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相关专业(精选5篇)
空间信息相关专业 篇1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 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 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 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 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 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 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 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 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 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 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 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 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 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 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 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 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 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 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 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 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 能够达到无缝连接, 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 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 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 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 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 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 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 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 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 (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 、景观指数分析等, 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 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 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 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 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 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 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 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 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 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 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 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发布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 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 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 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 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 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 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 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 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 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 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 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 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 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 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 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 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 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 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 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 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 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 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 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 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 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 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 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 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 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 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 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 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 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 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 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 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 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 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 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 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 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 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 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 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 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 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 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 多以理论为主, 上机实践操作较少, 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 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 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 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 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 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 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 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 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 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 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 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 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 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 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 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 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 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 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 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笔者相信, 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 通过不断的探索, 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摘要: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本文阐述了“数字地球”和3S技术的内涵, 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培养所产生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专业建立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使学生掌握获取数据的能力与空间分析方法, 以及一定的数据库技能。本论文提出在教学内容上应围绕规划设计课程, 设置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 各个模块应与相应的规划设计课程相组合, 且自成一体。本论文最后提出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的难点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2010, (4) .
[2]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 2011, (5) :16-17.
[3]许浩.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C].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 2005, (10) :221-225.
[4]王浩, 苏同向, 赵兵.聚点成面、以面拓展、强化核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建设[J].中国园林, 2008, (1) :16-18.
[5]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 2009, (11) :59-62.
空间信息相关专业 篇2
艺术是需要讲求天赋和潜能的,以音乐专业为例,中美的音乐学院都立志于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但因为国情和体制的不同,中美音乐学院在教育传统、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和教学软、硬件等各方面都有差异。比如琴房的`使用时间问题,国内的琴房使用有时间限制,而美国的琴房基本是24小时开放;比如美国集体课多,小课少;实践多,说教少;合奏合唱多,独奏独唱少;国内则缺乏写作训练课和其他乐器的学习,特别是合奏课的练习等。下面就来看看美国音乐学校常见专业及排名情况。
美国音乐学校常见专业及排名
Orchestra/symphony交响乐
1. Juilliard School (NY)
2. University of Rochester-Eastman School of Music (NY)
3.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4.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5.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
Music: Conducting指挥
1.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2. University of Rochester-Eastman School of Music (NY)
3. Juilliard School (NY)
4.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5.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Opera/Voice声乐
1.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2. Juilliard School(NY)
3.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4. University of Rochester-Eastman School of Music(NY)
5.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6.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Composition作曲
1. University of Rochester-Eastman School of Music(NY)
2.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3. Juilliard School(NY)
4.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5. Yale University.
Piano/Organ钢琴/管风琴
1. Juilliard School (NY)
2. University of Rochester-Eastman School of Music(NY)
3. 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4.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5.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Peabody (MD)
空间信息相关专业 篇3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方向分析
1.1计算机管理范围。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 包括事务的及时处理、管理利用信息、知识工作、办公应用信息、决策上的支持、群决策支撑及经理管理支持等系统, 具体管理功能 (如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 是信息系统针对的范围。在这方面, 了解计算机应用的领域针对范围是学科探索的重中之重, 以使繁复的计算机技术上的大体逻辑得以应用。
1.2信息系统的开发法则。
研究以何种低廉的成本组建可靠而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是该学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创建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信息系统, 以便为组织提供更多的可利用的、有价值 (提高运作的效率、提升组织在市场主体上的竞争能力或创造新的价值) 的信息进行研究, 这是早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发展, 软件技术的提高和商品化软件市场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研究的重点又渐渐发生转移———信息系统的开展执行及与之有关的管理问题。
1.3信息系统的管理。
大型计算机主机是尚未发展成熟的信息系统的建立主体, 因此聚合式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也就在非人力的干预下而自由发展。此后, 功能多样的微型计算机和相关应用软件陆续面世, 而在管理分布式的信息系统功能上, 用何种方法, 就出现分歧。与此同时, 信息系统的“对外承包”成为新的焦点, 这是基于软件市场和信息系统服务的兴盛。因此, 本学科提出了“信息系统”的可控制性、建立在合同上的信息系统供应、购买关系等的探索问题。
1.4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可行性。
现今信息系统已被公认为是现代组织运行的根本条件, 这是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 但从计算机被加入管理的层次方面起, 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价值就一直为人们所质疑。信息系统的评价, 是该学科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包括评价的准则、方法和过程。真实的情况是, 初期用以代替人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这是极其明显的。
1.5信息系统对社会和组织的影响。
自该学科“诞生”, 人们就长期致力于研究信息系统对社会福利、工作模式及生活模式所受到的影响。对除了信息系统的成本、 效益和风险对于组织中或组织的不同人员的不同影响上的探索, 以及不同的信息系统对组织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受到的不同种影响; 对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受到信息系统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另外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有: 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及对社会民主生活人的隐私和身份认同的影响等。
2.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措施
2.1打牢基础寻求突破。
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他信息技术等都是一些基础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都应该对此类学科具有良好的学习基础, 但如果要求达到精通的程度的话, 对于学生来说, 则是不太可能的。但要成为专业人才, 该专业的学生理应达到对此对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的程度。
2.2创造环境因素。
日本人对此的观念是“人才是经济的支柱, 信息是经济的生命”。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令人惊讶的速度, 主要是由于日本对于充分开发人才潜能和挖掘储备国内外的优秀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有独到的见解和作为。但是, 有关此的信念、观念和意识, 只被我国的少数人意识到, 不少人还处在尚未完全了解和未知的意识状态。所以, 我们应当认识到, 强化信息意识, 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信息意识的问题, 是十分紧急和严重的。
2.3深入改革, 创新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为目的, 需要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这个问题就更需要彻底解决。而用户日益增多的需求是不断改变和前进的, 而稳定性, 是对于有关信息资源开发整理综合的过程及原理方法的重要核心课程的要求, 使该专业在不同的时间阶段, 具备不同的偏重, 取决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及学生因素的影响, 产生必然的变动性就是在教学上的课程体系的呈现。
2.4思想与时俱进。
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教育的思想, 结合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相互呼应、相互牵制是教育的思想、技术现代化的准确关系描述, 是促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有利因素。有了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 实现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规模和教学方式就会成为现实。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思想, 认真研究探索现代教育的理论知识, 大胆研究摸索新的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将更为优秀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为了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更要努力地引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2.5对专业实验室的加强建设。
为了组建涵盖如知识信息构建、信息系统设计采集、信息解析模式、信息网络整理管制、对计算机信息目录的检索等, 用于专业研究的实验室, 必须按专业教育涵养知识, 并对信息技术实施应用构建实验教学结合的模式, 是我们应该采用的正确合理的方式。其目的是: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实现配套; 完整地结合专业实验室对与其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 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3.结语
高速前进的信息化正迎来新的发展, 这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因此为了培养人才, 必须展开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人才的栽培, 必须做好, 也必须在深度上有一定简单的和根本的理论, 并且对于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认识, 尽管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参考及社会承认认知不高。
参考文献
[1]张玫, 谢秀颖, 段培永.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04) .
[2]陆林, 杨钊, 黄剑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酒店实习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
[3]程先富.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教学方法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02) .
空间信息相关专业 篇4
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卫生行业的业务复杂性使得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从业务层面上看,有卫生行政机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卫生事业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相关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等;从信息系统层次上分,有高层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统计与分析系统、在线事务处理系统;从专业角度上分,有通用系统与专用系统;从技术层面上分,有应用系统建设与相关标准制定。面对这些众多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从事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既具有相关的理论背景知识,同时还具有实际的设计、操作、运营与维护的能力。从现阶段各高校的具体教学情况来看,注重的是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则显得较为薄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除去实践能力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需要时间的积累因素外,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1.1 没有充分重视本专业的实践能力。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实践能力是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运营与维护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2]。这种实践能力虽然根据不同的培养层次,在侧重点上可有所差异,但却不能有所缺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析与设计这两种对实验环境依赖性相对较弱,易于理论化的实践技能环节,能被教材与任课教师重视与偏爱,因为这样的内容好编写,讲授,对实验环境依赖程度低。在对相关高校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都偏重于分析与设计或是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而对系统实现、部署、操作与维护之类的课程,采取回避态度。其根源就在于动手能力型的实践课程不好讲,对老师自身实际能力要求较高,教学所付出的代价大,而实验环境创建更是困难。我国的教育政策是: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而学校与专业课老师观念的改变却非一朝一夕可以办到。正如前所述,很多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老师较为注重学生理论方面的培养,却忽视了卫生信息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掌握理论知识的学生无法很好的胜任将来的专业工作。就算是今后从事卫生信息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果没有实践环节从业经验的支撑,也会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1.2 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专业化卫生信息实验室的重要性。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配套的软硬件环境。开设本专业的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应该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来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践环节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专业实验室的比例很小,大都是与其它专业实验室合用或是根本就没有设立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环境虽无法替代真实环境,却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最重要的一步。给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模拟环境,使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验与操作只有在实际岗位上才能体验到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真正走向实践岗位后,不会对卫生信息化管理与卫生信息系统的运维、实施产生陌生与害怕的感觉。
1.3 与卫生行业各类机构联系缺乏,无法更好的获取行业动态与实践机会。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必须紧扣实际工作,随着实际工作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必需强调与卫生行业各单位的横向联系。一般情况下,承办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院与卫生行政机构,医院等存在着各种横向联系,但专业课老师由于客观原因,却较难与医院,卫生行政机构,卫生行业其它相关单位直接建立联系,这也就制约了专业课老师直接从这些相关机构中获取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新医改对卫生信息化的建设有了更多新的要求与目标,新的卫生信息系统也层出不穷,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却远跟不上客观环境的变化,因此,缺乏横向联系,会使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1.4 相关课程的师资缺乏实际从业经验。
从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既需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实际从业经验。这对任课老师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由于本专业是新兴专业,很多老师都是由其它专业转而执教,因此既有卫生管理学与医学背景,又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专业课程老师相对缺乏。并且局限于教师身份,真正从事过卫生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实施的就更少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从业经验,老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就会产生回避的态度,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的获取卫生信息管理与建设的实际经验。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这个现象在各高校是客观存在并且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2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解决方案
2.1 对于本专业的实践能力问题,我们认为解决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学校与专业任课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实施、运营与维护等环节的教学,不能回避这几方面的内容,从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实践环节方案设计等多个方面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与教学质量,从思想观念上提高对实践性环节教学的重视。只有观念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实践能力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大,也对老师的从业经验有较大的考验。学校与任教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加大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环节的课程数量与比例,利用学校已有的条件,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多操作,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从分析、设计到开发、实施、运营与维护的全过程训练,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既不会对任课老师产生过大的思想与工作压力,也使任课老师在这个观念的转变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认识与能力。
2.2 对于建立专业化卫生信息实验室的重要性问题,我们认为与第一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如果不重视实践能力环节的教学,就不会对专业化实验室有迫切的需要,也就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资金及配套条件所面临的困难。所以,在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之上,建立专业化卫生信息实验室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专业化卫生信息实验室建设的内容较广,包括硬件与网络体系建设,基础软件平台建设,应用软件平台建设与信息安全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3]。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它受制于学校重视程度、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专业教研室学术水平及所在地信息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较为容易解决,但在网络布局与设计等实验能力培养方面,一般的医学院校无法像理工院校一样有条件可让学生随意实验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因此,可用仿真软件代替。基础软件平台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与应用服务器等大多有专为学习用的测试版,不会给卫生信息实验室的建设带来资金上的压力。
建设难度比较大的是应用软件实验平台建设。卫生信息系统种类繁多,业务流程复杂,标准化与组件化程度低,同一类型软件有多个版本存在。这就需要从事信息化实验室建设的相关人员用心去组织、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软件作为实验室的应用软件实验平台。有的软件是没有教学或是演示版,则对替代软件的选择就更要谨慎,力求典型;有的软件是完成关键性事务处理的系统,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系统等,这类软件几乎没有演示版与可替代的软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与相关机构协商获取培训用演练账号或是直接到现场参观学习。建立卫生信息实验室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走向实习岗位前就对可能遇到的信息系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工作岗位胜任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能让接受学生实习与就业单位感到他们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操作能力。
2.3 对于与卫生行业各类机构联系缺乏问题的解决方法。开设本专业的学校,要加强与卫生行业各类型机构的交流与沟通,这不仅是学生实习管理部门的事,教学部门更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只有教学部门与卫生行业各单位有了密切联系,才能真正把握住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与需要,才能在实践能力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案例,才能更好的在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桥梁,为用人单位培养出真正能用、适用的人才,也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找到相应的出口。学校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其优势,各卫生职能机构承担着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是处于第一线的实践者,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实现更好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于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学校与这些机构的关系,建立起联系与合作的渠道,在可能的条件下,主动到这些机构去参观、学习与交流,争取横向课题,获取前沿资料,为充实与丰富教学内容打下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卫生行业机构都很希望与高校合作,希望与本专业的老师与学生直接对话,想让师生知道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具体需要;想让学生了解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因此,作为这个专业的任课老师,应该有意识的与这些机构交流与联系,才能更好的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2.4 对于相关课程的师资缺乏实际从业经验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但需要时间与相关政策才能解决的问题。与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老师可通过坐诊来提高其实践能力类似,从事卫生信息管理教学的老师,也应该深入实践工作第一线,从实践中锻炼自身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与研究能力。因此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师,一方面可通过参与卫生信息系统相关科研课题来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卫生系统各类型机构的联系,合理安排其进修学习,通过一线岗位的锻炼,获取卫生行业信息系统直接经验。这项工作应该引起各开设本专业的院校的重视,建立起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专业老师的学习实践。同时,也可引入在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与学校专职老师配合,共同来搞好实践课程的教学。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学、医学、计算机、信息学、工程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新专业,因此其实践能力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不是短期问题,必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与积累,并且需要整个卫生行业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成熟与完善。随着新医改提出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重要改革方案,为卫生行业信息化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明确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新的培养目标。高校作为卫生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要按照国家的改革方案的目标,积极努力地为卫生事业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推进全民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罗爱静,李康.卫生信息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2]唐开源,庞肖梦,朱汇平,等.加强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127-127,137.
空间信息相关专业 篇5
除了黑客的攻击、病毒的蔓延外,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行为在逐渐增多。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网络商务备受欺诈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商品却收不回货款;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在网络上肆意污辱、诽谤他人成为常态,网络经常沦为进行人身攻击的工具。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可以有效遏止病毒的蔓延,减少网络犯罪。
当前国内各行各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要,人才的严重短缺,阻碍了我国信息安全事业的快速发展。利用与信息安全有密切关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信息安全初、中级技术人员是解决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技术等专业,但是,除了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外,大部分计算机相关专业没有开设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中全面开设信息安全课程,可使每一个从事与计算机相关工作的学生都懂得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扎实的非信息安全知识体系下较为系统地了解信息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从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逐步改变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
二、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的必要性
1. 社会对信息安全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当前国内各行各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要,人才的严重短缺,阻碍了我国信息安全事业的快速发展。利用与信息安全有密切关系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信息安全初、中级技术人员是解决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短缺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2. 计算机病毒蔓延,网络犯罪越演越烈。
除了黑客的攻击、病毒的蔓延外,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行为也在逐渐增多。网络色情泛滥成灾,严重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网络商务备受欺诈的困扰,有的信用卡被盗刷,有的购买的商品石沉大海,有的发出商品却收不回货款;软件、影视、唱片的著作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商家损失之大无可估计;在网络上肆意污辱、诽谤他人成为常态,网络经常沦为进行人身攻击的工具。
三、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专业教师欠缺,教师对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认识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不是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毕业的,或没有系统地学习信息安全的专业知识,同时对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认识不足,造成大部分计算机相关专业没有开设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
2. 没有合适的教材,可操作项目案例少。
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原属于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完全是针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或本科层次学生编写的,大部分非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很难接受现有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缺少可操作的项目案例,很多内容不能实践操作。
3. 教学内容多且难学。
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内容有:信息安全概述、密码学基础、密钥分配与管理技术、访问控制、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病毒、信息安全应用软件、企业与个人信息安全、web的安全性、网络安全。教学内容多,涉及密码学、信息管理、法律、数学等多方面知识,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难度大。
四、教学内容设置
1.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相近,需要增加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讲解如信息安全有关概念、防火墙及病毒等知识,使学生能够胜任信息安全相关工作。
2. 内容选择要新颖、实用性强,适应最新技术发展。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的内容比较新,没有对应教材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因此这些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所选用教材往往参考信息安全专业。这样造成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太抽象,理论性太强,学习难度太大,实用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对计算机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仍旧不能解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及常用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使用,可以适当增加常用加解密软件和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3. 注重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注重信息安全职业道德教育。调查显示大部分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是人们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淡薄和忽视。很多技术人员由于好奇或为了表现自己的才能进行信息犯罪。因此需要把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必须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信息犯罪,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自觉地遵守有关法律法规。
4. 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项目,并根据项目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和课时的安排分解成若干子项目,使子项目能顺利完成。项目设置如下表所示:
五、教学策略
1. 对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的知识主要讲解其原理和应用,不需要注重细节和论证。
例如,在讲述DES算法时,我们首先讲述算法的原理框图,然后使用DES加解密软件,向学生演示数据经DES算法加密及解密之后的结果,使学生对算法有个感性的认识,促进对加解密算法思想本质的理解,而对于算法如何进行置换、如何进行替代则不作叙述。这样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采用项目化教育。(1)介绍子项目任务及相关理论知识
每次课都应先确定教学任务,并对任务子模块的功能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工作,这样能让学生真实地看到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操作演示
依据项目特点剖析项目功能模块、关键技术、具体实施方法、步骤等,并进行操作演示。
(3)指导学生完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模仿操作完成。同时,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搜索与项目相关的知识,提升自学和吸纳补充新知识的能力。
(4)总结提高
在完成教学模块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总结,尤其在操作步骤、知识掌握程度及探索知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点评,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操作技巧。
六、结语
在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进行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探索,主要是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在原有的课程中增加信息安全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黑客的攻击、病毒的蔓延、网络色情的泛滥、网络犯罪的增加, 使信息安全日益严峻, 同时信息安全人才严重短缺。在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中进行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的项目化实践教学, 有利于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 有助于培养掌握一定信息安全技能的人才。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信息安全与保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教材编写委员会.信息安全职业技能培训教程[M].科学出版社, 2006.
[2]白永祥.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信息安全课程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7, (03) :838-839.
[3]郝彦军.论大学非信息安全专业信息安全公选课的开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0, (10) :26-28.
[4]刘益和.基于我院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设置探讨[J].科教文汇, 2010, (03) :47-49.