对相关规定理解不到位

首先,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同时,会影响学校管理,由于需要直接面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其身份复杂,会对校园环境、公共设施、师生财产安全、学生思想健康等方面造成影响,同时也会给学校教学、运动队训练等教学秩序带来干扰。这部分管理人员并未真正意识到开放高校体育资源的重大意义。其次,部分师生也并未认识到高校体育服务社会对于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大多数高校都属于国家所有,而国家的钱来自于社会各界纳税人,所以,绝大多数社会公民都有权利合理合法使用高校的体育资源。因此,高校管理者及师生的这种错误认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高校体育服务社会价值的最大发挥,应利用宣传等方式,转变师生的思想观念,避免校内师生与校外公民产生摩擦的情况出现。

三、完善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建议

1、改变体育设施运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体育设施运作也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运作模式。学校可通过网络建立信息发布渠道,由学校和附近社区管理部门共同合作,分别统计出高校体育场馆闲暇的时间、数量、种类等,以及居民较为集中的锻炼时间和项目,然后合理安排不同项目的使用时间,避免供不应求的现象出现。同时,为方便管理,避免人员复杂带来的校园安全保障问题,可以让居民办理会员卡,他们只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保障校园安全与管理的有效性。

2、建立多方位融资渠道,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目前,制约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重要因素就是体育部门经费紧张,不能满足体育设施的日常维护。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核心,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项目补贴、专项拨款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学校体育事业,动员各界力量,丰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获取渠道。此外,高校体育服务社会还应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例如建立梯度收费制度:对本校学生采取完全免费或个别项目象征性收费;对于本校教职员工采取部分免费、部分象征性收费;对于校外公民坚持公益性原则采取有偿服务,但是收费价格应低于社会同等水平体育设施的收费价格,保证收费的合理性。

3、健全高校体育组织机构

现代经营活动的核心在于管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体育场馆经营要想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要对其进行科学和规范化的管理,健全高校体育组织机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体育服务管理中心,对日常管理工作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操作计划,实现统一管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服务内容,实施过程中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进行调整,做到既分工合理,又相互协作,使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计划落到实处。

4、转变传统管理观念,提高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意识

高校应当加大力度宣传相关政策,使高校相关领导、管理者及本校师生进一步认识到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必要性,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高校经费大多数来自于纳税人,因此,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校外居民有权利合理合法使用高校体育资源,高校为经费的提供者提供服务是合理的,高校体育服务社会,对于促进全民体育运动发展,提升全民族整体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分析了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主要从四方面分别研究了高校体育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望能够为日后高校体育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提供一些借鉴。

摘要: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一种互补、互需、互进的关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双创、双赢”的互利局面。因此,本研究在分析了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形式的基础上,对当前高校体育服务社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各地方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提供合理的思路和建议。

公共会计服务业相关问题探析 篇5

(一)提供除传统审计服务外其他服务的能力有限近年来我国公共会计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作为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会计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以江苏省为例,该省注册会计师行业收入中,传统审计业务收入比例高达84%,而会计、簿记服务、税务服务和管理咨询服务等非审计业务收入只有16%。根据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业绩分析,传统审计收入占“四大”总收入的45%,税务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23%,咨询服务占总收入的33%,近几年咨询服务一直是所有业务中增长最快的,从2004年的占总收入比例的22%到2012年的33%,咨询服务2012年比2011年涨幅达到了12.2%。从数据对比分析看,我国传统的审计业务在收入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相比于经济收益更高,风险较小的咨询服务所占比重轻微,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对非审计业务关注不够以及相应服务能力的欠缺。

(二)传统审计服务竞争力逊于国际“四大”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本土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与国际会计公司一样开展同样的业务,但是业务开展下来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其中突出的是我国本土会计服务机构所宣称提供的服务项目中,有许多只是在业务清单中存在,现实中几乎从没开展过或很少开展。例如在金融业等高端行业中,本土事务所所占份额偏低,特别是在银行业中,在16家A股上市银行中只有一家本土事务所京都天华拥有审计客户,见表1。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特别是涉外企业更倾向于支付高额审计费用聘请“四大”及其国内分所审计,如中国工商银行2012年度进行会计师事务所的轮换,还是聘请“四大”中的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担任2013年度外部审计师,审计费用高达1.34亿元人民币。国内本土大型事务所在业务清单中有相同的服务项目而且审计收费较低,反而没有竞争优势,这值得人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三)传统财务报表审计服务质量不高公司的财务报表之所以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也是因为审计服务的使用者相信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之后能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否则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也就缺失了本来的意义。根据中注协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大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8209家。面对这个庞大的服务群体以及有限的审计需求市场,无疑充斥着强烈的竞争性,有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很小,却什么业务都敢接,接了就敢出具客户需要的报告,甚至以低于市场近一半的收费承接业务,这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担忧。根据江苏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共检查会计师事务所100家,通过检查,7家不符合设立条件;5家执业质量有严重问题;对14家事务所的33名注册会计师实施强制培训;对7家事务所16名注册会计师进行通报批评;对1家事务所3名注册会计师进行公开谴责;对2家会计师事务所通报,有问题的事务所数量占抽查数的36%,事务所的执业质量不容乐观。

(四)风险意识不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自负盈亏的企业性组织,追求利润会成为其主要经营目的,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违法违规成本较小,导致事务所风险意识不强。在某些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维持生存,会冒着风险承接与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业务,或者承接收益远远超出风险所带来的赔偿损失的业务。例如2003年2月锦州港案,北京毕马威华振和香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因虚假陈述被列为被告起诉;2010年,毕马威高级经理梁思哲因行贿下属助洪良国际上市遭举报被停职承担法律责任;2013年初,因隆基股份、东吴证券、康达新材3家公司通过发审会后业绩大幅下滑,而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交会后重大事项时未如实说明相关情况,证监会对江苏公证天业、天健正信、中瑞岳华3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警示函。按照国际上惯常的做法,会计师事务所会通过投保注册会计师责任险来分散审计失败带来的风险。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投保的积极性不高。

二、公共会计服务业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服务低水平难以满足实际市场需求我国目前会计服务业中虽然机构规模数量庞大,提供的服务种类名目繁多,但规模小,行业规范性差,在提供服务的范围、水平、层次、质量、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使得会计服务行业提供的服务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些列不适应性。第一,对于大中型企业的鉴证业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企业的鉴证业务需求早期大多受政府干预,而不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内部缺乏对高质量鉴证业务的需求。第二,我国会计服务业虽经历30多年的发展,理应存在一套完备的体系,但面对当今的市场需求环境,会计服务机构未能很好的引导市场消费发展趋势,甚至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选择向服务客户妥协。第三,对于非鉴证业务的巨大市场需求,国内公共会计服务机构大多局限于记账、税务咨询等服务技术要求不高的业务,对于高端管理咨询业务和其他专业能力需求较大的业务,往往由于缺乏人才或是规模太小不足以承接;同时也没有将主要精力投向开发迎合本土企业需要的新服务品种,吸引并引导市场,这些都造成非鉴证服务的供给不足、水平低下,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现象。

(二)提高自身专业实力方面投入不足由于不存在语言风俗等方面的障碍,熟悉当地政策法规和会计服务市场,且容易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本土会计服务机构理应要比国外会计服务机构具有竞争力。但国际“四大”凭借专业实力方面的优势,拥有的客户基本囊括了全球所有大公司。与国际“四大”这种价格贵且不缺客户的现象相比,我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却面临严峻的挑战,往往为了赢得客户而采取压价的竞争手段,而一味的压价往往最后牺牲的是审计质量和口碑。在恶劣的服务环境中,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就越容易“深陷”在低端的服务市场中难以脱困,侧面也反映出了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实力方面的缺陷以及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自身缺少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优势。

(三)过多注重传统审计服务公共会计服务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传统的审计业务、税务业务、法律业务、管理咨询和评估业务、融资业务、合并与重组业务以及财务顾问等业务。而在我国,会计服务机构大多数把业务重点投放在传统审计业务上,在这个传统业务项目上投入绝大多数的人力物力资源,限制了对其他非审计业务专长能力方面的投入和研究。从业务收入上讲,审计业务所带来的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是绝对有优势的;但从经济效率上讲,与管理咨询、评估等业务收入比重相比,传统审计业务的高收入比重是由高人力成本支撑的,经济效率低于管理咨询、评估等非鉴证业务。而且以更少的人力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从本质上也是企业所追求的,而本土的大多数会计服务机构的中心却依然放在传统的审计业务上。与国际会计公司将“鉴证是为获得管理咨询服务而不得不提供的服务”相比,我国本土市场上的会计服务机构却是“管理咨询服务是为了获取鉴证而不得不提高的服务”,在我国,鉴证服务是必须的,非鉴证服务往往被视为赠品性质的搭售,不仅没有体现非鉴证服务的知识“外溢效应”,反而出现了鉴证服务对非鉴证在收费上补偿性质的“价格外溢”。这也造成了管理咨询从一种“必需品”变成“奢侈品”的不正常现象,使得经济效率的低下。

(四)行业监管不力具体包括:(1)我国会计服务业的监管主要是中央及地方两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地 (州)级以上的政府财政主管部门,监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执业质量,执业范围等都未形成应有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法规制度欠缺完善,甚至出现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的状况。这种监管体制容易使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受地方政府牵制,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如利用政府职权中的资格审批权限来潜规则性的降低对企业的标准。并且,这种双重管制影响了会计服务行业的独立性。(2)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惩处仍然以行政处罚为主,主要体现在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违法所得一般都被国家收缴,缺乏对利益受害者损失的民事赔偿,使得在经济上的处罚或者赔偿起不到很好的惩戒作用,行业自身的监管效率也停滞不前。(3)行业监管法规政策过于陈旧。《注册会计师法》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对规范和管理注册会计师行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会计服务市场中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行《注册会计师法》已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比如,现行法律中缺失完善的诉讼机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制不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等。

三、公共会计服务业完善建议

(一)拓展业务范围,扩大生存空间加快拓展除传统审计外的业务范围、开辟新型的会计服务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如人力资源会计服务、无形资产会计服务、社会责任会计服务、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新型鉴证业务,以及低碳经济设计、经营战略调整、并购重组、管理流程再造、成本方案设计、尽职调查等高附加值的新型服务产品。这些服务有的是没有先例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事务所的执业范围偏小,即便开展某些新业务也是跟随国外会计服务机构开展的,和这些国际上大型的会计服务机构相比,缺乏竞争力。在经济学中涉及无形资产29项,但是目前列入我国财务会计核算只有7项,多数无形资产为没有开发的领域。另外,就社会责任来说,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发展,除追求最大利润外,还必须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职工培训、劳动保护等,这些责任的产生同时又为会计服务机构拓宽服务范围创造了条件,我国会计服务机构应该好好把握机遇。拓展业务范围,提高非鉴证业务的比重将成为我国事务所将来求生存的主要道路。

(二)创造条件,促进我国会计服务机构“做大做强”近年来,我国企业重组,并购力度不断加大,对会计服务行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由于大型企业集团重组、并购的审计管理咨询等技术难度大、风险大,属于高端市场,没有实力的会计师事务所是承接不下来的。对于本土会计事务所而言,即便能承接,也很难与国际上“四大”相竞争、抗衡,因为“四大”在规模上和团队上占有优势(见表2)。所以自国务院国办56号档以及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发布以来,国内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加快了重组、合并的步伐。事务所之间合并途径及动因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做大做强、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为导向,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自愿整合,通过“滚雪球”效应而不断发展成为大型且具备真正实力的事务所。如2012年6月18日京都天华与天健正信的合并,更名为“致同国际”,为超过120家上市公司,近2000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包括审计、税务、咨询、资产评估与工程造价等专业服务。二是在政府力量干预下的被动合并。如2012年7月鹏城被国富浩华吞并。但无论出于哪种动机和途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注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做大做强,而且在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的鼓励下以及资本市场加速扩容下,为会计服务行业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使得与“四大”在本土的业务差距慢慢缩小甚至超越。根据中注协关于发布2013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的通告,本土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超越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强势挤入“前四强”,排在第3位。

(三)实施行业人才培养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扶植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性,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不过,虽有政策扶持,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对大型企业的业务需求上仍有不足,其中包括对运用工具方面的差别,CPA人数和对于国际准则的应用和理解方面的问题。当前本土所应大力贯彻落实中注协《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满足国际大型企业和国内大中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更需要深入实施行业人才培养,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规则做好人才的培养,如利用中注协和国家会计学院,在大学里做好人才培养和教育,对社会上的在职人员做好后续教育培训,以及通过战略联盟共同培养、出国进修等。全面实现行业执业标准、执业道德守则和行业监管制度的国际趋同,使得行业标准建设全面融入到全球会计服务行业的大环境中。

(四)建设行业自律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由于我国早期的会计服务市场是在政府扶植下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非自发的市场行为,所以缺少自发成长起来一套较完备的自律机制,更缺少内部自我监管的成熟体系。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去除行政级别。中注协需要脱离财政部而成为独立的民间社会团体,避免受到来自行政上的压力而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市场发展规律,失去行业自身的发展轨迹。其次,可以参照美国的自我管理和同业互查并举的方式。中注协可以独立于财政部,而财政部可以下设一个专门的部门仅行使监督职能,使得监督与管理的分立,起到真正的分工而又协作的作用;中注协可以调度事务所之间互查其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及其执行状况进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构设置,精简开支,而且可以大大提升检查质量,充分利用行业内的资源,使得行业内相互之间发表意见,调整并提高自我管理的质量和服务质量。

(五)规范执业环境,提高针对重大事件发生后的立法进程为了营造更好的执业环境,我国应该加快会计服务行业法制建设的更新进程,以满足于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如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的暂行规定》(财会[2010]12号),我国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迈进特殊普通合伙时代,但是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中还是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可以设立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为组织形式,而有限责任这一组织形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经济发展需求,充斥着滞后性,应该针对该条例的组织形式做出调整。第一,我国立法机关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或者部门,强化针对现行法律中不适会计服务行业发展的法律条文进行及时的更新和针对重大典型的经济案件研究立法,规范执业环境。第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诉讼举证责任仍然适用于“谁主张谁举证”,这一点无疑提高的诉讼门槛,对于弱势群体小型利益相关者来说起诉成本大大高于利益成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会计服务机构被起诉的概率。可以适时改变这一主张为“谁被告谁举证”,由于这样会计服务机构需要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可以激发会计服务行业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服务质量,而在一定程度对“唯利是图”的本性起到震慑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我国公共会计服务的发展。我国为公众提供会计服务的机构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其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正是创造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本文分析了我国公共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共会计服务市场的对策建议。

浅析餐饮服务质量管理相关问题 篇6

关键词:餐饮,服务质量管理,对策

餐饮服务业经历了从小到大, 从少到多, 从街边摊贩到高雅厅堂, 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 实现了质和量的双重飞跃。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如今餐饮业已进入客户选择和挑剔的时代, 餐饮业必须不断适应新的形势, 加强全面服务质量管理, 进行服务创新。为提高餐饮服务质量, 应从深入查找分析国内餐饮业服务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足入手, 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餐饮服务质量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一、餐饮服务质量管理的概念

服务质量狭义上仅指服务人员提供的劳动所带来的效果, 广义上是一个完整的质量体系, 即设备设施、服务产品、实物产品、环境氛围和安全卫生的质量, 包括有形产品质量和无形服务两个方面。这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涵义, 即餐饮以其拥有的设备设施为依托, 为顾客所提供的优质服务的实用价值的大小。所谓餐饮服务质量管理就是餐饮企业或餐饮部门运用管理职能, 为宾客提供各项服务以满足其需求, 促使餐厅的每一项工作都围绕着给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来展开。服务质量管理是餐饮的生命线, 它贯穿于餐饮服务工作的始终, 餐饮的一切管理工作都是围绕着服务质量来展开。服务质量管理决定着餐饮管理工作的成败, 也标志着餐饮管理水平的高低, 因此餐饮企业各级员工必须高度重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

二、餐饮服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餐饮业虽已进入科学管理的阶段, 但历史发展较短, 故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营销团购形式, 顾客期望与实际感知差距较大。

近年来餐饮销售较流行的手段之一就是网络营销, 主要以团购的形式来进行推销。较多知名餐饮企业在运用网络营销、扩大顾客群体、增加企业收入上比较重视, 但是在服务质量上没有投入更多精力, 有的甚至降低了服务质量。顾客购买时期望的是知名餐饮业的优质服务, 感知到的却是服务速度很慢, 菜品质量差, 卫生环境差,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随着消费者对服务质量认知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挑剔和选择餐饮业, 那么服务质量差的企业必然会被顾客所抛弃。

2. 员工服务模式运用不系统, 服务质量管理认知不全面。

受入职门槛低、入职培训未完成就已上岗、行业招聘员工难、人力资源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餐饮业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管理者和员工对多样化的服务模式的认知和运用不系统、不全面。多数餐饮企业重视标准化服务, 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部分中低端餐饮管理者施行无差异性服务, 即指对所有客人提供的统一的服务模式, 以主动、热情、耐心服务等为标准。也有餐饮管理者实行多方位服务, 但缺乏主动性, 以被动接受为主。餐饮业对超值服务重视不够, 或者根本没有提供。

3. 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水平较低。

餐饮管理者理论认知上强调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决策行动中缺乏系统有序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管理层在质量管理手段中表现乏力, 无论在组织机构、人员保障、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上, 都无法对质量实施全面的管理。质量管理过程流于形式, 质量管理中只注重控制、检查, 而不注重事先防范, 往往质量事故发生之后, 再去追究责任, 使质量管理成了马后炮。

三、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措施

针对国内餐饮服务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结合相关理论和企业实践案例, 建议从顾客满意度、员工认知实践和制度管理三方面提高国内餐饮服务质量管理:

1. 顾客满意度方面:

以顾客为中心, 以人力资源为重点, 也就是说, 餐饮在经营中应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 从顾客的角度, 用顾客的观点来分析顾客的需求, 并提供其所需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要使餐饮的每一位员工, 包括从最高管理层到普通员工, 都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 并真心投入到其中来。为此, 就必须激励、培训员工,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

2. 员工认知实践方面:

(1) 通过主题活动来提高餐饮服务质量。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为员工搭建起形式多样的服务质量锻炼平台, 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 锻炼服务技能, 提高服务质量。如“用心服务每一天”、“用心做事, 真情服务, 注重细节, 追求完美”、“关怀在于殷勤真诚”、“信心、和谐、信赖”构筑温馨之家等。 (2) 通过服务创新来提高餐饮服务质量。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以培养忠诚顾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突出实用性及有效性, 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升个性化、细微化、情感化的服务。

3. 管理制度方面:

(1) 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来改善餐饮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的管理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步骤:确定改进的机会;对需要改进的目标领域进行分析;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对改进过程进行评估。 (2) 用战略思维来构建全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提高餐饮服务质量。餐饮企业最高领导者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在制定战略计划时充分认识到质量是实现餐饮目标的重要保障, 也是最有力的竞争要素, 并全面深入调查研究顾客和市场的需求和期望, 以此制定餐饮服务质量标准, 寻找和开拓新的餐饮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贾依·坎达姆普利.程静能, 韩哥等译.服务管理——酒店管理新模式[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6-20.

[2]黎开丽.服务的特色与服务质量管理[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 (2) :52-54.

[3]王玉梅, 从庆.提高酒店服务质量的理念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6 (3) :148-150.

关于气象公众服务相关内容的探讨 篇7

人体舒适度, 它能反映人对大气环境气象要素的感受。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环境气象条件对人体影响的程度, 本文对人体舒适度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根据人们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生理感受, 制定各级指标;同时提示人们如何利用气象因子来调节生理, 适应环境以及如何防范冷热突变。

2 关于人体舒适度相关内容的探讨与分析

2.1 对人体舒适度的基本介绍

人类机体对外界气象环境的主观感觉有别于大气探测仪器获取的各种气象要素结果。人体舒适度指数是为了从气象角度来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的舒适感, 根据人类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而制定的生物气象指标。

2.2 关于人体舒适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人体的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器官等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例如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风等。实验表明:气温适中时, 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湿度主要影响人体的热代谢和水盐代谢。当气温较高或较低时, 其波动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就变的非常重要。例如, 气温在15.5℃时, 即使相对湿度波动达50%, 对人体的影响也仅为气温变化1℃的作用。而当温度在21~27℃时, 若相对湿度改变为50%时, 人体的散热量就有明显差异, 相对湿度在30%时, 人体的散热量比相对湿度在80%时为多。而当相对湿度超过80%时, 由于高温高湿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 机体的热平衡受到破坏, 因而人体会感到闷热不适。随着温度的升高, 这种情况将更趋明显。当冬季的天气阴冷潮湿时, 由于空气中相对湿度较高, 身体的热辐射被空气中的水汽所吸收。加上衣服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 导热性增大, 加速了机体的散热, 使人感到寒冷不适。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 风能使机体散热加快。风速每增加1m/s, 会使人感到气温下降了2~3℃, 风越大散热越快, 人就越感到寒冷不适。

2.3 关于人体舒适度相关因素的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对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分析, 以2011、2014年的夏季为例进行分析。

2011年夏季 (6~8月) , 全盟季平均气温偏高1.7℃, 显著偏高, 位居1961年以来平均值最高第4位, 其中6月偏高、7月接近常年、8月异常偏高;全盟季降水总量偏少27%, 位居1961年以来最少值第10位, 其中6月偏少15%、7月接近常年、8月偏少69% (创1961年以来最少值) ;日照时数大部地区偏多。高温, 季≥30℃高温日数大部地区位居1961年以来最多值3~10位, 阶段性高温天气出现较多;整个夏季, 气温之高, 持续时间之长, 为历史上罕见。

2014年夏季 (6~8月) , 全盟季平均气温偏高0.4℃;6月持平、7月偏高、8月略高。全盟季降水总量偏少26%, 排在近54年以来历史同期少值第9位;其中东苏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 黄旗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低值;6月略多;7、8月偏少。全盟日照总时数大部地区偏多。

此外, 对不舒适天数进行了比较。空气温度的高低是环境空间冷暖的标志, 对于人体来讲, 感觉舒适与否, 还与空气湿度和风速有关。同样气温条件下, 空气湿度和风速的变化, 可产生不同的冷暖感觉, 通常情况下, 空气湿度对夏季高温影响较大, 湿度越大对人体影响也越大。从理论上讲, 空气温度32℃可作为临界温度, 当气温高于32℃, 人体就产生炎热的感觉, 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 在气温35℃环境中, 如果空气湿度在40%~55%左右, 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 但同样温度环境下, 湿度增大到80%以上, 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 甚至出现中暑现象。高温、高湿是人体产生不舒适的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

锡林郭勒盟地区夏季干燥, 通常是高温与低湿或高湿与低温同时出现, 高湿日一般也是雨日, 气温较低, 无太阳辐射, 人体无不适感觉, 而高温时一般湿度较小, 也不易达到不舒适标准, 因此, 与其它地区相比, 我盟夏季高温日虽多, 但不舒适日却极少出现。

就我盟来说, 中西部地区高温日多于东部地区, 但不舒适日却与东部区相近或少于东部地区, 也是由于湿度较小所致。低湿日数分布西多东少, 高湿日数相反, 高温日中西部多于东部, 不舒适日数2011年各地相差较少, 2014年东部多于中西部地区。2011年夏季舒适日数各地均在90天左右, 不舒适日仅二连出现4天, 其余均在1~2天, 有5个站未出现, 不舒适日数远低于≥32℃高温日数。

2014年夏季东部地区不舒适日出现较多, 二连为4天, 其余地区分别出现1~2天, 而中西部地区仅东苏、西苏、黄旗分别出现1~2天, 其余各站均未出现。由此可见, 锡林郭勒盟地区上述两季虽高温日较多, 但不舒适日却很少出现。

因此, 虽然近年锡林郭勒盟地区夏季高温日较多, 但湿度小, 人们并不会感到不舒适, 我区仍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1]柏秦凤, 霍治国, 贺楠, 等.中国20座旅游城市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J].生态学杂志, 2009, 28 (15) :1607-1612.

服务相关信息 篇8

1 既往医疗服务定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执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该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未做出及时调整, 使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长期以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医疗服务价格明显低于价值

在我国物价体系中, 医疗服务价格被划分在劳务收费范畴中, 医疗服务价值包括三方面内容:物化劳动的消耗、劳动者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部分、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孙庆国等[2]分析了1985年国家相关部门对部分典型省市的医疗服务成本进行核算的结果, 得出医疗服务价格远远低于成本 (除部分极少数项目以外) , 由此可见, 医疗服务价格更是明显低于其价值。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如对医院实行差额补助, 过分强调稳定医疗服务价格, 忽略了市场价值规律, 医疗服务价格10 多年未变;二是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具有社会福利性, 所以定价偏低;三是受我国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得医疗服务价格难以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变化。

医疗服务价格是在假定成本80% 的基础上制定的, 另外20% 由政府承担, 但是政府实际上真正承担的仅为10%[3]。当医疗服务价格明显低于成本, 而政府补偿又不足的时候, 医院可能出现收不抵支, 导致某些医院为了生存擅自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分解医疗服务项目、重复收取费用等, 这些行为既给医院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不合理

黄燕芳[4]指出,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内部比价不合理, 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收费过低, 但某些高端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偏高, 如食道癌手术的价格仅为成本的45% 左右;胶囊胃镜检查6300 元/ 次, 其中胶囊成本为6000 元, 加价100 元, 检查费200 元, 仅占3% 的检查费却需要医生近两天的工作, 工作内容包括对患者的信息进行采集、输入, 对检查结果进行下载, 以及7万张图像的读取等[5]。分析其中的原因, 观念认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患者都更重视有形服务 (如设备检查等) , 而忽视了技术劳务价值, 即“重物不重人”, 过分重视实物提供, 将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定得过高, 而人力成本比重定得过低, 这种认识阻碍了医疗服务调价进程, 此外, 调高能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也往往难以得到患者的理解[6]。

由于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不合理, 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 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医生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方面缺乏动力, 却倾向于增加有形服务, 多开检查,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1.3 医疗服务价格未拉开差距

郭薇薇等[7]认为, 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技术肯定存在差距, 因为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医生的技术水平有差别、医疗质量也存在差异, 但是当前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未能体现不同等级医院、不同技术水平及职称的医务人员提供的同一医疗服务的价格差距, 均实行简单的“一刀切”, 医疗服务价格差距未拉开, 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合理分流。虽然医疗服务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但是对于很多低收入患者来说, 仍然会考虑价格, 仍然会选择价位低的医院[8], 当医疗服务价格差异不明显时, 就会出现“大医院门庭若市, 小医院门可罗雀”现象, 这会导致大医院卫生资源的浪费、小医院卫生资源的闲置, 也会出现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1.4 缺乏科学的定价方法

科学的定价方法能够较好地体现医疗服务的价值, 但是目前我国尚缺乏这样一套系统的定价方法。2012 年规范实施以前, 定价方法比较单一, 成本构成不合理, 2012 年规范实施后, 价值定价法得到了运用, 但是该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张慧等[9]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定价方法, 主要有3 种: (1) 成本定价:该定价方法是依据《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摊测算办法 (试行) 》测算出每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 这种方法较科学, 但该方法忽视了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测算; (2) 参考定价:定价时依据之前已经制定的价格,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 但实质是对原价格进行平移, 缺乏科学测算; (3) 价值定价:该定价法主要依据医疗服务项目所包含的价值进行定价, 这种定价方式考虑了技术价值部分, 2012 年规范的实施为各地利用价值定价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各地对于该定价方法尚处在探索阶段。

1.5 医疗服务调价滞后

医疗服务的价格应该跟上医务人员技术劳务进步的步伐, 跟上经济发展、物价变化、供求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 但我国医疗服务调价机制较为滞后。曹莲娜等[10]分析21 世纪初我国的医疗服务定价时认为, 医疗服务仍由政府定价, 几年不变, 而医疗成本却在不断变动, 未变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变动的医疗成本之间矛盾突出, 调价机制显得滞后、僵化。胡天天等[11]2015 年得出的观点与曹莲娜的观点接近, 指出我国医疗服务定价的主体是政府, 市场机制在医疗服务定价领域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 医疗服务定价无法跟上物价水平的变化。刘志业等[12]在2012 年也曾提出, 我国医疗服务调价机制滞后, 未能跟上社会经济和政府投入的变化, 未能跟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价格调整缺乏灵活性, 大部分省市的医疗服务价格多年未进行调整。对我国医疗服务调价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医疗服务的定价主体决定了其价格难以跟上市场经济变化的步伐;二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本来就是一件很敏感的事, 牵动的利益方太多, 涉及的医改内容复杂, 医疗服务调价“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原因造成的医疗服务调价滞后导致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周期长, 价格收费标准滞后, 从而阻碍了公立医院的改革。

2 当前医疗服务调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2 年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出台, 此次调价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在调价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系列问题。 (1) 医疗服务调价成为取消药品加成的应对之策。取消药品加成以后, 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的增长速度低于GDP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因此, 单纯靠政府投入难以弥补亏损;目前各省市均将提高医疗服务收费作为重要的补偿手段, 实际上医疗服务调价不是取消药品加成的应急对策, 而应该真正做到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结构, 建立科学的定价体系。 (2) 调价的幅度、空间、结构、项目的选取上仍存在不足。展开调价的各省市基本上都是基于取消药品加成的缺口进行医疗服务调价, 所以调整的空间有限, 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存在, 调价未能体现出对医务人员的激励作用;对于同一个省市, 医疗机构之间的隶属关系复杂, 属地医疗机构价格该不该调、如何调成为问题。 (3) 医疗服务调价缺乏精确的测算, 调价是在测算药品零加成减少的收入的基础上进行粗略分摊, 没有精细测算调整项目的成本, 未建立起动态调价机制。 (4) 价格调整与医保衔接出现问题, 有的省市在调价过程中未与医保衔接, 医保报销能力有限, 调价后明显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如重庆市的价格调整因考虑不周到而遭到患者质疑, 实行7天即被叫停, 因此, 医疗服务调价应该兼顾医保的总额控制以及患者的承受能力。 (5) 各相关部门、机构之间缺乏联动机制, 价格调整改革非常敏感, 关联各方利益, 需要卫生部门和物价、医保等部门协同合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也提出, 医疗服务调价应该与药品价格、医保支付统筹相结合, 加强改革的协调性、系统性, 但当前的改革中, 有的省市只有卫生和物价两个部门在起作用, 试点“改不动”问题较普遍, 决策层存在畏难情绪。

3 对于改革医疗服务定价体系的思考

3.1 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进行成本核算是医疗服务定价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体系不完善, 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 医疗服务耗费的人力、物力、无形成本等没有明确规定, 核算困难。完善成本核算方法要注重医疗服务价格中最具价值和最关键的部分, 即加强对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核算和专业知识价值的核算, 拉开不同职级医生、不同等级医院的服务价格差距, 从而让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合理体现, 也有利于患者分流,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2 建立动态调价机制

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属于物价体系的一部分, 它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 受当年物价上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变化的影响, 医疗服务价格也应该不断变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使其适应物价体系很重要, 最理想的调价就是按医疗服务价值调整, 可借鉴日本每2 年调整1 次的动态调价法, 但需要具备健全的医疗保险机构这一重要条件。

3.3 重视市场定价

上一篇:定向运动动词下一篇:管办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